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记



《奥州小道》是松尾巴蕉游历纪行之书,也是他的游记散文代表作。大陆有三种译本,一是郑民钦的河北教育版,一是陈德文的作家版,还有就是阎小妹、陈力卫的陕西人民版的(这一版比较少见,我旧书网上没有搜到相关资料),这几个版本都没有再版,前两个版本在旧书网定价很高。我手上的是《日本随笔经典》里面收有郑民钦的《奥州小道》一文。后,北京联合出了本郑清茂的译本《奥之细道》,这本我收了,也仅只这一篇纪游,用文言译出。
图片中的这本《奥州小道》,实则是河北教育版的再版书,译者还是郑民钦先生。有消息华东师范也即将推出《奥州小道》用的是陈德文的译文,是“陈德文译文选”中的一本。这套译文选里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虽然手上有周作人和林文月的译本,也还想收有。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07 13:23:40 +0800 CST  


汪曾祺的散文集子,05、06年的时候山东画报出过几本,是按内容来分的,有说戏的、说草木的、说味道的、说文与画的、谈师友的,其中还有一纪念性文集《你好,汪曾祺》。这套书发挥了画报社自身的特长,收录了不少汪自己的画作,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是套有特点的散文选集。此书后来再版过几次。
汪先生的集子,多年前我收过不少单行本,比如说《蒲桥集》、《晚饭花集》、《受戒——汪曾祺自选集》等,文集有江苏的那套《汪曾祺文集》(五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他的集子出版,直到最近几年,他重新火起来,才又买过几本上海三联,河南文艺版的文集。
山东画报那套书,我买过《说味》、《说戏》,是在一家批发书店里扫的尾货,那是2015年的时候,《文与画》则是去年在旧书网上买的。想买《你好,汪曾祺》,可一直没下手,倒是跑到省图借过两次。在以前,能出纪念性文集那是莫大的荣誉,不像现在宽松了,稍有点名气就可以出,不知是进步了,还是不再讲究了。全集的情况好像也是一样。
纪念性文集有点盖棺论定的意思,但在我国基本上是好话多说,坏话全无,说到批评也不外乎几句无关痛痒的套话,当不得真的。可我偏偏爱读,这只能说明我中庸的态度。国外也出纪念性文集,情况或许稍有不同。我好像听说过一件事,是一位学界泰斗死后,是家人还是某机构想出纪念性文集,就全面征集师友、故旧、后学的纪念文章。后来收到一篇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死对头的纪念文章,大唱其思想学术的反调,大有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味道。这篇文章收了没,应该是收了,不然不会传出这么件逸事。还看到过毛姆的一件事,忘记是那读到的,是毛姆九十华诞还是什么,出版社想出本纪念性文集,广征纪念文章,但所收寥寥无几,好像还有回信说:怎么,他还没死?纪念集后来泡汤了。
这本百年纪念集,所收文62篇,还有16篇存目,比《你好,汪曾祺》要多,装帧也更漂亮,多是名家文章,也可读。但,正如汪朗在前言所说,“好话可能多了些,有分量有见地的文学批评少了点”。
刚才还是我下单买了本《你好,汪曾祺》。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15 11:45:29 +0800 CST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16 07:55:45 +0800 CST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完整读过一本武侠小说,可以想见我这人是多么的无趣。小时候,我有个街坊,独身,喜读武侠小说,床边有个木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武侠小说。不知是太沉迷于武侠世界,没有讨老婆,还是没娶老婆,才遨游这光怪陆离的成人童话,他大概不到五十就死了,也没来得及问,估计问,也问不出所以然来。现在想来我只是可惜了那箱书,他有个哥哥,亲哥俩,但俩人不亲,这书可能留给了他侄儿了。
我打小就喜欢读书,也爱惜书,找他借过书没,现在真就没有印象。肯定是借过的,估计没怎么读。虽不爱读,那几个名字还是清楚的,有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卧龙生、黄易、萧逸,还老一点的有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说到这些名字,连我自己都以为我读过不少,事实却相反。
他们的武侠小说虽没读,但不代表不熟悉这金庸、梁羽生、古龙这几位,前两者的散文集都买过,现在知道有这么一本古龙的散文出版,怎么也得收一本。相较于金庸、梁羽生,古龙活得更狂放、洒脱些。说是他隐居在乡间写作,每周到城里去购物,多是书和酒,仅凭这一点听起来都让人艳羡。最后他死于酒,这或许是最符合狂士的死亡方式。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16 08:33:31 +0800 CST  


我这人对饮食要求不高,只是求饱而已。关于吃,我有个朋友总结得很好,他是戏院的打钹的,也应该算琴师一类的吧,一生好吃,曾进过中南海,吃过国宴,他说吃的境界应该是:上吃国宴嘴不谗,下吃萝卜白菜心不烦(好像不对称喔)。国宴我没吃过,谗不谗我不知道,估计在那种场合,再怎么谗也得放矜持一点;萝卜白菜倒是经常吃,可如果天天吃,那有不烦的道理。以前我们单位食堂,白菜萝卜只要你重复两天,就有人向公司上层反映说食堂的师傅克扣菜钱。他的那个境界,我们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虽然不会吃,但关于谈美食的书我倒是挺喜欢收藏的,不是看人如何吃,如何做,而是想感受一下里面的文化气息。
王亭之,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好像是研究佛学的,研佛而会吃,真正达到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境界。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17 10:05:21 +0800 CST  


埃特加·凯雷特这几年在国内陆续推出了两个短篇集《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了》,一个随笔集《美好的七年》。动静是有一些,但恐怕没有超出文学爱好者的范围,远没有他的前辈阿摩司·奥兹在中国的名声大。不过他在以色列的名气怕是不小,据说他在以色列其书籍是遭窃最多的作家,以致书店呼吁他的书最好不要在冬天出版,因为人们都穿着大衣。
他属于那种后现代的作家,但他的作品比那些深奥的所谓后现代作品要好懂得多,它语言朴实简洁,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内容风趣、荒诞不经,却都能搔到读者的痒处,发人深省。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集我经常翻阅,并不因反复阅读而失去新鲜感,会心处每每笑出声来,并心悦诚服。
其实在这两部短篇集之前,安徽文艺于2004年就出过一本他的短篇小说集《想做上帝的巴士司机》,收在“以色列当代文学丛书”里,只不过没有什么反响。我是在读过他的这两个短篇集后,觉得不过瘾,才在不经意中发现此书的,只有孔网上有,但只有一个卖家在卖,而且不单卖,得十好几本书一脚踢,可那另外的十几本书没一本看得上的,遂作罢。过段时间再找,正版书没了,但发现了一本复印本,而且还要三本复印本一起卖,买书心切,也顾不了那些了,卖下了复印本。
前不久看到湖南文艺准备推出他的两部短篇集《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银》为新出,《想》为新译,又动念在旧书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本《想做上帝的巴士司机》的老版居然有几个卖家在卖,就买了一本,以遂之前未了之心愿!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25 09:11:57 +0800 CST  


一个人能长久的喜欢一个作家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在我这买书、读书的二三十年里,喜欢的作家多了去了,但都是一时时的,真正一直喜欢的国内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张中行、黄裳、孙犁、废名,汪曾祺算一个。我的书架里周作人有两排,张中行选集一套、单行本若干,沈从文文集两套,孙犁文集一套、各种选集,黄裳的有二三十本,废名的文集一套、单行本若干,汪曾祺的选集和各种单行本至少有四十五余本,前几天买了本《曾祺百年》内容收得比较全了,但还是买了这本山东画报的《你好,汪曾祺》,纯粹是喜欢,没法子。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25 22:06:12 +0800 CST  



王鼎钧在大陆谈不上风行,但近几年出书的频率也不算太慢,时有新书推出。说是新书,其实大多为选集,各种各样的选集,令喜欢他的读者而言,是一喜一忧。喜就不谈了,忧的是口袋,本想留着钱买新书,可见到他新出的选集中恐有它集中未收之文,又怕有遗漏,只得买下才安心,至于新书再说吧。
自从喜欢鼎公以来,他的书着实收了不了,从最早的浙江文艺《王鼎钧散文》始,到山东文艺的《风雨阴晴》,再到江苏文艺的《一方阳光》,一路下来《书滋味》《活到老,真好》《桃花流水杳然去》《白纸的传奇》等,直到三联的“王鼎钧作品系列”所有书籍,包括他最有名的“回忆录四部曲”。关于回忆录,我还买过工人出版社版的《昨天的云》。最近又收了浙江文艺的《灵感》,商务版的《滴青蓝》、《云月精神》,广西师大版的《春秋花果》,再就是这本《江河旋律》。还有一本长江文艺的《王鼎钧作品精选》未收,准备干脆收了算了,告一断落。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些,看来真是垂垂老矣!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26 10:05:50 +0800 CST  


最近知道曹文轩教授出了本《经典作家十五讲》,想买来读读。曹是教授,也是作家,他所讲的内容应该是具双重性的,因是教授,可能角度更学术,更严谨,像文学批评;可身为作家,又有感性、直观的东西参与其中,或许更具可读性。
自打毕飞宇出过一本《小说课》,类似的书籍市场上多了起来,我也买过几本,想从中偷得创作秘籍。读了一些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秘籍,归根结底一个字:写。按现在流行的话语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就是:写,写,写。这才是不二法门。当然了,读,还是不可偏废的,在正确的引导下学会阅读,对写的帮助怎么说都不为过。这也是我阅读此类书籍的目的,但这只是个暂时的拐杖,更多的是自己去读。
这书不便宜,我就到旧书网上去找,果然就找到了。2011年曹先生出过一本《阅读是一种宗教》,书腰上就有“私家‘文学课’”的字样,内容分为三辑,共计有关阅读文章三十篇。仔细核对,那本《经典作家十五讲》的内容,此书全收。遂就买了一本。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28 13:26:56 +0800 CST  


此书乃“现代学人小品文丛”之一种,由张中行先生作序,早先我有一本叶恭绰的《遐庵小品》,后又购得林纾的《畏庐小品》,其他几位因有他们另外的集子,所以未购得。
况周颐是清末著名词人,与另三位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尤以《蕙风词话》驰名海内。与王国维《人间词话》允为近代词坛“双壁”。
此书分五辑:一为词学妙谛,二为诗文品藻,三为名物考辨,四为轶事奇闻,五为时弊琐记。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28 21:47:46 +0800 CST  


我喜欢北京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丛书,就自己感兴趣的买了二三十本,没事时翻翻,真是增长了不少知识。还有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的那套名家讲诗词小说绘画的系列,我也喜欢。我不喜欢大部头的专著(可能是能力不够),认为了过于严肃和讲章气,读起来枯燥不堪,令人乏味。而这种小书,特别是大家的小书,看起来开本小而薄,毫不干起眼,可满满都是干货。这就是所谓厚集薄发吧。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短文章难写,一句废话都不能有,有,文章就砸了。所以除了这些外,我陆续买了许多类似“大家小书”之类的书,比如说:金性尧的《炉边诗话》、沈祖棻的《唐人七绝浅释》、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吴小如的《古文精读举隅》、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等等。这本《文苑杂谈》也算。
之前,我不知道孙昌武先生,逛旧书店时,看到过他谈佛教、禅宗与道教的书籍,没太在意,直到这次中华书局推出他的文集时,才知道他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宗教两大领域,且出版过《韩愈散文艺术论》《柳宗元论传》之类的专书,真是浅薄之至。像《韩愈散文艺术论》等这样的专著,我还在想是否买来读读时,首先就买来了《文艺杂谈》。这书内文章曾在《古典文学知识》上连载过三年,分为十四个专题,详论了中国古典诗词写作中文体、文风、写作技巧等的相关问题,隔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深为各层次的读者所喜爱。这就是我喜欢的那类书。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4-29 14:31:49 +0800 CST  


陆灏在读书界名气不小,但为人低调,书读得多,文章却不多,都还是在前辈的鼓励下写就的。《东写西读》的后记提到过林行止和董桥先生的鼓励之语。
书读得多,且偏、且杂,但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个词:喜欢。我想喜欢二字才是读书最大的动力和乐趣,且能读出其中的趣味出来。他的这些小文,除了所谈内容不太懂的外,我几乎是篇篇喜欢,也希望将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在杨之水的《读书十年》里,梵澄曾对杨之水说过,像陆灏这种聪明人,不专心研究一门学问,真是太可惜了。看来陆灏是没听取老先生的建议,否则,就很难再看到如此有趣的书话小品了。
我先后收集了他的四本集子:《看图识字》、《听水读钞》、《不愧三餐》,这本《东本西读》是最行出,却是最后收集的。那本《梵澄先生》因读过杨之水的《读书十年》,也就不准备收了。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5-06 17:19:36 +0800 CST  


蒲宁是位相当有特点的作家,但他在中国的影响看来没有他其他的几位同胞来得大,甚至都比不上纳博科夫。但我想纳博科夫之所以在国内这么知名,可能是利益于他的那部《洛丽塔》了,这种现象在学界也存在,只不过情况正好相反。我好像在哪里看到……好像是罗素说的吧,首先要写一部非常高深难懂的著作,成名后就可以写些清楚明了的书或者有趣味的书了。
蒲宁的书好像出得不多,早先人民文学出了一套《布宁文集》(四册),安徽文艺《蒲宁文集》先只出了三本,直到如今才出齐了五册,将他主要的小说收齐了,特别是部分短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一部长篇。他的回忆录倒是有过两个译本,但都有删节。研究著作也不多,找到了这本北大出的书。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5-12 12:02:20 +0800 CST  


夏目濑石的小说,以前只读过《我是猫》,这是鲁迅先生推崇至极的杰作了,之外就再没读过他的其它作品。这是他的短篇和小品集,收文四篇,三个短篇,一篇小品。他的短篇小说国内出得不多,群众文艺出了一本,收文十余篇。这本书的装帧漂亮,有特点。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5-16 13:21:04 +0800 CST  




这两本书都购于豆瓣书店。很早就注意埃特加·凯德特了,他在国内出的几本书都买了且读了,而且读了不止一遍。确实喜欢。他属于那种后现代的作家,但毫无后现代小说常有的晦涩,怪诞、反常的一面,通过他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言和腔调,并不令人生厌,读来时常会发自会心地一笑。如果这就是后现代,那么我就喜欢。《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是他的新作,《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是《想做上帝的巴士司机》的新版。《想做上帝的巴士司机》是埃特加·凯德特在国内的第一本书,收入“以色列当代文学丛书”里,没有造成多大的反响。他的得名是源于“短经典”中的那本《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后来人民文学和上海文艺又先后推出了《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了!》和《美好的七年》(好像还出了湖南美术还出了两个绘本),但名声好像只仅限于文学爱好者范围之内。
在前面我曾写过《想成为上帝的巴士司机》的一个小故事,我第一次在旧书网上买复印本就是这本书,整个旧书网上只找到一本正版,可见其冷门了。直到最近才又看到有正版,才买了一本来收藏。这回《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的新版是方铁所译,《美好的七年》《最后一个故事,就这样了!》也是方铁译的,这本与旧版除了是新版的外,还有个地方不同,那就是“上帝”版每篇小说之后,都注明了英译者的姓名,而新版没有。新版也应该是英语转译的、注明英译者的名字是应该的。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5-19 11:15:12 +0800 CST  


上世纪北京燕山社出了一套“北京旧闻丛书”十余本,我对老北京的风物很感兴趣,择其中较喜欢的买了几本。这套书的外包装清一色以淡黄色为底,每本书的封面,再根据其内容配一张老照片,非常有年代感。
我买的几本书中,不包括这本《闾巷话疏食》,但这本书或许是这套书中最有价值、也有趣的一本书了。这从旧书网上对其的定价就能看出来。我的这本是燕山社的再版本,内容比老版增添了不少,可以说是更完整的介绍了老北京平民的饮食风尚了。
这些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坊间便出版了或再版了大量的有关美食的书籍,一时成了大众最爱的读物,但此类书籍除了极少部分外,大都带有一定的猎奇性质,所写之美食、所回忆之故旧,距现实生活的一日三餐稍远了些,多少让人为之唏嘘不已。这些美食书好不好?好!作为文艺作品和所谓的饮食文化,能够满足读者们的精神享受和需求,当然是有价值的了,可我们需要更接地气的东西,这也能够说明汪曾祺先生谈饮食的书籍最受人喜欢的原因。汪老所写之食材都是我们每家餐桌上常见的菜蔬,故读来令人亲切。
一翻开这本《闾巷话疏食》扑面而来的是日常的质朴气息,就是我们餐桌上每天都在吃一些蔬食品类,当然感到亲切了。些次再版除收录老版全部内容外,又增补了不少新内容。可以称得上老北京平民的饮食大全了。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0-05-25 09:38:24 +0800 CST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11699

发表时间:2019-10-23 1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05:43:25 +0800 CST

评论数:2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