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为我国航天日。

46年前的4.24,中国第一个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太空。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5:08:00 +0800 CST  
钱学森与中国卫星,巡天第一星。


1957.10.4,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把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成为人类首次迈入宇宙的空间的伟大时刻。

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苏联的抢先一步,无疑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5个月后,美国人终于也将人造卫星送上天空。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正式拉开帷幕。卫星,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热门话题。
当时的中国见了好多观测站,观测苏联卫星信号。
1958.5,我国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郑重告诉全体代表,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0天后,主持国防工作的聂荣臻,召集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将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工程代号“581”。

由钱学森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5:24:00 +0800 CST  
人造地球卫星在当时属最前沿科技领域,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此刻连几百公里射程的导弹都尚处在仿制苏联样品的阶段。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并不足以支撑卫星研制。
当火箭不太成熟的时候,又分出很大一部分力量去搞卫星。即使卫星搞出来了,那么没有火箭也发射不上去。所以中央提出,委托科学院先做一部分的研究工作,不要马上上马。

1959,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张劲夫和钱学森汇报后,提出现在发射卫星与我们的国力不相称,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行。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国科学院对卫星发展规划做了调整,以研究探空火箭和高空物理探测为主,为卫星打基础。


1959年9月,明确了以探空火箭起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T-7M于1960.2上空,实现了8公里距离的飞行。

不久,毛泽东专程视察了这枚探空火箭,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实体火箭。


在随后的四年间,新中国的“两弹”事业在重重阻碍中取得重大突破。“东风一号”、“二号”导弹原子弹先后研制成功。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5:49:00 +0800 CST  
1964.12,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将自己的一封信转到周恩来总理手中。正是这封信,成为中国卫星事业的重大转机。曾经参与领导中国前期卫星研制筹备工作的赵九章,在信中恳切建议,争取在建国20周年前放出第一颗人造卫星,并把我国尖端科学技术带动起来。10多天后钱学森也向中央建议,尽早把人造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停滞近五年的卫星研制工作终于等来了时机。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03:00 +0800 CST  
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人造地球卫星项目再度启动,代号“651”工程,并在当年10月召集全国方案论证会。这一会议最终整整开了42天。在激烈的讨论和综合各方意见后,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雏形渐渐清晰。正当会议热烈讨论期间,消息传来:法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卫星;日本开始加快卫星研制和发射准备的速度。
根据中央决定,中国发射卫星的时间定在1970年,这就意味着,卫星研制工程满打满算只有四年时间。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11:00 +0800 CST  
在赵九章,钱骥等人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制定出了一套《卫星总体设想方案》。在此方案的基础上,“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17:00 +0800 CST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19:00 +0800 CST  
但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远动席卷全国。赵九章等一批专家被迫靠边站,尽管在周恩来的竭力保护下,卫星研制事业得以继续进行,但设计研制的众人已经压在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身上。
1967.7,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的孙家栋正埋头于导弹设计。


一道突如其来的命令,要求他立刻调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计研制。这位年轻工程师的命运,从此和卫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27:00 +0800 CST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29:00 +0800 CST  
1968年初,一个负责统筹卫星研制工作的专门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由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39岁的孙家栋担任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戚发韧等18位不同专业的技术骨干也被抽掉过来。当时人们称他们”航天十八勇士”。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6:36:00 +0800 CST  
孙家栋的第一项任务,是从总体设计角度出发,对卫星的科研任务和功能进行简化。作为顶层设计,把一个非常先进,复杂的卫星简化成为一个满足当时要求的,这个要求便是:“上的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
“上得去”,指火箭可以升天;
”抓得住“,指地面通讯设备可以时刻追踪天上卫星的位置,最关键的便是准确计算卫星与地面的距离;
科研人员的计算工具是大量手摇式计算机,一条轨道数据要计算好几天。



”东方红一号“的远地点距地面2000多公里,为了防止卫星上天后像断了线的风筝,偌大国土上迅速建立了如图所示测控站。



第一次采用,当时只有美苏两国才掌握的”多普勒“技术,接收卫星发射的遥测信号,追踪飞行轨迹。
当时的多普勒定位技术在国外都是刚刚开始,我们有什么基础,对这个理论,算轨道的方法,包括跟踪仪器,很多人不相信。




“看得见”,指:作为“东方红”第一颗卫星,政治意义在当时并不亚于科学意义。只有让人用肉眼看见,才能更好的证明中国成功发射了卫星。负责这则任务的沈祖炜压力很大,因为”东方红一号“是一个直径一米的72面球体,在太空中的反光亮度,地球上根本无法直接看到。突然百货大楼上的折叠伞给了灵感,一个"借箭反星“方案开始实施。
这个方案是指,在第三级运载火箭上放一个大观测球,利用火箭旋转离心力展开,大面积反射太阳光。

其实人们看到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事实上是紧随卫星后的同轨道飞行的第三级火箭。




”听得着“,指:采用电子线路模拟铝板琴演奏东方红,音乐信号直接传输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北京向全世界播放。
卫星能否准确入轨,中国是否能第一时间捕捉并向全世界播报,测控系统面临巨大考验。


那时候完全是明线,即铁路两旁竖电线杆子拉线,所有的观测数据从南到北,东到西,送到西安中心进行处理。从北京到各省通信线路只有十多条,遍布全国的卫星观测站,他们的指挥通讯和数据传输主要依靠电线杆子拉明线来完成。

有一根电线出事全部通讯便会中断。为此,全国数十万民兵动员起来,确保每一根电线杆下有人站岗。




在整个发射过程,动用了60%通讯系统,却被测控通讯安全。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7:43:00 +0800 CST  
1970.4.24晚,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15分钟后,喀什观测站捕获卫星数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卫星传来的“东方红”乐曲。


中国成为了继美苏日法之后的第五个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7:50:00 +0800 CST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直到今天,能获此殊荣的人,只有钱学森一人!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7:54:00 +0800 CST  
花费了我三个小时的帖子,有申精的质量吗?请吧主@sun_yumin评定下。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18 19:30:00 +0800 CST  
能够发射航天器的设备不一定可以发射武器,因为航天器不像武器那样具有自我防御功能。

楼主 李xuewei23  发布于 2016-10-23 11:50:00 +0800 CST  

楼主:李xuewei23

字数:493

发表时间:2016-10-18 23: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15 14:16:17 +0800 CST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