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又遇高山

行者遂领师父上了大路。在路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有高山挡路。(原文)
前面第二十三回开头,行者便因为说:“出家人餐风宿水,随处是家”也八戒产生了冲突,现在终于在行者这取经的真心的指引下,走上大道,走上了这种餐风宿水的修行阶段。不过同样是餐风宿水,现在的状态跟那个时候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当时取经人走过流沙河,面对的是一种所有的成果都有着太多的性情因素,无法作为取经路上真正食粮支撑的状态,这个时候行者这取经的真心告诉三藏师徒,取经就是要忍受这种艰苦环境的,那如果取经人真的这么去做的话,那他就只能一直去吃橘子了,在长时间吃橘子的情况下,不饿死也会产生问题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八戒难以忍受艰苦行程,向往安逸、富贵的问题显露出来,可行者的看法也是有问题的。
但是经过骊山老母的点化之后,同样是“餐风宿水”却有着不同的概念了。这个“风”就是与取经人当时的路相对应的念头。当取经人走到某一步上,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发挥作用,其内部的具体思想、智慧、行为准则就表现出来,发挥其作用,使得取经人获得食粮支撑。而取经人进入这种思想之中,受用其中的成果,却同样面临着来自她们的诱惑,就如同住在水中一样,随时可能被性情的洪波冲跑。这个时候他就要坚定的约束自己,抵御住其诱惑,从中走出来,在性情的冲击下不为所动。就这样一步步的往前走,虽然艰苦,却是一个前进、上升之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不同,会使同样一件事物产生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自然也会让结果如天地之隔。
就这样,取经人在取经的真心的引导下,以取经的真情挑着重担,不断前行,他们走了很长时间,在毫无征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发现神识中有一个突出表现出来的极高的境界,挡在他们西行的路上。
三藏勒马停鞭道:“徒弟,前面一山,必须仔细,恐有妖魔作耗,侵害吾党。”行者道:“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因此,长老安心前进。只见那座山,真是好山:(原文)
仔细。小心、当心。
作耗。指妖物作怪。不过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那作者直接写“作怪”就可以了。所以此中作耗应是特有所指。
耗。减损、消耗。耗子。
前面取经人从黄风山走来,遇到的黄风怪是个是个黄毛貂鼠成精,就是盗窃他的成果,使他的修行受到减损的,这里遇到的骊山老母一行,也使得他那取经的真情,放荡其中,作者因此说出了“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之言,所以这里面作耗,就是指这些盗窃他们的成果,使他们的修行受到损伤意思。
侵害。侵入而伤害。前面黄风怪直接侵害的就是三藏,骊山老母一行则作用在八戒身上。
党。私人关系结成的小集团,在古代一般都是贬义,比如党同伐异,结党营私。但是在这里,三藏师徒这取经的主念、真心、真情、真志和承载取经人的主导思想结成了一个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努力的小团体,可见“党”字没有好坏,还在于人。
安心。安定的心情,亦指心情安定。
见到这处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高高的境界,三藏控制住主导思想,不再催促主导思想向西行进,发出他的声音道:“在我的教导下,追随我成长的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我们需要仔细小心,恐怕这个境界中有使填不平的思想和干扰修行的思想盗窃我们的成果,使我们的修行受到损伤,提防他们侵入我们这思想之中,对我们这些要去西天取经的思想造成伤害。”此时他那取经的真心发出他的声音道:“只要承载你去西天取经的主导思想之前有巍巍我们这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在这里,有我们这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在这里发挥作用并守护,怕什么使天不平的思想和阻碍修行的思想呢?”
因为有了来自取经的真心的这句话,那年长德高的“为解救自己、解救众生而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念头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振作起来,没有了刚才刚看到这高高的阻碍之时的恐惧,心情安定的继续向着西天前行。这个时候他就看到了这在他面前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样子,这真是好一个在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高大境界啊: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之间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豪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峻。高大。高雅;高贵;高尚。严正。
严正。严肃正直;严格公正。
极。最终的,最高的。
大势。事物发展衍化的基本形式。
峥嵘。高俊。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这极高的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的高大、高雅、高贵、高尚和严正已经到了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形态都已经呈现出超越寻常的境界。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08 08:51:58 +0800 CST  
接近天道

根。根基。事物的本源。
根基。指基础;品行;佛教称道根为根基。
接。靠近;接触。连接;使连接。
昆仑。昆仑山脉,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神话中昆仑山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昆仑仙山",《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也居于昆仑山玉虚宫中。所以我认为昆仑山代表的应该是大道的本源之处,他是万祖之山,所有这世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昆仑山开始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后面平顶山的时候也提到昆仑山,到那时再看这个解读对不对吧。
脉。连贯分布的一个系统的东西。
摩。摩擦,接近。
霄汉。云霄和天河。
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这个境界形成的基础已经与大道的本源之处相联接,已经开始与大道的本源相合了。这个境界的顶端已经接近、挨着天道了。
鹤。道教中,鹤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说法。古代人民崇高动物中的一种,象征着圣洁、高雅、长寿。
每。常常,经常。
栖。鸟在树枝或巢中停息。也泛指居住或停留。
桧。香桧树。散发着美好气息的神识中。
柏。为人所广泛认可的约束人的欲望的禅门思想。
玄。黑而有亦色者为玄。——《说文》。
亦。个人认为通“奕”。
奕。美的。光明。
玄。欲望中美好的、有着自身光明的思想。
玄猿。源自人的欲望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有着自身光明的美好想法。
时复。犹时常。
挂。悬挂,下垂。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代表的是看起来很美好的人身的牵挂。
萝。与“罗”同音,个人认为此中有“罗网”之意。
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那些为人所广泛认可的圣洁、高雅、长久以来都不曾消亡的念头常常来到这里,栖息在这个境界中那些散发着美好的气息的神识和能够压制人的欲望的神识之中。源自欲望所表现出来的,有着自身光明的美好想法,常常的,一次又一次的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牵挂之处表现出来,可是这些思想却无法从这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牵挂所形成的罗网中走出去,一次次的在这神识牵挂的作用下落入较低的境界中,却无法获得升华。
映。照射,映射。
晴。天空无云或云很少。
迭迭。往来自得貌。
绕。缠绕。围着转动。
阴壑。幽深的山谷,背阳的山谷。
飘飘。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
飞。飞翔。
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来自上天的能给世间带来真正光明的思想没有任何阻碍的完全在神识之中表现出来,那大千世界所有的思想都在这光明的照耀下表现出来和归去不见,这些思想都呈现出美好的色彩,却又同样因为他们的美好色彩而形成迷雾,使得这些思想都萦绕在人身上,使得这个境界中的人被这大千世界的美好思想笼罩其中,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中,又有念头又从那人身上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从那不为当时思想所认可的“空”处产生,在所有万法的映衬下以一种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姿态表现在神识高处。
幽。沉静,深微。
沉静。寂静。安静、平静。
深微。深奥微妙。
乱。混乱,无秩序。
锦。鲜明华美的。
鸡。鸡能报晓,代表的预示着光明的思想。
齐。全,完全。
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个境界中的人是清净的,那些平静而深奥为妙的念头都能够在这种清净的状态中发出他们的声音,可是这些声音却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这些鲜明而又美好的能够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全都在这种呈现出自己美好姿态却又不受约束的状态下,相互竞争。
可以看出,经过前面骊山老母的磨难之后,取经人已经开始在对应的时候采用对应的产生作用,清除其中过多的性情因素。可是现在这些去除了过多性情因素的思想,依旧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他们无序的发出自己声音,互相竞争哪个更好。
千年峰。突出表现出来的在大千世界中永恒存在的境界。
五福峰。突出表现出来的五处神识富贵寿考齐备的境界。
芙蓉峰。个人认为这里的“芙蓉”指的不是“木芙蓉”,应是李白诗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芙蓉”,说的是荷花。从凡尘中成长出来的境界。
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崇高伟大。
凛凛。惊恐畏惧貌。犹犀利。
放。发出
豪光。强烈的光芒。
之间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豪光。在这个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中,那在大千世界中永恒存在的境界、富贵寿考齐备的境界、已经从凡尘中脱颖而出的境界,全都在这个境界中突出的表现出来;都呈现出崇高伟大,同时又令人惊恐畏惧的姿态,发出他们各自强烈的光芒。
石。坚定的想法。
万岁石。万法中久已存在的坚定想法。
虎牙石。欲望中的坚定部分突出显露出来,也就是志气突出显露出来的能够吞噬一切的坚定想法。
三尖石。精、气、神三者所表现出来的尖锐的想法。
突。突出。
磷。色彩鲜明的。
磷磷。形容岩石、水明净。
明净。明亮而清净。
瑞气。瑞应之气。泛指吉祥之气。
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那万法中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坚定想法、欲望中的坚定部分突出显露出来的能够吞噬一切的坚定想法、人精气神汇聚在一处,形成的坚定而突出的想法。这些想法都异常突出的表现出来,呈现出明亮而清净的姿态,吉祥之气从中而生。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09 16:19:18 +0800 CST  
《摩》有摩擦之意,这山”顶摩霄汉中“就是已经挨着天了,所以这一篇的篇名应改作《挨着天道》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09 16:22:48 +0800 CST  
梅花报喜

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
秀。草类结实。
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初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元亨利贞”四德。梅开五瓣,象征五福,既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我一直认为梅是志气的象征,因其能抵御严寒,在风雪中盛开,是人志气坚韧,能抵御严酷环境,并在严酷环境中咱显出自己美好姿态与气息的表现,所以此种还将“梅”作为“志气”的代表,待到后面有问题,再行改正。
崖前草秀,岭上梅香。那突出显露出来的高大而坚定的思想之前,也就是那取经的坚定思想之前,乃是无数已经结出各自成果的念头,这些念头为那取经的坚定思想提供了有力的食粮支撑。处于这境界之上的道中的那取经的志气发出其美好的气息,向取经人传达着喜庆的信息,告诉取经人将要将要进入一个新的美好的开始。
度过骊山老母考验的取经人,现在已经不会再贯彻一种思想的时候对其他思想进行打压,并且能够始所有思想都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收益,这个时候,所有思想就都呈现出永远长存的状态,与取经人那追求长生的志气相合,所以这个时候首先是取经人那取经的志气,也就是那追求长生的志气第一个感受到了其中真正的不同,向取经人传递这种喜庆的信息。
荆。古人称出过为荆。与前面“楚娃”对应,代表的是从凡尘中成长起来,却还没有真正到达天界思想。
棘。带刺草木的统称。
灌木。泛指那些没有明显主干,呈丛生状态比较矮小的树木。
密。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间隙小。
森森。形容繁密。形容寒冷。形容阴沉可怕。
芝。灵芝,与道相合的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
清。清洁、纯净、纯洁。
淡。淡雅。
淡雅。清新雅致。
淡淡。隐隐约约的样子。
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这个境界中,那些“虽然已经从三界莲池中成长出来,却还没有能够真正到达天界的;已经可以表现出自身美好姿态却又没有达到很高境界的,身上有刺,可以对人造成一定层度损伤,使人不能在其中顺利前行”的思想非常密集的表现出来,令人感到阴森可怕。与此同时,那些与道相合的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和正直的思想也都呈现出清净、纯洁、清新雅致的姿态,在这些荆棘中隐隐约约的表现出来。
深。玄妙、深奥。深刻、深远。
鹰。可以高飞,但强大凶猛的念头。
凤。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够浴火重生的思想。
麒麟。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代表的应是能给人带来祥瑞的念头或思想。具体含义,后面麒麟山獬豸洞赛太岁的时候我们再去猜测。
辖。管辖、管理。
聚。使民众聚集。
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那玄妙、深奥、深远的神识之中,拥有强大力量的凶猛念头和美好的,可以浴火重生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使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念头都聚集在他们之下。在那人身上的空的所在,给人带来祥瑞想法管理着人身上所有还不和道理的想法。
涧。山间流水的沟。代表遍布在人身上的性情因素。
情。感情。
绕。萦绕。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
顾。顾及。
顾及。照顾到,注意到。
峦。小而尖的山,也泛指山。
重迭。亦作“重叠”。重复、雷同。
自。自己。自然,当然。
周回。环绕;回环。循环;反复。
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身上流淌的性情中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使得他走的不是一条直路,什么都不顾及的去达到他的目的,而是不断的在来回改变他的方向,在贯彻思想的时候,在情感的作用下,要顾及很多很多的方面。其中大大小小的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都是非常相似的,在那不受外力的作用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不断循环反复。
槐。木鬼,神识中的鬼念头。
斑。色彩驳杂的,灿烂多彩的。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秾华。指女子青春美貌。
白。为人广泛认可的。
李。木子,神识中正在成长的,还没真正成长起来、还不能真正明理的思想。
艳丽。鲜明美丽。
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又见到在这些性情和人身上的境界之中,有着那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应该逝去,却还在神识中有所存留的思想、各种思想、欲望汇聚在一起的情感、有着突出欲望表现的心中的想法生长其中,在这凡尘大千世界中相互竞争谁更美好。那神识中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的,不能真正明理的思想、人身上美好的想法和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情感中的思想,都在发出他们耀眼的光明,在三界中一次次的将要进入新的阶段的时候,互相竞争哪个更加鲜明美丽;在这一阶段要播种什么样的种子更好,要以哪种思想为主。
吟。鸣、叫。吟咏。如果“龙吟”只解释为龙在鸣叫的话,似乎跟“虎啸”并不搭配,因为“啸”字将虎叫声中那种震耳欲聋的凶猛表现出来。所以这里面“吟”似乎应该取“吟咏”之意。
吟咏。一般取这个意思都是用在吟诗的时候。“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的反应生活、抒发情感。就是说在《西游记》中经常出现的“有诗为证”并不是作者随意写一首诗就可以放在那里做证明了,而是当时那种状态的具体现实和情感表现的真实写照,以此来证明当时的真实状态。所以这里面的“龙吟”不仅仅诗主导地位的想法简单的发出他们的声音那么简单,而是他们在发出有韵律的声音,将他们的情感抒发出来。
啸。一种歌吟方式,称之为“啸”。“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的吐露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历史上魏晋时期有很多名士之啸,亦有妇女之啸。南京西善桥曾出土古代啸的图形资料。
舞。表现出自己的美好姿态,将自己以美好的姿态表现出来。
啼。叫鸣。
龙吟虎啸,鹤舞猿啼。居于主导地位的想法以他的规律,将他的美好情感抒发出来;那可以吞噬其他思想的强大念头则在一种没有规律的状态下,以一种高亢的姿态,将他的声音突出的表现出来。那圣洁、高雅、长寿的念头刻意的表现着他们的美好;心中的想法也将他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0 10:11:10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0 10:23:25 +0800 CST  
东王公和西王母

麋鹿。也叫四不像。哺乳动物。过去认为它角似鹿,头似马,体似驴,蹄似牛,但又不全像四种动物中的一种,故名。我们前面谈玉帝的时候说过对四不像的理解,一种是似是而非的思想。一种则是看起来既不是佛法、也不是道理、又不是儒家理,也不是世间法,却包含着佛、道、儒、世间理的一种集佛、道、儒、世间法于一身的思想。在这里取的是后一种。
青鸾。又称苍鸾。从古至今,青鸾被赋予了许多层涵义,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为:青鸾是常伴西王母的一种神鸟,多为神仙坐骑。赤色多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也是传说中的五凤之一。
西王母。女仙之首,与东王公对应。不过在《西游记》老中没有出现东王公,而且从蟠桃会的时候赤脚大仙说“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西游记》中西王母,或者是王母娘娘,是与玉帝对应出现的。老子有《道德经》,虽然不知道是道生德,德生道,或是德伴道,但是道德相依,有对应的道,就有对应的德。就如西方三圣,与毗卢遮那佛同时出现的是代表理德、行德的蒲县菩萨和代表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一样,玉帝代表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境界他都是居于这个境界之上的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的正确的道。西王母就是与这个道相对应的德,是来自西方那绅士如水流顺的境界中的品德。大道中最美好的品德。
在这里忽然发现前面对文殊菩萨的解读的一个大错误,就是西方三圣中文殊菩萨代表的是智德、正德,而不是智慧、正德。什么叫“智德”呢?记得在此之前读《西游记》猜测祖师十二辈弟子的含义的时候,查过一次“智、慧”二字的含义,查到的结果是:“智,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慧,明白一切的道理。”现在却找不到了。不过还是沿用这个说法,就是说“智”是事物的本质方面,“智德”就是一种思想上本质方面的品德,“正德”应该是好的方面的品德。大日如来代表的是一种与当时的道相对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只是如来之法的化身,他只是法的代表,也就是某种特定思想的代表。大道中所有的思想都是有其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的,“正德”就是好的方面的品德。那不好的方面呢?就如唐僧取经,每次到傍晚天黑之时,就有问题表现出来了。
前面在解读西方三圣的时候,说毗卢遮那佛代表的是具体思想,文殊菩萨代表的是智慧,普贤菩萨代表的是行为标准,现在看来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出现,就有与其对应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品德,至于这种思想方面的品德算不算是“智慧”呢?就不好说了。只是猜测之言,对错不知。
这种认为西王母是大道中最美好的品德的看法,看似有些道理,却又跟西王母传说中人首豹身的形象相冲突。人首豹神,说明她的思想是与道相合的,可是其行为举动却是不合道理的,自然也就不能是大道中最美好的品德。这或许跟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态是一个道理,人首豹身是说他最初的形态,后面的王母娘娘则是她最终大觉的境界表现。
或者西王母的定位就跟玉皇大帝的“高天上圣”是一样的,西王母居住在西方昆仑山中,我们所处的中原则是东土,她在我们所处的地方之西。而我们再综合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这个故事,唐僧是一直往西方走的,《西游记》中随着唐僧不断往西方走,他的境界一点点的在提高。所以西王母的另一个可能的定位就是同样大的境界中,来自西方的更好的品德。这样的品德,其思想是好的,可是在行动上却还是不能超出这个境界,还是有问题的,却又是在这个层面中处于较低位置的人的真心和欲望想要争取达到的目标,是人真心和欲望的显露,所以西王母才是人首豹身。可是王母娘娘与玉帝相对应,与女娲相似,大觉之时的王母娘娘也就不再是人首豹身了。在这里,我们还要谈谈与西王母对应的东王公,探索一下西王母诸王之母的含义。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皇公、东华帝君等。东王公于汉代有记载,跟汉代的阴阳观念有关,是代表“阳”的男神。我们就从这些资料入手,再结合一些《西游记》中的东西来探索一下东王公的含义以及他和西王母的关系吧。
东王公是木公,东方甲乙木,使我想起了才从东胜神洲傲来国进入东洋大海,达到一个二法中,也就是并非真正佛法的大圆满境界的花果山,这个时候的这个“人”就开始在阎浮提世界中表现出来了。
那这个人是怎么来的呢?他是由花果山这个主干和其中群猴众生汇聚而成,而那群猴众生又来自哪里呢?东海龙王名叫敖广,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来自人的本性之中,从本性中出游而来。所以东王公代表的应是这个本性,所有众生都是从本性中产生的,所以他是诸王之父。性。从心而生,人之阳气。所以东华帝君又是代表“阳”的男神。
华。美丽而有光彩的。精英。开花。繁盛等。
帝。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君。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东华帝君。就是说本性是才从性海中表现出来的那美丽而有光彩的、从性海中脱颖而出的、能够形成自身美好姿态的各种各样的无边的思想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在东方的这个境界中,本性是居于最高地位,所有的思想都是依照本性行事的。
众生都从本性中来,由因为各自的“性”中的差别,形成了各自的不同,所以花果山上的众生各自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是猴,也是不同的猴。性中的差别形成了各自的不同,各种不同之中大多数同样的表现又形成了各自的“类”。不过花果山上这些有着不同,又有着相同之处的众生,有着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不明道理,都依着各自的天性过活,没有好和坏,也不知道好和坏,这就是佛门说的那种“无始无明”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2 11:51:09 +0800 CST  
性与德

这些众生虽然还处在无始无明的状态中,可是他们都已经从本源中出来了,开始一步步进入欲海之内了,他们早晚有一天,都要走入一条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而从花果山来到南瞻部洲,直到大觉的路。当这些众生从花果山走出来,开始走向通往大觉之路的时候,都会走入一个又一个的不同境界,所有这些本性有着不同的众生又会出现在对应的同一个境界中,那么决定众生所处境界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德。众生因为德的不同,处在不同的境界之中,处在同样境界的不同阶段之中。
那这个“德”是怎么来的呢,或许就是来自须菩提祖师,来自人在欲望中行走时的那须臾间的觉悟,也就是来自西方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人在欲望中行走,在追求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跟别人的冲突,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符合大家或符合自己本性的需要的行为标准产生出来,所以西王母代表的应是来自西方的德,来自那种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的德。
“性”决定了人外在的不同,“德”则决定了人内在的不同;外有性,内有德,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众生,不同的人。同样,性和德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按照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对应方位看,接近东方的人,性对其影响重一些,接近西方的则是德的影响重一些。所以同样的大的境界中,根据性的不同,德的不同,性和德的影响不同,又分成很多大小不同的境界。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性和德的不同产生一个个境界,一个个境界中的人,一个个不同境界中的主导表现,因此他们是东王公和西王母,而西王母都是处在对应境界中最高地位的最美好的德,到玉帝的时候,跟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相配的德,自然也就是大道中最高贵的品德了。或许是这个意思吧,还是先把这个猜测留在这里,到以后再去推敲。
下面我们再看看西王母的名称。她的常见称谓是王母娘娘,还有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九灵太妙龟山真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王母、西灵圣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我们可以试着看看浙西的称谓的涵义以及透过这些涵义看看来自西方的品德在传说中的崇高地位。
王母娘娘。应是和玉帝对应着说的。意思是说德是诸王之母,大道中所有的王都是因为其对应的德产生的,对应的境界源自对应的德,有对应的王。
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
太。太乙。泰一。大道的代表。太上老君。
华。美丽而有光彩的。精英。开花。繁盛等。
真。还是取天真,上天真意的意思。
炁。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
祖。始者为祖。
元。头、首、始、大。基本。
君。君。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大道之中美丽而有光彩的,可以展现出自身美好姿态的,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的所有法门的能量支撑的内在来源之处,是西方所有神识如水流顺境界的创始者,是所有西方思想都要遵从的最高的思想。
九灵太妙龟山圣母。
妙。好;美好。神奇;巧妙;奥妙。
龟。有长寿之意。个人理解,首先有“贵”的意思,代表可贵的思想;还有龟壳坚硬,有坚定、固不可破的意思。
九灵太妙龟山圣母。产生“九处神识与道相合的所有的思想中,表现出大道的美好与奥妙的那些永远长存的坚不可破的可贵的思想所汇聚的这个在人身上突出显露出来这个境界”的母亲,其中所有诸圣都是在这来自西方的品德下产生的,这个境界也是在这真正西方的品德下诞生的。
太灵九光龟台圣母。真正代表大道的灵气在九处神识之中展现出其光芒的,那高于平常状态的“永远长存的、坚不可破的、可贵的,崇高的思想”母亲,所有这些崇高的,甚至已经达到大觉之境的思想都是产生于西王母神识如水流顺境界中的高贵品德。
瑶池金母。
瑶。美玉。美好、珍贵。
瑶池金母。美好、纯洁的无法用价值衡量的能够容纳性情的空中那所有神识真意的母亲,所有这些神识真意都是产生于真正来自西方的美好品德。
金母元君。所有神识真意的母亲,所有神识真意的最开始的产生者,所有神识真意的最高统治者,所有神识真意都要遵循的品德。
西王母。所有境界中主导思想的位于所有流顺境界中的产生者。
西灵圣母。西方神识如水流顺境界中所有与道相合的思想的崇高的产生者。
金母。神识真意的母亲。
西姥。
姥。通“母”。
西姆。西方神识如水流顺境界中所有念头的母亲,所有与西方如水流顺境界中的念头的内在思想的婆婆,西方如水流顺境界中的念头的内在思想所要遵循的德。
对。映对。
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那集佛、道、儒、世间法于一身的思想从那表现出自己美好姿态的思想中产生。那些与来自西方的品德相伴、按照大道中最美好的品德行事的念头,与那来自天界的,真正能给人带来光明的思想相映衬,发出他们的声音。
蓬莱。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五座神山之一。引申为泛指仙境。
阆苑。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这个境界乃是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升华的思想汇聚的真正富贵寿考齐备的境界。那些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从性海中超脱出来的,还是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传说中的神仙境界,也不过就是这样吧。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3 11:15:56 +0800 CST  
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在看到这些之后,取经人又看到了一些美好的姿态表现出来又凋谢的这种在人居于主导地位的念头中常见的景象,神识高处的思想走了,又有新的位于神识高处的思想表现出来的这种在这境界之上的道中又有更高的境界表现出来,可以走向更高层次的状态。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3 11:21:39 +0800 CST  
正好不得到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原文)
一向。指从来,一直。
来。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三藏说“我一向西来”用了这个“来”字,说明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西方了。
嵯峨。形容山势高俊,也指坎坷不平。
险峻。山峰高而险,危险严峻。
更。再。
幽。沉静、深微。
趣。兴味,使人感到愉快。
非常。十分。
整肃。整顿、严肃。
端严。端庄严谨。
世尊。佛陀十号之一。《四十二章经》:“尔时世尊既成道矣,作是思维。”佛无论在世间,出世间都尊贵,所以叫“世尊”。关于世尊的含义,大家可以去查《百度》,简单字面意思上:
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
尊。尊者。指智德皆胜,可为人师表者。
世尊。自然中智德皆胜,可以为人师表之人。
三藏驾驭着此时的主导思想,看到了这山的景致,发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从性海中超脱出来还是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传说中的神仙境界,也不过不过如此,又看到所有的思想都在那里随着大道自然而然的表现出自己的美好姿态,又自然而然的落去;发现自己走在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顶端的道上,又有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呈现出来,让自己能够走到更高处。看到这些,他非常的欢喜,发出他的声音道:“追随我修行的取经的真心、真情和真志,我们一直都在朝着我们现在所在的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来,经历了很多的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性情中的境界,都是在人身上突出表现出来的坎坷不平而又十分危险严峻的境界,再也没有像这个境界这样美好的景致,令处于这个境界中的人感到非常的清净、愉快。如果这里已经离那“能够发出来自上天的能够让神识获得滋润的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不远了的话。我们现在要好好的整理下我们的思想和法门,保持端庄严谨的姿态去见那自然中地位智德皆胜,可以作为我们之师,能够传给我们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经的思想。”
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
见三藏以为将要到达雷音寺了,行者笑着说道:“早呢!早呢!你现在以为已经到达那西天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了,其实就在你这么认为的时候,我们刚好没有能够到达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之中。”
此中三藏看到这个境界的景致,尤其看到“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的时候,就是看到所有思想都依照大道不断的转换,可以在这种转换中不断的走向更高层次了。所以他就认为这就是“彼岸”那种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而行者则说在三藏这么认为的时候,正好是他没有达到神识如水流顺境界的原因所在。暗示这里面有着三藏无法看到的问题。而当三藏认为自己已经达到很高境界,达到自己要追求的境界的时候,他就不会继续往前走了,也就失去了看到并改正这些问题的机会。所以行者说三藏认为现在是雷音了,恰好是他没有到达雷音的原因所在。
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原文)
听了行者之言,沙僧那取经的志气以敬重的口吻发出他的声音道:“与我同门修行,居于我之上的取经的真心,我们离那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还有多远呢?”行者道:“我们与那雷音寺隔着大千世界的十恶八邪,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从三界莲池中成长出来,看起来已经走了很远,可是在我们从十恶八邪中走出去的这段路程中,我们实际上却只走了很短很短的一段路,我们连十分之一都还没走到呢。”
听了行者之言,八戒这取经的真情表示出了他的关切,道:“哥呀,我们还要走多少个大的阶段才能真正到达那神识如水流顺的,真正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境界中呢?
行者道:“这走出十恶八邪的路,如果是你们这取经取经的真情和真志的话,大概达到一个圆满的时候也就到了;如果是我这取经的真心想要达到那个境界的话,也就是心境想要进入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的话,在一个来自上天的能够给世间带来真正光明的思想的照耀下,我能将五行之中所有思想的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都表现出来;而这个时候,那在这一阶段真正能给世间带来光明的来自上天的思想还没有落去。不过要是师父想去到达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的话,不要想了!不要想了!师父不可能到达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的。”
行者这番话的意思,跟他在流沙河同三藏和八戒说的话是基本一样的,就是人的内心、情感、志气想要达到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想要从他们那方面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是容易的,可是对于一个“骨肉凡胎”的人却是极其困难的。人毕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神识,有肉体;有欲望,也有志气;有着好的方面,也有着自身的问题。如果从单一方面来判断问题,比较容易,可是要从整体方面达到那如意与莲花的完美追求,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甚至难道想都不要去想的地步。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4 09:57:53 +0800 CST  
最后面的“难道”应为“难到”,打错了,没注意到,不好意思。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4 10:02:08 +0800 CST  
镇元子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原文)
赤诚。极其真诚的心意。
唐僧听到来自心中的声音后,问道:“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空的取经的真心,你说得要多长时间能够到达那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中的“能够发出来自上天的能够让神识获得滋润的振聋发聩的声音”的佛门境界所在呢?”行者道:“你从不能真正明理的不断成长的状态,走到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却变得难以改变和难以衍化出新的思想的状态,然后再次进入不能真正明理的需要不断成长的状态中;你就在这种状态中将大千世界所有的境界和思想都走完了,也还是难以真正达到西天雷音寺的。如果你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性格特点,并以真诚的心意去求取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经的话,那么你在贯彻每一个念头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贯彻的这个念头是否合理,是否与真正要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念头相合,哪里有问题,需要怎么去做时候,就是那真正大觉的境界了。”
行者的意思是说,如果像现在这样,看到一种思想好,就这么做下去,等到出现问题,再换个方法继续做,如此这样一直做下去,就是把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境界都走完了,也没有用。只有能够看到自己的特点,在贯彻某件事情的时候,以赤诚的姿态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做法对不对,哪里好,哪里坏,哪里有问题。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当你随时随地的都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就都是那有着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的所在。就是告诉三藏,真正能够使神识获得滋润的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的能够治病救人的思想,就在自己这种能够以赤诚的心去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状态中。
沙僧道:“师兄,此间虽不是雷音,观此景致,必有个好人居止。”行者道:“此言却当。这里决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我们游玩慢行。”不题。(原文)
居止。居住、停留。
沙僧道:“师兄,这个地方虽然不是我佛如来所在的雷音寺,可是看到这个境界的景色、表现,这里面必定有个好的,与道相合的思想居住并且停留在这个境界之中。”“居止”二字,是针对前面行者“正好不得到哩”一语说的,就是说这是个与道相合的境界,并且有思想认为这里好,就留在这里不再前行了。
行者道:“你的这个看法是对的,这个境界中一定没有不正的、作祟的思想,一定是个最崇高的佛门修行人和已经升华的思想所居住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游览、玩赏这个境界中的景致,一点点的慢慢的往前行走。”
就这样,在取经的真心的提议下,三藏师徒并不急于离开这个境界,一点点的领悟这境界中的好处,慢慢前行。我们暂且不去提他们的这个过程。
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
万。万法。所有的法门,所有的思想。
寿。活的岁数大,长命。
庄。端严肃静。
观。道教的庙宇。
尊。地位或辈分高。尊敬、尊崇。
道号。道士的尊号。个人理解为与其身份相合的道中的定位。
镇。镇守。
元。头、首、始、大。
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镇元子。如果这么看的话,“镇元子”在道中的定位应是:能够镇守初始的大状态的有道德、有学问的思想,是一种可以作为人的老师的思想。
那他镇守的这个“元”具体应该是什么呢?前面取经人在流沙河将要收得沙僧的时候 ,作者说“五地匹配合天真”,在上一回结束的时候又说“扫除爱欲自归真”,都提到这个“真”字,也就是上天真意。在三藏收了沙僧的时候,取经人已经能够通过五处神识共同的意见表现来感悟到上天的真意了,不过取经人虽然能够感悟到上天真意,却为自己的爱欲所迷,不能够真正贯彻上天真意,直到离开半老妇人所化的庄院,认识到不能为爱欲所迷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与上天真意相合。而这个时候的取经人已经走出三界莲池,尤其是从骊山老母那里出来之后,已经在“楚”字这个境界中有功用的修行了很长时间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应该是要到达“天仙”这个境界了,他能够扫除爱欲,正好是他到达天仙这个境界的一个标志,也是他的一个新的开始。而他能够得到这个新的开始,正好是因为他能够与上天的真意相合,并能够扫除爱欲去真正执行的原因。所以这里面的元,应该指的就是这种“最开始能够明白并贯彻上天真意”的状态。
镇元子。镇守“能够明白并贯彻上天真意”的这种最开始与天道相合的状态的可以作为老师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令人尊敬的思想。
混名。前面在三藏给孙悟空起名做行者的时候说过我的理解,是:世人根据某人的行为举动,给他做的一个真实评价,与他的行为表现相对称。
与世同君。与世同存的最高统治者。
却说这个在神识中突出表现出来的境界的表现乃是所有思想和法门都长时间存在下去的境界;在着所有思想法门都能长时间存在下去的境界中有一做表现出大道的规律和规则的修行人的境界,这是一个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中的与大道的规律和规则相合的境界。这个道家境界中有一位尊贵的升华的思想,他与道相合的名号是:“镇守‘能够明白并贯彻上天真意’的这种最开始与天道相合的状态的可以作为老师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令人尊敬的思想”。世人根据他的行为表现,给他的真实评价是与世同存的最高统治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5 10:57:27 +0800 CST  
人参果

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棵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 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原文)
出。出产。
一般。犹一番,一种。
异。奇异、特别。
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概念,也常用来形容思想模糊不清。
混沌初分。传说盘古开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指的就是清浊之气最开始分开的时候,也是人最开始区分好坏、是非、善恶的时候。
鸿蒙。中国神话传说的远古时代,传说盘古昆仑山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后来此一词也常被用来泛指远古时代。这里指的应该就是人能够最开始区分清浊之前的那个时候。
始。起头,最初。
判。区别,分辨。
天地未开之际。传说中盘古以大斧破鸿蒙,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降,形成了地。这里指的应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却还没有形成天、地,没有确定固定的高低概念的时候。
产。产生。由已有事物中产生出新事物:出现。
灵。万物有灵。代表的应是与大道相合的部分。
根。根源、根本。
灵根。与大道相合的根源、根本。(强解,或许只可意会之言)
盖。遮盖,覆盖。个人理解是包含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地方。
天下。天界之下,或许就是须弥山之下。
惟。惟有。
西。西方。神识如水流顺的境界。
牛。前面说过牛跟八戒有关,不过牛比猪大,也更有力量,代表的是强大的情感。
贺。庆祝,庆贺。
咸。像盐的味道,个人认为代表的是突出表现出来的,能够让人感觉、品尝到的东西。
洲。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佛门中说四大部洲中间有咸海相隔,就是说四大部洲中人不同主要是突出表现出来的“性”的不同。
西牛贺洲。源自突出表现出来的性的不同而形成的让庞大的情感都为止庆祝、庆贺的西方神识如水流顺大境界。
草。一个又一个的思想,一个个人。
还。回归。回到哪里呢?记得孙悟空是在天庭被打入五行山,打下凡尘的,所以这个回归,应该是回归天庭,回归上天真意的时候,也就是他现在开始要走入四梵天境界的时候。
丹。巴越之赤石也。
草还丹。人从凡尘中走出来,重新回归上天真意之时,所结成的美好而坚定的成果。
人参果。“人身果”的谐音。有句老话叫做“人身难得”,为什么人身难得?因为还不够资格为人。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个故事,就是地狱中的亡灵到了十殿转轮王那里,要投胎做人,可是小鬼却告诉他没有人皮了,说人能够得到这一张人皮,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那为什么会没有人皮呢?因为此时的这个人还没有做人的资格,既不具备一个人的思想标准,也不具备一个人的行为标准,所以只是披着一张人皮,有着一个人的形象而已。前面如来佛祖准备传经东土之时说:“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其中“度鬼”或者就是说度我们这些本不够资格为人的众生成就真正的人身。后面观世音菩萨在长安城说他大乘佛法三藏的作用之时,也说:“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其中“度亡者升天”说的也是度已经逝去却还在冥冥之中存在着的思想超升天界,依旧是能够让人达到与天道相合的境界,而这个达到天道的境界,正好是现在取经人即将走入四梵天或刚刚到达四梵天的境界状态,这个时候不但有个人皮,甚至开始有个最初的人身,开始一点点的真正按照天意行事了。此时的取经人虽然还不能真正明礼,但是已经开始与上天真意相合,也就开始真正得到人身了。
记得朱紫国有个小妖,叫“有来有去”,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或许菩萨说的“无来无去”就在那里。
连续三个“三千年”应是在大千世界中开花、结果、成熟。
短头。个人感觉是接近某一点,却还没有达到那一点的时候,如后面将要到达西天大雷音寺的时候寇家斋僧,斋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人,还差四人,三藏师徒补全此数。跟现在取经人的状态相对应。现在取经人走出了三界莲池,所有的思想也都在从骊山老母开始的这段时间里祛除了其中过多的性情方面的因素,可以称为取经人的西天路上的食粮支撑了。可是取经人却还没有到达西天,那这里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因为最后斋的是三藏师徒,所以应该就是出在三藏师徒身上。所以短头一万年指的应该是现在万法中的修行已经基本圆满了,却还有些缺陷,因为这取经的坚定念头、真心、真情和真志自身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圆满的这个时候。
三十。六十的一半。
在那五处神识都庄重、庄严的表现大道的规律和规则的道门境界所在中出产一种奇异的宝贵之物。这般异宝乃是在盘古开天,世人最开始能够区分好坏、是非、善恶,人们最开始从混沌中走出来,却还没有确定固定的高低概念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产生的这处与自然本源之道的根本相合的宝物。整个四大部洲,惟有让庞大情感为之庆贺的神识如水流顺的这个大境界中的五处神识都处在庄严状态的与大道的规律、规则相合的境界中出产这件宝物。从这件宝物的表现上看,他乃是人从三界凡尘中归来,能够重新与天意相合,能够真正按照圣人的旨意去做事情的美好而坚定的姿态,乃是真正合乎道理的思想结成可以真正拥有人身的成果。
这真正能够拥有人身的成果,要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开花、结果、成熟,需要几乎所有的思想法门都达到圆满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受用这种成果。在这所有万法中都修行圆满的大阶段之中,就只结得这种“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思想都恰到好处的遵循,不能过分执着”的成果。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6 09:32:04 +0800 CST  
元始天尊

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原文)
模样。形状、容貌。
三朝。指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旧俗这一天为婴儿洗三。
洗三。生育习俗。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求祥求福。
三朝未满。指的是这个“骨肉凡胎”的取经人他现在才刚刚回归天界,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人的婴儿的姿态,却还没有将其身上凡尘的污垢洗干净,虽然有个真正意义上人的形态,却还不具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思维和行为呢。
四肢。手脚。暗示法门和道。就是说他现在已经有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基本条件了,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需要的世间的法门和道他都具备了。
五官。指的是五处神识。暗示此时五处神识的取经的主念、真心、真情、真志和无意之意都有了。
缘。发声联系的机会。
闻。用“闻气味”的“闻”通“闻听”的“闻”,意思是闻得上天真意。从前面骊山老母开始到取经人走到这里,每一个代表红葫芦的思想都是取经人闻得的上天真意。
三百六十岁。三,三界。百,大圆满。六,六欲。十,圆满。三界中的大圆满姿态,又在人的欲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圆满。就是说一旦闻得天道,就会成就三界中的大圆满姿态,并且能够在八戒这“人阴之所欲”的情感的作用下,以红葫芦的姿态成就一个已经从三界莲池中走出来之后的圆满。
四万七千年。四,是“世”的谐音。这个“世”的范围就大了,连如来佛祖都被称作世尊。万,万法。七,七情。千,大千世界。纯粹是强猜。“四”是四大部洲;“万”是万法;“七“是七情;“千”是大千世界。在神识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神识所处的各种状态之中,在万法之中,七情之中和大千世界之中。就是说,如果真正的得到人身之果,那就会在世间中,万法之中和为七情左右世界中及大千世界中永远长存。这里面特意提到个七情左右的世界,主要是因为后面濯垢泉的位置有关,到时候再说。
这个成果的表现,就跟那才从三界凡尘中孕育出来降生于天界的“骨肉凡胎”的还没有洗去其在三界中孕育过程中所沾染的污垢的婴儿一般,虽然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形态,可是身上还有着在凡尘孕育的过程中带来的污垢,也没有真正作为人应该具备的思想、智慧和行为礼数。虽然此时的这个婴儿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明理的人,可是却已经有了可以成为真正明礼之人的法门和道,有了五处神识的观点,有了来自神识各处真正的支持。这人身之果虽然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可凡尘中的思想,如果有那个机缘与其相映,能够闻得如婴儿般的天道,就可以在三界中成就大圆满姿态,并可以在人的欲望的作用下成就一个超出于三界莲池境界的圆满。如果能够真正受用这个成果的话,就能够在世间万法,七情中和大千世界中永远存在下去。
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原文)
当日。当时。当天。
元。个人认为可能有这么几个意思:基本。同“圆”。古同“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邵康杰“一元十二会”之“元”。
天尊。是道教术语中的一个尊称,是指道教信徒用以尊称地位最高的神仙。
元始天尊。原称“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是道教三清之一,“玉清元始天尊”道场位于昆仑玉清境。住于第三十六天最大罗天玉京山玄都玉清胜景清微天宫,也有说元始天尊居住于第三十五天玉清境的。《西游记》开篇的“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就是源自一部元始天尊的经文,只是当时忘了记录到底是哪个经文了,当时感觉读不明白,就没有细读,但是作者用此经文开头,应是有其深意。
西汉《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按此说法,宇宙就是整个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统称。如老子《道德经》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宇宙”指的应该就是这个“域”。这个时候,或者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沙中佛国。我们再引用一下邵康杰的“元”的说法,一元是一次世界诞生和灭亡的时间,也就是这个“域”诞生和灭亡的这段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元始天尊的“元”是不是指的就是这个包含十二会的“元”呢?“元始”会不会就是这个“域”中每一个“元”的开始呢?或者元始天尊可以叫做“玄始天尊”,是所有的欲望中有着自身美好姿态、散发着自身光明的美好思想创始者,并且是这些思想必须尊崇的最高的神仙。我之所以做此推测,主要是源自元始天尊的原称:“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
青。黑色、绿色。
玄。源自人的欲望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的、有着自身光明的美好思想。
祖。始者为祖。
炁。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
天尊。是道教术语中的一个尊称,是指道教信徒用以尊称地位最高的神仙。
“青玄祖炁”是说元始天尊乃是所有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欲望中表现出美好姿态、有着自身光明的美好思想的源头和最开始的能量,并且是这些思想所尊崇的地位最高的升华的思想。就是说所有这些思想都是从元始天尊而来,并且在元始天尊这里得到最开始的能量支撑。既然所有的思想都是从元始天尊那来的,那元始天尊自然就是这个“世”的创始者了,也是这“世”中每一个“元”的创始者了。
清。洁净、清澄。清楚、明白。
玉清。如玉一般的清净、清澄;并且清楚、明白。
妙。好、美妙。神奇、巧妙、奥妙。
无。没有。没有什么呢?个人感觉是无上、无边之意。对不对就不知道了。
帝。宗教徒或神话中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所有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欲望中表现出美好姿态、有着自身光明的美好思想的源头和最开始的能量,这种能量如玉般纯洁、高贵、洁净、清澄,并且因其纯洁、洁净、清澄而处于清楚、明白的境界中。是这个“元”的创始者,是这个“域”中无数元的创始者,(或许是这个“域”的创始者,或许是很多“域”的创始者,这个就不好说了,并不见得),是体现这大道的规律和规则的地位最高的神仙。是美好、美妙、神奇、奇妙、奥妙是无上、无边的来自上界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创造者和统治者。
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
高妙。美善之至。
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君。古代国家的统治者。
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如玉一般清净、清澄;并且清楚、明白的散发着祥瑞之气的空的境界中,美善至极的位于大道之上的最开始的上古帝王,是大道的最高统治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7 09:51:59 +0800 CST  
明天停更一天,请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7 09:52:21 +0800 CST  
混元道果

上清天。第三十四层天。不管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天和大罗天,上清天都在其下,所以元始天尊到上清天讲道有屈尊下顾之意。就是说在三藏师徒来到万寿山,将要获得那人身之果的时候,因为这“婴儿”的降生,元始天尊这无上之道屈尊下顾,降临讲堂,开始在较低层次表现出来。此举跟镇元子去上清天听讲对应,是会所元始天尊这无上之道屈尊下顾,万寿山这个境界中的人应该向上修行,去到那更高的层次来承接,去聆听这无上之道。
弥罗宫。神话中天宫道场,位于天之最高位。道教经典记载:天庭至尊玉皇大帝就在弥罗宫中内统御诸天。
玉帝是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是已经走出大道的圣人,又是大道之内的最高统治者,弥罗宫是他的宫殿,就是说弥罗宫是大道之内的最高统治者的宫殿。此时元始天尊要在弥罗宫讲道,就是说当元始天尊降临到弥罗宫的时候,他代表的就是这大道中的最高统治者。
弥。满,遍。古同“弭”。平息,消灭。
罗。罗网。
弥罗宫。遍布罗网的地方,又是平息,消灭这些罗网的地方。元始天尊降临弥罗宫,讲的自然就是遍布的罗网中的道理和如何平息、消灭这些罗网,从这罗网中走出来的道理。
混元。混元者,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
混元道果。就是不分是非、清浊、好坏,互相掺杂在一起的这种混沌状态中的道的成果。此果应是针对盘古开天辟地说的,据说盘古开天,轻清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气下降,为地。之后盘古就死了,就是说盘古开天,是一种有着明显好坏、善恶、清浊之分的道。而元始天尊此时讲的则是那金池长老和熊罴怪、乌巢禅师和黄风怪间的这种好坏、是非、对错掺杂在一起,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这种道,和其中的成果。
当日,也就是取经人到达万寿山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间点,那能够镇守最开始的与天意相合的真意的有着极高地位,可以为人之师的思想接到了元始天尊(虽然不知道对对,不过理解的含义太多、太长,就不都写出来了)给他的信息,为了这个“新生的婴儿”,青玄祖炁下顾,来到上清天那布满罗网的境界中,讲解如何平息、消灭这些罗网的道理,就是那是非、好坏、清浊掺杂在一起的这种道,让人获得这混元之道中的成果。而这新生的婴儿则应该提升自己的境界层次,到那更高的道中去承接,去聆听这无上之道。从大道的最高处;来到较低层次,降临。
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原文)
大。大小的对比。跟我们平时所说的胡、黄、白、柳、灰这些“大仙”应该是不一样的,就如黄风怪有可能就是“黄”的代表,或者跟《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一家,尤其是黄天化有些关系。黄飞虎一门英烈,却都只能位列仙班,无一人成圣者。黄天化是在金鸡岭的时候战死的,就是说此时金鸡未鸣,太阳未出,黄天化在地仙走完,还未接触天仙之道的时候,就阵亡了,被封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跟“镇山都统帅”的黄风怪也很相似。而他的阵亡或许与他下山之时换衣有关,他换去道衣,说明他就不是那个遵循道理不断成长的道士了,而是好勇斗狠的大将,因此在黑夜之中不明不白的就被高继能给杀了。没有具体去读《封神演义》这里就先不说了。
胡。依旧是古月之意。三界中久已存在,却因为自身的原因已经难以改变,难以孕育新的思想了。老子的“化胡为佛”中的“胡”说的就是这些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存在已久,却因为没有归于大道,而不得成佛。对于这样的思想,须菩提祖师的做法是去掉兽性,去胡留孙,重新以一个婴儿的自然获得成长。这些思想就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狐狸精一般,大多是以美好的女子形态出现的,是美好的思想,有其美好之处,甚至是非常美好,却因为有着自身的问题,使天不平,最后同样会使人受到伤害。“胡”在五大仙中排名第一,或许因为只要归于大道,便可成佛。
白。为人广泛认可的思想。这些思想为人所认可,自然就会让人偏向于他,不能公正,也就使天不平了。
柳。情感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依旧会在情感的强大力量下使天不平。
灰。介于白和黑中间的形态,你说他好,他有问题,你说他不好,却有好的方面。对于没有大觉的我们来说,同样让人难以抉择,不知该何去何从。
此中的胡、黄、白、柳、灰,指的应该是凡尘中,流沙河之内的“大仙”,是三界中对人造成极大影响的主要形态,他们既有自己的好处,也有着自身的问题,都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强大力量,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够真正的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不能入天仙之列。其境界或许就如乌巢禅师、黄风怪相似,或者不如。相信自己的思想、法门,要将这种思想法门修行到极致,自认为自己的法门是最高的,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却因为对自己的地位、利益、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在一但涉及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就不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和公正了。
镇元子从他只拜天地,不拜三清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很可能是个大觉境界的仙人,在这里他是以一个考官和老师的身份出现的。
散仙。是一个道教专有名词,指天界中未被授予官职的神仙。就是说他们还是不够天仙资格,不能够完全按照上天旨意行事的思想。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四十八。大仙现有四十八个弟子,加上大仙四十九人,七七四十九,七是一个道数,七七代表的应该是一个大的道数,是一个将要从这个大的道数中走出去的道数。就是说当人修行到这里的时候,他就将要从这种地仙之道中走出去了。
得道。古代道家认为顺应自然,与道合一的境界。
全真。这里不取道教的全真派,而是取取经人在骊山老母归真之后,所有的这些思想都是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所有追随其修行的思想都是与上天真意相合的。
从镇元子这达到大觉境界的升华的思想的教导下出去的未被天庭授予官职,还不够天仙资格的升华的思想也不知道有多少。到现在,到三藏师徒来到这万寿山的时候,他走过的整个地仙之道中的各种思想都在他的门下修行、成长;这些思想都大道了与道合一的境界,全都是与上天真意相合的思想。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19 00:28:06 +0800 CST  
清风明月

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作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原文)
一千三百。子半之时。
当日,也就是三藏师徒来到万寿山的时候,镇元子带着四十六个徒弟到上界听讲混元道果去了,就是说这四十六个全真三藏师徒都没见到,只留下两个最小的、最不明道理的看守他这五处庄严的境界:一个是清净的念头,一个是能给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这个时候,那清净的念头已经经过了一个大的轮转,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并在这新的开始中得到了一个并非真正佛法的圆满;而那能够给黑暗中行走的人带来一定层度光明的思想,则刚刚完成一个大阶段的修行,还没有进入新的开始呢,他处在将要进入新的开始,可是新的阳气却还没有表现出来的这个点上。就是说,虽然取经人已经到达天界,开始要具备一个真正的人身了,可是在他步入天界之后要用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修行呢?他并不知道。
镇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原文)
宫。神话中神仙居住的房屋。
大天尊。达到大觉境界的地位最高的神仙,或者是居于所有天尊的主导境界的天尊。应是相对于天尊而言的,这个称谓很大,另一个读到这里已知的大天尊是玉帝。
仔细。周密、细致、细心。小心、当心。
不日。要不了几天,不久。
故人。指旧交,老朋友。
怠慢。指淡漠,不恭敬。
淡漠。没有热情、冷淡。
权。权且、姑且。
镇元子吩咐这清风、明月这两个在道门中修行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道:“不可以违背了大天尊的书信,我要前往那遍布罗网,又平息、消灭这罗网的升华的思想的境界所在听大天尊讲授混元道果。你们两个留在这属于我们的境界中要周密、细心,也要小心、当心。要不了多长世间,就有一个旧交从我们这五处神识庄严的表现出道的规律、规则的境界经过,他将要来到这里,并从这里离开。你们不要对他们太过冷淡,不要对他们有不恭敬的表现。你们可以将我的人参果打下两个来,姑且以此表现我和他从前的情谊。”
镇元子叫清风、明月打下两个人参果给三藏吃,就是暗示此时的三藏依旧在二法之中,依旧不明真正佛法。
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大仙道:“他是东土大唐驾下的圣僧,道号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和尚。”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原文)
孔子。儒家的代表,也是“礼”字的表现。
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太乙。太一,大道。
门。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个人认为是通往某一个目标的门户,打开这道门户,就有通往那个目标的路。
这两个在镇元子门下修行,却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清净的念头和能够在黑暗中给人带来一定层度的思想道:“师父您的老朋友是谁?希望您能将他的名字告诉我们这在您的教导下成长的人,好接待他们。”大仙道:“他是从本源之中才进入欲海之内的大境界的主导思想所驾驭的崇高的佛门修行人,他与道相合的称谓叫三藏,是去西方那神识如水流顺境界中的与天道相合的境界中拜见觉行圆满的思想,求取能够解救自己、解救众生的真正经典事物的佛门修行人。”
清风、明月这两个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思想听了师父之言,都笑了。为什么笑呢?因为他们觉得师父的做法不那么合理,他们笑道:“按照正统的道理,持有不同的道的人,就不要在一起谋划和做事情。我们是大道中在所有有着美好姿态,表现出自身光明的美好思想中修行、遵循和维护其中的规律和规则以期得成就大觉境界的,干什么跟他们那要追求“空”,甚至因为其慈悲要做与大道的规则相抵触的事情的佛门修行人做朋友呢?”
此中清风和明月都是取经人在前面修行过程中得到的成果,可是他们此时却在万寿山五庄观这到家的境界中修行;三藏明明是佛门的和尚,可是镇元子称其名号的时候,却没有用“法号”二字,而是用的“道号”,就是说不管是清风、明月二童子,还是三藏,他们虽然是佛门中修行,可是他们这一路走下来的每一步,都得要合乎道理,合乎大道的规律和规则才行,所以他们虽然看起来是在佛门中,采用佛门理念修行,其实都是在道中修行。就如那源自观音菩萨的红葫芦一样,不管是什么样的思想,只要与大道相合,就是佛法,因为这些思想都是来自真正的慈悲,都是来自那真正的聆听欲望中声音的观音菩萨,都是能够将众生从对应的苦难中解救出去的。若与大道不合,即使是佛经所在载,亦非真正佛法,就如乌巢禅师和黄风怪一样,虽然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是真正佛法,可是到黄风怪之时就成了阻挡三藏从无色界中走出去的妖魔了,自然不是真正佛法。所以一种法门除了真正佛经所述之外,还要看其是否与对应的大道相合,或许这就是元始天尊要在上清天弥罗宫讲解“混元道果”的原因所在。
到这里,就有了抬高佛门之嫌,有人会问难道基督教等也都算佛法么?这个真的不是我能评价的,我只是根据《西游记》去猜而已,在《西游记》中作者曾经说过一句“杖锡西来拜法王”,就是说作者给《如来佛祖》的定位最少是“诸法之王”,包含所有的法门,又有老君那句“化胡为佛”所以才有此言的。只是根据一些看似的依据去猜测其意而已。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0 09:27:28 +0800 CST  
丈母娘来了,这两天较忙,明天停更,后天看情况,请见谅。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0 09:28:53 +0800 CST  
人参果树

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故人也。”
转生。万物死亡后,先有灵魂再找另一个身体、另一个母体繁育。
兰。兰花。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清香,可盆栽供观赏。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
盆。中空,可盛水或东西之物。
兰盆会。个人理解是:众多高洁、典雅的散发让人获得清净的美好气息的,有着自身美好姿态的思想汇集的神识的“空”中。
相识。彼此认识。
此中清风、明月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言,说明最近在道中修行,完全遵照道理去做的取经人身上这些清净的念头和能给黑暗中行走的人带来光明的思想已经处在完全遵循道理,却忽视了佛法的状态中,因此镇元子对清风、明月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大仙道:“你那里能够知道这里面的事情。那个佛门中的修行人乃是“神识真意构成的必将从凡尘中超脱出来的为人尊敬的有道德、有学问,可以为人之师的思想”,在其于西方死亡之后,于凡尘中重新诞生的表现,是西方那神识如水流顺境界中崇高的、难以改变的如同来到某个地方的觉行圆满的思想在并非真正佛法所在的境界中的弟子,是那并非真正佛法所在的境界中遵循、修行佛法的思想。在上一个大阶段,我和他在那散发着让人获得清净之气的空中相会,并彼此相识。我和他都是那散发着让人获得清净的高洁、典雅的美好思想中的一份子,他曾经亲自用他的法门使我获得清净,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成了老相识。”
上次兰盆会应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不过这镇元子和三藏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镇元子或许是因为孙悟空大闹天宫而不得清净,因此从佛门中获得了清净。但是那样的话,这件事情将会直指如来佛祖,所以我们先不去探讨这件事情了,待到后面或许有什么地方,这件事情变得更明朗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这件事情。
二仙童闻言,谨遵师命,那大仙临行,又叮嘱嘱咐道:“我那果子有数,只许与他两个,不得多费。”清风道:“开园时,大众共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在树,不敢多费。”(原文)
谨。郑重地。
叮。进一步。
有数。数目不多。
费。话费、消耗。
二十八,二十八宿。上古时代人们仰望苍穹,将黄道附近的形象分为二十八组,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为贯彻天象的参照物,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取经人真正开始步入天道的时候,是从红孩儿管李天王借三十六把天罡刀将要开始,到小雷音寺黄梅老佛请二十八宿的时候将要结束的,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的各个方位,所以代表的应是周天天道。
清风、明月这两个已经升华的,却又不完全明礼的思想听了镇元子之言后,郑重的表示要遵守能够教导他们成长的思想的指令。那大仙临走之前,又进一步嘱咐清风、明月道:“我这里的那人身之果只有有数的那么几个,你们只能给予三藏两个,不能消耗多了。”
那清净的念头道:“开园的时候,也就是这人参果这次成熟之时,我们所有这些在您的教导下修行的思想共同吃了两个,我们这些在道的规律和规则下修行的思想共同得到了一个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现在还有二十八个在树上,还有周天天道的成果没有摘取、受用,不敢对其加以浪费的。”
就是说此时取经人已经在前面的修行中得到了一个并非真正佛法的人身,却还有周天天道没有修行,没有得到所有天道中的成果呢。而人参果树包含的是整个三十这个点上的所有天道。
大仙道:“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啰唣,不可惊动他知。”二童领命讫,那大仙承众徒弟飞升,径朝天界。(原文)
啰唣。吵闹寻事。
惊动。指举动影响别人;使吃惊或受干扰。
讫。完结。截止。
承。托着,接着。
大仙道:“那去西天取经的唐朝的经、律、论的制定者虽然跟我是旧相识,虽然是高洁、典雅的思想,可是他那手下人却不见得,须要防备他手下的人吵闹寻事。给唐三藏人参果这件事情不能够让他手下人知道,使他们因此收到影响,使他们不得清净,并搅扰了我们这境界的清净。”
清风、明月领命,大仙也交代完了,接着镇元子以他的力量托着他的弟子飞升,直接朝着天界飞去。就是说此中大仙的那四十六个弟子都还不具备自己到三十四层上清天听讲的资格,他们是在大仙的力量帮助下,方才能够上弥罗宫听讲的。
这个时候大仙和他四十六个弟子就到弥罗宫听讲去了,五庄观中只剩下清风、明月二仙童。就是说当三藏最开始到达五庄观的时候,他只看到了这两个还不能真正明礼的清净的念头和能够给在黑暗中行走的人一定层度的来自上天的光明的思想,既没有见到能够镇守这刚刚产生的上天真意的思想,也没有看到在其门下的其他的全是上天真意的思想。说明初到五庄观的取经人既不具备镇守刚刚诞生的上天真意的境界,也不知道其余的天道表现是什么。
却说唐僧四众,在山游玩,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唐僧道:“悟空,你看那里是甚么去处?”行者看了道:“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我们走动些,到那厢方知端的。”不一时,来于门首观看,见那:(原文)
游玩。亦作“游抏”。嘻游玩乐。亦指游览赏玩。
抏。使受挫折,消耗。
抬头。把头抬起来,比喻受压制的人或事物得到伸展。
篁。竹子,泛指竹林。
楼阁。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
去处。场所、地方。
观宇。宫殿楼阁。亦指道观佛寺。个人感觉这里指的应是道观。
走动。个人理解这里指的是走和动,就是朝那个境界前行,改变一下现在沉醉于这些美好境界,在其中游玩的状态。
却说三藏师徒四众,在断定这个境界中必然没有妖邪之后,就不再着急,一边走,一边在这山中游览赏玩,其中的各个小的境界都成了令他们心情愉悦的所在。在他们游玩的这个过程中,因为觉得这里是个好境界,能够使他们身心愉悦,所以他们就被这愉悦的神识表现所影响到了,使得自己走的慢,不愿意那么快的从这令他们愉悦的境界中走出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取经人那取经的思想其实是一直被这种愉悦的心情压制着,不能充分表现出来;他沉醉其间了,沉醉于地仙层次的最高境界之中。
虽然三藏师徒沉醉于这美好的境界中,耽误了他们的行程,可毕竟这里面没有妖邪,所以他们那取经的思想总有突出表现出来的时候。就这样,在取经人毫无预兆的状态下,那取经的思想忽然伸展开来,突出的表现出来。
重新表现出来的取经的思想看到一处心性和情感混杂在一起的境界,在那境界中有一个以同一个境界为根基,却呈现出不同层次境界的境界表现出来。唐僧看到那楼阁,向他那取经的真心问道:“感悟什么是‘空’的取经的真心,你看那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在取经的路上不断成长的取经的真心通过真心辨别后,说道:“那个境界,不是一个表现大道的规律、规则的地方,就一定是佛门中的境界所在。我们改变一下现在的状态,不要再沉醉于此中的美好,朝着那里前行,等到我们走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就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了。”就这样,在取经的真心的作用下,取经人从现在这种游玩的状态中走出来,朝着那境界走去,来到那境界的正面门户之前观看那到底是个什么境界,就见那: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3 18:35:01 +0800 CST  
五庄观洞天
松坡冷淡,竹径清幽。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原文)
坡。山地倾斜的地方。一般道观、庙宇建在山中,其殿堂都建在比正门高的地方,没见过进门之后望下走进入殿堂的,所以这个坡应该是一个上坡。
松坡。意思是这是一个心境的上升之路。当然,对于山上的人往下走,就是一个心境下降的阶段。
冷淡。幽寂、冷清。
清幽。秀丽而幽静。
松坡冷淡,竹径清幽。这个门户之内,是一个心境在幽寂的状态下上升的阶段,以情感形成的道路秀丽而幽静。
往来。去和来。就是到了那里,又从那里出来了。
送。送走。送什么人或什么东西离开。
浮云。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比喻此时在人神识高处,就是居于主导和重要地位的思想就如浮云一般飘忽不定。
猿。玄猿。
时。常常,经常。
献。呈现,显露。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些为人广泛认可的圣洁、高雅又长时间存在着的思想不断的来到这个境界中,又从这个境界中离开了,这些位于神识高处的思想就如浮云一般,虽然能够到达这个境界,却不能真正保持这个境界。不过这些不断达到这个境界,又从这个境界掉落下来的那些“美好的、散发着自身光明”的心中的想法又能常常的显露并进献出他们获得的成果。
就是说来到这个境界中的思想都是好的,却无法真正保持这个境界,不过这些不断上下的思想在这种往来的过程中又不是一无所得,而是经常有来自他们的成果的。
池。水池。
池宽。意思是说要真正进入那个境界,需要跨越一个很大的性情隔阂。
树影。各处神识的影响。
裂。破而分开。
苔花。苔藓的花。
破。完整的东西收到损伤变得不完整。使损坏,使分裂。
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在进入这个境界的门户的前面,有着很宽的性情间的隔阂,神识方面的因素也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人们难以进入那境界的关键原因。看到这点之后,那些原本非常坚定的思想也不再那么坚定了,那些在之前修行成长起来的小境界中的念头的美好姿态也不再那么美好了。
宫殿。指的是皇帝住的房子。亦泛指高大华丽的房屋。
森。众多。
罗。罗列。
紫极。星名。借指帝王的宫殿。道教称天上仙人的居所。
楼台。高大建筑物的泛称。
缥缈。意思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一般指格外难得、遥不可及的东西,并非指虚无,不存在的东西。也可形容有美感。
丹。红色。
霞。本意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
堕。落,掉。
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众多高大、华美的境界罗列在这个境界之中,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境界处在很高的境界之中。这些高大的境界都呈现出若有若无,非常难以达到的状态。这些高大的境界隐隐约约的表现出来使得原本神识高处“随着一种来自上天的思想的升起和落下而在神识高处表现出来的呈现出美好色彩”的思想都从原来神识高处掉落下来,不再让人觉得这些思想非常的高了。
云洞。指隐逸者或仙人的居处。
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这个境界真实富、贵、寿、考齐备的境界,是有道表现出来的地方,是从性海中超脱出来和神识中升华的思想的境界所在。
清虚。清高淡泊。
人事。人世间的事。这里指的应是凡尘中各种各样的琐事。
寂静。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净心境。
道心。“道”代表世间法则,道心就是追求世间法则至理之心。
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这是个清高淡泊的境界,在这清高淡泊的境界中,凡尘中的那些事物很少能对人造成影响了。在这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净心境之中,那追求世间法则的想法产生出来。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紫鸾。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没有查到跟老君有什么关系,或许是传说中说老君身上有紫气有关吧。
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那与大道中最高贵的品德相伴的有着自身欲望,又生机勃勃的念头,常常将那来自大道中最高贵品德的信息传到这个境界中来。那不断在浴火重生中获得升华的有着祥瑞志气的思想将来自大道的经文带到这个境界之中。
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
道德。个人认为是大道的规律和规则所表现出来的法门和品德。
风。风貌。
漠漠。寂静无声貌。广阔貌。
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这个境界中看不到尽头、看不完的都是那高大壮观的大道的规律和规则及其品德的风貌。果然是寂静而有广阔无边的来自上天的指引的思想的升华的思想的境界所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西游记》中给“道”的定位,就如老子的《道德经》,包含道与德两方面的因素:既包含大道的规律、规则,也包括人的品德。
三藏离鞍下马。又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左边。上首。位次较尊的一边,通常指左手一边。
通碑。没有查到通碑的具体含义,也不知道通碑到底指的是多大的碑。所以只能靠猜测了。因为现在取经人来到这里,已经开始要接触天道了,人参果树上剩下的二十八颗果子也代表周天天道,所以我认为这个通碑应该是一个很高的碑,应有“通晓天意”的意思。“通碑”在这里出现,表示这个境界极高,可直通天意。不知道《封神演义》中的通天教主跟镇元大仙有没有关系,《封神演义》中的三教掌门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都在《西游记》中出现,只有通天教主并未出现于此,会不会是镇元子呢?我们先留着这个猜测,或许以后还有认真读《封神演义》的时候再说。
十个大字。乃是圆满之意。
来到这境界的门口,观看完这个境界的景象之后,三藏不再往前走了,他离鞍下马,准备进入这个境界之中,这个时候,他又看到这个境界的门户前的左手尊贵之处有着一个通碑,暗示这个境界通达天意,上面写着十个大字:“这里是所有的思想、法门都能够长时间存在下去的富、贵、寿、考齐备的境界。这个表现大道的道和德的所在则是五处神识都呈现出庄严之态的在大道的道与德中修行的人的境界所在;这种所有思想都能够长时间存在的五处神识都呈现出庄严之态的境界能够洞察天机的境界所在。”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4 10:42:21 +0800 CST  
感觉今天写的改作“道与德”更为恰当。
楼主 炉中人  发布于 2019-07-24 10:43:19 +0800 CST  

楼主:炉中人

字数:1688629

发表时间:2018-03-02 06:53: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2:40:46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