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6000字还嫌少。。。前几天甚至每天近万字了,我是吃不消了,今天更新结束了。以后每天大概更新6000字,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数字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7 14:12:28 +0800 CST  
中共党内的政治斗争确实比国民党党内残酷多了,相比之下老蒋的对党内政敌就仁慈多了,一个也没杀,那些文人骂老蒋,老蒋也没对他们怎樣,人民还是有很大的言论自由。老蒋虽然也有专制的一面,但还是很有中国传统的人情味,顶多只能算是威权统治。而某党则是集权统治,党的社会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的国有化,党既要控制人民的饭碗,又要控制人民的思想,现在的集权统治在科技传媒手段的帮助下,专制的控制力度比古代专制还要强,现在的朝鲜,老毛时代的中国就是典型
=============================================================
老蒋这个人其实挺复杂的,他是个旧式人物和新式人物的混合体,在表现旧式的威权的同时也表现出新式的对知识分子的宽容。老蒋手腕灵活多变,为人深沉诡诘,但是他几乎从来不会整肃政敌,这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条件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是老蒋从本质来讲还是个仁慈的人。
老毛比老蒋还复杂,他并不是个传统帝王,相反,他是民粹主义者,对精英阶层和官僚阶层有种天然的不信任。他需要权势,但他同时将权势当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他要做千古第一人,他想要在自己的权威下构筑一个民粹政府。可惜的是,老毛的思想太超前,注定会失败。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7 17:15:45 +0800 CST  
楼主,我作为观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太急躁了,您得见谅!其实想想你每天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码字很费时间,我码上面的那点字还费了一个多小时,何况你每天构思、搜集整理、检查,确实不容易了,如勉强为之,则难以持久!
有一个定位解决一个中心问题,避免多端寡要,不着边际!楼主的设想没错。
===================================================================
理解万岁,其实民国真的很难写,因为同一件事情往往会有好几种说法,有时候甄别采信就是很麻烦的事。以我的水平来讲,能将政治这个主体讲清楚我就很满足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7 18:58:57 +0800 CST  
中美合作

我们前面讲过蒋介石回国了,休养早就休养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他就要为复出做准备了,要复出,就总得有个契机,而等着契机从天上掉下来太消极,老蒋用了更为积极的方式来创造契机,而他利用的则是汪精卫和桂系的矛盾。

汪精卫和桂系本来都是老蒋的政敌,但是政治这个东西,本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今日为敌,明日为友,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老蒋回国之时,正是桂系如日中天,在政治上,和西山会议派合作操纵着特委会,而在军事上,李宗仁成功的将唐生智驱逐,原本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字辈李宗仁居然成为了今日国民党的头号红人。我们说过,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取得和其实力并不相称的地位是最忌讳的,李宗仁现在便是如此,尽管他表面上看起来风风光光,但是他的实力还不足以将国民党内各派系利益摆平,甚至连个没有军权的汪精卫,李宗仁也搞不定。而汪精卫呢,眼看这是一天比一天混的惨,如今少了军事支柱唐生智,桂系更加不将其放在眼里了——但是,汪精卫和孙中山一样,局面再被动,他都能有办法掀起波澜,打不过你,搅和死你。

蒋介石此次正是看上了汪精卫的搅和能力,他要利用汪精卫来对抗桂系,然后在双方闹得难以收场之时,由他顺利成章的出山来收拾局面。蒋介石对局面的判断相当准确,桂系虽强,但是目前被困在两湖战事之中无法脱身;汪精卫虽弱,但是他有足够的能量在桂系无暇他顾之时兴风作浪;但是不管谁强谁弱,双方都没有能力真正击倒对手,因此老蒋便能借着混乱趁势取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汪精卫总是被人利用,在老蒋巅峰之时,他被桂系利用逼迫老蒋下野;而在桂系鼎盛之时,他又被老蒋利用促其复位;尽管这在汪精卫看来是相互利用,但是在派系的微妙斗争中,汪精卫从来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得利方——因为他和孙中山一样,没有军事实力。汪精卫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手腕获得些许小利,但是他在那些实力派眼里终究只有牵制的价值,一旦这种价值失去,那么他得到的是也随时会失去,这就是在乱世讨生活的投机政客的悲哀——尽管拼命折腾,但到头来发现自己只是成了别人适时进退的工具。所以说,从一开始,汪精卫就注定了他在国民党内非主流的尴尬地位。在政治上,仅有清誉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时候有了军队也并不足恃——比如下野之前的蒋介石。

下野之前的蒋介石和汪精卫一样是一条腿走路,蒋介石只有军事资本,汪精卫只有政治资本,所以不管蒋介石爬得有多高,他都随时可能摔落——他的军事资本不足以全面压制其余派系,而缺乏政治资本则会成为一颗影响其权位的定时炸弹。在党内,蒋介石除了张静江,吴稚晖和戴季陶等少数几位相契的元老外,并没有什么强硬的势力,而他着意栽培的陈氏兄弟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虽然在5月份成立了中央党务学校,但是要真正瓜熟蒂落尚需时日。陈氏兄弟是蒋介石的长线投资,但是要迅速在党内站稳脚跟光有长线投资是不够的,蒋介石还需要进行富有成效的短线投资——而这正是蒋介石下野期间的主要任务。

下野期间的蒋介石虽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但是这也可以看做是为更强势的爆发蓄力,拥有黄埔系的蒋介石潜力无限,而正是这种潜力让蒋介石有了寻求政治交易的资本。山西富商孔祥熙和他的妻子赫赫有名的宋家大小姐宋霭龄就看上了蒋介石的潜力,并积极运作一场对民国政治而言非同凡响的政治婚姻——蒋介石和宋家三小姐宋美龄的联姻。

蒋介石跟宋美龄的联姻如果完全称之为政治婚姻也并不属实,事实上,双方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两人在1920年便已经相识,当时的蒋介石还没有表现出可能发迹的迹象,他只是一个受到孙中山信任的军界新人,他对宋美龄的追求可能确有一见倾心的意思。当时的宋家已经是颇有名望的大家族,宋耀如(又名宋嘉树)是孙中山的早期追随者,他的两个女儿宋霭龄和宋庆龄先后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甚至他的二女儿宋庆龄还嫁给了孙中山——尽管这场婚姻遭到了宋家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宋家虽然极力反对宋庆龄和孙中山的这场婚姻,但是不得不说,宋庆龄嫁给孙中山大大提升了宋家在民国的地位,也成为了宋家政治辉煌的起点。以当时而言,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交往即便有政治目的在内也不会是主要因素,更多的是英雄爱美人。

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宋家为何反对孙宋联姻,反对的原因大抵是如下几条,首先宋庆龄与孙中山年轻差距悬殊,宋嘉树从朋友到岳父的角色转换难以适应;其次,孙中山有为孙家宗族承认的正室卢慕贞,宋庆龄可能不易得到孙家宗族尤其是孙中山长兄孙眉的认可;再次,宋家和孙中山相交甚深,宋耀如早年与其合作反清,宋霭龄担任孙中山多年秘书,对孙中山脾性为人一清二楚,宋家可能也不喜欢孙中山的为人;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当时政治前途黯淡,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宋家不愿意宋庆龄跟着孙中山过居无定所的日子。

今人均谓宋美龄爱权,但以我看来,宋庆龄对权力的热衷可能更甚于其妹,孙中山逝世后神经质的倒向反蒋阵营,从一个对共产主义并无任何了解的富家小姐到共产党的盟友,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宋庆龄在自己失势,妹妹得势后的心态失衡。宋庆龄嫁给孙中山便已经可以看出是一次政治投机——笔者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忘年恋的,而在孙中山逝世后与宋家主流分道扬镳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大概宋庆龄过于热衷于参与政治了,而在孙中山死后,她在国民党内地位尴尬,甚至日益边缘化的处境让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地位落差。宋庆龄嫁给了一个半老头子,但却从没当上一天的第一夫人,甚至还为此与家人翻脸,而她的妹妹却在他失势没多久就成为了第一夫人,这可能也触动了一个女人的醋意。当然了,这只是笔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家之言,大家或可一笑置之。

对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宋家长辈(尤其是宋母倪桂珍)大多表示反对,主要的理由是蒋介石有妻室,而且他是佛教徒(宋家是基督徒),当然这一切在精明的宋霭龄眼里都不是问题,她看到的是联姻后的前景:宋家的名望,蒋家的权势,孔家的财富,看起来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更何况当事双方都有意于对方。在宋霭龄和孔祥熙的极力撮合下,宋家长辈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双方在1927年12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结束了长达7年的爱情长跑。

这场婚姻的政治意义远甚于感情意义,时人称之为“中美合作”,宋美龄和美国外交界的关系向来融洽,蒋介石通过这次婚姻正式打通了和美国的政治通道,从而填补了和苏联决裂后的外交真空。蒋介石借助与宋家的合作获得了雄厚的政治根基,同时,孔祥熙在中国金融界的背景让蒋介石扩大实力所需的经济底座更为牢固——蒋介石之所以能压倒国民党其余派系,与其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分不开的。通过一场婚姻,蒋介石解决了外交和财政这两方面的问题——而这两方面正是制约国民党前任首脑孙中山发展的桎梏,老蒋正式拥有了大展拳脚的全部资本,接下来要做的是仅仅是顺利的复职。

蒋介石在另一条战线上同样取得了成功,张黄事变之后,由于桂系无暇南顾,汪精卫也无力进取,双方的争执开始发展成一场无聊的攻讦谩骂,每天都会见到双方发表言论攻击对手,两方的关系如蒋介石所料变成僵局。这个时候,汪精卫投桃报李,提出了让蒋介石复职的主张,汪精卫明白如果没有蒋介石的加入,他和桂系的争端拖得越长,对他越不利,此时唯有联蒋抗李;李宗仁操纵的特委会在受到汪精卫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的攻击后也是摇摇欲坠,他也无力阻止老蒋的强势复出;所以最终,借着张黄事变的东风,老蒋终于要以党内矛盾调停人的身份出山了,民国的局面更加热闹了。

12月10日,汪精卫提出的蒋介石复职的议案得到了通过,蒋介石重新进入国民党中枢进入了倒计时,这对于桂系和汪精卫究竟是福是祸,我们留待下文再叙。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09:36:10 +0800 CST  
楼主的文章写得很好,不过前一篇对于孙中山的某些问题过于主观,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孙中山固然是被后人所神话,但是对于所谓中日盟约一说不能认同。其实这个问题稍微经过大脑想一想就能明白,依我看验笔迹都多余。首先这种资料出处就不可信,日本人虚构历史美化侵略的例子还少吗?侵华战争起源于9.18 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如果有孙中山的密约出卖东北,那还能说日本是侵略吗?这种伪造日本人为什么要消毁?退一万步讲就是孙中山要卖国,可是有好处吗?他得了卖国的好处没?什么好处都没得他就签字?他傻啊?这卖国条约能随便签吗?这个可是和某些人私下里说说空口无凭的不同,要是泄漏出去他还怎么混呢?他的徒弟老蒋都知道在给周佛海的信上“知名不具”,当老师的就不知道随便把把柄落在人家手里?这是你笔下的奸猾政客吗?而且日本人日后在国民党北伐的时候不拿出来帮张大帅,国联调查的时候不拿出来,二战前和美国人谈判的时候也不拿出来,到了战败了倒在某人犄角旮旯里“让”美国人给搜出来。

=============================================================
那个所谓的中日盟约似乎是孙中山和陈其美跟两个日本商人签的,应该是不属于国家之间的契约,也就相当于私人和公司的抵押贷款吧——虽然盟约中内容很政治。由于当时孙中山没有地位和权力,日本只是将此当成威胁袁世凯签二十一条的工具,等到中日民四条约签订,那个根本不具法律效力的中日盟约就作废了。
至于为什么日本不拿出来,我觉得一方面是横竖废纸一张,因为毕竟是私人承诺,法律效力很低;另一方面日本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不想跟国民党正式闹翻,便于以后招安;还有就是当时日本根本没有搭理孙中山这茬。
且不论中日盟约是否存在,当年孙中山倒确实给日本首相大偎重信写过一封信,这总是没法伪造的吧。黄兴所言“效法平西,意图一逞”,一些大佬退出中华革命党,恐怕原因也不单是摁手模那么简单吧。即便孙中山最后这个胆子,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他至少有这个意向,虽然意向不能当成犯罪实据,但至少也应该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吧。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1:48:36 +0800 CST  
就跟电锯惊魂里那个老头一样,他说自己是救赎灵魂,但实际情况是杀了很多人,那么我们该说他是救世主还是杀人犯?孙中山其实跟他一个道理,只不过我们接受了太多意识形态的熏陶罢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2:03:05 +0800 CST  
《中日盟约》的事情网上不知传了多少,一说是有章,楼主说有签字。不过此等出卖国土的事情非同小可,一经揭露孙中山和国民党的前途命运就此也就完结了。楼主笔下的孙文完全是一奸猾政客,此等拿政治生命做赌注之事,怎么可能随便就签字画押呢?就是当汉奸也没有那么天真的汉奸吧?如果签了字把柄就在人家手里了,那日后国民党北伐,打的张老帅走投无路之时,日本为啥不拿出来揭露国民党?最有可能的倒是日本人伪造来唬张老帅的,毕竟孙中山都应了,你张老帅如果不应,那可就别怪日本人不支持了。这种伪造的东西如果拿来唬唬绿林出生的张老帅和写起信件手令来常出错别字的少帅可能还有点用。要是拿来唬那些会元,状元出生的南方名流和革命大佬肯定一下就穿帮了。
=============================================================
老兄可不要小看张老帅啊,张作霖的精明可是民国出了名的,你想拿个草纸一样的东西唬住他可没那么便当。其实中日盟约并不是国家条约,根本没有法律效力,再者说北伐时孙中山都已经不在了,这样的私人承诺还有啥用?比较可信的是,当时日本拿这玩意吓唬袁世凯,逼他签二十一条,意思是你不签有人签,结果袁大头吃了哑巴亏——但他也没签二十一条,而是个改进版本的中日民四条约。
其实,所谓中日盟约最诡异的是交涉双方的身份,一方是在野党领袖,另一方是日本公司的两个头头,这两方签的东西能得到国际承认吗?在黄花菜没凉的时候拿来要挟一下完全可以,但要是过了这火候,那就真的是一张废纸了——而且正如我以前说过的,反正北伐时孙中山死了,国民党大可以说日本是诬陷。
之所以日本后来没拿出来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也是觉得这东西没啥用了,反正死无对证,当事人不在了,然后又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人家大可置之不理。与其炒冷饭,还不如来点实际的。
其实中日盟约是否存在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将不清楚了,我们后人也就是从逻辑上谈谈可能性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3:44:00 +0800 CST  
民非明 你又弄错了 你弄了很多错误 "台湾民众之所以对统一有所顾虑,其大部分原因就在于意识形态。" 台湾的叫法是错误的,应该是中华民国台湾省,因为中华民国还有非台湾省,如果你总是说台湾,你就卖国了,中华民国福建省怎么办?你给卖了!!!
中华民国民众对统一大陆没有顾虑,
对大陆统一中华民国,确是反对,因为民国是自由民主和平富裕繁荣的象征,也是历史上最早的共和国,你让他一党被统治,肯定不行.
我看的是美国人的书<蒋中正传>
================================================================
这位老兄,你要发牢骚请换个地方,我的帖子已经被锁过一次了,我不想再锁第二次。我没工夫跟你玩文字游戏,也不想引来左愤、右愤在这吵架,就事论事,少谈没有营养的东西。
至于你看过什么书,我管不着,但是自信我还是比你看的书多得多,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成熟的多。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4:24:24 +0800 CST  
这个比喻毛泽东建国后的所作所为很贴切,比喻孙中山则不妥。
=============================================================
不也一样?孙中山说我们要建民国,要尊重宪法,但实际情况是他从没有照着他所标榜的那样去做,具体怎么做的我在帖子里已经说过了,除了中日盟约可能有争议,其他的基本还是客观的。孙中山口喊民主,实则专制,那我们该说他民主还是专制?就跟那老头口喊救赎实则杀人一样,他是杀人还是救赎?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4:48:14 +0800 CST  

作者:luo7086 回复日期:2009-06-18 15:47:05

如果楼主要写得严谨一点,那对于不太符合逻辑,也没有确凿史料的东西最好不要涉及。不过对于孙中山一步步走向专制独裁也确实是事实。如果他不是那么早就病逝,而是活到北伐胜利以后肯定也是要独裁的。不过独不到太祖那种程度罢了。其实纵观世界各国革命史,在一个毫无民主传统与基础的封建国家,要想一开始就搞民主宪政完全不现实。特别是胜利来得如此艰难,没有独裁的利益为诱饵又如何团结同志,前赴后继呢?革命有时候就是个大染缸,往往越黑的越易成功,不够黑的反而容易失败,所以能改良还是不必革命的好。
==========================================================
嗯,我最近在修订前面的稿子,不严谨的部分会去掉,多谢老兄的提醒。乱世用威权,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我之所以对孙中山不忿并不是因为他在走向专制,而是因为他打着民主的旗号搞专制。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5:50:22 +0800 CST  

作者:luo7086 回复日期:2009-06-18 15:57:11

唉,谁不是那样干?谁会承认自己专制独裁?大概法西斯他们是承认独裁的,不过不是主流。像苏俄不也这样干的?1月5日剧变,俄太祖老爷爷比咱们国父黑多了,不也号称是最广泛的民主,多数人的专政?
=============================================================
我太祖英明神武,世莫与之匹,岂是孙文可比?不过,我太祖好歹学苏联,也没学错样,孙公学西方,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啊。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6:01:42 +0800 CST  
中G是苏G的嫡传弟子,还有一段时期几乎是苏G的中国支部。国民党是半路出家,西方学学,苏联学学,学了个四不像。
==================================================================
孙中山一开始是学西方的,结果发现在民国根本行不通,然后就实用主义了。其实国民党的实用主义倾向,就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8 18:20:57 +0800 CST  
退与进

桂系和汪精卫的联合促成了老蒋的下野,而他们之间的恶斗又让给了老蒋重新复出的机会,这一退一进极尽政治手腕的高妙,我们说过,老蒋在全局的把握上或有欠火候,但在细节处,老蒋的权术运用已达极致。

老蒋下野,虽然有桂系逼宫,汪精卫施压的原因,但最终作出决定的还是他本人,而老蒋之所以主动下野,当然是有其深远的考虑。蒋介石虽然在孙中山死后通过和汪精卫的分分和和成为了国民党内的头号红人,但是实际上蒋介石除了羽翼未丰的黄埔系是其主要依靠,再没有更多的资本,而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底座也并不牢固——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桂系支持的基础上。所以,蒋介石非常明白,目前他的首要任务是稳固自己的权力底座,只有当自己拥有足够雄厚的政治资源,自己才能真正意义上在民国覆雨翻云。权位是浮云,只有实力才是真正可以倚仗的,深明此道的蒋介石在自己陷入矛盾中心之时马上选择避让,这次退让实际上是为更强势的复出蓄力,果然,在老蒋下野期间他完成了对他政治生涯影响甚巨的大事——与宋美龄完婚。“中美合作”后的蒋介石真正稳固了他的政治根基,孔宋两家拥有他迫切需要的外交和财政资源,当然,对于他在党内的影响力也是极大的提升,毫无疑问,这是一笔出色的政治投资。

除了蓄力之外,下野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暂避锋芒,坐观虎斗。老蒋嗅到了桂系的勃勃野心,也深知汪精卫的炽烈权欲,如果他在位上,那么两方的火力就会集中于他一人,让他难以招架;而如果选择退让,这两方就会迅速变得水火难容,而等到双方斗到两败俱伤之时,正是他出山收拾局面之际。将矛盾转移,这是政治权谋上最常见的手段,老蒋运用的很好,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将两股敌对势力拉上了PK台,一石二鸟。

在桂系眼里,汪精卫只是花瓶,没有军权的他只是对抗蒋氏的工具,但是桂系低估了汪精卫的搅局能力,也高估了盟友西山会议派的党内影响力;而汪精卫显然是被权欲蒙住了眼睛,完全低估了桂系操纵局面的能力,宁汉合流不伦不类,唐生智又是色厉内荏,结果在和桂系的对抗中一败再败,最后只剩下了搅局的份。蒋介石对双方的判断非常之准确,桂系的野心,汪精卫的低能,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怂恿汪精卫将局势搅得更为混乱。

汪精卫再次成为了蒋介石手中的棋子,他高估了蒋氏与其合作的诚意,也高估了自己对蒋氏的利用价值,结果汪精卫再次被玩了一干净——蒋介石所要的并不是抬汪抑李,而是两败俱伤。对于蒋介石而言,汪精卫的利用价值仅仅是搞掉操纵中枢的特委会,一旦这个目标达到,汪精卫就会被老蒋像扔抹布一样扔掉。老蒋显然比汪精卫更了解桂系的能量,桂系这样拥有雄厚军事力量的派系是不可能在政治上彻底击垮的,打败他们的武器只能是枪炮,因此对于桂系,蒋介石所要做的仅仅是点到为止,将他们驱逐出国民党权力中枢即可。但是汪精卫不一样,他是一个可以被立刻驱逐出局的对手——就像中山舰事变一样,而且每被驱逐一次,汪精卫的能量就越小,因为党权远不如军权来的可靠。因此,在汪精卫帮他完成了搞垮特委会的目标之后,蒋介石就不再需要他了,而本就处于弱势的汪精卫,自然也只能在桂系的强硬压制下低头。

张黄事变后,老蒋对当事双方打起了太极拳,老蒋深知在这种情况下越是不说话,当事双方就越是希望他说话,而要让他说话,就必须复出代价,待价而沽——这就是老蒋目前的状态。结果处于弱势地位的汪精卫率先开价,价码当然是拥立老蒋复职,而且他还让陈公博从广州中央银行支取50万作为老蒋的复出经费,为了博得老蒋一笑,汪精卫可以说是倾其所有,而蒋介石呢,只是皮笑肉不笑的发表了一项声明,谴责了一下不尊党权的武装同志(桂系)。而桂系显然不愿意让老蒋和汪精卫联合起来对抗他们,李宗仁马上意识到老蒋和汪精卫并非铁板一块,马上利用他们的党权冲突大做文章,试图利用张黄事变联蒋倒汪。桂系倒汪的实质是广东地盘的归属问题,而要让老蒋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至少中立的态度,他们就必须付出让老蒋复职的代价。老蒋四处逢源,不仅敲定了复出一事,还搞定了特委会,当然,更关键的是,当老蒋达到了目的之后,就对桂系压迫汪精卫一事睁一眼闭一眼了,在白崇禧制造的肃杀气氛中——他居然派兵去四处搜捕汪精卫(此时在上海),老蒋力劝汪精卫出国避祸。

张黄事件是汪精卫搞出来的,目的在广东另立中央与南京一搏,为此他不惜纵虎归山,让老蒋顺利出山,结果呢,汪精卫再次被蒋介石给卖了,在小挫了一下桂系锐气之后,老蒋便借助桂系将汪精卫赶走了。蒋介石在此过程中不动声色,不温不火,甚至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却达到了什么都做了的效果,其奥妙就在于他灵活的立场,先利用汪精卫打击特委会,然后再利用桂系驱逐汪精卫。整个过程只是一份语带谴责的声明和对汪精卫处境的宽言抚慰,老蒋的手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辛辛苦苦搞事的汪精卫再一次半道出局。

最终的结局是黄绍竑带兵击败张发奎,李济深重掌广东;汪精卫赴法避祸;然后桂系特委会宣告破产;更重要的是老蒋复职以及四中全会的召开。桂系和汪精卫斗了个两败俱伤,汪精卫输了个精光,而桂系元气大伤,在中枢的影响力直线下降,最终得利的一直在幕后的蒋介石。汪精卫急功近利,简直就是复刻版孙中山,最终毫无悬念的,他的领袖梦又落空了;而蒋介石虽然没有动摇桂系的军事基础,但是他已经达到了阶段性目标——默许桂系地盘为代价,控制党务中枢。来日方长,蒋介石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跟桂系的较量更是如此。

最后我们来看看于1928年2月3日召开的国民党四中全会,汪精卫的离开让老蒋在党内再也找不到任何对手,而西山会议派则因为军事盟友桂系的示弱而做星散——出国的出国,归隐的归隐,老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控制了完整的国民党中央。这此会议对于老蒋而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蒋介石终于摘去了单纯军事强人的帽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党权揽入怀中,半年之久的蛰伏终于收到了效果,厚积薄发的蒋介石终于走上了前台。

尽管目前看来,蒋介石在党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借着四中全会的东风,他手下的陈氏兄弟也大可放开手脚大干,但是辉煌还只是暂时的,对于老蒋而言,他面临的依然是一个混乱无比的政治局面:

汪精卫虽然出国,但是党内根基尚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躲过风头的汪精卫依然还是蒋介石控制党权的有力对手;在军事上日益坐大的桂系在他下野期间成功扩充了地盘,两湖虽未完全易手,但是桂系的扩张已成大患;在北方,冯玉祥攻取河南势头旺盛,但其为人反复无常,终究难以信任;阎锡山谨小慎微,精于算计,在易帜后与奉系激战,有在华北裂土为王的架势;而奉系呢,虽然目前处境不利,但是地域优势过于明显,即便丧失了对中原的控制,他还可退守关外,照样是一方诸侯;看似弱小的共产党拿着土地革命的令箭四处扩张,假以时日必成劲敌;民国其余地方势力态度暧昧,各有算盘,随时可能与他为敌;在国外,日本政治气氛极坏,极右势力抢班夺权势头凶猛,对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这就是目前中国的乱局,蒋介石在称霸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尽管目前他是最有可能成功的那一位,但是搅局的势力如此众多,对于老蒋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千头万绪,惟有择其主要处之,自1927年初北伐以来,民国迭遭剧变,一年之内几有物是人非之感,自蒋介石清共之后,北伐几已有停滞之感,如今蒋氏复职,首要的任务当然还是那未竞的北伐大业。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9 09:37:49 +0800 CST  
AV老兄,咱和谐点不行吗?再这么说D的坏话,这帖子又要被和谐了,我是怕啊。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9 11:07:11 +0800 CST  
老张,小张

自龙潭一役,孙传芳主力尽失,北洋直系基本从民国版图上消失,如今的北洋仅有张作霖奉系勉励维持,但是落日余晖,民国的统一,北洋的消亡已经势所必然。奉系的掌舵人也因剧变而从张作霖转到了张学良之手,虎父犬子,父子之间体现出来的正是北洋日益没落的窘况,该走的总是会走,即便令人唏嘘。

晋奉之战(上)

前文已述阎锡山依附国民党一事,自北伐以来,国民党军节节胜利,连克两湖,拔取江西,克复东南,吴佩孚和孙传芳所部均遇灭顶之灾,阎锡山以军事形势而论,决议投靠国民党,以晋省之力为基,谋得进取。阎锡山素来处事谨慎,以当时军事而论,此举亦无可指摘之处,然而阎老西千算万算,没有将政治账算在其中。如果国民党各派团结一心,阎锡山自可借其威势于华北有所发展,但不幸的是,自阎锡山易帜以后,国民党内乱纷呈,北伐几已搁置,阎锡山在北方成了孤家寡人,投机未成,反受其害。

南方的国民党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蒋氏,汪氏,桂系等各方势力争斗不休,其中还夹杂着与苏联中共的合合分分,可以说是搞得热闹非凡,但是这种热闹对于北方的阎锡山而言,只有苦涩。阎锡山投靠国民党的目的当然不是自己一个人和奉系掐架,其实是想接着国民党之力扩充军力和地盘,其战斗欲望并不强烈——毕竟晋系素与奉系无怨。没成想阎锡山在山西挂上青天白日旗之后,国民党居然各顾各的闹起了内讧,将北方军事完全压到了阎锡山一人肩上,阎锡山虽然苦心经营山西多年小有资产,但与张作霖相较仍处绝对弱势,一招不慎,险些将家当全被赔尽,个中滋味,也只有老阎才能尝尽了。

其实北方还有另一股势力同样已经投靠了国民党,没错,这便是冯玉祥。老冯最近风头正劲,不单拿下了他魂牵梦绕甚至不惜与吴佩孚翻脸的河南,而且在宁汉之争中奔走其间充为调停,颇拥一时人望,如果冯玉祥能帮帮忙,或许阎锡山可惜减轻一些压力,但是阎锡山与冯玉祥之间还有些陈怨旧恨尚未了断,合作自然也无从说起。话说当年冯玉祥在张作霖和吴佩孚的压力下通电下野,远赴苏联,他的国民革命军在双方夹攻下节节败退,最后把北京也丢了,此时国民军居然慌不择路,跟山西的阎锡山有了战火冲撞,因此一事,阎锡山与冯玉祥颇有些芥蒂。阎锡山在民国虽然没有多大的局面,但也不是任人欺压的主,他虽然在境外不如冯玉祥那么活分,但是谨守山西,日子也算丰足,国民军落难之际居然打起了山西的主意,甚至一度集中火力猛攻大同,这当然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阎锡山颇为恼火。再加上冯玉祥这个人名声很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晴变化难以捉摸,所以阎锡山对他也不敢有太大指望——只要他不乘虚进犯就烧高香了。

阎冯二人说穿了都是投机客,对于国民党也基本是三心二意,这两个投机客碰到了奉系这样的对手当然免不了互相推诿一番,对于国民政府在7月发出的冯军进攻山东,阎军进攻河北的号令,两人居然都没有动作——投机嘴脸昭然若揭。当时冯玉祥新取河南,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对于投靠的靳云鄂居然生出了剿灭之意——冯玉祥要独揽河南,当然不愿意靳云鄂碍手碍脚,两方从有隙到决裂再到开打,变化之快就如翻书,当然了,靳云鄂不是冯玉祥的对手,老冯最终还是取得了河南的绝对控制权。冯玉祥这个人对于地盘那是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靳云鄂这样的降将,他都难以容忍,生怕哪天借着些故旧关系反水——其实要讲反水,靳云鄂和他老冯还差得远呢。在国民政府号令冯玉祥进攻山东的时候,他就正在河南处理这档子家务事,所以压根就没理会;而阎锡山就更绝了,他按兵不动压根就没有什么道理,他其实就是不想和奉系完全翻脸,投靠国民党也只想坐收渔利,让他主动进攻,嘿嘿,阎锡山才没那么傻。

两个人都是这样算来算去的主,所以提到共同对抗奉系,免不了互相扯皮一番,冯玉祥受到奉军的压力相对较小,倒霉的是阎锡山,自从挂上大旗之后他就没了回头路,张作霖虽然一直忍让于他,但是忍让也是有限度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或许他现在该后悔自己表态还是太早了,但是谁能想到国民党放着奉系不管,自家先斗起来了呢?没什么说的,阎锡山其实就是运气太差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9 14:00:00 +0800 CST  
晋奉之战(下)
要说张作霖其实也不想与阎锡山为敌,对于目前处境不佳,河南战事中迭遭败绩的奉系来说,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强,而阎锡山在北方也算是有些实力,所以张作霖从来就没放弃过争取阎锡山的行动。阎锡山一开始还打打太极,态度暧昧,但是当奉军在河南败绩,国民党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之后,阎锡山开始变脸了,他认识到张作霖早晚难逃一败,应当乘此良机早定大计,说不定还能浑水摸鱼,于是,就发生了青天白日旗挂上山西的一幕。

就在奉军于河南败绩之时,阎锡山开始了他的小规模试探,先是派遣徐永昌占领石家庄,阻断奉军南下救援的路线,不管张作霖和张宗昌怎么让他退兵,他就是不予理睬,俨然是准备死硬到底了。此后,他手下头号将领商震居然扣押了奉军的检阅使于珍的专车,这样一来彻底惹怒了老张,阎锡山明摆着就是要拆台脚啊,这如何能忍?老张本来还对阎锡山心存希冀,以为他只是想趁乱进取河北,所以也没打算出兵交战,没想到阎锡山步步紧逼,这下当然不能再纵容了。

阎锡山越搞越嚣张,当然是因为覆水难收之故,旗子在6月份已经挂上了,如果不有所行动,当然就难以取信国民党;并且自己和南方勾勾搭搭的事张作霖已经知道了,即便自己不动作,张作霖恐怕也不会相信他了;与其两头不讨巧,还不如拼死一战,大不了战败了还能退往山西大本营。说干就干,10月初,阎锡山正式发电讨奉,而后奉系迅速作出回应,晋奉大战拉开了序幕。

冯玉祥当然不想搅进来,但是又不能不有所表示,因此就采取了做后援队的态度——冯玉祥知道阎锡山这个人进取不足,守成有余,再不济也不会丢了山西老家,因此,所谓后援就是坐观虎斗,按兵不动。战斗主要集中在京汉,京绥两线,阎锡山自知主力决战非奉军对手,所以采取了游击战术,敲敲边鼓,从不与奉军正面作战——阎锡山多聪明,既要向南方国民政府示好,又不能伤了元气,所以那么打最为有利。因此,看起来双方在这两路均屯兵十万众,但是实际战斗却并不激烈,晋军久疏战阵——基本只练兵,不参战,所以战斗力远不如奉军,很快京汉一路便告失利,压力全都转移到了京绥一路。京绥一路当然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奉军久战之兵,当然强于那些基本只打打土匪的晋军,这一路很快奉军就又占得了先机。两路捷报,奉军直逼阎锡山山西大本营。

阎锡山要说争雄天下,实非其所长,但是固土自守则绰绰有余,虽然看起来奉军势头旺盛,有并吞山西之势,但是山西也不是那么好打的。山西之所以不好打是因为这地方都是山区,行军作战极为不利,加上奉军对地势远不如晋军熟稔,所以颇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架势,再加上奉军又不能孤军深入山西境内,所以山西的战事颇为平淡,双方浅尝辄止。天寒地冻的,当兵的也都不容易,双方达成了默契,奉军不强攻,晋军也不反扑,形成对峙之势,至12月中旬便已趋完结。

晋奉之战颇为平淡,在山西境外基本是奉军一路高歌,波澜不惊,而在山西境内,双方则各守其责,均不愿有所异动,因此阎锡山虽战事不顺,但损失也不算太大。本次战争出彩的是傅作义,他孤守涿州,先后打退张学良五次总攻,坚持了百余日,在城内每况愈下,军粮紧缺的情势下居然一直没有失陷,最后还是双方达成了协议,由傅作义开城才算完结。张学良确实丢人,话说郭松龄死后,他带兵打仗便每况愈下,根本打不了硬仗,涿州守军仅有一个师,而且没有任何外援,张学良照样只能干瞪眼,毫无办法。

晋奉之战算是阎锡山投机失败,结果吃了点小亏,但是因为战略得当,损失倒也不算太大,但是对奉军而言,在山西的一战颇有些节外生枝之嫌,本来就是以一敌二的局面,如今又加入了阎锡山,日子就更加艰难了。阎锡山此次倒霉,最大的原因是南方根本没有任何支援,但是这样的日子要到头了,蒋介石即将复职,新一轮的北伐即将打响,阎锡山的投机虽未立刻见效,但是终究还是要见效的,投靠国民党不是问题,问题仅仅是老阎选择错了时机。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9 20:00:53 +0800 CST  
蒋先生 现在在台湾正在由神慢慢向人发展,在大陆由鬼向人发展,??时候客观公正的评论他?
毛先生《二十四史》看的忒透了 有当帝王的想法。
============================================================
近现代史的评价往往是随着政治风向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政治需要就变什么逻辑——在我党迫切需要证明自己才是那个合法政权持有者时,当然会不遗余力将老蒋骂成渣;而等到天下大定,需要改善与国民党关系以缓和两岸对立时,自然老蒋的重新定性就势在必行。说到底,中国的史观从来都是政治史观,我们不妨一笑而过,看热闹就好。
我觉得要评价毛泽东这个人,就需要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其实他有一点跟朱元璋是很像的,那就是对精英和官僚阶层骨子里的敌视,他们都是民粹主义者。民粹主义者加超级政客,毛泽东的行为逻辑大抵出于此。
PS:那些在我帖子里不知所云要吵架的请自动退散,我可不想帖子被这种没营养的东西毁掉。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19 23:24:02 +0800 CST  
日本的中国攻略

在国共合作的那段日子里,苏联成为了在中国舞台上最有分量的国家,但是随着蒋介石清共,苏联的地位一落千丈,只能无奈的陪着小兄弟中共玩星星之火,此消彼长,在苏联失势后,另一个国家开始增加了在中国的戏份,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之敌——日本。

苏联(包括其前身沙俄)和日本是在对中国近代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至于美国,同志们,美国对中国有领土要求吗?美国搞了中国多少赔款?算了吧,所谓美国和中国的敌对只是官方制造的一个幻象,或者说是为了依附苏联不得不制造的幻象,相对于苏联和日本,美国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苏联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苏联有意识形态,也试图借助意识形态的大旗来影响中国,而日本不一样,日本没有任何的伪装,直来直去,要的就是利益。苏联是伪君子,日本是真小人,虽然真小人往往面目狰狞让人发指,但是造成的杀伤可能倒不如苏联这样的伪君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往往能比敌人拿到更多的好处,关于这一点,我早在这篇长文一开始就有过阐述,现在温故而知新。

我一贯认为,日本是个值得我们尊重的对手,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我们还不够资格做日本的对手,但是日本值得尊重的只是他们快速强盛起来的那段于我们有所启示的历程,而在与中国的关系上,我认为日本其实很愚蠢。马基雅维利在《君王论》里详细讨论了一个君王如何能保住他通过战争手段得来的土地,他的结论是如果被占领地的风俗习惯和本国类似,国王可以考虑搬到占领地居住,如果差异很大,更好的办法则是建立殖民地。战争从来不是目的,事实上善后比战争本身重要的多,可惜的是,狂热的日本军人根本就没有仔细考虑过一旦占领中国,他们将如何行事,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拿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只是在走一步看一步,为了征服而征服。其实,中国的情形非常特殊,是熟知欧洲历史但对东方社会架构一无所知的马基雅维利所没有考虑到的,中国既不适合日本天皇来中国驻扎,也不适合以借助王公贵族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建立殖民地。要在中国的领土上获利,武力占领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事实上,如果不是中国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款,日本在中国根本就什么也没有捞到——如果捞到了,也会因为战争开支和赔款最终消耗殆尽。中国并不适合占领,因为中国是个具有极大战略纵深的国家,不易被全境占领,因此,日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实力控制中国局面的傀儡——溥仪和汪精卫显然并不是好的傀儡。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成为傀儡,是因为他还可以在四川盆地找个陪都继续对抗——要让一个政治人物成为傀儡就必须让他完全屈服,但是日本没有能力让蒋介石完全屈服。所以,尽管日本在中国玩的很热闹,但是战略方针的错误决定日本根本就不会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要想在中国真正得到一点东西,就必须学会向沙俄一样行事,在中国境内找几个政府的敌对派把局面搞乱,然后趁乱取便。趁乱取便的意思是可以成为乱局的幕后操纵者,但绝对不要自己直接去制造混乱,日本的问题是喜欢自己制造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可能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但从长期而言,是不可能获得长久可恃的利益的。

好像讨论的有点过了,同志们不要误解,本人绝对是个百分之一百二的爱国者,尽管很难保证会为国捐躯,但是至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成为汉奸,所以上文的讨论仅仅是政治手段的探讨,没有任何不爱国的意思。

在征服中国的问题上,日本政界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手段上,又有着些微的差别,事实上区别只是应该循序渐进的解决中国还是应该不顾一切的蛮打狠冲,前者我们称之为稳健派,后者我们称之为激进派——我之所以不称之为鹰派和鸽派,理由是日本的政客不管激进与否都是食肉动物。日本的政客考虑的只是对中国这个骨质疏松的巨人应该是凌迟处死(稳健派)还是一击毙命(激进派),但本质上他们没有区别,都是明治天皇的忠实拥趸,征服支那的鼓吹者。中日之间从来没有友谊一说,这是生来就注定要相互对抗的一对,和平?那只是在为下次对抗蓄力。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不扩张就难以生存,所以当日本开启了现代化之路后,就必须像那些老牌的工业强国一样,进行军事征服——由于日本起步太晚,所以他们所能征服的只可能是临近的朝鲜半岛,然后是中国。

事实上日本的强国之路就是从战争开始的,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一样都是不平等条约的受害者,但是这一战改变了远东两个大国的地位,日本借助这场胜利正式脱离了被压迫者的行列,他们通过战争中的获利一跃成为了远东最有分量的国家之一。然后就是为明治天皇树立起极大威望的日俄战争,作为岛国的日本正式建立起了战争的信心,因为即便强大如沙俄,日本也有能力战而胜之,带来的结果是明治天皇正式封神,日本明确了他们的发展方向——战争强国。战争就像赌博,日本这个赌徒在尝到了甜头后就再不愿放弃这样简单直接的获利方式,比起稳扎稳打的经济建设,战争无疑更刺激,一旦成功,所获的利益也更直观,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赌徒能一赢到底,一旦赌上了瘾,赌徒总会失去理智。

明治天皇的遗策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朝鲜半岛早在1905年便被纳入了日本的版图,而第二阶段,当然是占领远东最大的桥头堡——中国,正如我上文所说,没有人对征服中国这个大政方针有任何疑虑,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何时动手,以及如何动手。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对日本的社会阶层结构做一下简单的剖析:天皇无疑是金字塔的顶端——从德川幕府被推翻之后,日本天皇就从符号变成了真正的掌权者;金字塔的中端是华族,这是明治天皇掌权后册封的旧贵族和功臣派,根据地位和功业不同分为不同等级的爵位,公、侯、伯、子、男,这个阶层是仅次于天皇的统治阶层;然后是士族,由日本封建时代的旧地主以及中下层武士构成;最底层是平民,没有任何社会特权。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的大权掌握在华族手中,以伊藤博文,松光正义,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以及桂太郎等人为代表的世家和功臣派控制着日本的权柄;但是随着日本政党政治的雏形出现,华族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原敬,加藤高明等后起非华族政客开始崛起;而另一个在日本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则是军人阶层,以山县有朋,山本权兵卫以及田中义一为代表。这三股力量虽然基本上都倾向于对外扩张,但是在激进程度上,无疑以军人阶层为最,而军人正是日本政治气候的风向标,军人越得势,则日本的政治气候越显恶劣。操纵这一切,玩弄华族与军人之间政治天平的则是高高在上的天皇。

1927年,中下层军人出身的田中义一成为日本首相,标志着军人阶层开始正式接管日本政局——此后接替他的滨口雄幸,犬养毅等非军人首相均遭到了右翼势力的暗杀,而在犬养毅之后,日本的首相均为军人(五摄家的近卫文磨除外),田中义一的上台是个很强烈的信号,日本政治进入了铁血时代。在华族以及政党人物执政之中,对外扩张尚且能有条不紊,到了军人执政,对外扩张就如疾风暴雨一般。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脚步声随着这些军人走上前台越来越近,那个曾经在甲午之战中将满清打得一败涂地的岛国,我们的宿命之敌终于要开始对中国展开真正的行动了,中国准备好了吗?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0:24:22 +0800 CST  
评价一个人容易,置身于一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做一些实事困难。
就孙中山来说,他所做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恐怕是实际情况和本身能力两者的合力所致,出发点未必就是坏的,我想我们不应该对他过于求全责备。
我更期待是楼主能够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资料还原出一个个客观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孙中山!
=================================================================
最近正在修改前面的稿子,可能我对孙中山的评价是有些过激,等我修改完之后你会发现不带有个人色彩的孙中山。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2:32:10 +0800 CST  
呵呵,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不明白楼主出于什么心态要修改前面的原稿,个人认为不修改更精彩。
就像金庸,作品改来改去还不是为了多卖几本书而已,这样的修改不如不改。
此帖子就像楼主的孩子,生下来本来此种模样,何必要做整容,我还是喜欢“天然美”!
================================================================
我这个帖子写了快一年了,字数已达70万,在天涯发帖稍微晚一点,我本来就不是个写手,写长篇也没什么经验,因此现在觉得前面那部分写的并不尽如人意,我要修改也是出于这点。
修改主要出于三点:一是对民国初年的一些事情的补充,在袁世凯时代和北洋时代初期,个人感觉写的太过粗糙,因此想写的更细致一些;二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主要是孙中山,虽然我不愿意改变对他的主要看法,但是还是要承认,我没有将他的复杂性写出来,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三是对于一些敏感内容的适度和谐,因为我这个帖子已经被和谐过一次了,再过不久就是60周年,难免再被和谐,而我写帖子是给人看的,自然希望越多人看越好,在不改变原有立意的情况下适度和谐,有益而无害。
至于精彩度的问题,由于我写法的成熟,相信只会有增无减,呵呵。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6-20 13:17:17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