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

轩辕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
刘毓庆
【摘要】:黄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黄帝族团最早活动于大西北与大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东迁路线是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而至河北北部。因草原干旱而南下,与农耕民族炎帝神农氏在今之长城脚下的涿鹿相遇。炎、黄之战,是一场农耕民族抗击游牧民族的保卫战。战争之所以在北塞长城脚下发生,就是因为长城一线,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黄帝三战而胜炎帝,随后以涿鹿为根据地,越燕山而南下,开始活动于燕山之阳的河北平原。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1:00 +0800 CST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黄帝族 迁徙路线 炎黄之战
【分类号】:K21
【正文快照】:
~~黄帝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刘毓庆$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黄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黄帝族团最早活动于大西北与大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东迁路线是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刘毓庆(1954 一),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29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9 月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1:00 +0800 CST  
轩辕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
2008年9 月 第31 卷第5 期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Sept.,2008 VoI.31No.5 ?历史学研究? 轩辕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 刘毓庆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黄帝出自少典,少典 all,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
黄帝系统最早活动于大西 北与大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即其早期的中心.其东迁路线是沿黄河北上 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而 至河北北部.因草原干旱而南下,与农耕民族炎帝神农氏在今之长城脚下的涿鹿相 遇.炎,黄之战,是一场农耕民 族抗击游牧民族的保卫战.战争之所以在北塞长城脚下发生,就是因为长城一线, 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 线.黄帝三战而胜炎帝,随后以涿鹿为根据地,越燕山而南下,开始活动于燕山之阳 的河北平原.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8)05—0029—11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2:00 +0800 CST  
关于中华远古始祖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及战争冲 突问题,相当多的学者,据《国语》炎黄为兄弟的记 载,推定炎帝与黄帝起源于同一地区.以为黄帝起 源于陕西,炎帝理所当然也应该发祥于陕西,认为炎 黄之战,是华夏集团内部的冲突.笔者则认为:黄帝与炎帝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炎黄之战是农业民族与 游牧民族的一场大冲突.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通 过对上古史料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2:00 +0800 CST  
一 黄帝与少典及北狄 《国语?晋语四》说: 昔少典取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 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异德之故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并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则同 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 女不相及,畏黩故也. 这是关于炎黄关系最为主要的一段记载,其中 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炎帝,黄帝国出于一个 原始母体;二是在炎,黄之前,还有个少典氏,有蠕 氏,他们是炎,黄二族的前身;三是炎帝与黄帝分别 崛起于不同的姜水与姬水之域.这三个方面,几乎 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2:00 +0800 CST  
关于炎 黄兄弟之说,我们频见于汉以后的记载中,只是在谁 为兄谁为弟的问题上,传说各异而已.如《新书?益壤》说:"故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 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 治."
《新书?制不定》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 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 野,血流漂杵."而今本《竹书纪年》《稽古录》《路史》 《资治通鉴外纪》《皇王大纪》《绎史世系图》等,皆列 炎帝于黄帝之前.
《国语》韦昭注说:"贾侍中云:少典,黄帝,炎帝之先.有蠕,诸侯也.炎帝,神农也. 虞唐云:少典,黄帝,炎帝之父.昭谓:神农,三皇也, 在黄帝前.黄帝灭炎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 也.言生者,谓二帝本所生出也.
《内传》:高阳,高 辛氏,各有才子八人,谓其裔子耳.贾君得之."在这 里,韦昭否定了炎黄兄弟说,而认定了他们同出于一 个母体的历史.虽有见地,却非定论.问题在于"少 典"何指?是国名?还是一原始部落?其地望何在? 这应该是解释炎黄起源问题的一个关键.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3:00 +0800 CST  
除《国语》外,少典一名也曾见于其他典籍中. 如:《礼记?五帝德》日:"黄帝,少典之子也,日轩 辕."《帝系篇》日:"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史记? 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秦本纪》日:"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 女华生大费."关于少典,约有五说.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3:00 +0800 CST  
(一)人名说.
《汉书?古今人表》所载有少典之 名,而于其下注日:"炎帝妃,生黄帝."这条记载大异于诸书所言,把炎帝和黄帝说成了父子关系,想来是有其特别的资料来源的.
梁玉绳《人表考》引其子梁 耆说云:"以少典为炎帝之妃,以黄帝为炎帝之子,孟 坚不宜舛误如此.疑元表大字少典有蠕并列,而于 有蠕注云:少典妃,生炎帝黄帝.传写讹脱耳."关于这个问题,暂不讨论,我们所注意的是,在这里班固是把少典作为一上古人物来对待的, 这应该是当时一般人的共识.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谯周《古史考》以为,少典是有熊国君之名.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3:00 +0800 CST  

(一)国号说.
《史记索隐》日:"少典者,诸侯国 号,非人名也.
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蛹氏女而 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 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 子乎?何其年之长也?
又按《秦本纪》云:'颛顼氏之 裔孙日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 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者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 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
《路史?国名记》云:"少典,黄帝父大业少典氏,则其后袭封者 有典氏."
梁玉绳《人表考》云:"少典始见《晋语四》, 少又作小(《路史?后纪五》).
按《晋语》:少典取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
《史五帝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大戴礼?五帝德》少典之子轩辕.
《帝系》少典 产轩辕.《易系疏》引《世纪》:有蠕氏女为少典妃,生 炎帝.
《晋语》注:少典,黄帝,炎帝之先.言生者,谓 二帝本所生出也.《鲁语》注:黄帝,少典之裔子.
《山海经?大荒东经》注: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
又小司马《补三皇纪》注云:皇甫谧以为 少典诸侯国号,《五帝纪索隐》云:《秦本纪》颛顼裔孙 女修生大业,大业取少典氏,生柏翳.明少典非人名也.
然则前之少典氏亦取有蠕,生神农;后之少典氏取有蛹,生黄帝(《御览》七十九引《世纪》言有蠕与少 典世婚,故《国语》兼称之是也.
《路史?后纪三》谓少典氏取有蠕,生二子,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恐非)."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3:00 +0800 CST  
(三)日主说.
此丁山先生所创.丁山以为,"少 典"由"小腆"语根演来.《尚书?大诰》:"越兹蠢殷小 腆,诞取纪其叙."
《尚书正义》引郑玄注云:"腆,谓小国也."王肃注云:"腆主也,殷小主,谓禄父也."古文 宜作"少典",典者,主也,与少典名义正相应.腆字 古文,《说文》作,当是小腆的本字,之为言日主也.
30 由是言之,黄帝之父"少典",不是小主,也不是小国, 宜即小的H 主.少典生黄帝,炎帝的故事,正是说黄炎二帝都是日神的子孙.[]0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3:00 +0800 CST  
(四)氏族部落说.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马世之先生认为,少典与有蠕是中原地区两个着名的氏族部落.少典氏又作小典氏,其上应有大典氏.
马世之又引何光岳先生说云:从典字看,他与册字形相似,典似乎是以竹册,木牍串在一起的简片,置于 祭台上,供祭司,酋长们查看本氏族的人员情况和记 载祭神过程.少典有可能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4:00 +0800 CST  
(五)少典为氐族说.
此是刘起纡先生的卓见. 刘先生认为:少典之"典",是"氐"之音转.有蠕之 "蠕",是"羌"之音转."少"和"有"只是附加的发音 字,和有虞,有夏,句吴,于越的"有","句","于"一 样.少典族即氐族,有蠕族即羌族.少典孕育出黄 帝,有蛹孕育出炎帝.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4:00 +0800 CST  
在以上数说中,刘起纡先生之说最为雄辩.他还认为"姬"与"氐"之间,也存在着读音上的联系. 在《炎黄二帝时代地望考》一文中[,刘先生 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了炎黄出自西北大地氐,羌族的 观点. 刘先生的观点有相当的合理性,遗憾的是刘先 生虽然找到了典与氐,姬之间的读音联系,却缺少黄 帝与氐族历史记述之间联系的证明,尽管也从地理 上找到了大量氐人活动之地即黄帝活动之地的证明,但这毕竟无法给出黄帝与氐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不免使这一创见留下了难以弥合的漏洞.
《路 史?禅通纪》云:"初,少典氏取于有蛹氏,是日安登, 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从这个传说中可以了解到,继承少典氏系统 的是黄帝,炎帝则分裂为别派.若少典果是氐族, 则自当与黄帝关系密切.
而《山海经?大荒西经》则说:"有氐(原讹作'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日灵恝,灵恝生氐人."不过刘先生的研究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认为,与其说"典"是"氐"之音转,毋宁说是"狄"之音变.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4:00 +0800 CST  
这主要有以下四条理由:
(一)典,狄古音相通."典"古为端母字,狄为定母字,皆为舌音,易转.在今方言仍可找到根据.如 晋南赵城,汾西等地,狄,典皆读为die.狄仁杰则日"die 仁杰","字典"称作"字die",可证.
(二)更主要的是出自少典的黄帝与狄有血缘联系.段注本《说文》云:"狄,北狄,本犬种."所谓"本 犬种",其实就是以犬为图腾,犹如南蛮"蛇种",以蛇 为图腾;羌人"羊种",以羊为图腾.
《山海经?大荒北经》云:"有人名日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 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日始均,始均生北狄."这是说黄帝是 犬戎,北狄之祖.少典,黄帝与北狄之间的这种血缘联系,似可证明少典与北狄之间的关系.
《周礼?职方氏》有"六狄"之称,《礼记?明堂位》有"五狄"之称, 《尔雅?释地》有"八狄"之称,五,六,八等,无非言狄种之多,之盛,马长寿先生《北狄与匈奴》一书,以"赤 狄,白狄,众狄"括之.窃以为所谓"少典",犹言少 狄,可能是众狄中之一,与长狄相对应,犹如赤狄,白狄之相对应.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5:00 +0800 CST  
(三)狄族中有与出自少典氏之黄帝同姓者.
《潜夫论?志氏姓》日:"隗姓赤狄,姬姓白狄,此皆大 吉之姓."汪继培笺日:"昭十二年《毂梁传》范宁注: 鲜虞,姬姓白狄.疏云:《世本》文.此'妲'字疑'姬' 之误.
秦氏据程本作'姑',以为即《晋语》黄帝十二姓之'酉'."汪又日:"孙侍御云:'大吉'疑'太古'." 此言姬为太古之姓.
余太山《古族新考》日:"《国 语?郑语》:'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 洛,泉,徐,蒲.'韦注:'鲜虞,姬姓在狄者也.潞,洛, 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
《春秋释例?世族谱下》(卷九)称'赤狄子姬姓',知赤狄并非一姓,可以 为证." 黄帝姬姓,而赤狄,白狄中皆有姬姓.其 间血缘联系,更可得证.
黄帝以轩辕名,而狄则以车闻.
徐中舒先 生有题为《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的一篇遗作,文章认为北狄为车之发明者,其略云:北狄以 乘高轮车着名,所谓高轮车,《北史》言其"车轮高大, 辐数至多",此必为牛马曳引之两轮大车.此族之乘 两轮大车,据今日所知,当中国西周之世,即已有之.
铜器《小盂鼎》记周康王伐鬼方而有俘车两之事,车 称两,自是两轮大车.此为狄在周初曾有两轮大车 之证.至殷商先世相土,王亥以服牛乘马着称,服牛 即为牛服车役.殷人之有两轮大车或即自北狄输 人.

《考工记》言胡人而能为弓车,其所谓胡,当泛指中国北境之外族,必兼古之群狄在内.北狄乘高轮 车,实具有极悠远之历史.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别称 轩辕,字皆从车.
《绎史》卷五引《古史考》:"黄帝作 车,引重致远.少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
《释名》日:"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渊鉴类函》卷三百八 十七).如徐说不误,则此似亦可证明黄帝与狄族的 关系. 有此四证,少典之为狄之异译,黄帝之出于狄族 之说,似可成立.
关于上古狄族其早先活动的地域, 王国维认为"在沂,陇之问,或更在其西,盖无疑 义."蒙文通以为:狄即鬼戎,自西而来,由天山而东南下,而进人甘,陕,蒙,晋,冀之域的.
马长寿 认为,赤狄原分布在草原南部,白狄原分布在草原西 部.到春秋时期,赤狄已离开草原南部而发展到太 行山内,白狄也离开了草原西部而发展到陕北高原.各家之说虽略有出入,但大抵指出了狄族原初之活动范围.由此基本上可以得出炎黄二族来自 西或北的结论.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5:00 +0800 CST  
二黄帝与有熊,轩辕及昆仑 关于轩辕族群的活动地域,许顺湛先生在其大着《五帝时代研究》中,有很详细的考证.许先生根 据文献记载,结合现在地理情况,具体开列出了其在 各省的活动记录地点,结论是,轩辕族活动的地域主 要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而河南则是 轩辕族群的中心.
对于这个结论,我们有不同的 看法.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轩辕族属的问题, 有熊氏的问题,轩辕称号及轩辕之丘的问题,昆仑的 问题,黄帝后裔分布的问题等等,这都是解决轩辕族群早期活动区域的关键性问题. 关于黄帝的族属,我们在前面曾提及他与北狄 的关系.
郭沫若先生在这方面也曾有过论述,他说: "那些以黄帝为想象祖先的北方氏族部落,原来也是 戎人和狄人,后来才融为华夏.因而黄帝才被奉 为华夏的始祖的."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众所 周知,黄帝后裔发展最盛的一支是建立了中国持续 时问最长的王朝的姬姓之周,徐中舒先生撰《先秦史 论稿》,专辟《周人出于白狄说》一节,认为周人本是 白狄的一支,并不是像传说的那样是农业民族.沈长云先生有《周人北来说》一文;,也认为周人出 自白狄,并追其源自黄帝.这也可从侧面证明黄帝与北狄的关系.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6:00 +0800 CST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有熊氏","轩辕 氏"的称号中获得进一步的证明.黄帝为有熊氏,这就意味他的起源当在一个适宜于熊大量生产与繁殖的地方.熊是冬眠的动物,是比较适宜在气候较寒 冷的地方生长的,故而东北多熊,更北的俄罗斯更是以熊闻名.
而黄河流域则为少见.《本草》书中虽有 "熊生雍州山谷","今雍洛河东及怀庆卫山中皆有 之"的记载,但毕竟数量不多.甲骨文中记载有不少 动物,如象,兕,豸等,甚至还有长颈鹿,但不见有 31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9 月 "熊"字.这也可以说明熊非黄河流域的动物.如果 说黄帝生活的时候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的话,那么 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要高,分布有很多热带植物.
熊的生存条件恐怕还不及今日.由此推 论,熊的大量活动应该在比山西,陕西更偏北的地 方.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与熊发生关系的还有周和夏.周人称梦见熊,是生男的征兆,故孙作云先生以 为周人是以熊为图腾的.而周人乃黄帝之后,沈 长云先生文已明确指出其为北来民族.在夏人的传 说中,他们的祖先鲧死后变成了黄熊.
《左传?昭公七年》言:"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 羽渊,实为夏郊."《天问》说:"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说的也是鲧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墨子?尚贤》中 说,鲧被杀死的羽山之郊,是一个"热照无有及"的地 方,也就是说,是一个终年见不到太阳的地方.
结合《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鲧死三年不腐"的传 说,这显然所指的就是北极了.北极是一个天然的 大冰库,自然尸体不会腐烂了.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自然是"热照无有及"了.
诸书皆言,夏人是黄帝的后人,如果我们把鲧化为黄熊,热照无有及与轩辕族的原始图腾——熊联系起来,问题便迎刃 而解了.原始人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 要回到祖先所在的地方,并且会回归图腾.鲧死后 变为黄熊,其实就是回归图腾观念的神话表述,而灵 魂处于极北之地,说明大北方是他的老家.
当然把 这个地点定位在北极,可能是神话中推延,嫁接的结 果,是由"北方很远的地方"这一概念推延,而后与极 北之地北冰洋的传说嫁接产生出来的神话,并不一 定是熊氏族真起源于北极.
但熊图腾产生在北方这 似乎是可以肯定的.我们从后来活动于北方的阿尔 泰语系的一些民族,如日本阿伊努人,中国东北的鄂 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对熊的崇拜,也可以得 出证明.这些民族几乎都活动在北纬40度以北.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6:00 +0800 CST  
再说,黄帝,夏,周,因为离开北部的时间已经很久, 因此关于熊的信仰变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和一种观 念,故而在古籍中,多记轩辕黄龙体,轩辕之国人面 蛇身等,反而不言黄帝与熊的关系.夏和周更是如 此,除了化为黄熊,梦熊的记载外,在其他地方几乎 看不到熊的痕迹.
黄帝又号轩辕.古以为轩辕本为车鞠,后代指 车.其实这些意思都是由后人推衍出来的.前已言及,黄帝以车着名,故轩辕二字从车.但就"轩辕" 的读音来考察,其实乃"合汗"的异译.

唐善纯有如 下的一段论述: 32 轩,上古读"晓寒"切,音值为xan;辕, 上古读"匣寒"切,音值为ban,两个字并在 一起,应读为xanban.试将这一音值与突 厥语qaban(皇帝),蒙古语qagan(可汗), xagan(皇帝,合汗,匣罕,哈罕),通古斯语 kan(国王,汗)相对照,可以发现它们完全 对应.故"轩辕"者,合汗也,可汗也,汗也, 皇帝也.[18]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能够成立.这可以进一步证 明黄帝与北狄的关系.在古籍中多处记到以轩辕命 名的地名,这应当与轩辕族群的活动有关.
商人每 迁一处,都要立一叫做"毫"的建筑,故后世留下了许多叫毫的地名(山东,河南,陕西,安徽等地皆有). 周人每迁一处,都要立一叫做京的建筑,故而有了豳 京,周京,丰京,镐京,洛京之称,也有了代表京都之 意.想来轩辕族也相类似,故而留下了诸多叫"轩 辕"的地方.
如《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 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四百八十里日轩辕之丘."《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日轩辕之山."《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 《山海经?大荒西经》:"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 台."
《淮南子?地形训》:"轩辕丘在西方."《水经注? 渭水》:"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黄帝生于天水,在 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6:00 +0800 CST  
许顺湛先生根据《史记集 解》引皇甫谧说,及《大清一统志》《新郑县志》等,认 定司马迁所言的轩辕丘在河南新郑县.但我们从 《山海经》与《淮南子》的记载中却看到,轩辕之丘却在西部和北部,并不在居于中州的河南.特别要强 调的是,《山海经》是一部没有经过后人系统化处理 的古籍,其中关于地理的资料是最古老,也是非常可 信的.凡是认真研究过《山海经》地理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决不可因为书中记载了一些神话传说, 就否定它的地理学价值.

谭其骧先生有《论(五藏山 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就充分肯定了它的价值意 义.据谭先生研究,《西次三经》所记诸山多在甘肃, 宁夏,青海及新疆境内.《西次三经》记轩辕之丘"无 草木",这反映的正是宁夏,甘肃一带山的形貌.在 该经列于其前后的地名,前有昆仑之丘,流沙,西王母所在的玉山,后有积石之山,长留之山.昆仑我们下文还要论及,一般认为在甘肃北部;流沙指大西北 甘肃,内蒙,新疆的大沙漠;玉山,《穆天子传》称群玉之山,人多以为在新疆的和田;积石山,在甘肃西宁 县东;长留之山,虽不知指何山,但其山之神主管"反 景",即回光返照,显然是在极西.由此推论,轩辕之丘亦当在甘肃,青海甚至更北,绝不可能是在河南.

郭郛认为指大西北包括公格尔山一慕士塔格山在内 的山脉,为帕米尔高原山峰雪岭的东段.郭说虽不一定正确,但也可以说明轩辕之丘在大西北,乃 是研究者的一个基本共识. 再看轩辕之山.此山被列在了《北次三经》之 中.据谭其骧先生研究,《北山经》所记群山,多在山 西,河北,内蒙,宁夏境内,而以山西,河北为多.此一 经的次序比较零乱,但可以看出山的大致方位. 《北次三经》之首是太行山,在轩辕山的前后记有彭 毗之山,卫挺生,徐圣谟《山海经今考》认为,即山西 陵川县东的三雍山,其山有"肥水出焉",肥水就是 《诗经?卫风》中所提到的"肥泉",其源在今山西昔阳 县;有泰头之山,山有共水流,注于滹沱河,卫 挺生,徐圣谟以为是五台山的北台,谭先生认为山在 今繁峙县东.由此推之,轩辕山当在北部而不会在 河南.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7:00 +0800 CST  
《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中的轩辕之国,轩辕 之台,轩辕之丘,其方位当与《西山经》中的轩辕之丘 相近,丘在国之北.《地形训》说"轩辕丘在西方",与 《山海经》所言也正相合.由此看来,轩辕之丘,轩辕之山,轩辕之台,皆在西或北,参之中国古代西与北 多混言之的情况,我们可以确定,《山海经》与《史记》所言的轩辕之丘当在大西北,或在大北方.至于《水经注》所言的轩辕谷,其方位明确,在甘肃的天水;还 有初唐诗人陈子昂所咏的《轩辕台》,地在今北京市 北的平谷县,当皆为轩辕族活动留下的遗迹.
另外 在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方志中,还有不少轩辕台, 轩辕岗,轩辕山的地名,这些见于记载稍晚,或为后人附会,或为轩辕族遗迹,需根据情况考虑,不可一 概而论. 与黄帝关系至为密切的还有昆仑的问题.昆仑 频见于《山海经》中,或作"昆仑之丘","昆仑之虚". 在《西次三经》《海内西经》称其为"帝之下都",其附 近有"帝之平圃".这帝就指黄帝.
如《穆天子传》卷 二日:"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庄子? 天地》篇云:"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喻之丘而南 望."
《至乐》篇云:"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 昆蝓之虚,黄帝之所休."
《列子?周穆王》篇"别日升 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张湛注引陆贾《新语》 云:"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望于其上."
昆仑 为黄帝的下都,昆仑附近又有黄帝的花园,昆仑显然 是黄帝活动的一个重要地方了.在中国神话中,昆 仑山犹如希腊的奥狄匹斯神山,是众神会聚之所,看来与轩辕族早期在这里的活动与传说有关. 关于昆仑的方位,可谓众说纷纭.
《晋书?张骏传》言:"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 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 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据《水经?河水注》云:"释氏《西域记》日: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
《穆天子 传》日: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
毕沅《山海经 新校正》以为山在山西,陕西及甘肃境内.现代学者 顾实认为,昆仑指西藏,新疆间的昆仑山脉,即《汉书 ? 西域传》所说的于阗南山.所谓黄帝之宫,当昆仑 山脉之北,阿勒腾塔格岭之上.
徐旭生《读山海经 札记》以为,书昆仑之丘,明非山也,当指青海高原. 又引唐兰说以为即祁连山.


楼主 7宝转轮王  发布于 2020-03-16 18:07:00 +0800 CST  

楼主:7宝转轮王

字数:14599

发表时间:2020-03-17 02: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0 01:40:47 +0800 CST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