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考古学》

草言

知识考古学是一部伟大的人类思想创著,它不同于之前所有的知识体系,是在这些所有的知识体系上构建出来的知识的新镜像体系。若拿知识考古学这本书和人类既有的知识宝藏相比较,好比是一个尘封多年的敦煌莫高窟与一位探险家的足迹,知识考古学仅仅是足迹,而不包括任何宝藏。同样,敦煌莫高窟仅仅是宝藏,而不包括任何足迹。然而,只有宝藏+足迹,才有知识考古,也才会诞生知识考古学。离了宝藏,算不上考古;离了足迹,算不上知识。就翻译技巧来说,翻译师一没原型知识,二没考古经验,这算哪门子翻译?这且不说,单就翻译出来的作品看,虽各有特色,但必看的还是它与原著之间的“思想颇度”。思想颇度是我的新概念词条。给个定义,思想颇度是翻译师在原著(作家的母语作品)和译著(作家的非母语作品或他人的译作)之间给出的,针对一个既定的标准化定义所形成的思想落差的程度。思想颇度可以量化,但我没有来得及量化,没能给出公式。



第一章 书名对比

《知识考古学》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作品。我接触了两份译本,一份是大陆三联版的,一份是海峡麦田版的,正好可以作为两份标尺,来测量从大陆到海峡的知识本身的距离,即同样一个法文词汇,大陆版本对这个词汇的理解重心与海峡版本的重心之间的心理差距,即思想颇度。

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是书名,其次是知识,最后是考。福柯先生最纠结的是字的物化对应,今天我以“考”为例,给大家谈谈福柯先生的“纠结之处”。



一、书名

大陆三联版:《知识考古学》

海峡麦田版:《知识的考掘》



二、知识

这两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汇“知识”,这个“知识”作为一个原型词汇,两个版的理解重心是不是一致呢?换句话说,大陆版的“知识”是不是和海峡版的“知识”对等?这个问题留给后人去判定。我觉得可以把“知识”作为一个标准化的特征词进行量化,给出思想颇度的公式。



三、考

1.书名

同样是《知识某某某》,大陆版归为“考古学”,海峡版归为“一个动作”,很显然,大陆版的书名要比海峡版的更具有广泛意义和普遍意义,单就书名“学”字来说,大陆版在体现该书“知识再生术”思想方面略胜一筹。

2.工具

同样是学术工具,大陆版归为“考古”,海峡版归为“一次发现”,很显然,大陆版的“工具”方法论要比海峡版的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单就一个“古”字来说,大陆版在体现福柯“知识再造工具”规则方面略胜一筹。

3.论

同样是学术观点的碰撞,大陆版把福柯作品归为“考古学”,等于是把福柯先生的论著本身(知识范畴)置于它的学术领域之内(考古学的新类)了,已然脱离实践而纯粹地上升到知识的最高领域(它可作为一切考古学的基础,是独立的智慧类的思维科学——知识考古学);海峡版归为“知识的”,等于是把福柯先生的论著本身视为一个工具(他山之石),来勘探新的知识矿藏(传统考古工作),仍未脱离实践范畴。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实际上,在《知识考古学》面世之前的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的知识体系能明确表明其包含它本身,而《知识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向世人宣告了“研究自己的学问”的存在。对福柯先生而言,自己是谁?它是《词与物》的高级形式。若不能领悟《词与物》的思想,就无法彻底领悟《知识考古学》的思想。就《知识考古学》的翻译成品而言,文章若不提及《词与物》及其思想的层次性,则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译本。

楼主 知识考古者  发布于 2017-09-05 21:30:44 +0800 CST  

楼主:知识考古者

字数:1342

发表时间:2017-09-06 05:30:4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07 08:51:35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