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到底是部什么书?(连载)

《西游记》到底是部什么书?
这个问题的回答,肯定五花八门。即使中国的《西游记》研究学界,也不能给人一个满意答复。
记得网上曾经有一个贴子,说是当年有学生问国学大师南怀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有何象征意义?南先生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男根而已。叫人哭笑不得。
同样令人哭笑不得的,绝对不止于此。看看有人在争花果山究在何处,或者山西,或者连云港。大家都知是笑话,是在争地方利益。但论之者信誓旦旦,假以“考证”之名。真不知当年国学界那些考证大师,假如得知这一情况,又将对“考证”一词作何感想!
解不通个中迷案,又不想显示自己无能,于是乎,学界刮起了一阵乱解之风。
有的说,它本来就是神话,无非供人消遣,没有规律性可言,想从中找出真知灼见,无异水中捞月。
有的说,它是讽刺小说,那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所谓的神仙救走,无非是讽刺官场黑暗;但提供的证据,完全经不起推敲。
还有的说,唐僧的老母是个偷人精,唐僧本是刘洪的私生子。
有的则说,母蝎、杏仙、白毛老鼠精、玉兔一类,是在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这更是创作中的创作,与研究完全不沾边!
相对于中国学界的浮躁,我倒觉得日本研究《西游记》的部分学者显得较为清醒。如太田辰夫的《西游记研究》,就认为那是一本寓言式小说。至于寓的什么言,他没有明说,却也给人启发。这年头,能给人启发的文学研究作品,真是太少了。
当然,中国国内研究者,清醒者大有人在。
华东师大的王国光教授,对七绝山长蛇怪进行考证,认为那怪表现的是宦官之害。这就很有新意。且其举出确凿证据,令人信服,更是难能可贵!
山东临沂大学李明军认为:“新时期对《西游记》的解读,可谓新说蜂起,五花八门。但始终未见一个真正能够涵盖、贯穿《西游记》整体的主题观。”山东大学博士生臧慧远亦认为:“新时期《西游记》主题研究……凸显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如此众多的主题观似乎只有量的递增没有质的提升,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全面涵盖《西游记》整体的宏观性主题观。”二人的评价,一针见血,恰如其分!
那么,《西游记》一书,真的完全解不通,无法解通吗?
绝对不是!既然是人写出来的,肯定有人能解通。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0 20:49:00 +0800 CST  
《西游记》到底是部什么书?
刘森淼的看法是:
第一,政治书;
第二,哲学书:
第三,社会预言;
第四,小说。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0 21:01:03 +0800 CST  
他到底是如何解读的,明天我再跟你说。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0 21:02:20 +0800 CST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0 21:40:59 +0800 CST  
我说这本书,是政治、哲学、社会、预言书,谁相信呢?
刘森淼曾提过类似问题。他说,迄今为止,有关《西游记》的解读,起码上千种。但谈的不到位,不能做到以理服人,谁相信呢?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1 12:09:51 +0800 CST  
做学问,并不完全在于观点如何新颖,思路如何开阔。尽管这也是必要的。一天到晚炒现饭,说的陈词滥调,肯定让人讨嫌。但仅这不够。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你说是政治、哲学、社会、预言书,就要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徒有虚名罢了!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1 12:20:27 +0800 CST  
就说这书封面那“大师讲国学文库”几个字,可不是噱头。我知道刘森淼这个人,他治学还算严谨,但有点爱吹牛皮。虽然已经公开发表过近200万字的论文、论著,也有一些真知灼见,但旁人就是不买账,从来没人认为他是什么“大师”。这次书封上,印上这么几个字,有点诧异。
我问刘森淼,这是你自己封的“大师”吗?回答说:不是!自己想封,出版社也不会同意!
于是我找到了此书编辑,问怎么回事。我说,编辑出书,当然希望有点影响。但“大师”二字,不是可以随便封的。对刘森淼,从来就没人认为他是什么“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你要把如此封号给他?你就不怕受连累,砸出版社的牌子吗?
编辑回答:我知道那二字的含义,当然不能随便给。不然,不仅是砸出版社的牌子,更是对学术与国学大师的亵渎。我们出书,向来讲究质量。为了那几个字,我们进行了反复讨论。为此,还使出版日期后推了两个月。原来计划七月底出书,一直推到了十月。
我问:出版社现在有那么一套丛书吗?别的出版社有丛书,通常会把丛书相关的单种书名列上。怎么这本书上看不到呢?
编辑回答:我们是想出这么一套丛书。但目前,只有这一种能够列上去。
我说:我也有一种书想列入这个文库,你能不能也印上那几个字?
编辑回答:那就要看书的质量了。可不是你想要印上就能印的。毕竟,事关重大,我可不敢砸出版社的牌子。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1 13:02:04 +0800 CST  
是呀!就算他想砸,出版社也不会让他砸!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1 13:21:48 +0800 CST  
啊!话扯远了。下面回到主题。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1 14:17:55 +0800 CST  
我本来想正儿八经跟大家讲:《西游记》是一本政治书、哲学书一类,但因为那样太枯燥,别人还不一定相信。记得前不久碰见几位台湾学者,其中一位曾写过一篇孙悟空与“弼马温”的文章。当我说上面的话时,他打了一个冷哈哈,当然是不以为然。所以,我得跟大家讲一个一个的具体解读,拿出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具体证据。不然,大家还不以为我是一个江湖骗子!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2 11:01:19 +0800 CST  
现在开始讲刘森淼为什么会去研究《西游记》。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2 20:57:32 +0800 CST  
刘森淼研究《西游记》,既是出于爱好,也是出于个性。
据他自己说,当年高考时,他一心想的就是进大学中文系,当一个作家。他的家乡,在湖南邵阳。那里曾经出过魏源那样的名人,当然也有吕思勉那样的历史学家。但他更喜欢文学。他年少时,当时武冈有周宜地、鲁之洛两位作家。他们在全国不是那么有名气,但在儿时的刘森淼看来,可是值得崇拜的大人物。但高考时阴差阳错,硬是让他进了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能够从农村来到武大这种名校,已算相当不错,因此他也算得到满足。不过那种文学情结,一直在心里无法解开。在武大学习时,他在学习历史与考古之余,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
他原来从没想过要去研究《西游记》,只是一心想着如何考古。考古的学问太深了!你想,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其中,对其了解又有几许?而考古人,面对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考古人都要去面对。考古发掘出来什么,考古人就要去解释一番。因为知识的有限性,且发掘出来的文物支离破碎,很多东西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印鉴,根本无法说清。有人说,考古是“三分考,七分估”,切中要害。这也逼着考古人去学习。也正是这样,刘森淼读了许多书。佛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儒家、天文、地理、中医药、科技史、考证学等,三教九流,都得有所涉列。不然,一说话就不着谱,还不把考古人的脸丢尽了。人们读《西游记通解》,发现其中涉列广泛,知识面相当宽。这功底,完全有赖于考古。
只是有一天,他翻书翻到了《西游记》研究领域。一看别人对它的解读,心里就觉得不是那个味,——太离谱了!你说金箍棒是男根?但面对太上老君、玉帝、牛魔王等明显的男性时,别人未必没有?你的男根就那么厉害?孙悟空不近女色,未必是一个同性恋?证据在哪?你说花果山在山西,在连云港,所提的论据经得起反驳吗?用虚构的神话证明眼前的实在,只怕连小孩都觉得可笑!鲁迅、胡适说,那是消遣小说,儿童读物。他就不明白,老鼠精、杏仙等勾引唐僧一类,适合小孩阅读吗?又如把大闹龙宫、大闹天宫说成正义行动,把后来的取经说成是当了投降派,他就不明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难道比丘国国王用小孩心肝做药引,祭赛国把无辜和尚全部当成权力者手中的替罪羊,都是正义行为?难道对其不该痛下杀手?
观点离谱,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研究方法,更是离谱得出奇!人们讲一个观点,不讲证据,只讲个人感受。本来嘛,文学讲的就是个人感受。但千不该万不该,他们居然还说那是“考证”!这就把他搞烦了。“考证”这东西,逻辑性强得很,决不是无凭无据、信口雌黄就成的。既然说是考证,必须拿出真凭实据来!什么凭据都没有,还冠以“考证”之名,想凭气势、知名度把人吓住,没门!
人们都说,湖南人有怪脾气,认死理。认定了的东西,九头牛都拉不回。刘森淼一认定《西游记》研究领域存在极大问题,便想要去解决它。这就是他决定写那本书的原因。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2 22:11:29 +0800 CST  
涉猎。犟脾气。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2 22:30:45 +0800 CST  
不过,想要研究解决是一回事,能不能真的把它解决又是另一回事。时候不早了,明天再说吧。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2 23:26:46 +0800 CST  
刘森淼对前辈与时人研究成果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认真分析。他感到要想真正解通《西游记》,必须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对每一故事,每一具体情节作尽可能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可靠的结论。否则,观点再新颖,也不可能成为正解,更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3 18:16:26 +0800 CST  
要做好研究,首先要做很多功课。其中,掌握相关研究的前沿信息首当其冲。这主要就是系统掌握《西游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看别人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理由何在,理由站不站得住脚,站得住脚的原因是什么,站不住脚的原因又是什么,从这个方面看也许如此,换个角度又当怎样,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评估,才能进入真正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不然,就是黑灯瞎火,盲目行动。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3 18:33:49 +0800 CST  
掌握了基本信息,有了基本评估,就要确定自己应该从那个方面着手。
关于《西游记》研究,有的注重版本学与成书历史、文本校勘,有的注重作者到底是谁,有的注重思想意蕴,有的注重人物形象分析,有的注重写作特点,有的注重《西游记》研究学术史,等等。这里,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确定自己该从哪一点切入。
对于版本研究一类,目前的成果较为丰硕,立论大多有据。诸如河南的曹炳建,在这方面有较大建树。自己接触的版本有限,无法见到真正的明、清相关版本,显然不具备研究的条件,不可能获得更大突破——放弃!
关于作者,目前除吴承恩说之外,还存在长春真人丘处机、许白云、宗泐、李春芳、朱睦柛、閰希言师徒、史真人弟子、尹真人弟子、华阳洞天主人、唐新庵、唐皋、陈元之、蓝田等多种说法。对于这些,自己手边资料不多,无法深入展开。但又不能盲从。另一方面,只有把《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弄清,明白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之后,才能作出作者究是何等样人的综合评判。有了这种评判,才能根据已有的各个疑似作者的既有言行与作品,作出更为准确的作者可能是谁的最后结论。这也是刘森淼在《西游记通解》一书中,完全回避了作者是谁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
关于学术史,鲁迅、胡适乃至竺洪波、臧慧远等人,根据各自所能看到的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成绩是很大的。不必重复此一工作。
至于人物形象研究,与主题研究是联在一起的;要弄清主题,必须对其写作特点有较深认识才行。而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于是刘森淼决定,就从主题思想这一几百年没解开的“闷葫芦”着手。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3 19:34:34 +0800 CST  
清人张书绅说:“《西游记》一书,原是千古疑案,海内一大闷葫芦。”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3 20:05:11 +0800 CST  
“闷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这才是核心问题!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3 21:17:46 +0800 CST  
决定从主题思想入手,这应是正确的。知难而上,向来是中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不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西游记》研究学术史看,存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有研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有两种不同方法。
一是附书评点式。明清时期,这一方法较为流行。具体作法,就是在小说原文后面,加上一些简单的评语,从而引导读者,沿指明的思路作进一步的思考。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明扼要。缺点是难以让读者形成系统性认识。除研究者外,一般读者,只是随便读读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其所起作用,相当有限。何况,点评者自己的认识未必正确,更难引导读者作出更深思考。
一是另文评点。当前一些研究文章或研究著作,就是这样评点的。其优点是可以推动学术研究,缺点则是一般读者看不到。一般读者,能够阅读《西游记》,已是相当的不错了,哪有时间去读你的研究成果,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些研究成果。因此,久面久之,这些文章或书藉,进了象牙塔,成了少数研究者孤芳自赏的作品。
各自缺陷,难以避免。只有想办法把缺陷降到最低。唯一办法,就是把研究成果集中到一本书上,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找到这本书——如果他们真的想看明白《西游记》的话。刘森淼写《西游记通解》,就是这样想的。
楼主 西游爱好第一人  发布于 2015-11-23 22:19:11 +0800 CST  

楼主:西游爱好第一人

字数:67537

发表时间:2015-11-21 04: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0:29 +0800 CST

评论数:7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