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阴谋——夏、商、周以前的上古史,大家努力找出答案,还原真相

前面有朋友在追问“蜀”字,我发一下图片: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04:00 +0800 CST  
上面十四、十五、十六甲骨中的“夔”字,被郭沫若解读为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08:00 +0800 CST  
综上,稍稍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公簋里春秋时代的“夏”字虽然有些抽象化断笔化(这是甲金文字往汉字演化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现象,这变化也是导致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胡说八道的原因),稍有一点点脱离原貌,但是和商甲骨金文里的所谓“夔”字描写的是同一个人物的侧面形象,这人物的特征是大眼睛,有的头上还有像卷毛一样的东西,脚上戴着镣铐, 有的脖子上还系着锁链。他们的身份很明显―――是战俘奴隶。

脖链脚镣是殷商文字里对交战方的典型诬蔑手法。甲骨文里面对很多交战的部族都是这样描绘的,从下面这个“羌”字本字和变体可见一斑: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10:00 +0800 CST  



脖链脚镣是殷商文字里对交战方的典型诬蔑手法。甲骨文里面对很多交战的部族都是这样描绘的,从下面这个“羌”字本字和变体我们来看看画面的变化。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14:00 +0800 CST  
通过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推算出来,

字的形象,与“羌”如同一辙:是这个人反手拿斧钺,而且,请注意,对这个变体字,郭沫若并未解为“夔”持钺,反而解读为“夏”持钺。这本身也说明了―――“夏”“夔”就是一个字。“夔”就是“夏”。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16:00 +0800 CST  
既然卜辞里“夏”是“商”的祖先,商王不断向这个祖先告白,而为什么在文字上这样诬蔑“夏”?
这一点我没有想通,有些矛盾!
大家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有想法欢迎提出来讨论。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18:00 +0800 CST  
@zhaich5201314 50楼 2013-05-14 09:33:00
奉上“蜀”字图片:

-----------------------------
@我是谁我哪知道 214楼 2013-05-15 23:54:00
蜀在这里有像动物,又有像人的,很奇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啊?
-----------------------------
无论是西周甲骨、还是班簋、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蜀”字明显是人形,侧面人形。“蜀”,就是人。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20:00 +0800 CST  
既然大家感兴趣,我前面亦上传了一些蝌蚪文的图片。很明显,甲骨文甫在商朝出现之时,已经相当成熟。我们亦知道,一种文字从产生到成熟,中间有个过渡、演化的过程,最后才能定型。

关于文字起源的史书证据:

1许慎(约58年—约147年),《许慎·说文解字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这一段清晰地记载了文字是历经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时期才由他的史官仓颉依鸟兽蹄爪之迹创造的,功用主要是进行朝廷事物的宣教决断和占卜。并指出“文”、“字”、“书”三种概念:“文”指最初表示事物的形状,象形字;“字”指由“文”孳生出来的符号;“书”指写到竹帛上用以说明像其事。另外指出:经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时代,文字笔画的增减变异很不统一,那么我们首先要辨明的是从皇帝到夏禹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从夏初至今有4079年,从夏初至东汉末年共为2290年,两千年的时间应该说实物(竹帛)保存下来(若不是深埋地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为我们进行《夏禹书》的考辩带来非常困难的条件。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26:00 +0800 CST  
2 成公绥(二三一年――二七三年),西晋文学家:《隶书体》记载 :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3 卫恒(?—291年),西晋书法家:《四体书势》记载:“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邕作《篆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这一段首先说了自黄帝至夏商周,官用的文字形体是一样的(汉朝人因为不识称作蝌蚪文),到了秦朝,改制为秦篆后才废弃的;那么根据近年发掘的考古竹简应为蝌蚪文,甲骨文是不是作为古代巫师占卜用的另一种文字呢?这只是我的一种大胆推测,待考。其次,其形容古文是这样的:以形声会意等为造字的主要方法(六书),其笔势平和形体匀称,行止没有间隙,有的字恪守法度遵循规矩,笔势转折回旋,有的变通不局限规则,根据字形的不同而相应权变;其曲笔就像弓一样,直笔就像弦一样。文中用了几个比喻,其中笔画长长地下坠,象雨从天上降落,值得注意!还提到,这种古文是皇帝、尧时代遗留的笔迹,籀文大概是他的子孙,隶草为其曾孙玄孙,很明白的说出了字体的演变过程。

明确指出其是不同于周朝的籀文的!

周朝的籀文只是部分与古文相同。另外,提到仓颉古文有六种体式需要注意。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27:00 +0800 CST  
4 《夏禹书》最早传于宋代的《淳化阁帖》,因为当时离汉晋已6、7百多年,古文识别更加困难,释文出现是有可能的。

5 《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6 《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7 《易传·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8《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28:00 +0800 CST  
《夏禹书》实物一:



《夏禹书》实物二:



《夏禹书》实物三:



《夏禹书》实物四:



图片1——图片4为潍坊甲骨文相关新闻 图片资料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37:00 +0800 CST  
《夏禹书》实物五:


《夏禹书》实物六:


《夏禹书》实物七:


其中图片2、图片3为夏禹书甲骨;

图片5、图片6为搜狐博友回大古华光先生收藏了良渚玉器上的夏禹书资料;

图片7为史传的夏禹书拓片资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40:00 +0800 CST  
图片7中的夏禹书拓片,有多种译法:

A 《大观帖》释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B 《四库全书?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文:“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C 直译为“生地严子,留皮齐春,新尚往还。”意译为:“生地聂子,堕进齐春,欣尚往来。”
现代白话文译为:“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

D “生雨严子,坐行参禹,其尚邑勾”。“禹”,“其”“邑”等字不太明显,有人认为原籍本身或摩勒之时残损所致。正文四言,三句,字体有学者认为有东周风韵。

E “生而品足,星纪齐春,其尚也久”。应即甲骨文。全篇明白如话,而且押韵,意即知足常乐。(其中《国学论坛》的艅艎认为第一字是“鸟”,第二句的第三字是“三”。)

F 马贺山释文:“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巳”。
释义: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43:00 +0800 CST  
夏禹书,传说为治水有功的夏代王室的祖先——大禹所制书体或所书字迹,即钟鼎书或蜾匾篆,总共只有12个字。

由于混合使用古彝文和甲骨文,夏禹书比仓颉书还要难以解读,说明了夏文化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复杂性。

汉文《夏禹书》的语言洗练,比《山海经》更甚,当为早于《山海经》之作,字形成过程的原始形态,只要证明夏禹书的真实性,则说明汉字的形成当在夏代开始。

马贺山则认为,“ 夏禹书”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夏朝的传世文字。这宝贵的“夏禹书”被一些政治投机犯视为伪书,或说后人伪托,或说是张三李四杜撰,这些都是一些不实之词,经不起任何推敲。

这些投机犯应该该实际一点,“夏禹书”总共十二个字,究竟哪伪?哪些字是甲骨文之后的字?“夏禹书”有没有甲骨文之前的字?

对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学者来说,回答以上问题易如反掌,杀鸡焉用牛刀~可偏偏没有人出来回答!

图片7“夏禹书”释文:

出鸟,聂子坐引参,

屯矢尚干巳。


“夏禹书”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夏代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 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夏禹书”是自源文字,书内未发现一个古彝文字。


其他解释:

耶鲁大学李辉博士的翻译是“旨临,圣形见,循升,奉献,赏生亡”。
译义为:“信息传达,神圣的形体出现,循着(轨迹修行得到)升华,奉上祭品,在出生和死亡过程中得到回报”。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52:00 +0800 CST  
破译[夏禹书]

——马贺山

[夏禹书]是被称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传世古代文字,与[仓颉书]、[禹王碑]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总共12个字,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按它的顺序先后进行破译,现将《大观帖》的译文附在前面,便于比较:“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四库全书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一]破解文字 :

第一个字是象形字,象草从土里往外生,是最原始的出字,而甲骨文的出字则是一只脚进入穴里,进为出,已进化许多。这里的出字作进解。是早期的出字。

第二个字也是象形字,象个鸟形,应是鸟字,鸟本地名,与[禹王碑]中的‘姒若忘鸟’一句中的鸟,同指大禹的家乡名称。这两个字的写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鸟的形状,笔者释鸟字,大禹的家乡叫鸟,他活动的地方在聂北,先秦人管古邢地称聂北,即冀州一带。故又尊称大禹为聂子。大观帖的释者将鸟释作令不确。

第三、四个字是聂子,人名,是对大禹的尊称。

第五个字象两个人用口交谈于地,坐字,古人称跪为坐。而星则是由地上有草,草上有晶组成形声字。释星错。

第六个字象一个人持弓形,为引字,导也。而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对引字作如下解,引字从弓从人,或从弓从大,古时人大同用。小篆的引字一竖是由人简化而来,如同弗字,其中两竖并非指箭杆,而是两人的简化,用绳子将二人捆住,不字才是弗的本意。 纪字是由丝和己字组成形声字,不明确。

第七个字象一人上有三星之形,为参字,拜也。而齐字象三个麦粒形,与参字有别。

第八个字是屯字,古时屯春是一字,屯,储存也。

第九个字象用双手射箭形,是矢字,表弓箭的意思。与其字有别。

第十个字是尚,尊崇也。

第十一个字象枝杆的形,为干字,捍卫也。与节字有别,释节错。

第十二个字从倒已,象人跪在地上,上身舞动之形,祀字,祭也。而甲骨文化字则是由二人组成,一正一倒谓之化,祀与化有别,释化错。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3:58:00 +0800 CST  
大量的史书典籍都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仓颉已发明创造了文字,那么为什么古文字专家不承认仓颉造字是信史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掌握了最科学的方法,自己的认识是无比正确的。其实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方法并不科学,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的断言是主观的,武断的,绝对的,片面的,他们否认仓颉造字,实际上是想否认他们不认识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这些黄帝时代和夏朝的文字,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中国文字到商后期才成熟,而硬坚持初衷不改,中国原有五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而被今天的古文字大师说成只有三千三百年的历史记录,是谁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蒙羞和处于尴尬的境界,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正是人们所尊敬的那些研究古文字的大师,这真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由于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定论,文字成熟于商朝中后期,所以在此之前的文字,各种书法、碑帖,一律被视为‘伪书’、‘伪碑 ’、‘后人杜撰 ’已传世四千的夏朝文字[夏禹书]、[禹王碑]和传世五千年的黄帝文字[仓颉书],都成了假货!

请问,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的古文字专家敢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持全盘否定态度,历史上还未有这方面的先例,而我们的古文字大师却办到了,他们将大刀砍向了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致使今天的古文字界尚未有一个专家站出来,发表不同的意见,修正一个已误导了近一个世纪的错误论点。

一个朝代没文字,历史上有这种可能吗?这种荒谬的论调,居然得到了古文字界的专家学者的认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那些陶片片上的刻划符号,正好从另一方面否定了文字只有到了商朝中后期才成熟的论点。

这是一个极其有害的错误论断,它撤底否定了商以前的文字。

夏朝真的没有文字吗?不是的,夏朝既有传世的文字,[夏禹书]、[禹王碑]、[夏篆帖],又有出土文字象牙文,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作为一个古文字专家,你不可以对[夏禹书]、[禹王碑]、[仓颉书]信口雌黄,评论要有事实根据,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易传·系辞下》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这里的圣人显然是指神农之后,黄帝之始,包括如尧、舜、禹,夏商周三朝的王、侯、史、巫等。有人说 ,甲骨文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书锲本身就是说用刀将文字刻在能传于后世的硬质的材料上,其中包括刻在玉石上的文字,刻在象牙上的文字,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刻在鼎彝上的文字等等。

有的“砖家”可能会乱扯那时是新石器时代,还没有金属刀。纯粹放屁!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4:03:00 +0800 CST  
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

《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

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易传·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怪不得许慎说:“文”、“字”、“书”是三种不同的概念。“文”指最初表示事物的形状,象形字;“字”指由“文”孳生出来的符号;“书”指写到竹帛上用以说明像其事。

而夏禹书正是夏禹“文”,形成于甲骨文之前。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4:08:00 +0800 CST  
下面的夏禹书,欢迎大家破解——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4:12:00 +0800 CST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04:13:00 +0800 CST  
@平常为善善意为爱 240楼 2013-05-16 13:27:00
有个想法,跟大家讨论,若禹真的是蜀人,那么破解夏禹书是否应该参照古蜀语的发音,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古蜀语的发音现在应该是无人知道了。还有一个研究方向就是文字本身是为了信息传播和交流方便出现的,那么最早出现的文字未必会象如今的文字那样来定义,夏禹书12个字里面包含的信息,换成现在的文字来解释的话可能要上百个字才能解释的清楚,个人认为早期文字里的信息肯定不会只包括一个方面的,会包含很多方面。
-----------------------------
关于发音,我们后面再探讨。我想先把中东历史,即《圣经》讲完。
我们的洗脑教育,西方和国内同时进行,双管齐下,让中国人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归属感。
2015年之前要改教科书了,考古、政治相结合~我只能哈哈~
要把西辽文化盖在我们炎黄子孙头上!
说华夏文明是从关外开始的!
山海关外,我呸!
楼主 zhaich5201314  发布于 2013-05-16 16:30:00 +0800 CST  

楼主:zhaich5201314

字数:426978

发表时间:2013-05-14 16:26:3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1 17:05:14 +0800 CST

评论数:64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