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祖修道传奇

憨祖修道传奇

《憨祖修道传奇》内容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虽然传自印度,但却在中国历代高僧努力下,让佛教与中国的儒、道等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佛教文化,憨山大师更是在倡导佛、儒、道教相互融合中,做出了最为显著的贡献。
佛教不但启迪人们的智慧,还规范人们的行为。佛陀教育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人们引向爱国、善良、诚实、友爱、无私利他的一种境界。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旅游风景区纷纷建起寺院,佛教知识,佛教思想也随之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的探索。
长篇佛教历史小说《憨祖修道》则通过明朝四大僧人之一的憨山大师在修持佛教过程中的传奇经历描写,对于普及佛教知识,满足人们对佛教知识的渴望,宣传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憨山(1546—1623), 明代高僧,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又称憨山大师,安徽全椒古蔡浅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因小时候家境贫穷,十二岁即进入南京皇家寺院报恩寺,一生修持佛教,历经过无数苦难,虽九死未悔其志,终修成正果,成为禅宗一代宗师;尤其是在倡导佛教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第一 章 契子


1

1895年阴历二月的一天,憨山大师一大清早就起来准备离开海印寺,到崂山脚下即墨城宣讲佛法。
徒弟福善见到师傅又象往常一样下山前往即墨城宣讲佛法,于是说:“白云庵那个恶老道耿义兰进京告状回来到处说,皇上看了他控告师傅建造海印寺侵占三官庙的状子,龙颜大怒,已经在状子上御批‘党援妖僧害道殃民,是何情弊?仰刑部将经书官员并一干人犯提审。’估计京城很快就有人来崂山押解师傅进京了,师傅是否暂时回避一下?”
大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师能逃到哪儿?即便是受到委屈,为了我佛发扬光大,也是值得的。佛陀哪怕为了一位众生,都不舍弃三途之苦。东海这地方本是穷荒落后之地,这里很多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佛、法、僧”三宝之名。如今经过我十二年的教化,连三岁童子都懂得念佛;至于那些改邪归正皈依我佛的人,家家户户,村村落落都有啊。我的心愿已经满足了,死又有什么遗憾呢?只是辜负的太后慈恩,重修本寺的计划还没有完全实现,实在非常痛心啊。”
福善:“这海印寺是太后赐的名,盖寺的钱也是太后在宫中筹集的,怎么就犯法了?”
大师说:“这都是为师的不是了,是为师的急于求成,想早点把寺盖起来,没有前往工部门拿批文,才让郑妃和耿义兰抓住了把柄啊。”
福善所说的那个恶老道耿义兰告状闹腾已经四五年了,只是由于有当地官府全力护持,才能一直拖至现在。
其实,大师早已经从北京妙峰大师那儿传递过来的消息得知,郑贵妃与太监张诚联合起来,趁天子与太后怄气闹别扭时,趁机再次将耿义兰状告大师的状子递到皇帝手中,皇帝看了终于天威振怒。
其实,大师知道,自从自已无意卷入“国本之争”后,即便没有海印寺,只要郑贵妃在,牢狱之灾只是迟早的事。
在崂山新建的“海印寺”原本是道教场所三官庙。
大师当初为了逃避“国本之争”带来的困境,从五台山来到达崂山时,结识了崂山最大道场白云庵道士耿义兰。
大师与耿义兰虽然信仰不同,但交往中谈及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识,即是都认为,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意为“终极智慧”),主张在自觉、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种种方法修炼,达到长生久世或羽化登仙。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儒家的仁爱、礼义、中庸思想;佛家的禅定超脱、无私无欲思想;道家的自我养生思想,三者完全可 以在相互促进中包容升华,在相互磨合中取长补短。大师认为自己修持的佛与耿道士修持的道有很多相通之处,并没有多少对立。可是,大师来到崂山之后不久,却发现崂山这个偏僻之地修持道教的众多,而修持佛法的却少之又少,于是,大师便萌发了想在崂山这个地方修建一所大佛寺,与道教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念头。
大师自认为已经与耿义兰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耿义兰。
耿义兰开始听了,心想,崂山历来是我道教发祥之地,自祖师张廉夫从西汉到此搭茅庵供奉三官,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至今已经一千余年,怎么能让你佛门在我道家地盘此占有一席之地。
转眼又一想,贫道从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后来弃官在崂山太清宫拜高礼岩为师修道。至今学道三十余年,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也没有力量为自己修一座道観。虽传说这个小和尚在五台修道如何了得,甚至受到当今太后赞赏,想来都是虚妄之词。若果真受到太后看重,何至于只身一人来到崂山依靠讨饭化缘为生?
耿老道想到此,便说:“小道兄既然有此宏图大志,贫道便引你看一去处。”
大师说:“老道长要带小僧去看什么去处?”
耿老道说:“到了便知。”
于是,大师跟随耿道人来到了三官庙。
三官庙占地广大,因遭历史浩劫,已败落不堪,大多殿堂道舍倒塌废弃,道众流散他地,只剩下几个道士守着几间废弃庵堂,生活已无着落。
耿道人指着眼前一大块废弃空地说:“小道友若是有能力,不妨选择三官庙这个地方建寺如何?”
大师看了惊喜地说:“老道长是说此地可供我佛教建造寺庙!”
耿道人说:“这里反正已经废弃,小道友若是果有能力在此建寺庙,贫道定将小道友此志向告诉白云观住持,将此地就卖给道友。”
心里却想,你就吹吧,一天三餐,饭都没得吃,看你拿什么来买地盖寺庙。
大师听了耿道人的话,心想,如此宝地,废弃可惜,这不正是建造佛教楼阁之佳地吗?崂山若是有了崂山这块宏扬佛教一块基地,并通过广交耿义兰这样一批通情达理、志同道合的道士,大力推动崂山儒、释、道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容纳,让儒释道三教并存于崂山,以其各自的宗教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熔铸成博大精深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的佛道合一特色,对于修道之众且不更好。于是,在得到耿义兰主动提出大力支持的承诺后,大师决定等待时机,筹集钱财,将此地买下来建造一所规模宏大的寺庙。
自此之后,憨山大师便经常在此流连忘返,常常不舍离去。
没有想到的是,当大师在太后的大力支持下,等到海印寺建造初具规模,佛陀信众越来越多,甚至很多原来信道的道友也转向信佛的时候,耿义兰却突然变脸反悔,拉拢崂山一些不法之徒和一伙不讲道理的道士,妄图独自谋取这个已经建设好的佛教道场,诬陷大师侵占了他们的道观,将大师告到了巡抚衙门。
耿老道出尔反尔,颠倒黑白,无理取闹,虽然让大师非常气愤,但大师原以为宫中有了皇太后的撑腰和当地一批信奉佛陀的官员照应,谅这些道士成不了多大气候。
谁料到耿义兰不断上访,闹腾了几年,又跑多次跑到北京上访,通过白云观的住持王常月与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的关系,竟然将《控憨山疏》直达天庭,送到了万历皇帝面前。
白云观的住持王常月精通医术,在京城非常有名,常到宫中为嫔妃医病,由此结识了与皇帝宠妃郑贵妃。
因太后不喜欢郑贵妃,郑贵妃见太后信佛,又反对自己儿子朱常洵当太子,便偏拜了道教,与白云观的住持走动的王常月分外密切。
有了郑贵妃在皇帝面前的枕边风,不断对大师打小报告,终究让万历皇上对大师动了气,不久又从北京传来消息说,万历皇上览阅《控憨山疏》状纸后,大发雷霆,已经颁发了拘捕大师令。
大师知道,皇帝看了《控憨山疏》动怒只是一个由头,归根结底是由太后与皇帝在立太子上的争执不下之后,不能怎么着太后,才转而迁怒于自己。
大师估摸着拘捕令到达崂山也就近几天了。
大师默算,自从十一年癸未(1583年)三十八岁夏季四月八日与法属侍者德宗到了东海的牢山(现青岛崂山),至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春二月),历经近十二年,大师也已五十岁了。
大师夜间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走在深山老林里面,突然跑出来一只贪婪的恶狼向大师扑来,大师醒来,默然良久,已然知道祸事将临。
因果报应,事情该来的总会来,大师不听徒弟德善劝阻,执意按照往常一样下山前往即墨城说法。
大师走了不一会,便来到了崂山脚下即墨城东南即默城默河岸边,大师远远望见经常讲经的一棵大梨树下,已经坐满了黑压压来听大师宣讲佛法的百姓。
说起这即墨城,对于稍知道一点春秋战国历史的人,必然会立刻想起齐国名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而闻名天下的故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报齐湣王乘危加兵之仇,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魏、韩等国合力伐齐,连克齐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久攻不下。
燕军兵临即墨城下,即墨大夫战死疆场,齐国剩下的几千残军败将军一时没有了主将,乱作一团。这时大家发现齐国宗室远房的亲属田单从临淄逃进即墨,于是一致推举田单担任主帅领导守城的残军与兵临即墨城下的燕军决一次最后搏斗。
田单虽然免强也算作是皇亲贵族,但那个时候最大的职务也就是齐都临淄的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面对如此险恶局面,田单一开始有些胆怯地说,我只是首都一个小小的城管,管理小摊小贩还有些经验,可是从来没有打过仗,怎么领导指挥军队啊?
那些推荐的人说,即墨领导全部阵亡,仅有公子是齐国宗室后裔,即墨城城破之日,也就是齐国灭亡之日,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公子不出来立挽狂澜,还有谁会卖力为国捐躯?
田单想想,没有推卸责任的理由,只有勉为其难的承担起保卫即墨城的领导责任。
田单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毕竟是皇室后代,少时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颇懂些军事知识。在担任市掾岗位上,就象现代社会的城管一样,整天与不守规矩的小商小贩斗智斗勇,也积累了不少斗争经验。
田单知道,在敌我力量如此巨大悬殊之下,只能依靠智力才有可能取胜。
田单先是施反间计,致使燕惠王怀疑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常胜将军燕国统帅乐毅元帅有反心,终让燕惠王用骑劫取代能征善战的乐毅为将;继而连用计策,麻痹燕军斗志,激发即墨军民士气,为出奇制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等到反攻时机到来,田单下令将全城的牛收集起来,得千余头,派人制作“绛缯衣”,画上五彩龙纹,把这些牛花花绿绿地打扮起来,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捆以苇草,并灌上油脂。夜里,田单派人把城墙凿开几十处洞穴,将牛悄悄放出,然后将牛尾上的苇草点燃。牛被烧痛,发疯般地冲向燕军营垒;城中准备好的五千“壮士”随后发起猛烈进攻,全城妇孺老幼也一齐击鼓呐喊助威。霎时间,即墨城外,火光冲天,杀声动地。燕军官兵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漫山遍野的“怪兽”,燃着火,冒着烟狂飚一样扑过来,吓得魂飞魄散,慌作一团,被杀得兵残将败,落荒而逃,取代乐毅为燕军统帅的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田单乘势挥师追杀,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失地。
田单的火牛阵大破燕军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胜的典型战例之一,至今广为流传,犹其是为即墨人所喜闻乐道。
即墨城东南崂山脚下,面临大海。墨水河、大沽河、五沽河、桃源河环绕县而过;苍穹之下是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陵和土地,近四百里长的海岸线宛如一条旖旎飘浮的绸带,通过蜿蜒的河流,把即墨城陆地与海洋微妙地分开而又接合。
墨城大海沿岸海中的丁字湾、横门湾、鳌山湾、小岛湾等等这些蓝色的海湾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碧波荡漾,明媚可爱;远观大海中的大管岛、白马岛、马陇岛等20多个岛屿卧于万顷碧波之中,或如牛如马,或赭或黛,各具形色;犹其是屹立于横门湾中田横岛,更让后人想到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氏后代田横等为齐国死难的五百壮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视死如归的壮烈悲壮气概,撼人心魄,另人感慨万千。
大师遥望大海,心想,即使是为超度这五百壮士亡灵宣讲佛法也是值得的。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17 12:55:25 +0800 CST  
2

二月初,正是春寒料峭,冻杀年少时节,虽然梨树的枝头已经吐露出黄黄的嫩芽,可是料峭的春风吹到身子上仍然让人感觉丝丝的寒冷。正如农谚云:“春冻骨头秋冻肉。”春寒随着寒冷的春风象是吹到了骨髓里。
大师这一次下山,开讲的是《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
据称,《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的世界观介绍。
西域传记中说:如果有人读诵华严经,洗手的水沾到的蚊虫,生命临终时,即能生到忉利天(注解:忉利天,或叫怛唎耶怛唎奢天,译为三十三天,为欲界的第二层,在须弥山的顶上,距离这个世界之上约三十余万里的地方。此天天众身长四十里,寿命壹千岁,人间百年为其一日一夜。)何况有人能亲自受持读诵!”此经的不可思议功德,由此可见一斑。
大师看到眼下黑压压赶来听经的百姓,心中十分欣慰。
大师在宣讲《华严经》之前先将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念了一遍。
大凡和尚宣讲此经前都要念诵武则天女皇写下的这四句“开经偈”。
这四句偈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现代量子力学揭示,人类的心念波动与宇宙是全息一体关系,于细微处见自性。
“百千万劫难遭遇”,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业”,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得道解脱。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依照佛的教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学佛者受持佛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真实教理,信、解、行、证,趣入佛道。“如来”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轮回迷途的众生有幸见闻佛法时的欢喜。
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比不上原作精妙。
武则天女皇能够写下如此传颂千古佛家偈语,说明武则天有此明心见性,窥得自性奥妙的大智慧,不是凡人。
据传说,武则天女皇前世也是大有根基的。佛教中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带着弟子托砵外出化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美丽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捧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佛陀的饭砵内一放说:“施舍你。”,说罢,咯咯笑着跑了。
释迦牟尼很客气地接受了女孩子施舍的沙土。
大弟子舍利佛看不过眼,心想这女孩岂有此理,怎么可以用沙土戏弄我师尊。本待上前阻止,只是见佛陀并不嗔怪,反而面带微笑,伸出饭砵将女孩子送的沙土接了下来,便不好阻止。
离开女孩,舍利佛在路上实在忍不住,就问道:“师尊,刚才那女孩子,把沙土放您饭砵里,怎么能让她这么胡闹?”
释迦佛微笑道:“你们不知,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要在东震旦国为王。这时我如不接受她的沙,她将会试图去破坏佛法。我接受了她的沙子,这样让她结下此善因缘,她将来做王时将会弘扬我
佛法。”
此女孩子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主武则天。
武则天一出世就有帝王的龙凤之姿。武则天做皇后之前曾经作了四、五年女尼。她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佛法的四句偈言,“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成为佛徙诵经的开经偈。千百年后的今天,大凡佛教寺院,每天在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这四句“开经偈”,可见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
大师是得道高僧,自然在宣讲佛法前先念了这四句“开经偈”。
大师刚刚念完这四句“开经偈”,就见十数名官差分开听经的百姓信众,直接向大师走过来。还没有等到听经的众百姓明白过来,官差一拥而上,要将大师戴上铁链带走。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宣讲佛法也有罪吗?
百姓将公差团团围住,不让公差带走大师,纷纷质问公差:大师所犯何罪?
公差说:“这和尚私造寺院,被人上告到皇上那儿,皇上亲自下旨戢拿,这是朝庭的钦犯,你们难道要造反吗?”
当地百姓谁不知大师是当今国舅,大师在崂山建立起来的“海印寺”也是由太后亲自赐的名,怎么这会儿成了“私造寺院罪”了?百姓听了,如堕云雾,不知所以。
大师说:“大家不必为贫僧担心而违背圣意,贫僧自会向皇上辩解。”
既然是皇帝直接下旨逮捕大师,城里的官民,男女老少听了大师的话稍稍安心,受到了大师的感化,知道大师是个得道高僧,不再阻拦,让开一条道,只得含泪相送,眼睁睁的看着大师被朝中派来的公差押送离开即墨城。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记载:
【原文】
二十三年乙未。
予五十岁,春二月,予从京师回海上,即罹难。初,为钦颁藏经,遣内使回送之,先是上素恶内使以佛事请用太烦。其一至东海。时内庭偶以他故触圣怒,将及圣母左右,大臣危之。适内权贵有忌送经使者,欲死之,因乘之发难。遂假前方士流言,令东厂役扮道士,击登闻鼓以进,上览之大怒,下逮。以有送经因缘,故并及之
予闻报,乃会众曰:“佛为一众生,不舍三途。此东海乃蔑戾车地,素不闻有三宝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至若舍邪归正者,连乡比户也。予愿足矣,死复何憾?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及离即墨。城中士民老少,涕泣而送,足见人心之感化也。
翻译成白话:
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
我五十岁。春二月,我从京师回到山东即墨,随即遭遇灾难。起初,太后恩赐《大藏经》,派遣送经使四处送经。此前,皇上就因为爱惜经费,向来厌恶皇太后的内臣过于频繁地为佛事请拨经费。送经使中有一人来到东海,这时,他在内廷因为某些别的缘故偶然触怒了皇上,而且牵连到太后身边的人,大臣们都深感危机。正好有宫内的宦官权贵对送经使心存忌恨,想置他于死地,便趁这个机会发难。于是假借从前那些道士们的流言,指使东厂的士兵假扮成道士,敲击登闻鼓向朝廷递送状纸。皇上览阅状纸后,大发雷霆,颁发了拘捕令。因为我这里曾经受赐过大藏经,所以拘捕令也牵涉到我。
我听到消息后,召集僧众对他们说:“佛陀哪怕为了一位众生,都不舍弃三途之苦。东海这地方本是穷荒落后之地,这里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三宝之名。如今经过我十二年的教化,连三岁童子都懂得念佛;至于那些改邪归正的人,家家户户,村村落落都有啊。我的心愿已经满足了,死又有什么遗憾呢?只是重修本寺的计划没有实现,实在非常痛心啊。”就这样,我离开了即墨。城里的官民,男女老少都含泪相送,足以证明人心都已经受到了感化。
大师究竟是因了何事让万历皇帝下旨逮捕?
这还要从观世音菩萨说起。

第二章 大师前世今生来历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18 15:34:12 +0800 CST  
第二章 大师前世今生来历

1

大师被公差带走,这是万历皇帝下的逮捕文书,怎么又扯上了观世音菩萨?
且看《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是大师口述自传。有点象现在人写自己的工作简历。不过大师这份简历实录是口述,为大师徒弟“东海那罗延窟侍者福善记录”。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开头两段记载:
第一段:世宗肃皇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予,金陵全椒县人也,姓蔡氏。父讳彦高;母洪氏,生平爱奉观音大士。初,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母接而抱之,遂有娠。及诞,白衣重胞。是年十月己亥,十二日丙申,己丑时生也。
第二段:二十六年丁未,予周岁。风疾作,几死。母祷大士,遂许舍出家,寄名于邑之长寿寺。因易乳名曰和尚。
将上述两段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我是南京全椒县(现安徽全椒)人,姓蔡,父亲名讳彦高,母亲姓洪,母亲一生都喜爱供奉观世音菩萨。当初,母亲梦见观世音菩萨带着一个童子来到我家,母亲接过来抱住,于是就有了身孕。这一年十月十二日的后半夜(一点到三点),我带着白色双层胞衣出生。世宗肃皇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十月十二日的后半夜(一点到三点出生)。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我周岁。那年患了严重的风病,差点丧命。母亲向观世音菩萨祈求,如果这次我能痊愈,就准许我长大后出家为僧。母亲又把我的名字挂在村中的长寿寺里,并将我的乳名改为和尚。
从这两段自述记录中,一是知道大师籍贯原来是全椒人。
全椒县今天属于安徽,金陵为南京旧称,大师怎么在自传中说自己是“金陵全椒县人也”?
根据全椒县志记载,原来全椒在明朝时期归属于“南直隶滁州全椒县”。明朝建国时的首都是南京,南京直隶,直隶有些类似今天直辖市的意思。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
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所以 后来的“金陵”往往作为“南京”的代名。
而全椒在传说中的禹贡时代属扬州之域。春秋时全椒属楚,楚国贵族伍举(伍子胥的祖先)曾受封于此。境内多丘陵,“椒”的意思大约是丘陵。“全椒”即全是丘陵。
后伍子胥奔吴灭楚,全椒属吴。再后来勾践灭吴,全椒属越。
全椒历经几千年,到了明朝这一代,全椒又划归南京(南直隶)滁州。
根据《全椒地方史志.憨山大师》记载:
憨山(1546—1623)明代高僧,佛学大师、书法家。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与莲池、紫柏、藕益合称明“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故里在全椒陈浅乡蔡浅村。
浅者,圩区之村庄。当地有“先有蔡浅后有陈浅”之说。
蔡浅依山傍水,环境绝佳,为江浦、和县、全椒三县交界处,清流河、襄河、滁河于此三河交汇,故又称三汊河。脊靠桃山,面向圩泽,沟渠纵横,树木遮天,鹭鸟于飞。村庄多建在圩埂之上。
不料星转斗移,到了1974年,处于滁河流域的三汊河疏浚拓宽,蔡浅的一部分土地连同大师的故居全部划归了安徽巢湖市和县绰庙乡。
全椒当年的当政者或者不知道憨山在中国佛教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不知憨山对于全椒的文化底蕴是何等的重要,竟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就让原本出生于全椒的如此历史上闻名世界佛教界憨山大师划归了巢湖市,惜乎哉!
如今的蔡浅原址现仅存一户蔡姓人家,为憨山俗世后裔,今为大河阻隔于今和县境内。
据蔡浅慈济村乡民言,传说大师小时候用外婆家的两个簸箕绑在背后就能从天上飞走,从小就不是凡人。
自从大师离开家乡,四十年后从五台山给家人带信,让家人去。家人派了一个侄子辈前往五台面见憨山,大师见到家乡侄辈便给了一袋豆子,并嘱咐侄子说:“家乡村前那条河没有桥,影响家乡父老到河对面的山上砍柴,将这些豆子背回去卖了修一座桥。”
家人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叔伯想是出家当和尚修行修得糊涂了,家乡盛产豆子,这小小一袋豆子又不是金豆子,卖了能值几个钱?怎么能够修一座桥。不过嘴上不好说,只得应承下来,极不情愿的将大师给的一袋豆子背在身上。下山时装豆子的口袋被树枝挂了一下,挂了一个豆子大小的小口子,走几步豆子就漏了几颗,侄子看了也不放心上,走一路漏一路,心想漏就漏吧,反正不是值钱东西,漏完了走路才轻松呢。
等到侄子回到家里,家人看到侄子拿着一条空口袋便问道,“千里迢迢到五台找你叔伯,怎么只拿回来一条空口袋?”
侄子说:“叔伯给了我一口袋豆子,让我带回来卖了修桥。”
家人问:“豆子呢?”
侄子说:“豆子漏了。”
侄子一边说,一边将瘪瘪的口袋往下抖了几,没有想到口袋抖出的却却是黄烂烂的两棵金豆子。
侄子看了后悔莫及,家人也不便过分责备小辈,只好按照叔伯的嘱咐,将这剩下的两颗金豆子卖了全部用于修桥,由于金子不够用,所以修得不够长,只是一座独木桥,不能让对面的山中之蛇(龙)不能入菜(蔡)地,要不然蔡家就会世代出官。
由于侄子的疏忽,蔡家的兴旺仅于一代。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所谓命运吧。
据说修的独木桥桥叫“三步两桥”,至今仍在。
蔡浅三河奔流,夹岸柳荫,古渡口在蔡浅原址的老桃树下。独木桥改称“三步两桥”也是憨山知道后让人改了此名。
当然。这都是大师家乡蔡浅民间传说,其实,大师十二岁离开家乡,四十年后已经被充军广东,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五台,又哪来四十年后五台金豆子相赠家乡人之说?
不过,据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中记载,当大师在崂山建造海印寺完工后,“四方的佛弟子日益云集过来”,已经在即墨城拥有黄氏家族及胡巡抚这样一批乡贤士坤大施主,香火旺盛,自然今非惜比,再也不缺钱了。
大师后来奉旨送大藏经到南京报恩寺,顺道来到全椒蔡浅探望父母,留下一些钱供奉父母以备养老送终费用,这也是情理之中。
二是了解到到大师的乳名在周岁后因一场大病改为小“和尚”。
根据历史记载,大师出生时的原乳名叫“大美”。
乳名“大美”取之于《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句话意思是说,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而真正奇妙的修道(或生活方式)是无需刻意追求,是在自然而然中领悟和得到的。
所谓大美,应该是顺应人生之势,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更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大美”是道家的无为追求。
佛家的信念是超脱凡世,普渡众生。大师明明是观世音菩萨送到人间弘扬佛法的,却取了个代表道家的名字。观世音菩萨知道后自然有意见了,于是一时动了意念,让大师生了一场病,暗示大师的母亲洪氏将大师的乳名大美改为“和尚”。
三是了解到大师的出生来到人间,不是一般的凡人小孩,而是由观世音菩萨亲自托梦将大师送到了全椒陈浅乡蔡浅村洪氏怀中。
观世音菩萨又被民间妇女称之为“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
旧时中国人,尤其是妇女,崇拜佛教中的观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观音能够送子。
《楞严经》说:“观世音尊者白佛言:‘若有女子好学出家,我于彼前见比丘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命妇身,大家童女身,而为说法。’”观音能以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份来向不同的人说法,是因为她能作多种变化。
佛经上说,观世音尊者能作三十六种变化,有六观音、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又有千手千眼观音之变相。观音的变化多端,使得她能及时“普救众生”,当人们遇到困苦或什么死生麻烦,一念到她的名号,她便能立即变化成合适的身份降临。
观世音尊者在中国佛教中的影响要比佛祖释迦牟尼大得多。
可以说,平常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道观音的,但知道释迦牟尼的却并不很多。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送子观音”在中国犹其受到未生育妇女的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异祥记》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代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济阴人。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
不过,从大师的自述中,观世音菩萨托梦将大师送到了全椒陈浅乡蔡浅村母亲洪氏怀中,并不是由大师母亲求子求得的,而是观世音菩萨主动送的。这与普通百姓求子稍有不同。
观世音菩萨将大师送到洪氏怀中,这与洪氏身世有关。
这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即个人简历中有这样记载:
【原文】
十七年己丑,予四十四岁。是年阅藏,为众说《法华经》、《起信论》。
予自别五台,有省亲之心,但恐落世谛也,姑自验之。一夕,静坐中偶有偈曰:“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乃疾呼侍者曰:“吾今得归故乡见二老矣!”先是,为报恩寺乞请大藏经一部。冬十月,至京请藏,上即命送之,赉行。十一月至龙江,本寺宝塔,连日放光。及迎经之日,塔光如桥,北向,迎经僧自光中行。及安经,建道场,光相日日不绝。瞻视者日万余人,以为希有之瑞。
时老母闻予至,先遣人候问何日到家。予曰:“我为朝廷事来,非为家也。若老母能相见欢然如未别时,止可信宿,否则我不归矣。”老母闻之曰:“再生相见,欢喜不了,那更有悲?一面即可,况两宿耶?”及予归,老母相见,欣然绝倒,予大以为异。及夜坐,族中长者,问予从船来陆来。老母应声曰:“何问从船来陆来?”问者曰:“从何处来?”老母曰:“从空中来。”予惊曰:“怪得当时老婆子能舍我也!”因问母曰:“别后想我否?”曰:“安得不想!”予曰:“母何以自遣?”母曰:“始而不知,既知尔在五台。因问师家:‘五台在何处?’曰:‘在北斗之下,即令郎住处也。’我自此夜拜北斗,称菩萨名,则不复想矣。如谓尔死,则不拜,亦绝想矣;今见尔,乃化身来也。”予明日祭祖茔,为二亲卜葬穴。及得之,时老父已八十,予戏曰:“今日活埋老子,省得他日又来也!”予把镢斫地,老母夺之:曰:“老婆婆自埋,又何烦人?”连斫数十下。三日告别,老母欢然如故,未尝蹙眉,予始知老母非寻常也。
……
翻译成白话文:
十七年己丑(1589年)我四十四岁。这一年我开始阅藏,为大众讲说《法华经》和《大乘起信论》。
自从离开五台山之后,我心里就有了回家探亲的想法,但又唯恐落入世俗之中,就姑且自己先检验一下。一天晚上,我在静坐中偶然得了一个偈子:“烟波日日浸寒空,鱼鸟同游一镜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应自混骊龙。”说罢,连忙呼唤侍者:“我今天能回故乡看望二位老人了。”以前,我为报恩寺向太后乞请过一部大藏经。十月冬,我到京城恭请大藏经。皇帝立即下令送给我经书,我一路护送南下。十一月我到了龙江,报恩寺的宝塔连日来一直放光。迎接大藏经到达的这一天,宝塔放出的光芒如同一座桥,蜿蜒向北,迎接经书的僧人好像是从光中走出来一般。等到安置好佛经,建立起道场的时候,放光的景像日日不断。每天都有上万人前来瞻仰佛光,大众都认为这是稀有难得的瑞相。
这时母亲听说我到了报恩寺,就先派人来问我哪天能够到家。我说:“我是为朝廷的事情而来的,不是为了回家。如果母亲看到我,能够像我们未曾别离一样欢喜的话,那我就可以在家中住两晚。否则的话,我是不会回家的。”
母亲听了之后说道:“再次相见,我已经是欢喜得不得了,怎么还会悲伤呢?见上一面我就知足了,更何况可以连住两晚呢?”
等我回家的时候,母亲见到我后,高兴地昏倒了,我真是分外诧异啊。晚上,家人坐在一起谈话,族里的长者问我是乘船而来,还是从陆路而来?
母亲应声说:“为什么要问走水路来,还是走陆路来呢?”
问话的人说:“那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母亲说:“从空中来的。”
我惊讶地说:“怪不得当时母亲能舍得下我呀。”因而问母亲:“分别以后想我吗?
”母亲说:“怎么会不想呢!”
我问:“自从我离开家之后,那母亲如何排解这种思念的情绪呢?”
母亲说:“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得知你在五台山,我曾经问过一位出家师父:‘五台山在什么地方?’他说:‘在北斗星下面,就是你儿子住的地方。’从此以后,我就夜夜礼拜北斗星,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不想你了。后来就当你已经死了,我就不拜了,也不再想了。今日能够见到你,知道是你的化身来了。”
大师以自己的幻化之身回家,竟然被自己的老母亲识破,这才知道自己的“老母亲不是寻常人”。
大师十二岁离开家乡全椒蔡浅,二十七岁离开南京报恩寺,四十四岁这年以送报恩寺大藏经为名,才得以重新回到南京,等到大师再看到父母时,已经与父母分别二十二年。
从《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中得知,自从大师离开五台山之后,心里就一直有了回家探亲的想法,但恐担心落了凡人俗套,久久犹豫不决,直到四十四这一年在静坐修禅中偶尔得了一个偈子,受到启示后,才决定回故乡一趟看望二位老人。
大师十月冬到京城恭请大藏经,得到皇帝旨意后,即从京杭大运河乘船,历时近一个月时间,才到了南京龙江。
龙江,即今天的鼓楼区下关。
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龙江置征税机构,称龙江关(今南京鼓楼区鲜鱼巷附近);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因地处上下游的关系,人们俗称地处上游的上新河关为上关,地处下游的龙江关为下关。
当大师护送大藏经的船快到龙江关时,原来黑灯瞎火的报恩寺宝塔突然连日显示放光种种瑞相。人们不知发生了何事,经过打听,才知道大师护送大藏经的船舶到了南京下关,人们奔走相告,万城空巷,每天有上万人被吸引前来报恩寺瞻仰宝塔佛光。
按照当时朝庭法度,大师护送大藏经到南京是不能私自回家乡全椒看望父母的,就象当今出差到某地,如果去了另一地方旅游,是违反财务规定一样。
那么大师是如何规避朝庭的法度,又能如愿以偿地回家看望年老父母双亲的呢?
在《西游记》中,读者常常看到孙悟空为了迷惑妖怪,往往将化身留在师傅身旁,真身却早已经离开了师傅到另一个地方捣鬼去了。
从大师《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上述得知,大师能够回家,显然也是将化身留在了南京报恩寺一间禅室,以遮人耳目,真身却通过神通法力,回到了家中父母身旁。
大师陪伴父母到了第二天,又陪同母亲祭祀祖坟,为双亲挑选墓地。选好墓地后,大师拿起锄头刨地时开玩笑地说:“老父亲已经八十岁了,今天我活埋了老子,省得我以后还得再回来。”
老母亲却一把夺过锄头说:“老婆婆亲自来埋他,又何必麻烦别人?”然后连刨了几十下。
实际上,大师自五十岁至广东充军,直到六十六岁,历经十六年,才获得自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全椒蔡浅为父母安葬了。
三天后,大师告别了母亲,母亲依然欢喜如故,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大师这才越加的知道老母亲也不是寻常人。
出家人不打诳语,所谓“诳语”就是“妄语”。
“不妄语”是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大小戒律所共有的戒律。
大师是觉悟了的得道高僧,《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这两段所述应该是完全真实可信。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18 18:45:34 +0800 CST  
2

那么大师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来历?
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中没有进一步叙述,大师众多弟子也没有人记载,凡间佛教历史书上似乎也没有留下记载,作传的人没有机缘向观世音菩萨求证真相,也就不好对大师的母亲妄加猜测。
不过,全椒陈浅民间有一种传说,或者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说,大师的母亲是观音菩萨紫竹林中的一只燕子,因为常常听到观音菩萨讲经,久而久之变化成人形。
这小燕子虽然修成了人形,但是仍然成不了正果,不能成为观音菩萨正式弟子。就好像一些机构中的临时工,没有列入机构正式序列一样,不在编制之内,干的是机构中正式人员的工作,但却享受不到机构中正式人员的应有待遇。
有一天,小燕子忍不住问观音菩萨:“弟子在菩萨这儿已经修练几百年了,为什么不能修成正果呢?”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说:“凡是都有因果啊。”
小燕说:“弟子愚昧,请菩萨大发慈悲指教。”
观音菩萨说:“在你未修成人形之前,无数蚊虫丧在你的口腹之中,犯我佛门杀生重罪,冤孽未消,正果难求。”
小燕子哀求说:“自从听了菩萨点化之后,弟子已经以雨露竹叶为食,早已不食蚊虫,还请菩萨指点迷津,弟子应该怎么做才能消除自己过去造成的冤孽。”
观音菩萨说:“不经几番轮回,难成正果。”说完离身而去。
于是乎,这菩萨紫竹林的小燕子经过菩萨点化后就毅然轮回到了人间。
凡人或许不相信大师此说,不过正常凡人女子生小孩的胎衣都是血红色或紫红色,带有些腥气,而大师出生时却是带有白色双层胞衣出生,去掉双重的白色胞衣后洗濯,汤水又伴有阵阵异香,燕子的蛋又确实是青白色的,若是从这一方面间接推测论证,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既然观世音菩萨将大师送给一个“不是寻常人”,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送子。
这从大师自小遁入空门修行,长大后又成为明代四大高僧中之一的“憨祖”,则可以判断,这与《西游记》中的观世音菩萨到东土寻找到取经人唐僧一样,将大师送与蔡洪氏抚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大师到人世间宣讲佛教,普渡众生。
若是深入探讨大师的人生经历,大师的经历似乎与《西游记》中的唐僧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小受到佛教薰陶。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陈玄奘,号三藏。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十一岁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在洛阳剃度为僧。
大师俗姓蔡,小名“和尚”,名德清。九岁能背颂《观音经》;十二岁到南京报恩寺学习佛法,十四岁能够熟练背诵《法华经》;十九岁剃度,取字“澄印”,成年后游历四方,来到佛门圣地五台山,看到北面地处繁峙县一座秀丽、幽雅的憨山,乐而忘返,从此以繁峙县“憨山”自号。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众多僧人中脱颖而出。
大师也是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论。少年进入报恩寺后,也是皇家报恩寺僧众中的姣姣者。
不过,大凡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是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然而憨山大师是观世音菩萨身边的哪位童子,一般的凡夫俗子就不太清楚了。
世人只知道,观世音菩萨身边共有两位人所共知的童子。
一个是善财童子。
据《华严经》中记载:善财童子原为文殊菩萨曾住过的福城中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家中自然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
不过,善财童子却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就道业。文殊菩萨某次说法时,善财童子前往请教如何修持菩萨道,在文殊指示下,善财童子开始参访五十三位名师(又称“善知识”,寺院五十三台阶即由此来),善财是第“二十七参”遇到观世音菩萨,并从中深受教益,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即身成佛”。
参访与拜访不同,拜访有看望的意思,拜访一位老师,自己未必想去做老师。而参访不仅仅是拜访,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参访菩萨,也想自己修练成菩萨正果。
因此,很多佛寺为五十三级台阶,其寓意就是“五十三参,参参见佛”。
从此,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名师为佛教史留下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
但是在明万历间出版的《南海观音全传》里,善财童子却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善财是个孤儿,在大华山过着苦行生活。为了验证他的诚心,妙善公主(也就是观音)要土地公找众仙假扮强盗、恶棍,欺凌她,并使她跌落断崖,此时,善财毫不犹豫地随她一起跳了下去。这份真诚的求道心,才使善财童子随侍在观音菩萨身旁。
观音菩萨右边另一个童子即是小龙女。
献宝的龙女是二十诸天之一娑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讲法,幡然觉悟,于是到灵鹫山向释迦牟尼献上宝物,以龙身成就佛道。
这就是我们平时在寺院看到的观音菩萨的左、右两边善财和龙女,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助手,更是金童玉女的象征。
除了佛教史书中记载的善财和龙女外,在《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中叙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唐僧不慎被一个妖怪抓去。这妖怪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乳名红孩儿。观音用法力把红孩儿降住,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也成了观音身边的童子。
以上观音菩萨身边三个童子都是有书记载或有档案可查的。至于观音菩萨所送的童子憨山大师是善财和龙女,或红孩儿之一转世呢,还是不在编制之内的临时工,人间凡人怎么能知道呢?既然无法考证,暂时不去追究也罢。
且说,这一年,到了世宗肃皇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时刻,即:1546年十月十二日的后半夜(一点到三点),观世音菩萨通过蔡洪氏分娩,顺利将大和尚德清大师送到人间。
其实,根据推测,观世音菩萨将大师送到全椒蔡家与《西游记》中所记载的观世音奉如来佛法旨到中土寻找取经人一样,也应该是领了如来佛祖法旨的。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就是如此介绍:
如来佛亲自到天宫使用计谋帮助玉帝将大闹大宫的孙猴子压到了五指山下五百年之后,书中说 “……我现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赠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向佛前问曰:“如来有哪三藏真经?”如来回:“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这才有了唐僧取经故事流传下来。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19 12:37:33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19 12:37:33
2
那么大师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来历?
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中没有进一步叙述,大师众多弟子也没有人记载,凡间佛教历史书上似乎也没有留下记载,作传的人没有机缘向观世音菩萨求证真相,也就不好对大师的母亲妄加猜测。
不过,全椒陈浅民间有一种传说,或者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说,大师的母亲是观音菩萨紫竹林中的一只燕子,因为常常听到观音菩萨讲经,久而久之变化成人形。
这小燕子虽然修成了人......
-----------------------------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1 14:47:45 +0800 CST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了回来,自然不需要派人再前往灵山取经。
可是到了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嘉靖皇帝这一代却不信仰佛教。
这是因为佛教讲的是行善积德以求来生,道教讲的却是让自己今生如何长寿,如何享受生活。
而嘉靖同志自懂事以来就树立了两大人生理想,一是如何能够让自己比别人活的更长,甚至能够做到长生不老,二是又如何能够极尽欲望,活的更多快乐。
皇帝有所想,当然下面就有人能够找出这个办法。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就是说,上级领导喜欢什么或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就必然千方百计的迎合巴结,甚至比领导做的更厉害、更强烈、更极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有个道士徐福就曾对秦始皇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给了徐福同志大批财宝,让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从此徐福一去不复返。后代历史传说,徐福同志带着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成了日本的祖宗。
徐福虽然一去不返,但秦始皇并没有死了那份求仙的心,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燕国人,他是专门从事休仙养道的方士,秦始皇这次派卢生入海求仙与徐福有所不同,徐福是去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这次卢生入海是寻找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但最终,秦始皇没吃到长生药,既没有长命百岁,就连秦王朝也早早灭亡了。
秦始皇帝灭亡了,后代希望找到长生不老的皇帝却仍然大有人在。
嘉靖皇帝就是其中又一个。
这嘉靖宠信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为嘉靖提供了既能长生又能享受快乐的金玉良言。
邵元节信誓旦旦地对嘉靖老儿说:“经过我们道家千年研究,若是想长生,一需要用童女采阴补阳;一个是必须采集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炼丹,只有吃了未有经历人事(处女)宫女的月经炼丹才能成神长生不老。”
道士陶仲文也提出了一个更不靠普的科学建议说:“若要让采阴补阳有效,绝对不能和年老色衰的皇后见面,更不能与太子见面,因为父子二人命相相克。”
这两个长生不老的条件,对于社会有权势想长生不老的官员或富豪老板来说要实行起来不容易,你信仰风水盖个白宫一样的办公大楼还能办到,若是让人天天找幼女补阳,在如今的法制年代却是不容易,弄的不好就是一个嫖幼罪,而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来说,这两个条件则太容易做到了。这两个道士的建议自然符合嘉靖皇帝只想找小姑娘采阴补阳,不想见到年老皇后的心理。
嘉靖皇帝陛下听了道士的话真是心花怒放,只要能够长生不老,不要说是两条,就是两千条也能办得到,哪有不遵守这两条建议的道理,心想,这道教才是帮助自己实现到达理想乐土的唯一希望。
当年的秦始皇帝如此,明朝嘉靖皇帝也是如此。
当然,至今为止的人类,有多少人一生甘心情愿助人为乐,为了什么理想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呢!
嘉靖皇帝为了落实道士提出的长生不老法术,一方面立即雷厉风行,把搜集10岁至13岁童女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向全国政府下达,在全国掀起举办大型选美活动筛选绝色美女。
按照道士要求,这美女既要长得千里挑一的美貌,又要符合年龄要求,可谓是万里挑一。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长寿科研试验,嘉靖皇帝又按照道士要求,将乾清宫的西暖阁分为上下两层,放了24个床位,一方面考虑到每天换一个美女要到不同卧室会出现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让二十几个美女同住一室也方便开展采阴补阳实践活动。
嘉靖皇帝如此自由享受人生,这可让我们社会一些有钱的大老板们及一些喜欢包二奶,玩幼女的官员们羡慕死了。
据历史上记载,嘉靖皇帝不但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让道教中的许多人由此因敬献长生秘方或歌颂神仙道术从此而一步登天。朝中的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受到嘉靖同志欣赏升官发财。
嘉靖皇帝最信任的当朝宰相严嵩就是特别善于写青词才当上了宰相,严嵩写青词就象李白、杜甫善于写律诗一样的非常有名。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
而嘉靖同志自从有了信任的青词奸相严嵩后,自己则躲藏在深宫一心修练神仙,整天和道士一起研究落实长寿的科学方法,二十多年不上班,把朝中一切国家大事全部委托严嵩办理,可谓是追求长生不老的精神可以感天动地。
这时有个刚被升任户部主事海瑞同志,对于嘉靖帝如此行径看不下去了,于是乎买好了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一个《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
海瑞在死谏中列举了嘉靖治国是“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把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对亲生儿子毫无教诲养育,连面都不见,是不父(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任意怀疑、谩骂、屠杀臣僚,是不君(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丹,是不夫(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最后还讽刺挖苦地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民怨沸腾。把嘉靖骂了个狗血喷头。
海瑞原来只是淳安知县海瑞,嘉靖皇帝听说这个海瑞刚正不阿,是一个好干部,于是便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是重用人才的意思。
按说,海瑞对于皇帝的重用应该感激涕零才是,谁知这海瑞同志不识抬举,竟然上了这么一个让皇帝下不了台的骂疏,把个嘉靖皇帝气的要死,立即下旨将海瑞打入死牢。
嘉靖皇帝所作所为,不但让朝庭官员海瑞看不下去,连如来佛祖也觉得嘉靖同志做的太过分了。
你皇帝不上班专心修练成神成仙法术到也罢了,道教的修练有几百种方法,不外乎辟谷(即:绝食)、意念修炼、按摩、炼丹,还有什么房中术之类,只要不伤生,谁也管不了你。
可是这位嘉靖皇帝不但要求采集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炼丹,还要在采阴补阳中伤害了无数青年女子,以至于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壬寅宫变”。
据历史记载,明朝对宫女们有非常苛刻的管理制度,宫妇一经选入宫内,便失去自由, 大都是住所简陋,终身苦役,衣食菲薄,且永远不能与父母相见。生病也不准请医生,“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人得了病,或是年老了,任由宫女自生自灭。
更重要的是宫女经常遭受凌辱, 稍稍违反宫规,将被处以“提铃”、 “板著”等等处罚。
“提铃”就是受罚宫女每夜自明宫德乾清宫门到日精门、月华门,然后回到乾清宫前。象军人一样正步行走,高唱天下太平,下雨下雪也不得停止。
“板著”就是受罚宫女面向北方站立,弯腰伸出双臂来,用手扳住两脚。不许身体弯曲,一直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导致大多数受罚宫女僵仆卧地,头晕目眩,僵仆卧地,甚至殒命。
嘉靖对宫女们变态折磨,最后终于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
所谓的“壬寅宫变”,实际就是为嘉靖皇帝供献月经炼丹和为皇帝补阴的宫女集体大起义。
月经本来就是女性自身生理特点每月从体内排泄的废物,你皇帝乐意拿去炼丹吃喝也没有哪位反对。问题在于,为了保持宫女月经的洁净,竟然规定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叶,喝露水。
人不是蝉,仅仅依靠喝露水,吸树汁就能活命;即使是蚕宝宝还要吃桑叶维持生命。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人若是几天不吃饭,谁能受得了?
很多宫女只喝露水不吃饭,结果自然要被活活饿死。
于是一些宫女们饿的实在忍受不了,眼看同伴们一个一个被活活饿死,便与一些被嘉靖帝采阴补阳弃之不用的女童联合起来,决定杀死嘉靖皇帝。
有一天,也就是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即:壬寅这一年),以宫女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将嘉靖皇帝勒死。
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麻绳打成死结,无论怎么用力勒自然是不能收紧麻绳。宫女们忙活了半天,原以为皇帝一定是死了,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能使之恹气毙命。
宫女们坐在勒昏了的皇帝旁边,商量勒死皇帝后怎么统一口径的对策,有一个参与谋害皇帝的宫女,见瞟到嘉靖帝手还能微微在动,心想,莫不是皇帝吃了神仙道士仙药不会死了?否则手怎么还会动呢?这个宫女越想越怕,爬起来就往后宫跑,别的宫女想拦也拦不住。
嘉靖帝的大老婆方皇后得知信息后,立即慌忙领人来救驾,嘉靖帝被救下后吐血数升,但大难不死。参与谋害皇帝的宫女们全部被逮个正着,几天后被凌迟处死。甚至连当时服侍嘉靖帝的一个小老婆端妃,也一并被斩首。
佛家第一要义就是戒杀生,你嘉靖同志不是佛门子弟,特别喜爱女色也就罢了,不能按照佛门子弟要求于你。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能为了自己长生不老,成神成仙去随意的杀死人啊!这让佛祖怎能容忍?
自古以来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皇帝杀死了人,世间没有人敢管你,且不知人在做,天在看,天道循环,因果报应,总会受到报应的。
于是佛祖对观世音菩萨说:“那南赠部洲者(泛指地球人类居住的地方),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虽则将“三藏真经”取了回去,这千年以来仍然是杀伐不断,不分善恶;传到东土大明这一王朝,不料这大明嘉靖皇帝不信我佛法,更是无道,残害妇女,怎么选得一个有法力的,到东土大明,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不知选谁去走一遭来?”
观世音菩萨说:“弟子处有童子若干,弟子愿意回到南海洛伽山道场,寻找一个出色的童子前往东土传我教义如何?”
如来佛祖听了,心中大喜道:“别处也难寻找,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道场弟子众多,就请观音尊者见机行事吧。”
这才有了观世音菩萨奉如来法旨,将憨山大师送到中土全椒蔡姓洪氏肚子中的由来。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1 14:47:54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1 15:04:05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吟的《南华寺》一诗中曰:
我本修行人,
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
受此百年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看过《西游记》的读者都知道唐僧是一个修了十世的金蝉子转世,而苏东坡只修了三世便犯了“一念之差”错误。
苏东坡诗中所指的导致落入尘世的“一念之差”是什么呢?
这个“一念之差”错误,指的就是苏东坡的前世五戒和尚。
大凡读过《三言两拍》中的“五戒和尚”故事就明白就里了。
原来苏东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
何谓“五戒”?
第一不杀生命,第二不偷财物,第三不染淫声美色,第四不饮酒茹荤,第五不妄言绮语。
口头上要求自己“五戒”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困难。这与一些党员入党时宣誓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一样的道理。正如《金瓶梅》第七十三回有一首诗写道:
禅家法教岂非凡,
佛祖家传在世间。
落叶风飘着地易,
等闲复上故枝难。
这四句诗说的就是出家为僧的戒行是最难的了,难就难在如秋天树上的落叶。落叶随风飘荡着地容易,而再回到树枝上就千难万难了;这首诗比喻的是,出家当和尚违背戒律堕业容易,成佛做祖难。
据说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红莲寺庙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后不由得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
五戒和尚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禅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五戒和尚。五戒和尚羞愧之下,立即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与苏东坡同时出生的好朋友佛印禅师。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净,修行不错,根基深厚,但因为那段孽缘,以至于不得不感受轮回的痛苦,托生到宋朝一位姓苏的家中,在世间不得已流连六十六年,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江苏常州。
观世音菩萨见五戒和尚已经修了三世,修行不易,发善心,便将五戒和尚化身苏东坡的魂魄留在身边,以待时机,让五戒和尚有个好出身。
观世音菩萨将苏东坡送到东土蔡浅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当然不能放任不管。
唐僧是五百罗汉中第413尊罗汉“明世界尊者”。西游记中说唐僧取经成功后又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我们还知道唐僧这个佛是名誉佛,真实的果位还是罗汉,就像我们现在常常看到这类文件通知中特别强调通知某某原来是副厅长下放担任处级县委书记后,仍然享受副厅待遇,或者某某副省长下放担任某厅长仍然享受省级待遇一样,级别虽然享受原来待遇,实际管理范围却比原来职位小了很多。
对于即将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观音菩萨曾经分别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商量,安排了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共计抽调三十九位佛教、道教中的神仙保护。
这六丁六甲供天帝驱使,道士也可用符箓召请;五方揭谛是守护佛教五方的大力神;四值功曹是道教所奉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一十八位护教迦蓝(全称僧伽蓝摩)是佛寺的守护神。
佛教认为,佛寺共有十八位守护神,称为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这十八位伽蓝分别是: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字、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据说,其中关羽是伽蓝圣众菩萨,被作为汉传佛教的伽蓝代表。
三十九位佛教、道教中的神仙保护唐僧主要工作任务是,除了保护唐僧的安全之外, 还要密切监视唐僧的言行, 密切监视徒弟的行为, 并为他们打考勤, 打分, 并且随时向观音菩萨汇报情况。就象今天的组织部门负责对干部考核一样。
既然大师原来是观世音菩萨身边的苏东坡童子,下到人间自然也应该有必要的考核和保护,不能让其象普通凡人那样自生自灭。
不过,苏东坡没有唐僧那样的级别,唐僧是十世金蝉子转世,还是如来佛祖的第二大徒弟,而苏东坡仅仅是前世犯了错误的佛门弟子,享受不到唐僧如此级别待遇;也不是到西天取经,只是到世间弘扬佛法而已,不需要有孙悟空那般七十二变捉妖除魔的本事,只要派出几个伽蓝平时护持,定期向观世音菩萨汇报,不让出什么意外就行了。
于是苏东坡便被观世音菩萨选中,送到蔡洪氏肚中。这才有了后来闻名后世的憨山大师。
观世音菩萨将苏东坡送到全椒蔡家洪氏肚子中后,担心苏东坡托生在这偏远的全椒陈浅农村不能顺利成长,便再施展法眼向大师出生的陈浅周边观察了一遍,发现全椒陈浅与绰庙之间有一座亭山(即和县鸡笼山),山上山下,寺庙甚多,于是念动真言,将保护苏东坡的任务交给了鸡笼山寺庙的护教伽蓝。
观世音菩萨所念的真言,就如当代人用手机微信传递信息一样,想来这神仙或佛教界的科学发展比人类更加先进,早就已经使用上了今天人类才使用的网络信息科学。或许将来有一天,人类科学发展到也能够摆脱手机等电信硬件设备,仅仅使用大脑电波就能向千里,万里亲朋传递信息也未可知。
这鸡笼山(旧名亭山),亦作历山,又名凤台山,坐落在和县西北约20公里处。群山环拱,一峰独雄,状若鸡笼,故名鸡笼山。
这里原是道家《洞天福地记》称其为“第四十二福地”, 素有“江北第一名山”之称。山中遍布参天古树,迂回于山间小道,目不见天,宛如置身碧海。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诸景点。
相传,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殿名“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像供于殿中,殿内两旁为十八罗汉,故有“江北小九华”之称。
原是被贬下凡的仙人唐朝嫡仙李白前往安徽当涂途经此地,曾作下《历阳壮士勤将军名界齐歌》,诗曰:“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江山忧郁盘,龙虎秘光彩。蓄泄数千载,风云何 。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鸡笼山也有诗曰:“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著老天天自知。”
伽蓝处于佛界最底层,相当于现代社会中派出所、工商、城管等政府机构雇用的临时工,就是一个吃苦受累的差事,不管哪路神仙都可以支配,更何况是来自佛界高管观世音菩萨亲自分配任务。
鸡笼山诸位伽蓝接了观世音菩萨法旨,不敢怠慢,伽蓝首席代表关羽急忙召开会议,为苏东坡安排了一个值班表,保证日日夜夜有人在苏东坡身边值班,随时将苏东坡的情况向菩萨汇报。
苏东坡转世后却被起了个具有道家意义的 “大美”名字。观世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心中未免不爽。
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第一步,连名字都走错了,那今后且不是白忙活一场了。
等到大美长到一岁,观世音菩萨施展法力,让大美得了一场风疾病。
从医学上说,所谓风疾,就是指风痹、半身不遂等症,这种病可大可小,一般情况下仅仅头疼而已,严重时可半身不遂,甚至危及生命。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唐高宗李治得的就是风疾,发病前常常无症状,经常反复发生头痛,严重时逞昏迷症状。
这一天,大师母亲见大师睡在箩窝中突然大哭不止,以为大师饿了,便唠叨说:“才吃多长时间呀,怎么又饿了呀,小东西真能吃。”于是便将大师从箩窝里抱起来,解怀让大师吃奶。
谁知,大师将母亲塞进嘴里的奶头吐出来,不吃奶,却一个劲地用两只小手抓头哭叫不止。
大师母亲摸了摸大师额头,自言自语地说:“不发烧,没有病啊!”又将奶头塞进大师口中,大师又将奶头吐出,哭的越加厉害了,哭一声,噎一次,嗓子都哭哑了。
大师母亲慌了,连忙抱着大师,一路小跑,到几里地的桌庙集请郎中医治。
那个时代郎中看病,无非是望、闻、问、切,大师太小又不会说话,只能让大师母亲讲述经过,郎中对大师忙活了半天, 判断说:“可能是风疾,令郎不断抓头,是头疼的厉害,先开几副药吃吃看吧。”
那个时候,别说偏远的农村,即便是家住城市,遇到这种头疼痛疾病,摸不着看不见,一般的郎中往往束手无策,别无他法,只能吃几副药试试了。
大师母亲见儿子吃了几次中药不见好转,仍然是经常头疼,有时甚至疼痛的在箩窝里翻滚,情急之下,便只有到本村的长寿寺里向观世音菩萨祈求,许愿说,只要让儿子病好了,就让儿子长大后当和尚。为了显示诚意,还将儿子原先大美的小名改为和尚。并把和尚名字寄存在村中的长寿寺里,表示大师从此就是菩萨的人了。
观世音菩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既然将大师的原来小名改为和尚,大师的风疾病也就自然好了。
后来憨山大师在自己的《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这样叙述:“二十六年丁未,予周岁。风疾作,几死。母祷大士,遂许舍出家,寄名于邑之长寿寺。因易乳名曰和尚。”
翻译成现在语言,即是:我周岁那年(1547年)患了严重的风疾病,差点丧命。母亲向观世音菩萨祈求,如果这次我能痊愈,就准许我长大后出家为僧。母亲又把我的名字挂在村中的长寿寺里,并将我的乳名改为和尚。
观世音菩萨将大师送到东土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此次将大师送到人间只是完成佛祖法旨的第一步。
唐僧为了修成正果,前往西方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了让大师修成正果,当然也必须让大师是历经无数磨难。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2 15:04:01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的乱喊乱叫。
大师听了往往很生气,可是却没有办法,这是父母起的名字,能怪谁呢。
有一次,大师与小伙伴在圩区小河沟中钩虾,有一个伙伴嘲笑大师说:“小和尚,人家和尚都住在庙里,你怎么不去庙里住呀,假和尚吧。”
大师听了气愤地说:“我不是假和尚,长寿寺有我的名字,不信去寺里看了就知道了,”
又一个小伙伴说:“不住寺里就不算真和尚。“
大师听了有些疑惑,就回家质问母亲说:“人家和尚都是住寺庙里,母亲叫孩儿和尚怎么住在家里呢?”
母亲说:“傻儿子,你是妈生的儿子,怎么会让你一人到庙里住呢?”
大师听说自己是妈生的就惊奇地问:“妈是从哪儿生下孩儿的呢?”
母亲指了指自己的肚子说“当然是从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呀!”
大师听说自己是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就越加的奇怪了,又忍不住的问:“孩儿又是怎么钻进妈妈的肚子里的呢?”
母亲拍了大师头一下说道:“傻伢子!你是观音菩萨送到娘肚子里的呀。”
大师听说自己是观音菩萨送到娘肚子里,心里舜间似乎隐约记得好象有人牵着自己的手将自己从空中推下,再想又想不清楚了。
大师看了看母亲的肚脐眼,心想自己莫不是被观音菩萨从娘的肚脐眼里塞进去的?
大师从此对自己的出生总是疑疑惑惑再也放不下。
大师为了躲避和尚这个难听的名字,常常宁愿一个人躲藏在家,整天整天的呆站在院子里看着从头顶上飞过的飞鸟,再也不喜欢出去与小伙伴们玩耍。以至于大师到了老年撰写《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时仍然对自己这次改名耿耿于怀,记忆犹新的讲述道:“二十七年戊申,予三岁。常独坐,不喜与儿戏。祖父常谓曰:“此儿如木桩。”
这段翻译成白话文即是:1548年,我三岁时。常常一个人独自坐着,不喜欢和其他孩子嬉戏。祖父住在不远处的叔父家,有时过来看到大师站立在院子中,就奇怪地说:“这孩子整天不说话站在那儿,呆看什么呢?真个像个木头桩子。”
这样过了几年,大师转眼间长到了七岁(1552年)。
俗话说,男孩七岁八岁狗也嫌,最是淘气玩皮的年龄。
大师前身虽然是才高八斗的苏东波,又出自观世音菩萨门下,但是,大凡任何神仙经过六道轮回,一转世到了人间,即使是菩萨转世也完全没有了法力,与凡人没有区别。至于象那咤那样生下来就能讲话、走路,那是因为那咤的父亲是托塔李天王。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百姓生儿是百姓,王母娘娘生仙女,属于神仙生神仙,神仙子女自然也是神仙了。
大师母亲虽然有根基,但转世来到人间是凡人,生了大师也只能是凡人了。
凡人大师到了这个年纪,自然也与人间平常凡人小男孩没有两样。
冬天爬到屋檐下掏麻雀蛋,夏天泡在河水里洗澡,或在小河沟里捉鱼摸虾,或爬树摘果子,出自农村的孩子大多有这样的经历。
有一天,大师爬到一棵小柳树上捉知了,不料那柳树枝太细,经不住一个小男孩的重量,突然断裂,大师随同断裂的柳树枝一同往地下掉。幸好让当班的值日伽蓝反映快,眼见大师头触地,千钧一刻舜间,及时接住,没有摔伤,只是胳膊上蹭破了一点皮。
大师母亲远远看到儿子从高高的柳树上掉了下来,吓的要死,等到见儿子从地上爬起来象没事人一样,跑过去伸手就拧大师的耳朵,又心疼又生气地问:“今后还爬不爬树了?还淘气不淘气不?”
大师的叔父刚好从此走过,见到大师母亲要打大师,就对大师的母亲说:“嫂嫂,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岁了,应该送孩子到学堂那里念书了。”
大师母亲说:“叔说的是,可是他爹(大师父亲)多病,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你是知道的,今年先是干旱,后又发水淹了田,收成又不好,哪里有钱让孩子读书啊!”
大师叔叔说:“你让小和尚去社学吧,就到河南蔡先生那儿读书,讲起来,蔡先生还没有出五服,也算是本家人,周围属他学问最好,你回家先准备着,社学蔡先生那儿我自去打理。”
大师叔叔所说的社学是明朝一种乡村儿童教育形式。
据明史记载,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民间幼童15岁以下者送入读书,选择明师向幼童讲习冠婚丧祭之礼。社学的教师称社师,一般是挑选地方上有学问的长者担任。在教学活动方面,明代社学对于如此教儿童念书、看书、作文、记文,培养儿童学习习惯以及每日活动安排等,都有具体规定。
东海那罗延窟侍者福善在崂山帮助大师整理《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 中记录到:“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我七岁。叔父特别钟爱我。这一年,母亲开始送我去学堂读书。”
大师这里说的社学就是小学学堂;大师叔叔所说的河南不是河南省那个河南,而是滁河进入安徽全椒蔡浅村段南岸那个河南。
滁河古称涂水,唐代改名为滁河。滁河从安徽肥东一路流经全椒三汊河后又向左纳入襄河,到陈浅后,进入皖苏边界,于六江苏省六合的大河口注入长江。
大师母亲说:“那怎么成啊,父母在你那儿住,全靠你们抚养,平时不要我们接济以尽孝心,已经过意不去了,这娃学费再让叔出,弟妹就是没有意见,我们也不过意啊!”
叔叔说:“嫂嫂不必介怀,都是一家骨血至亲,讲这些干什么呀,不就是年节给先生送几斗稻米,几条肉吗,就这么定了,孩子前程要紧。我看小和尚聪明伶俐,说不定以后学有所成,将来考个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小弟后半生或许依靠小和尚也未可知,选个日子就将伢儿送过河南蔡先生家学习吧。”
大师母亲说:“既然叔叔如此说,就代和尚谢谢叔啦!”
大师母亲与小叔子商量之后不久,选了个吉日,便由大师叔叔领着大师坐了船离开蔡浅,送到河南蔡老先社学读书。
憨山后来修得正果,成了明朝知名高僧大师后,曾经作了一首诗回忆儿时的故居,诗曰:
家住甃山阴,宛似恒河曲。
却忆儿童时,热在河中浴。
夹岸柳阴浓,当户南山翠。
手种桃碧花,不知也在未。
门前一小桥,幼时水冲断。
欲架独木枝,路远犹未办。
蔡浅是圩区,没有山,大师诗中的“甃山”,应是甃石垒出来的一块高地。甃山阴,即高地的北面;恒河本是印度佛教徒的圣河,大师这里将家乡蔡浅村门前的小河比作圣河,流露出大师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今天的蔡浅,三河奔流,夹岸柳荫,诗中景物依旧;圣河古渡口在蔡浅原址的老桃树下;桃树即憨山手植“碧桃花”。只是诗中的“欲架独木枝”后来由憨山在五台给家乡侄子带回的金豆子建造了“三步两桥”。
大师的名字改为和尚,名字也已经挂在村中的长寿寺里了。大师不去寺庙修行却去读书,还想将来封妻荫子,这可是方向路线问题。鸡笼山护教伽蓝觉得这不是小事,勤请示,多汇报,自来是凡间凡人做下级的生存本能,神仙自然也有此潜规则,伽蓝决定到南海观世音菩萨道场汇报这一新情况。
观世音菩萨听了伽蓝的汇报,当着来汇报的伽蓝自言自语地说:“读懂我家千百部经藏自然要识字,不过,惠能不识字却能对禅宗发扬光大,苏东波虽是宋朝的大才子却仍然不得觉悟……”菩萨说到这里,沉默了一会儿,又自语说:“不知和尚的叔父阳寿尚有几何?”
伽蓝见菩萨问大师叔父阳寿,便回道:“要去阎罗殿让秦广王那儿查一下生死档案吗?”
菩萨闭目深思不回答,挥了挥手,示意伽蓝回去。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3 14:21:16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之一,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主管阎罗第一殿。
秦广王听了伽蓝复述菩萨的问话,连忙让判官将生死薄全部搬来,经过一翻查找,见到大师叔叔的阳寿还有二十几年。
二十几年后,大师都已经三十岁了。三十而立,大师的儿子恐怕都要长大念书了,还怎么再入佛门?
伽蓝又将大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把大师因何投胎到人间讲述了一遍。
秦广王听了说:“这个容易。”一边说,一边让判官拿过一支生死笔,在大师叔叔生死薄上的阳寿这么一勾,大师叔叔的阳寿就被勾去了。
这秦广王竟然也和人间一些官员一样,为了讨好巴结上司,让自己立功,往往揣摩上司的意图,将那好事办成坏事。一听伽蓝讲述菩萨为大师不能入佛门而深思,就胡乱揣摩起菩萨的意图来,不管是真是假,也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听风就是雨,把鸡毛当令箭,不分青红皂,便将大师叔叔的二十多年阳寿给抹了去。
俗话说,阎王要人三更死,谁能留人到五更!判官用笔在大师叔叔生死薄上这么一勾,大师叔叔名字从生死薄上被勾了去,就象阳间法官在死刑犯名字上用红笔打勾一样,大师叔叔自然活不成了。
等到大师上学不久,忽然一天,母亲派人带信让他立即回家,才发现叔叔的尸体已经停放在了床上,妈妈与婶婶等一大堆人围在叔叔身旁哭泣。
大师奇怪地问母亲:“妈妈,叔叔怎么大白天的睡着不起来啊?”
妈妈说:“你叔叔太累了,睡着了。”
大师说:“我能喊叔叔起来吗?”
妈妈说:“你想喊就喊吧。”
于是大师站在已经熟睡的叔叔身边一连大喊了几声:“叔叔,叔叔,起来了,侄儿已经下学回家了,起来嘛!”
大师这么一喊叫,原先哭得死去活来,已经哭累了的婶婶不禁又万分悲痛地大声哭诉说:“我的天哪,你到哪里去了呀?,留下我一人,让我怎么活啊!”
大师听了婶婶的喊声,不禁疑惑地问:“妈妈,叔叔的身体不是好好的躺在这儿吗?婶婶怎么问到哪儿去了呢,婶婶眼睛不好,看不到了吗?”
妈妈说:“傻孩子,你叔叔死了呀!”
大师听了母亲的话,更加疑惑了,心想,婶婶对着叔叔哭着说:你到哪里去了呀?死了又能到哪儿去了呢?又问母亲:“叔叔死了会到哪儿去了呢?”
母亲说:“从哪儿来就到哪儿去。”
大师说:“叔叔原来从哪儿来的呢?”
母亲沉下脸来说:“小伢子家不准瞎胡说,这是对叔叔不尊敬。”
大师看到母生气的样子,不敢再问叔叔从哪儿来的话,想到今后叔叔或许不能再带自己到绰庙集赶集,不由得问:“叔叔今后真的不能带我去集上玩了吗?”
妈妈抽泣地说:“叔叔今后再也不能带我儿赶集了。”
大师想到过去叔叔每次到绰庙赶集,总是喜欢对大师说:“小和尚,跟我赶集去。”
大师听了就高兴地屁颠屁颠地,象条小尾巴似的跟在叔叔后面,一路小跑跟着叔叔去绰庙赶集。
大师的出生地蔡浅原属安徽全椒陈浅,离和县绰庙集几里之遥。1974年滁河疏浚拓宽,蔡浅的一部分土地已分别划归滁河南岸和县绰庙乡。这绰庙是安徽石杨镇一个小集镇,地处安徽东部和县,与南京市浦口区及全椒县接壤,南临芜湖市、马鞍山市。
到了绰庙集,叔叔每次总是走到一个大火炉前面对一个老头子说:“师傅,拿一块酥笏牌。”
老头子就从炉台上拿出一个长饼子交到大师手中说:“小心拿,不要拿碎了掉地下就被小狗抢了去吃不成了。”
叔叔说的“酥笏牌”是一种从炉子里烘烤出来的扁扁的,上面撒满白芝麻的面饼子,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咬上一口,内里有很多层,随着牙齿用力,碎片纷纷掉下,一手拿着吃,一只手在嘴巴下捧着掉下的碎屑,以免掉地下浪费了。
长方形酥笏牌里面有鸭油味道,有点咸咸的;正方形酥笏牌是甜的,两种酥笏牌吃到嘴中都酥酥的,拿在手中,一不注意就容易破碎,味道特别的香。大师更喜欢吃有鸭油味道那种长方形酥笏牌。
叔叔说,全椒马厂镇师傅做的最为好吃。
大师说:“为什么马厂镇做的酥笏牌最好吃呢?”
叔叔就将酥笏牌的来历讲给大师听。
原来,这酥笏牌是由全椒马厂人乐韶凤所发明。
叔叔说:“乐韶凤是大明开国功臣,做过兵部尚书。还受到太祖朱元璋委托,组织很多大臣编写了一本《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相当于汉语制定的标准话。
大师似懂非懂地问:“什么是《洪武正韵》?”
叔叔说:“是一种分辨、规定文字正确读音的书,也能起到辞书、字典的作用;写诗讲究平仄,南方人与北方人讲话的声音不一样,平仄也就没有了标准,有了这个正韵就能统一声音了。”
大师说:“又什么是字典呀?”
叔叔说:“讲了你小伢子也不懂,等将来你上学就知道了,一个字读什么声音,读书、作诗压韵都用得着韵书的。”。
大师说:“这么一个大官怎么又会做酥笏牌这么好吃的东西呢?”
叔叔说:“乐韶凤年岁老了,很想退休回到家乡全椒马厂镇养老,又害怕皇帝不同意。有一天,等到皇帝到乐韶凤作客,乐韶凤就亲自做了这样的酥笏牌请皇帝品尝。皇帝看了就笑着对乐韶凤说:‘爱卿心思如此精巧,造出此面食笏牌,难道要向朕奏什么吗?’。乐韶凤当即跪下将告老回乡的想法向皇帝说了出来。皇帝听了乐韶凤请求,也就同意了乐韶凤告老回乡的要求。”
大师感到奇怪,问叔叔道:“皇帝看到酥笏牌怎么就认为乐韶凤有事要求皇帝呢?”
叔叔说:“大臣们上朝向皇帝报告事情,担心报告时忘记了,就将所要说的话写在这个象酥笏的板子上,这些笏牌有的是用玉、象牙制作,也有的用竹片制成,既可在上面记下自己想向皇帝讲的事,也可以记下皇帝讲的话。因为这个酥笏牌极象大官上朝时准备向皇帝奏事的笏牌,所以皇帝就猜想乐韶凤有话要讲。”
大师说:“噢,我知道了,乐韶凤是全椒马厂人,回到马厂后,就将他做的酥笏牌教会了乡邻,这才让我们今天有了这么好吃的酥笏牌。我们全椒还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真了不起!我将来也要学习乐韶凤做大官。”
叔叔听了大师的话,一把抱过大师,在大师腮帮子上亲了一口,高兴地说:“真是懂事的乖孩子,叔叔一定送小和尚上学读书,将来也做一个象乐韶凤这样的大官。”
大师想到这里,看到叔叔睡在那里再也不能起来带领自己去赶集了,再看到婶婶哭的是那么的伤心,自己忍不住也嚎啕大哭了起来。
大师记得,上学的时候是叔叔亲自将自己送到河南学堂,借住在亲戚蔡先生家中。
这一天蔡先生还让叔叔与自己到他家吃了一顿饭,陪同吃饭的还有一个与大师一般大小的小姑娘。
吃饭的时候,蔡先生指着陪同吃饭的小姑娘对叔叔说:“这是我姐家的小女儿,将来就给你家德清做媳妇吧。”
德清是大师在社学里的学名。
叔叔连忙说:“这感情好啊,兄长能作主定下来吗?”
蔡先生说:“我姐家孩子多,养活不过来,已经答应说将这女儿送与我养活了,我当然可以作主。”
叔叔说:“那太好了,回去我找个人来提亲,等待年底备好采择之礼,选个好日子送过来,先把这们亲事定下来,只等孩子稍大些就行奠雁之礼。”
中国古代人婚礼程序是非常讲究“六礼”。即:纳亲(提亲)、问名(问对方生辰八字)、纳吉(定亲)、钠征(送彩礼)、请期(确定婚期后先告知女方,征得同意)、迎亲(娶媳妇)。因地域差别,各地又大有不同,但实质大同小异。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周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为什么“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呢?
这是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
蔡先生说:“我们两家也不要这些繁文缛节,选个好日子把亲事定下就行了。
叔叔说:“嗨,婚姻大事,怎能草率,总要过得去才好。固然你我大人不计较,总不能亏欠了孩子。”
叔叔与蔡先生一边吃酒,一边议论大师与小女孩的婚事。
大师当时对媳妇的理解有点朦朦胧胧,不大懂事,看到小女孩听见蔡先生要将她许给他做媳妇低下了头,就用手推了推小女孩的胳膊,悄悄地说:“你舅要你作我媳妇咧。”
小女孩将胳膊一搡,别过脸去不理大师。
谁知不久,叔叔就离大师而去,从此就再没有人为大师到蔡先生家提亲了。

3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5 11:03:23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捡一片竹叶,到那山凹野猫粪便处,用竹叶在那野猫粪便里沾个一星半点,拿回去放到小女孩平时喝的茶水里搅拌一下,等那小女孩喝了,过了几年这小女孩就不愿意做和尚的媳妇了。”
这伽蓝听了观音菩萨话,心想,怎么女孩喝了野猫粪便就不会给大师做媳妇了呢?心里这样想,嘴上不自觉地就说了出来:“小女孩喝了野猫粪便怎么就做不成大师媳妇了呢?”
伽蓝哪里知道,小猫生来就是富贵眼,即使你养它个十年八年,一旦你喂养的食物没有别人的好,或者没有食物喂养了,那猫就会跑到有好吃的地方。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小猫不象狗狗那样忠于主人,即使主人再穷,没有食物供养狗,狗狗也会跟随主人一生。
观音菩萨沉下脸来说:“不该问的不要问,天机不可泄露,勿需多言,眼见潮水即将上来,快点去取,取迟了,那野猫粪便被海水冲了去,今天就取不到了。”
伽蓝见观音菩萨不高兴,连忙说:“弟子这就去西山野猫洞口取些野猫粪便带回去,让女孩喝下去就是了。”说完告别菩萨,转身出门,按照菩萨的吩咐,走到竹林中捡了一片竹叶,去取野猫粪便。
伽蓝离开观音菩萨竹林,前往菩萨说的西南方向野猫洞走去,走了半天走到海边也没有发现菩萨说的野猫方便的山凹。
伽蓝心想,这狡猾的野猫,连撒屎撒尿也要找一个让人见不到的山凹,这山凹在哪儿呢?
伽蓝东张西望,忽然间从海风中飘过一阵又骚又臭的味道。 伽蓝顺着又骚又臭的方向看去,果真看到有一个小山凹处堆满了小动物粪便类的东西。
伽蓝想,这一定就是野猫屎尿了。
伽蓝顾不得骚臭,急忙走过去,弯下腰来,捏着鼻子,用竹叶在山凹处野猫屎尿中轻轻沾了一下,这才拿着沾了野猫屎尿的竹叶离开洛伽山回到大师的住处蔡先生的家,趁着小女孩喝水不注意,将沾了野猫屎尿的竹叶在茶水中搅拌了一下,看着小女孩喝下去了,才算放下心来。
且说,大师叔叔去世后,大师仍然借住在亲戚蔡先生家里。
这蔡夫子没有小孩,只有姐姐家一个女儿寄托在此处。自打那天将外甥女答应许配给大师做媳妇后,便把大师当作自己亲生的儿子般对待。
这蔡夫子外甥女姓吴,乳名小妹。那天第一眼见到大师,看到大师长的浓眉大眼,一双大眼睛又圆又亮,心里就特别的喜爱,后来吃饭中又听了舅舅说要将她许配给这个叫作和尚的小男孩作媳妇,心里十分的乐意。
等到知道大师就借住在舅舅家读书,心里就更加分外的高兴。
女孩子懂事早,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成为大师的媳妇,小小年纪,平时不免把大师当作自己的小小情人哥哥般对待。
大师早晨起来,吴小妹早早把洗脸水端到大师前,又递过毛巾,让大师洗脸;大师放学回来,吴小妹又早早将大师吃的晚饭端到桌子上,让大师先吃;等到晚上大师看完书要睡觉了,又将热水端到大师前,催促大师睡觉前洗脚,真象一个贤慧的小媳妇。有时见到大师坐在床上不睡觉看书,就从自己的床上跳到大师的床上,睡在大师的身旁,看着大师读书,常常是看着看着睡着了就与大师睡在一起。
这蔡夫子,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心里非常的高兴,常常想,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些两个孩子还真有夫妻的缘分。遗憾的是,德清的叔叔死的早,没有能够来得及把这门亲事定下来。
蔡夫子有时想让德清带信回家,让德清的母亲找人来提亲,又一想,孩子还小,给小孩子讲这些话有些不太合适,等再过几年也不迟。就这样,大师与吴小妹的婚事给耽搁了下来。
大师进入学堂第一年学习,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些儿童启蒙课本。
大师聪慧绝顶,这些启蒙读物对于大师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老师讲解一遍,大师自己看了一遍就能背下来。别的孩子念十遍八遍也记不住,大师却是过目不忘。
每当蔡夫子讲解完课文离开学堂让小学童们自己背课文时,别的儿童都在摇头晃脑念书,背书,大师感到没有事可做,就常常偷偷从课堂里溜了出来回家与吴小妹厮混。
蔡夫子家养了几十鸭子,大师有时到到圩间与吴小妹一起放鸭,捡鸭蛋,有时在圩田里摸鱼捉虾。
有一次,蔡夫子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刚刚离开课堂,想到茶杯丢在课桌上就又折转回到学堂拿茶杯,发现大师坐位没有人,就问:“德清哪儿去了?”
蔡夫子连连问了三遍,才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德清刚才出去了。”
蔡夫子问:“到哪儿去了?”
蔡夫子问了半天又没有人回答。
蔡夫子大声地问:“你们有谁知道德清到哪儿去了?”
有个学生怯声怯气小声地回答说:“上一次看到德清与吴小妹在圩田里放鸭,这一次才出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蔡夫子一听,德清还不止一次偷溜出去,心想,这小东西竟然敢违背课堂纪律私自外出,这还得了,不禁很生气地说:“你们谁个出去把德清找回来。”
不一会儿,大师被找了回来。
大师这一次出去是帮助吴小妹在圩田里捡鸭蛋,两人捡着捡着,又象往常一样嬉闹起来。大师抹了吴小妹一脸泥,吴小妹也弄得大师满身满脸都是泥泥水水。
蔡夫子一见大师赤着一双泥泥水水的脚,走进学堂,学堂的地面上立时湿了一片,气不打一处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大师把手伸过来,举起二指宽的戒尺就打。打了一下,大师的手背上的泥水溅了蔡夫子一脸,蔡夫子分外的生气,一边打一边问:“你叔叔送你来社学读书是让你来捡鸭蛋的吗?”
戒尺是旧时老师用以处罚犯错误的儿童专用刑具,这在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大家的小说或回忆中都有对戒尺的描写。
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回忆少年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时就曾经非常生动地描写道:“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这样的“创伤记忆”,定然不会只是一两位少年学子的求学经历,而是大多儿童在那个时代的经历。
其实,戒尺的使用,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体罚》的回忆文章中也提到了体罚。即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绝招——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一次的“体罚”,虽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想来,这儿童求学犯了错,在任何国度大概都是免不了处罚的。
蔡夫子打过大师之后,就让大师背书,没有想到,蔡夫子不管让大师背什么,大师都能一字不了差的背下来。
蔡夫子吃惊非常,蔡夫子教书多少年也没有遇到如此聪慧的孩子,这才知道大师智力非比寻常,确实是可教之才。
蔡夫子,此子将来凭此本事进入县学料想不是难事,一进了县学,一生吃住由国家包下来且不说,还有可能进一步考入国子监(国家大学)有做大官的机会。外甥女今后若是嫁给这小子,自己今后老了也算是有了依靠,心中不禁暗暗欢喜。
蔡夫子想到这里,心里的气不觉也就消了下来。

4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6 15:46:28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是伢子老师,这礼总是少不得的
的。”大师母亲又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提到大师学习,蔡夫子说:“这伢子可了不得,就是个文曲星
下凡转世;不过玉不琢不成器,不好好管教就荒废了。”
蔡夫子便将大师如何的淘气,如何的聪慧说了一遍,又对大师
的母亲说:“伢子聪明虽聪明,如果不对大师严加教导,将来很难
成气候。”
大师母亲说:“叔叔没有去世之前曾经多次对我提到过,说是先生早已应允将外甥女说给我伢作媳妇,现在我就把伢子交给先生了,全凭先生管教,平时也不允许他回家,等过两年我家积攒够了钱,就来给伢子提亲。”
蔡夫子听了高兴地说:“从此以后你我就算是亲家了,德清是
你的儿子,也算是我半个儿子。县学三年一考,明年县学招考生
员,我准备带伢子去试一下,如果考中了,将来伢子就有了前途。
不过今年伢子就要准备多吃些苦,平时就不能允许经常回家了。”
大师母亲说:“伢子就是先生的外甥女胥了,一切听从先生管教。”
蔡夫子说:“孩子还小,一年不让回家,可能会想家,反而影
响学习情绪,今后就允许一个月回家一次吧。”
大师母亲说:“全凭亲家作主,只要能让伢子将来有出息,即使是一年不让伢回家一次,我这个做母亲也是愿意的。”
大师家与社学也就相隔四五里路,从学校回家,走三四里路,过了河,就能看到自己家门口那棵大柳树了。大师有时想家了,就晚上放学回家,第二天起个早到学校,一点也不耽搁学习。自从母亲与蔡先生商量不让大师回家后,大师再想象过去那样随时随地自由的回家就不可能了。开始那阵子有半个多月,大师坚持没有回家,心里特别的想念
母亲。有一天下午放学的早,大师想念母亲实在是受不了了,看到太阳还没有落山,就悄悄的离开学校过河回了家。
母亲对儿子也是非常的思念,有时夜间想到儿子甚至会不由自
主的流下泪来,有几次忍不住想过河去看望儿子,但想到儿子的前
途就强忍住了。现在一看大师回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走过去就
想抱起儿子亲上一口,转念想到与蔡夫子的约定,立即站住了问大
师说:“怎么回家了?不是说好一个月才允许回家一趟吗?”
大师说:“儿子好想母亲,今天放学早,先生布置的作业也做
完了,就回来看望母亲了。”
母亲说:“没到一个月就不能回家,马上给我回学堂去。”
大师说:“太阳已经落山了,妈妈,今天就让我就住一晚吧,
下次再也不敢啦。”
妈妈说:“你当初能上学,全是叔叔交的学费,你不好好珍
惜,怎么对得起叔叔?说不行,就是不行!现在必须回去。”
大师说:“难道妈妈就不想和尚了吗?妈妈就饶过儿子这一次
吧。”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差一点流下泪来,可是转念一想,不坚决断绝痴儿的恋家之心,怎么能让痴儿专心致志学习得到上进呀。母亲想到这里,拿起一根牛鞭,假装抽打大师,将大师往河边赶,见到大师走到河边赖着不上船,又狠着心提起大师的两只小手就往渡船上拖,一边拖,一边数落说:“叫你没有记性,让你一个月回家一次,你不听话,才半个月就回来了,你要气死娘啊!”
眼看稍公喊着要开船了,大师仍然磨磨蹭蹭赖着不走,母亲就
提起大师的头发往船上扔去,一不小心将大师扔到了河水中。母亲
狠心假装没有看见,偷偷流着泪转身离去。
大师祖母在家中听见儿媳在河边吵吵嚷嚷,见到儿媳教育孩
子,开始没有说话,后见孙子被儿媳抛入水中,慌忙高喊:“救人
啊,快救人啊,孩子落水了!”
或许大师暗中有神明保护,眼见大师头朝下即将落入水中,转眼间,却见大师一个鲤鱼翻身,好象在空中翻了个筋斗,双手趴到
了船邦上,船家慌忙将大师半身托起,将大师拉到了船上。
船家把大师救上船时,看到大师的上身衣服还是干巴巴的,只
是湿了一双布鞋,感到非常的奇怪,后来船家将此事传了出去,都
说大师是文曲星下凡,将来定是状元,福大命大,有神明暗中保佑,是淹不死的。
大师祖母见到孙子被船家救起,又心疼,又生气地说:“天下
哪有这么狠心的娘啊!”跑到船上将大师接回家。
大师母亲见到婆婆将大师接回家,生气地说:“儿子如此不争气,淹死算了,又救回家有什么用啊?”说着又拿起鞭子要赶大师
走,没有一点心疼之意。
祖母说:“你看伢子鞋都湿了,回家换双鞋不行吗?”过了四十多年,大师在回忆这段小时候的经历中写道: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岁。读书寄食于隔河之亲家。母诫不许回,但经月归一
次。一日回,恋母不肯去,母怒,鞭之,赶于河边,不肯登舟;母
怒,提顶髻抛于河中,不顾而回。
于时祖母见之,急呼救起,送至家,母曰:“此不才儿,不淹
杀,留之何为?”又打逐,略无留念。予是时私谓母心狠,自是不
思家。母常隔河流泪,祖母骂之,母曰:“固当绝其爱,乃能读书
耳!”
翻译成白话文:
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我八岁。
因为读书的缘故,我借住在河对面的亲戚家里,母亲告诫我平
时不准回家,只允许一个月回家一次。有一天回家后,我依恋着母
亲,不肯离开。于是母亲大怒,用鞭子抽打着把我赶到河边,我却
不肯上船;母亲更生气了,提着我的发髻把我丢进河里,头也不回
地就走了。
那时祖母见到了,连忙呼叫把我救出来送回家里,母亲说:“这儿子没出息,不淹死他,留着有什么用?”又打着赶我走,一点留恋之心都没有。当时,我心里想母亲真是心狠啊,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想家了。那时,母亲常常隔着河岸流泪,祖母骂她,母亲却说:“一定要断绝他的爱恋之心,他才能专心读书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到了县学招考之年。
蔡夫子对大师说,你回家准备一下,见过母亲回来我就带你去
县城报考县学。
蔡夫子对大师所说的县城就是全椒县治所在地的襄河镇,也即
中外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家乡。
全椒县志介绍:全椒县襄河古城初建于西汉,县名由古国演变
而来。相传古代高阳氏在椒陵山(又名釜山,在今襄河镇城内)建
立古椒国。春秋时为楚椒邑(楚灵王时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古
以邑为氏,故伍举又名椒举,其子伍鸣又名椒鸣)。
全椒境内多丘陵,屈原《离骚》中云:“步余马于兰皋兮,驰
椒丘且焉止息”,椒丘即是丘陵。后伍举子孙后代伍子胥奔吴灭楚,全椒属吴。再后来勾践灭吴,全椒属越。战国时越灭于楚,全椒再度属楚。
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全椒地处吴头楚尾之地,归属不断变更。直
到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全椒划归九江郡。全椒历经朝代更换,到了明朝初年,凤阳府出生的朱元章皇帝,不知是歧视全椒,还是重视全椒,上台当皇帝后便废了全椒县入滁州。不久又将滁州隶属凤阳府;直至到了公元1381年,复为全椒县,属滁州,仍隶凤阳府;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即明朝首都南京直辖州),全椒县属之。这也是大师为什么在自转中自称是南京全椒人的原因。
且说,这一天,蔡夫子带领大师由官渡做船沿滁河一路向北,经由陈浅三汊河入全椒襄河向西,不一日就到了全椒县城襄河镇。蔡夫子与大师下了船准备沿襄河向县学学宫走去,蔡夫子一看天气还早,就对大师说:“天气尚早,我们先带你去走走太平吧。”
大师说:“走什么太平?”
蔡夫子说:“‘太平’是县城东门一座小桥的名字,又称太平桥,就在前面不远处。‘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我全椒传承多年的民俗。每年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四邻八方,全都涌到这儿走太平;那时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还有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做生意卖小吃的,甚为壮观;百姓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
大师问:“为什么要将这座小桥称作太平桥呢?”
蔡夫子说:“这里有一个典故。”
大师问:“什么典故?”
蔡夫子说:“东汉建武间,有个叫刘平的人,楚彭城(今天的
徐州)人,字公子,拜全椒长。为官清正,狱无系囚,百姓各安其
业,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德化所至,虎皆西渡。
全椒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
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这就是传说中的全椒老城
“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
现象。
刘平因此被朝庭罢官获罪,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
相送至城东这座没有名字的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
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从此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习俗就传了下
来。”
大师说:“今天不是正月十六啊!”
蔡夫子说:“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康熙年间《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南的笔峰山加高,当地可多出举子。于是全椒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高。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与‘主’读音不分,全椒秀才说加土是为了让全椒多出举子,湖南人总旗误以为秀才说的是为了全椒多出主子,在清朝,只有满清人才能称主子,汉人只能是奴才,汉人竟然敢妄说多生主子,这还得了,于是总旗便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意。永乐帝听了欲血洗全椒城,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人的乡亲,曾经追随太祖皇帝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于是向太祖报告说:“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也是祈求都御史陈瑛魂魄福佑全椒乡亲永远平安的意思。”
大师说:“原来是记念古代先贤呀!”
蔡夫子说:“也不仅仅是记念先人。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
记》对正月走太平桥这一习俗特别注解说,走太平又谓之‘走百
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袪病。”
蔡夫子与大师讲古论今,边讲话,边走,转眼间就走到到了太平桥上。
那时候的太平桥宽约一丈有余,也就是小河沟上铺几块青石板
而已,时间长了,青石板桥面已经被往来车马人行磨的坑坑洼洼,
高低不平。
桥东远处是一片一人高的芦苇,近处杂草丛生;桥西河水清澈
见底,数十条小鱼在清水中游动。大师看了觉得比起自家门前的河
流小了去了。
大师站立在太平桥上说:“这太平桥如此之小,想那正月十六
这一天,周围附近的的人都来走,那人且不是站也站不下的呀。”
蔡夫子说:“这走太平是有讲究的。走太平不光光是走这一桥,还要走三桥两街才更有意义。”
大师问:“什么是三桥两街?”
蔡夫子说:“所谓‘三桥两街”,即走过这座太平桥往西走,前面就是太平老街,过了太平老街,经过‘红栏桥’,再走过袁家
湾老街就看到‘积玉桥’了。”
蔡夫子见大师迷迷澄澄不甚了解的样子,又解释说:“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寓意步步高升。《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澄,即澄空,晴朗无云的天空;澄明,澄澈明洁。也有祈祷太平盛世之意。这次进县城就是为了德清今后步步高升,怎么能不走太平呢。”
大师说:“走一座桥竟然有如此之学问呀。”
蔡夫子说:“讲的对呀,所谓到处留心皆学问,讲的就是此情
此景,书中是学问,生活中也到处是学问,就看你用心不用心。”
从太平桥到襄河上的积玉桥约有二里多路,蔡夫子与大师,一
边聊天,一边走,不一刻功夫就走过了积玉桥。
途中沿街饭店、糖食店、布店、南北货商铺林立,一家挨着一
家,从红栏桥穿过,桥的两头空地处还有镖打金钱、弹射弹子、气
功、杂耍、跑马、踩钢丝、蹬坛子、爬尖刀山,卖狗皮膏药等江湖
人玩的大把戏。这儿一堆,那儿一丛,到处都是喧闹的人群。到了袁家湾,店铺越加的多了起来,有周岗的雪枣,林家的狮子头,金家的卤兔子,王家的咸板鸭,还有几家铁匠铺叮叮当当,吃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街上人来人往,熙熙壤壤,喧闹纷杂,热闹而又拥挤。
大师问:“先生,我们还往哪走啊?”
蔡夫子指了指襄河北岸说:“那紧靠襄河北岸的红楼就是学宫
了。”
蔡夫子说的学宫就是明代建立的县学所在地夫子庙。
根据网上搜集到的夫子庙相关资料介绍:全椒孔庙,宋初建在
襄河南岸;后又迁县衙东侧。明代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年),始移
北岸。
当时此处有白云庵,遂遣女尼归俗,拆庵改建。庵中有一戚姓
尼姑,对此愤然,又无力抗争。临去题诗于壁,云:“连忙检点旧
袈裟,收拾行囊莫一些。袖拂白云归洞里,肩担明月走天涯。可
怜松顶新巢鹤,辜负庭前昔种花。再四叮咛鸡犬,休教流落俗人
家。”
夫子庙有楹联“万古仰斯文,丈子贤于尧舜远;两间存至德,
儒门可与地天参”、“气备四时,九天雨露滋桃李;教兴百味,万
里风云展鄂鹏”。
楹联中“桃李”,典出《韩诗外传·卷七》,谓所栽培门生
或荐士之多,如桃李之多实也;“鄂鹏”,则见于《庄子·逍遥
游》,鄂,雕类猛禽。鹏,传说中最大的鸟,由鲲变化而成。明代之后的清王朝将此楼改名为奎光楼。
奎星,原是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宿,俗称魁星,有仙女
座九星和双鱼座七星,后被称为主宰文章之神。现位于安徽全椒县
城襄河岸边。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又为全椒县令严汝麟重建,
是明清两朝士人读书讲学之所。辛亥革命后更名“国光楼”,今矗
立在全椒三中院子之内。
清朝小说《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方盐商在尊经
阁上挂灯结彩,摆席唱戏的说,那阁盖的极高大,又在街中间,
四面都望见。”这小说中所描写的就是现在全椒县城的标志性建
筑——国光楼。
该楼楼体高大,砖石垒成,座中有东西走向券门一道,楼身两
层,重檐翘角,十分壮观。处于“面山临河,最为形胜”之地。从宋明到清,奎光楼曾经历代重修。无数文人学士常常到全椒登临此楼。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儒学大师江苏常州人唐顺之(1507—1560年);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王龙溪、罗念庵;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等戏剧作者汤显祖(1550—1616年)等人都曾到此读书讲学。
此后全椒更是文运大开,群贤辈出,小小全椒县城一时涌出戚
贤、憨山大师、吴门(吴敬梓)四兄弟、金兆燕官国子监博士、晚
清著名词家之一、官至杭州知府的薛时雨,更有一代文豪吴敬梓,
常常与友人相聚于奎光楼,饮酒赋诗,读书论文。
即使进入到二一世纪的现代,每年高考前夕,还常有虔诚的父
母在国光楼前烧香叩拜,以祈愿儿女考试成功,金榜提名。
原来,太祖朱元璋夺取政权初始,那时也是十分的重视发展学
校教育,曾经先后下诏兴办国子监(国家大学)、府学、州学、县
学、社学等各级学校。对国子监及府、州、县学在校生员给予了优
厚的待遇,既免费供应食宿,又免其家庭的徭役二人。由国子监毕
业的生员,即可获得出身资格,进入仕途。由官家出钱盖的全椒学
宫当然也建设的更加高大,富丽堂皇。
不过后来的学校发展下来已经是腐败严重,能够进入到国家学
校的学子们不是官二代,就是富豪子女,穷人的子女要想凭借学问
进入国家办的学校,那是难于上青天了。
想想本朝代从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国至今仅仅相隔六十
多年,当初政治清明,是一个人民拥护的没有贪污腐败的新社会,
转眼间,腐败也已经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何况到了大师出生长大
这一代,明朝已经历经近二百年,那腐败且止是深入到骨子里,简
直如癌细胞一样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胞里了。
蔡夫子身处边远农村,开始并不知道世道已经变了,没有想到
带领大师到县学,学宫吴训导却不允许大师报名。负责县学报名的是吴训导。训导大概相当于今天教育局下的股长级别类。
蔡夫子问学宫吴训导:“为什么不让报名?”
吴训导说:“蔡德清年龄太小,不符合要求。”
蔡夫子知道,县学赵教谕的儿子才八岁,比大师小了一岁,也已经报了名,大师都九岁了,反而不让报名,这不是欺负人吗?于是质问说:“赵教谕的儿子才八岁不是也报名了吗?听说还列入到增广生员中了。我家德清都九岁了,如果不能列入增广生员中,那么列入附学生员也行(附学生员,有点类似今天的预备生或后补之类的意思)。”
明朝的教谕相当于现今的教育局局长。赵教谕就是赵局长。
明朝的各级学校学生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规定府学40人,州学
30人,县学20人。后来由于官员和当地富豪要求入学者众多,遂增
加名额并将生员分为三类: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为增广
生员,于二者之外又增取若干为附学生员。
吴训导武断地说:“不行。”
蔡夫子说:“为什么?听说今年附学生员可以招收五名,据我
所知才招了三名,怎么就不能报名?”
吴训导说:“不行就是不行,你也不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六十几岁的老教授了,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听到猪叫声?难道还
要我解释什么不成?”
吴训导心里想,听说这陈浅社学的蔡教授在陈浅那个地方也算
是有点名望的人,怎么这么的没有脑子,不开窍。局长大人你能比
得了吗?人家报名附学生员那也是花了银子的,你没有交银子怎么
能让你报名。神马玩意!但是口头上却不好明说。
那个时代的学府中的先生或教育局领导对于额外收受学生的金钱多多少少还有点羞涩,吴训导不能明说。不象现代社会的学校,可以公开提出想入学的学生需要交多少建校费什么的,或干脆规定一个分数线,低于分数多少分就交多少钱,名码标价,老少无欺,完全的市场经济,把教育办成了生意场上的生意经。至于教育局长级别的子女开后门上学更是司空见惯了的。听说还有的权势子女上学没有毕业就已经拿公务员工资吃空饷的也大有人在呢。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7 17:09:34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无法回答,学问显然已经不在已之下了。
有一次,邻村一位老人病故,其子女找到蔡夫子家,欲请蔡夫子写祭文。蔡夫子陪友人到南京不在家,大师看到邻居老人子女着急的样子,就自告奋勇的说:“让我来写行吗?”
老人子女看到蔡夫子家一个八九岁孩童主动要求写祭文,惊讶地问:“你能写?”
大师见老人子女半信半疑的样子,就说,我写祭文要不了多少功夫的了,你们看了若是嫌不好,再找别人写如何?”
老人子女想想,蔡夫子一时不能回来,附近周围再也找不到能够写祭文的人,也只好让这个小孩子试上一试了。于是说:“那就请小哥试一试吧。”
大师听了,就蔡夫子平时读书写字的书桌上,铺开纸,提起笔一挥而就,又仔细看了一遍,稍改了几个字,然后对老人子女说:“你们看看,还能勉强将就否?”
老人子女摇摇头说:“就请小哥念一遍吧。”
大师就将祭文朗朗地颂读了一遍。
老人子女听了,感觉与往常在别处听到的祭文还要好,不禁赞叹说:“这小哥写的真好,就是这样了。”
大师见老人子女听了满意,又将修改后的祭文工工整整地重新抄写了一遍,才交给了老人子女。
后来,蔡夫子看了这篇祭文,不但文章写得好,字也写的漂亮,感到即便是自己也定写不出如此有才气的祭文。从此,蔡夫子对大师的学习也就不如往日那么的严厉了。
再后来,大师读到书中一些疑问,每每找到先生质疑,蔡夫子往往是答非所问。
一次大师读《书•舜典》中有一句“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不禁对“帝之载”有了疑惑,就问蔡夫子:“先生,这帝之载的‘载’字如何解释?”
蔡夫子说:“这‘奋庸’就是努力建立功业;这‘熙’就是兴盛,盛隆;这‘载’嘛——就是‘事业’;全句是说‘奋发张扬帝尧以来的业绩’”
大师说:“既然‘奋庸’就是努力建立功业,那么后面‘载’字又是‘业绩’,不是重复前面意思了吗?”
蔡夫子说:“这个,这个,过去都是这么解释的,这个‘奋庸’,这个‘载’字就是这么个意思。”
其实“载”字也可能解释为“车载”。
“帝王以一身担当负荷如车载者”,不是也能讲得通吗?
不过,蔡夫子一惯的循规蹈矩,哪里会想到如此解释。
蔡夫子讲了半天,直到讲得鼻子上冒汗也讲不出所以然来。大师见老师讲的不明不白,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又见蔡夫子不再象往日那样严厉管束自己的学习,想回家看望母亲又害怕惹母亲生气,于是不免就在蔡夫子家找一些闲书来看。
蔡夫子年青时大概是一个文艺青年,家中藏书很多,什么书都有。
当然,蔡夫子不是指当代有文艺气息,时不时小伤感,时不时愤愤懑的这种文艺青年,而是爱好读书一类的乡村酸儒。有点近似鲁迅笔下孔乙已喜欢在众人面前显摆“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
蔡夫子家中藏书虽多,应有尽有,但是大师见老师平时并不怎么爱看,这却便宜了大师。
大师在蔡夫子家中如饥似渴地读了《西游释厄传》、《忠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李唐五代通俗演义》一类的小说演义和《温太真玉镜台》、《负情侬》、《杜十娘》、《珍珠衫》、《西厢记》、《牡丹亭》戏剧文本;还看了《离骚》、《史记》、汉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杂书。
大师看这些杂书往往看到深夜,有一次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看
得入迷,看到最后一章“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见蜡烛暗了下去,以为是灯花防碍了灯光,正准备伸手拿剪刀剪灯花,吴小妹醒来看见天已大亮,从被窝里伸出手在大师的手背上打了一巴,吹灭了灯光说:“呆子,你看什么时光了,还剪灯花。”
大师抬头一看,竟然不知不觉看到了天亮。
自从蔡夫子从县学回来,邻村又有几个学童送进社学读书。
蔡夫子给新学童上的课都是大师过去学过了的,大师有时就借故不愿意再去听讲。蔡夫子也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教给这个未来的外甥女婿了,见到大师不去社学上课,也就常常不在过问大师学习了。
小孩子自然不愿意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的四书五经,大师见蔡先生不怎么过问自己学习,正合自己的心性,整天的沉浸在蔡夫子家的藏书中。
这一天,大师从蔡夫子众多藏书中翻到一本《南华经》》。随意读了几段,感觉意思非凡,与以往看到了书大相径庭,不禁大奇,歪倒在藏书室一把椅子上看了起来。
大师不知看了多久,看着,看着,感觉有些口渴,就喊:“小妹,小妹,我渴死了,快倒一杯水来。”
大师喊了半天不见吴小妹进来,感到好生的奇怪,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事。过去大师读书,吴小妹不是坐在身旁歪着头看他读书,就是一会儿为大师端来一杯茶,一会儿为大师拿来什么吃的,有时看到大师读书久了,还会夺下大师手中的书,让大师陪她玩上一会儿,唯有这一次看书,却半天不见小妹的踪影。
大师连忙走出藏书室来到外面,见到吴小妹坐在堂屋的门外面也在看书。
大师问:“怎么不理我呀?”
吴小妹低头看书不答应大师。
大师见吴小妹不理自己就走到吴小妹身后问:“看什么书呢,这么入迷?”
吴小妹仍然不理大师,只顾低头看书。
大师弯腰伸手就去拿吴小妹手中的书,吴小妹不耐烦地说:“别碰我,”
大师说;“怎么啦?小妹?”
吴小妹低头只是看书不吱声。
大师见吴小妹不理自己,在吴小妹身后站了一会,回到屋里倒水喝,见罐子里没有水,就说:“小妹,罐子里没有水了,怎么没有烧呢?”
吴小妹冷冷地说:“为什么是我烧,你又不是什么大少爷,你就不能烧吗?”
大师见吴小妹口气越说越不对,一时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大师回到藏书室再也无心看书,心想,小妹怎么了,小妹平时小哥哥长,小哥哥短的围绕自己转,从来没有这个样子,怎么今天突然这样子厌烦自己了呢。
大师回想自从住到蔡夫子家,吴小妹见到自己特别想念母亲就象亲妹妹一样照顾自己,常常陪伴自己读书读到深夜,为自己磨墨洗笔,为自己剪灯花,倒茶倒水,有时读书太晚了,小妹合衣睡在大师的床上睡着了就不愿意回到自己屋睡。
今年夏初,有一天社学课堂的窗户坏了停课一天,中午修理窗户的木工回家吃饭时候,村子里的几个男孩女孩在社学的院子里过家家,不知是谁提议说:“我们来玩娶媳妇好不好?”孩子们齐声叫好。
有一个小菊的丫头说:“吴小妹是德清的媳妇,就让他们俩扮新郎新娘吧。”
小菊是这些孩子中最大的女孩子,已经十二三了,在孩子心中是个头,大家一听小菊的话,一齐高声说:“好!”
不管大师与吴小妹同意不同意,大家七手八脚帮助他们打扮起来。
有的从池塘里摘来荷叶给吴小妹带在头上,算作新娘的红盖头;有的折下柳树枝编织成新郎官的帽子,让大师戴在头上;有的摘来四五朵荷花当作喇叭,拿来筐子当作锣鼓,组成迎亲的乐队;还有的从玉米地里拔来几根玉米杆,当作新娘坐的轿子……
不消一刻功夫,一支迎送队伍拥鏃着大师与吴小妹这两个新娘新娘在社学的院子里转了一圈送入临时作洞房的教室里。
大师与吴小妹被关在教室里,小菊两条腿骑坐在坏了的窗台上,一边晃动着腿,一边说:“你们要入洞房。”
大师说:“我们已经入了。”
小菊说:“不行不行,哪有新娘新郎入洞房不睡觉的,要脱衣服睡觉才算结婚。”
十几个孩子站立在窗户外一齐大声喊叫:“脱衣服,脱衣服。”
大师望着吴小妹站立不动。
吴小妹说:“哥,脱就脱,以后他们哪个结婚,也要他们脱,谁怕谁啊!”
小妹一边说,一边把裤子脱了下来,躺在地下。
大师在家经常能够看到吴小妹光着的身子洗澡,这时看到吴小妹光着屁股仰睡在光亮的教室地下,感觉有些难为情起来,眼睛不敢抬。
吴小妹看到大师仍然迟疑不决,就催促说:“哥,快啊,不按他们办,是不会放我们出门的。”
大师没有办法,只得把裤子也脱了,睡在吴小妹身旁。
小菊说:“不行,不行,新郎要骑在新娘身上才算数。”
农村的孩子看惯了猪羊猫狗交配,懂事早,估摸着男女婚配也应该是如此。
窗外孩子们也高声叫喊说:“要骑,要骑,一定要骑才算数。”
吴小妹低声对大师说:“快啊,快趴到我身上啊,地上有点凉,我都受不了,快趴上来吧。”
大师连忙趴到了小妹身上,随即又站立起来说:“这该行了吧?”又将小妹拉了起来。
小菊说:“骗人,碰了一下,就算结婚呀,骗谁呀!不行,不行,不作数。”
大师说:“人家大人也是这样子的。”
小菊说:“你怎么知道大人也是这样子的?”
大师说:“我有一次钻到洞房新娘新郎床底下听到的呀。”
小菊又是十二三的大丫头,更是到了知人事的年纪,只是不清楚男女结婚入了洞房是个什么样子。以前村子的人结婚,曾经躲藏到新房外面窗户下听新娘新郎悄悄话,可是却没有机会能够躲藏到新郎床底下听房。这次想让大师与吴小妹演示一下,看个究竟。听说大师曾经钻到新娘床下听房,于是说:“你们再来一次,让我们看看。”
大师说:“刚才不是看过了吗,地下太凉,小妹都说受不了了,要不等到天热时再时间长些行不?大人就是这个样子的,我看过的,骗你是小狗。”
其实,大师那次在大人的安排下躲藏到新娘床下不久就睡着了,什么也没有看到。
小菊说:“好吧,婚礼结束,你们可以出去了。”
新房的门被打开,大师与吴小妹连忙穿好衣服走出“新房”。
这一天晚上,小妹陪大师读书,等到睡觉时,吴小妹悄悄地说:
“哥,我有点怕。”
大师说:“怕什么?”、
吴小妹说:“哥中午已经趴到小妹身上了,会不会怀孕呀?”
大师说,不会吧,人家大人在一起要睡一年才怀孕,我们就这一次不会吧。”
从此以后,大师与吴小妹之间更加亲密无间了。
让大师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是,小妹对自己突然如此的冷淡。
原来,这都是吴小妹喝了放了野猫屎尿的茶水,开始发作的的原故。
不久,大师感觉蔡夫子也明显对自己冷淡了许多。
这一年三叉河又发大水,大水退去后,田间沟沟叉叉到处都是鱼虾。有一天,大师到沟渠里摸鱼,回来走近院子外面,正要推门进去,忽听小妹说:“我才不愿意嫁给那个穷小子呢。”
大师不由得止住了脚步站立在门外,只听老师说:“原来他叔叔在世时,舅舅看德清叔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财主,外甥女将来嫁过去,有他叔叔照顾,也吃不了甚亏,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头年他妈来了,也说正在准备彩礼,这回又不同意了,传出去怎么说呢.”
吴小妹说:“他叔叔不是死了吗?”
老师说:“死是死了,可是死之前与德清妈交待过,德清妈已经知道的。”
吴小妹说:“反正我是不愿意嫁给那个臭和尚的。听说他大(父亲)是个瘫子,他妈只会念佛,我妈知道了也不会同意我将来到一个瘫子家受苦的。”
舅舅说:“原来舅舅想那德清叔叔虽然死了,可是德清聪慧异常,今后能够进入县学定有出人头地一天,谁料没有钱,穷人家的孩子连县学却进不了,舅舅也有些后悔当初考虑未免欠缺些。”
大师在院外听了老师与吴小妹的对话,内心就象遭受到雷电猛击一样,头脑一片空白,转身离开蔡夫子家往河北自己的家走去。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29 17:46:47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大师母亲见到蔡夫子,将儿子昨晚回家的情况说了一遍问道:
“他叔,这孩子不知怎么了,昨晚回家蒙头就睡,喊他也不应,怎
么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出来,我来时,这孩子还蒙头睡在床上呢,这
是出了什么事了呢?”
蔡夫子说:“早晨起来没有看到德清,我刚刚还与小妹说来
着,才知德清昨晚没有回来,正准备派人去弟妹家询问,原来是真
的回家了。你看这孩子,回家也不打一声招呼。”
大师母亲想到吴小妹刚才见到自己脸面没有了往日那种灿烂笑
容,就象没有看到自己一样转身走开,于是说:“是不是与丫头闹
别扭了?”
蔡夫子心想,昨晚与小妹讲的话想来八成是被德清听到了?也
罢,晚痛不如早痛,不如干脆直说了吧。蔡夫子想到这里,于是
说:“他弟妹,实在对不起,本来他叔叔在时,原是想与弟妹做亲
家的,可是,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我这个做舅舅的,毕竟
不是丫头的亲生父母,也不便硬作主……”
俗语说,有其子,必有其母,大师如此聪明,大师的母亲自然
也不是一般的智力,没有等蔡夫子话说完,早已明白了蔡夫子的意思,连忙说:“他叔,我明白和尚为什么蒙头睡觉了,俗话说,强
扭的瓜不甜,怪只怪我家和尚没有这个福气,他叔就不要说了。不
管如何,和尚这两年吃住在叔家,还学了知识,俗话说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这个恩情,我家和尚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大师二叔在世时,蔡夫子原来是甘心情愿要将外甥女说给德清
做媳妇的,平时也非常的喜欢德清。谁知那天听了外甥女之话后,
想想也不无道理,这才渐渐有了势利之心,也觉得德清与自己外甥
女不般配起来。
不过蔡夫子毕竟是一个老学究,多多少少受了点仁义礼智信熏
淘,还心存一点仁厚之心。听到德清的母亲如此一说,反到有点不
好意思起来,连忙说:“德清这孩子聪慧无比,老哥肚子里就这点
货,已经教不了德清这孩子了。既然德清回去了也好,这孩子爱书
如命,我就将我家藏书全部送于他,让他在家学习也是一样的,等
到孩子长大了,只要有我在,将来在社学里谋取个社师混口饭吃也
是没有问题的。”
大师母亲说:“这就不用了,我家虽然没有能力培养孩子,但
他二叔去世时反复叮咛他婶说:“无论怎么艰苦也要把和尚培养成
人,和尚若是需要看什么书,弟妹就是买不起,他亲婶子还是愿意
给买的;这两年承蒙他叔对和尚费尽心血照顾和栽培,这个情,我
家和尚长大了定将报答他叔,这就不劳烦他叔再费心了。”
蔡夫子听大师母亲这样地说,越加的于心不忍,连忙说:“弟
妹不要推辞,德清喜爱这些书,就是买也一时难以买到。老哥人
也老了,要这许多书放在家中也没有用处了,摆在那里也是占地
方。”
蔡夫子说罢,随即到外面叫来几个本家年壮男子将藏书打成几
个包,吩咐他们直接抬了跟随大师母亲送到大师的家。
大师母亲见蔡夫子坚持将藏书送给儿子,也就不在坚持,带着
蔡夫子送的藏书回到家里。
大师睡了一天,第二天听说母亲去了河南,担心母亲为了自己
的前程生气,连忙起来准备去河南找回母亲,还没有动身,就见到
母亲将老师的藏书也抬了回来,于是安慰母亲说:“儿子有了这些
书,我在家也能学习,这和到社学习是一样的。”
母亲见到儿子看到书满心欢喜,完全不提吴小妹一事,也不便安慰儿子,只是心里酸酸地说:“好儿子,那就在家努力学习吧,
也不辜负你死去的叔叔对你的一番期待。”
从此,大师努力忘记伤痛,心无旁骛,在家专心致志遍览老师
送给的藏书。
且说,这天,大师在家中读书,吴小妹的影子怎么也挥之不
去,心中觉得很烦,想到那凤台山或许是一个清静读书去处,就拿
了一本书,打算去凤台山散散心。
这凤台山就是鸡笼山,既是佛教圣地,也是道教圣地。
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称鸡笼山为“第四十二福
地”。
当年朱元璋还是青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驻守滁州、全椒等地,打
仗闲暇之时与老婆马大脚常常到鸡笼山打猎。
朱元璋看到这鸡笼山美不胜收,且山峦峻秀,一时兴起,想拍
一下老婆的马屁,就赞叹地说:“这鸡笼山就象老婆般的美丽。”
言罢又即兴挥毫写下一首《登鸡笼山》诗:“罢猎西山坐拥旗,一
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
马大脚说:“将军就会哄我,这诗里与妾哪有任何牵连?”
朱元璋解释这首诗说:“你老公若是将来能够做上皇帝,老婆
就是这登鸡笼山的巨石天柱支撑着老天,难道老婆不愿意做支撑你
老公的巨石天柱?”
马大脚听了老公的马屁极为高兴,等到后来朱元璋当上了明朝
的皇帝后,马娘娘就封鸡笼山为“江北第一名山”,又改鸡笼山为
凤台山。
有了马娘娘的赐名,鸡笼山自然声名远播。就象古今往来,某
什么得势大人物到某地视察,在酒足饭饱之余,一时心血来潮,便
在某地随意提了几个字,或说了几句话,以至于后来下属政要们中
一些善于逢迎拍马之徒,就象朝圣一样,纷纷拜访上司在某地提字
说话的地方,以示效忠。
鸡笼山从远处看,似乎只是一些连绵的山陵,都是一些不高的
土包,就象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一点也不养眼。可是走
近了爬上了山间小路,原先看似一群黄脸婆的老太太转眼这变成了
十八九岁少女般的美丽。从山脚到山顶,林木茂盛,漫山遍野郁郁
葱葱。等到大师登上了山顶,放眼望去,山形高峻挺拔,一峰独秀,
峰顶如一圆形巨石倒扣,状若鸡笼;山的南面,山腰飘荡着片片白
云,山下农舍炊烟袅袅;远处,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细如白练,不舍
昼夜,逶迤东去,在阵阵松涛声中,不禁让大师心旷神怡。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09-30 15:37:55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佛门弟
子受持读诵的单行本。
“普门”意指周遍圆通。又译无量门。“普”者,周遍也。诸
法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法。
佛经中的唱词,简作“偈”,《普门品》中的“偈”,即是唱
词的意思。
《普门品》偈词约四百多句,一千六百多字。
当和尚念到第六十五句“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
力,能救世间苦!”时,大师听到这里,忽然间想到母亲低唱《普
门品》偈词,只会唱数十句,每次念到此句时,表情是那么的虔
诚,那么的宁静。不由自主也跟随大和尚念了起来: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
大师知道和尚念的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词,在老师家的
藏书中看到过这本书,有一次大师翻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本
书时,刚读了没有几句,吴小妹看到大师手捧《观世音菩萨普门
品》琅琅阅读,书的封面还有观世音菩萨绣像,就不高兴地说:
“哥看这菩萨干什么,小妹一生就指望哥哥了,难不成将来舍下小
妹去做和尚不成。”伸手从大师手中把书夺了去,塞进锅灶堂里烧
了。
这一次,大师从头到尾跟随众多和尚唱完了《观世音菩萨普门
品》偈词,走向前对老和尚说:“大师,可否借大师手中《观世音
菩萨普门品》一观?”
老和尚说:“施主既然景仰我佛,也算是有缘人,就将此书赠
送施主吧。”
大师高兴地将和尚赠送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拿在手中。又
从三清殿出来信步走进庄子大殿。
大师在庄子大殿看到庄子塑像,不禁想起在老师家从宋元话本
中看到的“庄子休鼓盆得大道”一篇文章。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讲的是庄子跟老子学会了“分身隐形,
出神变化”法术后遇到的故事。
一日,庄子出游归来,路遇一身着丧服的美貌少妇用一把白扇
子不停扇着一座新坟。庄子休感到很奇怪,上前打听是怎么回事。
少妇道:“我的丈夫生前和我非常恩爱,到死也舍不得和我分离。
死前留下话说,如果我要改嫁,也要等到他坟上的土干了之后才
行。我想这新筑之土怎么可能马上就干,所以只好赶紧用扇子扇
它。”
庄子听了便道,“你一个弱女子这样扇,这土什么时候才能干
呢,还是让我来帮你吧。”
庄子休接过白扇,施起道法,只扇了几下,坟上的新土就干
了。少妇为了感激庄子休,便把白扇赠给了他。
庄子休回家后,给妻子田氏说了这事。田氏很是生气,一边把
白扇撕的粉碎,一边大骂那少妇太不贤惠,并向庄子休表示,自己
会从一而终,信守妇道,绝对不会象那个少妇那样薄情寡意。
过了几日,庄生忽然得病死了。田氏很伤心,她把庄子休的尸体装在棺材里,日夜啼哭不止。
庄子休死后没几天,有一个自称楚王孙的青年小伙子来访。他
原来是慕庄子休之名前来拜师的,看到庄子休已死,也很难过,愿
意留下来替庄子休守孝。
相处数日后,田氏与楚王孙渐渐熟识,并与他产生了恋情,于
是商量举办婚礼。他们把装庄子休的棺材抬到后面的破烂小屋,然
后收拾了房间,办起了筵席。在即将洞房之时,楚王孙突然心痛倒
地,不能自已。楚王孙说,他原来就有此病,必须吃生人脑髓才能
治好。
田氏想庄子休刚死不久,他的脑髓应该也可以用。于是找了一
把斧头去砍庄子休的棺材。没想到,刚把棺木砍开,庄子休就从里
面坐了起来。
田氏惊慌不已,扶庄子休起来,走进她刚刚准备的新房。楚王
孙却不见了。庄子休看到新房、新衣,当然要问个缘由,田氏只好
胡乱敷衍两句。没想到,这楚王孙就是庄子休变出来考验田氏的。
田氏羞愧难当,无言以答,最后只好偷偷上吊死了。
田氏死后,庄子休一点也不悲伤。他把田氏装入那曾经装自己
尸体的棺材。然后以瓦盆为乐器,鼓之成韵,倚棺而作歌曰:
大块无心兮,生我与伊。
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
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
大限既终兮,有合有离。
人生之无良兮,生死情移。
真情既见兮,不死何为!
伊生兮拣择去取,伊死兮还返空虚。
伊吊我兮,赠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词。
斧声起兮我复活,歌声发兮伊可知!
嘻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
庄子歌罢,大笑一声,将瓦盆打碎。取火将屋宇、棺木全部烧
毁。然后遨游四方,随老子而去,最后得大道成仙。
大师想到此,心底忽然感觉一片光明,耳边“众生被困厄,无
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的念经声也似乎隐约久久
不息,心里顿时感觉平静的许多,从此将吴小妹放下。
大师在凤台山游览了大半天,眼见太阳西下,天色不早,便匆
忙从山上下来,赶回家中。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10-06 14:18:43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师转身,立即起立向大师扑过来。说时
迟,那时快,就在饿狼扑向大师身子一舜间,大师吓得闭上眼睛,
心想“完了”时候,只听耳边传来听卟的一声,大师等了半天,不
见狼扑到自己身上的动静,睁开眼睛一看,前后两只饿狼早已经不
见了踪影。
大师好生奇怪,两只饿狼怎么突然卟的一声就没有了呢?大师
怎么也想不出个中是什么原因。
大师回到家,想想有些后怕,便将路上遇到狼的经过告诉了母
亲。母亲听了,脸都吓白了,连忙说:“儿呀,吓死老娘了,想来
这都是你娘老子平时颂经的原故,是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儿大难不
死,快随妈到佛前跪拜观世音菩萨救命之恩。”
后世传说,原来这是观音菩萨派出的大师随身护卫伽蓝赶走了
饿狼。也有人推测说,这是远处猎人枪声将野狼吓走。
大师看到母跪拜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又在重复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那数句偈词,就对母亲说:“母亲天天念的偈词是《观音
经》中偈词的一小段,《观音经》中偈词有四百多句,不知母亲听
到过《观音经》否?”
母亲说:“这几句偈词是为娘听了村庙中的老和尚念的时候,
跟随老和尚学的,又感觉好象前世在哪儿听过,于是就默默记下
来,时时颂读,哪里知道还有什么《观音经》?”
大师说:“儿子就将《观音经》念给母亲听如何?”大师说罢,就在母亲面前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字一句的
全部颂读了一遍。
母亲听了,连连赞叹说:“你这些从哪里听得来的?儿子诵经
的声音就与老和尚念经的声音一模一样啊。”
《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记载这段经历时说: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岁。读书于寺中,闻僧念《观音经》“能救世间苦”,心
大喜,因问僧求其本,潜读之,即能诵。母奉观音大士,每烧香礼
拜,予必随之。一日谓母曰:“观音菩萨有经一卷。”母曰:“不
知也。”予即为母诵一遍。母大喜曰:“汝从何得此耶?诵经声亦
似老和尚。”
翻译白话文即是:
三十三年甲寅(1554年)我九岁。
有一次在寺院里面读书,听到僧人念诵《观音经》中一句“能
救世间苦”,心中大喜,就向僧人要了经本,悄悄读诵,不久就能
背诵了。母亲供奉观世音菩萨,每次烧香礼拜的时候,我都一定要
跟着。有一天我对母亲说:“有一卷经文是讲观世音菩萨的。”母
亲说:“我不知道啊。”我就为母亲背诵了一遍《观音经》。母
亲听后大喜说道:“你从哪里得来的?你诵经的声音像老和尚一
样。”
大师说:“这是凤台山三清殿一个老和尚送的。”
母亲说:“儿呀,今天好危险啊,今后再也不能去了。再说,
那凤台山离此十几里路,来回大半天,切莫耽搁了学习呀。”
大师说:“儿子知道了,下次不去就是了。”
大师自从去了一趟凤台山之后,心中郁闷一扫而空,从此以后
便在家专心致志研读四书经,博览群书。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10-06 14:21:51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21:51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
-----------------------------
4


有一天,大师读书觉得有些枯燥,看到圩区大水下去之后,纵
横交错的沟沟渠渠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于是就拿起虾网准备去沟
渠里钩些鱼虾。
母亲看到了念叨说:“儿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儿年纪渐渐长大,此时不用功读书,将来何时考取功名,才
有出头之日啊?”
大师被母亲说的无言以对,便将虾网放下又回到屋里,先是拿
了一本《易经》看了几页,这《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帝
王之学,也是当官的必修之术。可是大师看了几页却怎么也看不下
去;又顺手拿了一本庄子的《南华经》读起来,当大师读到《庄
子·秋水·惠子相梁》一文,不禁顿感似有人灌输智慧,如醍醐灌
顶之感。原文为: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
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
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
而嚇我邪?”
翻译成白话文则是: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
告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
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
“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
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
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
国来吓我吗?”
大师从小在叔叔和父母亲的期盼下,原来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
够当官走出农村,而庄子却把做官权贵当成腐鼠。
大师放下《庄子·秋水》,心里不禁感叹万分,心想,庄子把
世事看得是多么的透彻啊。
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当官又能
怎么样?最后还不是一抔黄土?
《普门品》中偈曰: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众生受诸烦恼苦难、灾厄生死,只有观世音菩萨有大悲愿力,
有大神通,有大智慧,有大威神,能救度众生离种种苦而生极乐大师想到这里,心里便从此结下了佛缘。
大师从社学回家之后,整日埋头在家读书,从春暖花开读到金
风送爽,潦水尽而寒潭清,不知不觉转眼又到了朔风凛冽的寒冬腊
月。
这一天早晨,天刚麻麻亮。过去在这个时候,大师已经早早起
来读书,如果一时稍稍起来迟了些,母亲就会过来催促。可是这一
天,大师感到分外的寒冷,就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迟迟不想起来。
大师睡了不一会儿,便听到母亲在门外的催促声:“我儿这晚
还不起来啊,天已经大亮了,快起来看书吧!”
大师说:“天气好冷,儿子想再睡一会儿。”
母亲听了,立即从屋外走进屋来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
人,我伢儿啊,快点起来读书吧。”
大师见到母亲站立在床前催促,很不情愿地起来,一边穿衣
服,一边懒散地说:“读书有什么用啊?”
母亲说:“傻儿子,那些做官的人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呀,不读
书就没有学问,没有学问又怎么能出去做官?”
大师问:“那母亲希望孩儿将来做什么样的官呢?”
母亲回答:“先考上功名从小官做起,如果有能力的话,今后
还可以做到宰相这样的大官啊。”
大师说:“即便今后做了宰相大官之后又能怎样呢?”
母亲答道:“唉,你这个伢子,今天怎么啦,怎么能钻牛角尖
这么的问呢?要说怎么样,做了宰相大官也有生老病死,与我们百
姓没有多少区别,不过如此而已。”
大师趁机说:“母亲天天督促儿子辛苦读书,连这么冷的天气
也不让儿子多睡一会儿,儿子一生辛苦,就是以后做到宰相,到头
来也只是‘如此而已而已’了,做他有什么用呢?儿子想自己应该
做一个不‘如此而已’的人。”
母亲说:“做一个不‘如此而已’的人,那就是庙里的和尚
了。不过,那庙里的和尚之中也有很多是非常有大学问的人。你六
合县的外婆家就有一个大和尚在南京报恩寺修行,是一个有大学问
的人,有一次大和尚回家,十里八里的乡亲都去我们村子去看望
他,连全椒县城大老爷,还有滁州的很多大老爷都赶来看望,那个
排场比大官还要受到尊敬呢!”。大师说:“孩儿以后也要做报恩寺里这样的大和尚。”
母亲说:“伢子要是真能做报恩寺里的大和尚,那就是你祖上
几辈子的造化了。不过,像伢子这样小小年纪,没有学问的,最多
也就只能做个行脚僧罢了。”
大师问:“什么叫行脚僧,有什么好处?”
母亲回答说:“行脚僧也是佛陀的弟子,他们的足迹遍及天
下,自由自在,所到之处都有人供养他们。”
大师说:“做这个也好啊,四海为家,不愁吃穿。”
母亲说:“做行脚僧与讨饭的没有多少区别,虽然自由自在,
但是风餐露宿辛苦的很,就怕我伢受不了这样的苦啊。”
大师说:“儿子要做就到报恩寺做大和尚。”
母亲说:“只恐怕我伢子没有这个福报。”
大师问:“不就是做个大和尚吗,为什么还需要福报呢?”
母亲回答说:“世上做状元的人常有,出家做佛祖的难道经常
能见到吗?不是什么人都能做佛祖的。”
大师说:“如果我有这个福报,恐怕母亲舍不下我呀。”
母亲回答说:“如果伢子果真有这个福报,那也要从小努力学
习,没有很多知识,报恩寺是不会收的。等到伢子有一天真能到报
恩寺那样的大庙里修行,妈就能舍下儿子。”
大师说:“孩儿知道了,孩儿一定努力学习,争取将来到报恩
寺做大和尚去。”
又有一天,大师与母亲准备出门,刚刚走出自家门口,就见到
几名行脚僧人,肩挑着瓢笠等物远道而来。大师指着这些挑担子的
人问母亲:“这些是什么人?”
母亲回答道:“他们就是行脚僧呀。”
大师暗想,原来行脚僧是这个样子啊!
大师兴奋地注视着他们。等到僧人们到了大师与母亲面前,只
见和尚把担子靠在一棵大树旁放下,向大师与母亲化缘说:“贫僧
问讯了,贫僧路过宝地,想向施主化些斋饭,不知方便否?”
母亲连忙将和尚请进院子,拿来几个橙子说:“大师们请坐,
我马上去厨房与大师烧些斋饭”。说罢便急忙进屋为和尚们煮茶做
饭,态度非常恭敬。
不一会儿,母亲便将饭菜一一端到和尚手中。几个上了年纪的僧人们吃完后,不说一句话,头也不回,挑起担子就走。
有一个年纪小些的僧人举起一只手准备向母亲表示谢意。母亲
急忙避开并说道:“不用谢。”
年纪大些僧人向年轻僧人耳边不知低声说些什么,年轻僧人不
再说话,也挑起担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到僧人们上路离开后,大师说:“这些僧人吃完斋饭也不说
谢一声,就低头走了,太不懂感恩了!”
母亲说:“施舍他们斋饭本是为娘甘心情愿的,是为了将来的
福报,如果让他们感谢我们的话,我们就失去了福报,施舍斋饭还
有什么意义呢。”
大师自言自语道:“原来僧人们知道人们施舍斋饭是为了福
报,也就不用道谢,这些僧人们既得到了施舍斋饭,又懂得施舍人
的心里真正想得到什么,还真的有些高明之处啊。”
大师思索良久,心想,读书是为了当官,当官也不过是为了吃
饭,既然出家当和尚也能得到有人供养饭吃,何必苦读诗书,从此
便萌生了出家志向,只是一时无法找出合适的出家门路。
大师在《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中曰: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
曰:“做官。”予曰:“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
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何如?”母曰:“罢。”予曰:
“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
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挂搭僧耳。”予曰:“何为挂搭僧?
有甚好处?”母曰:“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
供。”予曰:“做这个恰好。”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予
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
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母不能舍耳。”母曰:“汝有此福,
我即能舍。”私识之。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我十岁。
母亲对我的学业监督很严格,我觉得很辛苦,就问母亲说:
“读书有什么用?”母亲说:“做官。”我又问:“做什么样的
官?”母亲回答:“从小官做起,有能力的话可以做到宰相。”我说:“做了宰相之后又能怎样呢?”母亲回答:“如此而已。”我
说:“可惜一生辛苦,到头来也只是‘如此而已’了,做他有什么
用呢?我想人应该做一个不‘如此而已’的。”
母亲说:“像你这样没有学问的,也就只能做个行脚僧吧。”
我问:“什么叫行脚僧,有什么好处?”母亲回答说:“僧是佛陀
的弟子,他们的足迹遍及天下,自由自在,所到之处都有人供养他
们。”我说:“做这个好啊。”母亲说:“只恐怕你没有这个福
报。”我问:“做这个为什么需要福报呢?”母亲回答说:“世上
做状元的人常有,出家做佛祖的难道经常能见到吗?”我说:“如
果我有这个福报,恐怕母亲舍不下我呀。”母亲回答说:“如果你
真有这个福报,我就能舍下你。”我默默记在心里。
又曰: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岁。偶见行脚僧数人,肩担瓢笠而来。予问母:“此甚
么人耶?”母曰:“挂搭僧也。”予私喜,视之。僧至,放担倚
树,乃问讯化斋。母曰:“请坐。”急烹茶具斋饭,甚恭敬。食
罢,众僧起,即荷担,只手一举,母急避之曰:“勿谢!”僧径
去。予曰:“僧何无礼,饭斋不谢!”母曰:“谢则无福矣。”予
私曰:“是僧之所以高也。”切念之,遂发出家之志,苦无方便路
耳。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
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我十一岁。
偶然见到几名行脚的僧人,肩挑着瓢笠等物远道而来。我问母
亲:“这些是什么人?”母亲回答道:“他们是行脚僧。”我暗暗
高兴,注视着他们。僧人们到了之后,把担子靠在树旁放下,向我
们问讯化缘。母亲连忙说:“请坐”,急忙为他们煮茶做饭,态度
非常恭敬。僧人们吃完后挑起担子,举起一只手向母亲表示谢意。
母亲急忙避开并说道:“不用谢。”僧人们上路离开后,我说:
“僧人为何这么不懂礼貌,吃完斋饭也不谢一声!”母亲说:“他们
如果感谢我们的话,我们就失去了福报。”我自言自语道:“这就
是僧人们的高明之处啊。”我深思良久,于是发出了出家的志向,
但苦于没有方便的门路。
大师母亲口中对儿子所说的“福报”是佛教界专用术语,就象西方在中国推行的“普世价值”观是西方民主的政治术语一样。
福报的原意为福利之果报。意思是种下的善业种子因缘成熟
后,现出好的善果。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俗话“人为
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而做善事是不能直接要求现报,需要等待“善业种子因缘
成熟”。不象现代社会一些富人,做了一丁点好事,舍了些须小
财,便要让人家有什么感恩之心,恨不得人家一辈子给他作牛作马
也还不了他的人情,把做善事当成了炒股票做生意。
闲话少说,按照佛教的说法,世间共有五种福报:
第一福:长寿。果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施他饮食;
第二福:富贵。果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无病。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心慈无害;
第四福:子孙满堂。果子孙满堂贤孝;因是多结良缘,爱惜大
众;
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
福报不同于福气,福气是在世间上得到一点福力而已,比如说
嫁个好丈夫,或娶个好老婆,只是福气;而福报包含世间福和出世
间的福。它来自于修行的功德力,必须具备优良的前因,才会结下
诱人的福果。
大师与母亲这次福报的对话后,将母亲的话默默记在心里,有
了母亲支持,大师逐渐加深了向佛的决心。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10-07 18:13:00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21:51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7 18:13:00
4
有一天,大师读书觉得有些枯燥,看到圩区大水下去之后,纵
横交错的沟沟渠渠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于是就拿起虾网准备去沟
渠里钩些鱼虾。
母亲看到了念叨说:“儿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儿年纪渐渐长大,此时不用功读书,将来何时考取功名,才
有出头之日啊?”
大师被母亲说的无言以对,便将虾网放下又回到屋里,先是拿
了一本《易经》看了几页,这《易经》含盖万有,纲......
-----------------------------
5


大师在家学 ,到了十二岁这一年,按照当地乡村的习
俗,男孩应该到了定亲的年纪。
有一天,大师父亲一个姓邹的朋友从全椒县城到大师家看望大
师的父亲,闲聊中,大师父亲提到儿子婚姻问题,邹姓朋友当即对
大师父亲说:“县城有一个伍姓女子,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哥哥生
活,家境虽然不错,只是嫂子不贤,不能容下这个小姑子,这哥哥
与我有些交情,想托我为其妹妹找个好人家,女婿最好识文断字,
与略识文字的小妹讲的来。当时我就对这个哥哥介绍了你们家和尚的情况,想把这女孩子讲给你家和尚。那个哥哥听说小和尚正在社
学里读书,还是读书人,有些愿意了,便说,只要男家能够真心对
待妹妹,准备多给妹妹陪些嫁妆也是愿意的。你们若是同意这们亲
事,我回去便去向他们提亲”
大师父亲就征求问母亲的意见。
母亲说:“姓伍?怎么有姓伍这个奇怪的姓啊?”
那朋友说:“不奇怪啊,你听过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的
故事吗?”
母亲说:“怎么不知道啊,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受到奸臣陷害,
被楚王杀死。楚王还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逃来逃
去,便逃到滁河对岸的含山县北的昭关,想通过昭关逃过江去,可
是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没有办法过去,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
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
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名叫皇甫讷,模样
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
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
来,就被他混出关去。这昭关离我们蔡浅这里没有毫毫远嘛。”
父亲说:“原来这姓伍的女子就是伍子胥的后代啊。”
母亲说:“听说伍子胥逃到吴国又做了大官,怎么他的后代会
在全椒呢?”
那位朋友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这全椒原来就是楚国分封
给伍子胥祖父的封地。伍子胥在吴国做了大官后,又受到奸臣陷害
自杀身亡。他的后代有的就逃到了全椒,隐姓埋名,一代一代传了
下来。”
母亲说:“这伍子胥祖祖辈辈怎么这么倒霉呀,父亲受到奸
臣陷害被杀,自己又被奸臣陷害自杀,后代能够传下来真不容易
啊。”
那个朋友说:“谁说不是,传说唐朝时期神山寺那个白石道人
也是伍子胥的后人。”
母亲说:“哪个神山寺?”
父亲说:“全椒还有几个神山寺,就是全椒城北那个神山寺
啊。”
当大师听到父亲朋友讲到白石道人,连忙插嘴说:“白石道人我知道。”
母亲说:“小伢子多嘴,你什么都知道。”
父亲朋友笑着说:“就让小和尚说白石道人是哪个朝代的
人。”
大师说:“我真的知道,在社学,老师与我们讲过。说是唐朝
时,神山寺中有个叫妙清的道士,苦练修行,得了道,不食人间烟
火,渴饮山泉,饥餐神山寺旁边洞中的白色山石。
据说妙清道士每天把白山石清洗干净,放入炉中用泉水相煮,
直到白石酥软如米面。妙清道士饮用这种白石,久而久之,人们便
忘记了他的道号,而称妙清为白石道人。
唐朝著名大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与白石道人谈经论
道,有一年深秋,雨后天气寒冷,韦应物想起了全椒神山寺中的白
石道人,便写出了一首五言绝句《寄全椒山中道士》。”
大师讲到这里,摇头晃脑的吟了起来: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来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邹姓朋友见大师小小年纪吟起诗来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就
说:“侄儿如此聪明,不找一个好老师教导可惜了。”
大师母亲说:“前年春上社学老师带领伢子去县学考试,县学
不让报考,说伢子年纪小。又不认识什么更好的老师,能找哪个老
师教导伢子呢。”
邹姓朋友说:“唉,老嫂子,现在是世风日下,只要进了县
学,即使当不了官,也能一辈子吃皇粮,谁不想进去呀!县学不让
报考不是伢子年纪小,而是得舍得花钱,舍不得花钱,哪能入得了
县学啊”
大师母亲说:“他叔,这要多少钱才能进县学呢?”
邹姓朋友说:“不要问了,你家有那几亩薄田,我还不知啊,
只能是不缺少吃穿罢了。这个县学你家是买不起的。”
大师父亲说:“这个世道,穷家孩子连上学都上不起了。”
大师说:“上不起学就算了,我去当和尚,自己养活自己
去。”父亲听了对大师说:“这伢子胡说,邹伯伯来我家特地为你讲
媳妇,你要当什么和尚啊!”
大师每每想到吴小妹的无情,早已经心灰意冷。心想世上哪里
有不爱财的女子,若是让伍姓女子看到我家的贫穷,定然与吴小妹
一样的态度,便脱口说:“我不要媳妇,我只想到寺庙当和尚。”
邹姓朋友说:“你想到哪个寺庙当和尚呢?”
大师说“我要到南京报恩寺当和尚。”
邹姓朋友说:“天下寺庙多的很,为什么一定要到南京报恩寺
当和尚啊?”
大师说:“我妈说了,六合县外婆家那个村子有个人在报恩寺
当了大和尚,有一次回到家乡,受到尊敬的不得了,连县里的老爷
都要去拜访,我也要做那样的大和尚。”
大师母亲说:“能够到报恩寺里当和尚那可是蔡家祖上积了大
阴德了。
父亲说:“那不行,我家就这一个男孩子,怎么能让他去当和
尚学佛经?”
大师父亲邹姓朋友说:“我看侄子志向不小,佛经也是一门高
深学问,小孩子到寺庙里学佛经也未必一定非当和尚不可。”
大师父亲说:“到庙里学佛经,将来除了当和尚,还能干什么
呢?”
邹姓朋友说:“报恩寺常办义学,那里云集很多有学问的大
儒,不少请不起老师的穷人家子弟都通过关系到那里学习,后来有
很多孩子在那里打好了基础,由此不少人考取了功名了呢。侄儿若
是有上进之心,以后说不定也能考上一官半职,将来飞煌腾达也未
可知。”
父亲说:“这孩子从小就受到他母亲念经的影响,只怕到了庙
里那个环境,由此不愿意进取去考功名啊。”
母亲说:“养育孩子,应该听从他们自己的志向,其次才是让
他们有所成就。孩子大了,父母若是一味的干涉,未必对孩子成长
有利;孩子已经十二岁了,今后想干什么,还是应该由孩子自己选
择吧。再说,我们家又没有能力培养孩子,又不让孩子自己出去闯
荡,难道让孩子与我们一样在农村一辈子吗?”
邹姓朋友说:“我看侄儿很有天分,不培养培养太可惜了。我从全椒城来之前,有个北京来的僧人路过全椒,暂时挂单神山寺,
听说与南京大报恩寺的西林大和尚有些交情,就让侄儿前往报恩寺
跟随西林大和尚学习如何?”
大师母亲说:“其实,西林大和尚是六合人,我娘家也在六
合,他家离我们村不远,只是西林大和尚离开六合时,我那时还
小,不认识他,听说人家已经是报恩寺的大主持了,怎肯收下我家
小和尚呀。”
大师说:“母亲,是住持,不是主持,你老人家又念错了。”
住持具有久住护持佛法之意,而主持则具有临时性。
住持是职衔,是寺院的领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住持和尚。而
主持是职务,是由住持任命,负责某项具体工作的运作,比如主持
寺务、主持馆务、主持法会等。
邹姓朋友说:“管它住持也好,主持也好,这个问题我包了。
据说北京来的这个僧人在北京认识很多衙门里的大官,甚至还认得
宫中嫔妃之类。不管到哪,只要说是北京来的僧人,连那些地方官
都要前往巴结。说起来,我与北京那个僧人还有些亲戚关系,现在
那个僧人还没有离开全椒,等我回去找到他,让他亲自带着侄儿找
西林大和尚,若是没有时间,就让他写个条子给西林大和尚招呼一
下,谅来那西林大和尚不会薄了北京僧人的面子。有了北京和尚帮
忙,定让侄子实现到大报恩寺学习愿望便了。”
母亲说:“那就一切拜托邹伯伯,谢谢邹伯伯了。”
邹姓朋友说:“既然嫂夫人同意,不妨趁热打铁,就让德清侄
儿跟随我到全椒结识下这位北京僧人,或许将来有用得着的地方也
末可知。再顺便带侄儿与伍家哥哥见上一面,趁热打铁把亲给定下
了。”
母亲说:“若是能把你侄子亲给定下了,这敢情更好了。”
于是,大师当天跟随父亲朋友邹伯伯来到全椒,不料,北京僧
人已经出游,说是要等个十天八天回来不回来也不能确定。大师又
跟随邹伯伯去伍家哥哥相亲,当伍家哥哥向邹姓朋友细细了解一
番,得知大师的父亲是个躺在床的瘫子,时时需要有人照料,想到
自己妹妹过门就要照料一个瘫痪公公,就有些心疼妹妹,便有些吱
吱唔唔起来。”
邹姓朋友见伍家哥哥有反悔的意思,又不便将真实情况告诉大师,只说伍家哥哥答应与小妹商量,等待商量好了再回话。大师推
测这一定是推托之词,也不为意。
既然说亲不成,又是到全椒专程为了结识北京和尚,怎么能就
轻易回家呢,大师只得听从父亲朋友邹伯伯安排,暂时在全椒住下
耐心等待。
大师无事可做,想到在社学时,与老师闲话中听老师说过,老
师年青时曾经到全椒神山寺,观看过杭州灵隐寺济公和尚当年为盖
神山寺,运用法力,通过神山寺一口井,将云南的木头运到神山寺
的故事。
大师心想,何不趁此机会去看看神山寺这口神奇的井,还可顺
便探寻当年大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中传说的白石道人修
道煮白石的地方,说不定还能品尝一下白石道人当年吃过的白石味
道呢。
大师想到此,立即向邹伯伯打了声招呼,说是想到神山寺游
览。
邹伯伯说:“神山寺早就被烧毁了,只剩下一座无梁大殿,没
看头。不过那口济公井倒是有些神奇,传说,盖神山寺用的木头就
是当年降龙罗汉济公运用神通从井里运出来的,现在去了朝井中
看,若是有缘,还能看到当年济公运用法力从井中运送木材时剩下
的一根大梁露出水面。我去了看几次,反正我是从来没有看到过井
里有木头,或许伯伯没有这个缘份吧。”
邹伯伯所说的这口井,如今就在神山寺大殿右测。传说是济公
活佛运送木头的神井。当年建神山寺时,缺少木头。济公云游到
此,听说了,便站在寺内古井边,手持佛珠,口念咒语,运用神
通,只见木材源源不断地从井中浮出。最后还剩下一根大梁封顶
时,活佛问了一句“梁木够了吗?”,架梁的匠人骑坐在山墙之
上,向四周扫了一下,便随口说:“够了,够了。”说完却发现,
跨下中间尚缺一大梁未上,连忙改口说:“尚缺一根大梁。”
再一看济公转眼不见了,井中有一根大梁的木材刚冒出井沿又
缩了回去,再也没有木材冒出了,至今神山寺仍然是无梁殿。
大师说:“神山寺怎么走呢?”
邹伯伯说:“神山寺在城西北方向,离此三十几里,出了城有
官道,好走的很,你走得动吗?”大师说:“走得动。”
邹伯伯说:“既然你决心要去,那就去吧,我有一个亲戚家姓
韦,住石沛桥,开了一家豆腐店,独此一家,一问便知,到了石沛
桥,离神山寺也就不远了。回来若是累了,就说是我让你找他在他
家住一宿,第二天再回来也是可以的。”
大师答应了一声,便向城西神山寺方向走去。
大师一边走,一边观赏沿途风光,不知不觉便来到了神山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韦应物的一首《寄全椒山中道士》,不
但让在此修道的白石道人闻名中外,也让全椒的神山寺闻名中外。
大师顺着曲曲折折山路,怪石嶙峋石,漫步在山间丛林小道之
中,沿途古木参天,茑啼蝉鸣,清泉涓涓,野花烂漫,几经路转峰
回,大师终于在一片高大的树木掩映中看到了神山寺黄色的山门黄
墙。
根据全椒县志记载,神山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
年),因九峰围视,取九龙探珠之意,在此建寺。
据修寺的碑文介绍,神山寺原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法王殿、
藏经楼等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古朴肃穆,气势恢宏。
可惜的是,历史上几经焚毁,院内的柴王井、龙纹石阶仍在,
而曾经恢宏的寺庙,大师能够看到的只是大雄宝殿和两边耳房了。
不过,如今在普天之下争修寺庙的热闹中,全椒按照修寺的碑
文介绍,也重建恢复了往日神山寺的恢宏。
大师走近一口井往下探看,只见水井深丈余,黑黝黝的水面象
一面圆圆镜子,将蓝天白云和自己的半个头映照在其中,别的什么
也看不见。
大师走进颓败的大雄宝殿内转了一圈,又从大殿走出来转过寺
旁神仙洞前,看到神仙洞依旧,只是当年在此修行的道人不知去了
何方。
大师面对杂草人生的神仙洞口,想到道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余神仙洞,不禁感叹万千。
大师在寺前凭吊一番,看天气尚早,又漫无目标的向神仙寺西
北方向走去。林间小道蜿蜒盘旋,两旁杂草丛生,乱石嶙峋,虎踞
龙蹲,远近高树耸立,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大师赤脚渡过一条河水,走着走着,忽然发现眼前没路了。眼见夕阳西下,暮色降临,若是天黑前走不出这密林,这该如何是
好?
大师正犹豫间,只听密林深处传来阵阵木鱼声。
大师顺着木鱼声音,走了不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山腰
下一处平阔之地,一座黄墙黑瓦的寺庙隐现在密密匝匝的浓荫之
中。寺庙坐落于一处平坦山地,前山高耸,环抱如窠,周围高树耸
立,绿阴遮天蔽日。
大师走了大半天,感觉又累又渴,于是走进寺庙佛堂,昏暗中
只见一个老僧坐在蒲团上,背朝寺门,面向佛祖,一边敲木鱼,一
边口中喃喃有声。
大师正要张口问讯,老僧仿佛看到大师一样,伸手拿过一只蒲
团放在佛堂地下,向大师指了指,意思请大师坐下歇息,又摸摸索
索不知从哪儿掏出一只葫芦,递到大师面前,大师接过老僧手中葫
芦,知道是水,便说声:“谢谢老法师!”
大师喝了几口水,泉水如甘,身心顿时清爽起来。大师见若大
一个寺庙静悄悄,只有老僧一人,不禁问道:“怎么只有老法师一
人?”
大师连问几声,见老僧总是不答,以为老僧一定是聋哑之人,
便坐在老僧身旁边的蒲团上闭目养神,不再询问,在老僧木鱼声
中,渐渐蒙茏入睡。
不知过了多久,大师忽听老僧开口说道:“老纳在此修持七十
余年,能有大师相伴一夜,也算是老纳今生最大的福报了。”
大师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晨曦已经在佛堂弥漫开来。大师环顾
四周,并不见到一个人影,心想,老僧说的大师是谁呢?与谁说话
呢?大师回过头来,正要与老僧说话,只见晨曦中,老僧面目红
润,气息却似乎全无。大师不禁吃惊,伸手在老僧鼻下试了试,才
知老僧已经溘然圆寂。
据传说,观音菩萨早已经托梦将大师的来历告诉了老僧,说是
某日大师从此经过。
佛说,布施给一位即将证悟须陀洹果的人,或一位须陀洹圣
者,或一位即将证悟斯陀含果的人,乃至阿罗汉或圆满觉悟的佛
陀,则可预期获得无数倍增的果报。老僧知道,施舍大师几口水,
即刻受到菩萨接引西方极乐世界,这或许也是老僧多年修持佛法所得的福报吧。
据全椒县志记载,此处便是憨山大师年少时曾在此地苦读的
“灯禅窠”了。当地人称“蹲禅窝”,有人读白了读成“灯盏
窝”,现位于全椒陡山东南,石沛镇境内,属于全椒碧云湖风景区
著名景点之一。
明人吴藩曾访询此处,并留下《灯禅窠晚照》一诗。诗曰:
“乱石层里云,余晖叠嶂间,山翁原不寐,更有一灯悬。”指的就
这里。
大师第二天回到县城,在父亲邹姓朋友的引荐下,拿到了北京
僧人给西林大和尚推荐书,回到蔡浅后不久,终于在十二岁(1557
年)这一年的十月份,如愿以偿地进入到南京大报恩寺,见到了仰
慕已久的西林大和尚。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10-09 16:04:07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21:51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7 18:13:00
4
有一天,大师读书觉得有些枯燥,看到圩区大水下去之后,纵
横交错的沟沟渠渠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于是就拿起虾网准备去沟
渠里钩些鱼虾。
母亲看到了念叨说:“儿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儿年纪渐渐长大,此时不用功读书,将来何时考取功名,才
有出头之日啊?”
大师被母亲说的无言以对,便将虾网放下又回到屋里,先是拿
了一本《易经》看了几页,这《易经》含盖万有,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9 16:04:07
5
大师在家学 ,到了十二岁这一年,按照当地乡村的习
俗,男孩应该到了定亲的年纪。
有一天,大师父亲一个姓邹的朋友从全椒县城到大师家看望大
师的父亲,闲聊中,大师父亲提到儿子婚姻问题,邹姓朋友当即对
大师父亲说:“县城有一个伍姓女子,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哥哥生
活,家境虽然不错,只是嫂子不贤,不能容下这个小姑子,这哥哥
与我有些交情,想托我为其妹妹找个好人家,女婿最好识......
-----------------------------
第五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这南京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
里。
据传说,报恩寺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惨死的生母碽妃
(朝鲜人,朱元章小老婆)而兴建的。
碽妃由于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怀疑她有私通之嫌,龙
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
“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于自己的女人一种酷刑,
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女人穿上,然后把这女人放在火上烘烤。铁
裙刑具受到火烤变红,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状惨不忍睹。
朱棣属于朱元璋第四子,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地区,后
来起兵造反推翻了朱元璋传位的第二代皇帝,在北京建都,将南京
定为陪都。朱棣为了记念死去的母亲,便在南京建立一座前无古人
的报恩寺。
大报恩寺是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寺
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建造历时19年,耗银250
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
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即使坐在数十里
外长江的船只上也可望见。琉璃塔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
底层建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塔室为方形,塔檐、斗
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
由于各层传递,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
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自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
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明清时代,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琉璃塔
为“南京瓷塔”,并将琉璃塔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
比萨斜塔相媲美,被誉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还被西方人视
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
三大寺。
可惜的是,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南京的土地上屹立了近400年
后,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
能进入这样一个金碧辉煌的皇家寺院,是很多佛教信徒梦寐以
求的梦想。
这个西林大和尚对大师人生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这里不妨对
西林大和尚人生经历和背景多介绍一些。
西林大和尚,名永宁(1483—1565年),号西林,江苏六合
(今属南京市)郭氏子。幼年出家,拜报恩寺无瑕玉和尚为师。嘉
靖十年(1531年)任本寺住持,嘉靖二十年(1541年)升任僧录右
觉义,二十五年(1546年)升任僧录左觉义。憨山常称其为“西林
祖翁”、“太师翁”或“祖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有
《南京僧录司左觉义兼大报恩寺住持高祖西林翁大和尚传》专门叙
述了西林大和尚生平业绩。
僧录司是朝庭管理寺院的机构,僧录司中的左觉义和右觉义是
从八品文职官员,相当于现代政府机构中的科长或副处长级别的和
尚一样。
大师拜见西林大和尚时,西林大和尚已经年届七十有五,担任
南京大报恩寺住持也有二十六年之久,不仅在报恩寺德高望重,且
有权有势,在寺内说一不二的老和尚,在大江南北的丛林中也是德
高权重的大法师。
不过,这个西林大和尚虽然位高权重,但是由于自小出家,一
心向佛,对于佛家文化研究的不是太高,平时也只是能够熟悉《金
钢经》一部经书。
从大师专为西林大和尚写的传记中得知,西林大和尚与朝庭统
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乔白岩大司马(正二品兵部尚书)有着千丝万
缕的远房宗亲关系。
朝中有人好做官,佛教圣地的寺庙升职也是难能免俗。
有一年,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驾幸南都(即南京)驻跸大报恩寺——明朝最初建都南京,后来搬到北京,这南京
便成了南都。
说起这个明武宗同志,在历史上算上得一个贪杯、好色出了名
的坏皇帝。
明武宗不但是荒谬不经,经常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
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和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买卖宫中
物品取乐。后来又奇思妙想不断创新,在宫内模仿开妓院,让许多
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把个后宫搞得乌烟瘴
气;而且平时还喜好宗教灵异、怪力乱神,终日与来自西域、回
回、蒙古、乌斯藏(西藏)、朝鲜半岛的异域法师、番僧相伴,大
兴土木建造寺院,宠信重用藏僧,甚至自称为“大庆法王西觉道圆
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命礼部为之铸造金印,兼给浩命,并以皇帝
和大庆法王的双重名义签署诏浩敕令。更为好笑的是,正德帝因为
自己生肖属猪,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猪肉
“内批仍用豕”,这与我们当前一些贪污犯腐败公仆同志开会时大
讲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却喜欢包二奶,相信风水是一样的
货色。
皇帝到南都游玩,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就象现代大员到地方视
察一样的前呼后拥,所去的地方也早早预先安排妥当。
当时朝庭的礼部尚书(亦称大宗伯)到报恩寺选拔有接待皇帝
能力的僧人。这个时候,西林大和尚进寺已经十六七年,年纪也由
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儿童,长大成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帅哥了。有了
皇帝驻跸大报恩寺这个机会,大司马乔白岩趁机向大宗伯推举了这
个远房宗亲西林大和尚。
西林大和尚与报恩寺的一个叫作惠远,号东林的和尚形影不
离,是莫逆之交。
惠远和尚见到西林大和尚受到大司马推荐,就对西林大和尚
说:“能不能请你求助大司马,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也能为今后
寻个出身。
西林大和尚说:“这个没有问题,即便你不说,我也打算推荐
的。”于是西林大和尚便向大司马又推荐了惠远和尚。
大司马见惠远和尚与西林大和尚一样,也是一个长相魁伟的帅
哥,符合接待皇帝的条件,就将东林和尚也推荐给了大宗伯。这大宗伯与大司马虽然不属于一个系统,但是过去往往相互利
用,也与当下社会一些官场一样,今天我利用权力提拔或安排你一
个亲友担任局长、书记,明天我求你谋取什么利益,你也会利用权
力为我大开方便之门。
大宗伯见是大司马推荐的人选,自然无有不允,反正是朝庭用
人之际,用谁不是用。便将惠远和西林大和尚找来面试一番,交谈
中感觉到惠远知识要比西林大和尚丰富的多,就立即任命惠远为主
坛场法事僧录右觉义;任命西林大和尚为本寺提点。
这“提点”原是掌管朝庭的司法、刑狱等事。而对于寺院的提
点职位,就相当于政府办公室主任、秘书长之类,负责主管寺庙的
接待工作。
不过,尽管惠远和西林大和尚是得到贵人相助而得到寺庙白领
高管职位,但是惠远和西林大和尚在接待皇帝过程中,也确实显示
了专业素质精练和独特的组织才能,正应了老祖先“将相无种”的
一句英雄气概话。
且说,等到皇帝到了报恩寺登上大殿礼佛毕,按照程序,皇帝
还需要诵经佛事,就是当场亲自发表讲话。这个“诵经佛事”与平
时宫中讲话不一样,不可以随便讲。既然是佛事讲话,就得符合寺
庙做佛事的规矩。于是,皇帝就指示起草诵经佛事。
大宗伯担心负责此次接待的惠远和西林大和尚没有这个能力为
皇帝起草报告,就建议由翰林院的翰林来起草,翰林是皇帝老儿的
专业秘书写作班子。个个都是才高八斗的精英大家,专家分工精
细,什么样的讲话文章都能写,可是翰林院的专家翰林都在北京,
南京虽说是陪都,但却找不出既通文章又通佛经的专家翰林,那个
时候又一无高铁,二无飞机,一时怎么可能召到南京?
皇帝同志听了很不高兴,心想,这个大宗伯不是存心扯皮捣浆
糊么,翰林院的翰林还远在北京,难道让朕在寺庙一直等下去不
成?正想发作斥责大宗伯,这时西林大和尚奏说:“起草诵经佛事报告与朝庭召书可以不一样,寺庙诵经佛事应该按照寺庙的规矩,
寺庙的惠远就可以写。”
皇帝听了,大为高兴地连连说:“好,好,入乡随俗嘛。就让
你说的那个惠远写吧。”
惠远按照圣意,飞笔急书,不一刻功夫,草书完毕,将报告
(具疏草呈)递给了皇帝。皇帝看了不禁大喜说:“没有想到我大
明朝竟有此有才气的和尚,文彩具佳,这个诵经佛事写的正合朕
意。”
由此,西林大和尚和惠远都在大宗伯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心
想,大司马所推荐两人还真的很有真才实学。
皇帝诵经佛事完毕,又前往塔殿。
寺庙的塔殿就相当于凡人祖宗墓地,是埋有道行的大和尚地
方。《西游记》中常有唐僧扫塔的情节,就相当于扫墓祭奠死去的
高僧和尚。
皇帝走在塔下,发现地下有一小孔,觉得很是新奇,就随嘴询
问执殿役僧:“这地下怎么有一个小洞?”
执殿役僧主要负责全寺僧众上殿过堂、来客接待、处理寺际之
间,僧俗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接触事务,也是寺庙“八大执事”之
一,相当于公司部门经理,具有管理某个专业的知识水平。
按说,执殿役僧到了这个地位级别,又是天天从此经过,定能
知道其中的奥妙,然而却被皇帝问住了,惶恐地站在那里,一时不
知如何回答。
旁边的太监见执殿役僧不回话,提醒说:“皇上问你话呢!”
或许塔的地下有小洞不属于专业管理知识范围之内,或许这个
执殿役僧本来就没有多少知识,是依靠巴结上司混到这个地位,平
时又不学习求上进,虽然每天不知多少次从此洞经过,却不知有何
作用,既然皇帝突然问到了,不好不答,想了想,只好硬着头皮,
捡好听的吉利话回答说:“启禀陛下,这是金井。”
皇帝说“金井?有何说法吗?”
执殿役僧只是随嘴这么一说,见皇帝追问,怎能回答出来。
皇帝脸上现出老大不高兴地说“金井?难道这井洞中藏有金子
不成,寺庙再有钱有金子,也不能将金子公开藏这儿吧。”
众陪同和尚虽有知道原由的,见到皇帝满脸的愠色,谁敢讲话。西林大和尚连忙向前走几步跪下说:“这是气眼。”
皇帝说:“有何作用?”
西林大和尚说:“有佛舍利藏于塔下。留此洞以通气耳。”
舍利是梵语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
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
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一般的佛舍利就是指和尚死去火化剩下的和尚骨头。
皇帝听了连连点头,很满意,表示知道了。跟随的官员和众和
尚都松了一口气。
为了迎接皇帝视察报恩寺,报恩寺连续做道场七日。
所谓的道场,一般是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中国佛
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道场、普贤菩萨道场、地藏菩萨道
场、观音菩萨道场、弥勒菩萨道场等。其次,也泛指佛教、道教中
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
道场又可分为:“祈福道场”(阳事道场)和“度亡道场”
(阴事道场)两大类。
讲的更通俗点,做道场就如世俗社会某些组织开大会。社会组
织开大会讲的是世俗之事,而寺庙开大会就是由有知识的和尚讲佛
经。
既然是开大会,那么就要为参加会议的人员准备吃喝拉撒及迎
来送往的一切礼节。
专门为皇帝开的道场,更是非同一般。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迎
来送往各方要员,还要为参加会议的要人提供各种方便和需求。
这就与召开有高级首长参加的什么代表会议一样,那种服务不
是一般的工作,没有管理才能和组织才能,轻则召来抱怨,重则得
罪客人,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或罪行。
七天会议下来,大凡是主坛场法事都由惠远负责,大凡内内外
外迎来送往接待工作,都是由西林大和尚负责。
也就是说,惠远负责主持会议,西林大和尚负责为参加会议的
客人吃喝拉撒服务。直至皇帝离开报恩寺,由西林大和尚负责的服
务没有一样事受到指责,做得完美无缺,初次显示西林大和尚的组
织才能,由此受到大宗伯的分外重视。以至于后来,西林大和尚不
断得到重用,最后升至左觉义,兼任报恩寺住持。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10-10 16:30:53 +0800 CST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4:47:54
3
《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祖口中的“三藏真经”,其实就是佛教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这“三藏经典”都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弟子们所结集的。就如孔子的学说《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的一样。
佛陀虽然没有亲笔著书立论,可是他的口述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三藏真经”已经由唐僧在唐朝时期领着徒弟历经九......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1 15:04:05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2 15:04:01
4
菩萨身边童子众多,那么菩萨为什么千选万选,却选中了憨山大师呢?
身为菩萨身边童子的憨山大师的前生又究竟是谁呢?
终于有一位道行高深的居士经过多年考证,得出憨山大师的前身原来就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转世的考证结论。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未必知道苏东坡前世原是个大和尚。
不过,苏东坡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出处,曾经在所......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3 14:21:16
第三 章 大师求学记
1
大师的小名是改过来了,可是大师对自己的新名字却不乐意了。
原来亲戚邻居们见到大师都是“大美”长,“大美”短的喊,又亲热,又动听;如今却改了一个“和尚”名字,父母亲还在“和尚”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过去喊大美,现在却喊“小和尚”,整天都是小和尚这样,小和尚那样,这名字多难听啊。
更为气愤的是,后来,那些村中的孩子们也与父母亲一样,常常是“小和尚,小和尚......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5 11:03:23
2
伽蓝走在回来的路上,心想,菩萨是不是想让大师叔叔离开世间呢?大师能够上得起学,那是因为有叔叔代为交学费,若是没人交学费,那么大师就一定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逼迫非得到寺庙学佛经不可,就象眼下很多农民和工人的女儿上不不起学被逼迫或当童工,或逼迫沦落风尘卖笑一样。
伽蓝越想越得自己想的正确,于是直奔丰都城,将菩萨一番言语向管理人间生死的秦广王复述了一遍。
这秦广王是冥界地狱的十个阎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6 15:46:28
3
蔡先生准备将自己外甥女许配给大师,负责监督大师的值日伽蓝听了大吃一惊,这还了得,佛门弟子怎么可能娶媳妇?等到第二天轮流值日的另一个伽蓝来接班,那个听了蔡夫子与大师叔叔酒桌是闲话的伽蓝在下班后,急忙前往洛伽山向观音菩萨打小报告。
观音菩萨听了伽蓝汇报,当即指示说:“我洛伽山西南方向有一个野猫洞,洞里有一个修了几百年的野猫,那野猫常在洞口的右边紧靠海水的山凹处方便,你从门外面竹林地下......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7 17:09:34
4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大师特别钟爱的叔父去世了,大师的母
亲开始对大师管教的特别的严厉起来。
有一天,大师的母亲前往河南蔡夫子家送些钱米,以供儿子读
书寄宿之费用,顺便向蔡夫子了解大师学习情况。
蔡夫子晓得大师父亲瘫痪床上,家中无人耕种,生活窘迫,便
说:“弟妹今后再不要送这些钱米来,德清以后就是我的侄女婿,
都是一家人了,再送就见外了。”
蔡夫子说:“这哪能呢,既......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29 17:46:47
5
闲言少叙。
蔡夫子兴致勃勃的带领大师到县学,满以为大师从此青云直上,今后扬眉吐气,有了依靠,没曾想到没有报到名不说,还遭受吴训导的一番数落,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忍气吞声又带领大师回到了河南社学。
大师在社学学了两年,蔡夫子将自己的学问已经全部传给了大师,从《大学》、《论语》、《诗经》到《礼记》、《尚书》,大师过目不忘,一点即通,下笔琳琅,甚至大师对于《尚书》中的疑问,蔡夫子自己也......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09-30 15:37:55
第四章
大师走出情感伤痛
1
且说,大师回到家,一头睡到床上,不管母亲怎么问,怎么
喊,大师蒙着头就是不吱声。
大师母亲不知是怎么回事,到了第二天,大师母亲见到儿子仍
然睡在床上不起来,万分着急地赶到河南社学蔡夫子家想问个究
竟。
吴小妹见到大师母亲走进门,也不象过去那样子笑脸相迎,向
前主动请安问候打招呼,这次就象没有看到一样,一扭屁股转身走
进内屋。
......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18:43
2
大师顺着山路信步向前走去,不觉来到三清殿。
相传这三清殿是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
此悟道成佛,后人建立“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
殿中拜佛众多,一群信众跟随一个和尚齐声低唱《观世音菩萨
普门品》中的“偈”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
《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菩萨传
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6 14:21:51
3
从鸡笼山到三岔河蔡浅之间,现在是万亩阡陌良田,河汊纵
横,那个时候,却要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草地,一人多高的芦
苇将纵横沟渠之间的圩埂小路遮掩得黑黝黝看不到尽头。
大师正走之间,突然从芦苇深处跳出一只狼挡住了去路,绿荧
荧的狼眼瞪着大师,狼的瘪瘪肚子两旁一根根筋骨清析可见,想是
饿得久了。
大师吓的转身想往后面跑,谁知后面也有这样一只饿狼。
前面一只饿狼见到大......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7 18:13:00
4
有一天,大师读书觉得有些枯燥,看到圩区大水下去之后,纵
横交错的沟沟渠渠里到处都是小鱼小虾,于是就拿起虾网准备去沟
渠里钩些鱼虾。
母亲看到了念叨说:“儿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儿年纪渐渐长大,此时不用功读书,将来何时考取功名,才
有出头之日啊?”
大师被母亲说的无言以对,便将虾网放下又回到屋里,先是拿
了一本《易经》看了几页,这《易经》含盖万有,纲......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09 16:04:07
5
大师在家学 ,到了十二岁这一年,按照当地乡村的习
俗,男孩应该到了定亲的年纪。
有一天,大师父亲一个姓邹的朋友从全椒县城到大师家看望大
师的父亲,闲聊中,大师父亲提到儿子婚姻问题,邹姓朋友当即对
大师父亲说:“县城有一个伍姓女子,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哥哥生
活,家境虽然不错,只是嫂子不贤,不能容下这个小姑子,这哥哥
与我有些交情,想托我为其妹妹找个好人家,女婿最好识......
-----------------------------
@zmh归来煮白石 2019-10-10 16:30:53
第五章 大师立志作佛
1
这南京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
里。
据传说,报恩寺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惨死的生母碽妃
(朝鲜人,朱元章小老婆)而兴建的。
碽妃由于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怀疑她有私通之嫌,龙
颜大怒,赐碽妃“铁裙”之刑。
“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于自己的女人一种酷刑,
就是用铁片做成裙子给女人穿上,然后把......
-----------------------------
楼主 zmh归来煮白石  发布于 2019-10-12 09:54:09 +0800 CST  

楼主:zmh归来煮白石

字数:97019

发表时间:2019-09-17 20:55: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12 17:29:19 +0800 CST

评论数: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