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陈舜臣十八史略]中五代十国部分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0:58:00 +0800 CST  
近期在看陈舜臣十八史略 三年前下的电子书
居然看了进去 感觉还挺好看
现在把关于五代十国(黄巢王仙芝到赵光义巩固统治)贴出来


主要目的就是骗精 吧里以前应该没有这个题材?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00:00 +0800 CST  
五一/草贼满天下



盐贼实际上是经营食盐的实业家。由于这是违反公卖法的高利润行业,所以盐贼的首领个个都相当富裕。


山东曹州冤句县的盐贼头领王仙芝和黄巢,都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两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不过多次应考似乎都未曾及第。他们之所以发动叛乱,是因为政府的取缔越来越严厉;究其原因,不外乎政府的财政愈趋窘迫。


懿宗死而其子僖宗即位的翌年咸通十五年(874),王仙芝在长垣(在今河南)起兵。来年六月,王仙芝攻陷濮州和曹州。天兵节度使薛崇前往讨伐,却被击退。此时已拥有数万兵力的王仙芝,以“天补平均大将军”自称。当时的贫富差距可能过于悬殊,因而酿成社会的不安,他的称号,大概就是用以反映庶民的不满心声吧?


黄巢则另外纠合数千民众,呼应王仙芝。他和王仙芝是同乡朋友。


“有必要让政府知道我们是有力量的。”


实际上,王仙芝持的只是这个态度。


政府之所以严格取缔,是因为瞧不起私盐集团的力量。给予一次强力反击的话,政府会因惊吓而再也不敢干涉他们。如此一来,私盐事业等于受到默认。


也就是说,这是所谓的“一击论”。给予强烈的一击,威吓对方少管闲事——这是王仙芝的目的。


但纵然腐败,对方毕竟是中央政府,这一击非得极端强烈不可。因此,王仙芝在纠合人员上花了不少苦心。


刚好这一年是个大荒年。各地飞来大群蝗虫,吃光了所有农作物。蝗虫吃的不仅是农作物,连杂草都吃。大群蝗虫来袭时,天日为之遮蔽,连白天也变得阴暗;蝗虫飞走后,大地旋即变成一片黄色荒地。




虽然蝗害肆虐,政府在征税上却未见宽松。农民不得已,只有放弃土地,踏上流浪之路;成为流民的他们,为了有东西吃,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王仙芝就在这个时候尝试一击。募兵过程由于遇到如前所述的社会环境,所以前来参加者不计其数。


弃土地而成流民、进而匪贼化的人们,一般被称为“草贼”。现在,这批草贼投入盐贼的组织了。盐贼等于是一个企业体,因此有足够的财力养兵。


击退薛崇率领的政府军,并与同为经营私盐的黄巢造反团体结合,更将草贼收编伞下成为数万大军,这是王仙芝巅峰时期的情形。


——朝廷好像正在考虑怀柔政策……


王仙芝得到此一情报。这类情事于安禄山之乱时曾发生过。朝廷以怀柔政策使安禄山部将倒戈,分别给予重要地位。目前在河北一带甚为神气的节度使,都是这一票人。


(朝廷准备给我什么地位呢?)


王仙芝的内心期待着。


给政府军的打击越大,将来获授的地位就越高,这是筹码多少的问题。因此,王仙芝更加拼命的打仗。


书生时代多次应考却都名落孙山的王仙芝,一心梦想着成为政府高官。但这个梦想却因应考落第而一次次地破碎。


(我只有放弃这个念头了……)


他因而开始专心做他的私盐生意。如今,过去的梦想又复燃了。倘若当时金榜题名,现在充其量也是低级官僚;现在却由于给了政府诸多打击,一下子就能成为高官!


他意气风发的程度,不言可喻。


合流为一的黄巢,一样也是屡试不第,然而,他的骑射本事远较学问为佳,并且特别爱好任侠之道。大家围坐喝酒时,正是黄巢最能发挥本领的时刻。


“被宦官摆布的长安军队,何足为惧?”




黄巢高举酒杯,一口气喝干。


“你的话对极了!”


“这正是所谓的铠袖一触!”


黄巢等待伙伴们静下来后,又高声喊道:


“在推翻李家唐王朝之前,我们绝对不能松懈下来!我们要前进到底!”


听到黄巢强有力的说词时,王仙芝有些不解地想:


这个家伙也是落第书生。他过去不也是怀抱着大官梦吗?……难道他真的想打倒皇帝……?


意气昂扬的酒宴,直到深夜犹欲罢不能。






乾符二年(875)十二月,王仙芝占领了沂州。


唐朝廷授予平卢节度使宋威“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这个庄严的头衔,并拨三千禁军和五百骑兵加入他的军队。乾符三年七月,宋威于沂州城与王仙芝交战,大破王军。不,“大破”只是宋威一厢情愿的说法而已。


——攻杀贼军头目王仙芝。


宋威如此向长安报告。因为收拾贼军阵殁人员尸体、准备处分之际,一名俘虏指着一具尸体说:


“那就是天补平均大将军。绝对没有错。”


宋威信以为真,所以做了如是报告。


实际上,王仙芝并没有死,他也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他只是看到大军攻打过来,暂避其锋罢了。王仙芝军队很快就又袭击阳翟、郏城诸城,并且将之攻陷,借以证明他依旧健在。


听到贼将王仙芝已死消息时,长安百官都进宫互道贺词。未料,接踵而来的是由阳翟传来的“王仙芝夺我城池”之急报。


“这个消息确实吗?”


廷臣们正半信半疑,又接到来自汝州的报告:


——王仙芝已入侵州境,此刻正迫向州城。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定是残兵败卒在乱窜。他们被追得无路可逃,大概是垂死之前的挣扎,一定很快就会被攻灭的。”


“乱窜的残兵败卒,有可能接连攻下两三座城池吗?”


连庆祝宴会都已开过的现在,廷臣们不得不如此自圆其说。不久,人们终于知道沂州之战并非如宋威奏报之大捷,而是王仙芝的战术性转进。


汝州州城沦陷、州刺史(首长)王镣被擒的消息又传来。汝州就在有“东都”之称的唐副都洛阳的附近。洛阳为之震撼,住民忙着整理东西,从这个都市避难他处。


王仙芝军攻陷阳武后,又挥军直指郑州。唐将雷殷符从中牟出击,与王仙芝军交战,唐军又以“攻破王仙芝军,使之败走”向长安报告,但长安已不相信前线将军的报告。果不其然,王仙芝军似未受到多大损伤,又向唐州和邓州发动攻击。此外,郢州和复州一下子就被攻陷了。


十二月时,王仙芝更依次攻打申州、光州、庐州、舒州、通州,淮南节度使刘邺因而向长安朝廷请求援兵。朝廷中遂再度扬起怀柔政策之议。


王仙芝从中原南下,直到长江附近,包围了要冲蕲州。该地刺史裴偓乃宰相王铎的门生,而成为王仙芝俘虏的汝南刺史王镣则是王铎的堂弟。


两军于此在该地展开和谈。


王镣致信裴偓谓,继续交战对双方均属不利,因而建议举行和谈,谋求解决之道。裴偓接受此一提议,打开城门,招入三十余名王仙芝将领,允以将对朝廷进言“赦其罪,且任命为官”的解决方案。


朝廷因此而展开甲论乙驳的场面。


“庞勋造反时,先帝绝不饶恕贼徒,最后终于平定那次大乱。”


“此一时彼一时,自从王仙芝举兵以来,官军打过一次胜仗没有?虽然有过捷报,但那些都是虚假的。无法以武力平定王仙芝,已是确然之事。既然如此,为何不另谋解决途径呢?”


“倘若现在给予王仙芝官职,无异鼓励人民作乱。天下书生将不再砥砺学问,应考科举,而会认为造反才是发迹的快捷方式。怎么可以如此让贼徒自大起来呢?”






“那我要请问,为了平定此乱,今后需要多少兵力和战费?诸公难道不明白国库的现状如何吗?”


如此发言的是宰相之一的王铎。或许是堂弟被俘的缘故,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的态度,非常坚定。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02:00 +0800 CST  

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朝廷最后决定以此官职授予草贼头目王仙芝,传达此事的中使(宦官)立即派遣至蕲州。押牙是藩镇高级幕僚武官,而监察御史则为巡视州县的文官。两者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职,监察御史不过是七品或八品官而已。只是,朝廷认为同时给予文武两职,王仙芝一定会乐于接受。

王仙芝果然露出喜不自胜的表情。

“太好啦!太好啦!”

“恭喜你。”

“你终于成为廷臣了。”

俘虏之身的王镣和刺史裴偓,交相对王仙芝致贺词。

“我以后会重新做人,忠于自己的职务。”

多喝了几杯贺酒的王仙芝,回到在城外的宿舍来。他因酒醉而脚步踉跄。

而黄巢正在等待王仙芝归来。

“我是监察御史……我是监察御史……”

王仙芝一边走路,一边哼歌似的重复念着这平生以来第一次得到的官名。他的声音相当大。

“你这个混账东西!”

黄巢冲上前去,猛然就给了王仙芝一记耳光。王仙芝被揍得当场跌倒。

“你……你干什么?”

王仙芝晃晃摇摇地站了起来。他看到黄巢站在自己的眼前,背后更有一排王仙芝的将领。



“你要知道长安正以厌恶不屑的态度,丢一块肉给一只脏狗。因为这只狗吠得吵死人,所以他们只是想借此使这只狗安静下来。你要吃下这样的东西吗?区区八品官,值得你这样兴高采烈吗?”

黄巢瞪大一双眼睛,恨恨地说。

“我……我……”

王仙芝在醉醺醺的状态之下,想赶快掌握状况。

(只有我一个人被任官,黄巢好像为此气炸了……)

可是,现在又能怎么样呢?

“你是不是已经接受了,我要你明白地告诉我!”

黄巢以逼问的语气问道。

“没有。那只是长安的提议。”

要是说出已经接受,自己说不定会被杀——王仙芝立刻做了这个判断。

这个军营有五千军队,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发生。

“我要你说清楚。你到底接受了没有?”

“当然!……我不是和大家一起发誓,要横行天下到底吗?”

王仙芝想,当监察御史之事,只得暂时放弃了。

“那就好。我们现在来决定对长安朝廷的回话吧!”黄巢道。

“回话……?”

“对啊!我们要开始攻打蕲州城,这是最好的回话吧?”

“开始攻打……?”

“我们已经如此决定了。”

“呃……”

王仙芝的醉意顿时全消。

五千军队在黄巢的煽动之下,好像已极其激昂。这时候表示反对意见,绝对不是贤明之策。

“我好像多喝了几杯。攻打蕲州城之事,就由你指挥,黄兄,尽情发挥你的本领吧!”王仙芝道。



蕲州城这一边的人,认为与王仙芝之间的和谈已经成立。王仙芝适才听到朝廷给予的条件而乐不可支,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他们根本毫无戒备。而贼军却在此时攻打过来,当然毫无抵御能力了。刺史裴偓仅以身免,逃到鄂州,州城很快即为大火所吞噬。

大概是因为监察御史的地位不够……朝廷起码要给他侍御史(从六品)的官职才对……都是朝廷过于吝啬……失掉一个州城,不是更划不来吗?

裴偓在往西逃命的途中,回头遥望正在燃烧的州城,心中如是想。

攻陷城池后,造反军团绝不在该地停留。由于他们到处移动,神出鬼没,政府军因而苦于无从讨伐。倘若他们以一个地方为据点,一定很快会被围捕的。

攻陷蕲州城后,五千造反军团分为两支。王仙芝率领三千往西,黄巢则率领两千向东。

翌年乾符四年(877)二月,王仙芝攻陷鄂州。大约同时候,向东进兵的黄巢则攻陷郸州。三月,黄巢攻打沂州并将之攻陷。

造反的并不只王仙芝和黄巢集团,浙江沿岸有由王郢率领的水师攻打各地,原州、陕州、盐州等地亦兵乱频起,江西则有柳彦璋率领的造反兵团在各地肆虐。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03:00 +0800 CST  

五三/贼军灭不得


虽然进入江南后增加不少兵员,黄巢依旧以江北士兵为核心。然而,他们对南方风土相当不习惯。

由福州前往广州的期间,由于炎暑军心变得极为粗暴,实际上,士兵的身体却非常衰弱。攻略广州时,军中开始蔓延疫病,死者人数与日俱增。

“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割据,而是北归,不是吗?”

“对啊!得到岭南之富后,聚敛军费北归,冲天大将军如此答应我们的!”

“留在此地,迟早会因疫病而死!”

军队核心的江北士兵,军心开始大为动摇。

“广州非久留之地。”

黄巢目睹军中状况,做了这个判断。可是,移动要有移动的方法,这个时候,军队绝对不能分散。黄巢军团之所以力量巨大,完全是由于全员团结一致。

为了移动军队且使之力量变得更大,军心非要团结不可。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兴奋——)

经验告诉黄巢,士兵于兴奋时最为精强。在集团兴奋之下,这批军队便会所向无敌。

黄巢于是召集全军,告诉他们说:

“长安朝廷以流贼称呼我们。实际上,我们向来到处流动,就是在这个期间靠大家协力同心壮大起来的!”

这句话带来一阵欢声雷动。其实,这是事先套好的动作,这声音是由将领群适时带头发出的。由于对南方风土的不习惯,加上疫病流行,士气因而低落到了谷底,这一点全体士兵也都感受得到。此刻最需要的是再度提高士气。



“我们已获得了巨富!”黄巢大声喊道。

士兵因听到欢呼声而不自觉地跟着发出喊叫和猛烈鼓掌,内心正有所疑惑时,又听到黄巢用更大的声音喊出这句话,再度欢声响彻云霄。不过这不是演戏,黄巢军团因掠夺广州而致富是事实。

正当内心半信半疑之际,听到确属事实的话。这个事实没有一个人会否认,如此一来,之前的疑惑就全都烟消云散了。

“我们不要再流窜了!不过也不是就在此地停留。我们北归吧!”

士兵们再度发出如雷般的欢呼声,江北将兵一心盼望着北归,现在首领宣布要应他们的要求了。又是一阵自然发出的欢呼声,声音中满溢着兴奋之情。等到欢呼之声平息后,黄巢旋即改以庄重的语调道:

“我们北还以谋大事吧!”

片刻间,众人反而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因为大家正在思考这个“大事”究竟所指为何。黄巢有意要让士兵思考似的,一时仰望天空,然后大声喊道:

“我们要取得天下!”

全体士兵果然又大大兴奋起来。

“对!我们要取得天下!”

“我们来取得天下吧!”

这些声音回声似的响个不停。士兵们越重复这句话,越是兴奋。

“我们马上出发!大家快准备吧!”

黄巢这句话又引起了士兵的巨大回响。

“我们快准备出发吧!”

“我们要返回北方了!”

士兵们欣喜雀跃地返回原队,立刻着手准备出发事宜。如黄巢军团指挥阵营期待的,这批军队因要移动而恢复了士气。

黄巢军队进入桂州。这桂州当然是指今日的广西桂林之地。他们在桂州忙着制造巨大竹筏,将之浮到河上。虽然是十月天,河川水量倒是足够的。



无数竹筏载运军队,沿着湘江,经由衡州、永州等地,最后抵达潭州。潭州靠近洞庭湖处,位置大约为现在的长沙市。一千年后发生的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清军曾经坚守此地,使得太平军不得不解围北上,改向武昌发动攻击。而唐末黄巢军团攻打时,潭州却在一日之内就沦陷了。

潭州有湖南观察使李係,拥精兵五万驻防该地。但李係却将大军留在自己身边,不许出击。黄巢因而极其容易地攻破城门,很快就占领州城了。据说,五万守城将兵,直到最后都没有得到战斗命令。实际上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李係已弃军队于不顾,自己逃往朗州了。

逃亡将军李係出身名门,是德宗时代任职宰相而于朱泚等节度使叛变时,以将军身份讨伐的李晟之曾孙。李晟是掌握军队却视派阀如蛇蝎的清流之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名臣。

曾祖父是个俊杰,曾孙却不见得能克绍箕裘,完全相反的情形或许更多。李係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史书以如下之语描述李係:

——虽有口才,实无勇略。

在这等复杂的时局,唐朝任命要职大官,仍是看其家系如何,不是以其实力当依凭!可怜的是被遗弃的五万政府军。黄巢军团将他们杀戮殆尽,投入湘江。据说,当时河面曾经浮满了尸体。

黄巢军团说来也够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有劫富济贫的义贼表现,也时常优遇儒者,一方面却在广州、潭州等地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杀戮军民。他们一边责难唐王朝之非,一边却向唐王朝要求官爵。

潭州城的大屠杀,使黄巢军团的兴奋程度益发增高。于是他们乘势北上,攻打江陵。江陵是在今日武汉西边两百余公里处的重要城市。这时候投入黄巢军队的人数越来越多,总数号称五十万。而这时江陵守兵却连一万都不到。

江陵有荆南节度使王铎。他是宰相级人物,也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

“我到襄阳去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商量,把他的军队带来。”

王铎如此说后,就将后事托交部将刘汉宏,径往北方去。实际上,他和李係如出一辙。



“说什么要去把襄阳兵带来!”

刘汉宏十分愤怒。这也难怪,因为这无异是叫他留在此地等死。五万守兵的潭州沦陷、全体守兵被杀的消息已经传到江陵。而江陵守兵却只有潭州的五分之一。

“谁会相信你的鬼话留在这里等死呢?”

刘汉宏遂在江陵大肆掠夺。

负责守备该地的军队,在敌人来攻之前先行展开掠夺行动,这不是旷世奇闻吗?

他这么做是为了泄愤,节度使王铎使他产生此一泄愤之举,这也是事实。

由于守军大肆放火掠夺,江陵住民只有逃到山谷。不幸的是,这个地区刚好下起大雪,避难人民相继冻死,尸体遍野,堆得满山满谷。生于乱世的人民实在可怜。

黄巢军队于守军大肆掠夺的十余日后抵达江陵,大干掠夺勾当的刘汉宏军队这时候已逃往北方。刘汉宏是兖州人,他的部下也以邻近山东半岛出身者居多。守备部队与被保护的当地住民之间没有感情,这是最大的原因所在。

刘汉宏也是擅自逃离任地的人,一旦被政府抓到,当然要受到重罚,因此,他干脆率领部下,也成为流贼了。

江陵一役战败的负责人王铎,理该被处死刑。然而他却只被降为太子宾客此一闲职。所谓江陵战败,实际上,江陵根本未有过战事。因为在未战之前,军队已经逃散了。

襄阳有节度使刘巨容和江西招讨使曹全晸坐阵。他们在襄阳南方一个叫荆门的地方布阵,准备迎击黄巢军。他们不是王铎之流的无能之辈,而是知道如何打仗的人。

“贼军从来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战争。他们只知挟人数上的优势汹涌而上,过去甚至连中伏之事都没有过。我们就以伏兵之计对付他们,如何?”



在刘巨容的提议之下,襄阳于是订立了伏兵计划。

招讨使曹全晸率领轻装兵队,等待黄巢军团来到。两军甫一接触,政府军就节节败退。黄巢却没看出这是计划性的退却。

——政府军一向怯懦,每次交战,总是落荒而逃,根本不足畏惧!

有此成见的他们,在看到政府军败走时,未起任何疑窦。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现象。

败走的曹军圆满达成了将黄巢军诱至林中的任务,林中置有刘军的伏兵。呐喊声起处,伏兵自黄巢军团左右两侧出现。由于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黄巢军团顿时陷入恐慌状态。

此次荆门之役,黄巢军团折损兵员达七到八成之巨。

“大家快追击!黄巢军团即将被歼灭!黄巢军团很快会被消灭了!”

曹全晸陶醉于此一大胜利,因而意图举全军之力,对黄巢军展开追击。

“叫各路长官来!”他对传令兵下令。

传令兵走后,刘巨容走到曹全晸身边来,说道:

“最好不要追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曹全晸望着对方,露出讶异的表情。即将歼灭横行天下的黄巢军团,在这紧要关头,这个人怎么说出这种话来呢?——曹全晸深感不解。

刘巨容挨近曹全晸道:

“敌军好像在阴使诡计,经验如此告诉我。”

“这是你的疑心。敌人是乌合之众,只知挟人数上的优势汹涌而上,这话可是你当初说的啊!”

“不,能够招募五十万大军,可见敌人阵营里不乏有头脑之人。”

“我不认为如此。”

“我却认为如此。这是我们的见解不同吧?”

“不管怎样,我一定要追击。”

结果,只有招讨使的部下对黄巢发动追击,节度使刘巨容则未对自己的军队发下追击命令。



“我们认为这是歼灭敌人的好机会。像那样的战败之军,应该不会再有什么谋略了吧?”

刘巨容的高级幕僚们也为节度使不下追击命令大惑不解。

“由于有战争,我们才受到重视——”刘巨容在申令心腹部下严禁把现在的话说出后,接着说出自己的观点,“由于贼徒的存在,所以政府对我们的待遇变得优渥。要是贼军被灭,天下太平,我们不是会被弃如敝屣吗?倘若如此还算不错。为讨伐贼军而武力在握的在座诸君,朝廷一定会以戒心对待。届时不但不能得到奖赏,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了。”

“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我读过不少史书,就以《史记》为例,汉高祖不是将军功彪炳的韩信、彭越等人一个一个杀掉吗?”

“说的也是……”

“我们得以富贵,完全是因为有贼军存在的缘故。因此,我们不但不要消灭贼军,而且要视他们为富贵的根源。”

“毕竟是节度使,见地果真不凡……”

亲信幕僚莫不露出佩服的神情。

在这个情形下,追击黄巢并未举襄阳全军之力,只是发动招讨使的军队而已,节度使的军队始终未动。而正在展开追击之时,长安朝廷派遣的急使来到襄阳。这是前来传达人事异动命令的使者。

——任命泰宁都将段彦谟为江西招讨使。

曹全晸自然立即停止追击行动。他已不再是招讨使。一旦继续追击而歼灭贼军时,功绩该归谁呢?由于新任招讨使的任期已经生效,所以,这笔功劳大有记在他头上的可能。曹全晸可不愿干这种不划算的事,于是也就不再追击黄巢。

阵前换将,唐朝廷做事之颟顸,由此可见一斑。

行将全军覆没的黄巢军团,因此得以恢复元气。再度气焰高涨的黄巢军团,渡长江攻陷鄂州(武昌),更进入江西,经由饶州、信州到达浙江,进兵至杭州领域。



虽说恢复气势,但此时的黄巢军团号称二十万,比起全盛时期的五十万,人数已减少了一半以上。

进入江南后,迎击黄巢的最高负责人是淮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高骈。在朝廷命令之下,各地军队被动员至江浙一带,并且逐渐有了战果。

(这情形真要命。如此一来就很难断定出讨灭黄巢的功劳归谁了。对付势力大减的黄巢,由淮南军来就绰绰有余啊!)

有此想法的高骈,遂向朝廷提出如下要求:

——祈令诸军返回原地。

被各地讨伐军围剿而到处窜逃的黄巢军团,原本已到考虑放弃武器解散的阶段。未料政府军的踪影,却逐渐从战线上消失。

“这是怎么一回事?莫非他们又想耍什么诡计?”

虽然黄巢怀疑其中有诈,不过,他也决定暂缓解散军队之议,观望一段时期再说。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07:00 +0800 CST  
慢慢发,系统告诉我最好去喝茶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08:00 +0800 CST  

五四/黄巢称帝

事实上,政府的讨伐军根本没有什么计略,只是因为高骈一心想独占战功,让朝廷将其他各军撤回罢了。

黄巢因此又有了喘一口气的机会。

黄巢军团渡过淮河,是僖宗广明元年(880)九月的事。

成为天平节度使的曹全晸再度与黄巢交战,但却未能有效地将他抵挡在淮河战线。

同年十一月丁卯日,黄巢攻陷东都洛阳。居东都留守要职的刘允章,率领百官前往迎接。

“辛苦了。”

黄巢大模大样地说出这句话后,得意地嘲笑。

“留守”是于天子亲征等重大时刻,留在国都代行天子职权的显要人物,泰半由太子或亲王担任。唐代时,它已成为官名,长安及洛阳两都分别置有留守。降伏的刘允章是昔日唐名臣刘迺的曾孙,弃潭州城而逃的李係也是名臣李晟的曾孙,无能之辈只靠祖先庇荫就要职的情形,在唐代屡见不鲜。

多次科举未能及第的黄巢,对官界之事知之甚详。

其实,也不能全怪罪刘允章。被动员至洛阳担任守备任务的,都是临时召集的新兵,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他们,根本不是转战东南西北、历经百战的黄巢军团的敌手,几乎没有经过一场像样的战斗,黄巢就进入洛阳城了。

“我们要将国都设在这里吗?”

部下如此询问时,黄巢摇头,答道:

“这事尚未决定。等攻陷长安,再做决定吧!”

汉高祖(刘邦)以来,历代王朝的创建者都为究竟以河南之地的洛阳还是渭水河畔的长安为国都陷入两难。长安腹地较广,但也因此不利守势;相较之下,洛阳平原狭小,却较易于防守。



以长安为国都的王朝,如前汉和唐,其规模都较为大;以洛阳为国都的王朝,则在规模上较为逊色,却很坚实。

黄巢军团向西前进。他们准备攻破潼关后,进而攻向长安。黄巢军团以白色为标志,其旗帜全都是白色的。

——白旗遍野,不见其际。

史书如此记载。一望无垠、漫山遍野的白旗。

张承范将军率领的神策军,由长安赶往潼关救援。

“这情形不是和安禄山造反时一模一样吗?”

“真的!完全一样!”

“这批援军,看来一点也不威风。”

“这样的援军派得上场吗?”

市民们如此议论着。

安禄山之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年前的事情,当然不可能有当时的目击者存在,但有关这个大乱的事情流传迄今,人们都知道详细的经过。

“依我看,这一次的变乱可能会比安禄山的时候更糟……”

有人压低声音这样说。

“你也有这个感觉是吗?我的看法和你一样。”

长安市民所知道的传闻是,安禄山当时以五万兵力,由洛阳攻打潼关。唐朝廷则授十五万兵马予哥舒翰,结果,潼关还是被攻陷。而这一次的黄巢则号称六十万大军,就算打个对折,人数也有三十万,远非安禄山可以比拟。何况,张承范以兵马先锋使头衔,为前往潼关救援而受领的神策军,不过两千八百人。

和安禄山之乱时一样,神策军这批禁卫兵,服装非常华丽,骑的都是骏马,但他们是长安富豪子弟,绝对难谓精强。禁卫兵有许多特别待遇,因此,要成为禁卫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进入神策军,必须向宦官行贿。有能力如此做的,当然只限于富家子弟。



穿着华丽军服在长安街头昂首阔步的他们,真正打起仗时是否有用,颇有疑问。然而既为军队成员,他们当然多少受过训练。一旦发生战争,神策军将兵的父母亲又不同意送他们上战场。关于这一点,史书有如下记述:





当闻出征,父子聚泣,多以金帛雇病坊贫人代行。往往未能操兵(武器)……





连武器都不会使用的人,人数凑合再多也没有用。情形好像又比安禄山之乱时更糟糕。难怪市民感到心慌了。





虽然市民对军队没有信心,不过也并未因为贼军来袭而起多大恐慌。真正恐慌的反而是神策军父兄这一类的有钱人。

由于黄巢军团是穷人集团,所以绝不为难穷人,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反正穷人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担心会被抢,他们毋宁期待由穷人组成的政府,说不定会为自己带来好处。因此他们根本没有陷入恐慌状态。

洛阳沦陷时的情形亦复如此。刘允章之所以率领百官迎接黄巢,是因为他猜想得到一旦自己与黄巢交锋,绝得不到市民们的协力。看到黄巢军团进城时,市民们的脸上根本没有恐惧之色。不仅如此,他们心里甚至还盼着:

(协助他们,将来或许会有好处……)

黄巢由洛阳西征时,洛阳附近的人们曾经争先恐后地投入其中,黄巢并未强行拉丁。号称六十万大军的他们,兵力已十分足够,根本没有拉丁的必要。

因此,白旗遍野自是当然的事情。

潼关四周有相当深的护城河。既宽且深的护城河,使潼关成为天下之险。

“把护城河填平!”



黄巢一声令下,采取人海战术的部下们,以畚箕运土,很快就把护城河填平了。

“群众的力量委实可怕……”

连下达命令的黄巢本身都为这件工作之迅速完成而吓一大跳,甚至兴起恐惧之感。如蚂蚁般蠕动的这一群生物:人,只要数量够多,什么事情都能完成。

(我们正在驱使这么一大群人的力量为我们做事。如果别人使用这一群人的力量对付我们,结果将会如何呢?)

想到这里,他就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个现象真奇妙。大家穿着同样的衣服,做着同样的动作时,看起来每个人都一样。由远处看,实在很难相信他们每一个人的脸孔都不相同!”

部下柴存如此说道。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脸孔都不一样。不一样的何只是脸孔,每一个人的心也各不相同。”黄巢如此回答时,表情格外严肃。

攻陷潼关一事很快就会完成。一旦攻陷潼关,长安便如同囊中之物。——进入长安后,自然会成立新王朝,而黄巢将成为皇帝,也是毋庸置疑之事。值此胜利在望之际,黄巢却无法由衷感到喜悦。

潼关很快就被攻陷。张承范乔装遁走,逃到一个叫野狐泉的地方时,好不容易遇到向东而来的奉天军援兵。

“你们怎么到这个时候才来?”

张承范对着他们吼道。

“你这是什么话!这可不是我们来得太迟,而是你们败得太快!”

奉天军将领不甘示弱地加以反驳。被指为“败得太快”的潼关败军,自然无话可说。

来到渭桥时,博野军和凤翔军也到了。此处所谓的某某军,是取驻屯地别的名称。各军不但服装不同,连粮食及其他方面的给付方式也不一样。

“他们凭什么穿得那么好!而且粮食比我们多一倍以上!”



“是啊!他们穿的衣服那么厚,而我们在严寒里却只穿一件公家发放的单薄军服!他们穿的是棉袄啊!”

各军开始彼此攻击。

“你们也可以领到棉袄,只是被长官揩油掉了。这关我们屁事!”

“军粮的情形也一样!应该找你们的长官理论啊!”

士兵们不但吵起架来,更发生了彼此抢夺东西之事。心生绝望的军队,等于为攻打过来的黄巢军团担任开路先锋。

十二月甲申日,僖宗从长安逃出,情形和安禄山之乱的玄宗脱逃如出一辙。僖宗带领数名皇族和妃子,在五百名神策军守护之下,由金光门向西逃亡,这事群臣没有一个人知道。

黄巢军团前锋将领柴存,于过午时分率兵进入长安城。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领数十名文武官员,到灞上迎接黄巢。国都长安根本未经交战就开城投降了。

黄巢坐在黄金装饰的轿子上,威风凛凛地进城。其他的军队都是用红色缎带扎着头发,而黄巢的直属部队则穿着锦绣衣裳,手持刀枪。武装骑兵团源源不绝地进入,无数辎重车辆络绎于途,附近住民全都出来,夹道围观黄巢军团行进的模样。他们看到黄巢军团时,脸上丝毫未有惧色。

黄巢的高级将领于进入长安之际,发表了简短谕告:

——黄王起兵乃是为了百姓,绝非如李氏(指唐王朝而言)之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勿恐……

黄巢进入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与安禄山完全相同。他找出被遗留在长安城内的唐皇族和宗室,一律处死。根绝李唐一族,目的当然在于建立新王朝。

由前揭谕告可知,进入长安时,黄巢只以黄王自称。

十二月壬辰日,黄巢于含元殿正式举行即位仪式。

黄巢登上丹凤楼,下敕书宣告新王朝的诞生。

定国号为大齐,定年号为金统。原唐之三品官以上者不予任用。四品以下官员按原阶任用。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



这一些,是每一个朝代都做的事。

流浪集团突然成为主政者,黄巢军团——现在应该称为大齐——因而有许多事情仍摸不着头绪。

不任用三品以上官吏的原则确定后,才发现行政机能几乎完全瘫痪。流浪集团头目中,几乎无人具有政府行政经验。新政府于是又发表如下命令:

——唐之百官应即前往赵璋府登记。凡行登记者,一律准其复职。

这不是单纯的登记问题而已,命令的口气暗示着:不登记者将视同对大齐不服从,有可能加以处罚。

赵璋是黄巢军团内仅次于尚让的实力者,担任皇帝黄巢之侍中(秘书长)这个职务。

没有登记的高官果真全被杀掉,成为牺牲者的有左仆射于琮、右仆射刘邺、京兆尹李汤以及太子少师裴谂等阁僚人员。他们当然明白拒绝登记的结果是死路一条。一部分人躲到民间,但却被揪出来杀害。

于琮的妻子是广德公主。她面无惧色地对闯入府里来的黄巢部下说:

“我是唐王室的女儿。我会与左仆射共生死!”

“好!那就让你死吧!”

白刃一闪。——

有些人则在被杀之前,举家自尽。这样的人在唐阁僚中有将作监郑綦、库部郎中郑系等。

到灞上迎接黄巢的张直方,佯装为忠于大齐的臣子,实际上却窝藏许多反齐分子。他家的墙壁为复壁(双重)构造,亡命者就被藏在这个地方。但这个秘密后来被查出。他也被杀了。

逃出国都的僖宗和玄宗一样,逃向四川成都。虽然皇帝逃至遥远的四川,各地从事反黄巢活动的军队仍是不少。黄巢被迫与这些唐军继续作战。

黄巢望着以人海战术填平城河时所担忧的事果然成为事实。进入长安后的黄巢军团,露出了各种不同的性格。他们是有过对贫民施舍这等慈悲行为。但由于过去被官吏或地主欺负的人很多,因而到处发生官吏及富家宅邸被抢劫以及商店被放火之事,杀人案件更是无日间断。



这种情形,连成为皇帝的黄巢都无法抑制。因为这类事情骤然增多,早已超出黄巢所能控制的范围。

贫民出身的士兵理该站在贫民这一边,但这种简单的公式现在并不适用。中国特有的乡党意识已与之发生抵触了。

“江淮乡巴佬有什么好跩的!”

“这些土包子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

“他们讲的话好奇怪呀,我根本听不懂!”

国都的穷人们遂逐渐开始如此贬抑黄巢军团了。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20:00 +0800 CST  

五五/血洗长安城


邓州地区发生极为猛烈的反黄巢运动。此一地区,是与荆州及襄阳连成一线的要地,黄巢为了歼灭这个地区的唐军,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侯。

勇猛的朱温,率领精锐攻破邓州唐军,活捉唐刺史赵戒,占领了该地。这是黄巢攻陷长安翌年(881)三月的事。

不过黄巢军并非势如破竹,他们在位于长安西方凤翔的一个叫龙尾坡的地方,遭到唐军一次痛击。由于轻敌结果中了埋伏,损失惨重,阵亡人员高达两万。

黄巢政权在长安的风评也不好。虽然长安市民对唐朝政治的变乱甚为反感,却也鄙视黄巢军这一批流贼。他们有文明中心地“皇都人”的意识,因而视新政权的众人为乡巴佬。

实际上,黄巢政权的作风也称得上是胡作非为,这个政权有其良莠两面,而坏的一面总是比较引人注目。

有人在尚书省门扉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借以嘲笑黄巢。尚让知道这首诗之意思,一时怒不可遏,因而将尚书省官吏和门房的眼睛挖了出来,并且处以吊刑。不仅如此,他更下了一道命令:

——虽然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做的,但凡是会做诗的人,必须统统杀掉。

结果,尚让的命令被扩大解释,凡是识字的人都将因此被杀。据说,因这起打油诗事件被杀的多达三千余人。

这是地地道道的暴政。当地人因这样的事情而被外乡人杀害,长安市民当然为此愤慨不平。

四月,唐军乘龙尾坡获胜的余势,攻向长安。纵使皇帝逃至四川,唐军之中毕竟也有骨气犹存者。泾源节度使程宗楚从延秋门攻入长安,此际,黄巢为了作战上的目的,率领大军暂时离开长安来到东边。朔方节度使唐弘夫跟在程宗楚之后,此外更有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率领五千士兵进入长安城。



“你们看!”

“乡巴佬现在知道唐军的厉害了吧!”

“你们滚远一点吧!”

长安市民莫不发出欢呼声,竞相迎接唐军进城。同时,他们纷纷以砖头和石块投向尚留在长安的黄巢军队。

这时候进入长安的将军,理应和近边唐军有所联络,然而他们却没有如此做。

“长安是在我们的力量之下收复的!”

程宗楚豪气干云地说了这句话。

(这是建国以来的最大功勋……)

他把后面这句话咽下去,没有说出来。此刻的他,努力地压抑内心的兴奋之情。

建国以来,唐之长安被敌人攻陷,只有安禄山之乱和这次的黄巢之乱两次而已。安禄山之乱时,长安于至德二载(757)九月夺回,不过,当时是郭子仪借用回纥大军的力量才办到的。与之相较,这次夺回国都,是在数名节度使联手之下完成,因此,功劳应该要比前次大上许多倍。

“这是开国以来的最大功勋!”

第三个入城的王处存毫无顾忌地把第一个入城的程宗楚没敢说的这句话,说了出来。而王处存也有没说出的一句话是:

所以,老子高兴怎样就怎样。——

程宗楚已察觉到王处存心中有这个意思。

这个大功应由攻入长安的三名节度使共同分享才对。因此,夺回长安之事暂时不能让各地友军知道,为了要独占功绩及战利品,这一点非做到不可。



王处存部下以白布裹头作为标志,他们已在城内开始进行抢夺了。街上的流氓也立刻以白布裹头,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以欢呼声迎接唐军入城的长安市民这时才大梦初醒:原来黄巢军团和唐军同是一丘之貉。唐军失去了市民的支持。同时,唐军内部也因战利品的分配问题起了内讧。虽然长安为唐军所夺回,不过城内的情形紊乱依然。

黄巢退出长安城,并不是被打败,而是一种战术的运用,他的大军驻扎在一个叫灞上的地方,其地就在长安附近。他对长安城内的情形了如指掌。

——长安混乱,住民憎恨唐军的掠夺。唐军内部不和,更无后续部队。

黄巢确认了这些,就整顿军队,开始向长安进击。

长安城内成了战场。





战争还没开始,胜败就已分明。

唐军将兵在行动上非常迟钝。说来,这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都把掠夺得来的物品摆在身上,每一个人的鞋子都以布条层层捆起,里面塞满金银宝贝。身怀财宝的他们,怎么可能行动自如。

只有丢弃战利品、以一身轻盈姿态逃跑的人,幸免于死。

——死者十之八九。

史书如此记录唐军大败的情形。

唐军收复长安是四月壬午日,黄巢重新夺回则是同月丁亥日,中间只不过相隔六天的时间。

倘若唐军后续部队于这期间陆续进入长安,并且严守军纪,一度被赶出城外的黄巢想要夺回长安,必定非常困难。然而进入长安的三名将军,只为了独占战功和战利品,竟然故意不与友军联络。

程宗楚与唐弘夫在战乱中阵亡。王处存与残兵败卒一起逃出长安,幸免于难。

“你们竟敢欢迎唐军,并且协助他们!”

黄巢夺回长安城后,开始对长安市民进行报复。



“血洗长安城!”

本来就对市民的侮辱态度极感不悦的黄巢将兵,现在逮到彻底报复的机会了。这时候,他们已进入疯狂状态,而疯狂的人见到流血会更加兴奋,一场惨绝人寰的情景于是展开。

“这不成了疯狂世界吗?”

人们只有仰天嗟叹的分,这个世界已经脱离常轨了。

有一个名叫皮日休的文人。与世无争的他,过的是接近隐士的生活。但由于黄巢攻陷长安时他适巧身在此地,因而被任命为新政权的翰林学士。

(那个家伙的眼神实在让人感到不顺眼!)

黄巢开始对皮日休耿耿于怀,也许,是黄巢对他起了一种畏惧之心吧?由于自己也是书生出身,因此,黄巢对皮日休的眼神格外畏惧。皮日休正以冷彻的态度观察自己,谁知道他以后会用怎样的笔调着墨自己呢?

一次,一起用餐时,黄巢问尚让:

“依你看,皮日休日后会把我们记述成什么样呢?”

“他一定会照我们的命令记述吧,因为这是他的任务。”

“工作上或许会如此。但他可能会另外留下自己的文章。不晓得他在这些文章里会怎样描述我们……”

“如果不放心,就把他杀掉吧!死人是不可能写文章的。”

“说不定他已经写了……”

“那就杀死皮日休后,再把他的屋子烧掉就是啦!”

“我看只有这样……”

餐毕,黄巢命令部下逮捕皮日休。但听说皮日休两日前就已不见踪影,连他的家人也不见了。屋子里的一名老乞丐说:

“这幢屋子是屋主送给我的。屋子现在已归我所有了啊!”

这个老乞丐脑子好像有些不正常。

皮日休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从黄巢所支配的长安脱逃的。

史书有皮日休被黄巢杀害,或于唐正式收复长安城时以曾经出仕于黄巢之下为由定罪被诛的记载。



真相好像是:皮日休从黄巢手中脱逃了。

唐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代,而相当于今日的会稽地区有由钱氏建立的吴越国。这个吴越国的大理寺丞(等于今日的法院厅长)皮子良的墓志被发现了。志文是一个名叫尹师鲁的著名文人写的,其中一段是:





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指黄巢之乱而言),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于死后)赠礼部尚书。





由于连年征乱,唐末的历史记录散佚甚多,因此根据流言的记录为数不少。

“被他逃掉了!不晓得那个家伙逃到哪里?对我又会做怎样的记述?”

黄巢咬牙切齿道。





在这个时代,一首题为己亥年的七言绝句是无人不晓的。己亥是乾符六年(879),也就是黄巢攻陷广州由此北上的这一年。这时候,全国正处于疯狂流血的状态。作者曹松因至七十余岁才进士及第而广为人知,文名并不怎么高。但他作品中的这一首诗却深深打动人心,被传诵至今,其中末句甚至成了谚语。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高骈和程宗楚都在独占奇功的企图心驱使下,未采取适切措置,也就是说,他们都被抢功的念头冲昏了头。

从这个时候起,各地节度使开始有在自己驻屯之地—即藩镇—自立的倾向。由于皇帝逃到四川,因此各地非自谋生路不可。这当然也种下以后分裂时代的种子。



唐王朝为了要驱逐黄巢,唯有使用与安禄山之乱时一样的方法:仰靠在内蒙古至山西北部伸张势力的突厥沙陀部族之支援。

当时的沙陀部族首长是有“独眼龙”之称的李克用,一律着黑衣的部族军队精强无比,以“鸦军”之名而为人所畏惧。李克用之所以被称为独眼龙,并不是他只有一只眼睛,而是他有只眼睛特别小的缘故。奉了诏书的李克用,遂召集五万将兵出发。

由于是奉诏的军队,因此,沿途城邑必须提供他们粮食和物资。独眼龙率领的鸦军,一路连抢带劫地南下。

“引入独眼龙,一定会种下祸根的。”

成都朝廷有许多人如此议论。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皇帝如此反问时,反对征召李克用出马的人也哑口无言。

“目前确实没有其他方法,不过,此时亦应未雨绸缪,先设想将来的对策为宜。”

跟随至成都的皇帝身边人员以公卿、宦官为多,这批人虽然没有武勇本事,谋略方面倒是非常擅长。

“何谓将来的对策?”

甫满二十的僖宗问道。

以毒攻毒。为了不使独眼龙一个人的力量独大,应再另养一只毒龙为宜。”

“这只毒龙在哪呢?”

“在河中。”

由北方流下的黄河,在山西省陡然转向东方,唐置河中府于此,就是现在的永济县。潼关就在隔着黄河的对岸。

“黄巢贼将朱温在该地,该地我朝官员是谁呢?”

僖宗知道在该地的贼将之名,却不晓得己军在该地的长官是谁。



“是王重荣。”

“你计划怎么样?”

“养朱温为毒龙,这计划如何?”

“可能拉拢贼将起义来归吗?”

“贼军根本不知礼教为何物,他们乃唯利是图之徒。以利相诱,应该能达到目的。”





同一时刻,黄巢和尚让在长安宫殿里相议。

“河中再三派使者来要请救援,这件事情该如何是好呢?”

黄巢问了对方的意见。

“河中没有派援兵的必要,王重荣的军队不足为惧。”

“可是,河中要是被攻陷……”

“河中被攻陷,大齐也将依旧健在,但长安要是被攻陷,大齐就会灭亡,长安之兵,连一兵一卒都不能送到河中。”

“长安兵力不是相当足够吗?”

“不能让朱温增加兵员。”

尚让说这句话时,刻意地压低声音。黄巢隔了一些时间才颔首:

“说的也是。”

黄巢和尚让都不信赖朱温。战无不克的朱温,着实有些令人生惧。这个人脑筋好像相当不错,不能因为没有学问就轻视他。回顾过去打仗的经历,朱温的战术都是合乎兵法的。

(他只有口耳之学……)

虽然如此,但千万别轻忽了只有口耳之学的这个人。尽管同属一个阵营,但让这个人具备太大的力量,的确很危险。

中和二年(882),在河中战阵的朱温叫来近臣胡真和谢瞳:

“王重荣派密使前来——”

“终于来了……”



谢瞳道。原来他们是在等待唐来使劝他们归降。只有口耳之学的朱温认为,赤眉或绿林之类的流贼集团想要取得天下是不可能的。钻入既成体制的内部,伺机抬头夺取别人的天下,这样才是正道——这是他的想法。

“唐目前正处于最艰苦的状态之下——”胡真道。

“时机已到。蜀地由谁去呢?”

“我去吧!”

谢瞳道。到蜀地去,为的是谈归顺的条件。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22:00 +0800 CST  
五六/比拳头的时代




亡命四川的唐政权给予倒戈归义的朱温同华节度使的职务。天宝初年,藩镇之数不过十个,安禄山一个人就兼任其中的三镇,因此,节度使数目聊聊无几。藩镇数后来逐渐增加,到晚唐时期已达四五十之多。其长官,亦即兼具军事、民政独裁权的节度使,自然也有这么多。尽管独裁权威已大不如昔,但他们还是具有地方上封建领主的力量。

朱温由黄巢获授的官名是同州防御使。

表面上看,长安黄巢政权实在脆弱之极。这个政权只支配了长安一带,王朝财政靠这一点就能维持,这几乎是一项奇迹。

不足的部分,他们到底靠什么来弥补呢?答案是:掠夺。他们每每为了掠夺,从长安出击,因而深受长安周边住民憎恨,自不待言。他们不但未受到周边住民的支持,更被住民视如蛇蝎。

——这样的政权绝不会维持长久的。

朱温常如此独语。结果,他一下子就接受了王重荣的劝诱,并以“舅舅”称呼王重荣。实际上,他和王重荣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因母亲姓王,故以此称呼对方。

表面上,朱温与王重荣亲密的情形,几乎到了肉麻的程度。实际上,他是虎视眈眈垂涎唐之天下的。

黄巢的大齐已到破产阶段。朱温斩了黄巢派遣的监军严实后,向唐投诚,这对长安政权而言是极大的打击。

急速膨胀的黄巢集团,成员间并没有真正紧密的结合,各人的心更是完全分散的。况且,黄巢本身对部下全无信赖感,只一味将有血缘关系的人纳在自己的身边。这一点,当然使集团内的其他人大大反感。

王重荣故意渲染对朱温的厚遇程度,目的当然在于使黄巢阵营发生动摇。割据华州的黄巢部将李详受此诱惑,也想向唐归顺,只是,他的行事有欠谨慎。朱温斩了监军,而李详却因监军的密告,以“有意背叛”而被斩。



然而,唐能收复长安,还是有赖于率领突厥沙陀部族的独眼龙李克用的奋战。中和三年(883)四月,长安终于回归唐的手中。

以李克用鸦军为主力的唐军,于四月庚子日,在长安城外的渭南与黄巢军发生战斗,三战皆捷。甲辰日,李克用军从光泰门冲入长安。虽然黄巢军团抵死奋战,结果还是防御无功,因而在放火烧了宫殿后,从长安逃出。

——官军之暴掠与贼无异,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

这是当时的记录。

黄巢之所以能从长安逃出,是因为于脱逃之际将财宝撒满路上的缘故。众多黄巢军士趁唐军忙着捡拾财宝的时间,安全逃出城外。

夺回长安一役居首功的是当年二十八岁的独眼龙李克用,除了河东节度使之外,更获授同平章事(宰相)之位,成了朝廷显要。

虽被赶出长安,黄巢尚拥兵十五万。他们进入河南,也就是回到老巢了,仍有足够的力量攻打据守蔡州的唐节度使秦宗权。结果秦宗权向黄巢归降,他所率领的部下——即唐军——也与黄巢军合流。相较之下,坐镇邻近陈州的硬汉赵犨刺史,则在黄巢军前后达三百日的包围之下,犹坚守到底。

李克用和朱温在中牟县一个叫王满渡的渡口大破黄巢,是中和四年(884)五月的事。这一年由于大雨连绵,两军因而在雨水和泥泞中展开死斗,胜负因王满渡一役而大势底定。尚让于此役率同部下归降唐朝。不仅如此,他更以唐军将领身份,穷追黄巢到一个叫瑕丘的地方。

这个地方离黄巢的故乡很近。黄巢逃到狼虎谷时,知道自己已是山穷水尽,因而叫外甥林言砍下他的头颅。林言持着黄巢首级准备到唐将时溥处,途中却为沙陀族人所杀,黄巢首级也被夺走。

前后达十年之久的大乱,至此落幕告终。

收复长安后,经过八个月的时间,直到中和五年(885,这年三月改元为光启)正月,僖宗才从成都出发。这是因为长安宫殿被烧,天子已无居所。其实,纵使长安变成废墟,天子还是应该第一个赶回以激励国民。



僖宗还在蜀地时,部下曾将得自黄巢后宫的女人献给他。黄巢的宫女实际上是长安的良家子女,其中不乏过去伺候于唐宫廷的人。而僖宗却诘问她们:

“你们都是勋贵(勋臣贵族)的子女,代代受到国恩,为何要从命于贼呢?”

此时,其中一人代表大家回道:

“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师尚且未能守住祖先宗庙,政府且因之迁移巴蜀之地。现在皇上以未能拒绝贼徒责备我们这批弱女子,那么请问,逃离长安的公卿、将帅该做何处置?眼前这许多高官显要,都是弃人民于不顾的逃亡者。难道这些人就没有责任吗?”

虽然僖宗默默无语,最后还是决定将她们处斩枭首。被贼徒玷污过的女人绝不能让她们活着——这是他的想法。

成都市民无不对她们深寄同情,遂于她们被押赴刑场之际,竞相以酒相赠。

“你们喝喝这个吧,快快大口把酒喝下。醉了之后,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批女人一边哭嚷,一边仰颈喝酒,于酒醉之后被杀。史书记载,唯独以凛然态度对皇帝敢言的那个女人的模样是:

独不饮不泣,至就刑,神色肃然。

讨伐黄巢居首功的李克用,获授宰相之位后,俨然成为唐帝国之重臣。然而朝廷终究不乐于见到一名功臣压倒群臣、权威高高在上的情形。这样的人,他日很有可能拓展实力,凌驾皇帝之上。若止于此尚无所谓,更值得担心的是,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篡位者。

为了抑制李克用而被利用为毒龙的是朱温。背叛黄巢归义的他,若论讨伐功绩,并没有李克用大。虽然如此,朝廷却以“全忠”之名赐给朱温。以此赐名,意味着要他尽“完全之忠节”。获赐此名时,朱温内心一定觉得好笑吧?



于现在起,似乎应以朱全忠称呼朱温了。朱全忠也一样获授同平章事的宰相职位。

朝廷的用意在于使两者产生对立现象。李克用以河东节度使身份,在现在的山西省称霸,朱全忠则以宣武节度使身份据汴州之地,控制河南,两人都以首都长安东方为据地。正在这个时候,西方也出现了另一名霸者,这个人叫李茂贞。

李茂贞的本名是宋文通,以神策军士兵身份窜起的他,于黄巢之乱期间,始终跟随在僖宗身边,由于有过军功,而获赐李姓。他走运的原因在于始终跟随僖宗,而且以节度使身份驻屯的凤翔之地接近长安。安史之乱时,凤翔曾经是唐收复长安的基地。

李茂贞于文德元年(888)讨伐叛乱的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后,接替凤翔节度使的地位。由于地理上的关系,他对长安有极大的影响力。

黄巢之乱由于黄巢之死而告终结,但唐王朝的权威依旧摇摇欲坠;作为黄巢之乱余震的秦宗权之乱,仍持续了好一段时期。

如前所述,秦宗权是以节度使身份驻守蔡州的唐朝武将,却于黄巢攻打时举全军归降。黄巢灭亡后,秦宗权的立场变得非常尴尬,当然没有颜面再度回归唐朝。拥有武力的他遂以此为恃,企图割地自立。而奉命讨伐秦宗权的,正是往年黄巢的部下朱全忠,这实在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

据传,秦宗权一度攻陷洛阳,势焰熏天,自称为帝,并且下置百官。如此枭雄,后来竟被心腹部将申丛打断腿后遭到活捉。史书以“爱将”两字记载,可见申丛是他的得力部下。爱将为了立功而活捉主子,可见世道险阻人心叵测呀!

申丛用轿子抬着因腿断不能行走的秦宗权来到汴州。这是僖宗死后由其弟弟李杰即位后翌年的龙纪元年(889)。汴州有朱全忠在。

“都怪你不好,我多次劝你归顺,你却偏偏不听。如果当时你听我的话,岂会落到今日这个地步?”

听到朱全忠说出这些话时,秦宗权以轻蔑的口气笑道:



“哼,你是托谁的福窜升起来的?要不是我在河南大干特干,你会有今日吗?”

由于秦宗权和其部将秦彦、秦贤、秦诰、孙儒等人在河南至江淮一带不断的肆虐,朱全忠因而被迫整顿军备、增强兵力,以便与之对抗。因此,秦宗权说的并不全然是不服输的气话。

——天以仆使公霸。

事实确实如此。秦宗权亡后,朱全忠又兼中书令,爵位也晋升为东平郡王。参加黄巢阵营时就抱持的构想,正逐渐具体化。进入体制内后,慢慢成为天下第一人,号令天下……

目前对朱全忠的野心有可能产生阻碍作用的,只剩河东李克用和凤翔李茂贞两人。

朝廷内的宦官和廷臣,正热衷于勾心斗角和谋略。宦官中势力最大的是田令孜和杨复恭,两人分别致力于吸收廷臣为党羽,展开抗争。

李克用和王重荣要求皇帝诛杀田令孜。而田令孜却有过奉僖宗到兴元、宝鸡等地之功。掌握天子的人较具优势,这是一定的事;而中唐以后,掌握天子的永远是宦官。

“最好不要为这等无谓之事费神,插足这种事情不会有好结果的。与其如此,不如无视于这一切,努力增强自己的力量。”

看到朱全忠想对宫廷政治斗争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时,幕僚李振如此劝止。

——最好少管闲事。这时候应尽可能地训练更多的兵员。

这是李振的口头禅。

李振是个知识分子,过去多次应考,却始终未能及第。他的境遇与其说像朱全忠,毋宁更接近黄巢。如同一般的知识分子即士大夫,他对宦官的憎恶极其强烈。此外,他也以怀才不遇的士大夫自居,对廷臣抱持极强的嫉妒心。





憎恶感或嫉妒心到极点,往往使人采取完全无视于他物的态度。不过实际上,一般人只拿这样的想法来压抑自己的憎恶感罢了。





——只有力量可以依靠。





李振的话可谓一语道破这个时代的性格。唐末已是实力本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没落最快的当然是不具武力的宦官。宦官力量的泉源是皇帝,皇帝本身的力量趋弱时,宦官就一点办法也没有。更何况皇帝也因宦官以拥立自己而自以为施了大恩、行事专横,对他们甚为憎恨。

田令孜没落后,杨复恭成为宦官中最大实力者。僖宗于文德元年(888年)去世时,拥立其弟昭宗的正是杨复恭。

杨复恭凭他拥立昭宗的功劳,处处显示自己的力量。

昭宗有意任命皇后之父王瓌为节度使,而在命令杨复恭办理手续时,杨当场毫不客气地表示拒绝:“不行。还轮不到他。”

杨复恭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夸示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则由于节度使的员额有限,他必须将此肥缺分给手下,借以巩固自己的立场。

宦官不能生子,所以常有收养假子(义子)之事。这个习惯不仅见于宦官,各地节度使也盛行此风。杨复恭有意任命自己的假子为节度使,因此,对王瓌想利用皇后之父的特权理都不理。

“皇后?皇后算什么!如果不是李杰(昭宗)即位,还有这个皇后吗?而使李杰即位的人正是我啊!”

这是杨复恭的说词。

然而一心想成为节度使的王瓌,依旧频频出入宫中。杨复恭于是改变了想法。

(王瓌频频出入宫中,说不定有一天会对皇帝有所影响。不如让他到外面……)

杨复恭因而任命王瓌为黔南节度使,却命令自己的假子杨宗亮于王瓌赴任途中,将之杀害。



“这个年头,想成为节度使是必须赌命的。”

虽然杨复恭如此说,昭宗却已猜出杀害皇后父亲的元凶就是他。

(既然如此……)

昭宗于是也有所决定。

——任命杨复恭为凤翔监军。

昭宗发表了这项人事异动命令,这是要把杨复恭从中央逐出。虽然成为宦官傀儡的时期甚长,但皇帝毕竟是专制君主,硬要行使人事决定权是没有问题的。过去未能做到,是因为宦官力量过分强大。

(有一些势力比宦官还强……)

相信昭宗此刻脑海浮现的是朱全忠和李茂贞的脸孔。李克用由于擅自回到太原,所以已被视为“朝敌”了。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46:00 +0800 CST  
五七/宦官尽灭


杨复恭勃然大怒。由他拥立的皇帝竟然要放逐他!

(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杨复恭心想。

——因病未克赴任。

他遂以豁出去的态度,如此上奏。有本事你就把我放逐看看!——他等于是如此宣言。

——那你就辞职吧!

昭宗也不甘示弱,把杨复恭的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这些职务全都免了。

杨复恭随即召集军队于府邸附近的玉山营,摆出一副准备行使实力的气势。昭宗认为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便命令李顺节、李守节等诸将出动。

“这是天子亲征!宿卫之士全都出来!快出来!这是你们表功的绝佳机会!”

长安宿卫士兵全都应声而出,杨复恭因而溃走兴元。这是许久以来从未有过的皇帝对宦官斗争之胜利。此事发生于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十月。

未能将溃走的杨复恭消灭,是因为唐王朝无此能力;换句话说,唐王朝已贬至形同地方政权了。

倘若威令遍及全国,败走的杨复恭这时候应该会在某个地方被讨灭才对。未能做到这一点,表示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时候已然展开。

唐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出现一名出类拔萃的功臣。因为如此一来,帝位可能会被篡夺。

黄巢之乱平定之际,由于担心最大功劳者李克用的力量趋强,因而重用黄巢降将朱温,并且给予全忠之名,这是弱势唐王朝的想法。实际上,西方凤翔的李茂贞这时也窜起;而就在皇帝还都长安后,王建在四川称霸了。



这时候,实际情形是:李克用、朱全忠、李茂贞、王建等地方军阀的名字已和唐昭宗的名字并列。

日本战国时代的群雄,都企图上京拥护足利将军或天子以号令天下,唐末群雄的情形完全与此类似。如同京都天子及足利将军之毫无能力,长安唐王朝的皇帝也已几乎无任何力量可言,但它却仍有作为号召天下的招牌这个利用价值,这一点也是两者共同之处。

控制汴河水路、居交通要冲,且以离长安不远之地为势力范围的朱全忠,在地理位置上最为有利。这很像日本割据尾张之地的织田信长。

拥有勇猛的沙陀部族铁骑兵团的李克用,由于被配置为河东节度使,因而离长安较远。倘若有意要到长安,途中非经过黄巢旧部朱全忠的地盘不可。李克用的立场,也相当于日本战国末期的武田信玄。

在长安的昭宗,好不容易驱逐宦官巨魁杨复恭,但宦官势力并没有因此一扫而尽。另外的宦官势力又抬头了。

就位置而言,实际上凤翔李茂贞比朱全忠更加有利。再以日本为例,情形与京都附近——如丹波等地——有中级诸侯在类似。然而他们虽然得地利之便,实力却不够壮大。

目睹这等群雄相争的状况,昭宗认为有必要增强朝廷直属的军队。因此,朝廷除了有因黄巢之乱而弱质化的禁军之外,又新编成安圣军、捧宸军、保宁军、宣化军等等。数万军队于此组成;不过唯恐司令官会军阀化,指挥官一律以皇族任命。

对此感觉威胁最大的是凤翔李茂贞。

(这不是为了攻打我而募兵吗?)

这是他的感受。李克用和朱全忠由于实力强大,所以可能视之为无关痛痒之事吧?

(要是朝廷组织军队和李茂贞打起来,将有一场好戏可看……)



持此想法的朱全忠阵营之策士李振,更连连送谋略人员至凤翔,大力传播如下谣言:

——朝廷有意攻打凤翔。……

乾宁三年(896)七月,李茂贞率兵迫近长安,昭宗避难至东方的华州。李茂贞放火烧毁长安宫殿和民宅。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宫殿,不过是于黄巢之乱时被焚毁后,草草搭建的临时宫殿罢了。

日本也曾经发生桶狭间之役、川中岛之役以及姊川之役等群雄之战,唐末这个时期一样在各地发生为了扩张势力范围而掀起的战争,次数之多实在不胜枚举。

昭宗到光化元年(898)八月才重返长安,外出避难达两年之久。其间,各地群雄频频央请皇帝迁都。朱全忠要皇帝迁到汴州,四川王建则请求皇帝再度西巡蜀地,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也请皇帝到扬州。每一个节度使都企图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些人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威权,不但视皇帝为无用之物,更会以碍手碍脚为由将之杀害。昭宗怎么敢到这些人的所在之地呢?

昭宗返回长安,是经过妥协的结果:李茂贞表示谢罪,而昭宗也下诏罪己。

李茂贞妥协的最大原因是:朱全忠正在洛阳建立大军事基地,并且安置重兵。由于感觉到危险因而决定放弃长安。

各地战乱仍在继续。争斗最厉害的是朱全忠和李克用这两大军阀。

在朝廷,好不容易才还都长安的昭宗,行止变得令人摇头三叹,每次喝醉酒就要拔刀斩杀身边太监,这已是酒疯现象。他之所以变成如此,大概是对宦官处处压迫他的憎恶感使然吧?然而他所杀的不只是太监,连无辜的宫女都照样胡乱砍杀。

昭宗的确是个昏君,他和宰相崔胤共谋,企图将为害唐王朝的宦官势力一举扫灭。进行这等大事,自然必须特别慎重,然而他却动不动就挥刀乱杀一些无足轻重的太监。宦官们好像察觉到昭宗的意图了。

左军中尉刘季述和右军中尉王仲先是这个时期的宦官头目。刘季述于是找上宰相崔胤,以强硬口气道:



“皇上近来的行径,已完全脱离统治天下者应有的气度。废昏君立明主是自古以来的铁则。为了社稷,希望宰相有所决定。”

刘季述背后有神策军撑腰,他敢如此明言,当然不是商量,而是明显的威逼。崔胤要是敢说一个“不”字,大概当场就会脑袋落地吧?

“说的也是。皇上近来酒疯的程度,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崔胤不得不表示同意。结果,以崔胤之名拟妥拥立皇太子李裕为帝的决议书,已请群臣进行联署。不联署的人会被杀是一定的事。

昭宗遂被迫退位,改由李裕即位。

刘季述接着逐一杀害昭宗身边的人员。第一个开刀的对象是昭宗之弟睦王李倚。此外,他又杀了昭王宠爱的宫女及众方士、僧侣、道士。在夜间下手杀害这些人后,白天再把他们的尸体以车运出,一辆车只载一两具尸体,这样的车队约有十辆左右——刘季述这样做,为的是要加强人们的恐怖感。

刘季述很想杀掉与昭宗共谋诛杀宦官的宰相崔胤。但崔胤和朱全忠交情甚笃,刘季述唯恐受到报复,所以迟迟不敢下手。

皇帝于光化三年(900)十一月辛卯日被废。但担任废帝主角的两名宦官刘季述和王仲先,连在自己指挥的军队之内都没有人望。尤其王仲先有嗜虐的倾向,动辄以严罚对待部下,为人以苛酷而闻名。

崔胤知道宦官一旦建立势力基础,自己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因此,在得悉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对宦官的专横痛恨入骨后,他于是密召孙德昭,将衣带撕开,在上面写下讨灭逆臣的宰相命令后,将衣带交给对方。

翌年光化四年(901,这年四月改元为天复)元旦,以致贺年词为由入宫的王仲先,在安福门被孙德昭逮捕,随即被处斩。孙德昭的同党周承诲则杀了刘季述。昭宗因此在被废不到两个月又再度复位。

即位的皇太子,由于年幼无知,纯粹为坏人所利用,因此没有被问罪。

这件事情于此告终。不过,在短期间内解决的这起事件,却有如下的意义:



第一,左右过唐朝廷的宦官,认为自己有废立皇帝的力量。

第二,宦官对自己的力量太过于自信。连他们指挥的军队里都出现孙德昭这样的反宦官将校,证明宦官的统率力已渐趋弱。

第三,军阀力量已凌驾宦官势力。宦官不敢杀宰相崔胤,又在崔的谋略之下失败。他们之所以不敢杀崔,是因为害怕军阀朱全忠。宦官势力低落而军阀力量相对增强。军阀并未因混战而削减其力量,反而因战争经验而日渐茁壮。





昭宗可以说是个不聪明的皇帝,宰相崔胤也欠缺果敢,不敢断然地讨灭宦官;宦官也由于畏惧朱全忠的力量,而不敢对与他有联系的宦官之敌——贵族出身的崔胤出手。

在朱全忠开始采取行动之前,宦官已将昭宗移往凤翔。既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与朱全忠处于对立的状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是在这个想法之下倚靠李茂贞的。

朱全忠进入长安时,该地只有崔胤等官僚,皇帝和主要宦官却不见踪影。朱全忠于是将官僚移到东方的华州。

长安成了空城。

天复二年(902),朱全忠进兵凤翔。李茂贞虽然趾高气扬,然而他毕竟只是二流的军阀,在一流军阀朱全忠的攻打之下,最后只有投降一途。宦官首脑中尉韩全诲以及二十多名宦官的首级全被送到朱全忠处。

据传,在凤翔被杀的宦官有七十二名之多,朱全忠另外又杀了留在长安的九十名宦官。在唐王朝因手操废立皇帝的权力而不可一世的宦官,至此已被曾经背叛黄巢的朱全忠扫灭,他们一下子就瓦解了。

由于军阀兵力远较宦官所拥有的兵力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被派遣至各地为监军的宦官,也在敕命之下被诛杀。李克用由于和监军张承业交情颇深,所以不忍将之杀害,改以囚人首级送至长安,用以蒙混。纵使知道蒙混之事,昭宗和在其背后的朱全忠,也不敢处罚李克用吧?



操纵皇帝的宦官,是贵族和军阀的共同敌人。因此,贵族崔胤和军阀朱全忠才联手讨灭宦官。

宦官势力已完全扫灭。从这个时刻起,贵族和军阀也开始对立了。

贵族是唐体制下的贵族,因此,他们的梦想是使唐王朝回到像贞观或开元的最盛时期。反观当时的军阀,就体制而言,大都出身民间,甚至颇为低微。朱全忠以前是黄巢的部下,凤翔李茂贞和蜀之王建虽然出身政府军,实际上也是由一介兵卒窜起的。

李克用虽然是突厥沙陀部族,却是出生于首领家庭的人,因此,论及门第,当以他的条件最为杰出。

军阀从未受过唐之眷顾。他们只冀望在茁壮强大后,以压倒性武力迫使唐禅让,建立新王朝。朱全忠就是一开始便持着这个计划投入黄巢军团,后来向唐归顺的。

因此,贵族与军阀的对立,可以说是唐王朝既得利益者与新王朝创建势力之间的斗争。

崔胤与朱全忠的关系,可谓微妙之极。

人们认为崔胤和朱全忠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崔胤有“四入”之名。这个字眼的意思是,曾经四度成为国政负责人。成为宰相后,经被罢官却又受命复位——这样的事情他重复过四次。如前所述,连杀人无数的宦官刘季述都不敢杀害他,朝廷决定将他左迁为湖南节度使,后来不得不取消此议,都是因为畏惧他背后的朱全忠武力。

崔胤的父亲崔慎由过去也是宰相,所以他家堪称名门中的名门。这样的人之所以和流贼出身的朱全忠联手,为的只是打倒宦官势力。实际上,和朱全忠维持亲交的他,心里想的却是:

这种和野狗没有两样的家伙,总有一天我会把你踢进河里的!

要把朱全忠踢进河里,当然需要武力。

(朝廷需要有武力!)



朝廷有以护卫皇室为任务的禁军,各有左右神策、龙武、羽林军之名,被总称为“六军”。但禁军于黄巢之乱后,已经有名无实。昭宗一度企图组编的新军,也在李茂贞的反对下未见天日。

——重建禁军。

这是迟早非着手不可的课题。崔胤遂着手募集禁军。

在汴州听到此事的朱全忠,摩拳擦掌地道:

“这个家伙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结为同党的他们,实际存在的是互相利用之心——这一点双方都心知肚明。

“我们悄悄让自己的人员去应募。这样可以从内部知道他们的新军究竟是怎样的组织。”

参谋李振做了这个进言。

“这主意不错……这样,我会很快抓到他的小辫子的。”

朱全忠露出奸谲的微笑道。

他想抓的是举兵打倒崔胤的借口。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48:00 +0800 CST  
五八/享国二百九十年




——这是为了要对付凤翔李茂贞,也就是想使你无西顾之忧。

崔胤对朱全忠还是有所顾忌,因此,于补强六军十二卫之际,以这种说词欲取得朱的谅解。

新募军队中,有朱全忠的部下卧底。他急于要抓到对方的小辫子。新成立的禁军经充实后,事情将会变得很棘手,他非在这之前实行计划不可。

谋士李振拟定了这个计划大纲:

迁都——奉皇帝至洛阳后立幼帝,而后由幼帝受禅让。……

崔胤一定会对迁都洛阳之事表示猛烈反对——李振连这一点都已预测到。

“非把他除掉不可,这件事越快办越好,现在已顾不了用什么做借口了。”

李振于是提笔拟密奏草稿:

——宰相崔胤专权乱国,离间君臣。……请诛之。

朱全忠知道呈上这样的奏文,昭宗也断无诛杀宰相之力。但这却可以作为他日后发动政变的理由。

天复四年(904,同年四月改元为天祐)正月戊申日,奉朱全忠密令的朱友谅,率领军队包围崔胤府邸,杀害了崔胤及其心腹刑部尚书兼京兆尹兼六军诸卫副使郑元规等人。

接着,朱全忠强行迁都洛阳。

为不使朝廷对长安有所留念,朱全忠彻底摧毁了这个城市。摧毁宫殿、官厅、民宅后,将所有材料以浮在渭水上的筏船运至东方。这些材料是要作为洛阳建设国都之用的。

这是否为真正的唐国都,没有人能明言。

长安从此遂为丘墟。——史书如此记载。汉之长安因赤眉之乱一度成为废墟。直到隋唐时代才复兴。而在朱全忠大行破坏后,长安再也不曾兴复。现在的西安市,只是唐长安的一小部分而已。



昭宗御车经过华州时,夹道人们大声欢呼:“万岁!”

对此,昭宗流着眼泪道:

“盼勿以万岁欢呼,朕已非汝等之主。”

然而声音极低,夹道的百姓根本没有听到,欢呼万岁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昭宗真想把耳朵捂起来,因为他已知道自己的命运。虽然如此,他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纷致密函给李克用、王建、杨行密等各地的实力者。这就是所谓的“绢诏”。皇帝撕下自己的衣服,把诏书写在上面。不过,昭宗期待的并不是他们的忠诚心,毋宁是他们的竞争心。

汴州的朱全忠,早派有枢密使蒋玄晖守在洛阳昭宗身边,监视其动静。因此,昭宗发绢诏之事,朱全忠早已得知。

此外,还有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和右龙武统军氏叔琮以警卫之名监视着昭宗。本名李彦威的朱友恭,因成为朱全忠的假子而改姓为朱。

从汴州前来的参谋李振,听完洛阳状况的报告后,呢喃道:

“事不宜迟,非赶快动手不可。”

“主上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呢?”

朱友恭坐着往前移动,问道。

动手当然是指弑杀昭宗,而主上指的是朱全忠。

连同蒋玄晖在内的四人会议上,无人对此提出质疑。因为这是笃定要做的事。

“现在必须找到一个很有胆量的军人……虽然只是装饰品,但对方毕竟是至尊……”

朱友恭环抱起胳膊,仰望天花板。由于弑杀至尊皇帝,胆量不够的人很有可能因临时怯场而搞砸。

“我有一个理想人选……”

蒋玄晖以充满自信的口气道。



“是谁?”

“我想史太可以担任这项任务。”

“哦!史太确实是个理想人选。”

“史太连杀死自己的母亲都无动于衷。因此,到至尊面前时,他应不会像秦舞阳那样表现失常才是。”

与其说是胆量过人,毋宁说他欠缺人性——史太这个军人以此闻名。秦舞阳是战国末期燕太子为刺杀秦始皇而派遣的荆轲助手。自称十三岁就杀过人的这个坏蛋,到秦始皇面前时却浑身发抖、六神无主,因而刺杀失败。

“那我们就干啰?”

朱友恭用力颔首数下。在众多朱全忠假子中,他因唯独自己有机会担任这件大事而内心得意之极。





已改元为天祐的八月壬寅日。——

昭宗正在皇后居处的椒殿。椒殿之名来自为了驱虫而在漆壁涂料中掺有椒粉。不管有没有使用椒粉,称皇后或宫女之居处为椒殿,这是当时的习惯。

蒋玄晖和史太率领百名士兵来到椒殿门前,叩门叫道:

“军中有事急奏,请开门!”

由于认得蒋玄晖的声音,有夫人之尊名叫裴贞一的女官因而开门,并且发现眼前一批士兵。

“急奏为什么要带这一大堆……”

裴贞一的声音到这里就断了。

“闭嘴!”

原来,史太随着破钟似的喝声挥下白刃,裴贞一浑身鲜血,应声倒地。

“皇上在哪里?”

蒋玄晖大声问道。

宫女们东逃西窜地奔逃。有昭仪名位的李渐荣却往前迈出,道:



“你们不可对皇上无礼。要杀就杀我们吧!”

这个皇上实在也不像样。酒精中毒的他,这时候已酩酊大醉,他正身穿睡袍、脚步踉跄地走着。

“在那边!”

蒋玄晖以嗾使猎狗的口气,指着昭宗喊叫,史太立刻朝着那个方向冲过去。他手执的剑上已沾满裴贞一的血。

“等一下!”

李渐荣尖叫一声,奔到昭宗面前,企图以自己的身体庇护他。史太的剑砍到她的肩上。李渐荣当场倒了下去。

昭宗发呆似的站在那里。烂醉如泥的他,好像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哦,对……迟早会有这一天,这一点朕早就明白了……)

终于意会的此时,染满血渍的剑已砍破了他的额际。

昭宗享年三十八岁。

“饶命!请饶命呀!”

皇后何氏跪在地上向蒋玄晖求饶,这种表现和昭仪李渐荣有如天壤之别。

“饶皇后一命吧!”

蒋玄晖对史太道。

“饶她一命没有关系吗?”

史太以犹疑的表情望了枢密使的脸。

“你这个笨东西!”蒋玄晖压低声音又道,“皇后另有用途啊!”

“哦!对……”

只能当做杀人机器的史太这才明白,因而用衣袖拭了刀刃上的血。

皇帝死后,以皇后命令处理后事,这是常有的事情。

由于最后的目的在于取得禅让,一切必须以此为标的,按部就班地去做。而立幼帝之事,还是奉皇后之意较容易进行。

蒋玄晖并不是对皇后心生怜悯而饶她一命,而是因为有许多事情必须假皇后之名才方便进行。



皇后宣布皇帝死于昭仪李渐荣和夫人裴贞一这两名女人手中。同时,在皇后的命令下,决定由昭宗第九子李祚在灵柩前即位。这是个十三岁的少年皇帝。

有人去世时,遗族和友人放声哭泣是当时的惯例,然而却没有人敢在昭宗灵柩前行哭礼。这是因为对皇帝的死表示哀悼,很有可能就此被划为反朱全忠分子。

而朱全忠这时候却演了一出戏。由汴州赶到洛阳的他,在灵柩前前恸哭流涕:

“微臣发誓必将狂贼逮捕诛杀!”

他在灵柩前如此誓言。

正在此时,市场发生了士兵掠夺粮食的事件。

——发生这等事情,责任在于指挥官!

统军朱友恭和氏叔琮因而分别被左迁为崖州及白州司户。崖州乃海南岛,白州则为现在的广西博白。朱全忠的势力根本尚未及于这么远的地方。

——着令自尽。

在左迁人事命令下达之后,接着又发下了这个命令。

虽然归罪于宫女,老百姓却清楚明白弑杀皇帝的人是谁。朱全忠此举,目的不过是以率兵袭击椒殿的二人之死,撇清自己与这起事件的关系。

朱友恭被解除假子关系。以本名李彦威的身份被处刑。临刑前,他如此大声喊叫:

“是朱全忠出卖我,以堵天下悠悠之口!你们等着看,这样的人以后一定会绝子绝孙的!”





禅让闹剧于昭宗死后,花了两年八个月的时间才演完。

唐皇帝是虚有其名的一名少年。这是唐朝末代皇帝,因未由子孙受庙号,所以不以“宗”称呼。史书记载为昭宣帝或哀帝。



昭宣帝天祐二年社日。——

社日乃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订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一年的社日为二月戊戌日。于这一天在郊外举行宴会是当时的习俗。

朱全忠命令蒋玄晖将昭宗所有的儿子召集到洛阳苑内的九曲池边。

——敬请参加招宴。

于社日举行招宴是长久以来的习惯,因此,少年们都不疑有他地来到九曲池边的一幢建筑物。昭宗共有十个儿子,其中的第九子祚已成为皇帝。所以,来到九曲池边的是皇帝的九个兄弟,他们的名字依次为裕、、禊、禋、祎、、祺、祯、祥。

结果,于宴会进行中,出现了十几名彪形大汉,一下子就把这九名少年全数勒毙了。这些大汉好像事先分配好作业内容,下手之际没有一点混乱,手法十分干净利落,遭勒毙的九个人的尸体则被抛进九池曲里。

昭宣帝因而一举丧失九个兄弟,他的羽翼等于全被折断,皇帝现在已无可以商量的对象。

依禅让方式成立朱全忠王朝时,各地将会激起复兴唐王朝之声,这是预料之中的事。这些勤王义军也一定会抬出唐皇族。因此,朱全忠先下手为强,将有可能被抬出来的皇族全消灭了。

“这下子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全忠对着心腹部下李振道。他对李振和蒋玄晖是无所不谈的。

“高枕无忧,尚言之过早。”

李振摇头道。

“还有事情尚未完成吗?”

“任何力量都不能踏入人的心里。一些誓死效忠唐王朝的人心,是无法用武力改变的。”

“你指的是哪些人?”

“门阀啦、进士啦……凡是以清流自许之辈全属之。在成为朱氏王朝后,向来参与唐国政的上层阶级还是心向唐朝的。”



“那就全部杀掉嘛!”

“这是当然要做的。把以清流自许的这些人扔进黄河里,看看会不会成为浊流,这一定是很有趣的事情吧?”

“哈!使他们成为浊流……这太有意思啦!”

“那就决定这样干啰?”

屡试不第的李振,对把持国政权倾一时的高官,因心生嫉妒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憎恶感。

六月戊子日,裴枢、独孤损、崔远、王溥、赵崇等过去在长安朝廷居枢要地位的三十多个人,在白马驿遭杀后,尸体则被投进黄河里。

昭宣帝即位后并没有改元,使用的是即位前父帝才改过的天祐年号。

天祐四年(907)二月,朝廷众大臣奏请昭宣帝退位。昭宣帝则下诏宰相,令他率领百官前往元帅府,请梁王朱全忠即位。梁王朱全忠固辞——这当然是摆个样子罢了。然而屡次被邀,因盛情难却而不得已接受即位之事——是这个时候非采取不可的形式。

这不是一场闹剧吗?

三月甲辰日,唐昭宣帝退位,让位于“梁”。洛阳派册礼使、押传国宝使及押金宝使至有大梁之称的汴州。原本被称为“玺”的皇帝印章,从武则天时代被改称为“宝”,传国八宝以及天子八宝都由唐传到梁。

梁王朱全忠在大梁受领这些物品。同时,他把由唐皇帝赐赠的全忠之名改为晃。成为皇帝后,当然不再需要对任何人尽忠——这是他改名的理由。

四月甲子日,改名为朱晃的朱全忠,在大梁金祥殿奉迎册宝,就皇帝之位。

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自隋受禅让开始的唐王朝,享国二百九十年至此而灭亡。

据说,于朱全忠就帝位前,批判他就帝位之事的,只有他的哥哥朱全昱一人:

“喂,朱三(朱全忠幼名)。像你这样的人成为皇帝,不会有问题吗?”



除此之外,没有一个人敢对禅让之事有所批评。

年号当然从这一年的四月起更新。这已不是唐的年号,而是梁的“开平”。国号为大梁,以汴州为开封府,并且以之为国都。新政府决定暂时以开封为东都,以洛阳为西都,政治中心则置于前者。

唐昭宣帝被降格为济阴王,于翌年被杀。这都是预料中的行动。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55:00 +0800 CST  
以上是皇皇盛世部分
以下是文治时代部分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1:56:00 +0800 CST  

○二/不得已而为帝


论及五代历史,冯道是不可不提的一位人物。

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出任宰相之事,已如前述。冯道是景城(在今河北省)人,在庄宗李存勖时代不过是翰林学士。从唐末期起,他以幽州节度使属官的身份,担任地方行政实务。他是个优秀的行政专家,才华为明宗所赏识。

五代王朝中,冯道未以宰相身份出仕的只有朱全忠的后梁。

后唐灭亡后,宰相冯道继续留任为石敬瑭之后晋的宰相。后晋因违约,在开封为契丹族的辽占领后,他受邀成为辽的重臣。辽北归之际,他也与之同行,但在得知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他又重返中原出仕于其下。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时,冯道经过活动,又成为后周的宰相。

他前后出仕于包含辽在内的五朝八姓十一君之下。

——属吏尚可原谅,而贵为宰相者却出仕五朝,此乃荒谬绝伦之事。此等毫无节操之徒,令人不齿。

后世史家对冯道的批判甚为严厉。有人甚至拿出“忠臣不仕二君”的论调,彻底批判他。然而当时的人对冯道却非常称赞。他有本事压抑武将出身、脾气暴躁的皇帝们,在政治上引入儒教伦理,并于乱世享受天寿,被誉为时代伟人。因冯道而生活获得改善的庶民,甚至视他如救世主。

批判冯道毫无节操的论点,主要基于下一个时代——即宋之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的观点。



五代时期,人们还没有“节操”这等古板的观念。说到不仕二朝,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不过十年,为不过是比军阀像样一点的五代王朝死心塌地尽忠,岂不是一件滑稽的事?

人民深受涂炭之苦,政府应以拯救这样的人民为当务之急才对。

据说,辽占领开封城时,太宗耶律德光曾经有意准许部下契丹族的将兵任意掠夺,作为对部下的犒赏。冯道知道此事后,立即对太宗面奏道:

纵使如来佛在世,也无法拯救人民。现在能拯救人民的,唯皇上一人。

结果,太宗下令禁止对人民进行掠夺。

把一个契丹族皇帝捧得高过菩萨,这也成了后世史家诘难他的原因之一。但冯道亦非妄言,能撤回许可掠夺之议的,唯有皇帝一人。

遵奉朱子学理念的忠诚之士,于亡国之际,或许会以身殉国;被敌人攻打时,也只有彻底抗战一途。其结果是,国土自然荒废,人民被迫在战火中四处流离。如果每一王朝灭亡时,都重复着同样的局面,经过五度王朝的兴亡交替后,中原人民岂不是全都死光了吗?

王朝交替之际,政治家以避免流血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想法应该也能成立。《孟子》中有一句话:

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乃土地之神,稷则为谷物之神,社安民而稷养民。人民平安而有东西吃乃至要条件;相较之下,君主的重要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明代一个名叫李卓吾的思想家,引用《孟子》的这句话,为冯道辩护。不过,他也特别说明,冯道的行为唯有于五代那样的混乱时期才能获得肯定。

五代确实不是正常的时代。冯道也在他有名的自传中作如下的叙述:

未能为君王统一天下,平定八方,此为本人最引以为憾之事,吾以未能报答天地大恩而惭愧。



被指责为恬不知耻的冯道,却以未能统一中国而引以为憾。出仕五朝的最终目的在于统一天下,在这个目的之下,不必以一个王朝或一名君主为重——冯道似乎做如是想。





现在且把视线从中原移至地方。

中原为“五代”,而地方则为“十国”。十国指的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闵、南平、北汉。这十国并非同时并存,吴灭亡后成为南唐,前蜀灭亡后成为后蜀。以皇帝或王自称的都是节度使出身的人,或者是取而代之的实力者。

以诗闻名的皮日休,为避开唐末之乱,似乎移住吴越之事已如前述。这个吴越即是镇海节度使钱镠自立的政权。钱氏政权维持八十六年,算是五代十国享国最长的政权。政权尽管维持长久,国力却并不强。十国中最强的政权,应该是取代吴的南唐。和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一样,南唐以金陵(南京)为国都。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政权为吴。由于他是被唐王朝封为吴王的,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立者。加上唐的支配不及于这个地方,他因而被迫自己裁决政务,至死都使用着唐的年号。实际上,杨行密的吴政权,实权却掌握在徐温及张璟等部将手中。后来,徐温杀死竞争者张璟,立杨氏之幼子为皇帝。在册立前,这个政权只称王而已。

徐温企图以这个政权之主为皇帝,然后以禅让的形式由自己就帝位。但在徐温有生之年,并没有达成这个野心。禅让之事到徐温养子徐知诰的时代才完成。

徐知诰原姓李,与唐皇帝同姓。他于就帝位后恢复原姓,自称李昪,露骨表示继承大唐帝国的姿态。他当然仍以唐为国号,后世史家称之为“南唐”。



南唐二代皇帝李璟和其子李煜被合称为南唐二主,以词人身份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词有“诗余”之别名,填词规则不似诗之严格,可以谱曲歌唱。五代至宋为词的全盛期。四川政权的前蜀和后蜀也极为风行填词,有毛文锡及欧阳炯等名家。由于四川君主都是文人的支持者,因此,逃离中原动乱的许多文人都来到此地。

虽然蜀地富庶,据守容易,但要自此地出征,进而取得天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以此为据地的政权,好像压根儿没有称霸全国的意念。

浙江吴越的情形与此类似,由于隔邻有南唐这个强力政权的威胁,只好采取从属中原政权的姿态,用以对抗强邻。

蜀和吴越虽然安定,却都没有称霸天下的企图。十国中的其余政权全都弱小,有称霸天下野心的,只有南唐。

南唐于二代皇帝李璟时,因并吞闵和楚而变得更为强盛。闵和楚是因内讧消耗国力,结果成为南唐腹中之物的。

北方中原这时候是五代最后的后周二代皇帝柴荣的时代。柴荣也是态度积极的人,由与契丹族的辽对决一事,可以窥知他对统一天下的意念。

冯道由于在此时谏止柴荣外征,因而被降格为山陵使。冯道担忧的是因外征导致国力减弱。山陵使是建造先帝陵墓的长官,在仪礼上为要职,在政治上则无任何权力。

后周不但从事北伐,也大兴南征之军。南征当然是以南唐为对象。经济上南唐居于优势,但在军事上后周则远为强大。后周由皇帝柴荣亲自指挥军队,南唐屡战屡败,不但将江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李璟更被迫以去帝号,只以国主自称为条件,才得以缔结媾和条约。



柴荣意气轩昂,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贤主名将率领又有明确目的的军队,军力一定很强大。后周的北伐军和南征军确实军容壮盛,不过,他们却有五代军队共同的毛病——骄兵。

后周军队当然也想得到赏赐,但赏赐是打胜仗的结果,要能打胜仗,基本条件是有优秀指挥官。因此,这个时代的军队,指挥官由部下拥立的情形甚多,情形和皇帝受人民拥立并没有两样。

柴荣非常致力于改造军队。结果,他组织起名为殿前军的精锐禁军。他意图驱使这支劲旅以完成统一天下伟业,然而老天爷却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宿愿。这位杰出的三十九岁皇帝,雄图未成就已病倒,而他的儿子柴崇训此时才七岁。

“御驾亲征,向来是我国的作风,而七岁的幼帝当然不可能率领军队。”

“这样,我们绝对没有办法打胜仗。”

“我们自己来拥立皇帝,如何?”

“这是当然的事情。”

“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后周骄兵于是决定:由他们选出作为统率者的皇帝。

“拥立什么人,这还需要考虑吗?”

“说的也是。我们拥立的对象当然是殿前军都点检。”

都点检乃总司令官之谓,当时居这个职位的是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

后来被称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出生于武门之家,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仕于后唐庄宗的武将。在军营内出生的赵匡胤也在军营内长大,习惯于军中的气息。对军人而言,他是最了解他们又值得信赖的人。柴荣任命赵匡胤为精强的殿前军最高指挥官,当然也是因为他极有才能。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是进兵扬州迫使南唐屈服的翌年——公元959年。

敌人当然不会对皇帝去世正值服丧期间的后周松手,他们趁这个机会,发动猛烈攻势。被后周打得无路可逃的北方小政权北汉,与更北方的超级大国辽联手反攻,入侵到后周国境。后周当然下达全国动员令。

——拥立新帝……

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将兵们更加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能委诸幼帝之手。唯有在强大的指挥之下,打仗才有获胜的希望。为打胜仗,国家需要有力的皇帝。此处再度说明,这是朱子所强调的忠诚心诞生之前的特异时代。

一向擅长做事先布置的冯道,已于数年前去世。

“哥哥,请快下决心吧!这已是自然趋势,不是我们所能抗拒的。”

弟弟赵匡义极力怂恿担任殿前军都点检的哥哥赵匡胤就帝位。

“将军此时由幼帝处接受禅让,没人会表示不满的。这已是时代趋势,顺着时代趋势适时而起,这是有识者应为之举。”

参谋赵普也如此说。

做事务实的赵普,向来不善议论,是沉默寡言型的人。

“则平(赵普字)今天难得如此雄辩,和平时判若两人!”赵匡胤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两次遭遇重要关头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会不判若两人呢?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紧要关头……”赵普回答。

“我知道了……情势既然如此,我也不想逃避自己的命运。但既然要创建新国,我不希望它和过去的一些国家一样,只维持了一两代就灭亡。这是我之所以不想采取主动的理由。”赵匡胤对着弟弟和参谋说。



“不想采取主动的意思是……?”赵匡义问道。

“我不希望我创建的国家受到任何人的牵制。”

“成为皇帝后,怎么会受别人的牵制呢?”参谋道。

“要接受禅让,自然必须得到其他军政领袖的同意才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牵制。”

“那应该怎样呢?”

“我要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

“哦!……我知道了……”

赵匡义和赵普异口同声地说。

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我是因为你们再三恳求才就帝位的,因此,我要做的事情绝不受你们的干涉。)

为有效实现长期政权的构想,在立场上非绝对有利不可。为了这个目的,形式上的拥立无济于事,一定要有实质上的拥立。

“我要你们弄清楚这一点。我不希望人们认为帝位是我去追求得到的。”

赵匡胤特别叮嘱了这段话。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01:00 +0800 CST  
○三/陈桥立万岁





后周国都开封城沸腾不已。

远征军即将出发迎战侵犯国境的契丹(辽)、北汉联军。军马嘶声终日不断,远征事宜彻夜进行,辎重车辆之声到深夜还听得到。

“我醉了……”

赵匡胤对弟弟赵匡义和参谋赵普如此说。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17:00 +0800 CST  
身兼殿前军都点检、宋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要职的赵匡胤,是个出了名的酒客。喜欢杯中物的他,习惯上一定要喝到醉倒为止。赵匡胤这次的打算是:在他醉得迷迷糊糊、不省人事时被拥立当皇帝……

“这个点子很好。”

赵普对采取这个方式表示同意。个性木讷的他很不喜欢说话。对烂醉如泥的人不用多说话,是他之所以乐于采用这个方式的原因。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17:00 +0800 CST  
分开发没事合起来就不适当
不知道审核精神是什么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18:00 +0800 CST  
○四/伟大的皇帝



赵匡胤即宋太祖。他是性格刚强的人,一方面又是个大酒客。被拥立为帝时,他就得靠酒的力量,否则不敢面对这令他为难的场面。

而或许这正是宋太祖之所以杰出的地方,起码他比五代的任何皇帝都有能。五代王朝的平均寿命只有十年,而包含南北两宋在内,却是持续达三百年以上的长命王朝。

奠立三百年王朝之基础——光凭这一点,就知道宋太祖是非同小可的人物。毛泽东在《沁园春》一阕词中,对史上英雄做了如下的评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釆;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皇当然是指始皇帝而言,汉武则指汉武帝,这两人在武功方面都非常卓越。秦始皇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汉武帝则起用卫青及霍去病等名将,于长久以来的悬案——对匈奴之战——获得了辉煌胜利。

虽然这两人在武功方面可以给予极高评价,但他们都是偏好武事之人,在文化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可言——这是毛泽东的看法。

唐宗指唐太宗,宋祖指的就是这个宋太祖。在秦皇、汉武之后举出这两个人的名字,当然是用以比较,说他们在文化方面比前二者的贡献大。但虽然这两人对文化颇有理解,本身却无甚文才,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学作品。“稍逊风骚(将《诗经·国风》及屈原的《离骚》合称之语)”指的是这一点。



没有文学才华,对一名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而言,绝不是一件不名誉的事。如果要我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五个中国代表性豪杰中选出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太祖。

始皇帝的暴君要素未免过强;汉武帝并不是建国始祖,而是承继高祖、文帝、景帝等名君之遗产;唐太宗杀害兄弟的玄武门政变,纵使史书多有辩解,给我们的都是不敢领教的印象。

于烂醉时当皇帝的宋太祖,虽是演戏,却予人一种亲近感。

宋太祖最伟大的一点是,父亲赵弘殷也是武将,生在传统武门家庭的他,对自己创建的国家却能决定以文统治这个大方针。由于统一天下的事业尚未完成,自然用武之事不可缺少,但他却以文治主义贯彻国家的根本。

正因为是出身武门,所以他对武门之丑恶的一面,了解得特别透彻吧?

最令人感动的是“石刻遗训”。太祖赵匡胤将他对子孙的教训刻在一座小石碑上,安置于皇宫最内部——只有皇帝可以进入之处。皇帝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看到这个东西。新帝即位时,揭开覆盖其上的布幕恭读遗训,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这时,任何人都不许在场。

不仅如此,连“石刻遗训”存在之事都不让一般人知道。恭读石刻遗训是帝室中极少的秘密仪式之一,甚至连重臣都不知道有这座石碑的存在。

成为宋王朝皇帝的人,必须于即位时将遗训铭记在心,作为执政的规范,这是规定。宋太祖死后一百五十年,国都开封为金军攻陷,皇宫被蹂躏时,这石刻遗训才被发现。



写在这块石碑上的,到底是什么呢?





必须世世代代照顾将国家让予宋的后周王室柴氏。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





以上是石刻遗训的内容。说来,这个遗训内容极为简洁。而正因为如此,刚即位的新帝都会凝视这些文字,将每一个字句铭刻在心。恭读这石刻遗训的秘密仪式,似乎可与日本皇室传授三种神器的仪式比拟。

自从王莽首开由汉禅让的事例以来,前王朝皇帝以及皇族被全数诛杀,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纵使让禅让的天子得享天年,也会设法使他断绝子孙,这是一般的情形。

而后周柴氏却透过整个宋王朝的运作,即使国都由开封迁至杭州后,也受到皇室的优渥保护。柴氏受宋王朝的宽容待遇长达三百余年,堪称稀有。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宋太祖的遗德,经由石刻遗训传至后代的缘故。

谋反、杀人、强盗以及恬不知耻之罪另当别论,不得以言论之故处死士大夫——宋太祖这个遗训实在值得推崇。因此,虽然宋代有过新、旧两法的激烈对立,政策言论斗争落败者,至多也只被左迁至海南岛。此事将在后面叙述。总之,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党争首领,即使失势也没有被杀。

石刻遗训之事虽然连宰相也不知道,但不以言论之故杀死士大夫这一点,则由于有前例可援,所以人人皆知。人们因而得以安心展开论战。如此,虽仍有其不好的一面,但宋代言论之自由,对社会的进步贡献良多,则是事实。





宋太祖确实欠缺文才,而在同一时代就有以文才著称的君主。但就帝王或政治家的角度而论,这些文人君主都远不如太祖赵匡胤。

以金陵(南京)为国都的南唐,在五代十国的地方政权当中算是最为强大的;在其东方的吴越国,则由于感受到南唐的压迫,因而采取与宋联合的政策。

南唐皇帝李璟及其子李煜被称为南唐二主,两人以词人闻名之事已如前述。李璟是个美男子,并且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这样的他对家臣自然全无指挥力。

“我的本心在于过隐遁生活,我为什么生在帝王之家呢?”

他常以这句话向熟人倾诉。

让他出生在帝王之家,的确是老天爷的一项错误。南唐因后周之南征而割让江北十四州,并且去除帝号之事也如前所述。因此李璟现在既非皇帝,也不是王。国主——他被迫使用这个暧昧的称号。

败于后周的这一年(958),南唐才将中兴的年号改为交泰。但败于后周时媾和的条件不仅要割让土地,还包括使用后周的正朔(年号及历法)在内。南唐不得已,将显德五年这个后周年号使用于文书上。

“金陵已岌岌可危,柴荣不知何时会南下。”

家臣建议向更南之地迁都。

“金陵不是要害之地吗?”

“是要害之地没错,但……”

宰相支吾着不敢说出后面的话。

前临长江、后有紫金山的金陵即南京,看似易守难攻之地。



三国时代,以刘备使者身份访问吴之孙权的诸葛孔明,被孙权问以“以何处做据点为宜?”时,以“非此地莫属”之语作为推荐的就是这个金陵。自孙权之吴起,前后有东晋、刘宋、南齐、梁、陈这六个南北朝时期王朝曾经于此兴亡,因而被称为“六朝”。这几个王朝都以金陵为国都,却也都短命而终。

宰相之所以闪烁其词,是不敢明言虽然这里是要害之地但以此为据地的政权全都短命的事实。尽管宰相没有说出来,但文学国主李璟已以其锐敏的感受天性,知道对方要说的是什么。

“好吧,以备万一之事非考虑不可,虽然不立刻迁都,还是做好准备事宜吧!”李璟道。

“遵命。卑职会以洪州为南都,做应有之准备。”宰相回答。

洪州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南唐拟以此为南都,作为避难之地。

(哈!我竟预先找好逃难之地……)

李璟表情落寞地苦笑。

后周柴荣的去世是南唐割让十四州翌年六月的事。

“当时要是能再挺住一年……”

一名大臣后悔前年三月就将十四州割让给后周。

“要是拖延一年,说不定我们现在已不在金陵了!”

李璟如此责备这名大臣。

后周皇帝柴荣个性刚烈,当时要是不与之缔结和约,他是极可能渡长江攻打过来的。

“我们是不是该重建收复失地之军队呢?”

有人精神可嘉地做了如此进言。

“你认为我们有胜算吗?”



李璟以冷冷的口气问道。

“柴荣已不在世上……”

“难道你只怕柴荣一个人吗?”

“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压倒我们的是那猛烈的北方之气……我们在人数和财力上都比他们占优势……却连这样的优势都敌不过他们。”

“可是,现在是幼帝治国的后周,应该不足为惧呀!”

“你们不懂……”李璟摇头道。

——吾主得了北方恐惧症,而且症状相当严重……

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这位国主,随时都想象得到退朝后的家臣,将会以怎样的话彼此谈论。

(我真盼望自己可以不管这类事情……)

他多么的盼望可以不管军事问题,完全浸淫在文学天地里!

他倚着宫殿栏杆,遥望远处。

翌年正月,北方遣来急使。这名急使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道:

“周被篡夺了!”

报告时,他的肩膀还在一上一下地起伏着。

“被篡夺……?”

“这一下周要起大乱了!”

“这不是说周已经亡了吗?”

“我们唐应该利用这个机会!”

“对!我们要收复失地!”

还没有详细听完报告,兴奋的南唐廷臣已如此议论纷纷了。

“篡夺者是什么人?”李璟问道。



“听说是殿前军都点检……”喘气情形稍微好转的使者回答。

“赵匡胤……”李璟陷入沉思。

“我们是否该动员准备收复失地的军队?”一名重臣问道。

“这是无济于事的。”李璟以呢喃口气回答。

“主上刚才说什么?”这名重臣以不解其意的表情,再度问道。

“我是说,这只会使更多的人亡命,根本无济于事。”

“这不是乱世常见的事吗?”

“我对割让给周的江北十四州,已全然没有眷恋之意……当时我确实曾为此气愤不已,但后来从许多人口里听到有关该地的情形……据说,该地人民现在都安居乐业,不是吗?”

“这……”

这名重臣很想指辩这个消息并不确实,但他没敢说出口。

因为从不同路线得到的情报,证明事实确是如此。

“而且,听说直属殿前都点检的官员风评最好。”李璟接着又说。

依据消息,与受南唐支配时比较,江北诸州老百姓被割让给后周后,生活反而较为幸福。由于不是被异族所夺,若问他们是否依然思慕南唐,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后周善政的泉源,似乎来自统率殿前军精锐部队的赵匡胤。而这个赵匡胤,现在已成了北方大政权的主子。

(北方不但不会发生混乱,相反地,会更趋于强盛……)

这是李璟的预测。

“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儿子李从嘉询问道。他就是后来改名为煜、词名与其父齐名的人物。被立为太子的其兄李弘冀于去年夭折,虽然李从嘉还没有正式被立为太子,但他是担负南唐将来重任的人,这是无人不晓的事情。



“赵匡胤定的国号是什么?”李璟问道。

“据说,定的国号是宋。”

“我们决定对宋朝贡,如同过去对周所行。赶快准备派遣使节事宜,这是此刻的首要之务。”

南唐国主李璟当场决定了对应北方新政权的态度。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21:00 +0800 CST  
○五/澄心堂中的国主


对宋派遣朝贡使者以安定与北方关系的翌年,李璟迁移至建设为南都的洪州(南昌)。他立李从嘉为太子,使之留在国都,担任国政。李璟这时候的健康情形已甚为不佳。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六月间在南都去世,太子李从嘉于七月在金陵即位,改名为煜。被称为南唐后主的李煜,作为词人的成就,比其父还高。

李煜是非常重感情的人。君主必须适度压抑感情才行。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君主的他,不能不说是失败者。

李煜于十八岁时与宰相周宗的女儿结婚。周妃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才女,对音乐尤其有才华。李煜即位后,封她为国后。他很想封她为皇后,但身为南唐君主的自己已经去除帝号而使用国号,因此,只得使用这个让人听不太习惯的称号。

“这么晚了,你还在忙什么呢?”

国主李煜看到国后周氏房里的灯火深夜还亮着,就探头进去问道。

“我在想办法复原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国后回答。

“太好啦,完成时最好第一个让我听听。倘若能够复原此曲,将是足以弥补所丧失江北十四州尚且有余之事。”

李煜如此鼓励他的妻子。

《霓裳羽衣曲》原为婆罗门系音乐,唐玄宗将之编曲,以供杨贵妃配合起舞。关于此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如下的诗句: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玄宗与杨贵妃为伍,日夜沉醉于这等靡靡之音,可以说是致使安禄山之乱的原因。后来唐王朝视此为不祥之曲,曾几何时乐谱亦已丧失,到这个时代已无人知晓其原貌了。

这个曲子好像相当长,但其中的一部分似已为其他曲子所模仿,甚或整段被抄袭,因此,说来还有一些线索可循。国后周氏企图将这些仅有的线索接合起来,以达到复原名曲之目的。李煜当然不认为这是不祥之曲,他甚至认为这是弥补所丧失十四州尚且有余的文化事业。

妻子热衷于复原名曲工作,丈夫则埋首于填词,国政似乎成了文化生活之余所做的事。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国主本身做这类诗词,宫廷内自是充满文雅气氛。在北方,新建立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为达统一天下的目的正意气轩昂,而江南之地则彻夜传出丝竹之音。

据传,国后周氏终于在乾德元年(963)复原失传的《霓裳羽衣曲》。而北方宋王朝则愈趋强盛,南平于这一年降宋。南平这个湖北小国,是由于知道抗拒不了宋而投降的。



或许是过于热衷复原《霓裳羽衣曲》,国后周氏于翌年以二十九岁之年去世。她比国主李煜年长一岁。数年后,李煜娶亡妻之妹为妻。南唐将这对姐妹分别称为大周后、小周后。

在南平之后,四川后蜀跟着降宋。虽然蜀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宋的势力锐不可当,它只有放弃抵抗投降了。赵匡胤所创建的“宋”绝非过去那些基础薄弱的五代王朝所能比拟——这一点已开始为各群小政权所认知。

南唐继续进行朝贡,以示对宋无敌意。

开宝四年(971),南唐国主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至宋朝贡,宋太祖却留置李从善于开封,不许他归国。这一年,南汉向宋归降。南汉是广东政权,显示宋的威令已及于四川至广东之地了。

南唐于这一年更改国号。如前所述,“南唐”是史家便宜行事用以称呼的名称,正名应为“唐”,它是以辉煌大唐帝国之后继者自任的全国性政权,但由于害怕引起宋之不快,因而把国号改为“江南”。使用江南这个以地名而起的国号,以表示甘心居于长江南方小政权地位,祈求宋之认可——这是用心良苦的政策。





“将大唐之富与宋做比较时,吾主做何评价?”

内史舍人潘佑向国主李煜问道。李煜露出不快表情,因为潘佑谏言起来,一定是纠缠不休的。

“死去的韩熙载常说,江南之富十倍于中原,我却认为这样的说辞言过其实。”李煜回答。



“这个说辞并没有言过其实。中原由于长年兵荒马乱,民心疲惫已达极点。相较之下,我们大唐由于皇祖治绩得宜,从未发生战乱,人民莫不安居乐业。因此,说其富十倍于中原,并无夸张之处。”

“而我们却在中原的压迫之下,国势与日俱下……你想这么说吧?”

“吾主既然明白,但愿在身为大唐皇帝的自觉下,督励群臣,发愤图强。我们是绝不愁军费不足的。”潘佑道。

南唐因对宋有所顾忌而改用“江南”的国号,而潘佑却依旧使用着旧国号。

对宋有所顾忌,不是只表现在所使用的国号上。这个政权继承唐制,原本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以及御史台、翰林院、枢密院等机构,现在这些名称已经作废,并分别改为如下新名:





中书省→左内史府

门下省→右内史府

尚书省→司会府

御史台→司宁府

翰林院→文馆

枢密院→光政院





用心之良苦,由此可见。

虽然在军事力量上有所差别,但在财力方面,江南确实远居优势。

“把这等财力拨为军费的话,应该可以不受宋之轻侮才对。”

这是潘佑的想法。

供国主李煜潜心填词作为他文化生活的书斋,命名为“澄心堂”。由于李煜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因此,潘佑每次谏言,比起朝廷,反而是在澄心堂进行的次数较多。这里的陈设,诚所谓豪华之极。金银精品无一不是登峰造极之作,玉、翡翠、书画、古玩等,全为第一流的东西。



“这一大堆劳什子有什么用呢?把这些东西换成金钱,起码可以供养十万军队一年的食粮。在我眼里看来,这一堆**可以移做这个用途……”

“住嘴!”

在李煜的怒喝声下,潘佑的话被打断了。

李煜的脸上一片铁青。别人说任何话,他都能不以为意,但把他苦心搜集在澄心堂的至宝说成“一堆**”,这一点委实惹恼他。他——甚至由恼怒变成憎恶。

“像你这种有眼无珠的人,以后再也不要来到我面前!快下去!”

其实,这是价值观的问题。将已故大周后复原的《霓裳羽衣曲》视为重要性可与江南十四州匹敌,不,甚至超越它的东西——李煜就是这样的人。将澄心堂的至宝换算成军费——李煜岂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在他眼里看来,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潘佑曾系狱一段时期。因为他瞒着国主李煜,在南方招募军队,并且开始着手训练。而李煜不知道的这件事,却被宋侦查得知,因而受到行为不善的谴责。

“怎么可以让国家毁在有眼无珠之徒的手里呢?”李煜臭骂了潘佑。

潘佑后来在狱中自缢。那是宋开宝七年(974)的事。





潘佑自杀的这一年,宋太祖派遣使者至江南国,要求李煜入朝。李煜之弟李从善依旧被扣留在宋。李煜为此曾多次派遣使者至宋,请求准许他的弟弟归国。宋不但不准所请,更以强硬态度要求国主出面。



“都是潘佑那个混账家伙惹的祸……”

李煜认为宋态度强硬化的原因,在于潘佑秘密扩张军备。

(我只有亲赴开封申辩啰?)

李煜一度有这个念头,但对方扣留他的弟弟达三年之久。自己到开封后,将遭遇何等命运,未为可知。

召集群臣开会讨论,绝大部分的意见是:

——千万不可以去。一旦去了,十之八九是回不来的。

“如果不去,该如何是好呢?”李煜问道。

“吾主必须有所觉悟。”

徐铉代表群臣回答道。说这句话时,他已热泪滂沱。

“赵匡胤会派兵南下吗?”

“这是想象得到的事。微臣说吾主必须有所觉悟的理由就在于此。”

“我们有胜算吗?”

“我们当然没有胜算。可是,纵使无法打胜仗,但我们可以努力固守金陵城,只要不被打败,赵匡胤自然就会撤兵。因为北方有契丹这个大敌虎视眈眈,他们不可能长久包围我们的。”

“这是一场打不赢的仗嘛!”

“希望吾主认为这是一场不会被打败的仗……”

南唐的方针于此决定。国主李煜称病拒绝前往开封。《五代史》以如下之语描述此时的李煜:





怏怏以国蹙为忧,日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既然以国势衰弱为忧,就应该以积极态度谋求对策才是。不做此图而只知道设宴饮酒、愁思悲歌,这样的南唐当然只有灭亡一途。



虽然有所觉悟,但一听到宋太祖已兴南征之军的消息时,李煜的意念还是起了动摇。他派遣徐铉和周惟庸至宋,哀求南征之事作罢,但太祖连回答都不肯。

宋之大军陆续南下。由开封南下的宋军,于开宝七年(974)闰十月抵达长江。这个地方叫池州,位在南京上游。宋军采取的是由上攻下此一绝对有利的态势。

不久,宋军抵达采石矶。自古以来,攻打金陵的军队,都在采石矶整顿军容。宋军也如法炮制,采取这个攻打模式。来到金陵对岸的宋军,将船只并排后,架上木板造的“浮桥”。

南唐命令南都(洪州)节度使派出援军。以水师为主、来自洪州的援军,在途中遭遇宋军,全数被歼灭了。

另一方面,臣服于宋的吴越,决定动员军队支持宋军。他们非如此表示忠诚不可,否则一定也会被宋派兵攻打的。吴越军占领常州等南唐据点,由侧面支持宋对金陵攻击。羽翼被断的南唐军,因而被迫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继续守城。

李煜坐在澄心堂里,等待命定时刻的来到。他将指挥军队之事完全交给部下。实际上,他根本也不会阵头指挥,真要如此,恐怕也只会带来加速灭亡的结果。

此刻的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五百年、一千年后,谁留下什么?……能在历史上留名的究竟是谁?是正在攻打金陵的宋之将军呢?还是正坐以待毙的我?……)

敌人的攻击越凶,他的这个自信越强。攻打南唐的将军是什么人,后世已无人知道。但李煜的词却在中国被传诵至今。



宋开宝八年(975)十二月,金陵终于沦陷,南唐向宋投降。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24:00 +0800 CST  
○六/千古疑案


宋太祖终于讨灭了“十国”中最大的南唐,尽管如此,在他有生之年,也并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宿愿。

尽管吴越只是同盟的臣从之国,却也以独立政权姿态继续存在,被宋视为宿敌的北汉则依旧于北方健在;契丹族的辽由于幅员广大,宋更是奈何不了它。

南唐国主李煜归降宋之军门后,被押赴开封。进入金陵城的宋朝将兵,莫不为此地人民生活之富庶惊得目瞪口呆。尤其南唐宫殿的奢侈豪华,对北方军人而言,堪称是一种文化性冲击。

李煜于决定投降时,说了如下的话:

“我准备以江南文化战胜中原。交战的结果,江南文物会被毁坏,没有这些东西,江南是赢不了中原的。”

虽然交战结果不利,但一定要在文化上获胜——这是他的想法。依据他的价值观,文化远较军事高贵。

南唐宫殿收藏的十数万卷藏书,悉数被运到北方宋都开封。开封从未有过这样的藏书,它们带给后来宋文化的影响是无以估计的。

李煜被押赴前往北方时,宫殿教坊(歌舞团)演奏了送别曲,对北方将兵来说,这是从未听过的曼妙乐曲。

李煜前往父亲和祖父之庙告别。此际,他在父亲和祖父的灵位前说了些什么呢?

下面以《破阵子》为题的这阕词,据说是李煜于金陵出发前往开封时作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沈腰指的是南北朝的沈约由于身体孱弱而腰部消瘦的情形,潘鬓则指同一时代的潘岳年纪轻轻就已鬓发雪白的模样。此句用以形容成为亡国之君的自己,比他们还憔悴。

翌年开宝九年(976)正月,李煜抵达开封后获赦,并被封为违命侯。他当然不被允许返回江南,被封为侯的他,依旧是俘虏身份。

依据文学史家的评论,李煜作品中,在被押赴开封后所咏者较在江南所作者优秀。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成为俘虏的亡国之君,在无限屈辱的状态下,以哀切心情作的词,当然扣人心弦。他的下面这阙《子夜歌》,在其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传留迄今。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屈辱归屈辱,他却在别的方面颇为自负。以配合曲调唱的词为例,宋朝在作词方面有谁比他更卓越?





(武力高强、擅长打仗,并不代表一个人伟大。精于表现至情,这样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于开封被幽禁期间,李煜始终抱持这个想法。不做如是想,他又怎能活得下去呢?

南征军凯旋时,宋太祖意气轩昂之极。虽然尚未解决吴越和北汉,但消灭除辽以外最强也最富庶的南唐,怎么不使他心花怒放呢?

“很快就要达成统一天下的宿愿了……”太祖对弟弟赵匡义道。

“是的。现在的宋已可以说是天下之宋了……”赵匡义回答。

但太祖却于李煜被押赴开封的这一年十月,撒手西归,享年五十岁。





关于太祖之死,疑窦甚多。它甚至被称为“千载不决之疑”(疑窦经过千年也无法揭开)。

太祖有德昭、德芳两位皇子,两人都已成年。但继承皇位的却是太祖的弟弟赵匡义。太祖赵匡胤即位时,被封为晋王的赵匡义,由于名字中有一个字与天子相同,为了避讳而改名光义。

太祖病笃时,皇后命令太监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前来。

(这样的机会,一辈子不会遇到第二次……)

继恩闪过这个想法。

太祖的病情已非常严重,无论召谁前来都无法与之对话。已经意识蒙眬的他,恐怕连对方是谁都认不出来吧?

临终之际被召来的人理所当然是继位者——这是人们的刻板观念。继恩此刻要是直接去请皇子前来,不过是一名跑腿而已,不可能因此得到任何好处。



继恩遂未到皇子宅邸,而径往晋王府报告道:

“陛下已命在旦夕——”

“那你是奉了谁的命令呢?”晋王问道。

“皇后命令我去请皇子德芳殿下进宫……奴才是顺路前来向晋王殿下报告这件事的。”

继恩向上翻弄眼珠,望了望晋王的脸。

“陛下的病情如何?”

“好像连来到面前的是什么人都分辨不出来。至于说话的能力更是甭提了。”

继恩的这些话似乎不是只为了报告皇帝的病情,其中分明有弦外之音。

(你此刻去的话,在朝廷待命的群臣一定会以为皇上已指定你为继位者。)

晋王当然听得出继恩的弦外之音。

“你回头是不是要去见皇子?”

“这是皇后的命令,奴才不能不去……只是,奴才骑的马好像伤了脚,但愿殿下准许借用贵府马匹……”

“没有问题。我马上通知厩舍人员就是。备马或许要花一些时间,你就在外面厢房喝茶等着吧!”

“谢谢殿下。”

继恩还在叩头称谢时,晋王已走出房间了。晋王当然立刻做了进宫的准备。

“小王奉召前来晋见皇上。”

见到进宫的晋王如此说时,皇后为之愕然,当下对晋王的企图了然于胸。



“我们母子的性命全在晋王殿下的掌握之中,尚请多照顾。”皇后以手掩脸道。

“皇后此话何来?我们赵氏一族当然要永远共享富贵,请皇后莫以为忧。现在请准许小王前往寝宫……”

看见晋王出现时,群臣起了一阵骚动。由于是在病情严重的皇帝寝宫近处,必须保持绝对肃静,然而,一些人还是不觉发出了“啊……”的惊叫声。

(果然……)

另外一些人则有了这个感慨。

关于“陈桥兵变”拥立一剧,巷间已有许多传闻。拥立新帝时的最大功劳者是晋王——当时的赵匡义。

——哥哥本无此意,却经不起晋王殿下的再三劝说勉强就了帝位。由于这一切都是晋王所策划,所以,据说皇上即位后就答应日后要让位给晋王了。

——不,据说这是兄弟俩在发动陈桥兵变时就有的协定。

——对,我听的也是,两个人之间早就有了这样的默契。

说来,两兄弟之间的密约会传到巷间,这是一件矛盾的事。所以,它应该是殿上人出自推测的谣传吧?但如果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应该会发现这是有人暗中刻意造谣的。

太祖指定皇弟为继位人并不是一件离奇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为了造成这种空气的地下工作之一环。继恩之所以先跑到晋王府报告,也是因为早就听说过这等传闻吧?

关于这个千古疑案,后来普遍传为皇弟毒杀太祖之说。



晋王单独一人进入帐内时,可谓一切底定。在密室内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人看到。有人说他曾看到被灯光映在帐幕上的晋王离席,并以倒退脚步从寝殿出来时的影子。这个人说,晋王这个时候一定已被指定为继位者了。

片刻后,晋王从帐幕里出来,对群臣宣布道:

“陛下已崩殂,本王受了遗诏。虽然本王再三固辞,但未为陛下所接受……”





太祖于十月去世,晋王于十二月即帝位。是为宋太宗。

太宗于即位前,任命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首都最高长官),并封他为齐王。与此同时,他把哥哥的儿子——也就是不久前尚为皇子的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分别任命为永兴节度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永兴为现在的西安之西的武功县,山南西道则为更西之处的汉中。也就是说,他把原来的皇子支遣到偏远之地了。

在这一次的人事调动中,原本被封为违命侯的旧南唐国主——南唐后主李煜,被改封为陇西公。由侯改封为公的他看似升格,实际上的境遇一点没有改变。他依旧被幽禁于汴京(开封)。

即位的同时,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这件事和前述“千载不决之疑”被并称为“后世不能异议之事”。

因皇帝去世而行的改元,依照惯例,要到翌年才能实施。这是因为前帝去世就改元,被认为有失礼节。即使前帝是于正月去世的,这一年还是非使用旧年号到年底不可。然而,太祖于十月去世后,十二月即位的太宗,却立刻把开宝九年十二月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十二

月了。



这可说是完全违反礼教之举。而且由“太平兴国”这年号字面看来,太宗好像宣言他自己为兴国之天子。

(宋是因为我说服我哥哥才得以建立的,因此,我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创建者。)

太宗自负的态度,可以由这个国号见端倪。

立即更改年号,依据太宗的解释是:

——不立即更改父亲之遗法,以守孝道,礼教确实有此规定。但我并非继承父亲之位,而是继承兄长之位,因此可以不受此一礼节之拘束。

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王钱俶献出全部国土,并且归从于宋,吴越至此灭亡,钱俶则被封为淮海国王。

旧吴越王钱俶的立场,与旧南唐国主李煜迥然不同。吴越为了不受西方大国南唐之压迫,曾与北方大国宋缔结同盟关系。

虽然南唐也向宋朝贡,但由于有过拒绝国主入朝等事,以至于被视为具有敌意,而遭到宋派军南征,更因金陵城被包围而投降。

与之相较,吴越由于与宋有长期的同盟关系,且以和平方式献出国土,因此,钱俶所受到的待遇远较李煜为佳。

吴越于五月间献出国土后不久,被幽禁的南唐后主李煜猝死。据说李煜是于七月七日撒手西归的。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太宗赠酒祝贺其寿辰,李煜于喝下寿酒后,在地板上乱滚而死。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据传,包含这些词句在内的《浪淘沙》,就是李煜最后的作品。





他的妻子——复原了《霓裳羽衣曲》的大周后之妹小周后,悲痛之余亦殉情而死。

——说不定她也是因喝下牵机药而死的。

巷间老百姓如此相互耳语。

牵机药指的是于喝下后、在绝命前会如操作织布机般频频弯腰的一种剧毒。据说,李煜由太宗获赠的酒里就掺有这种毒。

李煜死后被追封为吴王。也就是说,他又由陇西公更上一层楼了。他以王礼被葬于洛阳,在该地与小周后一起长眠。他所培养的南唐文化已为宋文化所吸收,并成为其中的辉煌部分。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27:00 +0800 CST  
○七/杀侄除弟不见血



如果不提契丹族的辽这个大势力,吴越王投降后,剩下的只有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

北汉是五代的“后汉”灭亡后、末帝隐帝的叔叔刘崇所恢复的政权。史家为了有所区别,乃称之为“北汉”。刘崇为北汉的世祖。宋太宗时的北汉,为世祖之孙英武帝刘继元的时代。

以刘为姓的北汉皇室,实际上是突厥沙陀部族出身的家系。沙陀部族军队从唐代起就是朝廷讨伐叛乱的王牌,因此,是一个相当汉化的部族。

像北汉这等小政权之所以能在五代十国中残存到最后,主要是背后有契丹族的辽这个大势力存在。被宋和辽南北相夹的北汉,正因如此而得以维系其命脉。不过连北汉本身都不认为这样的情形会长久持续。

迟早会被辽和宋之中的一方所兼并——是这个政权的宿命。

后周世宗柴荣于讨伐北汉的征途去世;其子柴崇训继承父帝遗志,准备出发讨伐北汉时,赵匡胤“陈桥兵变”树立新政权而就帝位之事,已如前述。

太平兴国四年(979)二月,太宗决意讨伐北汉,并且决定御驾亲征。这时,宋已和辽签有和约。

探知宋即将北伐的辽,派遣一名名叫挞马长寿的人至宋,以诘问口气问道:

——讨伐北汉,以什么为名目?

对此,太宗回答的是:



——河东(山西,即北汉)有违命之处,应当问罪。若北朝(指辽而言)不予援助,和约如故,否则唯有一战。

太宗的姿态摆得甚高。

宋的远征军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踏上北伐之途。

态度为宋所瞩目的辽,还是决定出兵援汉,但辽的援汉军却为潘美的宋军击退。在辽的援军未能到达的情形下,北汉当然丝毫没有希望。粮道被断的北汉,城内陷于恐慌状态。不欲打孤立无援之战的北汉英武帝,遂出城投降。

北汉于焉灭亡。

太宗决定趁讨灭北汉之势,讨伐辽国,并且亲自率领军队,由太原出发。一路上,颇多守城的辽将向宋归降。守燕(现在的北京一带)之地的辽国总督耶律学古,由于抵挡不住宋军,因而向辽请求救援。辽授大军予耶律休哥,使之驰援燕地。

太宗于高粱河(北京市西直门外)与辽将耶律沙交锋,大破辽军,意气昂扬,而耶律休哥的大军就在这个时候突袭而至。由于在高梁河获得大胜,宋军军心一时不免松懈,让辽军有了可乘之机。宋因而吃了一次大败仗。

太宗乘坐驴车落荒而逃,幸免于难。

由于这个冲突,缔结迄今的宋辽和约已形同废纸。

这一次的亲征也带来另外一桩悲剧。

在太宗行踪不明之际,众人有了拥立随从亲征军的太祖皇子赵德昭的意图。

——外征之阵,不能片刻无主。我们拥立武功郡王(指赵德昭而言)如何?



赵德昭本来就是继承父亲太祖之位成为皇帝的人选。因此,拥立赵德昭的行动,很快就成了气候。

然而行踪不明的太宗,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万岁!万岁!”

人们高声欢呼,祝贺皇帝生还。拥立赵德昭之事,当然随之烟消云散。

太宗很快就听到自己不在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以忠臣之姿做这类报告,这样的小人行事是任何时代都有的。不过,那是在皇帝失踪这等非常事态之下发生的插曲,并非赵德昭为了被拥立而刻意推动的。如果可能成为叔侄不和的导火线,臣属将之隐蔽亦是人情,也是君臣之道。

——别人噤若寒蝉,但微臣却不能不做此报告。微臣如此,完全是出自一片赤忠之心……

听了报告的太宗,难免对这个侄子略感不快。实际上,太宗对自己的事是颇有歉疚感的。

“先帝的皇子或许会成为祸根……”

也有对太宗如此耳语的重臣。

(说的也是……)

太宗果然被这句话说动了。与辽之间的和约破裂的现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非常事态。这时,会被抬出来的将是先帝皇子——这是想象得到的事。

太宗于是虎视眈眈地等待机会。

回到开封后,连太宗自己都不敢以“胜利凯旋”来形容这次的亲征。讨灭北汉之事确实成功,但与辽军交战之役,不但宋军被打败,连皇帝都落荒而逃。由于有过这件事,所以太宗回宋后迟迟未论功行赏。

由战场归来的将兵,最热切期盼的莫过于论功行赏。而这回他们却迟迟未见动静。



——莫非陛下忘记这件事了?请代表我们向陛下进言,可以吗?

受到从军将领如此委托的赵德昭,遂到叔叔太宗的面前奏道:

“陛下,这次出征,还没有论功行赏……”

然而,太宗当场就怒喝道:

“这要你管吗?”

看到叔叔怒不可遏的样子时,赵德昭吓得脸色苍白。他不觉退后几步,当场跪伏下来。

“要论功行赏,你自己去发布吧!”

怒喝声又飞到赵德昭的头上。

“不,微臣绝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出征将兵正万分期待这件事情……微臣只是受委托,前来禀报而已……”

赵德昭支支吾吾地回答。

“受委托……?”太宗以带刺的口气道,“太原军中发生的事情,你也是受到委托,是不是?”

“微臣不敢!”

太宗这句话所指为何,赵德昭当然心知肚明。叔叔果然知道后来不了了之的那一次拥立事件。而赵德昭对当时拥立他而有所行动的人说了这句话也是事实:

——万不得已时,我只有接受拥立。因为这是为了宋之社稷……

“你受了什么人的委托,朕自然会调查清楚。必要时,或许也要把你列为调查对象。到时候,你可要老老实实把一切交代出来!”

太宗赤裸裸地把他的怒意迸发出来。说话时,他的口沫飞溅到赵德昭的耳朵上。

楼主 koei184  发布于 2018-10-13 12:31:00 +0800 CST  

楼主:koei184

字数:12582

发表时间:2018-10-13 18: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12 22:29:53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