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叉”反舰导弹



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正在使用MK-141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发射RGM-84A鱼叉反舰导弹








一艘“诺克斯”级护卫舰正在使用MK-16 ASROC发射箱发射RGM-84A鱼叉反舰导弹








空射版的AGM-84A鱼叉反舰导弹










一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正在进行MK-141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的安装作业
–––––来自海上自卫队第四代对空诱导弹护卫舰“雪波”型三号舰【未来】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8 23:01:00 +0800 CST  
数据来源:《全球防卫杂志》(已经记不得的是哪一期了)冯光明《鱼叉反舰飞弹》,Robin《鱼叉反舰飞弹》,辅以网络上的资料。
–––––来自海上自卫队第四代对空诱导弹护卫舰“雪波”型三号舰【未来】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8 23:05:00 +0800 CST  
鱼叉导弹以生产超过7800枚,其中4000枚以上的出口销售的记录来看,堪称西方世界当代最成功的反舰导弹。
–––––来自海上自卫队第四代对空诱导弹护卫舰“雪波”型三号舰【未来】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8 23:07:00 +0800 CST  
鱼叉的起源Ⅰ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海军的武力投射(对地、对海打击)方式开始逐渐倚赖航空母舰的空中打击能力,而不太重视船舰本身的水面战斗力。所以美国海军在1950、60年代初并未追随苏联的脚步发展反舰导弹。但是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发现航空母舰战斗群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就是苏联的J级与E级潜艇,而这两种潜艇均配有威力强大的SS-N-3型反舰导弹,但却必须浮出海面才能发射。用现代的军事科技眼光来看,此举也许颇为笨拙,但在当时却使美帝几乎无计可施,这是由于美国海军在那时所配备的Mk 46型鱼雷不能攻击浅水区的目标(注释1),而苏联潜艇的压力舱又颇为坚硬难以破坏,若是想靠长程的反潜巡逻机从空中用火箭或深水炸弹猎杀,则又嫌动作太慢,苏联潜艇可能早已完成发射任务而逃之夭夭。基于此理,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启动一项空射战术反舰导弹的研究案,主要目的是攻击当时配备SS-N-3反舰导弹的苏联潜艇;由于SS-N-3型反舰导弹导弹只能在水上发射,因此美国海军计划的反舰导弹系统构想是空对海型模式,以期能快速、及时地打击敌人潜艇,由于这种攻击型态类似于捕鲸船以鱼叉一般快、准、稳、狠地朝出没浪涛间的鲸鱼发动攻击。因此,这种反舰导弹便被命名为鱼叉(Harpoon)。
–––––来自海上自卫队第四代对空诱导弹护卫舰“雪波”型三号舰【未来】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8 23:13:00 +0800 CST  
注释1:在MK-46 mod5 短鱼雷出现前,MK-46的前几种型号并不能攻击浮上水面的潜艇或是水面舰。而MK-46 mod5是MK-46 在1979年的近期改善计划(Near-Term Improvement Program,NEARTIP)的产物。
–––––来自海上自卫队第四代对空诱导弹护卫舰“雪波”型三号舰【未来】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8 23:37:00 +0800 CST  
起源Ⅱ
然而在1965年的当时,美国海军对反舰导弹的概念尚不具体,亦未认真地投入;反而是国防部承包厂商之一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 Douglas)公司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自行投资研发长程反舰导弹。在这项研发之中,麦克唐纳考虑了涡扇、涡喷这2种发动机,麦克唐纳认为涡扇发动机更省油,但是涡喷发动机的成本更低,而且能在同等体积下提供更高的推力。因此,麦克唐纳选择了使用涡喷发动机,就如同苏联的SS-N-2反舰导弹一样,而涡扇发动机则比较适合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巡航导弹。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1:31:00 +0800 CST  
1965年的鱼叉射程要求是25海里(40km),作为犊牛导弹的后继者。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1:49:00 +0800 CST  
起源Ⅲ
1967年的以、埃冲突(六日战争)帮了该公司的大忙,该年10月,埃及海军导弹快艇所发射的苏联SS-N-2冥河型(Styx)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以色列驱逐舰艾拉特(INS Eilat)号,世界各国莫不震惊,美国海军也才初次见识到反舰导弹的威力及其运用弹性。从此之后,美国海军对反舰导弹开发工作的推动转趋积极,并于1968年正式展开作业,但美国在反舰导弹的开发脚步上已落后苏联整整十年有余。
于是,美国海军立刻拿出手头上现有的鱼叉导弹研究案,将攻击目标改为水面舰,主要需求是能携带250磅(113.4kg)的战斗部飞行40海里(74km)以上,而且能兼容于现有的舰载导弹发射器的发射架与弹舱。由于射程需求大增,因此必须将最初鱼叉计划的火箭发动机改成吸气式涡轮发动机(最后一句话的来源是英文网站,翻译的不太好)。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1:58:00 +0800 CST  
起源Ⅳ
如前所述,美国海军在1968年展开鱼叉反舰导弹的初步研究。同时,美国海军武器系统司令部(NAVORD)也提议,发展一种以现有机体改装而来的过渡型导弹,填补鱼叉导弹开发完成前的空档。在1968年11月,美国海军武器系统司令部选定以美国海军现有、由德立台.瑞恩(Teledyne-Ryan)公司开发的火蜂靶机(Firebee BQM-34A Drone)改装为反舰导弹。其实,瑞恩公司先前已经曾向美国海军提出一种名为火花(Fireflash)的反舰导弹,该反舰导弹是火蜂靶机的反舰版。在1971年4月,反舰版火蜂开始舰载测试,并在同年9月完成全系统的打靶试射;然而在同年11月9日美国海军还是放弃这个构想,并开始全力发展鱼叉反舰导弹。

知道为什么放弃火花(Fireflash)SSM吗?因为它迅速成为了鱼叉的强劲对手,而非一种过渡型导弹。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3:05:00 +0800 CST  
起源Ⅴ
在1970年11月, 美国国防系统(American Defense System )获得系统采购委员会(DSARC)批准海军发展鱼叉导弹,当时总共有舰射型(RGM-84A)与空射型(AGM-84A)两种,弹体结构与系统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舰射型采用折叠弹翼以容纳于发射桶,并在弹尾增加一截固态助推器来让导弹升空并达到启动涡轮发动机的速度。在1971年1月 ,美国海军针对鱼叉导弹展开招标(有五个厂商参加);其中,麦克唐纳由于以经自费进行数年的涡轮喷射反舰导弹研究,自然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在1971年6月 ,美国海军果然选定麦克唐纳为弹体主承包商,随即进入工程发展(EMD)阶段。整个工作分为设计、研发和使用测试三个阶段,总共制造了102枚原型弹,其中32枚用于设计阶段,40枚(由F-16战斗机挂载)用于研发阶段,30枚用于使用测试;在这102枚之中,80枚拥有导引和控制系统,而其他10枚则配备战斗部。在1972年,鱼叉导弹的发动机承包商也尘埃落定,由德利台(Teledyne)击败盖瑞特(Garrett)成为鱼叉导弹的涡轮喷射发动机承包商,发动机型号为J-402。在1970年代初期,西方情报单位确认苏联海军已经部署第一种能从水下发射的P-70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7 Starbright),并搭配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因此美国海军也决定跟进发展类似的系统,在1972年1月将潜射鱼叉导弹(编号UGM-84A)纳入需求,此种版本是以一种「胶囊灌装式(ncapsulated)」外罩将鱼叉导弹密封,由鱼雷管射出后浮出水面,里面的导弹才进行点火发射。此后,麦克唐纳又自行加入岸基发射版本,使鱼叉反舰导弹成为西方第一种兼具空射、舰射、潜射与岸射四种版本的反舰导弹系统。

其他文章关于研发的描述,由于此篇文章描述不同,不加入全文整合。
美国海军直到1968年才正式提案建议发展鱼叉导弹系统。由于起步已晚,为能迎头赶上苏联,必需采取若干非常手段。美国国防部在省时与省钱的双重考量下,虽然在1971年5月时便已挑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以及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两家竞标厂商,但仍于同年6月进行指定前者为主承包商,而放弃各竞标公司先行推出若干原型样品供测试评选,然后再决定赢家的惯常方式。另一个降低风险、缩减发展时程的手段是利用已有经验并获的充分验证的加工制造方法,以及选用库存零组件来制造此导弹。美国海军更提出要求,希望该型导弹能尽量利用已有的发射系统与侦测设备,使新发展的鱼叉导弹能适用于仅需微幅修改的旧型射控系统。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3:31:00 +0800 CST  
起源Ⅵ
在1972年7月鱼叉导弹展开地面测试,1972年10月至1977年3月进行了飞行测试与实战测试,总共发射了40枚 。最早的基本型鱼叉导弹可携带500磅(227kg)战斗部飞行60海里(111km)。1972年10月17日第一枚试射成功,在1972年12月20日,也就是从开始发展约一年半后,即已利用P-3C猎户座(Orion)反潜巡逻机进行空对海的全导控操作飞行测试,并成功地击中靶舰英格索尔号(Ingersoll)。成为鱼叉导弹首次成功的实弹试射 。紧接着,承包商技术评估飞试(CTE)也于1974年6月圆满完成,在1974年6月,DSARC批准生产150枚预量产型鱼叉导弹用来作战测评之用。专为海军技术评估(NTE)所持续进行的36次试射中,仅有5次失效记录;而在另一项操作评估试射中,22次的试射亦只失败5例,其中舰射的命中率是l00%,潜射者为75%,空射的成绩则较差,仅达63%。但是可靠度的加强与系统改善,使发射总数为374枚的操作评估飞试(OPEVAL)成功地保有高达93%的平均命中率。鱼叉导弹从1975年7月开始量产,研发工作于同年12月全部完成,并在1977年7月进入美国海军服役。美国海军在盼望10余年后,终于在1978年6月获得第一批舰射式鱼叉导弹,至于空射型的AGM-84在同年开始服役 ,而首批UGM-84A潜射型鱼叉导弹则于1981年起服役。 到了1979年后期,第1000枚舰射型鱼叉导弹已经交付美国海军。
于鱼叉反舰导弹在发展之初即威名远播,倍受国际瞩目,因此土耳其早在1973年底即迫不及待地下单订购,如今有29个国家的陆、海、空军单位配备有鱼叉导弹。综括来说,这些国家对此型导弹感兴趣的理由不外乎是可靠、操作简单、不需繁琐的保养、不会增添额外的经费负担、准确、破坏威力大、电子战环境适应力强以及难以击落等因素。在经过严格的评比后,英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所研发的海鹰式(Sea Eagle)反舰导弹,改为皇家海军舰队与猎迷(Nimrod)预警机配置鱼叉导弹。NATO组织会员国之一的挪威虽然也成功地发展出来一种轻型空射式企鹅(Penguin)反舰导弹,但仍认为鱼叉导弹有其必要性,已积极地为其F-16战机张罗配挂。至于美国本身,潜射式鱼叉导弹已成为各级攻击潜舰的标准制式武器,约200艘以上的各型大、小水面船舰亦配备有舰射型鱼叉导弹;而隶属海、空军的巡逻机、战斗机与轰炸机等各型飞机约800架以上,则在略事改装后可投掷空射型的鱼叉导弹,由此可知,鱼叉导弹已成为美国反舰作战所用之主力武器。
鱼叉导弹不仅供美国海军使用,还大量供给盟国使用,目前有将近30个国家使用, 总数约7800枚,是西方世界最普遍的反舰导弹。-----来自海上自卫队第四代对空诱导弹护卫舰“雪波”型三号舰【未来】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4:40:00 +0800 CST  
鱼叉导弹的技术诸元(来自不同的资料)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5:40:00 +0800 CST  
鱼叉的基本设计Ⅰ——弹体组成
鱼叉导弹的导控方式、尺寸重量的等级与同时期誉满天下的法国飞鱼(Exocet MM-38~40)反舰导弹类似,但是采用涡轮发动机推进使得射程较后者大幅增加(飞鱼导弹使用固态火箭作为动力)。由于须考虑飞机、船舰与潜艇的一体适用性,所以鱼叉导弹的体积不可能像苏联反舰导弹般庞大。鱼叉导弹的弹体拥有两组十字形翼面,位于弹体中部是四片大面积梯型翼,弹尾则设有四面较小的全动式控制面(full motion control surfaces),两组弹翼前后完全平行,而且均为折叠式,折叠幅度为弹翼的一半;此外,舰射、潜射型的火箭助推器上也有一组十字形稳定翼。为了减轻重量,除了战斗部、助推器采用钢质结构外,鱼叉导弹其余的外壳、翼面都采用铝合金制造,整枚导弹由前而后依序为导控段、战斗部、推进段与尾翼控制段以及助推器。鱼叉导弹弹体长3.84m,含助推器则为4.6m,直径34.3cm,翼展91.4cm。导控段位于导弹前部,主要组件包括弹鼻天线罩、德州仪器公司(TI)的PR-53/DSQ-28主动雷达寻标器、导弹导控单元(Missile Guidance Unit,MGU)、汉纬公司(Honeywell)的AN/APN-194单脉冲雷达高度计及其发射天线(采用C波段)。PR-53/DSQ-28采用J波段频率,拥有捷变技术(agile technology),全面采用固态电子元件,机械扫瞄式的圆型低旁波瓣阵列天线的旋转范围高达正±45°,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搜索远方的海上小型目标,并具备优秀的电子反反制能力。






注释:飞鱼(Exocet MM-38~40)反舰导弹技术诸元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6:34:00 +0800 CST  
鱼叉的基本设计Ⅱ——导控段
重要组件包括由工程塑胶制造的天线罩、RF寻标头、中途导引单元、雷达高度计与其发射天线等。鱼叉导弹的寻标头重约34kg,体积则占0.032m³(1.13ft³),其扁圆形相位阵列天线可作全向性的±45°旋转运动;为了能在电子反制环境中生存,它的工作频率可在特定频宽内随机变化。


由德州仪器公司(TI)所负责制造的寻标头只在终端弹道飞行时才开启,这种代号为PR-53/DSQ-28的寻标头不仅具有电子反制能力,并可全天候锁定远处的快速巡逻艇,像驱逐舰般的大型目标当然更可在其反射雷达波的第一时间即被紧锁不放。
由于鱼叉导弹是长射程的反舰武器系统,并且需具备射后不理能力,因此中途导引单元(MGU)是不可缺少的控制中枢。该装置共占用体积15×26×30cm,重量仅11kg,总功率消耗则达100W;内部构造主要可分为三轴捷联式惯性姿态参考仪(Attitute Regerence Assembly,ARA)与数字化计算机两部分。
三轴捷联式惯性姿态参考仪采用固装式(strap down)设计,内含3个比率陀螺仪以监测弹体3轴向运动角速度变动率资料,进而求得相对应的控制信号传给尾翼控制系统。这个是由李耳‧西格勒公司(Lear-Siegler)所负责制作的惯性导航系统是美国首次研制成功的固装式产品,其造价比传统的导航系统便宜。另外还有高度计以提供弹体平衡与飞行距离等资料。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IBM)的4PISP-OA数字化电脑以及供电单元(又称数字化电脑/供电器,Digital Computer/Power Supply,DC/PS),并充当鱼叉导弹的自动驾驶仪。该型计算机具备有7680个16位元二进位编码指令的唯读记忆体(ROM),以及512字元的随机读写记忆体(RAM)。
在发射前,数字化计算机会被载具的射控系统重新设定,并输入有关目标、载具姿态与寻标头操作模式等资料。载具运动姿态其实是一组代表6个方向的三角余弦函数,它与目标方位资料均每秒修正,以使发射载具能保有最大的自由运动余裕。当发射后,由飞行姿态参考组所获得的资料,以及雷达高度计所量测得的数据均会被送至自动驾驶仪,以作为计算导控修正命令的依据,从而使鱼叉导弹能对正航向并维持稳定飞行。中途惯性导引将持续至寻标头能锁定目标为止,此后自动驾驶仪即开始取用寻标头所获得的目标与导控资料,以指挥校正导弹的终端弹道进行攻击。
鱼叉导弹用以监控贴海低飞的AN/APN-194型雷达高度计为一种短波主动雷达,这种由汉伟公司(Honeywell)或者高斯曼公司(Kollsman)所提供的高度计主要是用于中途导引阶段,导弹的飞行高度即依此调校。此雷达高度计的发射天线装设于导控段弹体下方,而接收天线则位于弹头下侧。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7:19:00 +0800 CST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7:28:00 +0800 CST  
鱼叉的基本设计Ⅲ——战斗部
鱼叉导弹所用的战斗部是由位于美国加州中国湖的海军武器中心所研制。此枚重达230kg内装90kg的高爆炸药的战斗部具备足可贯穿舱壁的坚硬外壳,使其能完整无损地穿入舰体内部后才爆炸,以便爆炸威力可充分发挥。除了战斗部本身外,此段尚有保险备炸装置与碰炸延时引信,战斗部前端外型扁平以防止被目标外壳弹开。空射式其外壳前上方并附有发射架挂耳,下侧则均装有雷达高度计的接收天线。
战斗部的原始设计是为摧毁苏联潜舰的压力舱,但随后因任务需求变更才改为现今型式。曾有批评者指出,这种直径仅约25.4cm(10in)的战斗部太小,不足以对付像基辅级(Kiev)或基洛夫级(Kirov)的大型水面舰。然而,由于导弹整体以极大的动能冲撞舰身,所以多少会造成目标损坏;此外,发动机用的液态燃料亦可助长火势、引发爆炸,即使真的不能完全摧毁全舰,但仍有可能破坏舰上的指、管、通、情(C3I)设施或侦测装备使其失去战力。因此,鱼叉导弹虽不像苏联所设计的反舰导弹般庞大,但用其对抗像战列舰甚至航空母舰之类的巨型目标,仍能取得较为可观的战果。据说仅需要1枚鱼叉导弹即可击沉如Osa、Komar或Nanuchka级的导弹快艇,2枚就足以使Krivak级的驱逐舰瘫痪,4枚可对付导弹巡洋舰,像基洛夫级的超级战舰则需动用至少5枚才能将其丧失作战能力。当然,这些鱼叉导弹必须先经过由苏联SA-N-4型点防御导弹与AK-630近防武器系统等反导弹系统所构成的火网后,才有胜算。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17:49:00 +0800 CST  
鱼叉的基本设计Ⅳ——推进段
鱼叉导弹的射程可达92.6km(50nm),能有如此远距离攻击能力,全拜其涡轮喷射(turbojet)发动机之赐。由于美军舰队立体化长程侦测能力颇强,超越海平线外的敌方目标即使未被己舰察觉,仍可透过卫星、侦察机或其它友军单位通报而得知,故在鱼叉导弹发展之初,「长射程」即被列入主要特性规格。为了能达到此要求,洛基达因公司(Rocketdyne)与洛克希德推进公司(Lockheed Propulsion)曾研制多种发动机系统以供比较选择,其中包括了有可变推力(variable thrust)、固态燃料以及火箭推进系统等,但最后却决定采用一种造价低廉、使用寿命恰可满足任务需求的涡轮喷射发动机供作鱼叉导弹的动力来源。美国航太总署的李维斯研究中心(Lewis Research Center)曾对这种小型的涡轮喷射发动机作过许多基础研究,因此海军可直接借用其研发经验与成果。
由德立台公司(Teledyne)所制造的CAE J402-CA400型发动机重仅45.36kg,采用环形燃烧室(annular combustor),其轴流和离心压缩机可产生约600磅(2.92kN)的推力,从海平面发射到最大推力需要7秒,此时的转子转速为41200r/min,压缩比5.81,耗油率34mg/Ns,使鱼叉导弹得以Mach 0.85的速率作巡航飞行。该型发动机的启动方式颇为特别,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先透过负载弹性波纹管加压,接着进入燃烧室,混合加压空气然后点火燃烧。发动机的点火装置采用固体推进剂起动器以及含镁量为62%的烟火剂(pyrotechnics),由电发火星塞引爆起动,在低温、低空速时亦能正常起动,在测试中于高温(71℃)、低温(-54℃)环境都能顺利启动。除了使用寿命约1小时余的涡轮喷射发动机外,发动机段还有铝合金铸造的进气管道,以及内装约45.4kg(100lb)JP-5燃料的贮油槽(长度为1.22m)。在此段的外部则配有4片稳定中翼以及与发射系统连接的电缆插孔,而空射式者另附有后挂耳。此外,贮油槽前方备有两枚共重9kg的银锌电池,在导弹即将发射前,即已开始供应弹内所需之全部电力。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20:25:00 +0800 CST  
鱼叉的基本设计Ⅴ——尾翼控制段
鱼叉导弹的飞行方向与升降是由位于末端的4片铝制尾翼所控制。位于末端的尾翼采用电力伺候服务器驱动,而致动器则是依照自动驾驶仪的直接指挥动作。致动器实际上是由一持续运转的无刷马达、传动齿轮组、摩擦轮离合器与刹车等所组成,此套重约3.6kg的致动器可控制尾翼作±30°内的摆动以修正航道。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20:53:00 +0800 CST  
鱼叉的基本设计Ⅵ——助推器
鱼叉导弹的涡轮喷射发动机是作巡航之用,其所提供之推力并不足以令静止的弹体呼啸升空,故舰射与潜射式者必须另增一截加力器,以使导弹能获得足够的初速,以顺利启动涡轮喷射发动机。通用航空飞机公司(Aerojet General)所研制的加力器总重137kg,长度0.74m。其中66kg为掺杂有6%铝粉的高能量火箭推进剂。此加力器可在2.9秒内产生约5455kg的推力,使鱼叉导弹获得将近10G的加速度。加力器的外壳附有4片稳定翼,其与尾翼控制段的连结是靠金属箍环将两者对接锁紧。当导弹高度爬升至340m高处时,4枚爆炸螺栓便会作用以松脱箍环,将燃尽的加力器抛弃,此后导弹即降低高度进入巡航搜索阶段,并由涡轮喷射发动机接替供应飞行所需的动力。
不论是空射、舰射或潜射式鱼叉导弹,其主体构造均无区别,只不过空射者翼翅为固定式与潜射者则采折叠式翼翅。舰射式鱼叉导弹为配合装填于不同的发射器内,其滑靴位置和翼翅折叠方式稍有差异。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21:11:00 +0800 CST  
原文有的问题,我已经尽力改进。但是还有一些,我也弄不明白......有些对时间点的描述有多种说法,我用的是描述比较详细的.....

楼主 CIC炮雷長  发布于 2015-07-19 21:52:00 +0800 CST  

楼主:CIC炮雷長

字数:19513

发表时间:2015-07-19 07: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22 12:13:20 +0800 CST

评论数:29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