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

我在网友关于內山完造的文章中跟了几天的贴,专门談鲁迅的,发了第一部分。为免喧宾夺主,我听从投入先生的提议,从第二部份开始另起炉灶。




二、鲁迅的思想

一般认为鲁迅憎恨旧世界﹙包括封建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响往新社会、新思想,并且致力于新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更将鲁迅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说他的骨头最硬,没有一点奴颜鄙膝。把他说成是近代的“文圣”。解放以后,鲁迅被封为中国的高尔基,最坚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到了文化大革命,鲁迅成为古今唯一不被清算的文人。但是,鲁迅的思想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

清末积弱,汉族人民为了推翻满清统治,不择手段,当年什么思想、什么主义都可以拿来当武器。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无政府主义的极端自由,通通都涌入中国。孙中山选择资本主义,陈独秀选择社会主义,而大量的汉族精英,在没有了真命天子的年代,多数人都无所适从,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便应运而生,鲁迅思想也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回顾历史或看当今世界,任何强势的政治集团一旦倒台,社会便随即混乱,衍生出来的基本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大乱之后再由新的强人达成大治。中国的历史轮迴,大致都是这个规律。

鲁迅的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令他一辈子同权威对抗,也一辈子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他总是以我为中心,表现出来的就是孤傲与反叛。在行为上,他处处表现出与旧世界决裂的样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他认为打开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每一页都写滿了血淋淋的“吃人”二字。这种虚无主义,竟然鼓动了无数青年。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6 04:57:00 +0800 CST  
受教了,发完之后再修改。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6 07:42:42 +0800 CST  
不过,周树人太半生都承认政府。先是袁世凯当大总统时他在教育部为官,一直做到段执政才全心教书。此后中国南北有很多政府,他反对北方政府便跑到南方,反对南方之后便跑到上海,别以为他到了上海便不承认政府,因为第二年他便拿了国民政府的津贴,替国民政府议事,总共拿了四年。
为何又说他无政府主义呢?因为他占着茅坑,却时时嫌茅坑臭,拿了政府的钱又视政府如无物,既享受公共资源,又不接受规则,这就是无政府主义。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6 08:07:13 +0800 CST  
我开头已经讲清楚,我的资料全部出自国内的书籍或媒体,多数资料都属一己之见,有正有反。我是业余评论,当然是泛泛而谈,试问天涯有多少名家和专业人士?我总比那些顶或赞用功一些吧。浮生先生算是认真,但却认真到从我泛泛的文章里与我谈哲学。主义这东西近几十年已经不是哲学了,都成了人民大众的口头禅,如动不动就说人家复辟资本主义,不请假离开岗位就是自由主义,男人刚性-点就是大男人主义。我题目不是讲鲁迅思想吗?主义也只是泛泛而谈。
敬请朋友还是继续看下文吧。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6 23:52:25 +0800 CST  
石中火把体制搞混,不可把政府和国家混为-谈,爱国者不能反国家但可以反政府。如今绝大多国家都有反对派,是不同政府合作的。中国古老的政治思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若不喜欢这个政府你就不要在这个政府任职,可以进议会同政府抬扛,甚至可以骂街捽茶杯。但是不可以既参加体制又反对体制,建议和批评都可以,但不能反对,要反对就上井岗山。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7 00:10:13 +0800 CST  
接上正文

然而,鲁迅出生于乱世,又因祖父科考舞弊而获罪,为救祖父,只好变卖家产。父亲患病,还要靠典当衣物来解决医药费问题。鲁迅小小年纪,便要承担大人的责任,行走于借债或典当之间,受尽上层社会的白眼和歧视,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对制度不滿,对社会不满,对周遭事物不滿,也造就了一辈子“酷”的性格和形象,几乎每一个年代的前卫青年,都喜欢这种形象。

看鲁迅的年谱,他在毎个单位都呆不长。回国两年,换了三个单位,民国不久就去了教育部,他在教育部比较清闲,有时间写作和做学问,教育部是他事业的起点。历史书都说他是“五.四运动” 的旗手,我一直很纳闷,怎么查也查不到他的踪迹。几年前,北大教授陈平原组织学生复制过一次“五.四运动”,游行队伍也拉到天安门,很多活动细节都复原了,就是没有提到鲁迅的作用。当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过文章,但影响远不如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后来由于政治原因,鲁迅被搬上了神坛,这才把辉煌的国史与他扯上关系。

鲁迅的思想是敏锐的,他看到“五四运动”的领袖一个个都靠学运成了政治明星,而他在教育部只是个“部员”,虽然几篇白话小说让他有点名气,但无法面对公众,于是设法到青年学生中间,可惜北大国文系主任勉强给他安排了个“兼职讲师”,“兼职”显然还没离开原来的岗位。后来又兼到“女师”,在“女师”讲课算是他教学生涯最长的日子。他刚到“女师”时,其打扮有如《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头发条条竖起,全身上下的衣服针滿了补丁,此时他的月薪已超过二百个大洋﹙毛泽东当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才八个大洋﹚。四十多岁还扮“愤青”,还充“寒士”,就是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在“女师”鼓动学潮,矛头直指他的顶头上司教育部长章士钊,又要赶走“女师”校长杨荫榆,为当局所不容,只好离开北京。对于鲁迅离开北京,还有另外版本,就是同二弟周作人闹了大矛盾,这个矛盾的内情外界一无所知,但兄弟二人却仇深似海,至死不再往来。后来周作人当了汉奸,有人就把责任推到他那日本妻子的身上,说这个日本婆娘在老公面前告了黒状,挑拨他们兄弟关系,这种挑拨既不因房产也不因钱财,因什么呢?越描越黒。

鲁迅到厦门、广州,虽然当上了教授,但根底不够和门户之见仍然让他耿耿于怀,心虛的人都喜欢表现自己,所以每到一处必作报告,长篇大论,针贬时弊,一定要令当局不高兴他才愉快。他到厦门和广州每地都不足一个学期,但后世都说他在这两地传播了很多新文化新思想。

尽管鲁迅才气纵横,终因他的学历和文凭不完备,而京师又人才济济,令他不能在北京当教授,这才是他离开北京的主要原因。他把上述客观的不足,视作别人对他的排挤,从而加深了对主流社会的不滿。后来他离开了教育界,我认为原因也是他并非科班出身,又没有专业定位,他提倡过“世界语”,广州的 “世界语”协会就请他作报告,他在日本学过一点医学,广州的医学会就请他去座谈。他教国文,从北大教到中大都是原来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而且一再被人认为抄袭,这种态势,要在教育界、学术界出人头地实在非常困难。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7 00:22:32 +0800 CST  
接正文


鲁迅从广州到上海,以写文章为职业,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九年。人们常说,鲁迅从封建主义的阵营,投身到民主革命的阵营,最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什么鲁迅身后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地位呢?我想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获得了成功,而他当年又曾在左派阵营押过宝,最重要的是毛泽东主席对他有过至高无上的评价。

鲁迅在上海九年,在中国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他痛骂帝国主义、骂军阀、 骂反动派;他帮助共产党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培养了一批左派文化干部,也带死了一批左联作家;他在文章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树立了爱国主义者形象;特别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他还抱病发出贺电,此乃中国人最看重的“患难见真情”。

鲁迅逝世,正值民族危难存亡之时,当年不但延安需要有一种民族精神来鼓舞斗志,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也需要一个爱国主义的偶像来推动救国救民,鲁迅思想实在是时势造英雄。

然而,鲁迅在上海骂帝国主义、骂军阀、骂反动派,骂了九年,为何帝国主义、军阀和反动派容得了他?这是因为鲁迅骂人有艺术。首先,当年欺负中国的帝国主义众多,瓜分不匀的时候,帝国主义也互相责骂,有时还利用中国的民意来压对手。何况人家都是“民主国家”,就是骂总统也很平常。文人写文章骂帝国主义,老帝们无关痛痒。我们不要忘记,鲁迅骂人的时候,都住进有帝国主义保护的“租界”里头,相当安全。我们细心看看鲁迅的作品,发现他没有骂过日本和日本人。

鲁迅骂军阀也很起劲,不过当年中国的军阀多如牛毛,只要你不指名道姓,军阀自当不知。或有指名道姓的,也多属失势或下野之辈。其实,当年国民党也骂帝国主义、骂军阀和反动派,就象今天的官员个个都骂“贪官”一样,属于一种政治时尚。看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著作,他们个个都说反帝反封建。了解一下近期公开了的蒋介石日记,始知他也是爱国者,他也骂帝国主义、骂军阀、骂反动派。顺便说,鲁迅的文章好象没有骂过蒋介石,没有骂过“四大家族”,也没有骂过青帮头子杜月笙。不但没有骂,鲁迅还拿过四年国民政府的特殊津贴,鲁迅到上海的第二年,即一九二八年,加入了蔡元培领导的一个喝喝茶、抽抽烟的机构,这是蒋介石对“社会贤达”的一种统战。鲁迅领国民党的津贴,每月金额相当于今天人民币一万多元,他一领就领了四年。再顺便说,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直比较正面,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陈独秀的好朋友。国共合作时代,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共产党则提早领导工人暴动,夺上海政权,蔡元培找陈独秀谈,陈独秀坦然说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夺得政权。蔡元培把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告诉了蒋介石,并且主张“清党”。这是鲁迅领国民党津贴的社会背景。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8 00:06:18 +0800 CST  
老投,你的观点我略略接受,但中儒不算深。中国稍为有点文化的人,谁不中点儒,即便周身有剌的周树人其实也满身儒气,口头反孔的很多都唯我独尊。注意啦,唯我独尊是儒的重要思想。
拿欧伯的事在这里说不妥,广州人对欧伯看法有多种,真正认为他是大好人的是少数,憎恨他的人也是少数,多数人是看热闹的,把他当笑谈,拿他来消费。煤体利用欧伯吸引眼球,招来广吿,欧伯无形中创造经济效益。欧伯被媒体扛上舞台,也自呜得意,把本来的见义勇为,推到了反腐专业户,且毫无重点,得罪了很多人,所得罪的未必都是贪官劣富。欧伯的行为其实多少有点文革味,假若世人都象欧伯,社会就乱套了,开始是官不聊生,后来便是民不聊生。正常社会不需要欧伯。别说欧伯,就说在网上任意人肉他人,也会搞出很多乱子,谁没负面东西,东莞政商界有那个健旺的男人没涉过黄?若要人肉很多人都有事。-个社会人人都有点事,大家埋头去揭别人的事,这就不成社会了。
剃人头者人亦剃之,近日海南三亚有所谓厅官半裸抗争,闹得满城风雨,社会几乎一边倒骂城管。城管有错,但人们不知海南三亚有多困难,地方小,经济落后,只靠旅游收入,而大陆却有几十万候鸟云集三亚,这些人不就业不纳税,连基本消费也不多,却占用宝贵的海滩,与游客争地段,乱停乱放,乱横过马路,当地人早就不满了。还说是厅级干部还说媒体人,一把年纪学欧伯,结果也被人剃了头。我同情三亚人。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8 04:32:24 +0800 CST  
言归正传

鲁迅从广州到上海,以写文章为职业,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九年。人们常说,鲁迅从封建主义的阵营,投身到民主革命的阵营,最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什么鲁迅身后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地位呢?我想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获得了成功,而他当年又曾在左派阵营押过宝,最重要的是毛泽东主席对他有过至高无上的评价。

鲁迅在上海九年,他常常痛骂帝国主义、骂军阀、 骂反动派;他组织过左翼作家联盟,培养了一批左派文化干部,也带死了一批左联作家;他在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树立了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形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他还抱病发出贺电,此乃中国人最看重的“患难见真情”。

鲁迅逝世,正值民族危难存亡之时,当年不但延安需要有一种民族精神来鼓舞斗志,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也需要一个爱国主义的偶像来推动救国救民,鲁迅思想实在是时势造英雄。

然而,鲁迅在上海骂帝国主义、骂军阀、骂反动派,骂了九年,为何帝国主义、军阀和反动派容得了他?这是因为鲁迅骂人有艺术。首先,当年欺负中国的帝国主义众多,瓜分不匀的时候,帝国主义也互相责骂,有时还利用中国的民意来压对手。何况人家都是“民主国家”,就是骂总统也很平常。文人写文章骂帝国主义,老帝们无关痛痒。我们不要忘记,鲁迅骂人的时候,都住进有帝国主义保护的“租界”里头,相当安全。我们细心看看鲁迅的作品,发现他没有骂过日本和日本人。

鲁迅骂军阀也很起劲,不过当年中国的军阀多如牛毛,只要你不指名道姓,军阀自当不知。或有指名道姓的,也多属失势或下野之辈。其实,当年国民党也骂帝国主义、骂军阀和反动派,就象今天的官员个个都骂“贪官”一样,属于一种政治时尚。看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著作,他们个个都说反帝反封建。了解一下近期公开了的蒋介石日记,始知他也骂帝国主义、骂军阀、骂反动派。顺便说,鲁迅的文章好象没有骂过蒋介石,没有骂过“四大家族”,也没有骂过青帮头子杜月笙。不但没有骂,鲁迅还拿过四年国民政府的特殊津贴,鲁迅到上海的第二年,即一九二八年,加入了蔡元培领导的一个喝喝茶、抽抽烟的机构,这是蒋介石对“社会贤达”的一种统战。鲁迅领国民党的津贴,每月金额相当于今天一个厅官的收入,他一领就领了四年。再顺便说,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直比较正面,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陈独秀的好朋友。国共合作时代,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共产党则提早领导工人暴动,夺上海政权,蔡元培找陈独秀谈,陈独秀坦然说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夺得政权。蔡元培把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告诉了蒋介石,并且主张“清党”。这是鲁迅领国民党津贴的社会背景。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8 12:31:35 +0800 CST  
至石中火
鲁迅不是革命者我好象是第一回领教。纵观周树人一生言行,都是致力推翻五千年的旧世界的,他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常常一语抵千军。所以中国共产党从来都认为他是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红军长征到陝北,他老人家抱病祝贺,以革命军为同志,能说他不革命吗?只是他表面革命而城府很深,我理解他祝贺红军的出发点是很大可能是烧冷灶,因不是通电而是私人电文,无须政治成本。至于上井岗山,上山者不一定弄刀弄枪,也不一定象朱毛那样指挥队伍,瞿秋白就从来未弄过刀枪,他的主张都表现在语言文字,他也上了井岗山呀。
关于国家与政府,对中华民族来说,国家有时是天下,有时是偏安一角占地为王的地盘。政府则是管理这些大地盘小地盘的执政机构。中国皇朝时代国家与政府分不开,近来热播的电视剧瑯琊榜说的是江南大梁国的地盘,这不是天下,它周围还有很多国。大梁的皇帝就是政府,它的职能当然也有经济教育治安等等,也有所谓公人,这些人当然要为社会服务,但先决条件是为皇帝这个利益集团,否则打天下就没有意义了。民国时代,虽有民字当头,张作霖阎锡山陈济棠等人的政府都有所谓公职人员,但他们为民办事的前题是为张阎陈各人的利益集团办事,否则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因此,我们不可用当今世界潮流政治理想来说三十年代的人和事,也不可以今天提倡执政为民的理念去套二三十年代的公职人员。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19 02:25:31 +0800 CST  
鲁迅组织和领导左翼作家联盟,但也大搞文坛帮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三十年代中的文艺路线大论战。当时中国人民都希望团结抗日,文艺界有人提出打破意识形态,推动统一战线,提倡“国防文学”,但鲁迅坚决反对。“国防文学”那一派推出一个戏剧《赛金花》,反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故事。主人公赛金花年轻时,曾经是大清帝国驻法、徳、俄三国公使的夫人,长驻德国多年,懂点德语和英语。在国难当头之时,赛金花便利用认识一些徳国名人,又懂外语的条件,以民间使者的身份,劝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徳国人﹚不要杀人放火,还担当了八国联军与清政府之间的联络。怎么说赛金花也是个有功于国家的人,却被鲁迅借批“国防文学”而大骂了一通,说“曾经和德国将军瓦德西睡过一段日子的赛金花,也被奉为护国九天娘娘了……”国难当头,连皇帝和大臣都逃跑了,很多堂堂七尺的男子汉也躲了起来,一个风尘女子能站出来为京城百姓解困,减少伤亡和损失,作用应该是正面的。可是,鲁迅到了晚年,除了“愤青”思维,还滿脑子封建士大夫的情怀。这也属于鲁迅思想。

推崇鲁迅思想,除了上边讲过的“反帝反封”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民性”,其中“橫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日” 最为经典。当年老师告诉我,“千夫指”,就是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孺子牛”就是人民大众。我想,当年的政治人物无论左中右,又有谁在口头或笔墨上不认同呢?

尽管有不少人对鲁迅的思想提出过种种异议,但与他共呜或崇拜者仍然很多,这里有一个深层次的民族弱点以及人性的劣根。

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都有极高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生来就为了做官,但官场的道路却相当窄小,能挤上去的只有少数人,然而多数读书人都以“儒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因此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晚清小说《儒林外史》道尽了中国读书人的种种失落、苦况或不公。当社会转型或变革的时候,总有一些激愤之士要站出来提诉求、呜不平,说出了众多读书人“怀才不遇”的心声。鲁迅迎合了万千知识分子的心理,因而得到各个时代失落者的共鸣,因读“鲁迅”而激发了意志。然而有意志未必能成功,屡战屡败就会形成广泛的浮燥和不满情绪,继而发展成为不稳定因素。这是鲁迅思想消极的一面。

一些达官贵人也会在某个时段喜欢鲁迅。上海是国际大都会,最繁华的地段都成了外国租界,“下野”政客、落难贵族都跑到这十里洋场。不少人也对时局和当权者不滿,而鲁迅骂权威、骂当局,便常常被一些过时权贵视作“仗义执言”。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20 00:21:31 +0800 CST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政者还大力提倡鲁迅精神,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领导人对鲁迅有极高的评价,而更重要的是自延安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象汉朝士大夫“独尊儒术”那样独尊了鲁迅,几十年来都用鲁迅的思想言论来判定文坛的是非。因此,鲁迅不但是个人,而且是个神,更是一枝用来敲打异己的“文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鲁迅还是一种学问,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都研究鲁迅,拿鲁迅当饭碗,全中国有数之不尽的鲁迅研究所和鲁迅研究室,不断的往鲁迅脸上贴金,连鲁迅在日记中提到大便的颜色也研究来研究去。所以,鲁迅的地位稳如盘石。历史上反对过鲁迅或有过不同意见的人都一辈子倒霉。即使是“左联”的中坚,曾经高举过鲁迅大旗的周扬和田汉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就因三十年代被鲁迅骂过一回“四条汉子”而罪加一等。
虽然鲁迅的地位坚如盘石,但他的信徒很多都倒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高举鲁迅大旗的胡风就摔了大跟斗。胡风是谁?胡风是鲁迅的大弟子,在众多门徒当中胡风得到鲁迅的评价最高,而且从来未受过鲁迅的公开批评。胡风也自以为是,从延安到新中国,都高举鲁迅的神牌。在胡风还未从政治对抗党,而只是在文艺理论上同主流意见有些分歧时,便被打成“反革命集团”。

鲁迅的精神通常都是杀敌八千自损八万的,我实在不明白新中国还要利用鲁迅这把既损人又害己的双刃剑。

鲁迅的思想与精神助燃过历次政治运动。反胡风运动前面已经说过。到了一九五七年中国共产党整风,不少知识分子遵从鲁迅的犯上精神,对领导“横眉冷对”,使整风运动变成反右运动,很多初出茅庐的知识青年被打成右派分子。后来当上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长的一精英,都是在那个年代因年青气盛摔的跟斗。我有高中同学热爱写杂文,喜用“匕首与投枪”的文风写日记,还故作老成去批评社会,被人揭发写“反动日记”,十七岁就被抓去坐牢。鲁迅思想还催生和助长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千千万万的造反青年用“匕首与投枪”写大字报,指向刘少奇和各级“牛鬼蛇神”,搞乱了国家、搞乱了社会,令人民大众都捲入斗争的漩渦,令人与人失去互信,祸害了几代中国人,文化革命的种种祸害都离不开鲁迅思想推波助澜。这对红色政权来说是杀敌八千自损八万的买卖。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21 03:14:38 +0800 CST  
怎么搞的石中兄?你肯定没有经过文革。当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唯一受到保护的只有鲁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出版毛主席著作,就只有鲁迅的书能够出版,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携带,官方还专门编了很多鲁迅著作的单行本,这是战斗的需要呀。不少群众组织还有针对性地编了鲁迅语录,虽不是官方出版,但鲁迅语录很行时,只是不同组织编的内容不同就是了。不管谁编的,都是战斗的檄文,冲鋒的号角。事隔几十年记不起那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号召青年,要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多悲壮啊!红卫兵造反派就临危不惧了,勇猛冲击刘邓陶及其它走资派。
文革中,凡与鲁迅有过节的人都大难临头。中山大学有位副校长叫冯乃超,八级干部老延安,三十年代的左联,就因说过鲁迅用濛胧的醉眼看世界,让造反派翻查旧账而被打倒。
也有青年学生不信邪,从复旦大学抄来鲁迅未发表的诗抄,其中有句打油诗云,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看她时又没有汽车。酸溜溜,不知老先生是否反讽,但同学看后都揍腹大笑。过后一打三反运动,传抄者被定性为抵毁鲁迅,要企波台受批判。
总之,文革的武器除毛泽东思想就是鲁迅思想。毛主席说,我和鲁迅是相通的。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21 12:45:10 +0800 CST  
@穗南山客 2015-12-21 03:14:38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政者还大力提倡鲁迅精神,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领导人对鲁迅有极高的评价,而更重要的是自延安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象汉朝士大夫“独尊儒术”那样独尊了鲁迅,几十年来都用鲁迅的思想言论来判定文坛的是非。因此,鲁迅不但是个人,而且是个神,更是一枝用来敲打异己的“文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鲁迅还是一种学问,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都研究鲁迅,拿鲁迅当饭碗,全中国有数之不尽的鲁迅研究所和鲁迅研究室......
-----------------------------
@草桥关 2015-12-21 09:34:21
赞!!
-----------------------------
草桥兄很久不见了,谢你一向的抬举。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21 13:36:58 +0800 CST  
三、鲁迅的家庭及其它

开头我说到鲁迅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但到少年时代便破落了。直到四十多岁才见他隐隐约约地组织了一个新家庭,新家庭的女主人是他的学生许广平。鲁迅的形象总是长袍一袭,滿头怒发,嘴上一道浓胡,面目相当冷峻。我年轻时很难想象鲁迅也会谈情,当年时兴“革命伴侶”,我就以为许广平和鲁迅的结合只是反帝反封意气相投而已。既已结合,又很难想象一个年老体弱而又不修边幅的男人,可以同一个妙龄女子卿卿我我。后来才认识到,我们接受的教育太过正规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一回事。鲁迅逝世时,妻少子幼,许广平虽然守着鲁迅的精神充滿光环,但也难掩生活的遗憾。所以,我感情上仍然希望,在鲁迅身边站着的,应该是一个温良谦厚的中年女人。
后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鲁迅早就有一个年岁相仿的女人在他身边,这个女人就是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普通的中国人知道朱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那时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连革命领袖的内部亊情都有人说出来,鲁迅的隐私也就陆续的曝光了。其中一件就是鲁迅有两个老婆。鲁迅是个提倡妇女解放、反对封建主义的先锋呀!他天天骂旧社会“人吃人”,写过《祥林嫂》,然而他又搞了重婚或者“包二奶”。说鲁迅“包二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但他确实同时拥有两个老婆。当然,中国男人有两个老婆并不稀奇,名人如孙中山、蒋介石和郭沬若都是如此,但他们捡得起来也放得下,没有象过去封建人物那样享齐人之福。蒋介石与宋美玲结婚时,就曾在上海登报与蒋经国的母亲脱离关系。

鲁迅的学生们都说鲁迅同朱安结合是“难违母命”,与许广平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爱情”?千百年来谁也说不准,这是很主观的东西。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父母之命”爱情观,繁衍了亿万子孙,造就了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实在不能对“父母之命”一概否定。当年周家虽败,仍属望族,鲁迅是个留洋青年,他的母亲断不会替他找个太低层次的女子,不然,心比天高的鲁迅也不会同朱安“洞房花烛”。不管鲁迅同朱安的真情实感如何,他开始时应该还是接受的,否则“大先生”也不会把她从南方带到北方。鲁迅在认识许广平之前,已同朱安有十多年的夫妻情份,干吗人到中年才去“反封建”呢?我可以容忍世上很多男人花心,因为他们都是些柴米油盐的凡人,但鲁迅却是个“反封建”的旗手呀!家里还藏着个“祥林嫂”,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说到鲁迅的婚姻,让我想到另一位名人,那就是胡适。胡适早年留学美国,学贯中西,西装革履,风流倜傥。如此西化了的人也遵从母命,娶了一个没文化的乡下姑娘,这个姑娘叫做江冬秀。胡适二十多岁便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年纪轻轻就名滿京华,多少大家闺秀、靓丽的女生都仰慕他,但胡适始终与江冬秀生儿育女,白头到老。据当年北大学生领袖、后来几乎与胡适齐名的傅斯年回忆说,学生们见过“师母”以后,对胡适倍加敬重,因为胡适能与“糟糠之妻”相敬如宾。

胡适当过大学校长,当过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当过台湾最高的文化官员,而江冬秀都一直跟着他。胡适夫妇虽说不上是琴瑟和鸣,但总可以说是夫唱妇隨吧。我从纪录电影知道胡适晩年在台湾逝世,又见到年迈的江冬秀捶胸顿足,哭得死去活来,可见胡适夫妇几十年感情深厚。胡适和鲁迅可比之处并不多,但遵从母命娶了“糟糠之妻”的情况极为相近,看二人的处理手法和生活态度,足见品格高下。

回头再说鲁迅,鲁迅并不离婚也不休妻,而是将原配留在北京侍候周家的老太太。鲁迅和许广平定居上海以后,北京的原配就象一位不拿工钱的保姆去尽周家媳妇的责任。后来有人写文章,说鲁迅死后,许广平曾经给朱安寄过生活费,说是仁义。可是,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朱安晚年生活拮据,由二弟周作人供养过一段时期,后因周作人当汉奸,家族中也知名声不好,朱安不想再让他照顾,于是听别人建议打算把鲁迅一些藏书及手稿什么的卖给学校图书舘收藏,此议一出,惊动了文化界,许广平从外地来信,说鲁迅的遗物应该好好保护云云,又派人到北平劝阻。对此,朱安女士作出了一生中少有的抗争,她愤愤不平地说,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何曾有人保护!我想朱安女士放消息要卖文稿,也许是一种抗争姿态。其实,周家烂船也有三斤钉,不说鲁迅的文稿和版税,光是北京那间大屋以及后来鲁迅另找的住处就很值銭,朱安女士完全可以靠周家的房产维持生计。

从鲁迅的出生到成长再到为人,再到行为性格,几乎没有多少可以作为中国人的楷模。中华民族的各个朝代,主流社会都希望社会稳定,而考老先生却唯恐天下不乱。所以才有毛泽东后来说鲁迅要么不出声,要么去坐牢这样的话。如今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更不能继承“横眉冷对”了,我们的政治生活也不能用“匕首与投枪”。我们应该认真地同“鲁迅”说声再见。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22 07:39:39 +0800 CST  
石中兄,我当然知道胡适老婆曾以杀子相要协,但更知道胡对友人说娶了这个老婆他赚了,而且不是说一次。相信你我对美人都会有非分之想,问题是能否坚守底线。


既然争论不休,还是再把老先生的底亮一亮吧。

一、鲁迅的来历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一个姓周的官僚地主家庭,名叫周树人,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周氏三兄弟都是中国的顶級名人。

周树人的祖父得过功名,当过官。在晚清“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的时代,他的父辈、祖辈如果能安份守成,周家可以让几代人过上安稳的日子。但是,他的祖父不安份,想通过科场舞弊让家族更上一层楼。有人回忆过这段历史:某年乡试,周树人的父亲应考,当过官的祖父想让儿子一举成名,联同乡族中一些有子弟应考的富户,筹集了一万両白银收买考官,终因事机不密而被人告发,犯了死罪。为了挽救生命,周家只好变卖田产再次收买上官,使其祖父得以免死,但仍判了重罪入大牢。周树人的父亲受此严重惊嚇,忧郁成疾,不久便死了。一件科场弊案,使得周家家破人亡,显赫的家族一落千丈。鲁迅早期的一些作品,曾经说到少年时代替父亲筹钱买药,经常出入档铺,受尽世人歧视和白眼。我中学时代读到这些文章,曾痛恨封建社会世态炎凉,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祖父“买官卖官”,不然也不会这样义愤。如今看来,家破人亡值得同情,但也是咎由自取。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也一样要受法律制裁。

中国的破落弟子通常有两种状况,多数都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贵轮流转的规律沦落为穷人。但是,也有些落泊弟子志比天高,经过艰苦磨难之后,腾升得更高,如瞿秋白、邹韬奋就是例子。周家破落,被人看不起,激发了周家三兄弟的斗志,后来各人都有大成就,这是他们那位功于心计的祖父想不到的。

晚清末期,朝廷实行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新学,年轻人不能再靠读圣贤书考取功名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鼓吹过的“读书无用论”,在清末那个年代也曾发生过,因而当年很多官绅和读书人都转向办实业。年轻的周树人第一份工作是学习开煤矿,老二周作人则报考“水师学堂”﹙海军学校﹚。后来周树人觉得当年在矿上挖出来的煤还不够用来开动挖煤的机器,而富家子弟当海军也实在吃不消。于是,老大、老二只好放弃原先的理想,回过头来再读书。中国兴办学堂谈何容易,教材、师资、设备和教学管理都很不完备,在新办的学堂里也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此时,国内出现了一股出国留学的风潮,当年出国留学并不是“寒士”的所为,只有富家子弟才有条件。留学生可以去西洋也可以去东洋,政府许诺,读书人一旦学成归来,都会委以重任。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一百多年来不断向西方寻找真理,但是西方同我们相隔万里,语言文字及礼教都不相同,因此留学西洋的人很少。当年中国人知道日本搞了“明治维新”,国家已经“开化”,尽管日本的知识学问并不正宗,但胜在“同文同种”,又靠近国门,所以很多人为学习西方而东渡日本。

有人说当年去日本留学,最容易上手的有两门,一是学文,二是学军。中国很多军阀都出自日本的士官学校。而文科,因为“同文同种”,比较容易上手。千百年来中国的“文”都比日本先进,到日本学“文”,与其说学,不如说是去鍍金。周树人到日本却选择了学医,但他对于西学特别是西医并无基础,西医要学习数理化,而且教学语言都要用拉丁文或英语,任何急功近利都无法入门。周树人学医,难度非常之大,如果要把数理化和外文从头学起,也许学到滿头白发也未必能当个好医生。后来周树人弃医从文,说是当医生只能救人的躯体,他要用思想去挽救大众的灵魂,他成名后的这种解释,实在是为转行找来的一个漂亮台阶。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周树人这种思想不够真实,因为以他只懂“子曰”、“诗云”而去学医,实际上很难成功。世间很多大政治家都是学医出身,如孙中山便是一边学医一边济世的,学会了当医生,为何就沒有济世的思想?说不通的。况且,他学文也不是学日本的文,而是师从章太炎,学国学大可不必留日。
楼主 穗南山客  发布于 2015-12-22 13:12:18 +0800 CST  

楼主:穗南山客

字数:10509

发表时间:2015-12-16 12: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1 12:28:26 +0800 CST

评论数:1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