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本我读过的书

好莱坞巨星Michael Douglas说的真话差点毁了他的婚姻。他说他得了咽喉癌是因为他给太太口交。如今有正式的医学报告出笼说,抽烟的男子又给患有HPV配偶口交的,得咽喉癌的越来越多。去年的上升率是15%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2 20:46:37 +0800 CST  
在爱情的驱动下,我的小宇宙燃烧了!我以一个残疾人无法拥有的灵敏,跳起来踢翻被子,坐在床上用我的两条腿……夹住了他的一条大腿! “不要走!不要生我的气了!手手都断了!” 我男神先是愣了三秒钟,低头仔细打量了一下夹住他大腿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期间我非常害羞地脚尖绷直……然后他回身,他妈打了我半个晚上! 他打了我半个晚上! 卧槽! 这混蛋!前一天刚刚对我求婚,第二天,他就对我进行家暴! 我还没有手!胸口开了个大洞!脸上罩着氧气罩! 妈蛋!他真的是结结实实把我裤子扒了,打我屁股!一巴掌都不含糊的! 我觉得但凡有人性的人,都会把我的故事记录下来,去投稿知音—— 《少夫订婚第一天惨遭家暴,丈夫系军部高阶军官》。 有没有!有没有!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2 20:52:29 +0800 CST  
持续的停滞,意味着城乡之间发展和收入的差别、贫富差别,都在急剧扩大。从全球看,很多经济学家用基尼指数来判断资产或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其值在 0 和 1 之间——0 表 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1 表明最不平等。中国的基尼指数在是 0.59,远高于邻国日本(0.24)和美国(0.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护共产党革命、被毛泽东称为“国家主人”的工人和农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1:51:47 +0800 CST  
虽然,别人的故事不一定适合当下的自己,但是听听别人的故事,也多知道一点人生的可能,也可偶尔认真的迫使自己审视下自己的生活。像我把空闲时间刷朋友圈戒了以后,又改刷饭否了 屌丝的时间是如此的充沛,每天不知道怎么打发甚至杀时间。。。注意力是那么廉价,随时被各种营销号收割,唯一稀缺的就是钱 我常常对学生说:所有真正学会的东西,都不是跟随老师学的、都是自学的;而真正有用的东西,也大多都是自己经历过、体验过的东西。我建议朋友的孩子用历史的线索去了解世界,主线是出去旅行看博物馆和美术馆,辅线是选修一两门文化和历史课程,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中国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也是强调用“知”和“行”来理解世界。
我自己的体会是:读书和行路,相辅相成。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藏品看多了,书本里的历史一下子就鲜活了;跑过的地方多了,地图自然就看得多,地理的概念无形中就建立起来了,而且,这时的地理是有人文含义在里面的地理。
比如,卢浮宫里有很多关于北非的展品,看得兴起,说不定就跑到埃及看看。就这一件事,耗时也许一周,但一个人对于文明的理解说不定就会提高一大块。我觉得其收获远远大于学一门课。
总之,我觉得如果这孩子真的大半年跑下来,欧美走一圈,该看的都看了,以后再听人家讲什么,头脑中反映出来的都是“活”的内容。甚至,听欧洲人和美国人讲同一部世界史,都能听出这里面的差异,更能理解丘吉尔所谓“永恒的国家利益”。这是成大器的基础。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1:52:43 +0800 CST  

我们这一代,注定是学外语的一代;而未来的中国人,则一定是有“世界”观的人。这个念头,几年前在我头脑中偶然蹦出,最近一年则是不断地、愈发强烈地向外跳。我现在就是依照这样的观念在教学生、鼓励年轻人。
以下讲述的,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大约半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给我打电话。他的宝贝儿子正在我所教书的清华经管学院做本科生。朋友和他的妻子二人筹划让孩子参加海外交换项目,一家三口,意见完全不一致。大到去哪个国家、什么学校,小到交换时选什么课,都考虑得很多、很细,但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打算。于是,老朋友希望听听我的意见,说是让“专家”帮着拿个主意。
这朋友与我有三十多年的交情,他的孩子就像是我的孩子。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与孩子随意聊天,对这个孩子进行判断,然后提出了我的建议。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天分好,考试能力强,他爸爸本分踏实,家风也不错,如果早点历练出来,有更多可把握的机会,应该会有非常好的前途。所以,我支持他尽早出去交换,但建议他出去就不要再上什么专业课了,要多花时间去看世界。
首先,是去哪里。我建议他先去欧洲一个整学期,然后再到美国一个夏季学期。或者是相反,总之是要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把两处都转一圈。我推荐前一个方案。我以为,在这个孩子的一生中,无论留学,还是工作,在美国的可能性都远远大于欧洲。也就是说,孩子将来以非旅游者的身份去美国的机会,要远远多于欧洲。所以,欧洲可能会是他认知上的一块短板。
其次,就是选哪个学校,学些什么。我的建议是找个名城的名校,学些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课程。我的原话是:“在欧洲,选一门与所在国有关的历史文化类课程,再学学欧洲史或世界史,感受一下在海外上课的味道就行了,不要超过三门课。在美国也是一样,学一门美国史,如有可能再学一门美国人讲的世界史,也就够了。”
我对这孩子说,如果我对大学的认识没有大错误,名校给本科生上的课程,水平都差不多。好不会好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全世界的店都差不多。所以,找个好学校,选两门课意思意思,有个学生身份,是个“有组织”的人,就行了。我特意对他强调说:“别把上课太当回事,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
我当年去哈佛访问学习三个月。临行前,赵纯均老师半闲谈、半叮嘱地对我说,多交流,别怕花钱。我这辈子对赵老师言听计从、执行得比较到位的,大概就这一件事,但却受益无穷。每月1000块美元的生活补助,我就用来干两件事,一是请老师吃饭,二是买他们推荐的书。哈佛教授有钱,你请他一次,他请你两次,结果,私下里得到的,比课上听来的更有启发性,都是货真价实的硬货。
我个人的经历,我没有和孩子细说,所以,当孩子听到我说别把上课看得太重之类的话时,我发现他已经有些错愕了。但他还是坚持问我去哪里旅行、看些什么之类的问题。我回答他,就以博物馆和美术馆为线索吧。为什么我建议你选历史名城里面的名校呢?就是为了一个方便。名城里面可看的东西多,同时,去周边看其它的名胜,交通上一般也方便。
我和孩子说,就以我最喜欢的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来说,随便哪一个,都值得转半个月的。而且,你看了半个月,还感觉跟没怎么去过似的。这就是世界文明的丰富和博大。依照我的判断,你其实专业上会非常优秀,但限制你未来发展的,是你的视野。我和你爸爸这一代人是先天不足,没这个条件。我们就是学英语的一代,快三十岁了才出国,英文还不过关,看世界也就是看个皮毛;而你们这一代人有条件在人生早期就把语言关过了,你们也有钱了,能够到实地去感受世界文明。一句话,我们靠看书,你们靠亲历,境界完全不同。
我说,用博物馆了解世界文明,是个捷径,但每个人的招法都不一样。我的体会是:在很多展厅里面,你可能就喜欢看一幅画。但这一幅画,就会给你讲述一个时代,讲述无数有趣、有关联的故事。很多时候,为了搞清楚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就要去图书馆找书看,了解一个画家,了解画中的故事,无形中就牵带出了很多历史中的人和事。一幅作品,有时会让你去看好几次。
渐渐地,你的所看所知,就和正史、野史,以及文学作品有了勾连,人的精神世界就开始形成,兴趣和理想就开始长丰满了、长结实了。这时,也就开始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本钱。这就是所谓的“见识”。去看博物馆,并不是单纯为了看那些展品。那些东西就是些直观的由头,离开了这个由头,就没有了趣味。但只为了那个由头,就因小失大了。
我对孩子说,多带几本好的中文历史书,最好是名著的中文译本。你刚出国,虽然外语基础不错,但那种应付考试的能力,出去听课交流开始时也会有问题,特别是历史和文化领域,专业词汇多,估计你光靠英文书不见得完全搞得懂,记得住。所以,来个短平快的,中英对照走捷径,上课和考试的压力小些,才有时间去参观。总之,课不重要,开眼界、聊天才重要。
我向这个孩子提出了“四不要”的原则:
不要想着省钱,多请同学吃饭;
不要怕逃课;
不要想着自己是管理专业的;
不要太功利,老想着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这时,我发现孩子已经完全懵掉了,就没再接着放开讲。我对孩子说:“你回去就把我的话转告给你爸妈,你爸也是念过清华的人,如果信我呢,具体事情他去操办就行了。”
孩子礼貌地告辞,临出门疑惑地问:“叔叔,这样行吗?我如果就这样在外面晃荡半年,差了好多学分怎么办?”我平和地对他说:“回去吧,和你爸你妈原话复述,说宁叔叔就是这么说的。”
朋友下午打电话来感谢,没有说细节。我也没好意思问他听了之后,是个啥想法,毕竟大家都是会含蓄的年纪了。我想起了伟大领袖那句著名的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半年来,我一直回想这件事,经常扪心自问:如果事关我自己,我会作这样的选择吗?想来想去,我觉得就算是事关自己,作这样的选择,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再给我一次年轻的机会,我至少有90%的概率要做这个事。道理很简单,这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一般人不作这种离经叛道的选择,更多地是基于学业的角度,就像孩子临走时问我的问题:学分怎么办?但我觉得,第一,在本科生的专业课这个层次,清华和海外大学没什么差距,所以,在哪里上都一样;第二,对于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用三年时间修满三年半的学分,也不是什么难事。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问题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就是:用半年海外交流的时间,学习西方的历史文明,值不值?
至少对于这个孩子,我觉得值。我个人认为中国孩子对于世界文明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特别是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些领域。所以,对于未来一代中国人来说,亟需建立准确的世界“观”。这是中华文明的希望所在。
过去,我们因为穷和落后,对西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师夷长技”的层面上,过于务实。现在,中国富了,应该有一些人去盘盘“道”了。这是清华这类学校的责任,如果这类学校出不了基辛格、德鲁克这样的人物,中国的希望就渺茫了。
不过,至于是否要选择在海外交流期间去学历史、看博物馆,这是具体的方法问题,倒是可以商榷的。我提出的只是建议,不是真理,我的建议主要基于我自己的兴趣和人生体验,不一定适合他人,甚至很偏颇。但有一点,我倒是很自信:就是年轻人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用青春 “ 赌明天 ” 。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1:53:39 +0800 CST  

另外一个故事和孙正义的太太大野优美有关,孙正义也是在美国求学的时候和太太认识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孙正义其实是个韩裔的日本人。实际上他祖籍据说是中国浙江,真的和马云有点缘分,后来全家举家去了韩国,到了第三代就来到了日本。由于小时候没有日本户口,孙正义还一直被一小部分同学嘲笑和欺负。
直到十几年前,孙正义才正式加入日本国籍。当时办入籍手续也非常有意思。
日本的法律规定,选择名字的话一定要在资料库里选一个已经存在的姓氏——不管是铃木、佐藤、织田都可以,但在系统里一定要有。结果孙正义的“孙”是个韩国姓氏,系统里没有,所以工作人员说这个没法办,要不你改个名字。但是孙正义哪愿意改名,于是他就回家了。
过了几天,孙正义的日本太太大野优美突然去了户籍管理处。她和工作人员说,“虽然法律规定入籍需要选一个资料库里有的姓氏,但是法律可没规定,日本公民不能把自己的姓改成一个资料库里没有的姓啊。这样吧,我自己算了一卦觉得大野这个姓不太好,要不我改成姓孙吧。”
又过了几天,孙正义又去办入籍手续了,他说:日本姓那么多,资料库里应该有“孙”这个字吧,要不你再看看?……
就这样,孙正义就成功入籍了日本,也开启了他后半生的创业传奇。我觉得成功的人都是有一种打破常规,一定要实现自己目标的气质的。这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种性格。
不过,作为一个正统的商业专栏,我们鸡汤也不能乱喝。比如有同学问我说, 据说孙正义每年能看2000本书,这是真的么?
实际上是这样的——孙正义在23岁左右的时候患了肝病,被迫需要住院和休养两年,其间什么事都干不了。于是他只能看书,据说两年看了三四千本书,当然很多也就是随便翻一翻。人生仅此一次,之后再也没有了。不过据说当时他根据这几千本书里的信息,列出了几十个他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和领域,最终选择了IT的方向。可以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这就是我们本周的周末互动。希望孙正义的小故事你听得还开心。接下来是我们创业专题的最后两周时间,我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关于创业理论方面的干货。欢迎大家到时候收听和阅读。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孙正义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生。当时孙正义在高中暑假去美国短期留学,被加州那种自由、民主的风气所吸引,所以4个月短期留学觉得不过瘾,回日本就直接退学了。
而等到孙正义上大学的时候,英文水平还不行。有一次考试的时候,他和考官说,“这个试卷要是日语的我肯定都会啊。所以你们要给我字典用,而且我查字典还要耽误时间,你们还得给我延长考试时间。”
当时这个考官听到这个要求就有点蒙,觉得好像很有道理又哪儿有点不对……所以他只好打电话向上级请示,结果上级也有点蒙,就只能再请示上级……最终这个电话打到了州长那里,州长最后批准了孙正义的这个要求。于是孙正义后来拿到了字典,延长了考试时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1:54:16 +0800 CST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两肢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鲜肉的出处。。。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1:54:54 +0800 CST  
流动的水没有形状,漂流的风找不到踪迹,任何奸丨情的推理都取决于心。 唯一看透真相的是一个外表看似花瓶,智慧却过于常人的……操,为什么又踹我!!!”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3:56:28 +0800 CST  
曾经一次英语课上,老师出了一个辩题:比尔盖茨和特蕾莎修女,谁对世界公益事业影响大?全班一半人站修女,一半人站盖茨,我就是站盖茨的之一。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13:57:16 +0800 CST  
1758

1987,我们的红楼梦-欧阳奋强.真心纯是卖情怀,书真是湊拼而成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21:48 +0800 CST  
当他被送入秦土成囚/禁的第一天,看守向他宣布犯人应遵守的九条纪律。他说:“我每一条都能背出来,因为那是我亲手制定的监狱管理条例。现在我却成了被这个条例管制的犯人,真是天大的讽刺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25:59 +0800 CST  
情况通报下面有路人问起老生常谈——为什么立功的永远是朝阳群众?明星就不能动动脑子换个地方?比如我大密云山川壮丽森林茂密,还有水库! 老问题下面自然有老梗——世界上有五大王牌情报组织:美国中情局(CIA)、前苏联克格勃(KGB)、以色列摩萨德(MOSSAD)、英国军情六处(MI6)、北京朝阳群众(BJCYQZ)。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28:33 +0800 CST  
星舰的厕所是落地窗,对着星辰大海。每次我在这里嘘嘘的时候,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我一生放荡不羁射了全宇宙的爽感”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29:09 +0800 CST  
两个小孩子在我周围,我看了一个小孩子一眼,他跳走了,另一个小孩子观察他的反应,然后模仿他,也跳走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0:26 +0800 CST  
中共创办的报纸无可争议的应是反映党的政治路线的党报。由于共产党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报不仅应是「党的教科书」,而且也是「人民的教科书」。为了不使人民失望——胡乔木说,「人民的希望就是读教科书」,中共应把党报办成像「章章都好」的《联共党史》那样,使人民能「读一辈子」。为此,党报「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举凡一切评论、消息、照片都必须以是否符合党的利益为标准而加以取舍和编排,并以党的立场来判断一切。党报绝不是「有闻必录」、单纯报道消息的新闻纸,而是为了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的宣传工具,为了保证党报的性质,必须将党报置于党的领导机关的绝对领导之下。 将发布新闻的快慢完全服从于党的需要,「该快的快」,「该慢的慢」;「有的压一下才发表,有的压下来不发表」,总之,一切必须听命于党的领导机关和最高领袖,绝不允许报纸和记者有丝毫的「独立性」和「自由主义」。 学会运用报纸指导政治运动,在运动初起和达到高潮的一段期间内,集中报道,形成宣 传规模,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震慑和打击敌人。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1:10 +0800 CST  
两千多年前,子产说了一句话。
一百多年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引用这句话写了两句诗。
大约二十年前,一位老人又念了一遍这句诗。
几年前,这位老人和这句诗被知乎网友变成了梗,甚至发展成了比我们飞天拉面神教信徒数量还要庞大的另一大宗教。
现在,这句诗被知乎小管家盯上,谁敢念一句马上就被删除。
甚至连这句诗的第一个字都可能被删除。
知乎网友和知乎小管家这就属于过度解读。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4:19 +0800 CST  
公元四千年,考古人员在俄罗斯古都莫斯科挖掘出铁锅一个,检测后发现为约两千年前的文物。锅上刻有“苏泊尔“三个古汉字,其中间的泊字模糊不清,只能看清右半边是个“白“字,左边偏旁缺失。
考古人员和历史学家分析,苏者,盖两千年前,统治俄罗斯之政权苏联之谓。看不清的“泊”应为“伯”字,爵位名,可称一国之主也。尔,苏联末代领袖戈尔巴乔夫之简称。故此锅应为两千年前,中苏两国恢复正常关系时中方所赠。
这就叫过度解读。
另外我给这个段子再加一点过度解读:
关于苏联领袖为何称伯,历史学家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中苏交恶已久,百万大军对峙于边境,擦枪走火险成核战之势,华人暗恨之,称伯乃欺俄人不识中华文化,暗贬之也,其理同“郑伯克段于鄢”;另一派则认为,伯者霸也,其时苏美争雄,为全球两霸,故称伯,效齐桓晋文之故事。
其实很多分析历史的网络帖子,甚至很火的文章,逻辑大致都和上面这个段子差不多。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4:57 +0800 CST  

好相处是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1


前几天一个读者找到我,她是今年刚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但是非常苦恼,因为第一次跟大学室友在一起生活,不知所措,有些同学有不好的习惯,她觉得不认同,但是为了想融入集体,又不得不做,想问我怎么才能快活地融入群体。


我想起来毕业前一个教师对我说的话,她说,你要毕业了,你总喜欢耍个性,怕你到社会上吃亏,希望你记住一点,你要选择一条大多数人走的路,大多数人走的路,人生路是最顺的。


老师之所以要跟我说这几句话,是因为在毕业前抓到我翘课(翘课是不好行为,不要学习),一个老师,能在毕业前以良言规劝是很令人感动的,但是,我没有选择听她的。


因为这位老师不知道,我跟她的人生经验不同,我的人生经验是,千万不要跟别人一样。

2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90后姑娘在陌陌约见网友,并被约到KTV唱歌。她被三人轮番灌醉后带至酒店。姑娘在醉酒状态下,先后被两名90后男子实施了强奸,而另一90后因害怕出事未敢实施犯罪。




但很可惜,这个没有实施强奸的小伙子也是共犯,我相信这个90后男孩心中还心存畏惧,当他和朋友们一起参与到这场疯狂的举动中时,他内心一定有过挣扎,但是,很可惜,想要合群,想要趋同的心理战胜了他,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已经是强奸共犯,大好时光要在监狱中度过。

3


我出生的地方是个工矿城市,小的时候,我的小伙伴们最擅长的就是约架,从10来岁开始,我们最擅长的游戏是叫上几十上百人,用板砖和钢管桌腿打架玩,我曾经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因为打架很有大将风度(别问我打架为什么还有大将风度),是个小头头。




这是个我非常讨厌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总有几个小伙伴因为各种原因被欺负了或者欺负人了,有不得不去打架的理由。直到有一天,我在去参加奥数辅导的路上,我最好的小伙伴之一匆匆拦住我,说有场架必须去,那天我做出了选择,告诉他:我要去学奥数。他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开始使劲婊我,说我不仗义,说我软蛋,说得我耳根发烫,那一刻我甚至想扔下书包,捡起砖头,跟他轰轰烈烈去干一场,但我最终忍住了。


从此以后,我在学校的男孩中成了有名的怂包软蛋,原来最软弱的男孩都可以嘲笑我,带头的就是我的哥们儿。但我深深知道,他们的游戏不是我能玩的,已经发生过几次群殴把人打得头破血流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能持续。果然,在初三那年,我的小伙伴进了少管所,他用导线把人的手筋磨断,据说这样就不可恢复,因为年龄不够,他没有判刑。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我高考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骑着辆摩托,载着自己浓妆艳抹的女友拦住了我,那时候他已经是当地知名的混混,我以为他要揍我一顿。他粗着嗓子,要我把录取通知书给他看,我递给他,他问我,你上的这个大学咋样,我说还行,他忽然捧着通知书哭了起来,哭完了把它扔给我。


后来再听到这个发小的消息,已经是他入狱出狱再入狱的内容了。


如果当初我跟他们一样,那么我们当地也不过是多一个小混混而已。特立独行这件事并不容易,人类是社会动物,在社交中,寻求社会认同是人类本性。


但必须明白的一点是,社会遵循的是二八分化原则,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庸众,他们随波逐流,人可亦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坚持自己,挑战人性弱点。


我曾经的经历固然有生存环境不佳的原因,融入其中意味着堕落,但即使你处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庸常的大众如同沼泽的烂泥一般,只会让你泥足深陷。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5:44 +0800 CST  


4


中国古代的史书,评价那些能够逆袭成功的杰出人物,最喜欢用的四个字就是“自拔流俗”,这是非常刚猛的四个字,不是对人生有深刻领悟不能道此语。


平庸如同泥沼,是需要你时时把自己拔出泥潭的,而当你选择与平庸共处,选择与庸众友善,让他们觉得你是自己人,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在泥沼里打滚儿。若是想要平庸的度过一生,那么选择好相处,选择随波逐流也不是大错,但如果你想要选择更好的人生,你必须摒弃这种好相处的想法,去特立独行,去追求自我。




这世界的现实就是,大多数的人是没有想法的人,他们蝇营狗苟,惶惶度日,而那些有头脑的人注定是1%,也注定了孤独,你完全无法讨所有人的喜欢,也不必成为所有人的朋友,与之为伍只会拉低你的层次,这就是高质量的独处为何胜过低质量的社交的道理。

5


人生在世,最终有些事情,是要你一个人单独面对的,孤独这件事,你越早习惯越好。


我在毕业以后曾经进过一个非常糟的单位,那里人浮于事,一个单位内部裙带横行,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都已经流失,除了待遇还行一无是处,当初一起进去的小伙伴,嘴上都个个高叫着这不是我的理想,但是飞快地适应了环境,在办公室偷懒聊天,我只好把大量的时间偷着做些私活,但这个单位奇葩就奇葩在,你要是聊天耍滑没有人理你,但你要学习自修反而会有一堆条条框框管你,那些同事也因为我的不好相处开始孤立我。





有一次我趁大家不在,把办公室的门反插,正在做私活的时候,碰到人事部门查岗,而且规定,敲三声必须开门。当时办公室只有我一人,电脑开着,一旦被发现,我可能被炒鱿鱼,甚至被处分,而那时候我的私活还不足以养活我。外面查岗的人敲得山响,我心急如焚。幸亏脑子反应快,我飞速把电脑关掉,直接把自己衣服扒了,穿了条内裤开门。


人事进来以后,问我为什么穿条内裤,我就推说要去其他部门,换身工作服,结果查岗人员光顾着说我光着身子的事,根本没去注意电脑是否开机。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我在一年后,凭借着我干私活的能力,成功跳槽,而那些每天针对我的同事,却还要在这里继续混日子,因为这个公司工作业绩放到简历上完全拿不出手。

6


人生最错的事,都莫过于试图和别人一样。每当我想随和一些,与他人保持一致时,都是在浪费生命,而每当我隔绝世人,选择走一条孤独的道路时,我都会得到优厚的回报。


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稳定,要好相处,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世界上有个不为人知的真相,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吝于对卓尔不群之人的奖赏。在这个缺乏个性的世界上,越是有个性,越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得越远的人,越为人们所追随。


秉承平民主义的人说,只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精英主义者则认为,精英才是世界的中心。实际都不是,世界是被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推动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句话,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那些富贵的所谓社会精英,当然同样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众,而是这些倜傥的精灵们。因为只有他们会不满足于世界并乐于改变,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寻求好相处这些廉价的评价,我们还有一个世界等着改变,为什么在没有改变世界以前,就开始变得平庸无趣呢?


稀缺是一种价值,决定你人生价值的不是你的好相处,而是你有多稀缺。选择做个好相处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懦弱。


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诗,叫《未选择的路》

树林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

我走上那条人迹罕至的路

于是,看到了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好风景是只可以在人际罕至的路上才能看到的,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一句话,别往人多的地方去。


人多的地方傻逼已经熙熙攘攘了,不缺你一个。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6:13 +0800 CST  
实事求是

有一个词,我们非常熟悉,叫“实事求是”。它本来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出自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个词沉寂了几千年,从四十年前开始,它突然成了高频词,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
在今天的人看来,实事求是好像并不难做到。无非就是摆脱空洞的意识形态争论,从现实目标出发,制定对策或政策,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有啥?好像本来就应该如此。
但是,如果稍微拉开一点视野,你会发现,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还是横向地观察当代各国,真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国家和政体,其实非常少见。
常见的是啥?是大多数社会,都被种种虚假和空泛的问题困扰,很难集中精力和资源去解决真实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拿现在的美国举例子。美国的制度现在很完善,但是美国的媒体和政客最经常讨论的话题是哪些?是该不该堕胎、该不该私人持有枪支、该不该有同性恋婚姻等等。
左派、右派、共和党、民主党的区别,主要就体现在这些问题上。我听有的政治学者说过,美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只剩下这些问题可以争论了。
是这样吗?
这不符合常识啊。怎样改善美国明显落后的基础设施?怎样减少庞大的财政赤字?如何抑制强大的利益集团?怎样创造就业?等等
这些急需解决方案的问题,谁在讨论呢?所以,美国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政客愿意争论的问题。
这话怎么说?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分歧、有争论。但争论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争论,另一种是不同价值判断之间的争论。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裁判,会有结果;而后者没有裁判,也就没有结果。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争论——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争论。
它最大的特点是,争论会有结果。有了结果,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再有分歧和争论,大家的注意力就可以转向下一个问题了。社会就这样一步步前进。
比如咱们中国,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中国的高铁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峰。但谁也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7·23重大事故,人员死伤惨重。
虽然发生事故的不是高铁,是动车,但是那个阶段,舆论上对高铁本来就有种种争论和非议。事故发生以后,对高铁的质疑就更是空前高涨了。巨大压力之下,铁路部门只好宣布把高铁最高时速从350公里降到300公里。
问题来了:高铁到底是否安全?最高时速是否应该恢复到350公里?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高铁?
这些争论,都是怎么解决的?就是实事求是地看现实。7·23事故以后,高铁至今没有再发生重大事故。在事实面前,人们对高铁安全性的质疑消失了。
2017年,铁路部门宣布高铁恢复350公里最高时速,几乎是水到渠成,社会各界一片欢迎。又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有了结果,这个问题上,从此不再有社会分歧和争论了。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问题一旦被解决,问题本身就会消失,这种情况很常见。很多曾经激烈争论、甚至各方争得脸红脖子粗的问题,经由事实的裁判,后来都有了明确的结论,包括:是否要放开土地承包权?是否要建设经济特区?是否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是否应该发展股票市场?是否应该允许企业破产?是否要加入世贸组织?等等。
正是在解决这一个个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受益于此。这叫什么?这就叫实事求是。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争论,就是不同价值判断之间的争论。
这种争论,有两个特点。
第一,因为没有一个终极的裁判,所以永远争论不完。
比如,该不该允许堕胎的问题。只要宗教信仰不同,这个问题可以吵上一万年,也没有结论。
第二,这种问题,不需要你是专家,任何人都可以站队、表态。
比如同性恋婚姻问题,谁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听起来肯定也都有道理。
那你说这种问题好不好?有一种人肯定说好,那就是政客。他们当然欢迎这样的问题啊,这样的话题天然地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而且永远争论不完,方便他们做政治动员嘛。
听起来像说段子一样。要不是发生在眼前的事实,我们很难想象美国这样的大国,会举国上下激烈争论“应该有几种厕所”这样的问题。
2017年美国最热门的争论话题之一,是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稍有理智的美国人都会意识到,这个主题是多么荒谬。
美国自己曾经多年努力对前苏联搞和平演变,现在好了,它反过来像一个受害者一样,指责衰落的俄国操控美国大选。其实,有多少美国人真正相信俄国有这种能力呢?
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不理性。在政治斗争中,这样的题材非常难得,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这种话题打击异己的力度。
当然,这并不只是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问题,所有衰落的政治体系,都会落入到这样“价值判断”的陷阱里面。
比如,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也一再上演这样的戏码。
最典型的是明朝中后期。比如嘉靖皇帝时代的“大礼议”,说到底,争的就是一件事:到底是管皇帝的父亲是叫先皇还是“本生父”。从此开始,官员开始拉帮结派,党争愈演愈烈,成为明朝晚期政治中的死结。
当派别固化以后,后续争论的题材总是不难找的。到了之后的万历年间,就又有了所谓“明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我们以前节目也讲过这些故事。故事本身很有意思,里面的是非曲直、忠奸善恶,也确实很有看头。但问题是,只要稍稍从历史书中抬起头,抽身事外想一想,就会意识到这有多荒谬。
当时自然灾害、饥荒、农民造反、满洲的军事威胁等等,这些问题非常严重,但是政治运转就是无法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官员们放着生死存亡的大事不顾,执着地争论宫廷案件。
这样的价值观争论,作家王小波曾经写过一段话:
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乘法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
这是那篇著名的文章《思维的乐趣》里的话。
今天说这个话题,其实是有一个感慨。这四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能够一直奉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多么难得的历史机缘。
在这个国家里,以前很难做到,在这个时代里,其他国家也很难做到。所谓国运昌隆,这就是其中之一吧。
一个国家,从上到下,都真心认同和支持“实事求是”,都在试图定义出真实的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推进个人和公共事务的发展,实在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历史瞬间,值得我们备加珍惜和努力维护。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0-23 20:37:15 +0800 CST  

楼主: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字数:1060067

发表时间:2014-05-25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5:49:10 +0800 CST

评论数:57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