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战绩对比

如果你发现此文哪一句话有错,请明说,不要空谈,不要乱发信息扰乱视听,我都欢迎。因为我注重道德,痛恨缺德者,同情正直却被陷害的人,所以乐于写这篇文章。此文借鉴了很多前辈的研究成果,感谢他们!如要转帖,请写明作者是李永航。

李建成10分,李世民-5分。



1)公元615年八月,献计退突厥,失败。这也算是战绩吧!当时隋炀帝巡视雁门,东突厥突然袭击,包围了雁门。



李世民:《资治通鉴 隋纪六》:甲申,诏天下募兵。守令竞来赴难,李渊之子世民,年十六,应募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说定兴多赍旗鼓为疑兵,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定兴从之。

二十四日,隋炀帝下诏,各地的隋军来救驾。李世民在隋将云定兴的手下当差。他向云定兴献计:“我们去救援陛下,但我们的兵力太少,不能直接动武。要虚张旗帜,夜里击鼓,让突厥误以为我们的大队援军到来,吓跑他。”云定兴采纳了。

历史学家往往只谈到这里,对随后的记录避而不谈,让人误以为,这个计策成功救出了隋炀帝,所以赞赏李世民,少年将才。但《资治通鉴》随后没说此计成功了,直接结束了一整段,换了一段来说明,突厥退兵的真正原因:

帝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始毕解围去。

是在后来,炀帝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以前嫁给始毕可汗)求救,公主派人告诉始毕说:“北部边境告急。”这时东都和各郡的援兵也都到达忻口。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解围退走。

李世民的计策失败了,20天都没有吓退突厥。

唐初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炀帝自楼烦远至雁门,为突厥始毕所围,事甚平城之急。赖太原兵马及帝所征兵声势继进,故得解围,仅而获免。”表达了和《资治通鉴》相同的原因,不是因为李世民的计策。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00:00 +0800 CST  
2)公元617年六月,攻取西河郡。



李建成:这是唐军在太原起兵后的第一战,引导唐军将来的发展方向。

《大唐创业起居注》:六月甲申,乃命大郎、二郎率众取之。。。。。。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师归,帝闻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是日,即定入关之策。

当时,大哥29岁,二弟18岁,当然是以大哥为主。二弟只是跟随、听从大哥,没有突出表现。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01:46 +0800 CST  
3)公元617年七月——十一月,进军关中。

李世民:霍邑之战。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日未时,帝将麾下左右轻骑数百,先到霍邑城东。。。。。。大郎领左军,拟屯其东门,二郎将右军,拟断其南门之路。仍命小缩,伪若避之。。。。。。。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

《资治通鉴 隋纪八》:“渊乃与建成阵于城东,世民阵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阵,出其背。。。。。。”

两个史料一对照,可以看出战斗情况:父兄在东门,先引诱隋军主将宋老生,远离城墙作战,他埋伏在南门,冲出,断宋老生的退路,与父兄一起夹击他。但后来怎么样呢?宋老生逃回到霍邑城下,拉着绳缒往上爬。这说明什么?说明宋老生打败、突破了他,才能逃回到霍邑城下。这个后果很严重!

《大唐创业起居注》随后说道:“日欲将落,帝见战士心锐,仍命登城。时无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霍邑。帝视战地,怆然谓左右曰。。。。。。”当时唐军没有攻城的器具,是硬爬上去的。所以攻打霍邑很艰难,伤亡惨重,李渊看了很悲伤。

你可以设想,如果宋老生逃回城内,有效组织隋军守城,肯定是把唐军牢牢钉死在霍邑城外。唐军就完蛋了!



李建成:有四个突出贡献。

A. 贾胡堡献计(和上述李世民的献计可以对照)。宋老生驻守霍邑,挡住唐军,天又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唐军滞留在贾胡堡,后方又传言突厥、刘武周攻打太原。李渊考虑是否撤退回太原。

《大唐创业起居注》:帝顾谓大郎、二郎等曰:“尔辈如何“对曰:“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帝喜曰:“尔谋得之,吾其决矣。三占従二,何籍舆言。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

李渊问两个儿子的意见”尔辈“,最后说“尔”,看来只有一个儿子回答,让他坚定了前进的信心。史书没有写,是哪一个儿子回答。但是,按照礼法,必然是大哥先回答。而且,回答的内容看,必然是大哥。因为只有大哥才有资格说,“儿等敢以死谢”。弟弟是没有资格,把大哥的性命,当作自己作战计划的赌注。

B. 霍邑之战。如前所述,宋老生是唐军能否攻克霍邑的关键。

《大唐创业起居注》:“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这才挽救了唐军。

卢君谔,是谁的部下呢?此处没有写。但是,《旧唐书·刘弘基传》另有说明:“老生率众阵于城外,弘基从太宗击之,老生败走,弃马投堑,弘基下斩其首,拜右光禄大夫。”

可以推断当时,卢君谔是刘弘基的部下,刘弘基又是唐太宗的部下。刘弘基是建唐的大功臣。

《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写了,刘弘基是李世民指挥的右三统军之一:“癸已,以世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等隶焉。二郎为敦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等隶焉。。。。。。以鹰扬王长阶、姜宝谊、扬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

但是,这些记录真实吗?不真实。

宋老生就是打败李世民,才逃到了霍邑城下,所以,后来追杀宋老生的唐军,自然就不是李世民的部下。

后来写成的《资治通鉴》,认为刘弘基是左统军,隶属于李建成:“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自余文武,随才授任。又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隶焉;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焉;各置官属。”

按照唐朝吧“大吧主”wuanguo的考证,阳屯就是扬毛。请注意:如果是一个人不同,还可解释为笔误,但是《资治通鉴》的左三右三,与《大唐创业起居注》完全调换,这就不能用笔误来解释了,是特意的。司马光难道是闲着无聊,把前人写得好好的顺序,特意去调换一下?显然是他发现了李世民篡改历史,把大功臣拉到自己的手下,所以纠正。

是李建成见弟弟拦截宋老生失利,就指挥自己的部下,快速追击,斩杀了宋老生。

C. 唐军接着面对隋将屈突通。屈突通是隋末的一根支柱,和李渊是同一层次的重臣,坚守蒲坂,背靠黄河,不出战,很难攻克。怎么办呢?唐军绕道过黄河,扑向隋朝的首都大兴(后来的长安)。屈突通从后追赶。李渊带着次子继续前进;长子和刘文静等人留在潼关,打败屈突通。

《大唐创业起居注》:“丙寅,遣世子陇西公将司马刘文静、统军王长谐、姜宝谊、宝琮诸军数万人,屯永丰仓,守潼关,备他盗,尉抚使人窦轨等受节度焉。。。。。。。屈突通自潼关都尉府欲奔东都。”

《旧唐书》写得更详细,但却只写刘文静,抹去了李建成:“(屈突通)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一系列战斗)”。

李渊有没有在刘文静之上,设李建成为统帅呢?按李渊的思维,肯定有。参见战役5)。

D. 最后李渊调李建成来大兴,与李世民一起攻打大兴。

《大唐创业起居注》:“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主之。”

《洛州都督窦轨碑铭并序》:“又召募英勇五万馀人,【从入京师】,翊成大业。扬州精甲,未足拟仪,蓟市耶榆,曾何等及。兵临九地,气竭百楼。【以公为东面大将】。于时四夷云合,万里风行,彭濮比肩,樊灌接踵,皆公麾下,止预偏裨。任寄之重,罕有其二。【平城之日,功实先登】,进授光禄大夫,即上柱国也。”

上文写了,窦轨受李建成的节度,现在被李建成带来,攻打大兴的东城,有先登之功。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04:26 +0800 CST  
4)公元617年十二月——618年四月,东征洛阳,隋朝的另一个首都。

李建成:顺利,洛阳唾手可得。但因为李世民在西线被西秦薛举第一次打败,李渊赶紧召回他,防守关中。

有些史料说,这次东征是李世民和大哥一起。《资治通鉴 唐纪一》说:“(618年正月)唐王以世子建成为左元帅,秦公世民为右元帅,督诸军十馀万人救东都。”《旧唐书·太宗本纪》说李世民在“(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对李建成提都不提。

《旧唐书·刘弘基传》:“又从太宗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破之。师旋,弘基为殿。隋将段达、张志陈于三王陵,弘基击败之。”

但李世民肯定没有参加东征,是窃取大哥的功劳,同时掩饰自己在西线的失败。因为从公元617年十二月——618年七月,李渊是派他去西线对付西秦,三连败(请看战役5),形势严峻。他难道有分身术,去千里之外的洛阳打战?

古人以北为尊,辨别方向是坐北朝南,东在左,西在右。李渊在大兴,你看看大兴的位置,就知道了。李渊怎么可能,把左右元帅都派到东边,对西边的大敌置之不理呢?



这个结论还有实物考古做证据,就是西安出土的窦师干的墓碑。窦师干死于武德四年的一次坠马事故,是在李世民篡位之前,所以他的墓志铭可以排除李世民的影响。墓志铭记录了主人窦师干,是李建成的亲信,太子府的率更令。他随从李建成东讨洛阳,其中还有一次勇猛的战斗经历,根本就没有谈起李世民:“及义师克京,即日利见,即蒙授陇西公府咨议参军。从巡崎陕。二年正月蒙授朝请大夫,其年二月王师东讨,又为左元帅府录事参军。”

李建成在洛阳的具体战况还有。《资治通鉴·唐纪一》:“东都号令不出四门,人无固志,朝议郎段世弘等谋应西师。”没有任何失利的记录,与李世民指挥的西线,形成鲜明对比。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06:28 +0800 CST  
5)公元617年十二月——618年十一月,灭西秦薛举。

李世民:分两次担任元帅。公元617年十二月——618年七月,他三连败,把唐朝置于灭亡边缘。八月——十一月,他从哥哥手中接回帅位,回到高墌(音zhi 至)城,消灭残秦。算打平吧!

李建成:公元618年七月-八月,他在危难中接任元帅,带领少量剩余的唐军,在渭河北岸的泾阳县、云阳县打败秦军,挽救了唐朝。薛举和大臣郝瑗被打成重伤,退回高墌城。



李世民的第一次败仗,是公元617年十二月至公元618年三月,在扶风郡(今陕西宝鸡市),败仗被扭曲为胜仗。十二月是老历,公历年份已进入到618年,但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就按照617年。第二次,是618年六月在泾州(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直接被隐瞒。第三次,高墌之战,是因为败得太惨,实在是瞒不住了,所以才记录了下来。

公元617年四月,薛举在金城(今兰州)起义反隋,然后建立秦国、称帝,史称西秦。薛举和李渊几乎是同时,向关中进军。李渊因为是大贵族,得到很多人的响应,所以抢先夺取了关中。但薛举没有放弃。他先是派长子薛仁杲(音gao搞)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然后迁都到秦州。薛仁杲继续东进到扶风郡,又袭破另一支起义军唐弼,“尽收其众(十万人)”。

薛仁杲毫不停顿,接着就与李世民开战。《新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公元617年十二月,西秦太子薛仁杲)将窥京师。会高祖入关,遂留攻扶风,秦王击破之,斩首数千级,逐北至陇还。

这显示,李世民首战告捷。

你不感到奇怪吗?西凉铁骑,自古剽悍。薛举夺取关中很坚决,连首都,都向关中方向迁移,就近指挥作战,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对唐朝有致命威胁,不能和一触即溃的弱旅相提并论。薛仁杲又非庸碌之辈,此前战绩不低,他新收十万人,只损失几千人,收获远大于损失,怎么就逃了?

天水离关中非常近,没有长途行军的困难。既然李世民获胜、追击,为什么不彻底消灭西秦,就这么回来了,给唐朝留下致命的后患呢?史书不写。

在这两个疑问的引导下,我多看史料,就看出真相了。

当时,李渊是任命次子李世民为右元帅,迎战秦军。李渊的标准军事制度:如果是小战,就派一个行军总管领兵;如果是大战,派出兵力多,就委任一个元帅指挥几个行军总管作战,元帅全部是由李渊的嫡子、侄儿担任,他有强烈的思想“上阵父子兵”。

《新唐书 卷四十九/百官四下》:高祖起兵,置左右领军大都督,各总三军。及定京师,置左右元帅、太原道行军元帅、西讨元帅,皆亲王领之。

这一次李世民就是右元帅,指挥几个总管作战。准确有多少个总管呢?史书没直接写,但我能查询到的有三个。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渊使李世民将兵击之(薛举),又使姜謩(音:模)、窦轨俱出散关,安抚陇右……姜謩、窦轨进至长道,为薛举所败,引还。”

请注意,根本就没说:李世民获胜。显然是司马光发现,这一条是谎言,所以就不引用。

还有一个刘世让。据《新唐书. 卷一百十七》:“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得其众数千,因授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二万拒薛举,战不胜,与弟宝皆没于贼。”

总管刘世让和弟弟刘世宝,都被薛举俘虏,那么可以猜想,他们的二万兵力是全军覆没。姜謩和窦轨的兵力应该也差不多。窦轨,在前文已经出现两次了,是大将,在李建成的领导下,都获胜;现在变为李世民领导,就失败。

你看了这些史料后,还相信李世民胜吗?

依据双方的特点,你再综合考虑上述史料,不难推测出秦唐初战的情形:秦军与唐军对比,是人少马多,新收的十万降兵,肯定是老弱居多,既无战斗力,还消耗粮食。所以薛举制定战术,命薛仁杲挑战李世民,牺牲数千老弱,甩掉包袱,还可以诱李世民来追,越引越远。李世民亲率骑兵精锐冲在前面;唐军大量的各部步兵互相脱节,落在后面,受到秦军骑兵的逐个围歼。李世民闻讯,仓惶撤退。

这才能解释,为什么当洛阳唾手可得时,李渊却突然调回李建成。因为要去西线支援弟弟。

刘弘基就是一个证据。从战役4)可见,他先是随同李建成东征洛阳,四月回到关中后,调去西线,受李世民指挥,对付西秦,在七月被俘虏。

《新唐书•薛举传》:“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观兵于高墌,恃众不设备,举兵掩其后,遂大败, 死者十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没。”

这里谈的另外一个人物,刘文静,也可以作为李世民败后得到支援的证据。但他不是和刘弘基一起去的。

《资治通鉴 唐纪一》:(公元618年六月,唐朝刚建立)上每视事,自称名,引贵臣同榻而坐。刘文静谏曰:“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上曰:“昔汉光武与严子陵共寝,子陵加足于帝腹。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

照此判断,刘文静在六月时还在长安,是六月后才调去支援李世民的。

李渊既然四月就派刘弘基去支援,为什么六月后还要派刘文静呢?

只能这样理解:得到刘弘基的支援,李世民仍然被薛举打败,这就是他的第二次打败仗。所以,李渊再派刘文静。

这样推测,还有一个证据。高墌之战,李世民的原本目的是救援泾州。《资治通鉴 唐纪一》:“癸未(六月初十),薛举寇泾州,以秦王世民为元帅,将八总管兵以拒之。”

可是,他却在七月的高墌城和薛举决战。你看地图,李世民从扶风郡去泾州,根本不会经过高墌城。我在“2345公路里程查询”看到,泾川到长武的公路是64公里。唐朝的道路肯定更加曲折,估算是200里。步兵正常行军要三到四天(唐军的骑兵少)。这像是救援泾州的样子吗?

合理的解释是:六月他到达泾州城下,被薛举击败,撤退到高墌城。

七月刘文静领援军到达高墌城后,李世民的兵力占很大优势,但没想到,还是败,而且败得特别惨。《新唐书》接着说:(秦)王还京师,举拔高墌,仁杲进逼 宁州。郝瑗(薛举的一个大臣,音:好元)谋曰:“今唐新破,将卒禽俘,人心摇矣,可乘胜直趋长安。”举然之。

把唐朝置于灭亡边缘。

******************************************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19:52 +0800 CST  
李世民的三连败讲完了,讲李建成的胜利。

接着,面对如此好的形势,薛举却呆在高墌城整整一个月,直到八月才接受郝瑗的建议,准备攻向长安。对比他此前破釜沉舟的表现,我不禁产生疑问:薛举是不是灵魂出窍?

同样奇怪的事情还发生在李渊身上。

假如你是李渊,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你是不是会赶紧委任新的元帅去抵挡薛举?肯定是。但李渊就不是,长达一个月中,他都坐在长安没有部署军事行动,与坐在高墌城的薛举,彼此遥望,如同情侣一般,就不知是否含着泪眼?

接着,怪事又发生了。薛举接受郝瑗的建议后,却突发恶疾,很快于八月九日死去。他“容貌魁岸,武敢善射”,体质很好的,前一个月还征战沙场,就算染病,也不大可能马上死去。后周世宗柴荣,也是武将出身,征辽国时生病,但他是从容班师回京、安排好政务后才死。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偶然,是薛举运气不好,碰上很小的几率了。行!我不争论。就算是偶然吧。但奇怪的是,到十一月初八,过了三个月,薛仁杲投降时,他都还没有下葬。

《新唐书》接着说:“方行而病,召巫占视,言唐兵为崇,举恶之,未几死。仁杲代立,伪谥举武皇帝,未葬而仁杲灭。”

华夏族讲究入土为安。一个草莽诸侯,又正在恶战时期,有什么理由需要停棺三个月呢?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我知道,明末张献忠抗鞑牺牲,他的义子们是立刻把他就地安葬。

难道这又是偶然?

郝瑗是秦国的最重要大臣。皇帝病逝,他就应该扶助新帝,挑起重担。可是,他为薛举忧伤过度,竟然也一病不起。《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五》:“郝瑗哭举悲思,因病不起。”我从来没听说,全世界有类似的历史事件。这难道又是偶然?

但怪事还没完。八月十七日,李渊任命新的元帅,领兵去高墌城攻打薛仁杲。如果你没有看史书,你认为是任命谁?明摆着,是李建成,李渊早就预备好的。但史书写,李渊是任命李世民。

在国家危难人心浮动之际,早就预备好的、战绩优异的、30岁的老大,不任命;却任命三连败、完全丧失战斗意志、逃回首都、年仅19岁的老二。嘶——你是不是会倒吸一口凉气?

太惊险了!太刺激了!这个李渊是不是老顽童啊,拿国家和自己的命运来玩心跳?

而且,长安的剩余兵力,是建成带领的东征军,互相默契,配合熟练。你肯定知道一个常识。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降低战斗力。这样看,李渊不是老顽童。他疯了!

史书写:李世民后来在高墌城打败薛仁杲。薛仁杲向秦国本土逃跑。他是骑兵多,要逃跑不难。但奇怪的是,他逃了不远,就进入圻墌城(圻的音qi其),不逃了。所以当晚他被唐军赶上、包围,第二天投降。难道这一次是薛仁杲变为老顽童?

这么多的荒唐事件,怎么解释?

还是窦师干的墓志铭作出了解释:“其年六月大唐受禅……其年七月又从幸泾阳、云阳诸县。”618年七月,窦师干跟从太子去了泾阳、云阳等县。

我查看地理位置:泾阳县和云阳县在渭河北岸,就在高墌城通往长安的路上。



完全明白了!

七月薛举没有坐在高墌城贻误战机,是紧追着李世民深入关中。唐高祖也没有静坐等死,立刻任命建成为新的元帅,领着剩余的兵力,北渡渭河,在泾阳县和云阳县接应弟弟,迎战薛举。唐军此前已经大部分调给了李世民,所以建成此战拥有的兵力很少,可能只有三四万,却要对抗十几万骁勇善战、气势鼎盛的秦军。

胜败似乎没有悬念,唐朝完了。

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建成发挥超级军事才能,打败秦军。薛举和大臣郝瑗都身受重伤(不是染病),退回高墌城,军务交给太子薛仁杲。这一仗,真可谓是“摧敌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

八月,大哥不想看到弟弟就此沉沦,所以主动上奏把元帅让给弟弟,给弟弟一个振作的机会。李渊批准,因为这时唐朝已经没有危险,李渊不是老顽童。

到十一月,薛仁杲逃跑,路上颠簸造成薛举的旧伤崩裂,只好进入圻墌城休息,但还是死了。所以,第二天薛仁杲投降时,他还没有下葬。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上述所有疑点。

唐太宗的迷信者也许又会辩解,窦师干的墓志铭是笔误,把时间写错了。但是,建成打败薛举,还有其他的证据。

马三宝是建唐的功臣,《新唐书 列传第十三》写他“从平薛仁杲。”

马三宝跟从谁,平定了薛仁杲呢?史书省略了。后人的解释是跟从李世民。但你看前文,“拜太子监门率”,这是太子府的一个官员,太子建成的直属部下。和窦师干的墓志铭一样,史书不用写,你都明白,他是跟从太子。这难道又是《新唐书》的史官笔误?

另外一个功臣是窦轨。上文谈到,他先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被薛举打败。李渊建立唐朝后,九月他又攻打薛仁杲,后人还是理解,他跟从李世民。但他这时的职务已经改了,是太子詹事,和马三宝、窦师干一样。

也许你又为李世民辩护:李渊把太子的多个直属部下调给李世民去作战,却把太子不用。开玩笑!假如真的发生,那是对太子很严重的打击,接近于废除太子。武德九年,因为李世民想篡位闹得太过火,李渊就把秦王的直属部下调给李元吉去抵御突厥,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在面临秦军的致命威胁时,李渊却如此严厉打击作战全胜的太子,他疯啦?

而且,当时太子没有任何不规矩的行为,李渊有什么理由去打击他?

建成担任元帅击败西秦,然后让位给李世民,被李世民在史书中抹去。给人感觉,击败西秦都是李世民的功劳。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21:39 +0800 CST  
6)公元619年一月起,攻打蒲坂。蒲坂是一个坚固的要塞。屈突通出来追击唐军,留下王行本驻守蒲坂,成为唐朝腹地的一个隐患。

《资治通鉴 唐纪三》:“癸卯,命秦王世民出镇长春宫。”

长春宫位于陕西朝邑县,和蒲坂只隔着黄河,李渊显然是命令李世民去攻打蒲坂。结果长期不克。山西北部的刘武周侵唐,与他呼应,屡败唐军,夺取了山西大部。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23:37 +0800 CST  
6)公元619年一月起,攻打蒲坂。蒲坂是一个坚固的要塞。屈突通出来追击唐军,留下王行本驻守蒲坂,成为唐朝腹地的一个隐患。

《资治通鉴 唐纪三》:“癸卯,命秦王世民出镇长春宫。”

长春宫位于陕西朝邑县,和蒲坂只隔着黄河,李渊显然是命令李世民去攻打蒲坂。结果长期不克。山西北部的刘武周侵唐,与他呼应,屡败唐军,夺取了山西大部。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29:31 +0800 CST  
7)公元619年三月,灭司竹山贼。

你千万不要因为名称,就小看山贼。他们十分强大,接连打败两批唐军,杀三员高级唐将。其中一员唐将何潘仁,在唐军刚入关中时,率数万义军归降,是大功臣。而且司竹位于现在西安市的周至县,是唐朝心脏边的一根刺,有致命威胁。否则,唐初名将众多,一般的敌人,不会派太子亲征。把山贼的兵力说成“一千”,显然是故意贬低李建成。

李建成:迅速灭之。

《旧唐书 李建成传》:“(武德)二年,司竹群盗祝山海有众一千,自称护乡公,诏建成率将军桑显和进击山海,平之。”

《新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左屯卫将军何潘仁及山跋张子惠战于司竹,死之。丁巳,虑囚。庚申,骁骑将军赵钦、王娑罗及山贼战于盩厔,死之。”

《旧唐书 卷一 本纪第一》:“郿县贼帅丘师利、李仲文,盩厔贼帅何潘仁等,合众数万来降。”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30:49 +0800 CST  
8)公元619年四月,灭凉国李轨。

李建成:迅速灭之。

按照史书描写,李轨是隋末在河西走廊的诸侯,建立凉国。安兴贵和安脩仁是胡人兄弟,做凉国的官,被唐朝收买。他们劝说李轨降唐,不成功,就引胡人来攻打凉国。李轨出征胡人,胡人打败李轨,李轨逃回首都凉州,安氏兄弟乘机擒住他,向唐朝投降。史学认定,唐朝是以政治措施灭凉国,没有直接动武。史书还描写了,李轨多么腐败,丧失人心,所以理所应当灭亡。

这是李世民掩盖大哥功劳最突出的一个,几乎看不出什么。但最大的破绽在这里。《新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兴贵知轨不可以说,乃与脩仁等潜引诸胡兵围其城,轨以步骑千余出战。”

李轨是可以和薛举、刘武周并列的强大诸侯,在617年,曾经打败西秦。618年,李渊被薛举打得很危险,还主动派使者去联络李轨,夹击薛举,认李轨为堂弟。可见李轨的强大。《新唐书》:“武德元年,高祖方事薛举,遣使凉州,玺书慰结,谓轨为从弟。”

凉国联合唐朝灭西秦后,又扩大了地盘,共有九个郡,兵力至少三到五万。皇帝李轨亲自出征,怎么可能只带“步骑千余”呢?



到底是哪个胡人击败李轨?史书也不说。然后胡人就自动消失,把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旁观的唐朝,如同7世纪的活雷锋。你认为可能吗?

肯定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为什么史书要这样写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河西走廊的胡人部落都很弱小,如果史书照实记录,李轨亲征所带的兵力是三到五万,那么后人绝对不相信胡人可以打败他,肯定是别的势力打败李轨的。所以,李世民就命令史官,把李轨的兵力大力压缩,强迫后人相信,是胡人打败李轨,不要联想到别的势力。

到底是别的哪个势力打败李轨呢?从当时的局势看,只可能是唐朝。

这就奇怪啦。唐朝打败了李轨,是光荣啊,李世民为什么要掩盖呢?

只有一种可能,这个光荣的获得者,是他仇恨的人。谁呢?

史书还有一个破绽,我都怀疑,是史官良知未泯,故意把真相暗示给后人。《旧唐书·李建成传》:“时凉州人安兴贵杀贼帅李轨,以众来降,令建成往原州应接之。时甚暑,而驰猎无度,士卒不堪其劳,逃者过半。”

隋唐时期的原州,在甘肃平凉市和宁夏固原市之间,距离长安千里以上,骑马普通行军,来回要20天左右。

一年前,李密降唐,李渊没有派太子去接应。现在安兴贵降唐,李渊却派太子去千里之外迎接。难道安兴贵比李密还重要?绝对是笑话。既然是皇帝派他去干公务,不是度假,他怎么会“驰猎无度”,并造成士兵逃亡过半呢?

史官急得直跺脚:“诸位看官,怎么还不明白!这里太不正常了。”

只有一种通顺的解释:李渊根本不是派李建成去接应安兴贵的投降,是直接去攻打李轨,获胜后带回长安。中国古文化,经常是用打猎来比喻打仗。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32:27 +0800 CST  
9)公元620年一月至四月,灭刘武周。此前是唐高祖亲自出征,此文不多谈。局势好转后,他把战事转交给两个儿子,返回长安。

李建成:对付刘武周本人,胜。

李世民:对付刘武周的部将宋金刚,胜。其中,他在夏县屠城。



你们有没有发现怪事。刘武周和宋金刚是在,一北一南两个战场,各自作战。刘武周是主,在并州,而且他不是宋徽宗,是猛将;宋金刚是部下,在柏壁。可以肯定,刘武周的兵力强于宋金刚。但是,李世民只是打败宋金刚,没有和刘武周打,然后刘武周就逃亡去突厥。

不对呀!肯定有人打败了刘武周。但不是李世民,否则史书肯定会着重记录。是谁呢?

《资治通鉴 唐纪四》:“(二月)刘武周遣兵寇潞州,陷长子、壶关。潞州刺史郭子武不能御,上以将军河东王行敏助之。。。。。。乙巳,武周复遣兵寇潞州,行敏击破之。。。。。。三月,乙丑,刘武周遣其将张万岁寇浩州,李仲文击走之,俘斩数千人。。。。。。甲申,行军副总管张伦败刘武周于浩州,俘斩千馀人。。。。。。西河公张纶、真乡公李仲文引兵临石州(对刘武周反击)。。。。。。刘武周数攻浩州,为李仲文所败。”

《旧唐书·刘弘基传》:“从太宗屯于柏壁,率兵二千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时贼锋甚劲,弘基坚壁,不能进。及金刚遁,弘基率骑邀之,至于介休,与太宗会,追击大破之。累封任国公。”

先纠正一下,刘弘基肯定不是“从太宗屯于柏壁”。因为自从被薛举打得三连败后,李世民就很喜好一个战术:不敢积极出战,只是在营中坚守,等敌人断粮后再出击。

《资治通鉴 唐纪四》:“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大军坚壁不战。。。。。。”

从前后文看,刘弘基是在宋金刚断粮撤退之前,去断刘武周的归路。这就和李世民的战术矛盾了。所以说,刘弘基肯定不是“从太宗屯于柏壁”,是跟从别的人。而且,一个总管,执行这么重大的任务,绝对不可能只“率兵二千”。

从上可见,对付刘武周的人至少有这几位总管:郭子武、王行敏、李仲文、张伦、刘弘基。但这些人都是总管。按战役5)所述,一个战区的几个总管必然是由一位元帅指挥,都是李渊的嫡子、侄儿;而且按照对等原则,北元帅肯定比李世民的级别高。

南元帅李世民对付宋金刚;北元帅对付刘武周。

那么,这个北元帅是谁呢?这个期间,李建成没有任何历史记录。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34:40 +0800 CST  
10)公元621年一月,李建成迅速灭稽胡。

稽胡是匈奴的遗存,位于陕西和山西的北部,长期侵扰中原,无法消灭,在北魏时期,其首领曾经自称天子。后来又经常侵唐。

《新唐书 列传卷二十》:“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窦轨)讨之。”可见其兵力不小。

然后,《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传》:“稽胡刘屳成寇边,诏建成进讨,破之鄠州,斩虏千计,引渠长悉官之,使还招群胡。屳成与它大帅降,建成畏其众,绐欲城州县者,使降胡操筑,阴勒兵杀六千人,屳成奔梁师都。尝循行北边,遇贼四百出降,悉馘其耳纵之。”

太假了。因为这个功劳太大,天下人皆知,李世民见无法抹去,就大大压低稽胡的兵力,从而压低李建成的战绩,同时描写得很卑鄙。如果稽胡只有这么一点兵力,李渊又何必派太子去讨伐它?当时唐朝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唐朝太子何等尊贵!唐朝那么多的将领,都是吃干饭的吗?这么一点兵力,怎么可能“建成畏其众”?把唐朝太子当作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军阀。

《资治通鉴 唐纪四》:(武德四年正月)稽胡酋帅刘屳成部落数万,为边寇;辛巳,诏太子建成统诸军讨之。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36:11 +0800 CST  
11)公元621年四月,李建成迅速打退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旧唐书 高祖本纪》:“(武德三年)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遣皇太子镇蒲州,以备突厥。”

就是公元620年七月,李渊命秦王讨伐王世充,派太子防备突厥,掩护弟弟。果然,此后东突厥多次出兵袭扰唐朝,救援王世充,都被唐军击退。例如《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月)突厥伦特勒在并州,大为民患,并州总管刘世让设策擒之。”

到最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亲自出马。《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四年四月,颉利自率万余骑,与马邑贼苑君璋将兵六千人共攻雁门。定襄王李大恩击走之。”《资治通鉴·唐纪六》:“已亥(四月十二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李大恩击走之。”

这些都是太子指挥的、很大的功劳,天下人皆知,所以李世民实在无脸直接抹杀,只好施展老伎俩,在史书中把敌人的兵力大大压缩,并尽量不显示太子,从而压低太子的功劳,让人误以为是其它将领击退突厥。

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亲自出征,怎么可能只带“万余骑”呢?例如,第二年,颉利不甘心失败,再次侵唐,《资治通鉴·唐纪六》:“是时,突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

窦建德救援王世充时,其妻曹氏劝告他,不要去救援王世充,要与突厥夹击唐朝:“今大王自滏口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显示,唐朝很危险了。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东突厥)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很多人认为,这是虚夸。但我认为是准确。

那个时代,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如同军事训练,特别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部族仇杀频繁,所以,全部青壮年男子都是兵,而且骁勇好战,绝不是宋朝那种孱弱的兵。所以,估算他们的兵力,大约占总人口的1/3或者1/4。

那么,东突厥的总人口有没有三四百万呢?

我没有找到直接的史书记录,但找到一个间接记录。薛延陀本来是东突厥的一个部落,公元620年反叛东突厥,被处罗可汗打败,逃往西突厥,肯定是损失惨重;然后西突厥内乱,薛延陀628年又逃回东突厥,肯定又是损失惨重,此时它还有“七万余家”。

一家平均算五人,所以薛延陀有大约三十几万人口。

那你说,以前薛延陀没有损失惨重的时候,有多少人口?东突厥的所有部落合起来,又有多少人口?

强大的颉利可汗,岂是一个不知名的将领李大恩,能够击退的?只可能是太子亲率大军击退的。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41:08 +0800 CST  
12)公元620年七月——621年五月,灭郑国王世充和夏国窦建德。

李世民:通常历史宣传,把这场战役作为李世民军功的代表作。但事实正相反,这场战役突出体现了他的军事低能。他打得特别差,都是史书明文记录的,那么多的历史学家,怎么就看不见呢?只是因为人力和物力的绝对优势,加上大哥的救援,他才死里逃生,然后他又背信弃义,擒获杀了王世充、窦建德,勉强算他胜。

李建成:公元621年四月,他打退颉利可汗后,出人意料地攻入河北,即夏国本土,迫使窦建德投降,救了两个弟弟。

王世充是十分虚弱的。我本来找了很多史料,但为了便于观看,就简写。

他很不得人心,部下大量离他而去。王世充用“严刑峻制”来控制部下,但是“杀人相继,其逃亡益甚”。

而且王世充缺粮,连官员都饿死,“其尚书郎卢君业、郭子高等皆死于沟壑。”

李世民几乎没费力,王世充的领地就纷纷投降,到十月洛阳成了一座孤城。

然后,面对这么虚弱的敌人,李世民的战况如何呢?

《资治通鉴·唐纪四》:“(621年正月)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请进围东都。。。。。。辛丑,世民移军青城宫,壁垒未立,王世充帅众二万自方诸门出,凭故马坊垣堑,临谷水以拒唐兵,诸将皆惧。”

也就是说,打到第二年的一月份,李世民还只是停留在洛阳的郊区,连城都没有靠近。打了半年后,才开始申请,去包围洛阳城。

嘶——这什么概念?

然后李世民逼近洛阳。

619年,王世充的局势还比较好的时候,他曾经和唐军对阵。程知节和秦叔宝,就在阵前逃往唐军。现在局势这么糟糕,你肯定会以为,王世充是惊弓之鸟,根本不敢带兵出城迎战,恐怕一出城就崩溃了。但事实正相反,王世充一点都不怕,出城迎战,郑军也没有崩溃,反而是唐军惧怕。这说明了什么?

《资治通鉴·唐纪四》接着描写作战细节:“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数骑追及之,世民马中流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马以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大呼,斩数人,突陈而出,得入大军。”

李世民和大军离散了,马也被射死,身边只剩下一个人,叫做丘行恭。丘行恭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他,步行杀出重围。李世民非常感激丘行恭,在自己的陵墓上刻了作战情形,所以确定,这个细节是真实的。

这不是偶然,尉迟恭也有类似的战斗。所以李世民后来也很感激尉迟恭。

我以前一直以为,因为攻城几个月不克,所以唐军将士思归。但《资治通鉴·唐纪四》接着说:旬馀不克。。。。。。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世民)乃下令军中曰:“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众乃不敢复言。上闻之,亦密敕世民使还。

只是攻城十几天,唐军将士就疲敝了,连猛将刘弘基都受不了了,请求撤军。不应该呀!如果是强行攻城伤亡大,可以围城,反正王世充缺粮,很快见效。没必要撤军呀!李渊听说了前线的战况,也要求李世民撤军。洛阳离长安不远,李渊肯定是通透了解前线的情况,绝不是随便下决定的。孩子做事受挫,爸爸通常是鼓励孩子,坚强勇敢,继续做,不要灰心,我支持你。只有当爸爸看孩子确实不行了,再搞下去很有害,才会召回。

这说明了什么?

后来,李世民分一半兵力去对抗窦建德,让弟弟继续围洛阳。“(四月十五日)壬寅,王世充骑将杨公卿、单雄信引兵出战,齐王元吉击之,不利,行军总管卢君谔战死。”

四年前,唐军攻打霍邑时,斩杀宋老生的,就是卢君谔的部下。那时他是军头,现在升为行军总管,指挥军队至少一两万,居然都战死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从十月起,李世民仗着绝对优势,得意洋洋地逼近洛阳,却被王世充打得很惨。所以王世充及其部下树立了信心,不怕唐军。无奈之下,他向爸爸“奏请进围东都”,实际是讨要援兵。援兵到来后,唐军面对出城作战的郑军,仍然是心有余悸。唐军不是因为攻城不克而疲弊思归,是此前的长期野战而疲弊。从一月到四月的围城是假的,只能说是对垒,王世充可以得到外面的补充,没有被削弱,随时可以出城重创唐军。

嗬哧,这打的什么仗啊!简直是猪。对照战役4),哥哥东征洛阳,是多么轻松。

还有一个证据,证明李世民这场战役打得非常差。

战役结束后,李渊一直不给他奖赏。他就缠着爸爸赖,不给我奖赏,以后我就不出征了。七月刘黑闼在河北反唐,威胁很大,大哥要负责北疆防御突厥,无法分身。足足赖了五个月,到十月,李渊被他搞得不耐烦了,才新设一个职务“天策上将”给他,安慰一下,他才出征。人们通常会被这个名称给唬住,好像很威猛。但是,你看《旧唐·志第二十二·职官一》。

武德七年定令: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
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
次将作监;
次国子学;
次天策上将府;
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

**************************************
天策上将府比教育部还低,大约是正四品,因为国子学是从三品。

你这下该明白了吧!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44:20 +0800 CST  
(接上)

李世民打到三月,还没有攻克洛阳,十分艰难,是强弩之末。旷日持久的作战,引来了突厥、稽胡和夏国的窦建德。前两个是直接攻击唐,被李建成击败。窦建德是来洛阳,救王世充,与李世民决战。

《资治通鉴 唐纪五》:“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战数不利,将士思归。”

三千五百人,就挡住十万大军一个月多,打得敌人想撤退?

李世民又用千余匹马来诱敌。夏军果然上当,而且是全军出击,十余万人来抢这千余匹马,如同傻瓜。

《资治通鉴》接着写李世民趁机破敌:(世民)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

李世民出击,夏军一片混乱,唐军轻松击溃夏军。

总之,窦建德很庸碌,夏军是乌合之众。

是真的吗?

太假了。

窦建德是高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只猛虎。《旧唐书·窦建德传》有详细记录,我简写如下。

隋末唐初的大诸侯,大都是贵族、官员出身,只有他是农民出身。河北民风剽悍,军阀无数,他从公元611年起,打了10年仗,全占河北,以及河南的一部,建立机构健全的夏国。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带领隋炀帝的最后精锐,骁果军,北上争夺天下。窦建德打着遵隋的旗号,打败、杀了宇文化及。“即日引兵讨化及,连战,大破之。。。。。。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追谥隋炀帝为闵帝。”

他还借助了突厥的势力:“隋义城公主先嫁突厥,及是遣使迎萧皇后,建德勒兵千余骑送之入蕃,又传化及首以献公主。既与突厥相连,兵锋益盛。”

窦建德自己节俭,对待部下和俘虏很宽厚,和王世充截然相反:“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这样,他吸引了众多的人才,为他效死力。

接着,他攻打唐朝在河北的领地,势如破竹。俘虏李世勣和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堂弟李神通,然后又放回,与唐和好。进退得当,潇洒大度。

“齐、济二州及兖州贼帅徐圆朗皆闻风而下。”

“曹州济阴人孟海公拥精兵三万,据周桥城以掠河南之地。”窦建德渡河,轻松地降伏孟海公,然后汇集孟海公和徐圆朗的兵力,一起来攻打李世民。从战役15)可见,徐圆朗的战斗力不弱。

看到这,你还相信他很庸碌吗?看到这,你还相信夏军是乌合之众、未尝见大敌吗?

你再对比一下此前李世民的战绩。你相信一只猪,而且是强弩之末的猪,能打败一只虎吗?

那么,窦建德到底是被谁打败呢?

仍然是唐朝的史官们良知未泯,故意留下了一个破绽,暗示后人真相。

《资治通鉴 唐纪五》:“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

双方决战当天是五月己未(初二),相持到中午。李世民先派宇文士及试探,然后亲自进攻,打穿夏军,如入无人之境,冲到夏军后方的窦建德大帐,窦建德居然还在帐中与群臣议事,没来得及抵抗!!!这才是他战败的真正原因。

见鬼了。

窦建德和群臣到底在商议什么重要的事情,连正在发生的大决战都顾不上理睬了?

只有一件事情,才有这个可能:夏国的本土沦陷。

大家不要着急,静下心想一想。如果连这个都不理解,就不必往下看了。

我们接着思考:当时谁,才有这个可能,攻陷夏国的本土呢?

只有唐朝。

这又和灭凉国相似。既然是唐朝攻陷夏国的本土,是唐朝的光荣啊,为什么唐朝史书要隐瞒呢?

只有李建成。

他四月带领唐朝的北线军团,在雁门(山西北部)击退东突厥。《资治通鉴 唐纪五》写,在卢君谔战死的同日“太子还长安”。

两个弟弟正在河南被窦、王攻打,危在旦夕。如果你是李建成,你会置之不理、安心地回长安吗?

这个问题简单得,如同1加1等于几。你当然是立刻挥师东进,攻入夏国本土,解救弟弟们。

爸爸李渊会置之不理吗?

另有一个证据,建唐时期有一位重臣,裴龙虔,史书上记载很少,几乎完全无名,是他爸爸裴眺的墓志铭,记录他的三子裴龙虔:“官至左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建成)左卫率,云旗将军,深贝宗观冀五州诸军事,再临冀州总管。”

他的治理地区,就是夏国的本土。他跟着太子攻入河北,然后李渊授权他留下,就地治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同样在史书中被抹杀。

裴龙虔,只是一个辅助的证据,有没有都影响不大。李建成袭击河北,是当时战局的唯一可能,然后给前方的窦建德送去招降信,你们向我弟弟投降,我就保证你们的安全。

夏军突闻后方沦陷,顿时军心大乱,又看到李建成的保证,所以决定投降。他们渡河,不是被李世民引诱去抢一千多匹马,没有那么傻,实际是向李世民投降,所以高级官员们都聚在一起等李世民。但李世民背信弃义,袭击俘虏他们。

我说李建成保证窦的安全,是有依据的。

《旧唐书·隐太子李建成传》:(太宗)六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因自陈曰:"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这是发生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这个话很值得玩味。

这是他和部下密谋后来见爸爸,所以说的话必然是反复讨论过的,绝对不能胡乱发泄情绪,也不是邀功请赏,是要告兄弟的状,一定要打动爸爸,才能召兄弟明日入宫,他才有机会动手。

怎么样告状才能打动爸爸呢?必须是让爸爸感觉:“嗯——是否真实不说,但听起来有点道理。”如果完全没有道理,爸爸肯定是把他训斥一顿,赶出去。

比如“淫乱后宫”。中古时代,男女之防不像后来那么深严,又是在乱世,儿子们经常出入皇宫。后宫又经常为太子、齐王说好话。所以,这个告状听起来有点道理。

“似为世充、建德报仇”,我们也同样可以判断,李渊听起来有点道理。李世民为什么不说大哥“似为薛仁杲、刘武周报仇”呢?因为这听起来完全没有道理,他不能说。

这就奇怪啦!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前和唐朝是敌对关系,李世民杀了他们(直接或者间接地)很正常啊。李建成要为他们报仇,却让李渊听起来有点道理呢?

只有一种可能:李建成出于某个原因,有义务保证王世充、窦建德的安全。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48:46 +0800 CST  
13)公元622年,颉利可汗不甘心上一年的战败,与刘黑闼结盟,发重兵来报复,到八月,占领了山西大部。以下都引自《资治通鉴 唐纪六》:“是时,突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

哇~~~~

东突厥当时可说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它这次倾巢出动,摆出破釜沉舟的架势,我们可以想象,威势有多大,其战略目的绝对不是掠夺一点人财,只可能是鲸吞华夏,如同前秦、元清。

一时间,华夏危如累卵!

但是,此后怪事发生了。

李渊派一个使臣,官职是太常卿,姓名是郑元,去见颉利。“元见颉利,责以负约,与相辨诘,颉利颇惭。。。。。。引兵还。”郑元谴责颉利,违背了唐突之间的结盟条约,搞得颉利颇为惭愧,带兵撤退了。你认为可能吗?

绝对不可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此我不赘言,只拿《神雕侠侣》的一个类似情节给大家参考。蒙古侵宋,郭靖也是谴责忽必烈,要求他撤兵。忽必烈回答:“不可能。侵宋是全体蒙古人的利益和意志,如果我答应撤兵,那我根本走不出这个营帐,就会被刺死。”

那么我们就产生了疑问,东突厥为什么撤退?

总结古今中外的历史,文明民族要让蛮族的入侵撤退,只有两种方法,一)送钱送女人,二)打败。

这一次,唐朝肯定不是送钱送女人,是打败东突厥,才让他撤退。证据有三个:

1、如上所述,东突厥这一次作战是决心鲸吞华夏。然后,所有的土地、钱和女人全部都是我的,你送的这一点又怎么能满足得了我呢?

2、在郑元出使前,李渊早就“命太子出幽州道,秦王世民出秦州道以御之。”以黄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战场,东战场就是对付颉利的主力。然后,八月十二日,李渊召集群臣开会,确定了对付突厥的方针,“击之,既胜而后与和”。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对于战场有不同的记录,但对于这两位兄弟统帅都没有分歧。上阵父子兵的思想,始终占据李渊的脑子。

3、如果唐朝是送钱送女人,那么史书肯定会记录。例如,李渊在起义初期,就曾几次送钱送女人给东突厥;在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不久,同样是突厥入侵,李世民“空府库”求得突厥退兵。这些史书都有记录。但武德五年,史书就没有类似的记录。

唐突必然在山西的介休和晋州一带,发生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战役。唐朝胜。这场战役,至少是杀伤突厥1/3以上,一二十万人,才能打痛它,才能在议和中迫使它撤退。如果仅仅是杀伤几千人,对于数十万的大军来说,完全不在意。

我们把东突厥撤退的问题理顺后,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场决战的统帅是两兄弟的哪一个呢?

这个疑问很容易解答。按照传统的历史宣传,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是中国第一,是唐朝的实际建立者。李渊和李建成都是庸碌无能,依靠李世民而成功。所以这场决战的统帅肯定是弟弟李世民。

但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李世民为唐朝、为华夏族立下如此大的功劳,为什么史书隐瞒呢?唐朝的史官自己肯定是不敢的。唐朝后来的皇帝(唐太宗的子孙)也肯定不敢命令史官隐瞒。只可能是唐太宗自己,命令史官隐瞒。

奇怪啦!希望青史留名,是人之常情,自己立下大功,宣扬还来不及,唐太宗却命令史官隐瞒。为什么?

我想了很久,豁然醒悟。如果唐太宗记录了自己的大功,就给人强烈的对比: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太无能了。他为了顾及黄泉下的大哥的脸面,所以命令史官隐瞒了这场战役。

仁至义尽啊!

这场战役挽救了华夏、挽救了唐朝,如同淝水之战。久经沙场、将星如云的初唐雄师,为了华夏的存亡,为了身后的父老姐妹,挺起胸膛,顶住了数十万突厥铁蹄,把野蛮的侵略者大片大片地砍倒,一步一步地向前、向前,直到胜利。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场战役是何等的惊心动魄,何等的酣畅淋漓!遗憾啊,就因为唐太宗的仁义,这场战役从历史中被抹去了,让我们后人无法了解详情。

李世民:在西战场迎战突厥的次要兵力,也获胜。“九月,癸巳,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杨师道击突厥于三观山,破之。。。。。。丙申,宇文歆邀突厥于崇岗镇,大破之,斩首千馀级。。。。。。丙午,领军将军安兴贵击突厥于甘州,皆破之。”

斩首一千多,就是“大破之”,可见西战场的突厥兵力很少。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50:33 +0800 CST  
14)公元621年七月——623年一月,灭刘黑闼。唐朝的河北、河南不同于现在的省,是以黄河为界。

李世民:和李元吉一起,被打败两次,河北全失(他对河北百姓十分残*/-+=暴,河北百姓痛恨他,在他杀兄夺位后,河北百姓差点又要造他的反了)。激发刘黑闼和东突厥结盟灭唐,唐朝和华夏危如累卵。此后李渊改派李建成去平叛。

李建成:公元622年十一月,接任元帅,采取宽厚的政治措施,河北百姓都高兴,配合军事,迅速灭之。

如非另有说明,以下都引自《资治通鉴 唐纪六》。

(十一月)甲申,诏太子建成将兵讨黑闼,其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魏征言于太子曰:“前破黑闼,其将帅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故齐王之来,虽有诏书赦其党与之罪,皆莫之信。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坐视其离散矣!”太子从之。。。。。。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年)春,正月。。。。。。时太子遣骑将刘弘基追黑闼。。。。。。德威勒兵执之(刘黑闼),送诣太子,并其弟十善斩于洺州。

《新唐书 李建成传》: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贼惧,夜奔,兵追战。黑闼众犹盛,乃纵囚使相告曰:“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禽黑闼。

关于李世民被刘黑闼打败两次。

按照史书写。刘黑闼是唐初的一个诸侯,以前是夏国的一个将领。夏王窦建德被唐朝杀掉后,他带领窦建德旧部,两次起兵反唐。第一次,是公元621年七月——622年三月。唐朝派李世民、李元吉讨伐,在洺水之战,把夏军“斩首万余级,溺死数千人,黑闼与范愿等二百骑奔突厥,山东悉平”。

但是,你仔细想想,会发现很多疑点:

刘黑闼是翻版的窦建德。他反唐声势浩大,仅仅在半年内,就击败、杀死、俘虏多名唐将,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自称汉东王,建年号为天造,建立法规主持政务,全部效法夏政权的制度,就是一个正式的国家,而武力还强于夏。这个地盘不小啊,而且是华夏传统的人口密集、又尚武的地区,所以我估计,这时他的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

你再看地图,洺水在洺州的附近,在夏国的西南边界,洺水以北以东还有广大的腹地。他仅仅在边界损失大约两万兵力,就把其余广大的兵力和广大的腹地丢掉,逃奔一个外族?

这绝对不可能。一国之君,如非兵力地盘散失殆尽,是绝不会逃亡去外族的。你对照南宋、南明的末帝,就可以明白。我不多谈。

二、按史书写,洺水之战,李世民的战术是:主力与刘黑闼相持,不出战,派小股兵力截断其粮道,造成刘黑闼缺粮,被迫渡河来进攻自己。同时,自己派人在洺水上游筑坝拦水,等夏军渡河时,再放水冲击。看起来很精彩,但是不对呀。

1、夏军是在本土作战,位于河北大平原上,后勤供应比较便利。唐军要截断敌人的粮道,必须是占据优势,压制、包围住夏军。同样以刘武周为例,见《唐高祖亲征河东道》,唐高祖抽调其它战场的兵力,对刘武周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亲自率领,另外兵分五路,全力出击,才造成宋金刚的缺粮。如果李世民的小股兵力这么厉害,那么主力早就把刘黑闼灭了,何必“相持六十余日”?

2、当时是三月,公历5月,河北地区是枯水期,洺水又不是大河,《百度百科》“系季节性河流”,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3、冲水战术,是主场的军队使用,不是客场军队。主场的军队才熟知地理。而且你主力不出动,那么外围的广大领地就被夏军的侦察兵控制,你派出一个工程队去筑坝,这么大的动作,夏军会不察觉?

三、你再看地图,夏的领地,和突厥不接壤。如果是几个信使,悄悄穿过,唐朝不注意,还有可能。但刘黑闼是唐朝的核心目标,又带领两百多骑兵(《旧唐书》说是一千多人),绝对不可能穿过。

四、刘黑闼是忘(无心)国之君,逃到东突厥求援。东突厥同意了,但绝对是牢牢控制你,不会放任你恢复成强大的势力。两年前的刘武周,就是前车之鉴,他也是被唐朝打败后逃往东突厥,不久,想摆脱东突厥的控制,所以被杀。可是,刘黑闼求得东突厥的援兵,第二次反唐,就是迅速恢复成强大的势力。

五、随即在四月,“颉利可汗遣数万骑与刘黑闼共围大恩”。大恩就是代州总管定襄王李大恩。代州即今忻州市代县,在山西东北部。当时是唐朝派他主动出击突厥,肯定调集重兵。颉利和刘黑闼如果是同一方向来,就是与唐军正面对持,不能“共围”。他们肯定是从两个方向来夹击的,才能做到“共围”。

六、同时“秦王世民自河北引兵将击圆朗,会上召之,使驰传入朝,乃以兵属齐王元吉。庚申,世民至长安,上迎之于长乐。世民具陈取圆郎形势,上复遣之诣黎阳,会大军趋济阴。”

疑问更多。

圆朗就是徐圆朗,在黄河以南,自立为鲁王,都城在兖州,今山东省菏泽市,对唐朝威胁小于刘黑闼。刘黑闼没有灭亡,是去突厥求救兵,而且,他的部属大量留在河北,是巨大的隐患。以后刘黑闼求来救兵,反攻河北,很快又打得唐朝狼狈不堪,再次恢复了夏国的地盘。河北有这么大的隐患,李世民不是傻瓜,肯定看得到。他不留在河北消除隐患,却撤出河北,去攻打徐圆朗。为什么?

从他向李渊的“具陈”可见,李渊就是产生了上述疑问,所以召回他来询问。而且,他这样做造成的后果肯定很严重,必须当面问清楚,否则,李渊只要派一个使者去询问即可,不必把前线的元帅召回。

后来,似乎显示李渊被李世民说服,再派他出征,攻打徐圆朗。但你仔细看,派他去的是黎阳,在河北,指向刘黑闼,不是指向徐圆朗。同月,“(唐将)史万宝攻徐圆朗陈州,拔之。”陈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而且,徐圆朗比刘黑闼弱,李世民原先讨刘黑闼,就是带着大军的,难道还无力消灭徐圆朗,要等爸爸另外调大军给他?

七、“秋,七月,甲申,为秦王世民营弘义宫,使居之。世民击徐圆朗,下十馀城,声震淮、泗,杜伏威惧,请入朝。世民以淮、济之间略定,使淮安王神通、行军总管任瑰、李世勣攻圆朗;乙酉,班师。”

“冬,十月,己酉,诏齐王元吉讨刘黑闼于山东。”那么,十月之前,是哪个元帅在对付刘黑闼呢?

既然第一次是李世民和李元吉合作打败刘黑闼,有成功的先例,为什么第二次李渊却单独任命李元吉平叛,不任命李世民呢?甚至,在李元吉战败后,形势更加危险,李渊还是不任命他,要让李建成上,最后才灭了刘黑闼呢?

****************************************

只能这样解释:

三月洺水之战,是李世民被刘黑闼打败,后来在史书中虚构了“断粮、冲水”的战术,为自己美化。李世民无脸回长安,就转去河南攻打徐圆朗,找软柿子捏,挽回一点脸面。然后刘黑闼根本没有“奔突厥”,是提兵北上,与东突厥结盟,夹击唐朝,胜利会师。两者是平等的盟友,所以不存在控制问题。

四月李渊给李世民增兵,命他再去河北,和李元吉一起讨伐刘黑闼,又被打得节节败退。到七月,突厥的次要兵力入侵西战场,李渊就把他调去西战场,让李元吉一人对付刘黑闼。他后来在史书中虚构,四月到七月自己是去讨伐徐圆朗。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54:32 +0800 CST  
15)公元623年一月——二月,迅速灭徐圆朗。

《旧唐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五》:“太宗平黑闼,进师曹州,遣淮安王神通及李世勣攻之。圆朗数出战,不利,城内百姓争逾城降。圆朗穷蹙,与数骑弃城夜遁,为野人所杀,其地悉平。”

这是李世民伪造,把平刘黑闼的功劳拉到自己身上,附带加上灭徐圆朗。参考战役14),平刘黑闼的是李建成,不是李世民。

排除了李世民后,给人感觉,灭徐圆朗的功劳是属于李神通、李世勣等人。但不对呀。半年前,他们早就开始攻打徐圆朗,《资治通鉴·唐纪六》:“(公元622年七月)世民以淮、济之间略定,使淮安王神通、行军总管任瑰、李世勣攻圆朗;乙酉,班师。”

《新唐书 高祖本纪》:“庚寅(正月十四日),徐圆朗陷泗州。”

泗州位于江苏淮安市,离山东菏泽很远啊。这说明,他们攻打徐圆朗受挫,被徐圆朗反攻下了很大的地盘。怎么突然之间,胜败就逆转,仅仅一个月后就杀徐呢?

《新唐书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一》说:“会淮安王神通、李世勣合兵攻圆朗,圆朗数败,总管任环遂围兖州,降者争逾城。圆朗穷,弃城,与下数骑夜亡,为野人所杀。”

有人,与李神通、李世勣相会,合兵攻击徐圆朗。

这个人是谁呢?

《资治通鉴·唐纪六》:“(公元622年十一月)甲申,诏太子建成将兵讨黑闼,其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

李建成处分的地区,就包括徐圆朗的领地。非常清楚了,李建成灭刘黑闼后,立刻挥师南下,汇合此前作战不利的李神通、李世勣,灭徐圆朗。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55:48 +0800 CST  
16)公元623年,抗击东突厥。

《资治通鉴 唐纪六》:“(秋七月)巳亥,遣太子将兵屯北边,秦王世民屯并州,以备突厥。”

北边,就是北地,陕甘宁一代。这一次,两兄弟的战场互换,李建成在西,李世民在东。

西战场:“己未,突厥寇原州。。。。。。辛未,突厥陷原州之善和镇;癸酉,又寇渭州。”

包括旧唐书、新唐书在内,史书都没有记录,李建成具体怎么抵御:“九月,丙子,太子班师。”但此后,西战场再也没有出现突厥。显然是太子击退敌人。

但李世民在东战场却被打败了。突出的一个战斗就是马邑争夺战。马邑此前是苑君璋的地盘,依附于东突厥,战略地位重要,是突厥入侵的前沿阵地。马邑的部将高满政,顺应人心,驱逐苑君璋,投降于唐朝。苑君璋就和突厥一起来反夺马邑,从六月打到十月。李世民坐在并州城里,居然不敢救援,或者救援失败但在史书隐瞒。为此,李渊怒,惩罚李世民:“壬辰(九月十九日),诏以秦王世民为江州道行军元帅。”

江州位于现在的江西省北部,那时不如中原富庶,兵力也弱于北方。

李渊必然要委任新的元帅去代替李世民,史书没有写是谁。只可能是李建成。但是,李世民抗命,赖在并州不走,自然李建成就无法接任。李渊只好强行命令李世民回来:“秦王世民犹在并州,己未(十月十七日),诏世民引兵还。”

但因此错过了救援良机,高满政“粮且尽,救兵未至”,准备突围:“壬戌(十月二十日),(乱兵)杀满政降于突厥。”

然后又发生了一个怪事。马邑本来是突厥的势力范围,突厥和苑君璋夺回马邑,仅仅五天后却让给唐朝。《资治通鉴》的理由是突厥向唐请求和亲:“丁卯(二十五日),突厥复请和亲,以马邑归唐。”

这个理由太假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此前突厥要那么激烈地来反夺马邑,连颉利都亲自出动?既然是请求和亲,以后怎么样呢?史书也没有记录。只可能是在李建成的压力下,或者是击退,不得不退出马邑。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57:45 +0800 CST  
17)公元624年,抗击东突厥。没有李建成的记录。李渊是派李世民和李元吉出兵。

《资治通鉴 唐纪七》:“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幽州以御突厥,上饯之于兰池。”

《资治通鉴 唐纪七》接着说:“(八月)壬申,突厥寇忻州,丙子,寇并州;京师戒严。。。。。。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世民与虏遇于幽州,勒兵将战。”

上面写了关中,所以可以判断,幽州是豳州的笔误。豳的读音是bin (宾),后来简化为彬,就是现在咸阳市的彬县,是在关中之内。突厥在山西、陕西、甘肃方向长驱直入,逼近了长安。显然,李世民又被打败了。唐朝又危险了。


但奇怪的是,后来东突厥是怎么退兵的呢?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写了这样的情节。李世民没有打战,是施展口才,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叔侄),他们就退兵了。这绝对不可能,把别人都当作傻瓜了,参看战役13)。我猜想,是李渊见势不妙,连忙派李建成增援,迫使突厥退兵,或者打退。但因为史书抹得干干净净,看不到任何证据,所以不做定论。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16-04-28 14:58:57 +0800 CST  

楼主:真的李永航

字数:25199

发表时间:2016-04-28 22: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7 14:35:14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