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毛泽东(谈高、粟、彭、刘、林、周、蒋之平生)(每日更新)

当年的批斗会非常有意思,不叫批斗会。比方说批斗高岗时,不叫批斗会,叫团结会或座谈会。一大圈高层在一起,说咱们要维护组织团结。怎么维持团结呢,就是要摆出共产党人的本色,根据马列主义原则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有一说一。

为了维持团结,大家要勇于认错,做错了事就要改正。你自己认识不到错误,大家帮助你认识,你不能改正,大家帮助你改正。这就是毛泽东提倡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开着开着,团结大会就变成批斗大会。所有人都说高岗你不对,你要认错。光认错还不行,还要深刻检讨,认识到自己是在反党搞分裂,是对伟大领袖不忠。在组织团结的前提下,大家轮番进攻,有人正面,有人侧面,有人迂回,有人包抄。就这样,高岗架不住了,最后闹着去自杀。没有办法,当时可不像现在这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公检法系统,当年必须靠组织解决一切。

或许有人不解,伟大的毛主席领导的伟大中国共产党怎么没有赶快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个长长的答案。首先毛泽东不是神,不可能在短短时间解决所有问题,他只能和所有人一样,一件一件的解决问题。中国和所有国家不一样。比如说美国,乔治华盛顿和他的团队只要在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律上改变一下就行了。中国直接从一个乱糟糟的、从来没有过法制精神的、几乎是没怎么经过民主启蒙的局面跳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怎么样的,谁也不知道,毛泽东也不知道,只能一边模仿苏联一边摸索。

批判刘伯承也是一样,刘伯承做检讨时快撑不住了。肖克被批斗到吐血。现在轮到粟裕。粟裕一生用兵诡异,战场上凶狠狡诈,现在他自己成了待宰的羔羊,任凭他人帮助自己改正莫须有的错误。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09:49:41 +0800 CST  


聂荣臻元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人。
性格:谨慎低调。
军衔:元帅。
早期经历:少年勤读书,五十热血青年,曾留学法国和苏联,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南昌起义之后干一段时间地下党。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09:59:13 +0800 CST  
十大元帅里有一半是政治家。当然这话并不是说五个军事家和五个政治家。每个人身上都有军事和政治两种成分。刘伯承元帅,九分军事一分政治;叶剑英元帅,则是一分军事九分政治;彭德怀八分军事二分政治;罗荣桓相反;聂荣臻,军事政治,刚好五五开。
作为军人的聂荣臻,战场上两次高光时刻,一是协助林彪打平型关,二是在黄土岭伏击战中吃掉了阿部规秀的混成旅团。
黄土岭伏击战是中共抗战中最漂亮的战役之一,影响力堪比平型关和百团大战。此战中,聂荣臻和杨成武等同志密切配合,除了狠狠打击了小鬼子职位,还消灭了一个叫阿部规秀的鬼子。
阿部规秀职位中将军衔,号称“名将之花”,中国抗战被弄死的鬼子中军衔最高。




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阿部规秀,生于1886年。从1907年开始,21岁的阿部规秀在毫无任何背景的陆军中,凭着“战功”一步步晋升,先后历任步兵第三十二联队副官、第八师团副官、第十八师团参谋。1932年4月11日,转任仙台陆军教导学校学生队队长,次年8月1日,升至步兵大佐。1935年8月,任第八师团步兵第十六旅团步兵第三十二联队联队长。1937年8月2日,晋升为陆军少将,同时调任关东军第一师团步兵第一旅团旅团长,率部入侵中国东三省。
1938年10月,原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常宽治被八路军在河北省广灵县境内的张家湾击毙后,日本军部派阿部规秀接替常宽治旅团长的职务。1939年10月2日,阿部规秀被晋升为陆军中将。 被日本国内誉为“名将之花”。




阿部规秀之死,震惊了日本军界,也震惊了中国军界,震惊了整个抗日战场。
日新闻悲伤曰:“中将级指挥官阵亡,皇军成立以来,未曾有过”,日新闻痛惜曰,“护国之花凋谢了”。
——干得漂亮!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10:20:02 +0800 CST  
建国之前的聂荣臻,最大的贡献仍然是和老搭档林彪在一起搞的平津战役。倒不是这一战打得多么漂亮,而是和傅作义和谈成功,成功保住首都老北平。如果北京在内战中毁于战火,那绝对是中国人的罪过。

十大元帅之中,有人使命在成为元帅之前差不多已经完成了。比如说林彪,如果没有涉足政治涡流,他的形象就是战神。

聂荣臻不同,他的事业线一直是上升的,早期低谷之后,从平型关黄土岭伏击战到平津战役,一直在上升。建国之后,在最残酷的政治环境中上升到顶点——领导了原子弹和氢弹科研团队。这是无上的光荣。

一生能有如此成就,应该得益于这种一半军人一半政治家的气质。换成刘伯承彭德怀那种相对纯粹的军人,恐怕没办法周旋于政治漩涡;换成叶剑英那种军人政治家,未必能在当时狂热的运动中顶得住。说到此,当然要赞扬一下毛泽东用人之高明。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10:20:59 +0800 CST  
聂帅光辉一生中也不是完美的,污点就是一九五八年批判粟裕。粟裕将军生前一直没得到彻底平反,聂帅恐怕就是阻力之一。

粟裕罪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即和领导搞不来。太搞笑了,大家都是高干,为国家做事,事情干好就好了,和领导搞不好关系也成了罪名了!然而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和领导搞不好关系在哪里都不好混。换成一般公司,给开除也就是了,在高层就不一样了,总不能把战功赫赫的粟大将军给“开除”出中国吧?

既然不能开除,那就批斗呗,批倒大家满意为止。

和那些领导搞不来呢,具体就是聂陈彭三帅。现在能看到的三人批辞,聂荣臻发言最具代表性。

转载过来,供大家欣赏。

聂荣臻发言:
一、“现在说到粟裕同志的错误,我同样同意同志们对他的揭发和批评,在第一次发言中大家揭发的一些事实他都讲了,但在重要关键问题上,一滑而过,现象罗列多,没有接触到本质问题。虽然也戴了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但是,这个帽子可大可小,弹性是很大的。第二次发言是有进步的,也接触了一些本质问题,我表示欢迎,但我觉得还挖掘不够深刻,也还没有向党全部交心。过去的不讲了。从大家的发言和粟裕同志最近的思想动态来看,第一、他认为他的个人主义与肖克的个人主义不同,因肖克有宗派活动,他没有。我要告诉粟裕同志,人家批评你向军委、国防部争权,你讲不是为自己争权,而是为总参谋部争权,这是个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动员口号!不过他没有得到总参谋部同志们的支持,相反的遇到了抵抗。因而他就不能不从总参谋部以外去寻找同情者。他在军委成员中间和中央负责同志们面前散布对彭总的不满,甚至哭哭啼啼,好像受到冤屈似的,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二、“他认为他的缺点就是陈毅同志所批评的‘阴’,他认为阴就是阴阴沉沉的意思,告阴状,告洋状,到处散布对彭总的不满都是阴。至于阴到什么程度,那是要粟裕同志自己作结论了。所谓阴,就是不在阳光底下做事,事情也是见不得阳光的。”

三、“如一个普通人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他可以做小偷,偷人家一点东西,做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所以许多同志批评粟裕同志极端个人主义已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和具有危险的性质,意思就在这里。”

四、“过去我对粟裕同志也是认识不足的,我认为他很忠厚,经过考验,有战争经验,有一定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助手。但到总参谋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开始我还以为我的领导有毛病,没有发挥他的积极性,以后又发现他宣扬自己诽谤别人,才认识到他有毛病。我没有向他这种思想和行动进行正面严肃的批评,同时对他这些毛病和危害性估计不足,因而直到这次大会对他的揭发和批判,从整个历史贯串起来看,才真正认识到粟裕同志的错误本质和真面貌。”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10:23:11 +0800 CST  
抛开是非不谈,聂帅这个发言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高。

此文比较有系统性,从大的方面入手说到工作关系,可谓有理有节。不仅点出了陈毅和彭德怀的观点,还顺带把粟裕和肖克(反教条最大受害者)做一个区分。文章弹性比较大。既然照顾了批判盟友彭陈二人,又猜中主席并不想打倒粟裕的心思,实在是批判文之精华。

和粟裕后来受到的处分八九不离十。高明,实在是高明啊!

从文章内容看,除了公事之外,还有不少私货。所谓私货,也就是私人恩怨。粟裕和聂荣臻有私人恩怨么,肯定会有。五八年的聂荣臻基本上脱离了军方系统,去搞科研团队了,犯不着跑去批判总参谋长粟裕。

那么二人私人恩怨是怎么来的呢?回顾一下:
一九五一年底,粟裕养病结束到总参工作,给聂荣臻当副手。当时聂荣臻担心主席老人家太忙,认为还可以像根据地时代那样,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告主席,要求军队的事都要经他本人批阅后再选择性上报。过去副总参谋长粟裕都是按毛泽东要求半月报告一次,现在也必须照聂总长的意见办理。这本是一番好意。

这种“好意”毛泽东是不会心领的。诸位想必还记得,建国初期刘少奇在国事上一些问题不汇报就惹得毛泽东不开心,把高岗弄进京分权。军队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命根子。别说聂荣臻,就是后来的林彪也不能不报。

聂荣臻这么干,可以说思维还没有从战争年代转移过来。战场上,将领临机应变自主决断是对的。但是在战后,一切已经政治化了,还这么搞,只能引起领导疑心。如果领导人是刘少奇那种搞政治起家也就算了,偏偏毛对军事格外敏感,这事就大了。

主席不开心,后果很严重,顺便把总参批评教育一番(1952夏)。聂荣臻就想不通了,明明自己一片好心,怎么就变成驴肝肺了?

请看《张震回忆录》:“毛主席在颐年堂召集军委开会,通知我列席。会议由毛主席主持。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这个会,算军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的交班会。我与彭总谈过,总理太忙了;今后军委的日常工作由他主持,但对外暂不公布。朝鲜战场看来大仗打不起来,最后是要和谈停战的,待停战后再正式公布。还没有等大家发言,毛主席突然把话题一转,严肃地说:最近一个时期,我感觉工农青妇的菜,摆满一大桌,吃也吃不了。可是,军队系统的菜太少,我饿得慌。你们为什么对我封锁呢?……我看了看聂总,他的表情很平静,只是一言不发。毛主席见聂总不吭声,就对着他说:你讲话呀!过去政治局开会,我请你列席,你也不讲话。我怕把椅子坐坏了,就不请你了。…… 接着,毛主席又对聂总说:荣臻,你讲讲。聂总还是不做声。毛主席更生气了,说:如果你不讲,就做组织调整。这时,其他领导同志赶紧出来打圆场,表示不要急忙处理,由荣臻回去后向毛主席写个报告再说吧。会议就没有继续开下去。”

也就是说至少在当时,聂荣臻对毛的批评的想不通,也不服气。事情到此,跟粟裕还没扯上关系,接下来老好人粟裕出场了。

本着为领导解围,给主席交代的态度,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向毛泽东做了书面检讨。粟将军太善良了,毛之所以批评总参,并非对聂荣臻或者粟裕个人有成见,只是想把军队牢牢抓住而已。战场上放权,有利于将军指挥;和平时收权,利于控制军队。毛泽东驭人之术岂是政治敏感性不高的粟裕能理解!

粟裕这么一检讨,正好给了主席一个理由,聂荣臻,看看吧,看看粟裕这态度。和平时代军人就应该这么对领导。

于是乎毛做了批示“检讨很好”,而且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像老师对待学生那般,肯定了“好学生”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借机批判“差生”聂荣臻。非但如此,毛还特地把这个批示(相当于成绩单)交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人看看。

聂荣臻能不来火吗?当然要来火,火气没办法对主席,自然要对粟裕了。不要以为聂荣臻心胸狭窄,换成其你我,估计也来火。连下属都搞不定,还这领导还怎么当?

更为致命的是,总参谋长聂荣臻下去之后,副总参谋长粟裕变成总参谋长。

聂荣臻和粟裕,一个在华北一个在华东,在各自地盘上干自己的事,本来没啥交集,积怨不容易啊。不过从后来的事上看,聂帅的火气似乎持续的时间长了一点,让人觉得其心胸并不是那么宽广,应该向老领导朱老总学学。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10:25:04 +0800 CST  

陈毅元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身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性格:好爽浪漫而不脱离现实。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20:38:31 +0800 CST  
批粟裕的另一个主力是陈毅元帅。和聂荣臻一样,陈毅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政治军事,也是五五开吧。性格方面,聂荣臻比较谨慎,陈毅比较豁达。尽管如此陈聂二人很相似的,二人老乡,一起去法国留学,都是老资格,但均不以军事能力见长,建国之后,聂任北京市长,陈上海市长。此次批粟裕,二人再次携手。
陈毅有很多才华,他可以玩政治,可以搞外交,还可以写诗,一手字写的也不错。哦,身为元帅,他还可以带兵打仗,位列三十六位军事家。第一代领导人之中,向陈毅这种多才多艺之人,屈指可数。
陈毅和粟裕之间,主要是军事关系。陈毅本身也有不错,然而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最大的成绩依然是——领导粟裕。
粟裕和陈毅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两人长时间合作,非一时片刻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传说中的黄金搭档

四大野战军中,一野的彭德怀军政一把抓;二野是司令刘伯承主军,政委邓小平主政;四野打仗都是司令林彪的事;唯有三野,打仗靠既不是粟裕,而非司令陈毅。
现在流传在外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陈毅粟裕是一对黄金搭档,陈毅具备领导组织才华,资格老,有能力,可以主持大局;粟裕是一个军事天才,全力对着地图想打仗的事。其他的,诸如后勤工作、人事调动、奖状、奖金这些都由陈毅或饶漱石来管。这是官方观点,也是主流。宏观上看基本上就是这样。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20:51:32 +0800 CST  
潜在矛盾


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陈毅所以批粟裕,是因为陈毅和粟裕有矛盾。矛盾是啥呢,就是,粟裕太有才了,让陈毅处在领导位置上看起来有点碍眼。论综合能力,粟裕肯定不如陈毅。陈毅同样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来,政治水准一流,业余爱好——写诗——也不错,还能当外交部长,基本上是干一行像一行。在如今这个和谐的年头,粟裕肯定不如陈毅。反观粟裕,离开战场就没有亮点。

如果给二人做一个能力比较。陈毅在所有领域都有一个相对不错的分数,尤其在政治这一栏,非常高。粟裕只有一项,那就是军事,尖子中的尖子。问题就处在这里,他们合作的那些年头比较特殊——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只能靠枪杆子吃饭,也就是军事能力优先。

所以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显现,陈毅是领导,在各方面也比较有能力,但是中央却明确规定,最主要的任务——战争——交给粟裕来完成。某次战役之前,陈毅制定作战计划,中央还要确认一下有没有争取粟裕同志的意见。陈毅说,争取了。中央说,很好。

身为领导,却没权利指挥最重要的业务,心中不爽是难免的。说陈毅是一个大无畏革命者有博大胸怀是对的,说心里非常爽那是鬼话。大无畏的革命者也是人,也会不爽。但是这些不爽,应该构不成陈毅批判粟裕的理由。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21:04:39 +0800 CST  
但是陈毅依然批判粟裕。

陈毅批粟裕,流传到今天,最有名的那个字就是——阴,陈毅说粟裕很阴。从聂荣臻发言看,陈毅确实说粟裕阴。虽然在陈毅老家,“阴”字表示一个人内向。但是当其他人把“阴”上纲上线理解为阴险的时候,陈毅似乎也没有解释。

从流传在外的资料来看,粟裕对陈毅相当尊敬的,粟裕让司令让元帅的受益者都是陈毅。陈毅过世之后,粟裕还把陈毅的儿子招为自家女婿。陈毅没有道理说自己的老下级老战友粟裕阴险。

有一种解释说,陈毅当年批判粟裕是为了保护粟裕。

如果不批判粟裕,那么对粟裕的斗争就要上纲上线,成为敌我矛盾。这种解释看起来有道理,也很感人,实际上有漏洞。批判粟裕是毛主席授意的,主席说过“要浇一浇粟裕等人身上的娇气”。没有毛的授意,仅凭彭德怀和聂荣臻没办法批判粟裕的。当时粟裕是总参谋长,战功显赫,深得最高领导人信任。毛绝对不会把粟裕一杆打倒。而且林彪和粟裕可以说是知音。有毛林的支撑,当时粟裕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打趴下。这点从粟裕安然度过文革可以证明。文革中,粟裕甚至可以不买江青的账。周恩来都做不到。

所以说,陈毅批判粟裕是为了刻意保护粟裕是不成立的。

刚刚批判粟裕的时候,事情并不顺。大家都知道,粟裕在解放战争战绩斐然,是三野实际指挥官,而且跟主席关系很不错,所以就很抵触。这个时候,陈毅出面做大家思想工作。陈毅作为三野名义上最高领导人,又是华东局领导,而且口才不错,有陈毅出面,更容易打开缺口。

那么陈毅为啥要批粟裕?本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陈毅政治水平很高,党史上,任何一次批斗大会,陈毅都要发言的,批高岗、批粟裕、批彭德怀、批朱德、批刘少奇、批林彪,陈毅都有发言。这是一种政治取向,一种习惯,一种在艰辛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能力。所以说陈毅批判粟裕只是一种习惯性政治取向,一种政治能力的体现。

第二个原因是政治取向。即陈毅批判粟裕有其自身政治目的。想一想,粟裕是毛泽东的得力战将,毛为啥要批他?毛怎么不去平白无故批判林彪?这个问题先放一下,先理一理另外一个人的关系。陈毅和毛主席长久相处,深知毛的心思,遵义会议之后,处处紧跟毛的步伐。虽然在小的方面有点争论,大的路线再也不违逆主席。主要是因为毛主席确实能力很强,在各方面表现出超人一等的水平。和其他同志一样,陈毅对主席形成一种惯性跟随。

陈毅所以习惯跟随毛泽东,是因为他反对过毛泽东,有一个政治包袱。十大元帅都有政治包袱,陈毅的政治包袱就是反对过毛泽东。这个问题以后再叙述。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21:10:51 +0800 CST  

Ps: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今天第二次更新就到这里。
明天分析彭德怀为啥要在五八年主持反教条。
通常认为,反教条主义是彭德怀光辉一生的污点。然而事实还有另一面。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21:11:55 +0800 CST  
@大山沟里人家 2012-01-04 17:00:55
50年代如何剿灭“蒜你狠”的3反5反的文章,如何修建水库,服务至今仍被骂的文章,没有看到。解放初期如何防止“盛唐藩镇割据”的限制将军元帅权力的文章没有见到。希望见到能有所见地的文章。作者文章中一知半解,人云亦云,拼凑想象内容太多。但第一次见到,真容易被迷住。
-----------------------------
非常感谢朋友的批评
对于前半部分的批评,介绍毛泽东本人时会写的。
后半部分的批评,本人虚心接受,并继续努力,希望能减少你的失望。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5 21:22:03 +0800 CST  
@没有1999 2012-01-06 05:05:02
LZ好文。不过有点儿小意见,
1、毛虽善长游击战,但本质上是流寇打法。到了解放战争,流寇打法的弱点就看出来了,至47年解放军是全落下风。幸亏有林粟,当然关键时刻可能也会被迫用徐。否则解放战争胜负难料。
2、说粟裕没有军事理论,不敢认同。对比陈粟对同一战役的总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什么叫没理论。而且,刘林都跟粟学过具体的招数。招数就是理论。
3、刘备的韩应该是刘邦的韩信吧。别的可以错,.....
-----------------------------
谢谢先生指正

毛泽东的游击战,说白了就是要保存实力第一,打击敌人第二。

粟裕将军的军事理论相比他的军事实践差太远了。这么说吧,有些仗只有粟裕可以打,但是粟裕那些总结并没有超出其它将帅。由于本文围绕毛泽东历次运动事件展开,限于篇幅问题,就没有详细讨论粟裕那些军事终结,还请见谅。其实淮海战役写的也太少了,像杜垏明、黄维、邱清泉在抗日战场表现都应该回顾一下,战争过程还应该写得更细一点,感觉有点遗憾,后来想补上,

刘备和刘邦,大字失误。

林彪的事,确实夸张了一点,后面章节再慢说吧。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6 09:17:41 +0800 CST  
刘备和刘邦,大字失误。
——————
打字失误,又失误一次,呵呵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6 09:19:52 +0800 CST  
第三位批判者,彭德怀

聂荣臻虽然心里对粟裕有气。陈毅虽然也有批判粟裕的理由。但聂陈二人没有能力批判粟裕的。五八年的聂荣臻已经离开军队,转行搞科技了(搞出来原子弹),陈毅正在外交部搞外交。此二人没条件批判军方要人总参谋长粟裕的。
批判粟裕的主力另有其人,主持人:是彭德怀元帅。

五八年的彭德怀正处在人生巅峰,跌入低谷的前夜。

他主持反教条主义再合适不过了。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事越多,事越多越容易出错。五八年的反教条就是彭德怀就出了错。彭总功勋赫赫,为国人尊敬。但人无完人,都会犯错。彭总此生最明显的错误便是搞了反教条主义。

彭德怀和粟裕工作上那点事更是可大可小。所谓告洋状,可以理解为现实需要(建国初期照搬苏联制度多了,连军衔制都是照搬人家的)。

私人恩怨是说不过去的。所谓私人恩怨,不过是批判过程中凸显出来而已。因此说彭德怀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公报私仇是说不通的。就算彭在某些方面确实刚愎自用,有些时候确实心胸狭窄,也轮不到把这些词用在反教条上。

据本人看来,彭批判刘,确实是建军理念差异。这种差异是从宁都会议一直延续下来。如果说在1932年的第四次反围剿,刘伯承元帅的军事理念还是空中楼阁;那么到了1958年,打赢朝鲜战争之后,刘的理念就有了现实基础。

现在看来,1958年,彭的军事理念确实落后于刘。虽然就在八年之前,彭还用自己的(也是毛的)理念在朝鲜打赢了战争。然而一切都是发展的,军队必须正规化、现代化。

论战功,刘不能和彭相比,论军事理论修养,党内无人能出刘之上。遗憾的是,当时彭的地位远高于刘,又有主席暗中支持,错误就此犯下。

彭错批了刘,但是批判粟裕并不能说就错。

很多人对彭德怀批判粟裕感到不解。彭也是军人,也是统帅,英雄。英雄总是惜英雄啊,怎么可以彼此斗争呢。看到两位一流统帅在政治上互博,心中总不是滋味。有人据此认定彭德怀心胸狭窄。

如果说彭德怀嫉妒有战功之人,那么为啥和林彪就能惺惺相惜呢?林出事之后,同样身临绝境的彭却不肯落井下石,说什么就这样把林彪杀了我不同意,物伤其类是也。

抗日战争开始,彭德怀一直是副总,粟裕名义上的领导。彭和粟基本上没有交集,也没有私仇公恨。彭所以狠狠批粟,是有原因的。

原因有二,浅的一层和深的一层。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6 10:14:40 +0800 CST  
浅的一层,总参和国防部挣点权

现在咱们都知道,总参隶属国防部,没有疑问。但是在当年,疑问大大的。
疑问在哪呢,说白了就是时间问题。

总参可谓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传统。南昌起义就有了参谋团,刘伯承任首任参谋长。随后担任过这个职位的还有:叶剑英、周子昆、萧劲光、滕代远、王若飞、彭德怀、周恩来等人。二十八年的战争中,总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效。

相比之下,国防部直到五四年才成立。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第一部《宪法》之后,才明确成立国防部。反教条之前,国防部没有指挥过任何战争,对军方贡献和总参没法比,看起来更像一个政治性机构。虽然宪法规定,国务院领导总参谋部,但是资历也很重要。十大元帅基本上都是老资历。

总参谋长粟裕难免按照工作惯性和国防部长彭德怀发生摩擦。这里也得说一说粟裕个性问题。战争期间的粟裕和林彪一样,每天只对着地图研究作战问题,其它事一概不管。组织啊、统战啊、动员啊什么的,都是陈毅饶漱石等人的事。长期战争中养成的专断个性不会因为当了总参谋长一下子改变过来,也没有改变的必要。

让总参归国防部领导,粟裕心理上不服气的。所以就一心想要划分总参和国防部的职责范围。彭德怀让他起草一个文件。但文件从来没有列入军委讨论范围。要说粟裕想让总参摆脱国防部搞独立王国,那是不沾边。粟裕的想法,个人猜测,是想建立一种类似于三野那样的工作关系。把陈毅和粟裕那种工作关系复制到国防部来,让彭德怀扮演陈毅的角色。就是说让国防部管理发工资啊、粮草啊、军衔啊之类的事,涉及到战争由总参来干。

可惜彭德怀和陈毅根本就不是一类人,个性差距没有一百八十度也有九十度以上。

这就是所谓的,粟裕替总参和国防部争权。客观说确实是争权。但是粟裕是那种纯粹的军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行动,搞政治和稀泥他搞不来。粟裕平生痴迷于军事,一贯枪不离手,枪法及准,百步穿杨不是盖的。文革时期抢被收缴时,还郑重说等到运动结束再收回来。离开了军事领域,会感到孤独、无事可做。

想干点事,就必须明确职责范围,必须争权。

说真的,总参谋长这种职务还是比较适合聂荣臻叶剑英来干。粟裕林彪这种人都不行。英明的毛泽东怎么就没有看到这一点呢?或许是考虑到战争,才把粟裕放在总参吧。

说明了这些,才能解释接下来几件所谓越权事件。

一九五五年六月十八日,粟总参谋长给老部下皮定均(福建军区副司令)下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毛泽东在一年前已经制定了方案,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所谓牛刀杀鸡。粟裕这么干和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向违背。但是粟裕从军事角度上看,认为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快速解决问题,但需要和南京军区协调。二十日深夜,许世友又电询彭德怀咋回事,彭这才晓得。

这是所谓第一次越权,风格依然是野战风格。

第二次便是去苏联访问期间,向苏军总参谋长索要国防部和总参分工的资料,未果。这种事可大可小。外事嘛,需要领导(彭德怀)请示领袖(毛泽东)方能定夺。

但是粟裕没考虑这么多。他是个军人,一旦有了一个目标,就会全力朝着目标挺进。什么政治外交影响啦,根本不是他考虑的范围。

这事也被陈毅批判为:“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

第三次是朝鲜撤兵问题。粟裕错过朝鲜战争,实为人生第一大憾事。然而粟裕和朝鲜战争也不是没有交集,交集就是五八年三月八日,粟裕以总参谋部的名义调令第一批部队回国。彭德怀和毛泽东全部大眼瞪小眼。因为毛泽东早就规定:“有关国防部署调整方案、计划,以及国防要地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发出。”

后来责问粟裕,粟裕竟然说只看了报告第一页,后面没看,呵呵,这种态度让领导们情何以堪。

这几次事件造成了彭德怀对粟裕的不信任,也是毛泽东要“浇一浇粟裕等人身上的虚骄之气”的原因之一。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6 10:37:33 +0800 CST  
深层原因

所谓深层原因,就是政治原因。

就算彭部长对粟总长有某些不满,也不至于达到那种“恨不得要你命”的程度。

拿掉粟裕,对彭德怀个人有好处。总参谋长换上黄克诚,工作就容易多了。彭德怀救过黄克诚,二人关系很铁,算自己人。一年之后庐山上,二人就一同搭进去。关系归关系。黄克诚的人品才华都没的说,完全配得上总参谋长。客观一点说,黄克诚老成稳重,有政治经验,比粟裕更适合总参谋长的位置。

所谓“和领导搞不好关系”,所谓“向党要权力”,所谓“告洋状”都是表面现象。

彭所以批粟,和陈毅批粟,乃至毛泽东同意大家批粟是同一个原因,政治原因。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一个人,刘少奇。

粟裕之所以挨批,是因为粟裕和刘少奇关系非同一般。

一九五八年的刘少奇羽翼渐丰,渐渐走向毛的对立面。这种对立并非陈毅那种,时不时对主席一些个人行为发点牢骚,涉及到总路线,国体。可以说二人对立根本就不可挽回。这个后面会重点分析。

回顾建国之后的历次斗争,都是军内系统和行政系统内彼此缠斗。四年之前,高岗向刘少奇开火,依靠就是军内势力。虽然高岗失败了,并不表示军内就买刘少奇的账,特别是彭和林两人,别指望他们如同敬畏毛那样敬畏刘。

彭德怀批粟裕,一是打击刘少奇,二是惩治和自己不合拍的势力。

不管是彭德怀主军还是林彪主军,均不让刘少奇染指军队。彭德怀打击了和刘少奇有关系的粟裕,林彪打击了罗瑞卿和贺龙。

彭德怀和林彪均不买刘少奇的账,除了认为刘少奇没有军功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的军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赞同刘少奇的治国方略。换句话说,他们有军人的胆识和韬略,缺乏政治家的胆识和道理。归根结蒂,就不该卷入政治涡流。

尽管如此,有这么多理由,彭德怀批判刘伯承和粟裕仍然是一种错误,虽然这错误通常不被大众所理解。

毛允许批粟,无非是断了刘少平和军内的联系。后来罗瑞卿和贺龙,也因为同样原因迎来了悲惨命运。

纵观毛刘二人关系,毛对付刘的手段始终只有一个:不让刘在军队生根。让刘少奇去干活,放手干活,什么党务、国务都让刘去干,连国家主席都让他干,就是不让他管军队。后来邓小平也是这一招,站在军委主席位置不走,华国锋、李先念、杨尚昆都成浮云。

因此才有了这样的情形,毛批粟却不倒粟,仅仅把粟晾在一边。

只有两个原因可以让粟裕复起,一个是战争发生,另一个是刘少奇真正成为一把手。这两种可能都没有发生。

那么粟裕和刘少奇如何扯上关系的呢,这件事牵扯到靠山问题。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6 10:48:43 +0800 CST  
@没有1999 2012-01-06 10:37:11
毛泽东的游击战,说白了就是要保存实力第一,打击敌人第二。
-----------
毛打大了以后,没有做到"保存实力第一",所以不是真正的游击战。游击战要有根据地。西路军、刘邓挺进大别山,粟下江南都没有根据地。

在下以为毛有两条:一、拆了东墙?西墙;二、孙悟空钻进XXX的肚子。上面后两个例子,都有这两种想法。三野分兵也是这种想法。......
-----------------------------
西路军失败确实是中央(毛)的责任。
挺进大别山事实上是被迫的,中原逐鹿的副产品。
粟裕下江南很难,带不了多数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等到站住脚,拉队伍,建立根据地,至少得两三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毛让粟裕下江南,扰乱敌后,吸引一部分江北力量,用东北军再次上演由北向南统一中国的一幕。粟裕用自己的眼光和才华改变了毛的决策,加快了解放战争进度。这是粟裕了不起的地方。

毛的游击战发展到后来运动战,中间太多事。简单说,游击战基本观念是毛搞出来的,后来运动战基本上靠各大军头各自实践出来的。东北问题上,毛只能告诉林彪要拿下锦州。如何拿下锦州,是林彪的事。淮海战场上,毛更没谱了,只能修改调整一下下面送来的作战方略。淮海是粟裕边实践边构思的。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6 11:09:22 +0800 CST  
看看蒋介石,想动毛泽东却又不敢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动刘邦,还是自身在犹豫。刘邦回去之后通过四年战争,把项羽赶到绝路,开创大汉帝国。毛泽东回延安也是一样,通过不到四年的战争,把蒋介石赶出大陆。蒋介石犹豫,完全因为外部压力。
但是必须承认,八年煎熬,代价巨大,但中国抗战胜利是不彻底的。也就是说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果实是有缺陷的。犹如红彤彤苹果上的一个烂斑。

原因之一:中国没能完成工业化,依然是农业国,军火生产能力有限。日本是当时世界上排名前六的工业强国。双方国力和战力差距巨大。

原因之二:中国军阀混乱。蒋介石只是名义上的领袖,不要说共军,连军阀都难以指挥。中央军内部都是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原因之三:外部力量介入过多。
抗战之处。欧美打算把日本武力引向苏联,对蒋介石的困难视而不见。对蒋介石伸手的人反而是德国和苏联。从一九三四年开始,德国给蒋介石训练将近三十万军队,基本上都是德国装备。仅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六千万美元的德国军火运抵中国。德国一开始对中国的好感多余日本。因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东方给日本捅刀子。苏联援助蒋介石一千二百三十五架飞机,大炮一千六百门,并有五千空军志愿军和军事顾问团来华参战。当时苏联面临东西两面压力,希望中国在东方拖住日本。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6-05-01 15:24:43 +0800 CST  
由于国军抗战初期表现过于糟糕。德国在中国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开始转而接触日本。一九三九年,中日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之后,苏德战争爆发,关东军打苏联主意,操纵“满洲”进攻“蒙古”,从东方进攻苏联,苏日军队以“蒙满”名义在诺门坎打了一仗。整个战争历时一百三十五天,规模十万人次,但极为惨烈,最后以日军的惨败告终。此战之后,日本再也不想进攻苏联。双方签了一个《中立条约》。苏联结束了对蒋介石的援助。日本南下东南亚进攻英美,并于一九十一年一月七号偷袭珍珠港成功。美国人这才发现支持中国抗战的必要性,大规模援助。

但美国的援助也是有条件的,就是先欧后亚。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队伍援助五百亿美元,中国仅得到十六亿,占百分之四。蒋介石因为是中国抗战领袖,得以在一九四三年参加开罗会议,成为三巨头之一,相当风光。

但也因为蒋介石在抗战中表现一般,一九四四年还出现了豫湘桂千里大溃败。美国需要苏联在欧洲战事平息后对日参战,在雅尔塔会议中把中国利益出卖给苏联。其中包括外蒙独立和苏联在大连和旅顺驻兵。当然,如果蒋介石够强势,那些都可以重新谈判,拿回来。然而蒋介石当时没有强势的筹码。因为他要消灭共产党。当时的共产党已经拥有百万军队,占据华北大部分地区。而且全力向东北挺近。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6-05-01 15:28:46 +0800 CST  

楼主:虚声

字数:58419

发表时间:2011-12-31 06: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2 20:11:01 +0800 CST

评论数:1427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