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评论】评《北京折叠》

原帖被百度删了,看来百度只想留着黑《北京折叠》的帖子,容不得我们给《北京折叠》写好评,我还久不信这个邪了,再删我再发。




本文不代表体校官方看法,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但也可以算对吧友观点有那么点代表性。
另外,不要以为《三体》粉都是《北京折叠》黑。



本文将给大家说说《北京折叠》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城市如何折叠,为什么要折叠,了解这个原因,对于大家理解这部作品是非常关键的。


原作中提到,折叠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叫第一、二、三空间。
第一空间居住的都是社会精英,而第二空间是中产阶级,第三空间是贫困人口。
实际上我们应该将这三部分视为城市的三部分组件,而不是三个区域。



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城市像一台机器由很多零件组成,只不过零件是地面和楼房。
一些零件属于第一空间这批,一些零件属于第二空间这批,剩下的属于第三空间这批,也许还有些驱动组件。
第一空间这批零件散布排列成城市布局时,就是社会精英使用城市的时间,有24小时。
这24小时后,第一空间这批部件就折叠起来,移动到城市边缘,处于休眠状态。
第一空间折叠起来存放的时间一共也是24小时,也就是说社会精英起居生活24小时之后进入休眠,把城市使用权让给其他两个阶层用24小时。


其他两个社会阶层,也就是中产阶级和贫困人口,他们使用城市的总时间是24小时,其中中产阶级使用16小时,贫困人口使用8小时。
具体怎么用呢?
中产阶级使用城市的时候,除了精英阶级的城市部件折叠起来存放并休眠之外,贫困人口生活区的那些部件也是折叠起来存放的,他们也在休眠。
等中产阶级使用8小时城市之后,他们的第二空间部件就也折叠起来存放,和第一空间部件一起继续休眠8小时,这期间展开的是第三空间贫民区的部件,也就是贫困人口使用城市生活的时间。


于是,在这个小说里:
精英人群清醒24小时进入休眠一次,然后休眠24小时后被唤醒。
中产阶级清醒16小时后进入休眠一次,休眠32小时再被唤醒。
贫民清醒8小时后进入休眠一次,休眠40小时再被唤醒。


精英的生活内容主要是城市管理和享乐。
中产阶级的生活内容主要是受教育和从事生产管理的工作,享乐时间有限。
而贫民的生活主要是工作,工作任务是清理城市垃圾。


看懂这些内容的读者,会带着对这种生活时间规划的不平等的疑问去向小说的后文寻求答案(没看懂的读者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疑问,小说的核心内容将被错过)。


造成这种生活时间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进步导致需要人工去做,或者普通人口能力无法负担的高技术含量工作越来越少,使得大量缺少劳动技能的人口成为社会的负担。
所以,小说里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缩减低技能人口的清醒时间,来节约社会资源。


这并不是出于资源不足的原因导致的结果,而是因为低技能人口确实对于社会失去了价值,而社会会选择一个合理的度来分配生存资源给这些人口。


小说里通过贫困人口代表----主人公老刀在城市折叠时偷渡潜入其他区域,替不同区域的人之间递送信件的故事,来给我们展现上述整个设定。
通过老刀在中产阶级和社会精英阶层的生活时段中的见闻,给我们揭示这种节约社会资源的方案的背后原因:
贫困人口其实是这个社会完全不需要的累赘,社会早就拥有高科技的垃圾清理机器,根本不需要贫困人口清理垃圾,而保留清理垃圾的工作给贫困人口,就是为了让他们从事仅有的力所能及的工作养活自己,而不至于沦为完全要靠其他两个阶层养活的累赘。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单纯是在讲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矛盾,我说你根本没看懂。


其他阶层的人对于贫民的态度并不差,他们很多人也是从贫民阶层爬上去的,对贫民阶层有深厚的情感。
这在老刀的见闻中有大量的体现。


也就是说,虽然贫民阶层在这个社会中从事清理垃圾的工作,但这事情本身体现了社会对这个阶层的关爱。
有些人不觉得这是关爱,那么我告诉你:
我在《变形泰坦》中写过普罗大众被高科技夺走饭碗后的下场是成为被猎杀的对象,以保持社会其余成员的冷酷理性。
你要是觉得《北京折叠》里面贫困人口的境遇凄惨,那我说是因为你没见过更惨的。


你对社会没有用的时候,社会为何要养你?这是个争议已久的老问题。
从社会竞争的角度来说,我们假设现在有北京和纽约两个城市,假如北京从一开始就比纽约发展得好,那么很多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就会流向北京,使之更强,纽约将会一招落后,招招被动。
所以,要想获得最强竞争力,纽约就会选择消灭自己的累赘,无论有什么理由,都不能以未来作为牺牲来保全暂时的【人道主义】,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在未来竞争中纽约完全落败,成为被北京支配的对象,生不如死。
为了未来而选择现在割肉,这就是纯理性的选择,哪怕它是冷酷的。


而《北京折叠》所展现的则是人道主义图景,对社会完全无用的人口,依然被社会尽可能地养活着,而且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被其他社会阶层歧视(我真不知道那些看出老刀被歧视的人,你们是从哪脑补来的,老刀一路都是被优待的)。


能用机器做的工作,没有让机器去做,而是把这些工作用机会来养活社会闲散人口,单纯从一个城市的角度去看,你们也许觉得这对闲散人口不公平,但从全世界竞争角度来说,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关爱,它是以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城市竞争实力为代价的。


我认为,《北京折叠》从相对理性的角度给我们重申了【个人人权】与【社会生存效率】间的矛盾问题,而根本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讽喻社会贫富矛盾】(根本就和这个没有一毛钱关系)。




其次,《北京折叠》的叙事过程设计也非常考究。
城市为什么要折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人物见闻,去让读者思考的,而不是直接写明了告诉读者。
比如说老刀这个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是通过他的见闻写的,其他两个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社会管理者对社会的态度,不同阶层公众对社会的态度,都是在老刀的见闻里写的,没有一个内容是靠画外音填鸭给读者。
我们说,好的科幻一定应该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作者给读者填鸭式洗脑,它应该让读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作者只是给出必要的提示。
这些要求,《北京折叠》都做到了。


这部作品也采用了通过人物见闻交代社会背景信息的手法,而不是一上来就进行信息轰炸,这种小说是需要读者耐心体会才能掌握细节的(就像《三体》一样)。


在这部中篇小说里,作者也很注重各种伏笔设置和前后照应,甚至隐喻和对比。
例如秦天的爱情故事本来表面看来与全局无关,但当我们看到后来依言(秦天的女神)实际上是有妇之夫,而且生活在上流社会,与秦天很难有机会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作者写依言骗秦天,其实是为整个社会【需要使用人力清理垃圾】这个谎言作隐喻,这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依言真的爱秦天,只是两人没机会在一起生活,依言只能通过让老刀传递口信给秦天帮依言撒谎,来继续为秦天保留美好的希望;
社会真的不需要老刀这样的人清理垃圾,但宣传领域却说社会需要这些人,也只是为了让这些人以为自己还对社会有价值。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因为作者是女的,也许喜欢写爱情故事,所以才写了这么一段和全篇无关的内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真实社会也是如此,充满各种善意的谎言,这才是真相。


小说最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并不乐观的结局,老刀依然可能面临失业危机,依然还是贫困人口的一员,那些贫困者还要继续在贫困中挣扎。

但是也展示了希望,老刀捡来的孩子糖糖,终于有了钱去受教育,有可能被脱贫困,拥有更好的人生。
作品开放式的结局,并没有确切地给我们大团圆的满足感,但就如《三体》一样,眼前依然不幸的局面中暗含着未来的希望,这不正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境遇吗?


最后,《北京折叠》的文学功力并不像某些评论说的那么差。


《北京折叠》首先展示了现实感,虽然有人说这可能不未来,不科幻(比如有人说小说里的人传信息还要写小纸条写信,而不是用U盘),我觉得未来的人也未必就完全不用纸,而且用纸也是有理由的,亲笔写的东西作为信息来说更有可信性,这是传递信任的一种最佳方式(有人说过笔迹就是一种信物)。


作者甚至注重人物细节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比如老刀为了去上层社会,特意穿上平时不穿的那套好衣服,比如依言迟迟不肯接过老刀给她的信,体现出各种踌躇和不安,因为她是想说服老刀帮她向秦天说谎。。。
这些片段中,作者选择了不去直接刻画人物内心活动,而是间接展示人物动机。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和感受跃然纸上,例如老刀的想法和看法非常有代入感,极为吻合他这个人物的身份,这显示出了作者对于他这个阶层的人的心态的良好把握。虽然我们可能在很多小说里看到过类似的写法,但能够运用这些心理刻画手法,恰恰说明作者对文字的驾驭比较成熟。
我看到有人说《北京折叠》作者的文笔也没比谁谁谁高到哪里去,因为很多作品都能达到这种文字驾驭力。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其实真就没有更高的驾驭层次存在,这个已经封顶了,你想要更高的,不可能有,比这些写法更神奇的文学创作手段,还没人发明出来,你想要也不可能有(我自己也研究写作,什么欲扬先抑、差异类比、洗脑颠覆。。。各种高端写法说来说去就这么些种,谁也搞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前人搞出来的花样也早被我们用滥了)。


有人说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太符号化,没个性。
于是我就笑了。
老刀这个人物,乃至于小说里任何一个出场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为了展示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他们体现的是鲜明的阶层属性,而不是一个人物个性,这事为小说核心服务的。
这小说又不是英雄传,非得给你刻画个满嘴脏话没事耍混,关键时刻比谁都正经的理想化的英雄人物。
如果为了展示社会现象的小说里突出描写人物个性,那我觉得作者才是吃错药了。


当有人诟病《北京折叠》的人物太符号化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有人同样诟病《三体》,我说你们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叫人物描写,真正有代入感的人物是具有某种社会阶层特质的,你只要有社会经验,一看就知道作者写的对,确实是这个人群的典型的人的特征,能写好这些,说明作者有相当人生阅历和对人群本质的理解。
而那些所谓的人物个性,比如经常耍什么脾气,摆什么脸色,穿什么内裤,说什么方言,打了几个耳洞,有什么口头禅,讲话语气嗲不嗲,脚丫子臭不臭,那都是给没社会经验的小屁孩看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质?你问他懂什么叫社会吗?




写了这么多很多人都烦的不行了。
最后我想说,《北京折叠》在很多方面其实与《三体》很像,能接受《三体》的读者,只要你肯用心看,我相信你也能接受《北京折叠》。


至于很多人争议那个什么雨果奖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北京折叠》真的不错,但我还是坚持相信,不太可能有很多外国读者能真的看懂这部作品,我还是怀疑他们眼中的《北京折叠》是黑中国的,因为大部分国内读者看原版都会有这个错觉,我就不信老外智商和语文能力普遍比我们高。

楼主 厉风  发布于 2016-08-29 23:22:00 +0800 CST  
2楼自占

楼主 厉风  发布于 2016-08-29 23:22:00 +0800 CST  

楼主:厉风

字数:4277

发表时间:2016-08-30 07: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5 06:56:16 +0800 CST

评论数:26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