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毛泽东(谈高、粟、彭、刘、林、周、蒋之平生)(每日更新)

作者:yuyongwoshi 回复日期:2012-01-02 09:42:50  回复

楼主一般几点发帖啊?省得我老来瞅瞅

^^^^^^^^^^^^^^^^^^^^^^^^^^^^^^^
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支持
一天更新两三次吧
说真的,具体时间我还怎不好说,毕竟我还没有进入有闲阶级行列
反正晚上肯定能看到啦
呵呵,再次感谢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11:18:54 +0800 CST  
高岗的故事结束了,下一篇写刘伯承和粟裕经历的那次反教条运动。
为了增加逻辑上的延续性,中间差了几千字,回顾一下周恩来的反冒进和邓小平反右派斗争。写的有点急,文字有点粗糙,各位看官多包涵则个。



过渡性章节

从高岗事件到文革,中间很多次运动。把单个事件拿出来说,是一番光景,联系在一起又是另一番光景。说文革,那扯远了,下一篇要说反教条,主角是刘伯承和粟裕。

反教条主义中,刘伯承和粟裕靠边站了。这场运动看似军内斗争,好像孤立事件,本质上仍然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为了能说的明了一点,中间要插一段,就是五六年反冒进和五七年反右倾斗争,之后才是五八年反教条。这些运动都有一条线联系在一起。

五四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全国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订了第一部宪法,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政务院改名为国务院。此后高岗自杀,高饶联盟被尊为死亡联盟,饶漱石从此开始了漫长铁窗生涯,直到生命尽头。与此对应的是,刘少奇和周恩来再次过关。刘少奇依然稳坐接班人位置。周恩来收回了被高岗拿去的权利。

高岗的下地狱,意味着毛泽东失去了搞经济的代理人。但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就不再搞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毛时代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国家一穷二白,除了干劲啥也没有。

干的活多,问题就多。
所有问题都由周恩来的国务院负责。周恩来管的事多,资源却很少,飞机、高档豪华轿车这类现在高官日常玩具就不说了,公车都不够用。现在看来一封电子邮件就能搞定的事,那时代就要费很大事。连电话都是稀有品种,不够级别档次的机关还没有那玩意。至于电脑啊、移动电话啥的,甭想了。不仅办公用具不够,连法制法规都没有。

举个例子,大家想去钻石油,一身干劲,可是不知道咋干。咱有力气,也愿意去干,可是没技术,也没有注意事项和行为规范,怎么办,找领导呗。领掉也不知道咋办,就去找领导的领导,领导的领导再找领导,找到周恩来这里。周恩来也不是神仙,掐指一算就解决了。他既没有设备,也没有专家,啥都没有,要研究。研究需要时间。全国这么大,并不是只有挖石油这一摊子事,还有伐木、炼钢、造拖拉机……

看不的文件、签不完的名、开不完的会、见不完的人……就算伟大勤劳的周总理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依然干不完的活。怎么办?凑合着干呗。偏偏当时国人干劲十足。一大堆问题,加上通讯闭塞,国务院根本就管不过来,管不过来就乱(注释:五四五年,经济建设比较顺利,大家干劲足,是积极一面,和之后大跃进不是一码事)。

这里必须再提一下高岗,要不是政治斗争,高岗应该也有能力分担一部分工作的,这样不仅对周恩来,对整个国家建设都是福音。可惜呀,都是内斗惹的祸。

乱了,依然继续加油干活,那叫冒进。冒进就要反嘛。好比天太热了,喝口水。这就是周恩来反冒进的背景。在反冒进这点事上,周恩来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错误。

道理就是,事情确实太多,管不过来。客观局势决定的,跟能力没有关系。套用一句专业术语,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矛盾。

所有权力机构均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周恩来的国务院也不例外。
同样一个工作,通过官僚手段可以干一年,也可以干一个月。刘少奇曾经批评过国务院办事缓慢的官僚作风曰:“一年计划,计划一年。”就不用翻译了吧。反冒进中出现另外一种官僚主义作风,太快。

常识中,快意味着效率。事实上,快,也可以是官僚主义。

五五年发生一件事,就是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和剩余物资。咋一听好事啊!其实不然,当时经济运作良好,国家本来就不富裕,应该把资金和剩余物资投入到建设中。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才说了那句话: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和往常一样,毛泽东以批评,周恩来立马就有反应,立刻召集部下修改五六年工作规划,这一次动作奇快,一周之内就搞出了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种计划。任何一项规划,都需要调查、研究、分析、预算……这一系列七七八八下来就要不少时间,何况当年交通工具和现在根本没法比。这就是所谓快速官僚主义,比快速反应部队还快。

五六年存不存在冒进?肯定存在!需不需要反,当然需要!

鉴于快速官僚系统内弄出来的报告和实际情况有差别。根据薄一波回忆,当时国务院修改计划时确实存在盲目性。不仅仅存在盲目性,更主要的缺少一个总体规划。一年赚多少钱,怎么花,需要一个总体性规划,国家和个人皆如此。

本来就有冒进苗头,加上官僚主义作风,把本来就管不过来的事弄得更加混乱,最后演变成为了反冒进而反冒进。怎么解释呢,就是把各个项目按照一定比例削减,该削减的削减,不该削减的也削减,就是所谓“剃平头”。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反冒进就演变成一个空口号,变成周恩来号召大家反冒进。想一想,在当时权力构架之中,周恩来的国务院是负责干实事的,需要拿出实际方案,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问题的关键是,国务院拿出的方案失效了。

号召全国人民怎样怎样之类的事都是由毛泽东来做的,现在演变成周恩来去号召全国人民反冒进!周恩来多次警告不能提“提前实现工业化”,而“提前实现工业化”,正是毛泽东提出的战略号召!如此一来就给造成这样一种印象:错在毛泽东。

一边是热火朝天干活,一边是热火朝天反冒进。

这种情况毛泽东能满意吗?当然不能!就来一个反反冒进。把周恩来批判一通,就说你周恩来不能泄了全国人民的气。周恩来只能再次祭出绝学——检讨。

鉴于反冒进表现出来的官僚风气,周恩来检讨之后,毛泽东再次施展拿手好戏——整风运动,治病救人,并且欢迎外界提出意见。

这一欢迎,惹出更大麻烦,进一步导致了一场近乎闹剧般的反右派斗争。这场闹剧中,很多人都遭了殃,一辈子都没反过来气。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11:42:34 +0800 CST  

右派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当年的整个中国,知识分子比例非常低的。

挖出来这么多人,损失有多大?然而损失并不是这几十万人失去了政治生命,找不到老婆之类的,而是后果极为严重。

右派一反,就没人敢说话了。乌鸦嘴固然没有了,整个世界清静了,可是知识界精英阶层也沉默了,不说话。此时此刻整个国家都在憋着一股进干活,恨不得一口气飞到天上去。

毛泽东和中共高层也憋着一口气:没有你们地球照样转动!你们不是说共产党人不能治理国家吗?你们不是说共产党人不能搞经济建设吗?干给你看看!
于是在全国脑袋都在发热的时候,毛泽东再次祭出一个纲领——三面红旗。关于三面红旗,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均表示支持。周恩来还把自己之前的反冒进改为支持跃进。

——大跃进诞生了,灾难来了。

如果说大跃进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反右派斗争加速大跃进到来。
灾难到来,导致庐山那场政治丑闻。

从高岗事件开始,之后周恩来反冒进。毛泽东又反反冒进。反反冒进导致反右派。反右派又点燃了大跃进。这些事件构成一条链条,环环相扣。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11:57:24 +0800 CST  
作者:甄宜嘉 回复日期:2012-01-02 12:35:43  回复

毛泽东原想以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接任总理,但因周恩来认错而作罢。在成都会议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柯庆施和四川的李井泉、广东的陶铸、湖北的王任重、河南的吴芝圃等是狂热支持者;1958年5月,柯庆施、李井泉进入政治局。

^^^^^^^^^^^^^^^^^^^^^^^^^^^^^^^^^^^^^^^^^^^
感谢朋友补充了这些资料
毛泽东确实在反反冒进中没给周恩来留什么情面,我认为柯庆施没办法代替周恩来的,反冒进时代的周恩来处境比新税制风波中好多了。柯庆施建国之前没啥大功劳,能量还不如之前的高岗。
至于认错,只要毛泽东表示不满,周恩来肯定认错这是老传统了,从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周恩来就不停地自我检讨,非常有意思,只要一有运动,周恩来就挨批检讨。大概和历史上批判过毛泽东有关吧,陈毅也是这样。
李井泉吴芝圃这些人,留到大饥荒再说吧。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13:41:29 +0800 CST  



反教条主义:刘伯承和粟裕篇

先澄清一个问题——军人的政治成分和军事成分
刘伯承的伤痛人生
论刘伯承挨批的必然性
略微比较一下刘伯承和粟裕的指挥风格
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名将之路
三位元帅批粟裕
分析一下粟裕挨批的潜在理由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19:56:35 +0800 CST  



先澄清一个问题——军人的政治成分和军事成分


既然说到反教条主义,既然说到刘伯承和粟裕这两位,就要请大家忘记二人的身份。刘伯承是元帅,粟裕只是大将。军衔上看,刘伯承高过粟裕。列为看官不要把眼睛盯在军衔上。因为作为军人的粟裕大将并不比作为军人的刘伯承元帅差。

常识中有一个误区,以为所谓的军衔就是指战功。军衔评定,有好几个因素。战功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政治资历。看看十大元帅,基本上有一半政治成分多于军事成分。能找出来一个单纯的军事家么?就让我们试一试吧。

排在十大元帅首位的是朱德。朱老总被尊为红军之父,从红军总司令到八路军总司令到解放军总司令,排在首位谁也没意见。然而一路总司令下来的朱老总很少亲自上战场,更多时候和领袖在一起负责统筹全局性工作。更像一个政治家,左右逢原,努力维持军内各个山头派系之间的平衡。当然这样也没啥不好,艾森豪威尔将军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家。马歇尔将军更是政治家中的政治家。只是长期以来,他的光辉被毛泽东掩盖了。

彭德怀排在第二位,也没啥正义。除了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国防部长这一系列职务之外,彭德怀能排第二位主要因为其军工。
亲自创建红三军团这个原始股份自不必说。抗战中中共的招牌性战役——百团大战——就是彭弄出来的。解放战争中,以区区两万人马在西北拖住了十倍于己的敌人,并战而胜之。抗美援朝更是面对泰山压顶不弯腰。但是朝鲜回来的彭大将军已经结束了军人的使命,不可避免的卷入政治漩涡,最后虽然赢得身后名,却在生前把自己搭进去了。

第三位是林彪。十大元帅中,林彪最年轻,资历较浅,排名第三而不遭非议,主要是因为军功。
红军时代的红军之鹰,到平型关之后抗日名将,到决战东北,到搞定华北,到天涯海角。林彪带着四野横扫大半个中国。相比其它三大野战军,四野战功最给力。搞定东北相当于让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这份功劳无与伦比的。四野雄兵入关,压在北方傅作义,淮海决战才有一个安稳的环境。只可惜建国之后的林彪陷入政治泥沼。哪里还有一点军人的影子?特别是毛泽东的历次运动中,林彪成了领袖身边的政治打手。

刘伯承在川军之中就有名将称谓,各个时期都有表现。然而在各个时期他都不是表现最耀眼的那一位。红军时代不如徐向前贺龙,抗日战争不如彭德怀,解放战争不如林彪粟裕。但刘伯承胜在稳定。特别是建国之后能够抵御诱惑,马放南山,努力推广军事教育,实在可敬。然而刘帅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军人,井冈山时代,刘帅还是卷入了政治漩涡。卷入也就算了,还违心发表批判游击战术的文章。正是因为这事,刘伯承背了一辈子政治包袱。

按照资历而论,贺龙绝对是老资格,北伐时代就是军长,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一手拉出红二方面军,仅仅这两项,足以赢得一位元帅勋章。之后在军事上表现并不突出。特别是解放战争表现不佳,所以排在刘伯承身后,位居第五位。

第六位是陈毅。陈毅军事水平暂且不说,其政治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井冈山时代的陈主任,竟然能把领导毛泽东给轰下台。轰下台不说,还能平安度过一生,虽然时不时检讨吧,比起前面那几位,境遇要好很多吧。

至于第七位的罗荣桓元帅,没的说,专业就是搞政工。

徐向前是一个军事天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时代,蒋介石给他的脑袋标价和朱毛一样高。只可惜落到了张国焘手下。徐向前的军事才华给了张国焘实现野心的资本。野心勃勃的张国焘依仗红四方面军实力,一心想和中央对抗,又干不过中央,结果连累徐向前还了一辈子政治债务。导致才华横溢的徐向前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基本上被雪藏,直到四九年才有机会去山西,仗打的漂亮,却没了舞台继续表演。

至于聂荣臻元帅,强项在于根据地建设。关于聂帅,本人以为,建国之后他带领科研团队的贡献比战争期间还大。

叶剑英在帅尾,政治家。

如果分细一点,区分一下十大元帅身上军事成分和政治成分的话,那么至少有五位,政治成分大于军事成分。

第一代将星之中,反而是十大将军之中的粟裕和陈赓算比较纯粹的军人。陈赓英年早逝,错过了历次政治运动。粟裕则是早早挨批,站到政治涡流旁边。

论战功,粟裕可领元帅衔。整个解放战争,就他和林彪战功最大,最具决定性意义。然而资历同样重要,比如说贺龙指挥八一南昌起义的资历就是无与伦比的。

共军经过很多时代,不同时代涌现出不同将星。
红军时代,徐向前和贺龙干得很棒,各自撑起一个方面军。中央红军内的林彪和彭德怀也不差。
八路军时代,彭德怀和刘伯承很耀眼。
解放战争中,首推林彪粟裕,其次彭德怀和刘伯承以及陈赓。

平军衔时要考虑方方面面,这里没必要考虑那么多。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20:04:30 +0800 CST  


刘伯承



刘伯承生于,生于一八九二年,死于一九八六年。
军衔:元帅,十大元帅排名第四位。
人生经历:打过袁世凯,参加过北伐,参加南昌起义,上井冈山,建晋冀鲁豫根据地,带领二野纵横四海。五八年被挨批靠边,死后方才彻底平反。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21:36:09 +0800 CST  

刘伯承的伤痛人生

第一代领导人中有两个堪称为理论家的人,党内刘少奇,军内刘伯承。
在那么多战斗力超强的牛人、猛人、狠人之中,刘伯承在军事理论方面堪称翘楚。如果按照军事理论素养搞个排名。领袖不参与,第一是刘伯承,第二是刘伯承,第三还是刘伯承。

刘伯承这辈子可以说戎马一生,一生充满了痛。

评价刘伯承,就一个字,痛。
从肉体,到精神,皆痛。

将军百战,置身于连天炮火中,受伤在所难免。中共高层将帅之中,负伤那是家常便饭。大多身躯无损,唯有刘伯承,一颗子弹从太阳穴射入穿右眼而出。从此只剩下一只眼睛伴随将军爬雪山过草地、抗蒋抗日。晚年,左眼视力下降,几近失明,自嘲曰刘瞎子。

比起肉体之痛,精神痛苦才是最痛。

和所有开国元帅一样,刘伯承搞革命很早,从此天涯孤旅,一条路走到黑。南昌起义失败,刘伯承去上海躲避,碰见长子刘俊泰。人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刘俊泰同志虽然有关英雄的老爹,本人却相当混蛋。在大上海瞎搞不说,还去问老爹要钱。刘伯承那个火啊,老子为国为民搞革命,你小子没有理想就算了,还瞎胡闹,都来你怎么闹老子革命事业还有意义嘛,就把那不孝子训斥一顿。
应该说这个刘俊泰非常具有超前意识,和现在某些二杆子后代有一拼。那好吧,要钱不给,就要你命。考虑到直接动手干不过军人老爹,直接跑巡捕房告状,搞得刘伯承差点革命未成身先死,相当狼狈。

这是私情,很痛。

公义上的刘伯承同样是痛。中共高层之中,刘伯承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理论造诣独一无二。历来推崇正规战。然而回国之后很快发现,所谓正规战只是空中楼阁而已。你不能指望红军去打正规战和敌人硬拼,义和团才那么干。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21:39:29 +0800 CST  


回到井冈山的刘伯承,不仅正规战的条件没有,还无辜卷入王明和毛泽东的“洋土”之争,而且站错了对外,导管刘伯承很快精通了游击战术,并且运用的有声有色,而且提出不少实用性创新理念,比如鼎鼎大名的五行战术,然而骨子里仍然是正规战推崇者。这是一种相当难得的想法,任何一支军队最终都要走上正规战的。

刘伯承深明此理却始终没有机会,痛啊!

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正规战没有机会也就算了,到了国共决战,有了机会,刘伯承仍然没得到足够的机会施展才华。这还不是最痛苦的。建国之后,特别是抗美援朝胜利之后,到了安静下来搞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时候。

此时应该是刘伯承大展拳脚之际,刘伯承也是跃跃欲试,全力投身教育,打造东方伏龙芝。这是刘伯承实现理想的最后机会。

这个机会也被剥夺了。一九五八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粮食大丰收,一片欢腾的美景中,刘伯承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反教条来了,六十六岁的刘伯承被迫带病作检讨。那时他的左眼视力下降,拖着病躯。

一世梦想,断送在此时,肯定想不通、不甘心啊!怎么会这样呢?共产党人不是最爱讲实事求是的么?实事求是的讲现在是军队正规化的时候呀,怎么能白白浪费这大把机会呢。刘伯承很痛,痛惜革命一声,却在最后时刻断送了梦想。

此后,一代豪杰结束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十大元帅第一个中箭罗马者。当然,比起后来的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的遭遇稍微好一点。虽然梦断了,肉体没遭受摧残。

将军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战争理念不能在战场上实施,就如政治家治国理念无法得以实施一样。这点上,刘伯承和刘少奇可以称得上难兄难弟。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21:44:37 +0800 CST  

刘伯承必然挨批


上文提到,解放之后刘伯承已经淡出军队一心搞教育。
刘伯承这么做,除了要真正干点事之外,也想避开权力漩涡。五千年以来反复证明一条真理:战场上的军人是可敬的,和平时代的军人是可悲的。刘伯承深知此理,所以选择避开权力系统。向来算无遗策的元帅这一次“弄巧成拙”,反而加速批判到来。

刘伯承为啥被批判?答案是,刘伯承之所以被批判是因为必须被批判。

既然是批判,就少不了个人恩怨。那就先说说个人恩怨。

此次批判大会上,彭德怀是枪,负责住持大会。在枪的背后,还有使枪人,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要参与者是其他老资格。

彭德怀和刘伯承相处时间比较长,交集也多,所谓个人恩怨也多。

红军时代,苏区存在所谓“土洋”之争。洋的一派王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从苏联归来的知识分子,代表所谓正统;土的一派也就是毛泽东,代表所谓中国实际力量。两派就领导权问题进行过一次PK。

时间:1932年10月3日,地点:宁都。

PK结果:手持“莫斯科”招牌的洋派获得短暂胜利。毛泽东被解职。

关于毛泽东去留问题发生激烈争吵。林彪、彭德怀、朱德主张毛泽东仍留在前方指挥军事,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洋派主张毛泽东去职。争论中,刘伯承卷入洋派,任总参谋长。更要命的是,这位洋派军事靠山又发表了针对毛泽东、彭德怀等关于“游击主义”战术的理论文章,批评他们的右倾倾向,指斥他们在战略上存在着不能打正规战。

一着不慎,千古恨呐。之后刘伯承估计肠子都悔清了。就算当时党内不同意见很正常,留下芥蒂是必须的。哪些人呐,毛泽东和彭德怀,还有林彪,反对任何一个都困难都大,何况一下子全反对了。然而刘,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正规战是刘伯承一生之心结。从长远角度上看,刘伯承是对的,任何军事集团最后都要正规化,发展技术,搞大规模集团作战。但是当时,呵呵,看起来只是玩笑,枪还不够用呢。

因此林彪、彭德怀读到文章后自然很来火。彭德怀说:“按他刘伯承的说法,我们这几亩田早卖光了。”“其他人不行,就他行。”林彪也说,“我们的游击战为什么不好哇,打正规战,哪么子打?他刘伯承一个人去打就行了。”

结果军队在南丰吃了亏。彭林不爽是必须的。在山头林立的军内,要说一点芥蒂都没留下,可说是是相当的扯。还有就是百团大战那些事。百团大战主要是彭德怀弄出来的,毛有意见,刘伯承自己做了检讨。延安整风时期,彭德怀被整了几十天,刘伯承日子很好过。这些就是所谓“个人恩怨”,确实存在,没啥好隐瞒的。

作为一名战将、一方诸侯、一位元帅,刘伯承和领袖毛泽东的关系很微妙,前面说了他不是毛的心腹。原因有二:旧怨和理念之争。

回到“土洋斗争”,刘伯承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归来,立刻就成了香饽饽。他是苏区惟一一个拥有苏联背景的“军事科班生”。而且资历老,经历丰富,指挥过南昌起义。王明等人在军事上只是小学水平,他们需要同样从苏俄归来的刘伯承,抗衡毛泽东为代表的土派,即“山沟里的马列主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刘伯承刚回国就面临站队问题,躲也躲不掉。当时刘伯承并不了解毛泽东,选择苏联派也是可以理解的。

毛泽东从来不会忘记政治上反对过自己的人。陈毅在井冈山反对过自己,时不时拿出来晒晒。林彪在会理会议写信让彭德怀前台指挥,毛泽东以为彭德怀反对自己,时不时拿出来晒晒。刘伯承在如此紧要关头反对自己,毛泽东就要记在心里。这是一个政治包袱,刘伯承要一直背着。和徐向前处境类似。所以刘伯承一直沉默低调,并且战争一结束立马身退。

然而毛泽东并没有打击报复刘伯承,并且对他一直委以重任。这才有刘伯承抗战功绩。

实事求是讲,这应该是一段美谈。解放前的毛泽东容人之量很大。刘伯承的能力很大,两者相加才成就一番美谈。

好在刘伯承军事能力不是盖的,很快认清形势,把才华用在了游击战上,不然赫赫有名的刘伯承元帅估计就不存在了,多一个失意的红军将领,谁也不会在意。

这是私怨,理念之争就是“路线”问题。
才华横溢的刘伯承同志,虽然精通了游击战、发扬了游击战,却一天也没有忘记正规战。他的梦想就是帮助中国军队过上能打正规战的日子。

建国初期,那些军人多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文化素质不高,天天爬山钻树林,山野气息浓厚。作为国家军队,正规化是必须的。

正规化的前提是培养足够多适应现代战争的干部。要培养干部就要先搞教育,于是刘伯承跑到南京办了当时的军方最高学府——解放军军事院校,就建在原来的南京黄埔军校上。刘伯承天天教授学员怎么打正规战,教材是苏联的,内容也是苏军那一套。

西方有名言,行动就会产生错误。中国有谚语,干的越多错误越多。

周围有那么多眼睛盯着,每双眼睛的位置都不一样。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了。何况刘伯承同志本来没有办学经验,相当于瞎子过河。问题肯定很多。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21:54:39 +0800 CST  
刘伯承实践中的问题

苏联红军固然强大,但中国不是苏联,解放军有自己的传统。学苏联有很多难题。最大难题就算道具问题:苏联坦克中国就没有,飞机也没有,火箭炮也没有。没有这些道具,光靠相当于穿现代衣服演古装戏,怎么演?

苏联当时的工业力量岂是中国能比拟?要把这些玩意弄出来,首先得把国防工业搞起来。当时搞国防工业比培养干部困难,而且不归他刘伯承管。就算让刘伯承管,短时间内也整不出来。造飞机需要先造零件吧、要造零件需要零件技术工人吧、没有技术工人要培养吧……这样一个周期下来需要多少时间?

苏联人搞“六小时一贯制”,中国人根本就不适合这个,也这么搞自然引起反感。有些部队院校造的洗漱间和厕所,都按苏联人的身高整的,身材矮小的学生连上厕所都是问题。

最牛叉的是考试:每门课学完要考,学期考、学年考、毕业考。考官有主考,还有陪考、监考。比起这些,今天的应试考试已经很“素质”了。

毕业考阵容是这样的:由朱德为主席,刘伯承等人为副主席组成的国家考试委员会,军委各部负责人任主考官。学生真是幸福啊,一下子能见这么多牛人。换成现在,考啥试嘛,直接合影签名留念了。

还有很多其他有趣事,篇幅限制,就不介绍了。

整点拿着书本去背,在黑板上演练战术,素质教育都变成应试教育。

既然没有现实演练基础,就有人试图从嘴上突破。什么是嘴上突破呢,就是发表惊世骇俗之言论,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目的,和今天网络愤青有的比。

当时的环境和现在可不一样,不能乱说话,要对自己言论负责的。特别是军人,永远是将行动而非喷口水。那些嘴上理论中,最要命的一条就是——建议实行“一长制”。

一长制——就是一个人说了算。苏联红军就是这样,一个头头,一个人说了算。在一个团中,团长就一言九鼎。在一个军中,军长就是独裁者。在一个军区中,司令就是国王。因为头头权利太大了,所以才有后来的朱可夫元帅帮助赫鲁晓夫上台的事,即军人干政。

中国军队配有政委,分散了权利,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政委这个位置上,出过聂荣臻、罗荣桓、邓小平这样的人。比方说辽沈战役中,毛泽东让林彪拿下锦州,林彪犹豫不决。这时候罗荣桓出马了,给林彪做了一番思想工作,林彪下了决心打锦州。如果没有罗荣桓,林彪也可能决心打锦州,也可能和毛泽东硬顶。

主张实行一长制,简直向整个军队制度和毛泽东本人挑战,疯了。而且中苏关系恶化,开始论战提防,你再去学习,想干啥?苏联出现了朱可夫事件,你再学,想干啥?

说者过了嘴瘾,账却要刘伯承来还。

这些故事形成报告,通过彭德怀和邓小平上传之后,问题就来了。

赢得抗美援朝,心气空前高涨——老美都赶走了,该啥该啊?别折腾了。改革必然触动一个禁区——偏离毛主席路线,很大一个罪名。

批判会就来了,会上很有趣的,毛泽东按照一贯风格作了谈话,彭德怀、林彪搞了批判,陈毅等人和稀泥。下结论:违背了毛主席路线。

大家冤枉了刘大元帅?没有!

刘的军事理念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不合拍,这是事实。挨批是必然的。现在大家替刘伯承喊冤,应该明白一点,刘伯承和毛泽东确实存在军事路线上的分歧。
刘伯承军事理念很清晰,那就两个字——正规。就算打游击时,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正规战推崇者。这点毫无异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什么?解放战争之前很明确,游击,游而击之,保存实力。解放战争就比较模糊了,解放军大规模迂回、长距离穿插都是军内大佬在执行。抗美援朝依然这么打的,如果这一切归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刘伯承军事理念依然不合拍。

所以说批判刘伯承“违背了毛主席路线”一点也不冤枉。毛时代,凡是和毛主席路线相违背的,都要挨批。因为那年代只有组织、领袖,没有法制。

我们为刘伯承遗憾,是因为在法制不健全的年代,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将军不能表的自己的见解。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回顾那一次次斗争,并不是要揭秘呀什么的,而是痛惜那一代人浪费了时间。反右倾,就是军事系统在浪费时间。

相比之下刘伯承还算幸运的,鉴于人望,大家对他有所保留。首席上将肖克成了替罪羊。一直被批斗到吐血,最后弄一顶反党的帽子戴在头上。

当时真正和毛主席路线不合拍的人有两个,党内刘少奇,军内刘伯承。和他们军内理论家与党内理论家头衔相符。

一九五八年反教条主义很有名,除了刘伯承之外,还批了另外一贯红人——粟裕。

既然同时牵扯到粟裕和刘伯承,就先说点题外话,比较一下二位杰出军人的战术特点。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2 21:58:39 +0800 CST  
夜深了
洗洗睡咯
大家也洗洗睡吧
祝各位做个好梦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00:30:26 +0800 CST  
作者:wu1boy 回复日期:2012-01-03 01:30:57  回复

要写粟裕啦。粟裕是我们镇上的呢。读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从他家后面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侗族?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0:07:49 +0800 CST  





粟裕 刘伯承 邓小平 在总统府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0:30:56 +0800 CST  
略微比较一下刘伯承和粟裕的指挥风格




说真的,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事。

现在军粉中,刘伯承有一大堆粉丝,粟裕也有一大堆粉丝,说啥都要得罪人。一般来说,得罪人的活没人愿意干的。但是行文至此,忽略过去似乎是对二人的不敬。写将军不写起指挥风格,就如同写政治家不说治国方略一样。

军衔上看,刘伯承元帅,高于粟裕大将。这个可以忽略不计。军衔并不完全代表才能和战功。这点前面分析过了。

本人看来,一块残缺的镜子,打成两半,一般是刘伯承,另一半就是粟裕。两人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完美。

刘伯承科班出身,满脑子正规战和军队现代化,前面说过,在这方面军内没人跟他比。虽然潜心研究过游击战,并且成绩傲人。本质上他还是一个正规战专家。因为他理论基础极其深厚,所以号称党内孙武。注意,是党内孙武,不是党内白起、卫青或李靖。

孙武何许人?相信全世界凡是对军事多看两眼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啥。然而即使是资深军粉,也不见得去研究这位两千年前的超级前辈军事战功。大家记得他,只因他留下了十三篇兵法而已。

党内孙武刘伯承来到战场上,狙击战或伏击战都打得如同教科书一样标准,战术布置同样教科书一样标准,一切太标准了,以至于战场上临敌应变亦如教科书一般。最显著的一个战例便是大渡河畔,刘伯承度过大渡河之后,率部夺去泸定桥。林彪同样率部前往。一人一边,如果刘伯承先到,就不用爬铁索进攻。结果却是林彪后发先至,飞夺泸定桥成功。为何刘伯承先走却落后了?就是行军太教科书了呗,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没有急行军。这是刘伯承之瑕疵。

如果说刘伯承是一个杰出的战略理论家,战术实践方面有些许瑕疵;那么粟裕正好相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实践者,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

粟裕另外一种人。进入军队之前,粟裕只是一个腼腆的热血青年,从没上过一天军校。和晚生几十天的林彪一样,粟裕过于文静,就算血是热的也不表现出来。

如果说粟裕有什么老师,那就是敌人和战争。是战争和敌人让粟裕从一个斯文小年轻成长为第一流统帅。
粟裕长年远离中原,在靠近老蒋心脏地区与敌周旋,时不时受伤什么的,还要应对那个年代特有的同志之间的无可避免的“提防”,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同志也没心思没时间停下来“钻研兵法”。

再说,最要命的是,当你深陷敌人包围圈,那种你死我活的环境中,有那本兵书告诉你该啥时候打仗、啥时候睡觉、啥时候吃东西?该如何派兵布阵,如何避敌,如何逃跑,这一系列问题都得自己解决,没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兵法可以告诉你。

在那残酷的环境下,奉行最残忍的丛林法则。
法则只有一条——靠自己。

在那无情淘汰中,如果你不是天才,那就会被淘汰,被残忍的淘汰。能生存下来的人,只能是天才。所以存活下来了,还给敌人以重创,所以说他是天才军事家。他的才华不属于任何流派,随机而变。他的才华表现的诡异难测。

要是搞辩论,即使第一代军队领导人文化水平不高,可以肯定,很多人远胜于粟裕。但是临阵对敌,能和粟裕相媲美之人屈指可数。粟裕也不是没有缺陷,他的缺陷就是论理水平有限。这个缺点在战场上没啥,对后人却无尽的遗憾。后人研究粟裕将军,只能从有限的战地资料中自己总结,难以知晓粟裕那个脑袋里思维活动轨迹,以及对战争看法。所谓的专家或者粉丝们,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只能凭空想象,生搬硬套,无趣得很。

以粟裕战争实践之经历,如果理论水平高一点,必然能为军事思想增光添彩。
——遗憾呐!

作为正规战的推崇者,刘伯承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战场上发扬战争自己的战争理念。他唯一大显身手的机会是统兵出中原,可惜时机不成熟,阴差阳错之下,变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不与我,可惜。

刘伯承的遗憾,粟裕填补了。国共决战,最拉风的两个人中,一个就是粟裕。决定性的淮海战役中,粟裕出尽风头,刘伯承只能起到辅助左右。

平心而论,刘伯承出中原时间上早了点。一支孤军在中原地区存活的概率不大。粟裕搞淮海时机就好一点。因为东北已经大打出手,之后东北军入关,钳住了华北傅作义。淮海战场上的共军没有双面受敌的风险。

如果粟裕和刘伯承是一个人,那将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然而这个想法终究还是苛刻了一点。人无完人,那种完美的军人终究也是不存在的。就连伟大的孙武,也不完美,不是吗。

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这当然是一位老同志对后备称赞。从某种意义上说,刘伯承有点羡慕粟裕,因为粟裕在国共决战中得到充分施展,而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九五八年,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将军的事业线就终止了。两人一同挨批,同样是生前没得到平反,难道是天意?是老天在提醒我们注意两位杰出军人之互补性特点?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0:32:25 +0800 CST  
作者:wu1boy 回复日期:2012-01-03 16:41:26  回复


作者:虚声 回复日期:2012-01-03 10:07:49  回复

作者:wu1boy 回复日期:2012-01-03 01:30:57  回复

要写粟裕啦。粟裕是我们镇上的呢。读书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从他家后面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侗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楼主合个影啊~

我侗族的~我们那侗族人很少的~汉族的~苗族的还多一点~
————————————
谢谢光顾
欢迎光临
呵呵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8:35:09 +0800 CST  


粟裕将军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
军衔:大将。
最高官职:人大副委员长。
专业:打仗。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8:45:30 +0800 CST  
天才是如何炼成的(1)

粟裕,侗族,湖南会同人,属于少数民族,农村户口,被压迫歧视对象。
粟裕生于一九零七年,和林彪同年,开国将帅中最年轻的指挥官之一。南昌起义那年二十岁,此前已经跟着叶挺在独立团混一阵子,算是“老兵”了。

现在提起粟裕大将军,都是一片赞美致辞,似乎是个天才。在这个轻浮的世道上,凡是有人取得优越成绩,便冠以天才称谓,然后一切结束。好像“天才”二字是个万能公式,可以解释一切奇妙的现象。

说天才容易,分析天才难,成为天才更难。

粟裕成为军人那会,额头上可没写着天才二字。而且身材瘦小不善于交际,估计在军队中吃了不少苦头。当然和后来的经历相比,这些苦头也不算啥。

所以当兵,说好听点是为了伟大理想,更现实的还是混口饭吃,或者说理想就是混饭吃。然而乱世之中,军人也不容易混饭。无数次死里逃生。

所谓天才军事家,就是这种死里逃生逃出来的。现在就看看粟裕将军是如何从腼腆少年“逃”为军事天才的。

南昌起义失败,警卫班长粟裕随部队转移。国民党在后面追赶。在武平这个地方,掩护大队撤退时,一颗子弹飞来,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粟裕当即栽倒在地,不能动弹,但没有昏迷,头脑还清醒。倒在地上的粟裕依稀听得排长说了一句,“粟裕呀,我不能管啦。”排长同志十分负责任的卸下粟裕的驳壳枪,丢下粟裕走人( 住:排长后来自行离队了) 。也不能怪那排长不仗义,兵败如山倒,打掩护本来就极其危险,能活命就不错。以赫赫有名的林彪为例,南昌起义也是个排长,失败中途也经历过离队开过小差,只是没找到归宿又到队伍来了。

等到粟裕恢复意识,身边已空无一人,浑身无力爬。这时候,想活命就要赶上队伍,不然死路一条。粟裕奋力站起来,因为太虚荣,又跌倒了,站不住。死神在年轻的粟裕身边露出狰狞面孔。看来未来的名将要提前去见马克思了。然而求生意志激发了生命潜力。身临绝境之下,顺着山坡滚下去,艰难地爬到路上,却又滑到了路边的水田里。这时,粟裕再也没有力量前行一步了,但幸运女神向他招手——几个同志沿着山边路过,帮助粟裕爬出水田,包扎好伤口,又搀着他赶上了部队。

这是粟裕同志第一次死里逃生。求生能力(躺在山上听天由命)稍微差一点,就挂了;身体条件差点(爬不动),就挂了;运气稍微差点(碰不到同志),也就挂了。这些不仅是粟裕逃命的因素,作为普通人想要有所作为,也需要这些。

两年之后,在宁都再次负伤,这次伤在屁股。

又过一年,也就是一九三零年,死神再次现身。当时粟裕已经升为支队政委在赣南苏区,随部队和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死磕。一发迫击炮弹打过来,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头部被单片击中,昏倒在地。

士兵们看到粟政委头部负伤,满脸是血,急忙跑过去帮他包扎伤口,要把他抬下战场。

哪知粟裕苏醒后坚决不肯,刚说完“别管我,快去追击敌人”,又昏了过去!够狠!有这样的指战员,国民党能架住么?

战斗结束,士兵们把昏迷不醒的粟裕抬到医院,发现一块弹片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医院条件简陋,无法进行手术,医生只好用纱布将其头部紧紧缠住。三个多月后,粟裕伤愈归队。战友们都以为他是被炮弹片炸伤而已,没人想到弹片竟然一直留在他的头颅内。直到一九八四年,粟大将军死后被活活,弹片才从骨灰里拣出。一共三片,现藏与军事科学院。

不能不佩服粟大将军福大命大。弹片位置再偏一些,可能就……。但是弹片在脑袋里留下后遗症,此后战事紧张或者工作劳累,就会头疼头晕。那时既没有止疼药又没有保健医生,怎么办?忍着!在淮海战役最为紧张的时候,粟裕曾经七天七夜不睡觉,怎么过来?忍过来的!天才必须能忍。一直忍,忍到忍不住。

朝鲜战争之前,毛泽东点名粟裕挂帅,粟裕却忍不住了,一生一次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8:49:41 +0800 CST  

天才是如何炼成的(2)

最能体现粟裕同志忍受力的要数第四次负伤,最具传奇色彩。那是一九三五年五月,粟裕已经升为红十一军参谋长,在江西省东部打仗。

红十一军下面的二十八师攻打一个山头,久攻不下。粟裕与军政委萧劲光一起到前沿,指挥进攻。山头很快被拿下了,乘胜猛追。意外发生了:敌人第二梯队的一小部分从后面打了过来。而粟裕手上已经没有部队。这时候考验一个军人时候了,可以选择逃跑,运气不好当俘虏;运气好点能逃一命,然后看着自己队伍被敌人夹击包饺子。

列位看官,如果是你,将做怎样选择?

粟裕做了另一个选择,带领身边的警卫人员冲上去!狭路相逢勇者胜,军人胆气在这一刻提升到极限。不知道当年的粟裕是否晓得诸葛亮空城计,同样是以小博大、以虚博实,这么一个反身冲锋,真有一丝空城计的味道。

仗是打赢了,然而命运再一次考验了粟参谋长——左臂被打中,动脉血管被打破,鲜血喷出一米多远,粟裕再一次当场昏死。警卫员立即用绑腿把粟裕手臂上部扎紧,止住血。天又下起了大雨,山路崎岖难行,同志们用担架把粟裕送到二十公里外的救护所。

第二天,粟裕的手臂肿成了腿!

子弹从左前臂的两根骨头中间穿过,两边骨头都伤了,还打断了神经,并且已经感染,出现坏死现象。医生主张锯掉他的左臂,否则有生命危险。粟裕再一次表现硬汉本色,对医生说:“即使有生命危险,我也不锯!”医生见他态度坚决,只好依他。

伤口化脓,要开刀。那时的医疗条件有三个特点:药品缺乏,设备简陋,技术差。

做手术没有麻药,麻绳就是麻药。用麻绳将左臂绑在凳子上,让医生施行手术,其疼痛程度我们是没法知道了,可以和刘伯承元帅交流交流。

最骇人的还在手术后,医生用蚊帐布剪成二指宽、半尺长的布条,放在盐水里泡,每天早晨从子弹的进口处捅进去,第二天又从子弹出口处抽出来,再从进口处放进一条。就这样捅来捅去,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反而长了一层肉芽。医生就用一个小耙子把肉芽耙掉。

关云长刮骨疗毒也不过如此吧!

这样捅来捅去,耙来耙去,伤口好几个月没能愈合。相比之下,有神医华佗陪伴的关云长能下棋有酒喝已经是非常相当之幸福了。

身体痛苦也就算了,连安全保障都没有。在医院养伤期间,有一天敌人的便衣队袭来,医院的医生和病人立即分散隐蔽。粟裕一跑出医院就被四个穿便衣的敌人盯上了。一口气跑了十多公里,才甩掉敌人。后来,粟裕被送方面军司令部的手术队治疗,到那里用了点碘酒消毒,不到半个月就好了。

一年之后,粟裕右臂受伤。再过两年,脚受伤。

粟大将军一生六次负伤,每一次都是凶险异常。每次涉险过关都要升级。第一次负伤时只是班长,第三次已经升为支队政委,第四次负伤时已经升为军参谋长。

如此凶险环境中存活下来的人不是天才是啥?

看看吧,天才就是这么练成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此坚定的意志信念,能承受如此多的磨难,并且被幸运女神照顾好几次,想平庸都难。所以,那就奋斗吧,朋友们!呵呵,说多了。

身经百战而不死,再起时天下将风云变异。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19:18:47 +0800 CST  
@aa004797 2012-01-03 13:00:02
写的很好 不要太监了
-----------------------------
呵呵,现在已经不是太监时代了
不是么?
楼主 虚声  发布于 2012-01-03 22:41:12 +0800 CST  

楼主:虚声

字数:58419

发表时间:2011-12-31 06: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2 20:11:01 +0800 CST

评论数:1427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