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 白日焰火之联想

四郎探母 和 白日焰火
《四郎探母》是宋朝的事,清代的戏,一直流传到现在。杨家将一门忠烈,前赴后继,以至杨家将成了杨门女将。只有杨四郎,战场被俘改姓易名,被敌方收留,招为驸马。荣华富贵积有年矣。忽然战事重起,老太君百岁挂帅,两军对垒。四郎此时内心矛盾无以复加。幸得贤妻谅解,为夫盗得令箭,使其得以通过关卡夤夜赶到宋营探母。老母(还可以代表君臣这一层),前妻(从四郎说,因为重婚,好像是前妻了。可是从女方说,没有离婚,还应当是原配夫人),姐妹(兄弟大都战死,还有遗孀,姑嫂妯娌、幼弟们还在军中),朋友(当年同一战壕,今则两军对垒),重逢之后,又因北方还有公主,讲好了的必须连夜赶回。片刻之间,五伦中的五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集于四郎一身。人生矛盾表现为戏剧矛盾(或说戏剧矛盾反映了人生矛盾),又是大团圆,又是大悲剧。
这部戏多年来被许多人喜欢,也被不少人批判,直至禁演。《钱宾四先生全集》中也有多处论及此剧。他是认为,这真是一好戏,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包括中国的和西方的)难以及其项背的。

“杨四郎被俘番邦招纳为婿,其番妻许其回汉营探问老母与前妻,但匆匆一面,仍须回番邦去,此时杨四郎之内心是十分苦痛而又是矛盾的、挣扎的,剧情深刻,极刺激感动人。但在戏中所包涵的问题固严重,因其在音乐、绘画、舞蹈的调和配合中演出,而在剧的收场中,穿插进两位国舅的丑角,又使人那么的放松与解脱;因此看完戏,好像把那戏中情节解脱了,使人安然仍可以入睡。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长留在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 ” 《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

四郎探母,母子、夫妻、弟、妹十几年不通音信,一旦相聚,真是悲喜交集。可是不片刻之后又要分离,而且这一别,恐怕就是天壤隔绝,没有再见的机会了。这真是一大悲剧。可是四郎回到辽邦,《回令》一出,又起波澜。辽太后侦知盗令探母之事,怒不可遏,将处四郎以极刑。幸得二舅帮忙,让公主用怀中幼子来打动祖母,,终使太后回心转意,四郎获释,夫妇祖孙重得团圆,又以一大喜剧终场。钱穆先生评曰“在此回令之一幕中,亦复充满人情味,有夫妇情,有母女情,有兄弟情,有祖孙情,人情洋溢,乃置军国大计、民族大防于不顾。若为不合理,而天理不外于人情,则为中国文化传统一大原则。故中国戏剧乃无不以人情为中心。” 《情感人生中之悲喜剧》
既然戏剧反映人生矛盾,则其在人群中引起的反应也有差异,有矛盾。恐怕不限于《四郎探母》不限于京剧,什么剧种(包括电影电视剧)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过一段时间,这《四郎探母》就被批评为叛徒戏,或改编以求补救,或索性予以禁演。曽有改编成四郎归宋,随军破辽,将功补过,政治正确。但是这样的改编终于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
再说这《四郎探母》,写了杨四郎归降辽邦,荣华富贵,但是也写了由此带来他的内心痛苦,即是探母后回辽,又获谅解,仍能夫妻父子一起生活,仍是富贵荣华,但是他的内心悲苦,是永世解脱不了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杨四郎一念之差,终于要一生自食其恶果,每一观看这京剧的人都会体会到这一点的。
《白日焰火》这个电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大奖。现在不大讲“五伦”,人们会说公和私的矛盾。男主角本来是警察,后来做保安,最后好像这个也不做了。但是他和警察们仍是朋友,而且不忘自己当年没有完成的任务,和当年的过失带来的损失。最后以他为主侦破了当年的碎尸案和以后陆续发生的同类案件。这些案件的真凶是夫妇二人,而男嫌犯当年故布疑云,制造自己已被害的假象,从此人间消失,隐姓埋名继续作案。女嫌犯则变身为被害人之遗孀,继续保持与男嫌犯之关系,同时又有其他男友(而先后一一被害)。在侦破过程中,电影又安排了男主角和女嫌犯之间的情爱关系。破案是“公”,情爱是“私”。公必比私优先,案必须破,情爱不应影响破案。所以案件破了,两个嫌犯,一个拒捕被击毙 ,一个被捕归案。但是据说大陆放映时有几处删节,或许也有些影响观众对剧情之理解。不过这从“公私矛盾”和“五伦关系”的纠结来展开剧情,《白日焰火》和《四郎探母》有一点共同性。杨四郎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而成为悲剧人物,这又和《白日焰火》不很相同了。
楼主 毕明迩  发布于 2014-04-12 21:06:00 +0800 CST  

楼主:毕明迩

字数:1711

发表时间:2014-04-13 05: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3 22:01:39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