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眸王安石

第一章——年少不识愁滋味
对于青史留名的人物,世人有着太多的臧否。但无论是褒贬不一,还是充满争议。总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人物几乎都会被后人称作:少有大志,而且是志存高远的。北宋王安石同样也享受了这种待遇!
后人根据王安石志学之年所作:男儿少壮不努力,挟此穷老将安归?的诗句断定——王安石在年少之时,就是非同凡响的特立独行人物。似乎他早在未冠之年就预见了自己将会成为契、稷那样的为华夏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而王安石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许,并没有食言而肥,他说到做到,真的成就了一段辉映今古的传奇人生!
仔细剖析王安石人生轨迹,就会发现,王安石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至今仍无法盖棺定论的人,心性并不是完全在他少年时期就形成的。
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果可以看作是中世纪一出悲喜剧的话,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他的性格所决定。
相信一个正常人最初的感知,无不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后天的努力也多是先天的延续。毫不例外,王安石的性格,秉性形成,完全是受了父母亲的影响所至。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一个有志于在平凡岗位做一番成就的封建小官员。终其一生,他不过是在地方上做过几任知县、知州。但在任上,却尽力做些除暴安良、兴利除弊之事。每至一地、皆有官声,去职后更有遗爱于地方。
这种居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清廉自律的为官之道影响了年少的王安石,如果有一个选择题——谁是你生命中影响你至深的人?相信王安石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是他的父亲王益。
王益虽官声不错,却不谙为官之道。官场的潜规则在千余年前的宋就已存在。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即公元1021年,官二代王安石生于临江军、即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王益所居的官舍。说王安石是个官二代,并非戏言,他这个官二代是货真价实的。这时候,王益正任临江军判官一职。王益虽是个官,王家在地方上却并不是什么名门宦族。直至王益这一代,通过科考,临川王家才跻身仕宦之途。上溯几代,无一不是扛锄头的农夫。从王益入仕之后,王家从此勉强可以在门墙上高挂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楹联了。
与其他积极要求进步的低级官员不同,王益非但在任上没有跑官要官,反而与上司、地方豪佑不合作。与他截然相反的是,王益上司与地方豪强却是实现了强强联合。官府与地方勾结,鱼肉百姓这种行为在王益眼中视为丑行,嫉恶如仇的王益不但从中作梗,而且努力压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王益因此也得罪了许多的同僚与地方大户,惹的他们无不对王益侧目而视。
王益的不识时务,显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些人的利益,挡了他们的财路。在他们群策群力之下,王益这个官场另类很快遭排挤、调任他处。年幼的王安石只好跟着父亲宦游不已,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这种颠沛流离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多是增加了一次令人愉悦的远足而已。
王益官场蹭蹬不达,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的为官之道。在新淦县令、韶州知州任上,仍一如既往,整治地方奸猾之徒,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他的这种不畏强暴,积极维护贫弱百姓利益的行为,使少年王安石在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影响日深。
王益作官,与众不同。他并不是仗势欺人,为抖威风,将惊堂木拍的山响,恼羞成怒之后,对治下小民大棒伺候。他所讲求的是以理服人,史称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对待治下生民如此,居家对待妻儿更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相信王安石兄弟几人调皮之后,经常会被父亲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一番。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动用家法,棍棒下面出孝子。王益的这种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无疑对王安石年少时候的心智成长益处良多。
注重务实的王益,很少在闲暇之余吟风弄月,但这并不等于他不善为文。少年时代的王益就曾经拿了自己的写的文章,去名臣张咏那里班门弄斧。张咏看过之后,赞赏不已。得到将寇准讥为不学无术的张咏首肯,王益的文章定有可圈可点之处。王安石青出于蓝,终成一代文学大家,王益所作的教诲、启蒙功不可没。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09:18:00 +0800 CST  
绪言部分有碍和谐无法发表.请读者谅解一二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0:05:28 +0800 CST  
辛亥革命距今已有百年,与此话题相关的争论、研究再掀狂潮。其间既有反思得失者,亦有批评革命党人激进者。更有人提出如果革命党人与清廷携手主持立宪的话,之后的中国历史可能波折会少一些。
慕雨认为,此说为秀才的想当然尔!如果有一天,我国倘若不经激烈变革或流血之革命,实现社会进步的话,无论怎么样的鼓吹都不为过。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0:43:23 +0800 CST  
@独孤慕雨 2011-10-16 10:43:23
辛亥革命距今已有百年,与此话题相关的争论、研究再掀狂潮。其间既有反思得失者,亦有批评革命党人激进者。更有人提出如果革命党人与清廷携手主持立宪的话,之后的中国历史可能波折会少一些。
慕雨认为,此说为秀才的想当然尔!如果有一天,我国倘若不经激烈变革或流血之革命,实现社会进步的话,无论怎么样的鼓吹都不为过。
-----------------------------
@于在清 2011-10-16 10:48:39
顶起来看。 mark!
-----------------------------
事实却是,纵观华夏数千年之历史,不借助暴力的大变革还未曾发生。如果说辛亥革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偶发事件,那么满清帝国的覆灭与辛亥革命的成功则是一种必然。
辛亥革命,事件发生的原因,既有革命党人的因深受刺激而舍身为国,也有清政府自身的错失良机,丧失了避免覆亡的一次次机会。满清的不识时务与鼎力合作,将本已经动荡不安的社会推向了流血漂杵的革命。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0:55:54 +0800 CST  
@卢布林联合 2011-10-16 11:44:13
王安石改革明明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怎么能说失败?
难不成秦国后来灭亡了,代表商鞅变法失败了?
-----------------------------
慕雨个人认为,如果研究王安石只是驻足于变法本身成败与否,那么仍未能跳出千余年对王安石的认识了!王安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思想!注重细节的话,就会忽视他在中世纪华夏历史所处的作用了。更不会对今日之中国有丝毫有益之处了!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3:25:21 +0800 CST  
@上輩子是西夏人 2011-10-16 13:01:43
都说我的坑多
独孤兄的坑也不少啊
-----------------------------
西夏兄见笑了,慕雨作文一般在写了八九万字之后,才会陆续发表的。过些天《契丹往事》一文也会发表的!这不是坑,只是种下是一个希望罢了!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3:27:03 +0800 CST  
历史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对此会给出不同的结论!
慕雨翻检我国史籍,认为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完全可以视为改革与反改革交织而成的历史。
而稍作梳理分析便可得出一个理性的推论:目前,我国再次处于改革与否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转折点。改革与否?如何改革?又成为了一个痛苦难以抉择的沉重话题。
改革需要反思,尤其是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沉淀的国度!
如果从历史长河中的改革往事与现实作一个理性的对比分析,从中找到异同,以史为鉴,找出解决今日社会积弊的处理办法,深化改革,进而步入光明的未来世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实在是民族之幸,国之大幸!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3:46:31 +0800 CST  
类似问题,并不为我中华所独有,审视世界历史上的变法图强,我国的改革与其他国家所作的改革之尝试,并无质的不同。从清末进行的戊戌变法开始,我们的先民就一直在努力寻求一条通向近现代文明的坦途。
令人欣慰的是——一路行来虽然坎坷崎岖,好在我们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华夏民族终于跌跌撞撞的前行至了现代化文明的门前。也摸索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改革之路。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16:08:09 +0800 CST  
@插花成柳 2011-10-16 19:10:48
顶先。
其实,宋朝,我更喜欢欧阳修和苏轼。
宋朝的文骨
-----------------------------
这些人物都将会在文章中一一闪亮登场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20:16:00 +0800 CST  
@卢布林联合 2011-10-16 11:44:13
王安石改革明明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怎么能说失败?
难不成秦国后来灭亡了,代表商鞅变法失败了?
-----------------------------
@插花成柳 2011-10-16 19:15:38
我心中也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时期是成功了的。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失败,
1,变法的不完整,后期被取消。
2,王安石的晚年凄凉,自身的失败,让人延伸变法的失败。
相比商鞅,呵呵,人死虽惨,但是变法,沿用至今,何谈失败?
-----------------------------
王安石身后并不凄凉,我们这不是在议论他吗!?变法图强的精神永存!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6 20:17:55 +0800 CST  
@插花成柳 2011-10-16 19:10:48
顶先。
其实,宋朝,我更喜欢欧阳修和苏轼。
宋朝的文骨
-----------------------------
慕雨更喜欢的是范仲淹与王安石!此二位才是风骨铮铮的士人代表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08:06:24 +0800 CST  
作者:插花成柳 回复日期:2011-10-16 19:15:38  回复
@卢布林联合 2011-10-16 11:44:13
王安石改革明明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怎么能说失败?
难不成秦国后来灭亡了,代表商鞅变法失败了?
-----------------------------
@卢布林联合 2011-10-17 09:40:56
我心中也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时期是成功了的。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失败,
1,变法的不完整,后期被取消。
2,王安石的晚年凄凉,自身的失败,让人延伸变法的失败。
相比商鞅,呵呵,人死虽惨,但是变法,沿用至今,何谈失败?......
-----------------------------
变法派与反对派的斗争不能用对与错来分析,尤其是后来完全是一种意气之争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10:41:07 +0800 CST  
@either_or 2011-10-17 10:49:06
评价功过并不重要,借古鉴金才是重点
-----------------------------
说的对,我也是这样想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11:04:27 +0800 CST  
@xyjvj 2011-10-17 11:59:41
又开新坑了 前排先顶一下
-----------------------------
老朋友了,就不言谢了!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12:56:52 +0800 CST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与寻常女子的无才便是德不同,吴氏勉强称的上是知识女性。对这位有文化、识见不凡的伟大女性,宋人曾巩称赞她: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这样一位杰出女性,与王益的结合也是一对璧人、天作之合。有如此父母,对于王安石的学养形成作用如何不言而喻。令人称异的是,王安石的外祖母也是位粗通文墨的女性,喜欢阴阳术数之学。家学渊源,少年王安石所学不完全囿于儒家之说。这两位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直接产生了影响。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继室。做为继母,吴氏非但没有用三聚氰氨奶粉去作践王益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反而对丈夫前妻所生的安仁、安道的爱抚远超过自己的几个儿女。吴氏不但是位贤惠善良的女子,而且自嫁与王益之后,育有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五个儿子,另外两个女儿,因为历史上重男轻女的原因,名字是什么根本无由考证了。从王安石传之后世与其妹唱和的诗文中推测可知,这两个妹妹也是知书识礼之人。所有这一切应该皆是拜吴氏所赐!
除了在十三岁到十五岁期间,因父亲丁父忧在江西临川小住之外,王安石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一直都是随着父亲在他仕宦之地韶州、江宁府间奔波。景佑四年、即公元1037年,王益改任建康府通判一职,妻儿再次随他赴任。好不容易生活才安定下来,两年之后王益却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
王益死后,厌倦了奔波之苦的王安石一家,从此在江宁府落了户。父亲的早逝,给正在步入青年王安石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居家守丧的几年时间中,王安石对自己的人生在做了深刻自省之后,开始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跟随父亲十多年的宦游经历,青年王安石对盛世之下的萧条景象百思不得其解:丰年的时候百姓尚不得温饱,荒年、灾年更将如何?田间禾稼绝收,生民嗷嗷待哺,何以催缴赋税的胥吏就开始新一轮的叫嚣?青黄不接时候,路有倒殍,国家官吏的不作为与漠然更是令王安石扼腕叹息。现实的无奈,对于青年王安石的治学与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赵宋王朝的有意引导之下,学而优则仕在北宋太宗一朝得到了充分体现。更在宋真宗劝学文露骨的一番忽悠之下,看到了希望的贫寒士子想要实现凌云之志,只有寒窗苦读一途。不管统治者初衷如何,毕竟身在底层的士民看到了可以参政议政的可能。两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更让教育事业在中世纪的华夏大地得到普及和高速发展。进士及第荣耀无比,成了所有有志之士为体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途。不同阶级、阶层的知识分子,读书热情高涨,竞相投身于科场,甚至有生命不息、考试不止者。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既便是孔、孟复生,也不得不走进考场去挤这独木桥,以期出人头地。王安石在父亲逝后,一改从前只知吟诗作赋、不关心国计民生的情形,开始注重社会现实。他耻于作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而是抱定了学以致用的心思,渐渐生发出以天下为已任的凌云壮志。在建康读书的数年时间内,在悉心研读圣贤书的同时,开拓眼界——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书不读。而且与众不同的是:王安石读书,不拘于前人传注,大胆思考、发前人所无,师古而不泥古。这样一来,日久形成了自己在学术上的认识与深刻理解。
儒学在经历了汉唐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在有宋一代形成了新儒学,史称宋学。出现这种情形,绝不是一种偶然。正是因为有许多与王安石基于相同认识的士人大力推动、发奋有为,开创了以已意解经的新学术思想。儒学在北宋迎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伟大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儒家的经典是步入仕途的惟一敲门砖,每想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这些可以充饥的画饼,所有有志入世寒窗苦读的士子就浑身是劲、两眼放光。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王安石同样不能免俗,父亲的早亡,使全家人失了庇佑,莫说作官造福天下苍生,就算是想要母亲兄弟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也得必须六经勤向窗前读!
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传统儒家文化,并不是墨守成规的奉为圭臬,对孔孟之道王安石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于圣人之学,他也大胆提出了自己看法。直抒已见:言而无理,虽周、孔所不敢从。对圣人的理解,王安石也认为圣人并非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后天的学养形成。之所以是圣人,完全是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的原因。王安石认为: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即使是普通的贩夫走卒,只要是精通其理,同样是圣人。
王安石的这种惊世骇俗思想,在那些自诩为孔孟传人的腐儒眼中看来完全是一种离经叛道,当然是无法容忍的。
其实,王安石身上有许多的行为是时人无法理解的。在建康读书的同时,王安石也注重作社会调查,儒家经典外的学问也是他学习的重点。对农夫女工他一样虚心请教,借此印证圣贤之学的正确可靠与否。在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之后,更坚定了他刻苦读书的决心。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严谨务实的治学之风影响了他一生,也是青年王安石胸襟见识远超侪辈的原因,同样也成了日后政敌攻击他的把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13:13:39 +0800 CST  
@徒步中国 2011-10-17 13:39:16
支持一下。
加油。
-----------------------------
谢谢你,徒步兄弟。希望慕雨不会辜负大家的期许!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16:21:44 +0800 CST  
其实,王安石身上有许多的行为是时人无法理解的。在建康读书的同时,王安石也注重作社会调查,儒家经典外的学问也是他学习的重点。对农夫女工他一样虚心请教,借此印证圣贤之学的正确可靠与否。在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之后,更坚定了他刻苦读书的决心。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严谨务实的治学之风影响了他一生,也是青年王安石胸襟见识远超侪辈的原因,同样也成了日后政敌攻击他的把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19:48:30 +0800 CST  
@清秀贝壳 2011-10-17 20:11:52
好贴,顶起来,看了后,觉得自己也高雅起来了。
-----------------------------
宋虽亡,而宋人精神、风骨长存!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21:01:55 +0800 CST  
@fool_man1 2011-10-17 22:06:01
辩奸论----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
-----------------------------
这文章未必是苏洵所写!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22:32:38 +0800 CST  
@止于至仁 2011-10-17 22:23:05
变法是非常艰巨和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宋朝和国朝这样的体制内变法,更是难上加难。商鞅好歹还是从体制外跳进来的,阻力和束缚反而要小得多。
-----------------------------
最好是只谈宋史,莫谈国事。有碍和谐的事情我们不做!哈哈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1-10-17 22:33:47 +0800 CST  

楼主:独孤慕雨

字数:53521

发表时间:2011-10-16 17: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3:16:51 +0800 CST

评论数:21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