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翻译)前哥伦布时期的西南印第安人之野牛皮贸易



基于大量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基本可以确定,野牛皮是普韦布洛人制作盾牌的首选材料。一头成年野牛背峰部位的皮革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一张野牛皮仅仅能够制作一面皮盾。普韦布洛武士所使用的皮盾之直径通常有三英尺长,这样的武备对那些时常处于部族间征战的普韦布洛人来说,不依靠对外贸易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


生长在大平原地区的北美野牛



现在认为那些居住在科罗拉多高原的普韦布洛人早在1300年开始就参与到了野牛皮的贸易之中。除此之外,野牛的筋腱虽然也是制作战弓的重要材料,但普韦布洛人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类材料的替代品,比如生活在科罗拉多高原附近的鹿群。



气候也是促成野牛皮需求上涨的一个可能因素,尤其是在15世纪之后的“小冰河时期”到来之际,野牛皮或棉布等御寒材料成了部落民赖以为生的重要产品。有历史文献表明,不管是德索托还是科罗拉多的西班牙远征队都曾在北美的印第安人部落中大量搜刮衣物和毛毯等御寒品,而“普韦布洛人中间似乎拥有较大量的库存。”鉴于棉花种植业的规模在西南印第安社会中的分布相当有限,因而在这个时期,野牛皮的贸易实际上就成了必需品,而非更高层次的奢侈品。


普韦布洛人的棉质毛毯遗物





普韦布洛人的一大贸易对象是居住在大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因为在大平原上不论是野牛还是其他各类肉类的资源都较为充足。在马匹传入前的大平原地区,当地游牧部落使用一种小型犬只作为运送贸易品以及帐篷、衣物、工具等必需品。西班牙征服者弗兰西斯科·科罗拉多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些大平原犬类“皮毛呈白色,上有黑色斑点,体格并不比西班牙猎犬大多少。”根据现在学者的研究,这些犬类的体型只比因纽特人使用的雪橇犬略小,最多能够运载50磅左右的物品,行进的速度大约在5km每小时。


大平原印第安部族的祭礼“野牛舞”,可见北美野牛对于西南印第安人的重要性





有部分学者相信,大平原印第安部族是普韦布洛人的重要干肉供应者,但实际情况令人怀疑。其一,这些产自大平原地区的干肉并不能比玉米等农业产品提供更多的热量,使用农产品交换这些肉制品的动机仅仅在于提供更多的食物品种和蛋白质,而这种动机显然不是广大普韦布洛人的基本需求;其二,即使普韦布洛人使用非农产品去交换肉类,大平原的印第安人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假设一个普韦布洛人家庭一年的肉类需求量是50kgm左右,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口稀疏,又仅仅使用犬只作为运载工具的游牧族群可以用贸易满足每一个普韦布洛家庭的肉类供应。因此,来自大平原的肉类贸易很可能只局限与普韦布洛社会中的少数权贵家庭。

然而野牛皮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个成年武士并不需要年年更换他们的防具,并且在一个600人左右为单位的普韦布洛部族中,每年仅有六至十名的男孩将步入成年并获得他们的武器。假设两到三个大平原游牧族家庭可以生产大约5面皮盾的话,则这个生产和运输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一个普韦布洛部落每年对于野牛皮盾的需求。正因如此,来自大平原的印第安人游牧族更热衷于用他们的犬只运载大量高品质的野牛皮盾前往普韦布洛地区进行贩卖。野牛皮贸易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干肉等食品类贸易


古普韦布洛人的壁画中所展现的穿戴野牛皮盾,以及使用弓箭的武士








西南印第安部族的军人形象



各种古普韦布洛壁画上的人像符号,用于记载一些部族的历史信息




武器技术的革新和更加频繁的部族战争显著改变了这些贸易的属性。在对较早时期的普韦布洛遗址进行发掘时,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贝壳、绿松石以及鹦鹉等用于凸显社会地位的装饰用品,但在14世纪之后,这个情况有了很大改变,用于军事或御寒目的的野牛皮成了贸易的主导品。换句话说,在14世纪以前,普韦布洛人的贸易侧重于“南北向”,即向东南沿岸的密西西比人或者南部墨西哥的部族交换海贝、鹦鹉等奢侈品,然而在14世纪以后,贸易的重心转移到了“东西向”,即与大平原印第安部族的“必需品”贸易。




进入14世纪以后,由于气候恶化和自然资源减少,原本以小村庄的形式散布在大片美国西南地区的普韦布洛人开始向小部分重点的肥沃地带集中,并建造大量具备军事防御功能,依托在险要地形上的要塞,以保护农业生产,同时应对来自敌对部落的军事威胁



现存的普韦布洛遗址中的防御设施



普韦布洛要塞中的石造高塔遗址




普韦布洛要塞的内部结构


楼主 真·澜风·改  发布于 2016-11-05 10:02:00 +0800 CST  

楼主:真·澜风·改

字数:1721

发表时间:2016-11-05 1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17 08:12:08 +0800 CST

评论数:4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