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家拳练习者的行走历程

马年第几更?

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逐个的弥补,解决。

但是,真正系统传承下来老师那可是真如凤毛麟角。

那是真不好找啊,不是假不好找啊.......

这就需要自己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以后,各地走访。

这叫串活儿。

当然,这需要老师首肯,不然当心被收了宝去。

大把的时间,大把的真金白银.......

这个时候功夫和心智,理解能力是在飞速发展的。

之后,初摸道门。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7-15 14:24:00 +0800 CST  
@eric_vut 466楼 2014-06-21 21:31:00
没师傅,连个穴位都找不到,如何 导气等,。。。。
-----------------------------
先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找穴位你要干什么啊?导气又要干什么?没有师傅和玩命没什么区别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7-24 22:42:00 +0800 CST  
筑基之前,是做人。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7-29 12:45:00 +0800 CST  
无止境,但是有标准,有底线,老早就有了,自己找吧。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8-06 09:17:00 +0800 CST  
看帖不回帖,不是传统美德.......这是非得逼着我更吗?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8-08 17:20:00 +0800 CST  
马年第六更

丈夫立志天地穷

咱们唠个牛X到无耻的家伙的嗑儿。

这个家伙是个猴子,没错,它就是个儿不论的孙大圣。

孙悟空从生下来,劲了水帘洞就做了猴王,忽而开窍,从东胜神州经南瞻部洲过两重海,十几年的时间才到了斜月三星洞。

这是多大毅力啊!不服不行啊.......

一个竹筏过了俩海......

再看这个家伙,学东西时候的事儿。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
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
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
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
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
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这又是7年,这就二十多年了。

不全粘了,详细看西游记原著第二章。仔细的读。

看看人家学要什么,始终就没有改变过。

而时下里,同好们又想要什么呢?

修身养性,天下无敌?名门正派,辈大收钱,种种种种........

什么能不二的陪伴自己一辈子?

天下无敌做梦都能笑出声来吗?

一旦自己认准的事儿,一干到底!

接下来闲扯几句。

为什么三年的把式打不过当年的戏子呢?

武生都是打对子,也就是俩人对练,而且是一组动作一组动作的来,时间长了在身体上自然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动手就是好几下,头下打不着还有后几下,躺下拉倒最少是。

古来谚语,文出单,武出对。

同好们请看,大多数KO都是一组一组的动作居多。网上视频很多,可以看看。

可以说,任何拳都一样,手一动就是3下,只是有时候太快,就有了一种错觉,是一个动作。一击不中,对手的胆子也被打掉一半,二击,三击必中。战斗结束。

一般不存在平手的现象。


以拳为道,武是利器,不祥之物,终为末技。

要是没有还真不行!


休息一下,整理下思路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8-11 12:09:00 +0800 CST  
转载一篇刘云樵先生的文章,借花献佛,诸君细品。略有删改,你懂得........


真正武术哪里去了?  刘云樵 67年文章
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今天正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内忧不靖,外患益烈,世人只日见它化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见! 中国有句老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份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然而,试问今天的武术,成了个什么样子啦?虽然我不能日夜忧愤,亦不愿在此肆意抨击,但我不能过于缄默。试看现在海内外流行的武术,粗﹐俗﹐鄙﹐浅﹐舞﹐样板,而在充斥整个武术园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情况下能不使人忧心吗? 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术在农业社会里,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进而入道,得道。这种修炼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那种社会里,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实上,修炼武术有成就的前辈们,都能体悟到:要想得道,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实而有效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古代如此重视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年来,中国不但贬低而拋弃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了,这不是很可悲的吗?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了当世。其传习录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敦品行,要从定心做起;而"致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最佳针砭。他得力于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绝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于止﹐定﹐静的功夫从何做起?里头的境界是什么?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如此这般读<大学>一书,则它是它﹐你是你。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你脑中﹐引起变化?古人读书讲究<学﹐问﹐思﹐辨>外﹐还要<笃行>;这步工夫有几个读书人做得到?宋﹐明以来,玄理﹐八股的腐儒多如过江之鲫,恐怕就是犯了这个毛病吧!

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里,<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绝不是一些知识的空话,而是早晚实际修炼的<功课>。

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后,做老师的就要求学生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这叫<动中求静>。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却是要求气机之<动>,这叫<静中求动。古代导引术以意领气,行遍身躯,也是一种修炼的法子。

以<动中求静>而言,<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转圈子>是练八卦掌的象征,但转圈子做什么用呢?说穿了,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否则﹐一但和敌人搏斗,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部,脸红脖子粗,心脏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结果,敌我拳脚怎么来怎么去?全然无知!双方都是亢奋﹐激昂地拼命对打着,没有半分计量,胜负全靠体能,跟过去的练法﹐打法和战法,一点也不相干。我们看看这十多年来的武术比赛,不就是这种乱拼一气的场面吗?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的主张,试想一想,鹘﹐猫这种狠辣﹐灵敏的动物,在窥视﹐捕食时,那种剎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在极动之中,仍有如雷达般的清晰﹐冷静,不正是鹘﹐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准此而言,当今的武术比赛,那种搂搂抱抱﹐胡缠乱打的样子,实在是不堪闻问,真是连鹘﹐猫都不如了。不过,现在粉装衣锦﹐戏剧化的<样板武术>来,我们的武术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这种叫人作呕的东西,也有人在编造﹐翻印﹐学习﹐提倡,而自称之为<武艺>,自命要把武术艺术化了。这不但是严重的误解武术的真谛,而且贻笑大方。

因此,武术修炼中,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炼﹐一体而不可分的。在动中,招式的变化,没有心意的冷静﹐便没有高度的杀伤力;没有气劲的运用﹐只有手足舞蹈,那就成了<样板武术>或是<舞术>,花拳绣腿,不值识者一笑。在定静中,求气机之培炼发动,仍须在心思清静的前提下,使其身体健全,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看时下为赚钱求名之辈,动辄提倡某某<气功>速成,从数月﹐数日﹐到立刻即有感应,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人,不管是出自无知或争利,实为中国武术的罪人。 真正的中国武术,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一致。而不论是养心﹐炼气,中国五千年来圣贤心传,所传的就是这个。谈道统﹐论正统,舍此其谁?

这步工夫,加上拳法﹐义理的融合,不论是向<武>或<文>的方面发展,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气概或气节了。比如,义理上,培养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

如武圣关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

如<正气歌>之文天祥;飘逸之气,

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毫雄之气,

如楚霸王项羽;忠义之气,

如<还我河山>的岳武穆等。

这些历史上垂名后世的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于世,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炼上,才得以气雄万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样。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懵无知,和草木同生死罢了。虽然,不必每一个习武者都有这些成就,但是,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问题是为什么来修身呢?近三十几年来,提倡文化复兴﹐民俗技艺的人,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动用大笔经费。前者把孔孟的大道理搬来挪去,要人这样那样﹐要仁要义﹐要孝要悌,却叫人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循阶而达?好比稚童大呼要上天摘月亮一般,徒然空言罢了﹐无甚益处。至于民俗技艺呢?则视其为文化遗产,在学校﹐社会大力扩展捏面人﹐踢毽子﹐魁垒戏﹐摔泥巴。我倒不是否定这些游戏的价值,只是说,中华文化就是这些雕虫小技﹐就未免大荒唐了!难道从前岳飞﹐关公是靠这些培养成功的吗?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诸君,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那是极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一点也不玄的。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一个对武术有深刻体认及造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万物相存的利害关系,就能够身受其利,而不受其害;能够吸收到天地万物的好处,而避免它的害处。     所以说,中国武术有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谓参天地﹐赞化物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                      中国所以主张<文武合一>,是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只有在这个根基上才能落实。综观历朝历代,专做文章理论,而不修心养气的,常常流于空言高论。这个现象,在今天还是存在着!。

因此,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一门高深的武术,必然具备有完整的修炼方法。从站桩定式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培养﹐力劲的运化﹐拳法器械的应用﹐乃至于兵法战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盘完全。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气劲之锻炼;气势﹐境界之培养,应无二致。而且唯有理论和实践﹐默悟和修炼并重,这种武道的教育,才较有可能造就出一个威武不屈﹐贫*不移﹐富贵不淫﹐有节操的大丈夫。我们现在要复兴中华文化,要重健中华雄风,除了这个武道的教育外,恐怕是别无他途了!愿有识之士共同三思复三思之。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8-19 09:36:00 +0800 CST  
转载一篇刘云樵先生的文章,借花献佛,诸君细品。略有删改,你懂得........


真正武术哪里去了?  刘云樵 67年文章
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今天正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内忧不靖,外患益烈,世人只日见它化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见! 中国有句老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份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

然而,试问今天的武术,成了个什么样子啦?虽然我不能日夜忧愤,亦不愿在此肆意抨击,但我不能过于缄默。试看现在海内外流行的武术,粗﹐俗﹐鄙﹐浅﹐舞﹐样板,而在充斥整个武术园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情况下能不使人忧心吗? 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术在农业社会里,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进而入道,得道。这种修炼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那种社会里,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实上,修炼武术有成就的前辈们,都能体悟到:要想得道,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实而有效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古代如此重视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年来,中国不但贬低而拋弃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了,这不是很可悲的吗?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了当世。其传习录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敦品行,要从定心做起;而"致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最佳针砭。他得力于此,所以文事﹐武功才能卓绝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于止﹐定﹐静的功夫从何做起?里头的境界是什么?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如此这般读<大学>一书,则它是它﹐你是你。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你脑中﹐引起变化?古人读书讲究<学﹐问﹐思﹐辨>外﹐还要<笃行>;这步工夫有几个读书人做得到?宋﹐明以来,玄理﹐八股的腐儒多如过江之鲫,恐怕就是犯了这个毛病吧!

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里,<大学>中<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绝不是一些知识的空话,而是早晚实际修炼的<功课>。

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后,做老师的就要求学生在招式运动上﹐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这叫<动中求静>。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却是要求气机之<动>,这叫<静中求动。古代导引术以意领气,行遍身躯,也是一种修炼的法子。

以<动中求静>而言,<八卦掌>一般人只知道<转圈子>是练八卦掌的象征,但转圈子做什么用呢?说穿了,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否则﹐一但和敌人搏斗,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部,脸红脖子粗,心脏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结果,敌我拳脚怎么来怎么去?全然无知!双方都是亢奋﹐激昂地拼命对打着,没有半分计量,胜负全靠体能,跟过去的练法﹐打法和战法,一点也不相干。我们看看这十多年来的武术比赛,不就是这种乱拼一气的场面吗?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的主张,试想一想,鹘﹐猫这种狠辣﹐灵敏的动物,在窥视﹐捕食时,那种剎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在极动之中,仍有如雷达般的清晰﹐冷静,不正是鹘﹐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准此而言,当今的武术比赛,那种搂搂抱抱﹐胡缠乱打的样子,实在是不堪闻问,真是连鹘﹐猫都不如了。不过,现在粉装衣锦﹐戏剧化的<样板武术>来,我们的武术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这种叫人作呕的东西,也有人在编造﹐翻印﹐学习﹐提倡,而自称之为<武艺>,自命要把武术艺术化了。这不但是严重的误解武术的真谛,而且贻笑大方。

因此,武术修炼中,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炼﹐一体而不可分的。在动中,招式的变化,没有心意的冷静﹐便没有高度的杀伤力;没有气劲的运用﹐只有手足舞蹈,那就成了<样板武术>或是<舞术>,花拳绣腿,不值识者一笑。在定静中,求气机之培炼发动,仍须在心思清静的前提下,使其身体健全,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看时下为赚钱求名之辈,动辄提倡某某<气功>速成,从数月﹐数日﹐到立刻即有感应,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人,不管是出自无知或争利,实为中国武术的罪人。 真正的中国武术,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一致。而不论是养心﹐炼气,中国五千年来圣贤心传,所传的就是这个。谈道统﹐论正统,舍此其谁?

这步工夫,加上拳法﹐义理的融合,不论是向<武>或<文>的方面发展,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气概或气节了。比如,义理上,培养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

如武圣关公即是;胸中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

如<正气歌>之文天祥;飘逸之气,

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毫雄之气,

如楚霸王项羽;忠义之气,

如<还我河山>的岳武穆等。

这些历史上垂名后世的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于世,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炼上,才得以气雄万人,雄距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的榜样。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懵无知,和草木同生死罢了。虽然,不必每一个习武者都有这些成就,但是,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问题是为什么来修身呢?近三十几年来,提倡文化复兴﹐民俗技艺的人,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动用大笔经费。前者把孔孟的大道理搬来挪去,要人这样那样﹐要仁要义﹐要孝要悌,却叫人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循阶而达?好比稚童大呼要上天摘月亮一般,徒然空言罢了﹐无甚益处。至于民俗技艺呢?则视其为文化遗产,在学校﹐社会大力扩展捏面人﹐踢毽子﹐魁垒戏﹐摔泥巴。我倒不是否定这些游戏的价值,只是说,中华文化就是这些雕虫小技﹐就未免大荒唐了!难道从前岳飞﹐关公是靠这些培养成功的吗?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诸君,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那是极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一点也不玄的。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一个对武术有深刻体认及造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万物相存的利害关系,就能够身受其利,而不受其害;能够吸收到天地万物的好处,而避免它的害处。     所以说,中国武术有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谓参天地﹐赞化物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                      中国所以主张<文武合一>,是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只有在这个根基上才能落实。综观历朝历代,专做文章理论,而不修心养气的,常常流于空言高论。这个现象,在今天还是存在着!。

因此,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一门高深的武术,必然具备有完整的修炼方法。从站桩定式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培养﹐力劲的运化﹐拳法器械的应用﹐乃至于兵法战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盘完全。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气劲之锻炼;气势﹐境界之培养,应无二致。而且唯有理论和实践﹐默悟和修炼并重,这种武道的教育,才较有可能造就出一个威武不屈﹐贫*不移﹐富贵不淫﹐有节操的大丈夫。我们现在要复兴中华文化,要重健中华雄风,除了这个武道的教育外,恐怕是别无他途了!愿有识之士共同三思复三思之。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8-19 09:36:00 +0800 CST  
我在考虑是不是违背一下自己以前自己的贴中话语,发一下自己的求求,纠结.........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9-01 17:41:00 +0800 CST  
楼下建个群吧,我借个求求进去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9-14 13:13:00 +0800 CST  
谢谢小猫,以进群。

因为不能正常更新,所以有此一想。

愿与天下同好共同交流,学习,进步。

谢谢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9-15 10:10:00 +0800 CST  
真快啊,一眨吧眼就一年了。

首先,感谢天涯,感谢各位同好。

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没有太多准备。想到哪就写到哪。

在给这个贴子起名字的时候,我也动了动脑子,但是,没有丝毫头绪。

不过,有一点我记住了,名字一定要长..........

我觉得还是不够长:)


行走历程。


练习内家拳是我生命中的闪光点,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路..........

得之,我幸!

祖师在上,众师在上。

弟子叩拜.......

再拜.......

三拜.......

物质源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9-22 15:52:00 +0800 CST  
内家拳是一门非常系统且庞杂的科学。

当然不是所谓现代的科学概念能够涵盖的,总有一天现代的科学也会认知到这个层面。

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给这种现象起了名字。

物极必反。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下的话就是个乐。

众多的武术家,无疑都有艺术家的气质,多才多艺。

为什么呢?

这当然就是千古传承的秘密。

变换气质,开发智慧。

强壮身体,渡人渡己。

在我接触的所谓的内家或外家的支脉传承里面,毫无例外的都是从强健身体开始的。

人体是一部非常精密而又顽皮的机器。

它的功能巧妙的匪夷所思,却又浑然天成。

内存量极大。

拳术正是从强健改造重塑的一系列运动中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然而,再好的机器也是有寿命的。

所以,也仅仅是块敲门砖而已。

物质源。

在100多年前。

把精神和物质十分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行操作。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09-23 10:07:00 +0800 CST  




楼主 如来说耶  发布于 2014-10-22 12:08:00 +0800 CST  

楼主:如来说耶

字数:397

发表时间:2013-09-22 22:56: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3 12:50:04 +0800 CST

评论数:6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