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在此附摘南宋刘龙洲的一阙《沁园春》,一是非常喜欢刘过,二是觉得此词配得上柴荣的英雄气概,虽然此词写的不是皇帝。

沁园春
--御阅还上郭殿帅
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
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
山西将,算韬钤有种,五世元戎。
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想刀明似雪,纵横脱鞘,箭飞如雨,霹雳鸣弓。
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
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想来很有意思,就是凡在(姬)周朝之后建立的国号仍称为“周”的朝代,都出过大名鼎鼎的皇帝,而且多是改革家。比如南北朝的北周,出了两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北周太祖宇文泰创建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府兵制度,他的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唐朝中间还夹着一个“周”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虽然武周后期政局比较混乱,但社会经济从整体来说还是向前发展的,之后的开元盛世也没有摆脱武周的影响。

到了五代后期,同样出了两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郭威改革五代积蔽,政局逐渐稳定下来。而周世宗柴荣则继承了郭威的改革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统一战争,南下扫唐,夺得千里江淮,北上攻辽,夺回石敬瑭卖给契丹的三州之地。如果不是柴荣突然病故,中国历史不可能出现一个国号称做“宋”的朝代。

更为巧合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明君,都在进行统一大业,但都“为他人做嫁衣裳”。甚至他们死时的年龄差不多。而且宇文邕传给宇文赟,胡闹一年就死了,留下一个幼儿宇文阐,一年后被杨坚夺去江山建立大隋。

柴荣则留下了一个幼儿柴宗训,半年后被赵匡胤夺去江山建立大宋。当然不包括明末清初大汉奸吴三桂建立的“周朝”,这个不算数,除了吴三桂自己,没人承认。感叹造化如此弄人,让人玩味不已。

如果把五代的皇帝用九等来区分的,周太祖郭威和梁太祖朱温、唐庄宗李存勖以及唐明宗李嗣源以及吴国的杨行密、南唐的李昪、吴越的钱鏐、福建的王审知、前后蜀的王建孟知祥等人属于中上等。朱温和李存勖以武功见长,李嗣源、郭威、李昪以文治见长。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李嗣源和郭威、李昪这样的皇帝更好一些。毕竟他们能让老百姓受到不少实惠,而朱温和李存勖等“军事家”整天打打杀杀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刘知远武力不逊于朱温李存勖,但即使刘知远活的再长一些时间,也不会有李嗣源和郭威这样的政绩,他天生是个打仗的。

而如果要说起五代十国帝王中的上上等,只有一个,就是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有时甚至在想,柴荣这样的人物,扎在五代里头着实委屈了他。毛泽东曾经在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中提到过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四位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有网友戏称为“样板皇帝”。这四位是中国六百多位帝王中凤毛麟角似的人物,都是极品。

赵匡胤好运气,他的主子柴荣早死,继承人又是个黄口小儿,不然是绝轮不到赵匡胤出风头的。柴荣的雄才大略和“千古一帝”的气质,和上述这四位比起来,只在其上不在其下。可惜柴荣在位时期太短,只有短短五年。但柴荣也只用了五年,就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假如上天多给柴荣十年时间,柴荣都会做出超过秦皇汉武唐宗的千古伟业。

说到柴荣,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人物,《水浒传》中那位有名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还有杨家将中的“柴郡主”)。柴进的名气可能要大于他的“先祖”柴荣,书中直说柴进就是大周柴世宗的嫡派子孙,名头很响。废话先说到这,下面进入正题。

柴荣,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梁末帝朱友贞贞明六年(公元920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于邢州(今河北邢台)。柴荣本是后周太祖郭威原配夫人柴氏的侄子,生父名叫柴守礼。柴荣从小就跟着郭威,可以说是郭威一手把柴荣带大的,因为郭威特别喜欢这个内侄,便干脆收为养子。现在我们提及柴荣,都称周世宗柴荣,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称为郭荣,不过历史上都习惯这么叫,也没人去在乎什么郭荣了。

和许多草根出身的皇帝一样,柴荣生时家境也不富裕,年少时便走动江湖,做点小买卖,用来养家糊口。“大耳贼”刘备卖的是草席,刘寄奴卖的是草鞋,柴荣卖的则是雨伞,本小利薄,勉强用度。但英雄莫问出处,出身“低贱”不等于能力低下,要论起“低贱”来谁又“低贱”过朱元璋?一个穷要饭的,最后建立起称雄东方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帝国。

柴荣虽然出身贫寒,但还能识得一些文字,喜欢看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性格沉稳,不事张扬。而且柴荣长相英武,精于骑射,马上功夫也了得,撂到现在绝对是能倾倒众生的霸气男人,有天生的领袖气质。

因郭威的儿子在后汉乾佑之变中全都被杀,所以郭威便立了柴荣做皇位继承人。说来也奇怪,五代五十三年里居然没有一个皇太子,都是以藩王身份继位,柴荣也是这样,被封为晋王,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三月,柴荣主政京师开封,开始了继位的准备工作。历史上以晋王身份后来入承大统的有好几位,比如唐高宗李治、宋太宗赵光义、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等人。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2 23:10:00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狼来了。说来也是可叹,象柴荣这种级别的皇帝,知名度还不如他的“嫡派子孙”小旋风柴进响亮,在江湖上,谁不闻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的美名,宋三哥犯了事,都知道来找柴大官人避难,呵呵。在中国历史上几百个皇帝中,狼最喜爱的就是柴荣,愿做柴荣的走狗,:) 但天下第一柴粉可不敢当,呵呵。这个也不是新作,而是五代十国贴中摘录下来的,现在看来,当初是应该专写柴荣的,绝对是个好题材。柴荣的风格大气、霸气,个性十足,魅力四射,这样的领导人物在现代是极受欢迎的,只可惜不承天命,不然,中国近千年历史会在柴荣拐了一个弯,然后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建立宋朝改变了中国近千年历史,其实真正改变中国近千年历史的原因是柴荣的早逝,这是历史的选择,无话可说。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11:54:30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郭威死后,柴荣不出意外的继承了皇位,成为大周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柴荣虽然不是郭家人,但对养父加姑父郭威感情深厚,将郭威遗柩下葬蒿陵(在今河南新郑郭店镇境内),并委派“德高望重”的老太师冯道为山陵使,负责安葬大行皇帝诸事宜。

柴荣当皇帝时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周朝也只是控制着中原地区,南方还有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高保融的荆南三州之地、清源军(今福建泉州一带)的陈洪进、湖南原楚国辖地正由周行逢和王逵进行残酷的争夺。北方也不平静,强大的契丹横于北方,加上视后周为死敌的北汉,西北角还有一个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西夏的前身)。

不过南方诸国对周朝也构不成威胁。只有北方的北汉刘崇勾结契丹屡屡南下找事,对周朝的威胁最大,北汉以后汉正统自居,对郭威建立的后周有着刻骨的仇恨。“大汉皇叔”刘崇自持有契丹“叔叔”的撑腰,梦想有一日能杀回汴梁,恢复“大汉江山”。

刘崇眼中只有郭威这个仇人,虽然他知道郭威的厉害,但对柴荣并不了解,以为不过是黄口孺子。(拜托,柴荣已经34岁了。)听说郭威死了,刘崇喜不自禁,此乃天时,天予不取,反受其祸,刘崇岂肯错过良机。

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柴荣即位不久,边关传来八百里加急军报:北汉刘崇协同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所部三万余人出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柴荣看过军报后,把书案一拍:“刘崇老儿欺朕新立,南侵潞州,想给朕一个好看。朕岂是好惹的人?!”当下决定要亲征河东,狠狠敲打刘崇和契丹人。

不过朝中大臣想的却和柴荣不一样,这些人以冯道为首纷纷劝道:“陛下,前次刘崇被我大败,数年不敢越关南下,是不是情报弄错了。何况陛下新近即立,应该先稳定国内局势。陛下最好不要仓促行事,派几员大将前去平贼就行了,何必劳动圣驾?”

柴荣知道这些人怕死,面带怒气:“刘崇向来没把朕当回事,朕岂能让老匹夫轻视,朕必须让刘崇知道朕的厉害,不然以后更别想过安稳日子。”冯道一味劝阻,柴荣急了:“唐太宗手定天下,事当亲行,朕平时仰慕太宗久矣,彼能行之,朕何不可?!”

冯道笑了笑:“太宗自是太宗,陛下自是陛下。”柴荣一听很不高兴:“河东鼠子籍强虏之势,为吾大患。今朕手下有百州健儿强锋之刃,荡灭刘崇如泰山压顶一般。”冯道不依不饶:“泰山自是泰山,陛下自是陛下。”

柴荣脸色往下一沉,正待发作,宰相王溥站出来说道:“强寇一日不除,边患一日不息,臣以为陛下当亲临前线,鼓舞三军士气,以陛下神武,扫贼易如覆掌耳。” 柴荣大喜,不再理会冯道的纠缠,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柴荣下诏亲征河东。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11:56:29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刘崇没看上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绕城南下,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刘崇在高平(今山西高平)正遇上率军北上寻找刘崇主力的柴荣,两军开始激战。周军因皇帝亲征,谁不想在皇帝面前出出风头,以便图个圣恩浩荡。如虎下山一般,杀退北汉军。

刘崇这才知道柴荣来了,笑道:“来就来吧,逆贼!今日让你知道老爷的厉害。”北汉军和周军先尝试性的交了手,北汉利稍有不利,刘崇后退至巴公原(今山西高平玉井村)。自己坐阵中军,契丹大将杨衮率契丹军处右军,心腹大将张元徽处左军,三军互为犄角,防御周军。

柴荣哪怕这个阵势,也如法对应。以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史史彦超处中军,柴荣的表哥马步军都虞侯(高级武官)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处左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处右军,柴荣做为压阵,在后观战。

刘崇看到周军的兵力比联军要少,不禁有些后悔:“周军就这点子兵,还不够朕做馅,早知道这样,何必请来契丹军分功,一人吃独食多好?!”

契丹大将杨衮是个懂兵法的,看到周军阵势严整,知道不是个善茬,劝刘崇不要大意“柴荣善用兵,陛下宜慎之。”刘崇这时已经利令智昏,哪还听得进去。

这时南风大起,刘崇刚要下令,枢密学士王得中苦劝:“风势北向,我军逆风,如何作战?请陛下稳守勿战,以待时机。”刘崇大怒:“老措大!少在这里蛊惑军心,朕今日必擒郭家小儿,再说废话,朕手中剑可认不得你!”

刘崇举剑大喝:“杀!”北汉军由张元徽率领,逆风进击周军右阵樊爱能、何徽部。刘崇眼光不错,看上了这两个饭桶,张元徽是北汉有名的大将,所部也都是些不要命的悍卒,一阵嘶喊声中杀进周军右阵。樊爱能、何徽是两个大草包,看到北汉军疯了一般冲过来,狂呼乱叫,拔马就逃。周军一看主将跑了,顿时乱作一团,为了活命,高呼大汉皇帝万岁,解甲北向投降。

形势在这里发生逆转,对柴荣非常不利。在后面观阵的柴荣气的大骂:“畜牲,胆敢卖朕!”拔剑出鞘,一边挥舞拨撩汉军射来的箭,一边喝道:“朕养千军,用在此时,不怕死的给朕上!” 周军将士见皇帝如此血性,谁还敢苟安偷生,个个慷慨激奋。

这时,周军中有一员大将手持镔铁大棍,回首顾谓三军道:“吾主有难,我等食君之禄,敢不效死以报皇帝大恩?想立不世之功的跟我来!”周军士气高涨,跟着这位将军就冲进了汉军阵中。这员大将非常勇猛,一条镔铁大棍如蛟龙出水,上下飞动,砸死好多北汉兵。周军好象吃了兴奋剂一样,个个都是猛男,嗷嗷直叫,砍杀北汉兵。

北汉兵大乱,张元徽压不住阵脚,准备后撤。没想到战马突然扑倒在地,张元徽摔了下来,周军见有利好,乱刀齐下,张元徽惨叫而亡。主将一死,北汉兵哭爹喊娘,欲生无门。

周军已经杀红了眼,管你哭爹还是喊娘,刀影动处,人头滚滚,北汉军大败。右阵上的杨衮一看这个阵势,不想送死,冷笑:“老东西,不听我的良言,这回丢人了吧。对不起,爷不管你了,你慢慢玩吧。”带着契丹军溜了。忘了介绍刚才那位使镔铁大棍的牛人了,他的名字叫赵匡胤。

刘崇这个恼火,哪想到周军中的猛男这么多,难道这帮人都吃了春药,这么亢奋?来不及胡想,先稳住了阵脚再说。刘崇不甘心这就样让柴荣一战成名,自持老资格,再次向周军发起攻击。周军刘词部是支生力军,体力旺盛,正赶上个巧,又是一通狂杀。一直将北汉军追至高平,可怜的大汉皇帝刘崇又被揍的找不到北了,北汉兵死伤殆尽。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11:57:51 +0800 CST  

感谢兄弟们的热情支持,这个柴荣部分是从五代十国贴中摘下来的单发的。在写五代十国的过程中,柴荣这部分是狼最用心写的,也是篇幅最重的。当时觉得可能篇幅有些多了,现在看来,还是觉得写少了,以后希望有机会单独写柴荣。

冯道一直是狼比较欣赏的人物,在五代中,可以称为顶尖人物的,狼认为有三个:一代圣主柴荣,一代词宗李煜,一代大滑冯道。冯道不是奸臣,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象冯道这种人物,在五代中是极少见的,没点真本事是很难做到“狼虎丛中也立身”的。冯道能在狼虎丛中立身,首先在于他“方寸无诸恶”,他并不是一个善于阿谀奉迎的人,他不仅劝过柴荣不要亲征,也劝过李嗣源以仁为宝。从冯道的角度,他不支持柴荣北伐,其实他能当着柴荣的面劝阻,就说明冯道这个人还是很刚挺的。柴荣北征关他什么事,就算柴荣失败了,刘崇坐了中原,照样拿他当国师一样供着,他又何必多此一举。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21:10:42 +0800 CST  

当然从柴荣的角度,他必须亲征,不然他很难服众。因为他不是郭威的亲生儿子,甚至连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只是郭威的内侄兼养子,论血缘,他甚至还不如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在五代这个天崩地塌的大乱世里,皇帝太多了,一天换一个,没人在乎柴荣是谁,刘崇来了,他们照样有吃有喝。所以柴荣为了在政界和军界打出自己的招牌,就必须亲征。当然这和柴荣的性格也有一定原因,柴荣为人果勇强悍,放到现在,也绝对是偶像级的领导者,象这种霸气的有魅力有魄力的业界领袖是最受大众欢迎的。

高平大胜,确实有偶然因素,风险太大,万一要失败了,什么都完了。也许这是天意吧,柴荣冒险也不是这一次,后来他亲征淮南时,就曾经主动前移,甩掉护卫,微笑着让南唐将军刘仁赡用箭射死他,这等气魄,确实非常人所及。李世民也一样,在柏壁之战,宋金刚也差点活捉了李世民。还有李存勖,三番两次落在敌军阵中,险被活捉,但都挺了过来。这样做实在太过冒险,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军界中的地位无人能撼。柴荣性格比较强悍,和李世民、李存勖一样,都是典型的开拓型皇帝,守成不是他们应该做的。狼超级喜欢柴荣,他强悍的性格和睥睨四海的霸气,千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魄力,以及他的爱民之意,治国雄才,深深让狼折服,呵呵。只是遗憾他死的太早,不然,以他的能力和霸气,建立一个不逊于强汉盛唐的伟大时代只是时间问题,一直不明白,历史为什么不选择柴荣?也许永远都不明白。

娟娟说的帝国的碎片是纸上谈兵兄写的这个吗,我也在看,兵兄写的非常有深度,思想性很强,不似狼这个,纯粹是个普及贴。

曾经在柴荣巴里发过的,也是单独发柴荣这篇的,呵呵。以后有机会一定去庆陵拜祭世宗皇帝,一千多年了,这段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21:16:46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刘崇见败局已定,知道现在除了逃跑没有第二个选择,只好套上普通士兵的服装,骑着契丹人送的千里良驹黄骝马,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抄雕窠岭小路狂奔。

天晚夜凄迷,不知方向,抓了一个当地村民带路。不知道这个村民不是周军间谍,竟然把刘崇一行带入了晋州。天亮才发现不对,刘崇吓的魂都飞了,杀掉向导,转向北走。刘崇连干粮都不敢吃了,没时间了。刘崇干脆趴在马背上,不断的拍马屁,这匹黄骝马心中暗骂:“老不死的,你打不过姓柴的,倒拿老爷出气。看你可怜,送你一程吧”,黄骝马狂奔,算刘崇好运气,平安回到太原。

刘崇到了家后,为了感谢黄骝马的救命之恩,给黄恩公造了一个马舍,用金银装饰,享三品奉禄,并封为“自在将军”。(没想到刘崇这老家伙居然这么搞笑。)

这场高平之战是五代史上的著名战役,北汉主力在高平几乎被全歼,再没能力发动对周朝的大规模战争,仅仅依靠契丹自保而已。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柴荣则扬名天下,周边各大藩镇都知道了郭威的养子是个狠角,哪个还敢在老虎头上拔毛?

此役获胜,周朝取得了对北汉的战略主动,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来发动对北汉的战事。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完成的统一大业,是用的柴荣打下的老底,而柴荣统一进程的契点,正是这场高平之战,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把刘崇打回河东后,柴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处理前线哗变的樊爱能、何徽等人,此二人临阵逃跑的性质过于恶劣,对军队的影响极坏,柴荣必须借这个机会狠狠整治“惰将骄兵”的问题,五代经常发生军队叛乱和哗变,病根除了军权的外放,就是军队中政治建设的滞后,对这些军人过于纵容,养成了这种非常松跨的作风,这样的人能有什么战斗力?

不过柴荣为人谨慎,做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作出决定,为了稳重起见,柴荣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应当如何处置此事?张永德说的很干脆:“樊爱能等人临阵卖主,罪当论死。陛下雄才武备,征服天下不为难也。但行军无法,陛下就不能在军中树立绝对的权威。即使有精锐百万,也不能征服天下。”

柴荣听了大喜,速执樊爱能、何徽及跟他们阵中逃跑的军校,先是痛骂:“你们都是肉堆血河中滚爬出来的老将,还怕个刘崇?你们大概是想:朕还不如刘崇,想把朕卖给刘崇,好在他大汉朝中谋个郡王当当吧。”樊爱能等人低首无语,柴荣喝令刀斧手:“斩!”

看到柴荣如此动怒,军中那些兵油子们个个胆寒心颤,知道这个主子和石敬瑭们大不一样,惹恼了他,没好果子吃,都不敢再做这样的“买卖”。

经此大捷,柴荣雄心顿起,他想毕其功于一役,北向河东,活捉刘崇。但不知道北汉的具体情况,决定先派人去河东观观光。

柴荣命令天雄军节度符彦卿为北征军统帅,郭崇、向训、李重进、史彦超等人为副,召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等人率军出阴地关,和符彦卿部合军,到太原问候一下刘崇。柴荣命刚收招入伍的大盗荆罕儒为先锋使,率三千步兵从小路抄到太原城下,提前通知刘崇。荆罕儒也有本事,让士兵背负柴草一路行进,到太原东门,荆罕儒命令士兵把柴草堆在城下,一把大火,把城中的刘崇吓个半死,符彦卿等人随后赶到。

此时,京师驰来快马,报大行皇帝山陵已经竣工,奉大行皇帝遗柩入葬蒿陵,柴荣南向伏地痛哭,泪满衣襟。因为前线战事较紧,没有回去奉葬养父,柴荣心中有些歉疚。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21:18:36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过了几天,再得消息,负责太祖皇帝后事的“红白事务总管”冯道太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三岁。冯道是五代史中的一个异类。冯道这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曾经写下《长乐老自序》,对自己的“英雄事迹”进行一个总结,甚至把自己从初出江湖到位极人臣之间的历任官职都弄了出来,似有炫耀之嫌。

记得冯道有两则很有意思的笑话,还在后唐明宗的时候,冯道有次让家仆上街买了一双靴子。第二天穿新靴子上朝时正好让同僚翰林学士和凝看到了,便问冯道你这靴子多少钱买的?冯道笑着抬起一只脚说:“九百文。”和凝听了立刻骂自己的随从:“怎么买同样的靴子,冯大人只花了九百文,你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那九百文哪去了?”还没等仆人说话,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说道:“这只也是九百文。”众人大笑,和凝弄了个大红脸。

还有一次,冯道有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道德经》,开头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好有冯道的“道”字,这位门客不敢犯老爷的名讳,便大声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史称冯道“滑稽多智”,也确实如此。当然冯道一生侍奉过八姓十二个主子(包括刘守光),“为人没有气节”,被修新五代史的欧阳修和司马光好一阵痛骂:“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冯道是有点“无耻”,不过冯道不算是奸臣,至少他曾经劝过李嗣源:“仁义者,帝王之宝也!”仅凭此语,就足胜那干子认贼做父的俊杰。 柴荣虽然不喜欢这个老家伙,但也知道冯道的份量,风风光光的把冯道下了葬,追封瀛王,所以后世也称冯瀛王。

而太原城中的刘崇知道自己的家底太薄,招待不了周朝客人,只好厚着老脸去求“耶律叔叔”,再来帮回忙吧。耶律璟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北汉是契丹南面门户,幽云十六州的地盘还没捂热呢,怎么能还回柴荣?发兵来救。

符彦卿一路行进,途中的北汉百姓都“箪食壶浆”来迎周军,群众们声泪俱下的向周军陈述刘崇的暴政,纷纷表示愿意提供王师的后勤保障,只要灭了刘崇那狗东西。此时北汉境内的地方官们也都弃暗投明,向周军款降。符彦卿一边在太原城下问候刘崇,一边遣将攻取周边州县,没多久,汾州(今山西汾阳)、辽州(今山西左权)都改姓“周”了。

符彦卿由于治军不力,导致进入北汉境内的周军多次发生摽掠百姓财物的事件,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都逃了(这些人不长记性,樊爱能是怎么死的?)。柴荣得报,直骂这干兵油子无耻,急下诏抚慰河东百姓,免去北汉制定的苛捐杂税,民心稍稍安定下来。老百姓做为被统治者,老百姓才不管你是刘崇还是柴荣,只关心自己的收成,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支持谁。为了保障军粮运输,柴荣又征调河南、河北、山东临境诸州民夫运粮到前线。

五代乱就乱在了“兵骄将惰”,当兵只是为了捞钱,真到前线玩硬的,他们能不打尽量不打,实在不行就投降,反正他们到哪都有肉吃。对此王夫之有段精彩的评论:“朱友贞、李存勗、李从珂、石重贵、刘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骄帅挟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雠其不轨之志;其战不力,一败而溃,反戈内向,殪故主以迎仇雠,因以居功,擅兵拥土,尸位将相,立不拔之基以图度非分。”

不独武将如此,文臣也个个都是“俊杰”,朝秦暮楚、“人尽可夫”的事干的也不少,今天跟张三混,不成就跳槽到李四那。他们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人才”就那么多,不用他们?看你用谁?或问岳飞:“天下何以致太平?”岳飞痛呼:“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可立致太平矣!”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3 21:20:08 +0800 CST  

兄弟们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柴荣应该称为郭荣,因为他是郭威的养子,又继承了郭威的江山,自然要姓郭的,柴荣也以郭家子孙自居。只是历史上都这么叫柴荣,时间长也就习惯了,呵呵。

从历史的轨迹来看,和柴荣最相似的就是周武帝宇文邕,两个简直太象了:一样的英明神武,一样的南征北战,一样的短命,而且都是在北伐时驾崩的,一样的废佛,三武一宗中就有他哥俩。不过宇文邕要比柴荣幸运一些,如果说后周实际上亡于柴荣早逝,宇文邕死后还有已经成年的皇太子宇文赟,宇文赟胡闹了一年多死了,留下幼儿宇文阐,这才给了杨坚机会。

杨坚是个异类,本来历史是没有他什么事的,结果风云际会,他成了历史的主人,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的造化,杨坚的得国经历和赵匡胤几乎一模一样。但两人还是有区别的,杨坚得国比赵匡胤要光明正大一些,杨坚刚主政的时候,所处的政治环境要远比赵匡胤更加险恶。四方叛乱,尉迟迥控制着原来北齐地盘,实力非常强,还有王谦和司马消难在南方给杨坚捣乱,朝中还有宇文皇族时刻要干掉杨坚,尤其是宇文招设鸿门宴,差点杀掉了杨坚,这样的苦难,是赵匡胤没有经历过的。

还有不同的是,宇文皇帝从来就不信任杨坚,尤其是宇文赟三翻两次要杀掉杨坚,算杨坚命大,死里逃生。反之,柴荣对赵匡胤,那真没话说,待之如国士无双,死前特意提拔赵匡胤,让他保护他几个未成年的儿子。可赵匡胤又是怎么对待柴家子孙的?柴宗训不明不白的死了,其他几个儿子下落不明,连赵普都忍不住骂赵匡胤有负柴荣,赵匡胤无话可说。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18:14:21 +0800 CST  


隋朝和宋朝都是中国历史影响极大的时代,虽然隋朝短,但隋朝之于历史的正面意义显然要多一些,从汉族角度来看,杨坚真正拯救了汉文明。从个人角度来看,赵匡胤性格更温和一些,和臣子的关系虽然并不亲密,但也能说的过去。杨坚为人雄猜,待臣下有些刻薄,这可能和他有个强势的皇后独孤伽罗有关系,独孤家族的势力是杨坚万万开罪不起的。

是啊,历史还是记住了柴荣,虽然不如赵匡胤更广为人知,但从能力和魅力上来说,至少从狼的角度来看,柴荣是当之无愧的前十。说柴荣伟大,半点不假,确实如此。现在写柴荣的也不算少,各有特色,都非常精彩。柴荣的霸气是天生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象柴荣这样的霸气型领袖都是最有人气的,当然柴荣为人处事并不张扬,但在关键时候,柴荣的霸气不自然的就会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寿州城下,主动撤掉守卫,朝前移动,热情招呼敌将刘仁赡射死他,这样做极冒险,但正因为如此,柴荣的霸气和傲气才更加让人心动。

希望有机会单独写柴荣,这位狼最喜欢的偶像级皇帝,等写完南北朝,再看情况来定。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18:15:31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周军被皇帝狠批了一顿,老实了不少,又恢复了往常的气势。接连拿下石州(今山西离石)、沁州(今山西沁源)、忻州(今山西忻县),从东、南、北三面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刘崇成了“孤家寡人”。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五月,柴荣率大军北上。柴荣与文武骑马前行,一路上周军马步军纵横成阵,旌旗猎猎,不日兵临太原城下。这时契丹军已经来到忻州附近,柴荣决定围点打援,让符彦卿去收拾契丹人。周军开出忻州城外,摆好阵式,迎接契丹军。

周军先锋史彦超恃勇逞强,只率二十个好汉冲进契丹阵中,而前来支援的潞州节度使李筠正好赶到,帮助这些梁山好汉杀退了契丹军,斩首二千余级。而史彦超打个了大胜仗(功劳应该是李筠的),有点忘乎所以,招呼二十个猛男去追杀契丹人(有毛病!)。

契丹人再不济事,也不怕你这几个人。反过来将史彦超围住,一通乱砍,史将军呜呼毙命!契丹军又趁势回杀,周军没有想到契丹人杀了一个回马枪,乱了方寸,连死带伤好几千,李筠光棍似的逃掉了。

柴荣接着败报,气的直跺脚:“史彦超有勇无谋,坏朕大事!” 史彦超是周朝有名的猛将,他这一完,周军将士心中发毛,议论纷纷。柴荣不想再等,下令攻城。城中的刘崇打阵地战不怎么样,防守倒有点本事,打了几天周军没拿下来。老天似乎也不想让柴荣这么早就出风头,连旬大雨。城里的人好说,城外的人就惨多了,没地方躲,帐蓬也不如房子能顶雨,周营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病号。

看样子,太原是一时半会拿不下了,柴荣考虑了一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天不容爷,明个爷再来。传令三军毁营后撤,原先积蓄在城外的数十万斤粮草带不走的就烧掉,不能留给刘崇。周军已经没有斗志了,皇帝一下令,如丧家之狗般,狼狈撤退。有些军爷手上闲不住,边撤边抢百姓东西,军中一片乌烟瘴气。

刘崇想送送柴荣,刚出城就被周军殿后的匡国节度使药元福给请回去了。周军一撤,已经夺得的北汉州县复归北汉,周朝派出来的新任刺史仓皇南退。

柴荣回京前先绕道去了新郑,拜祭太祖皇帝。来到陵前,柴荣跪在地上放声大哭,直呼:“不孝子荣,未能亲自奉葬,万死不足辞罪,愿父皇神圣有灵,保佑皇周国祚绵长,早日轸灭祯河东残贼,规复山河,拯黎庶于水火!”侍从众人也跟着落泪。

经过这两次亲征,柴荣对那些打仗不怎么样架子倒不小的军爷的底细摸的差不多了,这些人个个都是兵油子,滑的很,冲锋在后,分功在前
,这样的军队是不经的的。

柴荣会集群臣检讨此次失利,柴荣心情沉痛的告诉他们:“军中良莠兼杂,势强则战,势危则降,兵油子混进军队不是来打仗的,而是发财的。前次在高平,右军未战及溃,如果不是朕亲临矢石,督励将士,连朕都险些命丧高平。这等混帐绝不能再用!否则不知哪天朕就得被他们卖了!”

柴荣决定利用这个休整的时期对军队进行彻底整治,首先淘汰掉老兵、弱兵,打发回家。然后征募强壮汉子,直接充入禁军。因为如果让地方藩镇募兵,只能增加他们对抗中央政府的风险。由中央遴选,军队自然掌握在柴荣手中,不管是盛世乱世,没有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精锐部队是不行的。

柴荣亲自检选,在眼皮子底下亮真家伙,而功夫好的就当禁军头领。这样一来,虽然军队人数少了,但战斗力强了,自古强兵在精不在众,人多了没用,反容易误事,君不见当年苻坚东拉西凑了九十万乌合下江南吗?朱序一呼,“秦军败了!”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淘汰冗兵还能省下不少军费,财政状况也随之好转。而且禁军队所用经费由中央财政直接拔付,也保定这支军队的稳定。柴荣建立起的这支军队“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后来讨伐淮南、北上攻契丹,立下战功无数。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南征北战,实现局部统一,靠的也是柴荣的禁军主力。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18:18:51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的十一月,从河东传来一则重要消息:盘踞在太原的北汉皇帝刘崇病死,次子刘承钧继位。

柴荣从来就没怕过刘崇,但对刘崇的“耶律叔叔”倒是不得不防,契丹人不比北汉。契丹人经常仗着自己的骑兵优势,窜到河北烧杀抢掠,因为机动性比较强,境内周军拿这伙“马贼”也没什么办法。

柴荣为了防御契丹,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的三月,在深州(今河北深县)和冀州(今河北冀县)之间的李晏口(今河北下博境内)设置静安军,派大将王彦超驻守李晏口。李晏口旁依胡卢河,凭深扼冀,是重要的军防要塞。契丹不希望看到李晏口的军防工程竣工,前来拆台,被王彦超痛击一阵,败了回去。契丹领教了柴荣的本事,没事再不敢上门拜访了,河北百姓深受其惠。

汴梁自石敬瑭再次建都以来,到了柴荣差不多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柴荣胸怀天下,对狭小的汴梁自然不太满意,决定大规模的扩建汴梁。当然这个季节农民都没有空闲,为了不耽误农业生产,先画好新城轮廓,以待来冬开始动土兴建。这次扩建对开封建城史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如果说梁太祖朱温定都开封是开封成为“重量级”历史名城的第一个台阶的话,那么柴荣扩建则为后来开封在北宋时期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大都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柴荣不是个能坐得住的人,进行内政建设的同时也没失去削平天下的志向,毕竟卧榻之侧群狼俟顾,换成任何大脑正常的人都不会睡得着觉。柴荣下令群臣每人写两篇作业,谈谈自己对国家大政的看法,看这帮“食肉者”能不能有什么好策略,养他们不是白养的,光吃干饭不做事的人柴荣是很讨厌的。

众人领旨回家做作业去了,不久都把作业交了上来,柴荣一一审查,越看越头疼,这都写的什么啊,歌功颂德,有个屁用?翻着翻着,柴荣眼前一亮,发现了一篇奇文,署名是比部郎中王朴。

王朴是山东东平人,精通诸家兵法,很有战略眼光,他在文中说:“自唐晋以来,中国(指中原政权)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人主昏庸于上,而人臣弄权于下,军人骄横拔扈,渐成积弊。现在陛下胸怀四海,当首先近贤臣远小人,人如墨朱,近者如也。言而有信,奖赏有功而惩戒过失,天下人就都愿意为陛下效死。陛下应该提倡节俭,不然上行下效,奢糜风起,就将动摇陛下的统治基础。

至于边患,臣认为南方诸国实力较弱,比北方的契丹好对付。尤其是江南李唐,据有淮南千里沃土,其主李璟昏庸无道,国内宵小为党,国势渐衰,陛下可以先取淮南,定江北之地。然后休养时日,再传檄岭南、两川、闽浙,令速早降,不然王旗指处,四方披靡。南方平定之后,大周的实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就可以抵消契丹凭仗十六州时常南犯的优势。而河东残贼是我朝死敌,对他们只有用武力强行解决。刘氏自高平败后,已经没有和大周相抗衡的实力,不过借着契丹的威风苟延残喘而已。

我大周兵强马壮,万乘大国,何惧鼠窃之辈。陛下英武,三军用命,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一步一步的完成统一大业。” 柴荣越看越兴奋,激动的无以名状,立刻晋升王朴当上开封尹,做自己的左右手。

王朴的这篇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就是五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平边策》,王朴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先易后难,先取江南,后取北方。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进程实际上就是按王朴的《平边策》照葫芦画瓢,北汉也确实是五代十国时最后一个消灭的政权。

至于王朴死后,柴荣为什么要放弃既定战略而北伐契丹,柴荣有以下考虑:南方诸国中只有蜀国和南唐与周朝临界,李璟已经被打懵了,不足虑。蜀国孟昶倒是能在西边闹点动静,但也只是癣疥之疾,何况柴荣对蜀早就有备。其他的小政权更是不值一提,而且和周朝不搭界(荆南倒是搭界,可有谁相信荆南会给柴荣造成麻烦?),他们反谁去?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18:20:26 +0800 CST  

兄弟们好,南渡兄对柴荣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柴荣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从狼的角度综合来看,柴荣是最接近完美的。狼对柴荣的评价,可能是有些高了,不过在历史上柴荣获得的评价向来就是比较高的嘛,吹捧柴荣也不是从狼开始的,呵呵。一般来说,第一代是开拓型的,第二代多是守成型的,但也不绝对如此,唐朝的第二代李世民和明朝的第二代朱棣都是典型的开拓型皇帝,柴荣也是这样。郭威的历史任务是开拓周朝天下,但他当时已经五十多了,年龄不占进行统一的优势,所以这个任务落到了柴荣的肩上,虽然最终由北宋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柴荣虽然当皇帝时间太短,只有区区五年,但在这五年中,柴荣并没有保守后周,而是进行开拓,南征北战,夺得大片土地,北伐未竟不是柴荣的能力问题,而是他生病了,只拿下了三州,易州最后又被契丹人从宋朝夺了回去。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22:51:23 +0800 CST  

如果多给柴荣十年时间,柴荣会走哪条道路?李世民的,还是杨广的?相信柴荣会走李世民的道路,而且柴荣向来就是李二的粉丝嘛。“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个志向说明柴荣对未来有一个明确而可行的规划。柴荣雄心远大,但为人处事并不张狂,不象杨广和李存勖那样喜欢四处招摇,柴荣和他们两个人应该不算是一个类型的。

至于政治上,柴荣已经做的相当完美了,除了制度上柴荣没有来得及做太大改变,经济、法律和文化上柴荣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一直觉得柴荣扎在五代堆里实在太委屈了他,凭他的能力和魅力,多给他十年时间,千古一帝的名号是少不他的。当然这只是狼的个人浅见而已,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点狼还需要多向兄弟们请教呢。

当然从字面上,看不出来柴宗训是怎么死的,但柴宗训死的实在过于蹊跷,其他几个儿子干脆就不知所终了,欧史就说柴熙让、柴熙诲不知所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只有天知道了。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22:53:56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柴荣北伐契丹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建立完善的山地防御体系,相对北汉,契丹才是周朝最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契丹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是一个强大的封建农奴制军事集团,契丹高居燕云山险之地,俯窥山南千里平原,游骑纵横,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柴荣认定南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后,北伐也是势在必然。

柴荣本就怀有统一大志,王朴此策正合心意,雄心勃发,开始着手启动统一进程。正好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州(今甘肃秦安,著名的"陇西成纪"便是)、凤州(今陕西凤县)等地百姓因为忍受不了后蜀政权的苛政,向周朝乞兵。

柴荣当然愿意帮忙了,派凤翔节度使王景与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兵前去收复秦凤二州(在后汉之前属于中原政权)。不久后,周军在凤州黄花谷大败蜀军,蜀军高彦俦部败退青泥岭(今陕西略阳北),周军连取秦州、凤州、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这四州都是后晋灭亡时,时任雄武军节度使的何建献给孟昶的。不该孟昶吃的,到底还是吐了出来。

接下来柴荣又干了一件事,因此事柴荣在本素不相干的佛教界大大的有名。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名词叫“三武一宗法难”,说历史有四个皇帝曾经抑制过佛教的发展。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佛教自汉明帝刘庄时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著名的梁武帝萧衍就是个“菩萨皇帝”。随着佛教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介入,佛教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公开化。三武毁佛,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沉重的打击,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到了五代,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负责影响比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壮劳力,国家要出钱养活僧尼,而且许多寺院收集铜器建造佛像,铜价大幅上涨,国家不堪重负。

柴荣准备对周边敌对势力大动干戈,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财政基础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柴荣才下定决心,对佛教进行大规模限制。柴荣颁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场所,其余的寺院一律废除。

准备出家者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才能成为僧尼,男子十五岁以上并且能读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岁以上至少能读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准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规定的几座大寺院中进行注册。严厉禁止搞迷信活动,不许僧人自残惑众(善举!),禁止私造铜像,把多余的铜器入缴官府,否则一旦查出私藏5斤铜器以上者论死。

原先在后周境内的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2694座,注册僧人42444人,尼姑18756人,还俗了61200人。有人认为柴荣这么做太过严厉,柴荣说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众生,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于是佛。朕只是对佛教进行改革,并没有毁灭佛教。朕此举,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两便,有何不可?而且朕听说佛家普渡众生,就是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损失点铜器土地算得了什么?如果朕的身体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话,朕又有何惜?!”

柴荣真是仁人之见,怪不得大儒司马光狠狠的把柴荣臭夸了一顿:“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经过一番整顿,周朝的实力大大增强,耕种面积大了,老百姓多了地种,自然高兴。国家也充实了财政,被寺院"霸占"的青壮劳力可以征募入伍。柴荣也许“对不起”佛教,但却对得起天下!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23:08:16 +0800 CST  



握手,兄弟们!呵呵。狼很喜欢柴荣这样霸道的皇帝,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淮南十四州由唐入周,对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赵匡胤相对比较温和一些,但在丛林世界中要想取得战略优势,还是柴荣这样的性格更适合开拓。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做保障,否则,只能任人宰割。什么才是强大?军事上的强大是真正且唯一的强大,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大只是军事强大的完美注解,离开强大的军事机器,什么都不是。

其实赵匡胤还是满不错的,人气口碑都可以,赵光义嘛,比他哥哥差了许多,人气口碑都不怎么样,尤其是他害死了李煜,唉。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4 23:18:49 +0800 CST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茁壮成长,呵呵。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5 00:32:04 +0800 CST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










柴荣把内部事务处理妥当之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他的统一大业了。第一个目标不是契丹卵翼下的北汉,王朴之前的说先南后北,先唐后蜀,正和柴荣的想法一致。柴荣早就看上了淮南这片千里沃土,淮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淮南是长江一线的战略外围,不打掉淮南,江南就稳如泰山。

三百多年前,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吕梁大败陈朝吴明彻部,将陈军最精锐的主力消灭殆尽,随后宇文赟夺去淮南,从而让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顺顺当当的下了江南。柴荣想:宇文邕这个大周皇帝能取淮南,朕这个大周皇帝为什么就不能?!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月,柴荣遣宰相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南征军统帅,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赵匡胤的好朋友)等十二人为副,以所部兵马南下。柴荣吸引了上次北伐太原时官军出现剽掠百姓的教训,在南征诏书中特地交待:“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

和五代同时期的十国中,在历史上的名气都不是很大,而其中名气最响和实力最强的一个,就是南唐。公元937年,原名徐知诰的李昪废除吴国皇帝杨溥,在金陵称帝,国号大唐。李昇没多少知名度,但他有一个宝贝孙子,可以说人人尽知:南唐后主李煜。而此时做为柴荣对手的南唐皇帝,是李煜的父亲,唐元宗李璟(也称南唐中主)。

李璟前几年灭了闽国和楚国,可惜李璟华而不实,没多久,湖南丢了,福建也丢了大半,弄的灰头土脸。李璟的爱好是填词,和好朋友冯延巳(音四)一起比较词章。

突然一声炸雷传来:周军南下,声势空前,周军前锋已至寿州(今安徽寿县)。李璟只好放下诗词爱好者的身份,以大唐帝国(应该称为小唐帝国)皇帝的身份调兵遣将,命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唐军赶赴寿州,协助驻守寿州的清淮节度使刘仁赡。奉化节度使皇甫晖和常州团练使姚凤率三万唐军出屯定远(今安徽定远),协同刘仁赡等部防御周军。随后又派六皇子安定郡公李从嘉(大词人李煜正式出场,虽然这时还只是混个脸熟)为沿江巡抚使,负责沿江一线的防御。

周军统帅李穀率军从正阳(今安徽寿县)渡过淮河,进入南唐境内。周军比较生猛,接连取得三场小规模战役的胜利,李穀这人也有意思,三场小胜一场不落的都报给了柴荣,生怕皇帝忘了记功。

柴荣大喜,决定到淮南看一看,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八日下诏亲征淮南。行前柴荣没忘扩建汴梁城的事情,发动十余万农民趁着农闲开始动土,并留下向训和王朴守汴梁,自己率禁军南下。

而唐军刘彦贞部已经到了淮河边上,防御周军。周将李穀不想送死,对众将说:“南军势盛,且善长水战,水战我们不是对手,不如退后,等皇帝到来,再做打算。”便率军回撤至正阳,把粮草也烧了,军中大乱。柴荣听说李穀准备撤退,忙派人去阻止李穀胡闹,但晚了一步,柴荣大骂李穀糊涂。

刘彦贞看到周军后退,想出出风头,挺军北上,也来到正阳。唐军人多,遍布淮南南岸,阵势非常浩大。刘彦贞不想错过时机,全歼李穀部,寿州城中的刘仁赡急忙劝止:“现在不是打速决战的时候,周军后队马上就跟上来,将军应该以逸待劳。”刘彦贞听不进去,甚至不让唐军吃饭,催赶着前去进攻周军。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5 00:34:05 +0800 CST  


感谢兄弟们热情的支持,勤劳算不上,这只是从五代十国贴中摘出来的一部分,王铁人啊,比不上比不上,呵呵。南唐是十国中国力最强大的,也是最有希望和实力北伐中原的,虽然李璟文弱了些,但南唐的国力摆在那,也不是一口就能吃掉了,柴荣的淮南争夺战极为艰苦,打了三年多才拿下,不容易啊。

一直为柴荣感到万分惋惜,始终无法明白和理解,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柴荣,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只有柴荣这样的人物,才能扭转乾坤,中国也需要柴荣这样的强势人物。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如果是以牺牲军事实力和民族精神为代价的,那注定是一场灾难,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丛林世界里,真正能决定历史走向的,归根结底,还是武力。神兵天降?呵呵。

其实也为杨广可惜,本来以他的能力和资质以及接手的基础,完全可以做一个伟大的守成之君,结果他却走向了李世民的反面,一切的荣耀都留给了李世民。在唐太宗之后的皇帝中,最像李世民的应该就是柴荣,太像了,除了出身不一样,各方面都差不多,李世民亲自上战场,柴荣也自蹈险地,让敌军用箭射死他,这种人格魅力无疑是最有人气的。霍去病也是非常喜欢的,天才啊,历史被他深深改变了,可惜天不假年,呜呼!在皇帝中,狼最喜爱柴荣,喜爱的无以复加,虽然当不起“天下第一柴粉”,但却是柴荣的铁杆走狗,嘿嘿。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5 22:20:24 +0800 CST  

赵匡胤嘛,不否认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没两下子,柴荣也不会如此看重他。可他确实有负柴荣厚托,柴荣死前让他主管禁军,是让他保护少主的,不是篡位的。当时周朝军界的重要人物们并不心服赵匡胤,赵匡胤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就是他主掌禁军,而当时支持他政变的多是中下级军官,镇帅中不服赵匡胤的很多,除了李筠和李重进,还是周朝元老郭崇等人。文臣中也多不服赵匡胤,范质就是这样,曾当面指责赵匡胤忘恩负义。随后赵匡胤侵犯李重进时,带着文武百官南下,还是因为他刚建国,这些人不服他,放在京里不放心。

柴荣在短短的五年间,主要精力用在了军事上,关于五代将惰兵骄的问题他已经注意到了,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改。我们可以反过来假设一下,如果赵匡胤兵变建国后,同样只当了五年皇帝,而且没有强悍的宗室如赵光义等人,那这些大将会如何做?关于这点,赵匡胤已经给出了答案,刚建国时他就杯酒释兵权了,他信不过给他抢天下的这帮功臣。为什么赵匡胤刚刚建国就要这么做呢?而柴荣没有?因为柴荣当皇帝和赵匡胤当皇帝是性质截然不同的。柴荣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而赵匡胤是趁老主人早死,留下寡妇孤儿,这才得了手。这种心态导致了赵匡胤对武将极不信任,因为他本身就是武将,他能兵变,其他人就不能吗?



楼主 姜狼豺尽  发布于 2008-06-15 22:22:29 +0800 CST  

楼主:姜狼豺尽

字数:58130

发表时间:2008-06-13 07: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7:45 +0800 CST

评论数:3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