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本我读过的书



捻军:黄泛区的产物

彪悍好斗的民风,加上亦民亦匪的传统,使黄泛区人民成了中原的“游牧民族”:经济落后,但战斗力极强。和平时期他们只能小股剽掠,一俟天下大乱,他们就成了逐鹿九鼎的强劲候选人。

元朝末年,朱元璋能够消灭各路诸侯,一统天下,他的淮右老乡团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清朝末年,捻军虽不如南边的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也同样取得不俗战绩:他们击毙了蒙古名将、八旗军统帅僧格林沁亲王。

盗匪与革命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临城劫车案发生后,反动统治阶级污孙美瑶为匪,虽然毛主席在 1926 年 12 月的湖南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中称之为革命团体,陈独秀、马林等都肯定了孙美瑶,但新中国成立后,孙美瑶很长时间依然被视为普通土匪。

1997 年,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到枣庄调研时,视察了孙美瑶当年扣押人质的抱犊崮,称孙美瑶为“王佐式人物”(王佐,井冈山农民领袖,加入红军被误杀),认为对临城劫车案“要重新认识”。

当年 12 月召开“山东建国自治军暨临城劫车案研讨会”上,正式认定了其革命性质。“文革”中被平毁的孙美瑶被重新修建,枣庄抱犊崮公园的山路上修建了山东建国自治军纪念碑。孙的乡亲们终于又可以公开以孙为傲了。


▍1997 年 12 月 18 日建成的山东建国自治军纪念碑,碑文如下:民国之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各派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使当地百姓灾难深重,苦不堪言。一些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聚众起义。 1920 年,原峄县白庄(现北庄镇白庄村)清末秀才孙美珠和五弟孙美瑶、叔父孙桂芝一道揭竿而起筑寨于抱犊崮,成立了“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 1923 年 5 月,孙美瑶带领“山东建国自治军”,在抱犊崮山区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史称“民国第一案”。



值得欣慰的是,肆虐了两千年的黄河今天已很难为患,因为黄河都快断流了。

附:全世界为何到处都有地域歧视?

我们来自不同的故乡,我们流着相同的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判断一个人,是以他的品德?还是以他的家乡?

先入为主的排斥、简单粗暴的标签,地域歧视是一颗偏见下的蛋。

如何寻找成见背后的真相,推翻地域歧视的屏障?

1.“你的家乡是哪儿?”


“你的家乡是哪儿?”
面对这个问题
你会尴尬的支支吾吾?
还是会骄傲的字字铿锵?

在一个地区生活久了,熟悉每条街巷的走向,能画出每棵树枝丫的形状,记得每家餐馆老板各异的笑脸,还有菜场此起彼伏的喧闹声,商场高高低低的音乐声……这些烙在记忆里的细节,是恒久温暖的力量。

但是要向别人说起家乡时,总不免还是要提起戒心,将这些温柔的情愫悄悄隐藏,谨慎的斗智斗勇起来,因为在外地人看来,自己的家乡很可能只等于一两个形容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并不友好的形容词。


▲依地区考虑对象,你觉得靠谱吗

2.地图炮古已有之

企图用几个形容词总结一个地区,以贬低该地区的行为,古已有之,遍布中外。

古代被黑的最惨就是宋国人。

《列子》里讲到,有个宋国人在冬天里晒太阳,觉得很舒服,便想把这个“享受秘方”献给国君,并自信能领取重赏;

《庄子》里说,有个宋国人善于做衣帽,就去越国经营企图发财,结果越国人都是剪短发的纹身大汉根本用不着衣帽,因此惨遭赔本;

《韩非子》中还有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及时修补下雨天被浸坏的围墙,结果家中被盗,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好心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甚至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实也包含着明显的地域歧视,细数这些成语可以发现,当年宋国人和楚国人在外地一定过的不怎么好:

《揠苗助长》:从前有个宋国人……
《野人献曝》:从前有个宋国人……
《守株待兔》:从前有个宋国人……
《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杞人忧天》:从前有个杞国人……
《刻舟求剑》:从前有个楚国人……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楚国人……
《自相矛盾》:从前有个楚国人……
《叶公好龙》:楚国叶公子高好龙……
《邯郸学步》:从前有个燕国人……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6 20:27:05 +0800 CST  

3.总是受伤的“外地人”

人们对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的不公正、否定性态度,就很难改变,久而久之会形成偏见文化。中国民间素来存在偏见文化的根基。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外形上比南方人高大、强壮,性子比南方人直爽,说话直接,爱喝酒,而南方人比北方人懂礼貌。

关于各个地域的人群特征,社会上广泛流传上海人精明排外、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湖北人都是阴谋家、河南人好使坏、北京人自大、宁夏人粗野等以偏概全的说法,并且这种说法还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于是每个地区的人到了外地都要被“另眼相看”:






4.互相伤害的各国人

当然了,这并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陋习,外国人也会逮着机会就狠狠黑一下外地人。

比如梅毒没有正式的名字之前,俄罗斯人称其为“波兰病”。

波兰人不愿意背这个锅,所以他们和德国人将其称为“法国病”。

法国人觉得这是“意大利病”,荷兰人称其为“西班牙病”,奥斯曼帝国称其为“基督徒病”或“法兰克病”……

直到1530年,意大利维罗纳医生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将梅毒定名为syphilis,这一场互黑的闹剧的才逐渐落下帷幕。

美剧中也总拿地域说事:密尔沃基是个怪地方,犹他州不仅荒无人烟还有摩门教,科罗拉多冻得死人,德克萨斯要么就是墨西哥后裔天天吃玉米饼,要么就是顽固的基督徒……另外,在美国人看来,欧洲就是艳遇的天堂。

而欧洲人则在忙着互相鄙视。西班牙人觉得法国人傲慢;瑞士人觉得法国人懒惰;北欧人和德国人都觉得意大利人时懒虫、吹牛王、色狼;意大利人则觉得德国人不仅机械,而且德国东西还难吃,在这点上法国人和英国人站意大利人这边……

5.地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个体讨厌另一个个体可以简单的说出原因,但是一群人为何会对某一地域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情况就要复杂许多。人们对特定地域人群的形象是经过长时间才构建起来的,并且深化为较为固定的社会记忆。

地域环境有别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方言。中国方言特别多,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统一了文字,这使得全国各地区尽管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也能够通过同一种文字进行沟通。



但是文字能够统一,语言却不能,尤其是南方的方言。北方的地理障碍较少,比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蒙古平原,互相交流没什么障碍,但是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碍更多,即使相邻的地区可能也很少沟通,因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方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没有同样的方言,方言产生成为同一个区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时间长了会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毕竟如果听对方的话还需要一个翻译的话,光是沟通就很烦躁了。

除了语言之外,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也能使各地文化之间形成差异。比如饮食,民间日常饮食多以当地产物为主,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像那种为了吃荔枝派出一批千里马跑接力的事,一般老百姓没钱玩。通常情况下,最有特色的饮食基础反而是因为穷,比如加盐风干这样储存食物的方式。除非出现大面积的移民现象,否则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通常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

法国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财富或者说贫富差距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记忆,甚至带来经济歧视和身份歧视:

拥有财富多的人试图提升穷人的道德水准,并试图教他们“至高无上”的美德:节俭、禁欲、敬业。甚至穷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这些品性,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是穷人。是否拥有财富决定着是否具有高尚的美德,社会经济的差异,影响社会记忆内容的强弱和有无。

试想一下,假如河南人像深圳人、温州人一样富裕,河南省像上海市、广东省一样发达,地域歧视现象恐怕就很难出现。知名学者葛剑雄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受到歧视,基本上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由盛转衰、由中心而边缘之后。笔者以搜狐网调查为例,“你觉得地域歧视的根源是什么?”选择“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就占43.01%。

总之,地域歧视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发展中的差距,是因差距而导致急速的社会流动以及社会流动中人们的心理表现,即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弱势群体的羞辱感。



经济政策也会影响集体意识

区域开发或发展的前提是对该地域的肯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几项区域发展的重要国策,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和开发浦东在内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成都、重庆协调城乡发展试点的特殊政策等。而在中部崛起中,针对中国人口最多、最大的农业省份河南却缺乏清晰的政策支持,这也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6.为何会出现地域歧视?

楚国人和宋国人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样,谁知道呢?但是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成语却成功的将他们的保留在愚蠢、迂腐的傻帽形象中。这种价值判断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后,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提到宋国人就会想起那个“揠苗助长”的呆瓜。


放到现代来看,得有多少人从来没接触过河南人,却说河南人是骗子;又有多少人压根没和上海人打过交道,却说上海人是小气鬼;还有多少人从来没见过广东人,却喜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导致这些偏见的可能是新闻报道,可能是笑话段子,可能是影视作品,可能只是方言恶搞。否则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同一种偏见和观念呢?

自我优越感

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6 20:27:35 +0800 CST  


社会刻板印象

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片面、负面的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有时是以为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特性而形成的。

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地域歧视同时也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自己听到的事情是真的。

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

例如,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这是地域歧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

想把人按照相同点分到框框里很容易,但是如果只将地域看成人们的相同点,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曾经的人类,由于交通不方便,经常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所以地域属性会影响居住在当地的人。而现如今,城市已经在趋同,每座城市都能买到相同的苹果手机、可口可乐,吃到相同的肯德基、麦当劳,五湖四海的地域特征都在不断融合,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人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在增多。

为何不把眼光放到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上,而一定要用偏见和刻板印象去给自己的见识设限呢。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6 20:28:01 +0800 CST  
1734
7月31日夜读完
风云侧记,有什么值得一禁的,只不过是几篇回忆文章,文中并没有牢骚,也没谈敏感人物(胡绩伟先生应该不算吧) 钦本立几乎没人知道,就算不宜扩散,也只不过自印二千
如果谁说里面有不宜公开的内容,简直傻X,顺便说一句,这书(好像是自费出版)初印只有二千册(被禁时好像没有再印),谁买了千万别扔,留的
我设想若干年后,人们的履历表将如下式:姓名:王十七。籍贯:第五省、第三十八县、第二十六乡。学历:第十一省第九十八中学毕业。职业:第十五省第九市第三副食品商店第七门市部经理。
不知道毛为什么对文学艺术那么兴趣,以插手搞政治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赵丹: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人民日报》正开展“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的讨论。看到“改善”、“搞活”的标题,颇喜;看到“编者按”中“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改善,通过改善来达到加强,在这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又忧心忡忡了。我不知道“编者按”中“我们”的范围有多广。我只知道,我们有些艺术家——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的艺术家,一听到要“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条件反射地发怵。因为,积历次政治运动之经验,每一次加强,就多一次大折腾、横干涉,直至“全面专政”。记忆犹新,犹有特殊的感受。以后可别那样“加强”了。我认为:加强或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是指党对文艺政策的掌握和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党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至于对具体文艺创作,党究竟要不要领导?党到底怎么领导?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帮” 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钉都管,管得八亿人民只剩下八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激发我们警觉吗?!哪个作家是党叫他当作家,就当了作家的?鲁迅、茅盾难道真是听了党的话才写?党叫写啥才写啥?!那么,马克思又是谁叫他写的?生活、斗争——历史的进程,产生一定的文化、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理论家,“各领风骚数百年”。从文艺的风骨——哲学观来说,并不是哪个党、哪个派、哪级组织、哪个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么具体,就是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每一层主管文艺的领导者,都说自己“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坚持革命文艺思想的”,仿佛唯有文艺专门家们倒是眼花耳聋缺心眼的芸芸众生。否则,建国30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60年了,全国无产阶级文艺大军已号称数百万,为什么从中央以至各省、区、县、公社、厂矿,几乎都还总是要请个不懂或不大懂文艺的外行来领而导之,才放心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逻辑!尤其,越是高级的领导是外行时,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是在外行向内行的转化的过程中,百万文艺大军都得跟着踏步踏地转,何况有的领导还不肯转,因为一转化为内行,可能又不能当领导了呢?更何况生活的急遽进行速度,内行也追之不及,表现费力,再加上干扰重重,致使目前文艺阵地较受欢迎的作品,大多数也只是达到街谈巷议的大实 话的水平而已。各文学艺术协会,各文学艺术团体,要不要硬性规定以什么思想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为宗旨?我看要认真想一想、议一议。我认为不要为好。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史上,尊一家而罢黜百家之时,必不能有文艺之繁荣。在人大和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代表们热烈地讨论体制问题。“体制”二字,我们艺术家原本是生疏的。后来渐渐发现:我们懒得管“体制”,“体制”可死命管住我们;逼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对付对付它。试问,世界上有哪几个国家,象我国这般,文艺领域中的非业务干部占如此大的比例?咱们这社会,不兴说谁养活谁,因为除农民和青年(以及部分老年和妇女)外,总算各有“铁饭碗”一只。但是,为什么要死死拽住那么多非艺术干部来管住艺术家们呢?有些非艺术干部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许会有所作为的。可是,如今那么多“游泳健将”都挤到一个“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蜡烛”了。每一位“领导艺术”的干部,为了忠于职守,总要就艺术创作发言,各有一套见解,难于求得统一。象拍摄《鲁迅》这样的影片吧,我从1960年试镜头以来,胡髭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20年了,象咱们这样大的国家,三、五部风格不同、取材时代和角度不同的《鲁迅》也该拍得出来,如今,竟然连“楼梯响”也微弱了。这不是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经不起的问题,《鲁迅》影片 之迟迟不能问世,实也联系到新一代的鲁迅式的文艺家之诞生。文艺创作是最有个性的,文艺创作不能搞举手通过!可以评论、可以批评、可以鼓励、可以叫好。从一个历史年代来说,文艺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习惯,不是真理。陋习,更不能遵为铁板钉钉的制度。层层把关、审查审不出好作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审查出来的!电影问题,每有争论,我都犯瘾要发言。有时也想管住自己不说。对我,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只觉得絮叨得够了,究竟有什么作用?……〔80年9月于病床上〕

对照当下,更是无语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19:44:20 +0800 CST  
高考37年来,英语听力中男人邀请女人外出44次,女人答应0次,女人邀请男人外出17次,男人答应17次。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19:44:57 +0800 CST  
毕业十年后大部分人基本都发福, 有些还秃顶 有些上学时就秃的,10年后反而不秃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19:46:14 +0800 CST  
自由派的关怀有其特点。他们关怀的不仅是个人的自由和和权利,而且是诸多个人组成的社会。小粉红关怀的是个人和国家(政府)利益,而不是诸多个人的社会(公域)。保守右派的关怀就只是个人,神马国家(政府)和社会利益都是瞎掰。是不是这样?所以,在美国这些意识形态的分歧关怀的分歧也体现到日常生活中:自由派喝咖啡,骑单车,步行。保守右派喝啤酒,开大车。[笑cry][笑cry] 好奇这个特不科学的指标在中国是否灵验。小粉红、圣母和黄油们是否也有外在符号和指标。[坏笑]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19:48:43 +0800 CST  
十九前期,乱说一个字有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08:24 +0800 CST  
医生:现在只能保一个,你是……
患者:我保大人……
医生:不,我是问你保命还是保衣服?
患者:。。。


脱掉脱掉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09:38 +0800 CST  
余华当年和张艺谋拍《活着》,张艺谋对余华说,这些敏感镜头应该这样这样这样拍才不会被删除。余华听了觉得很佩服张艺谋,真是和广电总局身经百战。但是到审片意见下来之后,余华发现这些敏感镜头还是一个
一个被删掉了。余华说,我从此再也不佩服张艺谋了,我只佩服共产党。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10:30 +0800 CST  
我记得十几年前央视播过一节目:黄河断流天数在增长,五十年以后,断流天数将达到365天,黄河将成为一条内陆河。
我看了节目很不以为然。又是统计学家的文字游戏!故弄玄虚。统计学的短期无规律现象当作长期规律看待,这样的砖家该食屎??


365?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11:35 +0800 CST  

全世界2011年钢产量排名:
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省);
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
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
第四名:日本
第五名:美国
第六名:印度
第七名:俄罗斯
第八名:韩国
第九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
(2011年唐山市瞒报5000万吨产量,刚好比第十名德国多了一点)
第十名:德国。


这是段子?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12:50 +0800 CST  
和老婆吵架了,朋友劝我:“你们每个人都少说两句不行吗?”


然后我更生气了:“闭嘴!你他妈先把衣服穿上!”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14:25 +0800 CST  
男孩对女孩说:“我们去旅游吧,那天我女朋友会来。”女孩害羞的点了点头:“好,我也会带我男朋友来。”


到了约好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只有男孩和女孩两个人,女孩问男孩:“你的女朋友呢?”男孩摸了摸女孩的头:“傻瓜,她就在我面前啊。”


男孩又问女孩:“你男朋友呢?”


女孩:“我男朋友在那边停迈巴赫呢,马上就过来。”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17:11 +0800 CST  
男性同胞请注意,最近很多女孩子以谈朋友的名义带男友回老家见父母,实际是哄你回去打核桃。
如打完核桃,其父母对你有好感,欲留你多呆些时日,那是还想骗你掰玉米!!
请大家互相转告,注意提高防范意识。
城市套路深,也不要回农村,
农村路也滑,人心更复杂!
这个季节谈对象一定要谨慎!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18:17 +0800 CST  

我们生活在定量供应制里,每人每月只有二十七斤粮票,这是指男性,女性只有二十五斤粮票,以及半斤肉票和二两油票。在那个时代,购买粮食时付了钱还要付粮票,购买猪肉和菜油也是同时需要支付钱、支付肉票和油票,缺一不可。还有布票,我们要用钱和布票去布店购买布料,然后到裁缝那里去量身定做衣服;更多的人为了省钱,自己动手缝制衣服。当时没有服装厂,商 店里也没有成衣出售。在那个时代,家中拥有一台缝纫机,会令街坊邻居羡慕不已。我们需要精打细算,每天吃九两米饭,每周吃几片猪肉,每次炒菜用十滴菜油,才能做到一个月的生活不会出现透支。我们这一代是从既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生活里成长起来,当我们这一代人回忆起童年时期什么最美好,我们的记忆竟然惊人的相似,都是过去曾经吃到过什么好吃的。除了吃,我们几乎没有其他的美好记忆。当时,城镇居民尽管省吃俭用,也很难有所结余。对于男性,每月只有二十七斤粮食往往不能吃饱;而女性的二十五斤粮食会略有富余,她们省下自己的粮票供给丈夫或者兄弟。油票和肉票的供应也是同样入不敷出。于是人们经常在暗地里偷偷花钱购买粮票和油票,以此维持生计。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20:02 +0800 CST  

我经常看到他背着一个黄绿色的军用书包,在街上神采飞扬地走去。他的右手因为和毛泽东的右手接触过,整整一年没有清洗,看上去比他的左手粗大了一些,又黑又脏像是熊掌。我们小镇上认识他的人都去和他的熊掌握手,然后喜滋滋地互相说:「我握了毛主席握过的手。

微微一脑补,烽火吐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21:23 +0800 CST  
在火车站和火车上散落着大量的(饿死)尸体。一个工厂女工告诉我,她曾经有一次坐火车从吉州到清津,她所在的车厢里有个人就这么坐着、坐着就死了。那个人是个退伍的军官,僵硬的手指还抓着他劳动党的党员证。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24:11 +0800 CST  
反正你让我猜他的身份我猜800年也猜不到他是个亿万富翁。常年穿着一双布鞋,衣服全身上下加一起感觉不超过500块——当然也可能是我不识货,每次来我们Vip中心都要顺一把爽口糖装口袋里,可能也就抽烟奢侈一点——是20多一包的软盒玉溪,可是我们客户经理哪个不是软中华或者苏烟起步?每次客户经理还得给他散烟,大爷还丝毫不客气,总是耳朵里夹一根手里再要一根。

当年第一次见大爷时大爷还问我:小伙子长得挺精神,有对象吗?我小女儿…

我义正严辞的回答:我有对象了大叔…

现在想想,总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ω\)大爷后来也不提这事了真是的。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26:21 +0800 CST  

我现在,只要看到说带个木头珠子盘,我就恶心,我得理他远一些。前几天坐公交,太挤了,看到下面坐着一个扎黄小辫的大胖男的,在盘这个东西。一边盘,一边抠鼻子,不错,宝光果然有了!然后喜欢的在脸上蹭啊蹭啊,蹭完了对着车窗照照,乐了,然后又亲啊亲啊,然后,他做了一个我永远不能饶恕的动作,把舌头伸出来,实实在在的舔了几口!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09-27 20:28:20 +0800 CST  

楼主: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字数:1060067

发表时间:2014-05-25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5:49:10 +0800 CST

评论数:57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