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的实践证明,茅于轼先生关于耕地的论断是正确的

昨日央视放了华西村历史的专题片。华西村的未来就是中国农村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论耕地质量,地处苏南的华西村更有理由种粮,论数量,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有理由保护。小农意识会想:本来地就不够,干别的没粮食饿死人怎么办?但他们不了解市场,有了市场,也就有了茅老所说的“交换”,农产品是一种多年可再生商品,技术含量低,只要其余产品价值高于农产,形成相对垄断,就可以在市场中占有优势,换句话说,工业品换粮易,粮换工业品难。所以只要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吃饭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03 21:41:00 +0800 CST  
作者:shyjs 回复日期:2009-1-3 21:44:26
别的不说,只说一点。今天看新闻,乌克兰和俄罗斯最终谈崩了,被断天然气供应。
按照LZ的理论,是不是只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能源危机就不会出现呢。
-----------------------------------------------
俄乌谈判主要是乌拿了东西不给钱,本身就违反了市场交换原则。你去菜场买东西不给钱行吗?佘几次看你信誉,不能怪人家不地道。价格和稀缺程度当然会刺激一个行业的利用和替代行业。
比较而言,能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更强,更应该保护,可我们怎么干的呢?先把自己陆地石油采光,然后近海。要知道,老美可是在油价过百才开始讨论开采近海石油。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05 14:27:04 +0800 CST  
小农的眼里,土地既是“命根子”,也是“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场;
产业工人的眼里,土地不过是流水线量产的车间;
体验经济时代,土地就是吃喝玩乐全包括的游乐场。
什么地适合干什么与“什么人适合干什么”一样,不是靠红线“规定”出来的,而是自由竞争出来的。
看看阿以冲突就明白,人的数量不代表国力。同样,耕地数量也不代表粮食产量,更不代表财富和实力。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09 00:14:30 +0800 CST  
作者:大芒果记 回复日期:2009-1-9 0:21:55
有没搞错,日本是产粮国好不好,国内大米基本垄断市场,还出口到中国
新加坡是特例,类似香港澳门,一块小小的飞地而已
一有风吹草动,没人罩着瞬间灭亡
==================================================
这正说明,国情不同。大国有足够的国土纵深和人力资源,种粮养猪之类简单劳动只要价格微调马上就能刺激生产,前几年免个农税就刺激了大批农民工返乡。
另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都是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牺牲耕地的国家决策,某些低产耕地还不如种别的好。
大寨村农业产值才不到2个百分点,纯种地农户寥寥无几,仅仅为了旅游才保留了一些梯田。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10 13:34:38 +0800 CST  
作者:阿峰2 回复日期:2009-1-11 11:09:19
以一村看全国是不科学的,一村不用耕地不种粮食可以靠其他地方补充,好歹都是自家人,全国都不种粮,国际上谁能供的起?
========================================
小国寡民的典型短见,恨不得什么都自己自足。土地只是生产要素的一种而已,现在地球都是村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分什么自家人、别家人?理论上每个人每块土地都在参与国际间分工合作,WTO就是为了协调各方利益的组织。怕别人不卖东西那是从前被人家欺负的阴影太重,或是饿怕了。对于粮食这种“简单可再生非垄断品”,全世界都没有垄断的可能,因为垄断会刺激价格,价格会刺激生产,生产通过贸易再平抑价格。茅老论证得很清楚,60年代的饥荒是机制造成的,而非耕地保护不利造成的。看看南北 对比吧。
一亩地种粮的年效益是200元,种水果是2000元,工厂是2万元,搞旅游和盖房子可能每平米就能上万,让农民自己决定会如何?
科技的进步让一切生产变得简单。恰恰因为中国人均耕地少才应该大力发展其余非农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茅老的研究在经济逻辑上没有任何缺陷,其瑕疵在于,将土地与耕地完全对立,其实很多非耕地是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这样就可以给不懂的人留些面子了,可惜茅老几十年一贯耿直,专挑刺耳的话讲。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14 22:02:19 +0800 CST  
改革先驱小岗村的实践反证,单纯保护耕地,拒绝产业升级,只能温饱而不能富裕。事实上很多耕地由于产业不经济仍处于撂荒状态,更不要说大量荒地了,而从需求上看,国民对车、房的巨大需求是如今产能翻十番都不能满足的。
土地政策是中国的根基,但决不是所谓“耕地红线”的根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个体农户耕作上万亩田地才符合规模经济要求,其余劳力和部分土地作为二、三产业的要素投入才是出路。
很多反茅人士都存在如此直线思维和妄想症:
耕地=土地=粮食=食物=饥荒=动乱=殖民地=卖国=巨大阴谋
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真是文盲+妄想狂的杰作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17 13:19:58 +0800 CST  
LZ,你开口闭口规模经济,按照你的说法,个体农户耕作上万亩田地才符合规模经济,那好,你算一下,中国18亿亩土地,只要18万个个体农户就够了是不?剩下的8、9亿农民你给找个活干?
还有,你以什么证明国外的土地粮食效益优于中国的土地粮食效益?
茅说那些话出于什么用心,我不知道,也不揣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按照他的观点办事,中国非乱不可,而且还和粮食无关!至于为什么,那是政治问题,你可别害我被封口。
==============================================
麻烦你去查一下美国农业人口和以色列的农业效率,如果中国哪天真的(通过自由竞争)只剩18万农户或者更少,那么一定是世界第一强国无疑。
实际上现在农业人口大部分都在外打工(否则就没有那么严重的春运问题),粮食生产的主力是389961部队,即使这样,很多地方农田也在撂荒状态。
经过计划经济洗脑的人,脑子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常识”,以至于现在还有一些遗迹:比如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去饭店一定要吃所谓“主食”,哪怕早已被大鱼大肉撑饱了,所谓主食就是粮食;到现在还有人过年还要办“年货”;在 ,饥饿的人们固有观念是:肉怎么能随便吃呢?
饿怕了的国人,不光打招呼保留着“吃了吗?”的问候语,还有一句放之四海皆准的俗语:XX不能当饭吃。以此衡量,冯小刚的大片不能当饭吃,刘翔的跨栏更不能当饭吃,但令小农们不能想象也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居然比辛苦耕作的农民吃得更好,于是有人臆想:要是哪天给他们断了粮,看他们还神气啥?
改革开放前,每个国人都被各种无形框框约束,最理想状态是当“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当然这是最利于统治者的状态。改革的过程,就是个体挣脱枷锁、跨越各种红线的过程。耕地红线和其它红线一样,最有利于相关权力部门寻租,因为对于具体哪块地是否划入红线,完全依赖“审批”,耕地能否真正保护,天晓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茅老的报告让某官员拂袖而去,明摆着让人下岗啊。
国人的悲哀在于,虽然经过改革吃饱了饭,但似乎大部分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吃饱的。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1-31 18:27:40 +0800 CST  
作者:ysg128800 回复日期:2009-01-17 20:06:49
我就在无锡,华西村的人均耕地是严格保护的。他们专门有片农田保护区的,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还是农民。
=================================================
保护那点农田完全不是出于纯经济考虑,也就是根本不是怕饿肚子,而是出于生态或娱乐,毕竟人吃饱以后总希望环境\心情好一点,就象你家种盆彩椒或金桔应该不是为了吃吧?同样,哪天如果比尔.盖茨拿起锄头下地也决不会有人认为他是饿的,恰恰是可能他吃太饱了。现在大城市周围都有农家乐、采摘游,自己去摘比市场买还贵就是这个道理,那已经是第三产业或体验经济的范畴了。
只要不回计划经济瞎折腾,只要不再出个建国后的毛泽东搞专政,中国人就绝不会再挨饿,耕地要多少由市场去决定,无须杞人忧天。
楼主 eswood  发布于 2009-02-07 09:53:09 +0800 CST  

楼主:eswood

字数:3053

发表时间:2009-01-04 05: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18 08:29:51 +0800 CST

评论数: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