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歌词五十篇

李叔同歌词五十篇

肖毛按:
※中的文字均引自陈星《说不尽的李叔同》一书。该书介绍说,上海音乐出版社于1990年9月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收录了74首李叔同歌曲,但我从《说不尽的李叔同》和网上其他地方搜集到的歌词只有53首,盼望网友加以补充。因这些歌词的创作时间并非全都有据考,所以这里的歌词是大致按类编汇的。不管怎样,我都要把《送别》排在第一位,因为那是李叔同最著名的歌词。

1.送别
词:李叔同 曲:J·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李叔同有一首歌曲的代表作,这就是传遍大江南北的《送别歌》,其影响十分之广。长期以来,《送别歌》几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词,而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后,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对于《送别歌》,长期以来却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宣传失误。由于人们对此歌宣传得多,研究得少,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歌的词与曲皆为李叔同所作。其实《送别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送别歌》采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但歌词却是受了《旅愁》的影响。《旅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而李叔同的《送别歌》歌词是:……由此可见,《旅愁》《送别歌》两首歌不仅旋律相同,歌词意境也相近。至于说到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这又是很有意味的事了。《早春二月》是根据柔小说《二月》改编的故事片。导演谢铁骊选《送别歌》作为影片的插曲,原作者柔石若地下有知,定会感到欣慰。据盛钟健先生发表于1981年2月号《西湖》上的《佛学思想对柔石的影响》一文,可知柔石曾对弘一大师十分崇敬。柔石入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李叔同已经出家,他曾为自己未受业于李叔同而懊丧不已。柔石毕业回乡后,也曾穿着僧衣拍过一张照片;而他在毕业时,也从老师夏丏尊先生那里获得过一幅李叔同的字并装裱题写过这样的文字:"此非余之好奇,实余之痼性也。"谢铁骊拍《早春二月》时未必知道以上史料,但由于谢铁骊在电影界以导演风格细腻著称,他的这一细腻,居然把《送别歌》选为影片的插曲,这实在是一件绝妙非常的事情。
《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取《送别歌》作主题歌,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因为原作者林海音本人不仅推崇弘一大师,她在纯文学出版社还出版过大师与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而她在《城南旧事》小说中也写到了这首歌。不过,林海音在书中写到的《送别歌》,其歌词与李叔同原作有一些差别。林海音书中的《送别歌》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吴贻弓把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基调,而他的父亲还曾是李叔同的学生,这便使他选用了《送别歌》的旋律贯穿影片始终,又恢复了《送别歌》的原歌词作为主题歌,从而使影片大获成功。
《送别歌》一歌问世后,流传得特别广。单是收入独唱或钢琴伴奏谱的歌曲集里的就有《中文名歌五十曲》(1927年)、《仁声歌集》(1932年)、《中学音乐教材》(1936年)、《万叶歌曲集》(1943年)、《中学歌曲选》(1947年)和《李叔同歌曲集》(1957年)等。
《送别歌》流传得广,故事也特别多。林海音曾改动过歌词,但据她在小说中的表述,这是因为此歌由记忆中而来。其实改动歌词的远非林海音一人。在仁声印书局1932年12月出版的杜庭修所编的《仁声歌集》中,陈哲甫为这首歌加作了若干句子,使歌词变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裤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陈哲甫加作歌词的因缘,目前无资料可考。但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改歌词倒是有据可查的。据丰一吟发表在1981年第10期《文汇月刊》上的《丰子恺晚年的音乐生活》一文介绍,在丰氏晚年,曾听到女儿在教邻居孩子唱《送别歌》。他觉得当今的儿童应该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他就根据原曲填了一首《游春》歌: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丰子恺这是临时为孩子改的歌词,谈不上推敲,自然也顾及不到有何艺术性,但他的用心还是值得肯定的。
李叔同作歌,虽受欧美曲调和日本歌词的影响,但他却能考虑到中国人的接受程度,其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曲调也能作适当的修改。《送别歌》的曲子就与《梦见家和母亲》不完全相同,其中每四小节出现一次的切分倚音已被删去,显得干净利落。另一位中国近代音乐家沈心工曾作过一首《昨夜梦》的歌词,也使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原曲,保留了切分倚音,却没有能像《送别歌》一样深入人心。这也是李叔同在接受外来影响过程中独特而高妙之处。
一首《送别歌》,追寻出几许往事,如今再度回味,更觉余韵悠悠。此歌歌名为《送别歌》,然从历史的意义上说倒是"永存"。台北弘一大师研究者李璧苑在《弘一大师圆寂六十周年缅怀录》(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2002年10月编)有过一首名为《送别无别》的诗。此诗写得颇具禅味,而诗名则别具特色。

2.哀祖国
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豺狼当途兮,人类其非矣。凤鸟兮,河图兮,梦想鸟劳矣;冉冉老将至兮,甚矣吾衰矣。

3.男儿
男儿自有千古,莫等闲觑。孔、佛、耶、回精谊,道毋陂岐。发大愿作教皇,我当炉冶群贤。功被星球十方,赞无数年。

4.爱
爱河万年终不涸,来无源头去无谷。滔滔圣贤与英雄,天地毁时无终穷。愿我爱国家,愿国家爱我,愿国家爱我,灵魂不死者我。

5.婚姻祝辞
《诗》三百《关雎》第一,伦理重婚姻。夫妇制定家庭成,进化首人群。天演界,雌雄淘汰,权力要平分。遮莫说男尊女卑,一般是国民。
※ 《男儿》和《化身》采用的是美国作曲家洛厄尔·梅森的赞美诗《上帝,我靠近你》的曲调。《爱》采用美国作曲家布拉德布里(Willian B. Bradbury,1792~1973)的赞美诗《耶稣爱我》(Jesus Love Me)的曲调。《哀祖国》则采用了法国儿歌《月光》(Audairde laLune)的曲调。《婚姻祝辞》作曲者不详。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11:00 +0800 CST  
6.落花
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 《落花》的旋律采自何处不详,但曲调稳促精进,配以别致而不含糊的歌词,唱起来在空灵曼妙的气氛中,令人确信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客观事实:……歌曲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时间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向前飞逝之感,接着便阐述"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的哲理,最后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出现了一个重点强调:"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尤其是最后五个字"青春不再来"突现得十分彰显。

7.采莲
词:李叔同
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8.涉江
李叔同选曲 吴梦非配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远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9.隋堤柳
甚西风吹醒隋堤衰柳,江山非旧,只风景依稀凄凉时候。零星旧梦半枕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抹,纤月盈钩,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知否,眼底离离麦秀。说甚无情,情比踠到心头。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 作为"别体唱歌"的《隋堤柳》,李叔同在歌词后面有一小注,曰:"此歌仿词体,实非正轨。作者别有枨触,走笔成之,吭声发响,其音苍凉,如闻山阳之笛。《乐记》曰'其哀心感者,声噍以杀',殆其类欤。"李叔同还在曲谱上注了"哀艳"二字。……这样的的哀情在李叔同早期的诗词里是可以找到许多的。此处他将如此"哀艳"的歌曲跟《我的国》《春郊赛跑》并录,多少反映了李叔同本人的双重性格。
丰子恺在1957年写的《李叔同歌曲集》序言中曾说:"我记得……李先生作曲作词的,还有一首叫做《隋堤柳》。"然而据钱仁康先生在《〈隋堤柳〉李叔同的第一首"仿词体"歌曲》一文中考证,此歌并非李叔同作曲,原曲是美国流行歌曲女作者达克雷(Harry Dacre)所作的《黛茜·贝尔》(Daisy Bell),又名《双座脚踏车》(Bicycle Build FirTwo)。《黛茜·贝尔》原本是一首活泼的圆舞曲,至今仍被人传唱。李叔同用这样轻快的圆舞曲配上了哀愁的歌词,也真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了。

10.西湖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飏晴风,又笛韵悠扬起。看青山四围,高峰南北齐。山色自空濛,有竹木媚幽姿。探古洞烟霞,翠扑须眉。霅暮雨,又钟声林外起。大好湖山如此,独擅天然美。明湖碧无际,又青山绿作堆。漾晴光潋滟,带雨色幽奇。靓妆比西子,尽浓淡总相宜。
※这首《西湖》显然是李叔同当年在学校里教唱的歌,而且还是一首有一定难度的三部合唱曲。丰子恺曾回忆自己唱的是男高音,且教室气氛十分活跃。李叔同写此歌词借用了一些古代诗人的句子,比如苏东坡,但全首诗浑然是一个整体,是他个人对杭州西湖的由衷赞美。
李叔同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参加乡试到过杭州,然那时他只在杭州住了约一个月,西湖风景只稍稍看了一下。1912年秋他在浙一师任教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在杭州一住就是十年,西湖的水光山色为他注入了更多的灵性。他认真而陶醉般地品味西湖,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景春园楼下,有许多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

11.月夜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翦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渡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12.月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暗暗,世路多愁叹!惟愿灵光普万方,披除痛苦散清凉。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13.朝阳
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荣光。彼长眠之空暗暗兮,流绛彩以辉煌。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荣光。彼冥想之海沉沉兮,荡金波以飞扬。惟神,惟神,惟神!创造世界,创造万物,锡予光明,锡予幸福无疆。观朝阳耀灵东方兮,感神恩之久长。

14.天风
云滃滃,云滃滃,拥高峰。气葱葱,气葱葱,极。苍耸耸,苍耸耸,凌绝顶。侧足缥缈乘天风。咳唾生明珠,吐气嘘长虹。俯视培之垒垒,烟斑黛影半昏蒙。仰观寥廓之明明,天风迥碧空。天风荡吾心魄兮,绝于尘埃之外,游神太虚。天风振吾衣袂兮,超乎万物之表,与世长遗。漭洋洋,漭洋洋,浮巨溟。纷矇矇,纷矇矇,接苍穹。浪汹汹,浪汹汹,攒芒锋。扬泄汗漫乘天风。散发粲云霞,长啸惊蛟龙。俯视积流之茫茫,百川回渎齐朝宗。仰观寥廓之明明,天风迥碧空。天风荡吾心魄兮,绝于尘埃之外,游神太虚。天风振吾衣袂兮,超乎万物之表,与世长遗。

15.晚钟
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绵绵灵响彻心弦,眑眑幽思凝冥杳。众生病苦谁扶持?尘网颠倒泥涂污。惟神悯恤敷大德,拯吾罪过成正觉。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仿佛天门破。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歌神恩!仰天衢兮瞻慈云,若现忽若隐。钟声沉暮天,神恩永存在。神之恩,大无外。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13:24 +0800 CST  
16.归燕
词:李叔同 曲:赫拉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 《归燕》的作曲者是英国的赫拉(John Pylee Hullak,1812~1884年)。《归燕》一歌集中表现了李叔同的归隐愿望,……在《仁声歌集》里,经常要为李叔同歌词加作第二段的陈哲甫又如法炮制。他加作的第二段歌词是:双双燕子语关关,似语久客心悬悬。时序变迁天忽寒,西风吹薄双襟单。呢喃,呢喃,呢喃,呢喃,整翮振羽穿碧天。计程已度万家烟,形影相随渴与餐。去年今日辞故园,今年昨日赋友旋。不如归去心安然,当似春归在客先。呢喃,呢喃,呢喃,呢喃,不如归去心安然。

17.莺
喜春来日暖风和,园林花放新莺啼。听花间清音百啭:呖呖,呖呖。听花间清音百转: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呖。

18.夕歌
作词:李叔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
※《夕歌》是学生放学时所唱的歌。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三五少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学校高高兴兴回家。他们用深情而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心声。 因为《夕歌》是放学时所唱,所以有时也称《息歌》。又由于歌中唱到功课,因而又称《习歌》。近几年演唱时,强调歌中提到的“治国平天下”,故又称之为《祖国歌》。 《夕歌》其实是一首有着百年历史的“学堂乐歌”。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到处流行“学堂乐歌”,《夕歌》就是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之一。《夕歌》大约作于1902年,由近代音乐、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填词。歌的曲调采自当时全国流传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旋律深沉而宽广,一字一板,浑厚自然。 “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尽管数量不多,却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开端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1996年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席曾与大家重温《夕歌》,抒发莘莘学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给当代人以极大鞭策和鼓舞。当年主席曾在扬州市东关小学上学,夕歌便是东关小学的校歌。

19.直隶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歌
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灵人杰,效师长;初学根本,实切强;精神腾跃,成文章;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
※ 对于《直隶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歌》,我们无法考证其创作年代,但有一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即它极有可能是李叔同最早的一首歌曲。我之所以把这首歌和另两首校歌放在一起来谈论,缘于它们同属"校歌"性质,可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直隶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是天津的一所小学校,现名天津市文昌宫小学,位于天津旧城西北,也是回民小学。这首校歌歌词如下……李叔同作此校歌的因缘很难详考。但从他早年曾在该校就读的情况分析,很可能是后来应母校之请而创作的。

20.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
曲:李叔同 词:夏丏尊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身。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吾根本。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
※ 根据李叔同在该校任教年代考察,它作于1912年至1918年间应当是没问题的。

21.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
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国旗遍飘扬。健儿身手,各献所长,大家图自强。你看那,外来敌,多么狓猖!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切莫再彷徨!请大家,在领袖领导下,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 切莫把佛教看成是出世的,真正的佛教以济生利世为己任,它是积极入世的。看看弘一大师写的这首《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它无疑是一首爱国图强、抗击外敌的战歌!1937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厦门市在中山公园举行第一届全市运动大会。运动会筹委会事前恳请弘一大师为大会撰写会歌。弘一欣然答应,并在三月间就把词、谱都写了出来。当时厦门开运动会,有两个直接的目的:一是鼓舞民众的体育精神;二是募捐拯救四川难民。但弘一大师在作歌时,又联系到当时日寇猖獗侵略中国的现实,把体育与振奋民心、团结抗暴结合了起来。这便有了如此激昂慷慨的壮歌。
从现在留存下来的李叔同歌曲来看,《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是李叔同一生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歌曲。正如同他于1942年的圆寂是悲壮的一样,他的这首最后的歌曲亦是在壮烈的气氛中,给他自己一生的歌曲创作划下了一个句号。
弘一大师在歌中所写到的"饮黄龙,为民族争光"的豪情,跟他在晚年的言行完全是一致的。这里可以很容易地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抗战爆发后,他的学生丰子恺避居内地。丰子恺关切老师在福建的生活,便于1938年农历七月初从桂林写了一封信去,希望他能来内地由丰子恺供养。弘一大师收到信后,虽为丰子恺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但最后仍决定留在闽南。他回信曰:"朽人年来已老态日增,不久即往生极乐。故于今春在泉州及惠安尽力弘法,近在漳州亦尔--犹如夕阳,殷红绚彩,瞬即西沉。吾生亦尔,世寿将尽,聊作最后纪念……。"
如果说弘一大师的这封回信还说得比较委婉的话,那么他在1941年致泉州郑氏的一封信中就比较直截了当了。他写道:"对付敌人,舍身殉教,朽人于四年前已有决心,曾与传贯师言及……吾人一生之中,晚节最为要紧。愿与仁者共勉之。"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19:13 +0800 CST  
22.春郊赛跑
跑!跑!跑!看是谁先到。杨柳青青,桃花带笑。万物皆春,男儿年少。跑!跑!跑!跑!跑!锦标夺得了。
※ 这首歌的曲采自德国赫林(Karl Gottlieb Hering,1765~1853年)为哈恩(Karl Hahn)的《木马》歌所制之曲,而歌亦是从《木马》歌仿制所得。我们可从对照中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木马》歌词是:跳,跳,跳!小马跳舞了。骑著木马,骑著石马,马儿不要乱蹦乱跳!小马跳得好!跳,跳,跳,跳,跳!跑,跑,跑!别把我摔倒!如果你要把我摔倒,一阵鞭子,只多不少。别把我摔倒!跑,跑,跑,跑,跑!停,停,停!别再向前跑!如果还要跑得更远,我就必须把你喂饱。小马,停一停!别再向前跑!李叔同只作了这么一段,歌词紧扣《春郊赛跑》的主题,可谓仿也仿得很妙。

23.忆儿时
词:李叔同 曲:威廉·S·海斯 W.S.Hays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 《忆儿时》被看作是《送别歌》的姊妹篇……此曲原作者海斯很有意思,他因崇拜莎士比亚,故把"威廉·莎士比亚"当作了他自己的名字,唤作:William Sharespeare Hays。
《忆儿时》的写作年代,当与《送别歌》同时,也是李叔同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作品。从歌词中可知,李叔同颇有些怀旧的情绪,多少也是对他儿时生活的追忆。
李叔同-弘一法师诞辰110周年纪念音乐会节目单(上海)李叔同的次子李端在《家事琐记》一文中介绍天津老家时说:"河东地藏庵前路北第一个门是我家的老宅……这所老宅的前院为三合院……前院为青砖房,墙下磨石抱角,房上有一米左右高的女儿墙,院里还有一棵大树。在老宅的不远处就是原北运河的河身(1918年裁弯取直后改为东河沿大街),顺河往东又是金钟河,从贾家大桥到小树林,沿河是一片树林。"这里,即是李叔同诞生的地方。此后,李叔同又在河东粮店后故居长大,但无论是老宅,还是故居,其环境均有所谓的"茅屋三椽,老梅一树……小川游鱼",李端亦强调:"要着重说明的是,陆家胡同老宅有树,后院有三间灰土房;在粮店街故居的前后跨院,有中书房、客房、下房各三间。这两处住房都距河较近,植有树木。"
从《忆儿时》这个题目以及歌词内容来看,李叔同追忆的似水年华,当是他孩提时在天津老家的生活场景。不过也有别样推测的。比如丰子恺在《法味》一文中介绍,李叔同出家后曾在上海向丰氏描述并一起亲访他二十岁后在上海的住处城南草堂。丰子恺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说那房子旁边有小滨,跨滨有苔痕苍古的金洞桥,桥畔立着两株两抱大的柳树。加之那时上海绝不像现在的繁华,来去只有小车子,从他家坐到大南门给十四文大钱已算很阔绰,比起现在的状况来如同隔世,所以城南草堂更足以惹他的思慕了。他后来教音乐时,曾取一首凄惋鸣回的西洋名歌曲《My Dear Sunny Home》(《我可爱的阳光明媚的老家》)来改作一曲《忆儿时》,中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之句,恐怕就是那时的自己描写了。
《忆儿时》当然是李叔同对孩提时生活情景的追念,所谓"儿时"不可能跟二十岁的青年时期相等同。但丰子恺的推测亦非不着边际的主观臆想。因为一个人对往事的追忆,也不太可能完全凝聚在某一个场景、时代而一成不变。像李叔同这样感情丰富、经历不凡的人物,他在回忆儿时的时候,或许也会把青年时期在上海城南草堂的生活环境在脑海里一掠而过。那么作为艺术创作,他在《忆儿时》里留下些许城南草堂的影子亦就不足为怪。
李叔同作词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但人们在研究他的歌词时也不能忽视他受日本歌曲作家的影响。前面提到的《送别歌》歌词受犬童球溪《旅愁》的影响,而被称为《送别歌》姊妹篇的《忆儿时》也同样如此。
犬童球溪曾有一首《故乡的废宅》,其歌词是:离乡背井,一别经年,游子整归鞭。花树掩映,小鸟依人,风起麦浪翻。溪水潺潺,游鱼倏忽,渡桥过前川。眼前景物,恍似昨日,依稀犹可辨。惟见故宅,破落无人烟。颓垣败草,荒圮不堪看。
再看李叔同的《忆儿时》:……可见,《忆儿时》的意境与《故乡的废宅》十分相近。其"光景宛如昨"、"小川游鱼"等句亦是从犬童球溪那里引用变化而来的。所以,我们目前考察李叔同的歌曲,当溯其在日本留学时的行迹。而他于1906年在东京编辑出版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史实便又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证。

24.大中华
万岁,万岁,万岁! 赤县膏腴神明裔。 地大物博,相生相济,建国五千余岁。振衣昆仑之巅,濯足扶桑之漪。山川灵秀所钟,人物光荣永垂。猗欤哉,伟欤哉,仁风翔九畿;猗欤哉,伟欤哉,威灵镇四夷。万岁,万岁,万万岁!

25.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千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远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 祖国歌作于1902年。学堂乐歌代表作。旋律采用“老六板”。学生丰子恺回忆说,当年他们都在传唱这首祖国歌,但是并不知道其作者就是自己的老师。但是传唱率是相当高的。

26.我的国
东海东,波涛万丈红。朝日丽天,云霞齐捧。五洲惟我中央中。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昆仑峰,缥缈千寻耸。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惟我中央中。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 《我的国》一经刊布便广泛传唱,许多歌集都选录此歌,就连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1868~1940年)也在"亚雅音乐会"的"唱歌讲习会"课堂上用作教材。至于这首歌的曲子,目前尚难考证。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20:26 +0800 CST  
27.满江红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 《满江红》作于1912年,时值辛亥革命胜利不久,李叔同热血沸腾,似乎已可看到祖国的希望……李叔同发表在《太平洋报》上的广告作品《满江红》词原注"民国肇造,填此志感"。由此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李叔同于1905年留日前夕填写的一首《金缕曲·留别祖国》。那首词是这样写的: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
二词相对照,很容易体会出李叔同的心路历程,从感慨"破碎河山谁收拾"到表示"度群生、哪惜心肝剖";从为了祖国,暂时"忍辜负"再到见了"一担好山河,英雄造"。这内心的波澜该有多么澎湃!我们宁可把"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中的这位"长啸之人"看作是李叔同自己。他藉咏怀荆轲、聂政来抒发自己的雄心锐气,他对革命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或许正是此歌的气势不凡,此后不少人在分析李叔同当时思想的时候都乐意以它作例子。他的学生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中说,李叔同在写《金缕曲·留别祖国》的时候,是"一点爱国热忱的星火始终没有熄灭";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中谈到《满江红》的时候则以为:"……他富有爱国心,一向关心祖国。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李先生(那时已在杭州师范任教)填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以志欢喜……李先生这样热烈地欢喜河山的光复,后来怎么舍得抛弃这'一担好山河'而遁入空门呢?我想,这也仿佛是屈原为了楚王无道而忧国自沉吧!假定李先生在'灵山胜会'上和屈原相见,我想一定会拈花相视而笑。"

28.留别
词:(北宋·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曲:李叔同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落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 李叔同对那些艺妓均抱有同情之感,那么在他日后的岁月里,或独思追忆,或触景生情,多多少少都会念及她们,《留别》《早秋》就是如此。(※中的文字均引自陈星《说不尽的李叔同》一书,下同)

29.人与自然界
严冬风雪擢贞干,逢春依旧郁苍苍。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浮云掩星星无光,云开光彩逾芒芒。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
※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期的丰子恺此歌同样作于李叔同任教浙一师时期,但与同期歌曲大多采用具象表现手法相较,显得重理而轻形了。其实这并不奇怪。李叔同作乐歌,其目的是用歌曲来润泽并激励青少年学子的心灵志向,此类简明直率的"明志"之作自然十分必要。所谓人与自然界的应对,当然包括人格的修养和学业上的磨练,他要求"心志宜坚强",以求最终的成就伟业。
李叔同《人与自然界》所采用的曲子原是塞萨尔·马兰(H.A. Cesar Malan)于1827年为托马斯·史考特(Thomas Scott)《天使们,把岩石挪开吧》一词谱的曲调。《天使们,把岩石挪开吧》是一首基督教复活节赞美诗。此曲也用于约翰·牛顿(John Newton)祈祷赞美诗《来吧,我的灵魂,穿戴起来吧》(Comc,MySoul,The Suit Prepare),但前者是采用四分之四拍,而后者采用二分之二拍,李叔同《人与自然界》亦然。
后来,杜庭修在1932年编辑出版的《仁声歌集》(仁声印书局)中,陈哲甫又为此歌加上了后两段自作歌词。这后两段歌词是这样的:
狂风撼竹乱次行,风过劲节弥昂藏。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骤雨摧花困众芳,雨霁依然锦绣场。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
陈哲甫也曾为李叔同的《送别歌》《归燕》等歌加作过歌词。《仁声歌集》出版发行之时,李叔同仍在世。他替大师的歌增添新的内容,按理应该得到事先允许,然而至今难考其详。


30.梦
词:李叔同 曲:斯蒂芬·福斯特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 李叔同幼年丧父,此后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九岁那年,他奉母携眷到上海定居,住城南草堂。李叔同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自己对丰子恺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唯独跟他母亲一起生活的那几年最幸福,此后便一直忧愁,直到出家(李叔同把出家看成是新生)。
李叔同对母亲的尽孝是十分虔诚而自觉的,他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中说,他1918年正月十五日(2月25日)受三皈依后做了一件海青(僧衣),及学习两堂佛门的功课,"在二月初那天,是我母亲的忌日,于是我先两天就到虎跑去,在那边诵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李叔同仍忘不了自己的母亲,三天诵经,为之回向,那么可想而知,《梦》中所唱到的"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叹生别离……感亲之恩其永垂"等,当然就是他自己的切身感受,而长夜漫漫独寐之中的"梦"也必定是他常做的了。
李叔同直接抒写怀念双亲的歌曲不多,《梦》是他直抒思亲之心曲的一首,而且歌词很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在于李叔同写出了父母儿女之爱的普遍性。如:"母食我甘酪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李叔同不能写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特殊之爱,亦即所谓"个别性",相信这种"个别性"的事例一定有,或许还很动人,但作为创作歌曲,尤其是学堂乐歌这样易被广大青少年接受的歌曲,李叔同只能抓住普遍性内容,以便人人都从歌中感受亲情之爱,并生出慈乌反哺之心,用心学习,以为父母争气。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21:19 +0800 CST  
31.长逝
看今朝树色青青,奈明朝落叶凋零。看今朝花开灼灼,奈明朝落红飘泊。惟春与秋其代序兮,感岁月之不居。老冉冉以将至,伤青春其长逝。

32.幽居
词:李叔同 曲:寇肯
惟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贞独。时逍遥以徜徉,在山之麓。抚磐石以为床,长林以为屋。眇万物而达观,可以养足。惟清溪沉沉,有幽人怀灵芬。时逍遥以徜徉,在水之滨。扬素波以濯足,临清流以低吟。睇天宇之寥廓,可以养真。
※ 估计是李叔同临近出家时的作品,时间可大概框定在1916年至1918年间。《幽居》曲调采自德国作曲家寇肯(Friederich Wilhelm Kucken,1810~1882年)于1827年作曲的《真挚的爱》(Treue Liebe),《真挚的爱》歌词由女诗人谢济根据18世纪民间歌词改写。此歌曾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33.春夜
金谷园中,黄昏人静,一轮明月,恰上花梢。月圆花好,如此良宵,莫把这似水光阴空过了!英雄安在,荒冢萧萧。你试看他青史功名,你试看他朱门锦乡,繁华如梦,满目蓬蒿!天地逆旅,光阴过客,无聊,到不如闻非闻是尽去抛消遥,倒不如花前月下且游遨,将金樽倒。海棠睡去,把红烛烧;荼蘼开未,把羯鼓敲。莫教天上嫦娥,将人笑。
※《春夜》是一首齐唱与二部合唱曲,原曲作者是布瓦尔迪约(Francois Adrien Boieldien,1775~1834年)。

34.伤春
词:李叔同 曲:罗西尼
看落花飘,听杜鹃叫,一片片是惊报,一声声是警告。看落花飘,听杜鹃叫,似劝说觉悟呀!青春易老。人生过隙驹,今日朱颜,明日憔悴。人生过隙驹,今日繁华明日非。花落人怜,人死谁悲?花落人埋,人死谁瘗?歎落红之漂泊,感人生之须臾。看落花飘,听杜鹃叫,一片片是惊报,一声声是警告。看落花飘,听杜鹃叫,似劝说觉悟呀!青春易老。人生过隙驹,今日朱颜,明日憔悴。人生过隙驹,青春一去徒伤悲。

35.春游
词曲: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 三部合唱《春游》是李叔同既作词又作曲的学堂乐歌,深受当时青年学生的欢迎。《春游》的曲词和李叔同的许多歌曲不同,其节奏相当明快,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一首优美的七言律诗。
《春游》最初于1913年刊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刊物《白阳》上,此正值李叔同离开上海《太平洋报》不久,意欲在艺术教育上大展宏图之际。经过他的大力提倡和积极工作,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的艺术气氛非常浓厚。在这样的环境里跟着李叔同这样一位大艺术家学习艺术,这对学生来说自然是一件颇感快慰的事情。所以丰子恺在后来编《中文名歌五十曲》时,在序言中说:"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曾被润泽过,所以至今还时时因了讽咏而受到深远的启示。"
丰子恺在1957年编《李叔同歌曲集》时,在序言中曾把李叔同的歌曲中几首含有感伤的、超现实的、出世情绪的歌,如《悲秋》《长逝》等归为可作音乐文献保存的一类,而同时又把像《春游》这样的歌曲,归为现在也可作学校教材的曲目。的确,丰子恺对《春游》歌一直是情有独钟的。比如他在《绘画与文学》(1934年5月开明书店初版)一书谈"文学中的远近法"时,就以《春游》歌作了例子,他以为李叔同是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春游之景而作此歌的:
"万花飞舞春人下",就这一句看,末脚一个"下"字很奇怪,除非人用催眠术腾空行走,花怎会在人下面飞舞呢?但看了上句,"游春人在画中行",便知道作者早已点明用着看画一般的"平面化"的看法了。把春郊的风景当作一幅画看时,便见远处的人在画面上的位置高,近处的飞花在画面上的位置低。可见这"下"字非常巧妙,绝不是凑韵而用的。照实际上想,游人与飞花皆在地上,应说万花飞舞春人"旁"才对。但这样说便灭杀诗趣与画意了。
此外,"莺啼陌上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一句亦写得极具意境。傍晚,游春的人在莺啼声的伴奏中,踏在郊外的小路上归返,而花簇飞头的晚钟正好悠悠地敲响,一时花簇、钟声、夕阳融为一体,真不知能勾起多少游人的感慨。杭州有南屏山,南屏山下是净慈寺。"南屏晚钟"作为西湖十景之一,曾被多少文人墨客讴歌。李叔同也不例外,他在歌中加入这个句子,顿时提升了歌曲的精神境界。

36.春景
词: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曲:李叔同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22:23 +0800 CST  
37.早秋
李叔同 词曲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皱。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 当年临水西楼阳台上的隔柳娇容,想必如今也不知不觉中姿色逍逝了吧!还记得那时在十里明湖之中荡漾着轻舟吗?傍晚的凉风之中,你也一定跟我怀着同样的感情,无奈而又坦然的送去一个又一个春秋……
李叔同为此歌作的曲也是这样的情境,四分之四拍子既流畅又深沉、既顺应自然的渐进,又仿佛每前进一个音符都有若干余情未了的留恋。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和《留别》一样,它作于李叔同1912年底至1918年之间,很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某一个侧面,以及像李叔同这一类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38.秋柳
编曲填词:李叔同
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39.悲秋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40.秋夜
词:李叔同
眉月一弯夜三更,画屏深处宝鸭篆烟青。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秋虫绕砌鸣。小簟凉多睡味清。
※ 李叔同作过两首《秋夜》歌词。第一首作曲者不详,歌词较短,同时也经常容易被人遗忘。这首《秋夜》歌词是这样的:……此词着重写秋夜客观情景,而第二首《秋夜》情况有所不同,既写景又抒情:正日落秋山,一片罗云隐去。万种情怀,安排何处?却妆出嫦娥,玉宇琼楼缓步。天高气清,满庭风露。问耿耿银河,有谁人引渡。四壁凉蛩,如来相语。尽遣了闲愁,聊共月华小住。如此良宵,人生难遇。正寒蝉吟罢,蓦然萤火飞流。夜凉如水,月挂帘钩。爱星河皎洁,今宵雨敛云收。虫吟侑酒,扫尽闲愁。听一声长笛,有谁人倚楼。天涯万里,情思悠悠。好安排枕簟,独寻睡乡优游。金风飒飒,底事悲秋。这首《秋夜》用的是一首爱尔兰民歌曲调。此歌连同《月夜》《幽人》《春夜》被收入钱君匋先生所编的《中国民歌选》(1928年开明书店版),为《中文名歌五十曲》(丰子恺、裘梦痕编)所未收。

41.秋夜
正日落秋山,一片罗云隐去。万种情怀,安排何处?却妆出嫦娥,玉宇琼楼缓步。天高气清,满庭风露。问耿耿银河,有谁人引渡。四壁凉蛩,如来相语。尽遣了闲愁,聊共月华小住。如此良宵,人生难遇。
正寒蝉吟罢,蓦然萤火飞流。夜凉如水,月挂帘钩。爱星河皎洁,今宵雨敛云收。虫吟侑酒,扫尽闲愁。听一声长笛,有谁人倚楼。天涯万里,情思悠悠。好安排枕簟,独寻睡乡优游。金风飒飒,底事悲秋。
※ 这首《秋夜》用的是一首爱尔兰民歌曲调。此歌连同《月夜》《幽人》《春夜》被收入钱君匋先生所编的《中国民歌选》(1928年开明书店版),为《中文名歌五十曲》(丰子恺、裘梦痕编)所未收。
李叔同很喜欢写秋,这或许跟他的年龄有关系。他在浙一师任教时,正值三十几岁。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年龄正当大好青年时光。但那个时候亦有别样的解释。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年)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说过:"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之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他又说:"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我也在三十年间经历过来,此中况味尝得够腻了……"如此看来,人到了三十岁似乎是真厌烦了。所以,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在一篇题写《秋》的随笔里干脆就宣称:"'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上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42.冬
一帘月影黄昏后,疏林掩映梅花瘦。墙角嫣红点点肥,山茶开几枝。小阁明窗好伴侣,水仙凌波淡无语。岭头不改青葱葱,犹有后凋松。

43.丰年
词:李叔同 曲:韦伯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太平乐利赓多黍。谷我妇子,娱我黄耈,欢腾熙洽歌大有。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嘉祥。穰穰,穰穰,穰穰!
岁复岁兮富康。我仓既盈,我瘦惟亿,颂声载路庆丰给。万宝告成,万物生茂,跻堂称觞介眉寿。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嘉祥。穰穰,穰穰,穰穰!岁复岁兮富康。
※ 韦伯(Carl Mariavon Wen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曾作歌剧《魔弹射手》。《丰年》原曲系该剧第三幕中的曲调。剧中女主角阿嘉特准备结婚时,伴娘们合唱《给你系上新娘的花环》。据钱仁康先生考证,此曲调采用民间。韦伯于1798年开始作歌剧,1804年起历任歌剧院指挥、宫廷乐长之职。除《魔弹射手》外,尚有歌剧《优蒂兰》、《奥伯龙》等。

44.废墟
看一片平芜,衰草迷残砾。玉砌雕栏溯往昔,影事难寻觅。千古繁华,歌休无歇,剩有寒蛩泣。且莫道铜驼荆棘,旧梦胡堪忆!数尽颓垣更断碣,翠华何处也!禾黍秋风,荒烟落日,画出兴亡迹。
※ 《废墟》这首歌由李叔同选曲,吴梦非作词。统观李叔同歌曲,他与吴梦非合作的只有两首,一首是《涉江》(吴梦非配词),另一首即是《废墟》。如上所述,吴梦非跟丰子恺、刘质平一样,也是李叔同的高足。丰子恺擅长美术,刘质平工于音乐,而吴梦非则以手工艺术见长。1919年秋,李叔同的这三个学艺术的学生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丰子恺任教务主任,兼美术课,刘质平教音乐,而吴梦非则就任校长兼授手工艺。吴梦非作《废墟》歌词时,当是在1918年李叔同未出家之时(吴梦非于1912~1915年在浙一师就读)。但青少年时代的吴梦非却作了怀旧意味颇浓、怅然低沉的《废墟》歌。个中原因会不会是受李叔同《忆儿时》的影响呢?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23:28 +0800 CST  
45.化身
词:李叔同 曲:洛厄尔·梅森
众生皆仙,化身恒河沙数,发大音声。尔时千佛出世,瑞霭氤氲。欢喜欢喜人天,梦醒兮不知年。翻倒四大海水,众生皆仙。
※ 这首《化身》是一个四部合唱,作于1905年,收在李叔同自编的《国学唱歌集》里。从目前能够考察到的资料来看,《化身》当是李叔同的第一首弘扬佛教的歌曲。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尘中人。值得注意的是,李叔同写的虽是弘法歌曲,却配上了美国作曲家洛厄尔·梅森(Lowell Mason,1792~1872)的赞美诗《上帝,我靠近你》的曲调。这多少说明李叔同很早已具备宽广的宗教胸怀。

46.清凉
词:释弘一 曲:俞绂堂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47.山色
词:释弘一 曲:潘佰英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48.花香
词:释弘一 曲:徐希一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49.世梦
词:释弘一 曲:唐学咏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50.观心
词:释弘一 曲:刘质平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离难而似易。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过去欤?现在欤?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 这五首所谓的"清凉歌"是由李叔同作词,俞绂棠、潘伯英、徐希一、唐学咏、刘质平分别作曲的。初见于1936年开明书店初版的《清凉歌集》。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这五首歌的创作缘起。大约在1929年的一天,老友夏丏尊和学生刘质平一起去访问弘一大师。他们在饭后的清谈之中,偶尔论及当世乐教。刘质平叹息当时作歌者难得,一任靡靡之音的俗曲盛行。李叔同听后亦以为怃然,便表示再作歌刊行。夏、刘二位大喜过望,一再请求李叔同早日创作。1931年9月,李叔同果然在浙江慈溪白湖金仙寺写成了这"清凉歌"五首。李叔同写成之后,感到歌词文义略嫌深奥,非常人所能解,遂又请芝峰法师代撰歌词的注释。此后,李叔同把歌词交给刘质平及其学友作曲。据夏丏尊在《清凉歌集》的序中称:"质平及某学友根据和尚所作歌词,分别谱曲,反复推敲,必得和尚认可而后定。复经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浙江宁波中学等处实地演奏,始携稿诣余,谋为刊行。"
就在刘质平等为歌曲推敲、试奏之时,李叔同是十分关心这歌集的出版情况的。我们如今在弘一大师书信中能从李叔同致刘质平的几封信中得到证实。比如1932年农历二月六日的信中有"《清凉歌集》已成就否"之句。1934年农历四月十日信中又有"《清凉歌集》能出版否"之句,并提示道:"开明、世界(现蔡丏因任编辑事)及佛学书局,皆可印行,不需助印费。仁者仅任编订校对之事,即可成就也。"直到《清凉歌集》出版后,李叔同还在关心着此歌集的反响。他在1937年于青岛给刘质平写信,询及"《清凉歌集》出版现状如何",而当他得知《清凉歌集》绝版之后,又于1940年正月十九日(2月26日)致函刘质平:"《清凉歌集》已绝版,将来时局平靖,乞仁者托上海慕尔鸣路一百十一弄六号大法轮书局陈海量居士经理,重印流通,以照相制版为宜。其印资请彼向菲律宾性愿法师商酌,绝无困难。"
由此可见,李叔同本人对这五首"清凉歌"是极为看重的。当然,《清凉歌集》绝版,并不意味着"清凉歌"绝响。此后,1943年大雄书局出版过"清凉歌"。至于这五首歌的作曲者,夏丏尊在《清凉歌集》的序言中也有介绍:"作曲者五人:质平为和尚之弟子,学咏、希一、伯英,为质平之弟子,绂棠为质平之再传弟子,皆音乐教育界之铮铮者。歌曲仅五首,乃经音乐界师弟累叶之合作,费七年光阴之试练,亦中国音乐史上之佳话矣。歌名'清凉',和尚之所命也。"(夏氏所言"七年",当从创议此事算起。)

51.知恩念恩
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年长食稻粱,赖尔耕作苦。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不啖老牛肉,淡泊乐蔬食。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世!

52.生离欤?死别欤?
生离尝恻恻,临行复回首:此去不再还,念儿儿知否?

53.囚鸟之歌
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
※ 一般认为,这三首护生歌作于1931年至1936年间。其实,若严格地讲,是这三首歌的曲的选定、编配在这期间,而歌词则是早就有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三首歌的歌词原本就是李叔同为丰子恺所绘《护生画集》所配的诗文,其中《生离欤?死别欤?》题目相同,《囚鸟之歌》、《知恩念恩》二首的原题分别为《囚徒之歌》、《农夫与乳母》。查阅《护生画集》(第一册),李叔同为丰子恺所配的这三首护生诗跟后来成为歌曲的歌词完全相同。
三首护生歌除《囚鸟之歌》由闻妙编曲之外,另两首选的都是外国曲子。《知恩念恩》所配的是德国图林根民歌曲调。原曲是宾策(Augrstvon Binzer)于1819年作词的德国大学生歌曲《我们建造了一所皇皇大厦》(WirhattengenaueteinstattlichesHaus)。而《生离欤?死别欤?》的原曲则是俄罗斯民歌《草原》。采用外国名曲是李叔同常用的手法了,按照丰子恺的解释:"西洋名曲之传诵于全世界者,都有那样好的旋律;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那么由他来编配,自然就能做到歌词与音乐全面融合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一封李叔同致丰子恺的信,《囚徒之歌》在初编之时的题目是《凄音》,诗文也与现在的不同:"小鸟在樊笼,悲鸣音惨凄。恻恻断肠语,哀哀乞命词。向人说困苦,可怜人不知。犹谓是欢娱,娱情尽日啼。"后来在编辑过程中,弘一大师也曾为此跟参与者商讨过,终因某种因缘,成了现在的题目与诗文。


21:57 2015-3-9 肖毛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09 22:24:32 +0800 CST  
在网上查图片时还真见过几张曲谱的照片,但不记得有没有天风了。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10 18:46:13 +0800 CST  
昨天我下载了这张专辑:

专辑名称:神游:李叔同先生乐歌小唱集
歌手名称:秘密后院
唱片公司:独立发行
发行日期:2012年5月25日
专辑语言:国语

专辑介绍:

写歌的人已安息

唱歌的人在继续

本歌集所有歌曲(除《两忘》外)均选自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当年乐歌。愿先生悲悯的眼依旧守望这纷乱的人间。谨以此小唱歌集献给如先生般接续着中华传统气脉的前辈先贤们。

——秘密后院 辛卯年八月廿五

专辑曲目:
01. 留别
02. 忆儿时
03. 秋夜
04. 早秋
05. 春景
06. 梦
07. 幽居
08. 归燕
09. 伤春
10. 春游
11. 送别
12. 两忘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10 18:47:01 +0800 CST  
另,李叔同的歌曲多半采用外国名歌的原曲,天风说不定也是这样的。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10 18:48:20 +0800 CST  
http://www.phlst.cn/yinyue/

这里有

1 送别 试听
2 三宝歌 试听
3 春游 试听
4 梦 试听
5 清凉 试听
6 花香 试听
7 世梦 试听
8 归燕 试听
9 杭州师范大学校歌 试听
10 秋柳 试听
11 秋夜 试听
12 西湖 试听
13 忆儿时 试听
14 幽居 试听
15 早秋 试听
16 夕歌 试听
17 采莲 试听
18 山色 试听
19 观心 试听
20 伤春 试听
21 天风 试听
22 废墟 试听
23 悲秋 试听
24 晚钟 试听
25 月 试听
26 朝阳 试听
27 落花 试听
28 祖国歌 试听
29 南京大学校歌 试听
30 送别 百代公司出品 北师附小学生龙珣演唱


每首都可以下载,包括天风,但多半是音乐,没有唱词。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10 18:54:20 +0800 CST  
文笔的确不错,但这是陈星在《说不尽的李叔同》一书里写的,我只是把它引用过来而已。


《送别》早已家喻户晓,我觉得其它作品最好不要去听,不如去想象,留下个空白比刻意去填满空白要好,真的听到了那些作品,也许会是失望,因为期望值太高!
——————————————

我认为《忆儿时》就像《送别》的姊妹篇,两者一样动听。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11 09:58:59 +0800 CST  
秘密后院的《神游》整张专辑都值得听,演唱配乐都不错,但不知是否演唱者年纪太小或者阅历不够的关系,他在演唱时的情感有时不是很到位,不能确切传达歌词的真意。
楼主 肖毛  发布于 2015-03-12 09:26:23 +0800 CST  

楼主:肖毛

字数:19128

发表时间:2015-03-10 06: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6 08:58:46 +0800 CST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