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旧帖,不知发过没有。无聊就发一发。

环敦煌是戈壁,四眺苍黄,只有城区和莫高窟周围才有一圈绿痕。狂风卷地沙石扬天,差不多成了唯一的自然活动和常见景象。

无法想象,飞天翱翔的天地,会这样荒漠,华美画壁勾画的世界,是如此枯燥,我绝不相信。应是土地华滋,水木清华,叠翠重幛连天接地,否则,敦何为大,煌何言盛?青山绿水绕城廊,有无数烟树人家、有歌榭楼台,更有炊烟与茅舍。莫高窟就在敦煌翠色最深处,深得像口井。梵音和檀香,伴着日出日落,随着云聚云散;憧憬和梦想,宣嚣和欲望,一一照彻洞穴,映影在面面岩壁,凝成幅幅华美的画卷。看时光的动与静、长与短,看人世的生死与轮回、永恒与刹那。一切赞美都不无过,但语言却显苍白无力。这才是心中的敦煌,人们怎会选择一个荒凉地方,铺张激情和想象,刻画信仰和梦想,书写期盼和心愿呢?

不论从哪座城市出发,都极之遥远,不论从哪个方位进入,都是黄沙茫茫黄入天,像走进天之涯,地之角。敦煌在戈壁深外,莫高在戈壁更深处。水已断流,平林已芜,几行苍老的白杨,勉强抵拦着岁月和风沙的侵蚀。若非人力,恐怕就连这些白杨也终会枯死。“千创百孔”,满身灰土,一面疲惫,像先秦古老夯土堆,孤零零地裸露在茫茫黄沙中便是著名的莫高窟,西风残照,疑是汉家陵阙。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山,偏又是鸣沙山,风吹沙鸣,天雷地动,摄人心魄,是谱写悲壮还是诉说悲凉,没人听得懂。戈壁到底给你怎样的感觉和印象,是震撼、震惊,是雄伟、辽阔,还是是单凋、枯寂,是荒凉、恐惧?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也不是一句好坏可以概括。若从自然环境而论戈壁虽不是沙漠,离沙漠也不远,生命已接近绝迹,这肯定不会好。只有荒凉,只有死亡,只有远古洪荒般的岑寂,似乎和美,和壮丽扯不上关系。然而,黄沙简单铺陈,戈壁的空洞寥廓,无边无际看似是重复、单凋、枯燥、死寂、荒凉,站久了,看久了,却在你心里勾起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战怵像是激动,像是恐惧像兴奋,像侏儒又像巨人,总之似乎从没有这样贴近过自然,接近过真实,仿佛有种声音在隐隐召唤,但你无法把握,让你渴望靠近又害怕靠近。。。。。感受难言,心情复杂,这单调枯燥戈壁滩,隐约有一种素朴的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你震撼壮阔、雄伟,苍茫和浑厚的一面。
极度震撼,刻骨铭心,源自巨大的反差。提起敦煌提起莫高,想到华美的壁画就会想到黄沙戈壁,便觉神秘莫测。龙门石窟,亦艺术之精品,雕塑之杰作,然龙门山欠峥嵘,伊河无激流,雄视古今万代的石刻艺术,缺乏磅礴大气的自然环境与之呼应对称,便如佳作没有好装裱,顿觉减色。佛法讲究修心养性,古人故意把华美和丰盛藏在枯燥贫瘠中,是否也暗合佛法要求的无视形骸直达内心呢。天下名山僧占多,那是后来的事,早期僧侣,重修静心,避世独处,少林达摩师祖,面壁数年,以致壁上留影,固有夸大成份,可证重修,重心,避世的特点。敦煌虽是丝路明珠,实是域外边陲,人烟稀小。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上看到的金光,极可能是海市蜃楼,又或者是心理暗示下的一种错觉,但不管真相如何,这里确实是清修的好去处:戈壁深处,人烟稀少,荒凉寂寥,利于静修;丝路途中,是东西交流的干道,无论向东向西甚至向南向北,都可以辐射到极远处,便于传播交流,于是乐尊和尚留下来,在鸣沙山东岩壁,面向三危山开凿禅室静修。这极可能就是乐尊在莫高窟开禅室静修的原因。丝路名字好听,在古代实际是一条生死路,充满种种危险,常常百人出十人归,来往商人需要神灵保佑,统治者亦企求政权永固,平民百姓想风调雨顺,家人平安,求佛礼佛无疑是现成的办法,于是洞窟就一间接一间出现,最终形成了莫高窟。

极度贫瘠的生存环境,更需要内心的安定;虔诚的精神诉求,亦需要明确的寄托和表达,于是塑像和壁画是极其精美极其华丽极其详尽,亦极富想象。。。。从戈壁走进莫高窟,谁都会被震惊震撼,甚至不敢相信。四百多个洞窟,二千多面壁画,排起来将是连绵几十里,试想想这是什么概念。真不敢相像。莫高窟是佛门圣地,意义和价值只限于佛法及传播历史,这是常发生的极大误解。佛法只是莫高窟众多艺术中最表面或最直接的一方面而已,莫高窟的壁画,真实、直观、详实,记录了一千多年历史,几大王朝,无数时代,各族人民,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无论是建筑,服饰,风俗,现状,历史,山川,生活,以及社会关系,文化艺术特点(包括绘画,塑像,书法,用料,印刷,造纸等等),可以列得很长很长,甚至还可以研究古代矿物的来源,产地,以及商业往来的情况等等(莫高窟的彩绘用料多是矿物料,比如青金石,就是来自外国),虽然开凿洞窟,塑像和彩画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信奉佛教,但笔墨和具像无意中却把当代社会面貌,留在了这些线条,色彩,画面,故事,人物,山川草木中,真实,直观,丰富。且脉络清晰,转承有序,前代对后代的滋养,后代对前代的发扬,亦一一记录其中。各行各业,差不多都可以在莫高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五台山唐朝木建筑寺庙,就是根据莫高窟五台上壁画按图索骥发现的。莫高窟是一个艺术大宝库,完全没有半点夸张,莫说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难有可比者。光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藏经洞,就支撑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组织。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还等待着我们一代一代去挖掘,去整理,去总结,它是历史的锁匙,时光的隧道。

对莫高窟,一般人还很容易有一个错觉,以为莫高的艺术只是中国的艺术,这也是大错特错,就像佛法只是众中艺术中最直观一种,中国艺术只是莫高众多艺术中较主要的一种而已。敦煌在汉代便归入中国版图,在现代人的印象和感觉里,敦煌和我们的中原大地,或者八百里秦川一样,自古就是华厦民族生息的地方。事实上,华厦民族生息的地方,在很漫长一段时间内,西至金城而止,金城就是现在的兰州。而敦煌,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就是小数民族生息放牧的地方,月氏,乌孙,匈奴,吐鲁番等民族都先后出现在敦煌的土地上,既使汉之后,中央政权势弱,敦煌地区常被小数民族侵占统治,强盛如唐代也不例外,所以自古敦煌就是一个民族和文化混杂交融之地。敦煌这个地名,学者们早已承认不是汉名,而是出自小数民族的音译。就算是现在,用汉语也不好解释其意,只能勉强说成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莫高的名字更是莫衷一是,难有定论,多数也是小数民族语的音译。不难想象莫高窟艺术是许多民族,甚至还有西方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反映和影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它们各有特色,又相互影响融洽,是莫高窟艺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藏经洞里就发现不少外文经书。说莫宝窟不光是中国文化宝库,是全球艺术宝库,我想在某意义上,也是适合的,这也是寞高窟高于其他古迹的原因,它不是一时一民一国的作品,是一千多年,无数民族和地区国家的的艺术融洽之作。莫高窟不光杰出,同样是伟大。若只选一个文化古迹代表中国,肯定非敦煌莫属,相对敦煌长城不过虚有其表而已,甚至连其表也不存了。若世界只选一个文化古迹代表地球,我想也极有可能是敦煌。敦煌“征服”了世界。

用最多的词汇形容莫高窟也不为过,遗憾是,莫高窟的内容太丰富了,没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历史知识,总是挂一漏万。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游客,只能参观十个八个洞窟,所见有限,更是管中窥豹,想真正走进莫高窟是千难万难。我粗糙的印象是,隋唐之前,主要是北凉,北魏,西魏时期,人物形象西域特点明显,多粗犷。塑像衣饰紧贴身躯,有薄纱透体之感,多单体塑像,多交脚坐式,和后世的盘膝跌枷坐大相异趣,洞窟为中心柱式为主。彩绘底色多为单色,多为红底,颜色鲜艳,至今色泽如新。线条粗犷有力,灵动稍欠,尤其是飞天形象,男性形象居多,体形粗犷,动作较为生硬。北魏人物形象较为清瘦,和唐是两个极端,大有晋人之美,244窟中右壁最后一个塑像,微笑极为自然有味,被人称为东方的蒙罗丽莎,是难得的精品。

古人论画,以为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画至唐为高峰,虽然莫高窟画师水平未必能代表唐代最高峰,但唐代绘画的特色和水准,无疑有极好的体现。事实上,隋唐,尤其是唐代的壁画,最为精美,艺术价值最高,线条繁流畅,着色瑰丽自然,画面华丽堂皇;人物圆润丰满,体态雍容大方,神态自然逼真;题材丰富,场面宏伟,绘画精细,无不如生。尤其是飞天形象,趋向女性化,婀娜多姿,体态妙,极为精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反观西方的天使硬加双翅膀,简直是蛇足,显浅且呆板。飞天不是主要人物,佛祖说法时,责任在天上撒花,盘旋鼓乐,或作为装饰点缀,随意而自然,反而成就了高峰。塑像多是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天王等组像形式,洞窟以佛殿佛堂式为主,多圆塑,均称饱满,自然大方,极为逼真,三大佛像均是唐代作品,巨造精美,充分体现唐代艺术水平之高超,130窟南大像,神态安详,庄严,左手胺在膝上,五指圆润微晓,线条极为流畅,造型极之优美,宛如纤纤玉手兰花指。宋代敦煌脱离中央,地方政权统治为主,壁画(我参观的多是唐之前的洞窟)不如唐代,由绚烂而平淡,生气渐减,明清尤其是清,多无足观,造像十分粗陋,多是改塑旧窟,毁多于建。

从洞窟出来,再看戈壁也仿佛变得丰富。莫高艺术以绘画为主,塑像为之,有别于龙门,大同均以石刻像为主,是由鸣沙山石质决定。鸣沙山为石砾质,若砾石和细沙粘结而成,砾石历历可数,极为疏松,易于开凿,难于雕刻,所有塑像除三大像是石胎,全是木胎泥塑。壁面粗糙不平,须以泥浆抹平,故流行壁面装饰。奇迹诞生荒凉,枯燥孕育丰富,谁是前世,谁是今生?
2013-8-8

楼主 独庸生  发布于 2020-05-25 12:06:10 +0800 CST  

楼主:独庸生

字数:3814

发表时间:2020-05-25 20:06: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12:48:39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