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孙超人讲历史之三国篇

黄巾起义(一)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一般来说讲述历史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人物纪传体,一种是事件编年体。前者以人物为主线,主要是围绕着这个人物,把他一生中发生的大事记录下来。后者则是以事件为主,围绕这时间主线,把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脚步记录清楚。
就我本人来说,觉得各有利弊,前面各篇都是以纪传体的形式在讲述,因为我希望能还原一个人在历史时期的真正面貌,不论哪个年代,最有价值的都是人才本身。
但是今天我想还是从三国形成的最初开始讲,而最初的划分一般的介绍都已以“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当道”为开头,也就是要引出第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黄巾之乱!
显然,这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此次,我改用编年体的方式来讲述,以便讲述得更为清晰。
一般来说,但凡讲述三国时期的黄巾之乱,总是喜欢以东汉末年来开头,其实就东汉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统治已经到了末年了,就拿当时的东汉统治者的往前两任皇帝(汉桓帝、汉灵帝)来说,这二位并不认为自己的决策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而是在皇帝的宝座上恣意妄为着,成就着自己昏君的骂名。
怎么个昏庸法?一般来说,昏君都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只爱听顺耳的,容不下不爱听的。于是乎,忠言不能进,谗言自不断。更有甚者便会卖官鬻爵,而这一政策,也恰恰被汉灵帝所采取了。
有些特别过分的昏君,自然还有其自己的特点,昏庸也要昏庸出个花样特色来,否则不能遗臭万年。就比如这位汉灵帝,就玩出三个花样儿。
第一,宫内乘驴车。原本皇宫内院是没有驴的,一善于逢迎的小黄门(宦官的一个官位)从外地精心选了四驴进宫。灵帝见后,爱如至宝,每天驾一小车在宫内游玩。起初,还找一驭者驾车,几天后,索性亲自操持。皇帝驾驴车的消息传出内宫,京城许多官僚士大夫竞相摹仿,以为时尚,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第二,宫内市场。灵帝在后宫仿造街市、市场、各种商店、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在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等。而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个他自己打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灵帝混迹于此,玩得不亦乐乎。肆中的货物却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于是被贪心的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而去。
如果说上述还都是汉灵帝贪玩儿,玩儿出的花样,还不足以使他遗臭万年,那么第三点应该说是足够资格让他登上昏君榜的前排了。那就是“裸游之馆”。
何为“裸游之馆”?
中平三年(186年),汉灵帝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水中种植着南国进献的荷花,花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月神名曰望舒,于是又叫它作“望舒荷”。在这个恍如仙境的花园里,汉灵帝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嬉戏追逐。有时他自己高兴起来,也脱了衣服和她们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给这处花园赐名为“裸游馆”。这一点可以说和殷纣王的“酒池肉林”达到同一高度了。
不过,昏君并不知道自己有多昏庸,也不知道自己的昏庸是导致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后世子民可是知道的,也包括自己的继任者,就连汉灵帝也是知道自己的前任汉桓帝是一代昏君,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昏庸。
于是才在有一天,汉灵帝从容的问侍中杨琦:“朕和桓帝比怎么样?”杨琦倒也胆子大,是个肯直言的忠臣,于是说:“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德一样。”意思就是你和汉桓帝那都是一丘之貉。汉灵帝听了,自然不高兴,于是说:“你还真是个硬脖子,真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招来大鸟的。”
由此可见,这里我们不必花篇幅来介绍汉桓帝,各位您也能猜得出汉桓帝也是个差不多的昏君。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才会有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之所以在这篇花了这么大篇幅介绍汉灵帝的昏庸荒溃,是因为经历了桓、灵这两位昏君之后,整个的吏治和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因为腐败而已经败落不堪,官吏的腐败直接导致了国库和百姓之间的经济流通,被官吏苛扣贪腐了绝大多数。
这怎么理解?就是说,国家从百姓和商业上所收纳的税费,其中被贪官污吏贪腐的部分越来越多,除去贪腐后,上缴到国库的部分才是被国家真正收纳的部分,但是没有特别的原因,国库的收入是有数的,不可能接受每年的国家收入无缘无故的下降,所以,每年上缴国库的数目是大致固定的。那被贪腐的部分要扩大,贪官污吏的贪欲要满足,怎么办?于是,就会把这部分收入分摊到老百姓的头上。这实际上就加重了东汉桓、灵帝统治时期的百姓的压力。
而反过来,国家要兴修水利,赈灾养民。这部分资金下放到地方的过程,也同样被贪官污吏所层层盘剥。最后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也已经没多少钱了,于是各种水利工程大都停滞荒废,赈灾钱粮更是到不了百姓手中。于是老百姓的命运便逐渐贫困潦倒,若在丰年或者平常年景倒还好,偏偏在汉灵帝后期,各种灾难频发,在水旱灾害之外,还加了地震、地陷、蝗灾和瘟疫。这么一来,老百姓可受不了了。
本来在腐败的吏治之下老百姓已经很艰难了,这么多的天灾又接连爆发,东汉末年的人民百姓,对洛阳中央政府的统治失望之余,对老天也颇为失望。而就在这时,出现了张氏兄弟三人,张角、张梁、张宝。
这张氏兄弟信奉黄帝、老子,以法术和咒语等传授门徒,号称“太平道”。他们有一个很特殊很得百姓感激的本事,就是会画符念咒、喷水治病。这在当时瘟疫蔓延的时期,可谓是很得民心。于是,张氏兄弟便以此为资本广收信徒,并引导鼓动老百姓相信这些年天灾不断,是因为老天也生病、将要死了,倘若能另有一个新的老天、新的上帝来代替这个生病的老天,那所有天灾就都会停止。
而这个生病将死的老天是苍天,将要取代它的新的老天将是黄色的天。张氏兄弟于是就创建了一个组织,就是张家的黄巾组织。而被他们兄弟所蛊惑,加入黄巾军的人多达36万。这36万人遍布于当时中国12州中的8个州。为位于今天河北省的冀州、幽州。位于今天山东省的青州、兖州、徐州。位于今天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的豫州、荆州。以及位于今天江苏省的扬州。在现在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邪教组织。不知道当时加入的民众是怎么认识的,但是但凡百姓有一线生机,张氏兄弟的这个黄巾组织都是不会发展到如此规模的。
于是在张氏兄弟的领导下,一场几乎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即将爆发~!
正所谓:国之将崩,百姓先行!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13 17:28:00 +0800 CST  
顶起来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14 10:06:10 +0800 CST  
这沉得也太快了吧?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14 16:50:17 +0800 CST  
黄巾起义(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话说东汉在经历了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代昏君的统治之后,小人得宠,宦官当权,致使贤人不得用,吏治腐败,老百姓生活在疾苦当中,同时,老天爷也没有同情天下黎民,反而在各地频繁发生了各种灾害。
汉灵帝光和五年(壬戌,公元182年)二月,瘟疫爆发,开始到处流行。同年四月,发生旱灾。
第二年,汉灵帝光和六年(癸亥,公元183年),夏,再次爆发大旱,灾害更为严重。同年秋,金城郡境内的黄河水暴涨,泛滥两岸二十余里。水旱灾害同时导致瘟疫的疫情加重。同时,五原郡境内还发生了山崩。
接连两年的灾害频发,如此一来,导致各地难民数量急剧增加,百姓的生活一下降到了生存线上下。
这时,钜鹿人张角信奉黄帝、老子,以法术和咒语等传授门下弟子,号称“太平道”。他以念过咒语的符水治病,先让病人下跪,说出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将符水喝下,有些病人竟然真就就此痊愈,于是,人们将他奉若神明。
其实后来据考证和调查,在当地有一种经常用于造纸的草,有治疗温病的效果,于是猜测张角当时很可能是用这种草煮过的水为符水,因此会有对当时蔓延的瘟疫有所疗效。
由于张角兄弟确实能以符水治病,而受到了百姓的信奉,因此张角借机派自己的门下弟子到各个州郡,让他们前去各地仿照自己的样子,边治病,边发展信徒、门徒。于是乎,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信徒发展到多达数十万,范围达8个州之多(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和豫州),一时间发展成为当时的大敎,这8州的百姓纷纷将张角兄弟当成了希望,而加入“太平道”追随张角。更有甚者,还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前去投奔张角。
这些前去投奔张角的信徒们充斥在路上,竟然能塞满道路,而其中没能到达就死在半路上的人,竟然能够数以万计。郡、县的官员当时不了解张角的真实意图,看到张角也确实能治好温病,反而向朝廷汇报说是张角教民向善,因而为百姓所拥戴。
即便是在当时昏庸之人如此之多,并且由这些人当权的情况下,也是不乏有智慧之人的。时任司徒的太尉杨赐便是其中之一,他上书说:“张角蒙骗百姓,而且其势力在逐渐蔓延扩张。现在,直接镇压,已经不是时机了,恐怕会加重局势的混乱,促使其提前叛乱。应该命令各个州郡的刺史、郡守清查流民,将他们分别遣送回乡,从而削弱张角党徒的力量,做到化整为零,然后再诛杀太平道中的那些首领。这样,不必劳师动众,就可以平息事态。”然而恰在此时,杨赐被免职,于是他的奏章就留在皇宫,而未能实行。
杨赐的司徒掾(掾,类似秘书)刘陶很赞同老板的见解,再次上书,重提杨赐的这项建议,说:“张角这帮人正在加紧策划阴谋,下面有秘密传言说:‘张角等偷偷潜入京城洛阳,窥探朝廷的动静。’其在各地的党徒暗地里遥相呼应。州郡官员怕如实呈报会受到朝廷的处分,不愿上奏,所以只是私下相互间通知,不肯用公文的形式来通报。为此,建议陛下公开颁发诏书,悬重赏捉拿张角等人,以封侯作为奖赏。官员中若有胆怯回避者,与张角等人按同罪论处。”
张角居然有徒众窥伺朝廷的动静,这个司徒掾刘陶有没有言过其实?其实并没有,因为在张角的徒众之中竟然有人是宫中的常侍。然而汉灵帝并不知道事态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所以对这件事根本不在意,完全没当回事儿,反而下诏让刘陶去整理《春秋条例》。(估计灵帝是听烦了,找个活儿把刘陶给支走了。)直到黄巾之乱爆发,汉灵帝在查阅以前的奏章时看到杨赐和刘陶的这两份奏章,才又将这二人官复原职。
而张角则放心的开始了更进一步的部署和下一步行动,在这8个州分别设置了一个36个方,方为一个单位,每个方设置一个将军,由于各个州所拥有的徒众情况不同,又分为大方和小方,大方统率一万多人,小方则统率六七千人,各立首领(也就是将军)。
同时张角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然后用白土在京城洛阳各官署及各州、郡官府的大门上都写上“甲子”二字。这实际上就是划定了攻击目标。其实这么明显的划定目标在于现在看来是十分荒诞的,因为这就好像是明目张胆的宣布叛乱了。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形,这么做对于张角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很简单,太平道的组织当中,徒众虽然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农民等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实在有限,所以必须通过标记出攻击目标以方便行动。
按照张角等人的计划,由大方的首领马元义等先集结荆州、扬州的徒众数万人,约期会合,在邺城举事。马元义曾经多次前往京都洛阳,竟然吸收了灵帝身边的中常侍封谞、徐奉二人加入了他的太平道组织,并愿为他作内应,约定于次年(甲子年)的三月五日,京城内外同时举事,举事时徒众一概以黄巾裹头为号。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攻击目标上写上的标记是“甲子”二字。
第二年,也就是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正当张角兄弟在等待三月五日举事时,他的一个姓周名唐的济南人弟子突然做了叛徒,上书告发了此事。史料上没有记载这位周唐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告密,总之,他的告密直接导致了负责洛阳地区的这位大方(大帅)马元义被捕,并受以车裂之刑(非常类似于五马分尸的刑法),也使得皇宫内外有多达一千多名的徒众被捕、被杀。这一千多人都是皇宫内院各个阶层的人,应该说张角的势力已经延伸发展到了极致。倘若没有这位周唐的告密,等到了三月初五这一天,洛阳很可能在一日或者一夜之间被马元义所率领的徒众占领。
肃清了皇宫内部,汉灵帝下令让冀州的官员捉拿张角等人,同时也发布行文到各个州郡,抓捕太平道的所有徒众。张角等人得知计划已经泄露,也是十分紧张,于是不得不在二月份的某一天提前举事,他派人昼夜兼程赶往各地,通知各方首领,一时间各方全部起兵,他们个个头戴黄巾作为标志,因此当时人称他们为“黄巾贼”。
举事那一天,张角在其家乡冀州巨鹿郡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弟弟张梁为“人公将军”。(这个巨鹿郡并不是今天河北省的巨鹿县,而是在巨鹿县西北很远的,今天宁晋县西南的地方)。关于张梁和张宝,范晔的《后汉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说张宝是老二,张梁是老三。不过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和袁宏的《后汉纪》则记载张宝是老三,张梁是老二。
起事以后,黄巾军的目标很明确,早已事先都标记好了,于是发动进攻,攻击村庄和市镇的官府衙门,汉朝的地方官吏很少有敢于抵抗的,原因很简单,黄巾军人太多,事先又没有准备,一时来不及组织调动军队来对抗,大多弃职逃跑。不到十天,就“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安平国和甘陵国的人民则更是直接生擒了安平王和甘陵王,来响应黄巾军。很有点席卷天下的意思。
这里我们列举一下黄巾军的重要大将。在南阳,黄巾首领是张曼成。张曼成进攻并杀死南阳太守褚贡,而后又率众围攻宛城,驻军宛城城下一百多天。六月,继任南阳太守秦颉进攻黄巾军,将张曼成斩杀。
在河北蠡县之南的博陵的是张牛角,后来张牛角战死,死前指定由褚飞燕继任为大帅,褚飞燕而后改名为张燕,并通过逐渐吸收周边各地的小方势力和队伍把自己的这只队伍发展壮大到100万人之众。并在张角兄弟被歼灭后,以此为资本和朝廷谈判招安,直到最后被吕布打得丧胆,被袁绍收编。此外,各地的重要首领有李大目,张丈八,陶平汉,雷公,白雀,波才,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浮云、杨凤、于毒、五鹿、白绕、眭固、苦蝤等人,简直举不胜举。
而洛阳朝廷派出平叛的主要是三个中郎将,派遣他们统领军队到冀州、豫州讨伐黄巾军。分别是派“北中郎将”卢植去冀州征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俊(儁)前往豫州征讨在颍川地区活动的黄巾军。
于是,面对全国上下风起云涌的黄巾起义,这三位东汉末年的名将就此拉开平定黄巾军之乱的历史帷幕,而曹操、刘备、董卓、孙坚等人则将在此平定叛乱的战斗中纷纷出场展露头角!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知兴替 History_Talk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17 14:29:15 +0800 CST  
有人捧场吗?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18 22:58:50 +0800 CST  
大家喜欢这种讲述方式吗?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19 15:06:51 +0800 CST  
有喜欢的朋友捧个场吗?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0 11:02:54 +0800 CST  
话说黄巾之乱席卷全国八个州,东汉的洛阳朝廷派出了三个中郎将来平定叛乱,中郎将是东汉的一个官阶,其官阶的大小在校尉和将军之间,将军中职位最低的是偏裨将军,也就是说,中郎将的官职是低于偏裨将军的。由此可见,洛阳朝廷对于黄巾起义的认识仅限于暴民作乱。
这三个中郎将分别是:卢植、皇甫嵩和朱儁。那么这三个中郎将到底是什么来头,我们先来对他们三个做一下背景了解。
首先,咱们先说说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不过不喜欢做辞赋(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此人性格爽朗,不磨叽)。他先后师从太尉陈球(也就是陈珪的叔叔,陈登的爷叔)和大儒马融,并且把郑玄也引荐给马融。而郑玄后来也成长成了一代大儒。
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且并不局限于前人界定好的章句。其老师大儒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因此对卢植非常敬佩。
卢植学成之后,也成为了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代大儒。然而他并没有出仕朝廷,而是选择返回家乡涿县教学。他的门下弟子有两个最为有名,就是刘备和公孙瓒。
这两个人都算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了,当然公孙瓒的能力差些,倒不是因为他早早被袁绍灭掉了,毕竟在当时,刘备被追着打,到处投靠其他势力,公孙瓒怎么说也还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主动向袁绍发难(宣战),并且僵持了很长时间,互有胜负。我向来觉得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毕竟成败里面有不少运气的成分。只是单从他的处事待人的态度和原则来说,公孙瓒说得上是一方豪强,但是称不上是人杰。我会在后面详细的介绍公孙瓒。正因为师从卢植的原因,刘备和公孙瓒也就成为了同学。
既然卢植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代知名的大儒,所在州郡的官员自然是希望能够让卢植出仕,于是屡次征辟卢植,他都不应。直到建宁(168年—172年)年间,被汉灵帝征为博士,他才开始步入仕途。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有蛮族发生叛乱,汉灵帝认为卢植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让他去那里组织平叛。卢植到任后,果然很快就将叛乱平定了。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提出辞职。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汉灵帝的批准,并将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历史上称为“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卢植知道后主动上书,毛遂自荐,要参与这项工作。
后来,庐江郡也发生了蛮族叛乱,朝廷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威信义,在当地声望很高,而且平叛迅速,于是再次拜其为庐江郡太守。而卢植也不负所望,再次平定了庐江郡的蛮族叛乱。
一年多后,卢植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的工作。不过汉灵帝觉得写书不是什么太紧要的工作,便又拜他为侍中、尚书。直到这次黄巾之乱,由于他之前先后平定了九江郡和庐江郡的蛮族叛乱,而且速度快,效率高,所以再次被朝廷起用,希望能依仗他能再次快速平叛。
那么卢植在对黄巾军的又是战况如何呢?汉灵帝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任其副手,率领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的基础所在,也就是大本营,张角所部。
要说这北军五校的将士,人数并不多,又加上为了顺利平剿黄巾军而从天下征召来的精兵,卢植统领这哨人马,面对黄巾军的本部由张角亲自统领的基础武力,竟然以少胜多,而且是接连战胜张角,斩首万余人,从而把张角部众围困在了今天河北省威县以东二十九里的汉朝的广宗县县城。
卢值率军将广宗城包围,修筑长墙,挖掘壕沟,制造攻城用的云梯,马上就要攻下广宗城。恰在此时,汉灵帝派个了内侍小黄门(就是小太监)名叫左丰的,到卢植军中视察。有人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
于是左丰回到洛阳,对汉灵帝说:“据守广宗的贼寇很容易攻破,然而卢植只是让军队躲在营垒里休息,等待上天诛杀张角。”汉灵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刻派人用榄车(囚笼车)将卢植押解回洛阳,判处比死罪轻一等的处分。同时转而派东中郎将、陇西人董卓代替卢植带兵。
那么董卓接手了以后战况如何呢?那可以说是形势立刻发生了逆转,张角等人在卢植被榄车押解回洛阳后,便在冀州发起了反攻,转而将董卓击败,可见,同样一只队伍,其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士兵的战力,而是主将的能力,正如诸葛亮所说:“所谓统兵,不在于多,而在于将兵之将也。”
然而这次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董卓统兵比较废物,更多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汉灵帝太崇信宦官,用人不疑也许是个比较高的层次,他做不到,早在他前面几百年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教训他都不能铭记在心,这样的人统治国家,忠良如何能够得到正确的对待呢?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1 23:26:06 +0800 CST  
再说皇甫嵩,字义真。出生在民风彪悍的边界凉州安定郡朝那县(朝那县位于现在甘肃省平凉县的西北)。他的曾祖父皇甫稜和叔父皇甫规都曾经做过“度辽将军”,可说是军人世家。他的祖父皇甫旗做过扶风都尉,父亲皇甫节做过雁门太守。而他本人少年时便有文武志,好《诗》、《书》,熟习弓马。
最初被察举为孝廉、茂才。然后做到中央政府的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长),也做过霸陵和临汾的县令,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聘他为官,他都没有应召。最后被汉灵帝以公车征辟他为“议郎”(这个官阶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顾问和议员之间),转而又被升为北地郡太守(这个北地郡包括了宁夏的黄河两岸以及甘肃的庆阳一代,在东汉时的郡治在灵武县东南)。从这个履历看来,皇甫嵩似乎是一位出生在军人世家的文官。
然而就是这个没有武将履历的军人世家的文官,他留在历史上的令名,是一手平定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从而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后一位名将。在汉朝,读书人是文武合一的,这本是孔子所创下的射御和礼乐书数并重的教育传统。在我国历史上,这种教育传统其实是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朝中叶,仍然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文人先后担任统帅,是为儒将。只是到了民国初年,有了保定军校,文武才分开。所以,我们在小说和电视里看到关于金榜题名的文状元,武状元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才。只不过文武科考试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是政治军事外交都要考察的,所以殿试往往要考上几天。
这里暂且跳过皇甫嵩是如何面对黄巾军进行作战,继续介绍最后一名中郎将朱儁,因为此次平乱,皇甫嵩是和朱儁一起合作,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起义军。
朱儁(jùn),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说起他的出身,可以说是出身寒门,他当时的家境和后来广为人知的刘备很像。
朱儁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曾经以贩买缯为家业,朱儁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他为人轻财好义,乡里都敬重他。
朱儁的同乡周规在之前受征辟时曾向公府借钱百万以整饰衣冠。但是后来周规家贫不能偿还,朱儁于是以母亲的缯帛拿去为周规还债。朱儁母亲因此十分怨恨并怪责他。朱儁却以先贫后富的道理来安慰家母。本县县长度尚知道此事后,深以朱儁为奇,把他推荐给郡守韦毅,于是朱儁开始在郡中任职。后任太守尹端任用他为主薄。也就是说,朱儁在仕途上是个很特殊的人,他在没有被推举为孝廉或者茂才就已经在官府中任职了。
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征剿许昭失利,被州刺史举奏,本应当问斩。朱儁悄悄到京师,花费数百金,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动,于是尹端才得以活命,而降职做了左校。尹端见处罚减轻,一方面心中大喜,但另一方面也心存疑惑,不知因何得以减轻处罚。朱儁也始终没对人提起过此事。不过史料中没有记载朱儁的数百金是从何而来,毕竟他出身寒门。这个疑惑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下一任太守徐珪上任后,发现朱儁虽然就职于官府,但是并没有履行汉朝人才应该有的第一步,所以亲自荐举朱儁为孝廉。而后朱儁升任为兰陵县令。
朱儁任官,有过人的才能,因此又得到当时东海相的上表推荐。恰在当时交州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
交州和交趾是那里,这一点比较有意思,我忍不住要顺带多交代两句。交州就是现在的越南,属于东汉十二州之一,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还是相对较差的。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多重打击下,唐朝崩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期间,交州此时本来是南汉的势力范围,但是被爱州(今越南清化)守将杨廷艺进占交州,南汉皇帝刘岩出兵援救不果,只好承认杨廷艺为交州节度使。不久杨廷艺为交州牙将矫公羡所杀,第二年,杨廷艺的部将吴权又从爱州起兵讨伐矫公羡,公羡遂向南汉求援,结果南汉还没来得及赶到,吴权已杀矫公羡并先占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2年后(公元939年),南汉的援军在白藤江被吴权击败,南汉万王刘弘操战死。此后吴权称王,定都古螺。这就是越南这个国家的由来。
现在我们可以说自古以来越南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但是仅指北越。不过分割是没被分割,只不过在五代十国期间成功完成了独立。
好了,话回本题。由于交州的盗匪暴乱,光和元年(178年),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受到任命,回到本郡检选家兵,调发士众,选出大概五千人,分两路直奔交趾。到州界后,朱儁整束兵众,屯驻不动,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虚实,宣扬威德,以震慑敌心。
接着调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终于斩杀了梁龙,将梁龙所部几万人逼降,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征他入朝任谏议大夫。
黄巾之乱爆发后,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起义军。
由于卢植被黄门左丰的谗言所害,继任者董卓又不能抵挡黄巾军首领张角的进攻,而被调回治罪。于是平定黄巾之乱的重任就落在了皇甫嵩与朱儁这二位中郎将的肩上!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知兴替 History_Talk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4 14:46:29 +0800 CST  
话说北中郎将卢植被小黄门(内侍)左丰诬告,蒙冤被押解回都城洛阳受罚,关押入狱,代替他的东中郎将董卓率领着同样这支队伍,被张角杀得大败,也被押往洛阳治罪。(虽然董卓在此次平剿黄巾之乱的战斗中的登场亮相可谓是灰头土脸,但是这却是个在后来严重影响了东汉国家命运和走势的人物。)于是,汉灵帝下诏,命皇甫嵩接管卢植和董卓留下的这支部队,率军征讨张角。
在此之前,我们先说说在卢植率领这支部队,以少胜多的时候,皇甫嵩和朱儁这两位中郎将率领部队面对黄巾军的战况如何。
皇甫嵩、朱儁所率的北军五校的步军和三河的骑兵,加上此次从全国募集来的精兵,兵力一共四万多人,一同讨伐颍川郡的黄巾军。皇甫嵩和朱儁各率一支军队。这点兵力对抗黄巾军的十几万兵力实在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刚一开战,和朱儁交战的是黄巾军将领波才,由于兵力所差实在悬殊,朱儁所部被击败。皇甫嵩只得率部进驻长社县,固守县城。
波才乘胜率黄巾军将皇甫嵩围困在了长社县城。皇甫嵩的朝廷军队本来就兵少,首次交兵又被击败,队伍里的士卒们心里不免有些恐慌,士气出现低落。不过黄巾军和率领他们的这些将领,说实在的,并不太懂得兵法,只是一些思想简单,敢打敢拼的一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所以在兵法作战方面,往往会犯一些十分初级的错误,就比如两军交战应该选择在什么地方安营扎寨,黄巾军的营寨所设之处荒草遍野。这正是犯了兵家大忌:依草结营!
兵法老到的皇甫嵩自然一眼就看出了破绽,于是在适逢狂风大作之时的晚上,乘夜色,皇甫嵩让士兵们全都带上成束的枯苇草上城。另外,命一批敢死队出城,偷偷地绕过包围圈,到了敌人的外围,对着黄巾军的营寨放火烧草,并且高声呐喊。与此同时,城上的军士也一齐点燃火把和苇草,与其呼应。
在夜色中,顿时火光冲天,呐喊声连成一片。这时城中擂鼓声响起,皇甫嵩率军从城中呐喊而出,直捣敌营。黄巾军大惊,顿时溃散奔逃。要说这些黄巾徒众绝大多数本来是些乡下农民,种田人出身,一般的生活习惯基本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精神抖擞,全靠的是夜间的睡眠质量高啊,那基本都属于酣睡如泥。皇甫嵩正是看准了黄巾军的这两个弱点,所以采取了夜袭加火攻。
正在这时,董卓之外,在此次黄巾之乱登场亮相的另一位将来对国家的命运走向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恰好率兵赶到,就是时任骑都尉的沛国人曹操曹孟德,于是曹操率领自己的部队加入到了这次夜袭当中。在此次河南禹县附近的“长社”一战中,皇甫嵩斩杀了几万的黄巾军。而这支黄巾军的大头目则率领残部逃到了阳翟(禹县)
五月,皇甫嵩、曹操与朱儁会师,再次出战,再次击溃波才所率的黄巾军,又斩杀数万人。同时皇甫嵩顺带扫荡了汝南郡与陈国(河南大康县一带)以及东郁(山东濮阳县一带)的黄巾军。至此,皇甫嵩、曹操与朱儁在阳翟追击黄巾将领波才,在西华攻打黄巾军另一将领彭脱,都取得了胜利。黄巾军的剩余部众或者投降,或者逃散,三郡的叛乱被全部平定。
皇甫嵩上书报告作战情况,将功劳归于朱儁。于是汉灵帝封皇甫嵩为都乡侯,进封朱儁为西乡侯,并提升为镇贼中郎将。而后,汉灵帝下诏,命令皇甫嵩讨伐东郡的黄巾军,朱儁讨伐南阳的黄巾军。
八月,皇甫嵩与黄巾军在苍亭展开大战,俘虏了黄巾军将领卜巳。而恰在此时,董卓所率部队被张角击败。汉灵帝的朝廷一看董卓不堪大用,于是把董卓也押回洛阳受罚,把这部分兵马也交给了皇甫嵩。这就是卢植在围剿张角时,皇甫嵩和朱儁所部的全部战况。
接管了卢植所部的这支军事力量后,皇甫嵩率军向北,又来到了张角所在的大本营广宗。十月,皇甫嵩与黄巾军开战,而和皇甫嵩交战的这支黄巾军主力的领导已经换成了张角的弟弟张梁,为什么突然换成弟弟张梁指挥了?原因很简单,张角在这次开战之前已经病死,下葬。然而在皇甫嵩率军第一次与这支黄巾军接触后,发现这支黄巾军确实骁勇善战,所以在这次交战,皇甫嵩并未取胜。
第二天,皇甫嵩关闭营门,让士兵休息,同时严密观察和监视敌军的动作变化。为什么皇甫嵩大白天的让士兵们休息?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他要运用老办法夜袭来对付这支黄巾军。不过这次夜袭的时机不是定在半夜,而是在黄巾军警惕夜间敌人来袭过后的黎明,恰好那时黄巾军认为皇甫嵩不会再搞什么袭击了,于是松懈了下来。皇甫嵩看到黄巾军情绪逐渐松懈,便趁机部署军队,在清晨鸡鸣之时,发起了攻击,全军伴随着一声号令,疾驰冲向敌阵。
这一次的进攻可谓是大决战,交战从清晨一直进行到了当天傍晚,最终,黄巾军大败,全军覆没,张梁被斩首,黄巾军三万多人被杀,约有将近五万人被逼落入河中淹死。由于张角在此之前已经病故,于是剖开了他的棺材,乱刀碎尸,将其头颅送到洛阳。
张角的另外一个弟弟张宝,则逃去了“下曲阳”(今天河北省晋县之西)。皇甫嵩指挥巨鹿太守郭典率部同自己一起追击,捉住了张宝,也斩了他的首级。据范晔记载说,这十几万的黄巾徒众,也被一并斩首,并将这十几万人的尸首掩埋在了下曲阳的城南,造了一个很大的坟(京观)。
至此皇甫嵩这一路将朝廷委派给他的平剿黄巾军的任务全面完成,张氏三兄弟的首级都已斩获,同时斩杀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黄巾徒众,可谓是杀人如麻。放到现在我们看来,这么多的俘虏被杀,实在是为将者不应该的行为。但是从我国历史历朝历代对于“造反”的刑法一向是十分严酷的。然而尽管杀了这么多黄巾军,黄巾起义所埋下的种子却也已经遍地开花。
(后来到了中平五年,颍川地区的黄巾军再起,而且规模更加庞大,军队人数多达三十余万,加上随军家属等人员,规模达百万之众,而那次打败他们的正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曹操,当时他已经是兖州牧,而交战的地点则是在青州,也就是山东北部,曹操的做法则要高明很多,他并没有杀害这些黄巾军的俘虏,而是收编了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所用,成为了自己创业的基础力量。)
再回来继续说皇甫嵩,此次立了大功,被汉灵帝拜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7 17:13:20 +0800 CST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8 17:33:12 +0800 CST  
我明白了,我一次更新的篇幅太大了……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9 10:50:16 +0800 CST  
皇甫嵩这一路可谓是大获全胜,然而并没有完,我们说了皇甫嵩被分配的任务是平剿东郡以及北方的黄巾军。还有另一路朱儁,负责的是平剿南阳的黄巾军。
要说这南阳的战事,黄巾军方面的大头目,将领张曼成进攻并杀死南阳郡太守褚贡。并驻军宛城城下一百多天。六月,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对这支黄巾军发起进攻,将大头目张曼成斩杀。
张曼成被杀后,所余部众又拥立赵弘为新大头目,并且人数再度扩大,达到十余万,还进一步攻占了宛城。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9 15:06:22 +0800 CST  
朱儁到来后与荆州刺史(徐等)率军联合将宛城包围起来。然而这次围攻并不是那么顺利,从六月攻至八月,一直未能攻克。朝廷的有司衙门要求将朱儁调回洛阳(治罪)。司空张温上书说:“从前秦国任用白起,燕国任用乐毅,都是经过长年艰苦奋战,才最终战胜敌人。朱儁在征讨颍川黄巾时便已建立战功,挥师南下,已有确定的作战计划,在战争之中更换统帅,乃是兵家的大忌。应该再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取得成功。”汉灵帝听了,这才作罢。没过多久,朱儁发动进攻,果然一举将赵弘斩杀。
于是黄巾将领韩忠又接替赵弘继续占据宛城抗拒朱儁。这次朱儁则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让士兵们敲着军鼓佯攻宛城的西南角,黄巾军全都赶赴该处抵御。朱儁则亲率精兵袭击宛城的东北角,很快便登上城墙而进入宛城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9 15:49:14 +0800 CST  
朱儁到来后与荆州刺史(徐等)率军联合将宛城包围起来。然而这次围攻并不是那么顺利,从六月攻至八月,一直未能攻克。朝廷的有司衙门要求将朱儁调回洛阳(治罪)。司空张温上书说:“从前秦国任用白起,燕国任用乐毅,都是经过长年艰苦奋战,才最终战胜敌人。朱儁在征讨颍川黄巾时便已建立战功,挥师南下,已有确定的作战计划,在战争之中更换统帅,乃是兵家的大忌。应该再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取得成功。”汉灵帝听了,这才作罢。没过多久,朱儁发动进攻,果然一举将赵弘斩杀。
于是黄巾将领韩忠又接替赵弘继续占据宛城抗拒朱儁。这次朱儁则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让士兵们敲着军鼓佯攻宛城的西南角,黄巾军全都赶赴该处抵御。朱儁则亲率精兵袭击宛城的东北角,很快便登上城墙而进入宛城。
韩忠惊慌失措,退守内城,然后请求投降。朱儁所下诸将都同意受降,但朱儁说:“在军事上,是有表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情况的(其实不仅仅是军事上,这是个现象和本质的普遍真理),从前秦末时期,项羽争霸的时候,人民没有确定的君主,因此要奖赏归附者,以鼓励人们前来归顺。如今天下统一,只有黄巾军起来造反,性质就不同了,如果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就无法鼓励那些守法的百姓;只有严厉镇压,才能惩罚罪犯。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就会进一步助长叛军的势头,使他们在有利时起兵进攻,不利时则请求投降。这其实是放纵敌人的作法,不是上策。”(在明代末年的闯王起义时,农民军将领反复投降后又起义,恰恰用事实证明了朱儁的看法。)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29 17:08:01 +0800 CST  
于是朱儁不予纳降,而是连续发起猛攻,但都未能攻克。他登上土山,在制高点观察黄巾军的情况后,回头对司马张超说:“我知道原因了。现在叛军被严密围住,内部形势危急,他们求降不成,突围又无可能,因而全力死守。万人一心,已是坚不可摧,更何况这城中是十万人一心呢!不如撤除包围圈,集中兵力攻城。韩忠既有降心,必是力求自保,见到包围解除了,势必自己冲出来求生,出城之后这些贼人定会各寻生路,斗志全消,这时才正是容易击溃他们的时机。这是破敌的最好办法。”于是朱儁回营后,下令解除包围,韩忠果然主动出战,朱儁乘势展开攻击,大破黄巾军,杀死一万余人。
此战中,南阳太守秦颉杀死韩忠,剩下的黄巾军又推举了孙夏为统帅,仍然继续占据着宛城。于是朱儁率军对宛城再次发起猛攻,这时另外一个时任朱儁司马的将领率领部下首先登上城墙,率军攻入宛城,这位司马又是一位对未来东汉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孙坚。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30 16:59:58 +0800 CST  
癸巳(二十二日),朱儁所部攻下宛城。孙夏逃走,朱儁追至西鄂县的精山,再次将黄巾军击溃,斩杀一万余人。至此,这支黄巾军已被彻底打散,溃不成军。这一路黄巾军也被东汉朝廷所胜利平剿。
然而,这两路黄巾军主力的平剿并没有让国家重归平静,黄巾之乱蔓延全国八个州郡,各地盗贼纷纷起事。有博陵人张牛角、常山人褚飞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简直举不胜举。这些队伍大的有二三万人,小的也有六七千人。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30 17:23:17 +0800 CST  
所以在朝廷平剿黄巾之乱的主要势力的同时,其他州郡也在纷纷调派自己本州郡的兵马进行平剿。这些州、郡诛杀的黄巾余众,每郡都有数千人。有人认为是在黄巾之乱爆发以后朝廷才赋予各州郡征募和调派自己人马的权利,这其实是缺乏基本历史知识的,东汉的各个州郡一直就是拥有自己军事力量的。中央军只是装备和人数以及军队的质量高于其他州郡。所以各个州郡面对各自当地的黄巾起义,战果就未必如中央军这么辉煌了。
比如我下面要说的发展扩张到势力最为庞大的黄巾军就是博陵人张牛角、常山人褚飞燕所部。
张牛角和褚飞燕联合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县),张牛角被流箭射中,身负重伤,临死之前,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飞燕为统帅,同时让褚飞燕改姓张。褚飞燕原名为褚燕,因他身轻如燕,又骁勇善战,故此军中都称他为“飞燕”。张燕接管了张牛角的队伍之后,山区的叛匪纷纷归附到他麾下,部众渐多,竟达到接近百万之众,因为看到黄巾军的主力已被朝廷的中央军平剿,因此改称“黑山军”。(黑山军活动区域是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的诸山谷之中。黑山则位于太行山脉的南端,故史书称之为黑山军 ,也做黑山贼。)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31 14:43:43 +0800 CST  
黄河以北的各郡、县都受到黑山军的侵扰,朝廷却因其数量过于庞大而无力派兵围剿。于是,张燕派使者到京城洛阳,上书朝廷请求归降。汉灵帝也只好同意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使他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并派遣计吏到洛阳去汇报,算是被朝廷招安。然而这毕竟不是真心以接受招安为目的的一股势力,因此过了不久,又再次反水,率兵侵犯河内郡,进逼京师。后被任命为河内太守的朱儁率家兵击退。而后的几年一直侵扰占据冀州的袁绍,令袁绍很是头疼,直到吕布到来,经过吕布的多次冲锋作战,终于将黑山军击溃,最终向袁绍投了降。
那么平剿了黄巾之乱的三位功臣的在论功行赏时的结局又如何呢?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31 18:17:39 +0800 CST  
皇甫嵩返回洛阳后,上书给汉灵帝刘宏,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归于卢植,使卢植得以出狱,官复原职,仍任尚书。但并没有将诬告卢植的小黄门左丰进行惩处。
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张让曾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汉灵帝又听信谗言,召回当时正在外平定凉州叛乱的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楼主 孙超人1975  发布于 2016-01-31 18:52:59 +0800 CST  

楼主:孙超人1975

字数:80980

发表时间:2016-01-14 01: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10 10:40:59 +0800 CST

评论数:4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