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真有趣(连载)

多谢各位文友的支持。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7-06 18:12:35 +0800 CST  
十四,个人英雄主义的末路——亢龙有悔
他太兴奋了!
自从学道之后,他还没有碰到对手。他自东海龙宫强讨了金箍棒和披挂,地府中强行抹去了猴属的生死簿。如此行径天庭却原谅了他的过错并让他上天给他仙籍。他不满意弼马温的仙职,反下天去,自立为齐天大圣。打败了巨灵神和哪吒。玉帝竟然又招安他,给了他齐天大圣的空头衔,后来又给了他实实在在的蟠桃园这宝库让他管理。只是他监守自盗忘乎所以,等到发现这宝库变空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乎他变本加厉,借没有请他去蟠桃会的名义,冒赤脚大仙之名潜入瑶池蟠桃会,盗仙酒。又入离恨天兜率宫,盗了太上老君的金丹。等这些事情做完。他才知道自己闯下大祸。
他仍然以为自己是天下无敌,他依然回到花果山做他的山大王。可是,他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已经犯了众怒,得罪了诸天神佛。玉帝派下天兵天将来讨伐他,那旧日结拜的兄弟都躲得远远的,那天庭中曾称兄道弟的神仙,也没有一个给他说清。
他又打败了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就在他自以为相安无事的时候,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来了。当他遇到了二郎神杨戬,他这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天下无敌。就算他费尽心力,和杨戬能斗个势均力敌,杨戬可还有梅山六圣和哮天犬相帮。可还有更厉害的人物没有出手。
他就是得寸进尺不懂进退的孙悟空,他得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西游记》中写道:“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老君道:‘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萨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径落花果山营盘里,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有人说孙悟空不是杨戬的对手,仔细看看,杨戬可是有梅山六圣帮忙,就这样依然对孙悟空无可奈何。真正起作用的,是太上老君的金刚镯。一下子就把孙悟空打趴下了。太上老君出手,就是怕观音菩萨把孙悟空打坏了。太上老君的出手时机,恰到好处,一石三鸟。一是给观音摆资格,二是向众人炫实力,三是救孙悟空一把。
而这时。孙悟空的五百年雷劫也来了。
孙悟空活到342岁的时候,原本寿命已经终结。他打上阎罗殿,抹去了所有猴属的生死薄。后来上天做了弼马温,上界半月有余,地上算十数年,后又做齐天大圣,150年左右。前后相加恰恰五百年。不过雷劫似乎对齐天大圣不起作用。孙悟空这雷劫之所以能够避过,还是太上老君的金丹相助。但太上老君发现,孙悟空虽然浑做金钢之躯,还是有弱项:头可能被打破,琵琶骨可以被天罡刀穿了。也罢,再赐他一番造化吧。
那老君自玉帝那以“‘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为借口,将孙悟空要走,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孙悟空在八卦炉中逃无可逃,只能避到巽这个方位。巽即风,而《易经》中巽卦云:“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九三,频巽,吝。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意思就是,逢此卦当谦逊懂进退。你孙悟空因祸得福此番修行更进一步,就该停下来想一想以后怎样做。要嘛你逃走,寻找时机让自己更强大,要嘛你寻找更有力的靠山。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
可惜孙悟空看不清形势,他一出了八卦炉,离恨天。竟然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
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
这一次,把天宫中的矛盾明朗化了。那些神仙们也看得明白,这猴子怎么越搞越厉害了?莫非太上老君要逼宫不成?《云笈七签》载:“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从上皇半劫以来,元始天尊禅位”。难道说玉皇大帝的天帝之位到了头?不禅位而是夺权了?
那孙悟空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怕惹麻烦的神仙躲起来,抵挡不住的神仙败下阵来,不满玉帝的神仙站在一旁看笑话。幸有佑圣真君(真武大帝的前身,真武大帝《北游记》云为金阙玉晨天尊化身)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苦争不让显神通,鞭棒往来无胜败。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
这王灵官是谁,竟然一时可以和八卦炉中升级后的孙悟空做对手?《西游记》中说他是太乙雷声应化尊。即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而《封神演义》中,被封这个是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的,是闻太师,此处却是王灵官,应该是有些变故。
《北游记》22回载:“却说有个萨真人,名首坚,行医救民。一日来至河南,见一庙,名叫做都管庙。庙神姓王名恶,每年六月六日,要地方人民备羊十牵,牛十牵、猪十只,酒十坛祭赛。如无,行瘟害民。地方人民排作会首者,一样家贫,俱典妻卖子卖女,十分可怜。真人知此事,放一把火将庙烧了。王恶见真人神光出现,不敢抵敌逃去。萨真人烧了庙,往徽州去。王恶叫小妖行瘟,可怜一村百姓,十家人烟九家病,夜间托百姓梦,叫百姓造庙还他,如若不造还他,他放火烧人房屋。百姓昼夜惶惶。一日,王恶出游,见一家姓孙名寿,有一女年方一十八岁,十分美貌,于夜间变一后生去迷那女子。那女子名千金,被迷一月有余,不似人形。家下大小十分忧闷。
一日祖师(即佑圣真君,后来的真武大帝)。来到河南,入孙家投宿,见孙寿闷闷不悦。祖师曰:‘我等师徒是出家人,来此投宿一宵,明日便行。长者为何不悦?’孙寿曰:‘非师父等借歇,我不欢喜。舍下有一事挂心,故此不悦。’师问曰:‘何事?’孙寿曰:‘吾有一女,年方十八,不知被甚鬼迷了,夜夜来此,道他有神通,故此忧闷。’祖师闻言大怒,谓孙寿曰:‘贫僧当与长者捉此妖,以报长者。’言未了,忽强风一起,半空中现出一人,身长九尺,面如黑铁,手抡金鞭。孙寿曰:‘正是此人。’祖师闻言,即令马元帅与他交战。华光领命,手持主枪,走上云端大骂曰:‘你这泼妖快下马纳降,与我押上天曹便罢,半言下肯,少刻一命难存。’王恶大怒,抡鞭便打。二人在半空战上三百余合,未分胜败。王恶现出神通,将金鞭丢起,千千万万金鞭堕下。马元帅亦将金砖丢起。二人又战上有五十合,不分胜败。祖师拔出宝剑来助战。王恶力怯不能抵敌,收了金鞭,大败而走。华光放出火车、火鸦、火丹,从后追赶。祖师将剑一指,那妖化一道金光而走。
走到徽州府,又遇萨真人在此行法。看见王恶,心中大怒。言曰:‘这妖精又在此来!’真人手持令牌,念动咒语,那妖不能走脱,被萨真人捉住。着一天将押去见祖师。天将押王恶见祖师,言曰:‘本宫知化身来此收黑气,故收此将来顺祖师。’祖师大喜,付火丹与王恶食下,写表奏知玉帝。玉旨到封为豁洛王元帅,赐金牌一面,上写‘赤心忠良’四字,遵从法令,随师行教。王恶谢恩。祖师曰:‘汝性最刚,既为好人,倘前心不改,安能受得赤心忠良四字,心有不足之处,玉帝问罪,后日悔之晚矣。’王大笑曰:‘大丈夫一言可以兴邦,知过必改,便为好人;安有不便之处,小将蒙帅父收留,自今以后,我不受钱,不容情,有人行吾法者,吾当保护其身,有索人钱者,吾就打死他。’祖师笑曰:‘你言虽是,亦要慈悲为本。’王帅唯唯领命。”这萨真人就是天师之一的萨守坚天师,王恶被收服后,改名王善。跟对了人,有肉吃。那王善后来被提拔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自是和佑圣真君的提拔分不开的。
王灵官的功夫,佑圣真君心中有数,他怕挡不住孙悟空,就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鏖战。孙悟空全无一毫惧色,他摇身一变,变做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乱嚷乱斗的声音,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当西天佛祖闻诏之后,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当佛祖到来,孙悟空竟然不认识他,怒冲冲问道:“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
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
有人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自然是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东方日出处为万物之发生,西方日没处为万物之终归涅槃之处。因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也有人说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和传教者,自然不是阿弥陀佛。《西游记》中如来回答孙悟空的话,是误用。
也有人说这是作者故意如此把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合二为一,其目的就是:知行合一。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释迦牟尼佛已经顶替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了。
《法华经》载:阿弥陀佛、阿閦佛与释迦佛,过去世皆是大通智胜佛的十六子之一。
《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其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则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其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济诸方等学经》载:在离垢成就功称如来至真等正觉在世时,阿弥陀佛前世为净命比丘,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净法比丘。净法比丘一心宣扬空法,毁谤净命比丘而堕地狱。故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成道,阿弥陀佛在净土成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曾道:“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
而释迦牟尼佛,据《景德传灯录》云:“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刹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授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既而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论道果。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尔时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胁累足泊然宴寂。复从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尔时金棺从坐而举高七多罗树。往反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
在佛教中,一般认为阿弥陀佛为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教主,而释迦牟尼佛则为婆娑世界说法传道的教主。婆娑世界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即现实世界。
《老子化胡经》则说:“是时太上老君。以殷王汤甲庚申之岁建□之月。从常道境。驾三气云。乘于曰精垂□九耀。入于玉女玄妙口中。寄胎为人。庚辰□二月十五日诞生于毫。九龙吐水灌洗其形。化为九井。尔时老君须发皓白。登即能行。步生莲花。乃至于九。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告人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动植众生。周遍十方及幽牢地狱。应度未度咸悉度之。隐显人间。为国师范。位登太极。无上神仙。”
然后他凝神混迹。教化天人。兼说治身中外法。百有余载。殷为周所灭。康王之时。岁在甲子。亦同俗官。晦迹藏名。为柱下史。师辅王者。至于照王。其岁癸丑。便即西迈。过函谷关。授喜道德五千章句。并说妙真西升等经。乃至太清上法三洞真文灵宝符图太玄等法。使其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无断绝。便即西度。经历流沙。至于阗国毗摩城所。尔时老君举如来节。招诸从人。倏忽之间。有仙人玉女十万余众。乘云驾龙。浮空而至。于是老君处于玉帐。坐七宝座。炃百和香。散众名花。奏天钧乐。诸天贤圣周匝围绕。复以神力召请胡王。无问远近。人士咸集。于阗国王乃至八十余国王。及其妃后。并其眷属。周匝围绕。皆来听法。
然后他即南出至于乌场。遍历五天。入摩羯国。衣素服。手执空壶。置精舍中。立浮屠教。号清净佛。令彼刹利婆罗门等而奉事之。以求无上正真之道。周桓王之时。岁次子一阴之月。太上老君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中托荫而生。叼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始建悉昙十二文字。展转离合三万余言。广说经诫。求无上法。又破九十六种邪道。历年七十。示人涅磐。周襄王之时。其岁乙酉。太上老君还中国。教化天人。乃授孔丘仁义等法。
再后来吧,太上老君又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玉界苏邻国中。降诞王室。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这个新创立的教派,就是摩尼教。所以其经说:“三教混齐。同归于我。仁祠精舍。接栋连甍。翻演后圣大明尊法。中洲道士。广说因缘。为世舟航。大弘法事。动植含气。普皆救度。是名总摄一切法门。”
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成道后所颂佛号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南无清净喜佛。南无毗卢尸佛。南无宝幢王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接引归真佛等。是既有释迦牟尼佛,又有阿弥陀佛。所以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并且在《西游记》中,我们一直没有看到阿弥陀佛出现。
咱们再回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曾道:“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而《西游记》须菩提祖师也曾对孙悟空讲:“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此处分明暗示,孙悟空乃是他第十劫的弟子。
既然须菩提祖师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那么也就是阿弥陀佛了。既然阿弥陀佛喜极乐,释迦牟尼念慈悲,乐极生悲,亢龙有悔。释迦牟尼在雪山成道后,终于取代了阿弥陀佛。但我们这位总摄一切法门的祖师,还是想把自己的教义通过不同的法门传下去,“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逍遥于天地间才是灵魂的追求。所以他隐遁于山林之间,寻找着自己的知音。
但是此刻,释迦牟尼佛却做了权力的打手,势利的帮凶。你看他闻听玉帝特请其救驾。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见到孙悟空,他又气势汹汹地道:“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孙悟空竟然回答道:“我本——
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
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也曾指天划地,说过:“上天下地,唯我独尊”的豪言壮语,此番怎么如此抬举奉承玉帝?
他在不断修行的过程中,自然发现了自己当初所说的话是多么可笑。不要说上天下地,就是身边的无常,他都苦于应付。老子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释迦牟尼则以“烦恼即菩提”为自我安慰,以“寂灭为乐”为最终归宿。他认为所有的烦恼都是因果所致,想要没有这些烦恼,就得斩断因果。也就是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也难怪他会视欲望旺盛的孙悟空为魔。不过他面对孙悟空也是先摸底:“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
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
佛祖听了,一定暗暗撇嘴。真正有本事的人,不需要变化。一纵十万八千里,算快吗?他的弟子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他能上天入地,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能搬动须弥山、有一次试听佛陀的法音能听多远,就运用神足通,来到数十亿佛土之外的一个佛国。佛教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也就是有其供养圣僧大众助其母脱离饿鬼道而来。他还讲说过七佛通偈,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他虽有种种神通,但却还是抵不过业力,因为他曾为渔夫,杀生甚多。后来为外道杀死。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知道孙悟空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竟然还跟孙悟空打赌,不是有十拿九稳的把握,释迦牟尼佛会打这个赌吗?可怜孙悟空太过自信,知己而不知彼,中了佛祖的拳套。他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结果呢,他输了。愿赌服输,可是他又不守诺言,反悔道:“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那佛祖因孙悟空反悔,正好自己说过的“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的话也不算数了。孙悟空又要跳出佛祖手心的时候,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佛祖之所以不把孙悟空杀死,一应该是已经杀不死了,二来困住他就是要看看孙悟空的后台。三来佛祖与真经东来。但如果没有孙悟空的相助,他就决不能成功。
因为孙悟空,就是天地间的一颗真心。
真心被压的这一年,就是王莽篡汉的那一年。作者这样安排真是大有深意呀。然后呢,就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天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以为天王老子第一,那就是亢龙有悔。亢龙有悔,就是和周围的环境、人不和谐了。不和谐必然会出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更进一步,群龙无首,发现自己不仅是龙,人家也都是龙,你有你的本事,人家有人家的本事,谁也不是谁的老大,谁也可能在另一方面强过你。那么你就会谦虚。如果再退一步,懂得地之道,厚德载物的道理,那么你就会得道多助了。
不懂进退谦让,不懂团结,自私自利,争强好胜,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成大事者,必须得搞好团结,集思广益。最重要的是,懂得权谋。
此番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孙悟空?玉帝?太上老君?都不是。是释迦牟尼佛。
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佛祖最终降伏了孙悟空。所以,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座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坐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
荣耀归于了佛祖,明争归于了暗斗。今后,是否就天下太平了呢?未必。
五行山下好修行。五百年的岁月,渴饮溶铜饥餐铁弹的日子,孙悟空啊,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该悟到很多很多。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7-06 18:20:33 +0800 CST  
十五,退步只为向前

人的一生,在于天赋,在于努力,在于机遇,在于为人处世。
孙悟空有天赋,他是灵石出身。可如果他不努力,他的人生也就在自然寿命342岁时,戛然而止。
如果他没有机遇,他也就不会遇见须菩提祖师的指点,太白金星的提携,玉帝的宽容,太上老君的暗助。
要求平等公平,是你的权力,但政治、感情的不平等,却是客观现实。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有两种方法,一是革命,二是改良。当然,你也可以默默忍受。
但在为人处世上,孙悟空却出了问题。他太激进了。
对于孙悟空来讲,人生真是如同梦寐。即将就死,为平凡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之时。却峰回路转,求得长生不老之术。本以为长生已得,却又冒出地府捕快捉拿。逆天而行,大闹天宫,写下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本以为可以天地间纵横无敌,宇宙间称尊,却冒出个释迦牟尼佛把自己镇压在五行山下。难道,孙悟空的余生就这么悲催地度过。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有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许多年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神仙鬼怪来探看他。也是,谁敢冒着与诸天神佛为敌的风险来看一个被判了无期的毫无前途的人呢。再说那土地,那五方揭谛也不是吃素的,眼睛一定时时地盯着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玉帝悚惧,天庭中的神仙不免被重新洗了牌。北极四圣中的天蓬真君掌管天河水军,可他竟然上次蟠桃会上喝多了酒,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成个野猪精。嗯,这一定是东极青玄九阳上帝、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十殿阎王搞的鬼,十殿阎王据说就是他的十个化身。太乙救苦天尊本是上古之时的大神羿,射九日,诛杀许多大魔,后被弟子逢蒙杀害,成为鬼雄。后修炼升天,成为太乙救苦天尊。他老婆就是嫦娥,虽然两地分居,那也是他老婆呀。 东胜神州,本有一位大佬坐镇,即东方崇恩圣帝,就是伏羲,他可能转世为萨天师崇恩真人。不过伏羲不怎么管事,倒是太乙救苦天尊近来倒是声名远扬。如来佛祖对于业力无可奈何,此位大佬却可以化业力之源血湖为莲池。太乙救苦天尊是幽冥地府的最高实际管理者。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也不过是地府名义上的管理者罢了。
北极四圣的另一位佑圣真君,这些年也是风生水起。此位大佬,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奉玉帝敕旨。后又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领五雷神将、巨虬狮子、猛兽毒龙,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乃奉元始天尊符召。他就是荡魔天尊,又称真武大帝,他的身份颇为神秘,有说他是元始天尊化身,有说他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也有说他是玉帝一魂化身。并且还说他是玉帝的未来接班人后圣金阙太平帝君的化身。后来孙悟空请他去降伏小雷音寺的黄眉怪,他却道:“我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后又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领五雷神将、巨虬狮子、猛兽毒龙,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乃奉元始天尊符召。今日静享武当山,安逸太和殿,一向海岳平宁,乾坤清泰。奈何我南赡部洲并北俱芦洲之地,妖魔剪伐,邪鬼潜踪。今蒙大圣下降,不得不行。只是上界无有旨意,不敢擅动干戈。假若法遣众神,又恐玉帝见罪;”言外之意就是,我只听元始天尊和玉帝的。显然是玉帝的铁杆粉丝。
玉帝的贴身侍卫卷帘大将,后来曾对猪八戒夸口:“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他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他胸胁百余下方回。打碎一个杯子,竟惹得玉帝发这么大脾气?
玉帝一定怀疑孙悟空闹天宫是一次里应外合的政变。而水军头领天蓬和自己贴身大内总管卷帘大将,在孙悟空将天庭搞得乌七八糟的时候,竟然不肯出手。再联想到天蓬用的武器九齿钉钯是太上老君打的,又是吃九转大还丹成为神仙。卷帘将以前妖精出身。女娲是万妖之主,太上老君的化身是女娲。他的牙痒起来,恨不得咬上太上老君几口。可是他自觉不是对手,不敢轻举妄动。但这天蓬和卷帘将是万万不能留在天庭了。打下天界重罚!
自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光不觉过了五百多年了。
自己钦点的取经人金蝉子,已经九次以失败告终。
释迦牟尼佛终于不淡定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五百多年里,不知多少个河东河西。反正朝代已经走马灯般更换了好多个。王莽新朝被推翻,刘秀建立了东汉。东汉又被三国代替,三国又被西晋代替。五胡乱华,东晋建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接着,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继续对立。杨坚篡了北周,建立隋朝政权,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杨坚之子隋炀帝好大喜功,奢靡荒淫,结果民不聊生,纷纷起义。隋朝旧臣李渊也趁势混水摸鱼,竟然被他得了天下,建立了唐朝。他的儿子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逼父禅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皇帝因其姓李,而太上老君也姓李,故尊崇道教,自称老子的后代。楼观道士歧晖曾大造“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舆论,李渊起兵后,歧晖曾以物资人力支援。茅山派道士王远知,自称奉老君旨意,密传符命,说李渊应当承接天命,改朝换代。道士李淳风,也自称终南山太上老君显灵,说李渊应受天命,当皇帝。所以李渊为帝唐高祖之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下旨规定,朝廷重要典礼活动中,道教排在第一,儒教第二,佛教最后。王远知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时,曾经对他说过:“方做太平天子,愿自惜之。”唐太宗即位后,为王远知在茅山建太平观,在据说是老子家乡的亳州建太上老君庙,据说他还曾受过道教的三洞法箓。如此一来,原本香火旺盛超过道教的佛教前景黯淡下来。
在这种形式下,西方灵山的如来佛祖,便深感不满和不安。他虽然以降服孙悟空为名,在天宫立威。但东土大唐佛教的普及并不如他意。在一次盂兰盆会上,他把自己的心思吐露出来:“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占,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东胜神州,有一位大佬坐镇。如来佛祖对于业力无可奈何,此位大佬却可以化业力之源血湖为莲池,他就是太乙救苦天尊。
北巨芦洲,也有一位大佬坐镇,此位大佬,就是真武大帝。
这两方都是如来佛祖不想得罪的。所以轻轻带过。至于自己的地盘,形势一片大好: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至于南瞻部洲,那里虽有观音菩萨坐镇,并且有文殊、普贤、地藏三位菩萨协助。只是那儿本是道教的地盘,根深蒂固。观音菩萨进步缓慢。想要里应外合,派自己的二弟子金蝉子九世转世为取经人,可九次走到半途都杳无影踪。如果自己亲去,太上老君必然阻拦。也罢,再费一番功夫心力试试吧。
于是他给南瞻部洲说了一圈毛病之后,接着道:“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这时,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为何如来佛如此器重观音菩萨?
前面说过,《悲华经》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土,名为无诤念王,因其大臣宝海的劝告,随宝藏如来修行,又名无量净。他生有千子,其长子不眴后来成为观世音菩萨,次子尼摩则成为大势至菩萨,其后诸子为文殊师利、普贤、阿閦佛等。其大臣宝海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不眴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又说,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入灭后继承佛位。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云:“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者。是观自在王如来异名。则此佛名无量寿。如来若于净妙佛国土。现成佛身。住杂染五浊世界。则为观自在菩萨。复说者。则其毗卢遮那佛为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现佛身。在五浊恶世中,即以观自在菩萨形像出现。
《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中国民间的一种说法是,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曾剜眼割肉为妙庄王疗伤。受佛祖怜悯,生千手千眼,得成正果,为观音菩萨。
《楞严经》所载甚详:“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另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
即可名观自在。
《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世音受记经》等说,观世音菩萨常住极乐世界,师承并辅助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总而言之,观音菩萨的身份比较高贵,神通和威望在佛教中也是仅次于释迦牟尼佛的一个,《佛说法集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使她有大慈大悲的好声名,和玉帝,太上老君关系较好。玉帝让她为五方五老之一。太上老君则时时和观音菩萨斗法玩,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吼,脖子上的紫金铃还是太上老君送的呢。
《封神演义》则说她的前身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十二金仙之一的慈航真人。
观世音菩萨手中的杨柳代表有情(青),四海清净瓶代表清净,四海升平之意。清净瓶中所盛甘霖,可解世人饥渴热恼之苦。
观音菩萨主动请缨,一者近水楼台先得月,二者也说明她积极主动。三者,她也想借此扩展自己的实力。
菩萨道:“弟子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这菩萨皈依拜领。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这一段真是妙趣横生。袈裟锡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若有用,何必再收孙悟空等人。何必再派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暗中保护唐僧。这三个紧箍儿倒很是管用,后来却被观音菩萨贪污了两个,拘了黑熊精和红孩儿。若不然,若是唐僧带领的是孙悟空,牛魔王、大鹏,唐僧的取经时间一定会大大提前。
天蓬元帅、卷帘将、孙悟空、玉龙和观音菩萨的相逢,究竟是巧合,还是故意?观音菩萨收服他们,究竟是佛教对道教的让步示好,还是示威?
观音菩萨遇到天蓬元帅、卷帘将、孙悟空这三人应该是故意。如来佛安排她要半云半雾,自然是必经他们所在之途。如来佛如此做,就是向太上老君示好:我把这些妖魔,你的隐传弟子都编进我的取经队伍,也给你的弟子得正果的名额,这下,你该让我的取经人平平安安地完成任务了吧。
天蓬和卷帘将的法力肯定不如观音菩萨,所以低头臣服应该是打心眼的。玉龙被救性命,再说龙在天庭地位很低,蟠桃宴上有道菜就是龙肝。所以玉龙成为唐僧的白龙马,也是他无奈的选择。
至于孙悟空,当观音菩萨路过五行山叹惜而作诗一首曰:“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搅乱蟠桃会,大胆私行兜率宫。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
孙悟空就在山根下高叫道:“是那个在山上吟诗,揭我的短哩?”他不满。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也?”他欢喜有人来看他,所以竟会给观音菩萨戴高帽子。
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
他虽欲求情,却又要给自己留些面子。
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他此刻只是权宜之计。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 他这是就坡下驴。
也许有人说,孙悟空这不是认怂了吗?诸位,孙悟空已经被压五百年了。五百年中,太上老君肯定也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将他成功救出吧。再者,也是给他一个反省磨练的机会。让他学会谦逊,学会低头,学会退让。孙悟空一定也想过能逃出五行山,但实在没有办法。
有一位布袋和尚,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曾有一首诗说得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该低头时就得低头,刘邦于鸿门宴逃走、刘备投降曹操,文王羑里认错,韩信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孙膑装疯卖傻,这些成大事者没有不低过头的。低头时固然狼狈不堪,低过头然后成功了又是一条英雄好汉。与其身处绝境,不如易地求生,然后才能寻找发展崛起的机会。就是如来佛,他做出让步,还不是想取经成功。
身临绝境的孙悟空,当他低下自己桀骜不驯的头颅时,他的又一次新生便开始了。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7-12 01:13:24 +0800 CST  
十六,勇者玄奘
文/刘训山
宋人周密著《齐东野语》有一则趣闻:“吴季谦愈,初为鄂州邑尉,尝获劫盗。讯之,则昔年有某郡倅者,江行遇盗,杀之。其妻有色,盗胁之曰:‘汝能从我乎?’妻曰:‘汝能从我,则我亦从汝,否则杀我。’盗问故,曰:‘吾事夫若干年,今至此已矣,无可言者。仅有一儿才数月,吾欲浮之江中,幸而有育之者,庶其有遗种,吾然后从汝无悔。’盗许之,乃以黑漆团合盛此儿,藉以文褓,且置银二片其旁,使随流去。如是十余年。一日,盗至鄂,舣舟。挟其家至某寺设供。至一僧房,庋间黑合在焉,妻一见识之,惊绝几倒。因曰:‘吾疾作,姑小憩于此,毋挠我。’乘间密问僧:‘何从得此合?’僧言:‘某年月日得于水滨,有婴儿及白金在焉。吾收育之,为求乳食。今在此,年长矣。’呼视之,酷肖其父。乃为僧言始末,且言:‘在某所,能为我闻之有司,密捕之可以为功受赏,吾冤亦释矣。’僧为报尉,一掩获之,遂取其子以归。”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曾就此事揣测:“按《西游演义》述元(玄)奘事,似本此也。”
所谓玄奘事,即《西游记》中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段。
此段虽为小说,漏洞亦颇多。陈士斌《西游真诠》云:“读者谓不过叙述唐僧履历己耳,无甚意味。且事迹矛盾,于世法俗情亦多未洽,难可信据。如高结彩接,抛球卜婿,婚礼所不载。状元之母,何至单身侨寓?宰相之女,宁乏护送赴官?州牧夫人,断难私到江干。片板作筏,亦非保赤善策。抛球之爱女,何一去不相往来?现宦之慈闱,何别后遂成乞丐?即曰官拘资格,必无一十八年不调!虽云亲故蔬稀,岂无一二瓜葛闻问?寻亲认母,何能径入内衙?直吐肝膈,岂斗大之州,署冷官寒,不设阍人之后闭,终鲜臧获、青衣之在侧耶?及事败成擒,又何以统兵六万之多乎?种种不经,读者厌听。”
不过此文接着却道:“前人辄将此篇删斥,以为可有可无。噫!仙师学贯古今,胸罗造化,熟谙世态人情,典章矩矱,岂肯下此疏漏之笔?不知仙师寓意立言之高妙,正在于此,而非众人所能测识也。盖仙师直溯玄奘父母生身之由,以明作用金丹大道之本,后篇之八十一难基此,正果成真基此,总不外救活金色鲤鱼,以水生金,颠倒反覆之旨也。”
那么,此段究竟有何妙用?证明贞观之治的虚伪!《西游真诠》又道:“观音奉旨上长安,欲长安观见大道也。无奈长安‘改元贞观’,仅能窥观仿佛,同女子之贞而己。上有贞观之主,则不能观见大道;而下有魏征之相,自不能启沃大观。‘魏’,音‘伪’,伪也;‘征’,外验也。观既贞而不大,则征自伪而不真,恭已无为之化邈焉,举世莫能观矣。此义非予穿凿,请观仙师篇首提出‘贞观魏征’四字,大是分明。试就玄奘父母之所遇而观其伪:开选擢元,授职之任,光蕊也,而任事者实据贼刘洪,求贤用人之伪有征。以宰执之女而抛球自媒,失夫妇正始之道,婚礼之伪有征。命官死于盗,贼党横于官,君相不知,寮寀莫问,君臣法度之伪有征。一官十八年不调,纵贼虐民而不知,铨选之莫之伪有征。缚一伪州,统兵六万,军政庙算之伪有征。文章为进身之阶,不知为杀身之梯,文章之伪有征。居官为荣身之地,不知为亡身之途,功名之伪有征。离母之任而生死不相闻,欲显亲而又以丐亲,荣辱之伪有征。挈妻同行,而分飞在顷刻,恩爱之伪有征。久历年所,父母不卜儿女之存亡,儿女莫通父母之音信,亲故不能周旋,交游亦无相措,眷属朋友之伪有征。
光蕊得官得妻,伪也;刘洪得官得妻,则伪中之伪也。光蕊得君得民,伪也;刘洪得君得民,则伪中之伪。光蕊得死得生,伪也;刘洪得生得死,则伪中之伪。张夫人有子而无子,母子之伪。殷小姐有夫而无夫,夫妻之伪。开山夫妇有女而无女,孝慈之伪。
一切皆伪之征也,—切皆贞观也,总不如救全金色鲤鱼。水中之一味,为能贯彻始终,使骨肉团圆,真切受用也。救全之道,惟以水生之子报母恩也。“殷小姐毕竟从容自颈,其所观之贞乎,正与篇首“贞观”相照,结出本旨。“江流僧立意安禅”,其所观之大乎,正与观音奉旨上长安相映,反结贞观之伪。惟在人之神观察识,而求夫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而可矣。”
所以此处,正可做如来佛灵山会上评“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占,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的佐证。故此回删了又复,大约如此。
《西游记》中的玄奘,固然修行十世,九死一生,受了八十一难,才成得正果。真实的玄奘,也是多舛多难。《旧唐书》虽给他涂抹了神圣的光彩:“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高宗在东宫,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后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
唐太宗对玄奘礼遇有加,并为玄奘的译经亲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其文盛赞玄奘:“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但事实上,荣耀之外,亦有磨难。律宗之祖唐朝僧人道宣《续高僧传》卷有《玄奘传》载:“释玄奘。本名袆。姓陈氏。汉太丘仲弓后也。子孙徙于河南。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慧早通经术。长八尺明眉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末年。识者以为克终。隐沦之候故也。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
玄奘的出身之家乃是隋朝的旧官僚,而隋朝皇家崇信佛教。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篡周的隋文帝则受抚养他的冯翊(今陕西大荔县)般若尼寺受智仙尼的影响,大力扶持佛教。僧尼曾多达五十余万人(《续高僧传》)。他所建立的寺院据说共有三千七百九十二所(《辩正论》)。
隋文帝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也笃信佛教,其为晋王时,天台宗名僧智顗(俗姓陈,河南许昌人,)曾为其授菩萨戒。即位后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他为政时所度僧尼共一万六千二百人。还于洛阳上林园内创设翻经馆,开展译经事业。
所以玄奘的父亲、哥哥和他自己崇信佛教甚至为僧,一定有政治的原因和宗教信仰的原因。
《续高僧传》又云:“诣阙陈表,有司不为通引。遁迹京皋,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侧席面西,思闻机候。会贞观三年(应为二年)时遭霜俭。下敕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姑臧渐至炖煌。路由天塞。裹粮吊影。前望悠然但见平沙绝无人径。”
玄奘自著《大唐西域记》则云:“法师自幼迄长,游心玄籍。名流先达,部执交驰,趋末忘本,摭华捐实,遂有南北异学,是非纷纠。永言于此,良用怃然。或恐传译踳驳,未能筌究,欲穷香象之文,将罄龙宫之目。以绝伦之德,属会昌之期,杖锡拂衣,第如遐境。于是背玄灞而延望,指葱山而矫迹,川陆绵长,备尝艰险。陋博望之非远,嗤法显之为局。游践之处,毕究方言,镌求幽赜,妙穷津会。于是词发雌黄,飞英天竺;文传贝叶,聿归振旦。”
是因为饥荒逃命也罢,是因为对于经学的不通而欲寻究竟也罢,总之,玄奘踏上了西去的艰险途径。
在西去取经途中,他数遭劫难。慧立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曾详述之:“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彼有惠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时刺史独孤达闻法师至甚欢。供事殷厚。法师因访西路。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闻之愁愦。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
沉默经月余。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师。遂密将牒呈云。师不是此耶。法师迟疑未报。昌曰。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图之。法师乃具实而答。昌闻深赞希有。曰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即于前裂坏之。仍云。师须早去。自是益增忧惘所从二小僧。道整先向炖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远涉亦放还。遂贸易得马一匹。但苦无人相引。即于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其夜寺有胡僧达摩梦法师坐一莲华向西而去。达摩私怪旦而来白。法师心喜为得行之征。然语达摩云。梦为虚妄何足涉言。更入道场礼请。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胡甚喜辞还。少时赍饼果更来。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法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
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间。须臾彼胡更与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马相逐而至。法师心不怿。少胡曰。此翁极谙西路。来去伊吾三十余反。故共俱来。望有平章耳。胡公因说西路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过无达者。徒侣众多犹数迷失。况师单独如何可行。愿自斟量勿轻身命。法师报曰。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师必去可乘我此马。此马往反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道。师马少不堪远涉。法师乃窃念。在长安将发志西方日。有术人何弘达者。诵咒占观多有所中。法师令占行事。达曰。师得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瘦马漆鞍桥前有铁。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鞍漆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换马。胡翁欢喜礼敬而别。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胡椒树丛。胡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
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天欲明法师唤令起。取水盥漱解斋讫欲发。胡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隐。法师确然不回。乃俯仰而进。露刃张弓命法师前行。法师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干也。法师知其意遂任还。胡人曰。师必不达。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师报曰。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为陈重誓。其意乃上。与马一匹劳谢而别。
自是孑然孤游沙漠矣。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止。皆裘毼驼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经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到烽西见水下饮。盥手讫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知为他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即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而出。相见知是僧。将入见校尉王祥。祥命爇火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实似京师来也。具问行意。法师报曰。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僧玄奘欲向婆罗门国求法不。答曰。闻承奘师已东还。何因到此。法师引示马上章疏及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艰远师终不达。今亦不与师罪。弟子炖煌人欲送师向炖煌。彼有张皎法师。钦贤尚德见师必喜。请就之。法师对曰。奘桑梓洛阳少而慕道。两京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穷其所解对扬谈论。亦忝为时宗欲养己修名。岂劣檀越炖煌耶。然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檀越不相励勉专劝退还。岂谓同厌尘劳共树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罚。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
祥闻之悯然曰。弟子多幸得逢遇师。敢不随喜。师疲倦且卧待明。自送指示涂路。遂拂筵安置至晓。法师食讫祥使人盛水及麨饼。自送至十余里。云师从此路径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骨肉。姓王名伯陇。至彼可言弟子遣师来。泣拜而别。既去夜到第四烽。恐为留难欲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间飞箭已至。还如前报。即急向之。彼亦下来入烽。烽官相问。答欲往天竺路由于此。第一烽王祥校尉故遣相过。彼闻欢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马麦。相送云。师不须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异图。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更取水。从是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慜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时行百余里失道。觅野马泉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资一朝斯罄。又失路盘回不知所趣。乃欲东归还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启菩萨曰。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难百千不能备序。”
玄奘取经所受之苦,实不仅如此。另其也受到不少的诱惑,如高昌国王欲留住玄奘,想把女儿嫁给他。唐太宗、唐高宗欣赏他的才干,“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想让他还俗为官,都被他一一拒绝。
玄奘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时,从师慧休,在长安时,从师僧辩。二人均源流于少林寺。玄奘年迈之后,梦想是回到家乡附近的少林寺。玄奘曾谒见唐太宗,欲去嵩山少林寺“为国就彼翻译”,帝不允所请,敕命就西京弘福寺译经。后玄奘又曾两次请求唐高宗“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二次奏章均遭到唐高宗拒绝。
至于玄奘的结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后因足病,备以其年二月三日奏云。法师因损足得病。至其月七日。敕中御府。宜遣医人将药往看。所司即差供奉医人张德志程桃捧将药急赴。比至法师已终。医药不及。时坊州刺史窦师伦奏。法师已亡。”
而《续高僧传》云:“奘生常以来愿生弥勒。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频祈请咸有显证。怀此专至益增翘励。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不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自般若翻了。惟自策勤行道礼忏。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形质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华。于经论有疑者可速问。闻者惊曰。年未耆耄何出此言。报曰。此事自知。遂往辞佛。先造俱胝十亿像所。礼忏辞别。有门人外行者。皆报好去。今与汝别亦不须来来亦不见。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奘必当死。经云。此身可恶犹如死狗。奘既死已勿近宫寺。山静处埋之。因既卧疾。开目闭目见大莲花鲜白而至。又见伟相知生佛前。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已。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自怀欣悦。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云。无常将及急来相见。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提像骨。对寺僧门人辞诀。并遗表讫。便默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铿然不动。有问何相。报曰。勿问。妨吾正念。至五日中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迄今两月色貌如常。又有冥应略故不述。又下敕葬日听京城僧尼幢盖往送。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哀笳哀梵气遏人神。四俗以之悲凉。七众惜其沉没。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皂素弥满。其茔与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烛帝城。寻下别敕。令改葬樊川。”
《西游记》说玄奘在西天极乐世界成佛,小说也。《续高僧传》说玄奘欲往生兜率天弥勒处,理想也。弥勒成佛于何时?《菩萨处胎经•卷第二•三世等品第五》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正觉。我以右胁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也就是说,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才能成佛。一场五十六亿七千万年的美梦,为什么玄奘和许多相信弥勒佛的人还要去做?只因“我国土苦。汝国土乐。”有梦,未来才有希望。
所以在《西游记》中,玄奘身为一个没有任何法术的僧人,九次转生被卷帘大将(沙僧)吃掉,再次转生毅然继续西去取经,路途艰险重重,妖魔无数,明知不可为而依然为之,可以说是一个最勇敢的人。在现实中,玄奘不恋名利,不畏困难,为了理想而奔波数万里,而数十年勤学不倦,译经不断。玄奘一生译经1335卷,他还以自身取经经历著成《大唐西域记》,还曾将《道德经》译为梵文,并开创法相宗。对中外宗教文化的传播贡献巨大。他这种坚定不移愚公移山的精神,也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大智慧大勇敢的人!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7-20 00:30:08 +0800 CST  
多谢各位文友支持。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8-02 01:17:50 +0800 CST  
十七,泾河龙王之死——蛮不讲理惹的祸
文/刘训山
泾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有南源北源,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于杨家坪进经陕西长武县、彬县、泾阳等,于西安市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秦代有著名的郑国渠,即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300 余里(灌溉面积4万顷)。汉代民谣云:“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其功泽于泾河两岸,则远不止于此。
成语泾渭分明中的泾,也就是这条泾河,而渭,就是渭水。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但事实上,泾河和渭水的清浊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也就是说,周朝甚至周朝之前,泾河清渭水浊。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泾河的水清渭水的水浊。据胡纪谟《泾水真源记》载:乾隆皇帝在批阅苏辙诗句“衮衮河渭浊”、元人曹伯启诗句“泾清渭浊源何异”时,以传注未足为据,命大臣视察泾、渭二源,何浊何清。庚戌(1790年)三月,经实地察看,结果是“凡泾水所历上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惟平凉至泾州,泾汭合流处四十里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归,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
事实上,《泾渭分明:两水交汇的奇妙风景》一文曾道:“先来看春秋时期,《诗经》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看来春秋时期是泾水清渭水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
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六次反复。其实泾渭两水的清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
那么到了唐朝的时候,泾河是怎样的呢?是浑浊的。有杜甫《秋雨叹》的诗句为证:“浊泾清渭何当分。”另其还有诗句云:“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则不仅说到泾水之浊,还说到渭水之清。
唐朝贞观十三年时的泾河龙王在位之时,不知是泾河水变浊了他才当泾河龙王的,还是他当上泾河龙王水就变浑浊的。
《西游记》中云:”贞观十三年,岁在己巳。”己巳,即蛇年。
这一年,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
所谓张稍,李定,意即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罢了。
既然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就一定通读些文字,能写些诗词,心情淡泊,举止逍遥。看二人在长安城里,卖了肩上柴,货了篮中鲤,同入酒馆之中,吃了半酣,各携一瓶,顺泾河岸边,徐步而回。一边走一边吟诵些诗词,对些联句,倒也有些风雅之趣。二人相争山水的好处,不过自矜清高而已。倒得后来张稍炫耀道:“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今日我又去买卦,他教我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定获满载鱼虾而归。”养家之计,有何炫耀之处。既如此,也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汉子罢了,配不上山人二字。诚如沈德符于《万历野获编》中云:“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出游无籍之辈,亦谓之山人。”
结果泾河水府有一个巡水的夜叉,听见了百下百着之言,急转水晶宫,慌忙报与龙王道:“祸事了,祸事了!”龙王问:“有甚祸事?”夜叉道:“臣巡水去到河边,只听得两个渔樵攀话。相别时,言语甚是利害。那渔翁说: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个卖卦先生,算得最准。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他就袖传一课,教他百下百着。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
这夜叉也是,张稍李定说了那么多的诗词他记不住,偏偏就记住了打渔的话,偏偏又会添油加醋,激怒了泾河龙王。每个领导身边,一定少不了这样搬弄是非的人。那卖卦先生若无此本领,自是吹牛。若有此本领,自然降龙伏虎。龙王又岂能动他。
龙王发怒,找到了那神课先生袁守诚。先生问曰:“公来问何事?”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 ,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
果如袁守诚所言。愿赌服输。可是龙王心里不服呀,结果那狗屁鲥军师竟教他私改行雨的时辰和下雨的点数。每个领导身边,也一定少不了出馊主意的人。泾河龙王也是头脑发昏,他依计行事,却惹来杀身之祸。
他自以为赢了袁守诚,到那西门里大街上,撞入袁守诚卦铺,不容分说,就把他招牌、笔、砚等一齐捽碎。那先生坐在椅上,公然不动。这龙王又轮起门板便打、骂道:“这妄言祸福的妖人,擅惑众心的泼汉!你卦又不灵,言又狂谬!说今日下雨的时辰点数俱不相对,你还危然高坐,趁早去,饶你死罪!”守诚犹公然不惧分毫,仰面朝天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别人好瞒,只是难瞒我也。我认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泾河龙王。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急丢了门板,整衣伏礼,向先生跪下道:“先生休怪。前言戏之耳,岂知弄假成真,果然违犯天条,奈何?望先生救我一救!”本来是求人,可笑的是,他竟然最后又加上一句要挟的话:“不然,我死也不放你。”
袁守诚既然神算,他一定能算出泾河龙王的死是早就注定的。《西游记》中第十回十殿阎王对唐太宗曾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在《西游记》中的《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这回中,曾说到唐僧之母殷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叹,忽然身体困倦,腹内疼痛,晕闷在地,不觉生下一子。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护。汝夫已得龙王相救,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谨记吾言。快醒,快醒!”
南斗星君既然和观音菩萨是一伙的,很显然,这龙王也是观音菩萨安排好的一步棋。
这袁守诚当知泾河龙王难救,可是若说不救,泾河龙王蛮不讲理,必然和自己苦苦纠缠,他于是便把这求救事推给了唐太宗。这究竟是不是观音菩萨安排好的呢?难说。再往上推,渔翁张稍说出的那番话是不是观音菩萨故意安排他说的呢?也难说。
这龙王去求唐太宗救命失败后,其鬼魂竟然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你昨夜满口许诺救我,怎么天明时反宣人曹官来斩我?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他扯住太宗,再三嚷闹不放,太宗箝口难言,只挣得汗流遍体。正在那难分难解之时,只见正南上香云缭,彩雾飘飘,有一个女真人上前,将杨柳枝用手一摆,那没头的龙,悲悲啼啼,径往西北而去。原来这是观音菩萨,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此住长安城都土地庙里,夜闻鬼泣神号,特来喝退业龙,救脱皇帝。那龙径到阴司地狱具告不题。你瞧瞧,那泾河龙王又蛮不讲理纠缠唐太宗,观音菩萨出现救了唐太宗一次,故意施恩罢了。
所以泾河龙王固然是观音菩萨安排的一枚棋子,但他的死却是在自己的性格上,蛮不讲理,应该就是他的死因。
而在己巳(蛇)年斩龙,其实是在暗示,你看看泾河龙王用的人:夜叉和鲥军师,以及他自己的轻信人言,蛮不讲理,说他是龙名不副实,如蛇儿一般吧。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8-02 01:28:36 +0800 CST  
多谢了。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8-12 00:42:58 +0800 CST  
十八,贞观十三年
在《西游记》中,贞观十三年确实是一个奇特的年份。
在《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这回中,第十次转世的金蝉子——唐僧陈玄奘的父亲陈萼陈光蕊出场。他在贞观十三年赶考、中状元、被相府殷小姐绣楼抛绣球招亲、出任江州州主,途经洪江口被船夫刘洪、李彪杀害。其官被刘洪冒顶,其妻被刘洪侵夺。其命幸得所救洪江龙王报恩而救。金蝉子也于此年第十次转世。奇怪的是,为何龙王当时不让陈光蕊还阳,不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一系列惨剧了吗。其实洪江龙王也没有让陈光蕊还阳的本事,能够让陈光蕊还阳的,应该就是观音菩萨和南极星君。他们之所以不让陈光蕊立刻还阳,就是给唐僧制造厄难。
而在《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这回中,贞观十三年,泾河龙王和袁守诚打赌,私改玉帝旨意被杀,其鬼魂怨唐太宗不救其命,将唐太宗之魂纠缠至阴司。又遇唐太宗父亲李渊、被其杀死的兄弟建成、元吉纠缠。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生死簿上唐太宗大限已到,崔判官却因人情徇私,又给唐太宗添寿命二十年。其寿命何来?就是夺其妹李玉英的。唐太宗再生之时,即其妹枉死之时。又过着枉死城中,有无数的冤魂。尽都是六十四处烟尘的叛贼,七十二处草寇的魂灵,挡住了唐太宗之来路。幸亏崔判官作保,借得河南相老儿的金银一库,买转鬼魂,方得前行。作为和阴司的交换条件,唐太宗回到阳间后,崔判官告诉他要“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孤魂。”
太宗还阳之后,又传旨赦天下罪人,又查狱中重犯。时有审官将刑部绞斩罪人,查有四百余名呈上。太宗放赦回家,拜辞父母兄弟,托产与亲戚子侄,明年今日赴曹,仍领应得之罪。众犯谢恩而退。又出恤孤榜文,又查宫中老幼彩女共有三千人,出旨配军。自此,内外俱善。唐太宗做这些事,只因在阴司中六道轮回之所,判官曾道:“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只是唐太宗还钱那相良不敢要,又牵出建相国寺事。建相国寺又牵出唐太宗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事。《西游记》第九回云:“唐王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表曰: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闻俗徒矫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太宗闻言,遂将此表掷付群臣议之。时有宰相萧瑀,出班俯囟奏曰:‘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傅奕与萧瑀论辨,言礼本于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萧瑀但合掌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何如。二臣对曰:‘佛在清净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伏乞陛下圣鉴明裁。’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陈者,罪之。’遂着魏征与萧瑀、张道源,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众皆顿首谢恩而退。自此时出了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傅奕实有其人,《旧唐书•傅奕传》载:“傅奕,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 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奕自代,遂迁太史令。奕既与俭同列,数排毁俭,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奕之率直。奕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置参旗、井钺等十二军之号,奕所定也。武德三年,进漏刻新法,遂行于时。
七年,奕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涂,谬张六道,恐吓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矫诈。乃追即往之罪,虚规将来之褊。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其有造作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口诵佛经,昼夜忘疲,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 ……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馀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则妖惑之风自革,淳朴之化还兴。’
临终戒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为名教,汝宜习之。妖胡乱华,举时皆惑,唯独窃叹,众不我从,悲夫!汝等勿学也。古人裸葬,汝宜行之。’奕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尝醉卧,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傅奕(555年~639年) 唐初学者。唐相州邺(今河南安阳)人。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唐武德初,拜太史丞,迁太史令。进《刻漏新法》行于时。他反佛颇力,武德四年(621年)六月,上奏《请废佛法表》云:“窃闻八十老父,击壤而歌;十五少童,鼓腹为乐。耕能让畔,路不拾遗。孝子承家,忠臣满国。庠序成林,墨翟、耿恭之俦,相来羽翊。乃有守道含德,无欲无求。宠辱若惊,职参朝位。当此之时,共遵李、孔之教,而无胡佛故也、、、、、、定天门之开阖,更新宝位,通万物之逵否,再育黔黎,布李老无为之风,而民自化;执孔子爱敬之礼,而天下孝慈”。
而《西游记》中傅奕萧瑀之争,实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4年),《资治通鉴》载:“(武德九年)戊寅,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佛法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伪启三涂,谬张六道,恐愒愚夫,诈欺庸品。乃追忏既往之罪,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万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有造为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
降自羲、农,至于有汉,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汉明帝始立胡神,西域桑门自传其法。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之事。洎于苻、石,羌、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梁武、齐襄,足为明镜。今天下僧尼,数盈十万,剪刻缯彩,装束泥人,竞为厌魅,迷惑万姓。请令匹配,即成十万馀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则妖惑之风自革,淳朴之化还兴。窃见齐朝章仇子佗表言:‘僧尼徒众,糜损国家,寺塔奢侈,虚费金帛。’为诸僧附会宰相,对朝谗毁,诸尼依托妃、主,潜行谤讟,子佗竟被囚执,刑于都市。及周武平齐,制封其墓。臣虽不敏,窃慕其踪。’
上诏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称奕言合理。萧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奕曰:‘人之大伦,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瑀不能对,但合手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
上亦恶沙门、道士苟避征徭,不守戒律,皆如奕言。又寺观邻接廛邸,混杂屠沽。辛巳,下诏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练行者,迁居大寺观,给其衣食,无令阙乏。庸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勒还乡里。京师留寺三所,观二所,诸州各留一所,馀皆罢之。
傅奕性谨密,既职在占候,杜绝交游,所奏灾异,悉焚其稿,人无知者。”
唐太宗也是比较信任傅奕的,傅奕曾于玄武门之变前,曾密奏唐高祖:“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唐太宗临朝,曾问傅奕:“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傅奕道:“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唐太宗听了,深以为然,其在位时一直限制佛教的发展。
《资治通鉴》另载傅奕数事:“有僧自西域来,善咒术,能令人立死,复咒之使苏。上择飞骑中壮者试之,皆如其言;以告奕,奕曰:‘此邪术也。臣闻邪不干正,请使咒臣,必不能行。’上命僧咒奕,奕初无所觉,须臾,僧忽僵仆,若为物所击,遂不复苏。又有婆罗门僧,言得佛齿,所击前无坚物。长安士女辐凑如市。奕时卧疾,谓其子曰:‘吾闻有金刚石者,性至坚,物莫能伤,唯羚羊角能破之,汝往试焉。’其子往见佛齿,出角叩之,应手而碎,观者乃止。奕临终,戒其子无得学佛书,时年八十五。又集魏、晋以来驳佛教者为《高识传》十卷,行于世。”显然是一位思想倾向于儒道的学者。而其去世的时间,也正是贞观十三年。
魏征、萧瑀、张道源这三位朝臣,选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你道他是谁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二弟子金蝉子。因为无心听讲,被罚“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出身命犯落江星,顺水随波逐浪泱。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长。总管开山调大军,洪州剿寇诛凶党。状元光蕊脱天罗,子父相逢堪贺奖。复谒当今受主恩,凌烟阁上贤名响。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做陈玄奘。”
于是唐太宗就赐玄奘为众僧之首: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并让他前赴化生寺,择定吉日良时,开演经法。
接下来,观音菩萨该上场了。他将一件锦蝠异宝袈裟、九环锡杖通过高价叫卖然后无偿转赠的方式,让唐太宗送给了玄奘。又在玄奘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超度亡魂之时。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这只是个引子,所要钓的大鱼在后面呢。
正讲处,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师正讲谈妙法,被两个疥癞游僧,扯下来乱说胡话。”王令擒来,只见许多人将二僧推拥进后法堂。见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问我何事?”唐王却认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萨道:“正是。”太宗道:“你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斋便了,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
那菩萨祥云渐远,霎时间不见了金光。经没有讲,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果然,大鱼上钩了。
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遂此驾回各散。
《西游记》中,玄奘西去取经的这一年,就是贞观十三年。他时年三十岁。
事实上,贞观十三年,玄奘已西去取经十年。玄奘贞观二年八月(628年)于贞观二年冬离开长安西行,时年29岁。
在真实的贞观十三年,据《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曾做过这些重要的事情:
一,加封功臣:戊午,加左仆射房玄龄太子少师。二月,庚辰,以光禄大夫尉迟敬德为鄜州都督。
二,加强政审:戊戌,尚书奏:“近世掖庭之选,或微贱之族,礼训蔑闻;或刑戮之家,忧怨所积。请自今后宫及东宫内职有阙,皆选良家有才行者充,以礼聘纳;其没官口及素微贱之人,皆不得补用。”上从之。
三,集中权力: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硃、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皆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
四,分化怀柔藩国:己丑,吐谷浑王诺曷钵来朝,以宗女为弘化公主,妻之。七月,庚戌,诏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之鼓纛;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籓屏,长保边塞。突厥咸惮薛延陀,不肯出塞。上遣司农卿郭嗣本赐薛延陀玺书,言“颉利既败,其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奉诏。于是遣思摩帅所部建牙于河北,上御齐政殿饯之,思摩涕泣,奉觞上寿曰:“奴等破亡之馀,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为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又遣礼部尚书赵郡王孝恭等赍册书,就其种落,筑坛于河上而立之。上谓侍臣曰:“中国,根幹也;四夷,枝叶也;割根幹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不用魏征言,几致狼狈。”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忠,苏尼失之子也,上遇之甚厚,妻以宗女;及出塞,怀慕中国,见使者必泣涕请入侍;诏许之。
五,开疆拓土:高昌王麹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上下书切责,征其大臣阿史那矩,欲与议事,文泰不遣,遣其长史麹雍来谢罪。颉利之亡也,中国人在突厥者或奔高昌,诏文泰归之,文泰蔽匿不遣。又与西突厥共击破焉耆,焉耆诉之。上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问状,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籓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筑城掘沟,预备攻讨。我使者至彼,文泰语之云:‘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穴,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又遣使谓薛延陀云:‘既为可汗,则与天子匹敌,何为拜其使者!’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明年当发兵击汝。”三月,薛延陀可汗遣使上言:“奴受恩思报,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上遣民部尚书唐俭、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赍缯帛赐薛延陀,与谋进取。戊辰,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示以祸福,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将兵击之。(次年灭之,置安西都护府)。
六,察纳忠言:五月,旱。甲寅,诏五品以上上封事。魏征上疏,以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其间一条以为:“顷年以来,轻用民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败、劳而安者也。此恐非兴邦之至言。”上深加奖叹,云:“已列诸屏障,朝夕瞻仰,并录付史官。”仍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所以,真实的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尚能任贤臣纳忠言,志向高远。戈直评其云:“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旧唐书》评其云:“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窥一斑而知全豹,观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所为之事比较得当,其评唐太宗还算得当。
而在《西游记》中,玄奘转生和取经竟同在贞观十三年,作者的失误吗?非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古有黄粱一梦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姓卢的书生,路途中遇见神仙。他困了,神仙给了他一个枕头。他入梦后,娶美女,做高官,立大功。后为人诬陷图谋不轨,几乎被杀。后贬官流放至驩州(今越南安城县)。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其后子孙,皆有才器,高官厚禄。他自己再回官场,做宰相之类的高官五十余年,崇盛赫奕。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后年迈病死,醒来才知是梦,黄粱米饭睡时蒸上,醒来那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哪。一梦醒来,数十年的身世浮沉,已然结束。
所以贞观十三年就是玄奘的一梦,是他旧梦噩梦的结束,也是他新梦美梦的开始。而此年,也当是唐太宗恶念的结束,也就是其善念的开始。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8-12 00:43:20 +0800 CST  
十九,聪明的和尚会念经
文/刘训山
且说那唐僧见了观音菩萨,领了佛旨。又领了唐太宗的圣旨,准备西去取经。目标明确:去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如来佛处取大乘佛法。目的明确:使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当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观音菩萨所说:“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对于西去取经的艰难,法门寺众僧也曾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
唐僧的态度很是坚决,他对众僧道:“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并且在佛像前礼拜立誓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
唐僧带着唐太宗选给他的两个从者,一起西行。他们行了数日,过了巩州城。又行了两三日,又至河州卫。河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相传是大禹治水的西方起始地。《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西游记》说此乃是大唐的山河边界。
在河州早有镇边的总兵与本处僧道,闻得是钦差御弟法师上西方见佛,无不恭敬,接至里面供给了,着僧纲请往福原寺安歇。本寺僧人,一一参见,安排晚斋。斋毕,吩咐二从者饱喂马匹,天不明就行。及鸡方鸣,随唤从者,却又惊动寺僧,整治茶汤斋供。斋罢,出离边界。
也就是说,唐僧从长安出发,一直到河州,都是一路平安的。没有碰见强盗,没有碰见妖怪。说明大唐的治安还是可以的。不过唐僧急忙要赶路,所以四更天就起来了。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只得拨草寻路,说不尽崎岖难走,又恐怕错了路径。正疑思之间,忽然失足,三人连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从者胆战。却才悚惧,又闻得里面哮吼高呼,叫:“拿将来,拿将来!”只见狂风滚滚,拥出五六十个妖邪,将三藏、从者揪了上去。
那观音菩萨不是送了唐僧一件宝贝袈裟吗:“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可唐僧却偏偏落在了虎狼之穴。原来那袈裟中看不中用,“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蚕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方方簇幅绣花缝,片片相帮堆锦饾。玲珑散碎斗妆花,色亮飘光喷宝艳。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三天门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宝气。重重嵌就西番莲,灼灼悬珠星斗象。四角上有夜明珠,攒顶间一颗祖母绿。虽无全照原本体,也有生光八宝攒。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闲时折迭,千层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惊动诸天神鬼怕。”既然平时不能穿,所以保护作用一点也没有。
唐僧目前可是肉眼凡胎,他从来没有见过妖怪,于是战战兢兢,偷眼观看,原来是个老虎精,称作寅将军。可把三人吓坏了。后来又来了两个妖精,一个特处士,本是牛精,一个熊山君,本是熊精。这老虎精,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只听得渝麻之声,真似虎啖羊羔,霎时食尽。把唐僧几乎唬死。
这些妖怪也怪,他们吃掉了两个从者,却留下了唐僧不吃。渐渐的东方发白,这些妖怪竟然一拥而退。不一时,红日冉冉升起。唐僧昏昏沉沉。一老叟手持拄杖而来。走上前,用手一拂,捆绑唐僧的绳索皆断。对面吹了一口气,三藏方苏,跪拜于地道:“多谢老公公,搭救贫僧性命!”
这老叟就是太白金星。他告诉唐僧,“处士者是个野牛精,山君者是个熊罴精,寅将军者是个老虎精。左右妖邪,尽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你跟我来,引你上路。”三藏不胜感激,将包袱捎在马上,牵著缰绳,相随老叟径出了坑坎之中,走上大路。却将马拴在道旁草头上,转身拜谢那公公,那公公遂化作一阵清风,跨一只朱顶白鹤,腾空而去。只见风飘飘遗下一张简帖,书上四句颂子,颂子云:吾乃西天太白星,特来搭救汝生灵。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
这太白金星也是,既然救了唐僧,就直接说自己是太白金星不救可以了。为何还要化清风跨白鹤腾空而去,既去了,还要遗一张简帖,留四句歪诗。说明自己的身份。还暗示唐僧,前方有有神通的徒弟相助。这说明,太白金星是取经工程的知情人,甚至是合伙人。他搭救唐僧,就是向唐僧,乃至佛教界示好。同时暗示唐僧,前途虽然艰险,但总会有人帮他忙的。
有人说,太白金星为何不除掉那些妖怪?因为做为天上的神仙,太白金星也要遵守天规,不能随意杀生,破坏生态平衡吧。也许那些妖怪有主人,他们吃掉了二从者,唐僧才能收徒弟。
唐僧既得搭救,谢了太白金星,继续前进。舍身拚命,上了那二叉岭峻岭之间。行经半日,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那马腰软蹄弯,即便跪下,伏倒在地。唐僧又陷入到危难之地。
这时幸亏山中的猎户姓刘名伯钦,绰号镇山太保,惊散蛇虎,救了唐僧。这刘伯钦也是个奇人,他力能伏虎,心地善良,却不去凭一身本领博取功名,却甘愿守着一家老小平平淡淡打猎过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灵台山上的那位给石猴指路的樵夫。他们心中自有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守护真诚和淡泊。比如唐僧要吃素,那伯钦就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香獐肉、蟒蛇肉、狐狸肉、兔肉,点剁鹿肉干巴,满盘满碗的,陪着三藏吃斋。“没盐没酱”,“陪着三藏吃斋。”连在一起就映衬出刘伯钦一家的甘于清贫和心灵纯净。
而刘伯钦的母亲请唐僧为刘伯钦去世的父亲念卷经文,唐僧也欣然接受。不过呢,上次在唐太宗安排超度亡灵的法会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结果观音菩萨告诉他:“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唐僧这次念经超度亡魂,做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度亡经》一卷照读。这个上次水陆法会上他曾读了,观音菩萨说没用。为什么唐僧还读?因为那些超度亡魂的和尚都读吧。俗人都听过,就骗骗俗人吧。诵毕,伯钦又请写荐亡疏一道。再开念经的时候,那《安邦天宝篆》和《劝修功卷》他就不读了。却读起了《金刚经》、《观音经》,一一朗音高诵。诵毕,吃了午斋,又念《法华经》、《弥陀经》。各诵几卷,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早又天晚。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佛事已毕,又各安寝。
为什么唐僧会换读这几本经书呢?因为《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和长老须菩提讨论空法的经文。《观音经》是《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赞颂观音菩萨的功德。《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弥陀经》即《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其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孔雀经》即《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大孔雀明王经》。说的是佛住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一佛门出家弟子,名莎底,为大黑蛇所伤,毒气遍身,闷绝于地,阿难见之,速往佛所,求佛慈悲救护。佛遂教阿难诵‘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救之,并宣说藉此陀罗尼能远离一切恐怖,获福慧等功德。卷首有序文、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持诵此经有止雨、祈雨、消灾等功效。而苾蒭洗业的故事,应该就是一些僧人出家前有罪孽在身,出家后得成正果的故事。
唐僧所读的《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可都是大乘佛经。不是说唐僧不懂大乘佛法吗?
别忘了,唐僧曾是释迦牟尼佛的二弟子金蝉子,既然是释迦牟尼佛的二弟子,怎么会不懂得大乘佛法?唐僧虽不记得前生之时,但他十世修行的功德在,大乘佛法自然也在。大乘佛法不在别处,在其功德处。所以唐僧能读大乘佛经,自是悟了此中道理,醒了某些记忆的缘故。
却说那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儿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
次日早上,刘伯钦一家梦醒议论并欢喜告知感谢唐僧,更增加了唐僧取经求道的决心。唐僧于是继续前行,不过,还是央求那刘伯钦再送他一程。这说明,他的心中还是将信将疑:对于前途,半是忧惧半欢喜。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8-20 02:53:39 +0800 CST  
西天真有趣:二十,孙悟空出山
文/刘训山
那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之后,不觉已过了五百年。
五百年的光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朝代都换了好几个。孙悟空用五百年的岁月,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被动的面壁,不知道会不会对他起效果?
观音菩萨要给取经人找几个帮手,无巧无不巧地,就走到了五行山。也是他回心转性,情愿修行。观音菩萨就许他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救他。让他可跟取经人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佛门,再修正果。孙悟空答应之后,就满心期待地等候着。
这五行山,因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其实对于孙悟空来说,也是一个分界线。也就是说,在其山为五行山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妖,而此山一旦更名为两界山,他就成为了一个修行人了。山还是那座山,一念之间,便换了人间!
这孙悟空被唐僧从山下放出,他对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与伯钦唱个大喏道:“有劳大哥送我师父,又承大哥替我脸上薅草。”谢毕,就去收拾行李,扣背马匹。
这些行为,说明孙悟空已学会感恩了。
孙悟空打死了猛虎,剥下虎皮自己亲手做了虎皮裙,却不去偷枪别人的衣服。这说明,孙悟空已经有羞耻之心了。
途中遇见六个强盗,要劫掠他们的财物: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六贼。六贼何物所化?佛教中有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之说。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眼根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六尘呢,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佛教常以六尘拟六贼,如《涅盘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因为六尘可以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道德经》也曾说过类似之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对付这六贼,《道德经》的方法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佛教也有方法,如《杂阿含经》卷四三:“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究竟如何杀贼?《法句经》云:昔佛在时,有人河边树下,学道二十年,但念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心无宁息。佛知可度,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出,野犬欲啖,龟缩其头尾及四足,藏于甲中。犬不得便,须臾远去,龟还入水。
道人见此,语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犬不能得便。
沙门对云:世人不如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其意如《道德经》,还是回避而已。
儒家王阳明曾有一文《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云:“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亦如此意。
因此六贼本来自自己,所以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那贼道:“好和尚!真个的头硬!”行者笑道:“将就看得过罢了!你们也打得手困了,却该老孙取出个针儿来耍耍。”那贼道:“这和尚是一个行针灸的郎中变的。我们又无病症,说什么动针的话!”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
悟空的手段可谓干净利落,一下灭了六贼,自然落得六根清净。但是,这样也就是小乘的手段,只是自度。若要大乘,还要有慈悲之心,还要为他人着想,才能度人。所以三藏埋怨他:““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这还是出自自私的想法。
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却是慈悲心肠。
悟空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悟空虽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了,那种强权即真理的思想还是没有改变。
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唐僧告诉他,恶人自有恶人磨,你以为强权即真理,所以五行山下压你五百年也不亏!一味伤生,去西天做和尚还有什么意思。
悟空受不得说教,就使性子离开了唐僧。不过说来也怪,他不回花果山,不去寻须菩提祖师,也不去躲藏,却反而跑到水晶宫去了,为何?
一,他大闹天宫惹下滔天大祸,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花果山的猴子们因他遭受了大难,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二,他的身份尴尬,如果他不跟唐僧取经,他就没有执行和观音菩萨订下的盟约。没有执行盟约,他就依然是罪犯的身份。
三,借机想看一看龙女。
前两个理由都和悟空去龙宫无关,至于第三个理由,我认为说得通。
且看《西游记》中一段描写:“悟空笑道:‘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你再去寻寻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价。’龙王道:‘委的再无。’
正说处,后面闪过龙婆、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
《太平御览》卷八0三引《梁四公记》略云:“震泽中东海龙王女掌龙王珠藏。龙嗜烧燕。(梁武)帝以烧燕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
此处龙女出现,是看到悟空连试了几番兵器,都不合手。于是在龙王说再没有更重的兵器之时,突然透露此信息的。她说出此信息的目的,也许有爱慕之意。但悟空当时并没有领会。也许两个人曾经有过一段情事。而就在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一件件回忆往事的时候,他的脑海突然闪现出龙女那张明艳动人的笑脸。
后来,在孙悟空吃了红孩儿的亏,去求观音菩萨帮忙,观音菩萨竟说:“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待要与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什么东西作当。”行者道:“可怜!菩萨这等多心,我弟子自秉沙门,一向不干那样事了。”
这明明暗示,悟空曾经干过那样事,和龙女有一段情愫呢。不过观音菩萨这善财龙女据《法华经》云:“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殊师利言:‘有裟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切众生类, 无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这位龙女,后来又化为女身,为观音菩萨的右近侍。即捧珠龙女和善财龙女。也许东海龙宫中龙女,就是那位裟竭罗龙王女转世。或者裟竭罗龙王女,为东海龙王女转世。难道说龙女竟是为了救孙悟空出五行山,才不为佛而甘愿为观音菩萨的近侍的?
当孙悟空来到龙宫,龙王道:“近闻得大圣难满,失贺!想必是重整仙山,复归古洞矣。”悟空道:“我也有此心性,只是又做了和尚了。”龙王道:“做甚和尚?”行者道:“我亏了南海菩萨劝善,教我正果,随东土唐僧,上西方拜佛,皈依沙门,又唤为行者了。”龙王道:“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既如此,怎么不西去,复东回何也?”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唐僧就绪绪叨叨,说了我若干的不是。你想老孙,可是受得闷气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钟茶吃。”龙王道:“承降,承降!”当时龙子龙孙即捧香茶来献。
这时候,悟空望了一圈,没有看到龙女,想必很失望。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什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
此刻,孙悟空的心里一定是翻江倒海。想当初,他大闹天宫,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和二郎神杨戬战个平手,被太上老君的金刚镯砸倒被擒,被如来佛的五指山压了五百年,看来强中更有强中手啊。从龙宫众人的窃窃私语中,他一定知道了龙女的去处。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孙悟空要见龙女,就得见观音菩萨。悟空想必心中百般感慨,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早发慈悲”四个字,点醒了梦中人啊!孙悟空欠缺的是什么,是慈悲之心,他还要报龙女慧眼识英雄之恩,唐僧五行山搭救之恩,须菩提以前的教导之恩。
那边观音菩萨变成了一位老婆婆,把紧箍儿变作一顶嵌金花帽送给唐僧,要他骗孙悟空带上。结果好奇心害死猫,也害死猴,孙悟空回到唐僧处,就将那花帽儿带上。唐僧念起紧箍咒,果然管用。这下子孙悟空再也摘不下紧箍儿,口服心服,只得死心塌地,随唐僧取经去了。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9-02 03:11:27 +0800 CST  
西游真有趣:二十一,意马收缰
文/刘训山
在人们最初的印象里,龙总是和威风凛凛神通广大联系在一起。比如《山海经》中所提到的烛龙,“钟山之神 ,名日烛阴 ,视为昼 ,瞑为夜 ,吹为冬 ,呼为夏。不饮 ,不食 ,不息 ,息为风。身长千里 ,在无启之东。其为物。 人面蛇身赤色 ,居钟山下。西北海外 ,赤水之北 ,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直目正乘。 其瞑乃晦 ,其视乃明。 不食 ,不寝 ,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 ,是谓烛龙。”《广博物志》 卷九引《 五运历年纪》甚至有此描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但随着人类智慧渐开,见怪不怪,从来没有见过的龙的地位渐渐为后造的神祗所替代。在明代许仲琳著《封神演义》中,哪吒在东海口洗澡,随身之宝混天绫将水晶宫晃动。夜叉去问他,他出言不逊,惹得夜叉和他交战,他把夜叉打死。龙王三太子敖丙去问他,他又出言不逊,二人交战,他又把龙王三太子打死。东海龙王要去天宫告状,他又在南天门将龙王痛打一顿,并逼龙王不准告状。他虽然说自己“不是私自投胎至此,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连四海龙王便都坏了,也不妨甚么事。”但后来四海龙王还是奏准玉帝,来捉拿哪吒父母抵罪。哪吒无奈,剖腹剔肠,剜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那是因为龙王有截教教主撑腰。
明吴元泰所著《东游记》中,八仙过海,蓝采和的玉板为东海龙王二太子所抢,引发八仙和四海龙王大战数回,东海龙王二太子被杀,大太子断臂,东海首次被八仙火葫芦烧干,二次被八仙用泰山填塞。后四海龙王请天兵相助,齐天大圣则助八仙战败天兵。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调停,方平息了事端。但龙族明显吃了个大亏。
在《西游记》中,虽然龙王可以在弱者如百姓,如河神面前耀武扬威、作威作福。却是任霸道的神仙宰割呼来喝去的弱者。《西游记》中那西海龙王敖闰的儿子小白龙,即玉龙,其书中道:菩萨却与木叉,辞了悟能,半兴云雾前来。正走处,只见空中有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观音闻言,即与木叉撞上南天门里,早有邱、张二天师接着,问道:“何往?”菩萨道:“贫僧要见玉帝一面。”二天师即忙上奏,玉帝遂下殿迎接。菩萨上前礼毕道:“贫僧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路遇孽龙悬吊,特来启奏,饶他性命,赐与贫僧,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玉帝闻言,即传旨赦宥,差天将解放,送与菩萨,菩萨谢恩而出。这小龙叩头谢活命之恩,听从菩萨使唤。菩萨把他送在深涧之中,只等取经人来,变做白马,上西方立功。小龙领命潜身不题。
玉龙为什么要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最初读《西游记》的时候,认为他就是任性。而在杨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给此的解释是,玉龙的新婚妻子万圣宫主和九头虫私通,玉龙发现后发怒才烧的那明珠。
也有人猜测这是西海龙王敖闰和观音菩萨一起设的局,目的就是把玉龙推出去,找一条出路得成正果。
我们且看这四海龙王。
《封神榜》中东海龙王名为敖光,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
所以《西游记》是沿承了《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四海龙王说: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
可是后人看《西游记》,发现书中有关西海龙王敖闰的几处出现似有错误。
1,龙王道:“舍弟乃......西海龙王敖闰是也。” (第三回)
2,写观音菩萨上长安寻取经人,“正走处,只见空中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第八回)
3.菩萨闻言道:“这厮本是西海敖闰之子......” (第十五回)
4,行者道:“你说他是马哩?他不是凡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第二十三回)
5,行者道:“我也不用着风云雷电,只是要些雨水灭火。”龙王道:“大圣不用风云雷电,但我一人也不能助力,着舍弟们同助大圣一功如何?”行者道:“令弟何在?”龙王道:“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顺。”(四十一回)
6,行者即驾云,径至西洋大海......那龙王敖顺即领众水族,出宫迎接。”(第四十三回)
7,行者又谢了敖顺道:“前日亏令郎缚怪,搭救师傅。”(第四十五回)
8,(行者)把那北海龙王唤来......唬的那龙王诺诺连声道:“敖顺不敢相助......”(第四十六回)
9,却说西海中有个探海的夜叉,巡海的介士,远见犀牛分开水势,又认得孙大圣与二天星,即赴水晶宫对龙王慌慌张张报道:“大王!有三只犀牛,被齐天大圣和二位天星赶来也!”老龙王敖顺听言,即唤太子摩昂:“快点水兵,想是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尘儿三个惹了孙行者。今既至海,快快拔刀相助。”(第九十二回)
很多人认为是此书或传抄出现了错误。明代李贽甚至动笔修改过。不过如通读了《西游记》,你会发现,如此改变是有道理的。
最初,第十五回玉龙烧了殿上明珠,殿上明珠应该是比较贵重庄严的宝物,损毁了会连累玉龙的整个家族,才让玉龙的父亲不得不弃车保帅,以忤逆的罪名将玉龙送上断头台。就是这样,西海龙王敖闰还是被调离去了北海,而北海龙王敖顺则被调到西海。后来,第四十三回因敖顺包庇了外甥鼍龙,又调回了北海。第四十六回敖顺帮助了孙悟空,于是在第九十二回中,又被调到了西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然,调令是玉帝发出的。之所以调令老是变来变去,应该跟当时的形势有关。玉龙将诛,却冒出观音菩萨搭救。西海地近西天,玉帝不想让西海龙族和西天佛教走得太近,就将西海龙王敖闰调到了北海,受自己的分身或者说是储君玄武大帝监管。而北海龙王敖顺则调到西海。相比之下,应该东方最为富庶,南海次之,西方又次之,北方苦寒偏僻之地,又次之。所以西海龙王调至北海,实际上是一种惩罚。敖顺又被调回北海,也是一种惩罚。可是后来,敖顺竟然又被调到西海。这固然有其助孙悟空之功,也是玉帝权衡利弊,还是觉得敖闰放在西海不可靠的缘故。。
说罢龙族在神仙中的地位,再来说说这次西天取经团的随身保护神。五行山看押孙悟空,如来佛仅派了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而这次唐僧取经,《西游记》第十五回中道: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哏哏的吆喝,正难息怒,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祗,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
观音菩萨非常重视此番取经,因为金蝉子转世独自取经已经九次被干掉了。如果这次再失手了,佛教的面子就丢大了。而此番我们来看看他派出的暗中保护取经团的高手,他的面子的确是够大的:
1,六丁六甲:六丁六甲本为司掌天干地支的神祗,其神十二位。丁神六位: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甲神六位: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或有《续文献通考》:"丁卯等六丁,阴神玉女也。甲子等六甲,阳神玉男也。汉代《献帝起居注》已有对六丁六甲的祭祀。《云笈七笺》卷十四云:“若辟除恶神者,书六甲、六丁等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南宋王契真编《上清灵宝大法》卷二载:“丁丑延我寿、丁亥拘我魂、丁酉制我魄、丁未却我灾、丁巳度我危、丁卯度我厄;甲子护我身、甲戌保我形、甲申固我命、甲午守我魂、甲辰镇我灵、甲寅育我真。”
明《重修搜神记》载:元始命玉皇上帝阵诏,喝玄武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
《上清六甲祈祷秘法》称六丁神名为:丁卯神名文伯字仁高,丁丑神名文公字仁贤(贵),丁亥神名仁(文)通字仁和,丁酉神名文卿字仁修,丁未神名升通字仁恭,丁巳神名庭卿字仁敬,六甲神名为:甲子神字青公名元德,甲戌神字林齐名虚逸,甲申神字权衡名节略,甲午神字子卿名潺仁,甲辰神字兖昌名通元,甲寅神字子靡名化石。
《老君六甲符图》与《三才图会》中,其六丁神为:丁卯神司马卿,丁丑神赵子任(玉),丁亥神张文通,丁酉神臧文公,丁未神石叔通,丁巳神崔石(巨)卿,六甲神为:甲子神王文卿,甲成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上(韦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2,四值功曹:是道教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主要的工作是考察记录功劳、公文传送,护法等。这四神是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黄承乙 、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3,五方揭谛:分别是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乃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
4,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中国佛教一般以关羽、韦陀为护教伽蓝。而十八位护教伽蓝当出自《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
从上述可以看出,六丁六甲神将应为道教之神,为天帝和道教役使。四值功曹亦是道教和天帝共用。五方揭谛、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皆为佛教护法神祗。佛教的神祗观音菩萨可以经如来佛祖同意然后使用,道教的玉帝的神将则必然要经过玉帝和太上老君点头的。
三方的神将神通并不算大,只能是三四流的神仙,但却具有象征意义。它是在警示沿途的神魔妖怪,千万不要招惹取经团,否则,三方的后台将会发力治你。
虽然三方的神将神通不大,但却担负着保护唐僧的重任,所以战胜一般的妖魔应该也不在话下。可当玉龙自鹰愁涧钻出来要抢唐僧的时候,他们竟然不出手。要吃白马的时候,他们也不出手。直到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这个时候,这些保护神才现出身来。
这是因为观音菩萨在救玉龙后,曾经对他说过,只等取经人来,变做白马,上西方立功。小龙领命潜身。
众神之所以不出来,就是给玉龙创造机会,让他吃掉唐僧的白马,然后变作白马为取经出一份力。
综上所述,玉龙烧毁明珠的原因多是因为任性。见大事不妙的西海龙王敖闰就暗暗求了观音菩萨。才有观音菩萨路过玉龙的刑场,救了玉龙。
玉龙在和孙悟空几番争斗之后,又惊又怕。终于在观音菩萨前来后被收服。观音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做他原来的马匹毛片,又将言语吩咐道:“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
这玉龙口衔着横骨,心心领诺。或被杀,或为马,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得被迫为马。所以任性是惹祸的根苗,只因一时任性,玉龙失去了自由,做了十四年的马。
而那位因任性而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年的孙悟空,还是渴望自由的生活。你看菩萨教悟空领他去见三藏,“我回海上去也。”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观音菩萨给他讲起了道理,并许诺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我再赠你一般本事。”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放在行者的脑后,喝声:“变!”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教他:“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
心猿正心,意马收缰,至此都皈依到唐僧门下,悟空有紧箍咒约束,白龙马有弼马温孙悟空约束,又继续行那修行求经之路。
真能到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修行才算是到了家。而到了那时,紧箍咒自然就没有了,缰绳也没有了。逍遥天地,自由唯我!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9-09 23:52:08 +0800 CST  
西游真有趣:二十二,观音也有灯下黑
文/刘训山
人和人交往那是人,人和神交往那是神人,人和妖交往呢,那就是人妖。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就是这么一个人妖。
话说玉龙在蛇盘山鹰愁涧降顺了唐僧,化为白龙马后。唐僧师徒两个,行有两个月太平之路,相遇的都是些虏虏、回回,狼虫虎豹。这意思就是,唐僧他们已经远离了大唐,进入了西番。人长得特别一点,都是少数民族。遇到的狼虫虎豹,对于唐僧是个问题,可有了孙悟空自然就不成问题。春天来了,然后,他们来到了观音禅院。
观音禅院真是壮观幽雅,《西游记》第十六回中道:“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
那观音禅院的方丈也该是个有道高僧,才配得上这禅院,果然: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看他怎生打扮——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还了礼,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爷,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老僧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问,只叫献茶。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究竟有道没有道,不知道。但年龄确实高,排场也出来了:帽子上的猫睛石,衣服上的翡翠毛,僧鞋上的八宝,拄杖上的云星,猫睛石就是猫眼石,翡翠毛应该就是孔雀毛,《红楼梦》曾所提到雀金呢,非常珍贵,就是哦啰斯国拿孔雀翎毛拈了线织的。八宝可不是八宝粥里的八宝,当然,那些麦仁、大米、花生、莲子、绿豆、枣子之类的粮食,饥饿的时候可以救命,可是比任何宝贝都金贵。但在平常时候,它们的价值却比不上那些黄金白银铜钱,更不要说那些珍宝了。
道家八宝据说是八仙所拥有,明代余象斗《南游记》道:第一班上八洞神仙。汉钟离取出羽扇一把,献上御案。上帝问曰,“卿此宝有何妙处?”钟离奏曰:“此扇煽火火灭,煽风风熄,煽邪邪死,变化无穷,化船过海,遮日卷月,收雾行云。”玉帝闻奏大喜。又有张果老取出锡仗一根献上,奏曰:“臣此宝可挑泰山,入水水裂,顶地地开,干变万化。”又有曹国舅献土析板一只,奏曰:“臣此宝一析,三界通知,敲开能呼使用,收聚伏鬼,合笼捉邪,大有神通。”又有吕洞宾献上雌雄剑二把,奏曰:“臣此剑能飞万里,斩妖灭邪,自会相寻,入水水分。”又有蓝采和献上金线篮一只,奏曰:“臣此篮撇去飞空,装尽世界,不论未熟菜果,采入篮中,自然成熟。人坐篮中,诸人莫见。”又有铁拐李献上葫芦,奏曰:“臣此葫芦,内藏风火,要风便风,要火便火,要金便金,要银便银。内藏臣自身心体相。指东飞东,指西飞西,百般可用。”又有何仙姑献上铁罩奏曰:“臣此罩能罩日月无光,摆动可以移星换斗,坐入其中,可以水火不入。”又有韩湘子献上鱼鼓,奏曰:“臣此鱼鼓打动,天昏地暗,内中可藏数万天兵,呼妖自入,跨之可登水天。
这八种宝贝法力广大,又是道家人物所有,自然不会装点在一个僧人的鞋子上。民间也有八宝之说,又称俗八宝,即石磬、银锭、宝珠、珊瑚、古钱、如意、犀角、方胜。石磬寓意吉庆;以银锭、古钱象征财富;以宝珠、珊瑚、犀角等奇珍异宝表示神秘、高贵;以如意隐含如我心愿。而方胜是古代妇女的饰物。指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菱形大斑纹(24个∧形),其"∧"形的顶端在背中线(脊柱)相连或略交错,习称"方胜纹"。《宋书•符瑞志》载有"金胜",所谓"国平盗贼,四夷宾服则出。"
僧人的鞋子上大概也不会点缀这些俗物。而佛门也有八宝之说,又称八瑞相、八吉祥,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不过那个“攒”字,明明透露出老和尚的炫耀之心。其实佛家还有七宝之说,以《无量寿经》为例,将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砗磲、真珠、琥珀。僧鞋上的八宝,应出于上述这些宝物。
而老和尚用来端茶的盘儿,是羊脂玉的;茶盅是法蓝(珐琅)镶金的;壶儿是白铜的,就连喝的茶,也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的香茶,这种豪奢难怪连曾做过大唐的天下大阐都僧纲的唐僧也不禁赞夸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这使我不禁又想起《红楼梦》中的妙玉,妙玉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因为家庭变故,出家为尼。有意思的是,她却带发修行,生活却极为讲究。比如有一次饮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道:宝玉留神看他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接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 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顽”,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顽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
贾母的行事,多一些慈悲为怀。妙玉的行事,则多一些清高自赏,不能和光同尘。金池长老和唐僧这两个和尚相见,不谈论佛法,却对俗人喜欢的宝物热衷谈论,未免俗心未了,便有了几分贪痴。
顺便说一下,唐僧说的这句话:“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信息量蛮大的。
第一,它透露了玉龙化为白马之后,让唐僧提速了一倍以上。唐僧出长安的时间是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朔望即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即九月十二日。到达观音禅院,早春,就算二月吧。年前四个月,年后两个月,就是六个月。从两界山经过蛇盘山到哈密国,应该千里左右。收玉龙就是在这期间。唐僧年前的四个月骑的是御赐的白马,过西番哈密国的两个月,骑的是玉龙变化的白龙马。速度虽然有所提高,其实我们计算一下,两个月白龙马就算走了六千里,每个月就是三千里,每天平均一百里的路程,和千里马相比,不算快。但是,我们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玉龙做为西海龙王之子,肯定是娇生惯养,怕累。
二,路程艰险。
三,狼虫虎豹太多。
四,上面三种因素都有。
按照唐僧原来所骑的御赐白马的速度,每天50里,十万八千里需要走2160天,就是6年,来回就要12年。而唐太宗曾问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唐僧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显然他高估了御赐白马的速度。平均每天200里,唐僧才可以取经之后回到大唐。显然他高估了御赐白马的速度。以为那是千里马呢,还有他的从人,他以为是关羽的部将周仓,也能日行千里呢。退一步讲,就是日行五百里,他也有游山玩水的时间呀。可惜那马诚如观音菩萨所说,“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日行千里的宝马只是传说。就连玉龙所化的白龙马,也只不过强过御赐白马一倍而已。再加上重重魔难,传说,有时也蕴含着作者现实中的无奈。
第二,走了万里之遥,拜观音的庙宇才看到一个。观音菩萨的影响力明显逊色于如来佛和太上老君。所以观音禅院的出现以及壮观,观音禅院能够存在了250年以上,一定和观音菩萨有莫大关系,
所以看后来金池长老的炫耀袈裟,就是孙悟空初入须菩提门下,听其与大众讲论,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得须菩提祖师秘密传授,再听须菩提祖师在大众前讲论,却觉得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孙悟空见过师傅的那领袈裟,自然觉得金池长老的袈裟不足为奇。
这孙悟空也动了炫耀之心,他不顾师傅苦口婆心地劝告:“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类似的话须菩提也曾经说过:“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须菩提说他,他还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可是唐僧说他,他只当耳旁风,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结果那宝贝袈裟惹红了金池长老的眼,更有那不良之徒,所谓广智广谋者,煽风点火,布下纵火杀人之计,金池长老久和妖精交往,也沾了些妖气,竟然同意纵火杀人之计。孙悟空用辟火罩护住师傅,并护住方丈金池长老所居之处。却借风烧了观音禅院的其它房子。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云:“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此番大火,引出黑风山黑风洞和金池长老交好的熊罴精。其实这妖精,还是孙悟空自己招惹来的。熊罴精曾对孙悟空道:“你这个泼物!原来昨夜那火就是你放的!你在那方丈屋上,行凶招风,”而熊罴精所住的洞,就是黑风洞。观音菩萨也讲:“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若孙悟空灭了火取了袈裟,便少生了这熊罴精偷袈裟之事。
而孙悟空知道了师傅的袈裟被熊罴怪盗走之后,去寻那妖怪时,自报名号时曾道:“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这倒是奇怪了,孙悟空为何要告诉熊罴怪自己在哪儿学的艺。
怕大水冲了龙王庙呗。他一定是怀疑这熊罴怪也是须菩提祖师的弟子。
不过这熊罴怪却嘲笑他道:“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似乎并没有半点师兄弟的情谊。这说明,熊罴怪的师傅不一定是须菩提祖师,但也可能是须菩提祖师用了另一个化身教了那熊罴怪的。
这熊罴怪与行者斗了十数回合,不分胜负。渐渐红日当午,那黑汉举枪架住铁棒道:“孙行者,我两个且收兵,等我进了膳来,再与你赌斗。”行者道:“你这个孽畜,教做汉子?好汉子,半日儿就要吃饭?似老孙在山根下,整压了五百余年,也未曾尝些汤水,那里便饿哩?莫推故,休走!还我袈裟来,方让你去吃饭!”那怪虚幌一枪,撤身入洞,关了石门,收回小怪,且安排筵宴,书写请帖,邀请各山魔王庆会不题。
孙悟空攻门不开,就变作金池长老的模样,去赴佛衣会。结果露馅,又和熊罴怪大战一场,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杀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那怪道:“姓孙的,你且住了手。今日天晚,不好相持。你去,你去!待明早来,与你定个死活。”行者叫道:“儿子莫走!要战便象个战的,不可以天晚相推。”看他没头没脸的,只情使棍子打来,这黑汉又化阵清风,转回本洞,紧闭石门不出。
孙悟空回到观音院里,见到唐僧。唐僧问那熊罴怪:“你手段比他何如?”行者道:“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手平。”三藏又道:“你才说他本事与你手平,你却怎生得胜,取我袈裟回来?”行者道:“莫管,莫管,我有处治。”
这黑熊怪并战不过孙悟空的,因为孙悟空隐藏了他的实力。他可以战,也可以偷回袈裟,但他却假作无计可施,为什么?
因为他想去南海观音菩萨处。他可以再让金头揭谛去请观音菩萨,但他没有。因为他想看看观音菩萨的实力,顺便,也看看龙女吧。
结果到了南海落伽山,他见到了诸天在这儿护法。诸天是谁?《封神演义》中曾道:“话说赤精子执剑来取公明,公明鞭法飞腾,来往有三五合,公明取出一物,名曰定海珠,珠有二十四颗,此珠后来兴于释门,化为二十四诸天。”后此珠为燃灯道人所得,燃灯道人成佛,就是过去佛燃灯佛。这二十四诸天后成为佛教的护法,他们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星宫、二十三泰山府君、二十四雷神 孙悟空到了紫竹林,早有诸天迎接道:“菩萨前者对众言大圣归善,甚是宣扬。今保唐僧,如何得暇到此?”若诸天都在紫竹林,显然是观音菩萨想给孙悟空一个下马威。观音菩萨怎么这么大面子,竟然能让诸天在南海落伽山护法。这原因孙悟空早就知道,你看他在观音菩萨前去蛇盘山鹰愁涧去收服玉龙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原来那观音菩萨竟然做过七佛之师。
在《妙法莲华经》中,文殊菩萨才是七佛之师。在过去久远劫,古佛日月灯明如来转世多次。他最后一世是个国王,生了七个儿子。国王出家后,苦修成佛。他坐下有一位妙光菩萨,智慧超群。日月灯明如来让自己的七个儿子都拜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将七个王子都培养成佛。最后一位成佛的便是释迦牟尼佛,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
《西游记》显然是嫁接了文殊菩萨的事迹给观音菩萨。而观音菩萨如果是七佛之师,那观音菩萨难道就是须菩提祖师的第一代弟子毗婆尸佛转世不成?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大悲心陀罗尼经》也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难怪她有那么大的面子,竟然用诸天护法。如来佛也对她礼敬有加,也难怪太上老君和她的关系也那么好。也难怪她听了孙悟空请她捉拿那熊罴怪,她竟然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也罢,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显然,她是知道熊罴怪的底细的。
孙悟空没有看到龙女,又被观音菩萨说落一番,心里不痛快。他和观音菩萨去降熊罴怪的时候,故意让观音菩萨变作妖精,并说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就是借此讽刺观音菩萨的灯下黑,让那金池长老欺世盗名了这么多年。
孙悟空给观音菩萨谈是非,观音菩萨却转移话题,给孙悟空谈起了禅:“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禅这东西吧,就是把你的不明白,变得明白。你的不满、怒、哀伤、惆怅、狂妄等等之类的负能量,稀释变淡变少,直到万物混同,直到恍然大悟,哦,原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孙悟空心下顿悟,他顿悟的什么?顿悟菩萨可以变妖精,妖精也可以变菩萨。妖精和菩萨的区别,就在于那一念之间。无论菩萨妖精,生妖精念,行妖精事即妖精,生菩萨念,行菩萨事即是菩萨。
浙江省有这么一个地方民间传说故事:陈十四原是观音手指上的三滴血所化,雌雄二蛇则是观音梳掉的两根灰白头发所化。二蛇成妖残害黎民,陈十四激于义愤,乃上庐山学法,多次相斗,终于除灭了蛇妖。但由于触犯"天条",最后陈十四含冤离开人间。为善为恶,皆出菩萨之身。
熊罴怪这妖精是个有文化有品位的妖精,你看他给金池长老写的拜帖:“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驾过临一叙。是荷。先二日具。”如此,似乎便可以忘却他见死不救,趁火打劫的黑。熊罴怪居住的地方,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崖深岫险,果是妖邪出没人烟少;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而在那妖精居住的黑风洞的二门上,还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难怪观音菩萨见了,也心中暗喜道金池长老,进了黑风洞前门,但见那天井中,松篁交翠,桃李争妍,丛丛花发,簇簇兰香,却也是个洞天之处。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写着:“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行者暗道:“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
观音菩萨听从孙悟空的计策,自己变作熊罴怪的朋友凌虚子,悟空则变作凌虚子所炼的金丹让熊罴怪服下。熊罴怪的本领其实不如孙悟空和红孩儿,《西游记》中道:那妖早已迎出二门道:“凌虚,有劳仙驾珍顾,蓬荜有辉。”菩萨道:“小道敬献一粒仙丹,敢称千寿。”他二人拜毕,方才坐定,又叙起他昨日之事。菩萨不答,连忙拿丹盘道:“大王,且见小道鄙意。”觑定一粒大的,推与那妖道:“愿大王千寿!”那妖亦推一粒,递与菩萨道:“愿与凌虚子同之。”让毕,那妖才待要咽,那药顺口儿一直滚下。现了本相,理起四平,那妖滚倒在地。菩萨现相,问妖取了佛衣,行者早已从鼻孔中出去。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那妖起来,提枪要刺,行者、菩萨早已起在空中,菩萨将真言念起。那怪依旧头疼,丢了枪,满地乱滚。
孙悟空和红孩儿可都是观音菩萨骗其带上的箍儿,熊罴怪却是观音菩萨直接把箍儿丢到头上的。熊罴怪的本领其实不如孙悟空和红孩儿。
所以观音菩萨叫熊罴怪做了守山大神,却让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贴身侍卫。
如此一来,除金池长老因自己贪心而自杀,唐僧得回袈裟,熊罴怪成为落伽山的守山大神,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只是如来佛给观音菩萨的三个紧箍儿,就此有一个被观音菩萨留下用了。但她也有理由,为了保护和传播佛教,用在哪儿不一样。所以,打扫灯下黑的工作,先就此打住吧。
楼主 滄浪歌聲  发布于 2019-09-16 00:46:53 +0800 CST  

楼主:滄浪歌聲

字数:119109

发表时间:2019-06-04 07:40: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9 08:36:52 +0800 CST

评论数:1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