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明日更新第三十一章!!!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2-27 21:26:17 +0800 CST  
31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达到极端空虚,持守清净无改。万物一起生长,我来观察其往返。万物繁多,各自回归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不知“常”,妄为造作凶险。知道“常”能够容纳,容纳才能公正,公正才能保全,保全才是天性,天性才合于道,合于道才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备注:1、上段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该段则回归本源看本质,继续阐述方法与原因。
2、“静”即虚无,与“虚”为互文;“复命”即回复生命,指“静”为生命的本源;“全”指保全,并非普遍或周全;“天”指天性,即自然。保全则德全,常德乃足,则复归于朴,返朴归真即合于道。单独拿出该段,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翻译会各有不同。
3、“致虚极,守静笃”。《西游记》中唐僧一行返回如来处要求以无字真经换取有字经,佛祖是这样回答的:“你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无字真经虽然无字,但有所表达,那就是“空”;如果多说一点的话,“致虚极,守静笃”再合适不过了。
那如何才能做到?答案是恬淡寂寞。《刻意》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此外,关于守静的原因,《天道》如是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意指息虑,上同。)
4、“不知常,妄作凶”。《周易》有一卦为无妄,天雷无妄,该卦为异卦相叠,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震为雷,天在上,而雷雨风行,则万物不敢妄动,妄动则招致凶险。
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静为生命的本源,世间本无纷扰,故而天地容纳万物;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里之理,故而于人物无弃。天地容纳万物而无偏私,故而公正;圣人于人物无弃,故而公正。公正则万物敬仰而无灾祸,故而得以保全;保全则德全而神不亏,神不亏则天性无缺,天性无缺则可称之为道。)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2-28 11:58:09 +0800 CST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存:一是慈, 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舍弃慈爱却追求勇武,舍弃俭啬却追求宽广,舍弃退让而争先,死定了!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救助他,就用慈爱来保护他。)
(备注:1、上面讲“不如守中”并阐述了原因,该段则从自身出发阐述如何守中去合同于道。自“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至“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皆为三宝的具体阐释。
2、“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故曰勇。慈曰柔,勇曰强,柔弱胜刚强,故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联系全文,你终于可以知道,《道德经》绝不是一本兵书,也不是一本反战之书,更不是抒发其济世情怀或其他有所指之书,即是有所指也并非主要观点。全书旨在阐述“道”与“德”。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用道辅佐君王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这种事喜欢反复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从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善于取得结果罢了,不敢凭强盛获取。取得结果不矜夸,取得结果不炫耀,取得结果不骄傲,取得结果只是不得已,取得结果不逞强。事物壮盛就会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会提早消亡。)
(备注:1、自该段至“战胜,以丧礼处之”皆为三宝之“慈”的阐述。
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所以说战争是全人类的不幸,这种事情喜欢反复报应,冤冤相报何时了。故而圣人仁慈,德化天下。
3、“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天地不老,以其不自生,亦以其不求壮盛,而物皆求壮盛,发展到壮盛自然会走向衰落。同是天生地长,天地不衰而万物皆老,即是不合于道。所以我们说,衰老并不是自然规律,衰老恰恰是不遵循自然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衰老与死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物与人皆有无疾而终,度天年而去至死不衰,此亦所谓合同于道,而物衰老至死不得终其天年谓之早夭,早夭谓之不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翻译:军队,是不祥之器,万物厌恶它,所以有道者不这样做。君子平时以左为贵,用兵以右为贵。军队为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之器,不得已而使用它,以宁静淡然为上。胜利而不赞美,如果以之为美,那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者,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事以左为上,凶事以右为上。偏将军居左边,上将军居右边,是说用丧礼仪式来处理战事。杀人众多,要悲哀去哭泣,打了胜仗,以丧礼仪式去处理战事。)
(备注:1、该段紧接上段继续对“慈”进行阐述。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我们一直劝诫人们放弃立场,若人人都站在国家或者民族大义的角度上,起战争则旷日持久,生灵涂炭。
所以那些以杀人之众而称雄于天下的王侯将相哪怕功绩再大都不值得赞颂,所以那些以兵强天下者皆不得长久。翻阅历史就知道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然王朝至二世而亡;隋朝一统天下,结束纷乱局面,然王朝短命亦不过三代而亡;反倒是学者称之为软弱的大宋王朝,重文轻武,着力发展经济,反倒有几百年的国祚。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仁慈天下,胜而不美,故而圣人亡人之国,而民不为怨。)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2-28 17:23:57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明日更新第三十二章!!!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2-28 23:12:01 +0800 CST  
@大地之子xz 2018-02-28 23:25:20
楼主 其实我在想一个问题 一个人或者灵魂失去了本该有的记忆 还是他吗 又如克隆出来的自己(包括记忆 习性)和自己又有什么区分
-----------------------------
第一个问题:是!
第二个问题:人和动物的区别!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1 09:26:49 +0800 CST  
3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治理人民侍奉上天,没有能比得上俭啬。只有俭啬,叫做早作服从。早作服从叫做多积累德行,多积累德行就没有不能攻克,没有不能攻克就无法知道他的终极,无法知道他的终极就可以拥有国家。拥有治理国家的根本可以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是长生久视之道。)
(备注:1、自该段始至“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皆为对三宝之“俭”进行阐述。
2、“夫唯啬,是谓早服”。道本清净,若倾心追求外物与世俗所贵则背道而驰,故而俭啬是回归道的开始,即早作服从。《左转》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3、“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圣人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世人莫知其极,故可以有国;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4、“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则“母”即“啬”。即以俭啬作为治国的根本,国家就可以长久。纵观历史长河,有哪个朝代不是亡于荒淫无度,而失去了俭啬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伤,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施行伤害,所以圣人为果腹不为耳目,所以除去彼获取此。)
(备注:1、上段从正面阐述俭啬之道,该段则从反面着手,阐述内心浮躁与外物相接之害。
2、《礼记·乐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意思是说,道德成就居于上位,技艺成就居于下列,功用完成(即不一定做完事情但收到效果)的居于前列,事情完成(即完成事情但不一定收到效果)的居于后位。因此先王使上下先后有所分别,然后才颁行制度施行于天下。
五泛指多,五色、五音、五味皆为世人所求,世人忽视内心而醉心于外物,伤精损气多至衰亡,故不能接近道。对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人士醉心所求,《徐无鬼》则有更详细阐述:“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
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至乐》亦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可知,用以供养身体的也同样会使身体受到损伤,所以劝解人民要消除欲望。以美食(五味)为例,《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3、“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非但醉心于外物背道而驰,情志的癫狂亦是如此,《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可知,养生分为养形与养神,阴阳合和方可达生命之性情,《达生》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 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1 09:27:05 +0800 CST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之车。即使有荣华胜景,安然处之超脱其外。为何万乘之君要以一身之躯轻率对待天下呢?轻就会失去根本,躁就会丧失主宰。)
(备注:1、上文讲述俭啬之道,该段亦然。
《四十五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遥相呼应。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礼记·中庸》曰:“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翻译:善为士者不勇武,善战者不发怒,善胜敌者不与敌人冲突,善用人者居于其下,叫做不争之德,叫做用人的能力,叫做符合天道,是古时最高的法则。)
(备注:1、自该段至“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皆为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的阐述。按本文格式,阐述“慈”以“夫慈,以战则胜”开始,后文紧跟具体解释;阐述“俭”以“治人事天,夫唯啬”开始,后文紧跟解释。故阐述“不敢为天下先”也以阐明“不争之德”开始,后文紧跟解释。
大至全球战争,小至个人纠纷,皆由相争引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的相争积累成多便成为大的战争,所以圣人为人之下,不与个人相争;虚民心,弱民志,实其腹,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故而使天下人不相纷争,于是天下大治,故曰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三章》《八章》《二十二章》《六十六章》《六十八章》《七十三章》《八十一章》都有提到“不争”,但其各有所指,“不争”本身并非阐述核心,其目的旨在与道合同。)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勇于敢就死,勇于不敢就活。这两者有利有害,天的喜恶,谁知道其中缘故?天之道,不争夺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己到来,坦然而善于谋划。天网宽广无边,宽疏而无漏失。)
(备注:1、该段阐述了“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因,即可保全。
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常言道枪打出头鸟,文曰“不知常,妄作凶”也!
3、“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勇于不敢则活,此为利;勇于敢则杀,此为害。无为有为高下立分,然而有为之间如何相比?是非不可分,细大不可倪,虽圣人亦难之,故而守一抱朴,所以天之所恶,无人知其故!
4、世间凡人,皆在阴阳轮回,受阴阳法则制裁,上天无言却自会做出裁决。小善积累成德,小恶积累杀身,该过程从来不曾停止,只是量变形成质变后方为大众所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此即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者也!西方预言,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会迎来末日的审判,你是积累了善还是恶呢?)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翻译:用兵有言:“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后退一尺。”是叫做行走无行迹,推搡无胳膊,交手无敌人,执握没有兵器。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对抗的两军实力相当,悲痛者获得胜利。)
(备注:1、该段承接上文,继续阐述“不敢为天下先”之理。
2、“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翻译虽简为当,然此处延伸之意更易于人懂,“行走却像没有行迹,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交手却像没有敌人,掌握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掌握”。《二十七章》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两者相合,即有不欲见贤之说,亦有不敢为天下先之意。
4、《六十四掌》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轻敌则非慎终如始,故有几丧吾宝之说。上下文遥相呼应。)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1 17:05:32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明日更新第三十三章!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1 21:01:57 +0800 CST  
33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而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这样呢?因为此:天下多禁忌,百姓越贫困;世人多锐利武器,国家越滋生混乱;世人多技巧,奇物越滋生;法令多彰显,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百姓自我教化,我喜好清静而百姓自然端正,我无所从事而人们自然富裕,我没有欲望而人民自然淳朴。)
(备注:1、该段是对“我有三宝”等段落做出的总结之语,即无为而天下大治。
2、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者皆为回归事物本源,合同于道。《四十五章》曰“清净,为天下正”,《三十九章》曰“侯王得一为天下正”,故可知以正治国之“正”为“清净”之意;《三十章》《三十一章》等对于用兵的阐述才是以奇用兵,“奇”与“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之奇其意相同,有独特独到之意。以正治国,指以清静无为普遍施行于全国;以奇用兵,指以(仁慈)特意施行于军队,故而“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的翻译是错误的。
3、《在宥》曰:“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余儛之。吾若是何哉!”故而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4、《应帝王》曰: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
肩吾曰:“告我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可知,圣人治国乃自治而非治外,治己修身而非治人,其意非“我好静,而民自正”而指何!至于治国,不仅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般困难,《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更可知,治天下陨天害命,实乃大过!
5、“我无欲,而民自朴。”《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曰:“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阐述了人产生好坏之分与世道大乱的原因,即与物相接应物无穷,故而欲望产生纷争;又,治天下者唯正己而已;故曰:我无欲,而民自朴。
6、一个人的才能就像一把尖刀,能保护亲近的人,但同时也伤害了另一部分人,这样的话人与人永远都不可能和睦相处,世界也永远不会和平。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德行内敛,才能隐而不发,就如婴儿一般,如此则没有人能伤害别人,也没有人需要别人的保护。才能内敛,则天下无伤;众皆朴素,而至大同。
7、“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即所谓“其事好还”,世人愚昧不知根本,皆以为民弥贫而至天下多忌讳,国家滋昏而至人多利器,奇物滋起而至人多伎巧,盗贼多有而至法令滋彰,殊不知其有反复报应。《左转》曰:“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意思是说:“没有丧事而忧戚,忧愁的事必定会找上门来;没有战事而筑城,敌人一定会据以为屏障。”故又有言曰:“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要洗涤自己的内心,一以待人(大约指一种态度对待所有人),有规范申明诚信,可以明显的成为征兆,然后才可以治理人民。这便接近了无为而治。后面的意思就与本章节相近了,意思是说,在上位有所作为,会成为人民的榜样。上位者不做而人民做了,就会被加以刑罚,他们就不会不警戒。如果上位者做了,人民也会效仿,这是必然的,怎么可能禁止呢?而统治者又怎么会完美无缺不犯错误呢,人民靠治理又怎么可能呢?)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2 10:34:00 +0800 CST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盛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微明”。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脱离池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展示于人。)
(备注:1、知常曰明,而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可知万物回归根本,抱一守静乃曰明,明即明了;而在“二”的层面,则阴阳是对立转化,故而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可知通阴阳之道乃曰微明,微明即稍微明了。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上段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讲“我无为,而民自化”,该段则紧接发挥,阐述万物不可脱离根本,好比鱼不可脱于渊。归根曰静,静则无为,故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我们说,如今的文明就像一辆加速的列车,贸然使其停止,必定车毁人亡,但物质文明又是人类迈入大同世界所必须抛弃的,那该如何做呢?该段便给出了答案:想要削弱它,必先强盛它。简单来说,就是推动文明的继续发展,而且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已经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运用他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最终被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而人类也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所谓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也提出了若干原则性的预见,比如:1、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2、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3、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4、全面实行计划经济;5、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6、国家最后消亡。
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为社会主义社会设计现成的模式,也没有为未来的共产主义设计现成的模式。他们期望通过实现家庭的分化,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并在客观上依赖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当然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人平等的至德之世,只有通过拯救人心,只有圣人方能做到。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便是人类最初的社会模式,这种模式《庄子》有明确叙述,《道德经》全书都在讲述方法与步骤。人心之难治,不必过多叙述;人的自制力也高低不同,相同的标准无法施行于所有人。也许你能够发现,无论是“不尚贤”还是“不贵难得之货”等所有措施,都是在客观上消除人们失德与犯罪的动机,并非在主观上要求人要提高道德修养。没有难得之货,自然没人为盗,因为无利可图;难得之货尚行,自然有人铤而走险。道理浅显易懂,但几千年来人类却一直在施行后者。
但是按照该理论指导继续发展文明是没有问题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有一天人类所能生产远大于人类所需时,货币这种东西便消亡了(另外,我们相信行业将会逐渐消失,渐渐合并,而非逐渐精细化;同样的,各种学科也会逐渐减少合并,而非更加细分),而这时候人类终于有机会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直面自己的内心。这便是人类进入至德之世的开始,而圣人则是引路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箧》曰:“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 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国之利器为何?圣人乃国之利器也!天有大德而不显,天明则日月不明,圣人于天下亦不可展示贤能,故不欲见贤,不可示人,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于普通人,人若有德而不藏,发于外也,则本元不固,孔窍疏而不密,故邪可乘虚而入,发则为病。)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2 15:52:04 +0800 CST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假如我稍微地有些认识,行走在大道,生怕走了邪路。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朝廷装饰豪华,却农田荒芜,仓库空虚,仍然穿着华彩,佩带利剑,饱足饮食,财货多有积余,这就叫做盗魁。不合大道!)
(备注:1、上段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故而世人当效仿圣人,但事实并非如此,该段则阐述了世人背道而驰的所作所为。
2、《礼记·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意思是说,国家将要兴盛,天下一定会展现祥瑞,国家将要灭亡,天下也必定会出现妖孽。它们也会反映在卜筮中,表现在人们的仪容举止上。
至于妖孽出现的原因,《左转》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意思是说,人们顾忌的事情,是由于他的气焰决定,妖孽由于人而兴起。人如果没有缺陷,妖孽不会自己兴作。人丢弃常规,妖孽就会兴起,所有会有妖孽。又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意思是说,天违反时令便成灾,地违反物性便是妖,人违反道德便是祸乱,有祸乱便会产生妖灾。两者大意相同。
祯祥即天地大顺之吉兆,包括天地现祥珍兽现世等;妖孽即物类反常之凶兆,包括草木成精动物作怪等。《左转》亦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又曰:“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如果一个时代居上位者浮夸骄奢自我标榜,不以农事为本,则民众必定贪图富贵博名求利,不惜性命,那么整个时代的道德就崩坏了。整个坏掉的苹果只能丢弃,整个世道崩坏的社会只能迎来灭亡。同样的道理,果真有圣人于世,必定会伴随神明降临。这是可以验证的,且拭目以待吧各位!
3、“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完备至善,对所有人都敞开,也许有人问,我已经人老珠黄,寿命没有几年了,还能得道么?《庚桑楚》曰: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 ?”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可知,年长者亦可以得道,且其方法《四十八章》等许多章节都有阐述。那怎样才叫做得道呢?《知北游》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 无从无道始得道。”也就是说,当你知道何为道,如何才能得道时并未得道。道可道,非常道。人的一生,在初生时是最接近道的,而人要做的,就是重返这个源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名望和身体谁更亲近?身体和财货谁更贵重?得到和失去谁有祸患?所以过分爱惜必定有重大耗费,多收藏必定损失厚重。所以知足不会受辱,知止不会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备注:1、世人皆背道而驰,该段则从人的切身利益出发,阐述合同于道的重要。
2、《二十八章》曰“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故而知足不辱;《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故而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翻译:道恒久无名,质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守持朴素,万物将自己宾服。天地相互交融,就降下甘露,百姓没有命令而自然均匀。万物受到制约才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也就要知道限制,知道限制可以没有危险。好比道在天下,好比川谷对于江海。)
(备注:1、名与身孰亲?该段则做出了解释:万物之源的大道尚且无名,人何须求名?
2、《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该段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此三章为总分关系,亦合圣人治天下之理,执守无为而万物自化,执守朴素而万物宾服。
3、“始制有名”。该句虽然简短然而翻译版本众多,“制”此处取制约之意,道本虚无,故无限制,故而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天地,而后天地交融,以降甘露,万物生于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物化之后,万物才具有形体,但其精神也便要受本体制约,有了限制才产生了名字(比如虫鱼鸟兽,各自受水陆空不同的限制,所以才有虫鱼鸟兽的名字),所以知道限制,才不做逾越界限之事(比如人是陆生,知道此限制才不会长期在水里活动。而混沌不同,在物化之前,即没有限制,又不可以命名),才可保长久。故曰: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其与上文“知止不殆”相呼应,也是其进一步解释。
4、《天瑞》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延伸开来,逾越界限,出其所宜,则乱生矣。因为受到限制,故而天地有名,万物有名;因为没有限制,故而道常无名,可道之道,非常道也!)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2 21:24:15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共分三段,明日更新第三十四章!!!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2 23:22:03 +0800 CST  
34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天下有道,退回马匹用其粪便。天下无道,战马生于郊外。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过错没有比想得到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备注:1、上段以“道在天下”“川谷之于江海”作比,阐述知止可以不殆,该段则取“道在天下”予以发挥,以知止得知足常足之理。
2、天下有道,人皆知足而不欲得,故而无战马之需,故有退回战马任凭其排泄;天下无道,人皆欲得而不知足(《七十七章》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皆欲求得而厚养,于个人而言则其纠纷,于天下而言而起战争,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执持而使其盈满,不如使它停止。捶击使它锐利,不能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守护。富贵而骄纵,自己招致祸患。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备注:上段阐述知足之理,该段则举事实为证,并得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结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翻译:承载身体与魂魄抱守为一,能不分离吗?聚合精气达到柔顺,能像婴儿一样吗?洗涤玄妙的心镜,能没有瑕疵吗?爱国治人,能无所作为吗?天门开合,能作到雌柔吗?明白通达四方,能不用智慧吗?)
(备注:1、该段是为全文总结之语:上文阐述清静为天下正,故要载营魄抱一;阐述柔弱胜刚强,故要专气至柔;阐述圣人常无心,故要涤除玄鉴;阐述人心不古,故要治理天下;阐述人民求生之厚,故有天门开阖;阐述不如坐进此道,故要明白四达。本段虽然为疑问句式,实际是正面肯定,并且提出以上做法的标准。即,载营魄抱一,使其无相离;专气致柔,使能如婴儿;涤除玄鉴,使其无疵;爱国治民,无为而治;天门开阖,使能为雌;明白四达,无用其知。
2、“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象天,身体象地,要做到身体与营魄的合一,首先要认识万物之同,《五十六章》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识万物之同,故可齐物(齐物即齐同万物,消除世间一切矛盾的对立面,诸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等),齐物故可抱一。那如何才能做到齐物呢?
《骈拇》曰:“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齕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可知,于外而言,天下故有不齐,只要出自于万物真实的自然本性,就是天下最纯正的道德,视之为齐则齐。《礼记·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于内而言,人生天地之间,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对立转化,故而齐物需“和阴阳”,《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是此理。而达到齐物的境界便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3、“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们总是在痛斥成人世界的黑暗,而把儿童的世界当做美好的代名词,为什么呢?《庚桑楚》曰:“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显然只有婴儿能够做到。
4、“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此亦守静而无躁动之意。《四十五章》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三十七章》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此二者即抱朴守静排除躁动之法。
5、“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指人体五藏与上天相接之门户,即耳目鼻口舌。《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故舍生生之厚而俭啬抱朴。
6、“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秋水》曰: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阴阳转化无停,而齐物抱一莫若无为,无为而万物自化,有智则妄为,妄为则招致祸患,陷入困境。)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3 09:12:15 +0800 CST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古时候善于为道者,精微奥妙玄远通达,深邃而不可认识。正因为不可认识,所以勉强为他形容:迟疑啊,好像冬天涉过江河;犹豫啊,好像害怕四方邻居;恭敬啊,他好像宾客;涣散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敦厚啊,好像朴素的原木;宽广啊,好像深幽的山谷;混沌啊,好像浑浊的水流。宁静啊,好像大海;飘扬啊,好像永无止境。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产生?保持该道者不求盈满。正因为不求盈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备注:1、上段提供了合同于道的标准,那能做到以上者会是什么样子呢?该段则描述了善为道者的容貌。
2、只有不求盈满,方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以一杯水为例,水的特性是容纳,往水中倒入一把红糖,当未达到饱和时(即不欲盈),水就可继续直至完全将红糖溶解,于是浑浊就慢慢澄清。以湖泊为例,当其达到饱和(即盈满),再也无法容纳,就是死水一潭;当其不求盈满,所以能彼此交融,所以就流动起来,草木虫鱼即可生存繁荣,所以流水不腐。而不欲盈的方法正是知足知止。)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备注:1、承接之段,总结之语。上段讲“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发散开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化生万物,可知道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犹如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可知天地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可知圣人不盈又能蔽而新成,可谓大。
2、《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六十七章》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二者可知道大。
《三十二章》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可知道大于天地。
《三十二章》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可知天大地亦大。诚然,文中无天大过地之议论,但天尊地卑人尽皆知,《易》亦曰:“坤道其顺乎,承天时而行。”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善为道者,深不可识,亦如道般只能强为之言。另,《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二章》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另,《三十四章》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等可知,道大,为道者亦大。人生于天地间,故天地又大过为道者。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文意,圣人抱朴守静,坤为地,象征柔顺与厚重。柔顺与厚重是朴素与宁静的来源,故人法地。
《易》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道其顺乎,承天时而行。”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故地法天。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下母,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本无为,无为即自然,自然即本性,因为道大过天,所以不能叫做天性。《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此即道之自然。
2、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版本。王,指圣王、明王、天子、善为道者;人,亦指圣人、神圣、天子、善为道者。并非指普通君王和君主,所以不必纠结于“王”或“人”的版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根据,行事有主旨。正因为不知道这些,所以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少,效仿我的人更难能可贵。因此圣人身穿粗衣而胸怀美玉。)
(备注:《四十九章》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德善德信,故无虚言。圣人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么就代表本文一定非常容易知晓,非常容易效仿。这也是我们认为《道德经》被打乱了顺序的根本原因。八十一章段落之于全文就像八十一快拼图,单独拿出来每一块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翻译,但是想要拼成完整的图案,或者叫做人类社会终极的图像,正确的拼法只有一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上士听闻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闻道,好像有又好像无。下士听闻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所以有立言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苟且,质朴纯真好像污秽浑浊。最洁白好象乌黑,最方正没有棱角,最宝贵器具很晚形成。最美妙之音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幽隐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帮助且成就万物。)
(备注:1、该段是劝勉世人贵道进道的全文结束语。反者道之动,故而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道隐无名,明道若昧,世人不知归根,虽智大迷,故而大笑,不笑故不足以为道。
2、为道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所以为道者都大器晚成。比如中医,一个良医是经过几十年的打磨才能成就的。其以治病为主便是医,以预言或阐述理论为主便是巫,巫就是医,医就是巫。其又参天法地,融汇贯通,合同万物,朴素守静,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既不是医,又不是巫,而是圣人。良医不一定是圣人,而圣人必定是良医。)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3 15:25:27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明日更新下一章节:特别篇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3 20:38:54 +0800 CST  
特别篇

八十一章已经讲解完毕,然而这远远不够,如果想知全文主旨,必须让其成为整体,下面让我们带来整体翻译。翻译以简洁直白为主,请自行对照:
有物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啊空虚啊,独自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为万物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叫做“道”,勉强取名叫做“大”。“大”又叫做“逝”,“逝”又叫做“远”,“远”又叫做“反”。“反”是道的运动,“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
道空虚,然而有人却使用不会穷尽。深邃啊!好象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好像有实际存在。我不知它是谁家之子,好像在天帝之前。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抱向阳,两气交冲作为“和”。天下都对我说道大却好像不具体。正因为大,所以好像不具体。如果具体,它很早就渺小了。
秉持“大”象,天下归往,归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宁静太平。音乐与美食,使过客止步。道说出口,平淡无味,看不见,听不到,使用没有穷尽。看不见叫做夷,听不到叫做希,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追究,因此混沌为一。它的上面不光明,它的下面不阴暗,无边无际不可以命名,又回归于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古时之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能了解往古的初始,就称为道的纲纪。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之人也保存它。美好的言辞可以获取人们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受人重视。人即使不善,为何要舍弃道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不如安坐深入此道。古时之所以此道为贵的原因,不就是说:求取进而获得,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珍贵。
大德的模样,唯有顺从道而变化。道作为事物,只有恍和惚。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遥远幽深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从今到古,它的名字不能除去,以此来检视万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万物初始的情状呢?因为此:
往昔得到过“一”的:天得到一的清明,地得到一的安宁,神得到一的英灵,谷得到一的充盈,万物得到一的生机,侯王得到一的天下表率。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得英灵恐怕要休止,谷不得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得化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得天下表率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大成好像有缺,它的作用不会停止。大盈好像空虚,它的作用不会穷尽。大直好像弯曲,大巧好像笨拙。大辩好像木讷,大赢好像亏本。静胜于躁,寒胜于热。清与净,可作为天下的表率。
饱含深厚之德,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抓,凶恶之鸟不搏击。筋骨柔弱而拳头握得牢固,不知道雌雄交合而小生殖器勃然举起,这是精气充足了。整天啼哭而嗓子不会沙哑,这是和气充盈了。知道“和”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延长生命叫做“祥”,心主使精气叫做“强”。
人活着柔软娇弱,死亡却僵直坚硬。草木活着柔软脆弱,死亡却干硬枯槁。所以坚强是死亡的途径,柔弱是生存的途径。因此军队壮盛就要灭亡,树木壮盛就会摧折。强大处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
人们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此自称,所以事物有受损而得到增益,有受益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强暴者不得善终。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宗旨。
唯声与阿声,相距多少?美好与丑陋,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我不能不害怕。广阔遥远啊,好像没有尽头!众人熙熙攘攘,如同享用太牢之筵,如同春天里登上楼台。我独自淡泊,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如同未嬉笑的婴儿。疲倦闲散,好像没有归处。众人都有剩余,而我却好像不足。我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俗之人光鲜明亮,唯独我糊涂暗淡;世俗之人观察精明,唯独我愚昧迷糊。世人都有用处,唯独我顽愚而且鄙陋。我唯独与人不同,而重视取法于道。
善于建树者不会拔除,善于抱持者不会脱离,子孙遵循此道就永远祭祀不会断绝。以此修行自身德行便纯真,修行家庭德行就宽裕,修行家乡德行就尊崇,修行邦国德行就丰硕,修行天下德行就普遍。所以以自身观察他身,以自家观察他家,以自乡观察他乡,以己邦观察他邦,以天下观察日后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情状是这样呢?因为此:
大道广泛周流,可左可右。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功业成就而不据为己有。覆盖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大”。因为其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就它的大。无言而自然。所以狂风不能持续整个早晨,暴雨不能持续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更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者合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合同于德,从事于失去道与德者就失去道与德。同于道者,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者,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者,失也乐于得到他。
道化生万物,德畜养万物,物体赋予万物形态,形势促成万物。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的尊崇,德的珍贵,在于没有命令而顺其自然。所以道化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之生长发育,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化生养育,化生而不占有,成就而不自恃,尊长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
可以叙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叫做万物的根本。所以从常无中,将以观察天地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万物的边际。这两者一同出现而名称不同,都称之为“玄”。玄秒而又玄妙,是众妙的法门。
天下有起始,作为万物根本。既然得知根本,就可了解枝末。已经知道枝末,又持守根本,终身不会危险。闭塞感官,关闭门径,终身不会劳碌。打开感官,成就事物,终身不可救治。看见小叫做“明”,持守柔叫做“强”。运用其光,复返其明,身体不会遭殃。这就叫做沿袭“常”。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中,当有了无,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当有了无,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当做房屋,当有了无,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作为便利,“无”发挥作用。谷神长存,叫做玄秒的母体。玄妙母体的门户,是天地的根源。连绵不绝好像存在,运用而无倦怠。
知道雄,持守雌,作为天下溪涧。作为天下溪涧,永恒之德不会背离,又回归到婴儿。知道白,持守乌黑,作为天下谷。作为天下谷,永恒之德才能充足,又回归于质朴。质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使用它就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大制度不可割裂。
天下都知道美为何是美,就丑陋了。都知道善为何是善,就不善了。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跟随,永恒不变。因此圣人以无为处事,以不言施教。万物兴起而不为其始,化生而不占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业,才不会失去功业。
大道荒废,才有仁义。智慧出现,才有大伪。六亲不和,才有孝慈。国家昏乱,才有忠臣。百姓的饥荒,由于居上位者吞吃赋税多,所以成为饥荒。百姓难于治理,是由于居上位者有所作为,所以难于治理。百姓轻视死亡,是由于居上位者求生过于丰厚,因此轻视死亡。唯有不因为生存有所作为者,要比以生为贵者贤明。
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何用死来恐吓他们。假如使百姓经常畏惧死亡,而成为独裁者,我就抓起来杀死,但是谁敢呢?本有司杀者杀伐。代替司杀者杀伐,就叫做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代替高明匠人去砍削者,很少有不伤到他手的。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4 10:03:47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本来分为三段,但第二半章节多次被删除,于是分两段发出,如果又被删除,还请大家去博客(小正太嘲笑鸟)阅读!!!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4 21:45:20 +0800 CST  
35

《道德经》的讲解已经结束了,且来对人的境界大体分个高下。一类是得道者,其分有四,分别为真人、至人、圣人你、贤人,《上古天真论篇》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人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填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输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一类是未得道者,就是普通人,其分有三,分别为君子、士、小人,《天下》曰:“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爱惜身体,情操高尚,志洁行廉,不惜以身殉名者,谓之士;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以身殉利者,谓之小人。”
其实,分为几都无所谓,对于失道而言都为一也。“远离祸患,保身长命”是合同于道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道德经》数次阐述过其重要性。环顾世界,除中国以外,几乎任何宗教都在向人推销美好的天堂。他们说,你只要相信上帝,就能入天堂。那天堂好美丽呀!当然,他们没见过,也没法进行描述,只能让你去想象。西方宗教主要研究人死以后的问题,而中国的本土道教或者分支却在努力研究人怎样才能不死!为了不死,中国人几乎把办法想尽了,炼金丹、求仙药、房中术、辟谷食气,甚至连中国本土医学——中医,也是一种养生医学。
讲到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天堂的模样,也知道了如何才能保身长命,那么两相对比可知:立意上本土道教更胜一筹,但是后世发展走向歧路,失去了方向;方法上,宗教更胜一筹,虽然其路走的踏实,但是抛却了主旨,失去了目标。而科学与宗教,一个研究物化的现实世界,一个研究现实世界的真相,属于表里关系。两者已经对立了许多许多年,现在终于等来了融合的机会。
但你更应该知道的是,大道甚夷,大门对所有人敞开,不拘泥于形式,道即是佛,佛即是道,不必走进教堂,不必走进寺院,不必走进道观,为道者在家修道,修佛者在家成佛,普通人在家精进,都一样可以成为神圣。
到达贤人的境界,就可以做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了,那么圣人之上的境界呢?《田子方》曰: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我们来翻译一下比较重要的三四五三个段落: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物之初的情况。”老聃回答:“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美’、‘至乐’了,体察到‘至美’而遨游于‘至乐’,就叫做‘至人’。”
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老聃说:“吃草的动物不怕变换草地,在水中生活的虫不怕变换池沼,只作小的改变而没有失去其大的根本,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会侵入心中。天下之所生,万物都是同一的。理解它们的共同性而与之为一,那样四肢百骸便如同尘垢,而死生终始就如同昼夜,没什么能干扰,更何况在得失祸福之间呢!舍弃奴隶如同舍弃泥土,知道自身比奴隶可贵。可贵在我自身不因变换而丧失。何况千变万化而没有终极,有什么值得忧心?同于道者已经从中解脱。”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比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此呢?”老聃说:“不是这样。水激涌而出,没有作为方才自然。至人之于德行,不去修养万物也不会背离,就像天自然地高,地自然地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文中提到的游心于物之处的境界,大概类似于佛家人所谓的入定。至人益其寿命而强者,即归于真人之列,《大宗师》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到达真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生无灭又无处不在,亦合《道德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之言。这才是人类的终极。社会继续发展下去,要么地球遭到毁灭,要么人类自取灭亡。也许,星球遭遇文明毁灭的悲剧就曾发生在临近的星球。
太阳系由九颗行星构成,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按星系生成的理论,九大行星形成有先有后,最先出生当是水星,然后依次类推。水星离太阳最近,却没有一滴水,终年都是摄氏几百度的高温,没有生命的存在。土星以外的行星,因为离太阳太远,终年冰层覆盖,气温零下几百度,也不太可能有生命存在。
玛雅人的历法中有三种不同的纪年法,即金星年、地球年、卓尔金年,它们分别是:金星年225天,地球年365天,卓尔金年260天。前两者是非常精准的,玛雅人的天文成就似乎也不值得质疑,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卓尔金年呢?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5 14:56:52 +0800 CST  
按照常理,我们很自然的推测,地球附近曾有一个名叫卓尔金星的星球,它的自传是260天。当然了,人们怎么也不到260天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行星,九大行星里根本没有这个名字。按照天文学的计算,果真有一颗周期为260天的行星,它的轨道应该在金星和地球之间。于是人们再一次将目光集中在这里,后来天文学家发现,金星与地球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陨石带,它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陨石构成,这在太阳系其他行星间是没有先例的。所以他们推测,在很久很久以前,卓尔金星确实在金星与地球之间运行着,但是后来,这颗行星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后的残骸形成了现在的陨石带。
太阳系是个稳定的星系,行星都存在了许多亿年,它们的灭亡一般是由于恒星走向灭亡而被吞没导致,所以卓尔金星突然地爆炸很有可能是人为导致。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虽然人们会想到和核战争,但是能毁灭星球的威力要远大的多。可是现在,你知道了上古时期的战争,天帝仁慈,令重托举上天,令黎重压下地,饶是如此,地月分离仍然导致了地轴偏移,大陆撕裂与史前超级大洪水,否则恐怕地球也像卓尔金星一样成为了陨石带。
这是科学家进行的一种假设:卓尔金星就像曾经的地球,河流中流动着液体水,高山与平原上到处都是植物和动物。星球上养育了聪明的玛雅人,并且发展了相当发达的甚至超越地球如今的文明程度,具备了星际旅行的能力。由于战争,或者自然等其他因素导致了星球爆炸。爆炸前夕,玛雅人逃亡其他星球,其中一部分来到了地球。但是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灾难还是降临到他们身上,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覆灭。
(我们也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幻想,各位看看就好:很久以前,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里有未曾毁灭的卓尔金星,不曾有冥王星,在卓尔金星毁灭后,冥王星才成了太阳的俘虏,这样才合于九之极数。毕竟冥王星的轨道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它又是唯一和别的行星轨道交叉的,它有一段轨道距离海王星轨道非常远,而有一段又和海王星轨道交叉成为倒数第二颗行星,如果说冥王星也像其余八大行星一样是在太阳系形成时一起产生的太过于牵强。也许冥王星是卓尔金星爆炸后的残余呢?
有人怀疑冥王星来自于遥远的宇宙深处,也有人怀疑宇宙其实根本不存在。主要是因为地球上的望远镜可以看到银河系,望见夜晚星辰,但是宇宙飞船飞过一百二十亿公里,往太阳系外观看却是一片漆黑,往内也看不到太阳,因为太阳的光线无法传送到一百二十亿公里。而经过确认,一切的太阳系外影像,都是经由虫洞口或者叫做“太阳系皮壳望远镜”才看的到的外面情况。所以他们认为望远镜看到的银河系其实是“电影”,不是客观事实;哈伯望远镜看到的宇宙是“商业巨片”,也不是客观事实;太阳系更像是人类的qiulong。对于此,我只想说,还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提升境界中去,至于太阳系外是否真实,宇宙存在与否,何不游心于万物之初去观察一下呢。当成为真人之后,还有什么能够禁锢你呢!)
再来看火星,只有月球大小,公转一圈需要1.88个地球年,由于邻近地球,许多人一直认为火星是最可能存在生命,甚至高智慧生物的星球。比如当你遇到思维古怪的伙伴时,也会怀疑他是火星上来的。
科学家通过宇宙飞船与探测器确实找到了生命曾经存在的证据,比如干枯的河床,人面石画像,像金字塔一样的建筑或者城市遗迹,它表明至少若干年前火星上曾经存在过高级智慧生物,比如英国科学家就认定是60万年前。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火星上在现阶段没有生命存在,即使曾经存在过水,但早已干枯了。至于星球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各位,以我们的地球来作为对比,从许多亿年前出现生命开始,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人类出现前的漫长时间里,地球经历过繁荣与衰败,但生命一直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着,人类自被创造一来,不过一万年多年的时间,自从脱离了神的管辖,也不过三四千年,却掌握了毁灭地球的能力,而地球也已经满目疮痍。你猜会是什么原因呢?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星出生的先后,决定了行星生命的发展过程。因此,地球的今天,也可能就是金星的昨天,或者是火星、木星的明天。五亿多年前宇宙达到了物质与能量的巅峰,相对于二三百亿年的宇宙年龄来讲正直壮年,而宇宙正在扩张,太阳系也在扩张,有证据显示地球每年远离太阳15厘米左右。那么倒推过来,在很久之前的某个时间,火星曾处于地球所在的位置,距离得当,气候良好,适宜生命繁衍;在以后很久的某个时间里,金星也会处于处于地球现在的位置,距离得当,气候良好,适宜生命繁衍。那么结论就得倒过来说,地球的今天就是金星的明天,而火星的今天也会成为地球的明天。
也许你认为这个时间真的是太长太长了,一来你不懂得“小年不及大年”;二来,对于个人是长,那对于人类呢?之于个人而言,面临的祸患与解决的措施,《道德经》已经说得足够多。如果地球尚在,而人类终于自取灭亡,这个世界会显得冰凉吗?答案是不会,你绝对想象不到星球自然恢复的能力有多么强大,且看以下摘录:
想象一下,如果一瞬间,人类全部消失了,地球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先不纠结为什么会消失,单纯的想象一下结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消失之后的地球会经历怎么样的沧桑变幻:
在人类消失后的几个小时,全世界各地的灯光都会消失,因为大多数的电都由火力发电提供,没有人控制的话,火力发电燃料很快就会烧尽,然后电厂就无法运行。在电力需求急剧降低的48小时之后,核电站也会自动转入安全模式。风力发电会继续工作,直到润滑油消耗完。随着灰尘的堆积,太阳能电站也会逐渐失效,除了那些水力发电供电的区域,其他大部分区域都会断电。在美国的西部胡佛大坝的发电机由旁边的水力带动,因此它可以自行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天后地铁将会被淹没,被关在家里的宠物和养殖场数十亿的鸡,以及数百万的牛都会死去。人类消失一个月后核电站所有冷却水都会被蒸发殆尽,这会导致比切尔诺贝和福岛核电站更惨烈的核爆炸事故,数以百万计的动物因为爆炸和癌症死去。但最终地球还是会从污染中慢慢复原。
人类消失一年后,卫星坠落产生的流星会时常出现。二十五年后道路和广场都被植物重新覆盖。有了植被,食草动物和捕食者也会出现,存活下的大型犬会跟狼jiao.pei占领之前的城市。没有人类空气会变得无比洁净,一些城市的能见度会扩大好几倍。像迪拜或是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城市会被沙漠吞没,沙漠会抢回原本属于它的地盘。
300年以后,埃菲尔铁塔这样的钢制建筑或桥梁因为无人维护而崩塌,混凝土里的钢筋生锈膨胀,世界上最后的高层建筑最终会崩塌。曾经遍地的沼泽湿地会重新出现,数以百计的动物种群会回到原本属于它们的地盘,海洋大型哺乳动物也会因为人类的消失而无比开心。
十万年后,人类存在的证据只剩一堆大型石头建筑,比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和美国总统山等。一千五百万年后,塑料瓶和一些玻璃瓶碎片将成为人类文明曾经存在的最后证据,而再过一千五百万年,这些塑料和玻璃瓶都将不复存在。可见,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无比稳定的系统,会逐渐将我们创造的垃圾清除。如果在3亿年以后,地球上出现一个新的智慧生物的话,他们甚至都不会意识到地球上曾经有人类文明。没有人类地球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没有地球,我们就完了。对于数字的准确性,不必过于苛求,但过程是差不离的。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5 18:37:37 +0800 CST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明日更新第三十六章!!!
楼主 QQq小鲤鱼  发布于 2018-03-05 21:04:13 +0800 CST  

楼主:QQq小鲤鱼

字数:436628

发表时间:2017-10-21 04:49: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9 09:30:51 +0800 CST

评论数:6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