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书过眼录(更新)



昨天下午清了一下午的书。有许多书是一时冲动下买的,但更多的书是自己非常喜欢,且准备读的。整理书是个辛苦的活,也是充满乐趣的!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2-23 08:46:02 +0800 CST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2-23 08:58:24 +0800 CST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无疑比其长篇要好得多。我有1995年10月第一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下),也就是那种蓝色封面的精装本,这书旧书网上的价格较为悬殊,贵的200多元,便宜的只几十块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短篇小说选集。此全集当然是海明威到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也是最为精彩的短篇集了,如硬要挑其毛病,那就是译者众多,尽管还是很好的保持了海明威的文风。我期待出现像草樱译托尔斯泰,汝龙译契诃夫,李建吾译福楼拜之类的译者,来译海明威。小二译过一本《乞力马扎罗的雪》,我非常喜欢,我想他是完全可以胜任。
他的短篇我读得不少,但也只仅限那十余篇最为精彩的,如:《杀手》、《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阿尔卑斯山牧歌》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一读;其中《阿尔卑斯山牧歌》最为喜欢。全集却从来都没有读完过,这次想读他的短篇全集,但那套书装订得不是太好,读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又好不容易凑齐了这套2011年版本的短篇全集。现在读完了上集。
海明威的短篇易学难工,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西方、特别是美国作家学他的太多了,但好像只有个卡佛获得了成功,虽然卡佛说他最喜欢契诃夫。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2-25 13:30:28 +0800 CST  


此书乃购书活动时凑单之书,那曾想却是一本秋霞圃书院的国学教材。秋霞圃书院此前没听说过,看书后封勒口介绍,才知道是一家由各著名大学教授共同创办的一所民间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2009年创于上海嘉定。
汉魏六朝的文选,此前我手头有两本,一是曹道衡先生选编江苏古籍版的《汉魏六朝散文精选》,这书繁体竖版,有些特点;一是上海古籍的《汉魏六朝散文选注》,曹融南选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之一,薄薄的小册子。上海古籍这套丛书非常好,我还有一册《苏轼散文选注》,王水照先生选注。这两本书已经被我翻乱了。
这本六朝文选所收内容不限于散文,收有辞赋、诗歌、散文、小说四类,较为全面,选文皆是经典名篇,读后可大致了解六朝文的特点。
《洛神赋》里,“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秒菊,华茂青松。仿佛兮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小园赋》里“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等等名句来诵,真是唇齿留香,荡涤肺腑。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2-26 11:22:51 +0800 CST  


经常买书,总有那么几次后悔的经历。有的浅一些,只喟叹几句就完了,有些则只要想起就懊悔不已。曾经有套书就在我手边,且是对折,但没有抓住机会,最终失之交臂。这套书就是资中筠先生的五本自选集,广西师大版的。这套书现在旧书网上价格已经上千,是我辈穷人不够轻易过问的。这只是后话了,今天不谈这,只谈跟此有关的一本书。
前不久到省图借书,竟然借到资先生自选集其中一本:《闲情记美》,这是我万没想到的事情。回家后第一时间就开始读,就读到《深入浅出为文章之上乘》一文,系《〈哲学的慰藉〉译序》,也就才知道原来资先生译过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书。这个阿兰•德波顿于2004年左右在中国曾经火过一阵子,上海译文陆续推出了他的几本书,我好像买过一本,不知道是《爱情笔记》还是《亲吻与诉说》,这书现在也不晓得放在什么地方,找不着了。书当时应该是读过的,可书的情节一点印象都没有,只是因为书的写法有些另类,介于小说与随笔散文之间,才似乎没有完全忘记这么有一位才子作家。这本《哲学的慰藉》我也知道,但总是提不起兴趣买来读,现在,如果不是资先生的翻译和推荐,估计今生都不会读的。
年青那会儿曾迷过一段时间的西方哲学,萨特的、海德格尔的、加缪的、叔本华的,甚至黑格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都买和读,但没有一本是正经读完过的。也许是我缺乏逻辑思维,也或许没有坚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认为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够,见到抽象的概念就头痛,到后来就完全丢开了哲学,跑到西方小说里去了。对西方小说的兴趣倒是越来越浓厚,到现在还乐此不疲。可现在在资先生的推荐下才又拿起这本与哲学相关的书来读,纯粹是资先生在文章里说的“深入浅出”,理解能力低下,只能读这些相对浅显的东西。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在在皆是难以逃避的灾难与困苦,如何能够相对平安的渡过这一世,每个人都希望从他处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匡助,尤其是精神上的抚慰。这也是现在世面上心灵鸡汤似的书籍烂大街的缘故。讲些励志的故事,对经典典籍做庸俗化的解读,拿到世面上就可以成为畅销书,错误地引导了那些懵懂青少年,那些所谓的名人和书商是负完全责任的。从前代圣贤的书籍里获取精神上的养分是必须的,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些历代圣贤的书籍润泽过我们的祖祖辈辈,一样能给我们有益的教诲。如果有心在深奥的典籍与普通读者之间搭一座知识的桥梁,就看你真诚的用心和态度,当然你要对典籍有深入的了解和识见,不然你还真担当不起这个重任。
这本书严格一些来说,也属于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在版权页的分类里注明为“文学—通俗读物”,但比一般的鸡汤类读物要高级。在书中可以看出德波顿对所涉及哲学家典籍的熟悉程度,没有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是不可能将其高深的思想,通过清晰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当然了误解也是必然存在的,这毋庸讳言,这一点周国平在本书的“推荐译”《〈哲学不只是慰藉〉(推荐序)》里有所评点。
本书将我们人生所面临的困境分为六个方面,“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有困难”,又分别为这六个困境选择了六个对应的西方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为何是哲学家?为何是这六位?在作者看来,“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他们如果聚焦在一场大型酒会上,不但互相话不投机,而且很可能几杯酒下肚就要拳脚相向),还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群情貌略相似的——其共同特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而这六位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是与自己在思想上是相通的,说浅显一些,是读来更容易产生共鸣的。人们在阅读上是有偏好的,而这偏好就是你难得保持的个性。
这六位哲学家(蒙田应该不算哲学家吧)除塞内加外,其他都应该比较熟悉其名的,尤其在阅读西方文学时,伊壁鸠鲁、叔本华、尼采这些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斯多葛派也应该时有所闻,塞内加就是斯多葛派的代表性人物,只不过名字时常译为塞涅卡、塞尼卡。我们人生中的困境,分别可以从这六位哲学家的思想里找到对应的良方。
当我们蒙受世俗的偏见而徘徊不定时,“哲学家给我们指出一条道路,可以摆脱两种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众舆论,或是决不听从舆论。
如果我们追随他(苏格拉底)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的回报。”
缺少钱财,这是我们每个人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最为痛苦和焦虑的困境,伊壁鸠鲁给予我们的良方是六个字“友谊、自由、思想”。他认为人生是以追求快乐为目的,而奢华并不能带给人最大的乐趣,我们只有摆脱了欲望,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才能获取更大的快乐。伊壁鸠鲁并不有意抹杀、诋毁金钱给人精神带来的满足感,他认为低收入与高收入同样可以达到快乐,而高收入者花费金钱再多,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快乐并不与金钱花费数成正比。这与现代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有些相似。
关于人生的痛苦与灾难,塞内加给予我们的忠告是:人生无常,对命运作最坏的打算,这样当我们遭受不幸时能够处变不惊。
而叔本华与尼采给我们的告诫,一个是人生无意义,放弃所有的期待,无所欲,也就无失;一个则是运用自身超人的意志与力量,克服一切的困难,“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在这些人当中蒙田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他蔑视一切所谓的权威,教人勇敢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不要被那些传承下来故俗所迷惑,相信自己,过“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以上这几位哲学家的思想智慧所给出的建议能否慰藉我们这颗遍体鳞伤的心灵,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可不管有没有作用,我们可以都运用我们自己智慧与理性,去寻找我们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的这本《哲学的慰藉》是中英双语版,资中筠先生的《译序》写得真好,对理解此书有很大的帮助。就是插图太差劲了,黑白的不说,而且许多地方不知所云。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2-28 13:43:30 +0800 CST  


与这套自选集失之交臂,其原因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如果当时就有所耳闻,这套书就在家里放着了。虽然喜欢欧美文学,却对欧美政治外交不太感兴趣,之前并不清楚资中筠是谁,说陈乐民(其丈夫)倒还是听说过,如果不是炒作,资中筠也不会这样出名,而且书也不会卖得如此之贵。
其书是自选集之一种,收文二十余篇,分为三类:一类是书评、译序之类文章,一类是记游随感类,一类是有关音乐方面的。在研究之余,资先生翻译过几部外国文学,有《哲学的慰藉》、《廊桥遗梦》、《啊!拓荒者》和巴尔扎克几部小说。对薇拉·凯瑟尤其推崇。记游文章少,两篇重游维也纳的游记,两篇有关美国的文章,美国大学“信誉规则”和参加总统早铸的闻,也客观公允。倒是那篇讲法国游行和外国“吃请”的文章有一看。后面谈音乐的我就草草读过,但为早期学者的多重修养而倾倒,至于资先生的音乐造诣有多深,没有听过,也就没资格评判,可其对音乐的热爱,表明资先生是位热爱生活、而且有深情的人。
读后总的感觉并不惊艳,但保持着建国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女知识分子的热情与坦诚,如宗璞、乐黛云等。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01 14:51:13 +0800 CST  




这本《宋诗精选》是江苏凤凰社新版本的“名家视角”丛书之一,浅蓝色封面,精装,朴素雅致,甚是可爱。此套“名家视角”丛书,2002年出过一个版本,出版社为江苏古籍(江苏古籍后改为江苏凤凰)。那一版是浅色封面,封面正中偏上和靠书脊处有淡雅的水墨画痕,书里还有几张彩色水墨画插图,非常有时代特色。此书旧书网上有的卖,也不贵。其实,此书还有一个更早的版本,出版于1992年,也是江苏古籍社版,但名为“文苑丛书“由冯其庸题写,副题为“名家精选古典文学名篇”。书封为各色浅彩封套,封面正中偏下有一小幅写意人物小品,书内文字乃繁体竖排,正文字大,便于阅读,是当时我所见到的最有特色的书之一。那时,我正沉迷于西方文学,对传统古典文学并无多大兴趣,但见此书如此可爱,便买了其中一本《六朝散文精选》(曹道衡选编)把玩。
这套新版“名家视角”丛书已经非常漂亮了,但窃以为,如果能保持早先版本的繁体竖排,保留精美的插图,或许更可玩味!
另:陕西师范版“程沈说诗词”中的《读宋诗随笔》,与这本《宋诗精选》内容相同,或许就是同一选本的不同版本。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02 11:00:20 +0800 CST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位有思想性的作家。仅我所稍知道的,好像有韩少功和残雪。说思想性而不说思想,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思想,何况作家,但并是每位作家都能于纷乱繁复、稍纵即逝的现实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与把握,试图抓住其本质,继而引发终极追问和反思。其实我也不懂思想与思想性之间的关系,只是这么胡乱说一通罢了。
由于其生理上的缘故,他比其他所谓生理正常作家更趋向于心理上的内省,这种倾向使他的作品带有某种先天的悲剧性色彩。他的作品我读得不多,几只几篇早期的短篇小说和一些包括《我与地坛》在内的散文,这本《病隙碎笔》其实是我完整意义上读完他的第一本书。他的早期作品带有强烈的宿命论倾向,就是那一场意外地打击给他心理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而这创伤,即便是在他文学成熟时期写作这本《病隙碎笔》时还不时引发阵痛。《病隙碎笔2》一整章节都在谈论残疾这件事,谈到残疾使他走上写作的道路,谈及正常人对残疾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偏见与误解,当然作为一名作家,在这章节的后面,谈论了文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他写道:“文学,如果是暗含着种种操作或教导意图的学问……,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虽然也要借助种种技巧、语言和形式。”他认为“写作”更具个人性,与那些“为谁写和不为谁写式的立场培养”式的文学相比较,更为纯粹,更为自我,更为本真。
这本书分为六个长短不一的章节,主题较为松散,每个章节的内容只是相对集中的谈论某些话题,而“神”、“神性”、“写作”、“肉体与精神”、“灵魂”、“性爱”,这些命题则反复出现在各个章节,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来一个高度概括,或给出一以贯之的线,我以为是“爱”与“寻找”。“爱”属天启,“寻找”是有限对无限召唤的回应。本书结尾有一段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我的意见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而在本书《病隙碎笔2》的提要里有句引语:“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我们永远在路上。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05 12:11:03 +0800 CST  


蒲宁是俄罗斯作家中除契诃夫以外,我最喜欢的一位伟大的作家。读他的书,最早是通过《米佳的爱情》(浙江文艺版)和《林荫幽径》(花城出版社)。这两本书的译者都是戴骢先生,译笔流畅优美,似乎与蒲宁丰赡华丽的语言风格相符合。后来,安徽文艺再版了那套《蒲宁文集》,我又买了其中的《短篇小说卷》(上下)和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三本。而《短篇小说卷》,则是我的床头读物,不时拿起来读个一两篇,往往被小说中充满着俄罗斯特有的忧郁情调与华丽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倾倒,怡然入梦。书中对俄罗斯大地自然景色的描写,除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可与之相媲美外,我没再见到在那本书里有如此优美、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的抒写(我们古代山水小品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是对俄罗斯森林、草地、河流、山川饱含激情和眷念的吟咏。
十月革命后,蒲宁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一直侨居在法国的一个小城镇,坚持用俄语写作,稿酬不丰,所以生活一直较为贫苦。即便他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奖金也由于慷慨支助其他贫苦的文友而很快告罄,生活也没好到哪里去。得奖后二十年,这位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作家于1953年11月,在巴黎的寓所内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三岁,结束了长达六十七年的写作生涯。
1990年苏联的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自传《该死的日子》,全书约四十万字,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日记(1917-1918年日记和“该死的日子”)、回忆录、文章。这本自传,东方出版社曾翻译过,收入“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这本书我有,是节译本,全书只有二十余万字。该书的“译者说明”明确的说,书中“该死的日子”由于言辞激烈、露骨,整个部分没有收入,而且其他文章也有不同程度的删节;也就是说这完全是比洁本《金瓶梅》更干净的一个版本(不应该这样比)。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他对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阿•托尔斯泰等这些前苏联著名作家的回忆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讥讽的言辞,来想见“该死的日子”里的内容是多么的“违禁”,尽管这些回忆文章已做了删节。让我有些想不通的是既然传记主人的国度都能全文出版他的回忆录,而我们却只能读节译本。
这本《蒲宁回忆录》是另外一个版本,看其装帧与厚度,我以为是个全译本,读后哪知还是个节译本,比那本东方版更不如的是,书的前后没有任何有关本书的文字,更像是个盗版。当然不是盗版了,只是我认为至少应该就版本做个说明,对读者有个交代。我对这两个版本做了个简单的对照,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这一章里,东方版删除了有关俄共的一首诗,江苏版有保留;《1917-1918年日记》,江苏版直到“1917年10月8日”,而东方版虽然保留到“1918年5月4/1(新历)”但日期没有连续性,大段的跳跃。由于没有全本,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进行了删节,我推测是删节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读到此书完整的译本。我期待着!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09 10:33:22 +0800 CST  


这是海天社“卓尔文库·大家文丛”系列之一种,这套书目前出了四本,作者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海天社陆续出了一批学者散文与随笔,学者给我们印象是谨严、端庄和不苟言笑的,而这些散文随笔,让我们一窥他们学术生涯之外的居常生活,还原了本性,主我们对其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当然也有始终端着架子的,这不在我有阅读范围之内)。我喜读这些抒发情感、袒露心扉的文章,也按自己的喜好买了十好几种,老中青都有,但以老居多。
对袁行霈先生,我以前只知道他们位研究古诗词的学者,北大的教授,根本不晓得他原来还有诸多社会头衔,真是孤陋寡闻。买这本书,其实是他的那本《好诗不厌百回读》的副产品。这本书所赏析解读的皆为大家所悉知的名篇佳构,不容易出新,而他却能于其中略加点染、释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更多的则是引发读者深入体会,主动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而不是被动拘泥于权威的解析。
说本书。本书所收文章四十七篇,几乎贯穿了自己的整个学术生涯,让我们普通读者对他的学术和日常生活有了个粗浅了解。书中文章有早期的抒情短章,异域追怀,游历札记,生活随笔,更多的篇章则是对北大师长和文化名家的景仰和怀念。我尤喜欢后一类的文章,他与其他学人的这类回忆性文章,可以让我们构建一部学术文化的简史,缅怀斯文的流传。《燕南园62号》、《北大岁月琐忆》、《八挽录》等几篇读来尤感其情之真,其怀之切。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10 12:48:04 +0800 CST  


这是袁行霈《好诗不厌百回读》“大家小书”的精装版本。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11 09:50:28 +0800 CST  


林文月是台湾学界著、译、写样样俱全且通的才女。论著有《山水与古典》《谢灵运与及其诗》,翻译有《源式物语》、《枕草子》,散文就多了,有《京都一年》《拟古》《人物速写》,等等。论著与翻译我都没有,手上就有《林文月散文精选》《作品》《交谈》这三本,其实就散文而言,上海文艺的《散文精选》几乎收录了她散文的精华。《源式物语》我有一套丰子恺先生的译本,一直纠结是否再收一套林文月的译本,丰与林的译文各有千秋,但据说,林的译文比较切合原文的意境。我不懂日语,不敢妄加评判,但从情感上更偏向于丰子恺先生,尽管周作人认为丰译不合格。
这本《饮膳札记》是林文月较为意外的一本书。她不是美食家(不知何故女美食家很少),工作之外的角色就是普通的家庭主妇,而她悉心烹饪美食,不只为饱自己的口福之欲,而是为师友长辈欢聚寻找一个理由、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其主题在乎一个“情”字。
这本书利益于她宴请时记录的菜谱,这是她作为学者的一个良好的习惯。为避免客人到家来重复吃相同的菜肴,她事先根据客人的年龄、身份、喜好,仔细拟定菜谱,悉心准备,并于卡片上录下客人的姓名以备忘。这样的卡片经年下来,积累了有三四十张之多,见证了她的生活经历及与师友同侪的情感交流:有的师长已经往生,友朋也因生计各自西东,而此卡片所引发的缅怀与眷念,时时浮现于心,无疑成为了一笔精神财富。《跋》里谈到她与三毛的一次会面。在她的印象当中,她与三毛因各自的性情缘由,两人并没有交集,可却在一张卡片里看到了三毛的名字,才发现两人原来是相识的。这份名单里还有琦君、林海英和其他女客,当她读到那份菜单时,三毛已经辞世,琦君已移居美国,而林海英健康欠佳,人生飘蓬无常,不禁令她感慨而系之(后两位也分别于2000年左右辞世)。
书中所收文章十九篇,也就是十九道菜,是她这些菜单中的一小部分,她会做的菜远不止这些。她写这些饮膳类的文章,其起因纯粹为了纪念这些人与事,一小部分是怕她曾经会做的菜肴,因岁月的流逝而模糊、淡忘;那知道在报刊上刊登后,竟然写了陆续两年多时间,还引发了报章上饮食书写的热潮,被人誉为“美食家”。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是美食家,她的书写也只是记录自己临灶的一些经验和亲友欢聚的情形,只是自然流露而矣;而且同一内容的重复,也令她意兴阑珊,遂效仿“古诗十九首”的体例,辑成此书。
这十九首菜,于她写作时在大陆也许还算是稀见,可现在几乎是每个中等家庭习见的家常菜肴,只是没有其制作精致而已;鱼翅、海参和佛跳墙在宴请之上也是常点的菜品(很少在家里做),在阅读时我也没有那种想品尝的欲望,我在乎、品味的是文章里弥漫着的温情、暖意和追怀。《潮州鱼翅》的结尾里这段话似乎可以点明这一主旨:“宴客的乐趣,其实往往在于饮膳间的许多细琐记忆当中。岁月流逝。人事已非,有一些往事却弥久而温馨,令我难以忘怀。”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13 14:23:24 +0800 CST  
印象中的美食家都是不做菜的,只吃。陆文夫的《美食家》里有人好吃懒做,到了成为美食家;有人辛苦一辈子,经历浩劫,未了,还是个普通退休工人。这世道就是这么暧昧!
这书与美食家的书不同之处,就在全程是作者自己操作的;与教人烹饪之书最大的区别是并不以烹饪为主,是在乎过程及其追怀之情有。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14 09:19:40 +0800 CST  


以我的孤陋寡闻和有限的阅读量,我以前没有读过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短篇小说;散文集《金玫瑰》倒是读过不止一遍,而且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百花版戴骢译的《金玫瑰》,一是漓江版李时、薛菲合译的《金蔷薇》。这两版本都读过,本人理喜欢戴骢的版本,他译的蒲宁和巴别尔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版本,也可以说我是通过戴骢翻译才认识这两位大师的。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说是散文集,其实是本文学创作谈,深受老一辈作家和学者的推崇;我也是在一位老作家的极力推荐下才买和读了这本书,一读就喜欢上了。当时我的关注点一直在西方现代派小说,也就是读了这本《金蔷薇》和另一位中国现代作家丰子恺的散文,才将阅读视野扩充到苏俄罗斯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学财富中来。
我不知道喜欢蒲宁是否也是受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影响,但帕乌斯托夫斯基非常喜欢蒲宁、并深受蒲宁的影响,其抒情性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同出一辙。也许是俄罗斯辽阔、雄浑、深邃的大自然景色孕育了俄罗斯作家诗人的抒情性格,他们既豪放又忧伤,无论现实多么的苦难、艰辛,都不能阻止他们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
这本书收录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二十六篇,我不会轻易去读他,我要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坐下来静静地品读这本抒情大师抒情短篇,以慰藉我这饱受摧残的、枯寂的心灵。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17 16:31:45 +0800 CST  


这套“花生文库·大师谈学习系列”共计五种,此乃其中之一。另四种也皆为现当代文化大家的文章结集:有朱光潜的《天资与修养》、王云五的《我是怎样读书》、叶圣陶的《文章例话》、十二位教授的《怎样写论文》。这套书几年前购买于一个街边小书店,这个书店靠卖教辅、盗版书和旧杂志为主,但也经常进一些冷门的社科类书籍,我在她那买过不少海豚社的书。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看样子也读过几年书,比一般书摊老板多些文雅气;我看书店没人时,她也读书的。
吕叔湘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对中国语言学研究有着杰出的贡献,有全集十九册;而我在之前仅有过一本薄薄的《未晚斋语文漫谈》,后来才又买了一本《笔记文选读》。这本第三本,也只是前个把月时间,才买了本《书太多了》(“率性丛书|第二辑”)我不研究语言,但作为一个识字、且爱写点东西的人来说,懂得一些语言的知识,尽量少犯些错误也是应该的,所以经常读这些书籍能够提醒自己,不要糟蹋了这么美丽的中文。
本书收文六十四篇,分四辑,分别来自于《语言散论》《语文常谈》《语文杂记》《未晚斋语文漫谈》四种论著;所以每辑的也就是这四部论著的书名为名。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19 09:26:29 +0800 CST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二位得奖者;第一位是纳丁·戈迪默,一位反种族隔离的民主斗士。在此之前,库切也曾是布克奖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两获布克奖的作家之一:1983年任《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1999年的《耻》。荣获布克奖也是“最好看英文小说”的代名词,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欢,这本小说也不例外。我突然发现,最近读的三部小说都是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再就是这本库切的《耻》。这足以证明此言不假,因为我平日里是读不下去长篇小说的,让我能够读下去的长篇小说一定是好读的小说,是否是杰作倒不一定,但这三部小说我认为是不折不扣的优秀小说。
这本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一位52岁文学教授与女学生发生性关系被赶出大学,被迫回农场与自己的女儿一起生活,以及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和意想不到的遭遇,折射出当代南非社会种族间的矛盾和个人精神追求与道德伦理之间的纠葛。这些情节足以构成一部相当精彩的小说,也给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本,可我们只是普通读者,对原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小说理论方面的概念不感兴趣,只对鲜活的人物而动情。
卢里这位拜伦式的人物在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困境,是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已经遇到和即将面临的境遇,他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多重身份:教师、学者、男人、丈夫、情人、嫖客、父亲、义工等,所给予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干预另一方的生活,可在这些方面他却无一例外的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沦落到在农场的周边等待女儿那次强奸的后果——一个孩子的到来,被动成为祖父而妥协;尽管他还在期望以一个祖父的身份和年龄去勾引一个妙龄少女与之共眠。他有着唐·吉坷德式的举动,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但结局并不悲壮,而是显得滑稽可笑,这个结局不得不令人反思。本书的译者以《越界的代价——译者序》为题,将卢里的这一干预行为称之为“越界”,把它归结于他个人失败的根源,再引申到社会形态之间,文明、文化之间都有其界线,而盲目的越界都会付出代价。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库切创作时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但这样解释似乎可以说得通,可个人之间或社会形态之间,或者文明、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仅仅归结于越界,似乎又显得太简单了一些,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呢?我也不知道。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20 14:16:30 +0800 CST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二位得奖者;第一位是纳丁·戈迪默,一位反种族隔离的民主斗士。在此之前,库切也曾是布克奖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两获布克奖的作家之一:1983年任《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1999年的《耻》。荣获布克奖也是“最好看英文小说”的代名词,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欢,这本小说也不例外。我突然发现,最近读的三部小说都是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再就是这本库切的《耻》。这足以证明此言不假,因为我平日里是读不下去长篇小说的,让我能够读下去的长篇小说一定是好读的小说,是否是杰作倒不一定,但这三部小说我认为是不折不扣的优秀小说。
这本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一位52岁文学教授与女学生发生性关系被赶出大学,被迫回农场与自己的女儿一起生活,以及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和意想不到的遭遇,折射出当代南非社会种族间的矛盾和个人精神追求与道德伦理之间的纠葛。这些情节足以构成一部相当精彩的小说,也给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本,可我们只是普通读者,对原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小说理论方面的概念不感兴趣,只对鲜活的人物而动情。
卢里这位拜伦式的人物在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困境,是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已经遇到和即将面临的境遇,他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多重身份:教师、学者、男人、丈夫、情人、嫖客、父亲、义工等,所给予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干预另一方的生活,可在这些方面他却无一例外的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沦落到在农场的周边等待女儿那次强奸的后果——一个孩子的到来,被动成为祖父而妥协;尽管他还在期望以一个祖父的身份和年龄去勾引一个妙龄少女与之共眠。他有着唐·吉坷德式的举动,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但结局并不悲壮,而是显得滑稽可笑,这个结局不得不令人反思。本书的译者以《越界的代价——译者序》为题,将卢里的这一干预行为称之为“越界”,把它归结于他个人失败的根源,再引申到社会形态之间,文明、文化之间都有其界线,而盲目的越界都会付出代价。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库切创作时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但这样解释似乎可以说得通,可个人之间或社会形态之间,或者文明、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仅仅归结于越界,似乎又显得太简单了一些,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呢?我也不知道。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20 14:19:49 +0800 CST  


“老夫聊发少年狂”,多年后竟然又开始读起诗来,遂买了这本长江文艺版的《拜伦 雪莱 济慈——诗精编》。这个版本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穆旦所译。穆旦就是王小波无限推崇的现代汉语运用得最好的几个人,却由于历史原因不能创作更优秀的原创作品,只能去译诗,可惜之至。
青年时期曾读过诗,还订阅过《诗刊》,但于诗终究是没有缘分,认为生活中是没有诗的,就走向了散文、小说。生活是散文的,也是小说的。现在却又开始读诗,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老了,老得想抓住青春的尾巴,不至于让灵魂空虚与苍白。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23 09:16:57 +0800 CST  
今天在折扣书店又购书两册:《生活的故事》(帕乌斯托夫斯基)、《身着狮皮》(迈克尔·翁达杰)。另收到孔网旧书一册:《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朱德熙)。《生活的故事》(又译《一生的故事》)是帕氏六卷本自传性小说,有非琴的译本;想买,却一直没下手;先读读这个节选本再看看,只可惜这个译本是三人合译,不知道能否反映帕氏的抒情文风。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26 21:35:18 +0800 CST  


在此之前,我从未读过约翰·麦加恩的任何东西,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科尔姆·托宾倒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读过他两部相当不错的短篇小说集,都是“短经典”里面的。基于对托宾的喜欢,那么他推荐的作家一定是不会错过的,而且还是短篇小说,也同样是收录在“短经典”里的小说集(我由衷地向“短经典”出版人致敬,提供给我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
约翰·麦加恩是爱尔兰著名的作家,曾被英国的《卫报》誉为“自萨缪尔·贝克特以来最伟大的爱尔兰作家”。我国自“五四”以来、特别是“文革”以后,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文学,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作品大行其道,充斥书店柜台和读书人的书柜,可一些非常优秀和经典的外国作家作品却任其冷落而不翻译和介绍,不知是何缘故。读完此书后,我在网上搜索约翰·麦加恩的名字,除了一些专业学术学报上有几篇有关他的研究论文外,不见有他的小说译介过来;那么这本书是他在国内的首译,这也就是我感激“短经典”的原因。像这种情况还有V·S·普里切特,一位英国著名的批评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他的《我家姑娘回家时》也是“短经典”首译。其他的像同是爱尔兰作家的威廉·特雷弗,加拿大作家阿利其泰尔·麦克劳德,也是由“短经典”而为广大短篇小说读者所熟知的。
此书是科尔姆·托宾为其选编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十个故事;书前有科尔姆·托宾精妙的《导读》,对约翰·麦加恩做了简短却全面的介绍,点明了他是一个因“温和的性描写”而经常遭受查禁的作家。这时我似乎有些明白,国内之所以不译介的原因了,尽管这部集子里只有一篇里有一点可怜的性描写,比起科尔姆·托宾小说集里露骨的同性性爱描写来得“抒情而单纯”。所以我又有点疑惑是其他原因而导致不被引进国内的了。
《导读》对约翰·麦加恩的短篇小说艺术的特点做了精辟概括和描述。他说麦加恩的这些短篇小说是以爱尔兰内陆、香农河畔乡村,或都柏林为背景,人物主要为公务员、教师、警察、护士等。“这一活动范围的局限,使麦加恩得以在每篇的戏剧性上建立起一种紧凑的张力。在对事物灵敏的察觉和注意中,衬托出阴郁、无力、警惕之感。这些小说所包含的准确和精密,逼真地再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通往的却是一幅暗淡、残酷的前景。”有了他这篇《导读》在,令我想写点感想之类的东西几乎都变得很困难、很奢侈;在读完此书后的几天时间里,脑中一直都在构思着想写点什么,因为这部短篇小说集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使我欲罢不能。现在我不揣谫陋,尝试着写点自己的看法。
这些小说的主题并不新奇,不外乎所有现代人都共同面对的:对生活的困惑、对宗教信仰的疑虑、对爱与爱情的渴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现代小说很少有战争、民族、苦难、信仰等宏大主题的抒写,以致阎连科把当代文学称之为“苦咖啡”文学,每个人都沉迷在自己的“小确幸”里不能自拔。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先不谈。
父子间的矛盾是麦加恩爱表达的一个主题,这个集子里就有三篇:《朝鲜》《金表》和《老派》。父子间那种尖锐地、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在这几个短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朝鲜》里的父亲是一位亲身经历战争并领受其残酷的幸存者,但在艰辛的生活面前却想把他儿子送到朝鲜战场,只为获得可怜的生活费,身亡时领取保险金;而儿子在即将毕业面临选择时得知父亲的建议背后的真相时,感到巨大震惊,领略到现实的残忍,似乎在那一刻起从一个懵懂少年瞬即成为一个男人,而且成为了与他父亲冷酷一样的男人。儿子感到这一刻与父亲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近,“我密切注意他的优先股一个动作,仿佛我亦不得不让自己做好杀人的准备。”这是我读到的有关父子间最为残虐的故事了。《我的爱情,我的伞》《一首歌谣》《塞拉利昂》《威廉·柯克伍德的皈依》和《法定假日》几篇是关于爱与爱情主题的。麦加恩或许是位悲观主义者,小说中的对爱情的追求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众多的爱情失败面前,好容易有了这篇《法定假日》是以幸福作为结局的,给残缺的生活抹上了一丝温情与暖意。麦加恩对科尔姆·托宾说这篇《法定假日》前后易稿有五十遍,也充分表明了他对美满爱情的怀疑和不确定。我喜欢这个短篇。
本书的同题小说《乡下人的葬礼》被科尔姆·托宾认为是继乔伊斯的《死者》后爱尔兰最杰出的小说,意味着可以经得起任何解读:可以从中读懂爱尔兰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城市与乡村,质朴与虚伪,死亡与生存,传统与现代;可以理解爱尔兰这所以成为爱尔兰的所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小说里神父那因迟到而慌乱地爬山追赶棺材的片断,给沉重的小说主题一些喜剧性的色彩,读到这里我与小说中的那个残疾老二一样的笑出声来。我在笑什么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19-03-27 16:04:12 +0800 CST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35677

发表时间:2018-08-11 18:17: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28 12:40:11 +0800 CST

评论数:4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