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史简编【持续更新】

卷三十九 纪第三十九 北纪三
魏孝文帝(467-499) 即拓跋宏(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公元471—499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当国。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亲政。
冯太后临朝时,曾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亲政后,又进一步改革。十七年(495年),从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奖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又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并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二十年(496年),巡幸嵩山。守旧的鲜卑贵族拥太子恂为首,企图反抗,受到严厉制裁。恂被废,自杀。
二十三年(499年)死,葬长陵,庙号高祖。
魏孝文帝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封建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按:北魏自统一之后,与南朝对峙南北,诸帝多以武功传世。至魏孝文帝时期,初由文明冯太后改革,著见成效;后已亲政,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史称“焕乎其有文章”。但北魏本为少数民族,自有剽悍之风,一旦舍长就短,国家迅速衰落,纵观孝文帝改革,后世学者不能不深思之。
赞:孝文因风,汉化鼎新;都迁洛阳,留思至今。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7 19:28:14 +0800 CST  
卷四十 纪第四十 北纪四
魏宣武帝(483-515) 名恪。孝文帝之子。公元499—515年在位。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继兄恂为皇太子。
即位初由叔父咸阳王元禧和王肃辅政,攻取南梁的四川地区,北击柔然,国势盛极一时。并取消北魏时子贵母死的制度。
统治后期,外戚高肇专权,肇诛杀宗室,魏衰。
延昌四年(515年)死,葬景陵,庙号世宗。
魏孝明帝(510-528) 名诩。宣武帝之子。公元515—528年在位。
即位后,胡太后当国,由胡太后情人元怿、郑俨、李神轨、徐纥等先后把持。
武泰元年(528年),因不满胡氏专权,密诏尔朱荣勤王,事泄,被毒杀。葬定陵,庙号肃宗。
按:北魏宣武帝以后,北魏渐趋衰落,先祖制度逐渐改变,乱亡之因早已埋下。至于胡后临朝专权,遂生变于肘腋,北魏因此一蹶不振,沦为灭亡,当从此时开始。
赞:宣武孝明,政不惠民;胡灵垂帘,尔朱作衅;祸延邦畿,沦胥也尽。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7 21:35:41 +0800 CST  
卷四十一 纪第四十一 北纪五
魏孝明帝死后,尔朱荣荣进军洛阳,杀胡氏、少帝(元钊,胡氏所立)与官员二千余人,立元子攸,是为孝庄帝。
魏孝庄帝(507-531) 献文帝之孙,元勰之子。公元528—531年在位。幼年与孝明帝友爱,封长乐王。孝明帝死,被尔朱荣拥立为帝。
即位后平定葛荣、元灏叛乱,又密谋诛杀尔朱荣、元天穆。不久,被荣侄兆击败,绞杀于晋阳。
死后,葬于敬陵,庙号敬宗。兆先后拥立元晔(?-532)、元恭为帝。恭(498-532),献文帝之孙,元羽之子,即魏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年),为高欢所废,旋被毒死。
元朗(513-532),字仲哲,太武帝五世孙。封安定王。中兴元年(531年),高欢起兵,他被拥立为帝,在位一百六十五,被欢废杀,史称“魏废帝”。
魏孝武帝(510-535) 名修,字宣义,孝文帝之孙。公元532—535年在位。历任汝阳县公、中书侍郎、平东将军等职,河阴之变后,逃亡民间。
中兴二年(公元532年),被高欢拥立为傀儡。于永熙二年(535年)被迫西奔长安,为宇文泰废杀。十余年后,葬云陵,庙号显宗,北魏遂分裂为东魏、西魏。
魏孝武帝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孝文帝曾孙元善见(524-551)为帝,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善见即魏孝静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欢子洋代魏称帝,废为中山王,旋被杀。
孝武帝被杀,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元宝炬(507-551) 即魏文帝。孝文帝之孙,元愉之子。公元535—551年在位。初封南阳王。即位后,政事决于宇文泰,多次依靠泰及关陇集团击败东魏的进攻。
大统十七年(551年)死,葬永陵。
魏文帝死,子钦(525-554)即位,成为宇文氏傀儡,不久,因密谋诛泰事泄被废杀。
魏恭帝(537-557) 名廓,元宝炬之子。公元554—557年在位。初封齐王,继元钦为帝,实为宇文泰父子傀儡。四年(公元557年),泰子觉代西魏称帝,降为宋公,旋被杀。
按:北魏自尔朱荣之乱后,一蹶不振。虽有魏孝庄帝平定叛乱,但是尔朱荣之后,高欢又起。至于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不过都是傀儡而已,备录其中,以作参考。
赞:庄降以乱,西与之东。名在实亡,天命蚤终。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8 17:49:15 +0800 CST  
卷四十二 纪第四十二 北纪六
北齐高欢(496-547) 东魏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为鲜卑化的汉人。曾参加杜洛周军,继归葛荣,后叛降尔朱荣。
荣死,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后孝武帝被迫西奔长安,他另立孝静帝,从此魏分裂为东、西魏。执东魏政十六年。
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死,葬义平陵。死后,其子洋代东魏称齐帝,追尊为北齐神武帝。
高澄(521-549) 字子惠,高欢长子。东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继其父掌握东魏政权,整顿吏治,初定律法。并击败叛将侯景,收复河南之地。
武定七年(公元549年),被刺杀于受禅前夕。葬峻成陵,庙号世宗。
高澄性恣睢,淫乱庶母,以残暴称。高洋称帝后,追为北齐文襄帝。
按:高欢因北魏内乱而起,建立了北齐的基业;高澄继位,确立北齐的制度雏形。父子相继柄权,谋划帝位。但北齐自高澄以下,放荡淫乱,最终与北周强弱异势,个中原因,想必不难看出吧。
赞:魏氏失驭,中原荡析;神武爰从,大号冀方。关、河所分,膺嗣文襄;霸道斯著,德亏前王。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8 19:26:49 +0800 CST  
卷四十三 纪第四十三 北纪七
齐文宣帝(529-559),即高洋,字子进。北齐的建立者。公元550—559年在位。高欢次子。东魏时封齐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代魏自立,改元天保。在位时期,任用汉族士人杨愔,改定律令。连年出击柔然、突厥,修建长城。
天保十年(559年)死,葬武宁陵,庙号显祖。
齐文宣帝嗜酒昏狂,以淫乱残暴著称。死后,子殷(545-561,公元559—560年在位)即位为皇帝。殷,字正道。即位后,任用斛律金、高演、高湛等为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常山王演发动政变,废为济南王。次年被杀。
齐孝昭帝(525-561) 名演,字延安。高欢第六子,文宣帝之弟。公元560—561年在位。封常山王。北齐建立后,始预朝政,见文宣帝嗜酒昏狂,常有忧色。
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发动政变即位,改元皇建。即位后,留心政事,关注民生;并北征库莫奚,颇有作为。次年,因坠马伤重而死。死后,葬文靖陵,庙号肃宗。
按:齐文宣帝藉父兄之业,登基称帝,初时尚能留心政事,而后昏狂残暴;至废帝、孝昭帝时期,稍有建树。然而北齐虽属渤海士族,历仕北朝,与胡族渐趋同化,其所以荒乱淫暴,或与此有关。
赞:文宣因循,内外景从;曾未期月,乃称朕躬。济南继业,爰有股肱。孝昭升陛,台阁早居;经谋宏旷,降年不永。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8 20:57:29 +0800 CST  
卷四十四 纪第四十四 北纪八
齐武成帝(538-569) 名湛,高欢第九子,孝昭帝之弟。公元561—565年在位。早年得高欢宠爱,孝昭帝死后传位于他。在位时昏聩无能,沉湎美色,不思国政,北齐岌岌可危。
河清四年(565年)传位于太子纬(即后主),称太上皇。不久,因酒色过度而死。
死后,葬永平陵,庙号世祖。
齐后主(556-577) 即高纬。武成帝之子。公元565—577年在位。在位期间,昏聩荒淫,宠爱冯小怜,不理朝政。诛杀名将高长恭、斛律光、段邵等。朝政腐败,军队衰弱。
武平七年(公元576年)北周发兵灭齐。他禅位于太子高恒(570-577),自称太上皇,高恒是为幼主。次年,北周攻破京师邺(今河北临漳),他与幼主在逃亡中被俘,封温国公。旋被周武帝赐死。
按:齐孝昭帝以齐废帝之戒,遗诏立齐武成帝,但武成帝非人君之器。时北周渐兴,北齐转弱,强弱异势之际,武成帝不思政事,而专务淫乱,社稷濒危。而自后主即位以后,愈加荒淫,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此理!
赞:武成相因,国运遂希;周锋西来,后主庸资。其亡也忽,自然之理。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9 18:55:20 +0800 CST  
卷四十五 纪第四十五 北纪九
北周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一名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东土城)人。鲜卑族。曾参加鲜于修礼军,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最后从贺拔岳,镇压万俟醜奴;岳败后,他占有关中。
北魏孝武帝时受高欢之逼,西奔长安,建立西魏。他拥帝与高欢相拒,任大丞相,专制西魏朝政。专政期间,依靠关陇地主支持,用苏绰、卢辩等,改革官制,颁行均田制,收编关陇关陇豪族武装为十二军,由八柱国统率,创立府兵制。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死,葬成陵,庙号太祖。死后,子觉代魏,国号周,追尊为文帝。
周孝闵帝(542-557) 名觉,一名陁罗尼。北周的建立者。宇文泰之子,公元557年在位。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继承其父官爵,任太师、大冢宰,封周公。
次年在宇文护支持下,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同年,被护毒死,葬于静陵。
孝闵帝死,宇文护拥宇文毓(534-560)为帝,是为周明帝。毓,一名统万突,文帝之子。公元556—560年在位。初封宁都郡公,早年治理地方,颇有作为。即位后,护专权。后被护毒死。
死后,葬昭陵,庙号世宗。
按:宇文泰出身行伍,发迹于北魏乱世,屡遭猜忌,继而发愤立业。及割据关中之后,以弱拒强,多次抵御高欢,奠定北周的基业。及其身死,宇文护专权,诸子继立,皆不得善终,实在可惜。
赞:武川群龙,黑獭图弘;八柱撑国,鼎立关中。天命兴周,孝闵称躬;明膺傀儡,天命难永。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19 21:04:37 +0800 CST  
卷四十六 纪第四十六 北纪十
周武帝(543-578) 名邕,宇文泰之子。公元560—578年在位。即位后,堂兄宇文护专权。
天和七年(公元572年)杀护,始亲政,禁止佛道两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还俗,向国家纳税赋役。
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宣政元年(578年),死于北征突厥的途中,庙号高祖,葬孝陵。
周宣帝(559-580) 名赟,武帝之子。公元578—579年在位。即位后,沉湎酒色,并立五后,又大肆营建宫室。
于大象元年(579年)禅位长子衍(即静帝),称天元皇帝。次年病死,葬定陵。
周宣帝在位时期,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周静帝(573-581) 名阐,曾名衍。宣帝之子。公元579—581年在位。即位时年仅七岁,由刘昉、郑译推杨坚辅政,坚因擅政权。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废为介国公,不久被杀,葬恭陵。
按:周武帝统一北方,拓展北周疆域,赫赫武功,应当留存史书。然而后继匪人,宣帝荒淫早夭,致使杨坚以外戚擅权,夺取北周社稷,岂不可惜?
赞:周武晦迹,始亲万机。励精克己,东兼高齐。宣由淫风,阐立冲龄。隋氏因之,遂迁龟鼎。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0 18:42:10 +0800 CST  
卷四十七 纪第四十七 隋纪一
隋文帝(541-604) 即杨坚。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581—604年在位。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汉杨震之后。
北周时,袭父忠爵为隋国公。女为宣帝皇后。静帝年幼即位,他任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改元开皇。
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九年灭陈,结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统一全国。
在位时,继续均田制,扩大垦田面积,搜查隐漏农户,削弱豪族,致府库充盈,人丁大增。又确立三省制,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
又废除九品官人法,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但纵容土地兼并,不悦儒术,迷信佛教,晚年用法严峻,使社会矛盾加剧。
仁寿四年(604年),病重,迁居仁寿宫。不久即死,上庙号高祖,葬泰陵。
一说被太子广(炀帝)杀死。
按:隋文帝以外戚的身份,夺取北周的基业建立隋朝,继而励精图治,统一全国,再造治世,所留下的功勋,比肩秦始皇、汉高祖。世传文帝被杨广所杀,或无实事,一者隋文帝所以废立储君其根本在于欲作变革;二者以隋炀帝天纵英姿,未必能做杀父逼母之事,但至今成迷,当时作为,恐不能为后人尽道。
赞:文帝树基,积德累仁;劬劳日仄,经营斯任。克平吴会,勋业斯载;人口兹殖,开皇致泰。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0 19:21:20 +0800 CST  
卷四十八 纪第四十八 隋纪二
隋炀帝(569-618) 名广,又名英,小字阿麽。文帝次子。公元604—618年在位。初封晋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以阴谋代兄勇为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即位,改元大业。
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完善三省六部制,省并州县,整顿户籍,兴办学校,确立科举取士制。但好大喜功,十余年间,役使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严重破坏社会生产。曾多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兵役繁重。
自大业七年(611年)其,各地农民起义,豪族也乘机起兵。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为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
唐建立后,谥为“炀”,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区)。
炀帝死,王世充等于洛阳拥其孙侗(604-619)为帝,改年号皇泰,旋为世充所杀,史称“皇泰主”。时李渊于长安拥代王侑为帝,是为恭帝。
隋恭帝(605-619) 炀帝之孙。公元617—618年在位。始封陈王,后改封代王。
隋炀帝幸江都,留其为长安留守。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攻破长安,扶立为傀儡。次年,渊称帝,封为酅国公。不久病死,年十五。
按:《孟子》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隋炀帝欲有作为,北征高丽,西巡西域,南修运河,东营洛阳,然百姓之力有限,君王之欲无穷,以致于开皇之荡然无存,隋末群雄纷争并起,至于横死国亡,理或宜然。后人论及隋炀帝,暴君之名皆是青史定论,或有为隋炀帝翻案者念及当时百姓断手断足之艰难,又怎么忍心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呢?
赞:炀御君位,实称独夫。流恶不尽,罄竹难书。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0 20:57:57 +0800 CST  
卷四十九 纪第四十九 唐纪一

唐高祖(566-635) 即李渊,字叔德。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618—626年在位。自称西凉李暠后裔,远祖出自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迁狄道(今甘肃临洮),故或作成纪人,或作狄道人。近人断为赵郡昭庆(今河北隆尧东)人,一说出自塞北。袭祖李虎唐国公爵。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时农民起义遍布各地,政局动荡,乃起兵长安,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次年,迫杨侑退位,建立唐朝。
在位时依隋文帝旧制,修律令格式,颁均田制、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世民,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年)死,谥为太武皇帝,葬献陵。
唐太宗(599-649) 名世民,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随其父起兵。
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旋继帝位。
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疏缓刑罚,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抑制士族,发展科举制度。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时社会安定,经济复苏,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平定吐谷浑、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底定唐代版图,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统治后期渐生骄奢之心,营建宫室,征战频仍,赋役渐重。晚年著《帝范》,总结一生政治经验,并评述自己功过。
二十三年(649年)死,谥为“文”,葬昭陵。
按:自古能治世的贤君本就不多,在唐朝即唐高祖、太宗、玄宗、宪宗四人,高祖建立基业,深知草创之难,然仅在位九年;至于玄宗、宪宗都未善始善终,皆不如太宗功业——初从高祖举兵,继而励精图治,正所谓“草创已往,守成之难者,当思慎之”,所以唐朝之盛也由此开始。然太宗晚年,骄奢渐生,所作所为于史书之中也当秉笔直书,以戒后世!
赞:高祖创图,势若摧枯;诸子相残,祸切肌肤。文定高位,政著贞观;远而能服,天颂可汗。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1 18:46:46 +0800 CST  
卷五十 纪第五十 唐纪二
唐高宗(628-683) 名治,字为善。太宗之子。公元649—683年在位。幼封晋王。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立为太子。
继位初,舅父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永徽四年(653年)兴大狱,以“谋反”罪赐荆王元景、吴王恪死,杀房遗爱,巩固政权。
六年,立武昭仪为后,无忌、遂良等均以反对相继被贬死。
显庆中,灭西突厥,于其地置都护府,唐代版图扩大。
显庆五年(660年),因病,武后参决政事。自此,大权旁落,武后权势日盛,内外称为“二圣”,酿成身后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局面。
弘道元年(683年)死,葬乾陵,谥为天皇大帝。
武曌(624-705)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士彟之女。
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
旋被高宗召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皆因反对被贬逐而死。渐参与朝政,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
载初元年(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她开创殿试、自荐制度,识拔狄仁傑、姚崇、宋璟等,又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增殖人口。但任用酷吏,屡行大狱。初颇能纳谏,后豪奢专断,佞佛建寺,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旋死。谥大圣则天皇后,遂称“武则天”。
唐中宗(656-710) 名显,曾名哲。高宗之子,武后生。公元684、705—710年在位。始封周王,继李弘立为太子。
高宗死,他即位,由武后临朝称制。不久,被废为庐陵王。武后称帝,以为皇嗣。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由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拥立。复位后,信任韦后及女安乐公主。韦后参决政事,欲效仿武后,景龙四年(710年)将其毒死。死后,葬定陵,谥为孝和皇帝。
唐睿宗(662-716) 名旦,曾名旭轮、轮。高宗之子,中宗之弟。元684—690、710—712年在位。始封殷王。武后废中宗,立他为帝。
武后称帝,以为皇嗣,改封相王。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被韦后毒死。临淄王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为帝。政事决于隆基及太平公主。
延和元年(712年)传位于隆基(玄宗),称太上皇。至开元四年(716年)死,葬桥陵,谥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按: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即位,首开唐朝手足之争,以致有太子与魏王之争。后择立太子,又受掣肘,从元舅之言,以晋王为继。晋王质性柔弱,受制顾命,及武后为佐,杀戮便行。至于武后以女子率而称帝,观其制度政策,不让男子,足可称道。但武则天信用酷吏,好杀多残,或因为其女子主国之故。
赞:永徽称治,藉文鸿业;声威内外,远摄高丽。则天临朝,女主建制,千秋臧否,无字碑歌。武氏方退,韦后旋踵。扶持圣嗣,中宗、睿宗。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1 18:47:44 +0800 CST  
@赖皮皮的隼 2017-09-21 14:25:06
楼主为什么断更了?
-----------------------------
不是断更,我刚写到世家,本纪和志的部分已经写完了,慢慢的再发,后面的传的部分还没有开始着笔呢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1 18:49:12 +0800 CST  
卷五十一 纪第五十一 唐纪三
唐玄宗(685-762) 名隆基,睿宗之子。一称“唐明皇”。公元712—756年在位。唐隆元年(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
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元先天。
次年,杀太平公主及党羽,巩固统治,改元开元。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为相,整顿武后后期弊政,明赏罚,裁冗官,宽平赋役,兴修水利,倡导节俭,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号为“开元之治”。
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官吏贪渎,政治腐败。又好声色,宠爱杨贵妃,奢侈荒淫。
时府兵制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北方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外重内轻。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次年,逃往蜀中,太子亨(肃宗)即位灵武(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他被尊为太上皇。
至德二载末(758年初)回长安。抑郁而死。死后葬于泰陵,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后世因称为“唐明皇”。
按:自唐高宗以后,武后、韦后相继秉政,唐朝几乎灭亡。唐玄宗亲身参与政变,初期尚能引用贤臣,思有建树,于是才能成就“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渐倦怠,内宠杨贵妃,外依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一旦叛军兵临,仓皇西逃,何其可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也渐趋衰落。如今再看唐玄宗封禅之时的浩荡车架,岂不是笑柄?
赞:明皇握图,何其盛弘。妖集廷除,鲜克有终!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1 19:36:10 +0800 CST  
@赖皮皮的隼 2017-09-22 09:18:24
辛苦了哈
-----------------------------
不辛苦,其实感兴趣的事情,也就平时闲下来随便整理而已。
其实,就本纪而言写起来比较简单,前段时间大约花了好几个月就在写志的部分,这个考证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二十五史的书、志部分,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方面面,所以参考了一些典籍,制作了很多表格,还好有前人的总结。
所以整理的时候,感觉比较兴奋,也就不辛苦了。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2 18:01:57 +0800 CST  
卷五十二 纪第五十二 唐纪四
唐肃宗(711-762) 名亨,曾名嗣昇、浚、玙、绍。玄宗之子。公元756—762年在位。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蜀中,他即位于灵武。
在位期间,急于收复长安、洛阳,不惜借兵回纥,许以两京克复之日,“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至德二载(757年),郭子仪等领军与回纥收复长安、洛阳,洛阳被大掠三日。又任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将帅受牵制,致叛将史思明势力复盛,再陷洛阳。
后以病重,命太子李豫(代宗)监国。宦官李辅国骄横专恣,杀张后等,拥立代宗,他受惊而死。
死后葬于建陵,谥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727-779) 名豫,本名俶。肃宗之子。公元762—779年在位。初封广平王,至德时,为元帅,率郭子仪等及回纥军,收复两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立为太子。
即位后,仆固怀恩等合回纥兵,击破史朝义,结束安史之乱。以宦官李辅国为司空兼尚书令,成为史所仅见的宦官宰相。后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相继用事,鱼朝恩专典神策军,开唐宦官典禁军之例。时河北降将仍据旧地,诸将多遭宦官谗毁,拥兵自重。内轻外重,藩镇抗命之局渐成,国势日衰。
上元二年(761年)死,葬元陵,谥为睿文孝武皇帝。
按:唐自天宝以后,衰势渐生。唐肃宗于国家危亡之际即位,与代宗父子两代,平定安史之乱,使唐朝恢复统治。但是肃宗、代宗借宦官之力,制衡诸将,致使唐朝时期宦官乱政,实为乱亡的远因。
赞:群盗方起,诸戎竞侵;皇舆播迁,肃、代劳心。妖氛涤荡,再恢德音;阉竖以行,天命渐尽。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2 18:02:42 +0800 CST  
卷五十三 纪第五十三 唐纪五
唐德宗(742-805) 名适,代宗长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兵马元帅,讨史朝义。
即位初,思励精图治,罢岁贡,禁贿赂,用杨炎议,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废一切苛杂。又力图裁抑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但用兵无成效。且因征收间架税、除陌钱以筹措军费,民间骚然。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过京师哗变,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自此对藩镇姑息迁就。又以畏忌诸将,用宦官统率禁军,宦官权势日盛。
德宗性猜忌,朝内诸臣倾轧,政局较乱。
二十一年(805年)死,葬崇陵,谥为神武孝文皇帝。
唐顺宗(761-806) 名诵,德宗长子。公元805年在位。为太子时即与王叔文、王伾等筹划,打击宦官,改革政治。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即位,任王叔文为翰林,韦执谊为相,罢免贪酷的京兆尹李实,罢羡余,停官市,并筹划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以患风疾,行动不便,用王伾通消息。
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迫其退位,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称太上皇。
在位仅八月。改元永贞,其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次年病死。死后,葬丰陵,谥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宪宗(778-820) 名纯,本名淳。顺宗长子。公元805—820年在位。封广陵王。为宦官俱文珍等拥立。
在位期间,以李绛、裴度等任宰相,减省冗官,整顿税制,开营田,转运江南财赋,供军不乏。
利用藩镇间矛盾,重用杜黄裳等,先后平定刘闢、李锜、吴元济、李师道等镇叛乱,代宗广德以来五十余年南北藩镇跋扈局面暂告段落,史称“元和中兴”。
但渐骄傲奢侈,广事收纳地方官进奉,户口流散因而更甚。
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死。死后,葬景陵,谥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按: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宦官、藩镇、党争之祸愈演愈烈。唐德宗虽思谋作为,然而本性猜忌,终成南辕北辙之恨;至于唐宪宗采纳良谋,遂成中兴之治,可惜的是不能善始善终,唐朝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顺宗或欲有为,然即位之后,患病日久,至今令人读来扼腕。
赞:德宗听断,保奸伤善;顺、宪所继,削平兵乱。贻我宰衡,章武兵观;元和中兴,亦为美谈。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2 18:49:52 +0800 CST  
卷五十四 纪第五十四 唐纪六
唐穆宗(795-824) 名恒,本名宥。宪宗之子。公元820—824年在位。为宦官梁守谦等拥立。宴游无度,不留意政事。
任用萧俛、段文昌为相,认为藩镇已平,进行消兵,引发河朔三镇复叛。朝廷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
好服金丹,中风而死。死后,葬光陵,谥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809-826) 名湛,穆宗长子。公元824—826年在位。为宦官王守澄拥立。奢侈荒淫,好蹴鞠,放任王守澄把持朝政。
宝历二年(826年),为宦官刘克明等所杀。死后,葬庄陵,谥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809-840) 名昂,本名涵。穆宗之子,敬宗之弟。公元827—840年在位。为宦官王守澄拥立。
即位后,力图消除积弊,出宫女,去冗官,罢苛征,还占田,排斥牛僧孺、李德裕两党。又利用宦官间派别纷争,用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毒死王守澄。
大和九年(835年)任李训、舒元舆等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欲一举铲除宦官势力,史称“甘露之变”。事败,训、注等被杀,他亦被仇士良软禁至死。死后,葬章陵,谥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唐武宗(814-846) 名炎,本名瀍。穆宗之子,文宗之弟。公元840—846年在位。为宦官仇士良等拥立。
在位时,用李德裕为相,贬斥牛僧孺。裁抑宦官,籍没仇士良家财。又削平泽潞强藩刘稹,稍振朝廷声威。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拆毁寺院,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良田。
武宗好田猎武戏,信道士方术,服金丹中毒死。死后,葬端陵,谥为至道昭肃孝皇帝。
唐宣宗(810-859) 名忱,本名怡。宪宗之子,穆宗之弟。公元846—859年在位。初封光王。
武宗死,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
在位时一反武宗所为,恢复佛寺,杀道士赵归真等,贬逐李德裕,起用牛党令狐绹等。
但勤于政事,能纳谏言,提倡节俭,重视科举,选用元和功臣子弟,约束贪暴边将,国家粗安。
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与令狐绹谋去宦官,事泄,南衙北司之争更趋紧张。
十三年(859年),服长生药中毒死。死后,葬贞陵,谥为圣武献文孝皇帝。
按:唐穆宗、懿宗,因宣宗遗治,安居享乐,殊不知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言。至于文宗、武宗、宣宗之时,设法补救,却也于事无补。唐朝虽有太宗、玄宗的盛世,可惜都是昙花一现。至于自此以后,中国局势为之一大变之际,读来令人遗恨!
赞:穆、敬守业,政不能令;文、武因之,矫枉过正。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乱何由息。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2 19:39:27 +0800 CST  
卷五十五 纪第五十五 唐纪七
唐懿宗(833-873) 名漼,本名温。宣宗之子。公元859—873年在位。始封郓王。由宦官王宗实等拥立。
时粮、绢价贱,而两税额以钱计算,农民正税负担极重,加以任用奸相路岩,吏治腐败,侵渔日烈,裘甫起义浙东、庞勋起兵桂林。
好奢侈游乐,每一出行,扈从长达十余万人;嫁女同昌公主,赐钱达五百万缗。
又佞佛,置戒坛,造浮屠,迎佛骨,政事日非,民不聊生。咸通十四年(873年)死,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死后逾年,即爆发农民大起义。
唐僖宗(862-888) 名儇,本名俨。懿宗之子。公元873—888年在位。初封普王。十二岁时为宦官刘行深等拥立。
即位后专务游戏,政事付与宦官田令孜,称为“阿父”。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他与田令孜等逃往成都。
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其时藩镇暴横,朱温、秦宗权等争夺中原,各地拥兵割据者不可胜数。旋李克用等兵逼京师,再奔凤翔,不久又走兴元(治今陕西汉中市东)。朱玫拥襄王煴监国,后煴败死,方得返京。但朝廷孤弱,藩镇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文德元年(888年)死,葬靖陵,庙号惠圣恭定孝皇帝。
按:唐朝自玄宗以后,衰势已成。虽有宦官、藩镇、党争之祸,但究其原因,还在于君主。唐懿宗、僖宗时期,内受宦官制约,外有黄巢起义,唐朝遂分崩离析,五代十国之基础始成。
赞:恭惠骄奢,贤良贬窜;运历已穷,反正回銮;奸魁因此,贻谋道消。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3 15:37:45 +0800 CST  
卷五十六 纪第五十六 唐纪八
唐昭宗(867-904) 名晔,曾名傑、敏。懿宗之子,僖宗之弟。公元888—904年在位。初封寿王。僖宗死,由宦官杨复恭迎立。有兴复之志,置殿后四军。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茂贞发兵攻长安,逃往华州。五年,返长安,与宰相崔湚谋诛宦官,南衙北司各结强藩为援。
光化三年(900年)为宦官刘季述等所废。旋复位,势益微弱。光复元年(901年)被宦官韩全诲劫赴凤翔,依李茂贞。
三年,被朱温迎返。朱温、崔胤大杀宦官,结束宦官典兵预政。次年,被朱温迫迁洛阳,旋被杀。
死后,葬和陵,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子柷(892-908)立,是为哀帝。柷,原名祚,初封辉王。为蒋玄晖等拥立,次年被杀,葬温陵,史称“唐哀帝”。唐亡。
按:王朝灭亡,有些并非是如桀、纣一样残暴的末代君王。唐昭宗空有兴复之志,所托非人,以致亡身灭国。至于哀帝年幼,最终唐末至五代之乱,积五十余年,到宋朝方有新的纪元。
赞:洎自唐末,大盗盈路;昭固有志,卒不可复。
楼主 述作堂漫笔  发布于 2017-09-23 15:46:32 +0800 CST  

楼主:述作堂漫笔

字数:45787

发表时间:2017-09-02 22:17: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6 18:43:26 +0800 CST

评论数: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