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亦有别

《辞源》吝啬,于“嘴脸”一词只有一解,即,面目,面貌。例句有二,一为关汉卿《裴度还带》:“看了你这般嘴脸,也不能彀发迹。”一为王实甫《西厢记》:“夫人云:‘孩儿既来到这里,怎么不来见我?’净云:‘孩儿有甚嘴脸来见姑娘。’”从解释看,这词似属中性,不含褒贬,若从例句看,一嘲笑,一自谦,却非中性,一这么说,就有不好看的意思了。

《汉语大词典》慷慨,解“嘴脸”有五义,一指脸,脸庞;二指容貌,模样;三指丑恶的面目,猥琐的模样;四犹言面子,脸面;五谓脸色。面子,脸面,所举例句也是《辞源》所引王实甫《西厢记》那句,照这样说,“嘴脸”在那话里倒并非为自家的面容模样谦了。

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丑恶的面目,猥琐的模样,早成“嘴脸”一词之正义。如《汉语大词典》例句引元秦简夫杂剧《东堂老》第一折:“挐来!你那嘴脸是掌财的?”不用说别的,一看这话就知道说话者用语言为对方画了像,或说用语言毁了对方的容了。

结合《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看,“嘴脸”一词似从元杂剧中兴起来的。

从元杂剧中兴起,“文革”时大盛,当年“大批判”文章,动辄用“嘴脸”说话,批判谁,谁的嘴脸就完了,什么“丑恶嘴脸”,什么“反动嘴脸”,甚至“充分暴露了反革命嘴脸”。反革命嘴脸是什么模样?如画皮?如刘少奇?如林彪?如王张江姚“四人帮”?没有固定,说不清楚,总之是极不好看吧。

“嘴脸”被定义在这个地方,当然谁也不愿这个词被用在自己身上,更不想有一个丑陋不堪的嘴脸。莫名其妙的是,一些年来,文艺舞台上却有这样的人,老大不小了,专弄丑态,缩脖端腔,歪嘴斜眼,总是不嫌寒碜地出卖自己的嘴脸,演这个人是这样,演那个人也是这样,演这个节目是这样,演那个节目还是这样,别说献艺,着实献丑。奇怪的是,演的不嫌寒碜,多少看的也乐观不疲,可能就跟看耍猴一个意思吧。

古时宫廷曾爱养小丑,以其突梯滑稽、耍宝弄怪逗帝王开心,一些帝王也就这口味,小丑也谈不上什么人格尊严了。有了电视,多少电视台竟与古时帝王有相同的口味,常弄些小丑嘴脸赚收视率,官媒水平不过如此,民众也就不用说了。

戏曲行当,有生旦净末,还有一丑。丑又分几种,如文丑,武丑,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走上台去,都是有讲究的。说到京剧,人们常爱提四大名旦,却少有人提四大名丑。四大名丑,其实全都不丑,皆非以浅薄滑稽、自轻自贱来取悦观众,都是实打实的艺术家,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萧长华,多少我们熟知的京剧名家如马连良、叶盛兰、袁世海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不仅戏演得好,还是戏剧教育家。

恰得一本书,张之薇著《京剧传奇》,封面有一副联语,可借其作这篇文字的结束:

楼主 孟庆德  发布于 2018-06-08 08:10:35 +0800 CST  

楼主:孟庆德

字数:1070

发表时间:2018-06-08 16:10: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0 22:59:00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