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汤和汤鼎臣,顺便刷

汤和字鼎臣,按元末普通人家的一般情况,他最初可应该不叫这个名字。据黄金的《明开国功臣传》记载:汤和的曾祖父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亲名七一,按照此命名的顺序,汤和最初的名字可能叫八一。一家人的名字颇有“节日气氛”。汤和的名及字可能是后来屡遭挫折之后改的。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09-26 18:13:00 +0800 CST  
后来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因为加入时间早,所以在后来的朱元璋集团里资历非常深。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动机之一是有个故人写信给他,劝他投靠,此人可能就是汤和。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09-26 18:37:00 +0800 CST  
在加入红巾军的前期,汤和仕途比较顺利,朱元璋还是个大头兵的时候,汤和已经是千户了。在朱元璋走上独立之路的“南略定远”的行动中,手下的二十四人构成了后来明开国的主要功臣群体。汤和是当时二十四人里地位最高的。后来在攻和州的战斗中,汤和有先登功,升万户。此战红巾分前后两路,前路张天佑统帅,着青衣,化装成从庐州来的元义兵,后路由耿再成率领,着绛衣,耿再成为朱元璋最早的亲随之一。可以推测此战是郭子兴本部与羽翼渐丰的朱元璋部一次联合行动,张部服青衣承担赚城的任务,而朱部在后则实施支援的任务,这一计划由朱元璋提出,似有削弱友军,壮大自己的图谋。战役实施阶段,张部没有按计划行动,而是“他道就食”耿再成以为张已经开始行动,于是直扑和州城下,反被元军打败,待耿部撤退后,张部“刚好”遇到元军的追兵,将元军打败,夺取了和州。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09-26 19:19:00 +0800 CST  
从夺取和州的过程看,郭子兴红巾军里两大集团区别明显。双方都想削弱对方的实力,让对方先与元军厮杀而自己坐收渔利,前军的统帅张天佑和扮作使者的赵继祖后来都死于非命,且都与朱元璋有关。虽然耿部战败,张部顺势拿下了和州城,但是朱元璋很快带领人马赶到。可能在权衡利弊后,朱元璋部得以入城。朱元璋被郭子兴授以“总兵”的重任。管理和州的事务。当时朱元璋羽翼虽然逐渐丰满,但是毕竟资历浅,很多老人并不服他,汤和这时第一个表示拥护朱的领导。这件事也成为明代史家在写汤和的事迹时候,经常提到的一笔。汤和这一行为虽然并不收效于目前,但是对以后的发展无疑大有益处。以汤和的军功而论,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加成”。并不可能成为开国侯爵第一的中山侯。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09-26 21:10:00 +0800 CST  
在1355—1357这个阶段,也就是红巾军渡江攻略元集庆路前后,虽然徐达逐渐成为朱元璋集团武将之首,但是汤和的地位也在上升。在1356年攻克集庆路后,汤和与徐达、邵肆、邵六、廖永安等升为枢密院同佥。1357年在经过近一年的争夺之后,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拿下常州,汤和任毗陵翼元帅,镇常州。从常州的地理位置和当时朱元璋集团的版图看,对汤和的这一任命,还是重用的。但这也成为汤和军事生涯的转折点。随着地盘的扩大,常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虽然汤和在常州表现尚可,也曾几次打败过张士诚的进攻,但是相比其他人的表现,汤和无疑光彩黯淡。长期镇守常州一地也限制了汤和军事才干的提高,他后来的糟糕表现与他长时间守卫一地的经历肯定大有关系。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09-27 08:10:00 +0800 CST  
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和逐渐从核心集体中一员逐渐被边缘化,从作用上来说已经和镇守长兴的耿炳文、镇守江阴的吴桢兄弟差不多了,从1357—1367年这十年间汤和履历平平,于是他难免怨望。在某次喝醉酒后他说自己身处常州,这里如同屋脊可东可西,这番言论传到了朱元璋,汤和受到严厉训斥。这件事朱一直耿耿于怀,以致多年后还将此事刻在给汤和的铁券上。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09-27 10:36:00 +0800 CST  
随着张士诚的临近覆灭,南方的局势日趋明朗。郁闷多年的汤和也时来运转,被任命为征南将军,负责对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军事行动。但是初任主帅的汤和表现差强人意,属于没什么功劳,大多是苦劳的性质。方国珍只有温台庆元三郡,之前在朱亮祖的打击下已经难以招架。汤和的到来逼的他只能投降。陈友定割据福建,曾经打败过朱元璋部,并俘杀参军胡深。双方积怨很深。鉴于以往轻敌致败的教训。朱元璋兵分两路,一路由胡廷瑞何文辉率陆师出杉关攻建宁。一路由汤和廖永忠以水师取福州,成夹击之势。两路进展顺利,使陈友定不得不分兵拒敌,汤和取福州后,包围陈友定老巢延平,最终破城,俘虏了陈友定。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1 00:20:00 +0800 CST  
随着浙东和福建的平定,汤和也结束了自己第一次主帅的历程。按照原计划,在平定浙东和福建后,明军会以水路进取广州、并最终会合由湖广进攻广西的杨璟黄彬部,底定两广。同时,因为北伐已经展开,需要有人督造船只,负责北征部队的后勤工作。所以,明廷内部做出人事调整,以汤和负责北征的后勤工作,原本身为征南副将军的廖永忠取代汤和成为征南将军,负责对两广的战事。从这调整看,身为最高主帅的朱元璋似乎对汤和征南将军的工作表现不太满意。下面我们从公私两方面分析这一阶段的南征战事。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1 00:50:00 +0800 CST  
从时间上看,南征比北伐开始的时间要早,但是受重视程度有明显差别。北伐的主帅是任征虏大将军,武将之首的徐达,副将是与徐达长期搭档的常遇春。由徐达统一指挥北征各部。征南方面,征南将军不只一个。如上述进攻福建的两路大军,陆路的胡廷瑞、水路的汤和都是平南将军,整个南征并无一个统一的主帅。另外,从南征北伐各自的部队构成看,北伐投入了虎贲天策在内的大多数亲军卫。而南征则都是就近征调的卫所,如朱亮祖进攻浙东方国珍,所带的部队为“衢州金华等卫马步舟师”。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1 01:14:00 +0800 CST  
征南的作战虽然在重要性,人选的选择、军队的组成上弱于北伐。但也体现出朱元璋的一些考虑和明勋贵集团的分野。南征作战在将领的选择上对当地的熟悉程度是一项重要的标准。如胡廷瑞为征南将军率陆师进取福建,就是因为他之前在陈友谅手下时在闽地作过战。后来李文忠入闽平乱。也是因为闽人服其威信。从南征高级将领的构成看。明官方区别新旧勋贵的“从军”和“归附”这两类人几乎旗鼓相当。如从军勋贵里的汤和吴桢周德兴何文辉、归附勋贵的胡廷瑞杨璟朱亮祖廖永忠。从重要性上看归附的勋贵作用更大。以我个人感觉,南征是归附的勋贵在征战地位上的巅峰。胡廷瑞廖永忠都任征南将军。四年后的平蜀战役,虽然功劳傅一廖次,归附群体再次大放异彩,但主帅是征西将军汤和。廖永忠为右副将军,地位尚不及左副将军的陈德。自南征以后,对归附的勋贵打击成为了明初血洗功臣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最终形成了从军勋旧独大的局面。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1 01:50:00 +0800 CST  
从私人角度来说,任命汤和为征南将军可以视作朱元璋对这位多年不得志的老友的一种补偿和栽培。也是他扶持以濠梁旧人为主的“从军”派的一种表现。总体上看,汤和征讨方国珍的行动还算圆满。但是对福建善后则不能让朱元璋满意。之后在论功行赏时,88认为汤和需要为福建不安定的局面负责。因为福建局面的反复,所以出现了上面提到的调李文忠入闽平乱。
洪武元年四月,汤和跟随朱元璋北巡,并加入到北方的战事中。此次北巡目的有二:一是考察开封的情况,为建都做准备。二是会集北征诸将,商讨下一步进攻元大都及之后的军事部署和相关政策。从结果看,升开封为北京,顺利攻取大都,部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对元顺帝“纵其北归”“不必穷追,防其侵扰”的政策。则埋下了后患。
明军于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攻下元大都。随后“诏以御史大夫汤和为偏将军,与平章杨璟俱从大将军徐达征山西”。汤和为冯胜副将随冯取泽璐。不料此行遭遇了明军自上年十月以来的第一次大敗。关于此事,《明太祖实录》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明军取泽州后,元军韩扎儿、毛义率军试图夺回泽州。平章杨璟、参政张彬援救泽州,两军遇于泽州南的重镇韩店,展开激战,明军大敗。其二是朱元璋对此战的总结,杨璟从泽州北攻潞州的中途与元军相拒。因为冯胜与杨璟“妄分彼此”导致“失陷士卒”。从朱元璋的总结看,杨璟部似是进攻潞州的先锋。杨璟冯胜的“妄分彼此”和之后对杨璟部参与北征南征的士卒不同的赏格看,杨璟部应该是他征南时候所带的南方卫所军士。其中南征与北伐都参与了的士卒比只参加了南征的士卒奖赏更丰厚。


此战作为明军北征以来最大的一场失利,虽然前线指挥是杨璟,主帅是冯胜。但是汤和作为偏将,于是这场失利依然算到了他的头上。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1 14:06:00 +0800 CST  
@反叛的中二病中二有什么看法?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1 14:08:00 +0800 CST  
洪武三年的正月,鉴于王保保包围兰州,为明边患。明廷决策兵分两路,一路以征虏大将军徐达为主帅,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征王保保。另一路以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主帅,赵庸为偏将军,趋应昌,追元主。
此时军中最高层排序为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这五个人都属于朱元璋集团核心圈子:“从军”勋旧里。所谓“从军”勋旧,是明朝官方为区分开国勋贵做的一个定义。与之相对应的是“归附”勋旧。“从军”勋旧以1355年红军渡江前归顺朱元璋的濠州人为主,这些人最早与朱建立私属关系,属于朱元璋集团最核心层。而“归附”勋旧,主要指红军渡江前后归顺的非濠州人群体。“归附”勋旧在明建国后几乎被完全清洗。这两个群体之后的大封功臣时就显示出了极为明显的差别。
洪武三年四月徐达在定西大破王保保,俘虏八万多元军。西北边患暂时得以缓解。在此背景下,朱元璋于当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封公六、伯二、侯二十八。六位公爵全出“从军”勋旧中。二十八侯中分前后两部分,前十四位是全是“从军”勋旧,而“归附”勋旧只能排在后十四位。这种排列虽然朱元璋自称为“大公无私”但是事实完全相反。
以汤和为例,朱元璋称汤和本有资格封公,但是因为不守法度,所以只能封侯。但是细看汤和履历,在1357年——1367年这十年中,汤和主要是守卫常州一地,像决定生死的龙湾、鄱阳湖等大战他并未参与。哪里有封公的功劳?说汤和不守法度,说明朱元璋内心对汤和守常州期间醉酒胡言的事还念念不望。与之相反,在红军渡江、鄱阳湖决战等事件上起决定作用的巢湖水军众虽然功劳巨大,但是因为属于“归附”勋旧,排列于后十四位之中,而且只有四人入选,分别是居于15到18位的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同样是父亲有功,出身“从军”群体的常升(父常遇春)能封公,赵庸(兄赵伯中)、廖永忠(兄廖永安)、俞通源(父俞廷玉,兄俞通海)这几位就只能屈尊在一批平庸将领之下,况且这几位自身功劳也巨大,不是常升只这种“父荫”能比的,当然人比人得死,还有更惨的,比如出身巢湖水军的汪兴祖(即张兴祖,义父是死在龙湾大战的张德胜),父亲的功劳也没给他带来侯爵。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2 18:41:00 +0800 CST  
洪武四年正月,明朝兵分两路,意图消灭割据巴蜀的明夏政权。此次军事行动由刚刚封为侯爵第一的汤和挂征西将军印,为主帅。率领京卫荆湖水师由水路进攻明夏的国都重庆,另一路由征虏前将军傅友德统领陕西河南的马步军出陈仓进攻成都。
应该说朱元璋早有图蜀之心,在明朝建国前朱元璋与当时明夏的统治者明玉珍就有书信往来。在信中明玉珍夸口自己有雄兵二十万,要与朱共同平定中原云云。但是据《明太祖实录》对平蜀之后的户口统计看。截止到洪武五年,全蜀的户口数只有八万多户,其中还有两万多户是被官府所占役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明玉珍在巴蜀为什么要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也能够明白当明玉珍意图向云南拓展时,为什么会无功而返。
明玉珍死后,明廷派蔡哲前去吊唁,蔡哲一行人中有画史,于是将巴蜀的地理形势绘画成图带回。为了达到不战而屈的目的,朱元璋又派湖广平章杨璟召降现任夏主明昇,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杨璟了解到了明夏内部君弱臣强,纲纪废弛的情况。在未战之先,明廷已经做到了“知彼”。
洪武三年,明夏平章吴友仁攻打明朝的汉中,这就给明朝出兵平蜀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04 02:12:00 +0800 CST  
但是,整个战役的过程却不如朱元璋预想的那么顺利,从正月出师到四月,统率主力的汤和面对瞿塘天险迟迟不进。朱元璋一面下诏申斥催促,一面任命朱亮祖为征西右副将军,领军增援。此时明声出金牛而暗度陈仓的傅友德部已经连克阶文等州深入蜀地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情况,明夏方面以枢密向大亨率军回援,希望确保成都不失。汤和在获知了这一消息后依然犹豫不决。副将廖永忠见朱元璋有詔催促,就率军先攻瞿塘关,汤和见廖永忠领兵先攻也率军继进。洪武四年六月廖永忠破瞿塘关,迫使重庆的明昇投降,而数天前,傅友德已经夺取了成都。此次明军由东西两线水路并举,主力的东线迟迟没有打开局面,作为偏师的西线却孤军深入吸引了敌军的兵力,为东线主力创造了机会。而且西线作为偏师还先完成攻占成都的战略任务。战后明廷论功行赏,战功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汤和这位主帅却没有获得赏赐。但是朱元璋的不满还不止如此。六月攻下重庆和成都后,明夏将领吴友仁退守保宁,汤和态度消极,一直没有平定。直到朱元璋再一次下诏催促,方才行动,夺取保宁。洪武四年八月,随着保宁的攻占。持续大半年的征夏战事结束。第二次挂印充任主帅的汤和表现依旧不令人满意,从瞿塘关到保宁,汤和没有积极的主导整个战争的局势,反而被部下牵着鼻子走,廖永忠要依诏进军的时候他依然还在犹豫。战事进入收尾阶段,又犯了上次征南时的毛病,善后工作完成糟糕。从征南征西的两次充当主帅的表现来看,汤和的能力守一城一池绰绰有余,但是统领大军则难以胜任。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15 08:13:00 +0800 CST  
这里也要提一提作为偏师的傅友德,傅友德是安徽宿州人,早年的经历很丰富。最据传奇色彩的是《罪惟录 傅友德传》的记载,里面说傅因与嫂子关系不好,跑到徐州给人入赘,当了上门女婿。后来又加入红巾,跟随李喜喜火烧上都,入蜀后投降明玉珍,明不能用,又投陈友谅,最后在至正二十一年投奔朱元璋。他投奔朱元璋时应该是有军队的,这支军队至少是后来的雄武卫重要组成部分。《罪惟录》成书在清初,距离元末明初已经三百年了,关于元末的记载很多要存疑,《罪惟录 傅友德传》说收取巴蜀的计划出自傅的奏议,以当时的情况论,东西并举是形势使然。傅作为偏师盖过主力是他打的好,但是是否有过奏议这个东西我持怀疑态度。我曾询问过对明初历史非常有研究的专家。他说傅友德可能并不识字。傅的特点在于个人武勇可称一军之冠,充任先锋,担任从攻,乃至单挑战力极为强悍。但是在主帅的位置上能力有所欠缺,从他后来挂帅攻云南与沐英的对比看,还是有不足。朋友曾把他定义为“从攻王”。我认为非常恰当。朱元璋在北伐前说傅能独当一面,这一面是多大,可以讨论。从对傅的使用看朱用人确实厉害,充分发挥了傅骁勇敢深入的特点,这比傅前几任老板要强。

楼主 朱棣深中栗子毒  发布于 2016-10-15 08:50:00 +0800 CST  

楼主:朱棣深中栗子毒

字数:5616

发表时间:2016-09-27 02: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06 13:29:49 +0800 CST

评论数:1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