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的连环计——对天复三年那些事的一种解读

23、
历来奖励和提拔自己人,都是和打击排斥异己同样重要的事,朱温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朱温及其手下的有功人员都得赐各种荣誉称号,它们的意义近似于后世的勋章。最高荣誉获得者自然是朱温本人,称“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在大唐历史上,真正对大唐有过再造之功的郭子仪、李晟都不曾有过如此牛叉的称号;敬翔等文职幕僚受二等奖,称“迎銮协赞功臣”;朱友宁的武将受三等奖,称“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的军官们享受四等奖,称“四镇靖难功臣”。

稍后,李晔加授朱温为太尉,进封梁王。又依照郭子仪曾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先例,设置诸道兵马元帅,以朱温任副元帅,成为理论上大唐所有军队的合法统帅。当然,这直接意义并不太大,比如李克用、杨行密这些人,就决不会甩这位副元帅的帐,但在间接的声势上有所助益。

可能有朋友会问:既然朱温只是副元帅,那么元帅呢?按唐朝中期以来的惯例,这种元帅由皇子担任,挂个名而已,副职才是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这“元帅”的含金量:李晔最初希望让自己的长子德王李裕来当元帅,但被副元帅一票否决,只好改由年幼的第七子辉王李祚来担任。

二月二十一日,朱温长子朱友裕被任命为镇国节度使,坐镇华州。二月二十四日,朱温的侄子朱友伦任左军宿卫都指挥使,部将张廷范任宫苑使,王殷任皇城使,蒋玄晖任充街使等等。总之,朱温就是将长安及其周边,包括皇宫到每条大街小巷都纳入自己的武力监控之下,可以随时清除朝廷中的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异动。

办完这些事,朱温觉得大唐朝廷的傀儡化工作也干得差不多了,遂以二月二十七日向李晔告辞,起程东返,去收拾胆敢冒犯他的王师范。临行前,皇帝在寿春殿和延喜楼两度设宴为朱温饯行,席间朱温情深意切地向李晔禀奏道:“我与晋王李克用本无深仇大恨,双方失和只缘于一点儿小小的误会,陛下应该对格外厚待,派重臣去抚慰解释,让他明白我愿与他和好,共同效力王室的真心!”

我不知道李晔有没有被朱温的这段鬼话骗信(估计不会了吧),反正李克用知道后是一点儿也不信,大家都这么熟了,你骗谁啊?李克用一针见血,点出朱温的本意:“这个蟊贼想去对付平卢,怕我在这个时候拖他的后腿罢了!”不过话虽如此说,道理也明白,李克用却没有出兵救王师范的意思,沙陀人的飞虎子已经伤痕累累,不再是昔日那个助人为乐的军事活雷锋了。

三月十七日,朱温回到汴梁,开始调集四方兵力,准备对平卢痛下杀手,他已经决定,暂时置杨行密与李克用这两个大敌于不顾,将集团的战略重心正式从关中东移至齐鲁。至此,不管你王师范是求仁得仁也罢,还是弄巧成拙也罢,总之,你摊上事了,你摊上大事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0 12:08:00 +0800 CST  
24、
差不多就在朱温返回汴州期间,朱友宁先后在齐州击破王师范的弟弟王师鲁,接着又在兖州城外打退了王师范派给刘鄩的援军,断绝了兖州与青州之间的联系,使其沦为一座孤城(刘鄩投降时,手下有兵五千,大大超过了五百人的别动队规模,可能在此之前,已至少有一批平卢援军进入兖州)。

稍后,邢州的葛从周部赶到,朱友宁便将围攻兖州的行动移交给他,自己则移兵东向,攻入平卢本土。

三月二十七日,仅仅经过十天的筹备,朱温就以很高的效率调集了十万大军,显示了朱温集团此时无人能及的强大动员力。这十万大军里面包括朱温直辖的宣武、宣义、天平、泰宁四镇的野战军,不过更多的是从小弟罗绍威那里征调来的魏博军队,大军集结完毕后,开赴平卢前线,增援朱友宁。

由于援军主力来自魏博,朱友宁移兵北上与援军会合,然后分出一支偏师进攻棣州,主力则继续推进,兵锋直抵青州西北只有约一百二十里的博昌(今山东博兴)。

梁军大兵压境,感到危机临近的王师范不得不遣使前往淮南,向杨行密紧急求救:您那条打武昌的间接路线已经不赶趟了,还是直接出兵来青州吧!

要说杨行密,还真是很珍惜自己诚实守信的好名声,虽然他的醉翁之意并不在酒,却显得比李克用更有诚意,没有见死不救,而是立即又出动了两支军队渡淮北伐,投入对朱温的军事行动。

其中间接支援平卢的西路吴军兵力有数万人,主将没有记载,据在下猜测可能是朱延寿,他们渡过淮河向宿州方向推进。据在下推断,田頵派杜荀鹤出使寿州联络朱延寿,再出使汴梁联络朱温的那次外交行动,极有可能就发生在此时。

如果这两个猜测属实,那接下来发生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杨行密做假动作,让朱延寿避免硬仗,他得为预计中的平叛战争保留黑云都这支生力军;朱延寿已对姐夫怀有二心,故将计就计,也做个假动作,摆出北伐的姿态;朱温心中大喜,但一时力不从心,同样做假动作,调大将康怀贞进驻宿州,表面防御吴军,其实为朱延寿将来的反叛预做声援。既然大家都不是真的要打,几万吴军自然不战而退,雷声挺响,一滴雨也没下。

与之相比,负责直接支援平卢的东路吴军,兵力约两万,由于他们的任务类似于苏联在卫国战争前的援华航空队,是用来坚定王师范抵抗决心的,行动自然就要积极有力得多。

与西路不同,东路军的主将记载明确,有战功卓著的淮南老将张训(大家还记得吧,清口之战前,杨行密用于防守淮河防线的两员大将就是朱延寿和张训),还有一位刚刚被杨行密提拔为大将的新人,王茂章。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0 12:09:00 +0800 CST  
25、
王茂章,庐州合肥人,是杨行密的小同乡兼资深粉丝,从童年时起就追随在杨行密左右,是淮南军中的童子军,有点儿类似太平天国的陈玉成之类。渐渐成年的王茂章,骁勇果敢,身材魁伟,但缺少大将威仪,每临敌阵,总是身先士卒,颇得杨行密赏识。

四月底,张训、王茂章率军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攻向密州(今山东诸城),以便打通杨行密与王师范辖区之间的通道。此刻的王师范望救兵如盼甘霖,连忙派弟弟莱州刺史王师诲出兵南下,与吴军会师于密州城下,以期尽快打通这条救命通道。

要说这时喊救命的人可不止一个王师范,正被吴军攻击的武昌节度使杜洪也正向朱温拼命求救。数月前,李神福轻取鱼米之乡永兴县(今湖北阳新),使鄂州(今湖北武昌)粮食供应紧张了很多。与此相对,原先常驻南线援助杜洪的梁军朱友恭部,现在却被朱温调往徐州,参与平卢方向的作战行动去了。这两件事加在一起,让杜洪的心更加七上八下,只好派出一拨接一拨的使者,请求朱温拉小弟一把。

但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朗:与杨行密预测的一样,朱温现在显然并不愿意为援救杜洪投入太大的力量。不过,要说他就不管杜洪的死活,那也不准确。在朱温看来,既然自己目前有这么多小弟,你们单个实力不及杨行密,但合起来力量还是非常可观的。老大不便出手的时候,你们相互帮助一下,不就行了?如果能把李神福拴在鄂州,那就更理想了。

此时,在荆襄之地有五大势力并存,他们分别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以鄂州为中心的武昌节度使杜洪,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中心的荆南节度使成汭,以朗州(今湖南常德)的武贞节度使雷彦威,还有以潭州(今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武安节度使马殷。以这一刻的实力而言,大致是成汭最强,马殷、赵匡凝次之,杜洪、雷彦威较弱。

自朱温打残凤翔,挟持天子之后,这五大势力都已承认朱温是他们的带头大哥,不管这里面有几成真心几成假意,大敌当前,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应该还是明白的吧?基于这一判断,朱温决定只派偏将孔勍率万人进驻滠口(今湖北黄陂县南)摆摆样子,把救援杜洪的重点放在另一边:派出使节,征调荆南成汭、武贞雷彦威、武安马殷三镇兵马,请他们共同出兵,援救武昌(我不知道为什么里边没有赵匡凝,可能是他曾依附杨行密,让朱温觉得不可靠吧)。

但朱温想到的,杨行密也早就想到了,而且措施采取得比朱温更早。据《通鉴》记载,杨行密在派出两支援军救援王师范的同月,派遣了一名使节来到潭州,晋见马殷,表答淮南方面的和好诚意。使节表示:朱温蛮横跋扈,是天下公害,依附于他迟早受害,所以请马殷与他断绝关系,那样则杨行密愿与马殷结为兄弟。

马殷手下的大将许德勋反对说:“朱温虽然不是个好东西,但他已挟天子令诸侯,大帅您一向高举拥护朝廷的旗帜,怎么能轻易与其断交呢?”于是,马殷谢绝了杨行密的好意,将淮南使节礼送出境。

没有史料记载过,杨行密是否也对雷彦威、成汭等发起过外交攻势,但以常理推断,他既然连对恶战多年的宿敌马殷都能放下架子,主动示好,更没理由对本无宿怨的雷、成等藩无动于衷了。估计只是由于马家后来独立建国,所以与其相关的记载比别人详细罢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0 12:10:00 +0800 CST  
26、
那么杨行密的外交努力究竟有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呢?仅从直接记载来看,似乎对马殷的外交行动就完全失败了。但真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本质都是被掩盖在现象之后,如果把眼光稍稍放远,看看荆襄局势稍后的演变,几乎可以说是杨行密的大胜,朱温的全败!你还能断言杨行密的外交没有效果吗?

在荆襄五镇中,对朱温的指令响应最积极的,是目前看来军力最强大的成汭。这倒不是因为成汭对朱温有什么好感,而是他在与王建争东川失利后,心有不甘,想乘着这个背靠大树的机会,确立自己在荆襄地区的霸权。次要原因是,杨行密这家伙也确实有些讨厌。

早先,成汭有一次过生日,杨行密派人来祝贺,礼物中竟有一本当时儿童用的启蒙教材《初学记》。成汭手下的第一号笔杆子郑准大为不平,对成汭说:“《初学记》这本书,是用来训导无知小童的,现在敌国交聘,竟然用它当贺礼,分明是瞧不起大帅!我们应该还以颜色!(比如像钱镠那样,他敢‘穿钱眼’,我就敢‘砍杨头’)”

但不知什么原因,员工急领导不急,成汭并没有接受(也许是当时他正忙着与王建较劲,不想在东边再竖一个强敌吧)。郑准见领导的表现这么怂,认为跟着他混肯定成不了什么事,便一怒之下,辞职不干,准备跳槽。可是,你真以为人才市场,双向选择,想不干就能不干啊?哪有这么轻松的!

自从把老兄弟许存逼反之后,成汭的脾气是越来越坏,经常歇斯底里大发作,正向着重度精神病患者的方向稳步推进。一次,成汭在盛怒之下,甚至把自己的儿子也杀个精光,自己给自己绝了后!对这样的上司,你还去激怒他,不是往刀口上撞吗?于是,郑准就在回家的路上,被领导派来的刺客给一刀毙命!

虽然人是自己杀的,但以成汭现在的心理健康程度,把这笔帐算在杨行密头上,好像也不算冤枉。

其实,为了东进与杨行密一争高下的这一天,成汭已经准备很久了。所以在接到朱温的书函之后,他感到时机成熟,立即检点兵马,倾巢出动,水陆大军竟达十万之众,浩浩荡荡,顺江而下。

用来运载这支大军的船队,阵荣更是豪华的让人过目难忘,这是成汭投入巨资,用了三年时间,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旗舰是一艘巨大的楼船,上面的房间之多,足够把荆州的全套领导班子都搬上去办公,故定大名为“和州载”号。其余稍小一点儿的战船,命名为“齐山”、“截海”、“劈浪”等等,据说均可载千人,光听听名号都牛叉地一榻糊涂。

不过,它们的活动范围,毕竟是在水域面积有限的长江中段,船只过大过沉不会影响它的机动性吗?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49:00 +0800 CST  
27、
果不其然,掌书记李珽就对主帅的用兵方略提出了质疑,他建议道:“咱们的每艘战船可以装载士卒千人(估计挤得和利比亚偷渡船差不多了),装载稻米的船载重量还要加倍!船身过于沉重,要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没法迅速应对。而吴兵一向以剽悍、迅捷著称,咱们如与其交战,打赢了追不上,打输了跑不掉,怎么与其争胜?而且武陵(雷彦威)、长沙(马殷)表面上是我们现在的盟友,实则一直是我们的敌人,我军全力东下,把老家空出来,怎能不提防他们生出二心?以我看,不如派一员勇将进驻巴陵(岳州治所所在,此时的岳州名义上归杜洪管辖,实际控制在小军阀邓进忠手中),大帅则将主力停留在长江北岸,做为杜洪的声援,严守营垒,不与吴军交战,不出一月,吴军军粮不济,自然会撤退,鄂州的包围也就能解除。”

为什么要驻兵于岳州呢?其实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岳州正好控制着从洞庭湖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荆江口,如果雷彦威或马殷,真的想乘成汭离开大本营的机会奇袭江陵的话,这里将是他们的必经之地(两镇的主力都是水军,如从陆路进军则是弃长就短,且荆州一带水道湖泊众多,陆路行军十分不便)。换句话说,李珽的方案主要是用来防备“盟友”的,至于杜洪的死活,已经被放在次要位置了。

其实成汭也不怎么在乎杜洪的死活,但他这次砸锅卖铁下这么大的注,为的是扩张领土,成就一番霸业!不积极进取,那我们出来干什么?这世上哪有才出房门就躲在院门口的霸主啊?

至于马殷、雷彦威,他们都已经表示要出兵救杜洪了,他们岂敢不听朱温的号令?

再说了,所谓“不出一月,吴军军粮不济”的说法也不太靠得住,毕竟他的人比李神福多得多,每天消耗的粮食自然也多得多,就这么耗下去,到底谁先军粮不济还难说吧?

综合上述,只要积极进军,此次行动的风险是极小的,成功概率是极大的!刚愎自用的成汭,自认为已经算清了利害得失,便一口否决了李珽的提案,荆南大军顺江而下,很快就越过了荆江口,越过了自家的防盗门,没有哪怕分一支偏师驻守于此,将它看好。

可成汭没有想到,在这件事上,算错的是自己,李珽才是对的。看到隔壁的富翁成汭不关门就带着全家人出行,他的邻居雷彦威和马殷已经在食指大动。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50:00 +0800 CST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52:00 +0800 CST  
28、
自雷一代阿满割据武贞以来,外出掳掠,打家劫舍,就一直是雷家军的主营业务,其作为更像一伙大土匪(其他如李克用的沙陀军之类,虽然也精通打劫,但那毕竟是兼职,主营业务还是打仗)。雷二代彦威是其父的肖子,完美地继承了父亲的强项,就算成汭留在江陵,他都会三天两头跑到荆南院子里偷菜,同时憧憬着有一天,能冲进那华丽的大房子里洗劫一番。你说,现在这实现梦想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他还会扭扭捏捏吗?

实力比雷彦威强大得多的马殷,想法不像雷二代那么简单直接,虽然他的人马以前也是以奸淫掳掠滥杀无辜驰名天下的,但在他当头后已经改得多了,抢点儿钱对他没有太大诱惑力。但马殷也有主导荆襄的野心,在本地区最大的障碍,当然就是成汭。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大家还记得吧,前文中也提到,马殷初入主潭州,就将成汭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之一,现在有机会消除这个威胁,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杨行密是否在里面穿针引线,扇风点火?我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但缺少史料佐证。不管如何,利益当前,马殷和雷彦威这两位脾气、禀性、作风没有丝毫相似之处的老大,不约而同地将朱温给他们的指令扔进了掷纸篓,然后协起手来,一同将刀子插进了“盟友”的后背。

五月上旬,在成汭大军越过荆江口之后,马殷的大将许德勋率水军一万人,与雷彦威部将欧阳思所率的水军三千人,在荆江口秘密会师,然后逆江而上,乘虚袭击江陵!

五月十日,马殷与雷彦威的联军突进至江陵城(今湖北荆州)下,然后轻而易举地将其拿下。

虽然事先马、雷两位老板事先已经协商好,打下的荆南州县归雷彦威所有(马殷的地盘与荆南不直接相连,防守不便),但当惯了土匪的雷家军显然没有一丁点主人翁的思想,他们马上与马殷的部队合作,将已经属于自己的城市洗劫一空!如果细分一下,那抢到大头的,还正是人数比较少,又已经成为江陵主人的雷家军!彦威啊,叫我说你什么好呢?

江陵城中,几乎所有的财物都变更了主人,所有居民则像牲口一样,与财物一道都被装船运走。这座曾遭秦宗权军破坏,后由成汭兢兢业业经营了十五年才初步恢复繁荣的华中名城,再次变成了一座鬼城!

六百八十四年前,驻守江陵的三国名将关羽,轻率地出动全部主力北伐,结果让吴将吕蒙乘虚而入,为后世留下了“大意失荆州”的典故。不想这几百年后,几乎相同的情节,又在相同的地方,被大意的成汭重演了一遍。正应了杜牧那句的名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接下来的故事,继续与三国雷同:正在向鄂州进发的成汭大军,突然得知:他们已经家破人亡了!顿时军心大乱,人人思归,再无战意。这支外表庞大的军队,就像当年关羽围攻樊城的大军一样,战斗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直线下降,实际上已濒临崩溃!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52:00 +0800 CST  
29、
再说这时,听说成汭军逼近鄂州的吴军主将李神福,为探明敌情,亲自乘座一条轻快小船,对成汭军的具体情况进行抵近侦察。回来后,李神福对众部将说:“成汭的军队、战船虽然不少,但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很差,只要我们主动发起一次迅猛攻击,成汭也将成为我们的俘虏!”

看穿了成汭大军的虚弱本质,艺高人胆大的李神福只抽出数千精锐水师,就逆流而上,迎着成汭的十万大军杀了过去!

成汭此时似乎方才已乱,他不敢再向鄂州前进,紧急回师,但也没有回江陵,而是经荆江口进入洞庭湖。他这么做,可能是要掉转枪头,找雷彦威或马殷的麻烦,好报仇雪恨吧。

五月十二日,到达君山(当时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后来因为洞庭湖水面不断缩小,现在已经与大陆相连)成汭水军,被李神福的水军追上。李珽给成汭指出的,大船行动迟缓缺点暴露无余:在情况不利的条件下,想避战都做不到!

两军立即开战,表面弱小的李神福军积极进击,压得表面强大的成汭大军节节后退。正好此时的风向对吴军有利,吴军将领秦裴、杨戎乘势顺风放火,行动不便的“和州载”、“齐山”、“截海”、“劈浪”什么的,再也截不了海,劈不了浪,只无奈地化为了湖面上一个个燃烧着的大火炬,成汭大军终于彻底崩溃!

死之将至,不知成汭是否有机会回顾自己这一生?还记得当年任侠杀人的少年意气吗?还记得脱离秦宗权、据归州、招流亡的创业艰辛吗?还记得好兄弟许存的千里来相投吗?还记得抚辑凋残,训农通商,惠养百姓,让世人传颂的“南郭北韩”吗?对于赶走结义兄弟、滥杀三子、不听李珽谏言,你现在后悔了吗?

成汭不可能回答我们了,不过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他比较自觉,没有等着被吴军俘虏,让李神福的预言应验,或是按唐末惯例,被自己的属下砍掉脑袋,而是纵身一跃,投入了万顷碧波的洞庭湖,葬身鱼腹……

后来有人说,“汭”字拆开,就是“水之内”,可见他的命运,早已注定。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53:00 +0800 CST  
30、
吴军在君山大获全胜后,没有在此停留,又收兵回到鄂州外围继续围攻早已半死不活的杜洪。驻扎于滠口的梁将韩勍,见李神福的军队去而复返,又得知成汭已兵败身亡,大惊,急忙撤走,杜洪的外援完全断绝。

再说吴军离开君山,刚刚让杜洪的名义部下,岳州刺史邓进忠稍稍松了一口气。谁知吴军的前脚刚走,马殷的大将许德勋又从江陵回师,来到了已经没有老大罩着的岳州(今湖南岳阳),而且不仅仅是路过,因为他们停下不走了!

邓进忠慌了神,自知不是对手,忙大开城门,亲自出迎,并备下牛羊美酒,犒赏马家军队,想将他们礼送出境。问题是许德勋到这里,可不是为了吃顿饭来了,为的就是他邓进忠的岳州。于是,许德勋在重兵围绕之下,给邓进忠上了一堂耐心细致的时事政治课。下课之后,邓同学不敢对许老师的教导稍有违备,便带上全家老小,移居长沙,将岳州当在大礼包让给了马殷,马殷遂任命许德勋为岳州刺史,镇守住这湖南的北大门。

至此,朱温在荆襄地区发动的这次代理人战争输了个干干净净,这暴露出他对众多名义小盟友的控制力,其实并不比李晔的诏书强多少。不过,作为赢家的杨行密,因为他最重要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田頵还没有反!这就决定他绝不能让李神福的军队长期滞留在荆襄,所以仗打赢之后不能扩大战果,得利其实也不多。这样一来,多少好处就落到两大棋手之外。

仗着动手早,雷彦威拨得了头筹,可笑的最早的人,通常都不是笑的最好的。雷彦威没有能力顺势拿下荆南所属各州,多数州县暂时仍控制在成汭余部手中。其中,成汭有一个部将叫侯矩,在君山之战中死里逃生,回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他在成汭各支余部中实力最强,如同盟主。

稍后,得知成汭已死的王建没有错过这个好机会,连忙派大将王宗本兵发三峡,来抢摘这枚熟透的桃子。由于原成汭军的主力已损失殆尽,故蜀军受到的抵抗微弱,进展神速,连克忠、万、施三州,兵临夔州城下。侯矩没有抵抗,主动投降,被王建收为义子,改名王宗矩。有了这示范效应,原成汭除江陵以外各州县几乎全部向王建投降,王建真正实现了对蜀地的一统。

本来以此破竹之势,王建要全取荆南也不难了,雷彦威是挡不住的,但蜀中众谋士一致认为:瞿唐峡是连接荆蜀的最大天险,瞿唐以东的州县,得之易,守之难,不如集中军扼守瞿唐,可保蜀中常安。于是王建放弃了归、峡二州,将自己的东部边界锁定在夔州。

蜀军刚刚停步,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的军队,也像食腐动物一样,杀向成汭留下的残存遗产。荆南再次告急,雷彦威只得离开老家朗州(今湖南常德),前往江陵督战,他估计太过焦虑,没有注意到老弟雷彦恭的不轨目光。

原来雷彦恭已经秘密与赵匡凝约定好:让赵匡凝出兵攻荆南,老哥必然得去抵御,自己再里应外合,把老哥干掉或者赶跑,由自己取而代之,多好啊!事成之后,再把从江陵抢得的财物分一半给赵匡凝。

应该说,雷彦恭计划的前半段执行得很成功,雷彦威被逐走,此后下落不明(据五代十国吧的一位高人考证,雷彦威可能逃去投奔了战友马殷,直到五十年后郭威称帝时,他还在一个小州任刺史)。但后半段计划就不那么完美了,赵匡凝并没有因为雷家老大换人,就此收手,而是继续用兵,全取归、峡、江陵,直到把雷彦恭赶回朗州了事。这样,成汭留下的遗产,最终被王建与赵匡凝瓜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54:00 +0800 CST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1 09:55:00 +0800 CST  
31、
在很多时候,人的烦恼并非来自于麻烦本身,而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攀比,比如说现在朱温看四方送来的战报时的心情。他看到了些什么呢,让咱们来帮他理一理吧:

三月底,朱友宁奏报,正率大军向王师范的老巢青州推进,现将到达黄河边上的小城博昌(今山东兴博),预计很快能将其拿下,打通前往青州的大道;

然后一个月过去,到四月下旬,杨行密派张训、王茂章北上攻密州,王师范派弟弟王师晦率军南下与之会合。朱友宁:正在进攻博昌。

四月底,杜洪向朱温紧急求救,朱温遣使征成纳、马殷、雷彦威三镇出兵援鄂。朱友宁:正在进攻博昌。

五月上旬,马殷、雷彦威公然违抗朱温,出兵攻击“盟友”成纳,朱温在荆襄地区编织的小同盟瓦解。朱友宁:正在进攻博昌。

五月中旬,成纳被李神福打败,投湖而亡,朱温的意志在荆襄全面败退!朱友宁:正在进攻博昌。

五月底,密州告急,联系中断,可能已经失守。朱友宁:还在进攻博昌!

混蛋!朱友宁,你是复读机么?就不会报点儿别的?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攻坚能力本来就有限,打一座设防坚固的小城,一两个月拿不下来是很正常的事,但谁让同期间内杨行密集团在各条战线上频频得手呢?与对手的成功一比,掌握着梁军最大一支野战兵团的朱友宁的表现,实在太不给他叔叔长脸了!

朱温把其他地方失败的迁怒,都叠加到了朱友宁身上,决定派客将刘捍前往博昌前线督战,好好敲打一下表现不佳的侄儿。所谓“客将”,可不是到朱温这儿作客的其他藩镇将领,而是指负责接待客人,以搞外交为主的军官。如秦宗权的部将申丛擒获秦宗权向朱温投降时,王镕、王处直、李茂贞向朱温服软时,刘捍都是朱温派去与他们谈判和传递文书的头号大使。

除了搞外交,刘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强项,就是打小报告。他为人聪敏少德,善于揣摩上意,总能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早在朱珍当大将统兵征战之时,刘捍就担任过朱珍的监军,配合李唐宾,打着放大镜盯着朱珍的一举一动,再悄悄向朱温及时报告,充当朱温的锦衣卫。在朱温诛朱珍的过程中,刘捍究竟出过多少力,史无明文,但仗着这一特长,他成为了朱温最倚重的心腹之一,朱温甚至说过一句名言来夸奖他:“敬翔、刘捍、寇彦卿,这三个人大概是上天为我而生的吧!”

现在,朱温把刘捍派到朱友宁这里来,当然不会是让他来搞外交的,而是让他来发挥第二强项的。朱友宁在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这个意思:温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2 07:41:00 +0800 CST  
32、
为了平息叔父的怒火,朱友宁只得发了狠心,决计以最快的速度拿来博昌。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朱友宁想出了一招极其凶狠的毒招,他从四边的乡村强征了十多万民夫及大批牛马牲畜,让他们在博昌之南挖掘土石,然后冒着箭矢堆积到城墙下,修筑攻城用的斜坡(类似王建攻彭州的龙尾道)。在差不多接近完工之,梁军惨无人道地将民夫、牲畜连同他们驮负的土石一道,挤进城墙前的壕沟,然后再在上面迅速用土填满,多达十万计的无辜平民就这样被活埋!

在震耳欲聋的哭喊与惨叫声中,浸透了鲜血的攻城土坡,以最快的速度与城墙齐平了,梁军像一群失控的野兽,潮水般地冲进了微小但不屈的博昌县城,顷刻间就吞没了顽强的守城军民,然后新的大屠杀在城中顺势展开,大量的尸体被拖出了来,抛入城外的清河之中,组成了一道人肉大坝,清河几为不流……

博昌大屠杀,似乎是自朱梁集团出现以来,制造过的最大一起战争罪行,朱友宁只用了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让自己恶贯满盈了。他在下达命令,干这些罪恶勾当时,可能没想过这是要承担报应的吧?

打下博昌,朱友宁部继续推进,又拿下古都临淄,终于杀到了青州城西郊,一个叫石楼的地方。在这里,朱友宁发现王师范已经在城外集结了从外地调来的所有援兵,建起两个大营,在此严阵以待。

这两个大营,是按照援兵出发地不同来划分的。原来,就在朱友宁攻博昌的同时,吴军张训、王茂章与王师范之弟莱州刺史王师诲组成的联军,已攻克密州(今山东诸城),斩了朱温任命的刺史刘康乂。

而后,这支两万人的吴军大部份由张训率领,留守密州,扼守住杨、王之间支援联系要道。显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把这支军队拉回来,是杨行密更关心的事。真正赶到平卢支援王师范的,就只剩下王茂章率领的七千精兵。不知道王师范有没有感到有些失望?不过能来就不错了,王师范亲自出来犒劳吴军援兵,让王茂章部会同王师诲的莱州部队,一起组成联军的莱州大营。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2 07:42:00 +0800 CST  
33、
除此之外,王师范还抽出后方登州(今山东蓬莱)的守军来援,在莱州大营的一旁又组成了登州大营。

朱友宁见此情况,料想登、莱二州必定已经防御空虚,便仗着自己兵多将众,在继续率主力与杨行密、王师范联军相峙的形势下,特意分出两支偏师分别攻向王师范后方的登、莱二州,打算先切断王师范从海上出逃的通道,再给王师范致命一击。

但在六月六日这一天,梁军大营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条大白蛇不知喝高了还是路痴,也不去杭州找许仙,反而大摇大摆地爬进了朱友宁的大帐。虽然我没有做过民意调查,但相信喜欢蛇这种动物人应该只是少数。朱友宁不属于少数派,他也感到很不舒服。不过回顾一下史书记载,道上遇蛇的人,像刘邦、刘裕什么的,运气都不错,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好兆头呢?

第二天夜,朱友宁决定出击,对联军的登州大营发起了猛攻,由于力量悬殊,登州很快就感到要招架不住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2 07:44:00 +0800 CST  
王师范虽然聪明也不乏勇气,但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大阵仗,何况挨打的都是他的军队,很快就有些沉不住气了。他连忙找到王茂章,心急火燎地请求道:“我们快一起出击吧,登州军营能不能保住,就看将军的了!”

可惜在那一刻,王茂章的表现让王师范大失所望,看着友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遭遇危难,竟然比在下看ISIS屠杀俘虏还要平静,连心跳频率都没有丝毫增加,反而说了声:不急,还不是时候。就倒头睡大觉去了!这叫什么意思?敢情死的不是你们吴军的人,你就不管了?

王师范很生气,但他毕竟既不是朱友宁的温叔,也不是王茂章的杨老板,和那两位一比,他家小业小本钱小,就算发了火也不能让王茂章多打个哈欠。而他如果独自出击,面对强大的梁军,又完全没有胜算。无奈,王师范只好耐下心,一面聆听着远处登州营那令人纠心的厮杀,与近处王茂章悠闲的鼾声,一面等待。

这真是难熬的一夜啊。博命拼杀的声音,随着夏夜的微风,在王师范的耳旁响彻不停,登州大营的平卢军队一直在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到第二天天色微明之时,登州大营的嘈杂声渐渐平静了下来。王师范知道:自己的又一支军队估计已经覆没了!王茂章呢?他该醒了吧!

邂逅白蛇,然后又胜了一仗,朱友宁心情比较好。再加上他见莱州大营的敌军表现怯懦,在整个晚上都不敢出来,使其轻敌之心大起。于是,朱友宁便不顾梁军激战整晚,不曾入眠的疲惫,强令大军:要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顽强作风,再接再厉,再把莱州大营也给我拿下来!然后攻进青州城,活捉王师范!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2 07:45:00 +0800 CST  
34、
看见人多势众的朱友宁大军逼了上来,王师范再也坐不住了,现在还能躲吗?他急匆匆地再次闯进王茂章的帐篷,却见王茂章已经精神矍铄地披挂整齐,见王师范一到,便说:“好了,我们出击吧!”

想必看过王茂章此前简历的朋友已经知道,这位王将军岂会是怯战之人?他在昨晚上始终按兵不动,就是考虑到敌强我弱,正常的硬碰硬几乎没有胜机,要想打赢,就一定要设法降低梁军的竞技状态。怎么做到呢?累他们一晚上如何?所以,王茂章才极为理智和冷血地将友军当成炮灰,以等待现在这个以逸待劳的良机。

果不出王茂章所料,在淮南与平卢联军突然发起的反冲锋面前,已经筋疲力尽的梁军尽管兵力占优,却也显出了颓势,被联军压得步步后退,并且越退越快,眼看就要由颓势发展为败势了!

正在一个小山丘上督战的朱友宁,意外地发现战况不妙,连忙从山丘上纵马奔下,带头冲击联军阵形,试图扭转战局。谁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朱友宁跨下,那匹劳累了一个晚上的战马吃不消了,一个踉跄突然跌倒,把朱友宁重重地甩了出去!朱友宁正好摔到了平卢军的前锋线上,他没有机会再爬起来了,平卢军的一员小将张土手起刀落,就让这位大屠杀的罪魁身首异处,为博昌的十多万冤魂报了仇!

主帅朱友宁的突然阵亡,给了本已处劣势的梁军致命一击,顿时大溃,王师范与王茂章乘胜追击,直至米河,梁军被俘和阵亡的人数,都以万计。尤其是被朱友宁当成炮灰,排在冲锋陷阵第一线的魏博特遣兵团,几乎损失殆尽!

看来白蛇这玩意儿,顶多也就是个送信的,至于送的是喜讯还是死讯,那还没个准呢。

话说这朱友宁的人头,虽然是被王师范的部下砍下来的,但王师范很谦虚,一点儿也不居功,反而像汇报工作似的,将朱友宁的首级送往淮南,请杨行密过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个人以为,这就像当年孙权派吕蒙袭击荆州,斩蜀将关羽,然后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一样,是一种移祸之计。王师范可能希望借此来拴牢他与杨行密的盟友关系,防止吴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置身事外。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2 07:46:00 +0800 CST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2 07:47:00 +0800 CST  
35、
可惜,当年孙权的移祸不就没成功么?朱温同样没有因为王师范的小动作而改变目标。恰恰相反,朱温闻知石楼败绩,朱友宁阵亡后,大怒若狂,遂再次强抽四方部队,由自己亲自统率,以昼夜不停的急行军赶赴前线。至此,朱温投入征讨王师范的军队总数已高达二十万众,超过了两年前,朱温以六路大军围攻太原时创下的纪录!

史书没有详细记述朱温是从哪里来的,但很显然,他和侄儿朱友宁的进军路线不同,没有走相对平坦的北线,而是从南面穿过沂蒙山,迂回到青州与密州之间,这可能是想阻断杨行密与王师范之间的联系通道。

七月十四日,朱温进至青州之南只有约五十里的临朐(今天还叫临朐,刘裕伐南燕时,曾在此击破南燕军主力),在此设下战时大本营,然后指挥梁军诸将,对青州发起攻击。

与对付朱友宁时一样,王师范没有死守青州城墙,而是与王茂章一道,在城外分别扎下大营,严阵以待。等梁军到达,王师范或者是没有从上一战中学到太多东西,或者他已经同王茂章协调过作战计划,甘当陪衬红花的绿叶。总之,他有勇无谋地先率平卢军出击,不出所料地遭到朱温的痛击,然后大败而回。

王茂章的战术,仍是他最拿手的老办法,紧闭着自军的营门,示弱于敌,等待时机。等他见梁军在击退平卢军出击后,稍显疲态,立即命令最快的速度,突然推倒军营的栅栏(这样比从营门出去要快很多,更能出敌不意),吴军冲出营垒,迅如雷电,直击梁军薄弱处!

可是,毕竟对手已经不一样了,在几十年沙场中磨炼成精的“朱温老贼”,其临战应变的经验远比他的侄儿丰富得多,兵力也更加雄厚,不是这么容易能被打败的。王茂章没能再创奇迹,但他的表现也足以让对手肃然起敬了。激战一阵,王茂章见没有取胜的希望,便娴熟的控制军队,干净利落地脱离与梁军的接触,返回营垒,竟仿佛仗已经打完似的,好整以暇地摆起了宴席,就在朱温的眼皮底下,与众将一起饮酒取乐,悠闲自得。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了吧,这就是一个空城计的翻版。梁军一时拿不准对手是不是有埋伏,迟疑了大半天,不敢草率进攻,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地看着吴军休息了一阵。稍后,王茂章率众出营,与梁军再战,梁军兵力虽占有极大优势,却也一时无法将其击败。

朱温登到高处,俯瞰战场,见吴军兵虽不多,却进退有据,无懈可击,便唤来归降的士兵,问:“刚才喝酒的那员将军是谁?”降卒答道:“是王茂章。”朱温顿起爱才之心,感叹道:“我若得此人为将,那平定天下,还有什么难度啊!”遂命暂时收兵,来日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将他收为己用。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3 09:15:00 +0800 CST  
36、
很难说朱温是言者无心,但他身旁有人肯定是听者有意。同王茂章的资历差不多,这位同志也是朱温不久前刚刚提拔起来的一员将领,姓杨名师厚,本书中的新人。

其实,杨师厚出来闯江湖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他原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以勇猛果决,精通骑射著称,曾经当过河阳节度使李罕之的部下,是符存的老同事。后来,李罕之让结义兄弟张全义给赶出河阳,只好去依附李克用,为了向李克用表忠心,李罕之从自己手下精选了劲卒一百名,献给李克用,杨师厚与符存就在其中。

然后,两位老同事的命运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符存很快得了李克用的赏识,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审,并且一进去就当上义儿军使,之后屡立战功,成为晋军知名的上将。而自认为才能并不比符存差的杨师厚,却只能以一介小卒的身份,看着老同事的节节高升,在默默无闻中羡慕嫉妒恨。

压抑的心情容易让人走极端,终于有一天,杨师厚爆发了,他在河东犯下了一起案子,为逃避打击,便串通上两个同伙一道潜逃,来投奔汴梁。至此,杨师厚总算是遇上了自己的伯乐,他被朱温提拔为牙将,又以讨李茂贞有功,授曹州刺史。

自朱珍被杀以后,朱温用将就有了一条原则:决不让任何一员将领建下震主之功!一旦某人的战绩过于显赫,那他就将被朱温挂起来冷处理,不再委以重任,像目前的葛从周、氏叔琮就是例证。然后再从资望相对较浅的将领培养新人,以取代老将。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杨师厚就是朱温正在着力栽培的新人之一。你说,人在这种时候,能不加倍努力吗?在杨师厚眼中,老板赞赏敌人,这既是对手下无声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抓住王茂章,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最好机会!

不过,与战意激昂的杨师厚不同,王茂章正准备撤退,虽然这仗只打了一半,但准确的说,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你们如果以为,杨行密派王茂章到这里来,真的是为了救援王师范,或者给王师范陪葬,那就错了。以杨行密的智商,不可能不知道,只派七千兵去抵挡朱温大军,不过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如果是别的目的,比如坚定王师范的抵抗朱温的信心,与朱温必欲灭王师范而后快的决心,那这七千人还是大有可为的。

事实上,当见到来敌已是气势汹汹的朱温大军时,王茂章在平卢的工作已经完成,可以收工:梁军的野战部队主力都被拉到了平卢战场,朱温也因朱友宁之死被气红了眼,不铲平平卢的势不罢休。换句话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肯定朱温不可能向其他地方伸手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3 09:16:00 +0800 CST  
37、
所以,当天晚上,王茂章悄悄从小道往东面撤军,准备绕过梁军的当面之师,拐个大弯返回淮南,去完成杨行密交给他的下一个任务。当然,撤军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事,因为对面杨师厚的眼睛正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就像盯着自己的军功章。

王茂章刚离开营地不久,杨师厚就率军追了上来,两军在夜里你追我赶,连连交火。王茂章见甩不脱追兵,如待天明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被迫让部将李虔裕率五百人在辅唐(今山东安丘)据险断后。

杨师厚指挥梁军杀了上来,李虔裕则面对强敌,誓死抵抗,一步不退!这样的战斗不会有悬念,最终,李虔裕被杨师厚擒斩,五百人全部战没,但他们为大部份战友的撤退赢得了时间,杨师厚生擒王茂章的愿望只能告吹。

我查不到王茂章部撤回淮南的具体路径,他似乎没有经过密州,而是从海上走的,可能是前往密州的道路已经被梁军堵住了吧。事实上,由于朱温统率的大军实力雄厚,足够他左右开弓,他已经命令左踏白指挥使王檀率领一支军队,前往收复密州。

从年纪上讲,王檀应该在梁军中也算是一员老将了,据说他年轻时人长得比较帅,连字都叫“众美”,长安人氏,至少从曾祖开始,已是世代从军,资历深厚。虽然他在本文中尚是头次出场,但他成为宣武军一员的时间,有可能比大老板朱温还早。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王檀也立下过不少功勋,渐渐提升为大将。不过,他到现在才终于崭露头角也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王檀同志的工作表现还是不错的;二、比他工作表现更好的同志,还大有人在。比如朱温派他去对付的敌人,吴军老将张训。

张训并不想打,一来他的兵不多,二来他本就没有承担直接支援王师范的任务,留在密州只是为了在合适的时候,接应自己人回来。现在张训得知王茂章已经回去了,他的任务也算间接完成了,自然也就没有继续留下来的必要,他招集手下将领,开会商议说:“朱温的军队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兵力不足,怎么抵挡?”

有手下建议类似三光政策:先将城中钱粮金帛全部抢光,然后放把火把城烧了,给朱温留下一座仅具有考古价值的城市遗址,以免资敌!

张训比那位手下聪明多了,心中暗道:哪来的馊主意?除了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就不懂别的了?于是他一口否决建议,吩咐:先将仓库上锁加封(这样即使吴军撤走了,里边的东西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哄抢),在城墙上插满旗帜(简约版空城计),然后让疲弱之兵先行,自率精锐在后,从容南撤。

张训全军离开之后,王檀才进至密州城下,他见城墙上那些迎风招展的旗帜,心中生疑,不敢轻易进攻,竟被骗了几天后才入城。等进城一看,城中的设施、物资均保存完好,这是个双赢的结果,足够让他向朱温交差,便不再考虑追击吴军的事,张训所部遂平平安安地全师而退。

这样一来,当朱温真正到来的时候,吴军援军的两员大将,王茂章和张训都是挥一挥手,没带走一片云彩,就这么回去了,只留下纠心的王师范独自面对恐怖的朱温大军。自此后,他再没得到过任何藩镇的援助,被忽悠他上道的盟友们彻底抛弃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3 09:17:00 +0800 CST  
38、
不过,因情势需要抛弃了小盟友的杨行密,这些日子里的心情也许比王师范还要纠结,只不过,不是为了北边平卢战局逐渐恶化,而是为了南边:田頵那混蛋为什么到现在还不造反呢?

显然,田頵比自己原来设想的更加沉得住气。现在,朱温以二十万大军砸向平卢一隅之地,其志在必得之势已明如泰山,王师范不可能支撑太久的,田頵如再不反叛,自己此前的全部谋划就都打水漂了!

没办法,杨行密不得不再施展最后的狠招:既然诱之不反,那就激之反!

杨行密得知,田頵有个常常和他意见相左,动不动争得脸红脖子粗的部将,名叫康儒,不由心生一计。八月的一天,杨行密突然下令:将康儒调离宣州,升为庐州(今安徽合肥)刺史。

田頵与杨行密之间的冷战早就处于白热化状态,彼此都在紧盯着对方的每一个微小动作,然后用心解读。田頵早就已看康儒不顺眼,这时更是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对此事的判断:康儒这小子,肯定是已经背叛自己,投向杨老大去了!他极可能已经泄漏了我和安仁义准备起事的机密,否则杨行密怎么会特别关照他?

脾气原本就很暴躁的田老二怒不可遏,终于钻进了杨大哥的圈套。他立即下令,将康儒及其全家处斩!

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大祸,康儒没有求饶,只是在死前诅咒道:“我死之后,田頵也活不了多久!”事实证明,确实让他说对了。

杀掉康儒,田頵认为已经没有再施展缓兵之计的余地,他立即派人,秘密通知已加盟的两位小弟安仁义与朱延寿:不用再等,咱们起兵了!

问题是,这半年多来,杨大哥一直在处心积虑地等待着,甚至可以说是盼望着田老二造反的消息,他当然会使用各种眼线,越来越严密地监控田老二的一举一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田老二要想瞒天过海,发动一次让杨大哥促不及防的反叛,哪有这么容易办到的?

润州(今江苏镇江)距离宣州不太远,田頵派去的使者算是安全抵达,见到安仁义,但他派往寿州(今安徽寿县),联络朱延寿起兵的两名使节就在半道栽了跟头。这两人中带着密信,化妆成商人,被将军尚公迺设下的关卡堵了个正着。

这尚公迺原是小军阀冯弘驿的部将,曾代表冯弘驿出使扬州,向杨行密索要润州,杨行密不给,就夸下海口威胁说:“您固然可以不同意我们的要求,但您挡得住我们的楼船舰队吗?”后来冯弘驿失败,率余部投降杨行密(详见前文《武勇都之乱》一节)时,杨行密问尚公迺:“你还记得当初向我要润州的事吗?”尚公迺有些惶恐,道歉道:“那时我是冯公的部下,自然各为其主,只可惜没有成功。”杨行密大笑道:“只要侍奉杨老头,和你当初侍奉冯帅一样尽心,那你就没什么可以担心的。”这就是一个好领导的个人魅力,尚公迺果然如杨行密期待的那样在新岗位上恪尽职守。

此刻,他看着抓获的这两名可疑分子,断言道:“你们绝对不会是商人!”但两人都抵死不承认,尚公迺没有多费口舌,直接将其中一人斩首,另一人大惊,只得献出田頵给朱延寿的密信,尚公迺立即将它上呈给杨行密。

好了,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杨大帅您想先听哪一个?好消息是:田頵终于在您希望的时间范围内造反了!坏消息是:您的小舅子朱延寿竟然也是田頵的同党!

怎么办?我朝太祖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5-09-23 09:18:00 +0800 CST  

楼主:总老师麦加

字数:20424

发表时间:2015-09-19 02: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13 08:15:15 +0800 CST

评论数:6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