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刘邦

四处开花
当武臣看着陈涉西进的命令时,大臣们各抒己见,一致认为,武臣称王,非陈涉本意只是迫不得已,一旦赵国辅助陈涉灭秦,那么陈涉第一个攻打的肯定是赵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赵国北进攻燕,只要攻下燕国,利用广大的土地和险峻的地势,即使陈涉,也得在攻打我们之前仔细的掂量掂量了。而且,一旦灭秦,赵那时候必可得志于天下。计议已定,赵国并没有真正的西进,而是北上。很快,攻取了燕地。但发生在陈涉身上的无奈同样发生在武臣身上。
同年九月,武臣派去攻打燕地的韩广用着武臣逼迫陈涉的方式自立为燕王,燕国复国。
这个时候齐国也复国了。因为在陈涉派遣周巿攻掠土地时,他被一个人打退了,就是田儋。
田儋是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是战国齐王室的同宗,和堂弟田荣田横在当地势力很盛,深得民心。这一点也不奇怪,战国时期田齐自取代姜齐后,对于当地民众还是不错的,尽管秦灭齐国,派遣官吏,但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便是这个道理。在周巿打过来的时候,狄县固守,而田儋假装要杀死有罪的家奴,便前去拜见县令,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他杀了县令并且以自己是齐王同宗而自立为王,于是击败周巿,一统齐地。
接下来魏国在周巿的力请下陈涉同意立魏王后代宁陵君魏咎为王。至此,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左右,六国除韩国外全部复国。华夏大地上再次陷入混乱之中,但不久以后,便会重新一统,破而后立,便是此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8 11:06:23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8 12:20:34 +0800 CST  
谢谢千成兄临帖打赏!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8 13:25:52 +0800 CST  
@千成葫芦 25楼 2017-03-08 11:36:00

@年昔逸尘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
—————————————————
谢谢千成兄临帖打赏!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8 13:28:54 +0800 CST  
@青梅煮酒话春秋 29楼 2017-03-08 13:42:00

支持佳作!
—————————————————
谢谢道兄支持,问好!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8 15:53:37 +0800 CST  



来一张秦皇汉祖的图片!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8 20:53:03 +0800 CST  
第十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亭长 亮个像吧
当起义反秦的烽火传遍九州时,沛县的县令坐不住了。他害怕自己会和其他的郡守县令一样,被反秦的怒火所淹没。于是,出于保命,他也想雄起一回。打算率领沛县子弟响应陈涉。但碍于能力,不得不同手下的能人商量一番。
这时候,萧何曹参出现了。作为县里的精英,沛县令有几斤几两他们二人在清楚不过。更何况在他们的心里,那个人才是他们的领袖,也只有那个人才配领导他们。于是面对县令的询问,他们说道:
“你作为秦的官吏却想率领沛县子弟来反叛,恐怕没有人会听您的啊。”
萧何曹参的话十分有道理。首先,沛令作为大秦帝国的官员,一旦响应起义军,那就是站在了大秦的对立面。一旦起义军战败,后果可想而知。其次,沛令在沛到底有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个没谱儿的问题。恐怕就只有沛令自己知道他本人在沛地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萧曹是为了为那个人的合法合理出现而铺垫。
县令觉得十分有道理,便继续问道:
“该当如何啊?”
“您不如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何愁他们不听从您的调遣啊。”
就这样,那位“隐居”了好几章的刘亭长,亮个像吧。而充当联络官的便是葫芦七兄弟之一的夏侯婴。
看着面前的夏侯婴,“隐居”了很久的刘亭长也是笑了出来。因为就在不久前,他还动过攻打沛县(欲攻沛也)的念头。面临动荡的天下大势,刘邦的心,此刻,已经火热起来了。看着身后这百十号弟兄,刘邦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转过身,率先走向了沛县城。
等等,我们说过,刘亭长是在“隐居”啊。难不成夏侯婴也和吕雉一样能够看出刘亭长的上空有祥云从而找到刘邦的所在地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只有一点。就是夏侯婴早就知道刘邦在哪。而萧何曹参自然也是知晓。他们都在苦苦的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时机。双方只不过是一内一外而已。而现在,显然可以了。因为时机已然成熟。
就在刘邦和樊哙等人快要回来时,沛县令也是明白过来了。他回想起萧何曹参与刘邦往日的交情,以及与刘邦联络的顺利。这仿佛就像是按照预演一步一步进行一样。其中定然是有人在搞事情啊。就算没人搞事情,一旦刘邦等人回来,反倒胁迫或者杀了他那可怎么办?敢情自己差点让人家卖了还替人家数钱啊。
于是沛令急忙命令紧闭城门据守,并打算杀掉萧何曹参。没办法,萧何曹参只得连夜逃跑前来投奔刘邦。
不碍事儿,不就是关闭了城门吗?刘亭长自有办法。看到紧闭的城门,强攻肯定不是上策。而对于此刻的刘邦来说,能不动手就解决的,咱就尽量别那么粗鲁。可能有人就会说了。那不动手,自然便是动嘴了。
错,是动笔。
很快,刘邦命人把自己早就写好的书信射入城中。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等城里面的人把城门给他打开。因为他相信,看了那封信,城内的沛县子弟会那样做的。
那么信里究竟写了什么呢?信内大意是:
乡亲们!天下被秦朝压迫得太苦了。现在你们为沛令卖命,听他忽悠,要是诸侯的军队来了,屠戮我们可咋整啊?不如杀掉沛令,拥立一个可靠的人,响应诸侯,才可保全家小啊。
看到了这封信以后,所有沛县父老乡亲们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他们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也就是一时间而已。因为最终,他们选择了刘邦。
于是,沛县父老杀掉沛令,迎接刘邦进城。
至此,“隐居”了很久的刘亭长再次回到了沛县。上一次走的时候,他是被认为可能再也回不来的人。不久前,他放走了所有的徭役,成为了帝国的罪人。不得不进入芒砀山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而今天他却是以一个领袖的身份被人们迎接回沛县。此情此景,我想,当时的刘邦也不免感叹。
天下讻讻,万民涂炭。今日,当刘邦的脚步踏进沛县城的那一刻起。他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回头了。他不知道自己所走的是绝路还是活路。但是有一点他可以告诉自己、并且反复的告诫自己,那就是他走的是自己的路,追寻的是自己的道。
他刘邦并非一瞬间就心怀大志,所有梦的成真都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促成的。所有的志向的实现都是一步一步的成功确立起来的。刘邦,自然也不例外。既然内心已经有了答案,他的步伐,就再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沛公
现如今的沛县,并没有欢闹的声音传出。相反的,一个个愁眉苦脸,倒更像是热锅上的蚂蚁。难道是秦军来了?或者说是其他的起义军打到这里了?都不是。真正令他们郁闷的是,一群人这就算是起义了,可是到现在,却是找不出个首领来。这话说出去谁信?您还别不信。当时的沛县,还真就在首领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毕竟之前的沛令早已经西去,那么现下到底立谁当首领呢?
大家看看来看去,思来想去。目光都看向了刘邦。因为似乎这沛县里,就刘邦有出息。你看看,人家手底下还有一票兄弟呢(惹不起)。于是几番商议下,一拍大腿,大家一致的推举刘邦任沛令。
面对着热情的父老乡亲们,刘亭长却是做出了一个令大家费解的决定。因为他推辞了!
刘亭长说了,起义这是一件大事。我虽然可以为了咱们的大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可我能力小,万一保全不了父老可如何?你们还是另找贤人吧。
这时,萧何曹参也都极力推荐刘邦。但史书上却说了一个原因。因为萧曹是文官,顾惜性命,怕有后顾之忧。所以他们与沛县父老一起极力推举刘邦担任首领。这是一个理由,突显了刘邦敢为人先的气质。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怕死无能的人难成大事。之后的多年血战,萧曹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早已经认可了刘邦。
看着他们二人极力推荐。沛县父老也是说道,早就听说发生在刘季身上的奇异事情了(包装起了作用),而且占卜(又是占卜)也是他最吉利,没啥说的,就你了。
可刘亭长依旧是谦让再三。这可急坏了众人,因为依旧没人敢作这个首领。看着焦急的百姓们,为了不再令他们心急如焚,尽快的稳定人心。极其“无奈”之下,刘亭长一百个不愿意的做了首领,号沛公。
说来也正常,只要他们起事那就是干革命了。革命无非就是两种情况,要么把人家革命,要么被人家革命。这害怕一下也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刘邦的这种谦让,后世有的人指斥为虚伪。你手底下一票兄弟在那,谁敢不听你的,还那么不情愿?这不是典型的胁迫吗?
其实这实在是错怪他了,岂不见各朝君主不都是在大臣寻死觅活的逼迫下,以一副好像别人欠了他两毛钱那样的表情登上皇位?说到底,这是个传统问题。但换句话说,能力到此,也就不足为奇了。很显然,他们都具有。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刘邦的称号为什么是沛公。这个沛不难理解,自然指的是沛县。那么为什么叫公呢?因为沛在之前曾经属楚地,而楚国的习俗就是对一县的县令县长称之为某某公。而刘邦所在地为沛县,自然也就称之为沛公。
另外刘邦对于自己做沛公再三推辞,除却礼法、“传统”上的需要,还有两个重要考虑条件。
那就是,刘邦做首领,到底有多少人可以真心拥立?是否还有其他的人有这个野心呢?
虽然说刘邦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但沛地的豪强还是有的。这些人是一个不确定性。在没有摸清楚前就贸然答应做首领显然不是上策。而经过反复的观察后,刘邦发现,那些所谓的豪强权贵也只不过是贪生怕死,碌碌无为之徒。他们根本不敢扛起起义的大旗。在大事面前,他们充其量也就只是个配角儿而已。就这样,第一点忧虑解除了。
接下来的第二点。在我看来,更是体现出刘邦的政治手段和大无畏精神。大家注意,沛县父老反复拥立刘邦,可刘邦就是不答应。刘邦不急,可是当地人们急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现在大家起来干革命,却连个老大都找不到,想要回到以前不可能(沛令都被剁了)。万一别的起义军或是秦军打来,群龙无首,这可如何是好?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出现了。尽管非常的“勉为其难”,但是为了拯救父老乡亲,这活儿,我干了。合乎于礼,尽之以义。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上总会感觉刘邦实在拯救他们。
实际上,这本身便体现了刘邦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我虽一介布衣,但任万千阻挡,自昂然前行!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9 08:29:35 +0800 CST  
就这样,刘邦成为了首领。沛县人们举行了隆重的祭祀黄帝和蚩尤的仪式。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黄帝和蚩尤要一起祭拜啊?因为黄帝最终平定天下,蚩尤不仅善于制造兵器而且还能征善战。这表达了他们的美好向往。(八卦一下,看看秦末各路起义首领的祭天仪式,只有刘邦是最隆重的)
于是他们把牲畜的血涂抹在旗鼓上,所有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因为大家都相信刘邦是赤帝之子,毕竟那条大白蛇有的人都看见了。所以赤帝之子必须要尚红。刘邦也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招收沛县年轻子弟,得到了两三千人。他以萧何为助手督办公务、曹参为中涓、周勃为侍从官、卢绾为宾客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仔细地看去,葫芦七兄弟各具要职,至此,刘亭长的大业由此开始了。
此等乱世,就让我刘季来会一会吧!
小试牛刀
起兵之后,沛公也必须要有点作为。否则的话和之前有什么两样?因此,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十月,刘邦领军,向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方与(今山东鱼台西)进军。但并没有驻扎在那里,而是退回丰邑。
过了两天,秦泗水郡郡监平率军来围困刘邦。刘邦率领众人出城交战,大破泗水郡郡监平,郡监平撤回胡陵。看着败退而走的秦军,刘邦也是决定趁热打铁,一举拿下他们。
这时,萧何和夏侯婴阻止了刘邦。他们二人认为,招降远比攻打适合的多。即便不成,在攻打也不迟。刘邦同意了这一做法。于是,在夏侯婴与萧何的劝说下,郡监平率军投降,并交出胡陵。这是刘邦起兵的第一仗,以胜利告终。
这之后,刘邦决定再接再厉,进攻周围的县邑。没办法,这么多人的粮草是个问题。而且不增加一些地盘加以巩固,只是坐守丰邑,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决议已定。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刘邦留雍齿据守丰,自己便率军进击薛(郡治今山东曲阜)地。他不知道,就是这个决定,差点让他成了没家的孩子。
攻打薛的战事很顺利,刘邦军杀死了泗水郡守壮。打下了薛并还军驻守亢父(今山东济宁南)、方与一带。而杀死郡守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左司马曹无伤。
就在大家都高高兴兴的谈论战胜的事情时,传来一个消息,雍齿叛变了。
刘邦一听,顿时就头大了。先不说这刚刚起兵就遇到了叛变。关键是叛变地点,丰。这是哪啊?
答,刘亭长的老家也。
这还了得,一向认为群众根基异常不错的丰地,居然叛变了自己。而叛变,还是因为一个人,雍齿。
雍齿者,刘邦平生最厌恶的人。本是沛县的豪族,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因此,他一直看不起刘邦,而且在起初还曾经与刘邦有过过节。但没办法,沛县都推举刘邦为首领。他也不好违逆,便也一同推荐刘邦。但心中已经有了作乱的念头(雅不欲属沛公)。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陈涉的部将周巿掠地来到了丰沛一带。得知驻守丰的是雍齿,听闻雍齿与刘邦有嫌隙,便派人给雍齿送信说:
“这里本来就是魏国的地盘,现在魏地基本平定,你如果投降,就封你为侯继续镇守此地,要是不这样的话,老子便屠了你。”
雍齿一看,机会来了。不仅可以封侯,而且他此举也是为了保全丰邑父老,要不人家屠城可怎么办啊?丰的百姓一定会跟随他的。于是乎,雍齿一拍胸脯,反了。刘季,看你那熊样,老子就不爽,怎么滴,你来打我啊。
也许刘邦此时的想法就是不怎么滴,我一定去,你等着!
事实上,刘邦十分愤怒。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家竟然会背叛自己,还一度动了要屠掉丰的念头。因为虽然起兵以来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部队士气很高。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刚刚起兵,就有人反叛,还是自己的老家,这势必对刘邦本人以及自己的队伍有着相当的影响。但现在怎么想也没有用。你打或不打,丰就在那里不离不动。既然如此,那就打吧。
之后,刘邦带领众兄弟们进攻丰。可是雍齿这厮也是十分顽强。因为在他看来,一旦被刘邦抓住,后果不堪设想,况且自己本身还有魏国撑腰。于是他拼命守城,刘邦见强攻不成,便下令撤了回来驻守在沛县。
这一次,刘亭长病倒了。他很伤心丰的子弟背叛他。他很不明白,自己与雍齿有过节,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当他把守护大本营的重任交给雍齿的时候,这是多么明朗的冰释前嫌的信号?可他依旧叛变了。自己起兵不久,就遭逢这样的打击,妻子父母落于人手。照这种情况下去,三军将士的眼中、心中,他刘邦还会有威信吗?但是转念一想,多大点事儿啊!我的道路刚刚开始,这只不过是一次小的考验而已。雍齿,你先猖狂几天吧。
刘邦考虑了一下,丰现在抵抗顽强。况且又有个魏国在背后撑腰,凭借自己手下的兵力,想要取胜是比较困难的。既然如此,那就去借兵,早晚要把你打下来。
而这也成为了刘邦人生里的一条特定信条,我怎么打你都可以,你敢反我?那我就毫不犹豫的灭了你。
在这个乱世里,似乎只有实力才是唯一的独尊法门。既然已经投入其中,不论愿不愿意,都是必须要努力的去拼杀。
很简单,乱世操纵着你,但你决定着他的去向。这里是最直接的生死通道,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落、毁灭还是重生都是投身于此的人所必须了解的。
为了生存、为了志向,拼一把又何妨?
就这样,刘邦听闻在离自己不远处的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一位原楚国贵族景驹被拥立为楚王。实力很是强大,所以便前往借兵,而在这途中,一位“大能”般的人物加入了他的队伍。有了他,便可运筹神算,决胜千里。
至此,大业,就在眼前。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9 08:33:56 +0800 CST  



秦末形式简图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3-09 14:38:55 +0800 CST  
第十一章 留侯倜傥 人称三杰

那一年的博浪美少年

刘邦率队行走在借兵的道路上,心里所思甚多,也并未与身边人过多交谈。突然间,他发现自己的前方出现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仔细看去,为首一人,风度翩翩,儒雅倜傥。

那般长相竟是有一种“妇人好女”的感觉。刘邦不曾想这乱世之中还有一位这般类似翩翩佳公子的人物。当下便停住了脚步,而那人似乎也是有着同样的意思。

在两支队伍回合之后,刘邦也是找到了那为首的一人。说来也怪,两人似乎早就熟识一样。一番交谈之后,竟然都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此,此刻的两人都有了新的想法。

辅佐我,让我等共武大风,声震宇内。

你大概是天赐的人物吧,良谨从。

良者,张良也。

张良,字子房。韩贵胄之后,祖父父亲相韩五代。纵横当世人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名留青史千古谋圣是也。

公元前230年,秦内史腾掳韩王安,秦置颍州郡,韩亡。

那一年,张良目睹了秦军的铁蹄践踏在他的故国上,王室苟安,唯唯诺诺,终至宗庙尽毁人手。可张良,他却一刻不敢忘记,自己是一名韩国人,忘不了自己的祖上为这个国家所倾注的心血。

那一刻,复仇的火焰燃烧在这位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年身上。就在因秦军入城而人心惶惶的时候,府内下人来报,张良的弟弟去世了,询问该怎样预备葬礼,如何安排费用。

张良只是淡淡的一句,依寻常人家那般便可。

下人刚欲说些什么,张良很可能猛然回头道:

就按照我说的去做,记住,从今往后,我不再是韩相之后,我只是一个为国事而活的复仇者。

“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这是对当时的他最好的描述。就这样,张良以学习礼法为掩护,来到了淮阳(楚郡郡治、今河南淮阳县)。因为他听闻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唤作沧海君的神秘人物。而他所需要的侠客,也正是在那里。

至于这位沧海君到底是何人,我也不知道。有人说他是一位隐世高人,也有的说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但总之,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而这也为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先说到这里,当张良拜访过沧海君说明来意之后,他见到了一个人。

此人是一位大力士,而且还有一样比较“粗鲁的”武器,锤。虽然与演义里李元霸裴元庆的锤相去甚远只有一百二十斤。

但只要想想,一位身形健硕的大汉。平日里挥舞起一百二十斤的大锤,耍得虎虎生风,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况且从日后这位大力士的表现来看,对于锤他居然是另一种用法。由此也不难怀疑,这位沧海君也是位人物。

就这样,张良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人。接下来,便是算账的时候了。

绝路决路

前面已经说过,秦始皇自从一统天下,既为了彰显皇威也为了慑服各地,便展开了无休止的全国无限期免费游。而这,也正是张良的机会。

韩国破灭,秦人之过。身为秦皇,嬴政自然便是首罪。他张良无力对抗秦国,但是嬴政一人,他还是有着尝试的把握。因此,如若为韩报仇,嬴政便是很好的突破口。

按理说,始皇帝平日里高高在上,身居咸阳深宫之内。张良是绝对没有机会接近他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始皇帝他老人家开始全国免费游。

这便是绝佳的机会!

张良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决定在秦始皇的巡游路上直接下手,送他归西。

挑来选去,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张良将动手的地点选在了一个叫做博浪沙的地方。此地位于当时的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东南),是秦始皇的必经之路。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正赶上秦始皇第二次全国旅游。经过无限的观察思考,张良找来了那位大力士。既然决定刺秦,他就必须要做足准备。而很显然,力大无穷的壮士正是此次刺秦的关键之一。

在与张良的几番商讨之下,两人也是想出了刺秦的办法。前文说过,他用锤的方法很特别。那么,他是怎么用的呢?

答:用尽力气将一百二十斤的大锤子扔出去,来个远距离狙杀秦始皇。

各位没有看错,这位壮士着实是将大锤子当做铅球一样抛出去。这样做,不仅需要极大的力量,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精准度。

我们有理由想象,张良和大力士隐藏的地点,不可能距离秦始皇的座驾太近。否则的话,先不说是否能被察觉。距离过近,他们根本连撤离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在这里,我再次惊叹于这位壮士的神技。

其实也不难理解二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办法。那就是秦皇周围的大秦锐士一定是秦军中的绝对精锐。不仅数量居多,而且想必对于武术搏击那也是相当的精通。张良与大力士可能都会武功,尤其是大力士,很可能功夫还不低。

但是俗话说得好,双拳敌不过四手,好虎架不住群狼。两人就那样冲上去,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分分钟被壮烈。所以,二人选择了“扔铅球”。

可是问题来了,尽管秦始皇的车队庞大,行动速度迟缓,但是究竟哪一辆才是他的座驾?

因为按照礼仪规定,天子属车当为三十六乘。加之防备森严,这个问题根本无法确切把握。

如果大家都还记得的话,在多年前,有一个叫做荆轲的男人假借着献地图,差一点就此杀了秦始皇。而深知六国故地危险因素浓厚的秦始皇又怎么会没有防备。

张良自然也无法准确判断,但机会就这一次。纵然困难重重,也必须得下手。于是,张良与大力士早早地过来,埋伏在了这里。

果然,没过多久,当张良远远看到一支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规模宏大、戒备森严的车队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的时候。

他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了。

那么,既然已经决定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隔空飞锤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0:05:01 +0800 CST  
仔细地看去,只见得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并且依照推测,君主的属车应该居中,因为只有中心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于是张良身边的大力士果断的出手了。只见他把大铁锤嗖的扔出去击中了那辆可信度最高的座驾。

当看到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成功的击中那辆座驾的时候,张良的一颗心也是提到了嗓子眼里。他不知道那里面,是否是秦皇嬴政。

短暂的惊慌过后,大秦的锐士已经发现了他们。并举起了戈矛冲了过来。

终于,张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大力士所击中的那辆仅仅是副车,真正的秦始皇根本不在那里。也就是说,他的刺秦失败了。

这一刻,面对秦军,他将在没有一丝刺杀秦皇的机会。

现在,秦军已经冲了过来。等待他们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就在这时,那位大力士冲着秦军冲了过去。他的目的很明显,拖住追兵,为张良制造撤退的机会,赢得逃跑的时间!

那一日过后,世间再无大力士。但幸运的是,张良成功的逃跑了。这一次刺杀惹得始皇帝震怒,下令全国严格搜查十天,务必抓住主谋。

而张良,迫于压力,便隐姓埋名,隐居到下邳(今江苏邳县)。

事实上,关于此次刺杀的记载,真的不是很多。我也想写的精彩,但抱歉的是,真的不知道。

这里面可以给读者留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张良是如何得知始皇帝会经过博浪沙?大力士是怎样在万人护卫下将铁锤扔了出去?张良又是如何逃走的等等。

其实,关于张良如何逃走的,我觉得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剧《楚汉传奇》里演的比较合理,那里的张良是通过地道掩藏,最后逃脱的。但不管如何,想象的空间还是异常广阔的。

好了,到此,张良已然刺杀过了。他差一点就可以报仇,但此时他的内心深处却产生了一丝丝的波动。看着大力士死去时,他的心里产生了莫名的悸动。

他不禁的会问自己,我这么做到底对不对?但随即,他便重新的确立了自己的目标,灭秦,无错。但秦不只与我有仇,与天下人也是如此。

秦法严苛、民不聊生。主上昏庸、倒行逆施。是的,我错了。想到自身的同时,便也想着天下。对,就是这样。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物有不可忘者,或有不可不忘者。

持枢立新行己之道

神秘的色彩不仅发生在刘邦的身上,而张良,自然也不例外。当张良想通了自己的作为后,上天似乎是派了一位高人前来点化。那一天,张良独自一人在下邳的古桥上静静入神。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人来到了他身边。

张良也没有多想,来往路人多了。但这些,他毫不在意。便转身继续自己的思考。

而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人家显然是不让张良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只见他脱掉自己的鞋扔到了桥下。见此情景、张良一愣,这还不算,只听那老人家说道:

“小子,去把我的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不可思议的看着老人,也没怎么着啊?但也没有多想,毕竟是一个老人,思索间,便已经把鞋子捡了回来。

当他刚要把鞋子还给老人的时候,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只听老人家又说道:

“给我穿上。”

而且还是命令的口吻。当时的张良血气方刚,刚刚刺秦失败,自己也正处于重新思索的阶段,心里难免烦躁。今日又来了个莫名其妙的老头儿,惹得张良真切的有一种打人的冲动。

但是,他忍住了,并很快的平息了这股怒气,弯身给老人家穿上了鞋子。老人家看了看,便径直离开了。而且一句话也没有说。

老人这一走,张良也是一阵好奇。他看向了远去的老人的背影。这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到这来“捉弄”我一番,便又一言不发的走了?正在思考的时候,老人又出现了。

只见他笑着対张良说:

“怒而终不发,躁而终能忍,孺子可教也。五天后清晨,到这里等我。”

说过后,老人再次径直离去了。这一次,看着老人消失的方向,

张良很是高兴。他怎会不知,此人,定然是一位高人。

就这样,五天在他焦急地等待中又短暂又漫长。终于,五天过去了。

当张良如约来到的时候,却是一下子愣在了桥上。因为老人早已等在那里,而且看样子很是生气。老人看了看发愣的张良。

“和我一个老头子约定,竟然来的还比我晚,五天后再来吧!”

说完后,老人拂袖而去。

张良哑然,看着老人,也只得原路返回。一晃儿五天又过去了,这一次,吸取了之前的教训。鸡刚刚打鸣张良便动身前往,本以为这一次他一定比老人要早。可谁成想,这一次,老人依旧早于他。老人略有些失望的对他说道:

“五天后再来!”

张良的内心深深的震动了一下,他只好回去在此等待。紧接着,又是一个五天过去了。这一次,当月亮刚刚接近中天时,张良便动身前往。

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比老人家早!他的心里沉吟着,因为前两次老人的行为给了他巨大的触动。

果然,当张良到的时候,老人家并没有到来。他暗自松了一口气。但仅仅过了一会儿,老人家便缓缓地出现了。这一次,当老人看到张良已经恭敬的站在那里等候,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才对嘛。”

月夜之下,只见老人家缓缓地拿出一卷竹简。在月光之下,那竹简似乎泛着光泽,闪闪动人。

“回去之后,仔细研读,凭借此书,十年可为帝王师!”

张良听过后,很是震惊。他恭敬的接过了竹简。而后恭敬的施了一礼。

“承蒙前辈相赠,不知前辈名讳,他日何以报答?”

听见张良的话后,只见老人摇了摇头,抚须而笑。

“十三年后你路过济北,那山下的的黄石便是我了。”

说完后便飘然离去。夜半,古桥边,流水潺潺,万籁俱静。只有张良一人愣愣的站在了那里。他抬头看向远方,那里是老人离去的方向。

而后他对着老人消失的方向,恭敬的行礼,良久方才起身。时间在沉思中流逝,不知不觉,东方渐白。看着手中的竹简,张良缓缓地打开了。当他短暂的览阅之后,内心再次不平静起来。

因为那书不是其他,正是那赫赫有名的《太公兵法》!

太公者,姜子牙是也。

如获至宝的张良理了理心情,也是就此离去。故事到这里,便告一段落了,这便是流传千古的杞上授书。

顺便提一下,在这之后十三年,张良真的在那里见到了一块黄石,并取回家中供奉起来,在张良去世后,还将那块石头一起合葬。

这是一个异常神秘的故事,而这也更为张良那儒雅飘逸运筹帷幄的形象增添了几分神话的色彩。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谁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没有这件事。
因此,我依旧愿意相信,这是存在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0:07:46 +0800 CST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锥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游匿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经下邳桥怀张子房》李白

就这样,张良时常研读此书。而他本人,也是逐渐的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快,到了秦二世年间,天下大乱。而这个时候,张良自己也聚集了百余人的队伍,准备投奔名头很盛的楚王景驹。

而也正是在此时,刘邦与他相遇了。

期间还有个小插曲,张良所学的是太公兵法。但是怎奈身边的人无论张良怎样与之讨论,他们都不能理解。当张良与刘邦交谈时,试着运用太公兵法里的谋略。没想到刘邦很是欣赏与支持,还能够与张良探讨,这让张良更加大吃一惊。

那一句“沛公殆天授”也更加加深了他对刘邦的印象,张良隐约觉得,这个人不是那个景驹可以比得上的。

他从短暂的交谈里发现对面之人与自己性情相投,于是便打消了投奔景驹的念头,转而跟从刘邦。就这样,帝王师张良再次加入到了秦末风云之中。

太史公有言“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于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因此,在这乱世之中,张良,注定是一个仙风道骨般的“大能”人物。

那么,如前文所说,这里怎么又出现个楚王?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0:09:08 +0800 CST  
第十二章 陈王不再

内忧外患

当章邯彻底消灭了周文的部队后,陈涉面对着各地交相称王而实际不从号令的情况,既愤怒又害怕。他自诩所有的将领都是他的手下,他才是反秦的首领。可是到了现在,却没有人肯真正听他的号令。他很害怕,害怕失去一切。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他就必须要有所行动了。而他的目标,便是昔日的左膀右臂——吴广。

吴广久攻荥阳不下,自身也是异常焦急。他能感觉得到陈涉的愤怒与猜忌,但是他并没有想到,陈涉的杀招会来的这么快。

周文溃败的消息传到荥阳吴广大营时,也是引起了相当的混乱与恐慌。对此,吴广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可是,军中别有用心的人还是有的。鉴于目前的混乱局势,他手下的将军田臧开始有了异心。田臧与一群人谋划了起来。

“现今形势危急,我们被拖在荥阳不得脱身,一旦秦军到来,里外夹击,那么便只有覆灭一条道路。”

众人点头称是,可是能怎么办呢?

田臧又说道:

“不如留下足够围住荥阳的少量部队,而我们率大军前往迎敌,才是上策”。

看着大家纷纷同意的的举动,他抛出了此番谈话最重要的目的:

“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跋扈,不通用兵之道,这样的人是无法同他一起商量大事的,不杀了他,我们的计划就很有可能被破坏。”

听到田臧的话后,一些人不仅没有震惊。反而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赞许。就这样,一个可怕的计划开始了。

此时的吴广完全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屠刀已经架到了他的脖子上。依旧为久战不休的荥阳战事而苦恼。时间一点点的推移着,他可能也知道了什么,但是他依旧不愿意相信,尽管他不得不相信。因为田臧等人的计划非常成功。他们突然假传陈涉的命令杀了吴广。这位数月前还在同一个叫陈涉的人谋划大事的时候,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在那个人的手里。

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田臧是受陈涉的指使,更何况他还是“假传”陈涉的命令。但仔细往下看,他杀害吴广后,派人把吴广的头献给了陈涉,而陈涉不仅没有依法处置他,甚至连一句训斥都没有。还任命他做了张楚的上将军,赐给了令尹大印。

不过也有的人认为,陈涉之所以没有责备田臧,还赐给他令尹大印,其实并非其所愿。而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陈涉可能也已经无法制止田臧了,只能听任其发展。

不过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一刻,这位几个月前还雄心壮志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农民领袖已经变质了。他很害怕,很痛恨。这一切让他感觉到自己没有安全感,更让他失去了理智。他开始拼命的集结自己所能控制的一切军队,因为章邯快来了。

他杀害了来投奔他的邓说,吞并了他的部队,还合并了另一支伍徐的队伍。这一切刚刚做完,传来战报,田臧率领精锐部队在敖仓(时荥阳城北黄河边敖山上的大粮仓)被章邯击杀,全军覆没。围困荥阳的将军李归等也全部战死。

至此,陈涉北方的军团全军崩溃。很明显,章邯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他自己了。到了现在,张楚已经是极其危险了,陈涉似乎也是预感到了,但他并不甘心,他要做最后的一搏!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4:37:15 +0800 CST  
过去的英雄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章邯军推进到陈县,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击溃了驻防在陈正面的伍徐。随后,激烈的战斗发生了。但我想,战斗对于秦军来说并不是很困难,张楚的战士们似乎已经寒心了。

这一战,那位曾献计陈涉的柱国房君战死了。陈涉很想有一场短暂的歇息,但是章邯的眼里,和帝国的叛逆之间,唯有我胜他败,他死我活而已。

紧接着,章邯率军进攻在陈西城防御的大将张贺。这一次,陈涉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他想要找回几个月来被他丢失的那股劲儿,他想回到几个月前的自己。决心已定的陈涉便亲自出城督战,但结局已定,不可更改。秦军大破张楚军,张贺战殁。不得已陈涉逃到了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市),因为在郯城还有秦嘉的一支军队,也许到了那里,他就会安全了。

可是就在他回到下城父(今安徽省涡阳东南)的时候,叛变的事情再次发生在他的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要的是他的命。秦二世二年十二月,他的车夫庄贾杀害了他,投降了章邯。

也许在陈涉弥留之际,他会想到当初耕田时自己壮志凌云的那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再次回忆那个时候的大泽乡。他也会思考自己称王后的一切做法,猜忌、自私、昏庸这一切淹没了他的理智和壮志。他也许会后悔自己对于那些来投奔自己的同乡所做的事,后悔自己任用奸佞以致上下离心。

那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此已经成为了过去。

也许此时,天空的风依旧吹得宁静,没有丝毫的不同。但仔细感觉,似乎在往日的单调里融入了几许悲凉。半年前的豪情壮志,半年前的苟富贵勿相忘!到了如今,已经全部成为了泡影。

尽管我们知道陈涉的做法是他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探讨,他到底败在了哪里?

是军事实力的弱小?亦或是自身领导能力的缺陷?更甚是传说中那虚无飘渺的天命?陈胜不知道,也许他也会将自己的失败归结在天命上,败亡之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似乎也并不是一个太过分的要求。

天命,在古人的眼里,也许他是真实的存在的。可对于现代人的研究来说,陈涉的失败在于他自身的局限性,在于部分起义者的局限性。往往我们会笼统的说类似于陈涉这种农民起义军有着怎样的、如何的局限性。似乎是只要是农民起义军,就一定会有这种共性的缺点。

可是,回首历史,刘邦、朱元璋不也是农民起义吗?他们成功了。难道,那些局限性他们没有吗?

不以成败论英雄,有些时候是一种惋惜,是一种同情。但更多的时候,却沦为了盲目,变成了借口。

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探讨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有理有据的研讨。否则,就算你说刘邦是火星人,都会有强有力的证明。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4:40:14 +0800 CST  
话说回来,陈涉失败到底有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局限性呢?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发展,总会经过成长辉煌衰败灭亡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衰败到灭亡要经历很多,除却自身内部已然腐朽之外,外部的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只能做到延伸,似乎很无力。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做的还有改变自己,不断地去创新,去变通。所以,如果在王朝的末代有着一位欲救大厦于将倾之际的君主,哪怕最后是以死殉国,也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至少,他曾努力过,例如崇祯。但是若末代皇帝残暴不堪,不懂得珍惜与爱惜,苛捐杂税、战乱徭役不断,那么,去往洪荒废墟的车票都会有人替他准备好,例如胡亥、杨广。

所以,当一群再也无法忍受压迫的人们为了生存而起来反抗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活下去!这是一个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单纯的理想。

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要求却都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只想活下去!于是,为了提高凝聚力,有见识的的人往往会提出目标纲领性的口号。而号召力的高低,执行的可行性、长远性以及执行的效率、达到的预期成效也是衡量这个提出者与这支队伍的重要标准。

另外大家还会发一些同生共死的誓言来激励自己与同伴,也是让得同伴对自己放心。就这样,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经受过正规训练。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根本就没有瞧得起他们。但就是这些无谓的、单纯的、被人瞧不起的人,让那些身披甲胄、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敌人望风而逃。他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队伍也在逐渐的壮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几百人到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数十万人!

这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部属。不仅达成了之前的想要活下去这个愿望,而且还拥有了好多的额外的福利。他们不仅拥有了巨大的权力,甚至说他们的穿着、饮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拥有了财富美女。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队伍的领导者往往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就是继续原来的目标,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路就在前方的不远处,自己一定会达到的!这种人往往会是成功者,因为他们坚守了本心,抵制了诱惑。

第二种表现就是急着去分甚至是去抢现有的一切利益,他们也许会记得当初的志向与誓言。但是无奈的是,眼前的实惠和虚无缥缈的誓言相比,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面前的。尽管如此,可内心深处的那模糊不堪的誓言他们却又不想丢掉,因为那样做总会让他们的内心有种负罪感,他们明知道自己做错了。是的,他们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可却总是在幻想着享受着眼前,开拓着未来。

陈涉,正是如此。想的,挺好。可是,世间怎会有如此“馅饼”?慢慢的,他们会发现,不仅自己的意志消磨了,就连队伍的意志也消沉了。

因为当他们分抢的时候,对于高层来说,他们不想把眼前的肥肉分成若干块,甚至是不想分成两块。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分法,就是所有的都是我的。于是,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了。

对于下层来说,当初我们共同盟誓,我们为你们攻城略地,不仅没有丝毫赏赐,甚至还一直被当做炮灰!之前的我们都是同一个起跑线。凭什么现今的你们要凌驾于我等之上?于是,矛盾出现了。

这种时候,陈涉不仅眼光不长远,而且与部将之间开始互相猜忌。由最初的进取逐渐转变为固守到最后彻底变为自保,已然尽显败象。对于士兵们来说,毫无斗志,军心涣散。加之外部的压力与打击,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大家各回各家。

换一种说法,散伙!

可是,一旦走上了一条路,尤其是陈涉走的这条路,还有一个特殊的注明,没有回头路。就这样,当初简单的、单纯的他们败在了人心私心上、败在了现实上、败在了自己身上。这是一种悲哀。

陈涉称王共六个月,虽然他失败了。但,他是第一个敢于反抗的人。而他所派遣的王侯们最终灭掉了秦。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反抗者。在秦末这个历史舞台上,他注定是第一个英雄人物,同时也是第一个悲剧英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4:42:38 +0800 CST  

陈王奋起挥黄钺

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首《贺新郎读史》,可谓品史绝唱,现摘录原词,大家欣赏。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飞头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太史公他老人家在《陈涉世家》的后面写道:

天下匈匈,海内乏主。

掎鹿争捷,瞻乌萲处。

陈胜首事,厥号张楚。

鬼怪是凭,鸿鹄自许。

葛婴东下,周文西据。

始亲朱房,又任胡武。

伙颐见杀,腹心不与。

庄贾何人,反噬城父!

这应该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8:36:48 +0800 CST  
扛起大旗继续前进

陈涉称王不久后,凌县(今江苏省泗阳西北)有个叫秦嘉的人,和朱鸡石等人也单独起兵反秦,他们带兵攻占了东海郡(郡治今山东省郯城北),也是颇有声势。

当陈涉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便想将这支军队划归到自己的指挥下,于是便派遣武平君畔作为将军负责督率此军。但是秦嘉拒不接受命令。可是武平君已经来了,于是,他便以武平君年轻,不懂军事为由假传陈涉命令杀了武平君。表面上接受陈涉领导,可实际上却完全独立。因此就在陈涉败亡一个月后,秦二世二年一月,秦嘉便在民间找到了楚国贵族之后景驹立为代理楚王,单独带兵与秦军作战。

刘邦便是到此人处借兵,正巧这个时候,章邯的部将司马仁带兵平定楚地,一路屠戮到砀县(今河南永城县北)。

看着他如此嚣张,刘亭长岂能坐视不管?于是大怒的刘邦便同东阳宁君一起带兵阻挡秦军,两军大战于萧县。可是不爽归不爽,刘亭长却没打过人家。硬拼下去也占不到好处,因此商议之后二人决定暂且撤军留县休整,伺机再战。

没过多久,二人收拢走散士卒,重整旗鼓,再次出击。秦二世二年二月,刘邦一举攻破砀县。

砀县一战,是刘邦正式起兵后的关键一战。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此战令得刘邦的实力上升了一个档次。因为他得到了六千人的兵力补充。而且以刘邦所在地为中心,周围的一些县邑,不说完全掌控在刘邦的手里,最起码也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兵源、粮草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着落。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周围的几支义军里,刘邦的名声越来越响,这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刘邦来说,异常重要。

因此,趁着兵势正盛。三月,他又趁机夺取了下邑(今安徽砀山)。此时的刘邦,手底下拥有近万人的兵力,而且经过几次战斗,整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远非一般的起义军可比。因此,有了这样的队伍之后,刘邦的信心也是直线上升。那么既然如此,老家他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于是,刘邦回到了丰。看着身后的弟兄们,他相信,这一次他一定会打下来。可是事与愿违,这一次,刘邦还是没有打下丰。因为据守丰的雍齿仗着有魏国的撑腰,咬牙硬撑。刘邦军虽然连续作战,但是对于攻城显然还并不熟悉。因此,一番交战下来,刘邦只得再次退军。

这另得刘邦很是苦恼也很是不解。他想不明白,凭借现在自己的实力,连自己的地盘都守护不好,还那什么去践行心中的大业?这不仅仅是空话,似乎还是个天大的笑话。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8:38:29 +0800 CST  
但是,此刻的刘邦,却不能够有太多的苦闷。他反复的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起义。反复的提醒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因此,对于时局相当敏感的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周围的动向。

终于,他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刘邦发现秦嘉景驹的部队似乎有大战的趋势,是和秦军?还是其他?

经过多发发打探,他得知,吴中的项氏一族已经起兵,号为楚国正宗,正欲渡江西进。而秦嘉部也号称楚国正宗,因此自然要阻挡以楚为称号的项氏军队。

一时间,起义军之间的火药味十足。当时的秦嘉实力强过刘邦,而那支项氏军队战力似乎也挺强。刘邦既然要夺回丰,在这一带站稳脚跟,就不得不和这两家打交道。可是现在人强我弱,又恰恰处于两家要火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刘邦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会深深影响他们这支队伍和他刘邦本人的未来道路。

因此,经过仔细思量,刘邦认为,秦嘉景驹不是一个值得暂时依靠和共事的。而那项氏一族,是否可以有助于我呢?

于是,在多方考虑下,秦二世二年四月,刘邦亲自率领一百多人前往薛地拜见项梁。由于刘邦在当地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的交际能力。一番交谈下来,项梁很是欣赏刘邦,不仅给他补充兵力还增派将领与粮食。

看着自己逐渐壮大的部属,刘邦看向了丰的方向。这回是时候了!他再次带领兄弟们回到丰邑城下,雍齿,我又回来了!

这次战斗没有任何悬念,吸取了前番的作战经验后,刘邦一举夺回了丰邑。雍齿弃城逃跑到魏国,雍齿本以为刘邦一定会杀了自己,可他错了。刘邦并没有继续追杀,你对我不仁,我却不能无义。

雍齿此人虽然可恶,但在占据丰地期间,他并没有为难刘邦的家人。这样,也就有了以后的什邡侯。

长达四五个月的丰邑叛变落下了帷幕,这期间,刘邦强忍着郁闷。但最终,他胜利了。事实证明,他所获得的远比遭受的重要得多。他更加的明了作为一个领袖需要怎样的心,而这,就足够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8:39:46 +0800 CST  
谁才是正宗

虽然陈涉已经死了,但反秦的事业还必须得继续。陈涉以楚为国号,首先起事,各国诸侯都是在名义上由楚封立的。所以,楚国在当时名义上很有合纵时期合纵长的味道。因此,六国名义上的领袖也自然是楚国,可楚国此时却出现两支代表势力。而且彼此之间又是互不统属。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前面已经说过,景驹已经自立为代理楚王。但是有一个人不干了,便是项梁。项家世代楚国大将,也是天下现今所公认的能够代表楚国的。

况且陈涉起兵的时候,也是诈称楚将项燕的队伍。这还不算,当时的东阳县(今安徽省天长县西北),有个叫陈婴的。拉起了一支队伍有两万人之众。部将劝他自立为王,他的老母亲劝他说,楚将项氏一族威望甚重,我自从成为陈家的媳妇,哪听说过自家哪有当过王侯的呢?自己称王,恐有违天意,不若归顺于项氏一族,还是个忠臣。最后陈婴听从了母亲的意见,归顺了项梁。

由此,项氏一族影响力可见一斑。现如今,却又冒出了一位假楚王。项梁是着实咽不下这口气的,他隐忍了筹划了这么多年。一旦遵从景驹,那么岂不是白费了多年的心血?

权势,地位这是最现实的解释,任何的大义背后都会潜藏着不为人知的丑陋。

所以,面对敢于和他争夺楚国控制权的秦嘉景驹,项梁必须采取行动了。但是就算是要攻伐,那也必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啊。否则的话,又怎么服众?

因此,项梁召集了所有部将,对他们说道:

“陈王最先起义,由于战事不利,不知道把陈王打到哪儿去了。现在秦嘉背叛陈王,立景驹为楚王。这是大逆不道,必须要讨伐!”

于是,秦二世二年四月,项梁正式率军进击秦嘉景驹。

其实秦嘉和景驹也明白,这天下怎么会有两股楚国正宗?因此,在项氏一族势力逐渐壮大的同时,秦嘉景驹也是感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胁。

现如今,项氏的军队不可能归属他们。而要让他们臣属于项氏一族,这显然更不可能。那既然如此,唯有战场上分胜负了。所以,当做好了一切打算以后。秦嘉景驹也是把部队移动到了彭城以东,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备项梁西进。

项梁此时经过整合各部军队,兵力已经达到了七万,实力甚是强大。在他看来,秦嘉弹指可灭。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面对项梁军的进攻,秦嘉军全面溃退。秦嘉不得已率领残军逃跑,但项梁是不会放过他的。他率军直追,一直到了胡陵。而秦嘉也是跑不动了,决心与项梁决一死战。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将士你来我往的奋力拼杀。残酷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最后,秦嘉的愿望得以实现,因为他真的战死了。得胜的项梁顺势收编了秦嘉的部队,而那位楚王景驹最终逃跑到梁地,并困死在那里。

至此,项氏一族所称的假楚王已经被打败,陈涉也已经战死。值此之际,任谁都看得出来,他项家才是楚国的正宗代表者。可此时项梁却依旧没有什么别的动作。因为他在等一个人的消息。

不过利用这一段时间。他也倒没有完全闲着,借着与秦军交战的机会,项梁将秦嘉的原部将朱鸡石以畏敌不前临阵脱逃的罪名斩杀,肃清了军队内部的不安分子。进一步将所有整合后的兵马彻底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到了这一刻,他终于可以放下心的去等待了。

就在这时候,小校来报:

“将军,羽将军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项梁,也是急忙正色起来。因为他迫切的要知道,羽儿是否带回了他所希望的消息。

因为,他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确定,仅此而已。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18:41:06 +0800 CST  
@ty_苏26 2017-09-04 20:46:55
楼主,看来没少准备,引经据典,而且风格很像明朝那些事儿,幽默朴实,好作品!耐看!
-----------------------------
哈哈,这是今年一月份的帖子,是一部长篇连载,在简书发过,现在打算全部发在天涯上,只是个人的不成熟的见解,还希望朋友能够喜欢与多多支持,谢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09-04 20:56:25 +0800 CST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1082

发表时间:2017-01-29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7 09:46:07 +0800 CST

评论数:73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