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之死+两伐徐州系列考据

2.2刘备参战时间考
(本节将是考据+吐槽,喜欢吐槽的朋友请不要错过!)
本文开篇就说了:曹嵩之死引发曹操讨伐徐州,这件事又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例如三国时期的枭雄之一刘备的人生轨迹也从此改写。大家请看史料:
A.陈志《先主传》: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内容没有问题,本节的问题是曹操讨伐徐州有两次,刘备到底是哪年(初平四年或兴平元年)随田楷去徐州的呢?!
【吐槽】陈寿写《先主传》,刘备的前半生大都没有时间标注!杯具啊!
纵观刘备在“曹操两伐徐州”的记载中,也就是在兴平元年,在郯县东与曹操交战过。而在初平四年,刘备和曹操并没有交手的记录。这就难办了啊!兴平元年的那次交手记载也不能解决问题。那我们再看看袁纪中的记载:
B.袁纪:(初平四年六月)己酉(28日),以平原相刘备为豫州牧。
袁宏真是碉堡了啊!不但确定了年份,竟然还给出了日期!但这可信吗?!现代人周天游(此教授还健在,欲知其人,可去百度)在后面注曰:三国志之陶谦传、先主传,范书之陶谦传及通鉴,均系此事于兴平元年。袁纪误。
我了个去~这冷水泼的太快了吧?周天游言之凿凿地说袁纪写错了年份!但是,你们会相信这位专家、教授的话吗?
我想说的是:谁告诉你专家写的就一定是对的?!他列出这么多证据,我们为什么不去一个个去核对呢?
首先,前面列的陈志《先主传》,我就说了,没有时间标注!你们看看,哪里有“兴平元年”这四个字?
陈志和范书《陶谦传》中连“刘备”的名字都没提!(不信的可以去看看)周天游的注岂不是扯淡么!
最后说通鉴,司马光肯定是写了的,
C.通鉴:(兴平元年二月)陶谦告急于田楷,楷与平原相刘备救之。备自有兵数千人,谦益以丹阳兵四千,备遂去楷归谦,谦表为豫州刺史,屯小沛。曹操军食亦尽,引兵还。——司马光明确了刘备是在“一伐”时去的徐州,而按照《武帝纪》兴平元年春,曹操回兖州的记载,显然通鉴里的二月是为了注明“曹操回兖州的时间”,而不是肯定“刘备到徐州的时间”。
所以周天游所列的那些证据,只有一个证据是真实的:《资治通鉴》。再者,通鉴也是司马光的考据创作,只代表一家之言,并非史料原意,所以周天游用后人(司马光)的考据来否定前人(袁宏)的史料有误,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吐槽】本节内容就是想告诉大家:能写书、能当教授真的没什么了不起;认真看书,不盲从权威,你也能读懂历史。
扯了这么多,你们或许会问:难道这个问题无解了?我们TMD就是来看咸鱼你秀吐槽的?
好吧,我承认我在卖关子,真正有价值的史料在此:
D:陈志《陶谦传》裴注引《吴书》:(曹操)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彭城之战就是“一伐”时的事。原来司马光确定刘备是在“一伐”时去的徐州,依据是在这里啊!
回到袁纪上来,袁纪的6月28日(夏天),也不可信,《武帝纪》明确记载了曹操是秋天出兵“一伐徐州”的,若是八月份倒是有点可信度;所以袁纪的价值顶多是确定年份:刘备去徐州,是在初平四年,而不是兴平元年。

【总结】
① 刘备去徐州是在“一伐”时去的。
② 刘备去徐州的具体时间可以是初平四年秋(7-9月)、冬(10-12月),也可以是兴平元年春(1-3月)(通鉴是把整个事件放在2月)。
③ 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屯兵小沛(即沛县)。而沛县就是曹操一伐路线中的一个城池(见上节地图,在广戚的西边),陶谦把刘备放在那里,为的是把他当成马前卒,挡枪使唤。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2:00 +0800 CST  
2.3二伐路线考
老规矩,上史料(共七条)。
A.陈志《张邈传》:太祖(曹操)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张邈)。”后还,见(张)邈,垂泣相对。——曹操一伐徐州后,见张邈,托付家人。
B.陈志《武帝纪》:(兴平元年)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曹操攻陷五城,至东海,过郯县,再返回郯县,在郯县东与曹豹+刘备决战,再攻陷襄贲。
C.陈志《武帝纪》:(兴平元年)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可知从东海返回鄄城,有亢父、泰山两条路可走,曹操出军时亦然。
D.陈志《陶谦传》: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陶)谦恐,欲走归丹杨。——曹操攻打琅邪、东海诸县,陶谦都担心郯县守不住,准备弃徐州返扬州丹阳郡(陶谦老家)。
E.范书《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击(陶)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陶)谦惧不免,欲走归(扬州)丹阳。——范书照抄陈志。
F.陈志《曹仁传》(曹仁)从攻费、华、即丘、开阳,(陶)谦遣别将救诸县,(曹)仁以骑击破之。——记载了“拔五城”中的四个县城名。
G.集解引杭世骏曰:《名胜志》云:曹公城莒州南七十二里,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筑以戍守。今谓之“五花营”。——“莒州”在东汉时为【琅邪国莒县】,这是“拔五城”中第五个县城名。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2:00 +0800 CST  


红色箭头为曹操主力军路线;蓝色箭头为曹仁军路线;绿色箭头为陶谦军路线;墨绿色箭头为刘备军路线;黄色箭头为(假想)曹操主力军路线。


《武帝纪》将二伐路线写得较为详细,再综合其他史料,可以推测出路线:
① 出发点:【鄄城】。以陈志《张邈传》中曹操托付家人给张邈,想想看,“张邈到鄄城迎接曹操”的可能性比“曹操带着家人去陈留见张邈”高。
② 第一站:按【陈志《武帝纪》: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可知“曹操出发路线可从【亢父】或【泰山郡】经过”;按【陈志和范书《陶谦传》:略定琅邪、东海诸县。】,均可知“先到琅邪,后到东海”;由【陈志《曹仁传》:从攻费、华】,可知曹操二伐出发是从【东平国(宁阳)】→【泰山郡】走的,经过【费县】、【华县】。
③ 一伐之后,刘备因为参加救援徐州,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屯沛县(小沛),也因此,曹操不愿意重走一伐路线,与刘备在沛县交战,而是采取走泰山郡的路线。当刘备得知曹操军事从泰山郡进入琅邪国后,也率军从沛县增援郯县。
④ 琅邪国:破三城。由陈志《曹仁传》可知:经过【即丘】、【开阳】;由《名胜志》,可知另外一个是【莒县】。推曹仁军南下,曹操军北上。
⑤ 曹仁军在开阳击败前来救援的陶谦军,随后与曹操军主力在【郯县】东会师。
⑥ 东海国:曹操军在【郯县】东与曹豹+刘备军决战,大破之。曹操仍然无法攻克郯县,于是向西攻陷【襄贲】。

【总结】
曹操二伐路线较为简单,“拔五城”中的五座县城名在史料中均可找出。当然曹仁军和陶谦军是在即丘还是开阳交战都有可能。

【另】
陈志《曹仁传》原文为:从攻费、华、【即墨】、开阳。本文认定【即墨】应为【即丘】,其考据如下,引集解注文。
① 钱大昕曰:即墨属青州之北海郡,陶谦为徐州牧,未得其地,疑是“即丘”之讹。
② 即丘,汉旧县,属东海郡,后汉属琅邪郡。
③ 《方舆纪要》:今沂州东南五十里。
④ 开阳,汉旧县,属东海郡,后汉琅邪郡。
⑤ 《一统志》:沂州府城东北十五里古城社。
⑥ 弼按:费、华、即丘、开阳,俱在今山东沂州府境,“即墨”为“即丘”,钱说是。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3:00 +0800 CST  
2.4曹操回军路线考
(本节考据旨在完善“曹操两伐徐州”后的兖州局势,没兴趣的朋友可跳过)
大概是在曹操攻陷襄贲时,从兖州传来噩耗:陈宫和张邈勾结吕布,夺取兖州郡县,占据濮阳;而荀彧、夏侯惇、程昱占据鄄城、东阿、范三城对抗吕布军。曹操不得不放弃继续进攻郯县的计划,而是快速返回鄄城。


红色箭头为曹操军返回路线;黄色箭头为另一种曹操军返回路线;蓝色箭头,表示程昱的行动路线;
绿色箭头表示吕布军的前进方向;墨绿色箭头表示陈宫的行动路线;
湖蓝色箭头表示袁绍派臧洪前往东武阳接管东郡的黄河北岸。

A.陈志《武帝纪》:太祖曰:“(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在这条史料中,曹操认为吕布应该占据东平国(大概是宁阳这个位置),可以制衡亢父和泰山郡两条归路。而吕布没有这么做,而是占据濮阳,领兵围攻鄄城。曹操因此轻松的返回鄄城。
曹操军返回兖州最安全的路线应该是【襄贲】→【宁阳】→【鄄城】,因为有鄄城、范县为屏障,不用担心被伏击。
如果走从微山湖南走【彭城】→【亢父】→【鄄城】这条路,恐怕不但要考虑吕布的伏兵,还有陶谦或刘备的伏兵了。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4:00 +0800 CST  
【分析1】东郡太守的更替。
初平元年,东郡太守是桥瑁,并参与了反董联军。
(盖)同年,桥瑁被兖州刺史刘岱所杀,袁绍表王肱接任东郡太守。
初平二年,袁绍得冀州,而王肱不能抵挡黄巾军,于是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说明原先的郡治濮阳还在刘岱手中。
初平三年,刘岱为黄巾军所杀,曹操入兖州,任命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治濮阳。
初平四年及兴平元年,曹操两次讨伐徐州,夏侯惇负责守卫后方,并未出征。
兴平元年夏,吕布夺兖州,占据濮阳。袁绍得知变故,便将青州刺史臧洪改任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占据黄河北岸。——曹操彻底失去东郡。

陈志《臧洪传》: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范书《臧洪传》照抄)
陈志《夏侯惇传》: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夏侯)敦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敦军辎重。

【分析2】曹操的忠心者。
陈志《荀彧传》:(郭)贡见(荀)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陈志《程昱传》: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回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另外程昱传中还提到:东阿县令枣祗、范县令靳允、兖州从事薛悌。
夏侯惇丢掉濮阳,还成了肉票,差点被杀;
荀彧坐镇鄄城,化解郭贡的威胁;
程昱功劳最大,前往范县,说服靳允,杀掉氾嶷;再至苍亭渡口,阻止陈宫渡河,再至东阿,最终,程昱得到曹操褒奖,表为东平相,屯范县。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5:00 +0800 CST  
2.5徐州屠城考
这个话题是黑吹争论的焦点,我也不回避这个话题,本节内容旨在史料中去发掘真相。
以下是在关于“一伐”的史料中可整理出五条涉及屠城的史料:
① 陈志《荀彧传》裴注引《曹瞒传》: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彭城大战,曹操坑杀百姓数万于泗水;曹操至下邳,屠城。这里需要辩误的是:作者将“下邳泗水放在彭城之战后”是错误的,因为彭城国境内的是柤水,而泗水在下邳国。
② 陈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陈寿是抄了《曹瞒传》中的错误。
③ 陈志《陶谦传》裴注引《吴书》:(曹操)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陶)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彭城大战,曹操残杀百姓。
④ 范书《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陶)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曹)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下邳国)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范书条理吻合:彭城之战后,曹操至下邳屠城,泗水不流。
⑤ 《水经注·卷25》: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邱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矣!——《水经注》与范书吻合。
在关于“二伐”的史料中只有一条史料涉及屠城。
⑥ 陈志《武帝纪》:(兴平元年)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陈寿就一句“所过多所残戮”。

显然话题都集中在一伐期间的“泗水不流”。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5:00 +0800 CST  
【屠城人数】
关于屠城杀害百姓人数,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注曰:本志《荀彧传》注引《曹瞒传》云: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与本传“死者万数”尚不甚悬殊,若如范书《谦传》云“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通鉴》同)。则多至十倍矣。二者未知孰是。
实际上,按照成书先后,明显可以判断范晔抄书改字,把《曹瞒传》中的“数万口”改成“数十万人”,《水经注》再抄为“十万”,于是“十万”的史料就流传下来。再想想《曹瞒传》作为曹操的黑材料,“数万人”应该是当时人想象中的最大值了,可信度绝对比范书和《水经注》高。
至于曹操是在彭城之战前屠城,还是在彭城之战后屠城,我觉得意义不大,首先“泗水不流”绝对是彭城之战之后,曹操军到下邳的事,而在彭城之战前,谁又能保证曹操不乱杀无辜呢?陈寿在“二伐”末尾,用“所过多所残戮”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前辈评价】
孙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康发祥曰:承祚《魏志》每多回护,此言“多所残戮”,直笔也。
何焯曰:以报仇兴师,实志在并兼,所过杀戮,所以不能定徐。
韩菼曰:兖州甫定,遽行忿兵,几失根本,操之不危,幸矣。

【一伐徐州引发百姓迁徙】
① 范书《陶谦传》:(下邳国)五县城保,无复行迹。——下邳国人口锐减,不光是曹操屠城所威慑,也有战乱导致百姓迁徙的因素。
② 陈志《刘繇传》: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笮)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下邳相笮融率众迁徙广陵。
后笮融杀广陵郡太守赵昱,据有广陵。
彭城相薛礼屯兵扬州丹阳郡秣陵,笮融又从广陵郡渡江至丹阳郡秣陵,与薛礼汇合。两人依附扬州刺史刘繇,对抗袁术。

【结论】
① 曹操一伐徐州时,破坏力惊人,造成彭城国、下邳国人口骤减(屠杀及迁徙)。
② 一伐时,陶谦据守郯县,郯县以东以北影响相对较小;二伐时,曹操从泰山郡入琅邪国,之前未遭受战乱的地方终未幸免。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6:00 +0800 CST  
2.6陶谦逝世时间考
史料中记载陶谦死亡时间的有:
A.陈志《武帝纪》:(兴平元年)陶谦死,刘备代之。
B.陈志及范书《陶谦传》:是岁(兴平元年),谦病死。
C.袁纪:(兴平二年)是夏,陶谦病死。


按照一份帝纪,两份本传都认定陶谦死在兴平元年(曹操撤退之后),只有袁纪说是兴平二年夏。按史料从众的原则,兴平元年的可能性高。
但证明兴平二年的史料仍然存在:
D.陈志《荀彧传》:(兴平)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
这段文字,旨在交代兴平二年夏,曹操对讨伐吕布缺乏信心,而想去取徐州。按《武帝纪》,兴平二年夏,曹操与吕布在巨野县先后打了几场恶战,最终将吕布赶走。吕布“东奔刘备”。问题在这里:此时的刘备是在沛县,还是在徐州?


再看这条史料:
F.陈志《陈群传》: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刘)备,备欲往,(陈)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
似乎可以这么解释当时的局势:兴平二年夏,陶谦死,徐州迎刘备,吕布正好又被赶出兖州,来投刘备。——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当然史料D和F只能做一说,而前辈们的意见都是认可“兴平元年”。


关于史料D,卢弼注:盖谓谦已死,非谓死于二年也。——卢弼认为:《荀彧传》的文字,只是交代当时陶谦已经死亡,并非是此时死亡。


至于史料F,陈景云曰:吕布时据兖州,与曹操相持,何暇分兵规取徐州?及布为操所破,乃东奔备,已在备领徐州之明年。至备与袁术战,术诱布袭取下邳,此又在布奔徐州之后一年。当时群止可料袁术之争徐,不能逆睹吕布之为害也。况备虽名领豫州,不过屯兵小沛,谦既卒而备不领州事,徐州为他人所有,备亦安得有容足之处哉?他日袁、吕相为首尾,协倾徐州,此变生意外,初非始谋不臧,轻举贪得,致贻颠蹶,又何追恨之有?斯实由魏史事后附会虚谈,承祚未及刊削。——陈景云干脆否定了《陈群传》中的这段文字。


在我看来,陈景云说的很有道理。刘备从一个沛县到拥有徐州地盘的军阀,这是质的飞跃,就算刘备不要徐州,别人接收了,刘备会更安全吗?陈群的话根本就是歪理嘛!还至于刘备还会后悔要了徐州?!我看倒是很像史书中为了塑造某些人有先见之明而附会的故事。


再看这段史料:陈志《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曰:(吕)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
我都惊呆了!既然陈群反对刘备领徐州,他干嘛还跟去徐州啊?他既然这么维护刘备,反对吕布,为何刘备被吕布夺了徐州之后,他还能安心跟吕布混?!节操到哪里去了?!看来陈景云说的对,《陈群传》中的那段史料很不靠谱。

【结论】
陶谦死于兴平元年,是史家大多赞同的观点。
再精确一点,陶谦可能是死于兴平元年夏。我猜测袁纪是因为弄错了年份,因为袁纪中这类错误很多,貌似脱文太多引起的。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0 07:49:00 +0800 CST  
@byanka
我不喜欢楼中楼,麻烦,重新开楼。


阙宣起事时间:初平四年六月,——范书献帝纪,没意见吧?
死亡时间:大概在一伐之前。武帝纪、陈志及范书陶谦传都是这个记载顺序。

曹操一伐时间:初平四年秋(7-9月为秋)。


你说时间有吻合可能性吗?


阙宣路线:徐州下邳国起事→兖州泰山郡华县、费县→兖州任城国。——陈志武帝纪。
曹嵩死亡地点:泰山郡境内华县、费县之间,或郡界。——没疑问吧?


你说地点有吻合可能性吗?


——
既然你这么坚持张闿劫财说,我们来看看这条原文:
裴注引韦曜《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闓将骑二百卫送,闓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初平二年曹操在东郡落脚,曹嵩不去投奔儿子。
初平三年,曹操到兖州落脚,曹嵩也不去投奔儿子。
初平四年春,曹操和袁绍打败袁术公孙瓒陶谦联军。
初平四年,琅琊王刘容逝世。曹嵩这会儿才想要去投奔儿子了。
——这是为什么?明摆着,琅琊王这靠山没了,曹嵩在徐州呆不下去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徐州老大是陶谦。


来,上面的史料都是真实存在的,你来解释一下,
1.为何曹嵩不直接去泰山,而是去陶谦的老窝郯县,他要离开徐州,就是为了躲避陶谦,为何还送上门去?
2.陶谦出于什么心态,会好心好意派张闿去护送他回家?
3.曹操都派了应劭去接应,曹嵩都知道这事,他为何还要接受张闿的护送?



你可以把上面三条疑问先给圆满了才能考虑张闿是不是天生的做贼的料。

楼主 没完没了的咸鱼  发布于 2014-07-16 21:33:00 +0800 CST  

楼主:没完没了的咸鱼

字数:11053

发表时间:2014-07-10 15: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7 06:21:55 +0800 CST

评论数:3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