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石的资料收集

●資治通鑑梁均王貞明四年(戊寅、九一八):春正月乙亥朔……吳以右都押牙王祺為虔州行營都指揮使,將洪、撫、袁、吉之兵擊譚全播。嚴可求以厚利募贛石水工,故吳兵奄至虔州城下,虔人始知之。〔虔州水行至吉州,有贛石之險。吳先募水工習於水道,故舟行無礙。註詳見辯誤。〕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0:58:00 +0800 CST  
网上解释赣石即“赣江十八滩”。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0:59:00 +0800 CST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1:00:00 +0800 CST  
十八滩是处在赣江上赣州市、万安县境内的十八个滩。从赣州市而下依次的顺序是:储滩、鳖滩、横弦滩、天柱滩、小湖滩、铜盆滩、阴滩、阳滩、会神滩、良口滩、昆仑滩、晓滩、武术滩、小廖滩、大廖滩、棉津滩、漂神滩、惶恐滩(南门滩)。前九滩在赣州市境内,后九滩在万安县境内,惶恐滩就在万安县城。……郭敬华《十八滩的传说》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1:04:00 +0800 CST  
有关诗作:唐·孟浩然《下赣石》: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
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
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惬,登舻目自闲。
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
注释:
《水经注·赣水》:“豫章水导源东北流,迳南野县北,赣川石岨,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馀里,迳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按:南野县,在今江西省南康县西南章水南岸,后汉曰南野县,晋更名南康县。又,《南史,陈武帝本纪》:“帝发南康(指南野县,非《水经注》所云南康郡治赣县),赣石旧有二十四滩,滩多巨石,行旅以为难。帝之发,水暴起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据此,知题中“赣石”指赣江之源自故南野县以下三百里中多险滩的一段水路。浩然此行系自南而北,顺流而下。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1:07:00 +0800 CST  
《过赣石》
宋·韦骧
乘危趋疾固轻身,却羡操舟妙入神。
石罅安船石头立,渔人谩笑往来人。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1:08:00 +0800 CST  
赣石
宋·余靖
万堆顽碧耸峣嶕,壅遏江流气势骄。
铁马阵横秋战苦,水犀军乱夜声嚣。
吕梁谩记庄篇险,滟滪休夸蜀道遥。
怒激波声犹可避,中伤荣路不相饶。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1:09:00 +0800 CST  
最有名的恐怕还是惶恐滩。

惶恐滩原叫黄公滩,位于万安县城黄公台附近。据传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了亲眼目睹十八滩险境真面目,特由赣州雇了一条小船顺流而下。好在滩师导航,熟练的船工掌舵,才闯过了一滩又一滩,幸免触壁。嗣后,他在万安县城西大江口停歇,作诗《八月初攻入赣过惶恐滩》。诗云:“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从此黄公滩改为惶恐滩。1274年,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赣州起兵,北上抗元,路经惶恐滩,感慨万千,即赋《过惶恐滩》诗一首:“青山曲折水天平,不是南征是北征。举世更无巡远死,当今滩道甫申生?遥知岭外相思处,不见滩头惶恐声。传语故园猿声好,梦回江路月风清。”1279年,他又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惶恐滩也因此名扬四海,令世人瞩目。……曲水阁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1:12:00 +0800 CST  
再转一篇相关文章
赣江十八滩经济的历史变迁
曲水阁 2015-04-10
赣江十八滩,是指赣江从赣州城下流至万安县域段。其间河道曲折,河面时窄时宽,河床中多处怪石交错,古有二十四险滩之称,经宋代以来多次疏导,而以十八险滩著名於世,这也就形成了十八滩历史和十八滩文化。这十八滩从赣州顺流而下依次为:储滩,鳖滩,横弦滩,天柱滩,小湖滩,铜盆滩,阴滩,阳滩,会神滩 (以上九滩属赣县);良口滩,昆仓滩,晓滩,武朔(武术)滩,小廖滩,大廖滩,棉津滩,漂神滩,惶恐 (原名黄公)滩 (以上九滩属万安县)。自古以来滩名说法不一。万安九滩名今依《万安县交通志》1989年版;赣县九滩名见同治十二年(1873年)版《万安县志》。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6:43:00 +0800 CST  
(一)赣江十八滩流域的交通发展
在近代修筑赣粤公路以前,赣江是江西,乃至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人员的流动,物产的流动,自然形成了文化和风俗的交流、融汇,久之,流域内就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有学者认为从地理位置上考察,广东东北部从始兴,南雄这一线与赣南之间有谷地和山口相连,可通赣江上游。“这就表明,在四五千年前,岭南和赣江流域就有过人员直接或间接的交往”(《长江文化史》李学勤,徐吉军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89页)。
春秋战国时期,曾有大量的吴地越民因避战乱而南逃。《史记 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但此战的结果却是惨败,“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到浙北,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12月版第225页)。
秦始皇统一中国後,不但仍有越人南迁岭南,而且由於当时岭南等地区属於荒凉地区,为促进开发,也为惩罚一些人,还曾於“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同上书第39页)。当时,中原南行有几条通道:汉“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山豫章,下横浦;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中华书局版第3857页)。横浦,即今日江西大余县,因秦代在大庾岭设有横浦关而得名。从豫章(南昌)到达横浦(大余),再翻过大庾岭横浦关(今梅岭),到达南雄的浈水(即浈江。当时浈江水深河宽)。浈江经韶关汇武水入北江,连通珠江,可达海边。这条交通要道是当时中原通岭南几条路中最便利的一条。
东晋末期,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尤其隋朝修通了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更具有重大意义,带动连通岭南的赣江水运的繁荣。
至唐代,岭南由於海路贸易的发展,广州已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大都会和重要港口,与中原经济交往大大增加。正如曾任洪州剌史,中书令的张九龄所云:“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军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而"岭东废路,人苦峻极,…… 颠跻用惕,渐绝其元"(《开凿大庾岭路序》《张九龄诗文选》,罗韬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72页)。为繁荣经贸,加大岭南与内地联系,广东曲江人,时任左拾遗,内供奉官的张九龄上书朝廷,并获准,於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十一月,亲督民工开凿梅岭驿道。至此,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通往全国的四条干线交通,亦是古驿道中的东路:长安—洛阳—汴 (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邱)(注:见《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第267页)—徐州—寿县—丹阳—九江—南昌—沿赣江而上至万安武朔—赣州—南康—大余—横浦关(梅岭)入岭南;另一条沿赣江而上至万安造口—赣州—南康—过洋山—九凝山,连通长安—长沙—广西的南路干线 (亦为古驿道) 更便利了。在万安还有一条重要的陆路古驿道,是舟船行至万安武朔上岸,经黄塘(今宝山乡)至兴国经瑞金进福建。(注:参见《万安县志》清,《万安县交通志》1989年版)。由於万安处在赣江之滨,地理位置显要,成为中原至岭南的水陆交通干线的重要位置上,这无疑对赣江十八滩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很大推动。据地方志和地名资料,在沿赣江边,今日万安县境内,唐代已出现一些一定规模的村庄,如韶口乡南元,西韶,窟头镇城洲,街的上,夏坪等村,窟头市圩,百嘉 (原名滩头) 市圩和良口市圩已开始形成。
为了克服十八险滩的航运障碍,唐德宗贞元初(785年)虔州(今赣州)剌史路应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航道疏浚工程,凿赣石梗险,以通舟道。这时,不少从中原迁徙来的人家已在十八滩流域及万安各地安家落户。正因为交通的改善与发达,带来人员的增多,推动了商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在昔日鱼梁城对岸形成了一个船泊口岸。这个口岸与十八滩很有关系,因为它就处於十八滩中最险的黄公滩 (後改名惶恐滩) 头,凡要溯赣江而上的船只,必得在此靠岸,请有经验的滩师 (即领水员) 带过险滩去,方得平安。黄公滩之险,不但因它处在赣江一个拐弯处,水下怪石峭拔,滩中有块屏风石 (亦称猴子石),航道狭窄弯曲,暗礁潜藏,水流奔暴,而且万安东华山区汇集的龙溪河水正在此处冲入赣江。两水交汇,更使得水中漩涡加剧,不慎之不是船触礁,就是漩翻船,历来船家视此为险途,临行之前,必到岸上的萧公庙烧香求保佑。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在此置万安镇。此地隋属泰和县,唐时将原遂兴县域置龙泉场,万安镇地随属之。据说当时设镇时在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6:44:00 +0800 CST  
土中挖得石符一帙,上有“地界两州,神秀所蟠。更为都邑,万民以安”,采其义而名之。宋嘉佑六年(1061年) ,虔州知州越再次疏浚江黄公滩以上各险滩,以杀水势 (见清同治版《万安县志》卷一)。
正因为万安镇及赣江十八滩"路当冲要,溯上则喉控交广,顺下则领带江湖,水陆之险阻,漕运之会通,事至繁也"(宋 胡铨《厅壁记》。《万安县志》卷十七)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流域人文经济的发达,所以在宋熙宁四年(1071年),朝廷批准从龙泉(今遂川)县,泰和县,赣县等各划数乡设立万安县。这也是十八滩流域开发兴旺的时期。
明代沿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朝廷官府的漕运和民间的商运。当时赣抚,吉泰平原是鱼米之乡,素有粮仓之称,加上茶叶,桑麻,四时物产,或上贡朝廷,或外运其他都市,或通岭南走海路远销他国。尤其宋代以来,江西以质量好的粤盐代替质量差的淮盐,而朝廷对盐实行专卖制度,官运官销,从南雄转入虔州,江西内地食盐不断增多。这都给当地很大的影响。
许多各地商品到来,或留用,或学习制作,或转运,推动了当地农商手工业的发展。随航运的发达,首先营造的就是商埠口岸,这也就是为什麼万安建县时间不长便能繁华起来,尤其城池五云门至芙蓉门沿江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每天南来北往客货船只在万安县城停靠。船夫,挑夫,客商不断增多。带来无数商机,其茶楼,客栈,花街,篾篙行,滩师业,直至民国初期水运衰落才慢慢风光不再。良口圩明代时即曾有店家五百多间。它离万安县城80里,逆水行舟,当晚必得在此住宿;它离赣州115里,顺水虽然快一点,但过了九滩之後,到此亦晚,再前行无较大圩镇可住多人,也必在此停泊过夜,如此,良口圩镇百业兴旺也是必然的了。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6:46:00 +0800 CST  
(二)赣江十八滩流域的文化发展
对十八滩流域经济文化发展起推动的影响力,还有南来北往的人员交流。赣江十八滩素有“小三峡”之誉,两岸崇山峻岭,弯弯河道,湍激水流,曾吸引了许多文人名士,达官贵人,以及举家迁徙的过路客。自宋以来,尤其明代,万安教育发达,有名气的学宫书院就十多处,欧阳修,文天祥,解缙,周敦颐等名人经常来此讲学,推动了教化的深入。
十八滩流域外来人员交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客家文化。像赣南诸多客家一样,万安客家除了少数“老客”外,更多的是从万安转迁出去,若干年後又回来定居的"新客籍"。据地名普查时得来的资料,万安客家人基本都是原籍中原 (河南居多),“新客籍”多是广东五华,龙川,清远,福建上杭,汀州等地迁来,聚居在万安“上乡”(万安俗以县城为界,赣江上游两岸各乡为“上乡”;赣江下游两岸各乡称“下乡”。从乡、村数和相比人数,差不多各占全县的一半。)。虽然万安“下乡”一些山区也有客家人,但在万安十分鲜明的文化,民俗界线,就是以县城为临界点,“上乡”为客家文化区域,“下乡”为赣文化 (或称吴文化) 区域,这从语言 (方言),生产习惯,生活风俗,饮食,婚嫁,民居等习俗来判断,是很明显的。所以说,大客家文化区域应从闽粤,赣南延划到万安县“上乡”片为宜。
万安自明代以来就流传采茶戏。万安虽然古属吉州,今属吉安地区,那里也有吉安采茶戏,但由於万安客家文化与赣南同源流,所以万安采茶戏一直沿袭以客家风味为主体的赣南采茶风格。十八滩流传的龙灯,股子灯,麒麟狮象灯等灯彩,也是与赣南,闽粤的客家灯彩相类似。“上乡”到处可见的生土“干打垒”房屋,在“下乡”就很少见;“上乡”人喜欢走客,集聚,真是开口“玛格”就可以亲热起来,“下乡”人似乎在性格上多数与此并不同。近年,由於赣江上修建万安水电站,十八滩被淹,库区水位提高,大批客家“上乡”人搬迁到了“下乡”,文化民俗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已有一些看得见的变化。如客家人讲究卫生,尤其室外和厅堂,房卫生;对来客热情,以茶相待等,过去“下乡”一些人家这方面习惯不同,现在受到客家移民户的影响,环境卫生和堂屋,房卫生改观了很多,并受客家移民影响,亦热心在住房周边多栽树植果。客家妇女过去下田劳动的少,现在移民後,受“下乡”妇女影响,也更更勤快了。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6:47:00 +0800 CST  
(三)近代水利工程旳开发
近代以来,十八滩遭遇了不少大的变革。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曾想过开发利用赣江水资源。在他们的推动下,1927年至1940年,江西省水利局多次进行过十八滩段实测规划。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江西是前线的後方,但日寇飞机经常轰炸赣州一带。尽管这样,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千方百计进行开发十八滩的设计,并於1945年正式提出了《江西省域安水利工程》计划,这个KVA (赣域安)计划是以美国TVA方式 (即田纳西水利综合开发方式)为篮本设计的,第一次提出在十八滩上修建水力发电站,并搞综合开发,改善两岸灌溉条件。但由於国民党政府腐败,不久又挑起内战,一切建设计划都落空。
1949年8月7日万安解放後,人民政府先後於1951年,1954年,1956处进行了炸礁疏浚工程,使十八滩航运条件大大改观。万安水利枢纽工程於1958年上马,後因苏联专家撤走,国家经济困难,电站1960年下马。1978年,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万安水电站再次上马了。经多方艰苦努力,十八滩两岸三万多人 (此是万安数,未包括赣县等地移民数)按期完成举家搬迁。电站终於於1990年11月实现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93年5月30日,万安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发电,标志赣江十八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6:47:00 +0800 CST  
(四)小结
通观赣江十八滩古往今来的开发历史,我们己认识到过去十八滩流域的发展与繁荣,得益於交通 (水运业) 的发达和近河人员流徙带来的商机和影响,以及交流融合。而近几十年十八滩流域的经济衰退和文化缺乏活力,也主要是因为陆路交通发展并逐渐形成主流後,水运交通相应衰退,而这种衰退又使得处於大山峡谷间的赣江十八滩流域交通闭塞,人流减少,信息不灵,区域相对成了封闭状态。它影响了生产,影响了教育,也自然影响了生活。尤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沿海,交通发达地区发生了巨变,而闭塞的十八滩流域还正在扶贫,力争脱贫之中。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6:48:00 +0800 CST  
关于十八滩的传说,可网上搜索。诸多说法小有异同。总之与谭全播和唐末著名的堪舆家杨筠松(杨救贫)有关。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7:34:00 +0800 CST  
附上百家号 子曰风水 《赣江十八滩的传说》的说法:
传说距离赣江上游300里水流湍急的江中,耸立着着18颗巨石。只要是船经过那里都必须得非常小心,因为只要不留神,就会人船俱灭,这里就是赣江十八滩。
本来水流平缓的赣江并没有这十八滩。可是唐朝末年,著名的堪舆家杨救贫,为了躲避唐末的纷争,在路过虔州时,恰巧碰上了卢光稠称王,当卢光稠知道了杨救贫堪舆术很厉害时,就请杨救贫看看虔州的地理条件如何,是否适合筑皇城。
杨救贫也没有推辞。他见虔州三面环水,就像一只大金龟,城廓四周的10条山脉由远及近,宛如10条青蛇,远远望去,犹如“十蛇聚龟”,是块宝地。可是章、贡二水在虔州城北合流为赣江,滔滔江水直朝北奔流,由于江面太宽、水流太大,虔州的好运都被这大水给带走了。
卢光稠也是着急,便一面令人筑皇城,一面委托杨救贫想解决办法。杨救贫便带着赶山鞭赶往到赣江下游,然后他精心采选了18块像山一样的巨石,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顷刻间,18块巨石都成了18只活蹦乱跳的花猪仔。杨救贫便挥动赶山鞭,花猪崽们沿赣江往虔州方向奔跑。
杨救贫赶着这些花猪仔,也是一路劳顿,便在路边睡下了。正好一位得道者路过,远远看见一群猪仔往赣江上游奔跑,觉得奇怪,留神一看,原来是一些石头。心想:“谁将这些石头赶来?”于是便留心观察。
杨救贫一觉醒来,见猪仔已跑得无影无踪了,于是沿江追了一会,碰到路边的人便问:“汝可见一伙猪仔从此跑过?”路人站起来,打量了一番杨救贫回道:“不曾见有猪仔经过,倒看见上游有好些石头!”救贫听后,知这路人并非凡夫俗子,事已败露,转身便走。
而那18只猪仔被得道人点破,便变成18块巨石滚入江中。从此以后,赣江在赣州至万安一段就有了这十八险滩。

楼主 尊桥钓叟  发布于 2018-08-14 17:38:00 +0800 CST  

楼主:尊桥钓叟

字数:4597

发表时间:2018-08-14 18: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12 21:12:50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