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早起自顶!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3 07:47:32 +0800 CST  
十一、揭竿而起(3)

陈胜吴广开始行动了。他们先找来一块绢帛,在上面写下革命的口号:大楚兴,陈胜王,再把它塞到一条注定要摆上士卒餐桌的鱼的肚子里。于是在当天晚饭时,士兵们就发现了这个灵异现象。大家很奇怪,又不敢明着问,小道消息就像耗子一样在营中到处流传。
深夜,吴广蹑手蹑脚地爬起来,溜出营地,跑到驻地旁边的神庙里,隔着树丛点了一堆篝火,又学着狐仙的声音高喊革命口号:大楚兴,陈胜王。许多士兵们都听到了异响,爬起来看时却吓得两腿直哆嗦:只看见远处树林里鬼火点点,还传来鬼一样的叫声。更可怕的是,鬼居然在喊陈胜的名字,难道是陈胜这个家伙能通灵?大家吓得赶忙钻回帐篷用被窝蒙住头。
第二天,陈胜的耳根不清净了,他走到哪里,总能觉得背后有人指指点点,嘀嘀咕咕,等他一回头,身后的人又看云彩找蚂蚁,好像什么事都没有。陈胜微微一笑,看来时机差不多了。
于是,革命的重任又落到了吴广这个倒霉孩子身上,他要上演一出苦肉计。
当天,两个带队军官在营中借酒浇愁——队伍不能前进,他们是负有领导责任的:秦法严苛,戍卒们要掉脑袋,两个将尉少说也得是缺胳膊少腿啥的,所以他们日子也不好过——突然吴广这个老实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嚣张起来,逢人便说自己要跑,四处讲,大声讲,讲得醉醺醺的军官都听到了。
这还了得!迟到已经是天大的罪过了,再把人跑丢三五十,自己就得享受死刑的顶级待遇了!两个军官再也坐不住了,抄起一根藤条就冲出去,揪住吴广一顿劈头盖脸的乱抽:奶奶个熊的,叫你到处瞎咧咧!
吴广满地打滚,军官接着酒劲就抽得越发的起劲,周围渐渐聚拢了好几百人——史书上没有记载这背后的细节,但我认定这里面一定是陈胜在煽风点火,是他在各营之间到处乱跑,大喊:军官打人啦!军官打人啦!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就都出来围观。一定是这样!
吴广在士兵中人缘挺好,所以大家心中都同情吴广,只是中国人在关键时刻一贯不敢说话,所以大家只是看着,让怒火在心中聚集。营中一下子围了好几百人,就连醉醺醺的军官也觉得气氛不对了,两人看到自己四周围了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而且士卒的眼睛里似乎都有怒火,空气中的味道有些奇怪。
“你们要干什么,要造反吗!”喝醉的军官借着酒劲撒起泼来,其中一人拔出腰里的青铜剑,恶狠狠地指向戍卒们。剑之所指,人群都纷纷避让。
突然倒在地下的吴广跳起来,冷不防地夺下宝剑,一剑刺穿了那个军官的胸膛。
在场的人都傻眼了!一贯安分守己的吴广居然杀人了,而且杀的是将尉!
那个被刺的军官到死也没反应过来,带着一脸惊讶的神色倒了下去,蹬腿了。
另一个尉官吓得满脸苍白,站在原地挪不动步子。陈胜冲出人群,把他击倒在地,吴广上去一剑,也把他杀掉了。
杀人啦!杀人啦!众人一阵诈唬。大家本来是出来看打架的,没想到真出了人命,没有人想被牵连进去。
关键时刻,陈胜占到高处,喝住众戍卒。
陈胜道:现在,我们被大雨所阻,迟到了。按秦法,迟到就是死!就算朝廷对我们网开一面,到北方去和匈奴人打仗,多半也得埋在那里。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人,早就已经是死人了!(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大家面面相觑,心想:好像是这个情况。
陈胜:既然我们已经是死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大老爷们不怕死,但死就要死出个名堂来!(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众人想:有理!
于是陈胜接过吴广手中的剑指向天空,仰天长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千古名言,不用翻译。)
士兵们的情绪终于被煽动起来,高举右臂喊:跟你混了!(敬守命)
于是设坛祭天,砍下两个倒霉死鬼的脑袋作为祭物。陈胜吴广自封为将军和都尉,打起扶苏项燕的旗号,领着这支规模不大的起义队伍,朝着大泽乡的方向一路杀去。
大泽乡起义就此爆发。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这个国家进入帝国时代后第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至少证明了两点事实:1、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不被逼上绝路是决不会造反的。2、中国的老百姓也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老百姓,一旦走上了造反之路,就如决堤的江河,将荡涤世间一切污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3 10:13:53 +0800 CST  
@q万花筒p 206楼 2013-05-13 17:17:59
好文~怒顶之!
-----------------------------
不必怒顶,明日必更……呵呵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3 21:42:46 +0800 CST  


大泽乡起义,教科书版经典图,好霸气的pose哟!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3 21:57:40 +0800 CST  
十二、暴风骤雨(1)

起义军首先就近攻打了大泽乡。大泽乡其实没有什么好打的,一个国家级贫困乡而已,攻打这个地方唯一的用处是为陈胜的队伍增加兵员。在得到大泽乡阶级弟兄的支援后,陈胜攻打蕲县,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很顺利就攻克了。起义军从此顺风顺水,陈胜派部将符离人葛婴攻打蕲县以东的乡镇,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铚、酂、苦、柘、谯等地区,大大扩张了地盘。
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陈胜一定得感谢国家:谁叫嬴政下令,把天下地级市以下城市的城墙都给拆了,害得各县长官无险可守;又是谁叫嬴家人把老百姓不当人使唤,使得各地人民只能别无选择地投靠到陈胜的怀抱中。以后世的眼观来看,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葛婴,周文之辈,都不是能征善战的名将,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秦朝自作孽的结果。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陈胜进蕲县之前,最多算是个民兵团长,从蕲县出来后,手头已有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团,三四个步兵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俨然就是一个集团军的编制了。既然羽翼已经丰满,陈胜就决定高调一点,带兵直扑帝国的战略要地——陈。
陈,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在秦始皇拆除了各地的城墙后,陈的城墙依旧被保留,可见其在秦朝的地位不一般。但攻打陈的战斗却又和先前在蕲时一样简单,《史记》中只留下两句话的记载: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首先,陈县太守县令在这个节骨眼上人没了,应该不是下基层开会,而是跑了。地方一二把手的逃跑,引发城内一片混乱,凡是能动换的人,都想趁着农民军围城之前,赶快跑掉。于是城内人心惶惶,抵抗的意志彻底消失。但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守丞,在危急关头选择了忠于职守。他召集了身边为数不多敢跟着他干的士兵,直奔城门处。等这支兵赶到城门口时,城门已经被起义军撞开了,情急之下守丞只能带着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中交战。守丞冲锋在前并很快阵亡,余众星散。陈胜胜利进城。
历史没有留下这个守丞的名字,或许对于汉朝人来说,这个守丞是不识时务的。但要知道在那样的情势下,识时务难,不识时务更难!他是值得敬佩的人,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忠诚与责任!我们中国,永远不会缺像陈县守令这样的人,他们就像是排泄物,每天都会有;也最好不要有像陈胜这样的人,他们是社会的癌细胞,破坏作用远大于建设作用;而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像陈县守丞这样忠于职守的人,这样的人无论站在什么阵营中,都堪称脊梁,如果这样的人多一些,我们的社会应该会好很多。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4 08:51:02 +0800 CST  
@q万花筒p 216楼 2013-05-14 21:31:44
每日一顶!
-----------------------------
兄台真及时雨也!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5 07:18:16 +0800 CST  
十二、暴风骤雨(2)

每一个朝代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一些扶梁抱柱,企图力挽狂澜的人。在秦朝,陈胜会遇到两个:守丞算一个,还有一个会在不久的将来登场,彻底结束陈胜的好运气。
不过现在,陈胜不会想到这些,他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进入陈县之后,他立即召开地方工作会议。当地乡绅豪杰全部到场,说了许多有利于团结的话,主要意思是:陈胜复立楚国社稷,应该称王。陈胜“勉为其难”答应了下来。
于是一个农民军政权诞生了,国号“张楚”,领导人陈胜,号为陈王。之所以国号里带一个“楚”字,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统一的国家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各有各的祖国:南方人认同楚国,河北人觉得自己是赵人,山东应该是齐国,北京一代属于燕国……而秦在当时人的心中只是征服者而已,很少有人把他当作祖国。既然秦朝已经天下大乱,那么各国就都应该复辟,回到战国末年的状态。陈胜是这么想的,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正是这样的观念就决定了秦朝所建立的郡县制度没有牢固的基础,秦汉之际国家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摇摆了好多年,其根源也在于此。
现在,政权建立了,接下去就该争取更大的胜利。眼前的形势一片大好,很多郡县不用陈胜动兵,就自己杀掉一把手,主动投靠陈胜。这样的形势下不能有半点迟疑,应该彻底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于是陈胜定下了四面出击的战略:封吴广为假王(代理王),率诸将攻打荥阳,武臣、张耳、陈馀北击赵地,汝阴人邓宗攻略九江。起义烽火很快席卷大江南北,楚人千人以上聚而为盗的,不可胜数。后来的项羽刘邦等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发迹的。此事我们以后再提.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样的规律适合于世间万物,包括陈胜。
陈胜的衰运,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最早不是表现在战场上,而是从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5 09:21:30 +0800 CST  
@野芒子 223楼 2013-05-16 09:58:22
顶起来
-----------------------------
多亏有你,此帖才有点人气啊!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6 15:39:22 +0800 CST  
十三、陈胜的穷朋友(1)

陈胜的穷朋友来了!
当年,陈胜在田间地头,向身边的穷弟兄许下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现在已他身为陈王,人家自然就来找他兑现承诺。
这个楚地的乡下人不知道赶了多少路,最终来到了陈胜的王宫前。和他想象的很不相同,陈胜的新家,再不像以前一样,可以让穷哥们随随便便跨进去了。宫门前站着好多侍卫,没等他摸到宫门,侍卫们就一拥而上,想把他给捆了起来。
乡下人感到自己很冤枉,好端端地看朋友,居然要被人捆起来,于是他大声喊冤,声称自己是陈王的朋友。
侍卫们感到事情有些棘手,他们知道陈王出身卑贱,有这样的穷朋友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又不敢把他放进去,因为陈胜的身份毕竟不一样了,难保有人巧借各种理由越级上访的。最后,卫兵让这个人在门口等着。
乡下人就老老实实地蹲在离大门不远的地方等。等了好久,陈胜终于出来了。乡下人激动地三步并两步跑道路中间,“遮道而呼”。
车驾停了下来,陈胜在车中撩开半边帘子,仔细看了看跪在地上的人,半晌,脸上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
哦……原来是你呀,好久不见……
于是乡下人被带上了陈胜的座车,一起进入王宫里。
陈胜的王宫应该不算大,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他的王宫多半是原来陈县的衙门改建的,因为从史书的记载看,他没有时间大兴土木。但即便是这样的宫殿,对于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来说,就已经如同玉皇大帝的凌霄殿了。于是,这个村野匹夫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刚刚的啊陈王,都住上这么大的别野咧!”
陈胜左右都在掩嘴窃笑,陈胜一脸黑线,应付着笑了笑。
很快,“刚刚的陈王”就传了出去,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笑料。“伙涉为王”就此成了一个成语。
陈胜安排了间房让乡下客住下,准备过一段日子安排他一个职位打发他走。刚开始,乡下人还算老实,住了一段时间后,慢慢找到了家的感觉,也就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每当陈胜不在的时候,乡下人就找下人们聊天,时常会讲一些陈胜贫贱时的故事。很快,陈县街头关于陈胜的笑话段子渐渐多起来,比如陈胜借裤子,陈胜偷鸡,陈胜和王寡妇之类,都讲得绘声绘色,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6 15:41:13 +0800 CST  
今日顶晚了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7 16:32:41 +0800 CST  
十四、陈胜的穷朋友(2)

终于,有人把这些小事报告给了陈胜,并且上升了高度,把事情定性为“刻意损害革命领袖在群众中的威信”。于是,陈胜很生气,当天就让这个可怜的乡下人脑袋搬了家。
陈胜没有想到这件事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远远超过那几个荤段子。别人都在想:从光屁股开始的老朋友,你都能说啥就杀,那么我们这些半路出道跟着你混饭吃的人,你今后会怎么对我们呢?
于是,“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集团从内部开始出现了裂隙。

不顺利的事接踵而至,乡下朋友死了,葛婴回来了。他不仅带回来了蕲县以东的广大地盘,还给陈胜带来了一个大惊喜——楚王襄强。
陈胜气傻了:这算什么名堂!我刚立为陈王,怎么又莫名其妙冒出来一个楚王?这个张楚国到底是哪个王说了算?这个葛婴,以前觉得挺厚道的,怎么就没看出来他有这样的野心,翅膀还没硬就另立山头,符离集烧鸡吃多了吧!
葛婴吓得腿都软了,他本没有立山头的意思,不过就是想扯大旗当虎皮,借冒牌楚王的名头扩大影响而已。说白了,是政治敏感性低,出发点还是好的。于是他立刻就把冒牌楚王给杀了,并亲自到陈县向陈胜请罪,以表示对陈胜的忠诚。
他的政治敏感性真的很低,有的错误一旦犯下,就再也没有悔改的机会。对陈胜而言,起义才开头,如果连另立主子的大事件都不能严肃处理的话,接下去派出去的兵就会变成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于是,陈胜只能狠狠心,把葛婴杀了。
葛婴死后,陈胜改派周市接替,向北攻略魏地。

第三件不顺心的事很快又来了,吴广送来军报,他碰到了起义以来的第一块硬骨头——荥阳城。
荥阳城也是一个有城墙的城市,而且城高池厚。坐镇城中的是三川守李由,李斯的儿子,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分子,所以他不会轻易逃跑。在李由的指挥下,荥阳城的守军拼死抵抗起义军,起义军拿不下这座城。
陈胜犯难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自起义以来,他也没啃过硬骨头。于是他召开军事工作会议,召集当地豪杰一起来商量。众人给他推荐了一个能人,叫蔡赐,说他一定会有办法。陈胜当即召来蔡赐,并拜为上柱国。
蔡赐果然不一般,他一来,解决办法就有了:他建议陈王不要和秦廷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应趁着吴广把三川守的兵力牵制在荥阳的时候,另派军队直扑都城咸阳,推翻秦朝。
这招名叫黒虎掏心,2002年美军消灭萨达姆时,用的就是一样的战术。
陈胜拍着桌子叫好,但很快问题又来了,蔡赐不会带兵,派谁去奔袭咸阳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7 19:30:46 +0800 CST  
顶上!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8 10:20:09 +0800 CST  
自己顶上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19 20:25:07 +0800 CST  
十四、兵临城下(1)

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名叫周章,字文,来历不明,在陈县本地小有名气。他自称深通兵法,熟知韬略,能胜任大将之职。据说,他曾经在楚国春申君手底下做过事,具体干什么不清楚,可能是扫地。又在名将项燕军队里混过饭吃,这一点有据可查的,他做的是“视日”,就是随军巫师,负责算命。
不管先前做过什么,周章这个人一定是很能忽悠的,就这么一来二去,陈胜居然同意,把将军大印交到他的手上。但是虽然有将印,兵却没有多少,能派的兵早已都派出去了,剩下的部队不多。周章说这个不用担心,有他在,就有兵在。
于是周大忽悠就带着为数不多的部队上路了。他一边走,一边忽悠人,等到了函谷关的时候,手下居然已有一支车千乘,卒数十万的浩大队伍了。
这是忽悠的奇迹!

大兵压境,秦二世才如梦初醒。先前也曾有官吏报告过二世,关东百姓皆反,气焰嚣张,形势十分危急。可二世不信!他认为秦朝是铁打的江山,有雄师百万,严刑酷法镇着,怎么会有人敢反?一定是有人故意危言耸听,污蔑当前大好形势。所以他把这个官吏下狱,叫狱卒查一查这个人有什么思想问题。
有了前车之鉴,就没有人敢上报实情了。陈胜的事情,就定性为一般刑事案件,胡亥问起来,下面就报告说:案件的侦查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今尽得,不足忧”。
胡亥就真的高枕无忧了。
现在,周章的大军已经进抵戏水(地名),想自欺欺人也不可能了。胡亥只得召开御前会议,两手一摊丢给大臣两个字:奈何?
朝堂鸦雀无声。大臣低着头看地板,心中暗骂:你早干什么去了!
秦二世以热切期待的眼神看着大臣,大臣们像害怕被提问的小学生,双方僵持着。
其实,大臣们不是不肯想办法,是真的没办法。秦军数量很多,但此时,三十万在塞北防御匈奴,五十万在岭南,与百越蛮族作持久战,都是远水不解近渴。函谷关前原本有三川守李由作为都城的重要防线,可现在李由被围荥阳,这道防线也就失去了作用,只能任由周文推进到咸阳城下。没有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终于,朝堂上传来一个声音:晚啦!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0 09:01:29 +0800 CST  
@美利坚卫道士 247楼 2013-05-20 09:07:05
楼主早啊!
-----------------------------
你早你早……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0 09:34:22 +0800 CST  
@混沌的考拉 253楼 2013-05-20 16:12:19
看的真痛快,楼主继续啊~~~~
-----------------------------
正在努力中,谢谢!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0 21:08:22 +0800 CST  
@草根读史1 259楼 2013-05-20 19:36:56
看望朋友
-----------------------------
眼泪哗哗地啊……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0 21:08:45 +0800 CST  
@990983806 276楼 2013-05-21 02:05:33
我觉得史书上关于 对话和表情的描写,大多不可信,应该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情况编造的,比如隆中对和青梅煮酒,当事人是不大可能向别人诉说的,至于旁边的侍者,也应该明白泄露领导的隐私的下场
-----------------------------
亦有同感,只怕是口口相传过程中添油加醋所致。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1 07:16:35 +0800 CST  
@恋上你的凶 267楼 2013-05-20 23:18:47
听楼主口音咋像俺们老陕啊
-----------------------------
真不是老陕,尽管我很喜欢那地方……呵呵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1 07:18:12 +0800 CST  
十四、兵临城下(2)

终于,朝堂上传来一个声音:晚啦!
“什么晚啦?”胡亥问。
“现在动员州县兵力已经晚啦!”
胡亥心里骂道:要不是晚了我找你们干什么!
“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说话的人名叫章邯,秦帝国少府。少府为官职名,负责掌管皇族山川土地的收入和宫廷御用物品,说到底,就是秦朝宫廷的大会计。但就是这个会计,即将成为秦朝最后一根顶梁柱,也正是他,将亲手结束陈胜的好运气。
大臣们听见章邯的话,脑子里都嗡地一下,这个主意他居然也敢出!要知道这么做可是有惨痛历史教训的,当年武王伐商,商纣王就在情急之下,武装刑徒奴隶抗衡周军,结果被倒打一耙,国灭身死。现在他又想到了这一出,难道要秦朝重蹈殷商的覆辙?章邯的脑袋还想不想要了?
但秦二世居然同意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没文化。没文化的人想法就简单:既然已经火烧眉毛了,这个办法也不失为良策,赌也要赌一把。
于是,将军大印,七十万刑徒,就被一并交到了章邯的手里。章邯将用他们创造一个奇迹。
摆在章邯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练兵。七十万人很多,却是乌合之众,如何把这么多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训练成一支可以作战的部队,在章邯面前没有现成的答案。
周章的十万大军已到戏水,离京师近在咫尺。章邯要同时间赛跑。
可历史偏偏在这个时候留给我们一片空白,他是用什么办法训练的,花了多少时间,采用了怎样的管理和赏罚制度,我们对这些细节一无所知。中国的史书,往往对这些技术性的步骤只字不提,这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
我们只能凭想象和推断来还原这一战了。
首先,章邯不可能一个人训练七十万人,他需要一支相当数量的教官队伍。从有限的历史记载看,他最可能动用的是胡亥调到咸阳拱卫京师的五万材士,因为那是在他身边唯一现成的精锐部队。从胡亥的角度来看,只要章邯不是把部队抽空,抽调其中的一部分兵力应该会被允许。
假设章邯得到了禁卫部队中一万名骨干士兵,按照现在解放军新兵训练的一般原则,一个老兵可以训练三十名左右的新兵,一万名骨干应该可以训练三十万左右部队。以此类推,如果章邯能得到两万精锐士卒的支援的话,那么七十万人全部被练成兵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后勤。咸阳附近粮食是很紧张的,他必须留出足够的人手为部队收集和运输粮食,这个数字最少应该是十万人。因为一开始战场离咸阳很近,所以后勤压力不大,一个人运粮供应六个人开销还是足够的。随着战事的推进,章邯的部队离都城越来越远,后勤压力增大,后勤人员的人数会不断增加,所以到了后期,章邯军人数是二十万上下。
其次是时间,在大敌当前的条件下,他的军队能够练成吗?
楼主 九丰山之兔  发布于 2013-05-21 08:58:33 +0800 CST  

楼主:九丰山之兔

字数:764299

发表时间:2013-04-17 06: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03:03 +0800 CST

评论数:6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