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写作


有一次在北大未名湖边,我遇到了一位在路旁卖书的残疾人,他用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每个路过的人。他有些口痴,以颇为自豪的语气地跟我说:“我是北北大毕毕业的,这是我我写的书。买买买一本吧……”我过意不去,拿起一本翻看。厚厚的一部小说,粗糙的轻型纸,已经忘了是哪个出版社的。我看了几段,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书,给他点了点头说,我先转转再看吧。后来回想起这个人,我的心中就会有一种怜悯之情。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多少像这样的人?


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以后,我几乎每天都收到来自各地的无名作者的投稿,他们热情而顽强,屡遭拒绝但从不灰心。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渴望当作家、渴望成名。有的人加入国家级或省级的作协会员,有的人在一连串的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或者获得过一连串的各种文学奖项。—— 他们深信自己只是一时怀才不遇,也深信终有一天他们的作品获得世人的肯定。??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或者说,文学的要求本身是残酷的。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天赋,也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仅仅凭着一股幻想的热情和顽固的执着走上写作之路。他们的平庸和浅薄,让他们写不出真正有创造性、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哪怕他们兢兢业业,耗尽一辈子的精力投身写作。因而绝大部分人无法功成名就,一辈子注定默默无闻,因而也就无法逃避被遗忘的命运。??


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烟草店》这首诗里写道:“有那么多人想成为我们不可能全都成为的相同的东西!/天才?此刻?/有十万大脑做着梦,认为他们是和我一样的天才,/?而历史也许一个都不会记住。”他说的也正是这种残酷的事实。天才是少数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家和作品也是少数的。??


更多的时候,我也由此想到了自己。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禀赋的有限,缺少文学写作所需要的种种才能。我的生活和现实也并没有给我足够宽裕的条件去无所顾忌地投身写作。因此,我也面对着同样的命运:即使努力一辈子,也可能写不出真正的好作品,最终被遗忘。那么我写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这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对我的意义,回到我的初衷。我选择写作,首先是出于喜爱,而不是为了当作家、成名,我所追求的应该是写作本身的欢愉,在写作的同时创造一种丰富、饱满的精神生活。因此,如果我从写作中得不到真正的享受和喜悦,而是写不出好作品或无法成名的焦虑和痛苦,那么就违背了我的初衷。反过来说,我需要从写作中获得个人心灵的满足,才能使我的写作对我这个个体而言产生不可替代的精神意义,使我坦然接受默默无闻的现状,并接受和大多数人一样最终被遗忘的命运。


2017.7.9

作者:罗佐欧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3 09:18:03 +0800 CST  
在写与不写之间


对于一个朝九晚六的北漂来说,写与不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意愿问题,而是一个能否在夹缝中挤出时间、能否在耗尽精力之后凝聚和专注。是的,专注,太难了!我认为它才是一个人身上所能具备的最重要、也最珍贵的品质。


感受力是需要滋养的。正如人心一样,需要爱的滋养。哪怕一个天生拥有诗意天赋的人,长期生活在缺乏诗意的环境中,他的天赋也会逐渐枯竭、最后丧失。更何况对于大多数没有这种天赋,仅凭热爱和训练去竭力接近诗意的人。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一个能保持写的人是多么幸福。尤其那些在无休止的忙碌与无限的琐事纠缠中,依然能在一天之中的某个片段,完完全全地沉浸在写的专注和忘我之中的人。他们所获得的是,只有语言才能带来的精神性的纯粹愉悦。这种愉悦能使他们在忙碌与事故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质,不被玷污、不被扭曲,也不被异化。


我再也不愿意拖延了。尽管我已经拖延了这么久,也渴望了那么久。我认识到,行动力,比想象力要更了不起。一个没有任何文字的作家,只会是一个彻底失败的空想家。尽管专注是那么难,但只有写,我才能在这忙碌之中找到立锥之地,也才能在自我的灵魂之中(不是现实中)挖掘出几勺清泉。而不写,我就会马失前足,狼狈不堪地跌入虚无。


2017.11.7于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3 09:27:40 +0800 CST  
你无法进入世界


我经常做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死去的自己,蜷缩着躺在地面上,和一只细小的昆虫无异。生命里所有的悲观离合,痛苦与经历,都毫无意义地消散成无。更令我疑惑的是,这个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死去的自己只是遗弃物,和世界是剥离的,无法进入世界。


毫无疑问,人属于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管活着,还是死去,人始终都没有离开这个物质的世界本身。人死去之后,也会重新消释和化解到自然之中,返回万物广阔的循环。


然而,人竟然感到自己和世界的分离。这种分离,源自人过于强烈的个体存在的意识,是意识中的分离,而不是事实上的分离。正是这种分离的意识,使人对死亡持有强烈的恐惧,因为人渴望作为个体的自我获得永恒和不朽,成为万物中的特例。人不能安然接受命运中本来就具有的死亡,因而也在面对死亡之时产生被遗弃感,在身体回归自然的时候,精神上却无法实现这种回归。像猎人格拉库斯一样永远在尘世与冥界之间,孤独地飘荡。


2017.11.13于地铁上

罗佐欧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3 15:19:35 +0800 CST  
人因不同的东西惊慌

人们因为不同的东西惊慌,比如缺钱带来的不安全感,对自我存在的孤独的意识,以及因死亡恐惧而产生的焦虑。我的惊恐更多时候来自时间的消逝,它根源于比死亡更可怕、更无法抵挡的虚无。

人也以不同方式消除惊慌。相应的,比如不断地积攒财富,在物欲的满足和意欲的任性中怡然自得;不断寻求爱情和性,沉浸于身体和灵魂所创造的忘我之境;投身于生命有限的欢愉,并通过世俗的婚姻创造出延续血脉的下一代。人的一生,索求的似乎只不过是各自不同的安宁。

面对消逝,我却无能为力。我所热爱的一切,童年、爱情、风景、美好的人与事,乃至细小的每一天,和我一样都不过是短暂之物。万物诞生之后,所面对必然的命运是个体自身的兴盛与消亡。我试图和作家、艺术家一样,以创造语言和艺术去抵抗它,并使自己时空中有限的生命得到延续的可能。然而,谁也无法在虚无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7.11.8于地铁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4 17:03:04 +0800 CST  
回不去的故乡

为了还乡,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了十年之久,穿越风暴、危险、诱惑和重重困境,终于回到了家中。还乡的情结古今未变,而还乡的困难已经发生了改变:比起奥德修斯面对的风暴和险境,当今人们的还乡之难是城市化带来的生存、迁移的困境和乡村文明本身的消逝。

作为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当代文学中,还乡不仅依然是核心的主题之一,而且在时代进程中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还乡的尴尬处境是许多作家关注到的现实,还乡不仅是简单的身体的返回,而且是人的整个生存、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迁移,一个离开乡村长年习惯大城市的人再次回到故乡,他所面对的将是两种文明之间的落差和矛盾,还有他内心里的观念、理解和情感的巨大冲突。

回不去的故乡,是作家们需要面对的另一个主题。时间的消逝必然带来变化,一是故乡的变化,一是我们自身的变化,这里存在一种赫拉克利特式的悖论:一旦我们离开故乡,就再不能回去。而乡村的消逝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城市化的进程不管迅速还是缓慢,都会逐渐吞没乡村,或改变乡村的面貌,这种进程给置身其中的人带来的感受和处境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比起单纯地抒发思念故乡、赞美故乡,去表达还乡之难具有更深刻的当代性和现实性,也能能触动人心。谁能在这一点上深挖,谁能表达得更深入,谁的作品就能深刻地更传达在这个激变的时代下复杂的还乡主题。

2017.11.15于地铁
罗佐欧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4 17:07:38 +0800 CST  
灵魂的三种审判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复杂的,在日常和社交中,人只愿意呈现善的一面,而恶,则深深地潜藏在晦暗之处,甚至自身都难以察觉。灵魂只会遮蔽和袒护自身的恶,而不会对自身进行审判。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从恶念到善念的转变,有人只需要瞬间,有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

能对灵魂进行审判并改变灵魂中的恶的力量并不多,也许只有爱、死亡和宗教。真正的爱要求纯粹、完美,不容许自身的灵魂和对方的灵魂存在半点瑕疵和污垢,不容许灵魂中的恶和虚伪存在;爱也具有净化的功能,沐浴在爱中的灵魂,能抵挡和消除尘世的污秽。死亡对灵魂是一种震慑,面对绝对和威严的死亡,强大的灵魂也会颤栗;在死亡面前,恐惧会迫使灵魂反观自身、对自身的恶和过去的过错进行省察,因而才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宗教信仰,是一种高于灵魂的精神力量,信仰对灵魂的审查和鞭策的力量是巨大的,恶无处躲藏;而在末日审判,是上帝根据人们生前的所有行迹对所有灵魂进行的审判,上帝洞悉一切,所有的灵魂都为之战栗、弃恶从善。

2017.11.21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7 12:33:02 +0800 CST  
昂贵的理想,或精神的乌有之乡

住在一片房价已高达七八万一平米的小区旁,去思考理想、人生和当代青年的责任,可以说是一件令人感到脊背微微颤栗的事情。此时此刻,我,一个北漂青年。必须要做的,是每天在地铁上来回奔碌,把自己最重要的时间和最珍贵的精力投入到工作里。而留给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庆幸的是,我并没有被这座巨大的城市和这种忙碌的生活彻底地湮没,而依然坚持着自己最钟爱的事情——读书、写作,并一点一滴地去创造和构建起一种丰富、饱满的精神生活。

正如我们切身所感受到,青春是充满骚动、焦虑和不安的,可能并没有那么高大上;而且大部分的青年一毕业,就立即需要去面对就业、房子、婚姻和前程等种种现实,承担这个时代加在我们身上的诸多重负。不过我认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最珍贵的东西不是职位、财富和身份,而是激情、勇气与创造力。因此,不应该虚度年华,以致辜负它们。不应该为生活所驱役,以致陷于平庸。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始终忠实自己的内心、创造自己想过的生活,并竭尽所能去实现自己的写作理想,成为一个不枉此生、不愧为人的人。

2017.5.4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7 16:36:32 +0800 CST  
@赛多纳 2017-11-28 09:12:27
写作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问候这个世界,渴望她能听到我的声音,并回应我,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我不知道这是件值得庆幸还是应该悲哀的事情。
-----------------------------
可以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能理解并欣赏你的文字的人。世界是喧嚣的,被各种混乱的声音充斥,只有那些和你志趣相投的人才会聆听到你。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8 12:44:23 +0800 CST  
我常希望在一个雨天醒来

我常希望在一个雨天醒来。窗外滴滴答答的檐流,在地面击出细腻柔和的滴水声。清凉、湿润的水汽渗透空气,沁入呼吸和皮肤。昏暗的光线造成一种时间滞缓的感觉,白天已经到来,但因为下雨,一切都变得从容不迫,因而也使人的精神停留在一种放松、慵懒而舒适的状态。

在所有的事物中,雨成了我最喜欢的事物。这种喜爱源自童年。雨天赋予乡村一种独特的氛围,树木、房屋都被浸润在无形又可感的水汽中,山峦笼罩着白色的雾气。雨声包围一切,延伸到听觉深处,又绵延至大地的远处。雨天里所有的农活都会停了下来。这是一年四季里,我们可以跟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家里围炉而坐,或者在门楼里听邻居的老人们讲故事的鲜有的日子。

当然,雨有时也让我深陷苦恼。夏天的雨夜是恐怖的,轰鸣的霹雳能震动地面和房屋,炽烈的雷电瞬间把整个黑夜照亮,把我从睡梦中惊醒。雨天上学是一件让人犯怵的事情,田野上的土路泥泞难行,河水泛滥、把道路切断,小雨靴经常会漏水,雨伞会被掀翻、被狂风卷走,遮天避地的乌云仿佛把人裹进充满危险的魔幻世界。

2017.11.11于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8 12:48:31 +0800 CST  
幻觉

乡村充满神秘的鬼神传说,从小在这种氛围下成长,不知不觉也在精神里塑造了一个奇异而恐怖的鬼神世界:寿终正寝的好人成为家神,被供奉在牌位上;作恶多端的坏人成为狰狞厉鬼,流离亡命的人成为孤魂野鬼,飘荡荒野。这个世界进入我的梦里,在我的潜意识中蔓延。

有一段三弟出生,我每天到奶奶那里睡觉。经常会做一个相同的噩梦:我孤身一人被一圈坟墓包围着,里面爬出披头散发或没有脸孔的鬼,张牙舞爪地向我走来。我一次次惊醒,有时甚至尖叫起来,被吓出一身冷汗。

更可怕的经历,是七八岁的一次,陪妈妈到山里砍柴,天黑了还在山里。妈妈砍了两棵松树,不能一次性扛着,只能轮流往回扛,我负责看着其中的一棵,以免被人扛走。

在一个小山头,我孤零零地站在越来越浓的黑暗中,周围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我左顾右盼,等待着母亲从里面的山冲出来。但是迟迟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出现。这时候,我的耳朵里听到了歌声,隐隐约约、亦真亦幻,我心惊地四下张望,听着歌声从漫山遍野传来,奇怪的是,我意识到这是幻觉,但又看到草丛、坟头和土堆到处爬出人影,老人、成年男女、孩子,他们面目模糊,都唱着歌一步步向我走来——我打着冷颤,内心充满恐惧,故意咳出声来安慰自己。“妈妈怎么还没出来!”我着急得就要哭起来。这时候,妈妈出现了,喊了一声我的名字。满山的歌声向潮水一样瞬间退去。

从此以后,尤其回到乡村,黑夜成为一个我不敢独自踏入的神秘世界,那里鬼神出没、充满致命的未知。尽管我知道,一切也行只是幻觉,是恐惧心理和想象力的巧妙发明,但这种幻觉如此强大,以致足以摧毁人脆弱的理智。

2017.11.24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9 13:21:03 +0800 CST  
@ty_李光878 2017-11-29 13:44:37
如果我从写作中得到的 不是真正的享受和喜悦,而是写不出好作品或无法成名的焦虑和痛苦,
-----------------------------

享受写作本身很重要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9 14:04:11 +0800 CST  
@拂衣222 2017-11-29 13:44:31
加油!
-----------------------------
谢谢!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29 14:04:36 +0800 CST  
爱的丧失之痛

每一次分手,都让我体验一次爱的丧失之痛。一个和自己彼此牵挂、无限亲密的人从此分离,成为彼此冷漠、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我每一次感受到的,都是一种突然的空落,因为对方的离去,她曾占满的内心留下了巨大的空缺,而没有对方的存在,生活突然变得毫无意义,工作、交际乃至写作,都失去了某种核心的动力。

爱的丧失,使我愈加清晰地认识到爱对于我的重要程度。很长一段时期我以为,写作是最重要的,失去其他东西都可以承受;后来发现,爱情和写作同等重要,是支撑我生命的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甚至,爱情是如此深地影响着我的写作,赋予我激情和东西,也会夺走我的热情和动力。

我长期渴望一种稳定的爱情。认为一份稳定持久的爱情会给我安定,使我漂泊的生活和动荡的内心得到某种抚慰,也让我能投身于写作中去。然而事与愿违,我经历了一次次爱情的挫败,我遇到的人,无一例外,都不属于能给予我这种安定情感的人(她们的情感比我更动荡)。而即使爱情关系的稳定也不意味着能带来内心的安定。

而在一次次爱的丧失中,我也逐渐地认识到,我所渴望稳定的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最不确定、最动荡的东西,正如生活本身也一样,是变动不居的,充满了无法预料的迷乱和变化。因而,试图建立在爱情与生活之上的安定是虚妄的,我所渴求的安定只能作为一种个体内部的精神追求,唯一可行的是,在内心深处创造出一个安宁的乌托邦。

2017.11.10于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1-30 11:37:39 +0800 CST  
撕扯与分裂

爱情要求一个人投入全部的情感和精力。爱情是不容许分心、左顾右盼和心不在焉的。纯粹爱情的要求是很高的,它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杂质。但一个人本身,一个血肉之躯,是多么容易疲惫,是多么不纯粹,也多么容易被不同的事情牵扯(这些事情不可避免也无法逃脱)。

写作也要求一个人倾注全部的心力,调动全部的情感和认知。写作同样需要纯粹,不容许一个人三心二意,投机取巧和畏怯偷懒。严格意义上的写作考验人的专注度和忍耐力 。但人的精力是如此有限,而且最主要的最好的那部分精力需要被工作所占据(必须生存下去),还要应付生活的变动、人际交往和繁杂琐事,以及自己内心的动荡。

对于我,很不幸,爱情和写作我都同等重要。但从本质上,它们是敌对的,它们都在撕扯我,要求我满足它们各自的要求。因而导致我的分裂,我总是在两者之间左突右奔,经常弄得狼狈不堪。我越来越深地理解卡夫卡的苦恼和福楼拜的担忧。但我既不能失去爱情,又又不能停止写作。 因为没有爱情,我的生活就会土崩瓦解;没有写作,虚无感就会淹没我的内心。每一样对我都是致命性的打击和毁灭。

2017.11.30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01 11:34:42 +0800 CST  
谁会记得你,编辑?

比起读者,编辑有幸运之处,因为他能接触到作家们,和聪明又博学的人交往、甚至成为长久的朋友,能耳濡目染,提升自己。比起其他行业,当编辑也有优势,虽然收入不算高,但对真正喜欢阅读、文化的人这是理想的选择,编辑的日常就是做书、做文化。

好的编辑,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常识,又远远不够,还需要懂得如何与作家交往,有做文化的情怀和远见。而狭隘的编辑,要么仅仅掌握案头工作、被稿子埋没,要么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把作家当做赚钱和盈利的手段。

很多人会谈到编辑的成就感。能策划和出版有深远影响的书,或者培养或发现优秀的作家(像著名的帕金斯),的确是了不起的,不仅在同行中得到尊重,也会被读者推崇,但这样的例子凤毛麟角,在整个出版界也屈指可数。

大多数编辑的成就感是虚妄的,这种成就感只在小范围的同行中得到尊重。对于大部分书,哪怕那些不错的书,读者们只会记住这些书的作者是谁,却很少有人会记得一本书的编辑是谁。因为真正核心的创造性的部分属于作者,而外观的、装饰性的部分是编辑的工作,后者无法喧宾夺主。

意识到这种虚妄是有益的。一个普通的编辑没有任何膨胀的资本,尽管他认为自己每天和许多优秀的作家打交道,尽管他认为自己策划和出版了某本受欢迎的畅销书,尽管他强调自己的工作不无创造性的成分。这种虚妄能让一个编辑对自身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使自己不被假象蒙蔽、不被利益驱逐,而能沉下心去做事情。

2017.11.22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04 09:47:48 +0800 CST  
我们为什么做读书会?

从“榆园读书会”到“陶然文化沙龙”,可以说一路都是未知和意外收获,充满了偶然性。甚至,就连当初决定做读书会本身都是一件意外的事情。我有时也在想,它为何能一路走到现在,越做越大,在琳琅满目的读书会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在此之前,为了丰富自己的周末生活,我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其中就有定期参加的在白石桥南拂石传媒每月一期的读书会。轮到我主持的那一期,我推荐了彼得.海斯勒的《江城》,读书会上热烈的讨论令人激动。活动之后,和大学校友、国数基地的崔同学聊天,她说他们那也有场地,还有一个环境不错的榆园,有类似的读书活动欢迎去那做。我说好呀,可以试试。


起初的构思,是每期读书会十来个人,每半个月聚一次,一起读读书、交流交流思想。没想到,在忐忑的等待之后,第一次关于“乡愁”榆园读书会来了二十五人。第三期我们请来了两位特殊嘉宾:两位老舍文学奖作家程青老师和薛燕平老师,那一期关于“爱情”的讨论有意思又深刻,读书会的人气继续上升。


三期读书会下来,却存在一个书友们反馈最多的问题,是场地离市区太远。经过讨论和衡量,我们决定搬到了陶然亭的经济日报大夏,也把名字改变内涵更宽的“陶然文化沙龙”。这一期,我们请来了翻译家孙越老师和两位出版界朋友安玉霞、薇娜女士,读书会的规模已经到了四十多人。随后,我们又幸运地在今日头条写作空间提供的场地,和华章共同举办了一期“城市的精神”的读书会,在人数和影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读书会的这一路都充满了偶然。但它能一直走下来,而且规模和影响都在逐渐扩大,肯定有更内在的动力,促成了我当初做出那个决定。也是这个动力推动着我和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坚持做下去。


经济利益?显然不是,这个活动至今保持着免费。虽然每期会推荐好书,但卖书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且卖书的受益远远小于我们投入的人力物力。人脉关系?显然也不是,来去随缘一直是我们的态度。读书会有嘉宾和主持,但创造的是人人平等的氛围,我们只关注内心的交流,而身份、职业这些从来都是次要的。


这个动力其实还依然是做读书会的初衷: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之上,创造一种真实、安静、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读书会的内核,是它生命力的所在,支撑着它的质量和品质。而在每一次的读书会上,我们最关注的部分,也是不同人讲述的经历、故事和生活,真正深入的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这一切也是这个读书会最有价值的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2017.11.29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08 11:08:28 +0800 CST  
@强强联合2017 2017-12-08 22:18:50
连我这样的人都写作,想出书,难怪世上写作的人那么多。不管能不能得到承认,总想完成梦想中的计划。神圣的文坛不是想登就能登得上的,仅凭兴趣自然达不到理想的彼岸。顺便问一下楼主,真名是不是姓罗?罗笨山的id被天涯封了,借用朋友强强联合2017的账号来支持楼主好帖。弱弱的问一句楼主,如果有空,能否指教罗笨山一二?
-----------------------------

在下是姓罗。这也是实名。世界上想出书的的人确实很多。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11 09:00:57 +0800 CST  
生活只是流经我们

忙碌的生活,大多数时候使人感到充实,没有虚度时光。可一旦在停顿的间隙(往往是夜深人静之时),空虚感甚至惊慌感就会无端地袭来。和无所事事的时候带来的空虚感所不同的是,我们感到虚度时间,并非因为自己浪费时间,而是糟蹋时间。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但我们往往会感到,眼下的一切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新的生活和事情就汹涌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我们会突然发现,生活只是流经我们,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忙碌的生活体验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此刻是狭小的、稍纵即逝的、不可停驻的。而伟大的作家往往专注于捕捉和呈现此刻,他们试图把此刻扩大、去发现和挖掘它的复杂性。即使是回忆性的作品,他们也会把每一个过去的瞬间当做此刻来呈现,仿佛它们从未流逝、完好无损地一直停留在某个地方。《追忆似水年华》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普鲁斯特的放大镜下,此刻呈现出迷人的斑斓,它坚固、丰富、绚烂、不可摧毁,此刻本身仿佛是无限的、永恒不灭的。

2017.12.1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12 16:12:04 +0800 CST  
缪斯的垂顾

靠灵感还是靠经验写作,历来没有定论。作家们谈到他们写作的最核心部分的时候,往往讳莫如深,诗人们更是如此,说诗是不可解释的。这使得这个问题更显得神秘。

承认缪斯的人,会把自己作品中最具灵性的部分归功于缪斯的垂顾。如果没有灵感一说,又怎么解释那些神来之笔?它们所在的是经验无法抵达的层面。写作的确有非理性的、超出经验的部分,这一部分往往是文学中最具迷人光彩的、可遇不可求的部分。

不相信灵感的人,会把自己的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经验,是一切的源泉。他们笔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切身的、可感的,建立在显性的或隐秘的逻辑之上。他们不相信不可解释之物,顶多把那些无法说清楚的东西,归结为潜意识的流露。的确大部分的作家都以经验在写作,甚至,不少人写的就是他们自身的自传。

而我所体验到的写作,既没有那么飘忽、神秘,不可捉摸,又没有那么确定、严谨,循序渐进。写作对经验有极大的依赖,一个人的观察、感受和阅历的丰富,内心情感的细腻、复杂,对于写作都是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写作往往需要调动起他的全部经验和积累。但仅有这些又还不够,在关键的时刻,灵感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它往往突然照亮整个作品,而缺少它这部分,整个作品都会显得黯淡。

2017.12.7地铁上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12 16:13:39 +0800 CST  
@强强联合2017 2017-12-12 19:23:44
身为编辑独特的眼光
-----------------------------
多交流
楼主 罗佐欧  发布于 2017-12-13 10:51:36 +0800 CST  

楼主:罗佐欧

字数:12681

发表时间:2017-11-23 17:18: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5 09:52:12 +0800 CST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