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再读春秋

残胜扬威
战争结束了!对于结果,楚国不是很满意,宋国是很不满意!
但很快,楚庄王就发现这个战的意义非凡,影响深远,9个月的持久围攻等于实打实地展示了楚国的实力。这个实力是综合实力,因为战争只是前方的厮杀,除了说明士兵,武器,粮草后勤等厉害外,长达9个多月的外出还证明了楚国的内部十分的稳定有序。春秋那些国家,君王敢出去旅游半年的都没几个,更不要说去打仗了。你说天下诸侯能不震惊?大家摸摸自己的屁股下的座椅,能不能坚持空置九个月?如过不能,那就不要惹楚国了。
至于晋国,现在大家普遍认为,邲之战之后,他们彻底怕了楚国!
关键是,人家最后也没有灭了你宋国,楚庄王还只是大度的要求让华元去楚国做人质就可以!
这样的大哥还不赶紧拜啊!
简单说,围逼宋国变成了楚国一场杀鸡儆猴的表演!
宋国:我觉得杀一儆百的比喻更好一点?
自此,楚国按照中原的标准,霸业成了!
这么叫实力?你们一直说我只会打篮球,现在我改踢足球了。不好意思,一样来个金球奖!
这就叫实力,我楚国此前按照自己的方式打仗吞并国家,你们说我是蛮夷,不会文明,不是文明。那好,我现在用你们的标准试试。不好意思啊,一样得了霸王!
这一点,晋国也看见了。晋景公觉得此时的楚国锋芒毕露,还是要躲一躲,就把精力放在周边一个叫潞国的戎狄部落国家身上。这个潞国也是自己作死,国王婴儿(就这个名字)本来还是晋景公的姐夫,但自己管不住权臣酆(念分)舒。在某次冲突中,自己眼睛被打瞎了,老婆也被杀了。这下惹怒了晋景公,就派荀林父带兵去清理。
荀林父打楚国不行,他做不了主帅,但是打戎狄完全在行,只要带自己的中军就可以。以晋兵的战斗力,打戎狄就很少输。荀林父也不管什么婴儿还是酆舒,一起盘点了!
也好,晋国给了荀林父一次翻身的机会。
这一点,齐国也看到了。齐顷公无野是首霸齐桓公之后第6个君王,但他其实只是桓公的孙子,前面几个除了舍人是他堂哥外,还有3个都是叔叔。(1个是他老爸)。所以,他心中关于“不服气”的小宇宙也要爆发了!在他的眼里,现在自己和楚国是朋友,而楚国主要负责霸南方,那齐国就要霸北方了,(当年日本和德国也是这样策划的)至少那个晋国该挪挪位置。
当年你爷爷晋文公从我爷爷齐桓公手里接走了中原霸主的位置,现在是时候还给我们了!
他是这样想的,也要这样做了!

六十、齐晋鞌之战
霸主只有一个,不只齐顷公想要,晋景公也想要。
现在因为雄主楚庄王的出现,几个回合都把晋国压制得没什么脾气,晋景公因此更加着急。在灭了北边的戎狄潞等国后,晋景公本着岁月不等人的那种紧迫感,又开始抓紧谋划恢复晋国的地位。鉴于过去这几年在军事上的失利,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建议,决定另辟蹊径,转变以军事对抗为主的晋楚争霸模式,开辟一条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你?
晋国决定通过外交工作来取得诸侯的信服,走一条文质彬彬的称霸道路。郑国、宋国现在是楚国的死盟友了,那就放弃吧!现在要重点对那些还在中间的诸侯做一些外交努力,争取早日“团圆”。
齐国就非常中间!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4-30 20:41:48 +0800 CST  
晋欲和齐
齐国是中原最主要的国家,只要齐国认我这个好朋友,好兄弟,好大哥了,那其他诸侯就好办了!
因为历史一再证明,只要齐国晋国联合起来,楚国就不在话下了!
但是,齐国不是这么想!在齐顷公的眼里,现在的齐国应该比晋国强了!所以在晋国派使者郤克来建交的时候,他思想上不是很重视,接待上也不是很用心。
齐顷公觉得晋国不是楚国,就不要召开专题接待会了,要不等几天鲁国、卫国、曹国的使者到了,一起来个,做个批处理。
客可以一起请,菜也可以团购!
但是,没想到,当天晋国大夫郤克、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聚在一起的时候,齐顷公发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巧合。郤克瞎了一只眼睛,季孙行父秃顶,孙良夫脚瘸,公子首罗锅。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某国有个残疾使者也是很正常,但是四个国家的使者都有残疾,还同时来齐国,那实在太巧了!
这是残联会议吗?
这个概率可以去买彩票,打新股了!
齐顷公想想就好笑。何止自己笑?他是个孝子,觉得不能只是自己高兴,要让自己的母亲也来瞅热闹,开心一下。
他是真孝顺。他的名字叫无野。因为他的母亲萧同叔子开始只是一个小妾,怀孕的时候年纪也小,心里害怕,生出来后就把他给丢弃在野外,靠着野猫喂奶,老鹰叼草护暖才活下来,后来被人发现捡回来,所以就叫无野了。这个故事的传奇和楚国的斗子文有得一拼。完全可以说明是一对苦命的母子了。
患难过来后,顷公对他母亲的感情很深。所以想带母亲出来看一出戏也是情有可原,只是他把戏给整过头了。
齐顷公为了增加视觉效果,居然还创作性地找了同样有残疾的四个马夫来给四个使者驾车,然后叫母亲萧同叔子在楼上看。
于是,楼上的观众们注意了:走在前排的一个瞎只眼的马夫带着同样瞎一只眼的郤克;接着出来秃顶的马夫带着同样秃顶的季孙行父,后面跟着脚瘸的马夫带着同样脚瘸的孙良夫;最后是罗锅的车夫带着同样罗锅的公子首。
昨天出单,今天出对!效果更加明显。
不过,脚瘸的孙良夫在马车上是怎么被看出来呢?应该是靠解说吧!儿子亲自在给母亲解说。
这个母亲也是无知,听了就知道乐呵,不知道乐呵背后的危险,难怪会生出无野。反正当年扔了无野都能捡回个君王。如果无知能有这么好的收获,凭什么不让我继续无知?
公孙无知:说谁呢?
开始,郤克看见给自己驾车的老司机也是个盲人,还以为只是巧合,等发现楼上的观众在笑,又看到了其他的三个同行,就马上明白是什么回事了?
你大爷的!你也不打听一下,我这眼睛是什么瞎?告诉你,打仗打瞎的!那现在齐顷公你告诉我,你的眼睛准备怎么瞎的?
看来你已经瞎了眼吧,玩什么不好,居然玩人,玩什么人不好,居然玩我!
郤克马上召集了其他三个使者。通报了自己的重大发现,大家一致气愤,一起气愤,互助燃烧起来的火焰更加浓烈。这次出使齐国,看来是没能和齐国达成什么协议了,不过我们四国可以达成协议了。这个协议就是打齐国。
带着仇恨,往死里打的那种协议。

郤克结仇
报仇!这个仇不报,我郤克以后不过黄河了!
但是晋景公不愿意。我叫你去做什么了?你还记得吗?
郤克就赶紧带着情绪解释了他在齐国的奇幻之旅。
关于携手和平发展的使命当然记得,不过,现在的事实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齐国根本就不拿我们当回事。这娘们是想在楚国的宝马里哭,也不想自己齐自信(骑自行)车了。
晋景公听完也很气愤,但是仍旧不同意打齐国。郤克同志,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们最好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不带是可以暂时不带。不过,一代将领的子孙,郤氏家族的血脉不是那么容易妥协的。从现在开始,郤缺一有机会就提议要打齐国。
齐国太鄙视我们了。那齐顷公哪里是在笑我,分明就是在笑我们齐国啊。我们要争霸,就要把那些敢于鄙视我们的傻逼打成傻逼2.0。这也能给其他国家一个示范,那后面称霸的道路才能更加平坦了。
晋景公依旧不肯,因为大家都知道最近齐国和楚国三天两头就眉来眼去的,如果我们轻易去和齐国开战,无疑是把自己暴露在楚国面前,到时候该是一个多么被动的局面啊!
掌权的中军元帅士会也不同意。但比起景公看到了国家之间的牵制,他还看到了郤克个人的倔强与不安分。
因为郤克在多次求战不成后,就把奋斗目标转为要依靠自己个人努力,自个单干。他开始不断地募集士兵,打出了恨齐的旗号;打出了壮晋的口号;打出了郤氏历代的民望。
一个专注的人,是可怕的人。
士会担心再这样下去,郤克内心小宇宙被压制得越久,越狠,到时候爆发出来就越强烈。如果他不能爆发在齐国身上,万一遇到一个新的触点,那就可能爆发在晋国自己身上。也就是内乱。
无奈的士会只好下出一盘很大的棋,把损失减到最低点。既然这把火一定要烧,那就烧到外面去,既然要烧到外面去,那就让烧得旺一点,赢面就大一点。他辞去了中军主帅的位置,并推荐郤克顶替自己。士会希望掌兵的郤克能调动所有的资源,以筹集出更加充分的准备去对付齐国,用你的毅力和信念来训练并提升晋国的士气。
一定要去打齐国的话,就就要打赢齐国。
郤克是个难得人才。他是很愤怒,但他不鲁莽,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要复仇,但是每次大家以为他应该要出手的时候,他还是不出手。
这是智慧的愤怒。得罪这种人,他不会骂你,不会威胁你,不会隔靴搔痒的逞强,他只在等待一个机会,然后一招毙命。
当上中军主帅的郤克反而不再天天叫嚣说要打齐国。但是他仍旧继续在做打齐国的准备,比如叫弟弟郤至专门负责与楚国的外交工作。不斩断齐楚联盟的威胁,就不可能很好地打击齐国。
士会下一盘很大的关于郤克的棋。郤克也要下一盘很大的关于齐国的棋。
晋景公、士会不同意打齐国,因为他们看到楚国的隐患。郤克坚持要打齐国,因为他一直在找消除楚国隐患的办法。
此时的晋国,既要清楚地掌握齐国的动静,也要掌握楚国的动静。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5 18:44:35 +0800 CST  
鲁国出击
其实,楚庄王也一直希望晋齐两国进行火拼,好让楚国能从中渔利,并适当取舍。但是很遗憾,楚庄王熬不到那一天,明明知道你们要出好戏,但酝酿太久。久到不是等你等得我心疼,而是直接等死了。
楚庄王:你们就不能提前几年打?
郤克:我也想啊!但只有你死了,我才敢出征。
楚庄王是等到死,而郤克是等你死!这就是谋略!
当然,也不能说就因为楚庄王去世了,所以晋齐就打起来。实际上齐晋鞌(念安)之战是在楚庄王去世三年后才打起来。楚国的政权交替只是其中一个条件,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别的条件也玩不起来。你牌打得再好,三缺一,你给我玩玩看。
这些“别的条件”,就包括鲁国。
鲁国的残疾人季孙行父也是当年赴齐国参加奇幻之旅的F4之一,他的复仇之心一样未成熄灭,但是他只是鲁国的“三桓”之一,发言权十分有限。直到比他年纪大,辈分高,权力大的鲁卿东门仲遂(鲁宣公的叔叔)、叔孙得臣相继去世后,季孙行父才提拔为正卿,获得执政当权。鲁宣公自己忌讳“三桓”势力,就让东门仲遂的儿子归父去串谋晋国,希望能借晋国外力来除掉“三桓”。但是归父不看历史,不听时事,居然把鲁宣公的绝密国书交给了与一直想拍郤克马屁的屠岸贾手上。
没错,就是那个和晋灵公玩得很投缘的屠岸贾。此时他凭借着极高的综艺娱乐天分再次获得了晋景公的赏识,再次进入了晋国政坛。
屠岸贾完全掌握了帝王们的那点心思。
屠岸贾:你们尽管换国王,我就在娱乐圈里等。
归父只知道屠岸贾得宠,以为送钱就可以了!哪里会知道还有一种关系叫做“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一起受过辱”?哪里会知道事实会变成屠岸贾找栾书、栾书找郤克,郤克找季孙行父。于是,那份绝密国书就到了季孙行父手里。
国书:我只是去晋国转了一圈。
季孙行父也不是省油的灯,瞬间就扑灭了这场屁大的政治隐患。他在气死的鲁宣公后,立了才十三岁的鲁成公,立即驱赶走归父所在的东门氏。因为危机涉及“三桓”,此举等于挽救了“三桓”,所以之后的季孙行父就在“三桓”中的威信越变越高。
一直伴随着季孙行父的关于复仇齐国的声音也越变越大。
大到隔壁的齐顷公都听见了!
齐顷公权衡再三,决定像季孙行父摁死鲁宣公那样,也要先发制人,先摁死鲁国。
从综合国力来说,鲁国肯定不是齐国的对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规模)的战争,齐国都能干过鲁国。
齐顷公亲征鲁国,很快就包围了龙地。但是,他的宠臣卢蒲就魁却在攻打北门的时候被龙人给抓了。
大意了吧,捕蛇的农夫还有被蛇咬死的呢,何况你今天攻打的是龙地的龙人,名字都这么霸气,很有画面感的样子。
齐顷公是爱憎分明的人,正如他爱自己的母亲就可以开这么大的国际玩笑。他也爱着卢蒲就魁,所以就有点低声下气地求着龙人说不要杀卢蒲就魁,放他回来,他就不攻打龙地了!
这算什么?你家熊孩子来砸我家大门,你说把他放了,咱们就一笔勾销?不道歉吗?不赔钱吗?那你们以后有空就可以来砸着玩玩。
龙人不肯,管你什么宠臣,什么齐顷公?来我家门口撒野的统统要没收工具。本来估计还没想到要杀他,结果你自己一说倒是提醒了他们。结果,龙人不但把这个卢蒲就魁给杀了,还挂在墙上。
看到兄弟像腊肉一样挂在墙上,顷公大怒!
本地帮派实在是太没有礼貌了!一点面子不给。
齐国军队带上了齐顷公的仇恨开始日夜攻城。这下龙人懵了,杀个杂毛小队长(没听说有什么名气的人),你们至于这样加班加点,72小时不休息吗?
龙人最终抵挡不住,城破!爱憎分明的齐顷公立即下令把城北的军民全部杀了。注意,只杀城北,不是屠城,要做一个理智的愤怒者,才是真正的爱憎分明。
而此时,卫国听说齐国出动去打鲁国了,当年的受辱F4之一的卫国大将孙良夫,也按照卫侯(这一年正好是卫穆公和卫定公的交接年)的意思出兵去救鲁国。
真是牛逼的决定,以卫国的实力能主动介入齐鲁的矛盾给人的感觉就是,卫国喝醉了吧!但是人家救鲁国是有依据的,一是卫鲁已经在十年前就缔约盟国了,此前鲁国帮助过他们抵抗北狄;二是对这个小国家来说,面子是他的全部,而齐国曾经这样取笑过他们,这个仇必须报。
亡国不可怕,因为卫国经常亡国。但是面子没了,以后复国就没信心了!
而且,他们是救的是鲁国的鲁,而不是鲁莽的鲁。卫国原本只想齐国现在全军出动后,去骚扰他的后方。欺负欺负人家老百姓,打打人家屁股。
按照国力水平对比,卫国是没得玩,但是去欺负人家老百姓还是可以的,类似大人打小孩,这点信心应该没问题。
但不知道是引导的人走错了路,还是地图过期了。他们绕来绕去居然走到了齐顷公大部队跟前。
这下好了,猎人变猎物。就是这么戏剧,就是这么逆转,就是这么暴力。丫的卫国,一个诸侯国这样的失误还真是有点搞笑哦。
测绘技术确实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春秋时候,地图是十分重要的战争武器。一般人很难看到,一般国家很难画出(比较准确的)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6 23:09:08 +0800 CST  
卫国出击
面对齐国主力,卫国副将石稷认为现在事实与计划相差甚远,不如撤兵回家吧!
大将孙良夫立即反对,不要说我们撤退了人家会不会从背后追袭,就算回到卫国,怎么跟国君交代?怎么和国民交代?说我们要出发去打齐国了,迷路了,然后我们遇到了齐军就跑回来了?
面子啊!以后谁还会叫我们将军?叫我们驴友算了!
孙良夫这么说,他也可以这么做,因为他是主帅。
既然要打,那就快打,还要主动打!
卫国就做死般地主动冲入齐营寨,动机是好的,原本是希望出其不意,杀几个齐兵,但是这个消息似乎走漏了,所以很快就被齐军反包围。没办法,齐国有人数优势,很容易形成包围。
要不是石稷断后死战,附近守新筑城的仲叔于奚大夫紧急救援,孙良夫肯定会死于战场了。很明显,卫国打输了!
实际上,面上卫国是输了,但是底子里他是赢了。一来是输只是输在场面,因为是攻打一下就溜跑,所以实际并没有死多少人;二来是卫国找死(敢死)的举动天下尽知,这样关于卫国守信的名声就传开了;三是卫国敢于对齐国动手,说明其勇气可嘉,那以后结盟的时候,就算排名上不去,但是口碑可以得到不少分,而且吹牛皮的时候也会有底气。
这些“卖点”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国此后求生存的加分项。
所以在鞌之战胜利后,卫侯不但不怪罪老孙,还要奖赏敢于主动救援的仲叔于奚。不过仲叔于奚传承了卫国作死的节奏,不讨要土地,财宝,居然说要“曲县”、“繁缨”。
【曲县】查阅一下,“县”在古代同悬,此处应该是指一种礼乐的方式,类似悬挂着编钟之类。天子奏乐娱乐的时候,四面皆县,称做“宫县”,会产生环绕立体声的效果;诸侯奏乐娱乐的时候,留着南方,只县三面,称做“曲县”,也叫“轩县”,会有回音效果吧;至于大夫,就只有左右县了,听听就可以了吧。所以 “曲县”实际上就是诸侯的待遇,
同样,“繁缨”也是诸侯马车上代表身份的装饰。【87】
这样看,仲叔于奚也是够居功自傲了,居然要求自己享受诸侯的待遇。不过他也有点犹豫,因为诸侯待遇实际上只有天子才能给予,他现在向诸侯要诸侯的礼仪,不合理,估计也就是一个爱礼仪,讲排场,喜欢自我娱乐的艺术圈狂热分子吧!
你让局长提拔你当局长,那局长自己去哪里?是你心大还是你认为局长心大?于奚啊,你可长点心。
但历史却没有给他机会,让他解释是哪般的内心小想法。以孔子为首的文史记录者,秉承一贯的价值判断,就直接给了他一个“不自量力,贪慕虚荣”的二傻子形象。
情结也罢,虚荣也罢,事实是仲叔于奚的主动出击救援给了卫国喘息的机会。卫国马上就和鲁国一起去找到了晋国。
他们明确告诉晋国,你要是还想继续做我们大哥的话,就赶紧出兵救我们吧!我已经被齐国欺负成这样了,如果再晚一点,就算我们不想变成“齐国人”,也会变成“齐国的人”。
这的确是很好的机会,郤克一直在等待着的就是这样的机会。此时的楚国已经是楚共王时代了,郤克的弟弟郤至致力于晋楚的和平外交已经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最主要的是,晋国得到了楚国大夫、大叛徒屈巫的指点,主动接触到了楚国的后方顾忌,吴国,找到了楚国的隐患威胁(软肋)。吴国让郤克的手里多了一张牌。如果楚国趁晋国出兵打齐国的时候来打劫晋国,郤克就可以打出吴国这张牌,请吴国出兵打楚国,来牵制楚国。
现在,齐国自己作死主动进攻鲁国,又打败了卫国,这样晋国要维护春秋秩序,出兵打齐国就可以以救鲁存卫的名义,名正言顺了。
一番道理后,晋景公也想通了。于是,晋国出战!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7 18:03:37 +0800 CST  
晋国出战(鞌之战)
真正的大佬出场了。
如果晋国没有出来,你们复仇也就是骂街的层次,就算打起来也只会被当做小打小闹的冲突,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有山西大佬出场了,这场战才叫会战,才会有名字。双方在鞌这个地方开战,就叫鞌之战。
复仇者联盟,开始!
复仇者的条件已经很有利了。但就算这样,郤克仍旧十分慎重。晋景公说给你700辆战车,郤克说齐国是大国,不可以小瞧,要求在加100辆,并且要把晋国压箱底的大将都派出来,不但是要7+1,而且要非常7+1。
对比郤克的慎重,是齐顷公的轻率。
齐顷公听说晋国出兵,丝毫不惊慌,还想着不要等到晋国入了齐国境内再打,所以自己就带着500辆兵车出境应战。免得扰民?
而且,在看他来,去和晋国打战似乎就去晋国挖宝,或者就是去受贿,接受一下胜利的果实就可以赶紧回来。不要耽误了过年!
所以时间很重要,齐顷公居然要求自己的士兵快马加鞭行军,只用了三天就与晋军在鞌地遇见了!
如果这是一场赛跑的话,齐国已经胜利了!很遗憾,不是。齐国自己丧失了一次以逸待劳的好机会。因为你要争夺本战的“最佳组织奖”,现在把齐军搞得比晋军还疲惫。而且,晋国还有自己的盟友,鲁国、卫国、曹国三个当年的好友加难友带着兵在新筑城接应。
人数没他们多,身躯还比他们累!齐顷公无野可能认为带兵的郤克是瞎子,你们全军就都是瞎子。兵瞎瞎一个,将瞎瞎一窝?
齐国的高固将军甚至担心对手是残疾人,对仗不起来(有强迫症),所以就主动请战,说要单独去晋兵营试探一下,看晋国人勇不勇。他驾车到晋兵营门口,碰巧遇见了要出门办事的驾车士兵小队长甲(当然乙也可以)。甲还没搞出清楚你是谁,高固就直接搬了块大石头砸了过去,直接砸脑袋了!然后,高固就跳下车去,跳上小队长甲的车上,把马夫踢了下去,自己驾车绕着跑一圈,还大声喊:我的勇力还没有用完,你们谁要买吗?(兜售余勇)
晋军这边都没有反应过来,不是说好的明天决战吗?怎么的?提前了?一了解,才知是齐国一个卖力气的人过来找人斗殴未遂而已。但等晋国落实清楚想要对付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高固秀完肌肉就跑了!飞快地跑回去嘚瑟了!
这个经历够高固臭屁一个晚上。他直接对齐顷公说,我试探过了,晋兵人虽然多,不过都是无用无勇的鸟蛋,不要怕他们。
这哪是打仗啊?简直就是刑事暴力犯罪。
这么简单的事实就能暴力地推断出来这么绝对的结论?但是齐顷公无野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早就这么认为了。在邲之战之后,他看到了晋国的落魄,认为晋国不行了,同时在楚齐结好之后,双方有多有喝茶聊天,使得他又认为自己和楚国是一个级别的水平。
而且,楚国在邲之战打晋国打得那么轻松!
真是:开局就一个齐顷公,其他实力全靠想象。想象的感觉真好。
但许多时候,不是别人可以你也可以。成功的人告诉你因为努力所以成功,你也去努力了,发现成功只是鱼竿上诱饵而已。
通过性的成功可以复制,比如不限制名额的通过性考试,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自己复习好,掌握了知识,那你就可以通过。但是竞争性的成功永远无法复制,比如有你无我的排他性选拔,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你的不成功,你学他又有这么用?只有一个名额啊!
齐国人没有想过,晋国人面对楚国还有畏惧之心,而对齐国,晋人从来没有这样认为。
毕竟双方从未正式交战过。
但是,齐顷公就是这么自信。在第二天开战前,他甚至要求士兵就不要吃早饭了,等收割完了晋国再回来吃!好像时间都会被顷公无野掐得刚刚好!
齐顷公可能会认为,因为士兵没有吃饭,就会想着赶紧打完回来吃饭,就会特别卖力杀敌,所以齐国就一定会赢!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另一种因果。士兵因为没有吃饭,没冲打几下,就没力气追杀了,只剩逃跑的力气,所以齐国输了。
正如前面说的“因为所以和所以因为”的因果关系常常可以调过来,互为因果。在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理论叫做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然后还有叫充要条件。
顷公这么想,他也是这么做。说明他也是个实在的人,也解释了战败后他能痛定思痛,能苦心理政,让齐国迅速复苏。
顷公亲自披甲出阵,让邴夏御车,逢丑父为车右,身先士卒,告诉自己的士兵们,我往哪里攻,你们的箭就往哪里射。
当然不是射我!
齐国士兵在顷公的激励下果然勇猛,晋国的军队因此被冲散,死伤不少。甚至郤克自己也被这群包含对早餐渴望和齐侯激励的“一股做气”所伤。箭射中了郤克的左肋,鲜血直流到了鞋子。要不是当年被取笑的一幕被一次次重放,郤克真得有点像放弃了。自己作为中军元帅,他本来也是要亲自击鼓的,只是受了伤力气就小了一点,关键是他一不小心看到了车轮上也有血迹,心里一下子有点慌了!
原来我的血流了这么多啊!那我还能抢救的过来吗?
突然,一边的御手解张大叫:那是我的血啊!元帅你至于吗?留一点血到鞋上就士气锐减?我早就中了两箭了,不是还一样在驾驭马车吗?中军元帅是全军的魂魄,三军以你为进退,你要鼓起勇气啊,带动士气来,才能取得胜利。
另一边车右郑邱也附和到,是啊元帅,人是生死由命!
不是由箭!不是生死由箭!
这顿批评和激励,有理有据。郤克一听顿时醒悟,不再幻想着自己被抢救的场面!
不好意思啊!刚刚好像有点走神了!
郤克马上站起来,大呼冲杀,并把鼓击打得犇犇做响。
这样一来,晋国士兵的士气立即被鼓动起来,后面的将士们看到元帅自己都冲过去了,还以为是打胜利。那要赶紧冲上去了,要不然一会儿战争就结束了,赶不上立功岂不是白来一趟?
如同现在的股市也是这样啊。你的领导,他不是叫你买,而是自己在偷偷买,你马上就感觉到自己发现了什么大秘密,赶紧就全仓杀入。这就叫身先士卒的领导艺术。所以,庄家搞的那些噱头不管是真是假,只要股民认为是真的,就会哄抢进去把股票拉起来。
“晋国进攻”的这只股票也就这样涨起来了。
而且,齐国的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着冲劲,尤其是没有吃早餐造成的“码农式不健康”开始表露出来。现在,晋国在都快抵不住的时候,突然被郤克带动起势了!相当于齐国的一股气快用完了,而晋国的一股气才起来。
下棋也是如此,踢球打球也是如此,先防守,再来个防守反击。杀伤力十足。
齐国没招了!省点体力用来逃命吧!
韩厥看到郤克受伤了,就主动要求自己去追杀!
韩厥是三军司马,是十分重要的岗位,执行的工作内容相当于军纪委的职能。而且,韩厥还是这个岗位的老干部。当时,赵盾因为改立灵公得罪了秦康公,而不得以与秦康公发生狐之战的时候。韩厥因为当机立断,铁面无私杀了一个乱军纪的家伙,就受到赵盾的赏识,进而被任命为司马,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26年了,是个老司马!
老司马一向秉公执法,在晋国有较高的威望,但就是眼神有点不好,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做人比较实在。
他去追击齐兵的时候,居然没能分辨出真假齐顷公。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9 19:43:18 +0800 CST  
齐顷狼狈
开战之初,齐顷公为了提升身先士卒的效果,特意给自己穿上了十分耀眼的战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冲在前面。这个效果确实不错,齐国士兵在第一波的进攻中十分卖力地跟上冲锋。但是到了现在溃败的时候,他这身招摇的铠甲也让他始终保持在对手的聚光灯中心,所以无论他怎么跑,往哪里跑,后面追的人都很欢快地追,还准准地追。
况且,现在追他的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韩厥。
正所谓忙中出错,祸不单行,这身嘚瑟服装已经够倒霉了,没想到在跑路的过程中们还有两匹马居然因为因为树枝的剐蹭,摔倒了!
就是碰瓷也不是时候啊,估计这匹马也没有吃早餐。
机智莫过逢丑父。逢丑父就对齐顷公说,现在来不及跑了,干脆我们把衣服换过来吧,你换我在身边驾车,万一有什么不测,我也可以代替君王去死!
齐顷公表示同意。
没多久,韩厥果然赶了上来(据说,此前一个叫綦毋张的晋国大夫因为失去了战车,正好看到了韩厥,就请求搭车。韩厥同意了,但是这一个耽误就给了齐顷公换衣服变身的机会)。韩厥是个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执法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因为齐顷公是诸侯,身份与成败无关,所以,韩厥还下车对车上的假齐顷公行了臣子的礼,说,我们君王因为难于推辞鲁国、卫国的哀求,才不得已派兵来得罪上国(齐国),我正好也忝为其中一员,所以现在就请让我为你驾车,请你去鄙国一趟吧!
这本是合礼仪的话,但因为此时窘迫的形式,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调侃,也就是说者有此心,听者有他意。误会常常都是这么来的。我们相信韩厥不是,他是教化出来的真心。那一年,他被赵盾挖掘出来,出任司马,就是因为敢于斩杀了赵盾那个扰乱部队秩序的驾驶员。
当年一杀,今日一拜,其实是一个套路。
假顷公就马上假装自己口渴不便说话,便命身边的假逢丑父去取水。这就是一个机会,一个所谓的“万一不测”的机会,真逢丑父要为假逢丑父去死了。
假逢丑父居然还没有反应过来,傻傻就下车瓢了水。真逢丑父一看就气,你这不是傻吗?只好又说,这水太浑浊了,你要我怎么喝?快去山那边看看有没有清水!
韩厥作为一个礼遇君王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妥,还觉得这个逢丑父太不会做事了!而齐顷公也终于反应过来了,这是叫我跑路啊!
于是,真齐顷公就借着找水的机会跑了!这个假的齐顷公还故意感叹说,看来王八蛋逢丑父是跑了,不等了,我跟韩将军走吧!
按说,鞌之战是韩厥第一次见到齐顷公。但是在这个真假齐顷公前面,他刚刚应该有稍微见过齐顷公一面,因为韩厥在追赶的时候,齐侯车上的射手可以反射杀他。射手邴夏还说中间那个肯定是贵族,要射韩厥。可是齐顷公不知道哪里抽风了,说既然是贵族,那就不要射杀了!结果韩厥身边的两个士兵都被射死了。
韩厥应该也因此感受到了齐侯对贵族的礼仪了吧!所以本着一副心心相惜的心态就没有死死揪住不放,这才有机会让假逢丑父去取水开溜。而韩厥的眼神看来确实不怎么样,他在后面追齐侯的时候也主要是靠那一身华丽的铠甲来判断。成也铠甲,败也铠甲。
这就解释了,他追到后,为什么会被忽悠!
以貌取人都会看错人,何况你以衣服取人。开好车就是好人?戴名表就是贵族?用苹果就是土豪?
这个失误大了!假美猴王到了郤克如来佛面前一下子就暴露了。郤克说,这货不是齐侯啊!我“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赝品。
当年在齐国笑我一只眼的人,我还会不知道?
韩厥大怒,你丫是谁啊?敢骗我?
逢丑父说,我叫逢丑父,你要问齐侯去哪里了?我告诉你们吧,刚刚那个去取水的,假扮我的便是我主公。
我擦,好好的一等功让你丫的搞成了三等功。韩厥想把这个不诚实是家伙杀了,郤克也认为你搞得我仇报不成,该杀!
逢丑父大叫,从来就没有人能代替自己的君王去赴难,今我逢丑父能使自己的君王免于受难,按照你们晋国的标准,看来我是该死的人了!?
郤克转眼一想,也是,这个逢丑父也算是一个忠臣,杀忠臣不详,到时候人家说我们晋国小气,还说不重视忠臣!那就算了,放了!
于是,逢丑父名声大噪!他回国后,又得到了齐侯的重任!可谓名利双收。
逢丑父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以衣冠取人不可以,以名字取人也不可以,名字有“丑”不要紧,关键心灵要美。
齐顷公用自己局限性很强烈的智慧瞎指挥后,这场战就表现出一副完整性很明显的狼狈之相,原本齐国所依赖的士气早就全无了。所以晋军很快就长驱直入齐国境内,而在一旁等候多时的鲁国、卫国、曹国也开始有理有序地趁火打劫了。
齐国的高、国二卿看清了形式,立即劝说齐侯求和。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0 23:29:13 +0800 CST  
齐晋和谈
齐国求和的态度很诚恳。当然,这个时候也无法不诚恳。
齐国使者国佐来了,说给晋国钱和宝物(类似战争赔款),并答应还给鲁国和卫国原来被齐国占据的土地。
韩厥还是一样按照礼仪来对待国佐。但是主帅郤克不答应。郤克认为我现在灭你齐国都有可能,你给我谈什么和?如果真要和,那就两个条件,一是把萧君叔子(也就是那个取笑他们的齐顷公妈妈)来晋国做人质;二是把齐国的所有道路都改成东西走向。那样你们要是再欺负人,我们晋国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
这两条件的侮辱值不会比当年顷公取笑F4差多少!哪里有用长辈做人质的?
国佐听了也很愤怒,说齐晋算兄弟之国,齐侯的母亲也是晋侯的母亲,哪里有这样侮辱自己母亲的?而且道路都是根据地理实际情况修建,哪里能都改成一个方向?你这样明显是欺负我们,不想议和了!
郤克得势不饶人,也强硬说,就是不议和,你能怎样?
国佐愤概说,我们齐国也是千乘之国,偶尔小败还不足于削弱我们实力,元帅你如果不肯议和,那就再打一战,如果我们又打败了,那我们齐国就军民全出,再打,如果三战都输,那我们齐国就灭了,都是你晋国了,也不用什么 为质,什么化阡陌为东西了。
说完就走了!不谈了!不是你谈不谈,而是我先不谈了!(太气人了)
这话是很软,但是语气很硬,态度更硬,这就很可怕了。谈判交流的话语和态度如果太硬容易把谈判本身搞僵,叫僵硬。
这下,晋国这边也傻了!谁都知道兵无常胜,齐国这样带着怒火的羞辱回去,士气又会高涨起来了!
而且,鲁国、卫国听说有退还土地这么实在的和谈条件,自然更加倾向于和谈罢兵了!
郤克却感觉出乎意料,明明是我可以主动得盛气凌人,我打赢了,为什么我不可以任性?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么尴尬的气氛?
其实这个道理和齐顷公当年一样,叫欺人太甚!
郤克本也不会真想继续打,因为他听说楚国开始动员出兵了,要出来救齐国(就是之后的阳桥之战),所以心里也有估计。之所以这么坚持无非是想借这个机会多要点利益,多欺负一下齐国,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过了!
有实在利益的孙良夫当即表示这个屁股他可以搽,这个锅他可以背。就马上去追国佐,说郤克其实是不敢擅自主张就和谈,刚刚我们鲁国和卫国就一起表态了,并劝说了,他现在也同意了。
许多时候,和事佬的“和”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你面子大,而是双方正好需要一个台阶下!
鲁国:我是台阶!
卫国:有地给我,我也可以是台阶。
于是,晋、鲁、卫、曹和齐国和谈。齐国认你晋国大哥,退还鲁国、卫国的土地。晋国释放逢丑父,并退兵。
曹国:那我来的车费谁给报一下啊!
自此,鞌之战结束。获胜回家的郤克一发不可收拾,如日中天的郤氏家族也跟着鸡犬升天。不过,郤克能够居安思危,不把自己的子弟强行提拔入卿,反而是老成谋国,努力平衡各方族势力。据说没人为此争功。士会看到儿子士燮最后才进城,有点不高兴,就埋怨儿子是不是认为自己的老爸不想见你?士燮说军队打了胜战,国人一定会热烈欢迎,如果我走在前头就容易被大家关注,不等于抢了主帅的荣誉?然后,晋景公准备赏赐郤克,但是郤克说,这是国君教导有方,将士用命,他个人没什么功劳;要赏赐士燮,士燮说,这是荀庚的节制和郤克的指挥,才有这样的胜利,我没有什么功劳;要赏赐栾书,栾书说这是士燮贯彻指令坚决,士兵严谨,我哪里有什么功劳。
这是好现象,不争功,还互相谦让,但可能是谦让过头了,导致景公的许多赏赐都赏不出去的样子,所以年轻的王可能误会了,既然都不是你们的功劳,那就是我的功劳了?
所以,晋景公在此后就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霸业又回来了,一副功成名就的死相。不久,又开始高度信任娱乐大亨屠岸贾,并进一步猜忌着开启了清理士族大夫的内部活动。
而齐顷公作为失败的一方立即回家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吊死问丧,恤民修政。齐国反而因祸得福,用血泪培养成熟,把一代顽笑国君成长为靠谱国君,齐国也因此变得强大起来。
真正郁闷的只有楚庄王了,因为他已经去世了,看不到自己策划的齐晋矛盾。而且楚国自己却因为楚共王年幼镇不住局面,又发生了内乱。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2 23:28:11 +0800 CST  
六十一、楚国霸业
都说楚庄公把楚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是中原人的观点,是中原政治家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三观来判断他人功绩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楚庄把楚国的文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国力却不一定。
庄王的蝴蝶效应
此前的楚国,精力中有八成用于扩张,打仗,所以那时候的楚人很少有三年不出兵的“懒政”?你问楚国在干什么,湖北人会说不是去打仗就是去打仗的路上,再不就是打战回来的路上,或者就是在家做好打战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是这种高压态势,南方诸国在楚国面前战战兢兢,然后苟延残喘,然后灭绝,变成楚国的一部分。此前的楚国像贪吃蛇一样,越吃越大,更像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开始是吃比自己小的小鱼,然后就长大,吃自己差不多大的中鱼,最后就长大到可以吃大鱼了,他们不断吞并他人的过程和成果,实质已经称霸了南方。
西周的地图上,中原诸侯原本和楚国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楚国把这段距离吃了,双方变成了邻居,一个擅自称王的邻居。中原诸侯在看清楚国真面目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畏惧。但这种畏惧是相互的。比起那些被吞并的南方小国,中原诸国除了国力更强大外,还有一件重要的武器,那就是文化。
不是文化更先进。而是周王朝所在,他们的文化是主流,流行色,方向标,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在文化面前,楚国的内心是持续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从被逐出中原那一刻起(商朝)。
于是,可以理解为,楚国的努力其实不是想要吞并周天下,而是想要周承认他,让周后悔没有接纳他,让周有一种“有眼无珠”的悔恨。就像那些被抛弃的恋人一样,说自己一定要活得更加精彩,比那个取代自己的人更加优秀,让你后悔死。
看似立志。实际是你一直活在他的阴影下。
当然也是这种阴影的动力促使楚人的祖先在筚路蓝缕建国后,不会安逸度日,而是继续奋斗。楚人才会有如次坚定和渴望的信念,这种情感和努力交融到了楚庄王时代,进入了一个最高点。
强大也表现出来了,不自信也表现不出来了!
他强大可以灭掉陈国、郑国、宋国。但是却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把他们都变成自己的版图,反而画风一转,按照了中原的《周礼》方式,不灭国不灭祀,纯粹只是为了主持公道,暗地顺便就耀武扬威,威风一把就回去。
中原人刚刚还在恐惧,瞬间又发现无需那么恐惧。难道楚人一路杀人过来不是为了杀我,而只是为了见我。
楚庄王让楚国融进了中原文化,变成了有文化的楚国,但是楚国从此也失去了他的战斗血性。
一直以来,楚国在南方的战争都是求生存的你死我活吞并之战。因为楚国是个外来的部落,如果你不能吞并别人,就可能会被别人吞并,这是资源争夺中残酷的生死战。但中原的战争都不是在灭国,只是在帮你换个君王,参战的贵族们习惯把战争理解为身份和技艺的秀场。在这两种观念下培养建设的军事力量,其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所以,楚庄王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楚国的血狼本性还在,中原的柔软战风还在,他远可以夺取到更多的利益,但是他停下来了,在一个十字口掉头了。
历史也调头了,把可能给楚国的机会转给了秦国。
喘过气,反过神来的中原诸侯以晋国为代表,马上重视楚国,并认真扶持了吴国。
自此以后,原本在南方横冲直撞的楚人居然干不过也在南方的吴人,或许就是因为一直流淌在楚人身上彪悍的血液,在进击中原后,被中原软化了!
此后的楚国更像是一个中原诸侯。就像现在那些少数民族,除了身份证户口本上注明外,他们身上的其他符号基本都汉化了。
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怪罪楚国。毕竟历史无法验证我们的推论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如果楚庄还在按照原来的方式,灭了陈、郑、宋,那等于迅速唤醒晋、齐、鲁等国,他们会提前联合起来对抗楚国。而参照秦国发展统一的步伐(时间点),此时的楚国还完全达不到可以抵挡联军的实力。内部政权还没有进化到“有方略,能持续”的统一思想来指导统一的步伐。同时,楚国内部的经济实力(GDP)还达不到能和中原一起消耗,维持住持续战争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楚国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得势,但马上又会被晋齐打败,宋、郑、陈不但会马上复国,连那些以前被灭的国家也会蠢蠢欲动。
从另一个方面讲,楚庄王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旅没有能进取中原,却能消化已有的南方地盘。就像是狮子老虎,你吃了那么多,就算你还能杀人,但到时候你不但吃不下新猎物,还会因为奔跑反胃把原来的食物都吐出来。(这个比喻有点恶心,不要脑补画面了)
文化不能增加武力的硬度,还可能削弱强悍,但是会让你变得更有韧性。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多苦多难,几次要亡,却始终不亡。正是有这条文化绳子把大家串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文化的底蕴会让这个民族“多难兴邦”。
这种韧性也体现在此后楚国的历史进程中,吴国能灭他的国都但亡不了楚国,还能迅速恢复到楚国原来的样子。同样,强大的秦统一天下之后,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历史没有如果,也就没有好坏。
只有讨论历史的我们有好坏,才会说人家的好坏。
楚国的未来就像晋国的未来一样,晋文公看不到,楚庄王也看不到,我们能要求他什么?至少人家在治国上已经做出同代人不可比拟的卓越成绩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4 23:51:11 +0800 CST  
明星孟优
国君和领导一样,事情不一定都你亲自去做,就算是去打战,你出场了,但是很少需要你去真刀真枪地杀人。你要做的是管理,是把握局势的大方向,做出判断,做出处理。管理和决策是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的智力和视野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就需要一群智囊。智囊里面装着各种智,接下来就是看你能不能兼听则明了!
所以,能不能纳谏,纳不纳得准成为一个君王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楚庄王一定认为这个标准不过分,因为他确实是个品质优秀的君王。现在流传下来关于他的许多小故事,这些苛刻的文人能用“自己人”的口气来讲述这些事情,说明他们认可楚庄王。除了楚国中原化给文人带来的亲切感(认同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庄王应该是真得这样做(不靠作秀啊,不靠水军来吹牛)。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文人对他的爱,就是历史很少记载他随便杀人。就算是那三年喝酒不上班,也只是在门口写了几个字用来吓人,并没有真正杀了谁。
不随便杀人说明他会善待人。
楚庄王有这样的性格和观念,身边很快会团结一批能臣良将,如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不止流传的这些人。
据说,楚庄王在三年娱乐期的时候喜欢了一匹马,就像现在那些贵妇人喜欢阿猫阿狗一样。贵妇人把狗叫成儿子,给它穿衣服,吃标准餐,俨然就是亲身骨肉。楚庄王也差不多,按照大夫的薪酬标准给予这匹马伙食、“衣着”、住所。但是这马没有那个命,没过多久就因为过度肥胖而死去。楚庄王很伤心,就做出了一个很没有道理的决定,真的还要按照大夫的礼仪来埋葬。
大夫们怒了,你发工资就算了,那反正只是个伙食问题,无非说马的开销和我们一样,现在它死了要按照我们规格来葬,那以后我们就像马一样了?你让畜生是我们(的样子),那我们便是畜生了!
楚庄王也怒了,不服吗?可以,那先葬你,然后再葬马。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以后你们像马一样”,而是马像你们,满意吗?
晕,这不是一样吗?考我们逻辑诡辩,直接说谁反对就杀谁不就可以了?考逻辑我们不怕,我们怕的是考胆量。
大家就不敢说了。
从后来楚庄王的雄志来推理,这些爱马、葬马什么的都不是最终的文章,他的本意是要借着马的事件实践自己的权威,测试一下朝野。
大夫臣服了,楚王很满意,接下就可以找个台阶收场了!
这个时候一个叫孟优的戏人(《史记》的名人)跑过来大哭,说自己也爱这匹马,太心痛了!
楚庄王很奇怪,我自己是真是假都不知道,你这么搞得比我还悲痛。(演戏本来就是演员的本质工作,拿手就来)就问他什么意思?
孟优说,我们楚国地大物博,钱都花不完,为什么只是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呢?应该用国王的礼仪才对。
楚庄王听后,才知道老孟原来在这里等着,用软手段在这里等,以其人之道反制其身。楚庄王为了避免“身”被继续制,就只好收回命令。按你说的,以后我死了不也是要像畜生安葬吗?这个孟优厉害,借力发力,解题发挥,人家用没有反对的方式反对。我也不用杀他了!我也可以借此收手了!
那就按照传统的葬礼来吧!可以炖汤吗?!
双赢!
马:想不到冰火两重天的故事除了我的心情外,还有肉体。
因为楚庄王有一个“化蛹成蝶”的蜕变过程,所以受到文学、艺术、戏剧的喜爱,这样的故事就像背景音乐一样,很多,会很默契地配合着他的转变,就算其中有夸张或者张冠李戴的可能,也无需计较了。就不再一一举例了,现在来点比较实在的。比如,兴修水利。
春秋时候,农业为王,所以水利直接关乎国力。楚庄王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军政一体的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后勤保障。楚国能围困宋国九个月,说明其有强大的后勤补给,充足的粮食和完善的运转机构。要知道前方一个战士的口粮,你运输过去要消耗几倍的代价(就算是快递员,也要吃饭啊!)。所以,家里有没有粮食,很重要,而要生产粮食,有没有水利,更重要。
楚国在楚庄王期间建设了著名的灌溉工程--期思陂、芍陂。他们就像都江堰一样,通过调节水位既可防下游水涝,又可供下游灌溉,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加上修建的云梦大泽水库等,这些工程使得楚国的耕种面积扩大,而且接近水源,土地肥沃。
这些功绩,能记在楚庄王名下,也算是他的幸运,因为他遇见了一个天才,孙叔敖。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7 20:21:19 +0800 CST  
楚有孙叔敖
孙叔敖有个很出彩的故事,足于让他一出场就自带光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外出,高高兴兴玩耍去,却哭哭啼啼回家来。他的母亲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今天外出时候看见了一条双头蛇,听说看见双头蛇的人不久就会死去。他母亲又问那只双头蛇呢?孙叔敖说,他怕以后再有人看见,就把他打死了埋起来。
他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
自己都要死了,还会想到别人。高尚的品质没的说了,这么出彩的故事必将感动楚国!
果然,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获得了一堆点赞的群众,并由此开始最后还做到了楚国的令尹。
双头蛇:到底是谁说见过我的人会死?明明是见过孙叔敖的蛇会被打死好不好?
这确实应该是谣言。其实,日常生活中,除了有关于双头蛇的谣言外,还有一些关于帅哥的谣言。我们的艺术情怀常常习惯认为能做出如此英雄举动,获得一堆点赞的孙叔敖应该是帅哥?其实不是!帅哥只是观众们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孙叔敖个头不高,头发稀少,两条腿还有点不一样长。
当然这种相貌也符合奇人的特征。难到正是因为比双头蛇的相貌还奇特(都两个头了),所以这条双头蛇克不死他?
那就“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吧!
获得了大家支持的孙叔敖快速取得了一定的威望,大家都愿意听他了,那他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然,此刻他的理想还不是去楚国朝廷做官,而是兴修水利。他曾经向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可能是某个比较有技术天分的农民伯伯)学习了水利工程的知识,但一直没有机会运用。现在可以带着大家试一试身手了。
孙叔敖所在的地方是河南省固始县期思,这里在当时还比较“穷山恶水”,地理环境太过天然,雨量多的时候就涝死,没下雨的时候就旱死。所以,孙叔熬就带领大家修建了一个陂,把上游河流的水位抬高,并开了一条渠引导到平原,这样没有下雨的时候就有水可以灌溉,下大雨的时候也可以排涝。这个有点类似都江堰功能的水利工程给楚国形成了雩娄(念鱼楼)灌区,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造福子孙的事情自然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孙叔敖的名声越来越大,良性循环,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不久,孙叔敖又捣腾了一个更大的水利工程,建个水库,形成了云梦大泽。之后,他的名声终于传到了郢都,楚庄王听见了!
楚庄王说,这样的人不能只是造福一方,应该要造福一国。
那时候,中原的人民没什么见过大海,就认为这样的大水库应该可以叫海了,有点类似于云南的洱海意思,于是,就形成了传说中的“孙叔敖举于海”。这“海”就不是现在大海的“海”,水都不是咸的!
故事有点屌丝逆袭的样本。一个家庭普通、相貌普通的孙叔敖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为楚国令尹,太励志了。说努力那是必须的,说相貌普通也有可能,只是家庭,其实还真不普通。
来到固始期思之前,孙叔熬是住在郢都。他叫孙叔敖之前是叫蒍熬。实际上,他的祖父是做到楚国令尹的蒍吕臣,父亲就是那个成功预测成得臣兵败城濮之战的蒍贾,楚国的工正,司马(对应中组部部长,中纪委书记)。只是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楚庄王初年为了压制若熬家族,起用了蒍家和屈家进行制衡,虽然蒍贾弄死了斗般,但不久自己也被斗越椒弄死了。
蒍贾死后,他的妻女就跑到了固始这里,隐名埋姓,儿子蒍敖,子孙叔,就直接叫孙叔熬,不蒍了。此时的孙叔熬已经20多岁了,一去没多久,就开始修期思陂。
所以,那些说孙叔熬出身平民,举于海的人,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
这也解释为什么他在水利方面那么厉害?这其中有他个人关于水利知识的天赋和勤劳努力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他带着上流贵族的知识储备来到基层,接受了当地无名氏丰富经验的传授,相当于练功的大侠打通了任督二脉,有内有外,相结合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下基层,到广阔的农村去,你会大有作为。
回来后,就提拔。而且一提就涨停,直接做令尹。
当然这种经历不是对每个人都能适用,我们就不敢再用“举于海”劝大家都去农村。大家手中的牌不一样,不能只看一张。
登上楚国权力顶峰的孙叔敖也没有忘本,很快就开始了一个新的伟大征程,修建芍陂(念切杯)。在大别山,根据西、南、东三面高而北面低的天然优势,在北面修建了一座陂,蓄水成大型水库,直接造福安徽境内寿县等4.2万公顷良田,因为这个工程经过芍亭,所以就叫芍陂。这个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2015年还被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这便是所谓 “沧海变桑田” 的故事,原来的灾区现在变成了富裕区,动辄跌停的垃圾股现在一言不合就拉个涨停。
而且,做到令尹的孙叔敖理想没有变,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没有变,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没有变,甚至因为经历了家族的起起落落后,显得更加成熟。还有一个没有变,那就是处世处事因势利导的理念。这是治水的理念,也成了他治国的理念。
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老百姓和水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能治水的老孙一接收治国就能融会贯通,很快就赢得良好口碑。
楚国富裕了,楚国人有钱了,楚庄王觉得应该叫老百姓们把马车修的高大一点,夏利换奔驰,至少也要奥迪,就准备下一道命令想修改车辆建造标准。孙叔敖建议说,你这样强迫人民改变自己的习惯,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不如我们把街道两头的门槛修高一点,这样小的车不好过去,人们自然会选择大一点的车。楚庄王觉得有道理。果然,不久,大车就在楚国街道上流行起来了。
马:大爷的,敢情不是你来拉!
通过修改《交通法》达到换大车的虚荣后,找到爆发户感觉的楚庄王又觉得楚国的钱币制作的太小,不够大气,难于体现我楚国作为产铜大国的气派,就要求把原来2厘米直径的一元铜镚儿,统一换成3厘米。这样磨在手里多有感觉啊!
但是,楚庄王没有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赏,反而是埋怨。孙叔敖解释说,你把铜板变大了,商人都吃亏了,这个市场都乱了。不能在这样下去了。
是啊,谈到钱的问题,老爸都没得商量。
不该硬顶着人民干啊!更何况还是谈钱伤感情的事。
楚庄王就赶紧改回小钱币。经济这门道很深,因为商人很奸。你一个只会打仗、好学周礼的楚王确实不在行,更不要说还涉及到金融,通货膨胀啊什么高端概念!
楚国强大了,楚王可以膨胀,通货却不膨胀。实际上楚庄王也是明白人,这颗自我陶醉的小内心也只在国内耍耍,要到了中原那就变得非常谨慎。尤其是面对晋国这样大国,所以在邲之战之前,在打与不打的节点前,楚王很犹豫。他十分信赖令尹孙叔敖,毕竟这几年,在治理楚国上,孙叔敖从农业入手,再到各项朝政,搞得井井有条。
一个人的威信和说服力不是一天就能获得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千个日日夜夜,辛辛苦苦赞出来的人品。这就是孙叔敖的成长之路,所以到了今天才会让楚庄王力排众议,接受孙叔敖的建议,撤兵。
但是在撤兵的路上,楚庄王又因为伍参的建议做出了新的判断,决定还是回去与晋国干一架。
十分难得可贵的是,孙叔敖并没有因为楚王不听自己的建议而故意赌气。这是真正的忠臣,事前尽力说,给王足够的信息和分析,辅助王做出判断,不管有没有采纳。在王决定后,事中都要尽力做,努力实现王的意图。
忠臣的孙叔敖这么说也这么做,所以继续跟着楚王去打晋国。并且在关键的时候建议楚王趁势一鼓作气直接进攻,直接促成打败了晋国的邲之战。
这才是真正的尊重领导。不是现在泛滥的民主思想下,说领导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尽力说服领导,如果领导最后不听,就用真理在手中的勇气坚持自己意见。然后还能继续说什么自己尊重领导?这是自私到都不知道自己的自大,扯什么蛋?
其实,孙叔熬在邲之战中的建议也都有治水思想的痕迹。他认识到战场上士兵的一鼓作气势如虎的壮举,应该是和溃坝决堤的水流有一样的画面?这还是水利专家的胜利。所以,老师总是叫我们好好学习,终身受益。你真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什么时候会用到,甚至用到了你还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会想到这一出,石头蹦出一只猴子,你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这是学习的量变到了运用的质变。
所以,思想的闪光常常要“送”给那些打通任督二脉的学霸,因为他们已经融会贯通,一通百通。通过治水,了解自然,理解自然,参透万物,进而到结合自己家族的兴衰成败,孙叔熬在对待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政治生涯(生命)也有一致的态度。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8 19:39:42 +0800 CST  
中华有孙叔敖
顺势而为,而不是动辄“人定胜天”改变自然;理解官场、权力,顺势而为,而不是说别人错,自己对,然后还得理不饶人。
当时有个叫狐丘的老人跟孙叔敖说,你做令尹有三利,有高爵位、有强权力、还有富钱财。但是,三利的同时也有三害,你爵位高,别人没有,就会被人嫉妒;有权力分割就容易与君王形成矛盾,招来楚王猜忌;有财富,消费层面会比较高,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怨恨。
这是一个事实,如同大自然的山一样矗立在每个权臣的面前,这是由人的本性形成的社会形象,任何人都无可避免。
如同两千年后,黄炎培问毛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孙叔熬思考片刻,回答这位老人说,爵位给我尊贵的地位,但是我会用卑下的心态去对待人,消除他们对我的嫉恨;权力给我断事的机会,但是我会更加谨慎小心,不越过边界,消除君王对我猜忌;财富给我有过奢侈生活的机会,但是我习已惯清贫的生活,会尽量将楚王的赏赐分给别人吧,消除他们对我的怨恨。
总结起来,这种处世哲学,就是迁就!平易近人一样可以让你显得尊贵但不盛气凌人;依礼行权一样可以让你实现抱负但不专权独断;乐善好施一样可以让你温饱愉悦但不仗势欺人。这种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不过,孙叔敖做到了!至少第一步,清廉,他死后连自己的棺材本都没有;其次是和善,他虽然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并充分信任,但是他与人为善,哪怕是政见不和,甚至家族仇恨,也未见到其有公报私仇的动作。再者就是守礼,礼在当时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的法,治水,劝农,练军,本本分分,从不拉帮结派。
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孙叔熬之后,并未在楚国政治上形成了孙氏家族。而其获得的肯定使得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都跟着不再姓蒍,而是成为一个新的姓,孙或孙叔。
他的儿子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在埋葬了孙叔敖后,就乖乖回到山里去过农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在市场卖柴的时候,被孟优偶遇。孟优认出了他,了解情况后,十分震惊,没有想到楚国令尹的儿子居然会如此落魄,就决定帮助孙叔熬。孟优是历史上第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善于模仿人,就花了一段时间专门模仿孙叔熬的样子,在等到孙叔熬儿子肯定后,他就去找楚王。
在楚王面前,孟优大概是说了一场单口相声,或者是演了模仿秀之类的节目。楚庄王吓了一条,太像了,就问他要不要出任楚国的令尹?这当然是开玩笑,你个说相声的艺术家哪里能妖得住朝堂上那些王公贵族?但孟优却不是用这个理由推脱,而是说外人都在传楚国的令尹不能去当!
楚王来劲了!为什么我的管家就不能当?
找死啊?我最好的位置你居然说不想要,不能要?难不成你们都要做楚王?孟优解释说,因为孙叔敖做了令尹后,死了连棺材本都没有,儿子也只能靠砍柴度日。
楚王一听突然想起来了,原来孙叔敖生前一直拒绝自己的赏赐,不是家里已经有足够财富,而是他这个人不需要财富。但这种事情不能持续下去,否则外面真的以为我们公司的工资这么低,那以后还这么招人才呢?
个人可以,但制度不可以!
楚王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叫来,要给他钱,大笔钱;要给他地,黄金地皮,但是孙叔敖儿子都拒绝了。楚王就问为什么?他说是自己父亲交代的。楚王说那你也不能就这样一直靠砍柴度日啊!
你们父子这样是露脸了,全国都说你们好,那我不是被打脸了?
不要把自己的名誉建立在别人的毁誉的身上。现在有些老人只要儿女一言不合,就要出去,离家出走,独自流浪,你是独立了,自强了,但是就给自己的子女一个“不孝”的骂名压力。
孙叔敖的儿子感觉事情确实有点像楚王说得那样。就说,我父亲交代,如果楚王一定要赏赐什么,就请你把楚越之间有寝丘给我吧?
那个地方贫瘠,偏僻,风水不好,名字还难听。总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人要!
孙叔熬不傻,这才是它的忧点,没人争夺,以我儿子的智商和地位才能保得住。
这么偏远,估计孙叔敖也是找了好久才发现的。
楚王也理解了,也佩服,就同意了。
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孙叔敖这个选择是不是对的,有多对?因为那块地的贫瘠,没有人去争夺?那是楚国贵族不要,你这么就能确定隔壁爆发户(越国)不要?后面没有记载有人去争夺,那就当做没有了,但也没有记载其子孙后来都有谁了?总之好坏都没有证据了。但是有一点可以推测出来,明哲保身的孙叔敖只是把自己在世的时候做到最好,而不是把楚国的以后做到最好。他这样安排自己的儿子,肯定预见到楚国的隐患,楚庄王一旦不在了,楚国极有可能会发生动乱,而那个时候以自己儿子的智商根本没有办法在复杂的楚国朝野上立足,所以远离才是安全。
这还是孙叔敖明哲保身的思想延续。
的确,38岁的孙叔熬去世两年之后,霸主楚庄王去世了。此时的楚国虽然强大无比,但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人楚庄王为了进取中原,把楚国武装到了一个顶峰,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意味着各派政治势力也是实力强劲。手里有刀枪,只要一言不合就很容易干起来。楚庄王把楚国当做一张弓拉满起来,不管对向谁,哪个诸侯都怕,这是楚国的巅峰荣耀。但是他还来不及考虑如何继续,或者是放松下来,自己就去世了,于是这个满弓就在对外后,也可能对内,抑或失去了牵制就乱射一通。
儿子楚共王就深受其害,并且这个害将一直伴随楚国很久。
楚庄王时代培养起来的权臣所埋伏的内斗隐患,在他去世的第一年就爆发出来了。巫臣在与楚庄王弟弟子重争夺令尹官位失败后,害怕被报复就逃到晋国。但是子重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而是杀了他留在楚国的家人。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巫臣,他就是把自己余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吴国上,使得吴国很快具备了袭击攻打楚国的实力。自此,楚国进击中原的步伐彻底停下来了。
因为吴国,楚国后方不再是稳定的后方。
别人是屁股着火,楚国是屁股上火了!
着火你灭了便是,但是上火你就不能吃再吃香喝辣,否则今天灭了,明天就又上火了!
楚国为此痛苦不堪。
而晋国却因此又有机会再次崛起,重新夺回霸主。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20 22:02:05 +0800 CST  
第七篇(届)晋国复霸:制度福利

为了春秋故事爱好者邀请晋国出来组织各诸侯国召开第七届诸侯国秩序委员大会。本届大会的时间跨度大,参加代表多,讨论事项杂。
大会认为,周王朝的春秋时期已经走过了近两百年,礼乐制度形成的秩序,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的政治舞台。中华大地上以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霸王模式”正在运行,从郑国的初探开始,再到齐晋的完善,这套秩序不断进化、不断升级,终于在本届开启他自身的第二阶段,即“国家模式”。
第一阶段“霸王模式”,帝王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诸侯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从郑国庄开始,齐国、宋国、晋国、秦国、楚国等春秋主要国家,通过自我培养出有理想、有胆识、敢打拼的帝王而品尝了主宰秩序的感觉,他们从正面、侧面,甚至背面推动了这一套秩序的不断完善。但是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说,这只是开始,你们只是在试错。终于试错成功了,试错完成了!要蜕变了,进化到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国家模式”。帝国仍旧还是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君王,但光这点已经不够了,因为调节社会矛盾的秩序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的官僚时期。从晋国文公制定的六卿制度开始,逐渐破茧而出形成官僚集团,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生成并完善的相权,与君王原来的王权搭档配合,最终形成了“国家模式”。
中华帝国由个体经营上升到集团运营。
大会回顾了晋国在自己不断成长过程中历尽的艰辛,官僚集团中,几大家族之间分分合合、打打杀杀、互相制约、互相提携、优胜劣汰保障了六卿官僚制度的生机,保障帝国有优秀的人才、有优越的智囊团,但又能避免出现相权的同时出现权臣家族。
大会认为,反面例子犹如齐国。在形成相权后,不是因为争权出现如崔庆等动乱,就是安静中养育出权臣家族,如田陈。晋齐之间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别。
竞争无处不在,晋国的制度优越或倒逼,或带动了楚国等其他国家对官僚体制的改革,这些国家的主动适应(改革)造就了各自的人才土壤和治国理论,为此后的战国崛起打下了基础。
大会强调,本届秩序使得春秋进入了新时代,治理国家的模式进入了集团化,那么引领(主持)本届大会的秘书长已不能只由某个君王代表,而应该由晋国作为主体来代表,一同推荐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来体现制度的拥护者、推行者和改革者。
大会充分肯定了此四位君王在各自的年代里,通过对外压制性的战争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内制衡家族竞争探索了制度的周期性。为我中华民族后来几千年的封建官僚文化迈出了第一步。
大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一个需要认识、重视并适当引导的增长点。维系原来周王朝秩序的周礼已经不在政治舞台上,但是他并没有消失,而是走进了民间舞台中,以贵族特权为代表的等级政治开始演变进入了平民的生活意识之中,形成了新的精神文化。这是一股强大的文化,但是他缺乏条理,时紧时松,时而进入上层,时而又消失朝野,他开始渗透每个人的每个生活角落,如与具体的事物,更多的事物结合,将会形成更加灿烂的文明,也就是后来的百家争鸣。
最后,大会在雄壮而环绕的周礼,楚乐交汇歌声中闭幕。

本届时间跨度: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32年
主盟国:晋国
常任国:楚国、齐国、鲁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许国、蔡国、秦国
秘书长: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
理事:齐顷公、楚共王、秦桓公、郑成公、陈成公、无终国王、郑僖公、郑简公、宋平公、楚康王、卫献公、卫殇公、齐灵公、齐庄公、许灵公、黎比公、蔡景公、蔡灵公(排名不分先后)

代表:【晋】郤克、荀罃、荀偃、郤至、荀林父、先谷、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庄姬、栾书、郤琦、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屠岸贾、桑门大巫、魏錡、魏相、桑门大巫、江中、士燮、士匄、伯宗、伯州犁、胥童、长鱼矫、清沸魋、夷羊五、匠丽氏、程滑、中行偃、范匄、栾黡、彘鲂、令狐颉、赵武、魏绛、巫狐庸、祁奚、解狐、刑伯柳、祁午、杨干、羊舌职、士鲂、张老、督戎,州绰、邢蒯、黄渊、辛俞、州宾、栾盈、阳毕、羊舌赤、羊舌肹、羊舌鲋、羊舌虎、乐王、胥午、裴豹、栾乐、;【郑】皇戍、姚钩耳、皇颉、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尉止、公孙夏(子西)、公孙侨(子产)、公孙良霄、石獒、伯骈、州绰、公孙舍之、公子嘉、公孙泄、公孙黑、徐吾犯;【秦】高和、高缓;【宋】华元、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老佐、宋向戍;【齐】公子光、公子牙、高厚、夙沙卫、殖绰、郭最、卢蒲癸、王何、华周、杞梁、崔杼、庆封、鲍牵、庆克、声孟子、高无咎、国佐、国弱、高弱、东郭偃、棠无咎、卢蒲嫳、崔成、崔明、庆舍、陈无宇、须无、;【鲁】仲孙蔑、孟孙蔑、叔梁纥、秦堇父、狄弥、叔孙豹、;【楚】屈巫、子反、子重、襄老、黑要、谷臣、潘党、养繇基、熊茷、彭名、谷阳、公子围、穿封戌、壬夫、公子贞(子囊)【卫】孙林父、宁殖、公孙丁、孙蒯、孙嘉、庾公差、尹公佗、公子鱄、公孙免余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24 22:27:48 +0800 CST  
主要工作要点: 首轮霸罢、齐国试错、官僚模式、楚遇夏姬、三人情敌、襄老娶妻、屈巫造谣、夏姬回郑、屈巫设局、屈巫娶妻、屈巫投晋、子反灭屈、联吴制楚、荀氏辉煌、荀罃囚楚、荀罃答楚、郤至交楚、晋楚换虏、文公六卿、官僚制度、生命周期、理想而斗、利益而斗、责任而斗、狐氏出错、将错就错、赵盾驱狐、赵氏爱郤、赵先互提、党同伐异、荀氏出头、先谷叛晋、先氏出局、赵氏出嬴、赵衰赵盾、庄姬偷叔、赵氏不和、景公恶赵、郤栾助力、戏剧版本、屠岸重现、屠岸复仇、赵氏孤儿、赵武续命、程婴舍子、杵臼就义、屠岸受骗、赵氏复仇、景公去世、毁誉参半、死前见鬼、邀秦医病、魏相说秦、高和高缓、病入膏肓、未尝新麦、如厕而亡、太监负死、厉公继位、厉公和秦、晋实抑秦、秦和戎狄、吕相绝秦、鄢陵之战、晋楚和谈、子反撕约、楚国逼郑、厉公亲征、共王出征、楚兵压阵、士燮远谋、士匄出谋、平灶列阵、繇基神射、百步穿杨、力贯七甲、厉公炫目、熊茷轻进、熊茷被俘、栾书激楚、魏錡射楚、楚王伤目、由基射錡、晋楚相持、子反酗酒、子反误事、楚军撤退、子重激弟、子反自杀、郤氏光芒、伯宗谏言、伯宗对妻、伯宗被杀、州犁奔楚、上下其手、胥郤恩怨、厉公忌郤、胥童诬郤、鱼矫灭郤、刺客刺堂、郤氏灭门、栾荀惊吓、栾荀谋刺、厉公被弑、孙周回晋、悼公继位、悼公确权、重置六卿、赵氏复起、韩魏崛起、荀士稳定、驾驭人才、彭城之战、鱼石奔楚、楚下彭城、宋失彭城、悼公亲征、彭城起义、悼公攻郑、子婴攻宋、无声息战、郑虎牢关、郑国咽喉、郑国求和、联吴遏楚、楚攻鸠兹、诸樊反攻、子婴气死、壬夫令尹、壬夫索贿、陈国叛楚、无终国和、魏绛外交、和平外交、祁奚荐才、奚荐解狐、狐荐伯柳、三驾服楚、楚攻郑国、僖公向晋、姬騑弑君、简公继位、郑国盟楚、晋国出兵、郑国盟晋、共王出兵、郑国盟楚、晋分三军、杨干范法、魏绛执法、宋国偪阳、鲁将秀能、偪阳城固、七日之约、郑国内乱、郑国投晋、楚晋复郑、楚军疲倦、郑国畏楚、郑楚攻宋、郑激楚晋、楚未出兵、悼公宽郑、郑感晋诚、秦国攻晋、晋盟攻秦、秦投河毒、晋帅不和、栾黡抗命、栾鍼强攻、栾鍼丧命、范鞅黑锅、栾范结仇、共王去世、楚弓楚得、怀璧测储、康王继位、卫国波折、献公失位、孙宁作乱、公孙神射、尹公丧命、献公奔齐、宁喜争权、政由宁氏、宁喜起事、晋助孙林、晋怒囚卫、齐国求情、晋释献公、宁喜居功、宁喜被杀、姬鱄履约、齐国欲争、齐打鲁国、鲁求救晋、悼公去世、平公继位、晋盟出兵、齐灵居傲、平阴大战、盟军填沟、齐国兵败、断后之争、晋俘二将、荀偃病故、齐俘逃回、晋围临淄、高厚稳齐、楚国出兵、郑国内鬼、郑除内鬼、楚兵冻雪、三国解围、崔庆政变、灵公气死、高国削弱、庄公继位、尽灭政敌、和谈晋国、湛阪之战、许国迁都、史记未详、栾氏衰败、栾母偷臣、栾祁诬告、范氏复仇、阳毕浇油、栾盈外派、栾氏被抄、羊舌四族、乐王无能、祁溪勇荐、杨盼理论、栾盈奔齐、庄公爱勇、齐盈暗谋、栾氏起兵、攻破绛城、范匄镇定、范鞅定魏、督戎独霸、裴豹偷袭、栾乐失手、范氏平叛、栾氏灭族、故事蹊跷、齐庄迟疑、齐攻莒国、华杞取辱、华杞就义、庄公偷情、崔杼弑君、太史气节、卢蒲卧底、齐景继位、齐晋和谈、崔成不成、崔氏内乱、庆氏逼崔、崔氏灭亡、庆氏淫乱、卢蒲整庆、卢蒲杀庆、陈氏家族、田陈崛起、郑国子产、良宵醉酒、子产掌权、依法治国、蔡国政变、宋国火灾、楚康去世、康王平和、晋权下移、乐圣师旷、师旷听音、师旷撞公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30 22:43:17 +0800 CST  
那个一鸣惊人,并故事等身的楚庄王在公元前591年去世了,压在中原诸侯内心那块隐形的大石头也算是搬走了。
中原大国,尤其是晋齐,又要开始蠢蠢欲动了。称霸的机会重新出现,诸侯们开始摸摸自己,估摸有几斤几两。那些小国,也开始反复嘀咕,虽然都是要拜大哥,那也想看看是哪个大哥。大家都预测到大哥可能要换,心里甚至开始分析着哪家的赔率高,要把赌注压哪国的身上。既然都是交钱,交保护费,那交给谁就成为大家心理最重要的一份“情感”。他们一直以来不服楚国,所以叫楚国为大哥的时候心里老不情愿,虽然楚国大哥的保护费可能还收得更低。
现在有机会了。他们的心里更愿意叫晋国大哥、齐国大哥,觉得这才是自家亲戚的感觉,就算以后的保护费会更多一点也乐意。就如妓女,确实都是要接客,但是接个帅哥总比丑男心里好点。
楚国:晕,你还挑客人?非诚勿扰啊?
话糙理不糙。对于诸侯们妓女式的心里,齐国和晋国都明白,所以在他们都认为只要把对方搞定了,那些墙头草就根本不在话下。

可惜不是你
齐顷公很有信心。一是看到了晋国在“邲之战”被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就断定晋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二楚国为了遏制晋国,最近一直和自己都很近,虽然不敢指望楚国能在晋齐相争中帮自己,但是可以确定楚国不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而且,搞好了还有可能去捅齐国的背后;三是自己爷爷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按照顺序,几个强国都轮一遍了,就算是轮流坐庄,也应该再轮回到齐国。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齐顷公,开始心猿意马,急功近利的样子,但反应到做事上,却只突出两个字:鲁莽。
许多时候,我们自己想多了是,就真的以为自己是了。齐顷公“很傻很天真”的霸主情结重越来越重,平时做事的自我站位越来越高,俨然用一副霸主的思维方式做事。他开始跃跃欲试,不断挑衅周边国家,炫耀自己的武力。周边能拿得出手的诸侯也就是鲁国,鲁国当然干不过他,这样又再进一步助长了他的忘乎所以。踌躇满志的齐顷公就开始把内心的想法体现在行动上,鄙视这个鄙视那个,甚至晋国使者来正常交往,他也放肆取笑人家的残疾。因为在他眼里,我齐国与晋国是早晚要打一场。
而且,有了前面的思想做铺垫,他甚至认为打一场就是赢一场而已。一副后台很硬的姿态,所以晚笑不如早笑。(反正都要取笑)
可惜他错了,这个对手是郤克。齐顷公要是能穿越到今天的话,我给他看历史,他估计会后悔死。
因为他不是实力不如晋国,而是做得不好,好牌打输了。
郤克代表的晋国做出了与齐顷公俨然相反的两个字:谨慎。
郤克在齐国受辱后的半年里,一直都劝说了晋景公打齐国。景公没有答应,不过却让他代替士会出任中军元帅。按照快意恩仇地江湖思路,郤克此时大权在握,完全可以发动战争,但是人家反而不打了,而是用心与楚国搞好关系。等到自己弟弟郤至的苦心经营终于让晋国可以和楚国称兄道弟了,大家认为晋国该打了,但郤克还是不打。他还要继续等,等到齐国再次进攻鲁国,围鲁打卫了,才站起来。
万事俱备,东风也不欠了,晋国才出兵。
而且面对齐国顷公亲征只带五百车的情况下,郤克还要求晋公在700车的基础上再加100车。
郤克:我是认真的。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但是齐顷公不怕,他在与晋国对打的时候,眼里仍旧十分鄙视晋军,居然要求大家先把晋国打败了再回来吃早饭。结果许多士兵就再也没有吃到早饭。
这就是“鞌之战”,一战惊醒齐顷公的鞌之战。齐国这一败成了晋国再次登顶的最好垫脚石。
墙头草们马上知道自己这么做了。
晋国再次称霸!
齐国:我猜对了开头,但是我猜不对这结局。
原来还是你。

六十二、争霸的人才模式
齐顷公想的没错,霸王的风水已经轮了一遍,是时候洗牌再重新开一局。但是没想到这次洗完牌,居然不是打八十分,而是斗地主。
然后,晋国直接挂3分。因为,晋国有六卿制度。(稳赢)
因为社会的游戏规则改变了,有着个人浓墨重彩的“帝王模式”暂时退却,中华大地开始尝试群策群力的“国家模式”。变单干为群殴!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31 20:47:06 +0800 CST  
尊王攘夷要升级
原来搞“称霸”活动需要对家助攻,这个对家是周王朝。打牌的规则叫“尊王攘夷”。尊王可以解决“霸主权力”的来源问题。大家都是诸侯,霸王宁有种乎?凭什么是你?所以,谁要想称霸就要去找周王朝出来,首先你自己拳头够硬,再加上老周表个态度,这样自己“称霸”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不是“霸权神授”,而是“君权老周授”。形式上,一般是开个会盟大会,请周王朝那边派个人来宣布任命,授权。就算没代表来参加,至少也会发个贺电什么的,总之要承认。
只有牛逼哄哄的楚国自己先称王了,这一步才被跳过。
“权力来源”这个问题在后来的王朝表现得更加明显。几乎每个王朝的开创者都要向世人解释为什么是我?无可取代的王位,为什么必须只能是我?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捣腾一个迷信的故事做铺垫,以此向全国人民解释他才是天命所归,天子。老天安排的,“君权神授”,老天最大吗!
因为因果关系是人类思维体系中一个最基础的逻辑。所以,春秋的“尊王”和后世的高祖斩白蛇,鱼肚子有天书说陈胜王等等都是一个意思。来源不同,但目标一致。
每个朝代的高祖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色彩。这不只是造反有理,还要造反有天理!但他们的儿子就无需再费劲去造神了,他们只要一个理由就够了。
我老爸是天子,所以我自然也就有资格做天子(天孙也算)。
皇二代、帝二代!以前没有DNA检测,只要时间基本吻合,太监配合,就是铁证了。
同样,齐、宋、晋、秦、楚春秋有实力的国家都做过一回霸王了,后代们只要说我老爸(上代人)是霸王就可以解释我为什么可以继续做霸王了。权力来源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个周王朝就再次贬值,面临退市的危急了!最后一个作用(请你授权)也不那么有用了。
尊王已经不是很必须了,那攘夷呢?什么叫夷?以前说楚国是夷,现在人家都汉化了。关键是楚庄王都称霸了,人家按照你中原的要求(考纲)参加考试,都得了满分,也称霸了,就都可以算是中原人,哪里还有什么夷?
最大的夷都不夷了,你还嚷什么攘?
竞争对手都和你上床了,你还好意思穿上衣服就不认?
这样,关于“尊王攘夷”的秩序规则就逐渐消失了。中华大地上慢慢地出现了新的游戏规则,一种有点类似“斗地主”的规则。
只要你实力就可以了,因为秦国基本不掺和中原(他自己没空,也没有什么精力),华夏就变了齐、楚、晋三家在争夺话语权,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能搞定其他两个,当老天颁发的机会到来的时候,(有准备的人)就可以勇敢叫地主!
所以此时的规则叫“实力为王”。
这个实力是综合实力,包括人、财、物。但以前的历史只注重对人和战事的记载,所以后人能学习、能传颂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人与战。
人才就变成了这一轮争霸的主要依据(是因也是果)。
在当时,晋国是人才济济,因为在晋文公设计的六卿制度,运行几十年后,已被证明是最先进的管理机制(人才哺育平台),所以一旦游戏规则的重心偏向人才,晋国就赢了,因为他已经在终点附近等了,胜利“信手拈来”就只能笑纳了。六卿制度使得晋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而是有11个姓氏72人卿士,以及他们背后那一堆大夫级别的中坚力量。
所以,从现在开始,直到晋国分成三国,晋,韩、赵、魏一样都是春秋战国的铁定主力。这是先进制度的胜利!
晋国:我一只手就可以打赢你们。
这还真不是吹,因为晋国的人才储备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到现在形成的虹吸效应还可以进行“优胜劣汰”一样的挑三拣四。
看看今天北上深的人才发展就不难理解这个道理了。
这股效应从屈巫开始,最终形成了一个成语的威力(影响),叫楚材晋用。当然,另一方面也有楚国滥用刑罚的原因。楚地的暴戾影响了人才安居,他们就想到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晋国去,那里还有高工资,高福利。关键我超喜欢里面的气氛,“进了里面去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在里面”(窃•格瓦拉之语录)
那就说说代表人物——早就高光爆屏的屈巫。(还有诸如雍子、析公、贲(念毕)皇等因为名气不够大,点子不够亮就不细说了)

夏姬美人
按照现在的鸡汤,屈巫将被认定是一个为爱痴狂的中年人。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政治大戏中难得出一出感情戏。故事的女主角是春秋的四大美人之一,夏姬。夏姬的父亲是郑穆公,就是那个被晋文公看好,并死命要求郑文公立为世子的公子兰。据说夏姬在未嫁的时候就与表哥(或者哪个同父异母的公子哥)私通了,结果没三年,这个哥哥便耗没了。后来就嫁给了陈国,丈夫是公族,一位封在夏的大夫,生了一个儿子叫夏征舒。12年后,这个夏大夫也耗不过了,死了。
不久,为了避免再次耗死人,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三人开始组团轮耗,夏姬也接受并进行了“批处理”。不过,这场限制级的游戏没能运行太久,因为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忍无可忍而杀了陈灵公,让游戏强行结束。漏网的孔宁和仪行父跑到楚国,断章取义,用一面之词求楚庄王出来主持公道,为他们伸冤。
“公道”正好遇见了本来就想打人的楚庄王。
楚庄王亲征,并愉快地灭了陈国,杀了夏征舒。而孔宁和仪行父按照没什么记载就默认是死了的方式消失了!
这样,失去陈国的夏姬就像被挖了洞穴的美女蛇一样,暴露在楚国面前,暴露在楚庄王、子反(公子侧)和屈巫面前。
一见钟情,一见钟情,一见钟情!
如果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那这里就要说九遍了!因为这三人全看上了夏姬!
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你也知道我想干什么,我还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想干什么?
大家都是成年人,你懂的!
但是在局面上,屈巫最憋屈,因为他的地位最低。楚王就不要说了,那个子反也是楚王的弟弟。而屈巫只是楚武王时期某个封在“屈”的公子的后裔。在关系和权力地位的对比下,怎么轮都轮不到屈巫。
但是,知识改变命运,爱情改变智商。这一刻,忽悠大神灵魂附体在屈巫身上,他用打仗动机不能被谣传为“为了一个女人”而堵住了楚王的路子,又用“夏姬克夫,娶之不祥”的真实案例搬走了子反的梯子。然后,心里打算着先把夏姬退到郑国去,自己再从长计议。
可是,爱情同样也在改变了子反和楚王的智商。
他两一合计,既然我们被你推出门外,那就干脆在临走的时候拉你一把,一起走。子反说,难道就只有你能娶?
果然叫子反,偷人未遂让他学会用反问了。
屈巫的场面很尴尬,自己先说的克夫不祥,自己也不好立即打脸,便只好表态说自己也不能娶。正好,楚王看见窗外连尹襄老路过,就把夏姬顺水推舟给了这个襄老。
襄老是真老,但他在新婚第二年就死去却绝对不是体力不支的原因。而是在邲之战上清扫战场的时候,被回马枪找儿子荀罃的荀首一道冷箭射死。
算是克死。深深地克,克得死死的,连尸体都被带到晋国去。
襄老:屈巫你个乌鸦!
襄老可以死得蹊跷,但是故事不可以草率结束。
襄老的儿子叫黑要,本着子承父业的原则,没多久就和自己的继母夏姬那啥了!这本是家事,别人也不一定会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会那么快就知道。但屈巫是“心若在,梦就在”。他在襄老家安装了摄像头,也就是内应,所以很快就知道自己的夏姬居然又转手了!
心里恨啊!车借你开,你咋又转借给别人?
心里急啊!好在急中生智,爱情让他又生出一计。
没几天,楚郢都的街道上就开始流传起来了一条八卦,说襄老的儿子黑要不想去要回自己老爸的尸体,却只想着老爸的另一个身体。这个谣言也比较狠,有点绕口但压抑人的效果极好。谁让你黑要名字有个“要”字,比如“黑要要不要?黑,你到底要不要?”
实际上,襄老尸体是晋国和楚国之间外交纠葛的问题,属于国家层面的事宜,那晋国又不是在哪家客栈,哪里是你想要就能要的?还黑要?白要、红要都不行!但是这个故事被配上了后妈的标题,后妈还是个十分漂亮的后妈,还是个有故事、有过去的后妈,那听者、说者、传者自然就来劲了。管你要不要,我们听众先要了。
这是造谣的最高境界。一定要一半是事实,一半是你设计的故事,再配上大家感兴趣的噱头作为粘合剂。这样白加黑整出的故事会长脚,到处跑,可以活活把黑要黑死。
甚至连家中的丫头们都会抱着大义凛凛的气势,站在道德制高点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说些什么,我们家的公子和主母那些故事细节。
“原来是这样啊!”“难怪那天,什么什么的”“我早就看出来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啊?”“她怎么可以这样啊?”
果然,夏姬第一个受不了了,舆论压力太大了!
这是屈巫的第一步,挖个坑。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6-01 21:52:32 +0800 CST  
屈巫为美人设计
就在夏姬心神不宁的时候,肇事者屈巫马上化身救世主。他托人告诉夏姬说,你现在在楚国是呆不下了,我可以帮你回郑国去。另外,我对你仰慕很久了,只要你愿意回到郑国,我会第一时间去娶你的,明媒正娶。
对了,还有一点很关键:我叫屈巫。
夏姬回复:好的!
得到美人首肯后,屈巫就忙开了,亦人亦鬼地开启三头六臂。
他先派人去找郑襄公说你姐姐想回郑国,快来迎接吧!
郑襄公自然不敢怠慢。但是楚庄公很奇怪,就问他屈巫说,郑国怎么突然要来接回夏姬?(你只是死老公,又不是被老公休了)
屈巫说,夏姬托人给自己的哥哥说希望能去收葬襄老尸体,郑国觉得能办得到,所以就来迎接她回去了!
楚王说,你扯淡吧?襄老的尸体和我儿子谷臣(邲之战开结束的时候,一个被荀首回马枪冷箭射死,一个被射伤后俘虏走)都在晋国啊!她去郑国收尸?
屈巫说,荀首的爱子荀罃(念英)(邲之战时候被楚国俘虏)现在还被我们关在楚国。而荀首现在是晋国中军佐(相当于副丞相),他与郑国的大夫皇戍私交很好,一直希望能通过皇戍来为楚晋中间调和,用公子和襄老尸体来交换自己的儿子。而郑国国君因为畏惧晋国报复邲之战,自然也很乐意为荀首做这件事情。
其实,屈巫设计的连环套里面有个很大的疑点:交换就交换,夏姬完全可以在楚国等啊!等郑国把公子和襄老尸体送来就是,你夏姬干嘛还去郑国接?多此一举吧?
但楚王一听,这中间还有我儿子的事啊!就没有想到,也不加细问夏姬的诡异行踪了,立即同意。
这是屈巫的第二步,救人。把美女从坑里就出来。
夏姬前脚刚走,屈巫马上就跟过去。当然不是人过去,而是聘礼过去。这样,郑襄公第一天刚刚收申通快递来的姐姐,第二天紧接着又收到圆通快递来的屈巫聘礼。
为什么非要这么猴急?屈巫算是在黑要身上长记性了,夏姬这般美女,你要是慢了半拍,指不定又被那个谁横插一杆了。
这车真不能再借人了!
所以,岁月是不等人的!屈巫只好不要脸也要豁出去了。还要怎么老脸?再要的话,搞不好就只能和这张老脸过一辈子了。
郑国也纳闷,你屈巫这么着急,为什么不在楚国就娶了?难道楚国这些年学习中原礼仪,学到加倍又加量了?一定要这么讲究吗?要知道襄老也是楚国人,但人家那时候可只是在楚国就地娶了啊?
襄老:是啊!我就路过,多看了一眼,脸都没洗。
但是,鉴于楚国的实力和屈巫在楚国的地位,郑襄公也不敢多想,就收了聘礼,答应了这庄婚事。
这是屈巫的第三步,下订单。
当然,屈巫的智慧不可以只是这样,如果操作这么简单很有可能最终还是得不了手。因为还有情敌楚王、公子侧呢!他们也在关注着夏姬,你要有一套合理的理由才能解决自己如何脱身的问题。所以在送出聘礼的同时,他又EMS出去两份快递,一份是给晋国的荀首,说你想不想你儿子?现在是个机会,赶紧和郑国的皇戍联系吧,我们楚王有这个意思,你可以用襄老的尸体和我们的公子谷臣来换你的儿子。另一份是给郑国的皇戍大夫,说我们楚王想念那个被囚禁在晋国的儿子,如果晋国有表达想要交换人质的意愿,你一定不要推辞啊!好好做你的中介吧。这是一份很有钱途的职业。
会有不少中介费!
于是,晋国、楚国、郑国三国的荀首、楚王、郑襄公及皇戍等一堆人都被这个大忽悠,大导演捣腾地转动起来了,这是历史上最精彩的圆环套圆环,一环扣一环的剧情。
想象一下,如果有机会让这四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开始和和气气,但中途哪个不经意说到点破的位置,那场面可就尴尬了。
晋国:谢谢啊!感谢你能先开口说了,才能打破了我们双方的仇恨,达成这次交换人质项目?
楚国:啊?不是你说要换的?
郑国:啊?不是你两说要换的吗?
屈巫:快跑!做好事不留名。
但这确实是做好事,四方都赢的一次合作,晋国荀首,楚国庄王都得到了自己的儿子,(原来都是在帮对方养儿子),郑国得到了中介费和感谢费。襄老也有机会落叶归根(估计此时已经是骨灰了)。至于屈巫,他已经打开了娶夏姬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
这是屈巫的第四步,讲故事。
这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有一个人很不高兴,使得故事不得不拍续集了。
这个人就是子反。楚王的弟弟!楚国司马。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6-02 20:45:50 +0800 CST  
屈巫投晋
子反一直很不喜欢屈巫。这是很纯粹的感情,因为两人之间存在着纯粹的权力斗争。其实历史上权力斗争也有惺惺相惜的时候,很可惜他们不是。在子反的眼里,屈巫就属于那种 “看见你就讨厌的人”。而且上次还因为屈巫的一番“克夫”理论,导致楚王不让子反娶夏姬。
这新仇叠旧恨,子反能轻易放过屈巫?
子反很快就发现这个家伙最近这么突然又扯到了夏姬的身上?
永远不要怀疑女人的第六感,也不要怀疑情敌的第六感。
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于是,既是司马的本质工作,同时也夹杂着感情上的私愤,子反开始暗中调查屈巫。
明锐的屈巫,也很快就觉察到了危机。他十分担心,如果事情败露,不但娶不到夏姬,还会因为欺骗楚王被问罪,功臣变罪臣。
所以他只能祭出最后一步,最狠最绝的一步,那就是逃走!
这本来只是计划内的应急预案,但是因为子反的出现就只好提前启动这个预案了。
此时,楚庄王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在两个叔叔子反、子重的拥立下继位,为楚共王。所以楚庄王的那个嫉恨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子反这一颗怒火中烧的心。而且现在这颗心却又比以前更加强大了,因为楚庄王去世后,楚共王还很小,也就是说,在楚国的权力格局中,子反的分量更重要了。他现在完全有能力找个理由杀了屈巫。
所以,别说还有夏姬的诱惑,就算没有美人,屈巫也要考虑出走了。在上一轮权力斗争中,屈巫彻底失败了,现在他们兄弟两(子重、子反)一个令尹,一个司马。而自己原来是这两个位置的竞争者,现在主考官楚庄王去世了,自己还会有好果子吃?
还好又加上夏姬。那就不要犹豫了!
于是,屈巫就借着楚齐外交事宜,表示自己愿意去齐国搞礼尚往来的友好访问。结果,他带上家人和一堆财物出了楚国,根本不是去齐国,而是去郑国带上夏姬,然后一起飞奔向晋国。晋国很欢迎人才,尤其是楚国来的客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立即给官职、给封地。
子反大怒: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这个老匹夫果然一直都在耍我们,而且还叛逃去我们的敌国,最关键的是,你丫的居然娶了夏姬!
去死的什么“克夫理论”。实践一再证明,迷信不一定会害人,但是容易被坏人利用来害人。
恼怒的子反添油加醋地把故事情节上报到才十岁的楚共王,然后有理有据请命后,灭了还留在楚国的屈巫家族人。之后,还不解气,又顺道杀了襄老的儿子黑要。
都是你丫起的头。
消息传到了晋国,屈巫的新婚乐趣顿时大大打了折。他原本只是想找个地方栖身,并不想做一个彻底的叛徒,毕竟那是自己的国家,还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但是,现在家人和朋友都没有了!那就不再是祖国了!
你对我冷嘲热讽,我又何必笑脸相迎,你又不是夏姬!
你对我赶尽杀绝,我又何必顾念旧情,你只是一个诸侯国。
屈巫就给子反写了一封信,说你这样对我(杀绝),我一定让你和楚国疲于奔命。
什么叫疲于奔命?就是累死你!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在楚国生活、做官的屈巫才最了解楚国,很清楚他的软肋在哪里。所以愤怒的屈巫向晋景公献了一条足于影响春秋历史进程的计谋。这个计谋就是扶持吴国,联吴制楚。
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大贪官也不是一天就能贪够。
同样,大叛徒也是一部就到位,是在与“好人”的争斗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坏人(性本恶)都是天生的,但是大坏人(做坏事)却总是被大好人逼出来的。
屈巫的这一次转变,收益的不只是晋国,还有吴国。
吴国:春秋都快两百年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了。

联吴制楚
屈巫这么说,他也是这么做的。他请命出任“联吴制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简称联制办主任,并多次亲自去吴国现场指导工作,教他们建立国家制度、训练军队、改进兵器、提高生产等。甚至,还在吴国设立了联制办驻吴办,由他儿子常驻吴国。
吴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请教。
这力度很像当年美苏冷战事情,他们培养中国的大气和慷慨。
因为屈巫父子的努力,吴国迅速崛起。由一个野蛮的部落变成了一个强劲的后起之秀。吴人怒火一烧就差点灭了楚国,余韵未歇又进击中原,还能称霸天下。不过,因为缺乏文化内涵建设,自己也很快就被越国灭了。这是下一篇的内容了。
由于屈巫父子的努力,楚国结束了“想打谁就打谁,只有他打人”的美好时光,进入了“想打谁要想一想,有时候打人,有时候被打”的蹉跎岁月。
吴国让楚国常常后院着火,屁股发炎,基本无法根治。
楚武王:我怎么就生出了你们这些子孙?
但是,让楚国的阵痛还不只是屈巫,还有那个被屈巫换来换去回到晋国的荀罃(念英),他和屈巫不一样。身份上一个晋国人,一个楚国人;分工上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效果上一个经营正面打一拳,一个设计背后插一刀。
不过,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
楚国:一样让我头疼。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6-03 19:05:45 +0800 CST  
荀罃其人
【荀氏】荀罃是荀首的儿子,官二代,名门之后。他的祖上也是晋国公族,姬姓,叫原黯,字息。后来追随晋武公灭了旁边一个小国,荀国。武公是个大方人,顺手就把荀国封给原黯,他的名字也就变成了荀黯,大家都叫他荀息。荀息尽心尽责,得到了武公儿子献公的宠幸,并成为献公的托孤重臣。但是因为里克将军威猛地连续杀了骊姬姐妹的两个儿子奚齐和卓子,使得这个托孤大臣没有孤可托,最后自己也被屠岸夷给杀了。此后晋国才有晋惠公夷吾和晋文公重耳的事情。
荀息虽然死了,但是他给自己家族后代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产,那就是名誉。所以就算自己的儿子逝敖普普通通,到了自己的孙子荀林父还是受到了晋成公、景公的厚爱,并最终成为了晋国的中军主帅兼执政大夫。荀林父的亲弟弟也同样受到了晋成公的待见,并分给他智这个地方,而且荀首还可以自己开宗,另立宗庙,成为智首。
那时候,荀氏很辉煌,荀林父和荀首都在六卿之中,大家为了避免称呼混淆,就把荀林父用地位代替,称为中行。就像单位里好几个姓杨,你一个普通的杨正再,叫小杨,退休了就统一叫老杨,但是有个局长退下来就不能这样混了,改成杨老。
所以,原氏变成了荀氏,荀氏又生出中行氏、智氏。
荀瑩就也可以叫智瑩。
荀瑩是荀首的长子,按照规矩,是智宗的继承人,所以荀首很在意,想要用心培养,很早就带他出来历练。但是运气很不好,第一次下基层,去战场,就是邲之战。
晋军在邲之战的溃败,毫无征兆,所以混乱中大家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一只叫荀瑩(念鹰)的雏鸟飞不起来,被猎走了。荀瑩跑慢了,被楚军抓住。
他是一只天鹅,但当时还是丑小鸭。他名叫瑩,真是鹰,不过在邲之战面前,还是一只雏鸟。
明明是来镀镀金,没想到荀首的钳子没有拿稳,掉锅里了。
不过老爸荀首大可放心!因为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是人才在哪里都可以镀金。

优秀俘虏荀瑩
被楚国俘虏的荀瑩,在异国唱了九年的铁窗泪。坎坷的经历深深地磨炼了他的意志,并且因为他远离斗争,有着大把的时间思考人生,思考楚国、晋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促成了脱胎换骨后的凤凰涅槃,才有后来晋国著名的正卿智瑩,才使得智氏成为六卿中最强大的一支。(后来在晋阳之战被赵魏韩三家联合给灭了,那是他儿子的锅)
在荀瑩要释放回晋国前,13岁的楚共王见了他,并进行了一场经典的对话(此时楚庄王已经去世了)。说白了,又是一场面试,一如50年前,楚成王与重耳的对话。但是楚国的面试题库似乎一直都没有更新,问题还是哪几个!所以13岁的共王,就算不早熟也能驾驭住面试的“复杂局面”。
楚共王问,你恨我吗?(我们楚国把你抓来)
智瑩答,两国交战之时是我自己没有本事,成为你们的俘虏,你们没有把我杀了祭旗,还愿意把我释放回晋国去,我哪里还能恨你!
楚共王又问,那你感激我吗?(我放你回去)。
智瑩答,晋楚两国都是为了社稷考虑,想让百姓安宁,所以互相释放俘虏,尽释前嫌,建立友好,也不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才这样做,我又能感激什么?
楚共王再问,那你回去要怎么报答我?
智瑩答,我没怨恨,也没有感受到恩惠,我也不知道怎么报答啊?
楚共王说,就算这样,我还是要听你的想法。
智瑩说,感谢你的恩惠,我才得以回到晋国,如果我的国君杀了我(做过俘虏),那我就死而不朽吧。如果我的国君因为你的恩惠而赦免我,就会让我回到我的宗庙去见祖宗。(国法后还家法)如果我们智宗因为我侮辱了宗庙而上报国君,自责以求杀了我,那我也就死而不朽吧。假使我的国君仍旧念着你的恩惠而再次赦免我,那我可能会继承智氏的大宗及爵位,也可能会带兵守望晋国边疆。如果那个时候,我又遇见了你的军队,我也不敢违背职责擅自回避,只能竭尽全力直至战死,没有二心。这便是我能做的。
简单说,就算我没死,我也不会让你什么。复杂说我不让你什么,不是因为我没心没肺,而是情有可原,我的“没死”来自不易,是晋楚共同的恩惠,我的“没死”也无法报答。报哪边都不是!所以他七七八八把一个“没死”铺垫了半天,先把自己的气氛搞得悲壮一点,取得一点同情分,免得直接说不报答太生硬,让楚王面子上挂不住。
说白了,智瑩玩得是口才,他已经断定楚王一定会把自己安全放回去,所以没有必要承诺什么。楚共王还是太年轻,“纳衣服”还想唬一唬。
楚王:有枣没枣打一杆。
智瑩:没枣!
楚共王听他说得有理有据,不亢不卑,感叹道,晋国啊(人才济济了),我们楚国不能和你们争(霸主)了。
共王这个评价很中肯,因为关了九年的荀瑩确实想通了许多事情。荀瑩知道,只要不骂人,不提楚国伤疤,自己都一定会被释放。这是他的智慧,不过这一点智慧不算什么。他的真正智慧在于“隔山传音”(隔山打牛的升级版)。楚国在提问,但他的回答既是给楚国听的,也给晋国听的。而此时的楚国(态度)已经基本明确,所以回答的重点(对象)其实是晋国。
荀瑩知道自己的答话(态度)很快会传到晋国去。自己回到晋国后,不一定会立即见到晋景公,甚至可能见不到,但是他在这里表达的态度和内容会传到晋景公的耳朵里。既然晋景公没有杀自己的伯伯荀林父,也就不会杀自己了,而这一番对话在礼节上长了晋国的志气(一个俘虏仍旧有大国的自信,能不亢不卑地与楚王平等对话),同时又能贯彻落实晋楚之间和平的意图(一直提到楚国的恩惠),最后还能向晋侯表达了忠心。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绝对是面试问答的精品教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次面试似乎成了荀瑩的专场汇报演出。
果然,回去后,晋景公没有追究他的问题,还很肯定他。因为他在楚国那一场面试,晋国已经为他铺垫良好的舆论氛围。不久,荀瑩又顺利继承了荀首智氏的大宗,并且很快地接替他的父亲(荀首在5年后去世)进入卿士的岗位。
其实,此前据说有一个郑国商人瞅准了“商机”,准备营救荀瑩,而且办法都想好了,就就是藏在麻袋之类,然后混在粮食里运走,本来计划都差不多,但是在临走要实施的时候却收到说要释放他回晋国,那这是阳关道了,就不搞什么麻袋,毕竟蒙得慌。商人救人未遂,不过荀瑩回去后一样感激他,按照救人成功的待遇来对待他。不过商人是个有道德底线的人,觉得未遂就是未遂,无功不受禄,所以就跑了。
跑了就跑了,因为你本不是故事的重点,故事的重点是说明小荀是个有贵人相助,并且还知恩图报。所以十几年后,品质优秀的荀瑩便进入晋悼公的执政班子,与韩厥搭档成为悼公最信赖的辅政大臣。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6-05 23:38:55 +0800 CST  
晋国的人才优势
在荀瑩时期,楚国和晋国因为争霸产生的冲突日趋频繁,频繁到什么程度?到现在能查到的历史文献里,你都搞不清楚双方到底是什么时候谁打谁,打了几次?当然他们不是面对面互相打。他们打的是球,我们搞不清楚的是球的来回回合以及赛场比分。
郑国:算逑,算球。
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还是原来的老戏台:郑国。
此时的郑国终于成为春秋历史时期最乱的国家,不是内乱,是被乱。郑人见证了春秋最乱的时期,毫无章法的晋楚争霸,像蚊子苍蝇一样,只会飞来飞去,就是不来一场爽快地、酣畅淋漓地大战役。
晋楚双方都自觉压制不住对方,就只能不厌其烦地争夺郑国。
大概就是,如果晋国执黑,那楚国就执白。而郑国就是那个从淘宝买回来的棋盘。
郑国:我也真是日了狗!
原本长久以来都是旗鼓相当的两个棋手,却因为荀瑩和屈巫制定的一前一后两套策略,使得楚国在这场有点类似军事竞备的游戏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屈巫制定了从背后插刀楚国的“联吴制楚”,荀瑩制定了“三军轮战”的战略,“两手抓”组合拳拖垮了楚国,并最终辅助晋悼公终结了楚国的霸主地位。
历史为了热闹,会把牛人凑到一起,但是牛人之间并不一定会按照我们后人的描述那样,那么听话地彼此爱憎分明,为了晋国的美好明天而携手并进。
他们并没有一起商量过,走啊兄弟,我们一起弄死楚国去。
实际上,他们提出的两个策略本身也不在同时进行,而是差了二三十年。
还有一个背景是,荀瑩能回晋国,并不是屈巫的功劳。戏剧会表现出是屈巫为了夏姬,然后在晋楚之间忽悠来忽悠去,就把荀瑩给解救回晋国。实际上,是晋国自己一个叫郤至(郤克的侄儿)的外交家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晋楚和平)很久了。作为楚国大臣的屈巫完全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在自己的“叛楚娶妻”计划里,只是很巧妙地借助了其中的力道。
多米诺骨牌,排的人你没看见,推的人总是被记住。
屈巫他不是制造东风,也不是借来东风,而是看到东风要起来的时候,把风筝拉了起来。

郤至救荀瑩
真正制造东风的是郤至。
【郤氏家族】的开祖是晋国公族叔虎,从曲沃武公代晋起,这个家族人丁旺盛,四世八卿,而且财富甲天下,从封地(也就是后来的姓)上来看就有郤、原、温、步、苦成等,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么牛逼哄哄的家族就是太早显耀,所以受到了其他家族的忌讳,最终被栾书和胥童无意中联合起来做了个阴谋,直接让晋厉公给灭了。郤氏算起来也就五代,直到郤至便结束了,这个“至”还真取出一语成谶,就是到了的意思。
当时晋国主政的是郤至的堂叔“独眼将军”郤克。郤克因为出使齐国被齐顷公无端嘲笑眼睛残疾,回晋后就一直苦心经营报仇齐国的计划。因为这种私怨和晋国争霸的国策没有丝毫矛盾,所以也受到了晋国上下的支持。为了使晋国能专心对付齐国,摆脱楚国的威胁与干预,郤克就让自己那个交际能力出众的侄儿郤至出任晋国外交部长、驻楚国大使并兼任晋楚友谊办主任等职务,专门负责与楚国消除夙愿,建立和平关系。
郤至很好地落实了晋国的意图,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和楚国达成了初步的和谈协议。所以关于用襄老尸体和楚国公子交换荀瑩的双赢和谈,其实一直都在私底下进行,但就在准备要拨云见日,对外公布的时候,临门一脚却被屈巫踢开了。
也有一种可能,屈巫本身就是楚国的谈判代表,一直和郤至在勾三搭四地讨论着。然后,正好又等到了再次单身的夏姬,制定了叛楚娶妻计划,就马上想到一箭双雕,把和谈内容融进计划。既能金蝉脱壳,又能给晋国见面礼。结果公私兼顾,更推进了和谈的顺利进行。
但郤至并不怨恨窃取果实的屈巫,因为他的目的已经到达了!那就是保证了楚国不和齐国联合。
至于荀瑩,那是晋国外交的附加险。
郤至的主要手法是要通过放楚王子谷臣回去,表达和谈的诚意,满足楚庄王的思念。但是,这种事情也不能白白送过去,又不是嫁女。因为和谈最基本的前提是平等,所以晋国必须找一个对等的条件,让这个事情面上合理,底子里合情。
否则,哪里有一个臣子(还是儿子)的分量能和一个王子加一个大夫的分量对等?再胖的臣子也不行,说什么都要让楚国添点钱吧!
当然,对于荀首荀瑩父子来说,这可以是全部。
至于荀瑩后来能这么牛逼,可能有他自己本身素质才华的一方面,也有荀氏家族高平台的缘故。这不是可以预见的事,更不是郤至能想到的重点,哪怕换回来是个笨蛋、草包,也要换。
你是谁不重要,有没有你很重要。
或许荀氏父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郤氏灭族的时候,他们只是抱着矛盾的心里在旁边看看,并思考着自身的安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和栾氏联合弑杀了晋厉公和胥童。
这种救来救去、杀来杀去的游戏在晋文公设置三军六卿之后,变成了晋国政治生态的一部分,程度恰当的时候能成为优胜劣汰的机制,程度过了的时候就是内耗、内斗与内乱。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6-09 19:40:50 +0800 CST  
六十三、晋国六卿的官僚样本
流亡十九年的重耳一回到晋国就让晋国称霸,但这只是晋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对外”荣耀,是显性的成绩。还有许多称霸背后的隐性故事更加有意义。其中,晋文公为了登上霸主之位而设立了“三军六卿制度”,最为典型,这是整个中华的财富。

文公设置六卿
如果说管仲与齐桓公在齐国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让一个国家摆脱类似个体户的模式,而有了像一个国家(企业)的样子。那晋文公在晋国的政治设置就是让管理国家的集体变得像一个管理集团,也就是后来的官僚集团。
也许更早的时候也有,但是能找到记载的,并配套如此完善的运转机制,晋文公应该算是首创。关键人家还用实践证实了有效。所以,正是晋国带头,把春秋由个人霸主的模式升级到国家称霸的模式。这样也解释了春秋五霸是五个人,而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
五和七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六!恭喜你,答对了,叫晋国六卿。因为晋国六卿使得过去的国家更像今天的国家,才有了五霸向七雄的转变。就是这么巧合,冥冥之中,好像就被注定了什么!
此前诸侯国的官僚模式,比较原始,个人色彩很浓厚,也会产生杰出的治世能臣。但这些人都是完全依附在君王的权威下开展工作,属于君权的衍生品,就算他们可以杀掉君王,但是重新立起来的新君王还是你的依附。他们换的了对象,却换不了模式。这是君权的独占时代。
历史发展到了晋国,晋文公设计的六卿机制使得官僚集团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这股力量以六卿制为雏形开始不断发展,最后变成了封建王朝的官僚机制,并形成了完整的相权。皇帝可以杀掉任何一个人,但是无法改变帝国王朝的权力分制。
晋国的六卿就像后来明朝的内阁一样,中军主帅就像内阁首辅一样,他们等同于各个朝代丞相的地位,所具备的政治能量统称为相权。这是君权与相权并治的时代。
赵盾也成为了第一位权臣。他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许多事情,内政包括立谁做君,外交包括与谁结盟,称霸,但是他却做不了诸侯。因为你是相,不是君。
此后的中国,不管你怎么变,都是这个框架,大同小异。
晋国:我们定了调,你们就按照这个唱。
唱功不一,无非是着调的时候好听一点,不着调的时候难听一点,但如果出现跑调太厉害,那肯定就是内乱的时候。
六卿制度体现的是一个管理机制,并不是只限定六个职位,并不是只有六家世袭。实际上,晋国根据实际需要会动态的调整职务,有时候是标配的三军六卿,但也有四军八卿,六军十二卿的时候,这和后来内阁制里面调整阁员数量其实是一个道理。
相对与后世的选拔制度(好像先进一点)不同,当时的晋国采取世袭制度(封建味道浓了一点)。但晋文公的天才设计,等于变通的世袭制(2.0)。他采取的是“差额世袭”方式,让有条件的贵族世袭了一个资格,至于最后谁进来,谁成为主帅,那要看你的表现了。
这样的六卿制度就不是一个死板的制度,而是一个完善的极富生命力的机制。他能有效地让人才脱颖而出。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能力和家族背景的支持,就算给你中军主帅的位置,你也驾驭不了六卿的官僚集团,就如同在邲之战的荀林父难于号令群臣一样。
从晋文公开始,到了晋平公后期,将近一百年时间,因为权臣之间的不断搏杀、斗争兼并才使得“六卿”变成了只有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之后六卿才被某些学者特指为这六个卿家。还是这么巧?
那就来盘点一下原来的六卿家族吧。先看一下名单。
从晋文公设置六卿开始,到“晋阳之战”三家分晋180年间,晋国先后出现了72为卿士,其中21个做到中军主帅(内阁首辅)。这72个卿士主要包括四个群体:晋国公族(姬姓)6氏(家);周朝公族(姬姓)2家(3氏);以及祁、赵两家;另有臾骈、箕郑父、屠击三人估计是自己能力也一般,后代也没出什么突出的人物,所以只有自己在这里露了一回脸,没能形成家族势力,有点替补队员的感觉。
而主力11家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荀氏(分智、中行)、魏氏、范氏(又为士)、赵氏。
重耳根据他们为自己登上晋侯所作出的贡献(功劳)来确定他们的基本位置(顺序)。第一批次是参加流亡的大臣,有点类似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拿的是原始股,他们包括赵衰(赵氏)、狐偃(狐氏)、先轸(先氏)、胥臣(胥氏)、魏犨(魏氏)。第二批是参加迎接重耳回晋国的大臣,属于参加建国战争的解放军梯队,拿是新三板包装的股份,他们包括栾枝(栾氏)、郤溱(郤氏)、士会(士氏或范氏)、祁满(祁氏)。第三批是原来晋国朝廷的老班底,犹如建国后参与到政府的各界名人,他们是新股中签的大户,包括郤步扬、韩简(韩氏),郤乞、先蔑、屠击、荀林父(荀息儿子,荀氏)。
这样,晋文公的台搭了,角色也齐了,那就开始正式走剧情吧。剧情主线是官僚集团如何产生内阁权臣?
其中的竞赛规则是官僚体制中游戏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争产生内阁(首辅)的道路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斗争,分为了权力和地位的内斗和为了改造自然、治理国家的外斗。他们的人格也分为三波,做事的人、整人的人、和稀泥的人。
此后中国官场的权力斗争也从这里正式起航。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6-10 23:21:17 +0800 CST  

楼主:杨正再东周

字数:628086

发表时间:2018-08-04 04:32: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11 08:20:59 +0800 CST

评论数:2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