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狼非常喜欢柴荣,有时写作时难免会带上个人感情色彩,不过客观来说,柴荣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英雄皇帝,郭威以降,明祖以前,汉族皇帝中,能称上英雄了不起的,柴荣而已。再问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柴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历史不喜欢中国,所以不想让中国强大,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柴荣是结束五代分裂的最关键的人物,如果不是柴荣南征北战,打下了中原统一基础,赵匡胤实现局部小一统的阻力会大大增强,别的不说,让赵匡胤去对付拥有淮河防线的强大南唐,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柴荣可是打了整整三年。赵匡胤的能力也算不错,但这并不足以支持他建立一个朝代,宋朝的建立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宋朝也是历代政权中建立过程最为容易的,地上掉了一块钱,赵匡胤伸手捡了起来,就这么简单。虽然杨坚建国方式和赵匡胤极为相似,但杨坚在捡钱的时候是打败了许多壮汉,在长安内部杨坚也时刻处在危险之中,赵匡胤比杨坚幸运太多了。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7 20:02:22 +0800 CST  

当然逆取顺守,赵匡胤在他的十六年间做的还不错,至少他保证了柴荣死后的中原没有被强大的契丹所消灭。赵匡胤能力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建国的方式,这是宋朝最大的软肋,宋朝的主要政策和建国方式大有因果关系。柴荣留给赵匡胤的基础太好了,统一在当时已经势在弦上,不过本来应该由柴荣统一的,变成赵匡胤而已。柴荣为人缺点和优点一样非常明显,并不完美,但柴荣显然是最接近完美的,至少狼这样的认为。

宋朝的文化是历代最强盛的,宋朝有个特点就是市民阶层的出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宋朝好吗?有非常好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也有,军事太弱,民族精神过于萎靡,这些都是一个民族强大最最不可缺少的,宋朝偏偏缺少。国富和国强,哪个更重要?两者都重要,兼而有之最好,但如果在历史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一个的话,只能选择国强,国强未必国富,但国强至少可以保证不受侵犯。文化上的强大间接的可以改变历史,但真正改变历史的还是简单粗暴的时代变化。笔杆子再强大,永远不是枪杆子的对手。我们养了肥猪,是留自己的,还是留给别人的?当然是我们自己的,但别人会抢,怎么办?办法很简单,武装保卫我们的劳动果实。如果肥猪被人抢了,我们再叨叨猪有多肥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军事上的强大极端重要,想创造历史吗?铁与血足够了!

谢谢兄弟们,现在更新~~~~~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7 20:04:51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二十一


柴荣南征时,北方的契丹不老实,出兵抄掠内地,干了不少坏事。柴荣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蔑视,管你七丹八丹,惹着爷就是不行!柴荣诏命镇宁军节度使张永德带着弟兄们去修理一下契丹人,赶紧滚回去,别给脸不要脸。

自从唐末以来,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一方面土地被大量兼并,另一方面造成大面积的荒田。有地种的百姓要接受中央、地方藩镇和地主的多重压迫,负担很重,柴荣便有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想法,他看了唐朝大诗人元稹的《均田表》,感觉很有价值,便亲自草画了《均田图》,先发给各级地方长官看看,心中有数,以便日后柴荣改革赋税制度时积极配合。

柴荣在实行土地改革之前,先进行了农村的行政区划改革,对县乡村镇进行合并,以每百户为一团,每团由三位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负责。唐末五代政局动荡,行政区划混乱程度堪比南朝的侨州,柴荣此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很值得称道的。

这时的柴荣已经有了抵制地方藩镇权力的想法,“臣强则君弱”,五代尤其如此,地方藩镇军政通吃,对中央政府是极大的威胁。赵匡胤后来削弱藩镇,实行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完成了柴荣未竟的事业而已。现在天下未定,这些事情暂时还没有条件去做,不过柴荣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改革计划,先灭了那帮军阀再说,时间还来得及。

过完残年,就是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柴荣召令精通音律的枢密使王朴修改礼乐。几十年来朝廷只顾着打仗了,哪有功夫去关心礼乐?柴荣不一样,一方面天下大势已经在他掌握之中,一方面礼乐是盛世的象征,柴荣已经对统一天下志在必得了。

随后,柴荣还嫌水路运输线不太通畅,调动民夫由韩令坤率领,将汴梁城外的汴水开渠引入蔡水。蔡水是连接汴水和颖水的重要水道,打通之后,淮河中下流的运输船队就可以直接溯蔡水北上进入汴梁,使汴梁又多了一条南方进京水道,对汴梁经济的发展大有益处。

正当柴荣雄心勃勃的准备统一天下之时,被柴荣深为倚重的后周第一重臣王朴突然没有任何先兆的病倒了,仅仅一夜,王朴去世。柴荣闻着噩耗,大惊失色,急急赶到王宅,看到前几天还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王朴此时已经魂归西去。柴荣痛不欲生,放声痛哭:“朕与尔,名称君臣,实则挚友,朕为尔心,尔为朕臂,心臂如一,天下可致太平。尔奈何舍朕先行?独忍朕寥落于世间乎?”

王朴可是柴荣的无价之宝,王朴在后周的地位就象刘备的诸葛亮、苻坚的王猛。一代奇才说没就没了,柴荣如何能平静的下来?任凭众人苦劝,柴荣无动于衷,哭累了,休息一会,接着再哭,凄声哀念,让人揪心不已。

王朴为人刚毅,长于辩才,非常投柴荣的脾气,所以君臣关系极佳。 每次柴荣亲征,总是留下王朴坐镇后方,王朴有才,忠心不二,柴荣非常的放心。后来赵匡胤即位,有次来到功臣阁中,看到王朴的画像,赵匡胤急整好衣冠,朝王朴像鞠躬。侍从劝止:“王朴是前朝臣下,陛下不应该行此重礼。”赵匡胤用手指了自己身上的龙袍:“王朴不早死,朕根本就没有可能穿上这个。”

宋太宗赵光义也知道王朴的份量,经常对臣下称赞王朴大才,由此可见,王朴早死对柴荣的打击有多大。只是不知道那位“千古名相”赵则平听到赵氏兄弟如此美誉王朴,心中会不会打翻醋瓶子。

还有一种假设,如果王朴死在柴荣之后,辅佐柴宗训,赵匡胤还有没有可能兵变即位?可能性不会很大,柴荣是皇帝中的王朴,王朴则是群臣中的柴荣,王朴若在,柴荣可为不死矣。范质、王溥那帮书生哪是赵匡胤的对手,如果换了王朴就不一样了。

现在王朴死了,放眼四望,除了那班纠纠武夫,就是唯唯诺诺的狗尾貂冠诸君子,赵简子哭周舍之死:“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柴荣此时正是这样的心情。但人死不能复生,哭罢多时,柴荣下诏厚葬王朴,追赠侍中。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7 20:07:40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二十二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荣下诏北伐契丹,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的中原屏障幽云十六州。关于柴荣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北伐,而不是之前王朴制定好的先南后北战略。个人认为如果柴荣在征淮南之前进行北伐,那么南方的几个政权就有可能趁乱来抄柴荣的后院,柴荣将腹背受敌。

而先征淮南,除了扩大土地和人口,更重要的是严重打击了南方各政权(尤其是南唐和后蜀)对中原的窥视野心,这等于实际上解除了南方的边患。而且柴荣此次北伐并不是要消灭契丹,只是收复十六州,也没有顺道攻取北汉,这并不违背王朴《平边策》的总体战略思想。

柴荣留宣徽南院使吴廷祚守东京,主政开封事务。飞诏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遏西山路,防备北汉。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九日,柴荣奖率三军,离开东京,大军行至沧州(今河北沧州),用左谏议大夫薛居正为刑部侍郎,安抚沧州百姓(如果柴荣不早死,那么薛居正著的就不是五代史而是三代史了,后周不承认朱梁)。柴荣继续北进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驻守于此的契丹宁州刺史王洪见周军来势汹汹,知道柴荣不是来旅游的,干脆投降。

柴荣在淮南养成了坐船的习惯,让归德军节度使韩通率马步军沿河北上,自己率周军水师直进。镇守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的契丹守将终廷晖头脑灵活,王洪都降了,自己何必为耶律璟卖命,摇了白旗。前面水路狭窄,大舰过不去,柴荣弃舟上马,周军直扑瓦桥关而来,赵匡胤部当前扫路。为契丹卖命的姚内赟学习王洪好榜样,成了“大周义民”。

柴荣大军兵临莫州(今河北莫县),给契丹莫州刺史刘楚信一首选择题:A,投降、B,还是投降。刘楚信同学反应迅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答案A。柴荣又把同样一道选择题出给了契丹的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高彦晖,高前辈没说的,不用选了,让我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周军以未伤一人、未发一矢的代价,夺回了三州、三关、十七县。周边的契丹军寨早就听说了柴荣的大名,没人愿意和柴荣单挑,纷纷投降。柴荣改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不愧是一代雄主圣君,起的名字也这么霸气!)。

对于这样的北伐,有一些评论认为柴荣即使再活多几年,也未必能尽收十六州,因为投降柴荣的都是汉军,并没有遇到契丹主力部队,如果契丹军和周军打起来,胜负不可预知。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应该这样看:在契丹(辽朝)的九位皇帝中,最具军事能力的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十三年前他南下攻晋,在白团卫村被晋军揍的惨败,差点被活捉。那时的晋朝将军杜重威、李守贞这样的角色都能把耶律德光搞成那副惨样,柴荣面对的耶律璟能比他老爹耶律德光强多少?

即使让柴荣遇上号称契丹第一名将的耶律休哥,赵匡胤的能耐还是可以对付一个耶律休哥的。驻守南线的契丹汉军为什么一战不打就投降了柴荣?一方面这些契丹汉军将领在契丹要受到契丹贵族的压迫,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柴荣在淮南的英雄事迹,这个时候和柴荣玩硬的纯粹找死,都不想为异族政权卖命,不值得。从五代宋初的三个开始进行统一的皇帝的个人能力上讲,赵光义<赵匡胤<柴荣,不能因为后来赵光义被契丹接连臭揍就推定柴荣不行,人和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三州,柴荣自然龙心大悦,再起雄心,准备以禁军主力去强攻契丹南线防御重镇幽州,将契丹人赶回大漠去。文武众臣多持异议:“陛下发京师四十二日,兵未血刃,马未折足,便致三州于麾下,四海之内,孰敢不服?但幽州北国大郡,城高池深,契丹军马强盛,未宜轻敌。况契丹以坐守之逸师待我纵行千里之疲军,于兵法不合,请陛下三思后行。”

柴荣不悦:“朕御临天下五载,兵锋指处,所向披靡。江东五十年磐石大国,犹被朕横扫千军,诚惶诚恐,北向拜我。二十年前晋高祖卖我十六州膏腴险障之地,北虏乘势每每南侵,杀我百姓,抢我牛羊,谁能忍之?契丹虽强,但朕不怕!朕今日必要挫一挫契丹人的威风,莫谓中原无人!卿等随朕数年,难道不知道朕的脾气?若卿等惧怕契丹,自留于此,朕率一支兵马北上强攻幽州城。”

柴荣传令三军,做好战斗准备,明日一早起兵,北上幽燕。群臣哪个不知道柴荣的脾气?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百折不弯,绝不回头,只好叹息而出。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7 20:09:00 +0800 CST  




兄弟们好,今天将发完柴荣本章,随后继续发十国部分~~

快要告别柴荣,非常舍不得,在烂若星河的历史人物中,狼最喜欢、最热爱、最欣赏、最崇仰的是这个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柴荣,狼平时常说两句话:“一生伏首拜世宗”,“愿做世宗陛下走狗”。

柴荣是完美的吗?绝对不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但在狼看来,柴荣却是最接近完美的男人,他本来有机会创造历史,结果历史没有选择他,天意如此,无话可说!多给他几年时间,夺回幽州的希望是非常大的,统一中原是绝对没问题的,可惜~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狼极爱柴荣,对赵匡胤没有半点感觉,但这并不妨碍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对赵匡胤作出公允的历史评价。赵匡胤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超好的运气,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赵匡胤,而不是选择柴荣,但历史已经过去,一味假设毫无意义。宋朝自有其伟大之处,再不喜欢宋朝,宋朝也是汉人的朝代,当然希望宋朝能做的更好。宋朝除了民族精神方面,软件方面做的不错,政治经济文化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但宋朝却在最关键的武力上严重失分,导致历史出现与汉不利的大变,也导致宋朝形象的萎靡。凭心而论,赵匡胤能力相当不错了,但问题他那个宝贝弟弟赵光义。其实赵匡胤也是为人做嫁衣裳,辛苦半辈子,到头来成了柴荣第二,天下都给了赵光义,赵匡胤只不过捞了个“太祖”的名号。

各位兄弟有喜欢柴荣的,也有喜欢赵匡胤的,自己认为好就行,狼最爱柴荣,但从不强迫其他朋友去喜欢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会自己选择的。我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应该对历史人物有基本的尊重,柴荣也好,赵匡胤也好,都是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感谢兄弟们的支持!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9 23:21:49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二十三

可就在这天晚上,柴荣突然染疾,对于得的什么病,史书不详,只称“不豫”。到了天明,众人知道后都来请安,柴荣勉强支持卧在榻上示意。柴荣智力还很清醒,知道这次北伐是不行了,长叹:“朕本欲为子孙荡定北患,没想到病倒于此,朕心烦乱,不能再主军务,只能再回京将养,待朕愈后,再行北伐。”下令撤军。得知契丹主准备让北汉出军河北,给柴荣制造麻烦时,柴荣大怒,命李重进率军出井径口告诉刘承钧:柴荣不是好惹的。李重进也厉害,没几下子就斩杀了二千多北汉军,北汉军立刻缩回去了。

周军主力停此不前,而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一路从定州出发,急行百余里,攻到易州城下。契丹的易州刺史李在钦不认孙行友是个人物,在城下大战,一战被孙行友拿下,斩首于阵前。不过周军因为皇帝病重,不便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事,孙行友也乐得清闲,固守本镇。

因为柴荣病情加重,大军急速南行,但当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柴荣突然下令暂留澶州,柴荣依然对北伐不死心,想也不是什么大病,也许过几天就好了,然后再北伐不迟。柴荣在军府中养病,文武大臣一概不见,柴荣不想听他们在耳边叨叨。群臣大惊,柴荣到了这个时候居然还想着北伐,想劝,但柴荣根本不见他们。只好去找时任澶州节度使的周太祖郭威女婿张永德,张永德和柴荣是亲戚,能说上话。

这些人理由非常充分,告诉张永德:“今皇帝有恙,四方汹惧,东京无主,万一事发肘腋,悔之何及?只有陛下回京,才能镇得住乱局。还请张公进言圣驾,速还京师。”

张永德觉得有理,便进去见柴荣,把上述这番话说给柴荣。柴荣强笑:“这是你的意思?”张永德怕皇帝生气,也不想给别人背黑锅,便说“群臣意皆如此。”柴荣咳嗽数声,叹道:“朕知道他们都不想打,可山北百万黎庶受虏虐治,朕为天下主,怎敢视吾子有难而不救?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难道还不了解朕?”张永德伏地请罪,柴荣摆了摆手,让他出去。

撤就撤吧,病情一时半会好不了,只能先回汴梁再从长计议。五月三十日大军回到汴梁。这时柴荣因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情况略好一些,但为了防止万一,立宣懿皇帝符氏的妹妹小符姑娘为皇后,以七岁的长子柴宗训为梁王,一旦宫车有恙,立刻嗣承皇位。同时,任命范质、魏仁浦、王溥为相,总理朝政。当柴荣看到这三位书生宰相时,一定会想到去世不久的王朴,心情极为沉痛:“有朴在,朕何忧于此?”

北汉的刘承钧还不太老实,在边境上一通乱摸。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是周朝响当当的名将,负责防守南境,当然不能让河东得逞,出兵北上,拿下辽州(今山西左权)。刘承钧想混水摸鱼,结果什么也没摸到,还被刺了几下,只好作罢。

柴荣回到汴梁后,坊间却传播着一条非常神秘的小道消息:“点检当做天子!”都下人议论纷然,汹汹攘攘,这话自然也传到了柴荣的耳朵里。此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难道张永德会“顺应天意”?那怎么能行,张永德的能力柴荣是清楚的。任何人都不能威胁到柴宗训的地位,立刻罢免张永德,赏给张永德一个“校检太尉”的虚职,柴荣改任被他视做忠臣楷模而且级别较低的赵匡胤做殿前都点检。

柴荣也是,如果怀疑殿前都点检要做天子,又何必罢张立赵,干脆废掉这个职务,换一个名字岂不是更安全?当然职务名称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权,有权走遍天下。

过了两天,柴荣大渐,看样子是撑下去了,急召范质等人入大内接受顾命。柴荣执梁王柴宗训手谓众人道:“朕前三子,皆死于乾佑之变,独宗训最长,年止七岁,幼弱无知,朕死后,望卿等善加辅弼,为郭氏留条血脉。”说完柴荣流泪不止,众人也跟着哭,宫中一片凄凄惨惨。柴荣交待完后事,轻叹一声,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夜,柴荣病死滋德殿(五年前郭威也死在这里),侍从众人放声痛哭,一代圣主柴荣魂归空灵,从此不再醒来。

对于柴荣的英年早逝,史家一片叹息,甚至薛居正在宋朝编著《梁唐晋汉周书》时,就高度评价过柴荣:“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神武雄略,放眼中国历史数千年,大约只有三个人可以受之无愧: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这三位“样板皇帝”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没得说,相比之下,柴荣的名气就小多了。但柴荣在短短五年时间内所展现出来的雄才大略和魅力,丝毫不比那几位差。

欧阳修评论柴荣:“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同时欧阳修还肯定了柴荣的北伐:“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马光也对柴荣厚加褒赞,并拿唐庄宗李存勖和柴荣做比较:“庄宗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王夫之叹道:“世宗自将以伐契丹,其志乃大白于天下。而中国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则实足以天下而绍汉、唐者也。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现在有些朋友认为柴荣病死的那一天(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柴荣不死,以他的能力、魄力、魅力,十余年间肯定可以至少统一中国大部,十六州也可以收回来,在这个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周帝国将不会上演两宋积贫积弱、最终被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政权消灭的历史惨剧。这个观点,姜狼也基本认同,若上天真能如柴荣所愿“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中国历史将是另外一个样子,也许中国历史上将出现一个名词:“显德盛世”。

象柴荣这样的人物,实在太罕见了,有时不仅为柴荣感到可惜,也为历史感到可惜,但也只能可惜一下,历史永远改变不了。

记得蔡东藩先生有诗赞柴荣:
南征北讨不辞劳,
战血何妨洒御袍。
五代史中争一席,
郭家养子本英豪!

柴荣,英雄也!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9 23:24:14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二十四

柴荣死后,范质等人在灵前拥立梁王柴宗训即位,依然以明年为显德七年,以示对大行皇帝的崇敬。同时大封文武,范质、王溥、魏仁浦依然做宰相,柴宗训的表叔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韩通遥领郓州节度使,赵匡胤为校检太尉、宋州(这也是宋国号的来历)节度使。

到了八月,群臣上谥,尊大行皇帝为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等于山陵竣工后,将柴荣遗柩奉往庆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陵上村)安葬。

柴荣的死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无论是契丹的耶律璟,还是北汉的刘承钧、后蜀的孟昶,或者是“江南国主”李璟,都长长的出了口气:柴荣这个煞星终于死了,他要是再多活十年,弟兄们都得喝西北风去。

做为柴荣的敌人,他们自然很高兴看到柴荣的死去。但做为柴荣的手下,也有一些人暗自高兴。柴荣活着的时候,谁也不敢多想什么,柴荣那样的块头,谁敢惹?现在他不在了,柴宗训七岁的小娃娃懂得什么。如果不趁柴宗训懵懂无知早早下手,等到他成年之后,黄花菜都凉了。

在这群暗自高兴的人中,就有宋州节度使赵匡胤。

到了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正当周朝上下喜迎新春的时候,突然接到镇(今河北石家庄)、定州(今河北定县)方面传来的加急军报:契丹军勾结北汉刘承钧出井径口大举南犯,边疆告急!

虽然《宋史太祖纪》和《旧五代史周恭帝纪》都说契丹军联合北汉入侵,但做战争发起的一方,《辽史穆宗本纪》上却根本找不到契丹军南下的丝毫记载:“应历十年(公元960年)春正月,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废周自立,建国号宋。”

而此时守镇州的是周成德军节度使郭崇、守定州的是周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宋史郭崇传》、《宋史孙行友传》均没有提到契丹入境的消息。《新五代史周恭帝纪》、《新五代史东汉(即北汉)世家》同样没有提到北汉军和契丹军南下的记载。

镇、定地处契丹和北汉的结合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五代时期河北第一等军事重镇。即使契丹军和北汉军没有走镇、定,而是改走其他路线,那么为什么入侵消息要从镇、定传来?

元脱脱等人修《宋史》,多以宋朝皇家修史为底本,宋朝的臣子自然要粉饰赵匡胤,而薛居正入宋后写五代史,此时赵匡胤还在世,薛居正就算知道内情,也不敢冒死直书,董狐非人人可做,赵匡胤岂甘真相大白于天下?

临朝的小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训孤儿寡母哪懂什么军情,都吓的不知所然,便召宰相们前来议事,范质们哪有什么好主意:“兵来将挡、水来土堰,请陛下发兵征讨便是。”小符太后稳定下情绪,下诏让归德军(宋州)节度使赵匡胤做为北征军主帅,由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前锋,北上征讨契丹。

赵匡胤心中暗喜,便集合三军出了汴梁城向北进发。当大军来到汴梁城北不远的陈桥驿时,突然不走了,说是要休整一下(仗都没打,修哪门子整?)。赵匡胤的几个朋友石守信、王审琦、郭延赟、李处耘等人四处走动,交头接耳不知说些什么。军中有个算命的八卦先生苗训,在大庭广众之下,招呼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过来欣赏太阳。苗训有些神神道道:“楚兄,你看到没有,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啊呀,这真是天意啊,天意啊!”

楚昭辅心领神会,立刻大声附和道:“真的耶!同志们快过来看啊,出稀罕事了!”众人都过来瞧稀奇,不住咋舌。大伙开始议论开了:“这是怎么回事?”

“大概是天无二日,要我们除掉了一个吧。”

“别胡说!”

“你怕什么?你难道没说"点检做天子"的谶言吗?”

“你是说……赵太尉?”

赵匡胤的朋友开始串连煽动:“大行皇帝已崩,皇帝年少无知,就算我们在前线立了功,功劳肯定都被朝中大佬们给贪了去。我们当应天意顺人心,先立赵将军为皇帝,然后再北征不迟。”

大伙一听,掌声响起:“有理!” 都押衙李处耘速装模做样的沉吟道:“这话是有理,但事机重大,关系九族生死,还得要请太尉示下。不过太尉要理军务,怕没闲暇来问此事,不如去找太尉弟供奉官匡义,请他代我等知会太尉。”李处耘找到赵光义和宋州掌书记赵普,赵光义做为此次兵变的幕前指挥,自然不能把事做的太过,露出马脚来。

赵光义让赵普跳出来唱黑脸,赵普心里明镜儿也似,说道:“此事还有何疑?世宗崩,少主立,国势飘摇若海上孤舟。能扶大厦于将倾者,除了赵太尉,还有谁?请速还京,以成大事。”

三人正议间,众将各持兵器拥入,大呼:“我们已经商议好了,奉赵太尉做天子!请供奉大人早下决断。”这会该赵光义说话了,装起好人来:“我兄不知此事,皆你等所为,不过天意如此,我也无话可说。但万事不可轻莽,更不可胡来。去找我哥哥吧。”

打杂的事情交给兄弟们去办,赵匡胤绝不能出头露面,被后人抓到把柄。赵匡胤跟没事人一样,晚上临睡前喝了点小酒,然后美滋滋的睡去。等醒来,“惊异”的发现,他手下的那帮好汉身披重甲,各持利刃,把赵匡胤团团围住,举刃大喝:“幼主愚弱,纵然我等上刀山下火海,拼得一死,也不知我等辛苦,今请太尉自为天子!然后北征。”说罢,众人山呼。

赵匡胤吓的花枝乱颤(跟郭威一样),连连摆手:“尔等胡闹,再乱言者斩!”众人哪信你这个,心中暗笑,有人当下就逞上一件黄袍,上前强行给赵匡胤穿上,然后跪地高呼万岁。

整整十年了,郭威在澶州发动兵变时,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他手下的大将赵匡胤会照抄他的老文章,把他从汉朝手中夺来的天下轻而易举的变成了赵家天下。

赵匡胤“欲哭无泪”,众人再逼问一句:“给个痛快的,当,还是不当?!”看到这些人如此“凶狠”,赵匡胤连连点头:“当,我当就是。”随后赵匡胤下令:“拥护我做皇帝可以,但我丑话先亮出来:进京敢抢掠百姓、伤及宰相、危害太后幼主,我夷他九族!”众人当然答应,这有什么啊,赵匡胤当皇帝,自己就可以富贵终身,谁还会干那傻事?

周朝大军这时不再朝北行进,而是调转头来杀回汴梁。宰相范质和王溥刚下完早朝,还没出宫,赵匡胤率军入京的消息就传了过来。范质又悔又恼,急的快哭了。他动情的握住王溥的手说:“王大哥,怪我太大意了,结果惹出这场泼天大祸来!”王溥惨叫一声:“范大哥,你掐痛我了。”范质一看,王溥手上多了几个血印子,羞愧不已。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9 23:25:09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二十五(终结篇)



负责守卫汴梁城的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是柴荣的亲信,听说赵匡胤要回来做皇帝,哪里肯依。奔回府中,告之妻小城中发生兵变,然后准备指挥禁军防御。但这时赵匡胤手下大将王彦升已经率小股部队闯进了汴梁,王彦升入城第一件事就是杀入韩府,将准备调动禁军的韩通及其妻小一并杀死。韩通是陈桥兵变周宋禅代之际唯一殉于柴家的将军,看来柴荣真的没白疼他。

赵匡胤“听说”韩通殉周,“痛心”不已,怒责王彦升,并下令追赠韩通是中书令。但赵匡胤后来到开宝寺,看到韩通画像,让人摘掉,该扔哪扔哪去。

赵匡胤由三军拥戴进城,登上明德门,赵匡胤觉得这时穿黄袍不妥,便脱了下来。还没喝口水,手下的弟兄们就把宰相范质、王溥给押了过来,赵匡胤知道范质名望隆重,不敢越次,冲着范质就是一通狂嚎:“我对不起世宗皇帝啊!我本意并非如此,都是他们逼我的啊,冤枉啊!”范质认识赵匡胤也十多年了,知道这人野心不小,也不信他这个。旁边的都虞候罗彦瑰见范质没动静,挺剑指范质,喝道:“拜!”范质等人怕死,只好对这位赵皇帝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以定君臣之分。

宫中的小皇帝柴宗训也知道前线哗变,叛军入宫,但他懂得什么?早就由翰林学士承旨陶穀闯进宫来,逼迫小符太后和小皇帝写下禅让诏书,诏曰:“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

好一个”如释重负”,这样的“重负”天下人谁不想要?上古尧舜禅代,被后世传为美谈,但自汉魏以降,所谓“禅代”无不血流成河,尸骨遍地,或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当历史撕开这袭美丽的袍子时,所看到的只有鲜血和白骨,还有虚伪和无耻,人性的恶,在“禅代”中显露无遗,为了权力,在历史的天空中用鲜血涂抹出一道彩虹,纵使这道彩虹无比夺目,终归是假的。

赵匡胤见事情办的非常圆满,心满意足的做起了宋朝第一代祖宗。

五代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正月初五日,即公元960年2月4日,后周世宗柴荣最器重的大将军赵匡胤先生假惺惺的临御崇元殿,被服冠冕,在大殿之上接受以范质为首的文武跪拜三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建国号为“大宋”,改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

赵匡胤自正月初三日“北征”,到初五日建宋,仅仅两天!

在中国历史上,建国最为迅速的无过于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极为巧合的是,他们取代的都是周朝,而且都是原先即将统一的大皇帝突然壮年病逝,留下寡妇孤儿,杨某人和赵某人得天时,俟机取人国家。如此成事,让人极不心服,但却无可奈何,这就是历史。

赵匡胤奉幼主柴宗训为郑王,小符太后为周太后,迁西宫居住。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三月,周逊帝柴宗训死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年十九岁,死因不明。

赵匡胤大发慈悲,悼朝十日,素服发哀,葬柴荣庆陵之侧,谥为周恭皇帝。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月,柴荣六子柴熙谨卒,柴荣五子柴熙让、七子柴熙诲,不智所终。

不知道赵匡胤在读唐人骆宾王那篇著名的《讨武氏檄》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会做何感想?

至此,五代历史正式结束,宋朝建立。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梁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废周建宋,前后历经五十三年。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9 23:26:29 +0800 CST  

五代结篇

关于宋朝建立的一些事情

公元960年发生在开封城外的那场事件就是中国历史非常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从此开创在有宋三百二十年的江山事业,直至公元1279年陆秀夫怀抱七岁幼主赵昺在广东崖山投海殉国。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卖鞋子的刘裕于公元420年杀掉白痴司马德宗(司马德文)建立的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一个就是赵匡胤的宋,巧合的是,两个宋朝灭亡的时间差了整整八百年。和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一样,他们开创新朝似乎都是“身不由已”,都被人“逼上皇位”的。如果从宿命的因果论上来说,他们这样做并不值得指责,因为他们所取代的朝代也是这样玩出来的。

相对刘裕从军三十年立功方才取而代之来说,赵匡胤的得道并不让人心服。赵匡胤的前主人柴荣如果不是天嫉英才,多活个二十年,赵匡胤到死也不过是个节度使而已,混好的话弄个空头郡王当当,也就如此了。

但历史不允许假设,柴荣已经死了,七岁的柴家小儿能担当得起统一大业吗?当然谁也不敢说柴宗训长大之后就不如他老爹柴荣,但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赵匡胤逆取顺守,兼弱攻昧,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和兄弟赵光义一起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赵匡胤得志后,曾经秘密设下一个誓碑,上面有两条死誓,是留子孙们的。头一条就是不允许后人擅杀柴家子孙,即使柴家人犯了谋逆罪,也只能诛及其身,不得罪其族。第二条不得杀士大夫及风闻言事者。并说子孙敢违此誓者不得善终!

从柴荣几个儿子莫明其妙的死因来看,赵匡胤不过是说说罢了, 当不得真。赵匡胤“欺他寡妇与孤儿”,有负柴荣对他的信任。不过历史总是这样,有时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南北朝时代,前朝皇帝禅代之后,往往都祸灭九族,相比刘裕、萧道成、萧衍等人来说,赵匡胤对前朝皇族算是很仁慈了。

宋朝最让后人称道就是的不杀士大夫及风闻言事者,言论相对后面几个时代相对自由一些,大臣们敢在殿上和皇帝公然争议,甚至包黑子大声讲话唾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宋仁宗也只是笑笑。

后来党争蜂起,一派打击压制另一派,也没有动辄灭族,被杀的都没几个。宋朝最有名的文字狱,北宋神宗时的苏东坡乌台诗案,动静很大,但最后宋神宗怜苏轼之才,不过是流放黄州。

言论管制的相对宽松让宋朝成为自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另一个是明朝万历中后期),两宋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宋朝统治者的仁治有直接的关系。宋朝虽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等于个人独裁,宋朝名臣文彦博曾经说过“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见,宋朝还是比较“民主”的。

赵匡胤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我们一提及赵匡胤,往往脑海中会不由得跳出三个词来: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关于陈桥兵变,尽管史未其详,但明眼人都知道赵匡胤在逢场作戏。有许多人评论过陈桥兵变,其中清人查慎行有句名诗,说的就是陈桥兵变: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军情报的是辽汉联合入侵,赵匡胤这才有机会领兵夺位。奇怪的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辽汉联兵南下突然没了下文。辽汉联兵神龙见首不见尾,怎能不让人心疑?还有,军中岂会有黄袍这等宫中禁物?十年前郭威披的是黄龙旗,勉强还能装的过去,赵匡胤手下那帮人想富贵有些过头了,也不动动脑筋,十分好笑。

象赵匡胤这样的人中豪杰,即使这时不动手,以赵匡胤在后周军界的地位,发生政变也是迟早的事情,或许别人也在想同样的事情。

当然,终宋一世,始终被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政权所压制,文治极盛,武功极弱,这也是让后世诟病最大的地方。宋朝积弱如此,似有情衷可原,如果不是石敬瑭这厮想当皇帝想疯了,丧心病狂的出卖幽云十六州,宋朝不会如此被动挨打。宋朝扬文抑武,武人在宋朝极不吃香,地位不如文官。前线打仗,靠的不是临阵机变,而是大后方皇帝画出的作战指令,这样岂能打胜仗?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称帝,赵匡胤知道自己的这个位子是怎么来的,所以他对身边那些有手握重兵的武将阴怀忌心。自己能玩柴宗训孤儿寡妇于股掌间,谁敢保证他手下那边人就不敢再玩一次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同乡赵普是“杯酒释兵权”的主要导演之一,五代军阀杀戮族夷,做为一个过来人,对五代经常发生的人间惨剧刻骨铭心,而且他是文臣,在五代文臣是不吃香的。

赵匡胤问赵普:“朱温废唐至今不过五十年,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乱极矣!五代大乱,病根就在军权外流,今朕要收回天下之兵,治天下久安计,你以为如何?”赵普自然支持:“地方藩镇手控军政财粮,中央对此束手无策,君弱臣强,主次颠倒。若欲天下长安,必夺其兵,收其钱粮,使藩镇无兵,天下治矣。”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宴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亲信诸将,宴半,赵匡胤叹道:“非汝等,朕安居于此?但是现在朕才知道做天子不若做节度使。”守信大惑:“陛下何言及此?”赵匡胤假装凄凉状:“大镇节度,谁不望此事?我能做得,别人也能做得。”石守信等人知道赵匡胤起了疑心,伏地泣言:“天下以定,谁还敢有不臣心?”

赵匡胤真是个演戏高手,见他们已经上了道,心中暗笑,脸上却阴云重重:“我们生死相交十余年,固知汝等忠于我,但你们手下若有非分之徒,强披黄袍于汝身,虽汝等欲不为,又能如何?不见朕之前事乎。”

石守信吓的直哭:“臣不敢,请陛下给臣等指条活路。”赵匡胤见演的差不多了,把心窝子话掏了出来:“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一个活字,你们都是聪明人,何必贪恋权势,不如交出兵权,安享富贵。你不负朕,朕必不负你。”这帮大爷终于知道了赵匡胤要干什么,赵匡胤雄武过人,除了柴荣就是他了,李筠、李重进如何?不照样被他灭掉,谁还敢把九族身家押在赌桌上?纷纷交出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从此,地方军政财权统统上缴中央,《宋史兵志》云:“更历五代,乱亡相踵,未有不由于兵者。太祖起戎行,有天下,收四方劲兵,列营京畿,以备宿卫,分番屯戍,以捍边圉。”有宋一代,再无藩镇之患,赵家安享江山三百二十年。

宋代脱胎五代,深晓五代积弊,武人弄权,导致天下大乱。宋朝吸取了教训,但有些矫枉过正。宋朝十八帝,真正可以称为军事家的也只有赵匡胤一人,赵光义自诩“通晓军事”,可伟人毛泽东一句“此人素不知兵”,就给盖棺定论了。

不管怎么说,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一个极端重要的时代,宋朝建立的一些制度直到现在还为我们所熟用,说宋朝影响了一千年的中国历史并不过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一代大儒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唐之世近于古,宋之世近于今。”宋朝对于历史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论是他的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关于赵匡胤之死,千余年来风言不断,“烛影斧声”是宋史第一大疑案,赵匡胤死的非常突然,宋史只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癸丑(十日),帝崩于万岁殿。”野史传言,赵匡胤死前,是夜大雪,赵匡胤急召赵光义来见,将太监宫女全都屏出殿外。只见绰绰烛影中,赵匡胤举斧大言道:“好做!好做!”然后赵光义大哭,帝崩矣。

赵匡胤如何死的,历来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是倾向于赵匡胤是非善终,而且赵光义即位有些不明不白。虽然赵光义继位后说什么杜太后曾有“金匮之盟”,让赵匡胤传位于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回赵匡胤子德昭。

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实在不高,而且现实中的操作性太低。杜太后如何知道赵匡胤早死?按正常活法,赵匡胤活到七十岁不成问题,此时赵德昭也快五十岁了,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幼主。即使金匮之盟只是应急措施,但为什么在赵匡胤健在时没有把金匮之盟公之天下?只是凭赵光义之口说出来,真实性有多高?只有天知道!

按正史说法,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曾经让太监王继恩急召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跑到晋王府叫来了赵光义。赵光义犹豫不决,王继恩急了:“事久,将为他人有矣。”赵光义这才入宫,宋皇后见赵光义突至,知道大事已去,泣不成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不明白王继恩区区一个内侍太监怎么会有天大的胆量做这样灭九族的勾当?如果王继恩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他怎敢如此?

放眼当时宋朝政界,除了赵匡胤之外,天下最有势力的就是晋王开封尹赵光义。赵光义主政开封十五年,编织了一条庞大的政治网。但赵匡胤总是这么健康的活着,赵德昭早晚要长大,那时还有他赵光义什么事?而且赵光义即位后,开始打击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以及赵普被赵光义抛弃,从哪方面看,赵匡胤的死都和赵光义脱离不了干系。

关于宋朝的事情,先就说到这吧,这次主要写的是五代,宋朝点到为止。五代已经写完了,下面开始折回头来,我们回顾一下十国的历史。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09 23:29:23 +0800 CST  

感谢兄弟姐妹们对狼的支持,柴荣部分终于发完了,非常舍不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留下美好的记忆,也许就足够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写柴荣,太喜欢他了,确如鼠兄所说,柴荣是英明神武的大帝级人物,如果他多享二十年国祚,绝对是千古一帝,他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这一点,自唐太宗以降,明太祖以前,在汉族皇帝里,在能力、魄力、魅力方面有千古一帝资质的也只有柴荣。所谓千古一帝,首先至少是开拓型帝王,一般来说,开拓型帝王非常有个人魅力,气魄宏大,其实李隆基虽然是守成型帝王,但如果他结局完美的话,他也可以挤进来,毕竟唐朝在他这里达到极盛。李存勖也有机会,可惜他灭梁前后几乎判若两人,失败的莫名其妙。因为柴荣是狼最热爱最崇敬的历史人物,所以难免会带有一些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柴荣的神武雄略,在历史的评价本来就非常高,狼不过是在这个基础稍拔高一点点,呵呵。因为喜欢他嘛,所以不遗余力的吹捧柴荣,:)

五代发完了,随后就开始发十国的,谢谢兄弟姐们的支持~~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11 12:57:27 +0800 CST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柴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皇帝,多活二十年,千古一帝是绝对少不了他的。柴荣的能力是历史公认的,狼只是在历史对柴荣的定论上略拔高一些。柴荣肯定有缺点,绝对不完美,但如果历史选择了柴荣,近千年历史绝对会向走另外一个方向,一个强大的大周帝国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不是被动挨打,到处送银子。柴荣有魄力,他不会对外妥协,他知道花钱是买不来和平的,只有铁血征服,这才是真正有血性的千古一帝。柴荣有些政策非常接近于现代,甚至可以说柴荣和他的那个时代太远,和现代太近,这样的人物,千古罕见,如何不佩服呢?

历史没有选择柴荣,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华夏,汉族历史在公元959年6月19日出现了停顿,然后一直往回走,直到公元1368年1月23日才重新正常运转。至于赵匡胤,除了他超级好的运气,实在无法对他有什么深的印象,虽然他对历史的客观影响非常大。不过也不否认赵匡胤确实有能力,在两宋十八帝中肯定是第一流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个贴已经结束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会存在争议,有喜欢的,自然也就有不喜欢的,其实无论怎么争论,都不可能改变对方的观点,这是肯定的。历史人物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再次感谢兄弟们对小弟的支持!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11 13:54:08 +0800 CST  

柴荣,狼的最爱,呜呼~~~

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和第二个千年最大的转折点是柴荣不幸早亡,历史在这一天突然改变了方向,实在无限可惜。如果柴荣统一天下,以柴荣的性格,那么做的可能微乎其微,柴荣得国堂堂正正,所以他并不需要这么做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赵大从柴氏手中得国不正,赵二同样从哥哥手中得国也不正,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机会,所以,%&^&*#$@^%&^,呵呵。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14 10:09:55 +0800 CST  

如果周朝能够统一,那么王安石还是会出现的,这是不是以政权更迭而转移的。不过如果王安石真的是周朝人,以周朝的发展模式,至少在王安石这个时代不会出现积贫积弱,乱象从生的局面,自然不需要变法了。苏轼是文学史上的国宝级人物,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但李白的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会比苏轼低。唐朝的文化伟大不伟大呢?肯定是非常伟大的,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

相信真有大周朝的话,在文化上绝对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当然宋朝文化一样伟大,其实小弟也非常喜欢宋朝文化。小弟对宋朝没感觉,但对宋朝的一些人物则非常的喜欢,比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刘过、陈亮、刘克庄。宋朝自有宋朝的伟大之处,周朝自有周朝的伟大之处,只不过小弟更欣赏周朝和柴荣的风格,铁血尚武,浩荡磅薄、有王者之风,如是则已。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15 10:47:04 +0800 CST  


对于李存勖,用“军事天才、政治白痴”来评价这个另类皇帝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李存勖在灭梁后哪怕有柴荣一半的政治能力,他都完全有能力实现统一,并出现唐朝的再次中兴,虽然后唐和唐朝不是一个概念,但至少在法统上是前后相承的。柴荣虽然不象李存勖那样经常在阵上真刀真枪的拼杀,但他也是视刀矢若无物,高平血战,寿春城下请刘仁赡射死他,无不体现了柴荣的个人魅力。

李存勖和柴荣谁更优秀,也许司马光在通鉴的那段著名评论就很有代表性:

臣光曰:或问臣:五代帝王,唐庄宗、周世宗皆称英武,二主孰贤?臣应之曰: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壹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庄宗既灭梁,海内震动,湖南马氏遣子希范入贡,庄宗曰:“比闻马氏之业,终为高郁所夺。今有儿如此,郁岂能得之哉?”郁,马氏之良佐也。希范兄希声闻庄宗言,卒矫其父命而杀之,此乃市道商贾之所为,岂帝王之体哉!盖庄宗善战者也,故能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15 10:48:20 +0800 CST  

日月兄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柴荣如果多活二十年,天下就已经统一了,那时的柴荣已经六十岁了,柴宗训二十七岁了,已经成年了,完全可以顺利的接班。有一个问题是,柴氏皇族没有一个强悍的宗室,就类似赵光义的。柴荣向来是比较注重君权的,安史以来藩镇坐大导致朝廷权力过小的局面,在当时是许多人的共识,既使不是柴荣和赵匡胤,抑或是赵光义,换成任何一个人上台做皇帝,都会这么做的。只是后周和宋朝的建国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区别非常明显。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22 10:12:09 +0800 CST  

赵光义也不是没有值得后人学习的长处,他在位初期大兴武事,史称“干戈不息,天灾方行”却“民不思乱”,就在于赵光义在大仁上有一定可取之处,以慈俭为宝,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中原慢慢恢复了原气,他对文化的重视也非常值得称道,这些都是有赵光义的贡献,当然他也是水到渠成,之前有郭威、柴荣和赵匡胤的努力。李存勖在军事上非常突出,他和柴荣不是一个类型,李存勖是典型的马上皇帝,柴荣更注重大战略上的掌握。在性格上,李存勖更活泼,柴荣比李存勖稳一些,但更有霸气,有王者风。

谢谢兄弟们对小狼的支持,给兄弟们鞠个躬吧,呵呵。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7-22 10:13:12 +0800 CST  

非常感谢大家对小贴的支持厚爱,虽然这个贴早就结束了,但对历史的讨论可以是长久的,希望大家能多多交流。在历史各代人物中,狼最爱的是柴荣,狼一直自称“世宗陛下走狗”,一生伏首拜世宗。大家的讨论都非常有道理,历史本来就是多角度的,如果历史只有一个角度,也就不是历史了。

清士兄的观点,狼是非常认同的。赵匡胤好不好?好!他也是柴荣早逝之后,最合格的接班人,李重进和张永德似乎都欠赵大一筹。柴荣和赵匡胤都是优秀的,只不过他们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历史人物。赵匡胤有才,但偏稳,他名义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实际上他个明显守成型的人物,性格过稳。整个宋朝从一开场就没有其他大型帝国开国时的那种横扫千军的冲天霸气,一直是不温不火的感觉。这种性格非常适合守成,但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要求带头人敢打敢拼,要的是第一代开拓型的。

很明显,柴荣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柴荣神武雄略,有霸气,不怯场,深谋远虑。虽然柴荣有时也会冲动,但总体上来看,如清士兄所说,柴荣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那么简单,要论稳重,柴荣并不差。柴荣非常的务实,他做事还是非常谨慎的。

从历史本身的发展看,柴荣和赵匡胤都是历史上的一线明星,但二人差别较大,赵匡胤有模有样,能力出众,但他应该划入实力派范畴。而柴荣则是有绝对实力的偶像派,柴荣这种霸气冲天的人物放到现在,气场非常的强大,是特别容易受到观众追捧的。

柴荣这样风格的人物,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商场,或者球场,演艺界,都是极受欢迎的。说句玩笑话,如果柴荣放到现在,走到哪里都是一片闪光灯和尖叫声,呵呵,柴荣的行事风格太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了。赵匡胤明显有些内敛的气质,而柴荣则绝对的酷霸。

历史的选择无法改变,但以这种方式开始实在有些过于突兀,如果历史选择了柴荣,二十年内间,柴荣有能力打造一个不逊强汉盛唐的大帝国。当然如果真是这样,那柴氏子孙能把这份大业守成什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是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物,但要说最近接近完美的也有,至少柴荣算一个,另一个应该是李二哥吧。纵观柴荣这五年的帝王事业,无法不让狼赞叹,中国历史出现了柴荣这样的人物,实在是莫大的幸运。可惜历史最终没有选择他,这是历史莫大的遗憾。

一直为柴荣感到可惜,柴荣的功业不用多说了,可他的历史知名度却不高,甚至还不如他那个“后裔”小旋风知名,不知道这是柴荣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哀。历史上的一些顶级帝王,无论如何都应该算上柴荣这号。如果柴荣能多当二十年帝王,那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周祖。凭柴荣的大功大德,封祖是毫无问题。太祖有郭威,那柴荣应该是世祖,当之无愧。

历史无法改变,只是希望历史不要忘记柴荣——这个隐藏历史背后,无论他生与死,都足足改变历史一千年的男人。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9-06-28 22:09:20 +0800 CST  

大家早上好啊,非常高兴看到这么热烈的讨论,我们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出发来看这段历史,相信都会有很多的收获。海岱是女士?^&^

狼确实对柴荣过于偏爱了,海岱说的有道理,说柴荣是偶像派,首先基于他是实力派。要说稳,柴荣同样非常稳,他做事是很谨慎的,他轻易不会胡乱出手的。柴荣很霸气、很霸道(褒义),气场非常强大,这样行事风格的男人在现代绝对是走到哪里都是一片惊呼。

柴荣当皇帝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也是一种必然,毕竟郭威是否选择柴荣也只是一个政权内部的事情。柴荣初即位后,声名不显,在官场还没有打出自己的天地,所以冯道轻视柴荣。甚至在军界,一样瞧不上柴荣,樊爱能、何徽估计把柴荣当成了石重贵……

柴荣在高平一战成名,威震天下,但真正让柴荣成为周边各国噩梦的还是亲征南唐。当时南唐除中原政权(不算契丹)外最强大的政权,从实力以及地理位置考量,南唐和后蜀是仅有的两个有能力北伐中原的政权,而南唐尤及之。

柴荣三载苦战,终克淮南,彻底压服了各藩。征克淮南也是中原政权(周、宋)统一过程最为重要的一步,唐失淮南,犹四百年前陈失淮南一样,大势已不可逆转了。柴荣北伐是正确的,且不说南方各国从心理上已经被震服,就算是南唐和后蜀有什么想法,湖南、吴越、荆南、闽广为自己考虑,都会牵扯住唐蜀的。

柴荣并不完美,他脾气有时不太好,做事峻急,这是缺点。但柴荣却相对接近于完美,也许这么说有些绝对了,可历史有时就这么奇妙,至少从狼的角度看,是这样的。柴荣最大的问题也许是过于勤政,虽然他也善于提拔能臣能将,但事必亲为,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其实柴荣很早就意识到五代兵骄将惰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在赵匡胤,但他处在那个形势上,只要柴荣基本稳定了局面,他也会这样做的。

赵匡胤出身禁军,自然和禁军中下层军官打的火热,他发动陈桥兵变,也主要依靠这些兄弟。柴荣做为大国天子,不能天天和中下层军官一起搅马勺,要论感情,当然是赵匡胤和他们更亲近一些。但因为柴荣在世,这些中下层军官再亲赵匡胤,也绝不敢有非分之想。

赵匡胤此生最怕两人,一个是柴荣,一个是王朴。柴荣不死,他自己都说过要本分的替周世宗马前效力,王朴不死,赵匡胤也没可能穿上这身黄袍,这也是他自己承认的。

赵匡胤驾驭手下的能力确实一流,但柴荣也是不错的,相比之下,二人有所不同。赵匡胤更多的是靠一种“精神赎买”的方式,说的通俗点就是纵容,最典型的就是李汉超强抢民女,赵匡胤有意思,不责怪李汉超,反而开导讼者,说你家女儿做李汉超的小妾,总比做一个村姑强吧。随后赵匡胤就派人痛责李汉超。还有王全斌搞的那出乱子,以及曹翰胡乱杀人,都被赵匡胤给压了下去,他这种用人方式极易得到将士死心,不得不说赵匡胤很有手段。赵匡胤很明白,他打江山靠的是那些拎枪杆子的弟兄,而不是平民百姓。

但柴荣则是另外一种用人方式,柴荣更显得王道荡荡,凡事做在明处。比如他杀监工孙延希,孙延希苛扣民夫饮食,这事可大可小,看具体是什么人来处理了。柴荣和赵匡胤相比,赵匡胤更精英化,而柴荣更草根化,柴荣最见不得百姓受欺负,立斩孙延希,半点情面不留。

柴荣行事光明磊落,在当时官场和民间都是有口皆碑的,他也能得人死力。赵匡胤之所以能得中下层军官死力,主要原因还在他们能经常在一起,有机会打成一片,加深感情。柴荣高高在上,他最经常接触的还是高层军官。

柴荣死后,李重进和李筠相继起事,且不说李重进起事是否有私心,或者他不服赵匡胤。而李筠则是纯粹的报恩,按说以他的级别,是赵匡胤极力拉拢的,郭崇、张永德这样和后周政权渊源极深的人物都没动静,偏是李筠跳了出来。可他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自寻死路,还有一个死节的韩通。

赵匡胤和柴荣虽然同处一个时代,但实际上应该算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柴荣属于第一代的开拓型,而赵匡胤从行事风格以及气质上,属于第二代的守成型。他建国初始,大架构就已经被柴荣打好基础了,他只需要顺着柴荣指定的方向往前走,就万事OK了。

赵匡胤虽然发动兵变,有愧于柴荣信任,赵普就当面说他有负周世宗。不过赵匡胤为人尚不失宽厚,有点纯。赵光义和哥哥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要论搞权术,赵光义可能还更胜一筹。赵光义之于赵匡胤,就相当于赵匡胤之于柴荣,基层势力非常雄厚,柴宗训和赵德昭哥俩根本不是对手。

非常开心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历史,观点不同是正常的,可以互相探讨,共同进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狼的文笔不怎么样,失漏处甚多,以后狼多多努力,争取写的更好。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9-07-01 21:44:50 +0800 CST  

楼主:姜狼豺尽

字数:58130

发表时间:2008-06-13 07: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7:45 +0800 CST

评论数:3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