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下第一山

   





   当我们游览泰山名胜品味泰山文化之时,总感觉泰山下岱庙里的这通“第一山”碑说的就是泰山,其实不是。这是“谷(榖)山”第一山碑,是上个世纪50年代谷城(平阴县东阿镇)的寺庙毁掉后,第一山碑被人们拉到泰安岱庙,从此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同时也为泰山增添了光彩。


        本文从这一通第一山碑谈起,给大家详尽讲述一下鲜为人知的中华人文脉络之源, 但这必须得从阳谷说起。



在阳谷县古文史传说、文化遗址中,有不少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疑问重重。县志等史料对某些古文化的记载也存在莫衷一是的现象,不能自圆其说。 比如,今阳谷境全部是平原,却有“谷山”、“黄山”等地名,志载还煞有介事地曰:“阳谷有三山不见山. . . . . . .”。过去城东门里有个慈氏寺,院中还赫然竖立着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题写的“第一山”碑,更让人感觉云苫雾罩;阳谷志迁建城才千年,城边却有两三千年前的“阳谷会盟台”;西门外有个“西汉庄”村,村中有一小桥,传说是仙人黄石公授天书给张良期处,然而,这个故事《辞海》中的权威记载却是发生在江苏下邳。等等这些古文史疑问,没有人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即便有学者质疑某一件文化现象,也只是冠以“附会”一词搪塞之,没能深入研究历史真相和古人为什么附会。就这样,千百年来阳谷人对这些古文化将信将疑,说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谜团越来越难以解开。



近年来,本人对阳谷古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根问源探索发现了阳谷“谷文化”的深远,也析疑了难以解开的世代阳谷人的文化情结。就史志意义来讲,也算有不少新发现,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文化锈锁”的钥匙,这就是科学解读民族文化情结和实事求是研究古文化的态度。



             一、   谷 名 由 来

          谷,传说上古时代的人文初祖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谓“谷地”。这样算来,谷名的实际历史远比有文字记载的时间要长很多。


         没有比“谷文化”再早的人文传说了,可以说,民以食为天,谷惠人文与“天”齐!


         谷字,简化字河谷、五谷为同一个字,而旧时的繁体字是分开的,五谷之谷写作“榖”,阳谷是五谷之榖。很多学者在研究“阳谷”的同时,都认为“谷”和“榖”是独立的两字两义,不曾考虑两字同宗同源的问题,以致于研究远古“谷文化”始终背着一个缺憾。



《尔雅·释丘》曰:“谷者微(溦)”;《释文》又曰:“微,本又作眉,通湄,河台地称眉田”。由此可知,河边台地“眉田”就是“谷地”,谷地作物就曰“五谷”,我认为谷和榖同宗。这种解释应该是准确的,但因年代太久远,已没有史料可核对。今天的词典对谷字的解释为:1.五谷,农作物;2.有坡度的低洼地称谷,延伸为河谷、峡谷等。



《尔雅·释丘》中“榖”又为“榖丘”。古文曰:“丘者,聚也”,就是说这个人聚居的地方叫“谷丘”。谷丘在哪里?“谷者微”,就是“微乡”。微乡在哪里?《山东通志》载:鲁庄公筑郿城,郿本微,在梁山西北。分析到这里,不光找到了谷之源,还查出了谷与微同源的史据。微通谷,水边的意思。最早记载是商纣王庶兄“启”封地于微(溦),后称“微子”,微之城在梁山西北一带(或许是台前县上岭),志载“微乡”。商纣亡国后,周公旦封微子于宋(商丘一带),即为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封宋后,谷丘文化也随之南迁,原谷丘(微乡)所领区域亦归于宋国。后来原谷丘(微乡)又归属鲁国,鲁庄公于此筑郿城(郿,眉岸之城)。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1-04-02 21:36:00 +0800 CST  
   五、阳谷置县、迁移与谷文化移接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阳谷亭设阳谷县(本文认为),属济州(《太平环宇记》载)。至唐天宝十三年(754),“济州河水陷没”,共158年。

          阳谷县城迁址,城池设在今景阳岗西叠路头、张八村附近。至宋开宝六年(973)“又河水冲破县城”;于太平兴国四年南移至上巡镇(城坡),旧城废,志称“水没城”阳谷,属郓州,共驻225年。



县志记载“水没城”阳谷有四个事件:1.    唐元和十三年(818),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割据郓、青、兖、莱等十二州反唐,令都知兵马使刘悟率军万余人驻阳谷,拒敌官军。 2.    十四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部与刘悟战于阳谷,刘悟败降。 3.    后周显德元年(954),黄河在杨柳渡(今东阿杨柳镇)决口,经张秋南泛郓州、濮州等地。后周宰相李谷奉命治水,筑堤西起“阳谷”,东至张秋,人称“李谷堤”。 4.    宋开宝六年(973),黄水淹没“阳谷”县城。



阳谷志迁上巡镇驻27年,于1006年(宋景德三年)迁孟店,即今阳谷。

          阳谷城再迁,古人对新城进行了精心设计。



县城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躲避河患。为了达到高度防洪灾的效果,除了选址于高地之外,还把“谷文化”揉合到新址,处处显现着“崇高”的文化理念和对古“谷文化”崇拜的文化气息。首先是在新城内耗资力挖掘出大蓄水湖———紫坑洼,把泥土堆积到城中心,塑造了“谷山”。县志所设在“谷山”西南,这也宣示着“阳谷县治所”始终就在“山之离坤”,清末及以前各代的县衙均在这里(今狮子楼西南方向文庙西)。又在县城东北方向安乐镇“建造黄山”,在安乐镇北部设一宓城村(今属聊城东昌府区)。

          精心设计的这张“图纸”,就是:阳谷亭——谷山(谷城)——黄山(也称谷山)——宓城(茌平教场铺古遗址群)这张“谷文化圈地图”,方向一致,距离微缩,实质上就是一套谷国时代及后续文化的翻版。



    除此之外,还在城南门西部堆起了“会盟台”;在西门外设“西汉庄”,建造了“黄石公期遇张良”的小桥;复制了“第一山”碑,立在慈氏寺;在东门外仿少岱山碧霞行宫建造了“泰山奶奶庙”,以及仿永济桥建造了博济桥等等。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自宋代至明代均在进行,这些移接文化现象没有记载原因,也没有和情的传说,就连《古地名大词典》介绍谷山一词,也只是说:在“山东阳谷县治东北,小阜也,县因以得名”。



      通过对阳谷古文化的析疑,从中也看出了古人因治所的迁移而进行的文化移接现象是正常的,都是浓浓的民族文化情结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文化也慢慢变成“真的”了,但这却混淆了历史,不利于史实人文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讯息技术的进步,破译远古诸多文化谜团将越来越容易,象有争议的“黄帝故里”、“伏羲故里”等等,真的终会浮出水面,这对发现和研究中国远古史有积极的学术研究意义。诸如“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也”,合理分析县志记载的古老传说,就是“随阳谷治所迁移而文化也移接”的,还原历史,那茌平县教场铺一带的古遗址,就肯定有一处是“宓城”,这对“伏羲文化”研究将是一个有价值的并且很震惊的消息。



      阳谷,从亘古伏羲那里走来,谷山,天下“第一山”,展现的“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光芒四射的汉文化的一盏灯塔。深厚的文化随着阳谷治所的迁移而被世代阳谷人隐喻地传承下来,从重新塑造的一系列“谷文化景点”上不难看出,古人浓浓的文化情结尽显其中,且深情、自豪。


         这就是阳谷,拥有灿烂的、齐天文化内涵的阳谷;文化情结解不开的阳谷;一本很值得研读的阳谷。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1-04-02 21:42:00 +0800 CST  
回复:7楼
学习是应该的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1-04-03 12:35: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1-04-03 21:26: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1: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3: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4: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5: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7: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8: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8: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49: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3 21:50:00 +0800 CST  
看来没有几个看懂的或者不想认为是史实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6 07:48:00 +0800 CST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5-10-26 08:55:00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7-08-17 08:55:00 +0800 CST  
岭南处士:金歌十三:


“谷,低洼之地,阳谷,南边的低洼之地。”这种解释不对。阳谷县的传说是“谷山之阳”,然而,谷山之阳的说法虽然有千年之久了,但也不是最早的文化,最早的文化是旸谷。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7-08-17 21:27:00 +0800 CST  
阿,是炎黄时期的中心都邑。

楼主 祖馨万里  发布于 2017-08-18 22:53:00 +0800 CST  

楼主:祖馨万里

字数:3652

发表时间:2011-04-03 05: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08 05:23:23 +0800 CST

评论数:5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