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书籍里提到的一些内容

重新开个新帖,依旧发在鬼话,话先说在前头,个人能力实在有限,很多古典书籍来不及细看,寻思着以前的大好时光,浪费实在可耻。^_^
现在另开新帖,和旧帖区分开来,集中和大伙慢慢探讨,或许这样更容易形成合力。
古典书籍,范围广,个人暂时把明朝以前的成书唤作古典书籍。
楼主看的书不多,心得当然远远谈不上,共同学习最重要。
标题不大好想,暂称为内容吧,说“案例”太现代。每本古典书籍的内容都有一条主线,其他的分支也是主线的组成部分。
当然古典书籍的名称,是本人读过或正在读的,本帖的类别选择为“评论”,既然为评论,自存在主观成分。
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0 15:27:00 +0800 CST  
想半天,先从哪里开始?
是够纠结的。
鬼话里讲《西游记》的不少,电视剧各版本的《西游记》也在热播。
以前帖子里有穿插过一些《西游记》的评论。
暂时先不从《西游记》里开始,其实是楼主本人还未看完。
因为每看到动心处,我是必定要用荧光笔划下来的,或者折好,所以一本书会被折得不像样。
这就是折腾。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0 15:42:00 +0800 CST  
内容庞大的古典书籍,开八起来是个不小的工程,因此以本人一人之力,力量未免太单薄。
先从内容简短的古典书籍开八。
《道德经》内容也简短,重新断句不容易,已经断好的句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读过和喜爱《道德经》的人不在少数,断错了得罪了李聃,千夫所指也认了。因此这个暂时先往后搁一搁。
废话那么多,开始进入正题。
第一本开八的书,为《素书》。每开八一本书,作者是无论如何得提的。
《素书》的作者为黄石公。
黄石公为何许人?直接说他就是张良(子房)的师傅,张良得此书(也有称天书)后能成为汉朝的重要谋臣,至于其最后的行踪亦然成谜,甭管张良最后行归何处,总归是没继续呆在危险的朝廷。黄石公自己本身也是个谜,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春秋战国涌现了多少经典,这个不用我说,都摆在那。
《素书》还有点争议,资料上查询,很多人或者专家认为《素书》也是《太公兵法》,如果是看多了古典书籍的话,古代取字用字都很讲究,所以,这种混淆的情况概率基本为零。因此《素书》就是《素书》,《太公兵法》即是《太公兵法》。
另一个传说,是张良并未把此书传给后人,而是埋藏在自己的坟墓里,此书是被盗墓者流传开来的。这个...必须得问专家。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0 16:10:00 +0800 CST  
《素书》成书简洁,不拖泥带水,完整的内容搜索一下即可读到。
有没有必要查古汉语字典?视个人情况而定。
简洁的话翻译成白话,有时是糟蹋。
先来取其中一些内容。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
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
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
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
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
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
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
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0 16:22:00 +0800 CST  
《素书》总共有六篇,摘录最后一篇。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最后一篇个人认为是全文的精华。
若是翻译成白话,若不是糟蹋,也是白搭。
涉及的内容,既包含道家思想,也有医学(足寒伤心,人怨伤国),更重要是结合了当时国情和个人实际,在应用上说得更加详细。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0 16:36:00 +0800 CST  
黄石公《素书》最后结尾的一句话,有重点先后顺序。
理身,理国,理家。
和《礼记·大学》“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简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比来看,《素书》里“国”与“家”的顺序与其相反,听上去似乎也少了点霸气。
其实不用太过纠缠。
身在乱世,国不存家亦亡;身在治世,家齐国亦平。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0 16:51:00 +0800 CST  
关于古典书籍的顺序,未必按年代次序。
想到哪,说到哪。
但都有关联。
接下来谈谈另一本典籍《阴符经》。
《阴符经》有另一全名《黄帝阴符经》,原因之一是默认为此书为黄帝撰写,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另有他人,只是冠以“黄帝”之名。说法既可参考《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从内容上看,成书者远不止一人,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当然作者也未必是黄帝,但不管作者是谁,书中的内容总归是传了下来。
先来看看黄帝,黄帝所生活的年代,据网络资讯记载,公元前2700—2800的年份,距现代5000年不到。大部分遗留下来的经典古书籍,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个闪光的年代。春秋战国距现代2700-2800年,古书得以流传,不管是口口相传还是别的,总归是靠手来记载,除非特定标明了作者(即使是口传,大多数人对某一个作者的共识,久了也就习惯),不然与其纠结作者是谁,倒不如关注书中的内容。

《阴符经》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别的。此书内容同样简洁,篇幅简短。比《素书》还短,所以可以全篇来看。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0:48:00 +0800 CST  
《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
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治;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先来看上篇、中篇。原文的白话翻译,感兴趣的人网上可查。
主要谈里边提到的一些说法。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0:57:00 +0800 CST  
先看上篇,出现了很多词语。
第一个:宇宙。
宇宙连用,在《庄子》里边也提到过。
《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但《阴符经》和《庄子》均未对此词做分开的注解说明。
在文子中出现了对“宇宙”分开的解释。《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文子是何许人?也无从考证,但习惯称他为老子的弟子。(带上个什么子的,都是后代的尊称,当然非一般的人也难以被称呼为某某子)。
再后来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同样出现了对此词分开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因为《淮南子》是挂汉代刘安的名,所以这个解释只能说是顺手拈来,借用了前人的说法。
回归到这个词来,古代的“宇宙”和现在我们理解的科学上的宇宙,差别其实不那么大。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1:32:00 +0800 CST  
第二个: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看到有些人把这说法跟2012联系起来,联系得还很有理有据,甚至是暗喻龙年蛇年地震...
古人用字讲究,字义也单纯,龙蛇起陆,如果联想起来,似乎是有那么点意思,龙蛇在古代均属阴性之物,弃渊穴而起陆,可意味着反常,但这里是特指龙年蛇年吗?答案是否定。

第三个:九窍之邪,在乎三要.
有解释说,“三要”为“眼、耳、口”,也可以这么理解,眼、耳、口共七窍,三要七窍是关键。“九窍”在《黄帝内经》里有提,医书上习惯称为“九窍”,眼、耳、口七窍还有前后阴两窍。眼、耳不用说,至于口,更关键,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第四个:火生于木
这里就是传统的五行生克。“五行生克”其实是泛指,但很多人习惯看见“生”就喜,看见“克”就悲。比如火生于木,木是生火,克土,但这里是有条件的,木生火的同时,火到一定程度,木也便燃成了土;再比如水克火,水大才能克火,水小变为气反倒助火,这种例子不多举,如果是单单的局限在“五行生克”,有时会弄巧成拙,因为生生克克始终同时存在。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1:51:00 +0800 CST  
更正上文:眼、耳、口共五窍,数错了。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1:55:00 +0800 CST  
再来看中篇。

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
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这个顺序很有意思,里边提到了三才,也就是天、地、人。
开始还在想是否断句错误,仔细看,“万物之盗”,除了“天地”之外还有“人”。
但文中还提到了“人”和“万物”的关系,“人”既是“万物之盗”,而“万物”也同样是“人之盗”。这层关系,写得很直白,人与自然同属这层关系。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2:53:00 +0800 CST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愚,我以不愚虞圣;
人以奇期胜,我以不奇期胜。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
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通观下篇,下篇就有点接近一定境界了,看上去更玄。解释不来。发上去。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3:03:00 +0800 CST  
午休完。继续。
从《阴符经》下篇看,提到了这么一些内容。
一:接近宗教的说辞。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二:炁
这个字,必须得重点提一提,有些书籍中,“禽之制在炁”也写作“禽之制在气”。所以,“炁”字的读音和“气”是同一个音。修炼的人对“炁”字不陌生,不管是功法或者医书典籍,“炁”这个字都随处可见,不认识的人多。
来看看网上摘录的资讯:“炁”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气。“炁”乃先天之炁,“气”乃后天之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炁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五脏之炁,六腑之炁,经脉之炁等。
所以“一气化三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炁化三清”。

三:是生万象,昭昭乎进于象矣。
此中的“象”,与《道德经》中“大象无形”属同一个意思,现代的成语“万象更新”中的“万象”,即出于此。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5:32:00 +0800 CST  
楼主提到古代取字用字讲究,依据挺多,举个平常的例子,不从书籍中内容看,单从古人的名字入手。
古代文人墨客通常不只一个名,现代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古代通常是分开来的,名即是名,字就是字,名字连起来叫习惯了,也就没那么讲究。
资讯:《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所以,从这方面看,古代还是挺自由的,也就是说,取名用字不单是文人墨客独享的专权。当然你用的什么字号,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
古人的名字听起来和现代差异挺大,不仅仅是用字讲究,还挺大胆,哪怕是平常的名或字,加上去就不一样。
比如曹操(孟德),要是曹操知道“操”变成了现代这个意思,那他估计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笑死的。
有些名好听,字取得怪怪的,比如东方朔,他的字是曼倩,《西游记》里就突然冒出个“东方曼倩”来。当然这只是个人觉得字不如其名。一般情况下,字通常都取得比名更好。
“子”系列的名也不少,比如春秋战国的子路,子张,子贡,伍子胥...后面的卫子夫,苏子由...但凡从名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取得更怪一点(相对我们现在看起来更怪一点。),比如夫差,文种,渐离,西施...到汉代后,人的名字看上去相对就“正常”了些,比如张骞,韩嫣等等,但人的名依旧看着不同凡响。到了近代,人们的名字就更体现时代特征了,比如“国庆,文革,卫红,某某艳,某某明”;时下当代也如此,人名越来越拜金和娱乐圈了,“嘉欣,某某豪”等等。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5:56:00 +0800 CST  
插了些名字的话题,很多即将当家长的朋友,如果还太纠结名字“三才定理”是吉是凶,只管一股脑的往吉里取,那没准弄巧成拙,是顺从天性呢还是别的?不信你输入古名人的名字去电脑里看看,没有几个是全吉的。
权当娱乐而已,当然取名是得好好花费一番心思的,多多少少这也体现了家长的部分素养。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6:10:00 +0800 CST  
黄帝时期年代久远,再往上,就是中古时期,继续往上,则为上古时期。
所以,流传下来的成书,再远的,基本无从考证。
现代习惯把黄帝时期当神话,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庄子.盗跖》,《盗跖》是《庄子》里收录的一篇文章,为何重点提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风格看上去和《庄子》里收录的其他文章似乎格格不入。
《庄子》里提到不少书名和人名,现代解释均为虚构,楼主认为即使是虚构,从全文来看,也是少数,而不为人知的书,其实是失传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是个代号,实际上焚烧的不单是儒家典籍。
盗跖,“跖”字念“zhi”,全名柳下跖,如果对他不熟悉,那再看看坐怀不乱的柳下季(惠),没错,柳下惠是他哥哥。现代的学者专家独认为这篇为后来人的“小说创作”,文中内容相对敏感,这就是盗跖与孔子的对话,孔子最终反被盗跖称为“盗丘”。盗亦有道,即出于此处典故。整个辩论过程非常精彩,感兴趣的人自己可专门去找来读读。
盗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辨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从现代的眼光来看,盗跖是个十足的美男子,为何?孔子专门提到“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古代一尺等于23.5厘米,八尺就相当1.88米,所以他的身高有190cm(有这身高的,汉代武将有不少人,还有东方朔。不知古人平均身高如何,看上去似乎比现代要高)。
说了这么多,返回到正题来,来看看盗跖是如何评价黄帝时期的人事,“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者,世之所高也......若告以我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所以,黄帝时期,在当时看来,也仅仅是“人事”,非我们现在所理解和神化的时期。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1 17:53:00 +0800 CST  
接上。
前边提到了黄帝时期的背景,没错,虽然有典籍的观点认为当时发生的事情为“人事”,但起码从现在看来,还是很神话,这个就不只一部古典书籍有记载了,记载的就多了去。
这个并不是主要讨论的内容。原因很简单,你认为是神话那就是神话,你认为是真实的那就是真实的。但是,这已经是个存在,至于是什么样的存在,和人们的认知无关。
但托黄帝之名的成书,道教中应用得最多。
网上资讯:《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综观上述说法,托黄帝之名的成书,流传得最广的,当属《黄帝内经》、《阴符经》。其他的若非道内修炼修真人士,很难主动去触及。实际上除《内经》外还有《外经》,如果得以流传,这两部是并列开来的。实际上《内经》是部以医学为主的大百科书,全部参透《内经》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成书的作者是远不只一人,所以往往读的时候,能看懂某些篇章,到另一些篇章就像是另一个范畴了。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2 09:40:00 +0800 CST  
@迷一样的糊 2012-2-12 18:17:00
书名都写出来先,好提前做做功课…

-----------------------------
我这边,前阵子刚读的有《素书》、《阴符经》,但是买来比较失望,因为买之前没去查,以为篇幅很长,不必要的注解和翻译占了很大篇幅。
最先完整读的是《道德经》,开始比较懒,不想读太厚的。
《黄帝内经》和《西游记》是两本比较厚的书,正在读之中。
算跟《黄帝内经》有点缘,小时候身体不大好,有关养生的消息跟传销传单一样,各说各的理,扑面而来,于是就返回看看老祖宗的东西,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儿,不看则已,一看就停不下来,里边很多东西写得很好玩,超出了我的想象。
《西游记》原本没想买,我也是看了很多跟西游记有关的帖子后,自己买来看一遍。
《庄子》也是在读的,随便翻来读,很多篇章是单独的,没有连贯性,所以还没读完整,比我想象的要难读。
还有一堆书,是以前高中同学送的,一直从未读,摆着做做样子,还差点当废纸卖掉,有天回去随便一翻都是经典。有《诗经》、《宋词》、《汉乐府》等等等等。
好书不少,不在乎读何书,关键是否用心去读,对我来说那是比较困难的事。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2 19:02:00 +0800 CST  
@contra2010 2012-2-12 18:35:00
楼主是准备上百家讲坛吗?水平很高。另外古东方人身高确实比较高大。
-----------------------------
哈哈,百家讲坛就算了。
主要是自己懒,要不是懒,书都不去自己看。
要是大伙都自己去看的话,百家讲坛估计还没有存在的必要。
楼主 刈人  发布于 2012-02-12 19:04:00 +0800 CST  

楼主:刈人

字数:151127

发表时间:2012-02-10 23: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22 23:45:57 +0800 CST

评论数:5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