[转帖]红山考古负责人雷广臻:轩辕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07 11:52:00 +0800 CST  
轩辕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周灭商,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民族的征服战,这事跟商纣王的施政政策和政绩没有关系,那是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战争。秦灭六国,典型的游牧民族对中原民族的征服战,秦是西戎游牧部族。以及之后的唐、元、清,都是北方轩辕黄帝后裔南下征服中原建立的王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徒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这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迁徒为生的真实写照。如果从轩辕部族的有关传说与考古发现相对照,更可以说明轩辕部族的属性。
在戎狄和他们的先人们称霸北方草原的一千多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对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来说,他们是战争中先进战术的拥有者,他们把战车的使用带给了农耕民族,当农耕民族已经熟用战车并敢于和他们抗衡的时候,他们又用更快捷的骑兵来战胜农耕民族,农耕民族不得不抛弃战车而改学“胡服骑射”。
戎狄在给他们的邻居施以影响的同时,也得到了邻居们对他们相应的称谓。在商、西周时期称他们为獯鬻、鬼方,泛称为戎狄,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称他们为匈奴、鲜卑,后又被称为柔然、突厥、女真、蒙古、满洲等。同样,对于戎狄这个有土地、有民众、有政权,并给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带来强烈影响的同时,决不会对他们西面的邻居雅利安人无所作为(指战争),戎狄也给他们带去了给商、周同样的震撼,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记。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07 11:52:00 +0800 CST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07 11:53:00 +0800 CST  
(图)7000年前蒙古畜牧文化的的传播







中国的图腾,龙,是游牧民族的图腾。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07 11:53:00 +0800 CST  
(图)蒙古红山文化,出土的7000年前最初的龙形图腾






(图)4000年前夏朝遗址,随著轩辕部族征服中原,龙图腾也由蒙古传入中原,成为后世中国的图腾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07 11:54:00 +0800 CST  
戎狄是匈奴的前身。
《吕氏春秋审为篇》说:“狄人、猃允,今日匈奴。”
《晋书北狄传》也以为“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允,汉曰匈奴。”
《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记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
《周书突厥传》云:“突厥,大抵与匈奴同俗。”
《隋书铁勒传》云:“其俗大抵与突厥同。”
《北狄与匈奴》云:“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突厥语中蒙古语成分的比重相当大。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狄历、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
北方的蒙古人、满洲人才真正是黄帝的子孙,从五千年前开始,他们就在不断重演结盟南下逐鹿中原的历史。蒙古和满洲其实就是同一民族不同部族的差别,就***他们的祖先,匈奴与鲜卑的关系一样,基因、语言、文化都是相通的。
游牧民族首领黄帝率兵由北方南下,逐鹿天下,奠定了后世中国的基础。轩辕部族是游牧民族,东迁至华北与东北交界处,南下而有天下,其后仍长时间保持了游牧民族传统。
后世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才是轩辕黄帝的正统延续,是轩辕部族本部的后裔。而汉人是轩辕部族南下后与当地土著混血诞生的后裔,属于黄帝别部。
《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晋书》、《北史》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晋书》还称: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这里说的昌黎棘城,就在今辽宁义县。所谓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
另外,据《匈奴本纪》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后氏即夏王室,为黄帝之后。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07 11:54:00 +0800 CST  
@忠义千古侯景


你说的这个问题,民国时李济饶宗颐王国维都有力的驳斥过。


50年代后,我国历史逐渐恢复学术性,更多的学者认同轩辕是燕山以北的草原buzz
这点老人家也是肯定过的。




特别是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北部和西北有大量游牧民族的史前文明,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17 10:59:00 +0800 CST  
黄帝考源 作者王宁。


你看一下。


说了黄帝不是轩辕。黄帝是天帝的法号
@忠义千古侯景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3-17 11:45:00 +0800 CST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16日电(记者勿日汗)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获悉,考古学者通过对红山文化人塑像进行研究和对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居民人骨进行鉴定,认为生活在距今6700年至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先民为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于今内蒙古、辽宁、河北地区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延续了1700年。目前已发现上千处红山文化遗址,发现超过30件红山文化人塑像。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索秀芬说,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头部泥塑像等多个红山文化人塑像都具有共同面部特征,即方圆形扁脸、额部平缓、眉弓不显、眼窝浅、鼻梁低平而短、颧骨突起、唇薄而长,整个面部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种面部特征。


著名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居民颅骨的体质特征为较高的颅形、狭额、宽阔扁平的额面部等,属于亚洲蒙古人种。其在颅面形态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为相似,其次为东亚类型。
从人塑像和墓葬中陪葬品出土位置看,红山文化先民头发挽成发髻,女性头部有头箍饰和饰带等,男性头戴冠。耳垂下戴耳饰,玉玦饰在耳上,玉珠穿绳坠于耳下。脖颈部饰项饰,手腕上套有玉镯,腰部有带状皮索束腰装饰,足下穿半高腰、平底靴。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5-19 05:57:00 +0800 CST  
红山文化人群颅骨数据揭晓,与蒙古族和达斡尔族最接近~

修复后的整身红山文化陶人(7月3日摄)。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5-19 05:58:00 +0800 CST  
红山文化人群颅骨数据揭晓,与蒙古族和达斡尔族最接近~





修复后的整身红山文化陶人(7月3日摄)。










近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在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测绘、调查时,抢救性发掘出土一尊整身、盘坐、戴冠、口呼状磨光红陶人像,人像通高55厘米。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刘国祥介绍,这尊写实人像距今约5300年,似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


红山文化人群颅骨数据


数据出自中国新石器时期居民体质类型及其继承关系,根据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一文,红山后遗存与另外四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夏家店、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都属古华北人种。文中所列属同一种系的人群还包括1)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夏至早商的标本、2)凉城县毛庆沟和饮牛沟墓地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标本、3)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Ⅰ组标本、4)彰武平安堡遗址的夏代纪年内的标本、4)康平顺山屯遗址的商周之际的标本。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5-19 05:59:00 +0800 CST  
分子人类学方面,目前针对古华北人种代表之一的朱开沟文化人群有过研究,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古代居民线粒体DNA分析,一文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朱开沟文化人群与古代居民中同属古华北人种的饮牛沟文化人群亲缘关系最近,现代人群中与内蒙蒙古人最近,其次内蒙汉人。


朱开沟文化人群mt-dna分析显示他们与现代内蒙中南部人群具有一定延续性

楼主 闻蜚娥  发布于 2020-05-19 06:00:00 +0800 CST  

楼主:闻蜚娥

字数:2770

发表时间:2020-03-07 19: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1 22:23:47 +0800 CST

评论数:4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