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那些衰神二代们(虎父常有犬子)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太祖的这首《沁园春_雪》数落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位帝王,也只有老人家这样雄视古今,睥睨中外的人物才敢这么说。他诗里面提到的几位,一贯是接受老百姓仰视的明君圣主,都有属于他们的文治武功,不朽功业。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吞二周,平百越,却匈奴,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_秦朝。汉武帝刘彻虽然不是开国君主,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最终将西汉王朝的国力推向顶峰。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皇二代”,但是没有他,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也很难当上皇帝,而他自己更是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强大的一个盛世_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走卒,从一个禁军将领登上皇位(据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强的皇帝),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几十年的战乱割据局面,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弊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王朝_宋朝。这几位都战功赫赫,彪炳史册,堪称历代皇帝楷模。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身后萧条”,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来继续他们的伟业。这些有着强大气场的君主们都是虎父生犬子,遇到了衰神二代,不免身后无光。包括对他们评头论足的老人家晚年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在亲手搞掉两位继承人后开始左右狐疑,他在“绝命诗”中写道:“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之东流?”文革后期,老人家身体每况日下,继承人选问题迫在眉睫。他依然右派不愿,左派不行,最后只能尽人事,听天命,选择了厚重少文的华国锋。结果老人家死后不到两年,身后就是一团糟了。
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组合,父辈们文韬武略,英雄无敌,后代们懦弱无能,昏庸贪婪,把江山社稷搞的一塌糊涂。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超级君主”和“衰神二代”呢?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怎么这些虎父却常有犬子呢?接下来楼主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历史上的衰神二代们。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0:53:00 +0800 CST  
公元前210年的夏天,一行皇室车队在直道上缓缓前行。其中一辆车里载有一具冰凉的尸体,散发着阵阵恶臭,这辆车是始皇帝专用的韫掠车。当然您已经知道了,车里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_秦始皇嬴政,可当时随行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位恶言生死的皇帝已经驾崩多日了。由于秦国丞相李斯以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决定密不发丧,所以皇帝饮食,百官奏事如故。除了少数几个知道实情的人,大多数人都以为气味来自于随行的一车鲍鱼。就这样,车队缓缓地向咸阳驶去。
这时候距离秦朝建立十二年,距离秦亡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了,秦王朝这驾车已经马不停蹄地奔向深渊。始皇帝临死下诏传位给长子扶苏,诏书已经拟好,但却搁置在赵高那里,没有送出。几天后,始皇帝在沙丘宫平台驾崩,著名的沙丘宫变便拉开了帷幕。
始皇帝死在了出巡的路上,沙丘,这个不祥之地。始皇帝可能忘了,一百多年前那个胡服骑射,让赵国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赵武灵王(赵主父)也死在了这里。当年赵主父提前传位给儿子赵惠文王,却在这里被叛军围困了整整一个月,最后活活的饿死在沙丘宫内。改革中断,继位的赵惠文王懦弱无能,赵国就此而衰。现在,始皇帝也死在这里了,在秦帝国最危险的时候。在秦朝建立后,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战时主义政策”,十几年来,帝国内部危机重重,人民不堪重负。帝国之所以能够继续运转,保持高压,凭仗的就是始皇帝个人巨大的威望。可就在这个时候,始皇帝突然驾崩了,秦帝国这辆车又向悬崖迅速滑去。

始皇帝驾崩的时候身边主要有三个人,一个是始皇少子胡亥,另一个是当时的丞相李斯,还有一个就是沙丘宫变的幕后推手_宦官赵高,时任中车府令,也是胡亥的老师。赵高掌管皇帝文书,始皇帝下遗诏给他,以为自己的意图一定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就放心的死去了,他却有了活思想。秦始皇这位发明诏书的皇帝一定没有听说过什么是“矫诏”,而赵高,这个下面没有蛋蛋的阉人,决定用他的智慧来侮辱始皇的后人。
他首先对胡亥说希望他继承始皇帝的皇位,并告诉胡亥自己可以帮他搞定一切挡路者。接着他又找到了丞相李斯,先告诉他“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然后推出才能、谋虑、功勋、人缘以及扶苏的信任五项让李斯和蒙恬PK,并最终帮助李斯按下了关键的选择键。最后他下诏指责扶苏与蒙恬,并将他们赐死。最终赵高将胡亥扶上皇位,史称秦二世,也就是本帖要说的第一位衰神二代。
赵高谋逆,有两个得益者,也有两个受害者。一个直接的得益者是胡亥,另一个间接的得益者是赵高。一个直接的受害者是长子扶苏,另一个间接的受害者是刚刚崩了的始皇帝。
有人说李斯也是受害者之一,他最后被秦二世处以五刑,还搭上了他的儿子李由,因此他也是受害者。其实在沙丘宫变的时候,表面上李斯是被赵高鼓动才被迫合作的,实则不然。李斯当时贵为丞相,是百官之首,始皇驾崩以后的那段时间他手上握有的权力最大。那么如何让这个权力更大并且一直保持下去,李斯肯定一直在想,但是一定还没有计划,因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在秦始皇的高压下匍匐的不只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有整日里兢兢战战的丞相李斯。始皇帝又一次看到李斯的车队经过,觉得有些豪华,就随口对身边的人说了一句。没想到一个近侍告诉了李斯,李斯遂减少了自己的车队。后来始皇又看到了丞相的车架,明白了自己说过的话被李斯知道了,于是他一怒之下杀光了当时身边所有的人。可想而知,这件事对李斯来说有多大的震动!因此后来李斯虽然贵为丞相,却一直规规矩矩地在始皇手下办事。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丞相的李斯只是一个高级办事员,却没有养成自己的势力。这一点很重要,干革命没有自己的嫡系怎么能行呢?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他遭到赵高迫害时束手无策,一败涂地,几无还手之力。
但始皇刚刚驾崩的时候不是这样,由于密不发丧,丞相的权力就骤然加大了,相当于君权和相权集于一身。这时候想要做些什么是最佳的时机了,但李斯还没有考虑清楚。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扶苏可能就会继位历史秦王朝的命运可能会有所改变。
可是偏偏有一个人萌生了一个惊人的计划,这个人就是赵高。大家不要以为赵高的计划很顺利,其实他也冒了很大的风险的。首先,李斯不一定会违背始皇遗诏的。除了始皇余威尚在,还有一点,始皇帝可以说是李斯的伯乐,他培养和提拔了李斯,并将两个人相处了几十年,合作的天衣无缝。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是政治家也不能避免,李斯对始皇帝怀有感恩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才会发出“君不负我,我却有负于君!”的感叹。其次,不确定李斯是否有自己的打算。大家试想一下,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如果李斯有中意的公子计划让其上位,赵高岂不危险?又假如李斯的女儿嫁给了扶苏,李斯是扶苏的岳父,那就更不用讲了。可能赵高话还没有说完,李斯大手一挥赵高就会被卫士拉出去砍了,比杀死一只臭虫还容易!李斯肯定非常气愤,皇位继承是国家大事,俺们大臣尚未发言,你一个没有蛋蛋的阉人还敢乱说,真是岂有此理,咄咄怪事!最后,即使李斯同意赵高的计划,他也不一定就能享受到荣华富贵,保不齐那天李斯就找个借口把他给做了呢?这个可能是非常大的,即使胡亥继位,李斯的牌点依然是三个人中最大的,可惜后来李斯越来越迟钝,最后把自己也糊里糊涂的搭进去了。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19:19 +0800 CST  
作为赵高密谋的直接受害者,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在得到伪造的诏书后被迫自杀。扶苏发书,泣,入内社,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
“扶苏发书,泣,欲自杀。”公子扶苏看到父皇赐死自己和蒙恬的诏书后肯定是懵了,不加思索就要自杀,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秦法的严峻,大家已经习惯了服从,扶苏也不例外。这时的扶苏已经三十多岁了,,他在看到父皇的诏书之后依然选择自杀,我们可以看出扶苏一个致命的缺点:懦弱!这个缺点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和蒙恬兄弟的身家性命,也也赔上了祖宗家业。
幸好扶苏身边还有明白人,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蒙恬的话至少有三方面的意思,可惜扶苏没有听明白。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这句话决不是字面说的意思,始皇帝在外巡游,没有立太子。这句话应该是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的推理,中国人说习惯委婉的说,喜欢绕来绕去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扶苏:你父皇在外巡游,现在生死不明,而恰好没有立太子,而你作为长子,现在有人持一诏书来要你自杀,这里面一定有文章。如果扶苏能够领悟出来,听到这句话最起码应该先怀疑一下诏书的真伪再做判断。
看扶苏没明白,蒙恬接着又说:“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这句话已经说的足够明白了!陛下让我统领三十万人守御北边,让你作监军,这是天下最重要的职责了。看扶苏还是一脸茫然,蒙恬索性告诉他:你父皇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就是要好好的栽培你;如果要弄死你,干嘛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即使现在有诏书让你自杀,我们手里还握有三十万大军,足以自守。
当然蒙恬也不是真的要扶苏立马造反,毕竟他不知道始皇帝已经死了。如果茂茂然造反,始皇帝还好端端的活着,而这个是真的诏书,那么不用打,扶苏和自己就死定了。那么该怎么做呢?“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应该再次上书请示一下不迟,这时候拖延是最好的办法了。然后再派人回咸阳打探一下情况,赵高的阴谋并非万无一失,始皇帝的死讯回到咸阳城以后就会纸包不住火的。一旦真相大白,赵高等人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扶苏也就能顺利继承皇位。
蒙恬话说的很明白,对问题分析的也很准确,唯一的不确定,是扶苏。而这时的扶苏已经是一脑袋浆糊了,在使者的催促之下,他选择了自杀。而蒙恬不肯自杀,被囚禁起来,这时候蒙恬死不死已经对整个事件毫无意义了。扶苏的死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秦朝二世而亡,继承人是个大问题。
扶苏的死也改变了我们的常识,印象中通常都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立。”,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呢?其实不然,这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朝政混乱,皇帝昏庸的时候,在外可以保全自己,寻得援军;在内却容易遭到陷害,丢掉性命,故“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立”。而扶苏的情况正好相反,始皇帝至死,朝政井然,秩序在焉。一道伪诏就可以让手里有几十万大军的大将军束手无策,让皇位的准继承人自杀。这个时候,在内就可以准确得到消息作出应对;在外则有可能由于距离和消息的不对称,被别有用心的人做局。
<<三国演义>>中有一回目是“荆州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说的是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位,刘琦向诸葛亮求教的事。刘表的大公子刘琦由于不见容于继母蔡氏,而蔡氏一族势大,遂向诸葛亮请教避祸之计。诸葛亮出主意让他离开荆州,领兵屯守江夏便可以避祸,于是刘琦依计而行。事实证明,这是一步臭棋。首先,刘琦虽然不见容于继母,蔡氏的势力也不足以治刘琦于死地,因为刘表还活着,尚在主事。其次,如果刘表去世,刘琦作为长子理应继位。蔡氏是不敢贸然杀害刘琦的,除了内部支持刘琦继位的势力,更重要的是刘备领兵在外,如果刘琦被杀,正好给了刘备争夺荆州的借口,这个道理连十四岁的刘琮都明白。可惜刘琦听了诸葛亮的话去了江夏,不仅失去了继承人的权力,还在刘琮投降曹操的时候被蒙在鼓里,差点不明不白的死去,做了冤大头!诸葛亮装神弄鬼了半天,就给刘琦出了这样一个骚主意,看来他后来六出祁山而无寸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怎样处理定太子的问题是考验一个帝王的必修课,也是一个技术活。如果一个帝王拥有众多成年的儿子,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早早的确立名分,公告天下,让别有用心的人望而止步。然后将其余的儿子送到各地,不要让他们留在京城结交官员,建立自己的势力。将他们放在地方,不给实权,好吃好喝的供着,作为活的精子库保存着,万一后代皇帝没有子嗣,也可以方便挑选,这在封建时代是经常发生的事。君不见两宋之间,由于靖康之耻,没有子嗣的宋高宗连一个宋太宗的嫡孙都照不到,只好找了两个旁支的后代备用。最后,对于一定确立的太子,要让他尽快参与朝政,拥有一定处理政务的经验,并请好老师来指导太子的学习。当然也要让他了解下军务,为日后继位做好准备,但一定不能让他插手禁卫军。因为太子一领兵,皇阿玛就危险了,这是铁律。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23:16 +0800 CST  
刚刚驾崩了的始皇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事已经被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宦官搞的一塌糊涂了,他所亲手建立的帝国在他死后不到三年就永远的烟消云散了。“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秦帝国被一个叫做陈涉的农夫带领一帮乌合之众给灭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自号始皇,幻想二世三世而至千世万世的秦始皇,不料才三?
秦国从一个部落到一个帝国,从不毛之地到席卷天下,秦人的祖先乃至始皇几十代人的努力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付诸东流。这部奋斗史,只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这里面的血泪,我们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我们不姓赢,却被称作秦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好吧,让我们深吸一口气,来看看这一部浴血奋战,波澜壮阔的建国史,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却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帝国的发展轨迹。
秦人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的是有一个年轻的女性,她的名字叫女修,这个女修也不简单,她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后代。这一天,女修捡到一枚鸟卵吞了,就有了身孕,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大业,大业就是秦人的先祖。
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传说,例如有熊氏的起源也是一个女性踩到了一个巨大的兽印生下的。这种起源的原因与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有关。女修吞下一枚鸟卵生下了秦人的祖先大业,于是鸟便成了秦人先祖的图腾。
我们不要小看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现在喜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其实我们的先祖最开始的图腾崇拜对象并不是龙,而是熊,这和有熊氏的传说有关。现在骂人的时候说:瞧你那熊样子,其实是夸奖的话。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25:47 +0800 CST  
大业成年后娶了少典部族的一个叫女华的女子,女华生了一个儿子叫大费。
大禹治水的时候,大费帮助大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禹向舜帝陈述了大费的功绩。舜帝称赞了大费的功劳,赐给了他一幅黑色的旌旗,并且预言大费的后代将会兴旺昌盛。舜帝把一个姓姚的美女嫁给了大费,还让大费为他驯养禽兽。后来,舜帝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在秦人的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由于大费驯养鸟兽很有功劳,舜帝赐他姓赢,秦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姓氏_秦。赐姓这种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统治者将其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奖赏给功臣。明末的时候,郑成功被皇帝赐姓朱,,后来一生都被人们尊称为“国姓爷”。
我们要记住大费,因为他,秦人有了自己的姓_赢,还有了自己的色彩_尚黑。
大费既懂得水土治理,又会驯养鸟兽,可以说是水利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双博士”。这种人就是在现代社会也很吃香,更何况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他在娶了姚姓美女以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是鸟俗氏的先祖。大廉有两个两个玄孙:孟戏和中衍,(史记)上记载,这两个人长得很想鸟(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赢氏的图腾崇拜的对象吧?),太戍帝听说了,就让他们为自己驾车。呵呵,无论什么时候,司机都是领导的心腹,于是自太戍帝之后,中衍的后代开始在商朝做官,并且成为诸侯。
大费的另一个儿子叫若木,是费氏的先祖。他的玄孙叫费昌,这个费昌的后代逐渐分散开来,他们有的住在中原地区,有的离开中原,去了当时夷狄居住的地区。而费昌本人很有政治眼光,他们家族我们知道,从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到了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的时候,费昌预见到了夏桀的失败,于是他离开夏国,归附了商汤,还是给商汤驾车,看来这是他们祖传的手艺了。之后的鸣条之战,商汤大败了夏桀,最后建立商朝,史称殷商。
中衍有一个玄孙叫中涌,他住在西部戎族地区,给殷商守卫着西部边疆。中涌的儿子是蜚廉,蜚廉的儿子恶来,是一位大力士,后世经常用恶来的名字来形容一个人的力气非常大。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大将典韦善使双戟,力大无穷,曹操曾当众夸奖他道“此古之恶来也!”。蜚廉和恶来父子俩个都是商纣王的臣子,武王伐纣时杀掉了恶来。蜚廉由于当时在北方为纣王采石,逃过了一劫。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的儿子叫孟增,孟增受到了周成王的宠幸。他的儿子叫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继承祖业,是一名驾车高手,做了周缪王的专用司机。周缪王喜欢巡游,因此非常宠幸造父,他们经常驾车外出巡视,乐而忘返。有一次他们驾车去西方巡视的时候,恰好徐偃王作乱。造父给缪王驾车,日行千里,兼程赶回平定了叛乱。缪王把赵城封给了造父,造父一族从此便改姓赵。因封城作姓,也是中国姓氏起源之一。造父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赵城,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赵衰就是他的后代,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赵籍成为赵国的诸侯。
蜚廉的另一个儿子恶来革早死,留下一个儿子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非子。作为造父的族人,他们也居住在赵城。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28:37 +0800 CST  
我们通常所了解的秦朝是从秦始皇开始说起的,或者是从商鞅变法开始,而我想写的是秦人由一个小部落到大帝国的奋斗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段历史前期可能没有什么大的事件,也没有什么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这正是历史,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的真实过程。正是由于我们的先祖深入不毛,披荆斩棘,才有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纵横九万里的疆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王朝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才能统一全国,也没有一个帝国会在短短不到三年之内烟消云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对于秦帝国,我们好奇,我们迷茫,我们不解,我们厌恶,我们诅咒……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对今后两千年中国发展的影响,不能轻视它留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烙印。
太祖说:“百代皆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后来更是宣称自己是马列主义加秦始皇。外儒内法已经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心中的不传之秘。因此,对于秦朝,你爱也好,恨也罢,我们每个人都被它影响着,无论你知或是不知。但是,对于这段历史,我们要知道它创业之艰难,更要了解它守成之不易。
秦俑
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握住
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
如果鉦鼓突然间敲起
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
向两千年前的战场奔去
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
如果你突然睁眼,威武闪动
胡髭翘着骁悍与不驯
吃惊的观众该如何走避?
幸好,你仍是紧闭着双眼,似乎
习惯于长年阴间的幽暗
乍一下子怎能曝光?
如果你突然开口,浓厚的秦腔
又兼古调,谁能够听得清楚
隔了悠悠这时光的河岸
不知有汉,更无论后来
你说你的咸阳吗,我呢说我的西安
事变,谁能说得清长安的棋局?
而无论你的箭怎样强劲
再也射不进桃花源了问世间是何世吗,我不能瞒你
始皇的帝国,车同文,书同轨
威武的黑旗从长城飘扬到交趾
只传到三世,便留下了你,战士
留下满坑满谷的陶俑
严整的纪律,浩荡六千兵骑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慷慨的歌声里,追随着祖龙
通通入了地下,不料才三
外面不再是姓赢的天下
不再姓赢,从此我们却姓秦
秦啊秦哪 番邦叫我们
秦啊秦哪 黄河清过了几回?
秦啊秦哪 哈雷回头了几回?
黑漆漆禁闭了两千年后
约好了,你们在各地出土
在博物馆中重整队伍
眉目栩栩,肃静无哗的神情
为一个失踪的帝国作证
而喧嚷的观众啊,我们
一转眼也都转入地下
要等到那年那月才能出土
啊不能,我们是血肉之身
转眼就朽去 像你们陪葬的贵人
只留下不朽的你们,六千兵马
潼关已陷,唉,咸阳不守
阿房宫的火灾谁来抢救?只留下
再也回不去的你们 成了
隔代的人质 永远的俘虏
三缄其口岂止十二尊金人?
始作俑者谁说无后呢 你们正是
最尊贵的客人,不跟始皇帝遁入过去
却跟着徐福的六千男女
奉派向未来探讨长生
---余光中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30:41 +0800 CST  
非子住在犬丘,善于养马和其它牲口。周孝王听说了非子的名声,召见了非子并让他管理马匹。非子为周孝王繁殖了大量的马匹,周孝王根据大费为舜帝掌管牲畜的先例,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赢氏的祭祀,号称秦赢。本来是庶出的非子也有了自己的封邑,而他父亲和申侯之女所生的嫡子成做了大骆的继承人,与西戎和好。
秦赢生秦侯。秦侯继承父位十年之后死了。儿子公伯继位三年后死了,儿子秦仲继位。秦仲袭位三年后,由于周厉王昏庸无道,有的诸侯国开始造反。西戎部族反叛攻打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
周宣王即位后,任命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秦仲战死。周周宣王召见秦仲的五个儿子,给与他们七千兵卒,由秦仲的大儿子武公率领再次讨伐西戎,,最后打败了西戎。于是周宣王再次赏赐秦仲的子孙,包括之前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全部交给了武公,任命他为西垂大夫。这一年是公元前821年,距离秦朝建立还有六百一十年。
庄公居住在原来的西犬丘,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世父,非常有血性。他对父亲说:“西戎杀了我的祖父,我不杀掉戎王决不回来。”他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襄公,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继位。
襄公继位后,将妹妹缪赢嫁给戎族的丰王。第二年,西戎包围犬丘,世父带兵抵御,兵败被俘,由于缪赢的缘故,又被放了回来。
襄公七年,昏庸的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废除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与诸侯。废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联合犬戎伐周,攻破镐京,在骊山下杀掉了周幽王,俘虏了褒姒和伯服,废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
秦襄公率兵救援周王室,立了战功,(诗经-秦风)中的“无衣”就是记录这场战争的。后来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骚扰,把都城东迁到洛阳邑,襄公带兵护送了周平王。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平王说:“西戎不讲道义,侵夺我歧说、丰之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即可拥有这块土地。”周平王与襄公立下誓约,赐给他土地,授予他爵位。襄公从此正式建立国家,跟其它诸侯国互通使节,祭祀天帝。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距秦朝建立还有五百六十年。
秦襄公十二年,襄公讨伐西戎,在岐山去世。他生了文公。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32:51 +0800 CST  
自周室东迁之后,周王朝已无力控制众诸侯国,周平王不过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在这之后直到秦朝建立的五百多年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为了土地和人口,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和兼并,最后留下来的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他们之间的实力也开始接近一种恐怖的平衡。而这个时候,秦国也只是众多诸侯国之一,谁也没有料到偏居西隅的秦国最终席卷天下,囊括四海。
关于秦国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前人之述备矣!窃以为众多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台,熙熙攘攘,但真正具备一统天下的只有齐、楚、晋、秦四个诸侯国,因此要了解秦国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首先要从这四个国家入手。我会试着通过比较法和排除法混合的方式来找出一些因由。
齐国的首任君主就是兴周八百年,武王伐纣的第一功臣姜尚姜太公。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封姜太公于齐,都营丘。
姜太公到达齐国后,政治清明,入乡随俗,简化礼仪;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吸纳了很多民众归附齐国,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大国。
武王早死,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不久,管蔡作乱,淮夷叛国。成王使召康公命令太公:“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获得了征伐权,可以征讨各国,形成大国。又有贤人治国,因此齐国国力为诸侯翘楚。
等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西周灭亡的时候,齐国的君主是齐庄公,这一年是齐庄公二十四年。
到了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了自己的堂兄齐襄公,自立为君。不久后,又被国人杀死,齐国无主。
在无知弑君之前,他的兄弟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去了卫国。公孙无知被人偷袭而死后,二人争位。公子小白装死骗过管仲以后,最先回到齐国,被齐国大夫高氏与国氏立为国君,便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35:34 +0800 CST  
桓公得到管仲、鲍叔牙的辅佐,齐国很快兴盛起来。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桓公与诸侯在甄地会盟,齐国开始称霸。其后三十多年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四十三年,桓公卒,诸公子争位,齐国内乱,渐失盟主之位。桓公死后,无人理会,尸体上爬满蛆虫,有的虫子都爬到了门外来了。可怜桓公一代霸主,身后事如此凄凉,不禁令人心酸。
初,陈公子完奔齐,后来他的后代逐渐控制了齐国朝政。田常子杀死了齐简公,独揽齐国大权。公元前386年,田常子的曾孙田和开始成为诸侯,流放齐康公到沿海地区。公元前379年,康公死了,吕氏祭祀断绝,田氏代齐。

齐威王时,齐国国力强盛,通过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成为中原霸主。齐襄公时期,燕将乐毅伐齐,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即墨和两座城池。后来田单用离间计使得燕惠王用骑劫代替乐毅,田单用火牛计大败骑劫,恢复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入临淄,齐王建遂降,齐国灭亡。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宜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有如此江山却不免受亡国之辱,又是为什么呢?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37:23 +0800 CST  
齐国最初为春秋五霸之首,继为战国七雄之冠,明君贤相辈出,最终却为秦所灭,让后人扼腕长叹。我们再来看看齐国衰落的过程。
齐威王的时候,人才济济,齐国国力达到顶峰,成为中原强国。
齐宣王继位以后,破燕抗秦,联韩魏攻楚。慨然有“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之志,保持了齐国的强盛和国力。
其后齐闵王即位初期,扶韩制楚,攻燕灭宋,合纵抗秦。让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国不敢窥兵于齐,甚至秦昭襄王提出与齐闵王共分天下,秦为西帝,齐为东帝。但到了晚年的时候,齐闵王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不听谏言。齐闵王十七年,燕将乐毅率燕、赵、韩、秦、魏五国之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齐闵王出逃至卫国,最终被楚将淖齿杀死。齐国赖田单之力最终复国,但元气大伤,齐之衰,自闵王始。
田单打败燕军之后迎回齐闵王之子,是为齐襄王。后来,齐襄王妒贤嫉能,田单复国有功,他却认为其功高盖主,田单被逼至赵,齐国更加衰落。
齐襄王死后,齐王建即位,由于年幼,实际上由襄王之妻君王后执政。君王后虽是女流,但极具胆色。秦国为试探君王后虚实,派人送来玉连环考验,君王后用金锤一一击碎,告诉使者说:“回去告诉秦王,我已解之。”秦国闻之,不敢加兵于齐。
君王后去世,齐王建亲政,事秦谨慎,胆小怕事,宠信相国后胜。后胜被秦国重金贿赂,极力劝说齐王建与秦连横,不助五国,并且入秦朝拜。最终秦灭五国之后,转头攻齐,齐王建投降,建国五百八十四年的齐国灭亡。
壮士功名尚未成,
呜呼久不遇阳春!
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臻,
后车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
白鱼入舟涉孟津;
牧野一战血流杵,
鹰扬伟烈冠武臣。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楫芒砀隆准公;
高谈王霸惊人耳,
缀洗延座钦英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天下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迹尚如此,
至今谁肯论英雄?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39:21 +0800 CST  
本来有望统一天下的齐国,被同为万乘之国的秦国给灭了。短短几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霸主齐国沦落至此,我主要会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来分析齐国失败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齐国迎合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破坏了原来的六国合纵联盟。坐视五国为秦所灭,最后自己也失去了其它诸侯国的支持,独木难支。这种战略上的短视是齐国的致命缺陷,给了秦国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齐国内部,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畏秦如鼠,宠信奸臣后胜,不纳忠言,离间了君臣关系,涣散了内部战斗力。齐国内部不是没有人看出齐国的危险和秦国的野心,但都被奸相后胜陷害,最终一败涂地。
而秦国自孝公以来,变法修刑,内务耕稼,远交近攻,连横而斗诸侯。国强民富,上下一心,国力上升。孝公死后,即位的几位君王能够延续政策,奋发图强,最终使秦国从各国之中脱颖而出。
军事上,齐国在闵王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被乐毅趁机破齐,元气大伤。后来又奉行与秦连横的政策,四十余年不经战事,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军备荒芜,军心懈怠,以至于王贲攻齐时,齐人猝不及防,民莫敢格者,最后屈辱降秦。
在齐王建在位的四十多年间,,坐视秦灭五国,不施援手。齐王建公元前265年继位,前259,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借粮,不予;十六年,秦国灭周,曾经尊王攘夷的齐国毫无动静;二十八年,入秦朝拜;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八年,秦灭赵;三十九年,秦国破燕,燕王喜逃到陈;四十三年,王贲虏燕王喜,灭燕;攻代,代王嘉自杀,国除;前223年,王翦灭楚;前221年,王贲攻齐,齐王建降秦,齐亡!

齐秦两个大国在思想文化上也颇有不同,却很少有人留意。总的来说,至少有三处差异。
其一,齐俗尚侈,秦俗尚朴。齐国有“鱼盐之利,工商之便。”,富甲一方,物质充裕。自太公以来便是最富有的诸侯国之一,所以齐国上层奢侈之风盛行,下层百姓竞相效仿,喜欢华衣美服,斗鸡走狗齐国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不思征战。
而秦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秦国地处西垂,自然条件恶劣,物质生活贫乏,生存不易。故秦国民风质朴,穿着从容。(荀子_强国)中说秦国“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思信而不欺。”秦国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而无私事。”,与东方六国的豪奢之风迥异。而秦国人民崇尚武勇,修习备战,高上力气,以射猎为意。秦人作战尚气概,轻生忘死;平日以吏为师,重视农桑。
齐人四十余年不经战事,而秦国处四战之地,崇尚军功。一边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另一边是修军备战,征伐多年,故不交战而胜负明矣!
其二,齐人贪利,秦人好功。齐国经济发达,奢侈之风盛行,加之四十年不受兵灾,人人追名逐利。
秦人重军功,上耕战,立法度,休战备。秦国地处西垂,有浓厚的戎己特点,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自古以来,秦人善战,天下皆知。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明军节节败退,孙传庭临危受命,在故秦关中一带招募士兵,史称“秦兵”。孙传庭带兵以后,生擒了威震天下的闯王高迎祥,把李自成变成独眼龙,仅带着十八个人逃进了商洛山中。要不是后来河南大灾,李自成也可能就此打住了。孙传庭带领这一支秦兵为大明王朝浴血奋战,苦苦支撑,最后战死西安。明史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秦兵的战斗力可见一般。
其三,齐贵黄老、阴阳之学,秦重法制。黄老之学崛起于谡下学宫,最初是政治需要,作为维护田齐的思想武器。主张效法天地,因任自然。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倒是与齐国独善其身,坐视五国被灭的做法不谋而合了。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黄老之学就显得太过不合时宜了,涣散人心,衰败士气,影响国力。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认为五法始终,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各符于兹。齐国上层接受了这种天命循环,国运有时的观点,到了下层,便是神仙方士盛行,不事农桑,专务空谈,从思想上自我解除了武装。
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重势尚刑的观点深入人心。主张排斥百家,实行文化专制,崇尚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思想。民间轻伦理,重实利。
这种思想让秦国成为一个战争机器,全国上下都为了这个机器的运作而忙碌。而齐国朝无贤臣,野无精兵,人心涣散,只能是先降后辱。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44:00 +0800 CST  
刚才上网看凤凰新闻时,看到周永康被开除党籍,移交司法机关。接着又瞥了一眼下面的评论,不外乎大快人心之类的话,更有甚者,喊打喊杀,说直接拉出去枪毙了。
每每有这样的新闻出现,网上必然一片欢呼,比过年还高兴。可是细想之下,惩治腐败,打击犯罪的确是国家要事,可是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并无太多的个人利益牵涉在内,那么我们的网友在欢呼什么,我们到底在为什么叫好声一片呢?我们喜从何来?
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达官贵人被杀头,这种事总能让民众狗血一段时间。当年北京的菜市口经常有人张着嘴,兴致勃勃,看得有有滋有味。鲁迅称之为“看客”,可是直到现在,这种“看客现象”依然盛行,依然有无数看客为此欢呼雀跃。这种看客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根深蒂固,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种看客心理呢?
中国文化儒释道集于一身,这种文化熏陶之下的人,本应该是豁达大度,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按说不应该有这种看客文化滋生的土壤,但现实却往往不尽人意。
国人嘴上奉行中庸之道,行事却最容易走上极端。在网上经常看到一句话:“中国的贪官,挨个枪毙可能有冤枉的,但隔一个枪毙肯定有漏网之鱼!”每当看到这种言语,我都会突然不知道还说些什么。中国有贪官不假,我们痛恨贪官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不管罪行大小轻重,一味的喊打喊杀就真的符合大家的利益吗?
古人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已经被批臭了,有人说:“凭什么刑不上大夫呢?”。国人乐见大人物出事,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中国两千年的专制主义,杀戮无数,这样的屠杀大人物也数不胜数,中国的看客们怎一个爽字了得!
我希望有一天刑不上大夫,更希望看到刑不上庶民的一天。这个民族已经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我们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了。我们要的是平等,而不是杀戮;我们要的是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通过这样的新闻来稍微平息我们心中的怒火,我们不再对不幸和杀戮感到快感和庆幸,我们的社会法制才有可能,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六日夜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45:12 +0800 CST  
二十世纪初,有日本人预言“中国若亡,除非湖南人尽亡;中国若兴,必有湖南人主政天下!”半个多世纪以后,湖南韶山冲一个小地主的儿子入主北京,用其浓厚的湖南话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秦灭六国之后,也有一句预言成真,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十几年后,楚霸王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火三月不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据说是楚胡南公所言,为什么当时的人认为亡秦必楚呢?因为他们认为“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楚国拥有和秦国一样波澜壮阔的建国史,强盛的时候,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终为秦所灭。后来楚汉相争,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而死。这种悲剧色彩在楚人文化里显得那么浓厚,如同怀石沉江的楚国大夫屈原一样,让人怜惜至今。
汉语中带有“楚”字的词语很多,如酸楚、苦楚、痛楚等等,使人哀之。真正的楚国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楚国的历史。
屈原的(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也是楚国的王族,楚国的先祖就是诗里提到的颛项帝高阳。高阳是皇帝之孙,昌意之子。楚王有这样的先祖,可以说是根正苗红,有着强烈的接班意识。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成为帝喾的火正,专门管火。大家可大家可不要小看火正的职位,他可不是伙夫之类的工作。在远古时期,火的作用十分重要,取暖、烧烤、防御野兽等等都离不开火。因此重黎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部长和能源部部长兼中石油的总经理(呵呵,好像有点类似我朝刚刚倒下去的大老虎周)。他的功劳很大,因此帝喾赐称他为祝融,祝融便是后世的火神。
共工氏发动内乱,帝喾让他诛杀作乱的人,但重黎并没有把他们全部杀光。帝喾杀掉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他管火,仍赐称祝融。看来在帝喾时期,官员的世袭就已经很多了,帝喾虽然杀掉了办事不力的重黎,却只能任命他的弟弟做新祝融,一个萝卜一个坑,自古皆然嘛!另外,在(山海经)里面,共工氏最后失败,“怒而撞不周山,天维折。”,这哥们儿实在是太有血性了。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48:16 +0800 CST  
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叫季连。这位季连先生的出生方式有点不同寻常,他是自己的母亲腹裂而生,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剖腹产啊!用这样牛B闪闪的方式来到世上的人,和哪吒一样,注定不是平凡的人。季连姓芈,是楚国王族的直系祖先。
季连的后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如同儿子一般侍奉周文王,但是不幸死的很早。手里捧着周文王这样的潜力股,如果不是早死,楚人肯定会更早登上历史舞台的。他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周成王的时候,可能要安抚一下老同志,让人举用他爷爷文王、他老子武王时候功臣的后代,熊绎就得到了这个机会。成王将他封到了楚蛮,姓芈氏,居丹阳。从此熊绎成为了诸侯,虽然只是一个子男爵位,还在蛮夷之地。但是毕竟算是开国了,上了牌桌,有多少人一辈子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只能默默无闻。
熊绎生熊艾,熊艾熊黥,熊黥生熊胜,熊胜以弟熊杨为后,熊杨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人。周夷王当政的时候,周王室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见天子,并且诸侯间相互攻打。现在有不少人非常羡慕美国盟友遍全球,动不动搞个会盟,举行一次联合军演,十分拉风。殊不知,这也是烧钱烧出来的,赔钱赚吆喝的事情是没人愿意干的。你要小弟们支持你,你就要给钱,提供保护,世行和北约就是这么来的。而且老大还要约束自己手下的小弟们之间互相不要惹事,比如美日韩是军事同盟,但韩日之间的关系明显就不怎么样。美元与石油挂钩,因此美国十分依赖中东那些石油主产国,但是以色列又是美国亲手扶植起来的几次中东战争可以说都有美国的影子出现。现在美国还能控制住局面,一旦有一天美国自顾不暇,罩不住这些小弟们,这里肯定是战火连天。
长江、汉水一带的民众都很拥戴熊渠,熊渠出兵攻打庸、杨粤,一直打到鄂地。这时候楚国的实力开始膨胀了,周王室又衰落了。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他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立为句直王,鄂王和越章王。奇怪的是,他将自己的儿子都封王了,自己还是原来的爵位,这哥们真是不按套路出牌,喜欢玩横的。
等到周厉王的时候,由于周厉王暴躁狂虐,熊渠担心他来攻打楚国,就去掉了儿子们的王号。看来横的怕不要命的,至理名言啊!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49:58 +0800 CST  
熊渠死后的一百多年,楚国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公元前741年,楚国国君蚧冒死后,他的弟弟熊通杀死自己的侄子(蚧冒的儿子)代立。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这可真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呀?熊通要求随国替他到周王室请求尊号,周王室不答应,熊通大怒。
三十七年,熊通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结盟,并且占据了濮地。五十一年,周招随候,责备他让楚国君称王。周王室这是柿子挑软的捏,不去讨伐自立为王的楚国,却来数落自己不能保护的小弟。而楚武王听说后,认为是随候背叛了自己,起兵伐随。也可能是早有此意,找个借口罢了。可惜的是,楚武王在进军途中病死,楚国退军。武王的儿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楚国迁都到郢。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候不许。六年,伐蔡,虏蔡哀候以归,已而释之。楚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周王室东迁之后诸侯间的一些情况。第一,周王室衰落,无力控制分封的诸侯国。诸侯之间混战不已,楚国伐申,伐蔡,邓国也对楚国动了心思,可能因为力量弱小而罢手。第二,这种讨伐只是地区之间的战争,尚不激烈,目的只是威服对手。因此楚虏蔡哀候,已而释之。第三,地区性的大国出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开始称霸,楚国也强大起来了。各位大佬还在拼命的积攒自己的实力,为将来的大战做准备。
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熊艰立,是为庄敖。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内部斗争频繁。各大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内部也是弑君代立不断。前面有朋友问“为什么像齐王建这样的人也能坐稳齐王的宝座四十多年?”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王朝到了后期,各项规章制度历经成型,利益既得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种平衡的模式。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却历经八王之乱而不倒,并不是他个人的力量,而是从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下来形成的道统尚在。如果有人不遵循这个游戏规则,就很容易为他人做嫁衣。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51:38 +0800 CST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楚成王弑君夺位后,布德施惠,结好诸侯,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天子赐胙。我们在春秋时期经常可以看到天子赐胙,就是将祭祀的肉赐给有的诸侯。这个赐胙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表示周天子承认你的霸主地位,你的所作所为具有政治正确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的“名”,当然这时候周王室已经衰落了,也没有能力去计较这些问题了。周天子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之乱,无侵中国。”,前面周天子也曾经对齐太公说过类似的话。管蔡作乱的时候,周成王使召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候九伯,实得征之。”这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对地方诸侯的一种信任,是以命令的口吻说出来的。而现在周天子对楚成王说的这番话,明显是底气不足,不得已而为之。不但没有命令的意味,反而带着一种乞求的语气。今昔对比,天翻地覆;沧海桑田,长歌当哭!
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伐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
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春,齐桓公率领诸侯攻打蔡国,蔡国大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让将军屈完率军抵御。管仲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因此前来问罪。楚国同意进贡,然后和桓公结盟,齐桓公就撤军了。
这是历史上齐楚两个大国之间的第一次交锋,齐桓公PK楚成王,平局。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楚国,打败了楚国的小弟蔡国,楚成王排将军屈完领兵抵御,然后管仲对楚国进行了一番数落之后又结盟撤军而去。从表面上看是齐桓公占了上风,其实不然。齐国是当时的霸主,率领诸侯讨伐不臣,楚国最大的罪过是自立为王。但齐桓公在大败蔡国之后,看到楚国并没有屈服,楚成王还派兵北上抵御,便只是草草的让管仲责备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那么楚国向周王室进贡的是什么呢?包茅,是祭祀时用来过滤酒的器皿,也就是楚地生长的一种芦苇。楚成王一想:靠!我还以为齐桓公气势汹汹的讨伐楚国是为了让我不做楚王,没想到只是想要一把河边的芦苇,给他就是了。于是两国结盟,齐桓公引兵而去。这次交锋的结果就是周王室得到了一把芦苇,楚国低头让了一小步,齐国没有完成战略目的,但名义上让楚国认了错。
1956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个核大国均是来势汹汹,寸步不让。赫鲁晓夫想在美国的后院古巴安设导弹肯尼迪总统当然不想让美国的后院起火,于是双方各不相让,你来我往,都威胁对方要进行核毁灭。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个南美小国,古巴的身上。事情的最后,核大战并没有打起来,苏联运走了所有的核设施。这次危机貌似是美国占了上风,其实和齐国一样吃了暗亏。这次事件是由苏联先挑起来的,他想在社会主义的前哨古巴布置导弹,并以此来试探美国的战略底线。最后虽然运走了设备,但成功的看穿了美国的色厉内荏,冷战期间,始终也没有发生核战争。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53:19 +0800 CST  
十八年,成王以兵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三十二年,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已而归之。三十四年,郑文公南朝楚。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
十几年间,楚国伐许、伐黄、灭英,实力进一步加强,但在诸侯国眼中,楚国仍只是蛮夷之地而已。楚成王三十三年,宋襄公想做霸主,便与诸侯结盟相会,也叫楚国参加。成王大怒,小小宋国,居然也学人家做霸主,便打算给宋襄公一点颜色瞧瞧。于是楚国出兵抓住了宋襄公,好好的侮辱了一番,才把他放了。
宋襄公自从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回国即位之后,野心勃勃。回顾四周,曾经的霸主任齐桓公已经死了,现在的齐孝公是自己抚上去的,于是他也想学齐桓公弄个会盟,过一把盟主的瘾,结果被不忿的楚成王羞辱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南北越统一。统一后的越南领导人自以为打败了法国和美国版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自诩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军事强国。出兵缅甸,野心勃勃的想要建立亚支联邦,并且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中国在边界地区闹摩擦。1979年,邓小平从美国访问归来后说:“小孩子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于是中国两路出兵越南,西路由许世友将军率领从云南出发,东路由杨尚昆将军率领从广西出发,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自古以来打越南都是一路广西,一路云南,不到一月便打到了越南首都河内。后来中央要求撤兵,许世友将军还不愿意一心要打到河内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路杨尚昆将军由于身体原因,东路军的实际指挥是后来任国防部长的梁光烈上将,对于越战,大家公认的是东路军打的更漂亮一点。后来梁光烈在做国防部长时,对美异常强硬,美国航母要进黄海,梁部长拉了二十万不对在京津冀和中朝边境上演练,硬是在黄海上给美国划了一道红线。
宋襄公和越南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少实力,野心不小,结果惨遭侮辱。与他会盟的诸侯国君主看到宋襄公这么白痴,也转投了楚国的怀抱。三十四年,郑文公南下朝拜楚国。
楚成王是个狠角色,他打算把事情做绝,于是北上伐宋。楚国军队在泓水打败了宋军,射伤了宋襄公。一心想做霸主的宋襄公伤上加气,不久便一命呜呼了。有趣的是,宋襄公扶上位的齐孝公也看不惯宋襄公指指点点,起兵伐宋。宋襄公的称霸计划彻底沦为泡影,成为笑柄。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54:18 +0800 CST  
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成王以诸侯客礼飨,而厚送之于秦。重耳的事以后会提到,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件事。
三十九年,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前面说过,这两位都是楚国的先祖,现在由于夔国人不祭祀他们,楚成王出兵灭掉了夔国。由于其他的诸侯国不祭祀自己的祖先而灭掉人家的国家,这就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因为信仰不同而引发的战争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数不胜数,到现在中东那边之所以不太平,除了利益冲突,还有宗教信仰问题。但是直接出兵灭掉不同信仰的国家,却很难说的清楚。
2002年,我还在上小学六年级,有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响起来了一阵尖锐的声音,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拉响了防空警报。后来从大人那里知道了美国出兵伊拉克,当时的我连伊拉克在哪里都不知道。再后来,明白了美国出兵的原因是发现了伊拉克有大量的生化武器以及萨达姆屠杀库尔特人,还记得当时的新华社用的是“入侵”两个字。最后美国在伊拉克翻来覆去也没找到所谓的大量的生化武器,却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究竟是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
怎样才能对一个主权国家,合法的发动一场战争?目前大家公认有权利的机构只有一个,那就是联合国安理会。但是安理会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英美法俄,只要有一个国家投反对票就无法通过决议。始终觉得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机构,如果能够协调好这五个国家的利益,就不会发生战争;反之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利益,战争也就无法合法的进行。印象中最深的通过安理会进行的一场战争就是朝鲜战争,而现在由于朝鲜核问题,中美两个国家对于这场战争都是讳莫如深。
美国使用无人机在巴基斯坦打击塔利班,造成了大量巴基斯坦平民的伤亡,引发了巴基斯坦的强烈抗议。是否可以以反恐的名义侵犯另一个主权国家的领空,即使使用的是无人机,我不知道,且听专家怎么说吧?
2011年,美国海豹陆战队越境击毙了本拉登。和美国玩了十几年捉迷藏的本拉登还是被找到了,从2001年袭击了世贸大厦和无角大楼之后,整整十年时间,拉登到底在哪里,也成了中国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十年后的这次追捕,在中国引发了九零后们的集体怀旧,转眼间整整十年过去了。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54:40 +0800 CST  
成王四十六年,打算废掉原先的太子商臣,改立儿子职。商臣听到了一点风声,可是无法证实,便和自己的老师潘崇商议。潘崇给他出了一个计谋:让商臣款待成王宠爱的江芈姬,但又故意不尊敬她。商臣按照老师说的做了,江芈生气的说:“难怪大王要杀了你改立职啊?”
商臣得到了准确消息,回告潘崇,师生之间有了一次精彩的问答。
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否乎?曰:“能。”于是成王的命运便被结束了,商臣率兵包围了成王。被蒙在鼓里的楚成王临死前要求吃一个熊掌再死,商臣不许,成王自杀。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成王虽然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也是楚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若立的太子商臣也不是一个衰神二代,不知道成王为什么要无缘无故的废掉他呢?成王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泄密,废太子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尚在酝酿期间怎么能告诉身边的宠姬呢?君不密则失其国,臣不密则失其身。刚才看新闻,日本首相安培强力通过了“日本国家安全保密法”,旨在防止公务员泄密。唉!要是当时楚国要有国家保密法的话,一代英主的楚成王也不会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上。
据说,成王最早打算立商臣为太子的时候和令尹子上商议。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
子上告诉楚成王你还年轻,又有很多的妻妾,如果过早的立了太子,以后想再废绌,国家就会有灾难。接着,他又对商臣的面相做了一番评价:蜂目而豺声,忍人也!意思就是说商臣长了一双毒蜂眼,一口豺狼音,是个很残忍的人。这个结论到底准不准?从商臣和潘崇的对话来看,挺准的。
历史上得到“蜂目豺声”恶评的还还有秦始皇,这是尉缭说的。当时六国尚未统一的时候,嬴政非常重视他,但他再见到始皇帝的样貌后,还是毅然离开了秦国。我们凭良心来说,秦始皇和后来的许多开国皇帝相比,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与“蜂目豺声”相对应的还有一句话是“鹰视狼顾”,据说这种人的野心很大,但隐藏的很深。历史上最有名的便是司马懿了,这倒也符合司马懿后来的事情。但我不相信这是曹操说过的,以曹操的性格如果看出司马懿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后人,司马懿就是有一万条命也不够死。据说我朝的林副统帅也有“狼顾之相”,看其照片,特点就是一个字:瘦。唉!“曾经百战喧天地,一夜孤行惑古今!”事实究竟如何,当事人都已经作古,后来者又讳莫如深,我们已经很难得到一个清楚的答案了。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55:57 +0800 CST  
楚穆王即位之后,自然要重用为他出谋划策的老师潘崇了。他让潘崇做太师,主持国家事物,并且将自己曾经住过的太子宫赐给潘崇。看来穆公虽然残忍,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潘崇为穆王出谋划策,杀了楚成王,登上王位,自己也升官发财,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将造反定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依然屡禁不止的原因,高风险必然带来丰厚的利润。穆王在位期间,灭掉了几个南方诸侯国,楚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十二年,穆王卒,子庄王侣立。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公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做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这便是著名的“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历史故事。楚庄王即位之后,整天高乐,一副亡国之君的派头。手下的大臣看不下去了,伍举(伍子胥的父亲)入内进谏,给庄王说了一个隐语。庄王应对得体,并告诉伍举: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伍举走后,得,继续寻欢作乐。又有一个大夫苏从进谏,庄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乎楚庄王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罢淫乐,听政,任用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悦,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很多人不明白庄王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呢?仅仅是由于伍举、苏从的谏言吗?当然不是,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变,还是以前的楚庄王。从他和两位大臣的对答和后来的作为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他之所以即位最初的三年毫无作为,整日沉迷歌舞,不过是冷眼旁观楚国的朝政。并且让大臣国民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持一个君王的神秘感。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对身边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让身边的人不要随意接近自己。后来曹操杀掉了的一个给自己盖被子的近侍,并佯装不知。曹操这样做,除了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也是为了保持一份神秘感给手下的人。作为一位君王,如果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手下的人猜透了,就容易被人当猴耍,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庄王通过这三年的冷眼旁观,了解了楚国朝政,看清了手下的这帮子大臣,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
楼主 酒量犹豪鬓微霜  发布于 2014-12-23 03:56:31 +0800 CST  

楼主:酒量犹豪鬓微霜

字数:67646

发表时间:2014-12-23 08: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1:59 +0800 CST

评论数:40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