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栖风 东吴帝国的最后十七年

之前在天涯写了《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一文,得到了涯友们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其实除了蜀汉,东吴最后这十多年的历史也同样精彩,今笔者不揣冒昧,依照搜集的史料对这一阶段的历史作一个总括,其中的纤介隐微之处多是一得之见,欢迎各位方家赐教。
本文凡例:
1、关于文中的时间标注。凡是用汉字表示的时间均为与当时历法(四分历、景初历、乾象历)适用的时间,例如延熙十八年夏,八月二十日等等;凡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间为今日通用的公历时间,例如公元255年2月23日。
2、关于史籍中的人物对话。一些比较晦涩的已经做了白话处理,而一些比较重要的观点和对话为保证原貌则按原文照录,未做翻译。
3、正文中不便做出说明和解释的文字均在该句结束后用括号的方式加以注明,包括古今地名对照,对史书记载的存疑等等。


第一章 蜀汉灭亡时的东吴政局
001
公元263年冬,邓艾简选精锐从阴平道袭蜀,刘禅面缚出降,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事实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姜维迫不得已之下,率领蜀汉主力降于钟会。因钟会、邓艾二人立下如此大功,故被以司马昭为首脑的魏国朝廷分别进位为太尉和司徒。然而司马昭因钟会野心勃勃,邓艾强梁难制,故早有将钟邓二人一并除去的想法。转年正月钟会矫郭太后诏起兵,但因消息走漏而功亏一篑,由此酿成成都大乱,钟会、邓艾、姜维皆死于此难。因蜀中太守皆为邓艾委任,邓艾蒙冤之后一时出现了百城无主的局面。在此情形下与蜀汉互为唇齿的东吴将何去何从,晋吴之间的对抗和角力缘何一波三折,东吴的百年基业又是怎样在石头城的哀歌中落下帷幕,本文将钩引玄微,探究这段历史背后的精彩。
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在位的是开国以来的第三位君主,也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众所周知孙权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连曹操也忍不住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然而在立储问题上,这位坐断东南长达半个世纪的吴大帝却着实伤透了脑筋。单以孙休本人而论,他在孙权的七个儿子中并不具有特别优势,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权百年之后他即位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让当时的魏国和蜀汉的朝臣们来押谁能得登大宝,那么孙休的赔率一定非常之高。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重,首要一点是孙权的儿子们年龄差距非常之大,长子孙登长次子孙虑四岁,次子孙虑又长三子孙和十一岁,孙和本身又长孙休十一岁,孙休长弟孙亮八岁。这样长子孙登在公元221年被初立为吴王太子之时,孙和以下诸子尚未出世,自然也没有机会角逐太子。而等到建昌侯孙虑和太子孙登先后辞世之时,除幼子孙亮尚未出世,孙权手中尚握有四位候选人: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休不仅在年龄上差孙和、孙霸一大截,更为重要的是孙和孙霸的母亲大王夫人比孙休母亲小王夫人更受宠幸,孙权爱屋及乌,对孙和孙霸高看一眼,所以孙休此时的落选也在情理之中。后来两宫之争越演越烈,在孙权有意打压江东大族的政治背景下,淮泗集团(包括江北流寓士人)和江东集团展开全面对抗,甚至到了举朝中分的地步,孙权不得不将鲁王孙霸赐死,而将孙和废掉,这样势必要从其余的三位皇子中再挑一位。这次孙权挑选的是年龄最小的孙亮,理由也很简单:“权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为了防止其他诸子留在建业生乱,同时也为巩固江防,孙权在临死之前将其余诸子皆徙居滨江兵马之地,内中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居虎林(一名“武林”,今安徽省贵池区西长江南岸),暂时失去了皇位角逐资格。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4 18:30:00 +0800 CST  


三国志12中的吴景帝孙休


三国杀中的吴景帝孙休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4 18:34:04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3-24 19:00:40
奋不顾身抢占沙发!
-----------------------------
欢迎酒兄造访!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4 19:32:03 +0800 CST  
002
随后的几年是孙休一生的黑暗时期。孙亮继位之后,辅政的诸葛恪担心诸王在江防要地生乱,因此将诸王封地内徙,孙休被迁到了丹杨郡居住。东吴对藩王与地方官的交往限定远比曹魏宽泛,如濮阳兴密结孙休,孙皓和乌程令万彧交好等等。但孙休偏偏遇到了一位面目不是那么和蔼的地方官——丹杨太守李衡。李衡本为襄阳一位兵卒的儿子,汉末时候入吴为武昌庶民。孙权有一段时间用校事吕壹监视大臣,吕壹因此擅操祸福,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皆被举纠。因李衡强直敢言,故被大臣们共推为郎官,李衡面见孙权时陈述吕壹的罪状,竟然让孙权也面有愧色,数月之后吕壹被杀,虽也和陆逊、潘浚、步骘等大臣的反对有关,但李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仍不可轻忽。李衡因为这次经历从此被孙权另眼相待,因此开始步步高升。后来李衡更是搭上了行情上涨的诸葛恪这艘大船,作为诸葛恪的司马而被宠信优待。诸葛恪有一次想要联合蜀汉共同出兵,就委派李衡出使蜀汉,面见姜维陈说利弊。诸葛恪败亡之后,李衡见孙峻势大,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孙峻借故清洗,深觉再在中央待下去会有生命危险,于是自请外任,恰恰就担任了丹杨郡的太守。李衡对孙休横加责难,多次运用法令整治孙休,他的妻子习氏眼光倒是比他长远,反复劝告李衡予以收敛但李衡依然故我。孙休最后忍无可忍,于是上疏请求迁移到别的郡治。孙亮接报后,下令让他在会稽郡居住。
孙休到会稽之后受到了太守濮阳兴的善待,内心总算安定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乘龙上天,但是回过头却看不见龙尾,醒来后觉得很奇怪。以后人的眼光看,这个梦倒是与历史的发展高度契合:乘龙上天意味着登基为帝,顾不见尾则说明后继无人。果然没过多久孙休时来运转,孙亮在与权臣孙綝的斗法中败下阵来,被孙綝废为会稽王。孙綝随后听从典军施正的建议,决定拥立孙休,并派遣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前往迎接。孙休开始有所疑惧,经孙楷和董朝劝说了一日二夜后方才从会稽郡出发。孙亮被废后的第二十天,孙休一行走到曲阿,遇见了一位神秘的老人。老人对孙休说:“事情拖得久了将会有变故发生,天下人喁喁乱言,希望陛下速行。”孙綝在废掉孙亮后曾于宫中稽留,很难说他没有自立为帝的想法,如果拖延时日过长保不齐真会横生枝节。这个老人于此时出现,话语似有机锋,或许是某位朝臣不愿见到孙綝即位而以这种方式来提醒孙休。孙休闻言称善,第二天便赶到了临时设于永昌亭的便殿并于当日即位。
在孙休即位之时,孙綝家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孙休要想亲政,首先必须消除孙綝的影响。经与张布、丁奉等人密议,定于腊会百官朝贺之时诛杀孙綝。孙綝固然权倾东南,但时年二十八岁的他却并非十足地老谋深算,结果在朝中轻易被诛。此时距孙休即位也不过四十九天,在历代诛除权臣的天子中,如此速度十分罕见。因孙休憎恶孙峻孙綝这堂兄弟二人,将他们从宗籍中开除,称其故峻、故綝,至此二十四岁的孙休方才真正执掌吴国大权。
孙休对当年冤死的诸葛恪、滕胤、吕据予以平反,并且对其进行改葬,受他们牵连而被发往边郡的,此时也一并召还。大臣中有人请求为诸葛恪立碑,孙休下诏说:“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这件事就被压了下来。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5 08:42:46 +0800 CST  
003
由于孙权重视子女教育,且曾多方简选明师为皇子授业,孙登孙和孙休都具有一定的儒学素养。孙休在十三岁那年,就跟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学习,即位后也是“锐意於典籍,欲毕览百家之言”,他本人也自称“孤之涉学,群书略遍,所见不少也”。然而孙休书虽然读得多,有些事情却做得迂腐,从他为四个儿子取名便可一窥端倪。
本来,皇室宗亲的名字起用都有一定规范,但中国历史上有些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常自创生僻字,如武后以日月当空为意创造出“曌”字,南汉开国君主刘陟以飞龙在天为意创造出了“䶮”字,但他们都只是为自己改名,与旁人毫无关涉。可孙休作为一个资深火星文爱好者,居然一下就创造出了八个谁也没见过的生字。这些字不仅难写而且难记,也毫无实际意义。他给长子取的名是雨字头加繁体的单字,字是草字头加冏,次子的名是上雷下大,字是西字去掉下面的一横再在下面加上升字,三子名壾,字昷;四子名是上面是一个亠,下面是先和反文旁的组合,字是上面禾午两字,下面是火字。为了防止官民百姓念错字以讹传讹,他还在诏书中不厌其烦地一一标示出读音。之所以选用这些名字,孙休也是振振有词:“礼,名子欲令难犯易避”,“今造此名字,既不相配,又字但一,庶易弃避”。原来如此大动干戈仅仅是怕庶民百姓避讳麻烦,这一举动正如裴松之所批评的:“休欲令难犯,何患无名,而乃造无况之字,制不典之音,违明诰于前脩,垂嗤騃(形容人愚蠢)于后代,不亦异乎!”
除了雅好文学道艺,孙休的另外一大爱好是射雉。每年一到春夏,孙休一大早便出门打猎,直到晚上天黑才回来,甚至为此还废弃了读书的习惯。大概在孙休看来,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不过如果对比其父孙权当年的射虎之举,便会感觉孙休专门针对野鸡的打猎未免太小儿科了。事实上孙权的儿子们因为自幼生活条件优渥,又多受儒士文臣影响,尚武精神已大大退化,孙休的射雉只不过是现实的一个侧面反映罢了。
不过尽管如此,孙休从内心深处仍然打算把国家治理好。他认为“古者治国,教学为先”,于是下令追述古制建立学官,选取五经博士,吏员和将吏子弟之中只要有志向学的,都可以来试读。孙休还规定一年一次考试,成绩按照好坏排定品级,对于表现优秀的要给予赏赐,最终达到“以敦王化,以隆风俗”的目的。孙休也比较关心百姓疾苦,他发现当时的州郡吏民和各营兵士因为租税过重和收益过低而纷纷放弃耕地,而改由沿长江上下贩运货物获利,无比痛心地说:“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他于诏书中表示要广开田业,减轻赋税,重新丈量田亩,让每户所得尽可能地平均,官私各得所宜,使每户的田粮足够一年消费。这样百姓就会爱身重命,刑事犯罪将会大大减少,风俗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整顿。他甚至还满怀期望地认为,“太古盛化,未可卒致,汉文升平,庶几可及”。然而在当时东吴世家大族枝连叶附的背景下,他的这些期待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根本没有可能实现。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5 16:37:03 +0800 CST  


孙休为四子取名诏书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5 18:20:11 +0800 CST  
@Lancer2 2016-03-26 00:11:41
孙休不称朕,称孤却是为何?
-----------------------------
查《全三国文》孙休所做诏书中,自称朕的情况较为普遍,如《封孙綝等诏》:“朕以不德,守籓于外”,《止奏立皇后太子诏》“朕以寡德,奉承洪业”,《诏顾雍子裕袭爵》称“朕甚愍之”,《务农桑诏》称“朕以不德,托于王公之上”。只是到了永安五年之后,他所做的两封诏书中使用了孤:一封就是为四子作名字,另一篇是永安五年十月的《答张布》,内中使用了四个孤字。按孤和朕均是帝王的自称用字,孙权在位的时候也交替使用过两种自称,用孤的诏书如《诏责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诏止议立皇后四王》等,可见用字不同仅是一个习惯问题,并不是帝王就一定要自称为朕。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6 07:32:46 +0800 CST  
004
尽管如此,孙休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在永安四年(公元261年)秋八月,他派遣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行风俗,巡察将吏的清浊以及百姓的疾苦。他的为政目标已经深刻体现在了年号之中——永安,永远安宁,东吴的基业也永远安如磐石。因为对这个年号的偏爱,在位的几年之中他没有换过一次年号,这也使得他成了东吴四位帝王中唯一一位只使用过一个年号的君主。往前看,大帝孙权在位二十四年,用了四个年号,废帝会稽王孙亮在位七年,也用了三个年号,往后看,接位的孙皓用了十七年换了八个年号。而且除了孙休以外,其余三任君主都对祥瑞缺乏免疫力,一旦某地出现了什么神奇的珍稀物种或是天文奇观那是一定要大肆庆贺甚至更改年号的,如孙权因为吴国出现了黄龙、凤凰、麒麟、赤乌而使用了黄龙、赤乌两个年号;孙亮用过五凤的年号;而孙皓的八个年号中有六个与祥瑞有关,分别是甘露、宝鼎、凤皇、天册、天玺、天纪,他因为蒋陵(孙权墓)降下甘露而使用甘露的年号,因为从地里发掘出了大鼎、银块、石函、空石使用了宝鼎、天册、天玺、天纪四个年号,因为西苑凤凰飞集而使用凤皇年号。
其实在孙休在位的几年里,吴国也是祥瑞频出:如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西陵出现赤乌,又于建德县得大鼎,永安四年(公元261年)九月在布山出现白龙,第二年秋七月始新出现黄龙,又过了一年夏四月在泉陵也出现黄龙,同时该年在长沙也出现青龙,慈湖出现白燕,豫章出现赤雀。孙休没有因为祥瑞而盲目改元,已算是十分难得的了。追溯其中原因,大约与孙休从小所受的儒学教育相关。
孙休好善慕名,所以也会适时地表现大度。孙休即位之后,原先欺凌过他的丹杨太守李衡傻了眼,甚至有叛逃到魏国的想法(因为蜀汉路远不通,再说蜀汉也不会因为区区一个太守就和东吴翻脸,即使李衡到了成都也必然被送还)。幸而他的妻子习氏有些见识,她认为孙休雅慕声名,刚登基为帝正想自显于天下,必然不会杀掉李衡。只要李衡主动把自己关到大牢里,并上表陈述过失请求降罪,孙休出于爱惜名声,一定会优加宽恕。李衡听从妻子的话,果然孙休下诏让李衡还郡,并表示“射钩斩祛(用齐桓公赦免管仲的典故),在君为君”,希望李衡不要自疑。
虽然孙休本人勤勤恳恳,人也不算糊涂,但在用人上眼光还是有所欠缺。在他称帝的几年里,最受重用的是濮阳兴和张布二人,而最后的事实证明这两人皆是才具平平,庸碌无为之辈,他们才不堪任最后毁了吴国的基业,在这一点上孙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濮阳兴本是陈留人,身属江北侨寓士人第二代(江北士人中亦有相当数量在政治主张上从属于淮泗集团),其父濮阳逸于汉末孤身避乱江东,与陆逊之弟陆瑁游处。当时从北方逃来的士人很多,如陈国陈融、沛郡蒋纂、广陵袁迪等,他们与濮阳逸一起都受到了陆瑁的善待。后濮阳逸官至长沙太守。濮阳兴少时即有士名,在孙权后期被提升为上虞令,历官尚书左曹,孙亮时还曾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汉,回来后转任会稽太守。在会稽太守任上他遇到了刚刚从丹杨郡迁来的琅琊王孙休。孙休是因为被丹杨太守李衡反复绳治不得已而移居于此,正是内心凄苦的时候。濮阳兴认为孙休奇货可居,于是深相结纳。这种做法其实是有政治风险的,一旦被人告发首先触霉头的必是濮阳兴。但幸运的是濮阳兴押对了宝,孙休成功即位,他也水涨船高,随之成为了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并封外黄侯(县侯,因外黄为陈留郡属县,而濮阳兴为陈留人),一下子成了朝廷瞩目的重臣,华丽地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6 13:09:09 +0800 CST  
@Lancer2 2016-03-26 22:05:41
濮阳兴不是江东大族,孙休重用他也是平衡之术吧。
-----------------------------
不排除孙休有利用濮阳兴与江东大族相抗衡的想法,但个人认为动机还是以投桃报李为主。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7 11:42:14 +0800 CST  
感谢@Lancer2 、@tensn168 、@青梅煮酒1970 几位新老朋友的关注!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7 13:10:35 +0800 CST  
005
濮阳兴虽得获高位,但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都尉严密在丹杨开辟湖田,准备开挖修建浦里塘。孙休也对此心有疑虑,于是下令让百官讨论。百官都认为这事费时费力而湖田又不能保证收成,都不赞成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然而痰迷心窍的濮阳兴一个人认为此事可办,力劝孙休答应此事。孙休拗不过,就给了濮阳兴这个机会。濮阳兴调集兵民修建浦里塘,耗资无数不说,且士卒死亡不少,甚至相互攻杀,百姓都十分怨恨。可濮阳兴留下的这个污点尚未抹掉孙休就又提升其为丞相,还委任其以军国重事,令天下人十分失望。
要说濮阳兴还有些士人风骨,虽然平庸了些可做事还不算出格,张布可就是一个地道的奸邪之人。但孙休与他的关系更深,孙休还是琅琊王的时候张布就是左右将督,素见信爱。孙休即位后第一道人事任命中,大部分都是赏赐提拔拥戴有功的孙綝家族成员,只有张布一人是个例外。孙休称其“辅导勤劳”,将他从长水校尉提升为辅义将军,并封为永康侯(县侯,东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分会稽郡乌伤县上浦乡置永康县,因永康溪而得名,属会稽郡。民间传孙权以母病痊可而设永康县,误)。因孙綝权柄过重,孙休与张布密议除之。张布知道己方人单势孤,于是向孙休推荐了左将军丁奉,他认为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后来在腊会上也是他和丁奉以目视左右将孙綝处斩。可以说在处理孙綝的过程中,张布起到了出谋划策、联络通报的作用,仅此一点已足以让孙休对他更加重用,第二天他便由左将军加为中军督,弟弟张惇和张恂也跟着鸡犬升天,张惇被封为都亭侯,张恂也被任命为校尉。
张布作为中军督,主要职责为掌管宫省,皇宫内外的防务安全完全由其掌控,也就是说孙休事实上已将自身的安危交由他来把握,这是何等的荣耀和宠信!然而张布却借着孙休的厚加宠待,多有不法之举。尤其是濮阳兴为丞相之后,张布与他相为表里,更是专擅国势,令人侧目。当然张布的举动也与孙休的不忍加罪有关,孙休的纵容也让张布更加肆无忌惮,甚至有时还迫使孙休对政令改弦更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孙休想要与博士祭酒韦昭(入晋后避司马昭讳改为韦曜)、博士盛冲讲论道艺。韦昭是东吴宿儒,曾与华覈、薛莹共编《吴书》,孙休也曾命他按刘向旧例校订众书。盛冲则是孙休过去的老师,这两人都生性耿直,张布担心他们成为侍讲后将会说出自己的阴私之事,这样自己专宠的局面将会一去不复返,于是便对二人入侍横加阻拦。孙休耐心地对他开导,甚至明确点出张布所担心的不过是“昭等恐道臣下奸变之事”,张布得诏陈谢,又说担心妨碍政事,孙休也有些生气,除了重陈读书好之无伤之外,还加了这样一句话:“不图君今日在事,更行此於孤也,良所不取。”张布见孙休真生气了,心中也有些敬畏,于是拜表叩头,孙休说道:“刚才只不过是聊相开悟,何至于叩头呢!像你这样的忠诚远近士人都是知道的,以往对你有所感谢,就在于你今天的崇高地位。《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想要有个好结局实在是很难,希望你能做到。”该勉励的、该敲打的,孙休都说了,但为了避免张布疑心,孙休还是依照张布的意思废除讲业,不让盛冲等人入宫。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7 18:42:02 +0800 CST  
006
孙休在中枢虽然用了濮阳兴和张布这一对活宝,但在军事将领的任用上,基本还是沿袭前代遗留的老将并稍有拔擢,总体来看变化不大。如骠骑将军施绩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负责长江上游巴丘至西陵段的防务。丁奉由左将军迁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并于永安三年假节领徐州牧。陆抗由征北将军迁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负责关羽濑至白帝的军务。陆凯则从绥远将军拜征北将军,假节领豫州牧。
从人选上看,这些将领都是公忠体国、才能出众之辈,并无大的瑕疵。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进入到了永安末年,东吴的外部环境骤然紧张起来。
首先是吕兴在交趾郡的反叛,吕兴本为交趾郡吏,因太守孙谞已送郡中工匠千余人赶赴建业,而此时孙休派遣的察战(吴官名)邓荀(《晋书•陶璜传》名本此,《三国志•魏书》作邓句)又到达交趾,邓荀矫令宣称要调三十头孔雀(一说为三千头孔雀,以实际情况看三千头孔雀不合常理,也极难在短时间内凑齐,应为三十之误)遣送秣陵,造成了交趾郡上下的极大不满。因交州出产丰富,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蕉、龙眼皆为中土所无,吴国君主时有征调,加上吴国中央派到地方的使者和郡守上下其手贪得无厌,交州百姓的愤怒已渐被点燃,这次邓荀又要调取如此数目众多的孔雀,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郡中百姓苦于远役,吕兴因而煽动他们作乱。
吕兴率兵杀掉贪暴的太守孙谞和察战邓荀,驱逐太守长吏、抚和吏民,九真和日南两郡也闻声响应。吕兴移书日南州郡,更兵进合浦,并派遣使者至魏国请求内附。当时魏国正全力攻打蜀汉,本无暇他顾,但得到吕兴的主动归顺还是一个意外之喜。吕兴的胃口很大,他要求魏国任命自己为督交趾诸军事、上大将军(和宿将施绩平级)、安定县侯,司马昭除将上大将军改为南中大将军以外,其余条件一概照准,并赐予他使持节的特权。但策命未至吕兴已被部下功曹王统所杀。吕兴虽死,吴国的交州却并未获得安宁,因为魏军此时已并吞蜀汉,司马昭令刚刚降顺的南中太守霍弋“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因此,魏国借蜀汉灭亡之际,很快便拿下了交州南部三郡,还于当年(公元264年)设立了交趾太守。
其次,海贼也在这时大起,并攻破海盐县,杀死司盐校尉骆秀。此外,受魏灭蜀大形势的影响,武陵邑侯相严纠合五县请求投降魏国,另有豫章庐陵山民张节等举兵作乱,以助北将军为号,在很短时间内就纠集了万人之众。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8 12:04:10 +0800 CST  
@Lancer2 2016-03-28 13:31:00
东吴这时候手上的牌真不多,到处叛乱,还有心思去抢白帝城。
-----------------------------
攻打永安倒不是战略失策之举,因为东吴失掉蜀汉的籓屏后,魏军或晋军可顺流东下,水陆并进东吴立时便有土崩之势,这正是司马昭之前所预料的“伐虢取虞”之势。事实上东吴的开拓者们早有全据长江流域以作南北朝的想法,如周瑜就打算假道荆州攻打刘璋,只是格于形势未能实现。如果东吴真能趁乱取得蜀地,那在战略上肯定是更为有利的。可参见东晋桓温平成汉之事。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8 15:30:39 +0800 CST  
007
对于武陵五溪夷的扰动,当时东吴的官员都认为武陵与蜀地接壤,担心其酿成叛乱,于是孙休以越骑校尉钟离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钟离牧在这时担纲平叛主帅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此之前他已多次扮演了平叛救火队长的角色。在南海太守任上,他越界扑讨,平定了破略百姓残害吏民的高凉贼帅仍弩;揭阳县贼帅曾夏率数千人作乱,经过了十多年朝廷仍不能平,钟离牧到任后派人劝慰,他们尽皆归附。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钟离牧以监军使者的身份讨平他们,还让山民首领黄乱、常俱从部伍中抽调精壮,以补国家兵源不足。因他有如此经历,故孙休遇到难题时首先便想起了他。
魏国自然也想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此时已委派原任汉葭县长的郭纯代领武陵太守。郭纯率领涪陵郡百姓抵达原属蜀汉的迁陵县界,在赤沙驻扎,同时招诱武陵各少数民族的邑君,因东吴立国后曾多次对原住民进行清洗,所以原住民普遍对其怀有敌视心理,郭纯一招募,立时便有人起兵响应。郭纯还以武力进攻武陵郡下属的酉阳县,郡中震惧。钟离牧询问朝吏:“现在西蜀倾覆,边境受到敌人侵害,用什么方法抵御呢?”郡中属吏都回答说:“现在二县(指酉阳和迁陵)有连山险阻,各少数民族又设兵相截,不可用大军惊扰,否则诸夷盘结更加难治。应该渐次安定他们,可以派遣吏员宣教慰劳。”然钟离牧独悉其中关窍,他说道:“不然。外敌内侵,诳诱百姓,应当在他们根基未深的时候而扑取,这就是救火贵速的形势。”于是他下令外部戒严,所有僚属中对此有异议者就施以军法。
钟离牧如此做,不仅僚属不甚理解,连袍泽也为其捏了一把汗。抚夷将军高尚就对钟离牧说:“过去潘太常(潘浚)督兵五万然后才讨伐五溪夷,当时国家外与刘氏联合,内部诸夷率化,现在既没有往日的援助,而郭纯已抢先占据迁陵县,现在您准备以三千兵卒深入群山,我未看出其中有利的地方。”高尚所举的潘浚讨五溪夷是孙权践祚不久的事,当时潘浚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也花费了很大精力才将盘根错节的五溪蛮夷镇压下去,所以高尚现在才说钟离牧此举有冒进之嫌。钟离牧的回答倒很简略:“非常之事,何得偱旧?”意为现在情形非同以往,不必援引前例横加约束。果然是“非常之事,非常人能为之”(王敦语),钟离牧随即率领部众昼夜进兵,缘山险行,几近两千里长途跋涉,突袭了五溪夷聚居地区,斩杀怀异心的魁帅一百多人以及他们的党羽总计千余人,郭纯在当地失掉了统治基础不得不狼狈逃回,五溪因而平定。
此外,魏国亦于此时对吴国作了一次试探性攻击,即所谓的“句章之战”。战役的规模不大,但性质稍稍有些特殊,因为魏军主将新附督王稚是从海路绕到吴国句章(今宁波市)的。水战历来是东吴的强项,魏国于此时能出动水军做长途奔袭,则表明曹魏在数十年东吴的交战中,水军技法亦有长足进步。此次王稚攻击句章,掳掠东吴长吏及男女百姓二百余人,但王稚亦遭吴军截击,内中有一艘船被吴将孙越(孙韶次子,嗣建德侯,官至右将军)缴获,并获得船上被掳走的三十人。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8 20:06:27 +0800 CST  
008
吴国的多事不是孤立的,上述的内忧外患多半都能与蜀汉灭亡找到联系。现在我们将视角前移到永安六年冬,来看一下东吴在当时的表现。本来魏国征伐蜀汉早有征兆,姜维亦提醒刘禅多加注意,然而蜀汉朝廷的内蠹大宦官黄皓征信鬼巫,认为敌人不会到来,劝刘禅不要将这件事告诉百官。正是因为刘禅错误地使用了信息不对称授权,才使得蜀汉位于成都平原的各郡县皆无应战准备。等到钟会、邓艾、诸葛绪以三路大军碾压蜀汉北部防线时,刘禅才知道这次真是狼来了。姜维虽然机智地从邓艾和诸葛绪的堵截中逃出生天并退往剑阁,但邓艾却穿越人迹罕至的阴平山路,突然来到了蜀汉腹地,刘禅遂命人向东吴告急。
东吴尽管本身也遭遇到一些困难,但孙休本人还是对此给予了足够重视。三国到了后期,汉吴两国的国力都在长年累月的紧张对峙中逐渐消耗,魏国的人力优势慢慢凸显,只有合两国之力才能与魏相抗。现实中的唇齿相依关系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因此孙休在关键时刻必须要拉蜀汉一把。史书上没有记载蜀汉的使者究竟是哪天到的建业,但从孙休于公元263年11月9日下令援汉分析,这个时间不会超过半月。孙休让大将军丁奉督率诸军兵出寿春,将军留平(左将军留赞子)前往南郡拜见上大将军施绩,因施绩负责巴丘至西陵段的防务,孙休令其与施绩商议后再决定从哪里出兵(显然这一路出兵方向应在施绩辖境内),此外孙休还让丁奉之弟丁封和孙吴宗室孙异(孙韶三子,孙楷、孙越之弟)入沔中。东吴的三路大军中,除最后这一路直接援救蜀汉外,前两路都是攻敌必救以作牵制。然而刘禅投降得太快了,孙休听到消息后下令暂时罢兵。
蜀汉被魏国灭亡后,东吴中书丞华覈造诣宫门,并写了如下一篇表文:“间闻贼众蚁聚向西境,西境艰险,谓当无虞。定闻陆抗表至,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倾覆。昔卫为翟所灭而桓公存之,今道里长远,不可救振,失委附之土,弃贡献之国,臣以草芥,窃怀不宁。陛下圣仁,恩泽远抚,卒闻如此,必垂哀悼。臣不胜忡怅之情,谨拜表以闻。”显然蜀汉灭亡也出于他预料之外,故此华覈作为文学之士,才会有如此感慨。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9 10:54:13 +0800 CST  
009
然而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的得失毕竟关乎东吴国运,早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就有全取巴蜀以作南北对抗的军事构想,虽然未能付诸实施,但毕竟为后代继统东吴者提供了思路,因此在这一点上孙休绝不能轻忽。所以在蜀汉初败之时,东吴已派兵西上,对外声称救援,实则欲溯江攻城略地。此时防守永安城的是原蜀汉巴东太守罗宪,在蜀汉遭遇危难的时候都督巴东的右大将军阎宇已率主力赶赴成都,永安城只有区区两千人。
因刘禅已经委质投降,罗宪亦已归顺魏国,听说东吴进兵的消息,罗宪声称:“蜀汉已经倾覆,吴国作为唇齿相依的盟友,不怜恤我们的危难而希图其利,背盟违约。而且现在汉室已经灭亡,东吴何得长久,怎能成为吴国的降虏呢!”他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在属下的士兵中统一了思想,于是将士都尽心听命。东吴听说钟会、邓艾被杀的消息,且兼巴蜀的大批城池无人管理,更有兼并蜀汉的想法,但因巴东固守,大军不能通过,于是命令抚军将军步协率兵西上。步协是东吴第四任丞相步骘之子,步骘在成为丞相前,曾都督西陵二十年,素有威信,去世后孙权令步协继嗣且代领步骘的军队,从后来步阐反吴的情况来看,步协所部约在万人左右。抛去必须留在西陵防守的兵力,则步协实际上能用于攻击罗宪的不满万人。罗宪命士兵临江拒射,但步协人多不能抵御。于是罗宪命令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又送文武印绶、任子给晋王司马昭。步协统兵过江进攻永安城,罗宪出城与步协交战,大破步协所部。
步协失利的消息传回东吴,孙休大为恼怒,加命镇军将军陆抗(时都督西陵)、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建平为今重庆巫山,当时与蜀汉接壤)盛曼率军三万人增援步协。陆抗等人将永安城团团围住,从春二月一直到秋七月,前后进攻了半年而城池不下。永安城中疾病者已有大半,有人劝说罗宪弃城外逃,罗宪说:“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后人因此而盛赞罗宪的守城壮举,因为双方的兵力毕竟相差十几倍,能以孤城抵御敌人半年之久,罗宪实可被称为善守。
但是必须看到,作为援军主帅的陆抗很可能在进攻中并未使出全力。陆抗本人出身于“顾、陆、朱、张”这吴之四姓中的陆氏,这四姓在东吴的政治生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以这四姓才俊作为主体的江东本土豪族构成了江东士人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利益倾向:当有外敌入侵时,他们为保证家国不被倾覆往往能用命抵抗;而当上峰严令他们主动出击的时候,他们因惧怕自身实力的损失而消极保守甚至畏敌避战,如诸葛恪北征之时要反复开喻这些本土将领,即使这样还要“违众出军”,孙綝援救寿春时授兵三万人给名将朱异让其死战,朱异居然抗拒不从。凡此种种,皆是江东大族自身控有部曲的负面效应,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吴国中央政府政令的推行,也使得东吴在整体上表现趋于保守。孙权去世后东吴的江东化进程加快,在“两宫之争”中被强力打击的江东士人开始在朝廷中反弹,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有时皇帝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基于此就不难理解身为东吴最后军事支柱的陆抗以众凌寡居然拿不下一个永安城,原因就在于他不想将有限的实力消耗在对外扩张之中。陆抗未用全力,恰恰成就了罗宪的美名。
陈骞转告司马昭罗宪的处境后,司马昭即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两万人攻打西陵救援罗宪。西陵正当长江东出三峡水势渐趋平缓之处,有“国之藩表”之称,乃是荆州江防区诸处要点(建平、夷陵、乐乡、江陵、公安、巴丘等)中的重要节点。胡烈引兵救援,就给了陆抗一个退兵的理由,吴国这次进攻以顿兵坚城无功而返。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29 18:31:27 +0800 CST  
蜀汉对地方豪强打击力度更大,虽然他们不愿出力,但已不能在政令层面左右高层决策。东吴的豪族势力更大,孙权实行的货币政策在他们的集体抵制下,不得不予以收回。所以孙权在任时,先后发起三次打击东吴豪族的举动,分别是“暨艳张温案”“吕壹案”和“两宫之争”,这一点我在后文还会介绍,欢迎到时关注。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30 11:09:19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6-03-30 16:24:43
我估计,不,我肯定,师兄这篇写完了还要写魏的最后十年吧?
-----------------------------
酒兄,魏国灭亡的原因和蜀汉东吴并不相同,而且魏国最后十年基本是和蜀汉最后几年交迭的,所以事件还是那些事件,只不过详略把握和视角不同。所以我暂时没有打算写魏国最后几年的故事,不过不排除以后会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写写短评什么的。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30 18:32:18 +0800 CST  
010
当年夏天,孙休针对交州南部三郡失于魏国的情况,对行政区划作出了重大调整,他重新分交州设立广州。在东吴的历史上,这是第二次设立广州。广州第一次出现是在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时孙权尚为吴王。分交州置广州的背景是交趾土豪士燮的去世,士燮于东汉末年攫取了交趾太守的职位后,“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由于中原战事迭兴,士燮本人又有好贤的声名,因此趁此机会延揽了大批中原士人。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交趾这块远离中原的乐土二十多年没有遇到大的战事。在交州刺史朱符被杀后,士燮表请其弟分领合浦郡、九真郡、南海郡太守,东汉政府大权已落入曹操手中,而曹操本人尚无力难顾,因此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又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事实上已承认了士燮对交州的统治。
赤壁之战后,孙权趁曹操无力难进,同时也为取得岭南的资源,委派步骘为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虽然士燮率领兄弟奉承节度,但实际上的半独立状态并未改变,史称其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烧香者常有数十”。因此陈寿才称他“尉他不足踰也”(尉他是秦末汉初割据岭南的军阀)。而且步骘为刺史的第二年,交州治所即由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内移到南海郡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可见对交州的控制力比东汉时已然减弱。不过等士燮一死,孙权立刻以“交趾悬远”为据,宣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同时还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并委任校尉陈时替代士燮。总体来看,孙权就是要剥夺士燮家族在交州的统治,将岭南置于中央控制之下。但士徽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他举兵卫戍海口抗拒戴良,吕岱因而上疏请求讨伐士徽,督兵三千人从海路进兵。有人曾对吕岱说:“徽籍累世之恩,为一州所附,未易轻也。”吕岱回答道:“今徽虽怀逆计,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潜军轻举,掩其无备,破之必也。稽留不速,使得生心,婴城固守,七郡百蛮,云合响应,虽有智者,谁能图之?”于是与戴良等人进兵,士徽对此没有预料,大为震怖,不知所措之下,率领兄弟六人肉袒迎接吕岱,但是都被吕岱斩首。士徽被吕岱镇压后,大将甘醴、桓治等人仍然率兵攻打吕岱,吕岱虽然陆续平定叛乱,且进讨九真郡,但交州吏民未服东吴的情况却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更何况孙权的注意力已随着曹丕的去世转向北方,他于当年秋八月攻打江夏郡,又令诸葛瑾和张霸进攻襄阳,岭南得失反倒成了不急之务,于是不久就恢复旧观,交州仍治番禹,没有回到东汉时的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东)。
孙休将交州重新调整为交、广两州,不单单是因为交州“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更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对魏国进逼交州不得已的反应。在吕兴叛乱之后,东吴丢掉了交州南端的三郡,霍弋更派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率原属蜀汉的将领董元、毛炅、孟幹、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蚕食边境,这样东吴北、西、南三面都受到了魏国的压力。孙休新设广州,可以委派得力的官员更好地管理交州东部地区,而对于交州西南已丧失的地区,仍可委任名义上的交州刺史,如果该刺史能拿下交州全境,则刺史之位实至名归,也能刺激其对外用兵。
新设的广州从此就一直存在于东吴的版图之中。东吴此时下辖荆、扬、交、广四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东南和中南诸省区,靠着这半壁江山,东吴拉开了与北方强邻的对峙。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30 20:15:34 +0800 CST  
欢迎@岷州苍狼 、@游戏风尘2016 两位新朋友的光临!
楼主 陟云子  发布于 2016-03-31 14:13:44 +0800 CST  

楼主:陟云子

字数:144557

发表时间:2016-03-25 02: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22:40:06 +0800 CST

评论数:5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