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前后,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国力军力对比,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岳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承载了中国人太大的爱国精神和忠义信念,所以孙中山先生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邓广铭教授评价岳飞: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固与岳飞平素的操练和教阅分不开,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王曾瑜教授评价岳飞: 为着光复故土,南北重新统一,维护文明和进步,岳飞不屈不挠地奋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践着自己“尽忠报国”的誓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张其凡教授评价岳飞的军事才能: 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他的战略战术,他的军事思想,是两宋军事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珍贵宝藏。

龚延明教授评价岳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

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爱国名臣李纲在给朝臣的书信中指出:『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难得,……,异时定为中兴名将。』

以下摘录南宋朝廷在绍兴初年给岳飞升官的部分诏书中对岳飞的评价:『(岳飞)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岳飞)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按堵,闻犬吠之不惊!』『(岳飞)精忠许国,沈毅冠军,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机权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著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圉,实捍难于邦家。有公孙谦退不伐之风,有叔子怀柔初附之略。』

绍兴六年(1136年),闻知岳家军北伐战果辉煌,势如破竹般收复襄汉六郡,宋高宗赵构在诏书中欣喜地评价岳飞:『卿学深韬略,动中事机,加兵宛、叶之间,夺险松柏之塞。仍俘甲马,登闻三捷之功,实冠万人之勇!』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飞“少保”官位的制词公文中评价岳飞:『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七百户岳飞:智合韬钤,灵钟河岳,气吞强虏,壮哉汉将之威棱;志清中原。奋若晋臣之忠概。师屡临于京洛,名远震于荒夷。』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南宋太学生倪朴上书宋高宗,要求南宋朝廷尽快给岳飞平反昭雪,倪朴在其上书中写道:『臣闻故将岳飞,忠义无比,志清宇宙,一旦为权臣所害,天下痛其冤,至今大小犹云云也!夫孝妇之冤不伸,犹历年为之不雨。况忠臣义士,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无尺寸之封,而反受大戮,其怨怒之气,岂不充积于天地之间哉?…………臣愿复故将岳飞之封爵,禄其子孙,以伸其冤抑之气。』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宋孝宗在位期间,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岳飞冤案昭雪后,宋孝宗在非正式场合对岳飞三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湖北转运司在湖北武昌为岳飞立庙的公文中评价岳飞:『伏见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鄂、汉,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功。至今鄂州一军士卒整肃可用者,皆飞之力也。(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朝廷在给岳飞评定谥号的官方公文《忠愍谥议》中评价岳飞:『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而在为岳飞定谥号的官方公文《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廉洁奉公、舍身报国的精神也多有称誉:『呜乎!为将而顾望畏避,保安富贵,养寇以自丰者多矣。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问(门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 曰(朱熹):“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  问(门生):“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曰(朱熹):“次第无人。”』

南宋学者曹彦约称赞岳飞:『若夫智略足以料敌,鉴裁足以用人,纪律严而下不忍怨,粮运竭而众不忍叛,身死八十年,闻风者犹且悦之,其惟岳飞呼!古之所谓名将,不过于此。然而南北分合,应有定时,忠邪生死,应有定数,岂权臣一日所能自为之?哀哉!』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一: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

文天祥评价岳飞之二(摘录自文天祥给岳飞曾孙岳觌的回信):「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对岳飞的评价:『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清朔漠之师。

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评价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3-10-11 22:01:16 +0800 CST  

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名将身处汉唐盛世,当时国力鼎盛,皇帝又是英主明君,全力支持他们的对外战争,而他们自身也多有背景,成长环境相对更优越,建功立业的客观条件也更加充分完备,又没有什么后方牵制阻挠等不利因素,他们能够立下巨大的战功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岳飞身处他们那样国力鼎盛、皇帝英明的好时代,肯定能够比他们建立更大的功业!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和后世影响力、知名度,只讨论军功,岳飞相比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也毫不逊色: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1、当时的女真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流的军队,而岳飞却在乱世中把汉族农民训练成了超一流的军队岳家军,本人认为岳家军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超一流的,都是不可战胜的,岳飞是不可超越的。

2. 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南宋小朝廷主张偏安东南,处处牵制阻挠岳飞北伐。

3. 岳飞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乱世,南宋的国力与汉唐时期无法相比,岳飞却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敢于多次发起北伐,并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率领岳家军将士以寡击众,与女真骑兵硬碰硬地对决,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重创金军主力。

4、女真族是渔猎民族,多有擒杀虎豹熊狼的勇士,金军有杰出的统帅完颜兀术等

5.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岳飞的敌人,女真骑兵实力雄厚,比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骑兵要强大得多,女真骑兵包括用于迂回包抄而后突击的轻骑兵“拐子马”,以及用于正面攻坚冲锋陷阵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轻骑兵“拐子马”的机动性极强,重装骑兵“铁浮图”的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主要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郾城之战,是岳家军几千精骑加几千步兵对阵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而且岳家军赢了。

先不说黑水靺鞨历来善战的武力传统造成的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光说这场大战的特点和规模。

这种几千骑加几千步兵对付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进行硬碰硬的对阵厮杀,经过一个下午的惨烈大战后分出胜负,唐朝没有这个例子。

即便是汉朝,那时候一个汉兵由于技术优势,可以顶三到五个匈奴兵,而当时匈奴骑兵还没有马蹬,其战斗力与后世骑兵相比要差得多,而宋金之间没这么大的差别,女真骑兵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比任何骑兵差。岳家军纯粹是铁的纪律造就的战力,才能搞定同样数量的女真骑兵(这里面还有岳飞出其不意以奇招破掉金方重铠“铁浮图”的原因,金兀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后来蒙古灭西夏的灵州之战,是蒙古万骑对西夏数千骑,西夏因数量不足被歼灭。蒙古灭金主力的三峰山之战,是蒙古拖雷三万骑加窝阔台的大军,对金国两万骑另加13万步兵,但拖了几个星期,把金兵断粮饿了三天、饿扁了以后才通过伏击战歼灭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时间太长,这都不及郾城之战骑兵主力短时间对阵决胜激烈。

明朝也就明太祖那八次北征打到乌兰巴托、打下整个东北时还很风光,后来就不行了。第二次北征徐达的中路军打到乌兰巴托西,在万骑对万骑的较量中还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贺宗哲的联军大败,死万余人,还是比不上岳飞。

所以我认为郾城之战是被低估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骑兵对阵战役,从规模和短时间爆发的激烈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骑兵对阵,这是汉、唐、明各战役所不及的。

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更何况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并且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进而迫使金军大败而逃,势必已经重创金军。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并能击败金国女真主力部队,进而缴获包括战马、金、鼓、旗、枪、器甲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这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岳家军将士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针对金军作战特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岳家军步兵和骑兵密切配合,扬长避短,破敌所长,击敌所短,故能克敌制胜。在战争一开始,岳飞就“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同金国引以为骄傲的女真骑兵进行周旋,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女真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同时通过骑兵冲杀,来分割打乱金军阵势,让步兵殿后,以强弓劲弩御敌。

当女真人的重装骑兵(“铁浮图”)上阵以后, 岳飞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破其精锐。

在颍昌之战中,岳飞正确判明金军必攻颍昌的企图,适时调整部署,及时增援颍昌驻军,为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在战斗中,面对金军的阵势,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正面猛冲金军大阵,而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

同时岳家军将士英勇执著,奋不顾身地坚持与强敌浴血奋战,既不畏缩,更不退缩。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期,城中守军及时增援,合兵奋击,终以强劲勇锐之师,大破金军。


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其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建功立业,从而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更重大的影响是他们反抗外侮的英雄事迹和道义精神,而不仅仅只是狭隘的军功大小!

历代名将很多,但是能够成为影响千秋万世的杰出英雄人物的却屈指可数,而岳飞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最杰出,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后世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很崇拜岳飞,他们首推岳飞为其精神偶像,却没有首推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这已经说明问题!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3-10-12 21:10:16 +0800 CST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而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都身处西汉到元朝之间,他们在古代史家眼中,显然都是比不上岳飞的!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岳飞统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请问,汉唐时期的老百姓可曾自发地要为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建生祠,而且还主动要供奉膜拜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的画像?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请问,汉唐时期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的所带的军队可曾有如此严明的军纪?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请问,与汉唐为敌的匈奴军队和突厥军队可曾这样评价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

——请问,与汉唐为敌的匈奴军队和突厥军队可曾说“撼山易,撼汉军、唐军难”?

——请问,与汉唐为敌的匈奴军队和突厥军队可曾在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去世之后二十年还流传说“卫青、霍去病不死,大匈奴灭矣”?

——请问,匈奴大单于和突厥可汗可曾在诏书中承认“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的威名和战功,南北诸国的人全都知晓”?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当年威震南北,名声极响,岳飞本人更是声名显赫,广为人知,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品牌效应。在岳飞生前,很多抗金义军以及小股宋军都喜欢打着岳家军的旗号来给自己助威壮胆,吓唬金兵。岳飞也支持这种可以使金军感到草木皆兵的做法。实际上,这些军队根本就不属于岳家军建制。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请问,汉唐时期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可曾发动敌后人民群众反抗侵略者?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可曾在敌占区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号召力?敌占区和沦陷区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武装可曾打着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的旗号去反抗匈奴和突厥军队?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湖北转运司在湖北武昌为岳飞立庙的公文中评价岳飞:『伏见故少保岳飞顷提十万之众,留屯鄂、汉,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功。至今鄂州一军士卒整肃可用者,皆飞之力也。(岳飞)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金佗续编》卷27《孙迪编鄂王事》记载:『湖之南,江之西,比屋绘像,事王如生。』(南宋朝廷于嘉泰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直到岳飞身后好几十年,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奉祀不衰,还流传了很多歌颂岳飞的民间故事。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 (《金佗续编》卷14《湖北转运司立庙牒》《敕建忠烈庙省牒》,卷28《孙迪编鄂王事》,卷30《郢州忠烈行祠记》;《舆地纪胜》卷66《鄂州》)。

——请问,汉唐时期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去世之后,老百姓可曾家家户户张挂他的遗像,几十年都奉祀不衰?老百姓可曾每十户人家就有九户自发要供奉他的画像?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3-10-20 21:11:41 +0800 CST  


西溪寨将官子弟(宋)
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
丹心似石凭谁诉,空自游魂遍九州。

建康人(宋)
强金扰扰我提兵,血战中原恨未平。
大厦已斜支一木,岂期长脚误苍生。

武昌军士(宋)
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附注:以上几首诗是在岳飞遇害之时,南宋平民和下层军士冒死所作,在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的艰险背景下,这些为岳飞鸣冤的诗竟能留存后世, 实为不易.

吊岳飞
胡铨(宋)
匹马吴江谁着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


书愤
陆游(宋)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五)

感事
陆游(宋)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
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四)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陆游(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


建安叶绍翁题西湖岳鄂王庙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六州歌头 题岳鄂王庙
刘过(宋)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敌?
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

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六州歌头 淮西帅李忱和仍为书庙额
刘过(宋)

高皇神武,善驾驶豪英。
攘北狄,驱群盗,命天膺,救苍生。
奈梦绕沙漠,隔温情,屈和好,
召大将,归兵柄,列枢庭。
公指汴京。威已振河洛,不顾身烹。
失一时机会,嗟左衽吾民,痛岳家军,孰扶倾?

久沉怨愤,七十载,还复遇,帝王真。
表遗烈,锡王号,日照临,激士心。
始识安刘计,宁祸已,是忠臣。
我乘传,访壁垒,想精明。
英气凛然若在,仍题匾,昭揭天恩。
笑原头荒草,一死不能春,交怨天神。


观岳侯石像
薛季宣(宋)
万死何知狱吏尊,威名盖代古难存。
二桃岂以功高赐,一舸不容身退论。
几见饮江思道济,缪为图像肖王敦。
沉碑千古蛟川恨,付与无穷客断魂。
(作者注:秦桧专权,候祠初毁,道士不忍坏候像,沉浸溪中,因得不坏.)

(注:候指岳飞,岳飞生前曾被封为武昌郡开国候)


观岳侯石像
刘仙伦(宋)
昔年槌鼓事边庭,公相身为国重轻,
四海几人思武穆,百年今日见仪形,
笔头风月三千字,齿颊冰霜十万兵。
天亦知人有遗恨,定应分付与中兴。


和岳王庙壁上韵
吕午(宋)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作者注: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武昌
苏泂(宋)
南楼丝管日纷纷,一带春江浸碧云。
遗老相逢问年几,白头闲话岳将军。


岳武穆王墓
王英孙(宋)
埋骨西湖土一丘,残阳荒草几经秋。
中原望断因公死,北客犹能说旧愁。


题岳忠武祠诗三首
袁甫(宋)
儿时曾住练江头,长老频频说岳侯。
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祗寻幽。
堪嗟爝火当时灭,谁信长川万古流。
机会莫言今到手,却愁无饭饱貔貅。

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众列侯。
先辈有闻多散轶,后生谁识发潜幽。
伤心咄咄权臣事,满眼滔滔债帅流。
槌剥到今浑似鬼,向人休说是貔貅。

当年老桧肆欺谩,忠武哀哉抱寸丹。
赖有皇天为吐气,岂无青名更诛奸。
字留陈迹何年泯,烟锁空山尽日间。
世事关心眠不得,今朝下涕为潸潸。


谒岳王坟
郑超(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松柏苍苍上宿云。
臣子报君终一死,权奸卖国欲中分。
鹰扬当日谁能及,雁叫中原不可闻。
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


鄂王墓
贯酸斋(宋)
剑戟横空杀气高,金兵百万望风逃。
自从公死钱塘日,便觉江山把不牢。


岳鄂王墓
徐集孙(宋)
百战收功指顾间,岳家军令重如山。
班师似出高宗意,逢恶徒成秦相奸。
往事不成空浩叹,黄鹂无绪自间关。
金戈铁马纵横地,古庙犹存落照间。

古木号风抱不平,百年忠义日争明。
坟前人马空存石,何似当时听用兵。
(竹所吟稿)


岳王祠
林景熙 (宋)
寥落一抔在,英雄万古冤。
孤忠悬白日,遗恨寄中原。
树老残霞澹,尘深断碣昏。
东南天半壁,往事泣寒猿。


水调歌头 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戴复古(宋)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读岳武穆王传
吴龙翰(宋)
鬼蜮为妖天地昏,将军那可一朝存。
泰山颓喻哲人死,东海旱为孝妇冤。
当日主和甘下策,到今无计复中原。
清风凛凛一编史,拭尽英雄几泪痕。


鄂王墓
陈允平(宋)
鄂王墓在栖霞岭,一片忠魂万古存。
镜里赤心悬日月,剑边英气塞乾坤。
苍苔雨暗龙蛇壁,老树烟凝虎豹幡。
独倚东风挥泪客,不堪回首望中原。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3-10-20 21:13:32 +0800 CST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军再次大举南侵,渡江攻宋。当时岳飞还只是一员偏将,奉命与其他十六员偏将一起随都统制陈淬前去迎敌。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宋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乘机击溃宋军。
在主将陈淬战死,其他各路宋军“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孤军奋战。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东北的钟山。
不久,宋军统帅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去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准备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对主帅杜充投敌、宋军士卒溃散、金兵肆虐江南、百姓惶惶呼救的乱局,岳飞必须当机立断。 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接着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将士们都感泣起来,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岳飞抗战到底。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岳家军,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1-06 23:59:20 +0800 CST  


西湖三杰: 宋朝的岳飞、明朝的于谦、明末清初的张煌言。三位民族英雄均与杭州西湖结下不解之缘,故称“西湖三杰”。


《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岳飞 (宋)
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息。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当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金佗粹编》卷十九《家集》卷十《题记》)


《五岳祠盟记》(《题宜兴张大年家厅事屏记》)
岳飞 (宋)
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
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 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
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


满江红
岳飞 (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一作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见河南汤阴县岳庙明朝天顺二年《满江红》词碑,还可见于南宋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谢昭雪表》和南宋陈郁所著《藏一话腴》)


岳鄂王墓
赵孟頫(元)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赵孟頫(1254-1322年),宋末元初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系子孙。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岳飞之死是千古奇冤,历来有许多题咏、凭吊,这首却尤为沉痛。元朝学者陶宗仪指出:“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赵魏公”指赵孟頫)


岳忠武王祠
于谦(明)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虏,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入武林
张煌言(明)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忆西湖
张煌言(明)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一座新坟无。

满江红 怀岳忠武
张煌言(明)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谒岳王墓 (共十五首)选一
袁枚(清)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北伐檄文》
张煌言(南明1646年)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
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
本藩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尝胆,法古用兵。生聚教训,已逾十年。正朔难偏,仅存一线。兹者亲统大师,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
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辽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
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名高日;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
本藩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敬哉特谕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1-16 23:54:09 +0800 CST  
@ACSF 39楼 2014-01-17 12:16:10
岳家军训练有方,再说又是正义的事业
投降过来的汉军很快可以形成战斗力,越打越多
-----------------------------
北方义军首领梁兴在战报中称:『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1-19 00:00:24 +0800 CST  


岳家军郾城大捷的胜利是空前的,南宋朝廷不仅在奖谕诏中高度评价,而且还赏赐岳飞所部“关子钱二十万贯”,而朝廷对刘锜顺昌大捷的赏赐却只有十四万贯。这也表明岳飞郾城大捷的战绩要高于刘锜顺昌大捷。

南宋朝廷当时在奖谕诏中对岳飞郾城大捷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新安文献志》卷2《奖谕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郾城胜捷仍降犒赏诏》
——《鄂国金佗稡编》卷4《奖谕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郾城胜捷仍降犒赏诏》


“(绍兴十年顺昌大捷后,刘锜)遂以犒军银帛十四万匹两均给将士,军无私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6,绍兴十年闰六月已亥条

也就是说,刘锜顺昌之战,宋高宗只是赏了十四万贯钱,而岳飞郾城之战则赏了二十万贯钱,显然岳飞郾城之战战绩应在刘锜顺昌之战之上。


在郾城大战中,参战的岳家军将士奋勇杀敌,其中有许多人立功。根据与岳飞同时代的宋人张嵲所著《紫微集》卷12收录的梁吉等人转官制、韩之美转官制,卷13收录的杨光凝、吴师中转官制可知,在郾城之战中,梁吉等一大批武将,以及宣抚司干办公事韩之美、准备差遣杨光凝、吴师中等岳家军幕僚,都立有战功。但是梁吉等人当时仅升一官,而根据《宋会要》记载,立下战功的人可以迁“两官”以上,故梁吉等人尚属于战功较小者,而战功较大者(如杨再兴、岳云等人)的转官制却已佚失而不得见。

关于岳飞郾城之战大败金军,很多史书都有明确记载:

“(绍兴十年秋七月)己酉,岳飞及兀术战于郾城县,败之”
——《宋史》卷29《高宗本纪》

“(绍兴十年七月)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战于郾城县,败之”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04

“(绍兴十年七月己酉)是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自与越国王宗弼战于郾城县,败之,杀其裨将”
——南宋李心传《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卷137记载:

“(绍兴十年七月)飞驻兵郾城县,丙午,金人来攻,飞出,与战,破之。己酉,兀术、龙虎大王复举兵来攻,战于县北二十余里,又败之。”
——南宋李植《皇宋十朝纲要》卷23

“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兵逼之。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
——《宋史》卷368《杨再兴传》

“(绍兴十年七月)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战于郾城县,败之。杨再兴单骑入虏阵,欲直擒兀术,不获,杀数十百人而还,身被数十枪”
—— 《三朝北盟会编》卷204

“(绍兴十年七月己酉)是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自与越国王宗弼战于郾城县,败之,杀其裨将。是役也,统制官杨再兴单骑入敌阵,欲擒宗弼,不获,身被数十创,犹杀数十百人而退。”
——《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卷137


关于岳家军郾城再战破敌之事,很多史书都有明确记载:

“(绍兴十年七月)十日辛亥,岳飞败金人于郾城县。是日,杀金人将阿李朵孛堇”
——《三朝北盟会编》卷204

“飞再破兀术于郾城县,杀其将阿李朵孛堇”
—— 《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

“候与兀术战郾城县,败之,再战,又败之”
——《鄂国金陀粹编》卷28《吴拯编鄂王事》

“辛亥,金人再犯郾城,诸军战少却,岳飞遣其子云率兵进战,破之。”
——《皇宋十朝纲要》卷23


颍昌之战的战果是辉煌的,岳家军将士当阵杀死金军统军使、夏姓金吾卫上将军(兀术的女婿),还先后杀死金军千夫长5人,杀死金兵五千多人,擒获金兵大小首领78人,俘获金兵两千多人,缴获战马三千多匹,缴获的金、鼓、旗、枪、器甲等器物更是多得不计其数。金军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回开封府后死去。

关于颍昌之战,《宋史》卷29《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年秋七月)乙卯,金人攻颍昌,岳飞遣将王贵、姚政合兵力战,败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204记载:“(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乙卯,岳飞统制王贵、姚政败兀术于颍昌府”,

《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提到:“王贵、姚政败兀术于颍昌”,

《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卷137记载:“(绍兴十年七月乙卯)湖北、京西宣抚司都统制王贵、统制官姚政及金人战于颍昌府,败之”,

《鄂国金陀粹编》卷28《吴拯编鄂王事》记载:“王贵、姚政与兀术战于颍昌府,败之”,

《呻吟语》也提到:“兀术犹骄横,所向无敌。自韩世忠败之黄天荡,吴璘败之和尚原,岳少保败之颍昌,锐气渐消。”

《鄂国金陀粹编》卷9《诸子遗事》记载:“颍昌之役,大战无虑十数合,(岳云)出入虏阵,甲裳为赤,体被百余创”,

《鄂国金陀粹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记载:“王贵尝以颍昌怯战之故,为臣云所折责。比其凯旋,先臣犹怒不止,欲斩之,以诸将肯请,获免”,

《鄂国金陀粹编》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记载:“颍昌之战,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无一人肯回顾者,复中原有日矣”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1-19 23:49:19 +0800 CST  

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1-23 22:39:11 +0800 CST  


【绍兴十年、绍兴十一年大事记】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开始,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出兵攻宋。金军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夺去了宋军当时不设防的陕西、河南之地,继而进兵威胁淮南。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大败金国精锐的骑兵部队,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兵的攻势。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上旬,岳飞正式自鄂州(今湖北武昌,当时是岳家军的大本营)出师北上,发起第四次北伐,这也是岳飞的最后一次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底,岳飞被迫奉诏从前线班师,岳飞北伐结束,岳家军撤军南归。
绍兴十年秋,金国统帅完颜兀术派人给秦桧送密信,提出“汝朝夕以和议请,而岳飞方以河北是图,且杀吾婿。必杀飞,始可和。”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讧,加上连年侵宋,金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军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军力日弱。而在侵宋战争中,金军又接连被宋军击败,金国统治区内的各地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压迫,加之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使兵老气衰的金国无力继续打下去。在经历了公元1140年和公元1141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把持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完颜兀术(宗弼)的心腹、悍将韩常对人坦白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意识到宋金双方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之后,兀术采取的策略是,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


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完颜兀术率军进攻淮西,后来被迫撤军;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秦桧采纳其党羽范同的建议,密奏宋高宗,召张俊、韩世忠、岳飞等南宋三大将并赴行在临安,论功行赏,趁机解除三大将的兵权。岳飞被免除湖北、京西宣抚使(实职)之实职,改任枢密副使,从此脱离军队,被解除直接领军的兵权。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秦桧以朝廷的名义派遣枢密使张俊、枢密副使岳飞出使楚州,去检阅原来由韩世忠统率的军队,企图利用三大将的矛盾使其自相残害。岳飞没有顺应秦桧的要求,配合张俊诬陷韩世忠谋反,也没有采取不下手也不出声的旁观者立场,而是秘密派人给韩世忠送信,叫他找皇帝设法自保,最后韩世忠逃过一劫。
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宋金第二次和议的谈判由地下转入公开,金人遣使议和,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宋高宗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一心只想偏安江南,所以为了能够尽快与金人达成和议确保自己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带路党秦桧,炮制冤狱,陷害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宋高宗赵构不失时机地解除岳飞枢密副使(实职)的职务,为岳飞保留少保(虚衔)的官阶,又“特授”他原来的武胜、定国军两镇节度使(虚衔),充万寿观使(虚衔)的闲职,还假惺惺地表示要『保功臣之终』。岳云也和父亲一起被免职。从此之后,岳飞也和韩世忠一样,罢官赋闲。不久,岳飞告假,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私邸暂住。
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岳飞得力部将张宪和其子岳云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飞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同月,宋金之间开始频繁派遣使节商讨和谈具体条款;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第二次议和条款最终敲定,宋高宗赵构按金人要求撰写了称臣纳贡割地的誓表;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何铸将南宋接受金国所提出的所有条件的消息,带给了驻扎在淮北的金军统帅完颜兀术;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遇害;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何铸,将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传达给了金熙宗;
绍兴十二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正式册封赵构为南宋皇帝;不久后,金国按照议和条款,派完颜塞里送还赵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棺木回南宋,大约在六月抵达了南宋都城临安。

事实上,在遭到陷害之前,岳飞早已经班师南归,北伐早在一年前(绍兴十年七月底)就已经停止了,而且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之后岳飞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带兵权,后来岳飞又罢官赋闲,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更不可能再率军北伐。
况且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秋宋金两国已经达成了第二次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怎会还因担心岳飞北伐成功而杀害他呢?

如果仅仅从对金国妥协求和以及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个问题着眼,岳飞也可以仅仅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而不会被陷害致死。因为在遭到陷害之前,岳飞早已罢官归隐庐山,只有虚衔,没有实权,无法过问朝政,无法干预宋金议和,没有什么坚持想要收复失地的言行,而且岳飞脱离军队,没有兵权,当然也没有出兵北伐的权力,更不可能对宋高宗赵构的皇权构成威胁。

在遭到秦桧、张俊之流陷害(绍兴十一年10月)之前,岳飞罢官赋闲,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就此住手。但是宋高宗赵构胸无大志,一心只想尽快结束战争,尽早与金国议和成功,从而可以偏安江南,过安稳日子,尽情享受荣华富贵,同时宋高宗赵构又一直在防范武将做大,加上对他亲生老母韦氏的思念,以及对岳飞的忌恨,于是在金人奸细秦桧的怂恿下,不仅要解除岳飞的兵权,而且还要按照金国的要求去杀害岳飞以确保宋金和议稳固并使金人放回赵构那已经被金国盖天大王干过N多次的亲生老母韦氏。


1140年前后,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国力军力对比,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92321-1.shtml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和平维持了多久?秦桧和赵构怎样给南宋“休养生息”?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6863-1.shtml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2-23 21:26:39 +0800 CST  

科普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02 23:03:56 +0800 CST  


王夫之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汉光武帝刘秀白手起家,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历经艰辛,百折不挠,创立了一个伟大王朝,他爱护下属,体恤百姓,他拥有生杀大权却从未擅杀过一个功臣,他拥有整个天下却衣衫简朴一生勤俭,他,——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更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评点历史古籍《东观汉记》时,毛泽东这样评价刘秀,他说:“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给仁厚英明皇帝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不仅得到优厚待遇,而且都能善终,可惜岳飞没有遇到刘秀!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岳飞郾城大捷的胜利是空前的,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曾在奖谕诏中对郾城大捷的意义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南宋朝廷关于郾城大捷的奖谕诏,即《奖谕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郾城胜捷仍降犒赏诏》:“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参见《鄂国金佗稡编》卷4,或《新安文献志》卷2)。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10 00:14:08 +0800 CST  


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其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建功立业,从而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更重大的影响是他们反抗外侮的英雄事迹和道义精神,而不仅仅只是狭隘的军功大小!

历代名将很多,但是能够成为影响千秋万世的杰出英雄人物的却屈指可数,而岳飞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最杰出,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后世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很崇拜岳飞,他们首推岳飞为其精神偶像,却没有首推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这已经说明问题!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名将身处汉唐盛世,当时国力鼎盛,皇帝又是英主明君,全力支持他们的对外战争,而他们自身也多有背景,成长环境相对更优越,建功立业的客观条件也更加充分完备,又没有什么后方牵制阻挠等不利因素,他们能够立下巨大的战功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岳飞身处他们那样国力鼎盛、皇帝英明的好时代,肯定能够比他们建立更大的功业!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和后世影响力、知名度,只讨论军功,岳飞相比卫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绩等人也毫不逊色: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1、当时的女真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流的军队,而岳飞却在乱世中把汉族农民训练成了超一流的军队岳家军,本人认为岳家军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超一流的,都是不可战胜的,岳飞是不可超越的。

2. 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南宋小朝廷主张偏安东南,处处牵制阻挠岳飞北伐。

3. 岳飞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乱世,南宋的国力与汉唐时期无法相比,岳飞却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敢于多次发起北伐,并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率领岳家军将士以寡击众,与女真骑兵硬碰硬地对决,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重创金军主力。

4、女真族是渔猎民族,多有擒杀虎豹熊狼的勇士,金军有杰出的统帅完颜兀术等

5.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岳飞的敌人,女真骑兵实力雄厚,比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骑兵要强大得多,女真骑兵包括用于迂回包抄而后突击的轻骑兵“拐子马”,以及用于正面攻坚冲锋陷阵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轻骑兵“拐子马”的机动性极强,重装骑兵“铁浮图”的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主要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郾城之战,是岳家军几千精骑加几千步兵对阵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而且岳家军赢了。

先不说黑水靺鞨历来善战的武力传统造成的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光说这场大战的特点和规模。

这种几千骑加几千步兵对付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进行硬碰硬的对阵厮杀,经过一个下午的惨烈大战后分出胜负,唐朝没有这个例子。

即便是汉朝,那时候一个汉兵由于技术优势,可以顶三到五个匈奴兵,而当时匈奴骑兵还没有马蹬,其战斗力与后世骑兵相比要差得多,而宋金之间没这么大的差别,女真骑兵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比任何骑兵差。岳家军纯粹是铁的纪律造就的战力,才能搞定同样数量的女真骑兵(这里面还有岳飞出其不意以奇招破掉金方重铠“铁浮图”的原因,金兀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后来蒙古灭西夏的灵州之战,是蒙古万骑对西夏数千骑,西夏因数量不足被歼灭。蒙古灭金主力的三峰山之战,是蒙古拖雷三万骑加窝阔台的大军,对金国两万骑另加13万步兵,但拖了几个星期,把金兵断粮饿了三天、饿扁了以后才通过伏击战歼灭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时间太长,这都不及郾城之战骑兵主力短时间对阵决胜激烈。

明朝也就明太祖那八次北征打到乌兰巴托、打下整个东北时还很风光,后来就不行了。第二次北征徐达的中路军打到乌兰巴托西,在万骑对万骑的较量中还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贺宗哲的联军大败,死万余人,还是比不上岳飞。

所以我认为郾城之战是被低估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骑兵对阵战役,从规模和短时间爆发的激烈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骑兵对阵,这是汉、唐、明各战役所不及的。

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全面考证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55243-1.shtml

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更何况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并且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进而迫使金军大败而逃,势必已经重创金军。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并能击败金国女真主力部队,进而缴获包括战马、金、鼓、旗、枪、器甲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这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岳家军将士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针对金军作战特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岳家军步兵和骑兵密切配合,扬长避短,破敌所长,击敌所短,故能克敌制胜。在战争一开始,岳飞就“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同金国引以为骄傲的女真骑兵进行周旋,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女真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同时通过骑兵冲杀,来分割打乱金军阵势,让步兵殿后,以强弓劲弩御敌。

当女真人的重装骑兵(“铁浮图”)上阵以后, 岳飞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破其精锐。

在颍昌之战中,岳飞正确判明金军必攻颍昌的企图,适时调整部署,及时增援颍昌驻军,为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在战斗中,面对金军的阵势,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正面猛冲金军大阵,而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

同时岳家军将士英勇执著,奋不顾身地坚持与强敌浴血奋战,既不畏缩,更不退缩。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期,城中守军及时增援,合兵奋击,终以强劲勇锐之师,大破金军。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10 23:13:34 +0800 CST  



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秋冬季节,弓劲马肥,骑兵可以纵横驰骋于平原旷野地区,此时最有利于女真骑兵作战。但女真骑兵不耐暑热多雨天气,在夏天需要退到北方避暑。发生在公元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发生在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都是山地战,吴玠率领的宋军可以凭借险峻的地形与金军对抗,金军主要是“以失地利而败”。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击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军的攻势,开创了宋军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国女真骑兵部队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女真人不耐暑热的天时,以及金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的不利因素,加之宋军可以倚仗城池固守等因素,那么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的岳家军大举北伐,则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在兵力尚未集中的情况下以寡击众,在平原旷野地区的进行的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在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南宋之所以没有灭亡,主要是因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抵抗,金国之所以要与南宋议和,主要是因为宋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岳飞北伐击败金军主力,使金人认识到武力难以灭宋,南宋有了与金国谈判的资本。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岳飞郾城大捷的胜利是空前的,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曾在奖谕诏中对郾城大捷的意义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南宋朝廷关于郾城大捷的奖谕诏,即《奖谕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郾城胜捷仍降犒赏诏》:“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参见《鄂国金佗稡编》卷4,或《新安文献志》卷2)。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16 19:51:04 +0800 CST  
@9xxxzzzxxx1985 55楼 2014-03-17 07:50:54
其实有些事你不用发这么多呀,是英雄都知道你发这么多干吗,另外宋金有次议和的时候金说要把河南还给宋,结果宋国主战主和的都不要,白给都不要,哎,另外你再看看 历史
-----------------------------
不学无术,信口雌黄!

1138年议和时,金国将陕西和黄河以南土地归宋后,自西至东的吴玠、岳飞、张俊和韩世忠四支大军,纷纷准备接管上述地区,沿大河设防。但是宋高宗深怕吴玠、岳飞和韩世忠惹事生非,只命四支大军原地驻防,另派官员带少量兵力,前往接收河南之地。表面理由是“不可移东南之财力,虚内以事外”(《要录》卷125绍兴九年正月己亥。)。秦桧更打算乘机“撤武备,尽夺诸将兵权”。参知政事李光坚决反对,说:“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撤。”他制止了秦桧的阴谋活动(《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5,《宋史》卷363《李光传》)

——这就是某些不学无术的二货所宣称的“金说要把河南还给宋,结果宋国主战主和的都不要,白给都不要”!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19 00:12:01 +0800 CST  
@9xxxzzzxxx1985 55楼 2014-03-17 07:50:54
另外你再看看 历史 上南北对抗时候,南方北伐那次没打到黄河边上,别太想当然了,好像打到河边北伐就成功了,好好想想吧,看看 历史 上的北伐都是什么样子的,再发吧
-----------------------------
二货又在信口开河!

扫盲:南方北伐成功案例:
1. 项羽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北伐成功,灭掉秦朝;
2. 刘秀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起兵,北伐成功,灭掉王莽新朝,建立东汉;
3. 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发兵,北伐成功,灭掉蒙元,建立明朝;
4.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南京建都,推翻满清;
5. 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誓师北伐,推翻袁世凯在北京的复辟统治;
6. 蒋介石率军先后从广州、南京北上,北伐成功,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19 00:21:38 +0800 CST  

南方北伐成功案例:
1. 项羽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北伐成功,灭掉秦朝;
2. 刘秀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起兵,北伐成功,灭掉王莽新朝,建立东汉;
3. 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发兵,北伐成功,灭掉蒙元,建立明朝,扫荡漠北;
4.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南京建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5. 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誓师北伐,推翻袁世凯在北京的复辟统治,再造共和;
6. 蒋介石率军先后从广州、南京北上,北伐成功,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19 23:13:31 +0800 CST  

自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平定杨幺割据政权以来,至宋金议和之前,南宋境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即便是在宋金战事最激烈的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南宋也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

然而,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之后,由于秦桧专权期间的黑暗统治与残酷压榨盘剥,南宋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农民起义再次风起云涌,遍及江南各地。

近年来看了许多为秦桧翻案文章,说秦桧议和,有利于南宋百姓,甚至说什么“秦桧能够使残破的宋朝有机会修养生息,使宋朝的人民体验和平、富足的生活上百年”!
然而,这些结论,在史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所谓百年和平,是完全不存在的,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第一次签定和约,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单方面撕毁条约,大举南下,进攻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第二次绍兴和约签定,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条约,大举进攻南宋,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长江北岸,请问这所谓的"百年和平环境"从何而来?
此外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赵构和秦桧制止北伐,并不是留骂名后世的主因。当然,这点本身自然是应该谴责的,但他们最值得谴责的是:制止北伐之后,并没有内修朝政,外建武备,只盼依靠割地岁币来乞活。这个才是最大的谴责之处。
也就是说,如果说赵构和秦桧是出于双方实力上考虑,而制止岳飞北伐,那么,接下来的事情,难道他们不是应该如勾践或者李世民一般,训军爱民,励精图治,提高自身实力吗?然而,很遗憾,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古今中外,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并不需要条约保障,而需要实力保证。金真有实力灭亡南宋,再多条约也没有用。南宋要立足江南,也根本不需要条约,不要忘记南北朝时期,南朝什么时候向北国签和约啦?
面对屡屡单方面撕毁和约的强大敌人,赵构和伟大的秦大丞相不修兵甲,不改善内政,只盼望割地,只盼望送钱,换取敌人的欢心。绍兴和约中,把许多本来还在宋军掌握中的战略重地,关乎国防命运的顺昌(刘琦曾在此打败兀术)、和尚原(吴家兄弟也曾在此大败兀术)、邓州(就是著名的南阳,东汉刘秀起家之地)等地方,白白割让给金国。真是理性和现实啊!
他们割让了前线战略重地,又将各路精锐部队(包括岳家军)大规模削减,却又没有减轻百姓的赋税。也就是说,百姓在战争时所承受的负担,在“和平”时期也没有减轻。这议和,作用何来?

绍兴和约签订以后,宋金之间暂时休战,宋军军费削减很多,但由于南宋权贵们要花费以上种种巨额开支和过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如为了把临安(杭州)经营成为富丽繁华的安乐窝,在那里广造宫殿,大造宫邸,修湖凿山。 秦桧“夺上心,粉饰太平,沮砾士气,今日行某典礼,明日贺某祥瑞”,而对于战备之事,却是“士马销亡不问,干戈顿弊而不修”,使得那些“士大夫豢养于钱塘湖山歌舞之娱,无复故都黍离麦秀之叹”,“此桧之罪,所为上通于夭,而不可赎也!”(《朱文公文集》卷75《戊午谠议序》)。 正是由于每年都要贡纳巨额的岁币给金国,加上南宋君臣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频繁地“上下宴安”,以“钱塘为乐国”,挥霍无度,其结果必然是要加重南宋人民的负担。
在秦桧当政期间,压榨重重,南宋国困民穷。正如胡铨所说:“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史》卷374,《胡铨传》)。这个“萧然”景象,便是某些网友所说的和议下的“繁荣”!
在过去战争期间,赵构秦桧之流,曾以“济军用”为名,向人民预借赋税,但战争结束后,是否归还或者减免赋税呢。恰恰相反,赋税不仅减免,还增加了。“预借之税,今尚未免,巳预借之弊,折纳太重,近于重敛”(《系年要录》卷155)。有些州县在折纳税绢时,甚至“每匹有至十千者”(《系年要录》卷156),民不堪命。
政府本来有官田,在战争结束后,本来应该减免租的,结果如何呢?绍兴十二年(1142)高宗下诏,命诸路常平司卖官田时要租佃人“增租三分,如不愿增者,许人划佃”(《系年要录》卷147)。
请问某些为秦大丞相辩护的网友,战争都结束了,为何百姓负担并没有减少呢?如果是百姓无法负担军费开支,为何现在他们还要承担比军费开支更重的赋税呢?
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东西,都流入秦大丞相的口袋了。秦桧其家“富敌于国”(《宋史》卷473《秦桧传》)。秦府的府库财富,超过了高宗的“左藏数倍”(《系年要录》卷169)。凡宫廷所稀缺的物品,他家都应有尽有啊!

由于秦桧“贪墨无厌”,“喜赃吏,恶廉士”(《系年要录》卷169.),故此在秦桧治理之下,南宋多是贪宫污吏。贪官污吏们为了媚事秦桧,便以刻剥百姓为急务。即如史书所论 “涪敛以待过往,科率以奉权贵。”(《系年要录》卷155)。在他们征收赋税时,则强迫人民“合零就整钱,如绵一钱令纳一两,绢一寸令纳一尺之类,是正税一分,阴取其九”(《系年要录》卷154)。甚至,当时各地都是“官收一岁之赋,而民输两倍之积。” 《系年要录》卷170)。当时的南宋百姓,是何等悲惨!哪里谈得上“富足”二字!
若这些赋税只是临时增加也罢,最可怕的是,这些赋税一但增加,就没有回头的可能。甚至出现赵构愿意,秦大丞相还不愿意的情况呢。绍兴二十三年(1153),江西帅臣张守奏请减免当年百姓历年积欠的预买、和买之费,高宗欲准其所奏,但“时秦桧为相,方损度为月近,且日虞四方财勇之不至,怒而不行”。并在各地,还增加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两浙百姓责要缴纳绵、绸、税捐、茶捐、杂钱、白米六色,和别科米麦,“有一亩地纳四五斗者”;京西地区,根据隐田,“增添租米,加重于旧”;湖南“有土户钱、折托钱,醋息钱、麦引钱,各色不一。”总之,“自桧再相,密谕诸路暗增民税七八”,并令各地,“间乞减免,理宜禁绝”,于是“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皆桧之为也。”(<文献通考)卷5)
从上述种种迹象来看,自绍兴和约签订之后,南宋百姓生活不但没有改善,税收非但没有减少,反倒进一步贫穷,进一步增加。
如此残破黑暗景象。,真亏得某些网友有胆量公然宣称的“秦桧能够使残破的宋朝有机会修养生息,使宋朝的人民体验和平、富足的生活上百年”!

由于秦桧的黑暗统治,当时百姓也纷纷起来反抗,当时只福建各地的农民起义,就有“数十百部,部数千至数十百人”;有管天下、伍黑龙、卓和尚、何白旗.满小红、朱明领导的义军。还有宣州(安徽宣城县)的摩尼教徒在俞—的领导的起义,而当时宣州知州不是别个,正是秦桧之弟秦梓!
此外,还有江西刘花、何花等人的起义。起义波及广东的循州、梅州、潮州、惠州等地。接着,海南岛的“琼、崖、詹、万四州”百姓、浙江台州地区的百姓),江西传州的摩尼教徒,福建建州颐宁县的饥民,浙江衡州的饥民,江西吉州地区的农民,都纷纷揭竿而起,杀富济贫,屡挫官军。
自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平定杨幺以来,至宋金议和之前,南宋境内有过如此规模的农民起义么?没有!那些认为议和带来和平,从而给百姓带来福泽的人,难道你们不想想,为何这些农民起义,不在战事最激烈的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发生,而在1141年议和之后发生呢?这其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论述到这里,我想已经足够了。秦桧执政期间,是宋代最黑暗、专制、腐败的时期之一。南宋日后的繁荣,大半是建立在宋孝宗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上,与秦桧赵构之流毫无关系。若以后世南宋的繁荣,来为赵构秦桧屈辱和议辩护,真是张冠李戴,教人发笑了。秦桧祸国殃民,罪证如山,纵巧舌如簧,纵难洗其罪名矣。

秦桧的祸国殃民之罪,实在数不声数,本文也只是略举一二,未尽全貌。本文也只是略举一二,未尽全貌。本文内里许多内容,都出自曾琼碧教授的《千古罪人秦桧》。超星有这本书,各位不妨去看看。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3-27 22:00:40 +0800 CST  
@火云2 61楼 2014-03-20 14:33:11
好帖!
-----------------------------
欢迎转载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4-03 22:54:23 +0800 CST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军再次大举南侵,渡江攻宋。当时岳飞还只是一员偏将,奉命与其他十六员偏将一起随都统制陈淬前去迎敌。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宋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乘机击溃宋军。
在主将陈淬战死,其他各路宋军“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孤军奋战。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东北的钟山。
不久,宋军统帅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去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准备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对主帅杜充投敌、宋军士卒溃散、金兵肆虐江南、百姓惶惶呼救的乱局,岳飞必须当机立断。 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接着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将士们都感泣起来,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岳飞抗战到底。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岳家军,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楼主 民族英雄岳飞  发布于 2014-04-18 23:49:23 +0800 CST  

楼主:民族英雄岳飞

字数:109561

发表时间:2013-10-11 08: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48 +0800 CST

评论数:1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