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书衣》

校,本段加一句:
不过就文艺作品而言,过于变态、过于sm的那些,我也不太有兴趣,因为与更广大的生存无干,虽然其实可以勾连到很多社会政治现象。此册有一个叫《虐恋作品》的版块(即章节)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相关知识,后来我买到几本萨德候爵作品及传记,试着翻了几次,难以入境,后来卖掉了。看过一些关于sm的电影作品,也只是在极其无聊的时候方才会看一看,看完后,大抵是崔健的一句歌词:“这进进出出才明白,是无边的空虚,就像这儿,的空间里”(《这儿的空间》)。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17 09:29:03 +0800 CST  
之八十四、《同性恋亚文化》。上周不知怎么的,说是同性恋题材作品将被清理,我还担心这一则将发不出来,后来据说《人民日报》出面正了视听,那么就是可以发了吧。

要发的,其实没几句话,但真是不让发了,便连轻描淡写的这几句话都不能够有。真那样的话,想想都觉得索然。这么些年来,在某些认识上我们难得地有了些微的努力和进步,若是一步退后,不免步步退后,难保不回到“史前”。

同性恋认识上取得的些微的进步,其实只是由被视为洪水猛兽,到被视为怪兽、到怪物、到小怪物……离真正的平等视角,还远着呢(男女平等也是一样)。本则书衣即取此意。

据封底称,这是李银河、王小波合著的中国第一部男同性恋社会学专著《他们的世界》的增补本。《他们的世界》这本书我也有,比对了一下,两书增补前后还是略有不同的。除了内容充实后的厚薄之分外,《他们的世界》中,感性如王小波的成分略多一些,一如《同性恋亚文化》中,理性如李银河的成分略多一些。

勒口显示,李银河这套“性社会学系列”共有三本,上两则《同性恋亚文化》和《虐恋亚文化》为之二之三。两本“亚文化”购于十余年前,之一的另一本为《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多年后,记得我曾在书市见到过,当时竟未生补全之心。虽略有遗憾,但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于是重裹书衣后,题为“李银河辑一、辑二”。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18 08:48:30 +0800 CST  
之八十五、《他们的世界》。其实,“同性恋亚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尚应包括“她们的世界”。关于“女同”这一部分的研究,也算王小波生前的未竟之志之一,在李王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李王二人称:“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本应包括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两个部分,但由于笔者精力及调查线索的限制,只做了对男同性恋的研究”。而在李银河单独署名的《同性恋亚文化》(《他们的世界》增补本)中,李银河说:“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本应包括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两个部分,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只分析了男同性恋的状况,对女同性恋现象则放在另一本专著《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性社会学系列之一)中加以讨论。”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就是上一则提到我未买的那本。

此册本来叫做《东宫•西宫——调查报告与未竟稿精品集》,因为收有《他们的世界》一书,故题此名。据我有限的阅读,《他们的世界》这本书,除很早之前的单行本外,只见于陕西师范大学这个版本的王小波集。其他各种品类繁多的王小波作品集,均未收录。可能是版权方面的原因吧。

王小波的“未竟稿”,出过很多版本,北京理工大学的这本《王小波全集第十卷•未竟稿》应该是终结版。我的王小波作品全集,也是“百衲本”,有好几本做有书衣,但这要到情色类书衣叙完后,再来说吧。

未竟稿的意思,应该还有,王小波的事业尚未完成,同志(同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都包括在其中)仍须努力。王小波的未竟事业,除了已由李银河完成的“女同”研究,还有常识的普及、智识的提升、民主和自由的实现,等等。

与《同性恋亚文化》相比,《他们的世界》颇有粗砺生猛的面目,可窥见更多李王合作及此项研究“开山怪”的状态。

所以,“他们的世界”,除了男同性恋研究外,其实也包括王李二人的世界。于是,在这本极具意义的书衣上,让他们会合吧,写在五线谱上的爱情——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19 09:49:15 +0800 CST  
之八十六、《王小波情书集》。既提到五线谱上的爱情,就在这场书衣记中半途插入的“情色之旅”中,再插播一条王小波吧。

有一个很是“吊诡”的现象,我实话实说哈,王小波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但其最“讨喜”的作品,反而不是小说,而是杂文随笔。王小波的随笔作品,别有面目,启迪人心,深受欢迎,但较之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似乎这情书又更为“讨喜”。

“讨喜”并非有贬低作者和受众之意,王李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中本自稀缺,并且将会越来越稀缺,而有着王小波自身独特经历和思想的投注,令这些情书充满了现实可感的浪漫。

这可能是王小波和李银河当年鸿雁往来之时,及李银河辑成这一本情书集时都没有想到的。

虽题为“王小波情书集”,但实际上是王李合著,且是选集。这一册陕西师大出版社“王小波系列:王小波书信精品集”题为《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当年还尚有凑数成套之嫌,附了占全书一半篇幅的其他篇目(包括有王李爱情引介之功的中篇小说《绿毛水怪》全文)。然而,流自心底的文字自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自能别开面目。王小波的书信集已经形成如今这般特立丰沛的面目,成为一册重要的文本。比如这一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王小波精装珍藏集”,题曰《爱你就像爱生命》,赫然置入第一册。因较之陕西师大版,另增了一辑王小波致友人书,令我重购一册。

浙江文艺出版社这套精选集共六册,书信第一、随笔第二第三、中篇第四、长篇第五第六。这个排序其实大有讲究,反应了大多数读者的接受度和喜好度。后来我整理手绘的《王小波那话(画)儿》(《读王小波三百幅》)绘本,也是不自觉地将王小波书信中的话置入最前面。

此册书衣的设计,即重绘了三百幅中的一幅。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0 11:00:06 +0800 CST  
之八十七、八十八、《中国情色文化史》上、下。“色情”和“情色”,只是颠倒了一个顺序,便有级别禁忌之不同。因着《色情史》的书衣,那几个“象形文字”还设计得颇令人满意,是以这一套两册便也沿用了同样的三个字。

前面说过,此类书的装帧大抵以撩人为能事,裸放在书架上,有时候难免尴尬,所以最好还是蒙起来。

这也是“蒙学”。 其实世上本没有蒙学,蒙得多了,便也成了蒙学。

作者是刘达临,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宋美龄对蒋介石的称呼。

我还曾有一册刘达临著《中国性史图鉴》,因与这两册内容相似被我卖掉了。

内容相似,主要表现在图片上。你懂的,这种书,大家基本上都是冲着图片来的。

于是我发觉,很多时候,很多人做学问特别容易自我繁殖、抄袭自己,一旦成名,将前向研究成果略事变更,便又是一册新书。这个可以理解,或做我,也许也会这样。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3 20:47:14 +0800 CST  
之八十九、九十、《世界性文化史》上、下。“中国”说完,就要走向“世界”了。此两册,因扩大到世界故,所收图片似乎更为“彪悍”。但我发觉了,自己的审美趣味还是偏好于本国传统。传统的中国文人审美趣味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一个字:韵。

此两册封面尚可,但还是蒙上些个。

大多数时候,蒙上了,就有韵了。


也巧了,上两册是人民日报出版社,这两册是光明日报出版社,意思是:光明正大地谈论性,是老百姓(人民)自己的事?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4 12:38:15 +0800 CST  
@小桃花庵主人 2018-04-24 14:43:35

高罗佩那两本我也有,且亦有书衣,本周奉上。
我其实对斯宾诺沙那本很感兴趣,哪天去找来看:)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4 16:53:32 +0800 CST  
之九十一、《民间性巫术》。“世界”过后,回到民间。“民间”二字,有着粗野而又蓬勃的生命力和生存智慧,奉“民间”二字为圭臬,才是普适而又普世的“命运共同体”。

由勒口处知,此书系重新包装出版,原名《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出版于1990年。改为现在的书名,自然是标题党行为。从这个标题党行为中,我们可以自省:普遍受众皆是好色之徒,在好色之徒眼中,“生育”是及不上“性”更具有诱惑力的。

勒口还说:“《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是作者14年前出版的文字书。这次加入150幅图片,方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民间性文化。”

所以这次重新出的,就是“图画书”喽。一册本来严肃的研究专著,因为重新包装而具有更多的受众,也是何乐而不为的事。

不过,这册图画书所收的图画,大概会让很多人失望。因为这些图画不是活色生香型的,而是粗砺原始型的,看起来土气十足,然而,这土气十足的民间方才具有韵味十足的烟火气。

好像在某一页中,作者曾这样说,“安达”二字指同性朋友。原来金庸先生早就暗示了郭靖与拖雷的亲密关系了。开个玩笑。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5 11:17:54 +0800 CST  
@小桃花庵主人 2018-04-25 18:43:41
色情的书蛮多,呵呵。
-----------------------------
多乎哉,不多矣。
只是愿意拿出来“献丑”而已。桃庵兄见笑了:)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6 09:16:22 +0800 CST  
之九十一、《中国古代房内考(内部发行)》。上一则更帖时书不在手边,回去翻了一下,我误记了,“安达”是指“性朋友”,不是同性朋友。郭靖与拖雷是同性的朋友,如果因之被误认为同性的性朋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荷兰外交官高罗佩其实才是“色目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东方,把中国古代性学研究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元芳,你怎么看?

禀大人,这是一种“性”致勃勃的精神。

这自然是误解和玩笑,高罗佩不光是把性学研究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人趣味的熟谙和身体力行,实在是高出大多数汉人,这是一种兴致勃勃的精神。

一切学术研究及社会进步的动力,全在于趣味的推动。一个人这一辈子拥有过一段有趣味的生活,实在一桩莫大之荣幸。

这个极其重要,有些年轻人一时还体会不到,而有些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你给他说这个,只是夏虫语冰。

高罗佩的中国及东方文化趣味涉及书画金石、古琴雅操、文房四宝、小说公案、各国语言文字、翻译考古、性学研究等等,实在是“色”彩纷纭,“目”不暇接。别的不说,仅是从中国古籍中发掘、铺陈出一套洋洋百万言的《狄公案》,令狄仁杰在西方几与福尔摩斯成相庭抗礼之势,就极其“厉害了,我的狄”。

而高罗佩身上最大标签还不是这个,而是中国古代性学研究者,因为他是开山怪。他所开之山,似乎现在都还未曾突破,但其实,高罗佩一向自认自己不是性学研究者,他所做的此项研究,都是为了留待更专业的时人和后人。

高罗佩的性学研究,是无意得之的,缘份在其无意间得到的一部明代春宫《花营锦阵》。

《花营锦阵》毕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6 09:57:18 +0800 CST  
之九十二、《秘戏图考(修订版)》。书接上回。很多年以后,面对《花营锦阵》,外交官兼东方文化学者高罗佩先生会回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日本,他见到这套明代春宫图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高罗佩无意间买到了一本中国春宫图册,从此“掰弯”了自己在别人印象中“严肃”的研究方向。于是,他先是籍此出版了限量版的《秘戏图考》,十年后,又推出了自己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中国古代房内考》。虽然从不承认自己是性学专家,却从此奠定了性学权威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缘份往往在东隅桑榆之间,成就往往于有意无意之中。人生,大率如此。

本册系修订版,其实就是洁本,每一个拿到这册书的人,都要问一声:图呢?

答案是:括弧、略、括弧完。

不仅是《花营锦阵》中春色满园的那些图,还包括“《李卓吾先生批评绣榻野史》卷之一”、“《新编出像赵飞燕昭阳趣史》卷上(一段)”,等等等等,均被“(略)”了。
你说你略都略了,为什么还要放在目录里面?

答曰:你懂……嗯,略懂略懂。

此册封设是一个古代大裤衩,古人称之为裈。竹林七贤之一、喜欢裸身饮酒的刘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大概,面对这个寓意丰富的封面,高罗佩会对看这本书的人说,诸君何为入此裈中?

因为,此裈已然被略得空空荡荡了。

重为包裹,为裤衩穿上外衣,与上一册一起,分别命名曰:《高罗佩辑一》《高罗佩辑二》。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7 10:15:32 +0800 CST  
之九十三、《历代养生养性论选译》。对于这一桩书衣情色之旅,我知道很多朋友都已经倦了。我是昨天才倦的,所以纵然其实还有几本,但就暂不上了,以这一本来作结。
此册及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这个“古文佳作类编丛书”系列,所收篇目很是超值,且有格调,放到今天来做,一册可以做成好几本。内容自无话可说,封面却做得平简了些,是以重为装裹。

这一系列我只购了两本,此为第一本。本册称“养生养性”,含房中术。房中术为养生术,是本国陋识还是确有科学根据,这个我不太感兴趣,只知道从前的人曾这样活过、期望过、探寻过、梦境过,如此而已。

本册最令我兴致昂然的地方,是收有一位活了257岁的中国人的故事,此人名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民国24年,撰有《长生总诀》,全文录入此册。

此老历经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民国年,实在是人瑞中的人瑞,在一个户籍制度漏洞颇多的年代,且不说活了近三百年是真是假,只说这一种在人间的生存方式,实在有趣。

很多人都曾经很牛逼地活过了!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还是在驾驭人心上。——这句话是我每每于读书之时不断蹦出来的一句话。//

既然是作结,关于情色之旅,还要补充几句。

一、关于《金瓶梅》的那些流水帐,其实也不多,但不知道哪天会写,哪天写出来,便补缀于此。写得尚可的话,也许会单独开一个帖子,再将这些情色书衣重述,换个标题,独立成篇,自成面目。

二、关于高罗佩的事情,还要补述两段。

其一,在《中国古代房内考》的译者前言中,李零说起叶德辉的事。引如下:

他(高罗佩)在第六章中说叶德辉因刊印古房中书而为士林不耻,虽遭土匪杀害也无人同情,这种说法也对历史事实有很大曲解。关于后一点,应当说明的是,叶德辉刊印古房中书虽对保存和整理古籍有功,但叶本人在政治上一贯反对革新和革命,在当地武断乡曲、生活糜烂。他的死,并不是被土匪杀害,而是因反对农民运动而遭镇压。

这一段话带有历史烙印,且不去说他。又或曰:据说毛润之对误杀了叶德辉一事曾表示过后悔,这也且不去说他。我想说的是:叶德辉虽品行有污,但罪不至死,且于文化有功。但很多事情,抛去品性等等的问题,其实只是跟你生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有的人成为高罗佩,有的人成为叶德辉,如此而已。

其二,因为高罗佩是外交官,令我想到小说家毛姆。外交官是一个好职业,有钱有身份,如果有艺术修养和追求的话,还能于异域风情中开拓自己的见识。这个职业有令人神往的地方。

下册是《历代茶经酒经论选译》,是我前面说过所购这个系列的第二本。节后述。诸兄五一快乐!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4-28 10:41:47 +0800 CST  
之九十四、《历代茶经酒经论选译》。本册所收也极丰,特别是“茶文”方面,凡历史上有名的茶经、茶录、茶论、茶谱、茶说、茶疏、茶解、茶笺,均收入一册。虽名“选译”,不亚全集。超值。

茶及茶文化火了过后,这些年来持续不减其温,由此生发出诸多的生意和姿态。这是茶自身的魅力使然,这魅力里面,有一半以上有赖于茶是刚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七大刚需中,茶是惟一的雅。

茶这个东西,年轻的时候是不知道其好处的,因为那个时候不油腻。一个油腻的时代和油腻的年纪,会知道和哄抬茶的好处。

其实,对咱们中国人来说,茶是多么容易的事啊!正因如此,茶的好处被弄得“墙内开花墙外香”。

说过茶,说酒。酒本雅事,与茶一样雅。与茶相较,同为雅事,酒因会乱人心志本性,故酒事后来往往变得非常糟糕,尤以前些年的“酒文化”为最。那些年所谓的“酒文化”,不过是酒囊饭袋的文化,更加油腻。

初中时,除了手抄过《老子》外,我还手抄过一本历代吟酒诗的小册子,记得其中收得最多的是陶渊明。

陶渊明肯定是跟油腻无关的。

成年后,我的酒量未曾因幼时手抄过吟酒诗而天赋异禀,反而因之而反感所有酒肉尬场的场合。经常逃酒,不是不够朋友,而是大多数情况下,“众酒酒何如独酒酒”。

三两知己,小酌对饮,何其难得,在这油腻的“人间世”。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2 09:24:10 +0800 CST  
之九十五、《教父》。《教父》是超级畅销书,《教父》系列电影更是风靡全球,二者均为经典中的经典、“现象级”中的“现象级”。大多数人意识到二者是共生互促关系,却没有意识到二者实际上更是先后关系,就是说:先有小说,再有电影。这个很重要。

小说被形诸影像后,小说作者普佐是排名第一的编剧,这个也很重要。

我的意思是:一部电影作品,如果能够有效还原一部优秀小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不过,《教父》这个电影还有一多半得归功于马龙•白兰度。如果你数学好的话,可以算得出来,普佐、科波拉、马龙•白兰度各占了一多半,这个电影的分值是大于或高于“1”的。

花城版的这本《教父》,是个删节本,封面极为妖孽。重裹的书衣,是我满意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的独创,后来发现,其实不是,灵感也许来源于某次逛书店时偶尔看到的封设。这个创意其实与“读客”出品的封面(见附录的封面)雷同,不过我在玫瑰花上加了刺,虽超出了现实经验,却表明了黑社会的双刃性。

“读客”出品的这套《教父》,是迄今最全最新的版本,号称一字未删,翻译得也极其生猛,腰封说“读完无删节版《教父》,你才会发现,作者不仅是充满智慧的黑帮小说鼻祖,更是炽热温柔的情色大师。”

这是真的,从前我看的各版本《教父》,均未如此情生色浓。这样生猛的笔触,生生将这个帖子拉回到“情色”二字,也算是对前几则的“照应”吧。

题外话是:古龙的大多数成熟时期的小说,全从《教父》中来,但难得地拥有了自身面目。古龙小说能够由借鉴中获得自己的面目,有赖于其天才的文字和性情。

古龙成熟期作品是借鉴好莱坞借鉴得最好最无违和感的典范,但由于技术原因,仅限于文字作品上。古龙去拍自己的电影,在电影工业上的呈现却不逮小说,这不是古龙的错,只是环境的短板。有小的成功,却难逃大的失败。

强如古龙,将自己的强项做到极致,但也强为去做短板。由此可知,渴望更大的成功,是人类特别是男人难逃的魔咒。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3 10:22:55 +0800 CST  
@rabit9 2018-05-03 10:52:57
楼主喜欢收藏旧书吗
-----------------------------
收藏谈不上,爱看书,不论新旧:)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3 11:37:23 +0800 CST  
@关粉儿 2018-05-03 17:22:08
古龙小说能够由借鉴中获得自己的面目,有赖于其天才的文字和性情。
-----------
格格兄说得没错
-----------------------------
粉兄懂得,大感温慰:)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4 08:32:09 +0800 CST  
之九十六、《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我的老朋友了,这本书是建国以来我们自己的超级畅销书。当年我看的还是繁体字版,在《书呆备忘录——读书忆旧》这篇文章里(收入个人电子文集《内敛书评》:http://bbs.tianya.cn/post-books-564772-1.shtml),我是这样写的:

从我爸的书箱里,找出繁体字版的《林海雪原》、《苦菜花》、《迎春花》等书,一一看完。在书籍缺乏的年代,有过很多类似这样“聊胜于无”的阅读。红色经典小说中,繁体字版的《林海雪原》看了好几遍,印象最深的是少剑波与白茹的朦胧爱情。此外,当然是杨子荣、孙达得和刘勋苍,三员猛将。书看完了,找同学借,借来的也是《烈火金钢》《桥隆飙》什么的,史更新、肖飞、桥隆飙,革命猛将。我觉得这些可以名之曰红色武侠小说。

其实还有《吕梁英雄传》,繁体竖排,我好像也看完了。《桥隆飙》是曲波所撰另一部红色武侠小说,知名度不及《林海雪原》。曲波自言自己的小说路数源自《三国》《水浒》和《岳传》,这是我们英雄主义的源头,金庸古龙也不脱其中。

这一类型小说中,最畅销、影响最巨、塑造了超级红色英雄偶像的,无疑《林海雪原》和杨子荣,是《亮剑》及李云龙们的先河。很奇怪,我常逛书店,往往看不到这本书,我估计是每次上架不久,即被卖脱销。有时候我会怀念起那本放在故乡的繁体字书,某次,我去书店,难得地看到了《林海雪原》,仅剩一本,当即毫不犹豫地买下。旧友重逢,于是,几十年来,我首次看到了新的、简体字版的《林海雪原》,还看到了曲波所撰相当于“再版后记”的《关于〈林海雪原〉》,我小时候看的版本,这个附在后面的后记因全书被看得脱页而残缺不全。

在曲波的再版后记(“1958年9月于昆明”)中,我看全了杨子荣原型人物的遭遇,他被无声手枪击中,光荣牺牲。所有人都不愿意承受这个超级英雄的死亡,曲波跟我们一样,让英雄在书中永远活着。《林海雪原》的最后几段,杨子荣任侦察参谋,继续其传奇的一生。

这是一个东北老爷们版007式的人物,一个红色样板英雄。后来,在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中,我们知道,这个原名杨宗贵的英雄,其真实的姓名与简单的履历,都是几经周折才被还原了的。

但实际上,小时候看小说原著时,我最喜欢的还不是杨子荣,而是刘勋苍,因为他武力值最高,还有一个是姜青山,因为这个百发百中的青年猎户有一条黑色猎犬,名叫赛虎。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4 09:26:34 +0800 CST  
之九十七、《大唐创业起居注》。大家都在讲“创业”,从这个小册子里,可窥大唐CEO李渊如何创业之一斑。简捷来讲,这本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创业,二是禅让。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代隋称帝,历时三百五十七天,不到一年。之所以短时间内取而代之,一则因乱世出英雄,动则思静。二则呢,上阵父子兵。李渊的江山,除了靠自己的雄才大略外,更依仗三个如狼似虎的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早夭)四子元吉。此外,还有堂弟李神通,堂侄李道宗(看过《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的朋友应该熟悉这个名字,这也是被黑得很惨的一个),女婿柴绍,等等。

什么是家天下,这就是,封建王朝庶几如此。家有雄才尚好,家中一群废材,就害国害民害己了。当然,雄才太多也不好,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的夺嫡之争。

第二是禅让。其实是被禅让,说的是李渊所立的隋朝幼帝无数次要禅让帝位于他,而他无数次地请辞,全书有一半以上充斥着“不当皇上”四字,然后各种天意、各种天启,令其最后迫不得已而称帝。

说起来,李渊与禅让二字有很多渊源,先是被禅让,后来又被动禅让给李世民,从禅让中来,回禅让中去。

此书因撰于“玄武门之变”前,留有较为原始、未受李世民舆论集团篡改的可贵资料,对后来被污名化的李渊建成元吉有较为客观的记载。

李氏一父三子,皆称雄杰,玄武门之变后,除李世民一人独雄外,皆成鼠辈,所谓成者王候败者寇,所谓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者,信矣。我常认为,小说可以当历史来读,历史呢,往往按较拙劣的那一种小说手法虚构,大率如此。

《春秋》三传、“前四史”而后,历史往往成为官修的报告文学,只有笔记野史,或可一窥相对真实的底里和情由。野史笔记就是小说,自古至今,只有诚实的小说作者所撰的诚实的小说,其中或有历史,报告文学呢,往往只是扩大版的事迹材料。

这是我喜爱和信赖好小说的原因。

不过在我看来,《大唐创业起居注》中,阿谀之词还是太多了,对李渊的阿谀与后来对李渊的抹黑,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个自然在所难免,拥有独立人格的文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撰写相对独立的文本,何其难哉。

本书作者温大雅是武德、贞观两朝的功臣,位极国公。无意间留下的记录,幸而被原样保存到玄武门之变后,成为难得的史料。

从李渊建成元吉在官修史书上的记载,我们隐隐以为,被黑得最惨的那个,搞不好最厉害。从李道宗在评书中的表现,我们隐隐以为,被民间称以为奸的那个,也许存在部分的真实性。官方和民间,从来都是两回事。

成稿已十年的未出版武侠长篇《西游少年》(全文于此:http://bbs.tianya.cn/post-402-30474-1.shtml)以玄武门之变作为全书大事件和玄奘西游的直接原因,并向虚钩沉悟空八戒沙僧的原型人物。撰写的时候,我参考过《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还参考过《大唐西域记》《贞观政要》及《资治通鉴》的相关章节。

不过,在小说中,我没有为李渊建成们翻案,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小说会跑偏到另一个小说中去。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7 10:36:20 +0800 CST  
之九十八、《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收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这“八部天龙”部部精心,皆可别开生面。《李笠翁曲话》是将《词曲部》和《演习部》拎出来独立成书的。我还有一本更“过分”,将《颐养部》剪出来,径取此部目下“行乐第一”四字为名。

颐养部目下分“行乐第一”“止忧第二”“调饮啜第三”“节色欲第四”“却病第五”“疗病第六”六章,本来只是一个编目次序,却被该书编者单独拎出来,成为很好的标题党。

不光是要说“行乐须及春”,更是要标榜“行乐第一”,李渔撰此书时,未必不是此意,

《闲情偶寄》犹如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各部和谐统一,又可独挡一面,自立成篇。

三本书未能合影,因为《李笠翁曲话》是带至办公室看的。工作以来,读书写作均是这样,办公室看一下,回家看一下,办公室写一下,回家又写一下。书籍和U盘经常带来带去,有时候,就准备两份。

看《李笠翁曲话》的时候,我总在想,这本书如果改名为“在清朝,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的话,会不会更好卖一些?

另外,作为背景出现的全本《闲情偶寄》,属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品丛刊”,这个系列品质和性价比都极好,我购了好几本。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8 09:46:42 +0800 CST  
之九十九、《西游怪记》。我不太喜欢买旧书,因为味儿太重。有些书,味儿太重,放在书架上,时间久了,会被熏陶成自家的味道,但不宜过多,多了就鸠占鹊巢,变成“三味书屋”了。当然,高手有除味儿法,此当别论。

但还是买了一些的。以下要讲到的三本旧书,均是某一次逛旧书市场时所购,巧的是,都是续书。

第一本,柏杨著《西游怪记》。柏杨小说写得一般,以杂文手法入小说者,往往枯索梗塞,不能似鲁迅那样于两种文体间跳进跳出,举重若轻。又且以杂文手法入小说者,大抵难脱新闻性,易成易碎品。此书后来还以《古国怪遇记》为题在大陆出版过。

奇怪的是,鲁迅的小说及杂文,往往耐读弥久,大才如此,文体难拘,信矣。

我的《西游记》续书甚多,董说的《西游补》、兰茂的《续西游》、天花才子评点的《西游后记》、之前提到的童恩正科幻体《西游新记》和这本杂文体《西游怪记》,等等,皆入囊中。研究著作中,题为李卓吾批评(或为叶昼托名)的《西游记》及各种资料汇编,还有各版本的《西游》连环画,都有收括。也许正因如此,才会无意间写了一部《西游少年》吧。

续书中,最好的是《西游补》自不待言,研究著作中,林庚先生的小册子《西游记漫话》,是经典的“大家小书”。

《西游怪记》配有多幅插图,现在能有配图的书像“配享太庙”一样,是越来越少了。
此续书之一。三本旧书买回后,先装了书衣,浏览一过,放在办公室有个一两年的样子,味儿早散入琐碎无聊的公务之中。现在因写这个《书衣记》,翻出来题签成现在的样子,这一本做成了藏书票的样子,还挺得意的。

待续。





楼主 塞林格格剑苇  发布于 2018-05-09 07:52:11 +0800 CST  

楼主:塞林格格剑苇

字数:16

发表时间:2017-11-12 01:04:2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6 23:55:59 +0800 CST

评论数:6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