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九种人格和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依赖于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持我们的自我感。
1-9号性格相对应的心理防御机制分别是:
反向作用、压抑作用、认同作用、内投作用、分隔作用、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否定作用和麻醉作用。

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逃避机制:压抑、否定、退化、潜抑
自骗机制:反向、合理化、仪式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
攻击机制:转移、投射
代替机制:幻想、补偿
建设机制:认同、升华
来自弗洛伊德

一开始的九型人格并不是这样命名,而是被研究者称之为“错误的人格”。因为每个人根据心理缓冲带形成之后的注意力范围被缩小,它让我们和本我失去了联系。所以如果我们无法跳出自己固有的人格,那么我们眼里的世界就会被我们的偏执所迷惑。我们如果没有意识到心理缓冲带的存在,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所害怕的,所烦恼的,所执着的某些东西其实只是我们的心理缓冲带造成的错觉。
所以说研究人格分类最终的意义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为了通过观察自己的性格特征,日常行为去通向本我。当然我们追求的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幼童时代的本我。
所以我们是“带着现有的记忆和理解”去回归本我。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对于认为九型人格是在贴标签的可以放下这种想法。
而是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防御机制。一旦超越了自我,也就没有了人格的束缚。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2:04:00 +0800 CST  
一号与反向作用:
反作用形成 也称反向,或者矫枉过正,指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动,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例如:
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怀有敌意的继母,往往特别溺爱孩子,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
某些人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无法接受,结果成为强烈的反同性恋者;
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
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

人格关联:由于一号童年受保护者严厉的要求和批评,对自己的缺陷而变得更为敏感、焦虑,但这些缺陷与焦虑的感受又不能表现出来(现实环境不允许)。因此只能借由攻击他人缺陷来掩饰焦虑、想像自己的强壮。由于一号的攻击形象被视为合理、具有政治正确的,导致他们更放肆地表现出来。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6:10:00 +0800 CST  
二号与压抑作用:
压抑/抑制:“压抑”指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或欲望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性遗忘(不是否认事实),有时表现为口误笔误。“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这些欲望还是有可能会无意识的影响人类的行为。
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人格关联:由于二号对保护者的矛盾情感,从小被培养出“要想得到爱是必须相对地付出代价”的意识,因担心不被需要、不被人爱,为了得到这种有条件的爱,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6:30:00 +0800 CST  
三号与认同作用:
仿同或认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仿同也可以是儿童早年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未成熟的心理活动。
例如:某人以与某富豪见过一面为荣。
仿同有两种,一种近似模仿。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
例如:一个不帅气的男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交往,他可以因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
仿同也可分为“反感性仿同”,“向强暴者仿同”,“向失落者仿同”。
反感性仿同: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
向强暴者仿同: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向失落者仿同:有时一个人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

人格关联:三号和养育者的关联,他们的早年身边必定有非常疼爱他们;并常给他们鼓励和赞美的长辈,因此从小他们就相信自己优秀,而为得到这份被夸赞的满足,他们也非常努力去争取。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6:35:00 +0800 CST  
四号与内投作用:
摄入或称内向投射,与投射作用相反。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们失去他们所喜爱的人时,常会模仿他们所失去人的特点,使这些人的举动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变成恨自己因而自杀。内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现,他们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点来减轻对死者的内疚感。内投射或仿同的对象,常是所爱,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
例如
一学生对勤奋用功的女同学产生情感却未能表达,暗地里开始比她更用功。看到人类残害动物,发现自己身为人类真是可耻而对自己感到憎恨,甚至有自残、自杀的行为。

人格关联:四号没有从父母眼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内投作用开始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四号另一个常见防御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
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困难,使自己存在于幻想世界,以获得心理平衡,这也是思考上退行作用的表现。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理想化(Idealization)是幻想的表现之一,是指对另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或能力估计做过高的评价,以获得安全感的现象。
例如:
“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被人揍后,因为无力反抗,幻想痛打敌人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

人格关联:在四号通过内投机制没有实现自我价值之后,开始通过幻想来自我保护。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6:49:00 +0800 CST  
先休息一下

防御机制的增减和层级变化(继发恐惧)否有一定关系?
是否和三元中心认同混杂有一定关联?
是否和侧翼、解离有一定关联?

等下次再做考究了。

还是简单说下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7:06:00 +0800 CST  
原来解离就是一种防御机制


解离: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解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短暂。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14 17:27:00 +0800 CST  
五号与分隔作用:
隔离 :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例如
不说人死了,而说仙逝或长眠等,这样感觉上不会感到太悲哀或不祥;
向他人讲述自己创伤的故事却说这是自己身旁朋友的案例,让自己觉得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人格关联: 五号童年对父母怀有一种矛盾情感,总觉得家里没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什么也不能做,父母总是不想要或需要他们做什么。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情感获得关注,不是通过认同某种东西,而是通过认同自己的思想。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的价值,并且常是他人还未探索过的领域。他们害怕让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影响到自己或自己的思想,害怕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人会控制或主导自己。第五型人不允许任何东西影响自己思考,以免还处于发展中的自信心受到损害,从而开始隔离自己的情感,避免引起这种无能的感受。但结果只会使他们与现实完全脱节。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26 21:48:00 +0800 CST  
六号与投射用作:
投射:也称外向投射,是主观的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得到一种解脱。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
例如:
一个学生平素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努力,考试善于作弊,而且与自己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属于这种情况。强奸犯认为受害者穿着暴露,才引发他犯罪。


人格关联:六号童年与保护者有联系,保护者在早期发展环境中能够提供指导、组织。而六号童年想通过保护者的认同而获取安全感,如果没有得到保护者认可,就会觉得焦虑。得不到这种支持,就会痛过恐惧式反应或者反恐惧式反应表现出来。长期以来六号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大别人的能力。即使做出了决定,也很快担心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为了让自己获得稳定的安全,必须持续监测自己的支持系统, 他们考验他人,使用投射机制,想看看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究竟是怎样,他们不停地到寻找他人认可或不认可自己的证据。退化到神经质状态,极端的怀疑别人,成为妄想症,成为焦虑的奴隶,整天忧心忡忡。

楼主 lpt0624  发布于 2014-05-26 22:30:00 +0800 CST  

楼主:lpt0624

字数:3019

发表时间:2014-05-14 20: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2 23:16:26 +0800 CST

评论数:1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