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完整的填坑文】那个碾压汉末政治的男人

一楼祭天,祭我武侯。
不知道多久以前在想~一定要把诸葛亮的政治分析写完,拖拖沓沓的到了今天还是没写完。
其实也不能说没写完,好几次就放下笔了,觉得差不多了,但自己再一读,发现总有些什么没写似得?
到了现在得出结论……真要写全,怕是没有个几年的功夫是写不完了。
故而算一个坑把,先写到这,以后再慢慢填。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1:00 +0800 CST  
诸葛武侯政治能力科普分析
目录
前言
-外交举措 以奇雅动人
-足兵足粮 合格的萧何式人物
-举国相托 君臣的鱼水之情
-举贤任能季汉真正的支柱
-经纬之略季汉的治国奇才
-正气凛然 将正之一字贯彻人生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1:00 +0800 CST  
前言
本帖并不准备长篇大论,因为估计仔细看的人少,我写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也很烦。
至于前言是要说什么呢?我思考了思考,琢磨着,还是说说为啥要吹捧诸葛亮把。
为什么要鼓吹诸葛亮?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也很简单,诸葛亮这个名字闪耀了整整一千八百年,期间吹捧他崇拜他视他为毕生目标的可以说如同满天繁星,压根没法计数,那着群人为嘛要鼓吹诸葛亮?
我可以很明确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甚至你把世界史都算进来,诸葛亮都是一道奇观!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政治逆天,治理蜀地呈现的盛世之景就算只看陈寿的记载也是空前绝后,三皇五帝那种传说中的治理也不过如此,但反过头来说,谁能举几条具体的诸葛亮的政策?
蜀科,失传了不提。
大力发展蜀锦,除了锦官城好像没啥实际的东西。
水利建设,这倒是有几条实际,不过和他那快要逆天的治理表现来看,貌似差了不少。
所以说,为什么要鼓吹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真心是三国两晋以后,全中国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梦。
看他的品德,一生清廉,至死家无余财,他三代为国效忠,子孙战死沙场,自己的弟弟才当一个校尉。
看他的能力,还用说吗?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看他的形象,身高八尺,英霸之气,孙权亲自盖上帅哥的章。
这样无限近乎于完美的人,难道不值得吹捧?
更何况,他还留下了一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传说,惹得千载以来,不知多少俊杰为之神伤,也就不提那边抄出师表边痛哭流涕,甚至说读之不哭者不忠的岳飞了。
我亮没事画张画,忒么立马给当神来膜拜。
我亮没事写篇论文,立马匹敌曹植文笔。
我亮没事练个毛笔字,世所珍藏。
我亮没事写本个人感悟,晋武帝抱着求全国推广。
至于那些什么
我亮揉个面团=诸葛亮发明了馒头
我亮泡杯茶=诸葛亮成了茶祖
我亮改件衣服=八旗的筒子甲是诸葛亮发明的
说到这个份上,我只想问,不鼓吹诸葛亮干嘛?这种被吹了几千年的快成士人之神的伟人,难道还要去黑黑?
你黑的动吗?
古人连诸葛亮活的没他哥哥长,就要怒喷老天不公。
古人连诸葛亮没有克定天下,都要喷苍天无眼,都要喷季汉全队CBA。
把古代亮黑绑一块,揉成球,有司马家三代李靖李世民等各种亮吹的大腿一般粗吗?
至于亮迷,你看完前人是怎么吹诸葛亮,在摸摸自己的嘴炮,你还敢在说你是葛吹?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1:00 +0800 CST  
正文
-外交举措 以奇雅动人
葛贼这辈子的外交措施也就两次,其实算不上一个完全的外交家,最多也就是兼职,第一次是他自己亲自去的,第二次是使人去的,不过这两次的意义都相当重大。
第一次外交举措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先激怒孙权,然后抛出一套战略蓝图,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当然,在这过程中周瑜鲁肃也功不可没。
这次外交措施,为日后的赤壁之战打下了基础,也是三足鼎立的开端之举。
第二次外交举措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第二次派遣邓芝出使吴国,重修吴蜀之好,避免进一步的消耗,也及时挽救了自孙权袭羽,刘备东征后濒临破碎的吴蜀同盟,对于在风雨交加的蜀汉而言,这次外交举措的意义不言而喻。其实个人觉得邓芝答复孙权的【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其中的决绝与铿锵之意比现在流行网上的那些三国段子霸气多了,咋没见有人用。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1:00 +0800 CST  
-足兵足粮 合格的萧何式人物
诸葛亮为刘备坐镇后方,足兵足粮,担任萧何式的人物的次数是三次,分别是
刘备入川之战,诸葛亮与关羽坐镇荆州
刘备汉中之战,诸葛亮镇成都
刘备夷陵之战,诸葛亮镇蜀地
并不想细讲,只谈谈镇守后方的意义,萧何单纯镇守后方,为刘邦足兵足粮,结果开汉首功。
如果连后方都不稳,你还指望前线能打胜仗?
说葛贼是运粮的,没错啊,这段时间是运粮的,没葛贼运粮,你指望刘备在前线种菜?
呵呵哒~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2:00 +0800 CST  
举国相托 君臣的鱼水之情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我一直在想,玄亮的鱼水之情,即使是全史也应该是一道奇景了,评价之类的不想多说,陈寿的评价已是尽善尽美。
【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对于网络流传的黑亮说法,再次略作解释一二。
说法一永安刀斧手论
这种说法大致就是,刘备压根不信任诸葛亮,打益州带庞统,打汉中打法正(黄权:有人叫我?)巴拉巴拉。只要托孤的时候,诸葛亮有一丝一毫的迟疑,直接门外进来三百刀斧手把葛贼剁成肉泥云云。
对这种问题的回答,我只想说……呵呵,那时候把葛贼砍了,你指望刘禅能拖着季汉活过三个月?
说法二托孤猜疑论
这种说法和上面大致相同,区别就是刘备不想杀诸葛亮,而是用这种诚恳的态度,让诸葛亮心生愧疚,以至于不敢造反。
对于这种问题,我只想说……正常人摸着自己良心问问,如果你真一开始就有谋逆之心了,你会把刘备这话当成一个屁?如果是事后才有谋逆之心,那说这话刘备意义何在?这种说法,不是在拉低诸葛亮智商,是妥妥拉低昭烈帝的智商。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2:00 +0800 CST  
-举贤任能季汉真正的支柱
简略版
提拔人才
诸葛亮:后三相、平安三侯、荐庞统、护法正、保魏延、拔姜维、练霍弋……光是在蜀汉那点人口中拔出这么多一线人才就够吓人了。其他张嶷吴懿董厥樊建孟琰王连秦宓刘巴等名声稍微次一等,以及以下的都懒得提了,蜀书90%都提到诸葛亮提拔保护人才。连李严廖立两个被贬的都在诸葛亮死时感叹诸葛一死无人再能重新启用自己,李严还竟因此急死了。
这一点有个误区,不少人觉得非得提拔些能上战场砍人头的才算提拔了人才,完全无视了执政系人才的重要性。这点不必多解释,眼光太窄的问题。
所谓的“蜀中无大将”……呵呵,无论出处(演义),还是距离诸葛亮去世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线,若谁还拿这句来黑诸葛不重人才,都只能凸显其不学无术人云亦云。
综合,诸葛亮提拔和保护的这帮人才对比刘备阵营前期的,除了诸葛亮自己和丢荆州前的关羽以外,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甚至有过之。在汉末三国也是高分之列。尤其是在蜀汉人口基数最少的情况下,更是难能。

精细研究版
有大神之前写过,我就无耻的借用了把
【翻一翻诸葛亮提拔、任用、推荐、保下的那些人吧】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3124226397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2:00 +0800 CST  
-经纬之略季汉的治国奇才
【法治】

法正以士族的角度,曾以客主之义,提出效仿刘邦惠抚政策,但被诸葛亮否决了。诸葛亮表示只有“威之以法”才能“上下有节”。

诸葛亮用法家学说治国。首先制定律令作为一国的法度,“刑法竣急”,“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有力地打击了豪强势力目无法纪的嚣张气焰。在执行上,诸葛亮做到反复宣传,使大家都明法以避免违法犯禁,同时还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进行吏治,杜绝了历史上借以抑制豪强而横行的“酷吏”现象,从而达到了显著成效,“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历史上的商君的法治也是“路不拾遗”。

法治刚开始受到豪强和百姓的抵制是必定的,但是新的有条理的秩序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这归根于诸葛亮的治国有别于法家的唯严刑,他容入了儒家学说,内法外儒,做到震慑之余也很有效的控制了打击面,从而得到士族真心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治南夷】

《隆中对》里诸葛亮已经说明对夷越的治理方针是“抚”(“剿”显然不利于后方稳固)。诸葛亮以武力震慑平定南中后,恩威并施,治理的措施非常出色:

“夷汉分治”
就是夷人在自己的聚居区行使管辖权,而蜀汉官吏则要维持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管理汉族聚居地,维护当地总体的政治经济秩序。对于西南夷民族内部事务,当地的蜀国政府官员则采取“夷人自有废杀之法”的方针,采取不介入的态度。这样的治理给南夷提供了宽容的生存空间,又不以丧失中央主导权为代价。

“助其发展”
孟获担任蜀国御史中丞到达成都,见诸葛亮时,提出减免南中的税收负担,词情恳切,说明蜀汉的征收的确较重。但是诸葛亮并不肯同意,他首先列举西南夷的收入,说明这个地区之富庶,所谓“为官者皆富及累世”,而后给孟获作了一个比喻,假如你收入10金,我收取2金,你今要求我改为收1金,你可得9金,我助夷人岁收20金,则我收5金,尔尚有15金,这样可好?孟获心悦诚服。
蜀汉对于西南夷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的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官吏为西南夷大规模引进水稻,改良畜种,同时帮助当地人设计竹楼,建立学校等等。夷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中央政府自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至此南中成为蜀汉后方的支持力量。

【发展国力】

经济和民生方面没得说,以技术提高生产力,农、工、商都有显著成效,就连非急用的基础建设如馆舍、道路、桥梁都大量修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军事方面,蜀汉在失去荆州后早不具备争取全国统治的实力,后又遭夷陵之败更是雪上加霜。作为有战略远见的诸葛亮,军事的战略仍然是积极进取,虽然不符隆中对天下有变的时机,但诸葛亮已改变了战略目标,不再是争取全国统治,而是渐进的发展国力。先蚕食凉州,再徐图中原。北伐之时格局已稳,曹魏根基牢固,不是几次军事行动或奇谋可以撼动。诸葛亮个人的主观努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经过多年治国,积蓄了军事力量,主张减兵省将,精练能战,务使不大伤民力,同时发明新事务提高战斗力。在用兵上不得不谨慎,北伐兵力是蜀汉的命根子,如果输了就连守国门的实力都没了,这也不符诸葛亮的政治目标。第一次北伐因用人失误败了,诸葛亮为此很自责,国人以拔千户和得良将姜维纷纷安慰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扩张是建立在经济和民生的基础上,即便出兵敌国也是“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这与他个人的治世理念相符,所以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

诸葛亮北伐是有政治的意义,一方面能够提高国内进取的动力,还可向东吴展示蜀汉完全有抗魏的实力,从而巩固吴蜀联盟;另一方面以武力震慑,达到以攻为守的目的,再者蚕食成功可以发展国力。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2:00 +0800 CST  
-正气凛然 将正之一字贯彻人生

很多人说诸葛亮不懂用奇,呵呵~一伐看来是被狗吃了,分兵萁谷迷惑曹真,自己率大队直收三郡,这么明显的奇谋怎么就是不会用奇了。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他的奇谋也得看和什么比,和他那汉末藐视众生的正兵比起来,奇谋算什么?诸葛亮的对手敢在他面前玩奇谋?
三国志陈寿一句评语,让演义中智计通天的诸葛亮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似乎演义中的神一般的形象彻底崩塌,诸葛亮在正史上彻底变成了一个智略不足,如萧何才的人。没错,正史上诸葛亮的确奇谋为短,并没有记载太多诸葛亮使奇策破敌利己的事例,也没有像荀攸那般留下12秘策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身影。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诸葛亮超然于三国无数英雄豪杰之上,成为中国古代名臣贤相之典范。演义中的诸葛亮,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可谓以通天之智支撑蜀汉政权的神人;历史上的诸葛亮,行王霸道,以身作则,可谓以完美人格支撑蜀汉政权的伟人。
最近越看诸葛亮相关的事迹,对诸葛亮的认识也越来越有新的理解。以前花了很多精力比较诸葛亮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军事才能,政治才能,识人用人等等。最近换了一个观点和角度后,愈发觉得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功盖三分国】,【功德盖世】,除了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干,更仰仗其无可挑剔的人格。可以说,正是在诸葛亮完美的人格凝聚之下,蜀汉才能以弱国之力面对强大的曹魏【攻且守而有余】。诸葛其正,其忠,其事必躬亲又能【尽时人之器】,才使得诸葛亮成为中国名相的杰出代表。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之为佐相,君不疑,民悦服,以至于为其贬者亦知其公正,即便身死也能在军中保持极高的威信,死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桓温)民众思之。即使观其智略,隆中对囊括天下,正议怒斥敌国,用兵善以正兵胜之,通篇上下,都体现着武侯身上的一个【正】字。
如此正之人物,奇谋为短,似乎是自然之理。法正善奇策,诸葛常称奇,然法正睚眦必报,招致怨恨,诸葛亮却能和他以礼相待,皆因国事而表现出的一个【正】字。观其北伐,连年动众而未能有克,似乎并未有什么奇谋,但是依然能以弱国之师旅击败强国之重兵,夺下地盘,斩杀名将,使得同为名将的司马懿对其畏惧却又敬佩。虽为小国之臣,却誉满天下,短短数十年后,就有人以其名来称赞羊祜之风度。如此观之,正之力量,却也无穷。
如此【正】之良相,即使奇谋为短,又何损其名?即使奇谋为短,周瑜、司马懿所耍的心眼,他都洞如观火;而司马懿以强国之兵,又被称赞为【谋无再计】,不仅不敢对武侯用奇,甚至仅能以自保为目标耳,可见即使奇谋为短,未必就不能令敌人胆寒。
奇策百出之谋臣,固然能以其智略为后世称道;而一身正气的诸葛亮,虽然奇谋为短,但却能够名扬天下,流芳百世,成为万世师表,后世良相之楷模。由此看来,奇谋为短,根本不足以损武侯之光辉。
再敬武侯。

总结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3:00 +0800 CST  
@无语帝a继续申精

楼主 降临于此CASTER  发布于 2015-10-25 13:24:00 +0800 CST  

楼主:降临于此CASTER

字数:6839

发表时间:2015-10-25 21: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8 17:54:48 +0800 CST

评论数:2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